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审美教育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任务是通过美教,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第一篇: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

摘 要: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生活化已然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必然趋势。在美术教学生活化的背景之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牢牢把握生活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源泉这一宗旨,让美术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借鉴、学会创作,要将丰富的现实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美术教学生活化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把走向生活化作为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美术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且是以审美情感教育为主,即借助于一定的审美媒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审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审美情感的体验与形成是决然离不开“生活”这片肥沃土壤的。艺术虽高于生活,但始终还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环境及周边的人、事、物进行细微的观察与体会,将其亲身所得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进而对“美”进行表现与创造,此即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二、生活化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1.生活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自然源泉

美术教学是中小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学的基础在于学生对美的体验和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使中小学美术教育获得了最为直接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四季更替的景观变化能帮助学生感受色彩的鲜明;潺潺溪流、林间鸟鸣能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起伏的山峦、层叠的梯田能帮助学生体会和谐与变化的形式美。而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会生活中,中小学生总是会调动自己身体的所有感官去感知和认识身边的事物。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丰富的资源。

2.美术教学生活化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小学生的認知心理是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需要在活动中不断摸索、学习和发展,所以,不能以静听的方式作为主要的学习途径。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正因为中小学生处于无意识注意的心理发展阶段,无意识注意产生的心理机制是探究反射,往往是在周围环境的刺激下而产生的,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他们熟悉的人、事、物作为教学中的内容加以呈现,并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这一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其有益于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成长、发展,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进而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表现美。

3.生活化是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

我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就已经开始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重视起来。传统的美术教学,强调灌输式的知识点和基本技法的传授,注重基本功的强化与练习。而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出发点则是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美术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能够真正发挥美育在陶冶情操和塑造人格中的积极作用,更契合现代中小学美术的教学理念。

三、生活化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

1.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中小学阶段来说,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是要通过基本技法、艺术欣赏、美术史论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知训练与信息交流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人生。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之下,要求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高度融合,提倡用生活资源促进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2.将生活引入美术课堂

现阶段大多数中小学生所接触的生活环境很狭小,很多情况下都是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因此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就更少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不能带领中小学生频繁地走出课堂,那么就需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学生平时积累的经验加上引入的生活知识进行新的经验的整合,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大胆与夸张地表现,借助于美术的表现手段,使他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并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验。

例如,在设计中小学美术《国宝熊猫》一课时,教师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引入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熊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详细和生动的了解。经过不同材料的欣赏,学生对熊猫的感知加深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表现和描述的欲望。于是,在他们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众多形态各异、生动可爱的熊猫,这都是学生们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想象力画出来的,虽然他们的画功还很稚嫩,但能从中清楚地感受到他们打开了自己的思维用心地去描绘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

由此可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使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感受生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得到了开发。

3.选择贴近生活的表现材料以丰富创作手法

张雪门先生在其关于行为课程的研究中提出,中小学课程应该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展开,在生活中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中小学课程生活化的研究。现在,生活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求每一个教育领域都要充分结合生活,特别是美术教育更是提出了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的事件,以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素材库,它能够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许许多多天然的素材。例如,各种各样的树叶、形态各异的石子、不同品种的豆子以及不同坚果的果壳,用这些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材料去进行美术创作,学生会觉得既熟悉又新奇,更容易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和欲望。

例如,中小学美术《蛋壳彩绘》这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鸡蛋这种生活中常见且容易收集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用水彩笔在蛋壳上轻轻地作画。看到生活中普通并容易被忽视的不起眼的鸡蛋,在自己的手中加以改造,变成一件精美的作品时,学生的喜悦是由衷而发的。而在《蛋壳贴画》这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蛋壳捏碎放到桌子中间的一张大白纸上,然后再让学生小心翼翼地把捏碎的蛋壳轻轻粘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涂有粘胶的有图画的纸上,就这样,一幅幅漂亮的作品就完成了。

这种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小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意在让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初步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术形式,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很多平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东西通过双手的改造可以变成另外一种样子,教导他们平时要多注意观察生活,扩展思维,善于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可被利用的生活材料。这样,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同时,学生的作品还可以很好地点缀和装饰教室环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环境创设的生活化、情景化和其他教育阶段相比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中小学教室、走廊以及其他学生能触及到的活动范围内的环境创設加大重视的力度。

教学环境生活化的创设,会随时随地用直观的美的熏陶,增加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将贴近中小学生生活的名家名作展示在教室里,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欣赏、体验,积累经验;而学生自己作品的展示,则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他们获得自我成就感。比如,在小学美术课《运动会》中,学生在了解了运动会的性质、内容之后收集了一系列关于运动会的资料,由教师生成了一节名叫“我们一起设计运动会”的美术活动。之后教师将学生设计的班牌、队标、运动员标志、奖牌等在教室内分别设置展台进行展示,这样对学生来说不仅愉悦了身心,还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

5.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术教学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整个美术学习过程的质量和学习成果的总体评价,其中既包括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技能、艺术认知的掌握程度,也包括了学生在自主创作和情感成长方面的综合发展程度。教学评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也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的直接依据。因此,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式也必然要求其最终的教学评价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将学生的美术作品置放于生活场景中、生活用途中,或是生活理念中去评价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理解、消化,并将其吸收作为自己的成长养分。

四、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美即生活。只有透彻地理解了生活,才能理解美和创造美。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生活化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美术课堂,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动力,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和崇高人文素养的形成。在生活中教学,在生活中学习,师生共同享受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带来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2]王春燕.试论幼儿课程的生活化[J].幼儿教育,2002(3).

[3]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

[4]李 佳.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2).

[5]张 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6]卢永平.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城县陇东中学)

作者:宋学斌

第二篇:浅谈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衔接

摘要: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实施的是九年一贯制教学。因此,中小学学习课程的衔接非常重要。笔者就中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做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有效衔接;美术教学

中小学美术教学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不同的,但每一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却十分重要。作为美术教师,一定要仔细认真研究教材,找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衔接点,做好学生美术学习的平稳过渡,使学生美术能力健康发展。下面谈谈我对小学、初中美术课程衔接的几点看法:

一、 中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的衔接

(1)首先,找好衔接点。要想做好中小学美术教学衔接工作,教师首先必须仔细认真研究教材,找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衔接点。中小学美术教材当中所编写的教学目标不同的相同内容,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教学衔接点。仔细研究中小学美术教材(浙教版),不难发现两者相似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浙教版小学教材中的《奇思妙想》和《正负图形》《我的小学生活》《小板报设计》,和中学美术教材中《奇特的视觉图形》《暑假生活记录册》《板报设计》等课题相似。

(2)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搞好内容的衔接。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有相似,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一致。根据《美术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美育的目的是在快乐教学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浅显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而中学美术绝不是启蒙教育,它是小学教育的延续和发展。中学阶段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侧重美术观点的讲解,小学强调“儿童个性”的发展、突出“情、趣、美”的展示。而中学教材内容非常广泛,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对教材可以作适当调整或根据学生的美术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小学美术教材在高段把中学美术教学中常用的美术名词术语和造型知识分课做了简单的解释和运用练习。如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弯弯的小路》《美丽的家乡》《黑白撕贴画》,就与中学美术教学的透视、构图、黑白灰构成的美感等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为衔接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不至于中学教材内容给学生很突兀的感觉。因此,在教材衔接方面,教师一定要把握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目标侧重点。有的放矢,把握分寸,帮助学生跨越由“感性”到“理性”的成长过渡,为学生从小学的“美术兴趣培养”顺利转入到以“美术基本知识”为主体的中学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实现教材的“完美”衔接。

二、 中小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美术教学是入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第一位的。由于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小学教师多采用直观教学并讲解示范。心理学告诉我们: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生动、逼真的场景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因而小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准备一些实物、图片教具,并巧妙设计场景,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他们的学习兴趣必然更浓,学习干劲必然更足。但是,学生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多,教学内容复杂,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难度的增大而慢慢淡化。有的学生甚至会因画得不像对美术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所以平时上课时,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去组织课堂教学,逐渐改变小学时的教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法的有效衔接。由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活动仍接近小学高段,他们虽然进入中学,但是从心理上他们仍渴望小学的教学模式,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学教学活动。因此,中学初期的教学方法应接近小学高段的教学方法,然后逐渐向学生们能适应的中学的教学方法过渡。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广泛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合作与协同,促进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当学生渐渐适应了现有的教法后,教师也就可以偏重于美术知识的灌输,教学中要求逐步发展学生的意义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适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解示范,侧重分析、侧重讲清问题的实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些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寻求答案,逐步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中学美术课程的目标,实现教法的“完美”衔接。

三、 中小学美术学习方法的衔接

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前提。所以,中小学美术学习方法的衔接也很关键。由于小学阶段开设课程少,内容较简单,因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习惯于书面作业,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在学生的学习起始阶段,要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提醒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活动时要积极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美术,另一方面则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到了中学阶段,教师要慢慢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学能力。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学习逐步放手,更多地依靠学生自主管理,靠自己自学或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有这些,都要求一个中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实践,进行认真探索,并寻找适合这种新形式的新方法。有不少学生,升入中学仍沿用小学那一套课题学习内容目标的“指令性”方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结果浪费了时间,积累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多。因此,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过渡和銜接更为重要。

总之,中小学美术课程衔接工作的开展,应该得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且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研究、去探索科学的衔接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等多方面实施有效地衔接。同时,要正确认识衔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渐克服,群策群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最终实现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完美”衔接。

参考文献:

[1]张云.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7(32).

[2]肖俊.我国中小学设计艺术教育创新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4).

[3]李振.现阶段中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J].文教资料,

2009(24).

[4]魏娴,牟金秀.论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思想的培养[J].中国

教育技术装备,2009(26).

(瑞安市外国语学校)

作者:吴海静

第三篇:论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审美教育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任务是通过美教,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小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 即我们常说的美育。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笔者认为,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 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 美化人们的生活, 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因此,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是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中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中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的粗浅认识: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小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孩子们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

综上所述,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就是培养学生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学生在成功的美术教育中得到的,将是审美艺术的熏陶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2]陆广智:《基础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3]孙蓄:《浅议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4期。

作者:张 云

第四篇:包豪斯美术教育体系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启示

一、 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问题

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中,美育与德育的培养被多次提出,并直接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1]的要求。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出“体育、艺术2+1项目”,即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可以看出,美术教育本身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体系的关注。并开始思考,如何架构美的文化与知识技能掌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强化师生互动与交流,在有限的课堂之中,如何将生活之中的美延伸进课堂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分组学习,使学生主动探究美的构成,并直接与其自身发展接轨等等新问题。

二、 包豪斯教学体系对于中小学生美术教育的启发

作为艺术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包豪斯是现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一所艺术院校,是现代基础美术教育的发源地。它不仅仅深远影响世界各国专业院校的教育体系,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与思路,对于当下中小学美术基础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审美与技能的互动——课程模式的启迪

包豪斯美术教育课程分为六大类:“必修基础课;辅助基础课;工艺技术基础课(如金属工艺、木工工艺、家具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编织工艺、墙纸工艺、印刷工艺等);专门课题(如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展览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等);理论课(艺术史、哲学、设计理论等);建筑专业有关的专门工程课程”[3]。即手工艺训练、素描和绘画训练、科学和理论训练三大方面。

这样的设置,对于当下基础美术教学的课时安排与围绕美术课程指导大纲之下的课程安排,有种重要的指向。课程设置上基本注重于两个方面,首先是理论与技术的结合。在初步掌握审美及其相关理论基础之上,着重于技能本身的培养,多种技能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发现自我兴趣的方向与动手实践的能力。其次,科学与实践的结合。在基础训练之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与技能的互动,成为学生和老师合作、互动的基础。

2.老师与学生的探索——双师体系的互动

包豪斯的教学体系首先融合造型创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课程设置包括建筑艺术、绘画、雕塑等等,研修人员要接受手工艺、素描、色彩、科学和理论的训练。其次,在课程类别上,包括了徒工课程、技工课程、青年师傅课程等环节,“双轨制”的教学在我国50年代的教育体系之中略有显现。在魏玛时期的教学方式,“由工作室导师和形式导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力量,担任着教学工作,谓之“双轨制”教学,以协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3]这种方式为包豪斯培养了第一批自己的新的教师。

我国基础教育之中,老师参与到教学实践本身,并不少见,但在“双师体系”之中,老师的身份发生转变,由领导者、领路人转变为参与者。学生与老师发生直接的联系,在基础美术教学之中,学生有着这个年龄阶段之下特殊的成长个性与心理活动,双师体系本身又有着其局限性。但是,如此的教学思路本身是值得借鉴的,老师与学生关系的转变、老师角色的互换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对于学生本身的技能培养与学科交叉是有着有益作用的。

3.实践与教学的互动——学生工作室的发展

包豪斯影响最大的就是“基础课程”,首先进行自然形式的写生练习,接着进入普通材料的组合的学习阶段,接着这些学生暂时被某个工作室所接纳,合格后参加考试。其目的是“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对于自然材料的理解力,使他们熟悉艺术创作中所有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强调的基础材料。”[4]这种教学形式直接参与到学生发展与个体成长之中,适应于个体规律的成长与社会本身的发展,对于传统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下中小学之中,都自行设立有兴趣培训班与美术工作室,这样的设置与包豪斯专业工作室本身建立起可沟通语言。包豪斯本身的工作室设置更注重于学生天性的开发与对于世界认知、观察方式的改变、理解能力深入,这样的培养方式对于基础教育中的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处在世界认知方式渐渐形成的中小学生,其本身思维的扩散、理解能力的深入不仅仅体现在主课课堂教育能力之中,作为感性方式的形成培养的一部分,美术工作室的设置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三、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启示

1.接受认知方式的改变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习的内容是直线灌输式的进行,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被动样态,学生接受与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同质性。然而,在发现性学习之中,学习与认知是螺旋式上升,学习的内容是探究式的步步形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扮演的角色是发现者。两者的接收方式是理性与感性、被动与主动的交融,两者各有优略,相辅相成。

新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借鉴于包豪斯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将传统美术教育中单一、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转换为多样形态,多种方式的组合,学生自主探索,互相支持,互动合作,动手实践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教学模式的多样态

中小学美术教育模式与一般美术教育模式相类似,范例学习模式、探究学习模式、经验学习模式等等,美术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美术创作实践主要是两个部分,在客观世界的构成的影响之下,结合自身价值观,对于社会构成的再认知,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转述与表达。其次是审美与实践的组合,在审美能力与审美活动的过程之中,通过抽象的表述能力,表达自我认知形式。这样的表述多见于设计活动与民间工艺美术活动。是自身情感积淀、审美活动再发展的过程。

教学模式本身,强化于学生本身理解与探求欲望成为课程主体。在教学之中,从课前指引导开始,老师的任务已经开始成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与欲望,引导学生课前的准备与材料与工具的选择。指导学生自身的身心体验,从多个角度与维度,全身心地感悟对象与体验,联想与发现教学的主题。通过感性的认知模式,更好地表现出课程主题与教学意图,围绕“如何更有效、更直接、更好地表现教育的主体”进行探究。通过对于学生的个别指导,鼓励学生努力探求新的表现模式与方法,展开对于创作主题的实践与鉴赏。在教学结束时,对于教学成果进行展示与鉴赏,引发学生自我成果的喜悦与表现欲望。

3.建立完善有效的互动机制

包豪斯美术教育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安排有专门的实践与活动,保证了学生本身的学以致用。李佩尔(Lepper,M.R)认为“为得到外在报酬而进行绘画活动的人将失去对绘画活动本体的兴趣,自发地进行绘画活动的次数将逐渐减少。”这样,根据内在动机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学习需求,获得自身存在价值、学习效率与成果等等的多重体验。通过学习内因有效推动学习外因的组合。

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并不仅仅是课堂之上有限的45分钟,课堂之下与课堂之上的互动更为主要。如何引发学生美术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增加课堂之下的主动参与性,采取易于理解的教学方式,使美术教学模式更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因材施教的同时,采取室外写生、绘画比赛、发挥学生教学成果之中的多样性,展开生动的教学实践。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外的课程互动,针对于学习内容展开交流。

4.适应于学生自我全面的合理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考扩招人数的增加,(表1)截止2006年全国开设有艺术类专业院校有176所,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2011年山西高考有5万多艺术类考生,美术类25545人,音乐类7215人,舞蹈类4035人,播音与主持类6325人,其他类9322人。单纯从数据来看,2010年艺术类考生比2009年多了也是两千多。”[5]艺术类考生的增加为基础美术教学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小学阶段,更应注重学生本人的发展规划进行因材施教。

为了适应于个体的发展,基础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美术基础的同时,对于学生个体的认知方式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基础美术教育已经参与到了考前美术培训之中,其本身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扩宽学生的认知眼界,为学生进入高等教学奠定基础。

四、 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

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时代,在宏观领域下的美术基础教学本身更具有着独特性。黑川雅之在“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一文中,对于人才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展望。其中“标准化的思想已遭淘汰……人与商品的融合”[6]两条对于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启示,多维度的复合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发展的方向之一。

个体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审美观照与审美认知,多样化的世界认知为学生个体成长铺垫了完善的成长空间。在教学之中适时引入多元化文化的教育背景、不同民族的地域文化氛围,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理解,通过民族、语言、生活习惯等等不同的模式进行理解;通过对于本土化、全球化的理解,不同的文化领域共存,使得学生掌握多元的文化与知识技能,形成自我文化认知的特殊视野。

包豪斯与中国基础美术的相遇,美术教育转变为“实验、研究和开发功能……开阔总体性视野,使研究、知识、创新、经营相互结合起来。”[7]更紧密地加入到社会构建与实践之中,适应于信息社会的发展本身。对于传统美术教学,更加重要的是其背后的人才培养观念与教学理念。包豪斯在美术教育背景下所焕发出的新的含义与张力,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向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

[3] 徐贇.包豪斯设计基础教育的启示——包豪斯与中国现代设计基础教育的比较分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2006(3):15.

[4] [美]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邢莉,常宁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 王冠新.山西省高考艺术类考生人数“逆势增长”.山西晚报,2011-1-6(05).

[6] 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 [韩]金泽勋.“21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下》,李砚祖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任洪钺)

作者:赵帅

第五篇:浅谈中小学美术中的美术欣赏教学

摘要:美术欣赏教育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居于独特的地位。美术欣赏不仅是人对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美的全方位的审视,是一种情感交流与认知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而且美术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在欣赏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发掘出作品独特的、本源的、最震撼人心的美点,同时扩宽学生视野,增加审美常识、进而陶冶了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术欣赏;美术教学;审美能力;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与美术欣赏教学密不可分,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手段和技巧,美术教学是其要求的目的和前提。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更好地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向往,从而引导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挥,这就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魅力和核心所在。

一、实行美术欣赏课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领域。例如,长沙出土的西汉时期马王堆汉墓的五副帛画,以流畅的勾线和典雅的设色展示了西汉封建时期的信仰、文明及贵族的奢靡生活。米勒的《拾穗》、《牧羊女》通过浑厚的色彩,含蓄的情调,以平静的艺术语言给人们看到了十九世纪的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歌颂了世间劳动者的伟大与神圣;通过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正视历史,从美的感受中得到知识的升华。

美术欣赏熏陶学生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比如欣赏扬州八怪郑燮笔下的墨竹,画家从诗情画意中歌颂了清风劲节,表达了关心“民间疾苦声”的抱负;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画面上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从视觉上给了我们巨大的冲击,带来震撼人心的激情。

美术欣赏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形态,推动并且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变迁过程。在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不仅反映出北宋都城汴梁城內郊外的市区面貌、农商经济、衣物服饰、风土人情等社会信息,更能通过这样一幅形象化的“百科全书”似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人发自内心的认同国家五千年灿烂文明,并对此产生自豪感。在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使学生清楚美术与社会、与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全面的知识素养。

二、 传统美术欣赏教学与感受交流教学的比较

从教学观看传统“美术欣赏”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阐述与吸收,传递与接受的关系,课程与教学也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教学过程只是忠实而有效的传递过程[3]。在传统教学中,美术欣赏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重在“说”与“教”,忽略了“学”和“思”,就是忽略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交流接受能力,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而新课程下“欣赏与感受”教学中强调了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更加注重于学习的过程,学习观点的交流,多种观点的碰撞与比较。让学生在交流感受中独立思考,在思考中体验正确把握美术作品。

三、 中小学美术课程对美术欣赏教学的目标及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下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要求

(1)在欣赏教学中,注重健全审美心理结构,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在独立思考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

(2)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应该将教学重心放到学生汲取知识过程上来,从几点到全局,从片面化的讲授专业技延伸出深层次文化知识的普及,在提升艺术修养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应对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的要求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5] ”所以,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枯燥的只讲课本上的知识,应该将艺术作品融入到情景中去领悟。

在知晓作品的背景下,带动全体学生逐个分解故事片段,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在每个场景中他们的神情、姿态、服装、道具,通过画面表达出什么故事情节,明暗、光线的运用等,再去了解其中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同时教师可以将画中呈现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要表达的目的等情况来分析作品,使学生在思考中理解作品的内容,在想象中领悟艺术的魅力,在师生互动的愉悦气氛中感悟艺术美。

四、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美术欣赏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整合的教学方法

1、中国传统绘画美术欣赏课程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拥有历史沉淀的中国画素来与以诗、词、曲为代表的中国典型文化密不可分,是艺术家自身文化修养的体现,也一定程度的反映了艺术家的品德性情。通过在语文课本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来帮助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从而达到对美术欣赏教学的进一步帮助。

例如晋代名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他根据文学作品中对洛神描写——“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6]”以及结合其中的人物情感动态的描绘,曲折细致又层次分明的表现出其中的情感故事。

这就是通过诗歌中最精粹的语言为载体,在优美又感人的教学气氛中令学生更加直观的欣赏感悟优秀的艺术作品。

2、美术欣赏课程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俗话说艺术是相通的,如果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增添音乐元素,在欣赏作品时耳边伴随相应的乐曲,让听力和观感上同时得到一定程度的感受,让教学画面更为直观,给欣赏者带来无限丰富的美感。

例如引导学生欣赏传统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时,在课堂中令学生聆听具有古风韵味的琵琶乐曲并讲解画中奢华的贵族享乐生活,在音乐的辅助下,体会画家的情感走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了美的意境。

(二) 灵活利用社会教育的设施,多多开展活动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从书本上领会世间美时代美总是逊色太多,美术馆、博物馆的进一步普及,使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欣赏,比在书本上看到的更直观,更令人震撼。于是教师应该争取一些机会,组织去指定的场馆欣赏艺术作品,在普及书本上没有的艺术知识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可以开展一些美术活动,如绘画展览、周期性的竞赛,嘉奖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更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及创作能力。

作者:葛雨佳

上一篇: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指导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