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共10篇)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 篇1

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无论规模、规格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仍然属于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 职业学校生源发生变化, 招生数量下降

近几年来, 受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扩招和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不强的影响,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明显减少,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招生数、在校生数连续减少, 同时生源质量有所降低。部分高职院校招生比较困难, 新生报到率低, 有的学校报到率仅为70%。

2. 就业质量不容乐观, 就业方向不够合理

近几年, 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达到95%, 有些紧缺、热门专业的就业率达到了100%。但是其就业质量和就业方向令人深思。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本身期望过高, 对自身定位不合理, 到单位后不久就辞工或跳槽;二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到单位后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不能吃苦耐劳, 或者体力不支, 被用人单位开除或辞退。三是所学专业与就业方向大相径庭, 所用非所学。最令人担忧的是第三条, 学校安排就业一般是集中成批安排, 学生在学校里辛辛苦苦学习了两三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不上;也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宽基础、多方向教学, 由于就业信息闭塞, 培养出的学生找不到合适岗位, 为了提高就业率, 给学生找到出路, 不得不“用非所学”。像这样的就业局面实在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

3. 办学内容雷同, 缺乏创新

许多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理性分析, 大都喜欢开办热点课程, 经常出现对于某一专业一哄而上的局面, 一方面使得这一专业的供给在短时期内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就业, 也会影响一些机构的招生;另一方面, 会导致对新课程研发的忽视, 出现教学内容高度相似化的现象, 并且缺乏创新, 这会大大降低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4. 专业建设资金不足, 专业训练设施缺乏

陈旧的设备需要更新, 新的教学设备需要增添, 职业教育在教学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常常是普通中学的几倍, 但资金的短缺却使专业建设资金投入捉襟见肘, 实验课和专业训练课时不充分, 甚至用基础课来填充空余的课时。

5. 对中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

一些政策落实不够。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很多地方没有得到落实。在一些地区, 没有受过职业训练的农民工、下岗工人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同等使用, 使很多人认为上职业学校没有用, 白花钱, 从而降低了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 减少了生源。

6. 师资人才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 这要求职业教育机构要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的支持, 但是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 多数教育机构都只注重对于高学历师资的引进, 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技能实践教育, 因而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实践教育质量, 师资不足是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对策

1.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管理, 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第一, 根据学校优势和市场调查预测, 确立学校的办学方向, 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第二, 落实切合实际的教改措施, 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三, 改善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水平。人的因素起决定的作用, 没有优秀专业教师就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 学校内部应及时培养和引进专业教师。第四, 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是否有高度责任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人品质等, 是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针对我国当前独生子女多的时代特点, 不仅要重视职业道德理论的传授, 更要重视职业道德的训练, 把职业道德实践和职业道德理论结合起来。

2. 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育现代化, 知识前沿化, 技术系统化, 以适合市场需求。但当前多数职业学校还是沿用老的教学方式, 课本甚至还是几年前的课本, 造成教材老化、知识老化、教育模式老化, 教材与实际相脱节、知识与最新技术相脱节, 教学手段单一, 学生学习没兴趣。另外一些老师由于年龄因素也不愿主动学习新知识, 甚至不愿接受新技术。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知识的更新速度。因此, 要加大教师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工作, 鼓励他们走向社会, 到高校和培训机构充电学习。

3.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到校外企业或事业单位实践, 是理论联系实际, 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必备基础的必经之路。因此, 学校有关教研室要加强与校外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联系, 寻找管理水平高、技术设备先进、教育观念强和服务态度好、收费相对较少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

4. 中等职业教育除了为区域经济服务外, 还应该做好劳务输出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的, 但是很多经济不够发达且工业相对落后的人口大省, 会出现培养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过剩继而引发区域内就业竞争的现象, 那么这时学校和相关部门结合, 做好劳务输出工作, 可以将毕业生输出到用人密集的城市、工业发达地区和海外劳动力缺乏的国家, 人力资源输出也是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一种贡献。

职业教育面临许多困境, 我们必须积极克服, 同时应当结合当地主流企业人才需求动向, 培养自己的品牌专业、树立名师意识、德育品牌意识。只有这样, 才能走出一条适合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 篇2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由有形向无形转变,竞争优势的重点由效率、质量和价格向变革与创新转变,我国高等教育随之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如何培养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不但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而且有助于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缓解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实现中国梦、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之中,要让学生获得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创业教育导向不足,创业教育观念表面化

我国作为“创业教育”项目成员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试点创业教育,真正使创业教育进入高校是在2002年。但是此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并没有得到推广,未能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流。可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对创业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的倡导,但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价值意义、社会观念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使得创业教育理念成为口号,流于形式。

2.创业教育制度不健全

当前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工作上,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规章制度保障与支持。一是创业教育受到冷落。创业教育实践上,创业教育独立于学校教育发展规划之外,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而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大学生面对创业教育这一学科时,所持的是可有可无的态度。二是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近年,国家出台了一些促进创业教育的规章和制度,督促高校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力度,但由于缺乏合理高效的运行保障机制,致使高校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上建树不多,实践探索上更显不足,更不敢奢望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

3.高校对创业教育支持力度不够

在我国,虽然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作为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主体的高校,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挖掘创业教育的内涵,对创业教育的定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高校创业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表层性,对照现代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明显落后。高校被看作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但在教育管理体制、师资、课程等方面,高校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创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

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必修课,各高校虽然在形式上纳入必修课程,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与就业指导课程一同教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夹杂着创业教育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业教育以学科化、系统化的方式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在师资方面,当前各高校教授创业教育的师资普遍是兼职的,在创业教育的研究、知识讲授、实践指导等环节缺乏专家型的创业指导教师。在课程方面,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规范都不够完善,在专业教育里更是缺乏创业教育内容。

4.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创业教育在整个国民心中一直不被认可,不受重视。一方面,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现状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稳定”文化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影响着大学生对于既具风险而又瞬息万变的创业存有很大的抵触心理。

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改进策略

1.发挥国家对高校创业教育宏观环境的导向作用

高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一方面,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加强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引导和鼓励,进一步出台一些促进创业的优惠政策,制定更具有操作性的创业扶持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和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国家和各省级政府还应继续共同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小额担保;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制环境,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项目论证、政策咨询、跟踪指导等服务,提高其应对风险的创业能力。同时,政府积极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创业。

2.加强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创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既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也需要高校的积极配合。高校要有效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课程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要注重专家型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切实提高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水平;二要鼓励创业指导教师到企业中兼职,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创业经验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指导能力;三要通过国际合作、进行培训、外校创业指导名师短期交流等形式,建立健全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四要聘请既有实践管理经验又具备一定理论修养的企业家进校授课,不但可以解决师资紧缺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学校创业指导教师快速地了解企业及其整体运作,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历。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创业意识养成、创业知识学习、创业能力提高等方面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在创业意识形成过程,可以安排创业管理入门等课程;在创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安排商业计划制作、市场营销、创业法律等课程;在创业能力提高过程中,可以安排创业培训论坛、创业校友论坛等实践活动来完成。

3.建立创业教育基地

一要积极推广大学生创业网站。网络信息以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传递方便、影响面广、速度快而赢得了学生的青睐,把宣传教育网站建成实现创业教育信息化、提高创业教育效率的平台,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二要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和创办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旨在为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促进他们进一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采取商业化或半商业化运作形式,旨在指导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

4.利用媒介营造创业氛围

一方面,注重利用媒介大力宣传政府出台的各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和规章制度,营造一个全民创业的氛围。高校创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既需要自身的努力,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网络、电视、自媒体等媒介的宣传、教育、激励和动员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利用媒介宣传创业典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通过对创业典型的宣传和学习,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大学生兴起崇尚创业、梦想创业的风气。当前,必须重视激发公民的创业意识,形成一股全民创业的风气,在新时期的大学生身上塑造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志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及其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2]喻怡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

[3]曾昭薰,陈岩.创业教育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我国周边海洋形势及应对策略 篇3

2012年年初以来,我国周边海域热点频发,我国维护海洋权益形势严峻,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如何认识我国当前海洋维权形势,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需要我们作出重要的应对机制,并为之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一、正确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海洋形势

在世界各大国中,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形势最严峻,维权任务最繁重。在我周边海域中,南海是世界上海洋权益争端最复杂的海域。近年来,我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通道受控制的形势越来越严峻。2012年以来,我国周边海上热点问题此伏彼起这片35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在东海,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有56万平方公里,日本与我重叠的海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近几年来,我国与日本在东海的海洋冲突日益加重,大有擦枪走火的危险。而最近的钓鱼岛之争对于中日海域的划界关系重大,因此冲突也更明显。

中国采取的系列维权措施,基本上是被动反应性的,是对相关国家侵犯我海洋权益的必要的回应和反制。中国提出并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已有40余年,但中国的诚意并未得到某些国家的积极回应。在主张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克制,并未倚强凌弱。相反,倒是某些国家误判形势,视中国的忍让为软弱,不断加大侵犯我海洋权益的力度。

近年来,中国周边海洋权益争端加剧,这是与某些大国如美国的介入分不开的。美国所谓的“重返亚洲”,或者“再平衡”战略,让中国周边某些国家似乎看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美国似真似假的承诺下,在其或强或弱的支持下,周边某些国家加快了争夺海洋权益的步伐。

我国海洋执法自身也面临着诸多课题。如海洋维权机构的能力建设、海上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国外海事情报的收集等问题。同时中国海洋执法在法律方面的缺失也尤为明显。

二、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任务。海洋权益争端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历史缘由、法律发展、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双边关系和国际形势等交织在一起,这就决定了应对和处理海洋争端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除了解决当前的迫切问题,也要有长期的规划,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疲于被动应付。

一、必须始终坚持“主权属我”这一根本立场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主权属我”不仅自己要明确,还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媒体,以丰富的历史事实宣传主权属于中国的依据,使国内民众形成“主权属我”的共识,营造国际舆论对我有利的态势。针对日本、南海诸国曲解和违反国际法所做行径,必须及时在国际政治、外交等各种合适的场合,对其法律借口进行反驳,澄清历史和法理事实。

二、携手他方搁置争议,协商谈判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有责任遵守国际法和《海洋法公约》,尽量避免武力,实施谈判。在于各国进行谈判时建议双方各退一步,搁置争议。与南海各国谈判和平解决南海问题。

三、加强海上维权实力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海上维权队伍,建立和统一我国的各个执法力量。以更好的发挥我国的海上维权能力。还应建立完备的海洋法律法规,是我国的海上维权有充足的法理依据,做到有法可依。

四、深化军事斗争准备

如若有关争议国家不理会我国搁置争议的善意之举,主动挑起争议,扩大争端,我方完全有必要采取有力的反制措施,实施适度的防御性攻势行动。敢战方能言和,备战才能免战。要加强我国海洋军事力量建设,只有做好武力自卫的充分准备,才能慎战而不惧战,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 篇4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1943年12月中,英美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对此,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声明,指出旧金山和约是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对日单独和约,不仅不是全面的和约,而且完全不是真正的和约。中国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对此,我国外交部于1971年12月30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日两国政府公然把我钓鱼诸岛划入“归还领域”,严正指出“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明目张胆的侵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美日两国在‘归还’冲绳协定中,把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

一、钓鱼岛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身资源优势

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我国东海靖鱼场。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是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1)石油价值: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查,得出结论: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因此钓鱼岛主权的归属对于石油资源日渐短却的中日两国都生命攸关,并更加激起日本夺占钓鱼岛的野心。

(2)大陆架划界:钓鱼岛列岛在海洋划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钓鱼岛主权归属哪一方将极大地影响大陆架的划分。

(3)战略交通要道:钓鱼岛附近海域是一条十分繁忙的海上大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谁控制该地域谁就能遏制他人咽喉。

(4)支援台独桥头堡: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美日无论哪一方,如果在钓鱼岛驻军,将能起到支援台独桥头堡作用,对我国影响极大。

2、日本野心勃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团体多次登上钓鱼岛,设置灯塔、修建神社等设施,日本政府对此采取了纵容的态度,试图造成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的既成事实。近年来,日本海上自卫队及海上保安厅舰艇又开始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实施警戒,甚至还出动巡逻艇和军舰骚扰中国渔民并驱赶接近钓鱼岛附近的中国渔民和保钓人员,而且逐步在实际上控制了钓鱼岛列岛及其周围海域,由此多次引发了中日两国间的外交摩擦。

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不断加紧研究强化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等岛屿的“管理措施”。2003年新年伊始,日本政府又秘密地与所谓“拥有”钓鱼岛“所有权的日本 1

国民”签订“租约”:以每年2256万日元的价格“租借”了钓鱼岛及其附近的南小岛、北小岛三个岛屿,“租期”从2003年4月1日开始至2004年3月31日止,但这个“租约”可以根据“双方的意愿”无限期地维持下去。

日本政府阴谋长期窃据中国领土钓鱼岛的这一罪恶行径被公诸于报端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立即就这一问题发表评论,表明中国的严正立场,对日方这一损害中方领土主权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并且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采取的任何单方面行动,都是无效的,丝毫不能动摇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所拥有的主权,也改变不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这样一个事实。中方强烈要求日方尊重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切实信守迄今向中方所作的承诺,杜绝任何单方面行动。

日本政府现在采取“租借”方式从所谓“日本国民手中”获得对钓鱼岛的“管理权”,其目的在于进一步限制中国人登上钓鱼岛,对钓鱼岛进行实际的有效控制,阴谋长期窃据钓鱼岛,并造成日本政府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既成事实,并在外交谈判中显示日本政府的强硬立场。

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角度来看,首先,日本方面破坏了中日两国政府间的承诺,即暂时搁置主权的争议,维持现状或者共同开发,而是单方面地采取行动。其次,从国际法来说,只有国家才可以拥有领土,私人是不可能拥有领土的。对任何一块仍存有主权争议的领土,只能由相关国家政府间进行谈判解决,而日本政府却与所谓的自己的“国民”进行什么“租借”交易,明白人一眼便能看穿这可笑的把戏不过是为了实现长期窃据中国领土钓鱼岛的阴谋。

2、美国背景

钓鱼岛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领土,但二战后,日本却把钓鱼岛交给了美国托管,而1971年美国又将钓鱼岛交托日本,从此,钓鱼岛**中的美国因素便一直忽隐忽现。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保钓运动风起云涌,美国被迫收回了其立场,承认日本对钓鱼岛并不拥有主权。但有消息显示,后来美国曾私下承认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这直接导致了日本制定周密计划以大规模开发钓鱼岛。华盛顿不仅对日本发展这一计划表示首肯,而且还亲自为东京拟定了若干方案,以加强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宣示,其中还包括向钓鱼岛派驻美军。近年来,在中国与海上邻国的争议背后,美国的身影出现得越来越多。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不满足于已在冲绳驻军,还准备把军事力量延伸到钓鱼岛,既干扰中国维护钓鱼岛的主权,又构建其西太平洋军事“岛屿锁链”更为紧密的一环,对台湾海峡施压。

在钓鱼岛美国介入问题上,存在着“日本愿望”和“美国承诺”两个因素。日本为了与中国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中获得更多筹码,一直希望美国介入;而美国虽期待通过与日本合作找到实现其亚洲战略的契机,但还是希望在一些敏感的具体问题上适当留有余地。

3、我国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钓鱼岛列岛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其中钓鱼岛最大,面积4.3平方公里。

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早在明朝就有关于钓鱼岛的历史文献记载。日本称钓鱼岛属其冲绳县管辖,但日本的冲绳县在距今约125年前曾是独立的琉球国。在1871年日本吞并琉球国之前,中国曾与琉球国有过约500年的友好交往史,最先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等岛屿。在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屿”的记载。中国从明太祖开始向琉球派遣册封使,即专门代表当时中国政府册封琉球王的使节。1562年明朝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的《筹海图编》一书中的“沿海山沙图”,标明了中国福建省罗源县、宁德县沿海各岛,其中就有“钓鱼屿”、“黄尾山”和“赤屿”等岛屿。

日本最早有钓鱼岛记载的书面材料是1785年林子平所著《三国通览图说》的附图“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然而,他也是以中国清朝康熙册封使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为依据的,该图也是采用中国的“钓鱼台”为岛名,并将钓鱼岛和中国福建、浙江用同一淡红颜色标出。1719年日本学者新井君美所著《南岛志》一书中提到琉球所辖36岛,其中并无钓鱼岛。1875年出版的《府县改正大日本全图》中也无钓鱼岛。甚至到1879年,中国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就琉球归属谈判时,中日双方仍确认,琉球是由36岛组成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等岛屿。

日本最早“发现”钓鱼岛,是在日本吞并琉球,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之后的1884年,比中国文献最早记载该岛都迟约500年。据日本史书记载,1884年日本福冈人古贺辰四郎发现“久场岛”(黄尾屿)有大量信天翁栖息,可销往欧洲,便于1885年要求冲绳县令允许其开拓,并在岛上树立标记,上写“黄尾岛古贺开垦”,日本政府以此为据,称钓鱼岛是“无主地”,是由日本人先占的,而非甲午战争时从中国夺取的。这完全不符合历史真实,是对历史的歪曲。

1944年罗斯福曾向斯大林表示:“斯大林熟悉琉球历史,他完全同意琉球属于中国,并应归还中国。”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中、英、美三国发表波斯坦公告,规定日本之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本土以内。

二、中国应对钓鱼岛问题的策略

1、中国外交问题的重要性应远在教育科技、三农、经济、政治、军事等内政问题之下,即内政为重、为基础、为后盾。

3、钓鱼岛问题都是中日关系焦点,中国极有理但未占实利的两国问题,中国官民必须不能忍让,特别是不能压抑民间应有必要的强硬气氛,否则“人家骄气日盛”!„„„而联合国改革问题早在二十年前就有必要了,日本的想法,既涉及中日问题,也涉及全球多国纵横问题,而且对中国利害参半(对欧美、俄罗斯、拉美等等国家不一定利大于弊),中国官方不必简单反对或赞成甚至无为,应该积极提出自己的合理的、利世界各国各种族各民族、利自己的扩编设想,然后可相互沟通妥协互利。而中国民众表露自己情感是顺其自然,不必压抑或激化。

4、对于中美关系可应对英美自己的外交法则: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观其言察其行,且分析其心理及习惯就可正确应对。„„美国是世界上“相对最民主最理智最负责的”的大国(而非最理想化的),在过去、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不是对中国最恶意的、最善意的国家,甚至有过深厚友谊。中国作为一负责任的大国,应有足够的自信与智慧,某些人偏执地反美或亲美都是错误的。

三、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对策

1、长远来看,最根本的是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在钓鱼岛的问题上,虽然有网友希望用武力一劳永逸地解决钓鱼岛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要增加自己的实力,不仅是我们的军事实力,还包括我们在国际上的软实力,我们说服别人的能力,我们制度的提升度,把我们自己国家建得更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曾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经过 3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完成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社会转型。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历史性地强调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

要性。另外,以思想吸引力和政治导向力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也是十分迫切的。

2、从战术层面讲,解决钓鱼岛争端需要文、武两手相互配合。

“文”的方面,是指从历史和法律的角度论证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从现有历史资料看,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命名了这些岛屿,在明清两代的使琉球录和中、日、琉的一些图志中均载明这些岛屿是属于中国的。目前,有关钓鱼岛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永乐元年一名轶名使者留下的《顺风相送》。这一记载比日本所称的古贺辰四郎 1885年“发现”钓鱼岛要早 480年。而且,明清时期琉球在与中国政府的官方文书中,一贯坚称“琉球三十六岛”,它包括了在钓鱼岛东南方向的宫古等岛屿,但钓鱼岛并未列在其中。琉球三十六岛不仅为中琉所认同,也得到当时日本的承认。在日本吞并琉球以前,日本所有涉及琉球的资料都认为琉球有三十六岛组成。另外,由于钓鱼岛群岛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大陆架上,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因而根据 1945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有关条款,日本应将这些被侵占岛屿归还中国;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日本再次确认《波茨坦公告》的有效性,所以日本政府理当信守承诺。并且,我们还必须强调:由于中国政府没有参加将钓鱼岛单方面划归日本冲绳县的1951 年《旧金山和约》和 1971 年日美《归还冲绳协定》,因而上述条约对中国政府而言是无效和非法的。

“武”的方面是指通过各种实际行动宣示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首先,必须加强渔政、海监等执法力量。近几年我国渔民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在一些争议海域作业不是船被撞就是人被抓;海洋调查船在一些海域的正常作业也常被肆意干扰。在钓鱼岛海域也是如此,日本屡屡挑起事端,致使争议非但未被搁置,共同开发更是无从谈起。鉴于此现实情况,渔政、海监除了要在钓鱼岛海域定期巡航之外,还必须对渔业、海洋调查等活动提供必要的保护,这样不仅宣示主权,也使国家尊严得以维护。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渔政海监力量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装备相比,差距比较悬殊。因而有必要加强渔政、海监等执法力量,缩小与日本的差距。其次,必须重视海空军的建设。历史经验表明,大和民族具有欺软怕硬的个性,只有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日本才有可能放弃其非分之想。岛屿的地理特点决定了海空军是解决争端的主要力量,而这又恰恰是我们的短板,需要加紧追赶。除了钓鱼岛之外,目前我国来自海洋方向的战争风险仍然比较严峻,美国提出“重返亚洲”,加大对我国的军事威慑,日本新制定的防卫计划大纲把中国作为首要防范对象,越南、菲律宾等家蚕食着我们的南沙群岛,这些现实威胁都促使着我们放下“中国威胁论”的包袱,大力发展海空军。

3、在外交层面,需要与俄罗斯进行配合。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 篇5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英语科目中翻译的考查方式是作为主观题,它不单单要求学生的英语语法基本功,而且对同学们汉语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高要求,此外翻译评分上没有具体的标准,不易拿高分,所以很多学生对该题型感到头疼。我们英语教研室杨老师结合日常辅导,总结几项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借此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1.长难句结构划分不清晰

划分英语长难句结构,是理解英语句子含义的基础。许多同学反映,一看到长句就恐慌;再加上几个不认识的单词,根本无从下手,不知道原文在表达什么,所以只能认识几个单词就翻译几个单词,写出的译文自己都不知所云。事实上,要成功翻译一篇英文文章,既要对英语原文理解正确无误,又要把汉语表达得流畅通顺。但在这两者中,正确理解原文既是起点也是关键。而要做到正确理解原文,就需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特别是英语句型结构知识和正确分析英语句子结构的能力。

2.逻辑关系梳理不明确

在正确理解原文句子结构的基础上,如果局限于原文的句子结构,没有真正弄懂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会造成误译。这是因为,英语中的许多连接词本身就有不同的含义,比如 as ,既可以引导原因状语从句,也可以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还能和其他词构成新的引导词和短语等;而且某些连接词引导的从句的表面逻辑关系与实际逻辑关系并不相同,比如所有的.定语从句看起来都是作定语,但实际上有时却从原因、结果、目的或条件等方面对被修饰词加以限定,所以为了更确切地表达这种逻辑关系,往往将一些定语从句译成相应的状语从句。另外,在正义反说或反义正说方面,还有对状语是修饰限定动词还是整句话,某些词语是作状语还是作定语,或者是否存在否定转移的理解等,都可能造成逻辑关系的误译。

3.词意把握不到位

一位语言学家曾经说过:“在新的上下文里使用的每一个词都是新词。”英语中普遍存在一些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除了一些专有名词之外,几乎没有绝对等值的词语。正是词的这种多义性和变义性,决定了对英语词义的理解及其汉语表达是英译汉的难点所在。所以,对于英译汉中每个词语的翻译都需要仔细斟酌,不可轻易凭经验而译。因此,在翻译一个词时,看到的绝不应该仅仅是这个词本身,必须充分考虑它在上下文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孤立的译词是下下之策。

4.文化背景知识不熟悉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孪生体,没有不受文化影响的语言,也没有不用语言传播的文化。无论是在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的实践中,无论是在日常交往还是正式场合,由于缺乏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而造成的误译比比皆是,常常会闹出笑话,甚至因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损失。

针对上述四种常见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注意纠正。在接下来的复习中,杨老师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真题复习

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尽量多研究真题。充分掌握历年考研翻译常考词组和短语。最终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至少要把近十年的真题中出现的(包括划线句子以及上下文中的)词组都认真总结一遍,进行重复性的记忆。同时,总结历年常考句型及特殊结构,掌握翻译技巧。真题中出题频率较高的句型从高到低依次为: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被动语态、名词性从句以及一些特殊结构,像比较结构、否定结构、代词和非谓语动词的翻译。

2.遵循“译词看句子”的原则

同学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实际上,从事过翻译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一个词在上下文中的实际词义往往在词典中找不到字面的对应词。所以,在英译汉时,要遵循“译词看句子”的基本原理,既遵守词义理据,又能融会贯通,通过灵活善变的思考,把握每个词的种种含义,做到求义于词典而又不拘泥于词典。

3.直译为主要,在加上意译、句子直译和词组意译。

考研比较注重的要求直译在加以意译。即句子直译、词组意译。所谓句子直译,指的就是严格按照语言结构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行翻译,英语中的定语、主语、谓语时态和语态等,都有着严谨的对应法则,要求我们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翻译,这就是句子的直译。但是,词语词组的翻译则应当以适应上下文为主要标准,例如“work”,在考研翻译中往往不能翻译成“工作”,而要翻译成“研究工作”;作为名词,也不能翻译成“作品”,而应当翻译成“研究成果”。这都是考研翻译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得分点之所在。

4.了解英、汉语言差异。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 篇6

一、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1.实体经济的概念。实体经济一般是指人通过思维利用工具而创造的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交通业、通信行业、商业服务业、建筑行业等物质的生产及服务部门,也包含教育、文化、知识、体育、信息、艺术等精神方面的产品生产及服务部门。传统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涉及到国计民生的行业或部门,最典型的例如机械加工、石油冶炼、纺织加工、建筑安装、交通运输、养殖挖掘等,具有主导性、有形性、下降性、载体性的显著特点。通俗来讲,凡是经过相关部门注册备案并且具有生产服务活动的经济组织都可以称之为实体经济。

2.实体经济发展现状。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历史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长期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制约。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政治经济交流日渐增多,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封锁已基本解除。然而,伴随着我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日益成长,部分发达国家对来自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强大的竞争压力也变得及其敏感,从而采取措施来打压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受国际国内总体经济下行的影响,中国实体经济运转下行压力剧增,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综合来说,导致目前实体经济增速减慢和企业经济下滑的因素,不仅有世界经济衰退、外需低迷带来的影响,也有国内有效需求不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造成。

二、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实体经济运转的货币支撑后劲不大。当前,我国新增货币流向实体经济企业的比例不断降低,而流入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和期货、股票等资本市场的比例却不断提高。从2011年新增贷款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制造业、个人贷款、批发和零售业新增加的贷款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27.6%、23.5%、22.8%。鉴于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30%,考虑到我国实体经济企业取得资金的基本途径是间接融资,由此可推断出当前实体经济企业的货币需求还没得到较为充分的供给。贷款难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部分实体经济企业因为缺乏资金而陷入经营困局。此外,在货币政策紧缩的过程中,银行等金融系统的定价能力不断变强,实际贷款利率和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许多即使已经融资成功的企业,由于融资成本过高,经营利润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2.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拿实体经济的核心制造业来说,其上游行业多数是集中度很高的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在其投入品或初级产品的价格提高以后,多数都会通过价格上涨的方法将成本转移到中游、下游行业,从而造成制造业企业利润水平不断降低。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例,在6个资源性行业中,只有其他采矿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比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低;石油和天然气开发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超过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的5倍多;非金属矿采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也比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高了近25%。例如制造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除了垄断性的烟草制品业外,其他29个行业中有20个行业比平均值低。

3.实体经济企业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当前,薪金、土地出让金、租金“三金”,费率、利率、税率、汇率“四率”,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两价”,九大因素累加导致了企业运营费用快速提升。受此影响下,很多企业面临“不干不赔钱,干了可能赔钱”、“干越多,赔越多”的艰难困境。如南方一服装厂主要从事女装出口业务,2011年初,棉纱等原材料价格上涨15%,工人工资上涨30%,加上人民币升值又挤压掉了7%左右的利润,最后基本谈不上赚钱,甚至还可能赔钱。

三、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1.强化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大力推进金融体系服务创新,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满足实体经济企业合理的资金诉求。根据实体经济企业的合理范围内的资金需求,结合货币政策的其他目标,保持社会融资规模适度稳定增长,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必要资金扶持的同时,又要给实体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一定的压力感。目前在通货膨胀压力、信贷总额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优化信贷存量,加强对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不断强化对金融证券市场监控力度,为实体经济企业打造出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进一步加快发展层次化的金融市场,建立完善包含风险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体系,让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实体经济企业,都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2.促进实体经济各个行业的优化发展。现阶段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既有资源性、基础性行业垄断性比较强的原因,也有下游制造业行业之间的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因素。因此,想要有效破解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协调的难题,要及时制定出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要求,放宽市场准入标准,打破各种无形和有形的贸易壁垒,支持民间资本适时进入到基础性、垄断性行业,不断增强实体经济的上游行业竞争力。同时,对于产能明显过剩的中游、下游行业,必要时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设备等措施,适当提高产业集聚度,在实现行业规模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增强其对上游行业的应对能力,有效避免实体经济各行业间利润差距越来越大的局面。

3.多部门联手降低企业运营费用。为防止多种生产要素累加造成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而导致的大量企业出现“硬着陆”,要把减税做为最终目的,不断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的利润水平。重振实业精神,要把一些扶持“三农”的政策“转移”给实体经济企业,对实体经济企业“多投少拿”。实施“降税提薪”等措施,让实体经济企业都能轻装上阵。推动改革的系统化设计和探索,坚决遏制一项改革措施单边进行,而其他改革方法不配套的问题。遏制推动主体的“部门化”,让既得利益部门规划和推动改革的进行,减少部门利益对改革的锁定。不断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流程,实行收费项目公开制,加大清理乱收费力度和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

四、结束语

作为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实体经济发展既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企业创新能力不高、运行货币支撑后劲不大等诸多障碍,建立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不断强化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采取有效措施破解掉阻碍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实体经济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最终实现平稳健康长远发展。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步入低通胀、低增长、金融发展态势持续波动的“新常态”,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同时迎来了重要转型、换挡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表示,同增长速度放缓相顺应,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着转折性的变化。作为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实体经济发展既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条件。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及对策,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常态,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罗能生,罗富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1).

[2]胡晓.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增长抑或结构调整[J].财经科学,2015,(2).

[3]丁兆庆.加快推进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学刊,2013,(9).

[4]陈春雷.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学术交流,2013,(8).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 篇7

【关键词】政务App 发展现状 应对策略

政务App作为一个全新的一站式政务移动资讯平台,是在移动互联网上以现有政府网站为基础,结合政府门户资讯和官方微博,整合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应用。政务App为各级政府或政府各部门建立了新的移动互联应用平台,按照移动门户的内容和展现标准,对现有门户网站的框架、栏目、信息等进行整合,并同步到移动设备上,从而为用户了解政务信息、建议献策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

一、我国政务App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政务App不断发展与渗透,越来越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开发相关应用并希望以政务App的方式,实现独立业务流小、快、多的高效政务办公模式。①作为受众,则希望政务App呈现简洁易懂,功能齐全,服务到位,优化体验的理想模式。但在现实情形中,完美的政务App对技术要求很高,也检验着政府部门是否能够准确捕捉到受众的兴趣所在,并克服资金和信息沟通等障碍,打造出符合受众需求的应用程序。

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政务App,笔者采取数据调查、采集和分析的方式,对苹果AppStore中的政务应用软件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政务App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务App整体数量少,政府开通积极性不高

通过调查对比发现,我国大陆政务App总体数量较少,与美国、香港、台湾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在25个国务院组成部门、16个国务院直属机构或直属特设机构以及16个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仅有外交部、国防部、交通运输部、文化部、国家统计局开通苹果客户端,占比不到9%。作为各项政策方针落实和下达的部门可利用App软件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但目前看来,政务App如今尚不属于中央各部门用来发布信息的重要渠道。

2、地区性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差距明显

在受调查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中,仅有17个省市发布了政务App,呈现出从东部到西部逐渐递减的特点。东部经济实力强发展较快,政府有相应资金支持App的开发、建设与更新。此外,东部地区的受众在工作生活上对相关信息需求量相对较大,且该地区技术水平较高,因此促成了政务App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

3、应用种类不均衡,呈现新闻类独大局面,重宣传不重服务

在AppStore中,共可找到我国17个省份共11类38个政务App。 其中新闻类18个,生活类5个,商业类5个,工具类3个,导航、参考、效率、摄像与录像、娱乐、旅行、图书各1个。外交部、国防部、文化部、交通部等几个国家部委的App更近似于小型官方网站,其栏目设置多包括各自管辖领域的动态新闻、本部委的领导人信息、背景资料、通知公告等服务性信息。

由此可见,就使用属性方面,大陆政务应用软件以发布信息供用户查阅为主,而笔者考察了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务App主要以服务用户为宗旨,提供诸如导航指路、饭店预定、天气查询等多种服务。笔者认为,服务型应用的受众面较广,拥有较广阔市场,因此用户下载使用次数较高。

4、内容运营不完善,信息更新不规律

以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数据中国”两个APP为例,前者侧重发布各类文字信息,后者则以动态图表为主。“中国统计”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新闻”、“数据”、“解读”、“指标”、“发布日程”等多个方面,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有新的内容发布,相对而言“数据中国”的数据更新频率较低。此外,不同类型App的信息更新频率也不尽相同,并没有每日更新或定期更新的规律。因此,受众可能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多次刷新应用程序依然不见信息更新的情况。若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将使得受众对App的需求感降低,甚至可能直接卸载应用。

因此,形成规律性的信息更新机制以满足受众需求尤为重要。笔者建议,政务App可根据其自身类别,采取新闻类实时更新、其他类别根据数据库更新而定时刷新的方式。此外,还可采用重要信息推送方式,通知用户,以提高软件使用率。

5、内容上与政务网站重叠,不具备差异化优势

政务App虽与政府网站一样,属于电子政务系统的一部分,但其发展水平远不如后者。大多数政府网站能够主动公开通知公告、会议信息、新闻动态,且更新及时,内容丰富。部分政府门户网站还提供信息检索、项目申请等自主化功能,优化了办事效率。②但就目前政务App的内容和功能来看,大多数是将传统政府网站的内容、形态一成不变的直接搬到政务App上,照搬母媒体的原有内容,缺少差异化功能与优势。

笔者认为,目前政务App还处于相关政务网站的附属地位。从内容上看,普遍存在信息重叠现象,政务App甚至不如网站提供的信息更完整、全面;从时效上看,政务App更新速度也不如网站及时。

二、我国政务App的发展对策

中国大陆地区的移动电子政务发展还比较缓慢,可供企业或居民下载、使用的政府App较少,且存在以上不利于未来发展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政务App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加大政府投入,规范软件开发,营造政务App使用氛围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实际调查确定潜在受众感兴趣的、需要的政务App,加大投入创建功能完善的政务App;推进观念转型,革新数字化理念,从观念上重视政务App的文化传播与民生沟通能力。以政策法规的形式,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人开发软件平台,从而使制作和创建技术更加成熟,形成整体的App氛围,达到普及App制作平台和传递使用政务App的作用。

政务App往往是以软件公司或工作室形式制作完成的,而政府所提供的数据具有相当的保密性,保障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规范企业与政府的合作过程。

2、降低上网成本,提高无线网络覆盖率

上网成本较高、网络覆盖率较低、信号不稳定是政务App下载与使用次数较低的技术层面因素。政府、运营商和技术开发部门应采取合作方式,促进、加快信号服务建设。通讯商进行技术革新,降低网络运营成本,从而降低用户使用成本;政府可选择在商圈、图书馆、公园等公共场所,提供免费、高质量的wifi服务。政府和运营商也可达成合作,采用政务App使用免流量的方式促进公众对政务App的使用热情。

3、重点推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的政务App

美国政府不仅提供种类繁多的应用程序,更涉及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国为减少健康部门的成本,通过App为病人开处方并更好地跟踪管理病人的健康数据。新加坡最佳社交影响力App运用了由旅游执照局提供的地理位置资讯,向附近的App使用者发出即时优惠通知达到为消费者省钱的目的。

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App发展经验来看,这些地区普遍重视开发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App,如教育、医疗卫生、旅游、交通、就业、环境等。该类App的优势之处在于,一是政府可利用其第一手资料向使用者提供最为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其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二是随着使用者增多、点击率增大,政务App的功能达到最大化,进一步促进软件升级和优化,使政务App的这行进入理想的良性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①金江军,《政府App模式发展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3(1)

②郑文晖,《我国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55个省(市)级政府网站的调查》[J].《现代情报》,2007(12)

(作者:朱燕,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本科生;綦星龙,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 篇8

内容摘要:贸易保护措施历来就是附着在新概念和新措施之上不断更新和涌现的。当前,气候变化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受到重视,但如果贸易保护主义者以气候变化为幌子,借低碳经济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则全球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本文从碳关税着手,思考碳关税对全球减排的有效性,分析碳关税在多边贸易规则下的地位,讨论碳关税名义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碳关税 多边贸易规则 贸易保护主义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金融危机过后,贸易保护主义都会掀起新风潮。本次全球性金融海啸也不例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摆脱危机,恢复经济,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寄希望于绿色产业,以期能够在危机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维护经济霸权。将贸易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结合在一起可谓一箭双雕,既可以掌握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又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弥补财政赤字,减少贸易逆差。

碳关税在全球减排中的特性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共识。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该公约基础上又产生了《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哥本哈根议定书》等具体的减排规定。但上述国际协定不具有强制效力,因此有些国家积极地承担了减排义务,也有些国家拒绝接受这项义务。承担义务多的国家,会在国内将减排权予以分配,由于减排权的限制,企业需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工艺或设备,而这势必增加其成本。因此,一些国家认为,积极制定并履行减排承诺的国家,由于减排义务较重而使国内商品的竞争力减弱,应当进行适当修正,否则会减弱国家减排的积极性。基于这一观点,一些国家提倡采取边境税收调节,包括对进口高耗能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而对出口的低碳产品进行补贴以保持国际竞争力。碳关税(Carbon Tariffs)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征收碳关税的先例。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依据该法案,美国将从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

碳关税只具有政治经济意义,对减排的实质性影响并不大,想要利用碳关税来真正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较为困难。此外,这种碳壁垒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极不公平,发达国家在经济积累的阶段也有过高排放、高耗能的阶段,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因此应在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承担主要义务。若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阶段施加此种技术贸易保护措施,将严重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碳关税只是一项以环境保护为外衣的贸易保护措施,其无法真正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公平贸易”,也难以减缓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

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碳关税实施分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以逐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而多边贸易体制WTO以贸易自由化为目的,以世界贸易自由化来提高经济福利。两者之间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其在实践中冲突很大。

WTO规则要求对成员国实施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普惠制原则,这意味着对成员国一律平等,对发展中成员要给予适当的优惠待遇。然而,在碳税实践中由于各国的减排要求和环境标准不同,不同国家会遇到不同的碳税征收问题,导致发展中国家享受不到降低环境标准的优惠,这违反了WTO基本规则,也违反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在现行多边贸易体制下,实施碳关税的问题还在于对进口产品征税与国内相同产品或其投入品征收的间接税相匹配,而且对制造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所征税(碳足迹)是否为可边境调节的这一问题尚且处于WTO的争端解决考虑之中。另外,不同的生产流程导致不同的CO2排放量,对于同一产品,不同企业间甚至同一企业内部的排放量都会有所差别,如果再考虑附属产品,现行贸易安排则无法进行额外追踪。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时,各国借助贸易措施以增加国内受影响商品的竞争力,本身无可厚非,但此举措的合法性受到质疑。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条第五款规定:“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单方面措施,不应当成为国际贸易上的任意或无理的歧视手段或者隐蔽的限制” 。事实上,WTO一直努力为实施减排温室气体政策提供规则空间,从1947年GATT成立初第二十条允许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必要措施,到1993年WTO成立时将“世界资源的最适当地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列入其六大宗旨,直至WTO设立专门的环境和贸易委员会(CTE)以及贸易争端解决机构来对贸易与环境案件进行裁决。WTO规则逐渐放宽对于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下的环境规则的解释,加之《SPS协定》与《TBT协定》等环境规则的具体化和标准化要求,使得WTO表现出寻求环境保护和贸易便利相平衡的态势。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说过,“一项涵盖了所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者的多边环境协定,也是指导类似WTO的其它机构的最佳工具”。这意味着若想真正解决全球减排问题,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任何单边的措施,如边境调节税等都只会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目的。

征收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作为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一旦付诸实施将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危害远超出其在减排上所做的贡献。我国现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美国进口的高碳商品中,有11%来自中国,包括15%的进口钢铁、6%的进口铝制品、12%的进口纸品、19%的进口混凝土(吴玲P,)。鉴于这样的比例,碳关税对我国出口和经济发展将带来很大的`打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我国出口额将大幅缩减。美欧等发达国家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对象,碳关税一旦开征将使我国的企业受到整体上的打击。能达到国外环境技术标准的企业需要采用减排技术,投入更多的研发成本和设备,竞争力有所减弱;对无法达到国外环境技术标准的企业来说,碳关税将封闭其国外出口市场。

我国制造业整体将受到冲击。碳关税虽直指高耗能产业,如造纸、钢铁、水泥、化肥等,但这些产业的变化将影响其上下游产业的利益,因此我国若不能找到新产业来替代原先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则制造业产业链条将出现断裂,以及制造业整体将受到冲击。

我国就业率将呈下降趋势发展。我国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而碳关税的实施势必会改变未来国际贸易格局,我国企业将不得不被迫进行产业升级,这势必会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影响我国就业率。

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多米诺”效应。碳关税很可能引起发达国家的迅速效仿。同时,碳关税很有可能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报复性贸易壁垒,从而进一步助长贸易保护主义的滋生,导致国际贸易规则的失灵以及贸易格局的混乱,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调整思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主要贸易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国,还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基于以上分析,碳关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考虑到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碳关税征收前做好准备,从国内和国际层面进行策略调整。

从国内层面上来说,政府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贸易结构。企业应当在政府引导下,自主实现升级改造,逐渐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开发绿色新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顺应国际趋势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降低产品碳排放密集度,实现国家产业整体向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转化,以绕开国际贸易壁垒。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而经济增长应依靠国内经济的发展,只有把握住国内需求,才能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消费增长这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国际层面来说,在未来谈判中我国必须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必须坚持以下基本立场:第一,坚持和进一步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黄志雄,)。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积累的阶段也有过高排放、高耗能的阶段,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减排要求,因此我国不能接受与发达国家相当的强制减排义务。第二,反对少数发达国家企图在“后京都”国际协定谈判中为采取单边贸易措施提供便利,坚定维护自由贸易的立场。由于尚不存在温室气体减排的统一标准,与环境相关的贸易措施的实施会增加贸易壁垒,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在进行贸易时必须谨慎对待碳关税。

参考文献:

1.Yan Dong and John Whalley,Carbon, tradepolicy,andcarbonfreetradeareas

2.吴玲.WTO体制下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 篇9

一、引言

农村成人教育公共治理指政府、社会机构、企业、农民个人等主体共同参与农村教育公共事务管理,共同生产或提供农村教育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并共同承担相应责任。它是教育自由与公平的重要载体、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的一种弹性化的机制。

二、农村成人教育公共治理困境

第一,治理理念陈旧。农村成人教育不够重视,仍然沿用普通教育管理模式,治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单一,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需求。当前国家成人教育主要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没有全国性成人教育专管机构,这导致了中央政府对成人教育的宏观调控效用的弱化。

第二,教育经费筹管体制不健全。教育经费筹管体制的不健全致使农村成人教育政策难以落实。据统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15%,虽突破4%的目标,但这其中绝大部分分配到义务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分摊比例远低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由于农村成人教育面广量大,难以满足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成人接受教育需求。加之相关经费监管制度的缺失,农村成人经费挪用、滥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使本已匮乏的经费没有合理利用。

第三,农村成人教育专业人才的缺乏。当前由于农村成人教育重视弱化,经费投入匮乏,有效激励机制缺乏,致使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类型单一,缺乏“双师型”和“创新型”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这些致使当前的农村成人教育呈现有效供给的不足。

三、农村成人教育公共治理困境原因分析

第一,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农村成人教育被边缘化。教育体系中农村成人教育被边缘化主要体现为二个方面:一方面,社会对农村成人教育地位的模糊认识;另一方面,对农村成人教育价值认同的缺失,社会价值认同缺乏导致农村成人对相关教育需求的缺乏,从而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动力缺失。

第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缺乏有效保障。一个国家是否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成人经费投入是衡量对其重要程度的重要指标。政府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地投入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尤其是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

第三,参与主体的单一化和机制的缺失。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供给和公共治理主体主要是由政府机构的成人教育部门,其他的社会机构、企业组织则很少参与。虽然国家农村成人教育巨大的资源缺口,但是除政府外的其它资源却难以转移到农村成人教育领域,农村成人教育对社会资源的吸引和有效利用面临很大的困难。

四、提升农村成人教育公共治理效率的对策

第一,转变治理观念。农村成人教育是实现城多统筹发展重要途径之一,高效的公共治理则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应从统筹城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宣传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意义,改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条件,为农村成人教育营造良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

第二,逐步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经费投入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大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门的财政预算资金,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是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保障。在政府主导的同时,应逐步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政府可通过优惠贷款、减税免税等方式,吸引社会团体、企业组织和个人投入农村成人教育领域中来,建立健全多元化成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是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筹措重要保障。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 篇10

关键词: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职业教育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理性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即思维认识能力,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却没有同步发展,而是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具体来说,就是长期以来工具理性得到极大的关注甚至崇拜,而价值理性却日渐式微,甚至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扭转这种局面,使得职业教育能够健康发展。

一、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是有理性的,马克斯·韦伯根据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将理性分为两类,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也叫技术理性,它是西方理性主义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理念,是在工业文明社会中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其含义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物的最大价值的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表现着人的科学认知与价值评价相互分割,轻人文、趋于功利化等倾向。简言之,工具理性关心的是手段的适用性与有效性,是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运用手段的价值取向观念,它强调效率,讲求效益,只重视目的而不管目的是否正当,是否合乎理性。

价值理性最初是由马克斯·韦伯在考察人们的行为时提出的与工具理性并行的概念。价值理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价值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是在理性认知基础上对价值及价值追求的自觉理解和把握。它在实质上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体认、忧患、呵护、憧憬、建构与追求的自觉意识,价值理性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价值智慧、价值良知。这种智慧、良知、精神力量所诉求的是人自身的价值,是人存在的意义,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作为人的意识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工具理性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价值理性指引着工具理性活动的方向。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不可偏颇。单纯的工具理性所追求的是一种极端功利化的实用价值。在此驱使下,人们的活动有时不但不会给人带来好的结果,还可能威胁甚至伤害到人自身的存在。同时,工具理性对于价值理性,也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在人类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脱离了一定感觉经验和一定历史阶段的抽象价值,没有工具理性作为支撑的平台,价值理性根本就无法形成。如果我们只是从“良好愿望”出发.只是从一切价值假设出发,而不去考虑现实的历史和环境,就会陷入乌托邦式的空想之中,甚至导致在现实中的处处碰壁,给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危害和挫折。同样,如果我们完全不去考虑价值判断,放任工具理性的非法膨胀,就有可能导致人性的破碎以至完全丧失,甚至导致主体的毁灭。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

长期以来,受功利化社会思潮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在对办学的理性认识上,表现出工具理性倾向明显,而价值理性却日渐缺失。

第一,受“惟效率”的价值观影响,把职业教育看成是模式化“学习产品”的社会化大生产,对“产品”进行等级分类,目标大多窄化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只重视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视成绩后面人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学校课堂应是青年学子“精神成人”和“灵魂发育”的摇篮,它的最高目的应该在于完善个性,施行成人之教,陶冶学生的品性,在这方面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然而当前社会各界关注最多的是学生毕业后如何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学校的社会价值得到张扬,而学生的个性、兴趣、情操却被压抑。相应地,教学也服务于学生谋生或提升学历的需要,传授讲解侧重于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功利化教学目的的至高地位必然是漠视教学的育人作用,忽略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心与心交流和思想碰撞。学生个性的形成被置于无关紧要的地位,价值的塑造和人生意义的渗透显得力不从心。教师反复强调要以科学、理性、中立的标准看待问题,教学内容也讲究体系化、逻辑化、序列化和结构化,通过抽象知识的系统训练以提高学生理性的计算、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对情感的诉求被当作是非理性的体验加以排斥。

第二,职业教育目标定位强调培养“高技术人才”,忽视人的全面素质。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增加,各类职业院校抓住机遇,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服务生产第一线,把培养大量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强调培养并形成学习者的技术应用能力,使之进入社会就业。这种办学指导思想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工学结合的开展、资格证书的获得等看得见的工具和技术,对于高职学生的人格素质、思想情操、审美能力等方面,相对不够重视,甚至避而不谈。

第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忽视技术的人文性、社会性。职业技术教育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技术也就成为了职业教育的基石。技术的过程是物的要素(工具、材料)、人的要素(知识、能力、素质)和技术本身目的的有机结合的过程。技术有实用性,也存在人文性和社会性特征,这表现在: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客观的技术要起作用,人的自主意识也要起作用,作为背景存在的社会因素、人文文化也起作用;另一方面,运用技术进行生产活动,其结果有实际的物的产生,也必然创造一定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如对人类心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然而,目前的职业教育在实践上,强调的是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如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利益的更大化。

三、职业教育应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交融

“教育世界是形成自为人的意义世界,教育实践的本原、根据、最高追求和全部意义、全程价值、终极关怀是人,是学生,是通过教学不懈追寻、发现人的意义和提升人的价值。‘成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育人是教育安身立命之本。”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因此,仅仅用专业知识、技能育人是不够的。“大学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有清楚的头脑、热烈的心,这样他对社会才能理解、判断。” 这些教育理念同样适合我国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是具有健全人格体系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承载知识、存储技术的容器;应当是既掌握了较扎实的职业技能,又具有完美的精神品质的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交融以及升华,是现代职业教育应当具有的重要灵魂。针对目前现状,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中的价值理性追求。

首先,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改变职业教育偏重工具理性的倾向。应该对技术进行理性认识——技术不该只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利益不该是技术的唯一取向,技术的人性化和人文价值应成为更重要的追求。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不矛盾,关键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上,也就是知识技能型人才。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还要塑造合格的社会人。职业教育如果只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成功地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学生的专业学得再好,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如果不以人品优先,就会培养出善恶不分,不管是非的技术动物。以技术教育为特质的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抛弃那种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功利性倾向,把人文素质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彰显教育过程中的人文价值,追求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相融相通。

其次,要对职业能力的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改变职业教育短视倾向。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知识和教育的功能的理解局限于短期的“有用性”上.而这种“有用性”的内涵又是非常狭隘的:职业教育的“有用性”就是实际的操作技能、知识、经验,再加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规定的考试要点。这种非常实用主义乃至急功近利的态度,忽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其结果往往是造就一批生产流水线上的简单劳动者。

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而是从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包括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等等。高职教育应把握能力本位和全面职业素质培养的协调,由关注岗位技能训练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不仅仅为了学习者就业,还要让学习者适应社会变化和未来发展,让学习者成为会学习、有能力、有自信的人。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说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那么,职业教育更应该改变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割相离的“制器”状态,追求两者相通相融的“育人”状态。

参考文献:

[1]苗春凤.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退伙协议下一篇:互动游戏文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