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精选12篇)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篇1

美术作品的产生要以生活为基础,然后再进入生活通过考验之后,才能实现美术创造。因此,在实施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引入生活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并感悟生活,小学美术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小学美术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情境是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创设的情感氛围,在美术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生活知识为学生创设可感、可触的教学情境,不仅可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还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创设生活化情境已成为美术教学改革当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时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及心理特点相符;第二,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第三,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具新奇感,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保持课堂气氛的轻松、愉悦,使学生能快乐创作;第四,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贴近学生生活。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美术创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的。”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无法实施教育。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主要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可捕捉各种信息,发现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的各种美。美术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学科和艺术,需要观察,也需要教育,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不但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其对于生活当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非常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加强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指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融入美术创作当中。

三、将美术回归生活,通过美术作品表现生活

学生的创作灵感通常都来源于生活,纵观各学生的作品可发现,其大多数是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多数作品都是学生生活经历的再现。为此,就有必要将美术回归于生活,引导学生将生活通过美术作品来表现。如在学生结束春游之后,可及时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回忆春游的整个过程和存在于春游中的各种有趣的场景,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当学生高兴地回忆各种快乐的时光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当时的欢乐场景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的绘画作品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因有实际的春游经历,学生的绘画作品也更加真实,同时因处于一个比较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当中,学生也会乐于表达且敢于表达。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下绘画出来的美术作品要更好。此外,美术教师还应多与语文教师相互沟通,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并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平时写日记可采取绘画的形式叙述,让学生将平日的所看、所想及所做以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将爸爸、妈妈、朋友等人物利用不同的人脸来表示,要表达的高兴、伤心、生气、愤怒等各种情绪利用当下比较流行的符号组合表情来表现,自行车、公交车、小轿车等各种交通工具以其大概外形来表现,这样,一幅幅的美术日记就诞生了。相比于文字表达形式,以图画来进行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要更加生动、具体,且可表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进行绘画之前,学生需要整理自身思维,并选择其兴趣点最高的内容,然后再以绘画的形式或是绘画加文字的组合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这样不但可让学生形象、具体地表现其思想,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分析、整理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篇2

一、走进实践生活,激发美术兴趣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生活与教育本为一体,生活就是教育,没有生活的教育将变得没有意义。”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者的工作,鼓励孩子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不一样的大自然。例如,学习《大白菜》一课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菜园仔细观察大白菜,并和圆白菜进行对比,谈谈二者的异同之处。再如,学习《小树快快长》时,带领学生到森林公园观察各种各样的树。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树由树冠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干的种类很多,有的树干摸起来特别粗糙,而有的则特别光滑。同样树叶的形状和颜色也千姿百态,各有不同,树叶的形状主要包括:三角形、半圆形、扇形以及椭圆形等。颜色更是缤纷多彩,如红色、绿色、黄色、紫色、白色等,学生可以在手工课上做自己喜欢的树叶。采用正确的方法去观察世界,用艺术的眼光去看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仅仅是美丽的容貌,也包括美丽的心灵,容颜可以老去,善良的心灵则不会老去,鼓励每位学生都有一颗年轻的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由于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有限,无法理解内涵深刻的美术作品,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根据作品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深刻理解作品内涵,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比较天真烂漫,喜欢植物、动物以及童话故事,鼓励学生围绕这些因素进行创作,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例如,学习《可爱的小猫》时,首先要从多媒体上下载各种各样的小猫图片,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小猫图片,教师看着学生目不转睛的样子问道:“你们喜欢小猫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教师紧接着说:“你们都画小猫,我看看谁画的最好?”能够勇往直前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学习《我爱我家》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庭,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幸福、温暖的家?”将美术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美术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生活为美术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增长了生活经验,取得双赢的效果。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化生活思考,延伸兴趣拓展

课标要求我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美术教学也是如此,美术的学习不仅仅限于课本,美术学习的外延是生活,因此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收获自信心。教师应当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创造平台,例如,鼓励学生设计黑板报、布置教室、参与学校的宣传绘画工作等。将美术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将课堂学习不断向外拓展。例如,学习《我设计的鞋》时,挖掘学生创作才能,鼓励学生用材料制作鞋子,并进行展览,向其他师生介绍自己设计的鞋子,体验成功的乐趣,有的学生甚至有了初步的职业规划,以后想要当一名设计师,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美术和生活密不可分。

学习《温馨的布艺》时,学生以旧衣服为原材料制作布艺,有的制作成小动物、有的制作成植物、有的制作成人物,可以装饰房间,可以作为礼物送给朋友,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巩固了美术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未来的美术课堂教学,应该多引入生活资源,让美术学习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也蕴含着美术,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进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使学生对美术保持持久的兴趣,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创造生活中的美,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标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应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美术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美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为美术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摘要:新时代课程改革为小学美术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美术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美术的学习与生活相分离,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将美术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篇3

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课堂教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不但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教学,还要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语言进行加工,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在一年级学生起初 认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小两个兄弟一起到,开口在前是大于,尖角在前是小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张口笑。像这样通过富有情 趣的顺口溜,既可以帮助学生对大、小于号进行有效区分,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

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而,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要面对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使学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一是更多提供说的机会,例如: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新旧概念 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教学内容并设计活动情境,根据知识内容把课堂活动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记一记”、“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评 一评”、“练一练”等训练途径来完成教学目标。

二是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等方法练 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乘法这一节课中,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物操作中体验,可以让学生一行行地摆筹码,最后形成一个方阵,使学生感知这个过程就是将相等的几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

三是设计提问中感受生活化,启发学生思维。如:把九个苹果分成三份,有几种分法? 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了许多方法。教师提出能不能有次序地把几种分法排列出来?学生思考后,共同协作,得到了好多种排列:1、2、6;2、3、4;3、4、 2;3、3、3等,说到这里,有的同学说分法很多。教师接着说:如果只有两种分法,是哪两种分法?在教师启发下,一种是分成不相等的三部分,另一种是分成 相等的三部分。这时教师及时指出,这后面的一种分法叫平均分。这样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展开,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趣。

三、能力训练中体验“生活化”

数学是在人类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数学。如教学小学数学《圆》这一章时,可以在课前 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去观察用一头固定的绳子拴着羊吃草实例,让同学们想象羊能吃到草的范围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小组 合作,用图钉、绳子、铅笔去实际操作,从而验证猜想结果。同时提出问题,问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三角形。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主 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找到符合实际生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并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好习惯。

二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如: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怎样购物最划算”、“旅游时怎样购票最省钱”等一类应用题,就能引导学生怎样去生活。

四、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要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刻意把一些数学知 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教学《比和比例》这一章,首先提出:修一栋教学楼,你知道工人师傅是怎样配制混凝土的吗?你能在地图上算出 汶川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吗?假如你要为自己买双袜子,又怎样才能知道袜子的大小适合你穿?这些知识和方法就在《比和比例一》章里。学好这一章,不仅能解决以 上的问题,还能掌握一种解题的新方法。提出这些新奇小问题,就能激起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很容易自主地去探索问题,建立数学模 型,从而解决问题。

五、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积累知 识,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变成“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面积这一章时,关于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就要让学 生理解只有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求出。所以,只有求长方形面积这一节是新知识,其他内容都是研究矛盾转化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是用割补法转化成 长方形来进行的。按照这种思路,三角形面积也要转化,梯形面积也是这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很容易明了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处于愉 悦、轻松的心境之中,学有所乐,乐中悟道,思维得到健康发展。

六、巩固新知生活化,提高数学素养

生活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如果学生亲自去实践了,就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 忆,也就能让数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了《比和比例》后,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让学生测量计算篮球架的高度。面对如此问题,有的同学提出爬上去测量,有的建议将篮球架放倒测量,笔者告诉学生们这些方法都不理想,应该考虑方法的可操作 性和简便性。在学生茫然时,笔者适时提示他们利用最近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篮球架的高度与它影长的比等于某同学的 身高与其影长的比。这个结论被笔者肯定后,学生很快动手测量,最终算出了篮球架的高度。学生们在此活动中充分运用了所学的“比和比例”知识,并且通过自己 的双手获取了成功,增加了他们的成就感,从而让他们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篇4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阶段。搞好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读书,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通过识字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现就学习《夏夜多美》一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注重总结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授课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的识字时,教师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以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识字,将自己认识的字、词、句与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人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识字中,就注重了借助拼音与儿童感兴趣的图片,张贴到图板上引导学生识字,给予儿童爱与美的启迪,成功地运用教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如授课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积极运用生字魔方让学生个别读、同座认读等形式,满足儿童识字后急于阅读的急切欲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倡导见字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平、足安。

五、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注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反复的美读,在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文情、文意与文美。此外,教师要适时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发挥其感染力,关注每个学生。在此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有严格要求,又要有温馨提醒。这样,学生既能理解文情,又能感悟出课文的价值所在。此环节后,及时开展“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达到训练、运用与拓展的目的。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篇5

关键字:生活方式;业余生活;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1978年以前的农村相比,农村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民基本上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是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相比,特别是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相比,农村的发展是滞后的,农民的生活方式是落后的,农民的业余生活是单一的无益的。

一、目前农民业余生活的主要形式

农民的劳动方式是农业生产并且以动植物为对象。动植物作为生命有机体,其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这就使得农民的劳动具有积极性,并有“农忙”、“农闲”之分。在一份调查问卷中发现,农闲时,农民的业余活动比较单调,休闲生活质量不高。农民的业余活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找人聊天

在农村找人聊天是人们最频繁的活动,也是人们增近交流的主要形式。但同样聊天也是引发村民吵架促成邻居矛盾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农村人际交往圈子比较狭小单一,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谈论的话题比较琐碎、无益。基本上谈论的都是“张家长,李家短”之类的话题。或者炫耀自己家的长处,嘲讽别人家的短处等等,这一类的话题会引起邻居争吵不断,矛盾重重。所以这就造成了农民之间的不和谐。

(二)赌博

在农村主要的赌博形式就是打牌及玩麻将,众所周知赌博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及个人而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如果是大型的赌博往往会与黑社会沆瀣一气,是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赌博对个人而言危害也是很大的,它会

侵蚀人的道德,促使人从事贪污盗窃诈骗等危害行为。赌博入迷的人往往会为赌博倾家荡产造成家破人亡的惨剧,总之,赌博不仅会败坏社会风气而且会影响家庭幸福生活。所以,村民在闲暇时候从事赌博是十分有害的。

(三)购物

随着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民手里有了一点积蓄,除了为子女上学留下备用后,农民会定期到镇里或县里购物。购物就会体现出村民的消费观念。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消费呈现出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方式落后。在村民的消费内容中绝大部分都是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几乎村民没有购买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图书及光碟。从中可以看到村民的消费仍然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没有涉及到政治、道德层面的消费。

(四)看电视

在冬季天气比较恶劣的时候,村民们往往呆在家里看电视。看的电视节目往往属于纯娱乐性的,或者是武打、情感之类的电视剧。村民们基本上不看带有知识性的节目。他们往往认为知识性的节目晦涩难懂。村民们甚至认为知识性的节目犹如天方夜谭,作用不了自己身上。

(五)做些针线活

农村虽然经济有所发展但是生活的物质资料并不完全是考购买得来。一些农村妇女往往会在农闲时间做些棉衣服、鞋子、袜子等,或者缝些袋子之类的以备农忙之用。

以上五种是农民的主要业余活动方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的业余活动比较单调并且大多无益。这些活动形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标准相差甚远。并且这些业余活动形式大多是不健康的、不文明的、不科学的,极大的阻碍着村民思想道德修养及科学文化的提高。

二、促进人们业余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改善农民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业余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无论是对农民个人还是对国家社会而言都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促进农民业余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在农民的业余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每天的关注点就有所不同,就会从每日只关注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转移到关注国家民生的大事。农民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了就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虐待老人、邻里不和谐等之类的事情就不会在发生了。因此,整个农村会更加和谐,农民的生活会更加美满幸福。

第二,促进农民业余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在我国十三多亿人口中有九亿多是农民。在农民的业余活动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整体农民素质的提高。相应的整个国家人民的素质就有所提高。这样有利于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以及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就会反作用于农村的经济的良好发展,进而整个国家的经济响应的有所发展,所以促进农民业余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第三,促进农民业余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农民的业余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可以促进农民与自然、农民与社会、农民与他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从而有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三、改善农民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业余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制的社会政治双重条件下,再加上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文化的渲染,形成了封闭、保守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业余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个外国人曾经这样形容过中国的城市及农村“城市建设的像欧洲,农村建设像非洲”。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距很大。城市的发展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而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党中

央应该更加重视农村的发展,制定一些倾向于农村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城市的每个社区里,我们都能看到社区活动中心。在每个社区活动中心不难发现图书馆、电脑室、乒乓球室„„而在农村这些基础设施一项都没有,他们甚至没有见过电脑,更别提怎么去用电脑了。有些农民也喜欢一些体育运动,但是他们没有体育器材,没有专门的运动场地。在城市的社区里,每隔一段时间或者每当遇到什么节日,社区里的居民们会在社区活动中心里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去庆祝节日去演绎生活。但农民们即使爱唱歌也只能在田野里哼哼,没有音乐器材,没有任何伴奏。而无论是体育运动还是文艺活动都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可这些基础的设施对农民而言都是奢侈品。

所以要在农村加快城镇化,完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业余活动的有益性。从而可以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农民的业余活动中。如编排一些爱国的历史话剧或者根据当地文化背景编演些弘扬当今社会主旋律的文艺节目等等。

第二,加大农村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资金的投入。

改善农民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业余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必须加强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因为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及文化知识。加强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号召一部分科学家下乡到农村去搞研究并带动农民参与研究。科学家到农村地区研究不同地区的土质,研究耐旱抗涝的新型种子,研究不同土地适宜的农作物等等,从而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北方地区的土地比较广大,但基本都是旱地。如果科学家研究出了适合北方地区的农作物并使之高产,那么中国的农业必定会迅速发展病会很好的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粮食问题。

其次,在农村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号召并以优越的条件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从教。一方面,国家要对农村孩子给予更大力度的财政补贴,号召并引导中国的富豪向农村孩子进行捐助。使农村孩子可以读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图书,使农村的孩子通过远程教育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等等。并且把一个村的农民按照不同的文化背景编成不同的班级,并在农闲时节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等基础知识的教育,从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知识。另一方面,国家要以优越的条

件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从教。尽管国家多年来号召大学生到西部支教,可是即使大学生在城市难以就业也不愿意到西部地区。客观上讲城市种种机遇、各种设施、社会保障远远优于农村,愿意在城市发展的大学生人数还是远远高于愿意留在乡村的。主观上讲,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还没有达到为国家、民族事业牺牲很多的层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目前物质基础的决定。因此,单方面的号召是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到西部或农村为国家事业奉献的。

再次,基层政府应该定期的组织农民观看有意义的电影或根据当地文化背景组织农民进行有意义的文艺活动。例如组织农民观看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影片、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一生的影片、历史片、爱国片等等。基层政府或村民委员会根据当地村民的思想道德状况编排一些孝顺老人、关爱儿童或妇女的文艺节目。让村民在文艺娱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后,以透明的方式加大农村医疗卫生资金的投入。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仍然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之所以老生常谈是因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在广大的农村存在。究其原因一些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不顾农村人民的疾苦。造成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我国的监督体制严重不完善,并且政府执行上级任务或做各项工作方式不透明。我国监督体制不完善,政府人员工作方式不透明促使一些不法官员进行不法行为,进而阻碍了农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果以上四条都做到了,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了,广大农民就会逐步成为观念新、素质高的新型农民。

第三,完善农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各级政府成立旱涝灾基金组织。随着我国各项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的各项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但是农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远远落后于城市。近几年北方地区连年遭受旱灾,农民不仅颗粒无收而且连年在土地上赔钱,致使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村庄一片荒芜。村民的生活毫无保障,基层政府往往注重“业绩工程”农村的受灾情况不愿上报,遭灾后的农民苦不堪言。或者上级政府了解了受灾的情况对农民进行了物质补贴,但是补贴了多少,不为普通村民所知。所以要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村民不为天灾而苦恼、不为人祸而担心,使整个农村处于老友所养、幼有所教、衣食无忧的状态。只有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了,农民才能在和谐的农村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改善生活方式,提高业余活动的有益性。

总之,目前农民的生活方式、业余活动现状不容乐观,在农民的业余活动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只有个人、国家、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改善目前状况,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形成整个国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郭景萍.我国农村闲暇生活方式的合理化调控.[J].重庆社会科学,2000

[2]史向军,邓礼贇.略论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迁[J].延边党校学报,2008

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论文 篇6

摘要: 科学活动生活化探究旨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的科学探究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①从教材,学生周围生活实际及其它学科中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信息,让学生探究;②提出构建大课堂教学观的活动模式,即学生在课前准备生活化材料尝试活动,教师课堂创设直观性、描述性、欣赏性、体验性生活情景引导探究,最后课后延伸生活探究;③注重学生生活化活动评价。这样让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科学活动贴近生活,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身边问题。

关键词: 科学课 活动 生活化 正文: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① 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② 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③ 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如果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如果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它神奇的生命历程。加强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二、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大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① 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② 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③ 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④ 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篇7

一、联系生活,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日常生活,选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新概念。

例如,在讲解相遇问题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同时”、“不同地”、“相遇”、“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概念,带着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些活动。把学生分为两队,分别站在操场两边。教师说“走”,两队同时相对行走,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相对”的含义。当两队遇上时,教师叫“停”,告诉学生这是“相遇”,同时让学生观察这时各自走的路程的长是多少,理解在同一时间内两队各走的“距离”。这些都是相遇问题的难点。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回到课堂上学习相遇问题时,就能迎刃而解了。

这样教学,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十分充分,形成的表象也就更加鲜明,从而促进概念的形成,有利于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适应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定律的理解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和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已经对运算定律有所了解。教学时,要借助运算定律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只有理解了运算定律的意义,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用生活情景来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运算定律。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好吗?(播放动画片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师:动画片好看吗?猜猜看哪种方法吃得多?其实在这段动画片中还蕴涵了数学中的一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好吗?(出示情景图:猴公养了10只猴子,每只猴子早上吃4只桃子,晚上要吃3只桃子,这些猴子一天共要吃掉多少个桃子?)

师: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

(4+3) ×104×10+3×10

师:你能说说算式的意思吗?

生1: (4+3)×10表示10只猴子每天每只吃7只桃子,一天共吃多少只?

生2:4×10表示猴子们早上吃的,3×10表示猴子们晚上吃的。4×10+3×10表示一天共吃的。

师:既然两个算式的得数都是70,那么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连接这两个算式,那是什么符号呢?

生:等号。

师:猴公的智慧在哪里?

生:不管是早上吃40个晚上吃30个,还是晚上吃30个早上吃40个,一天都是(4+3)×10吃70个。

师: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还有吗?

从现实情境中引出数学想象,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应用题的分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三年一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达成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学;生活;结合

综合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其价值取向是实现学生主动发展,其基本内容是贴近学生实际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其核心是学生的经验与生活。综合实践不仅是学生课堂的活动,更是他们主动融入生活的活动,因此,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一、将技能操作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技能操作教学模式需要师生之间的积极配合,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充分动脑和动手,用实际操作来代替书本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质量也得到优化。实践操作比对着课本讲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积极性。技能操作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为:确定主题→调查研究→实践操作。比如,可以这样设计学生“包水饺”的实践教学:第一步,确定主题。让学生基于主题,确定自己将要了解和水饺有关的一个问题。第二步,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询问大人、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探究。第三步,实践操作。在学生对水饺各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开始学习如何做水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制作水饺中的亮点,并指出不足,对学生的提问,也应及时予以讲解,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制作水平。在制作完成后,可让学生进行自我点评、相互点评,设置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等奖项,以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欣赏、相互学习。

二、将社会实践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社会综合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与社会实际脱节,是很难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应积极引导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实际,而不是仅局限于课本和学校。在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在一定区域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以帮助他人为乐。此类活动一般有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步,选择内容;第二步,联系准备;第三步,实地服务。比如,可在周末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让这些孤寡老人能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学生知道要尊重老人、关爱老人,也可带领学生为军、烈属、孤寡老人义务劳动,还可带领学生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开展不规范汉字调查活动、去除不文明广告等。又如,在一年一度的植物节,可组织学生集体参与植树活动,让学生学会热爱大自然,让他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将专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专题研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可以操作的切口较小的研究专题。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如下:第一步,确立方向;第二部,进行任务分工;第三步,合作探究;第四步,交流提升;第五步,成果展示。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一个小课题的选题到结题的周期以一个半月为宜。比如,在让学生进行《家乡巨变》专题研究时,可开展“家乡巨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家乡带来的沧桑巨变,见证家乡的成长历程。确定这一主题后,让学习小组去开展实践调查,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制订一个课题实施方案。然后按照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分别通过向老一辈人请教、采访有关单位负责人,或者通过搜寻老报纸,或者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家乡老照片等手段,逐步了解家乡人民近三十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的变化,通过民间采风等形式拍摄家乡风貌的变化,最后把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整理汇编,然后在班里进行成果展示。

四、将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科为出发点,将所学的学科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加大整个课程体系综合的力度,加深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的程度不断提高,学科的知识体系越来越严密,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就会越来越侧重于某个学科,学科延伸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就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逐步跳出了课本内容的局限,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为基础的新型综合实践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探索创新、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熊小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表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2).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篇9

摘要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管理轨道,是抓住国有企业突出的特点进行的可行性措施。坚持以人为人本,坚持科学性建设,增强企业文化的和谐力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点,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为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 相结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是我们的传家宝、光荣传统。企业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企业管理理论,它的产生与发展,为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他们对象相同、方向一致、目的相近、途径相通、环境相似,因此,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彼此互补,达到共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确定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起点和程序,以求两项工作同步获取成果。思想政治工作起到提升员工的思想意识,而企业的文化是通过加强培训的方式才融入到企业的制度中,最终形成两者之间的价值观与准则。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通相融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明显的,结合点是很多的,同企业文化相结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群众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培育企业群众体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方式上的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运作方式不同,这是因为二者的活动主体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其运行方式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主要是系统教育、正面灌输。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职工,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靠全体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逐步养成,一旦企业职工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职工就会自觉自愿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企业文化建设所倡导的企?I精神,是企业员工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是企业之魂,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所注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具体化、企业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保障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内容上的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便于与经济工作融合在一起去做,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能够克服思想政治工作某些弊端,改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实处。

(三)功能上的结合

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职工所认同和接受,为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单向灌输和一个方子包治百病的僵化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形式。同时,在培育企业群体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

(四)人员与结构上的结合

企业的领导者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关键因素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将企业的宣传部门作为组织结构,将两者整合的工作事项进行处理。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培养整合的目标,促进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之间做出的假设与实际的整合后目标一致,寻找出两者之间相同的地方,实现两者共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美术教学如何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篇10

摘要:

环境素质的提高依赖于环境教育,青少年是未来环境的塑造者,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对象,学校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具体说,我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课堂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1、收集废品,丰富制作的材料。

2、尝试操作,体验创造的乐趣。

二、日常生活中的美化环境。

1、用作品装点生活环境。

2、自觉维护环境的整洁。

三、美术特长班的环保主题画展。

环保主题画展使学生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

总之,以上在美术课业中开展的环境教育活动,是我的一点不成熟地尝试。意在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提高环境意识,成为“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高素质人材。

关键词:

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环保意识、收集、废弃(旧)材料、再利用、联想、创作、体验乐趣、美化环境、整洁、行为习惯、主题画展、宣传效果、使命感、责任心。

当前“人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人类若再不保护环境,就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为地球的环境,为人类的未来,人类应遵循客观规律,提高环境素质。环境素质的提高依赖于环境教育,青少年是未来环境的塑造者,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对象,学校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小学的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应注重给予学生环境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和能力,把环保教育渗透在美术活动之中。具体说,我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课堂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1、收集废品,丰富制作的材料。

在小学美术课的工艺教学内容中,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包括一定的工具)和空间来进行。《美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也就是说,制作材料的准备是完成小学工艺教学各项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我发现,有些美术教师常常忽略身边可贵的自然资源,而热衷于让学生购买昂贵的美术材料,创设高档的美术活动室,追求城市化的教育方式。这种美术活动,使用的材料单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情趣,学生往往不感兴趣,也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把环保意识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

通过优秀环保美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各种工艺制作适用材料的利用情况,让学生认识到

只要是能适用于工艺制作使用的材料,如:雪糕棒、易拉罐、可乐瓶、吸管、枯树叶、各种包装盒等废弃(旧)材料,我们都可以把它们作为创作或练习用的工艺制作材料。为此,我们在各班级里设计一只“百宝箱”,专门用来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弃(旧)材料,如塑料瓶、碎布、线头、包装用泡沫、废光碟等,也可以是一些各自喜欢的小材料,如漂亮的彩色纸、各类小珠子、纽扣、卵石等,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工艺创作的源泉。让学生根据多种已有材料进行不同创作。如在《童话里的小屋》中,一个纸盒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形状,换一个角度或转一个方向以后,马上又会有不同的想法,如果这个时候有另外一种其他的材料(如瓶子),把它们放在一起立即会有新的形象联想产生,如果这个时候再变换一下角度或进行不同的组合,会有更多的形象联想产生。当然如果再有一个另外形状材料的物品,可能会有更多的形象产生,从而不断地获得创作的“灵感”。

通过让学生寻找、收集、整理这些材料,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动手,我们既有了制作的材料,又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处理现代生活中的垃圾,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污染,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

2、尝试操作,体验创造的乐趣。

色彩斑谰的动物羽毛,形态各异的贝壳,品种繁多的植物根、茎、叶、果实等,都是开展工艺活动的好材料。这些自然物能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我在组织工艺制作教学活动时,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采取了以下形式: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指定题材,学生自己构思,选择并收集制作材料。如在《会滚的玩具》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讨论和想象:

a、可以做哪几种不同形式的滚动玩具?

b、可以选择利用哪些材料和加工方法来进行创作?结果,学生异想天开的想象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除了常规用的纸、橡皮泥、布等材料进行创作以外,还找来了易拉鑵、果冻碗、圆形茶叶盒等,创作出了许多不同形态的滚动玩具。活动中,学生与原材料充分接触,了解材料的性质特点,有意识展开联想,并尝试制作,运用折、撕、剪、粘贴、组合等技能,使那些普通的材料,变成一件件惹人喜爱的作品。从而引发创造的火花、培养主动学习、自觉探究的能力。学生也因此充分体验到了设计创造活动的乐趣。

二、日常生活中的美化环境。

1、用作品装点生活环境。

新课程提出了“美化环境与生活”的目标,我在实践中,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作品装点教室、老师的办公室、自己的小卧室等。如把学生剪的窗花,贴在教室的玻璃窗上,既美化了环境,又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增添了一份快乐的心情。

2、自觉维护环境的整洁。

环境教育的实施过程,是一种由教育转化为一种自觉心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

人人都喜欢在安全、整洁、舒适、和谐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和工作,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我们要爱护环境,人人都能去改善和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环保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督促和管理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我们师生互相督促,使每个人行为更加文明,使我们的校园更加整洁、美丽。美术课上,学生们总会自觉带上垃圾袋,把自己的废纸装上,把别人抛弃的垃圾捡入,使学校的环境不受污染,把清洁和文明留给校园,把快乐留给大家。

三、美术特长班的环保主题画展。

在美术特长班的教学上,我开展了“环保主题画展”。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让人赞叹,在绘画表现的切入点的创新上,让人拍案叫绝。学生改变以往直接表现主题的手法,独辟蹊径,画面更隐喻,主题更突出。例如,有的同学的环保招贴画,他采用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猴子捞月》来作为表现对象,水潭里满是垃圾,月亮在水里若有若无,小猴子对老猴子说:“月亮这么脏,怎么捞呀?”作品借用小猴子的话,表达了对美好环境的渴望。有的同学的环抱宣传画,画面是一个被砍伐的大树桩,一圈圈的年轮好似一个大大的漩涡,一个拿着斧头的工人在漩涡中只露出半截,大树的年轮——漩涡正在把砍伐者卷进去,而砍伐者还毫不知觉。画面上方是一排大字“毁树等于毁自己”。多有想象力的构思!多有震撼力的画面!

类似画展的举办,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总之,以上在美术课业中开展的环境教育活动,是我的一点不成熟地尝试。意在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提高环境意识,成为“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高素质人材。

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篇11

各种教学最终要实现知识的运用,为现实生活服务,以其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实践活动课的作用谈几点认识:

一、从教学特点来看

由于数学活动课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实施灵活,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直接经验等特点。上好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保持“活动”的特点,防止把活动课搞成第二“学科”。其主要特点有:

1、突出“灵活”。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是象学科课那样“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活动的方式必须摆脱学科课教师惯用的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的模式,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低年级可采用游戏的形式,开展小制作活动;中高年级可开设数学讲座,微机操作、数学病院,举办数学学习园地、数学竞赛等。

2、强调“自主”。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具体指导。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应用,广泛地接触事物,尽量地感知事物,从中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3、鼓励“创新”。数学活动课为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开辟了数学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新天地”。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有一个长方形,不用计算,能用几种方法知道阴影部分面积占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在活动中,学生讨论激烈,思路各异。有的用割补法,也有的用代数法推出结论,即阴影部分三角形底的和与空白三角形底的和相等,它们的高都与长方形的宽AB相等,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推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占长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这种思路就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4、提倡“愉悦”。数学活动课是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课题的引进要有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活动内容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需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乐、有所得,活动中要创设欢乐的情境,形成和谐民主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这种愉快的情境中求知、求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5、保留“异步”。数学活动课不象数学学科课一样,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最好“优秀”,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其实,师生均可完全“放开”,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

二、从教学内容来看

现行课程的小学数学学科的内容,是依据教学大纲通过精选的学科基础知识,它以算术知识为主,代数、几何、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为辅,选材规范,并相对稳定,科学性、系统性较强,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数学理论和数学基础知识不可缺少的条件。而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取,可说是依于大纲,源于教材,但宽于教材。它范围广,灵活性大,不要求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又注重实践,可不断更新,便于吸取新信息、新思想。在激发学习兴趣、动手动脑、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发展特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又有学科课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数学活动课在选取和编拟内容时,除了按其教学目的考虑内容的教育意义、知识的联系和可接受的程度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趣味性。一是课题。数学活动课的课题是开展活动的先导,编拟的课题应依据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编写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课题,起到以题激趣、带趣参与的效果。如《神奇的七巧板》、《击鼓传花》、《扑克牌游戏》、《你会一笔画吗》、《抽屉与苹果》等。二是内容。内容的新颖性是数学活动课激趣的保证。选取和编拟内容时,尽量是学生没有见过的或没有听到过的内容,就是较熟悉的内容也要变化形式,变化问题角度,尽可能做到新奇、有趣。三是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数学活动课形式的设计依内容力求灵活多样,富于变幻,使学生感到活泼有趣。如数学游戏、数学故事会、数学游艺宫、数学实地考察等。

2、增强思考性。儿童学习数学,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他们的思维。为实现这一目的,其内容要尽可能地选择、设计出最能揭示数学本质和渗透数学方法,且有一定梯度和坡度的内容。如请每个组的同学照老师这样,画出等距离的16个点。以每4个点为顶点,能画出多少个正方形?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篇12

如今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大批的职业技术人员, 体现了社会生活专业化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职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就业前的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因此各个专业都应有自编的校本教材。比如, 我们服装专业的校本教材内容有面料选择、色彩构想、服饰赏析、着装知识、制作工艺等, 与统编教材配套穿插使用, 使学生增长语文知识的同时, 又增长了专业知识。体现了学有所用, 学科专业化的特点。

如今社会生活高度信息化的特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为此, 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与之密切相关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打破长期以来阅读为写作服务, 侧重分析文章的篇章布局、表现手法等模式, 把汲取和消化信息放在阅读活动的第一位。在教学目标上, 重在培养搜寻、筛选和加流, 发达的对外贸易。这一特点要求人要有广泛的交际能力, 能与不同层面的人交往, 而语言是人们重要的交际工具, 所以语文教学要承担起强化交际训练———主要是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任务。比如语文教材中有着可开掘利用的丰富的交际方式方法的蕴含, 因为教材中选用的文学作品使用语言塑造形象, 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 而社会生活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生动的例子, 引导学生感悟、揣摩书中的人物应对性的、自荐性的、请求性的、赞美性的、拒绝性的、讨伐性的、斗争性的等等多种多样的交际方式方法, 最终掌握机动灵活的、高超的交际技巧。

再如, 拿旅游服务专业来说, 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要求主旨明确, 发音正确, 用词准确, 感情充沛, 反映敏捷, 训练内容有朗读、复述、介绍、对话、辩论、讲演、导游等。

为了与专业化、信息化、高节奏、开放性的社会生活同步, 语文教学还必须突破目前禁锢在45分钟的课堂上的传统大的封闭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向课外延伸拓展, 去接触社会, 接触生产和生活实际, 诸如学习经商洽谈的语言;学习当主持人;学习介绍产品等等。此外,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与社会生活融合, 语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参与和组织各种相关的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 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书报杂志, 了解中外历史, 关注现实生活。这样, 学生不仅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 而且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思辨能力。中专学生没有应试压力, 加之教学环境宽松, 且他们的思想活跃, 因此校园内的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 开展书法、朗诵、演讲等竞赛活动, 还可创立文学社, 鼓励学生自己板报、办杂志, 甚至可以搞说相声、演小品或课本剧等实践活动。总之, 让学生在广泛、多样、实在有效的课外语文实践中, 领悟语言的博大精深的内涵、练就运用语言的各种技巧和习惯, 同时密切同其他学科的联系。过去, 一向被视为是“软任务”的课外语文时间活动, 今后应将它变为“硬任务”。

人们常说语文教学的外延应该等于社会生活的外延, 所以语文教学要在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展开, 并由它进一步拓展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行这种同社会相结合的语文教学, 才能更好的为社会生活服务, 才会不断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 也更好地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摘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了使职业中专学生与专业化、信息化、高节奏、开放性的社会生活同步, 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几种基本的能力。

上一篇:地质勘查技术工作规定下一篇:分层次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