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精选12篇)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张洪涛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是当前教育的重点任务。阅读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提高学生听、读、写水平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和学习能力,学生阅读能力与其学习兴趣和知识获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阅读能力;重要素质;基本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重要的基础,一篇文章的主要意蕴和内涵的理解需要学生不断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体会文章的风格、主要情感表达等。阅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对文章情境融入的一个过程,以阅读为基础才能提高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才能真正朗读出其中的意蕴和情感,才能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阅读,让学生自己主动阅读,并深入了解阅读在理解文章方面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而教师是引导者、倡导者以及指导者,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文章描述的意境相结合,在想象中领略和探索文章表达的深刻内涵和寓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有志青年。
二、教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兴趣的同时还应该掌握阅读学习的基本方法,在兴趣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阅读质量以及阅读效率。(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教师在教学生如何阅读文章时,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在不同方法中把握文章的主要涵义和整体写作思路。学生详细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之后才能更好地将文章进行合理的段落划分,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快速浏览文章,但是快速的阅读还应该要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而不是一味地认字,这样才能真正在阅读中感知文章的整体意思。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课外文章或是国外名著,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见识,同时也要以课本内容为主。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正确地选择阅读的文章,扩大阅读范围,以此增强学生的阅读深度。阅读文章不能只是默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阅读,才能体会作者流露的真实情感,让阅读不再是乏味枯燥,而是充满激情和丰富想象空间的阅读。
三、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学会整体阅读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阅读,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涵。在进行一篇文章的讲解时,教师首先要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状态,而且学生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中理解。学生在理解情感思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如果将文章分段分析阅读,难免学生会对课文所表达的意思把握不到位。当然课文在进行分段阅读理解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分析文章的每一段落。课文阅读过程中顺序的把握也很重要,同样要以整体为主,进行局部分析,才能达到更高的阅读境界。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快乐地阅读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从不同的体裁中找到不同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许多大文豪都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涵义或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领悟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同时,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时,才会更好地做到课前阅读,找出问题,然后在课堂中去解决问题。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将自己所阅读的课文书籍与学生分享,相互之间借鉴,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教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段岁盟。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技校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职业,(27)。
[2]米玛普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课外阅读:中旬,2011(12)。
[3]张会敏。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01)。
1. 抓住最佳时期, 认真指导。
小学低年级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 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许多新鲜的事物, 培养他们从小用心读、用心听、勤思考的习惯。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 鼓励他们从书中去寻找,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生字、生词时, 要积极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扫清阻拦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文字障碍,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 从点到面, 逐步积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必须从点滴抓起, 由点到面, 由简单到复杂, 由局部到整体, 日积月累, 才能达到目的。如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 边读边圈点或勾画出重点词语和句段的好习惯等。
二、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1. 培养学生生活中的阅读兴趣。
如鼓励学生在上学路上, 有意识地阅读路标名、店铺名、宣传栏上的文字信息, 既巩固了所学汉字, 又激发了阅读兴趣。
2. 开展有趣的阅读评比活动。
竞赛的形式应灵活多样, 如定期举办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展评等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阅读的范围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 广泛的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长他们的知识。因此, 教师应指导并鼓励学生读各种各样的文章, 凡是内容健康而又读得懂的都可以读, 把阅读扩展到课外去。
1. 科学地选择课外读物。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 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 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 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让学生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书刊。
2. 利用大众传媒拓宽阅读领域。
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资源较为丰富, 有些节目与现实生活最为密切, 有些则对未来充满设想。通过其中的一些节目,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 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及大千世界的怪异现象等。这些节目激发了儿童的求知欲, 引发了他们的阅读动机, 拓宽了他们的阅读领域。
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1. 对比阅读训练。
对比阅读训练, 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 培养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对比阅读的方式较多, 从训练内容上看, 认读字、词, 可进行字、词辩形、辨义对照比较;理解词句, 可进行调换词语和变换句式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结构, 可以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从训练的形式上看, 则有提问对照比较、列表对照、修辞对照、调换或修改对照比较等。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文章, 落实好各种对比阅读训练, 就能更好地辨别文章内容的好坏、表达的优劣、风格的差异以及文体特色的区别等, 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阅读能力训练。
关键字:阅读能力;转变思路;激发兴趣;技巧提升;快乐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提高能力、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而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也是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要达到以上的目的,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目前,受教学条件,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的影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转变教师教学思路、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课本上的内容,以课本为主,很少或不涉及课外阅读,这样学生的视野就仅局限于课本。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计划。对于课内阅读,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各自特点,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课内阅读,还可以搞一些活动来促进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根据实际开展小组讨论,限时阅读等。对于课外阅读,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去拓展学生的阅读。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把握阅读重点的同时,还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呢?就此,我从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方面进行一下阐述。
(一)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后,可以共同探讨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阅读欲望。
(二)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读书的名言,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
(三)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名人故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发展有作为的人,他们的成功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针对性的拓展图书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容易被吸引,会热情地去阅读,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师可利用课上或课余时间讲故事给学生听。伴随着教师的讲解,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世界里。正当学生津津有味地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并告诉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效果可想而知。
三、指导学生阅读技巧的提升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的内容、速度、效果及时间的安排等方面缺乏目的性、科学性、计划性。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阅读、摘抄、背诵、标注四个方面:
阅读: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名家名篇或其中的节选片断。如果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前后,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跟课文直接对应或间接有关的文章或名家的有关作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就能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领会,这样,学生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领略到名家的整体特色。
摘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做读书笔记是对阅读内容的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每名学生都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随身带着,阅读时每当发现精彩部分,如优美语句、成语、格言等,就可以分门别类地摘抄到笔记本里。
背诵:学生要把摘抄的内容充分消化吸收,这就需要经常翻阅笔记本,熟读所记内容直到背诵,吸取精华,这样就会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头脑里的东西经过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到了使用的时候,要什么有什么,信手拈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标注:读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在自己的书上做上种种不同的符号。如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同时也要在阅读时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如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情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这样既能提高理解能力,又为写作打下了基础。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阅读。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两手抓”,让学生快乐的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尽管花费了教师的不少心血,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师生主体的错位,造成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我们课堂只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尽管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方向上来,但是现实的情况仍是很多学校只抓升学教育,因为这是直接被人们所共识的,能看得见效果的事实。这种事实不仅为学生家长所期待,也被学校所重视,更被社会公众认可。在这种情况卜,造成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把眼睛盯在了学生的分数上,一心想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后果就是学生把分数看成自己的命根。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搞题海战术,课堂教学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可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却造成学生对于读书和学习过早地失去了兴趣,这也包括学生对阅读兴趣的丧失。当学生对阅读丧失了兴趣之后,就会发生前面学生纸条上所写的情况,教师即便把阅读技巧灌输地再详细、再精彩对于学生来说也几乎是“对牛弹琴”,甚至他们对整堂语文课丧失兴趣。
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方法探索
(一)变群体性阅读为个性化阅读
群体性阅读,是指全班师生共同读一篇文章,师生之间通过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等的分析,逐步地找出文章的精华,群体性阅读,过于重视对阅读技巧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体验。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习惯,我们应该变群体性阅读为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学生与学生之问、学生与教师之问的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设氛围,提供自主阅读和训练的机会和环境。改变过去全班师生共同研讨一篇文章,按照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陈旧套路,放手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作品,让学生与学生之问互相提问、互相答疑,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与教师对文章的互动中,升华学生的阅读情感,感悟文章的魅力。因为作品是学生喜欢的,所以他们读起来就分为有兴趣,讨论起来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通过开展个性化阅读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对阅读的兴趣,我们才能让学生加大阅读量。
(二)加大课外阅读量
新课标以全新地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地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地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于学生阅读技巧的提高,以为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提高了。可是课下很多教师反映,虽然教师掰开了、揉碎了地把阅读技巧详细的讲解,结果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无法有效的得到提升,甚至有些学生反而对阅读失去了兴趣。这样是因为教师忽视了一点,就是忘记了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从量变才发展到质变的,没有了量的积累,怎么会出现质的变化呢?阅读技巧就是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理论,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阅读能力不会根本提高的。就好比一个要学习游泳的人,他不论掌握了多少游泳的技巧,如果不下水去游,他照旧是个“旱鸭子”永远也学不会游泳。没有了大量阅读量的积累,阅读技巧就是一个空中楼阁而已。所以,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根本。
其实作为高年级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学生的识字量已经足够独立阅读一篇文章的了。增大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是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兴趣,语文书的三十余篇文章,远远不够作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数量,学生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课外读物中去增大阅读量,况且现在的书籍已经远远不}r纸质书了,电子书、读书网站、智能手机都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地读书,当然学生读纸质书更加有味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去读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作品,这样从学生们喜欢的作品读起来,一定能激发起他们的读书习惯。其次,就是学生读完一本书后,不能让它被扔到了学生的脑后,一定要让他有机会和其他学生交流,或者和教师交流,交流读此书的心得,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对读书的情感。
总之,一堂吸引人的阅读教学一定不是死板的,而一定是既有学生的感知、互动也有重点突破及对学生语言训练的阅读教学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实现了这些课堂因素,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能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中捷友谊小学胡艳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常听同仁们说:“作文难,难作文”,但我同样也觉得“阅读难,难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可以说是与作文教学并驾齐驱的“拦路虎”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这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那怎样才能有效持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点滴看法。
一、激发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二、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习惯等等。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l)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的阅读。
(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3)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4)结合一个话题,开展有趣的辩论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读书成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必定行动起来,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天桥中心小学----张秀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是重头戏。作为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改变阅读教学观念、开拓阅读教学资源及阅读教学种种误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海底世界》,描写了海底的声音、海底的动物、植物和蕴藏,可以让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同时在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欣赏一下海底的景象,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如第六册《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卦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读议。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有阅读的指导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检验成功与否的秘诀就是看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的理解感悟文章内容。
(一)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猫是怎样钓鱼的?最后有没有钓到鱼?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猫钓鱼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 《蚕姑娘》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蚕姑娘是怎样慢慢变成蛾姑娘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蚕姑娘的变化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盖间新房”、“开了窗”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蚕姑娘的生长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你相信谁的话?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蚕姑娘的变化过程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 《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被他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没好下场。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 《大象博士请助手》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大象博士请助手》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不仅准备了“布告”椅子等各种道具,还把小猴、小兔、小猫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小猴、小兔的言行不够文明,要像小猫一样做个言行文明的人才能受到大家欢迎的道理。
(五)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
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学画》一课时,我就布置一个特殊作业,让学生也来画“荷花”。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因素,如果让他们去画湖中千姿百态荷花,效果可能差了一点。于是我干脆绘制了一幅荷花图(只是简单的荷花、荷叶的轮廓),复制后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第二段后为画面添加色彩,补充内容。在学生的画笔下,“阳光照得满湖通红”表现出来了;“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画出来了;“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也栩栩如生了„„看着一幅幅色彩缤纷的荷花图,我真为学生的理解想象能力叫好。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六)在读中结合写作训练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虹》 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雷雨后的美丽景象,从而唤起了学生内心要求去表现美的欲望。学完课文后,我用带有激动而又有启发性的言语,鼓励学生:“我们怎么让更多的人能够和我们一起分享雷雨后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一起把这美景转化为文字,把它写下来吧!”交流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夏天,一阵雷雨之后,田野里的禾苗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柳枝像长发在风中摇摆。池塘里,青蛙在高兴地歌唱。”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读中结合写作的训练,学生能马上把课文中的句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以运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段话描绘得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富有想象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的。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据我所知,很多老师都有一些好办法引导学生积累,如采蜜本、美词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错。
五、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
一、因材施教, 注重差异性
阅读学习是一项终身的活动, 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各种阅读技能。只有在不断的学习、积累和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的词汇知识、理解能力、阅读速度、专业阅读技能及习惯才能得到提高和完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差异, 这在他们的身体、情感、智力和兴趣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这种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一方面, 这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 这又使我们的教学趣味无穷。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由于自身的差异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效果, 所以教师应注意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使每个学生的阅读技能都能得到相应发展。
二、制定阅读计划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阅读计划, 目的是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操作性。学生先要明确阅读目的, 有针对性地安排, 既有长远计划, 又有短期计划。在执行过程中, 学生可让教师作为监督人, 对自己制定的计划加以督促落实, 收查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札记等。制定好阅读计划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若想扩大词汇量, 提高阅读速度, 像精读那样逐字逐句地品读是不可能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 如泛读、略读、跳读、精读、品读、顺读、逆读及比较性阅读等, 有时还可采用搜寻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圈点式阅读, 找出每段的主题句及整篇文章的宗旨大意, 作者隐含的态度、观点、看法等。在注重学生阅读速度的同时, 还应提高阅读效率。
四、要会用工具书
学生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 有的也一时想不起来, 这时, 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 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 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 根据阅读的需要, 学生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 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如果工具书齐备, 查找熟练, 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 通过查找工具书, 学生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
五、要勤于思考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 注进去, 漏出来, 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 什么都吸收, 挤一挤, 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 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 豆浆都流了, 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 把矿渣甩一边, 只要纯净的宝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阅读时, 我们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要竭尽全力, 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 为此, 学生阅读时就要勤于思考。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力求理解;理清思路;要能提出问题;要独立回忆, 学会准确表达。
六、关注细节
阅读也跟其他许多事情一样, 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一篇阅读材料中的细节如果不影响对其主要意义的理解, 则无须细究, 因为对于无关紧要的细节的过分注意, 势必会减慢阅读速度, 分散阅读注意力, 削弱阅读兴趣。但是, 许多细节对于说明和注解作者的思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不应完全忽视对细节的注意。当然, 与阅读材料的主题思想相比, 细节毕竟是次要的。
七、在阅读的时候要善于猜测
我建议学生在阅读前, 依据材料的题目进行一些猜测的工作。我们可以假想;“要是我来写这个材料, 我会怎样写?”对此进行一番猜测。这样的结果有三个:一是自己的比他的高明, 自然可以沾沾自喜, 但是不是真的比对方的高明, 这需要时间和专家来验证。二就是自己的居然和他的相当, 这也足以自慰了。三就是自己的不如他的好, 这样, 我们就会很崇拜地阅读, 很投入地阅读了, 可以理智地看他的为什么比自己的好。知道了他的哪里好, 哪里不好, 那我们也已经走入了阅读的门墙了。
八、要注意力集中, 看得快、想得快
阅读既是一种视觉活动, 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是视觉、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的综合活动。所以, 要加快阅读的速度, 除了注意力集中 (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全神贯注) 之外, 还要看得快、想得快。这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关键。学生要看什么, 想什么。看到一句话或一个句群, 这几行字说的是谁或什么, 它怎么样、是什么或干什么, 想它说的是谁或什么, 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样进行分析、综合, 抓住了主要句意、段意, 理解得就快了, 阅读的速度自然也就提高了。
九、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巩固记忆、积累知识。将阅读中所感、所思、所想记录、整理下来, 可以积累素材, 便于日后查阅。阅读中的所思所想是灵感的火花, 是智慧的显现, 更是一种语文素养的积淀。反之, 读书不做笔记, 读的内容就像过眼烟云, 时间久了我们也就淡忘了, 会影响读书的效果。
十、培养阅读的概括力和思维品质
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 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来智力, 培养思维能力。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概括, 即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 所以培养思维能力, 首先要培养概括能力。
思维品质是属于意识范畴, 教师不能手把手地传递给学生。学生要从阅读中获得知识, 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概括能力, 只能通过自己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来吸收。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关注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
总之, 阅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任何一课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可行的课时目标或阶段目标, 就不同的材料分别进行侧重,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收到更佳的效果。
摘要: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本文从阅读的作用入手, 分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技巧 阅读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摄取已成为每一个文化人终生的工作。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新的知识不断形成,信息量几乎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快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每个文化人应该也是必须具备的素质。而阅读则是吸收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摄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阅读。然而,对于许多外语学习者来说,阅读则是一种既沉闷又耗时的过程。因此,提高全体学生的外语阅读速度就显得尤其重要。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往往会因为受自身表达习惯、发音标准等方面的影响而羞于开口阅读英语。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词汇量不足,对所读文章的内容不熟、语法知识掌握不牢、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等方面。本文仅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1、意群阅读
很多学生反映看不懂,不理解。其实并非如此,而是逐字翻译,忽略了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割裂地看句子和文章。很显然take it for granted是个固定词组;it作形式宾语,that从句作宾语。如果这样理解,就容易了。在阅读中,应使学生知道阅读理解的基本单位是意群,不是单词。
2、过好生词关
阅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阅读者词汇置的大小。就中学英语阅读来讲,可以说生词是学生的“拦路虎”。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跳过或猜测生词至关重要。
(1)利用信号词。如and,in addition,besides, what's more,for example,etc.这些词预示前后内容相似及相互补充说明;或者根据转折词but,however, instead,yet及连词although、though等,其后所述内容与上文相反,跳过或猜测出生词的大意。又如:As we lived on my hus-band' s single in come after marriage, we scrimped and saved so that we could pay off our debts. 根据and和 saved,可以认为scrirnp与save同义。
(2)根据文章的平行结构,破折号、指代关系、因果关系、定语从句、一词多义、熟词生义、语境等,确定并猜出生词的大意。如:Bill walks-or rather.shuffles- stooped over. His rigt hand is balled up almost into a fist. When l wa s a child l was too shy to ask about it. But one day after I started working for him again l posed the question.根据破折号及or rather的平行关系,可以跳过生词类shuffles和stooped over,或简单地认为与walk作相近。通过熟词生义,可以判断ball up为“象球体一样鼓起来”即“肿胀”。另外,根据指代关系及语境,可以判断 question等于it。由此得出pose与ask about相近。
(3)根据构词法猜测生词。例如,sandstorm(n.)是由于sand(沙)+storm(风暴)构成,该词为“沙尘暴”;un-selfishness(n.)词根是self(n.)(自己)
selfish( adj)(自私的)unselfish( adj)(无私的) unselfishness(无私)。
(4)跳过无关紧要的词。如: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不严重影响理解的词语。Yesterday was an unlucky day for Jack. He went hunting all day long, but he shot almost nothing. He expected to kill some quails, partridges and many other birds. “quails,partridges”是生词,但不影响理解。跳过或根据many other birds判断出是某种鸟类。只要抓住要点Jack had wanted to hunt many birds,but had no luck即可。语言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应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某些词语的抽象意义或新义。如:a pet(宠物),a tea-cher's pet指老师宠爱的学生。
3、信息筛选法
阅读就是知识的猎取,信息的输入。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信息量也随之增多,必然会出现更多冗余信息。因此,阅读训练时应指导学生善于捕捉和利用有效信息,即关键词和关键句,甚至关键段,排除非重要信息。对文章进行合理的推测与判断。如:变
“Maybe I'Il j ust move him right out the door, ”the boss replied. Rar was very glad and no longer worried.The boss wsa mad at Don now. Sure enough,within a month of that meeting,Don was looking for a newjob. “Server him ight,” Raythought.Unfortunately, the guy who was brought in to take Don's place wasn't much better.
这段文章,通过Ray看到老板对Don生气而高兴;老板辞退了Don,并且,接替Don工作的人不比Don强。因此,可以推断老板糊涂和Ray嫉贤妒能。不同体裁的文章关键词不同。叙述性文体,应抓住wh-词:when where what why how。以故事情节为主线,以时间、地点、事件为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意。一般来讲,说明、介绍性的文章,开篇的首句或头几句提示文章的主题,而每段的首句或尾句为该段的主题句。它们是作者观点的概括或总结,是文章的中心。
4、克服不良的阅读心理
提高阅读效果。首先.我们要转变学生的阅读观念。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而不是词汇、语法研究。要树立整体篇章概念和速度效率概念,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其次。克服“母语转移现象”。“母语转移现象”是由大脑中汉语和英语严重的不平衡造成的。中国人的脑子里汉语十分发达。汉语的年龄与人的年龄一样长.是一常牢固。只要我们的眼睛、耳朵获取了一丁点语言符号信息,我们的大脑就会毫不犹豫地立刻把它们转化成汉语来接收,这种强大的不可抗拒的母语转换力量减慢了英语的阅读速度。别看学生眼睛看的都是英语文章。可读到脑子里后就不是英语了,而是转化成汉语了。因此别看有些人天天读英语,其实根本没什么提高,是“看英语,记汉语”的“假读”,所练习的不是直接阅读英语的能力。而是英汉转换能力,是一种“拐了弯儿”的英语阅读能力。用这种“拐弯儿”的阅读能力读简单的文章还算勉强,读地道复杂的英语文章就困难了。因此很多人阅读英语时永远也不轻松。就算是读一份很简单的英文产品说明书也要紧锁眉头。猜来猜去,因为大脑里汉语在那把守着,外语根本进不去,进去的外语也都转換成汉语了。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和能力,让学生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自学能力。阅读理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应培养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词汇量与语法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比较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进行猜想、推断、分析、归纳和演绎等综合本领。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通河县实验小学
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前提;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知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 熏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校自接受这项课题任务后,经过学校上下努力,在半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我就学校一学期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实验进行阶段性的小结。
一、思想统一是实验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我校被省厅定为““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与新课程对接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学校后,校领导高度重视,马上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孙彦玲副校长担任课题实验小组的组长,语文科组长担任监督员,在实验的年级中选拔出有创新意识,敢于改革,思想新锐,与时俱进的年青老师担任实验班级的实验老师,一年级由曹晶老师、冯秀丽担任、伞喜翠老师,二年级由谢小华老师、栾玉梅老师担任,三年级由王德生老师、邢入元老师担任,四年级由李雪老师、革彦萍老师担任,五年级由施彦哲老师、谢红英老师、赵美玲担任,六年级由王新月老师、贾春波老师担任。此外,学校要求非实验班级的老师也应在教学上紧跟形势,以课改教材为主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大胆尝试。
二、学校在政策上实施倾斜,在人员、物品上全方位地予以支持。为了给实验老师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营造一个实践的教学氛围,学校根据每年教学大赛要求的基础上,额外加了实验老师必须参赛且课程要达到课改要求,这不仅给了实验教师一个练兵的空间,而且也为实验教师进行实践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再造生成的实践空间和演练平台。在实验过程中,凡实验老师所须的人力、物力、资金方面,学校从来是有求必应,积极给予全力支持,对实验老师提出的课改实验项目,学校是全面扶持。
三、实验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尝试。
我校实验老师在完成课程知识点的教授工作的同时,对课程中的课文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和延伸,李雪老师选择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施彦哲老师则选择了“语文教学中表达能力的培养”,冯秀丽老师选择了“<注·提>高段阅读教学教法”,而栾轶玫老师选择了“ 感受性阅读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课题的突破口进行了大胆尝试。这些不仅让学生对教材进行纵深的剖析,而且还在阅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的自我理解,这使学生不但掌握了教材的知识点,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收集材料的能力。一年级的老师撰写的《在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的论文省论文大赛二等奖。另有9篇报省级论文。
实验教师在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李雪老师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参加了市精英杯赛课,整堂课,教师主要采用诵读体验、想象悟情、品评赏析,落笔抒情等教学方法。还借助了音乐与画面的渲染,来引领学生读中想象、思中感悟,悟中升情教师在学生初读古诗内心感慨万千之时,又让学生默读看插图和书下的注解,理解诗的大意。有了初步的感受,并带着这种感受放声读出来,再一次去感受诗的意境;在学生进入情境时,教师适时播放忧怨、衰婉的背景音乐,将孩子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动情的范读,学生此时闭上眼睛想象:看到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场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诗人的生活、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内心犹如涓涓细流不断流淌出来,学生这样写道:“我仿佛看到老母亲在给他缝补着棉衣,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看到了妻子领着孩子站在村边的大树下,向远处眺望着,盼着早日和丈夫团圆;在故乡时,他和朋友饮酒作诗多么惬意„„。此时教师又将话锋一转,动情讲述:“然而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其乐融融,没有温馨话语,只有无限失意与凄凉,只有把这一切化作一首《枫桥夜泊》全体师生齐背,此时学生眼里噙满泪水,仿佛他们就是此时的诗人张继,无限忧愁,感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有效地抓住了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放手学习一篇《泊船瓜洲》将学生的情感余音延伸到其他相关诗篇中,以一篇带多篇。把这首诗的感情发展到其他借景抒情的诗中,可谓余音萦绕,深远幽长。
赵美玲老师在今年10月份的县级赛课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故乡的芦苇》,以读为线索,整堂流程分为四大板块:
一、以歌导入,创设情境;
二、以读激情,寻找快乐 ;
三、从读学写,抒写家乡;
四、配乐欣赏,回味无穷。在第二版块,李老师只用两个问题就抓住全篇。两次读文后,老师问:“为什么让作者魂牵梦萦的是故乡的芦苇呢 ?”很多同学都抓住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来回答,既快又准,并且每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有感情,说明李老师平时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紧接着李老师又问:“故乡的芦苇到底给作者留下哪些回忆,哪些快乐?”这个问题以点带面,把握全文,同时也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自由读、自由欣赏、自由汇报。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空间。于是课堂上学生从“芦苇哨”到“芦叶船”,在找到纺织娘这三件小事位作者带来快乐,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快乐。整节课堂训练重点突出,老师只起到组织者有作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段都读得很充分,朗读到位,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两位老师的语文新课程阅读学习方式的变革尝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开放、创新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勇当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他们张扬个性的舞台,让愉快的学习氛围拓展他们创新的思维,让合作、开放式的研讨气氛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想象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贴近生活读课文,走进生活学课文,体验生活说课文,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做到愿学——乐学——想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真正意义上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两位老师的大胆创新和实验,也体现了语文新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渗透人文主义,培养学生的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困惑。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从事语文教学活动的教师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也是我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文学精神的熏陶与滋养,致使学生人文知识匮乏,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低、认识肤浅。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能力呢?我想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不仅仅指“文学素养”水平的高雅和低俗;也不是可以强求的文化气质,更不是刻意伪装华而不实,而是一个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过程。以下是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形成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学生对文学阅读已经失去了兴趣,不能静下心来完整的阅读一篇文学作品,不能感悟我国语言文字的精髓,从而影响了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凡是要做成某件事就必须对这件事要由浓厚的兴趣、对其充满好奇心,只要这样从能激发对这件事的探索。阅读与写作也这样,要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如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三皇五帝”“五湖四海”“四书五经”等有趣的知识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们教师应从此入手,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探索他们的由来。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刺激下,他们会自觉的去思考这些词语的来源。通过对知识的探求,不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而且也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二、培养阅读习惯,开阔视野
在语文学习中,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做起,培养学生乐读、好读、研读。做到不懂笔墨不读书,每次阅读要做到勤于思考和勤于动手,读完作品写下自己的感受,记下值得回味的东西。同时,对学生所读作品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而且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自要是内容健康的都应该在阅读范围之内。教师可以每周给学生推荐一篇文章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或心得,并模仿这些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流露自己的情感。通过大量的阅读,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的积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也可以开阔视野,积累写作素材。
三、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浓缩。所以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在生活中学会积累,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不仅仅要看其现象,更要反思其背后的本质;并把自己的所思记下来,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会形成对事物的独特看法。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为学生的写作增加更多的思想性。
四、让学生能说话、会说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很多同学很难把自己的内心展示给外界。每当遇到写作时刚开始想的很多,但当提起笔时往往头脑一片空白。这就是由于平时不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露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要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对学生的思想要多肯定少打击,多鼓励少打击。这样可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高;体验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表情、形体动作以及直观教具等,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感官地感知和理解语言,从而调动起阅读的热情。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和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又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学生受到了教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了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二、比较阅读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的,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凡卡》选材于俄国,以凡卡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辨别,在比较中抓住了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三、迁移阅读经验,拓宽阅读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还要引导学生与作品中展示的人、事进行互动沟通,让学生积极地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如,在学生用比较法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创造性思维:有的会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发问一句:小扬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和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并进行对比联想,不难得出新时代好过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剥削制度的结论。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长期以来, 受高考制度的影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只注重为考试服务的知识体系, 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开发和形成。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认知活动, 忽略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人文精神淡化, 听说训练减弱化, 阅读教学繁琐化, 写作教学程式化”形象地概括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 使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 导致语文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之拥有阅读的热情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 很多老师拿着课本, 指定某篇文章, 让学生反复阅读, 就连试卷中的文章也大多来自这些篇目。老师在讲台上拿着一篇文章费力地讲解, 提问时, 学生或是复述老师的话, 或是支支吾吾什么也说不出来;或者老师先让学生查字典、词典, 认识字词, 然后分析课文, 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一篇课文被肢解得七零八碎, 学生对文章所包含的教育意义的理解和感悟是什么, 老师几乎不关心, 而是更多地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容量地传授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 教师“喂一点儿”学生“吃一点”, 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记一些“僵死”的答案。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对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它只是课程内容选取的一些典型范例, 是提高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即教师进行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情感道德熏陶的载体。
阅读应该是博采众长, 只有读得多了, 眼睛才能看得远, 思绪才能飘得远, 写成文章才能透彻。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在阅读品味中学生会得到启发和教育。在阅读教学中不应限制学生的真实思想的表达, 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必须把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阅读环境, 多给他们提供一些与阅读能力相当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食粮。对于学生的阅读书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引导, 而不是限制, 更不能给学生灌输所谓的“好书”与“坏书”之类的概念, 只要对培养学生思维有益的, 就倡导学生去阅读, 让学生拥有阅读的热情。学生在阅读中扩大了知识领域, 培养了阅读兴趣, 提高了阅读水平, 促进了阅读教学的发展。倡导阅读, 决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采取高压政策, 每天读多少, 都要规定量, 这样做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课堂内对阅读加强引导, 扩大学生阅读面, 深化阅读层次
阅读教学以引导为主,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慧眼识珠, 精心选择值得揣测品味的课文言语, 让学生推敲神奇的字眼, 品味优美的句式, 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 体会精妙的构思, 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 或咀嚼富有个性的对话等, 从中理解课文的意蕴和主旨。
有些教师肢解式的训练和架空的分析破坏了文章本有的美感。一篇美不胜收的经典文章, 变成了干瘪的字词句篇章、读写听说练的应试练题。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提问找不到合适的切入口, 不是太过空乏就是没有价值的是非问, 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无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要么就是满堂“鸦雀无声”, 要么就是全场“和声一片”, 其实一无所获。在长期的被动式的课堂上, 学生形成了思维惰性、思维惯性, 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宁愿在课堂上做“书记员”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 阅读能力提高比较缓慢。
语文阅读的课堂应该是个性张扬的摇篮, 是创新的基地。教师、教科书、学生要三位一体, 要主动、互动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个性, 还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表现个性, 激励他们求真、扬善、去探索、创造、表现。这样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 才有可能达到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境界。
我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有如下实践。
课堂阅读分四个过程:
第一步, 本文阅读, 有明确的阅读要求。充分阅读文本是把握文章内容, 体会作品思想, 认识人物形象的关键, 所以阅读这一环节是其他工作的基础。一些学生平时阅读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是关注文章中的热闹之处、搞笑之处, 至于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他们不思考, 满足于获得一些肤浅的认识。《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 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阅读要求。阅读有关作者的材料, 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动机。阅读与文本相关的社会背景资料, 体会时代特点。阅读文本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 如细节描写, 并找出细节描写的语段或词语。这些阅读要求, 让学生把作者塑造的形象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 还原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活本原, 便于学生更准确地体会作品形象的代表性。
第二步, 文本分析, 全面细致地认识人物。在小说阅读中, 对细节的分析很重要, 主要人物的一个眼神, 一个细小的动作, 一句经典的台词都是其内心世界的丰富表达。找到细节, 加以体会, 才能走近人物。这一过程的要求是找出文中的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细节描写的语段, 体会其性格特点, 呈现作品的形象特征。学生通过对细节的把握, 深入领会文学形象的性格特点, 进而体会作者创作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经过思考和讨论, 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别理科夫其人, 学生有这样几种态度:他是可怜的, 生活在一个僵硬的套子里, 活得不快乐, 没有个性, 享受不到正常人的生活;他是可恶的, 心甘情愿地过着套子般的古板的生活, 也不让别人过正常的自由的日子;他是可恨的, 他用自己的套子限制了整个社会, 限制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他是可爱的, 他循规蹈矩, 从不越雷池一步。对于学生提出的种种看法, 只要说得有理有据, 我就给予鼓励和肯定, 一方面让他们敢于大胆发表意见, 另一方面保护了他们的表现欲。
第三步, 延伸思考。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套子”的含义, 我又启发学生做进一步思考:你读过的作品中哪些文学形象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为什么?学生刚刚学完《祝福》, 大家很自然地想到《祝福》中的人物, 无论是统治阶级代表鲁四爷还是生活在底层的祥林嫂, 以及鲁镇上的其他人, 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他们都装在封建礼教、封建思想这个大套子里, 自己活得不自由, 也剥夺了他人的自由。祥林嫂正是因为思想上的套子太沉重, 才走到欲死不能、欲活不得的地步。认识来自学生的思考, 比原来教师把现成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做法效果更好。
第四步, 扩展讨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套子。对于自己身边的套子, 有的学生认为学校繁多的规章制度是套子, 班主任是套子, 高考是套子, 甚至认为自己的虚荣心也是套子。正是这各种各样的套子, 剥夺了我们的理想, 抑制了个性的发展。针对这种种思想, 我又让学生设想, 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结束, 没有班主任管理, 没有家长期望的激励, 我们又会怎样?经过讨论, 大家达成共识:有些套子是可以打破的, 有些是必须遵循的, 不能为了所谓的个性而无原则地冲破所有的、甚至能维护自己利益的套子。这节课结束时, 我对学生说, 这节课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套子, 我们感受到了摆脱套子的喜悦。让我们以今天的成功为起点, 在今后的课堂上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思想, 展示个性。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推荐阅读:
如何有效提高托福阅读能力06-15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随笔06-01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11-03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09-18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09-21
论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1-10
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0-05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10-18
大学生如何提高创新能力06-17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效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