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方法之我见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之我见(精选12篇)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1

[摘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公民素质教育。新教材的改革过程中,冲击了原有的传统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美术这门学科。建立与新课程想适应的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显示要求和紧迫任务。要想达到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教学效果,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变美术的课堂教学:

一、内容上从遵从教材向因材施教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二、方法上从注重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课堂教学转变。

三、评价上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多元化

注重过程

“美术”和“艺术”作为一百年前从西方输入的外来语,它们都源于同一英文单词:“art”。实际上,在西方各国通行的做法是把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美术”叫做视觉艺术。“美术”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名称,不论从具体使用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应用性上,显然已无法承载它所涵概的范围和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公民素质教育。如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美术教材已经在全国使用,纵观教材,比起旧教材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但是美术这门学科,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我想无外乎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新教材的改革过程中,冲击了原有的传统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美术这门学科。但是事物是辨证的,新的教材有它积极的因素,同时也有负重的感觉,对教师的压力很大,教学难度也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没有相应的教具和学具。这大概就是新教材的一个主要缺点。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建立与新课程想适应的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显示要求和紧迫任务。因此,要想达到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变美术的课堂教学。

一、内容上从遵从教材向因材施教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几个教师是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呢?我认为“因材施教”应该一分为二,一是“人材”,二是“教材”。

人与人之间肯定存在差异,而一个地区的教材都是千篇一律的。针对不同地方的学生,我们是否一定要遵守同一教材中的内容,墨守成规地开展教学呢?新的教材有它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切实际。比如说在低年级过早涉入的水粉课和国画课。以浙版美术一年级二册的《水墨游戏》为例子,要求学生尝试用多种形式来玩水彩,并对效果进行联想、添画。根据我校当前的实际情况,由于学生人数多、年纪小、没有专用教室,或课前准备不充分,或工具使用不当,造成课堂效率严 1

重下滑,课堂环节掌控十分困难。再例如浙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五册《灵壁奇石》等一些课,在收集学具材料本身就存在及大的困难。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几乎是不可能。

诸如此类课题,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使教学行之有效。比如将教材整合,根据需要适当调动课时顺序,可以按美术的类别进行归类,并按内容的特点划分时间表,使重新编排的教材整体脉络清晰,然后在每一个整块类别中确定一个教研课题。一个课题下来,学生就可以通过一点明白一片。还可以对一些课题进行适当迁移,补充乡土教材,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有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就好比我们自家里的东西,可能不值什么钱,但对我们每日的生活来说非常有意义。由浙版美术三年级六册“家乡的桥” 一课给我们无数启发——还有家乡的哪些物体也能进行创作?于是“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塔”、“家乡的农具”、“家乡的山”……形成了一个系列的单元教学,从教学内容的延伸,到教学材料的拓宽,最后到教学方法的开放……这样使学生既摆脱了原有课程没有相应学具的困境,又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一些别具一格的有特色的物产资源,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在研究的新课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更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风格,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二、方法上从注重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课堂教学转变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指的“多元”并不是设备的多元,而是启发的“多元”、教育的“多元”,同时也是适应人潜能的“多元”,以教材内容及现实生活为素材,从学生的潜能本质开始设计,以最终实现个体发展的多元,构建完美、高素质的学生个体。

在新的理念下,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质与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单一的教学已经不适合当代的素质教育。在美术课堂注重跨学科学习,将美术和电教相结合,美术和音乐相结合,把美术课当成一种美术文化课来上。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作画意图和情绪,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例如手势法、谜语法、口诀法等来激发学生兴趣,连环漫画法、分工合作法、一课多练法等进行作业创作。使学生尽可能地施展自己的智能、锻

炼自己的智能、提高自己的智能。

在上二年级三册《向日葵》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书中大师凡·高绘画作品和人生经历、性格的关系,我运用设问的方法导入,投影显示凡·高的另一作品《割耳朵的自画像》,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凡·高的耳朵是谁割的?他为什么会割下自己的耳朵?他会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他的人生经历会怎样?绘画作品从哪些方面体现出画者的性格特征?在一串疑问中,学生好奇讨论,猜测、疑虑、敬佩……,在学生兴趣盎然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为书本上的范画作品改画名,是一个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艺术解读能力的好方法。浙版美术一年级第一册《大雨和小鱼》,学生给作品取了很多可爱有趣的名字:《海底世界》、《华美的舞会》、《化妆舞会》、《谁偷吃了我的泡泡》、《一起上学去》……,学生的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可见一斑。

美术课堂是组成人类智力因素不可缺少的因素,让美术课堂生活丰富起来,必定是让人类更科学、更文明、更完美。

三、评价上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评价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美术起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的态度,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

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不同,其评价准则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框架可依。传统上,美术教师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优劣,通常是通过最后一次学生一幅绘画作品来决定学生这学期美术学习成绩。很显然,这样“一锤定音”的评价,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对学生的将来学习产生促进作用。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只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尤为适用。努力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

美术评价时,面对两幅差不多或各有长处的两幅作品,我们不能从简单的分数或是优来区分,这样只会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一个人为的障碍。我们不但要注重教师的评价,还要兼顾同学、家长对被评价者的评价,最后还应该听听学生的自评。

美术的评价更应该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应该尽量多的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只要学生大胆的创造,哪怕是可笑的想法,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所以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尽量避免以成人的主观、武断地评价儿童作品。我们应该给那些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维飞扬的激情,使评价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

只要我们本着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及综合能力的目的,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一切能

用的方式、方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作到敢说、敢想、敢画、敢做,那么,我们的评价过程就不会有偏离,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作用也就真正的落实到了位置,因为美术教学并非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

总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今后在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进行探究,以期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摸索一条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育新路子。

参考文献:孙辉.邵宏 《趣味与批评》[J].新美术,2003,(2)

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邵大箴 《还艺术本原》[J].美术之友,2003,(4)

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崔国强.“考艺热”现象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2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 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尤其是在小学阶段, 美术教育更要落实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更好地进行小学美术教学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教师自身职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 以及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教师应明确自己的劳动对象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的人, 学生是受教育者, 是教育过程的客体, 自身有很强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特性, 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手段, 完成教育目的。

二、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也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功力之一。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 以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 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 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 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 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 从而给课堂注入兴奋剂, 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绘画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

三、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小学美术教科书上, 每一课都只有几张插图, 其他的内容就比较少, 所以我们上一堂课就需要很多的准备。在备课中, 我力争以充实的内容来吸引学生, 通过听听、说说、玩玩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比如, 六年级“纸工饰物——冬眠的动物”这一课中, 我结合当时的天气情况, 说青蛙是因为冬天到了, 它要去冬眠, 所以分外的着急, 它要到小石洞去冬眠了。学生制做好了以后, 我让学生思考小青蛙能否站立, 请他们发挥想象力, 问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 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并且将好几种方案都列了出来, 然后我再让他们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制作出来。小青蛙做好后, 我们又可以做其他要冬眠的动物了。这些作业, 所花的时间不多, 但都是跟现实有关的事物, 在学习的同时也帮他们解开了心中的迷雾, 所以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 学生很感兴趣,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 我叫他们都带领动物去冬眠, 童趣一点的语言原来以为六年级学生难以接受, 但我的顾虑却是多余的了, 一堂课既轻松快乐又严谨地完成了。

四、进行赏识教育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实践使我懂得, 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 一个赞美的眼神, 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 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 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满足其成就感,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自信心, 促进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我在孩子作业本的背面都会写几句激励性的评语, 比如:“你真棒!”“进步了!”“小画家”等。学生画得更认真了, 还会经常和别人比“谁的星星多”。教师的赞美越多, 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 学习的劲头就越足。教师的赞美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 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 更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扎实学生的基本技能

小学美术学科毕竟是技能课, 任何偏重技能训练或偏重情感体验的教学都是形而上学的, 两者应有机地结合。鲁迅先生曾说:“内容, 是头等重要, 可是如果画个拳头也画不出劲儿来, 那也不行。”这里指的基本技能, 非专业化的技能, 而是指特定绘画符号的掌握。儿童画是学生本能的情绪与感觉的倾诉, 是学生对自然与生活体验的又一种外显表现形式。绘画基本技能的训练, 重在日积月累, 重在教师的引导, 让训练在轻松的活动中进行, 不给学生有任何压力之感。

六、正确指导, 因材施教

小学生看待世界的方法是不能用大人的眼光衡量的。因此, 在教美术时, 我们要尽可能地适应学生天性的要求, 从不苛求统一的模式。无论是工艺品制作, 还是绘画, 我都是本着这一原则。只要学生自己看得懂, 学得会, 做起来有兴趣, 有创造性就可以。但应明确一点:美术课并不只是让学生自由玩, 而是我在上课时把做画要领和制作方式言简意明地讲给学生听, 并结合理论亲笔做画, 亲手制作。这一示范活动是师生在艺术与心灵上传递的重要媒介,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 我们美术教师必须具备极高的专业素质, 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 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使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

由于小学生们的性格、年龄、家庭影响及社会因素的不同, 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就会不同, 思维和想象力也会不同。为此, 我特别注意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对爱好不同的同学, 我采取鼓励发展长处, 精益求精的方法。对思维和想象力强的同学, 以启发诱导为主, 因人而异地教他们把不会的部分画出来, 并帮助他们不断深化主题, 这样他们就可以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对那些想象力差, 喜欢画现成的东西的同学, 我以直观教学为主, 让学生按我示范的方法和步骤去练习做画和制作, 同时有意识地让他们观摹一些有新意的作品, 并做以适当的点评, 使他们受到一定的启发, 提高想象的能力, 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创作有新意的作品的方法。

七、运用多媒体教学, 让教学内容形象化

为了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需要教师挖掘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辅助手段, 如电视、游戏, 欣赏故事、音乐, 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因为多媒介的使用, 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 变抽象为形象, 变模糊为清晰。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 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 利用多媒体演示展示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 理解规律, 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

小学美术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 教学

一、选好题材和内容是“前提”。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3、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关键”。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三、规范教学流程是“保证”。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欣赏教学过程须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为此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1、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大致的环节为:(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達能力。如欣赏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讲解一下“构义”的含义。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四、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是“外力”。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1、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我在“民间竹编工艺”欣赏这一课中,首先展示许多本地的和嵊州的竹编工艺品,在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面对教师给他们准备好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艺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那学生的喜欢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造。这时我就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图片上的作品和欣赏的实物进行比较,然后作出评价。学生在动手中兴趣盎然地欣赏了竹编工艺。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剪纸———“窗花”;(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东关小学)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4

新时期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并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像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调动感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靠眼睛来提高观察力,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思维、鉴别,然后完成自己独特的创造结果。小学生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就能画出更有情趣的画。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贫乏,因此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领域的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官形式,进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要使小学生具有一双善于选择的眼睛,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小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知道,小学生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示范,他们也能画出千姿百态、形象色彩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作品,那是小学生心灵真实的体现。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叫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

四、正确认识儿童画

“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童画的好坏标准,会对孩子学习美术产生消极影响。由于儿童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儿童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能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小学生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关注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真正的儿童画。

五、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情感是对外界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它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要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老师做到情感真挚、丰富,并把这促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渗入学生的心田,感染他们,使他们与自己一起参与到和谐美好的教学之中去。如在学生动手做作业之前,我都会像讲小故事一样给他们讲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过程,引导他们在做作业时学会介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作业透出情感的灵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创新思维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

聋校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5

摘 要: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是聋校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中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聋校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注重聋生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聋生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聋生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和美。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能够传授学生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提高聋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心理功能趋于和谐,潜能得到协调发展,逐步完善健全人格,从而提高人生价值,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那么,如何开展聋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聋校;美术课堂;教学

一、激发兴趣,挖掘潜能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聋哑儿童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只能用视觉来感受周围的环境,并且由于环境的局限,知识的贫乏,认识的事物很少,因此对各种新鲜事物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教师在上绘画课时,选择一些通俗、有趣、贴近生活的作品,通过欣赏学习并运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设计制作贺卡》这一课时,找几张设计好的漂亮图案贺卡展示出来,通过讲解设计要领,使学生感受设计贺卡过程中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生的绘画兴趣还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来提高。教师运用简单的线描方法画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生动的小动物,使学生认识到绘画可以随心所欲的画自己想到的任何东西,感受到绘画的魅力之处。

二、充分利用,材料多样

如果提供的绘画工具材料是永远是一尘不变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绘画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或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点燃学习美术的热情。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装饰画》一课时,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各种材料,有的学生带来了麦杆、稻草、麻绳、鹅卵石,有的带来了匾、贝壳,纽扣、啤酒瓶,有的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瓣、花生壳、废纸板……通过粘贴制作,一个个别具风格的装饰画就这样诞生了。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选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增强“变废为新”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如把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的镜框、小画夹等手工作品;并且还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如用彩绘的形式、水粉画装饰的形式、线描的形式。

三、鼓励引导,创作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聋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效用性,对聋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低年级聋生可以侧重“联想”训练法。

方式一:图形联想训练。教师在宣纸上用各种颜色晕染形成肌理效果,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纸上变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岛屿,有的说变成老鹰、鹿角……还可以利用图形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白色的背景上画上几个五彩的小圆圈,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由这张画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天空上放飞热气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绿色的海洋里鱼娃娃们吐的小水泡……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情想象,去享受图形的变化带来的快乐。

方式二:添画联想训练。教师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线条或图形,让孩子们大胆地进行联想添画、补充画面,比比谁完成的作品更生动、更有创意。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成人不能想到的东西,如奇形怪状的建筑、五颜六色的天空、漂亮的精灵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的这种创造能力是不可多得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孩子们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而美术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

方式三:情境联想训练。如在讲授《花花绿绿的糖纸》时,我设计了一个开办“小小糖果店”的游戏活动。我向四家糖果厂(四组学生)求助,看哪家糖果厂能够提供包装精美、形状丰富、数量又多的糖果。这个“小小糖果店”的情境设置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擅长绘画制作,但是每个学生都爱做游戏。在创作中,我根据他们不同的能力、性格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分层训练。在学生完成制作后,我又创设“生活实践”情境,邀请他们做“小小糖果店”的推销员,请他们帮助叫卖糖果,使他们感受到创造的成就感,体会到参与活动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教具,图文并茂

教具在绘画课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聋哑学生,他们的思维形式是直观形象的,直观教学在向他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他们的各种知识来源大都是通过视觉来获取的。在教学中运用教具,学生很容易理解所学的新知识。同时,范图的作用也很重要,因为在聋校课堂的教学上,手语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由于在绘画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难以用手语来表达,学生亦无法理解。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借助范图来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可以弥补许多手语交流的不足。例如,我在讲解《六面形体的写生》一课中,观察、分析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出现的明暗变化时,首先把六面形体(石膏)放置在左侧上光的照射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有三块不同的明暗块面,然后利用范图分析得出:上面受光照最多的一面称为亮面,即“白面”,侧面受光照较少的一面称为侧光面,即为“灰面”,没有受到光照的一面称为暗面,即为“黑面”,最后得出六面形体在光的照射下出现“黑、白、灰”三个大面。通过这样的观察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六面体的明暗变化。

五、教法灵活,生活并行

听过许多有特色的美术展示课,课堂表面的热闹非凡、花枝招展,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乐趣了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该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对于外来经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加以借鉴、运用、发展。对不同的教材可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让学生更加容易、更加愿意去接受。

六、步骤示范,掌握方法

学生在充分了解了绘画作品之后,接下来便要进行描绘练习,虽然作品内容单

一、形体简单,但要画得与作品形似并不容易。学生经常胡乱起笔,涂涂改改,没有一定的方法步骤,越画越不像,失去绘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示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绘画方法,把绘画作品分为几个步骤来完成,认真分析讲解每一个步骤的绘画要点,把一幅复杂的画面简单化,运用示范讲解,使学生觉得简单易画,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如,用笔墨画一只麻雀,必须从头部画起,顺势画出翅膀,再画嘴、眼、耳、尾巴、腹部,最后勾画出爪子。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怎样用笔、用墨的浓淡变化,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使学生有法可循,画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总之,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聋校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认真地把握好聋生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教学过程的创新性,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眼、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意识,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扬长避短,勇于创新,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聋校的美术教学,提升聋校美术教学的魅力。让创新的火花在聋校的美术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聋校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这些聋生孩子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乐趣,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参考文献】

幼师新生美术入门之我见 篇6

幼师,幼儿的启蒙老师,肩负着幼儿美育的教育重任。这一使命决定,幼师专业学生必须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美术知识和正确的美术技能技巧。然而,由于生源等各方面的原因,当前幼师专业学生美术专业的学习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美术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创作力差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切实有效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作为幼师专业美术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就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拟结合几年来幼师专业一年级美术教学的实践和尝试,对幼师新生美术入门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兴趣,组织好第一堂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第一次系统学习美术专业课程的幼师新生而言更是如此。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个幼师阶段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精心安排好第一堂课。既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幼师美术课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又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要新颖、别致。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幼师要学什么?

中小学美术教育之我见 篇7

关键词:美术教育,互动教学,跨越学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美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 美术课在中小学教学中却总是被冷落。学生常常认为美术课是区别于语、数、外等“正课”的“副课”。学生不重视美术课的原因, 一方面是考试的压力、应试教育的误导;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从当前的美术课堂中得到些许启示。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材提问, 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洗耳恭听。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 哪怕学生的见解是很有创意的, 使得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于是, 在老师的统一规定和指导下, 学生画着同样的东西, 一节课下来, “统一”变成了“同一”, 好像只有这样做了, 教学才有了保证, 教育才能达到目标。那么, 显而易见, 这种教育的目标是不在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 是与美术教育的目标相悖的。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要想使美术教育真正发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美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它是从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大教育观等现代化教育思想中提出的。它是以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通过自身能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学习, 实现自主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互动教学旨在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真正积极地投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通过一个民主、平等、和谐、互相尊重、充满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和过程, 实现所有学生全面能动创造性地发展和共同学习的目标。

要做到互动教学, 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使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传统的师生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要么是以教师为主, 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要么以学生为主, 表面上是自学, 实际上是泛滥自由、任其发展。这两种极端发展的教学理念, 都体现了教学不平等的关系。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总站在他身边, 或轻轻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 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现在的教育不是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完美无缺、今后不再改变的知识体系, 而是应向学生提供学习的钥匙、学习的能力, 以便使他们一生中能够连续不断地进行必要地学习、不断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文盲, 而是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是一个顾问, 一个意见交换者, 而不是一个拿出现成真理的神。无论学生画了什么, 画得是好是坏, 教师应先给予积极的肯定, 然后再给予意见和建议, 给学生充分的自己做主的机会。互动教学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可随时调整, 教师有时是组织者, 有时是同学的合作成员, 有时只是一个欣赏者。

总之, 互动教学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重新诠释着教育的本质, 使“教”逐渐向“学”转移, 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实现了师生互动, 注重了师生的发展, 尊重了学生的权利, 树立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人人参与的环境与机会。

二、跨学科界限的综合探索

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仅限于对一些美术知识、技巧的掌握, 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美术课的学习, 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更多的是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为了使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获得更多美术的切身体验以及发展以创新精神为内涵的美术基本能力, 素质教育在美术的课堂教学中, 开展跨学科界限的综合探索。

首先, 可以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 (贝多芬) , 叔本华把音乐看作是唯一直接表达心魂的艺术, 将音乐定义为“感情的速记术”“情绪的语言”。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 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在美术课中, 相应地引入音乐, 将会很好地辅助教学。例如, 在上欣赏课时, 我们可以一边听音乐, 一边欣赏古画名卷, 如痴如醉的乐曲, 无形中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 感染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 更强烈地激发感情, 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在课堂中巧妙融合, 利用通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其次, 尝试与文学相结合。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 文学则利用文字去传播文化思想。两者的目的相同, 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在美术课中, 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 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 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其仿佛身临其境, 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 再联想, 再遐想, 由此, 培养想象能力、创新意识。

小学欣赏美术教学之我见 篇8

一、选题和内容是“首要”

为了启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欣赏课堂上,教师会增加很多欣赏的东西。但在课堂上,教师总是站在自己审美的观点上,向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兴趣,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能促进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需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讲解和欣赏作品时,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评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为了了解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在作品赏析中,教师所提供的美术作品要与学生的自身经历的知识和欣赏水平相近,能激发学生爱好的作品;要选择的是容易让学生喜欢的与爱看的,本身富有想像力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下面的方法:1.在课前对比、归纳收集到的小学美术欣赏作品,同时还要让学生一起收集他们自己喜欢的内容和题材。2.“童化”转化和变化所要用的内容和题材。3.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还可以在课堂上公示。

二、重视学生的亲自体验

在小学欣赏美术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范例时,不管学生的感受,形成教师很投入,而学生却莫明其妙的尴尬场面,挺好的欣赏变成了“讲赏”。学生应该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角色,而不是被动接受,所以,只有学生自己真正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为此,教师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1.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大量的课前预习,用各种手段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汇总资料,拉近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让学生一下子就喜欢上欣赏的内容,让学生有备而“赏”。2.在课堂上,欣赏作品出示后,教师马上让学生进行“读画”,然后再让学生用内心发出对作品的评价。3.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画面,可以通过多种感受去细致地体味作品的色彩、线条。4.采用多个小组开会评议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对于欣赏中出现的大量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评论,以此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下一步就可以进行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了。

三、“保证”最好的教学规范和流程

在学生的自主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作品的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内心达到共鸣。为了达到上述的“内外”结合,更好更快地加大学生的知识内容,提高对小学欣赏美术中内容的关注和吸收的能力。在课堂上,小学欣赏美术教学中必须有规范的操作流程。在小学欣赏美术中形成可行性强的欣赏过程,教师要避免欣赏的随心所欲性,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发现美术的魅力。把这个发现可以归结为:1.描述。请学生对课堂的作品仔细看、学,然后分析,简单地说出课堂作品的画法、流派、画种等。2.分析。运用整体的语言表达作品的着色、结构、风格。3.解释。进一步发掘深入发现课堂作品的意义,所突出的人文价值。4.评价。从局部到整体对课堂作品进行评价。在这个课堂讲、评、说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专业知识结合易懂的语言,用大量的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底蕴,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当学生积累了很多的美术知识后,就能非常自由地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又能深入地评价,促使学生对课堂作品作出个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欣赏中提升欣赏的能力。

四、运用“外力”,在欣赏的同时做手工

小学欣赏美术中,欣赏与手工不是相对的,而是相互帮助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做手工,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课堂作品。欣赏作品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做手工的同时去体会课堂作品,这就是所谓的“外力”。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1.在欣赏时安排手工活动。在学生喜欢这个课堂作品时,教师马上就播放介绍这个课堂作品的录像,讲解作品制作出来的过程。此时的学生,面对教师给他们准备好的手工作业,特别喜欢地做了起来。就这样,一个个“小艺术品”在孩子们的手中活灵活现。这时,学生把自己的“伟大艺术”与课堂作品进行比较,然后作出评价。学生在手工中机动灵活地欣赏了课堂作品。2.在小学欣赏美术课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上课一开始就带入欣赏。教师在手工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加大信息量。(2)在手工过程中穿插欣赏。在学生做手工时穿插欣赏图片,提供更好的作品,以欣赏帮助手工,以手工促进欣赏。(3)在手工完成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真实体会,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制作的作品的优缺点,给学生在手工的基础上提供下一步的改进方法,促进学生追求更高的美的兴趣与动力。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上述规律,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欣赏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小学国画教学之我见 篇9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绘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象征和瑰宝,是艺术创新的乐园。在小学国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弘扬祖国传统水墨画国艺术的精粹,才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小学国画教学的改革呢?

一、激发兴趣,感悟笔墨妙用

在小学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小学生水墨画普遍陌生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初步感悟笔墨的妙用之处。诸如学生在刚步入水墨画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笔的轻重缓急、干湿浓度和方圆粗细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左右、上下不断往返涂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再蘸水、蘸墨继续训练。由于用中锋、侧锋画能产生不同的笔迹,教师应该巧妙利用水的张力以及纸张的特性,逐步让学生明白墨加水量的多少会出现浓墨、湿墨、淡墨等不同观赏感的效果。学生对类似效果感到好奇,一方面对学习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训练,对各种用笔、疏密关系和色彩间的关系等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为学好国画扫清障碍。

二、夯实基础,提升绘画技能

所谓国画,就是由形体结构、笔锋、浓淡不一的墨色组成的具有欣赏价值的画面,而学好国画非一日之功,作为教师务必让学生脚踏实地的练好基本功,具体把握“三大”环节:

其一,把握握笔姿势训练:国画一般采用毛笔制作,其握笔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绘画作品的效果。但是,小学生平时都使用硬笔书写的,其握笔方法与毛笔的握法截然不同,许多学生在感到好奇的同时,也感到学会握毛笔比较吃力。为此,教师可以先讲解示范握笔的姿势,接着手把手地教学生进行练习,然后在课堂绘画时予以点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握笔姿势。

其二,把握蘸墨技巧训练:小学生刚踏上学习国画之路时,一般不会正确蘸墨,有的画作缺乏墨色变化,有的蘸墨太多,导致画面黑压压的一片。为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整体性操作指导,还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对个别学生予以纠正性点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三,把握用墨技能训练:国画往往通过不同墨色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而用墨之妙,关键在于用水,毛笔上含水和墨的多少,便产生了淡、浓、焦等墨色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掌握用墨不同层次的变化,教师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淡、浓、焦三层墨色的水墨色,在初步感觉三层墨色的不同的效果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进一步理解三层墨色的不同特色。

三、把握脉络,锤炼主体意识

众所周知:以线为主的笔墨效果是中国水墨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而线描画是小学生喜欢的一门传统艺术,比较注重线条的浓淡粗细变化,尤其讲究以线条为主的笔墨艺术。可见,只有让学生练好水墨画,才能锤炼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兴趣。其实,水墨画与线描画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而所谓国画“白描”的本质就是线描画,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线描画线条的抽象韵味就自然地融入传统国画的绘画之中,使水墨画对线条的表现尤为突出。譬如:大部分小学生对毛笔、盛墨盆、清水盆汇和调色盘等比较陌生,况且国画教学具有特殊性。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使用这些绘画工具,并能较高质量地完成习作,我们只有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把握国画教学的脉络,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相应的教学训练。譬如:我首先采用适度的教学时段向学生介绍美术工具及其用途;其次,灵活展示自身使用多种工具的正确方法和姿势;最后,穿插相应的小游戏,引导学生训练以线为主的笔墨基本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因势利导,培养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每一个人是都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光,处处是创造之境界。可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国画教学的关键环节,具体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新的欲望。譬如:我在执教《公鸡》一课时,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公鸡栩栩如生的表演后,让学生针对背景材料张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凸显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构筑比较成功的作品创造条件。其次,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为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创造条件。诸如揉纸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方便学生成功地完成作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作热忱。

五、生生互动,实现扬长避短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手段,而国画教学主要反映生活、表现物象。因此,在国画基本功训练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创作出符合自身的感性体验,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的习作。诸如画桃花,可以让部分学生画花,其他学生画枝干,当不同的作品完成后,再鼓励学生找出各自画桃花中的某些缺点,并加以弥补,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宗旨。

小学国画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过程,但愿一线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吸他人之教学精华,弃自身不足之处,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国画的无穷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10

江夏义贞小学

魏红

《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去创造数学,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知识去解决实践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景中融入数学知识,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能代替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过去。”例如:在《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景,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践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有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如:在教学《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地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然后教师再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境图,模拟实际情景,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案,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魏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境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透视、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长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和遗憾?”“今天的可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网络资源站;美术教学

一、引言

21世纪,我们正经历着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人类活动。再加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怎样引导学生学好美术对如今的美术教师来说是一重大考验。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美术教学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站是有必要的。

二、网络资源站

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简单的说,就是网络中共享的声音、文字、图象与视频资料。而网络资源站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平台,集声音、文字、图象、视频于一体,在这个平台中可以实现资源的使用、共享与用户交流。

三、网络资源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特点与优势

小学美术教学主要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教学刻板、循规蹈矩,二是小学生兴趣不断减弱。究其原因,一是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二是小学生兴趣不高或者发生了转移。教师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力呢?为此为学生和教师设立了一个网络资源站,将资源共享,为学习者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一)通过网络资源站,丰富了美术的学习内容。

美术教材中图片、文字资源还算丰富,但是声音、视频资源过于缺乏,这也是纸质书本的弊端,需要发挥想象,但是小学生领悟能力有限,更为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更能让他们印象深刻。网络资源站中资源很多,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学习如何欣赏美的事物,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富开放性,真正使学生发生由要我学到我爱学的转变。如三年级上《皮影戏》一课,书中列举的图片只有四个静态的皮影小人,学生不能够理解皮影到底是怎么“影”的,这时候网络资源站帮了大忙,资源站中事先由教师上传了皮影戏的片段、皮影的做法等,让学生可以真正看到“影”的魅力。教师更在站中放入了皮影的现状,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对中国民间艺术热爱与爱护的重要性。

(二)利用网络资源站,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

传统的美术教学地点是固定的,班级是固定的,时间也是固定的,每周只有两节课。网络资源站可以突破这些局限。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美术的课堂和实践活动,去与其他热爱美术的学生一起交流,拓展了美术的学习领域。如三年级下《你见过哪些飞机》,这节课是让学生画见过的飞机,有些学生对飞机有着深厚的感情,喜欢研究飞机模型,喜欢设计飞机,那就可以走进网络资源站看看别人收藏的飞机照片,或者是设计的飞机图,也可以把自己画的飞机图片共享在站里,与其他爱好者一起交流飞机的画法与创意,为接下来的《我也能造飞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在与别人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更在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走进网络资源站,选择了适合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提到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总是教师讲解,学生绘画,有的时候教师讲解的时间比较长,学生绘画的时间都不够了。而网络资源站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如三年级《水墨画动物》这课,可以在水墨画动物教学板块中列出一些研究课题:水墨画动物的用墨重淡如何掌握、水墨画动物的神韵是如何体现的、怎么样掌握动物特征来画动物、水墨画中的动物与景如何构图等多条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分析报告。又如三年级下《色彩的纯度渐变》,这课理论性比较强,光看纯度、明度的定义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课前学生可以进去色彩纯度渐变板块,尝试了跟着里面的视频自己动手做色彩的实验,感受色彩是如何渐变的,再看专业术语来解释纯度与明度。可能理论部分读不懂,没关系,进入讨论板块,看看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在线讨论,就很容易理解了。等上完室内课后,再到资源站里来复习提高下,动手做做另外几种颜色的渐变实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美术课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四、网络资源站实施应遵循的策略及策略分析

根据具体的案例实施和教学的经验,对网络资源站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认为针对小学美术和学生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其的特点与优势,必须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以下策略:

(一)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发展水平。

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年龄小,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有限,在适合学生使用的网络资源站建设时,要设计成简单易行操作方式的。网络资源站要具有科学性与娱乐性,如版面的设计多卡通化,视频资源比较充足,电子书多儿童版的,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简简单单中掌握资源。

(二)要立足于平时开展的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整合的实践。

网络资源站的收集应该是在平时的教与学、平时的学生活动中。因此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整合实践是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应该强调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要在实践中收集资源,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证明网络资源的可用性与可靠性。

(三)要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实现资源网络化。

如果没有高速有效的网络支持,再好的网络资源站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要有效地组建了校园资源管理平台和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实现网上资源的共享;完成学校的主页的制作,实现了即时信息的网上发布。另外,可以增加老师个人主页学生个人主页及班级博客,让信息随时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从而架设起一条能让教师与学生网上交流、学生网上自学、生生网上互通信息的桥梁。

五、总结

在网络资源站支持下的美术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美术教学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美术教学改善之我见 篇12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 并用某种外在的标识表达出来。”艺术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它受制于人的意识、心理、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 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直觉和感悟。并且艺术以其特殊的形式关注人类精神发展, 表达人类精神需求, 提高和创造人类的精神品格。然而, 在美术教育中我国绝大多数美术学院的教学都在遵循着一整套系统的大同小异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美术学院油画教学的主宰, 它固步自封地运行着规范和培养了一批功力非凡的绘画能手, 同时也扼杀了一些对艺术虔诚追求者和对艺术探索者的灵性。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分析现今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 希望对今后的美术教学有所促进。

只重技巧、不重理论

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通常强调多画、多练, 希望熟能生巧, 而那些关于人格品质与综合素质养成的教学内容被严重忽略了。岂不知枯竭贫乏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进行良好的思维活动, 必然导致作品的平庸和粗制滥造, 最终使得学生的创作缺少内涵。纵然有貌似大师级的作品, 也只能是徒有其表, 缺乏深度、缺少精神力量。其结果只能造成手动能力稍强、而知识面很窄的工具型“画匠”, 对学生的创造力是种变相的扼杀。

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即学生、教师和学校。来自学生的因素, 首先在于艺术生文化知识底子薄, 学生入学前投入学习文化课精力和时间都不够充足, 临阵磨枪应付考试。入学以后学生又只注重动手能力, 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报以轻蔑的态度、敷衍了事, 忽略各学科之间潜在的联系性。

然而此种现象的产生, 主要还是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学校的课程安排等方面做得不够。

多数院校在本科四年的课程设置中, 技法课均占绝对比例, 而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与审美情趣等艺术素质为主的创作课与其他艺术修养课包括与艺术创作相关的基本规律所占比例极少, 或干脆不开设此类课程。相反, 只谈技法知识, 不谈艺术修养的教学模式却盛行其道, 这必然导致学生审美情趣低俗, 创新思维被禁烟, 思维混乱而落入盲目和盲从的牢笼。

教师身兼重任关系到学院的学术声誉, 提高教师修养和业务能力是美院举足轻重之事,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 美院的教学就应遵循这个道理, 教师的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想都会逐步渗透给学生, 教师对艺术不懈地追求和坚定的信心是提高美院学生全面水准的关键。加强美术学院的文化知识教学, 多多开设美术赏析的讲座, 适当调整课程的分配比例, 开设现代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选修课, 搞一些社会科学门类的讲座, 引导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 养成自觉学习外语的习惯, 以达到修养全面、知识渊博的艺术人才的标准。

从自己的审美角度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

视觉艺术是建立在自我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 是抒发作者内心情感有意识的活动, 自我认识在绘画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精髓作用。教师启发和诱导学生使学生绘制作品过程中准确的将艺术规律溶于个性之中, 使其作品锦上添花, 这才是艺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守的客观规律。而我国美术教学或指导毕业创作过程中, 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 强行为学生指定内容及表现形式, 指令学生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被时代废弃的老俗套子。岂不知青年是富有开拓精神和冒险勇气的一代, 他们思维敏捷, 感受独特, 想象力丰富, 渴望实现自我, 这种强加于人的教学方式必然剥夺了他们自觉思维活动的热情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创造力。

学生在逼迫式的艺术活动中失去自我存在的价值, 没有自我还谈什么艺术品创作?艺术创作应发自作者内心的感受, 是建立在自觉思维活动基础之上的, 艺术本身内容和形式是作者的自然流露, 是自己的艺术素养的体现, 它蕴含着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而思想僵化的教师总是死守旧日的庸俗艺术模式, 很难挣脱老式观念的束缚。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有着十分广阔的领域。在现代大学生中, 也时时表现出这种创造性的个性特征, 他们准备冒险、喜欢幻想、容易冲动、爱好游戏、对滑稽敏感、崇尚幽默、部分学生还会在无意识中显露出敏捷丰富的联想、展现跳跃思维的习惯。因此, 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 启发引导他们开启独立思考和艺术想象的能力, 便是油画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式, 培育、引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潜能。对于学生的各种手法、工具材料只要运用得当, 就应鼓励、认可他们的尝试和探索。这样将教师摆在顾问和参谋位置上, 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

总结

上述所谈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也是美术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各方面努力, 重点还是提高教师的修养和业务能力。以上几点想法也是本人经过深思熟虑后想出的一些措施, 希望对提高美术教学水准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林等.大学美术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秦艳洁, 熊玮.浅谈美术教学中基础素描的教学方法[J].教改探索, 2007年第1期.

上一篇:物流公司安全应急预案下一篇:《坐井观天》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