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乐盲”学生的音乐素质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目前, 很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把培养学生的“弹 (琴) 、唱 (歌) 、跳 (舞) 、画 (画、手工) 、写 (字) 、讲 (课、组织教学活动) ”六大专业技能列为学生的核心能力, 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这六项技能中的弹、唱、跳都和音乐素质有密切关系, 可以说, 音乐素质的高低,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形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对音乐缺乏兴趣, 完成唱歌、钢琴和舞蹈课学习任务特别困难的学生, 人们通常认为这些学生没有“乐感”, 有人称他们为“乐盲”。一些音乐老师可能就会忽略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学习兴趣不高的多方面原因, 往往简单地归结为“五音不全”, 而放弃对其进行有效系统的音乐教育, 这是极其错误的。实际上, 学生“本来就是具有音乐能力的, 只是在他们感受性很强的时候欠缺指导, 因而很多人丧失了这种音乐感”[1]。现代音乐教育家们逐渐地认识到, “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2]。所以我们坚信, 虽然后天音乐教育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音乐特长生, 但只要经过正确引导, 所有学生都是可以理解音乐, 顺利接受唱歌、钢琴和舞蹈的学习, 并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的。那么, 我们的老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出所谓“乐盲”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他们获得积极的音乐情感体验, 让他们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素质的学生?这是所有音乐教师们都要关注的问题。

1“乐盲”的个性心理特点

高职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 (18~22岁) 这一年龄阶段。他们经过了十年寒窗苦读, 但是在高考时成绩并不理想, 多数同学的高考成绩在300~400左右, 所以, 很多同学常常表现出不自信。这个年龄段的个体生理发展已接近或已经完成, 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 但很多学生心理尚未成熟, 表现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 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他们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 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乐盲”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 还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1) 个别学生家庭音乐环境较差或者家长思想比较偏激, 对唱歌跳舞的人抱有偏见, 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 小时候就从心理上对音乐加以排斥, 甚至很讨厌别人唱歌跳舞。 (2) 由于怕羞或者先天听觉问题 (听力障碍或听觉神经发育不良) 等原因, 导致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音乐情感体验, 不能体验到音乐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从而使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够, 学习兴趣较低。 (3) 性格内向, 缺乏自信。这些学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 (心理学上所称的抑郁质) , 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 有时手足失措, 缺乏表现欲和自信心, 往往表现为知难而退。 (4) 心理矛盾, 情绪不稳。“乐盲”生多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上所称的胆汁质) 。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 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 有时他们对老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 他们意志薄弱, 自制力较差。

2改造“乐盲”学生的有效措施

(1) 尊重、信任学生, 多从正面引导。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乐盲”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气质类型,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应该时刻记住,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 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要轻易给学生带上“五音不全”的帽子, 要分清情况, 区别对待。要针对他们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音乐素质等特点, 对学生进行教育, 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 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 提高自觉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对有怕羞、自卑心理的学生, 要多鼓励表扬, 多肯定成绩, 使其自信心逐步建立并保持下去。

(2) 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 让学生多参与音乐活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一定音乐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能带领幼儿园小朋友开展各项活动。我们要理解到, 音乐感受力差的学生在学习唱歌、钢琴或舞蹈时, 往往也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收效甚微, 所以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 此时我们更应该理解他们、关心他们。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情境-达标教学模式”中, 各学科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设计和组织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 以提高职业能力。做为音乐教师, 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擅长唱歌的多练习唱歌, 喜欢乐器的多学习乐器, 身体协调性好的学习舞蹈, 总之, 要找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点, 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让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信心。

(3) 多建立课外音乐活动小组 (像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等) , 组织集体音乐活动, 在集体音乐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意识, 建立学好音乐的信心。“所谓音乐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演唱演奏、音乐欣赏或音乐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本领和个人的音乐感、节奏感、音乐听觉表象等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3]。我们要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在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 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4) 教学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 以进步为标准, 以鼓励为目的。在学习同一首歌曲或乐曲时, 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尽力了, 教学的至高境界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学有所获, 都能获得积极的音乐情感体验, 学到一定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对此, 每个音乐老师在上音乐课或组织课外音乐活动时应事先周密设计, 并提出恰当的学习标准。这样有利于乐感差的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增强参与音乐活动的信心。在活动中教师及时地把曾经的“乐盲”中进步较快的同学, 作为说服教育其它同学的榜样, 这样更能激发自认为“乐盲”的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 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乐盲”学生的个性心理及行为表现进行充分的了解, 在心理调整上下大力气, 特别是培养他们“我也能做好”的信心, 并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 使他们在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 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唱歌、学会弹琴、学会跳舞, 成为具有良好音乐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为培养大批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打好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乐盲”学生的音乐素质问题, 分析了音乐感受力差和对音乐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的心理特点, 提出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成为具有良好音乐素质的幼儿园教师的思路和办法。

关键词:“乐盲”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音乐教学心理研究[Z].

[2] 王安国, 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Z].

[3] 王懿颖.学前音乐教育[Z].

上一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60例临床分析下一篇:关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