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城乡差距成因及对策(通用10篇)
一、我国城乡差距现状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
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很大。
(二)社会福利差距
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
(三)城乡教育差距
1、教育经费投入不公。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一般以城市为主,以重点学校为主。这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最高,其次是一般城县的学校,一般农村的学校最低。
2、受教育机会存在差异。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数量不断减少。
3、师资差异。农村学校教师普遍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年轻优秀教师流向条件更好的城市。
4、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不平等
(四)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二、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与城乡产业结构特性有关。
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从其收入来源看,农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绝大部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而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继续向城市倾斜
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二元经济体制象征的二元户籍制,是维护城乡利益格局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城乡居民在身份待遇上存在一系列严重差别,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
1、经济层面。在所有制、流通、交换、税赋、收入分配、价格补贴等方面,在向城市重工业倾斜后,为使城市尽早实现现代化,又向城市全面倾斜;
2、社会层面。城市人享有的文化教育、劳动保护、就业帮助、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福利补贴、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及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对绝大部
分农民来说可望不可及,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活与生存保障。
(三)城乡隔离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不仅在物质基础上有差距,最主要的是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城市人均的资源总量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资源很难增长。一方面是产业不断地向城市聚集,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被严格控制,城乡之间人均经济和文化成果的占有差距就不可避免地要扩大。
三、解决方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一)统一城乡税制,加强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财政扶持
1.统一城乡税制。
2.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3.完善财政支持农业政策。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解决好农村发展资金的制度性流失问题
1.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真正情系“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
3.对现行农村征地制度进行改革,加强立法,引入市场机制,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三)消除“城乡分治”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
(四)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五)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增收途径
1 行业收入差距理论
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0.4以上,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重大,为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首先应该对产生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总体可分为人力资本和行业特征。
1.1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工人的人力资本越高,该行业收入越高。在一定阶段和时间内,教育选择直接影响行业工资差距,劳动力可以选择受教育程度与质量,因此人力资本在生产中就会形成很大的差异。如果假定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人力资本积累越多的行业,也即教育水平越高的行业,工人也能获得较高的工资。Lucas的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理论认为由于存在学习效应,相互结合的人力资本所产生的效应要大于其简单的加总,拥有高人力资本的行业具有更高的平均收入。
1.2 行业特征
比较我国各个行业收入差距的数据可以发现,人力资本理论不能准确解释对行业收入差距,因为一些人力资本不是很大的行业中的员工仍然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因此在我国,必定会有其他主要因素导致行业之间巨大收入差距的形成,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可以发现,行业垄断因素是另一主要原因。张原和陈建奇根据2001年我国城镇家庭调查数据和行业中观数据,比较了人力资本和行业特征对我国行业收人差距的贡献,发现人力资本和行业特征均为我国行业间职工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但是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Z评分体系发现行业特征的作用更为突出。王敬勇采用1992年~2010年19个行业的相关数据,考察了垄断、人力资本作用对行业收人差距的影响,他强调垄断行业会扭曲资源配置,一些非市场化手段,如政府赋予的行政特权,使得即使是整体亏损的行业也会由于政府的补贴,使得工资福利不会降低,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存在。我国垄断行业职工的高收入并不完全代表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大,反而通过垄断控制市场价格,进而把行业内的高收入、高福利转嫁给消费者,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公。
2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2.1 人力资本水平
本文从受教育程度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实证分析,借鉴Mince的人力资本论中计算教育收益率的方法来量化人力资本水平并将公式调整为:
根据上述公式可计算出各行业受教育水平数据(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即人力资本水平逐年提高,但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人力资本水平差距较大。2006年~2013年,人力资本水平最高的行业一直为教育行业,最低的一直为农、林、牧、渔业,这说明某一行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总体呈现稳定形势。另一方面,由表1可知,人力资本较高的行业如教育行业、金融业、科技服务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人均收入水平都高于其他行业。相反,受教育水平较低的行业员工的低工资与其整体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同时通过与各行业职工人均年收入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教育行业一直是人力资本最高的行业,但从业人员的人均收入水平却不是最高的,甚至排名靠后,这说明教育行业并不是直接创造价值的,而是通过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在其他行业将人力资本物化于实物资本之上,以此提高生产力,提高收入水平。而一些人均收入较高的行业并不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这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了行业收入。
2.2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不合理
行政垄断普遍存在于我国经济领域中,如石油、成品油、广播电视、烟草、食盐和军工行业等。这些行业利用行政垄断行为以及自己的优势地位,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或政府的国度保护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由表1可以看出,居于最高收入水平如电力、信息传输、金融等行业中员工的工资收入是最低收入水平如农、林、木、渔行业、住宿餐饮业业中员工工资的约4.4倍,通过对比逐年数据可以发现,垄断性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基本是逐年稳步提高,其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通过对2013年电力、电信、烟草等垄断行业的收入进行统计,其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5.2万元,比竞争性行业的平均工资高出1.4万元,比公益性行业的平均工资要高出2.1万元。
我们再根据分行业的工资基尼系数就可以发现垄断行业及政府行政、事业、公共部门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从2011年19个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来看,有8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小于0.4,收入差距相对合理;除了采掘业外,其他10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均超过0.4,但小于0.5,由此显示行业收入差距较大;采掘业的基尼系数在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当前电力水力行业和金融保险业等行政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形成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最主要的因素,如果这些垄断性行业的收入继续加速增加,那么我国的行业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
2.3 行业劳动生产率
李晓宁将行业劳动生产率、行业人力资本水平、行业垄断率作为三个解释变量,对垄断行业、非垄断行业和全部行业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非垄断行业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相比之下更大。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即我国社会的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相关性很强。因此技术进步快、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也高。
2.4 市场机制本身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需要有一个过渡期,特别是我国实行渐进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转轨的时间可能更长。在这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中,体制缺陷就为很多非法不合理收入的获得提供了巨大空间,拉大了行业间收入差距。其中,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对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影响很大,通过对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可知我国劳动力市场还远未建立起来,劳动者不能自由流动是形成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及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3 缩小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政策研究
3.1 打破行业之间的垄断壁垒,建立相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我国行业行政垄断有其特殊的形成原因: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我国利益分配、行政垄断干预,各类企业存在机会上的不平等,生产领域的一些壁垒、公共产品和服务由国家垄断经营等。针对上述形成原因,经营自由化是有效解决大多数行政垄断的途径,大多数行政垄断没有可以独立经营的经济基础,只要政府采取管制和经营自由化的政策措施,行业间的行政垄断自然就会瓦解。当然,我们政府管制也有其合理性,其适用于少数行政垄断行业,比如,对石油、成品油等行业,控制国内市场价格的稳定有助于保证原油的持续稳定供应,使国内市场油价稳定。同时政府也要合理地降低一些行业的壁垒,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打破或削弱行业垄断。
3.2 完善资本市场,均衡资源在各行业间的配置
要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就要减少行业特权和行业区别对待。李婉指出,要尽快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进一步优化各个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就是要打破长期以来我国严格实行的行政关系,同时进一步加强户籍管理,允许劳动力自由选择职业,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有效清除国有垄断性行业在使用劳动力方面的壁垒,使劳动力能够合理自由地流动,把扭曲了的劳动力价格机制转变过来。
3.3 重视教育投入,提高行业人力资本水平
人力资本对行业职工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职工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个人收入也越高,因此,人力资本投入是解决我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政府应对公共教育要加大财政投入,着力解决低收入行业群体教育水平低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以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其中主要包括自身的竞争能力和能够尽快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适应能力,由此可以提高整个行业职工的生产效率、个人收入,进而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3.4 制定完善的社会再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讲效率,再次分配讲公平”,在进行完初次分配后,需要再对个人的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及其他社会再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控制高收入者的收入。以个人所得税制为控制行业收入差距的重点,以其他税为补充,多方面、多环节对个人收入予以调节。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并减少税收级数,拉开相邻级数之间的级距,低收入者少交税,高收入者多交税,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和收入差距的缩小。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差距的问题日益显现。人力资本理论和行业特征解释了我国行业之间的巨大差异,利用基尼系数、泰尔系数,我们可得到我国行业收入差距逐年增大的结果。笔者分别测度每一个行业的基尼系数,从中可以得出行业垄断、人力资本、行业劳动生产率等因素是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最后,笔者提出通过打破行业垄断、健全资本市场、加大教育投入、税收调节和法律法规建设的方法,以缩小我国行业收入差距。
关键词:行业收入差距,泰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力资本,行业特征
参考文献
[1]Lucas R E.Onthe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2]张原,陈建奇.人力资本还是行业特征:中国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的成因分析[J].世界经济,2008(5).
[3]王敬勇.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垄断资源与人力资本孰是孰非?还是兼而有之?[J].当代经济科学,2013(35).
[4]李晓宁.我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一对工资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解[J].财经问题研究,2008(2).
[5]李婉.我国收入行业差距及实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
[6]Mince C N.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y Wage Structure in Guatemala[R].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1995.
[7]常盛.中国政府行业收入差距与政府调节[D].天津师范大学,2007.
[8]任重,周云波.垄断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4).
[9]王培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科学·经济·社会,2012(1).
[10]金玉国.工资行业差异的制度诠释[J].统计研究,2005(10).
【摘要】此次研究基于贫富差距发展迅猛的大背景之下,对我国变革的贫富差距发展现状加以分析,以文献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来罗列出我国变革贫富差距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而针对这些挑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全面认知我国变革贫富差距发展实况。
【关键词】我国变革 贫富差距 创新
一、我国变革的发展现状
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变革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已经日益显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变革的存在解决了社会上很大比例的就业问题,承接了众多国企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的任务。其次,我国变革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国变革发展呈现出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传统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发展趋势,更是由于我国变革经营灵活、高效的特点,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历的环节也大大缩短。我国变革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意识强、行动快,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创新生力军。最后,我国变革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变革特别是民营我国变革是市场力量演变与发展的催化剂。
二、制度变革下我国贫富差距成因
(一)资金有限,自我累积不足
贫富差距市场的基本要求:一方面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世界到处充满贫富差距市场信息,消费者获取贫富差距市场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接触的贫富差距市场的信息越来越多,因此,贫富差距市场各企业的发展步伐,应该跟上整体发展的速度,达到全面提升与发展的目的,这样才能维持自己的发展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在商品经济社会,如何维持自己在贫富差距市场的发展速率,并且将其落后部分持平,是贫富差距市场每一个公司都必须研究与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缺乏贫富差距创新力,内部管理系统不健全
对于创新服务机制的建设来说,坚持对我国变革构建贫富差距创新力市场进行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是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而在进行贫富差距市场新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我国变革出现了众多的阻碍与滞后,这与我国变革内部管理系统不健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如果继续仍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而不是及时遏制,选择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解决,那么贫富差距创新力市场新建设的目标,将寥寥无望。
(三)我国变革贫富差距市场竞争大,人才供给缺失
对于经济全球化市场来说,如何补缺漏洞的贫富差距市场,使其目标市场得以开拓,制定系统的国际贸易管理体系,无疑是中国全球化企业的必行之路。
(四)我国变革信贷系统不完善,贫富差距发展缺乏法律保护
我国变革的信贷系统不完善,加之中国的法律体制缺乏对于我国变革的贫富差距领域信贷的支持,使得我国变革的发展缺乏系统性。我国变革对于市场的洞察力度不够,缺乏市场信息的了解,使得信用系统的设定与评估缺乏市场基础。在建构内部经营系统的过程中,应当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才来了解市场的真正需求。
三、促进我国变革发展贫富差距的建议
(一)提升企业自身的资金供给能力,建立系统的产业集群
通过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与资金供给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我国变革自身素质,是解决我国变革贷款困难的有效途径。中国的大多我国变革是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存在着弊端,需要帮助我国变革培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按照现代企业的运作要求,完善各项制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方可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实行内部科学化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想要有效的解决我国变革的财务管理问题,首先就需要对我国变革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系统的完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系统的财务管理机制,其我国变革财务的管理工作是无法到位的。因此,我国变革的财务管理机制的设定应当被作为我国变革的重要议程之一。而我国变革能够通过对内部经营与控制的特点以及管理的优势,来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应收账款审核制度,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
(三)加强我国变革管理人才的培养,将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在对我国变革进行整合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我国变革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就目前贫富差距市场我国变革的管理人才数量的状态来看,贫富差距市场整体呈现出对我国变革管理人才求过于供的现象,可见我国变革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经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四)提高信用意识,拓宽贫富差距领域渠道
提升企业管理层与相关财务人员对贫富差距领域管理的重视度,从而合理、全面的分析贫富差距领域的实施风险,并且将其作为企业重要的工作议程之一。只有对贫富差距领域风险加强重视度,才能够更具保障性的开展企业的内部运作。可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障其企业贫富差距领域的质量。并且创建坏账准备金制度,以防因为赊销客户的违规,逾期也未付清应收账款,造成的企业财务链断裂,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内部运作。综合企业的运作状况,来对其应收账款风险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并且尽量降低其应收账款坏账对企业造成的危害,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总结
中国我国变革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想要谋求到更长远的发展,就需要针对中国根据贸易贫富差距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全面的解决。此次研究以SWOT分析等相关方式,来对我国变革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我国变革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那么我国变革将会面临经营失败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徐丕洲.《低获利狂潮袭卷,变革生存与因应之道》[J].成功经理人2012年版.
浅析诚信危机的成因及对策
诚信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它在人类个体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构诚信,必须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信用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法律的刚性力量和重塑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着手.
作 者:庞滂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社科部 刊 名:新疆社科论坛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 年,卷(期): “”(5) 分类号:B82 关键词:诚信危机 成因 对策浅析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
成因及对策
——遵义县松林中学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者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压力就如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压力作为一种刺激反应的产物,会对人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均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改革决定于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自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造福于他人和社会。为此,我校认真组织了一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交心谈心,梳理出了我校教师目前的思想政治状况,现就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精神和精力变得枯竭,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消极和疏离状态。典型症状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1、在认识方面,表现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在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没有成就感,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在情绪上,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所以情绪就会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就会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学校因素
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成就、发展的机会过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2、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服务对象特殊化因素
(1)学生问题的困挠。如今的独生子女学生较多,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个性较强、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
(2)家长过分的苛求。一部分家长一方面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孩子成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过多地苛求学校、教师。有的家长毫不理会子女的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措施,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有的家长又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造成了教师长期不被理解,致使工作行为退化,工作士气降低。
4、个人因素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如教师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降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有的教师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缓解教师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和管理现状,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社会评价方面加以引导
1、广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均衡、政府投入有法律保证。
2、推进社会期望的合理性,让全社会、家庭要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正确面对对和共同担负培育下一代的职责和使命。
3、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多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育人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方面加以改进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培养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在挫折面前有顽强的意志,有乐观进取的精神。
2、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要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更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实际状况、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合理安排工作。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
3、给教师“减负”,即尽可能地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改变以学习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并且与各种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建立教师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4、创新和改进检查、评比的方式,尽量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使事业发展人、和谐留住人、感情温暖人。
5、建立面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机构,组织教工业余文体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培养心理素质内容的学习,让教师了解有关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自信方面的训练,切实培养出具有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良好情绪意志品质和能竞争、善合作的一代新型教师。
6、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化平台,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提高能力,增进修养。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的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生活情趣。
8、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以教师为本,加强教师对组织、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个人素养和思想道德方面加以修炼
1、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自我的心理负荷和情绪体验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不切实际,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负担、焦虑不安;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作为个体的教师,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和境遇,及时调节认知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自己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生活、内心中的困境。
2、放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感。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必然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的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刺激反馈到人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渐升级增强的。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诸如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流等方法。
3、磨练意志,增强个人抗压性。外界刺激到底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所决定的。人的抗压性是靠后天炼就的,教师们要加强人格方面的修养,加强意志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的培养,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
4、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学家早就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个人性格开朗,对挫折的承受力强,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从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追逐先进教育理念,放松自如地挥洒教坛,减少倦怠,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引用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一句话:“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就是一种享受;当工作只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德洛夫斯基强调,你必须先在头脑中跨出决定性的一步。他说:“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当然越早越好,你必须接受这样一个观念:身体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职位的晋升”。但愿每个教师都能拨开遮住心灵阳光的那层乌云,撇开劳顿的人生旅程中积累的倦意,在灿烂的晴空下快乐地飞翔。
执笔:马小松
随着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灵魂地位的确立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我市各级税务机关认真贯彻依法行政、依法治税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普法宣传、教育培训、规范性文件审查、征管查互动、税收执法自动考核、内部监督等多项依法行政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税收工作的健康发展,实现了税收工作重心由收入型向法治导向型的转移,全市地税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当前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税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各级税务部门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当前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对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地税系统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外部执法环境、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税收立法层次、干部队伍素质等方面。
(一)外部法制环境仍待进一步优化。
1、税收计划管理方式与新时期依法治税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组织收入工作必须与依法治税的总体要求相适应,是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者已经形成的共识。然而,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税务系统多年来形成的较强的任务观念难以转变,完成计划仍是税务部门的首要目标,围绕税收计划的“依法治税”,阻碍了税务系统依法行政、执法治税工作的推进。
2、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尚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相关执法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交流不畅、协作不力。一些部门对税务部门要求的税收执法的配合协作往往加以推诿和拒绝。比如在与工商部门的沟通协作上,根据新《征管法》规定,工商机关应定期向税务机关提供设立、变更、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等信息,但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税务登记未注销,工商登记已经注销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普遍存在。
(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1、思想认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基层单位对税务系统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推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执行上”,虽然下发了不少文件,但贯彻落实得不够。
2、改革后的农村征管模式有待完善。地税系统近几年来大力推行基层建设,不断整合农村征管资源,实行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政策,使得基层征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3、法制人员力量薄弱且机构设置不科学。基层地税机关未设专职法制机构,一般设在综合管理部门并指定专职人员。但由于综合管理部门业务多,人手少,往往冲淡了税收法制工作。
4、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完善。首先是岗责体系设置还不能完全实现权力监督制衡要求,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等现象大量存在。缺乏统一的税收执法质量考核标准。另外,税收执法监督的手段仍难以跟上发展的需要。
(三)税收立法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税需要一个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而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是通过税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因此税收立法是依法治税非常重要的一环。税制改革以来,税收立法不断加强,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完善的对策
(一)优化税收执法环境,营造依法行政和谐氛围。
1、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税法宣传。一是全面抓好普法工作。二是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学习。三是围绕重点内容及任务抓落实。
2、优化纳税服务,树立良好执法形象。一是推广税源“一户式”管理和“一窗式”纳税服务制度。二是规范言谈举止。三是简化行政审批。
3、注重部门协调,构建和谐执法环境。一是要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相互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由政府出面协调工商、审计、财政、公安、银行、房管、土地等部门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协税、护税网络,加强税源管理。二是要认真做好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提供有效的管理建议,增强政府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减少政府对税收执法的不适当干预。
(二)建立依法行政机制,改进依法行政方式。
1、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2、规范税收制度建设,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
(三)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质量。
1、强化税源管理,实现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和协税护税机制。
2、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的执法原则。
(四)强化“两权”监督制约,确保依法行政良性运转。
1、强化内部监督,完善税收执法监督机制。
(一) 审计期望差距的涵义
审计期望差距是指公众对审计的需求与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的认识之间存在的差距, 既包括由于审计能力不足而形成的差距, 也包括由于公众的错误认识而形成的差距。在现实中, 这种差距是始终存在的, 当随着企业经营失败而发现重大的财务丑闻时, 社会总会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独立性和应承担的责任展开争论, 也正是这种矛盾的产生, 才驱动着社会审计不断延伸和发展。21世纪初世界范围与财务造假相随的审计失败, 一方面在于实现审计模式隐含的理念与技术方法的缺陷, 深层原因则在于公众对社会审计期望差距的逐步扩大。
(二) 审计期望差距的构成要素
从社会审计期望差距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看, 社会审计期望差距包括公众期望和业内期望两个方面,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又共同构成特定的社会审计市场责任关系。在这个关系中, 公众期望是需求性的, 是注册会计师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随着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了解的深入, 公众期望会有缓慢下调的趋势;业内期望是约束性的, 随着审计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抗风险能力的提高, 这一期望有上升的趋势, 因此, 这两种趋势使得社会审计期望差距有自发弥合的趋势, 但我们应该看到, 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总存在于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和委托者之间, 这种趋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也不可能完全弥合。
此外, 关于审计期望差距的构成要素还有其他不同的观点, 最为典型的是1998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报告认为审计期望差距可分为四部分, 即可能的准则和现在的准则的差距, 现在的准则和现在的业绩之间的差距, 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和与可能的准则之间的差距, 现在的业绩和公众业绩认识之间的差距。
二、审计期望差距成因分析
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已经被世界各国的职业界和学术界所证明, 审计期望差距涉及社会公众、经济市场、审计执业规范等诸多问题, 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经济学成因
1. 非对称信息的存在。
按照契约理论的解释, 企业是一组契约的集合体, 企业中存在着众多的委托代理关系, 它们之间的利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冲突, 这样, 就形成了契约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一是信息内容的不对称;二是发生时间的不对称。在现实中, 审计人员被期望作为信息风险的减少者和保险人的双重身份出现:一方面, 审计人员被雇佣来对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进行确认和差错纠弊;另一方面, 委托人和代理人通过审计费用的支付将审计风险转嫁给审计人员, 从而实现了风险分担。因此, 契约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是形成审计期望差距的一种原因。
2. 审计的有效供给不足。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审计有效供给指的是在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 根据审计需求而实际能够提供的审计服务量。因此, 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化也就成为了审计人员的首要工作, 随着社会公众需求的不断变化, 供给相对于需求的这种滞后性,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公众以满意为标准的审计质量的同步提高。审计的有效供给是审计环境、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技术、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预期等因素的函数, 恰当的审计环境能够促进审计的有效供给, 因此, 审计的有效供给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计期望差距。
(二) 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错误理解与审计本身的局限性
1. 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错误理解。
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与执业人员执行专业标准所能提供的审计信息之间是存在差距的。首先, 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是广泛的, 而注册会计师所能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其次, 由于社会公众对审计的含义、目标和范围缺乏了解, 公众期望通过审计能毫无遗漏地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舞弊行为, 但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和统计抽样技术的固有局限, 以及现代舞弊手段的高技术化和高隐蔽性, 不可能通过审计揭示出全部舞弊行为, 审计只能在适当范围内提供合理保证, 而不能向社会公众提供绝对保证;再次, 社会公众作为信息使用者其决策是着眼于未来的, 希望审计能对有关风险、不确定性、机会方面的信息进行鉴证, 及时告知企业难以持续经营的情况, 然而审计作为一个早期预警系统, 不可能对经营失败做出百分之百准确的预测。但是公司一旦破产, 当投资者无法得到公司的全额赔偿, 便希望从审计人员身上获得一定的赔偿, 公众的这一想法也导致了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
2. 审计本身的局限性。
影响审计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审计技术、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时间, 委托人能承担的费用等方面的原因。第一、审计技术方面。现代抽样技术虽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但仍不能避免全部误差;第二、审计人员素质方面。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参差不齐, 在执业过程中不遵守审计职业道德、缺乏独立性的现象比比皆是;第三、审计时间的限制。注册会计师迫于时间压力减少审计时间, 而不管事先预定的审计工作程序是否完成, 从而可能导致审计失败;第四、审计成本和效益方面。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以收取费用为交换条件向社会提供鉴证服务, 由于行业相互杀价等不正当竞争, 过低收费不能支撑注册会计师按照必要审计程序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 使审计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问题的存在, 都促使公众加大了对审计作用的期望差距。
三、审计期望差距的影响
(一) 审计期望差距影响审计目标的演变
审计目标是特定审计环境的产物。当审计工作的结果不能满足社会对他的全部期望时, 或者说当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时, 就会出现二者在审计目标上的差距。由于审计职业是一种公众职业, 只有满足公众期望, 这个职业才能生存下去。因此, 审计职业界必须不断地研究公众期望, 同时改善自身的技术, 尽可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不断确立新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审计目标。审计目标随着社会期望及企业的发展发生变化, 但是旧的需求满足了, 新的需求就会产生。受到审计技术和审计成本的限制, 审计职业永远不能完全满足公众期望, 审计目标是审计职业在自身局限中尽量满足社会期望的一种平衡。
(二) 审计期望差距影响审计监督关口的前移
公众希望审计过程无缺陷, 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实现审计目标, 而仅靠注册会计师的事后审计是无法达到公众的这种期望的,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被审计单位便要求审计人员对一般预算、计划和编制的经济事项的预测和决策、消耗材料定额等在执行过程中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 这种审计对于舞弊, 防患于未然, 保证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会计资料的准确性, 提出建议并纠正, 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 在审计期望差距的影响下, 审计监督关口更多的提前到事前和事中审计。
(三) 审计期望差距影响法庭判例
审计期望差距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带来诉讼, 很显然, 如果放任期望差距的扩大, 对审计界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最终连最起码的审计责任都无法保证。而假如审计界对公众的需求不闻不问, 那么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信息提供者的会计师事务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另外, 在弥漫市场的虚假会计信息的强烈冲击下, 审计人员如果不能改进方法、提高技能保证审计质量, 审计行业的可信度和社会地位将受到质疑。因此, 当务之急是缩小期望差距。
三、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建议
(一) 不断提高执业质量
1.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自然会缩小和控制审计期望差距。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首先应增强风险意识, 在执业过程中, 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 勤勉尽责, 严格遵循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其次, 要注重审计客户的筛选, 在决定是否接受审计客户委托时必须审慎, 注册会计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客户的品质及会计基础工作和财务状况, 从而决定是否接受客户的委托。第三, 要签订合理、有效的业务约定书, 注册会计师无论承办何种业务, 都应与委托人签订业务约定书, 而且确保其合理、有效。第四, 要制定并实施周密的审计工作方案,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项目, 制定审计计划, 并在实施阶段针对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适当修正, 体现应有的职业谨慎。第五, 合理关注期后事项, 期后事项很可能会改变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公允性的意见, 所以, 注册会计师注重对期后事项的审查是应有的职业谨慎的要求。第六, 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是杜绝或减少注册会计师过失和舞弊, 提高执业质量的关键所在, 也是应有的职业谨慎的具体体现。
2. 增强审计市场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审计市场有效性还较差, 这就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 审计业内要通过广泛调查研究用户对审计信息需求的内容、结构、方式及其变化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加有效的审计信息或服务;另一方面, 审计信息需求者及有关方面应通过学习、研究等途径正确认识和理解审计及其作用, 既不缩小审计的功能, 也不夸大审计的作用, 以便得到能够得到的审计信息或服务。这样, 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则有利于缩小和控制审计期望差距, 规范审计委托受托的责任关系。
3. 强化监管效能。
一方面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道德建设, 严格遵守执业准则,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和风险意识;另一方面, 要加大监管举措, 在严格准入会计师事务所审批的同时, 相关部门要对职业道德缺失、执业质量低下、行业反映强烈的“害群之马”给予足够的惩罚乃至退出, 通过监管效能, 让违法违规会计师事务所退出审计市场成为常态, 缩小业内期望差距。
(二) 合理界定公众的期望
公众应该让审计界明白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和信息, 在相互交流中放弃不可能和不合理的期望, 而将合理期望传递给审计界, 早日使合理期望变成审计准则的内容, 成为审计执业的标准。同时公众也要对审计人员的责任有充分的理解, 消除对审计实际业绩的错误认识, 这是建立在双方的沟通之上的。具体来说, 公众需要明确的是:
1.分清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差错和舞弊应由被审计单位负责, 审计人员的责任是按既定的审计准则和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2.分清审计责任和经营责任。提高经营效率, 保证财产的保值增值, 避免经营失败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经营责任。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 仅仅是一种“合理保证”, 而不是绝对的担保, 更不是对被审计单位存续能力的承诺。因此, 审计人员不可能保证经过审计的单位不会发生经营失败, 只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遵守了审计准则的规定、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和勤勉尽责, 最终出具的审计报告是真实合法的, 经营失败给委托人带来的损失就与之无关。
审计期望差距是一个动态概念, 随着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责任及审计目标的逐步理解, 公众期望会缓慢下调, 随着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业界期望则逐步上升, 二者期望的下调和上升使得审计期望差距渐近, 但是这种趋势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而且只能接近, 不能弥合。注册会计师应该从自身出发, 努力缩小审计期望差距, 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杰.审计期望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J) .金融财经, 2009 (4) .
[2]董佳.关于审计期望差距问题的探讨 (J) .交通财会, 2009 (7) .
[3]马欢欢.浅谈审计期望差距 (J) .商场现代化, 2008 (8) .
[4]李薇.审计期望差距谈注册会计师如何避免法律责任 (J) .消费导刊, 2008 (10) .
[5]周赟.审计期望差距构成要素图的二次修正 (J) .会计月刊, 2008 (5) .
市场竞争、发展战略形成的贫富差距
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既有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形成的不合理部分,也包含市场竞争、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合理部分。
市场竞争带来的贫富差距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是自由竞争。竞争是效率的重要保障,而只要有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贫富差距拉开。可以说,部分贫富差距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竞争的结果。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放在效率层面,坚持效率优先。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以效率为先的市场机制的确立,是社会财富迅速积聚的源泉与动力。
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向按劳、也按要素来进行分配,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收入差距由此拉大。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经过“收入流量—资产存量—收入流量”这个分配循环机制的作用,财产上的差距也随之迅速扩大,而财产差距的扩大又反过来加速扩大了收入差距。从八十年代的万元户、到九十年代的百万富翁,再到现在亿万富翁,收入、财产意义上的贫富差距迅速形成。不言而喻,随着收入差距、财产差距的扩大,消费差距也就同时扩大了。
经济发展战略产生的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是经济发展、财富增长的伴生物。库兹涅茨、阿得尔曼和莫里斯等发展经济学家根据美、德等国家近百年经济增长的统计资料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收入分配状况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工业化初期居民收入分配变化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收入分配显著不平等,基尼系数迅速扩大;在一段时期内,農业部门的平均收入与高速增长的城市工业部门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大多伴随着贫富不均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新的经济板块迅速成长,而处于“朝阳”产业领域的人们的收入水平一般要高于“夕阳”产业领域中人们的收入水平。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的渐进改革、区域倾斜、递次开放的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扩大也是长期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的结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逐步取代过去长期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这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提供了可能性。在“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方针指导下,一些居民凭借着自身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在市场经济中取得了更高的收入,率先富裕起来。先富起来的少数人拥有了第一桶金,有机会实现快速富裕,而未先富的人收入不能及时转化为财产,收入很难快速增长。
起点不公平是贫富差距产生和扩大的初始成因
贫富差距的产生和扩大,首先源于起点的不公平,即居民获取收入、拥有财富的机会、能力和权力不平等,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居民的要素投入与所得报酬达不到一定的比率和动态平衡。起点不公平是导致贫富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先天性因素,会衍生或导致过程不公平、结果不公平。起点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力起点不公平。主要是公共消费引起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获取收入或财产的能力和权力不公平;二是制度门槛。主要表现在:(1)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制度性歧视,导致农民与城市人能力和起点不同;(2)制度上存在漏洞,导致起点不公平。如从市场准入的角度来看,对公共资源占有、使用、分享收益上存在进入政策差异,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和消费机会的差异、各种歧视政策等导致不同社会个体“先天”的贫富差距。当然,先富与后富形成了事实上的起点不公平。由于收入、财产的不均,先富起来的人,特别是那些拥有第一桶金的企业家和富豪们与没有第一桶金积累的人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起点不公平带来财富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起点、机会的不平等,形成恶性循环,分化就越来越大。
1公共消费的不均等导致能力的不均等。教育及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多重深层次差距,造成起点不公平,进而导致不同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的能力差异,加剧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财产差距。
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贫富差距的一项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教育收益率在逐渐提高,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同居民因教育等方面的机会不均等,导致掌握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程度不同,自身的能力产生差异,引起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例如,富有的家庭能够支付孩子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所需要的昂贵费用,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在寻找工作时就能够相对容易地找到高薪的工作。反之,贫困家庭由于难以负担高昂的教育费用,无法保障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导致孩子在寻找工作时相对困难,即使找到,也只是薪水较低的工作。结果,富有的家庭进入了一种智力投资的良性循环,而贫困的家庭却陷入了恶性循环。原本存在的贫富差距,由于对智力投资能力的不同,在又一次的循环中被拉大了。在现实生活中,城乡差距背景下农民没有能力取得高收入就与机会不均等、起点不公平有很大关系。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分配缺陷的救济制度。其作用不仅在于矫正市场机制分配的缺陷,更在于对因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的社会矛盾的缓解。在我国推进市场化改革,由“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转轨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社会保障覆盖面差异导致的保障错位——城乡之间以及城市内部不同“单位”之间的等级分割。目前社会保障覆盖面仍然较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城市养老金领取人口比例为78%,而农村养老金领取人口比例仅为4.8%。
2制度性歧视客观上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长期以来,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如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传统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进城政策、对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等),造成城乡居民之间机会的不均等,拉大了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政策有所调整,但离根本性改变尚有距离。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加重了城乡二元结构,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大中城市,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而农村获得的金融支持与服务相对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增收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被征用,但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因素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歧视政策也包括在市场进入方面的各种限制政策。如许多领域限制民营企业进入,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贷款,就业、户籍管理乃至社会劳动保障等方面享有不同的政策,公安、工商、税务、卫生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因人而异的现象。这些歧视政策客观上加剧了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
3体制性漏洞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由于长期以来,政府重视通过公共权力取得的税收收入,以及通过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取得收入,相关的制度较为完善。而忽视了公共产权的管理,关于公共产权的制度存在漏洞,导致土地、矿藏等公共资源的流失变得很隐蔽,通常被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所掩盖。因而造成人们在占有、使用、开发、享有公共产权的机会不平等。如从市场准入的角度来看,对公共资源占有、使用、分享收益上存在进入政策差异,导致公共生产要素的不合理分配,成为财产差距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根源。
过程的不公平加剧和扩大贫富差距
从动态来看,居民收入、财富分配公平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从贫富差距扩大的角度来看,即使是能够做到起点公平或接近公平,如果过程不公平,也难以控制贫富差距加剧和扩大的趋势。过程不公平,不仅包括再生产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不公平,而且包括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的不公平。
1.改革过程的不公平加剧和扩大贫富差距
改革和转轨过程涉及到各种利益的调整。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经济体制变迁中发生的诸多无序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贫富差距问题折射出改革过程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市场规则、机制不完善,社会规章制度没有跟上等方面。
在改革和转轨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并存、制度缺位、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不力、出现偏差或受到干扰等导致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这些体制、制度和政策的缺陷为寻租活动设置了大量租金,使得非法收入与财产转移、灰色收入与灰色财产转移大量出现,特别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和财产的现象,造成居民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例如,在高收入群体中, 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是通过制度、政策漏洞,打擦边球取得的灰色收入,如价格双轨制收入、垄断特权收入、国有资产流失性收入、税收流失性收入等。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灰色收入通过非正当途径转移到权力相关者手中,干扰了国民收入的正常分配,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在缺乏制约和监督的行政体制下,少数政府官员凭借所掌握的行政权力设租、寻租,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大肆攫取国家财富。一些不法之徒通过非法集资、走私、贩毒、股市欺诈、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等种种非法手段获取不正当收益。
在企业改革过程中,限制垄断行为的制度缺位、外部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垄断性行业高收入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测算,在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中,有20%是由垄断行业带来的。资料显示,“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的员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任重等人的研究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导致的垄断与部分垄断是形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其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合计占行业差距的65%左右。由于存在自然垄断,國企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垄断性企业的信息相对封闭,外界对垄断性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了解甚少。虽然垄断行业占有全民所有的资源,但是其产生的垄断利润并没有转化为公共利益。垄断行业获得的大量超额利润,在企业内部自行分配,变成企业职工的奖金或福利,结果导致垄断性央企的高额收入。由于我国的行业垄断带有行政垄断的特征,垄断经营的主体是政府有关部门或与政府部门有密切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驱动导致限制垄断行为的制度缺位和政府的不作为。
在产权改革的过程中,公共资源收益的制度缺位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的扩大。公共资源的利用也有过程的不公平。在“产权改革”背景下政府对相当多的公共资源(如土地、矿藏、森林、水域、滩涂等)的收益“弃权”,甚至放任流失,一部分人从中大肆获利,甚至一夜暴富。例如,对煤炭等资源开采利用的管制不到位,导致煤炭等公共资源开采利用的收益没有为全民共享,反而装入少数人的囊中,出现了大批暴富的煤老板。据报道,山西蒲县煤炭局原党总支书记郝鹏俊从2000年开始经营蒲县成南岭煤矿,事发前花1.67亿多元在北京买了35套房产,这些房产的市价远高于1.67亿元。
2、发展过程的不公平加剧和扩大贫富差距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效率的重视程度一直高于公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分配的不公平,分配的砝码更多地偏向资本一方,劳动者的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问题。
企业对劳动者利益保护制度不到位,工人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全国总工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在我国长期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中,“买方垄断”客观存在。由于起点不公平等因素,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能力低下,企业往往以最低限度满足劳动者要求的工资方案迫使其接受,压低劳动者收入以提高利润,导致劳动者在经济增长中分享的成果显著不足。全国总工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据上市公司年报分析,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从2006年的6.72倍扩大到2008年的17.95倍。调查中发现,侵害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的问题仍然存在。超时劳动、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问题严重,实际降低了职工的劳动报酬;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尚待建立,企业拖欠工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还时有发生。黑砖窑事件等反映出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区别对待不同原因形成的贫富差距问题
综上所述,贫富差距由多种因素形成,是各种因素相互交叉、综合叠加的作用结果。因此,对于不同原因形成的贫富差距问题要区别对待:
市场竞争、经济发展战略形成的贫富差距属于正常合理的贫富差距。这部分差距是资本、技术、劳动等各要素参与分配的结果,反映各要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是市场机制运行和经济发展形成的正常现象。这部分体现在收入、财产和私人消费上的差距,是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效率提高的保证,也是维持市场经济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如在收入分配方面,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依法保护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依据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取得的合法高收入。部分居民凭借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了较高的收入,率先富裕起来。他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们取得的高收入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应该依法给予保护。
由于起点不公平所导致的贫富差距,属于非正常、不合理的差距。不仅体现为收入、财产上的差距,还突出体现为公共消费上的差距。这几方面的差距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和效应,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干预和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公共消费不均等所导致的贫富差距,直接影响个人的能力和机会,加剧未来收入和财产上的差距,应该通过长效机制的构建缩小、直至消除。制度门槛所导致的贫富差距,体现在收入、财产、消费等多个方面,这方面制度的微小差异可能产生无限的放大效应,累积形成悬殊的贫富差距。制度不规范所导致的贫富差距,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加剧社会公众的不满,降低社会对贫富差距的容忍度,应该严格限制和干预。特别是对于非法取得的收入、财产等,要严厉打击、坚决取缔。
由于过程不公平所导致的贫富差距,属于非正常、不合理的差距。改革过程、发展过程的不公平导致的贫富差距,突出表现为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这部分差距,属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改革不到位、发展不完善所引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差距可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得到缓解和缩小,但不可能通过改革和发展的推进完全消除。如果不加以干预,听之任之,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和加剧。
一、注册会计师信用危机之成因
(一)“两权”分离导致双元控制主体的利益冲突,使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但也正是因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了双元控制主体的利益冲突。企业所有权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并希望随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状况,他们希望注册会计师能
为他们提交真实完整可信的会计报表。而企业经营者关心的是企业业绩的增加能否给自己带来眼前的经济收益。基于此,经营者当然会设法做出有助于体现其短期经营业绩最大化的会计信息,有时甚至不惜采取做假手段,操纵会计信息的生成,从而兑现其额外的经济收益。在目前我国企业治理结构和治理制度都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造假是很容易得逞的,因为“两权”分离后,代表企业所有权的国家和广大投资者基本上是游离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外,他们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知情度越差,对企业会计报表的敏感度也就越差,这就为企业经营者造假埋下伏笔,反正经营什么,怎么经营,投资什么,怎么投资,由企业经营者说了算,而经营状况好坏,投资效益优劣,也只有企业经营者心知肚明,他们如何演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何编造企业的会计信息,实在有太大的自由度,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经营者既是被审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经理层有权决定注册会计师的聘任事宜。也就是说,公司经营者既是被审计者,同时又是审计委托人。这使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独立性大大削弱了。目前在我国,相对于数以百万计的公司和企业,上市公司算是稀缺资源,能够与上市公司攀上关系,结成审与被审关系,对于一个社会中介组织和注册会计师本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市公司就成了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衣食父母。这使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独立性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公正执业。如果他们不能迁就上市公司的要求,迎合他们的口味,不能为上市公司的造假掺杂提供方便或者出谋划策,他们就有被解聘和抛弃的危险。这就使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不得不为生计而抛弃职业道德和执业准则,自愿或不情愿地参与了上市公司的造假。
(三)行业发展失控,恶性竞争,使会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我国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却是异常迅猛的。这几年,注册会计师在进行了行业管理后,发展速度呈明显加快趋势,甚至有失控之嫌,大大小小的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其中难免有鱼目混珠者。如有些会计师事务所根本就不具备承办会计查证的能力,申报成立时,资质人员采取借用或挂名的方式,骗取营业执照。目前这一行业的竞争已近乎白热化,呈现僧多粥少,争抢业务的状况。为了争业务,保收入,有些会计师事务所无视自身业务能力和经营范围,强拉业务,业务到手后,没有实施能力,只好采取拖延时间,临时借用和拼凑审计人员,使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使会计信息变味
由于我国是一个公有制国家,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采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方式,行政手段曾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中,过分强调行政手段,则往往容易导致行政干预。又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地域经济思想和地方保护主义始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挥之不去的阴影。那么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又是如何使会计信息变味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市一上市公司因经营不善,财务状况连年恶化,面临退市的危险,只因为它是该市唯—一家上市公司,该市行政管理当局岂能眼睁睁看着多年处心积虑打造的企业品牌就此退出中国股市?希望能借助这一上市资源继续为本地区谋取利益。于是,由政府出面,对该公司进行一番资产重组:搁置巨额亏损,剥离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壁),或演绎一番令人眼花缘乱的关联交易,就在该公司退市期来临之际,为该公司编造一份扭亏为盈的会计报表,使该公司免遭退市厄运。如此这般编造出来的会计信息能不变味吗?
(五)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不高,无法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摘要]有关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分化问题,数学学困生的比例进一步加大,已引起很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着重从实践层面和从理论层面探讨初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磨练坚持意志;根据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逐步改善认知结构是提高数学困难学生水平的根本出路;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数学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四条防治对策。[关键词] 学困生 兴趣 认知结构 防治对策
有关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分化问题,数学学困生的比例进一步加大,已引起很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关注和研究,这里所说的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水平无明显缺陷,但非智力因素水平较低而导致数学学习成绩不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就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看,对其成因的探讨和防治对策的寻求已成为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本文着重从实践层面和从理论层面探讨初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从实践层面分析产生数学学困生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从学生方面看有:
①因为不懂或不会,就不爱学;对学习失去信心,上课不认真听,下课不去复习;
②满足于表面现状,不能深入学习,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③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题目往往看看,而不去亲自做做; ④学习方法不得巧,题目稍微转个弯,就不会,不能举一反三; ⑤因为老师不太管,放任自流。放任自己,不能控制自己,不善于温故知新,是自己刚刚形成的知识遗忘。
2、从教师方面看有:
①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差,教师对教材没有认真研究,没有吃透课标,对 知识概念的讲授不准确。
②教学水平低下,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③教师不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学态度不端正,经常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数学课。;
④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来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甚至迁怒于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
⑤教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授课重点不突出,不能抓住实质,不能突破难点,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产生对数学敬畏感。
3、从家长方面看有: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这类学生的家庭常会是以下几种情况: ① 不从自己的子女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
② ②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平时放任自流,看到考试成绩后打骂子女,怨天尤人,有的甚至连家长会也不参加。
③关心倍至,方法失当,或过于严苛,或过于娇宠,尤其是单亲家庭。④自身文化太低,子女的学习行为无法监控。
⑤过于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子女加班加点学习,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从理论层面分析产生数学学困生的原因有以下二个方面: 1.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影响数学学习
从理论上讲,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往往借助三种动力因素,也称为学习活动的动力因素:推力、拉力和压力。推力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学习的愿望和追求;拉力是借助外界环境的某些诱惑或吸引而促使的学习,如,好好读书可以获得某种学位或得到比较好的社会地位,这里的学位或社会地位对学习者而言就是一种学习的拉力;压力是迫于某种客观现实的要求而促成的学习,如,考试的压力,学校、家长的要求以及社会现实等造成的压力。但是,压力不是独立作用成分,它或者转变为对学习者的吸引作用(拉力),或者转变为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愿望(推力),压力必须转化为推力或拉力才能起作用(即俗话说的,变“压力”为“动力”)。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效果往往受制于推力和拉力这两种动力因素,数学学习动机就是推力和拉力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形成的。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知识本身和学习活动本身所直接引发的兴趣;间接兴趣并非对具体学习活动和知识本身直接感兴趣,而是对这种学习未来结果感兴趣。间接兴趣是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的,如,认识到数学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间接兴趣),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一种爱好,这时的间接兴趣就转化为了直接兴趣。可见,数学学习关键是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兴趣,也就是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学习数学、喜欢数学学习,发挥学习动机中的推力作用,才能更好的完成数学学习活动。
初中学生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意味着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他们对数学学习活动本身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对数学学习活动以及数学学习对未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从而数学学习兴趣不够。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想要学习数学的愿望,数学学习的推力作用成分缺失或降低,影响数学学习。
2.课堂注意力涣散,影响课堂学习
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堂学习中的一个主要表现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注意力分散,导致数学成绩下滑。而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通过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意志努力、情感体验等,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根据个体自觉意识参与程度的不同,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个人在特殊情况下,既无预定目的而又未经任何意志的努力而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个人在必要情况下按照预定目的,并且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主观能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无意注意在小学二年级以前就已出现,以后迅速发展,到初中二年级达到峰值水平,以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儿童早期,无意注意的作用的水平是低下的,有时是条件反射,表现为对于有兴趣的活动,能够集中注意,乐于参加,置身于活动之中,甚至达到忘我的程度。相反,对于没有兴趣的活动,则不能集中注意力,表现为漫不经心,甚至会拒绝参加。这时的无意注意的产生,主要依靠外部刺激物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无意注意的原因由外部为主转变为以内部为主,即转变为由于自身爱好、兴趣而产生了无意注意,这是初中生无意注意发展逐步深化的表现。随着年 龄的增长,有意注意也在得到迅速发展,初中学生在其学习活动中的目的性、自觉性、计划性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有意注意在初中学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来专心致志地完成任务。这是初中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发展的年龄特点。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这两种注意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表现水平和规律性变化。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达到峰值,产生无意注意的原因由外部刺激物为主变为以内部为主,此时学生出于自身爱好、兴趣发的学习占据主要因素。一部分意志力不够坚定爱好、兴趣又不在数学课本学习的学生,如果课教学中教师对这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关注,没有采相应的教学措施和调整,这部分学生极易发生注力转移,影响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久而久之,数成绩下滑也是必然的。
总之,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不真正从内心喜欢学习数学,对初中学生而言,往往也看不到数学学习对未来的重要性,数学学习的极性和热情缺失。同时,初中学生往往受爱好、兴趣左右自我,自控能力较弱,对于那些已缺乏数学习兴趣的学生而言,在课堂学习中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加之没有坚强的意志力调控,造成这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下滑。以致形成初中数学学困生。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防治对策
(一)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磨练坚持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这会创造出奇迹。”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好奇心的延续和发展,唯有热爱,才能主动长久参与。通过启发、诱导、点拨、观察等手段,将学生引导到探索和挖掘知识的活动中去,变枯燥的学习内容为具有趣味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乐趣,逐步形成志趣。就课堂教学的角度,可以通过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激发学生的求欲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等。就初中学生而言,要注意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磨练他们的意志,以应数学学习生活。比如在教学中,通过打桌球的技巧讲轴对称;通过春游拍照片讲黄金分割;通过解三角形求方位瞄准射击目标讲当好一名解放军应具备的基本知识;通过计算仰角求建筑物的高度,做一名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技 能。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他们今后生活、工作中的作用,帮助他们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及产生学数学的乐趣。
(二)根据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困生加以特别的照顾。
如回答问题、上黑板板演,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感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与优生一样的地位。课堂上,为了给学困生更多表现的机会,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
2、对学困生的学习结果一定要及时反馈
学习结果一定要及时反馈,而且反馈应倾斜,学困生的学习结果出现错误或不足很自然的,教师应着重关注正确的合理的部分,并不吝赞扬话语,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自我欣赏,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改变自我评估状况。同时,要建立适当竞争,主要是他们与过去的自我相比以及同一水平的学生之间的相比。在教学中要对学困生从感情上热情关心,学习中细心指导,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随时给予鼓励,逐步促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3、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记忆、再现能力进行分析和专门训练。以记忆能力为例,学困生一般记忆能力并不差,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性质和对象之间的本质关系的直觉性保持能力较差,对数学问题的类型和模式记忆较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知识系统顺口化等多种有效手段。
4、学困生综合思维能力特点
学困生综合思维能力往往较差,他们对一些简单的概念和运算还是会的,针对这一特点,在讲解较复杂的计算和综合较强的题目时,要尽力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分散难点,把综合题解剖成若干简单的小问题,这样做减轻了学困生的负担,把难于理解的问题变成可以掌握的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三)逐步改善认知结构是提高数学困难学生水平的根本出路
学困生显然表现在学习存在困难,但其智力是正常的,所以,要改善学困生的认知结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学困生的教学不能只限于其被动接受,而是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 手段和方法,教师要经常地将类比、对比、归纳、抽象、猜想等手段有机结合,经常使用,要精心设计,放低起点,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观念,从而达到构建体系之目的。如绝对值概念、数形结合等都要有层次逐步递进,左右勾连,上下相通,使之成为网络而不是散点分布。从而达到学困生能较好地掌握新知的目的。为了能使学困生的数学水平走向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可以在班上让学生结对子,请一名优生帮助辅导一名学困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并对他们加以方法上的指导。通过理顺教材内容,辅导学习方法,纠正练习错误等形式,可以逐步克服学困生的厌学情绪,减少他们的错误,学习成绩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讲解新知识前,尽可能详细地复习相关的旧知识,为学困生扫除学习的障碍,使他们觉得学好数学并不是一件难事,从而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自信性。在学困生的原认知结构逐步完善之时,要注意新认知结构的构建。即防止原有学困生在学习了新知后又造成结构不完善,同时要防止新的学困生的再度产生。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新知学习的联系点。新知识和经验、新知和旧知、新知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ASA,AAS,SSS)来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相似的判断方法。
②重视感知全面性。人对事物第一次接触总是最敏感的,如果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出现了片面理解,那么认知结构就不完善了。
③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教学和学习中注重结论,而往往忽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只是记住了概念、公式、定理、而不会灵活运用,无法解决千变万化的习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④教材要适当处理。教材是普遍性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也根据自己体会在时间分配,内容增删移动组合上进行加工。如平行四边形教学,教材顺序是有一般平行四边形到特殊的矩形、菱形、正方形,但由于这些图形学生都比较熟悉,所以可以把各种图形同时给出,对定义、判定性质进行对比教学,并观察一般和特殊转化条件,揭示从属关系,可帮助学生迅速建立整体的有序的认知结构。⑤重视解题模式建立和识别。初中数学中的解方程组的模式、函数关系式求法模式、线段相等或平行的证法、遇切线连半径模式等,应用广泛的模式。教师要注意归纳、反复刺激,只有让学生掌握模式之后,学生才能灵活变化,对学困生来说,掌握模式尤其显得重要,因为能回 忆解题模式并会识别是提高学困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四)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数学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困生最怕的莫过于考试,因为考试抖开了他们的老底,他们怕老师的指责,怕同学的讥笑,更怕家长的拳脚。为了消除他们的害怕心理,在平时考试出卷时,要尽量增加基础题的分量,对于综合题,尽可能增加几个小问题,以减小难度。对于考试成绩进步的同学,及时表扬,通报家长,对于考的不理想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除对他们的成绩保密外,还与家长谈话,让他们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指责。平时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记入他们的小档案。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目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一样的,数学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他们这边失一点数学概念,那边丢一个定理、公式,从而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厌烦就越来越差。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
参考文献:
1、马忠林主编 《数学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2、徐崇文主编 《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教育》 百家出版社
3、张桂森。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2005,(12):105—107
4、何义萍。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J)。四川教育学报,2005,21(4):37—38
5、曹才翰,蔡金法著。数学教育学概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0
6、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3—37
7、沈德立,阴国恩。中国儿童青少年注意发展与教育;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50
【浅析中国城乡差距成因及对策】推荐阅读: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预防12-17
中国电力行业浅析07-23
浅析中国外交政策10-02
浅析中国冰箱行业之路12-19
浅析中国新闻事业性质12-19
浅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8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09-17
浅析乡镇客运站管理现状及对策10-02
浅析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9
浅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及对策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