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精选10篇)
近年来,随着我镇外出打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和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依赖土地,这就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将我镇土地流转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自去年,全区土地流转工作会议以后,罗村镇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种养大户通过承租、承包、转让、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家庭农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镇整建制的对聂村村和罗村村承包耕地进行了土地流转,合计流转的2144.2亩。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需要一定的产业支撑。罗村镇作为传统的工业镇,目前农业比重小,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业效益较为低下,农业产业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一种内在动力的作用还很弱。
二、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监督管理,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我县是一个人多地少和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农业县,农村土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政府工作各部门必须对农村土地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把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到位,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加强我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重点要从宣传、规范、完善、解决四个方面来抓。一是要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以来,我们就把宣传贯彻这部法律作为农村土地工作的一件大事,积极组织编印《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汇编》,免费发放到千家万户;二是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完善土地承包流转程序,维护农户的利益。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要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活动。
(二)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委托流转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人员等单位或个人通过接包、租赁、入股、委托经营等形式连片经营农户流转的土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进行农业合作生产。在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土地流转基本条件不够具备的地区,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服务载体的经营,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三)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部门应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项扶持资金,且逐年增加,对流转出土地且流转期限在3年以上并形成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和转出户进行补助;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连片面积50亩以上,经工商部门登记且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补助;二是实行金融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规模经营主体临时性、季节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允许规模经营主体以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三是实行用地政策优惠。对规模经营主体因生产需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视作农业生产用地,土地管理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要加强管理,防止改作非农用地。
(四)通过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要完善流转手续,规范流转合同。农经部门要指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并进行鉴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登记簿,及时准确地记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注销或重发手续。对已经流转的土地,要组织开展全面的清理,对流转手续不全的,要尽快补全;对流转合同条款不完备的,要完善合同,并及时做好备案、登记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机构,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纠纷。
1 昭通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及作用
农村承包土地的细碎化、分散化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户对土地的依附程度逐渐降低,对经营土地的责任感和义务日夜淡薄,为土地的流转提供了可能,从调查和平时掌握情况看,目前全市就良田肥地常年被抛荒的现象还是很少,但传统种植在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粗放经营和一些季节抛荒的现象,出现抛荒的土地多是些自然、耕种条件差,产出极低的山坡地。据2013年末农经年报统计,全山土地流转总面积41.5万亩,占上报承包耕地面积的10%,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转包13.8万亩、出租12.5万亩、互换4.8万亩、转让2.5万亩、入股2万亩、其它流转5.9万亩;流转入农户34.5万亩、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万亩、流转入企业2.4万亩、流转入其它主体1.2万亩;农户间自发流转35.4万亩、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5.1万亩、委托乡村组织流转420亩、其它方式流转1万亩;流转期限5年以下的22.8万亩、5~10年的9.8万亩、10年以上的8.9万亩;签订规范书面合同38364份、口头协议59451份;流转价格,良田肥地多在300~500元 ( 亩 ) / 年 , 极少部份 达到800~1000元,耕种条件较差的山坡地只有几十元;5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8万亩,规模业主241户。通过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不仅使土地逐步向种养大户(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集中,使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向农村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拓展了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了农村其它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高效益行业合理流动,使一大批从事农业的农户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流转户既可获得固定的土地租金,还可外出务工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增加收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三是推动了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合理配置了土地资源,吸引了外地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流入,带动了当地的资源开发,为发展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四是提高了农民素质。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主动到土地受让方打工,不仅学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感受到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搞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成果,增长了知识,更新了观念。五是遏制了土地撂荒。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民将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及时流转出去,让经营有方、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民能及时获得土耕种,有效解决了“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的矛盾。
2 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流转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目前全市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行政推动,由于缺乏健全的服务管理体系和必要的中介服务机构,供需双方流转信息很难实现有效对接,“流不出、转不进”同时存在,土地流转仅局限在村组或亲朋好友之间,流转的对象和范围选择余地小,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程度、规模和效益。此外,土地承包及流转管理主体缺失,全市普遍缺乏统一规范的流转监管机构,虽然市区县都设有经管站,但机构规格低、人员编制少和手段保障差,正常履行职责困难。尤其是基层农经工作职能划归乡镇政府后大多处于无编制、无机构、无专职人员的“三无”状况,土地流转管理队伍不稳、职责不明、管理缺位。许多地方对土地流转工作缺乏应有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基本处于放任自流和顺其自然状态。
2.2 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
农户之间小面积流转,特别是转让和互换,通常以“口头协议”私下进行,既不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不履行必要的手续,也没有通过合同或者契约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面积较大的规模流转虽然多数都签订了书面协议,有的是双方自行草拟的,有的是村委会直接与投资主业签订的,没有农户的委托,承包关系混乱,内容极不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为日后纠纷埋下了隐患。调查发现一些合同期限过长,超过了土地二轮承包期限;一些期限较长合同约定现金支付的固定租金,没有考虑未来土地预期增值效应和物价上涨因素;一些合同付款方式采用先种地后付租金的方式,流出土地农民权益难以保障;一些流入土地的规模大户,对土地进行了整理,打破了土地原有承包界限,同时在流转土地上修建了生产生活设施,对到期后土地的恢复,没有明确详细规定;一些政府行为推动的流转可能还存在农户被自愿的情况。
2.3 流转土地“非粮化”现象很普遍
因种粮效益低,目前农村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效益农业,特别是流转土地面积较大的规模流转主体,流转土地后基本不种粮,“非粮化”现象很普遍。土地流转的目的是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附加值,相对于效益比较低的传统粮食种植,发展效益农业更具有诱惑力和竞争力,但保证一定的粮食生产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如果流转土地全部用于非粮食生产,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2.4 土地流转“非农化”时有发生
一些地方打着土地流转的名义,变相买卖农村承包土地,然后未经报批,擅自进行造房、建厂、葬坟、烧砖取土等,甚至一些公司(老板)勾结地方政府和组织以土地流转的名义开发房地产,从而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特别是在城郊和公路沿线比较突出,参与其中的很多是城镇居民和工商企业。
2.5 土地成片规模流转难度较大
由于我市农户的承包地块零星分散、面积小,农户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千差万别,对土地的依附程度不同,要流转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需要与不同的农户进行协商,既增加了土地流转成本,也加大了规模流转的难度。由于农业利润较低,农业开发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真正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的较少,土地流转缺乏龙头企业有效带动。
2.6 普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鼓励扶持政策
土地流转,特别是成片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多数都是当地亮点、示范点,都不同程度,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得到一些项目或产业资金的扶持,但缺乏针对土地流转面积、用电、用水、吸纳就业的直接奖励补足政策,往往导致当地政府和组织,对引进来的规模流转主业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从而影响当地政府和组织的信誉。
2.7 土地流转规模总量小、比重低,土地流转租金低、农户流转土地积极性不高
一是昭通人多地少,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尽管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在不断增长,其经营土地的农业收入比重也在不断下降,但由于昭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土地对农民的基本就业和收入保障功能依然十分重要,不可替代,昭通现在虽然外出务工人员已经超过120万,但尚有200~300万左右劳动力(含半劳动力),没有出路,还得靠种地就业,迫切需要流出的土地数量有限,被抛荒闲置的多是坡地和高山地,条件极差,很难有人去流转经营,同时昭通许多耕地坡度大、耕种条件差、自然气候恶劣、产出也极低,传统耕种,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理应鼓励退耕、恢复生态、保持水土。二是由于目前昭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对土地流转心存后顾之忧,即便是暂时没有精力和能力种好自己承包地,也不愿意将承包土地流转出去;三是由于流转机制不健全, 没有机构和人员对土地流转进行引导和管理, 严重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3 土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
认真贯彻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把《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的意见》(昭政发[2011]35号)落到实处。
3.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明确职能、规范管理、强化服务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要健全机构、充实队伍、明确职责,把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特别是乡镇一级要有机构、有专职人员、有保障手段,负责土地承包及流转的基础性、经常性的常规工作开展。县区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要以农村经营管理站为依托,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管理和服务。县级农村经营管理站负责全县范围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业务指导,印制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收集发布全县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协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调解仲裁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负责本乡镇范围内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指导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办理土地流转合同的鉴证、登记、备案,管理流转合同档案,收集发布本乡镇范围内的土地流转供需信息,监督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调解土地流转纠纷。村民委员会负责本村范围内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具体指导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是及时掌握村组农户土地流转的意向,为流转双方牵线搭桥,使双方能够更好地实行有效的对接,督促流转双方依法签订流转合同,确保承包土地(特别是良田好地)不弃耕撂荒;二是接受承包方委托,代承包方流转土地经营权;三是监督流转土地的合理利用,调解土地流转纠纷,对土地流转中的个案问题及时进行协调疏导、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土地流转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指导土地流转规范进行。对委托流转的,须有承包方的书面委托申请书;以转包、互换、出租、入股等形式流转的,流转合同应报土地流转管理部门和发包方备案;以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向发包方提出申请,经发包后同意后方可转让;凡以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土地的,要及时向县、乡农经部门申请对原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进行注销、变更。受让方将农户以转包、出租方式流转的土地实行再流转的,须取得原农户同意。当事人要求对流转合同进行鉴证的,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依法开展鉴证。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对上报备案的流转合同要认真审核,对违背农民意愿或损害集体和农民利益的流转合同要依法予以纠正 。同时政 府要对市 场化、社会化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积极作用。
3.2制定出台具体奖励扶持政策,大力培育种养大户(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公司(企业)等规模载体
一是除了市县两级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规模流转主体,参照流转面积、对产业的带动、吸纳就业能力等综合情况进行直接奖补;二是各级政府要整合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集中投向规模经营,为发展规模经营奠定基础;三是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培训规模经营从业人员,提高其种养管理水平,实行涉农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联系业主制度,把规模经营大户作为今后农技推广的重点,为业主在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作业、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涉农金融机构要把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其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经营主体应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可给予财政贴息支持。
3.3土地管理部门应切实加强在农村土地上非法乱建,改变农业用途的监督管理
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战略,要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往往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希望各级政府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战略落到实处,建议由市政府出面,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一次专项整治。
3.4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生产竞争力
近年来我市在加大新增水库建设的同时,还除险加固了一大批老旧水库,但到田间地头的支渠管网建设还是滞后,一些地方看得到水,但用不到水,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机耕道路建设投入也是薄弱环节,严重制约了农机具的推广使用。各级政府在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设的同时,应整合目前的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高稳产农田创建等项目资金倾斜投向以上薄弱环节。
3.5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组织转移和培训工作力度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运行机制;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出现,对于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广大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农村基层组织要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緊密联系农民,以时代为背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点,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开展[1]。
1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1.1 农村土地流转有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趋势
如今,农村土地流转正在由分散的方式转变为由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化方式。土地流转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公平性,并且大大节省了农民的时间,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目前,为数众多的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项目中,有效解决了以往分散经营所产生的效率低、结果差的问题,使农业生产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2]。
1.2 政府参与,控制农村土地流转价格
农村土地流转实施初期,多以农民的分散式经营为主,单一的个体难以在与他人谈判中用足够的筹码来获得应有的回报,不利于农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基层农村组织和地方政府不懈努力,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举办相关讲座强化农民的意识,使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优化,而且有效转移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对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效果极为明显。
1.3 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更加规范
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随着政府参与力度的上升和农民意识的加强,相关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是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规范化与现代化极为重要的体现。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现今有1/3的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都会签订书面合同,相比过去,该比例的提升幅度极为明显,表明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加强[3]。此举不仅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而且为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文字记录,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效率。
1.4 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更为灵活
自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展以来,随着农村形势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使得农村土地的流转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灵活,主要包括出租、转让、合作和委托第三方经营等形式。多种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出现,使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更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有助于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
2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分析
2.1 农民和基层干部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农民的心中,对于土地的固守情节极为严重,即使空置土地也不愿意将其所拥有的土地用于农村土地流转。此外,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干部较为轻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并没有完成其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无所作为,使农村土地流转处于无监管的自然发展状态。
2.2 现有市场机制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
虽然农村土地流转已经在我国施行多年,但是缺乏与之配套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行[4]。具体来讲,在拥有土地想要转出的农民与没有土地想要承租的承租商之间没有健全的沟通机制,导致双方都不能够取得预期的目标,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现有农村土地流转只能局限于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不利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实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2.3 缺乏引导及扶持措施
随着业主大规模的经营土地,他们需要进行修建厂房、采购机器、办理营业执照、雇佣工人及开发市场等一系列行为。但是各个行为的复杂程度较高,如果没有合理的政府引导措施,业主就会疲于奔波,降低了工作效率。对于一些资金较为缺乏的业主来说,没有政府相应的扶持措施,难以承担建设税、土地占用费等诸多费用,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农村土地的流转速度。
2.4 农村土地流转程序混乱
土地流转在我国农村虽早已存在,但大多数地区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的农用地流转程序。例如,对于一些缺乏经验的农民来说,往往仅凭口头协议便确定土地流转内容,如果日后出现矛盾、纠纷等便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使得自身合法权益不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混乱的农村土地流传程序助长了钻法律漏洞行为的发展,不利于建立规范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长此以往,势必严重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3 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探讨
3.1 转变农民和基层干部工作意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展
基层农村组织和当地政府要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充分认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基层农村组织和当地政府要积极宣传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和法规,从思想上改变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看法。
3.2 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吸引农民主动参与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对农民人均收入较高、非农产业比重较大、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闲置土地面积较大的地方,要积极推进较大范围的土地流转。对不适宜开展大范围土地流转的地方,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主动为小范围的流转创造条件,提供指导。各基层农村组织和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农民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3.3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展
为有的放矢的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基层农村组织和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层情况的调研力度,适当组织骨干村民开展座谈会,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迫切需求,确定合理的开展当地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手段,以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 结语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伟大举措,更是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各农村基层组织和当地政府要积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强化农民及基层干部的自身意思,不断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发展,以此提高我国土地利用率,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
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3(23):192-193.
[2]王慧青,尹少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对策[J].特区经济,2011(5):187-188.
[3]任彬彬.浅析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特征与对策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1(23):164-166.
[4]苏映平.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措施——福建省永定县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9):222-223.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作者:张虹玉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1期
【摘要】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大多数农业人口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维护妇女土地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妇女土地权益被侵害案件仍屡屡发生。本文基于四川省的实证调研,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提炼归纳了不同类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权益;农村妇女;问题分析;建议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调查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出现不同的土地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
(一)出嫁妇女
出嫁女因结婚可能同时丧失娘家和婆家的土地承包权。按照传统习惯,出嫁女结婚后都将户籍从娘家迁移到婆家村,导致在娘家的土地权益丧失,或被村委会收回和剥夺,或自己的土地权益被父兄占有。有些女性甚至“脚下无地”长达十几年之久,她们丧失了土地承包权的同时也丧失了与土地权益有关的土地入股分红、征用土地补偿、宅基地分配等权益。
(二)离婚妇女
对于农村妇女,离婚就意味着丧失了依赖土地生存的身份,基本生存与生活都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因此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面临严峻的问题。
(三)丧偶妇女
在中国农村,丧偶妇女特别是年轻丧偶妇女,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屡受侵害。丧偶妇女由于再婚或者其他原因离开原居住地,她们承包的土地就可能被强行收回,承包合同就可能被单方终止,她们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就被非法剥夺。
二、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落后,造成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现状在局部市县不容乐观
虽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男娶女嫁”、“从夫居”等传统思想观念仍然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使法律允许妇女结婚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但在大多数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中仍然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往往不会将土地资源交给“外人”。
(二)法制意识淡薄,村规民约取代国家法律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干部群众以“村民自治”为由,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制定村规民约。制定村规民约本身完全符合村民自治原则,然而,由于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低,话语权少,加之村规民约的制定绝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代表表决为原则,这在表决的过程中,便违背了女性的意志,结果更是侵害了女性土地权益。这样的村规民约违反了宪法和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然而却在国内大为盛行,从根本而言乃是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
(三)维权手段乏力,妇女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艰难
土地权益受侵害的妇女维权方式一般是信访和诉讼。信访渠道有三种,一是找村干部协调,而村干部因为担心得罪村民丢失选票,往往对不合法的村规民约不予以纠正;二是找镇政府或街道裁决,政府则认为要尊重村规民约,如果强制执行,则会造成干群关系对立,影响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找妇联,而妇联又因缺乏相应的执法权限,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收效甚微。信访不成,最终只有走上诉讼之路。因此,维权途径虽然多样,但维权手段乏力,妇女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异常艰难。
三、对策建议
目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将带来社会隐患。在现有的社会保障程度以及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之下,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特别需要法律、政策的制度性保护,需要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积极介入和有力的司法救助与监督。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畅通救济渠道,从行政、调解、仲裁、诉讼等方面维护妇女的土地权益
在解决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上,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把行政力量解决和司法力量介入相结合,畅通多种救济渠道。要重视通过行政力量解决问题,党委、政府及农业等有关部门应把解决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作为重要工作。对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引发的各种矛盾要高度重视,明确态度,及时解决。要从调解、仲裁、诉讼等多方面维护妇女的土地权益。
(二)完善村规民约的管理监督机制,尽最大可能确保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一致性
国家法律有规定,村规民约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对村规民约的管理监督机制、立法或行政机关对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要进行整改,对以村规民约有规定为由,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现象要坚决予以纠正,尽最大可能确保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三)尽快出台《四川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切实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与执行尽快出台《四川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对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进行规范,对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及村民大会的职责进行明晰。同时,村规民约应依法实行备案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以及由它所产生的村规民约进行审查和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内容不允许提交村民大会表决,发现有侵犯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内容的,有权责令纠正,确保村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治权,从源头上解
决村规民约的违法问题。
四、结语总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是一个涵盖面广,情况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诸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突出,就业渠道单一的反应。现在随着国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变成现实,并日益发挥着改变农村生活和就业形成的巨大作用。可以相信,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必将在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分为农用地使用权和非农用地使用权。现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转换,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现象。从流转的情况来看,主要有转包、租赁、“四荒”拍卖、承租转包或返包、转让、入股等形式。
存在问题:
1)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从幕后走向前台,并且速度明显加快,但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坏农民利益的问题。
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缺乏必要的引导。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缺乏契约约束,农户委托集体经济组织缺少农户委托书,统一发包中由于对预期增值认知不清或漠视,造成对农民、集体利益的损坏,甚至剥夺农民承包权,造成不稳定因素。
3)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
4)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缺少中介服务机构。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一个由上到下网络状的中介服务机构,致使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土地流动渠道不畅,范围窄。改革建议:
1)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化建设。一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二是明确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三是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防农村环境遭受破坏。同时,摸索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做到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
2)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群众自愿的原则;再次是依法有序的原则;最后是规范操作的原则。
3)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第一,适当进行宣传引导。第二,努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向。土地流转的方向应尽量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第三,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第四,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培育和监督。
4)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建议在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内部设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权,对土地的用途、项目、面积、价格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对土地流转过程实行监管,提高工作透明度,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更趋优化、更加有效、更为合理。
一、面临的困难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在家的多半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大部分留守人员劳动力比较薄弱,地里的农活都是老人、妇女在管理,而且沿用的是传统的农耕方式,机械化水平低,无法有效利用耕地发展高效农业,无法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以者相镇旗上村为例,耕地面积3990亩,农村总人口5292人,劳动力人口2016人,外出务工1207人,留守老人、妇女1700余人,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劳动力2300余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600余人,留守老人和妇女1700余人)。
二是农户对粮食生产积极性不够高。粮食生产与外出务工相比,粮食生产效益较低,农户获利较少,并且受市场影响,农资价格上涨,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以鲁贡镇者冗村为例,主要以黄豆花生等种植为主,每亩收入1050元,肥料投资折算为150元,每亩可赚900元,1人种10亩,一年下来可赚9000元左右;
若外出广东中山等沿海城市务工,每月保守的按照基本工资1720元计算,一年务工11个月收入18920元,除去路费等2000元,可赚16920元。据者冗村部分务工人员介绍,平均每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务工10个月下来也有个30000元的毛收入,比在家里务工强得多。相比下来,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三是粮食生产设施薄弱。地块零星,基础设施较落后,机械化种植普及率低;
基地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遇干旱、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容易成灾。据农机补贴办理人员反馈,我县每年申报农机具补贴人员在350台左右,根本达不到机械化要求。据悉,贞丰县每年都不同程度遭受干旱、洪涝等灾害。2018年,小屯、长田、鲁贡等6个乡镇洪涝受灾面积1.27万亩,成灾面积0.03万亩,绝收面积0.02万亩,造成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2019年,珉谷、挽澜等5个乡镇洪涝受灾面积0.43,成灾面积0.02万亩,绝收面积0.02万亩,造成经济损失170余万元。
四是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近年来,全县注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主体近500余家,目前在实际经营的不足100家。经营者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支撑,出现了蔬菜品种结构性趋同,蔬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多为粗放型的经营,规模化商品化蔬菜基地面积比重较小。全县蔬菜基地不足10个,大部分为农户自产自食结余自销,优质品牌、特色的蔬菜品种比较缺乏。
五是高温高湿等恶劣气候适宜各种病源微生物繁殖、生长,致使疫病发生、流行的风险升高,加上洪水灾害极易造成多种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如: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牛羊炭疽病、耕牛血吸虫病、猪丹毒、肺疫、链球菌病、鸡法氏囊病、球虫病、以及中毒病、胃肠道传染病等疫病容易发生和蔓延,这些疫病一但发生和蔓延,将会给养殖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对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在今年全县生猪补栏任务较重的情况下,还加大了非洲猪瘟等高传染性疫病的防控难度。部分乡(镇、街道)工作重心放在了脱贫攻坚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存在对动物疫病防控重视不够的问题,部分乡镇仅有1名兽医技术干部,还被抽去干其他工作,在抓疫病防控上没有技术支撑;
还有频繁调运也给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力度。充分村社合一或以村为单位将不愿种、不想种、没有能力和劳力种的农户手中将土地流转,转包给有实力的大户去经营,打造农业生产规模化、特色化,切实解决劳动力不足,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问题,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二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引进大户或有实力的企业等到我县发展农业产业,利用他们的科学新技术和生产方式示范带动当地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依托他们的技术团队和力量培育大户和致富能手;
加强农资市场执法,加大打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违法犯罪力度,稳定农资价格,保证农资质量,保障农户种粮积极性。
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整合涉农资金,向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倾斜,列支专款,用于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结合项目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有效推广新农机具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有效解决生产设施薄弱问题,确保粮食丰收。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善经营、留得下的企业,共谋贞丰产业长远大计,并努力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解决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等问题。
五是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补贴政策,稳定农民基本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完善以机耕道、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坝区标准,为经营主体提供高标准的生产基地;
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农调扶贫险,做好产业抵御自然灾害、价格波动的保险屏障。最大限度减小在产业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旱、冰雹、水灾、雪灾以及病虫害等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给群众带来的损失。
六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意识;
加强基层兽医体系的机构设置,加大兽医技术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合理调配编内人员;
加强检疫监督,防止疫情传入;
加强业务培训,做好技术指导;
按照职能职责,抓好常发病预防治疗。一要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牛羊炭疽等病免疫;
二要抓好场地清理,切实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三要加强环境消毒,全面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运行机制,建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出现, 对于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广大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农村基层组织要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 紧密联系农民, 以时代为背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点, 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开展[1]。
1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1.1 农村土地流转有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趋势
如今, 农村土地流转正在由分散的方式转变为由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化方式。土地流转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公平性, 并且大大节省了农民的时间, 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目前, 为数众多的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项目中, 有效解决了以往分散经营所产生的效率低、结果差的问题, 使农业生产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2]。
1.2 政府参与, 控制农村土地流转价格
农村土地流转实施初期, 多以农民的分散式经营为主, 单一的个体难以在与他人谈判中用足够的筹码来获得应有的回报, 不利于农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基层农村组织和地方政府不懈努力, 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举办相关讲座强化农民的意识, 使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优化, 而且有效转移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 对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效果极为明显。
1.3 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更加规范
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 随着政府参与力度的上升和农民意识的加强, 相关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是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规范化与现代化极为重要的体现。根据有关部门统计, 现今有1/3的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都会签订书面合同, 相比过去, 该比例的提升幅度极为明显, 表明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加强[3]。此举不仅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而且为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文字记录, 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效率。
1.4 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更为灵活
自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展以来, 随着农村形势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 使得农村土地的流转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灵活, 主要包括出租、转让、合作和委托第三方经营等形式。多种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出现, 使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更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 有助于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
2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分析
2.1 农民和基层干部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 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农民的心中, 对于土地的固守情节极为严重, 即使空置土地也不愿意将其所拥有的土地用于农村土地流转。此外, 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干部较为轻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并没有完成其职责范围内的任务, 无所作为, 使农村土地流转处于无监管的自然发展状态。
2.2 现有市场机制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
虽然农村土地流转已经在我国施行多年, 但是缺乏与之配套的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行[4]。具体来讲, 在拥有土地想要转出的农民与没有土地想要承租的承租商之间没有健全的沟通机制, 导致双方都不能够取得预期的目标, 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 使得现有农村土地流转只能局限于一定的规模和范围, 不利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实施, 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2.3 缺乏引导及扶持措施
随着业主大规模的经营土地, 他们需要进行修建厂房、采购机器、办理营业执照、雇佣工人及开发市场等一系列行为。但是各个行为的复杂程度较高, 如果没有合理的政府引导措施, 业主就会疲于奔波, 降低了工作效率。对于一些资金较为缺乏的业主来说, 没有政府相应的扶持措施, 难以承担建设税、土地占用费等诸多费用, 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农村土地的流转速度。
2.4 农村土地流转程序混乱
土地流转在我国农村虽早已存在, 但大多数地区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的农用地流转程序。例如, 对于一些缺乏经验的农民来说, 往往仅凭口头协议便确定土地流转内容, 如果日后出现矛盾、纠纷等便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使得自身合法权益不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混乱的农村土地流传程序助长了钻法律漏洞行为的发展, 不利于建立规范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长此以往, 势必严重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3 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探讨
3.1 转变农民和基层干部工作意识,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展
基层农村组织和当地政府要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充分认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 基层农村组织和当地政府要积极宣传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和法规, 从思想上改变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看法。
3.2 创新土地流转形式, 吸引农民主动参与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地创新土地流转形式, 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对农民人均收入较高、非农产业比重较大、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闲置土地面积较大的地方, 要积极推进较大范围的土地流转。对不适宜开展大范围土地流转的地方, 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主动为小范围的流转创造条件, 提供指导。各基层农村组织和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农民的兴趣, 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3.3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展
为有的放矢的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基层农村组织和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层情况的调研力度, 适当组织骨干村民开展座谈会, 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迫切需求, 确定合理的开展当地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手段, 以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 结语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伟大举措, 更是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 各农村基层组织和当地政府要积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强化农民及基层干部的自身意思, 不断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发展, 以此提高我国土地利用率,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13 (23) :192-193.
[2]王慧青, 尹少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对策[J].特区经济, 2011 (5) :187-188.
[3]任彬彬.浅析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特征与对策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 2011 (23) :164-166.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对策
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制度是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转型期,必然要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三农”裂变,适应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四化”的要求。近年来,高台县委、县政府把土地流转作为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政策保障的发展思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舆论宣传、政策推动、跟踪服务为抓手,搭建流转平台,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从整体上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还是农户间流转,向外部经济组织流转的数量少;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土地流转力量不足。同时,在流转中还存在一些操作性的问题。
1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我县耕地面积为42.05万亩。其中,二轮承包土地面积28.9万亩,农业人口13.01万人,农村土地承包农户37300户。至2013年5月底,全县累计土地流转面积14.9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5%,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56683亩,涉及全县66个村,115个经营主体,4003户人家,12286人。在土地流转的面积中,种植玉米制种31040亩,高原夏菜5625亩,其他经济作物14211亩,粮食作物5807亩。种植大户和种田能手流转47003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82.9%;专业合作社流转8060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4.2%;龙头企业流转1620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2.9%。
1.1 农村土地流转的效果
1.1.1 土地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推进了农业“四化”进程
通过采取转包、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使土地逐步向种植大户、种田能手和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集中,实行机械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骆驼城乡前进村、巷道乡太安村、宣化乡朱家堡村将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以专业合作社集中连片流转经营,通过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节水化配套和机械化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经测算,专业合作社将流转的小块土地去除中间田埂和灌溉渠道,整理后进行规模化经營,土地使用率提高了5%。另外,我县还实行“六统一”的生产方式进行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毎667㎡均增收230元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土地效益。配套膜下滴管毎667㎡均节水200m3,节水率达40%,毎667㎡减少化肥用量40kg,化肥利用率提高50%。实行机械化后,每667㎡消耗的种子由原来的4.5kg减少到3kg,毎667㎡减少用工量3~4个,节约成本385元,生产成本明显降低,劳动效率显著提高。
1.1.2 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平均每年获得流转收入700~1000元/667㎡,土地流转后农户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放心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产业,农民得到了固定收入的同时,又取得了相应的务工收入,总的收入明显增加。通过对15户流转土地的农户调查,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普遍高于未流转土地的农户。
1.1.3 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土地流转后,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可以从事劳务、畜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规模经营,使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培育催生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流转主体和龙头企业合作,将流转来的土地作为“生产车间”,对其统一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将产品及时推向市场,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扩张,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大大提升了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蓄积了农业发展后劲 。
1.1.4 为当地农业持续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1)土地规模经营的示范:土地整治、现代农业设施的引入,不断发挥了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益。骆驼城乡前进村建立的土地流转“四化”示范基地,探索出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增产增效的新路子,并逐步向周边辐射,带动全乡乃至全县的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
(2)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和示范:土地经营权流转使企业加大了投入,引进高科技农业栽培技术,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打破了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为我县支柱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也使新的农业技术得到了推广和示范。
1.1.5 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土地流转放活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双重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升华——从群众自发流转到有组织流转,从小片零散流转到规模集中流转,从地块互换、农户间转包到以土地入股分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规模、内涵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促进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完善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民无力经营土地和部分农户无地可种的难题。
2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工作不到位,制约了土地流转
少数村干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理解不彻底,思想认识模糊,在流转过程中存在引导不力、方法不当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不够熟悉,思想认识不足,心存顾虑,怕土地流转会失去承包经营权而影响自己的利益,加上农民的恋土情结,所以大部分农民宁愿粗放经营,也不愿流转出去。
nlc202309040840
2.2 流转行为不规范,增加流转纠纷
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多为口头协议,在以后的纠纷中缺乏流转证明。在少数大宗土地的流转中,农户虽然与业主签订了书面土地流转合同,但合同文本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对流转双方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未经农村土地发包主体的村委会鉴证、盖章,也未报乡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备案。事实证明,不规范和不完善的土地流转是日后承包纠纷的重大隐患,一旦发生纠纷就难以解决,会引起层层上访、甚至集体上访,这样的结果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2.3 缺乏有实力的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土地流转拉动不足
目前,我县在流转土地方面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有一些成功做法,相应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从总体来看,农业加工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数量较少、发展规范性差、缺乏实力且经济带动功能弱,对土地流转拉动不足。
2.4 土地流转补偿制度不健全
我县尚未建立土地流转补偿制度,土地流转费的确定没有可操作的价格标准,长期以固定价格支付土地流转费,而未考虑物价上涨和土地增值因素,这样容易出现损害农户利益的行为。
3 解决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
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县在积极探索、总结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长效机制。坚持土地流转要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的原则;重点推进农民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引导规范各类经济组织通过“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规模经营;对土地流转要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进行,保障农民利益。
3.1 坚持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三权分离的原则。即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经营者使用权三权分离,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只有明确了土地承包权对农民的法律意义,才能切实保障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合法性。二是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土地权益,农村土地流转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规政策,依法签订合同;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不论采取哪种流转方式,都应尊重农民的选择和意愿;土地流转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坚持有偿流转。三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土地流转必须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对流转后的土地用途要给予产业发展方向上的引导,尽量符合本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的要求,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总之,必须使流转的土地得到综合利用和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3.2 强化制度,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应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推进流转的规范化,提高流转质量。
3.2.1 明确管理职能
县、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切实肩负起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的工作责任,及时发现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制定工作规程,使之形成配套的流转管理办法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
3.2.2 完善管理办法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还处在自发阶段,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缺乏调整的法律依据。县政府要制定、完善和出台指导土地流转的政策性文件和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基层在实际操作中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尽可能避免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发生。
3.2.3 培育流转市场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制度,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为标准,在充分考虑土地级差、质差、地区价差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类型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性价格,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提供法律咨询、政策宣传、信息发布、流转合同签证和流转纠纷调解等。
3.2.4 创新流转方式
用好国家赋予的政策,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和農民宅基地的流转方式。
3.2.5 创造良好环境
首先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农村社保以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其次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进一步加快乡镇的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得到合理转移,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3.3 培育流转主体,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各类能人大户和返乡创业人员流转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鼓励能人大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减少流通环节、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土地收益,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确立法人地位,支持其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发挥其内引外联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化经营的积极作用。探索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开发经营农业项目,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有经济实力、有技术专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流转土地,以“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投资农业开发,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规模经营,达到企业稳基地和农民增收入的“双赢”目的。
3.4 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农业具有高风险特点,为激发企业、城镇业主租赁土地从事农业开发的积极性,财政在安排农业专项资金时,对农地流转扶持资金实行单列,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二是信贷支持。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一大因素,金融部门应本着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为出发点,通过科学论证,对有效益的农业开发项目,允许业主用租赁的土地上的附作物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三是税收扶持政策。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税收上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优惠政策。
3.5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服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承包农户及各经营性主体的切身利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部门责任,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指导、扶持、协调、培训等工作。乡(镇)、村社要积极内引外联寻求受让主体,主动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服务工作,妥善解决经营主体再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有效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汉章,何星,王述亮,原丹凤,杨敬.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06).
[2]谢晓翠,白安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对策探析——以襄樊市为例[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任海卫.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分析与探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4]王静华.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几点建议[J].现代农业,2009(12).
近年来,烟农户数的发展、烟叶种植规模的稳定,甚至烟区烟叶产业种植效益的保证,均与当地土地流转是否顺畅密切相关。同时,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的持续推进,建设一流优质烟叶基地成为烟草行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加强土地流转成为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地流转方式与对策进行有益的探索,有效促进烟叶基地的稳定和发展。
一、2011-2012年烟田土地流转现状
……县现有耕地面积为18.91万亩,其中宜烟面积16.23万亩。为加快土地流转,实现烟叶种植规模化发展,2010年底……县局(分公司)专门制定了《推进土地流转加快烟叶集约化种植实施意见》,取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乡镇的大力支持,积极探索种烟土地承租、互换、转包等方式。
2011年全县烟田流转面积15039亩,占当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的56.9%,其中通过烟农自主流转的面积12096亩,通过村委会等部门流转的面积2943亩;全县户均规模16.9亩;外来烟农户数260户,占比16.6%,种烟面积7542亩,占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的28.6%。2012年全县烟田流转面积16020亩,占今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的55.7%,同比增加981
1亩,其中通过烟农自主流转的面积11850亩,通过村委会等部门流转的面积4170亩;全县户均规模21.1亩,同比增加
4.2亩;外来烟农户数207户,占比15.2%,种烟面积8158.1亩,占今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的28.3%。近两年……县种烟土地流转方式有所探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为烟叶规模稳定赢得主动。
表12011-2012年烟田流转情况对比
种植
面积
/亩
2.6412.7
28783.1+2370.4 种烟土地 流转面积 /亩 15039 16020 +981 占比/% 56.9 55.7-1.2 烟农自主流转 /亩 12096 11850-246 村委会等流转 /亩 2943 4170 +1227 户均 规模 /亩 16.9 21.1 +4.2 年份 2011 2012 对比
目前,……种烟土地流转采取的方式已从过去烟农自主流转向“烟农自主+村委会等部门”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村委会的主动作为作用越来越明显,2012年比2011年流转面积增加1227亩,有效地整合了土地资源,宜烟耕地逐渐向种烟能手集中。2012年全县种烟面积50亩以上(含)的小农场主116户,种植面积7366.6亩,占比高达25.6%。但随着社会城镇化的发展,……县外出务工的烟农数量呈上升趋势,如淮山、红豆杉、蔬菜等农民自主选择的经济作物呈多样化发展,诸多方面的因素使种烟土地的流转表现出土地流
转的困难。
二、烟田土地流转问题
随着土地流转的作用日益凸显,烟田土地流转主要呈现流转难度大、流转价格高、流转机制薄弱、周期短等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问题:
1.流转难度大。目前我县绝大部分地方的烟田土地流转仍以农户间的小规模自发流转形式为主,烟农与田主之间协调困难,难以成片流转,不利于形成规模。此外,……县外来烟农数量占据一定的比例,若种烟土地无法实现有效流转,将逐渐衍生“有田没人种,想种又没田”的新矛盾。
2.流转周期短。受经济条件、耕作习惯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地方土地流转存在“半年期”、“一年期”现象,影响了烟农的流转意愿和田主的长期流转意愿。
3.价格差异明显。土地流转价格基本上是根据土地供求状况和所经营产业的市场效益影响确定的,但烟田的流转存在漫天要价、肆意抬高价格的现象,甚至乡镇之间全年租田的价格差价最高的达到650-700元/亩。根据前阶段分公司生产调研的统计,调研烟农106户,种植面积3156.2亩,其中租田面积达到2257.5亩,占比71.5%,按市场租田最高差价700元/亩测算,用于租田的费用需增加157.9万元。
4.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虽然多数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服务站,从已有机构的运作情况来看,也存在渠
道不畅、机制不活和作用未发挥的问题。
三、实现烟田有效流转的对策探讨
加强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村稳定、烟叶发展、提高种烟效益的关键。加大烟田流转力度,重点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突出矛盾,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合法、有序、完善。
1.搭建平台有序流转。要逐步解决好自由流转与发挥规模效益的矛盾。转变分散、零星的自由流转行为进行政策引导,使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为产业化经营为载体的集中连片流转,促进烟叶种植效益的增加。建议形成以粮为参照,参考当年粮价确定土地租赁价格的弹性价格机制,有效解决土地长期流转中一次定价可能引发租赁纠纷的问题,实行土地租赁价格与物价同步变化,维护农民的利益,保障土地流转的稳定性。
2.落实配套扶持政策。认真研究制定促进烟叶效益增加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发挥政策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效应,促进土地流转。针对当年种烟土地流转面积大、规模化经营明显的种烟乡镇、村,当年烟基建设、烤房新建计划、烟用机械、钢架育苗设施等项目安排时予以适当倾斜。
3.培育壮大种植规模。加强对辖内烟叶种植主体的技术培训、信贷支持,坚定种植主体扩大种植规模的决心,同时通过对连年租赁的效益比对,增强田主的流转意愿,带动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
国贸09
1摘 要: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土地流转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对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土地流转趋于加快,规模逐年扩大,呈现出了经营主体多元化、流转形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发展局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土地流转本文阐述了长安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总结了土地流转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该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陕西长安区;土地流转;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对策
一、长安区土地流转现状
目前,长安区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户和无力耕种的农户,以及因非农收入已成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的农户都不愿耕种土地,也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而是把土地看作是今后生活的唯一退路和保障。通过土地流转既实现保留土地经营权,又使土地不致荒芜,而且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土地流转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保障,极大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长安区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8.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
(一)长安区土地流转的形式
1.租赁。
调查数据显示有60%的农户将土地租出,大多是村委会将集体机动地和留用地租赁给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这是该区农村土地流转中面积最大、比例最高的一种形式。如陕西嘉艺园林租用郭杜街办杨家湾村、细柳镇荆二村集体用地种植苗木花卉,既扩大了公司种植规模,又为当地村组增加了经济收入。
2.委托经营权。
调查数据显示有20%的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村组转包并和村组签订合同,村组再转包给种植大户或龙头企业,并签订协议,按照协议支付土地承包金。如细柳街办在西户路、韦斗路沿线建设的苗木基地、细柳杜鹃园等,均以这种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再由企业自主经营。
3.土地托管。
有15%的农户与企业合作进行土地托管经营,由土地托管公司代替代农户打理庄稼,从耕地、播种、施肥、灌溉、喷药、除草到收割,提供一条龙服务,用户只需每年交纳30元托管费即可,产品收益归农户。据马王村支部书记介绍,在区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现在加上周边村子,托管公司托管的土地已经发展到6个乡街17个村的4000多户农民,面积达到3万亩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
4.土地互换和代管等其他形式。
相互交换承包地块使用权、代管无租金、股份合作等形式在调查中比较少见。
(二)土地流转的去向和用途
1.去向:流转入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其他主体。
2.用途:大都是种植业,用于良种树苗繁育、高产开发和蔬菜种植。
(三)土地流转的原因和组织
1.农户土地流转原因。
一是外出务工,将土地经营权进行转移;二是自己由于身体上的原因无力耕作,流转给别人收取一定费用;三是响应政策,将土地托管。
2.土地流转组织。
一是乡村两级组织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协调农户与龙头企业、经济项目投资方等进行流转;二是农户间的自由流转,由农户双方、农户与农村二、三产业经济组织之间自由协商达成协议;三是集体统一经营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将部分土地实行村委统一管理、分户核算。
(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和趋势
1.土地流转特点。
一是流转面积不断增加,2008年长安区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5.7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2%,到2010年长安区农村土地流转已增长到8.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1%;二是流转方式多样化,出租、转包、托管、互换、股份合作和其他形式;三是流转的层次越来越多,有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其他主体;四是群众对流转的认识不断提升,能赋予其相应的价值。
2.土地流转发展趋势。
一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土地流转向现代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三是土地流转向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五)当地土地流转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1.当前土地流转措施。
一是对本村内的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重点掌握有条件流转的资源和有培养潜力的产业大户等情况,动员农户参加土地流转。二对已有实现流转的土地进行清理和规范,协商确定流转形式、期限、价款和支付方式等有关事项。三是解决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帮助流转双方解决纠纷。
2.当前取得的成效。
一是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土地流转,使外出务工经商农民能够安心在外务工经商。二是解决了弃耕摞荒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三是化解了农村土地承流转纠纷。
二、长安区土地流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长安区农村的土地流转,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总体是健康、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户缺乏土地流转信息。
在调查中发现长安区作为土地托管示范区,却有90%的农户对土地托管不了解。少数土地托管的农户是长丰土地托管公司主动上门劝说的,政府和村委并未大范围的宣传这造成农村土地流转的被动性。
(二)土地供需的信息体系不健全。
调查发现一部分的农户土地只在亲戚朋友之间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处于空缺状态,致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网络无法建立,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处于自发阶段,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
(三)操作不规范。
流转中没有按一定的操作程序去办,管理和监督体系还不健全。没有按照一定的示范文本签订协议,口头协议多,大都无第三方证明,书面协议很少。如一半的农户通过村委集体租赁土地,自己却不清楚有没有立过合同,只知道自己的土地交给村里租出去了。由于口头合同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不便于管理。一部分农户认为乡亲之间立合同没有必要,为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留下了隐患,解决纠纷也大都私下解决。
(四)土地流转费的标准不统一。
不同的村之间流转费高低相差几倍,如调查数据显示:长安区马王镇街道曹家寨村的一家农户以60元的价格租入土地,而在郭杜街办中祝村有每亩3300元、4000元甚至上万元租金不等。这使一部分农户表示宁愿弃耕摞荒。这种不合理的状况致使农户的利益受到损害。
三、促进土地流转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土地流转是一项复杂的、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因此,要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就必须要明确思路,抓住影响土地流转的关键环节和问题,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一)广泛宣传。
农村承包土地的相关法律政策,努力营造加快土地流转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农村基层宣传专栏、标语、横幅、宣传车、期刊、挂图、印发资料等诸多形式,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继续广泛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的政策宣传、培训、指导工作,大力宣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形成“让土地流转起来”的浓厚氛围。
(二)是建立土地流转信息服务体系。
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公室,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工作。各乡镇涉农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土地流转信息采集、上报、存储。村级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 负责日常工作,建立流转档案,及时掌握土地流转的动态信息。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使用供求矛盾,使土地流转工作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
(三)要依法制定相应的规范操作程序。
对发生土地流转者,当事人双方必须签订符合法律要求的合同。对涉及时间较长、面积较大的流转合同,必须到相应的公证处进行公证。对涉及全村农户利益的土地流转,必须经村民代表以上会议通过才能开展。三要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
(四)建立科学、合理、统一的土地价格评估机制。
一是土地要分等级。如可以地理条件,土质好坏等因素为依据分几个等级,或根据土地可产出的纯利益分为几个等级来确定统一的土地价格。二是土地流转费要根据物价等因素及时调整,调整的幅度,可按照物价上涨的幅度。要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制定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 做到公平合理,使农户的合法利益受到保障。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Z],2005.[3]张红艳,卜永峰.内黄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7(8):15.[4]曾敏,段建南,李师,等.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11):188-191
[5]余清平.浅析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转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69.[6]刘启营.新形势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09(4):41-43.[7]李华杰.关于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J].现代农业,2010(7):52.[8]钟迎春.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科技博览,2010(25):228.[9]樊帆.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0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暑期
实习论文
长安区土地流转现状及发展对策
院系:经管学院
班级:国贸091
姓名:郭珊珊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调研报告05-27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06-21
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05-26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合同书11-17
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新机制的调研报告06-22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浅析07-11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07-24
农村土地现状11-29
农村土地承包信访案件的成因与对策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