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共11篇)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 篇1

摘 要:美术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开展创意教学的主渠道。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实施“五化”策略,即“同课异策化”、“氛围宽松化”、“传媒多层化”、“操作多元化”、评价宽容化”。是发展自我实现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对美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意义。更多美术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美术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倡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实施“五化”策略,即“同课异策化”、“氛围宽松化”、“传媒多层化”、“操作多元化”、“评价宽容化”,这是发展自我、实现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开展创意教学,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裁,在孩提时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小学美术课堂开展创意教学的意义

“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是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是传统美术教学课堂上的现象,它特别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原本是很有想象力的一个群体,对于他们的这种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该给予保护与鼓励。孩子是可爱的,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株充满生机的小树苗,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浇灌。但是,传统的美术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地临摹,这种做法只会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忽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开展创意教学模式,就是在科学地对待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创意教学,强化了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顺应了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将祖国的花朵培养成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能型人才。

二、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美术,其本身代表的就是一种美,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它的这种美,并且主动去学习这种美?这是小学美术课堂上老师首先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美术课堂,重要的是氛围,如果上课伊始,老师就能将学生引入这节课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自然就会沉浸在课堂学习中。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上《青花》这一课时,首先,就要给学生们展示那些漂亮的瓷器,让学生知道这些美丽的瓷器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青花”,视觉上就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接下来告诉学生,2007年11月6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一个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青花扁壶以100万英镑的高价成交;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颁奖礼仪小姐的礼服,其设计灵感也来自于这完美的青花瓷。围绕“青花”,从欣赏图片到实际事例,感受青花之美,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因势利导,及时启发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小学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小学生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在潜在状态,萌芽状态,所以需要被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可能会有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教师就要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例如,苏教版的二年级美术教材有一课是《画感觉》,它需要运用抽象的色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不容易掌握,所以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因势利导,引导其多看、多想、多说,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感受力、创造力,提高思维的想象能力和作品的审美创作能力。学生用美术表达了自己的感觉后,接下来教师就要及时启发他们,交流心得,让学生记住对美术的感觉,将他们的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出来。

3.积极鼓励,创意花开 罗恩菲德在他的专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用于生活和职业上,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已达成。”所以对于孩子们而言,在美术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学到的绘画技巧,而是通过美术这门学科所获得的创新意识。思维的扩散,想象力的发达,在各方各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积极鼓励他们思考,想象,不能仅仅局限于外形,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将创新意识唤醒,听到创意花开的声音,这样的美术课堂,就是真正的成功。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 篇2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 美术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美术学科所表现的创造力有两类:一为特殊创造力, 它是与天才、勤奋和专业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类创造力则表现为相对的自我实现能力。虽然不能形成惊世骇俗的作品, 但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形成一种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作用于大多数, 故对创新思维的普遍提高有积极意义, 更应引起美术教师的关注。笔者认为, 实施美术创意教学“五化”策略, 即实施同课异策化、氛围宽松化、传媒多层化、操作多元化和评价宽容化, 是发展自我实现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一、同课异策化

个性, 也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表现为兴趣、能力、气质、动机、理想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不同的教学预案与受教育者相吻合。再者, 从美术本身的流派来看, 有就艺术作品与它所描绘的现实世界的关系而言的再现主义;有强调艺术家与他们所表现的世界之间关系的表现主义;有突出艺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和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主义;有侧重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意向之间关系的意向主义等。况且, 美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繁杂过程, 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设计都会因课堂教学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都会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新的问题。美术教师往往一人同时任教多个平行班级, 教师应根据已授课班级出现的情况, 及时寻找对策, 调整其它班级的教学预设, 实施“同课异策化”, 让课堂精彩生成。

“同课异策化”, 这既是为了顾及各个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 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师面对相同的课题, 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寻求对策, 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 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 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从而突破传统教学中僵化的教育观念对教学设计单一化的定势, 且学生通过“同课异策化”教学, 充分发展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避免“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的场景。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人类复杂的多层次的创造活动, 任何教育模式都不可能无条件地适应一切美术课堂教学, 在实践中就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探索、改进、完善教学预案。

二、氛围宽松化

每一个人都拥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 离不开和谐、积极、开放、宽松和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正如外国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只有环境和教育, 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 把荷马变成诗人, 把拉斐尔变成画家。”因此要正确定位师生角色, 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经常变换角色, 有时是主角, 有时是配角, 有时是学生的“啦啦队员”。同样, 学生的角色也要不断变换, 有时是学生, 有时是合作伙伴, 有时是“小小科研员”, 有时是指挥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一般条件。因而教师要给学生心灵上的自由, 给学生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的自由。允许学生对书本知识、圣人言论、教师说教有不同的理解, 尊重学生对世界形成的价值取向, 在课堂上要容忍学生的一些“小动作”。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感知、思考、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公开展示学生作品, 让他们自己说说作品的构思、创作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 美术活动所需要的气氛, 即创造性、探索性培养所需要的环境, 与数学课需要的气氛、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在用一条条“行为规范”和一个个“标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手脚, 有的教师虽有心给学生“松绑”, 创设“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 但无力抵挡来自“舆论”等方面的压力, 因为“活”与“乱”只有一线之差, 只得“从众”了事。我们观察小学生的美术活动, 可见小学生作画, 通常是在愉快喜悦和专注的情绪中进行的, 往往心随画转, 形露于色, 有时还自言自语, 甚至画其物还要模仿其声音。但是, 学校“常规”一次又一次地征服学生的“违规”行为, 使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 折断了学生心灵自由飞翔的翅膀, 其结果是学生的想象力被压抑, 创造才能被埋没, 艺术个性被抹杀, 情感受“伤害”。显然, 其“美术教学”与艺术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三、传媒多层化

教学传播媒体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载体, 没有教育传媒, 教育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美术又称视觉艺术, 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只能诉诸视觉形式来完成, 形象、线条、色彩、肌理、质感、空间都表现为视觉直观性特点。美术的直观性特点确定了媒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艺术创造是一种运用物质媒介进行创造性知觉的活动, 媒介的运用, 带来了知觉的形式化, 从而使知觉的意义得以扩展和丰富地表现。因此, 媒介是艺术创造和表现的重要环节。”

作为现代教学传媒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已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它已经给教师带来了成功的喜悦, 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有的教师只是在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平时却很少用;还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 以至不管是否有实效, 每个环节都用;有的认为只要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代表着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就是一堂成功的课。我们认为,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重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之间的关系, 若教师只是单方面为扩大课堂容量而一味播放、放映, 学生只能成为热闹的观众, 就谈不上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更谈不上发挥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有些教师在设计媒体时, 总是在思考哪些教学环节可使用多媒体, 而忽视成本与效能的关系。我们应该这样思考:哪些环节可以不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用其它媒体替代, 且更有利于学生发展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剩下的教学环节就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如此, 才能体现教学传媒多层化, 体现教学传媒运用的“低成本、高效能”原则, 实现教学传媒组合的最优化。

四、操作多元化

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伴随着美的创造和审美愉悦。因而在活动操作这一主要环节上, 要使学生感受到“多元、活泼、愉悦”等存在价值, 从而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资、潜力等, 发展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就人的气质主要类型来说, 西方现代心理学家荣格将其归纳为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在美术活动中, 一类作者其创作主体是对趋向客体的外在运动发生兴趣, 另一类作者则是离开客体而对趋向主体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在运动有浓厚的兴趣。这也就是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提出的视觉型和触觉型两种气质类型, 其实每个人同时皆备两种形态的心理活动, 只是在复杂的外界条件下, 这两种心理活动时有交替。不同气质的人, 其艺术特征也不相同。就版画制作而言, 并不是所有的版画形式都适合于不同气质的学生, 有的学生喜爱用线条, 有的学生则擅长黑白对照的三度空间效果, 蚀刻版画适合触觉型学生的制作。而石版画则吻合视觉型学生的表现。因而美术训练中的工具、材料、技法, 应供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去优选运用, 找到适合于自我表现的契机。正如被誉为“儿童绘画之父”的奥地利美术教育家费兰兹·西泽克那样——在其“青少年美术教室”里实施表现材料的自由选择制, 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儿童的表现可能性, 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随意选择, 绘画可选用木炭、铅笔、粉笔、蛋彩、不透明水彩等材料;亦可选择剪纸画、胶刻版画、蚀刻版画等;个人的意愿得到尊重, 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实现, 因而创作出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各具特色、富有生气的作品。

另外, 活动操作除个人独立完成这一形式外, 还可采用两人或两人以上自由组合的形式, 既有合理分工与有机合作, 又有独立操作与整体配合, 学生感受个人智慧在小集体中得到肯定的愉悦, 使其天分得到充分的体现, 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和自我组织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五、评价宽容化

数理化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并且是唯一答案, 而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在美术欣赏过程中, 审美主体——学生的精神完全处在一种自主的状态, 在客体——美术作品那形象的、直观的、强烈情感的刺激作用下, 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自由遨翔, 带有令人解放的气质。因而欣赏美术作品, 只能“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面对学生绚丽多彩的创造性作品, 教师不一定能看懂、理解, 客观上也不允许长时间去“读”, 每一份学生作业以完全理解其深意, 即使看懂了, 教师也没有办法“判”出其高低, 这如同我们无法对达·芬奇、毕加索、齐白石的作品评出依次一样。因此, 美术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所有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创见, 不以自己的好恶干涉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 弘扬自己的个性, 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可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宣传窗、班级一角、艺术节、校报等展示每个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将自己画上的故事写在画的背面, 教师可写上简短的评语与之进行思想交流。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在作业评讲这环节上, 匆匆忙忙, 在未弄清学生的动机而极主观地评价其作品, 以一件作品来揣测学生其人, 或单从技巧掌握上来评判其艺术价值。有些家长在评价儿童的作品时, 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所用颜色与实物一致为标准, 而忽视儿童画的想象力、创造性、表现力等指标。如此, 对作品和学生来说, 都是不公平的。无论什么样的学生, 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美术教师要从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对于好的正面肯定、扩展, 对于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建议, 在评价学生作业时, 以鼓励为主, 以创意为评价尺度, 创意好, 画面效果佳可以评为“优”。创意不够, 画面美感不强者提出努力方向, 留给改进的余地, 画好后下堂课再评。教师灵活的评判, 能给每个学生以再表现、再创造的机会和希望。

摘要:美术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开展创意教学的主渠道。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实施“五化”策略, 即“同课异策化”、“氛围宽松化”、“传媒多层化”、“操作多元化”、评价宽容化”, 是发展自我实现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对美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同课异策化,氛围宽松化,传媒多层化,操作多元化,评价宽容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李眉云.小学大美术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4]李永正, 等.小学美术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意教学 重要意义 有效途径

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突破传统课堂模式,开展创新型课堂逐渐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通过应用创新型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多元化的创意课堂,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是组成小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美术课程是一门涉及内容广泛的课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艺术的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都相对较弱。所以,教师在开展美术课程教学时,应该通过为学生营造创意课堂,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接下来,本文就对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开展创意课堂的有效策略进行相关探讨。

一、开展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数学美术课堂,开展创意教学对于学生艺术情操的培养和美术技能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意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美术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同时,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美术学习。

创作优秀的美术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绘画技能,更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相比于技能,这是更需要学生进行努力提高的。只有在美术作品中融入创意和情感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活起来,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作品。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创作思维进行引导时,应该重视创意教学的开展。通过开展创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课堂,在这样的美术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与美术创作能够更好地融合,并将这种创意带到作品中,使学生的作品不仅是一味的模仿,而是融入自己的思想,从而使自己的美术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开展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的有效途径

毋庸置疑,开展美术课堂创意教学,对于学生美术水平以及艺术内涵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开展创意教学,而是怎样有效地开展创意教学。任何一种好的教学理念都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首要目的。但是要真正的使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发挥优势,就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1] 。盲目的应用,即使是再好的方法,再前沿的教学理念,也无法真正的起到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所以,无论是应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師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对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再科学的将新型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中,最终起到最佳的应用效果。

(一)从生活中感受艺术魅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要培养学生的艺术领悟能力,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艺术。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充满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这些喜怒哀乐就是创作中最好的情感来源[2] 。在生活中,有伟大的亲情、有崇高的友情,有纯洁的爱情,这些都是艺术源泉。所以,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艺术,并将它变现在自己的作品中,来提高作品的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特色活动,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更加留心生活中存在的艺术。以“我身边存在的那些感人的事”为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存在的那些自己觉得感动的事。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存在于自己身边的那些感人的细节。教师应该在学生讲述之后,对学生的讲述的进行肯定,并且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那些艺术。

(二)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小学美术课堂,是一门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课程,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技能,更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3]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能过分的拘泥于形式,应该通过不断地创新美术课堂的形式,为学生营造多元化的美术课堂,进而推进创意课堂教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在进行一些著名的作品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美术教学中,还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了解更多的内容。同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名作中发散创作思维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通过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并且应该通过对名家名作鉴赏,让学生从中领悟大家的风范,并学习美术大家的创作手法,通过借鉴名作的手法,并科学的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使自己的美术创作更进一步。

并且,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对于名家的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能力都相对较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尤其是作家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思维,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并在自己以后的美术创作中,拥有更加发散的创作思维。当然,教师在鉴赏作品选择上也应该注意,不能选择过于抽象而且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应该尽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力的作品素材。

三、结语

小学美术课程是组成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灵活,涉及内容广泛。优秀的美术创作,离不开优秀的创意,所以,要使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达到真正的提高,就要通过应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创意美术教学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艺术涵养。

【参考文献】

[1]张秀玲.浅谈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的有效优化途径 [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12)

[2]黄建华,林晓玲 . 浅论小学美术课堂开张创意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2(05)

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篇4

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逐步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秉承新课程的改革思想,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并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美术是小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根据高效的教学理念,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组织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高质量地完成美术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和学习能力。然而,一直以来,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占据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致使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处于低效的状态。如“教师示范画,学生跟着画”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创造想象能力,在评价时则以“画得像”为标准。这样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扼杀了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天####好,也抑制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赏美、创美的潜质都无法激发出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非常有必要。

二、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1.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多数教师均延用“满堂灌”的授课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乐学性和主动性,难以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只教,学生只学,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对学生单向地灌输美术知识的过程,学生则片面地、生硬地记住了教师对美术作品的理论诠释和一些主观印象,不会自己主动地去感受和体验美术。这样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完全违背了新课标中强调的教学互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教学过程。

2.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

小学美术教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何创设情境,如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美术课的重要环节。然而有些美术教师课堂教学之前教学目标定位不当,与学生的真实知识基础有很大的差距,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与学生的兴趣点大相径庭,使学生难以产生乐学性。另外,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无法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和理解,及时深入的教学反思也有所欠缺。

3.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欠缺

要想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美术教师有较灵活的应变能力来应对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如学生的问题、授课思维的变化以及

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等等。如果教师不能适时把握,再进行合理调控,通过各种教学模式的变化,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未曾预设的课堂内容进行演绎,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定不会提高的。

4.缺乏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关注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非常重视,认为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掌握正确的结论,还要经历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去积极体验美术知识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然而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将程式化的教学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每个角落,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化。这样就无法将小学美术课核心价值集中体现,那就是关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实际上是对学生美术想象力的摧残和扼杀。

三、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1.教师要有效地备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与舞台相比,讲台更加难站。要想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进行有效的备课。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和内容特点,明确每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和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法。如合作讨论、情景问答、成果展示等等。教师有效备课还要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各个教学环节不仅要完整,还要层次分明、衔接紧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小学美术课的教具等准备也需要非常充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有效。如笔者在上“套色纸版画”的主题课时,除了准备好教具、示范画和相应的教学课件外,还要让学生们课前准备好剪刀、胶水、水粉画颜料、调色盘、硬卡纸、笔等等。没有这些准备工作,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有效性。

2.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 篇5

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首先就要从教学方法入手, 即应用引导性的教学方法。所谓引导性的教学方法, 简单而言, 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通过不断地引导, 使学生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老师教学生一些绘图的技巧,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绘图, 而是引导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从而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技巧。引导教学方法的应用, 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首要就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探索, 学生在探索思维模式下展开学习, 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有效性。此外, 引导性教学方法下,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3]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 这也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新型教学资源的应用

近年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 大量的技术成果在教育教学中应用, 产生了众多的新型教学资源, 对教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 为了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型教学资源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常见的新型教学资源有视频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新媒体教学资源。例如,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应用视频教学资源, 让学生跟着教学视频学习绘画技巧, 或者通过视频感受精美的图片或者风景。这种培养学生的绘图技巧以及美学意识的方式, 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此外, 新型教学资源往往具有引导性的特点, 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而且应用新型的教学资源, 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 教学效果自然是十分理想的。

3 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基于此探究了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总体来说,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对教学发展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所以要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雯.提高中小学美术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 (1) :239-240.

[2]邱春华.浅议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6) :123-124.

[3]刘鹏程.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13) .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 篇6

濮院小学翔云校区 胡利民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仅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还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得到一定发展。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教学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化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和阐述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概念与意义,提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生活体验和抓住生活问题进行体验式教学两大策略来进行生活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生活化、体验、生活体验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数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仅仅只是认知方面的,还应包括态度和情感的丰富与提升,我们知道体验正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它可以使学生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因此,“生活化”和体验已成为现今教学最提倡的两种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也相应产生,但许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误解。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对生活化的误解

数学标准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从“生活情境”出发,但在现实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取代。例如:在分数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会在课上安排一次切割活动,比如让学生分月饼、吃月饼或分水果、吃水果,这样的教学非但没有体现生活化,反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月饼、水果等色香味引起的其他想象里力,把“平均”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

(二)对体验的误解

然而很多老师以为体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动动手,做一些活动游戏之类的。因此,各种各样的活动、游戏被融入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也显得异常的热闹、活跃,但一节课后有很多学生一无所获。

从操作角度说,体验首先是对隐含着新知的信息同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相耦合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旧知向新知的迁移,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体验的起点是由他们熟悉的生活 1 情景所显示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体验与生活化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那如何把两者的联系发挥出来,使两者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在教学中。

二、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所谓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即指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问题情景反映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与提升,成为系统的数学知识,并继续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于: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和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最感兴趣。

(二)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如:学了“利息的知识”后,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拿到多少本息,这种模拟情境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还能使他们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年月日》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几天吗?

师: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全中国人都在期盼着2008年的到来,你能把2008年的年历卡设计出来吗?想想看,应注意些什么?(老师提供出2008年的元月1日是星期几的数据。)

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起来,在创设性的设计活动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点,还能更有效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生活体验

学生是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每个学生因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形成的对生活的理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是截然不同的。课堂之所以 是充满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所以在课堂上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个性生活体验为前提的。

1、激活学生已有生活体验进行体验学习

教学论指出,当间接经验(科学艺术的文化知识)脱离儿童的直接经验(生活经验)仅处于辅助地位的时候,那么这种间接经验非但不会促进发展反而很可能抑制发展。所以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基础之一。激活生活经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些实验操作或某些图片去激活。按照皮亚杰概念发展阶段性理论,高年级的学生已进入形成运思阶段,即虽然推理仍然依赖于实物和经验,但已经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对于这个年级的学生可以直接采取用语言的方式激活生活经验,而把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的一些干扰因素自觉地排除在外。例如,前面讲到的分数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教师可在课始提问:你能拿出或说出“半个”物品吗?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了,并由学生自己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初步体验了“平均分割”的含义。

对于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思阶段”的初级期,其认识需要依赖于实物环境和经验直觉,因此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需要运用一些实验操作或创设生活化的情景。

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拿的是长方体。生:我拿的是正方体。生:我拿的是圆柱体。„„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生:我感觉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如果不小心,它还会从手上掉下来。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

生:我摸的圆柱,它的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

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 是曲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

2、允许质疑问难,张扬个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以下是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的一个片段: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你觉得有什么地方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呢??

生1犹豫了一下:“老师,我觉得进位的1应该写在”35”的3下面。” 师:“为什么呢?”

生1:“我爸爸是这么教我的”

师:“这就像一个公式,通常都写在现在的这个位置,你爸爸教你时可能写偏了。” 出乎意料的事情又发生了

生2:“老师,我妈妈教我时这个“1”是写在“36”这个3的上面。”

生3:“我以前总是写在“35”和“36”的中间的,为什么规定要写在下面一点呢?” 生4:“为什么要写在哪个位置呢,我觉得写在“35”的“3”前面方便。” 生5:“我同意××的意见。” „„

师:“那你们觉得这个1写在什么地方最合理呢?”

生1:“那个1不能写在36的上面,因为我知道在做退位减法时向十位借的10时要在上面标一点,如果进1也这样写,两个很容易弄错的。”

有人嘀咕道:“我们还没学过退位减法的。”

师:“这位同学连我们还没学过的知识都掌握了,真了不起!” 生2低着头说:老师,我是把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弄混了。师:那我们现在都明白这个“1”不能写在36的3上面 师:“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2:“我觉得写在35的前面不合适,因为这个1是从后面进上来的。

生3:对啊,老师说过计算是从左往右的,进1时写在35和36的中间很方便,但写在35的前面就很不自然。

师:刚才的两位小朋友能从计算顺序和进1的意义考虑问题,真不错。

生4:我觉得写在35的5下面也不好,这个1代表10是进到前面去的,写在35的5下 面很容易把它当1加在5上面。„„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必然存在着先天的差异,会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差异会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会在我们的教学中反映出来。课标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在案例中,学生思维、解决问题方式的差异为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不同的策略,使提出问题的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需要,而在就是建立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而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互动,发挥个体差异的价值,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二)抓住生活问题,进行体验式教学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所以课程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将学生校内外的生活体验与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来源与依据。

有一个孩子在家里玩橡皮泥,他只需要手头一大块橡皮泥3/4中的1/4。于是,他先将橡皮泥推成一块平整的长方体,将其平均切成四块以后取了其中三块,并将它们揉成一个正方体,再分成四等份后,从中取走了其中的一份。注1上例是许多学生都曾经体验过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发现,日常的生活情景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科学原理,而对日常生活问题则常常会激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如果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置于教学情境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积极性的激发,而且也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进行体验教学

如果学习内容是以生活情景和实验情景呈现的,并包含有一系列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生活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不断建构知识的意义,而能使思维不断扩展,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并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动力。

例如:“圆的性质”一课的内容生成力体现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能不能做成三角形?四边形? 学生被逗乐了:“不能!”“它们无法滚动!” 老师又说:“那么就做成椭圆形吧!”

学生大笑:“这样一来,车子滚动时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 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

通过讨论,学生悟出了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圆形的车轮上所有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 相等的”,并由此而建构形成了对圆的性质的意义理解。

我们也能以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贯通,使学习、掌握、应用相统一,让学生始终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统计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1)播放录像:食堂负责人为搞好学生营养配餐,向同学们了解对菜肴的口味喜好情况。

(2)(3)提供材料:本校小学生营养午餐一周菜单。

分组调查:以6~8人为一组(或以自然小组为单位),按上述菜单调查本组每位同学最爱吃的菜肴,按荤菜类、蔬菜类、汤类分别记录,并将三类菜肴的调查记录张贴在各自的指定位置。

(4)资料统计:以两人为一组,任选一类菜肴为调查对象,根据各大组的调查记录进行统计,并绘制出统计图表。①根据选择的菜肴类别,绘制统计表。②将统计表转换成条形统计图。

(5)合理建议:在调查统计基础上,结合对营养健康的认识进行讨论,向食堂提出学生营养配餐的合理建议。

(6)(7)(8)学习小结

交流课外搜集的各种统计资料。

思考:在各种统计资料中,能分别得到什么信息?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贯通教学过程,使学习、掌握、应用相统一,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由个别问题转向一般问题的过程,深化了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加强拓展性训练操作,让学生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会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再创造”活动中深刻体验数学。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树高。如何测量?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 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长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去: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了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树高: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整个过程,并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案例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1)》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同学们,教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准备搞一个庆祝活动。同学们为了布置教室忙得不亦乐乎。就在他们挂拉花的时候,发现少了一截,怎么办呢?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

师:还要做多长呢?老师量得这一截拉花的长和你们的桌面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估计出桌面的长度。生1:这张桌子有6把尺那么长。生2:这张桌子有4个铅笔盒长。生3:这张桌子有5支铅笔长。

2、测量验证。

请学生用自己所想的实物具体测量一下桌子的长度,检验自己是否估计正确。师:同样长的桌面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所选的实物不同 生2:我们用的测量标准不一样

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同一物品的长度不一样。„„

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认识1厘米(1)观察直尺(2)认识1厘米 出示1厘米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长的。(3)感受1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在尺子上有这么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的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学生汇报

生1: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生2:橡皮的厚大约是1厘米。生3:我的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师:你们能一下子找到这么多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真不错。那你会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汇报。教师示范。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介绍其他的长度单位

师:除了厘米,同学们还知道量度长度的其他单位吗?请说一说。生:还有尺、寸。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妈妈说的。生2:还有米、公里。师:你见过吗? 生1:在报纸上见过。生2:在公路的路牌上见过。„„

师:量度长度的单位还有很多,不过,尺、寸是中国以前用的长度单位,现在按国家规定,要用国际统一的单位,我们以后再慢慢学。

应用本案例开展生活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事例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形式,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 度,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认识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不仅丰富了本节课的知识,还使学生不是为厘米而学,而是为丰富知识,提高素养而学。

注释

①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织编.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实践思路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及名次,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这种不良现象在小学美术教学上也有所体现。传统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实施硬性教学,学生所画的每个点、每条线都有明确的要求,甚至连线条的长短都有一定的标准,这样的学习,学生缺乏自主性及创新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及个性的发展。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开展创意教学已经成为小学美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的实践思路加以分析研究。

一、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小学的创意美术学习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创新学习的潜能,但是怎样把这种潜能激发出来,是值得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创意教学在于怎样创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的天性,与美术发展思维相结合,通过比赛、游戏等活动增强学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作为教学的指导主体,让学生围绕兴趣爱好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积极创造性。教师也要积极融入学生之中,多和学生互动交流,对于学生的新方法、新思想要加以指导和推广。这样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不仅能使教育成果显著提高,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陶行知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生活习惯等,针对不同学生各自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多方面分析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创造,大胆发挥,指导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中成长、成才,从而形成学生不同的审美思路和大胆的思维空间,鼓励和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独特的新方法、新思维。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不仅要评价总结,还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形成互补的良性的学习交流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多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灌输知识,教学手段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在学习时易感到疲劳和厌倦,缺少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在教材上看图片、文字的单调模式,多媒体将教材上死板的知识直观生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在教学内容中,穿插相对应的图片、音乐、文字等多媒体素材,变古板为生动,学生可以从声、图、颜色、光彩等多方面了解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地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

四、宽容的教师评价

总体来说,美术不同于数理化,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审美角度不同,它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共同的一件事物,由于作者绘画的角度或思维不同,所展现出来的作品形式也是大不相同的,就比如对于山水画的鉴赏来说,有的作品“以景取胜”,就是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的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感情思想等融入实景中,主要通过境象诱发观看者的联想;而有的作品“以意胜”,比较注重写意,这类作品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思想,其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的具有“意造”的成分。所以,针对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在评价时,要本着公正宽容的原则,从学生绘画的角度出发,包容学生美术作品的个性化、创造化,挖掘潜力,将学生的创造才能不遗余力地表现出来。

总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多和学生互动交流,拉进师生关系。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也要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素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必将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点滴[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04).

[2]史艳丽.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7).

分析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

现如今,小学美术课堂的整体教学理念或者是模式还留有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小学美术的教学改革也要进行,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本体出发,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美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仍然需要学生锻炼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在实际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还要让学生逐渐的认识到美术的魅力,让学生能够提高其自身的审美能力。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才能够保证小学美术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存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一直沿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将知识以“灌输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能够充分的锻炼其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学生在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下,不仅调动不起自身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也不会有所提高。本身小学生处于思考能力不成熟的阶段,如果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被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所制约,导致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充分的被发散,对学生日后的创新能力培养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影响。

2.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在实际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组长组织一些比赛来“刺激”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一定的压力,而且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起不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美术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来说学习起来比较轻松的学科,但是很多教师却把美术当做比较“难”的学科,无形当中给学生们造成了很严重的心里负担,导致学生更加不愿意接触美术的相关知识,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美术自身的艺术影响力削弱。

二、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的策略分析

1.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非常少的,灌输式的教学占据了几乎整个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越来越调动不起兴趣,并且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的受到限制,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和效率来说都有一定的阻碍影响。而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积极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将这些问题进行改革,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逐渐的认识到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在讲解《生活中的趣事》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某一幅画进行欣赏,在学生欣赏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自由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整个过程中,逐渐的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路上发展,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的机会,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的提高小学美术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

2.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现如今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会选择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的了解到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的展示美术作品的动态化,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美术世界。比如在小学美术课本当中《走进大自然》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来将过去书本当中静止的山水风景变得“动起来”,这样能够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所提高,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跟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知识,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对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来说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有针对性的教学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课程,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实际接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教师依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来进行的话,会直接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造成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能力稍微差的学生,可以让这类学生好好的打基础,之后在进行一些有难度的内容学习,有针对性的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而且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加的牢靠,这样才能够促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整体发展。

三、结语

在当前大环境背景的影响下,小学美术教学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正在不断的改革,而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意教学的应用和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沟通,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美术知识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逐渐的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保证小学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旭.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J].美与时代:城市.2014(11).

[2]刘莹.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4(03).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 篇9

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尹村镇中学 宋璞玉(053900)

摘要: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作为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抓起,培养其兴趣。

1、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

2、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关键词:培养兴趣 审美能力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

初中美术课是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但由于长期受本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美术课堂教育以及学生的美术兴趣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状不容乐观。

笔者对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长期的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几乎所有孩子对绘画都有浓厚的兴趣;从小学一年级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对美术的兴趣呈锐减趋势;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到如此地步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

一、学校外在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出“分数”,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学校内部因素:在我们衡水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改观,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及时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七年级《人类的朋友》的美术课上,如果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按书上要求去做,按书上的表现方法临摹书本上提供的范画,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绘画积极些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范画,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循序渐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目前,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很好地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这显然是有悖新课改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八年级的《陶艺创作》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言传身教,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美朮教师也要象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一样多做示范。它既形象生动,又直观,易于理解、领悟,是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师的肢体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如:七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知难而退。练习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方式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 篇10

一、手工制作融入绘画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美术课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的认为美术课是副科,不影响升学,学得好不好没有关系;有的认为画画要有天赋,自己将来不当画家,学不学无所谓;比较普遍的认为绘画比较难,因此部分学生对美术课兴趣不浓……面对这些情况,如果美术教师只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作些理论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临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很重要。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根据小学生好动不好静,好奇心强的特点,和从具象到抽象的教学规律,把绘画课设计成一系列手工制作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绘画教学的目的。

以五年级美术字教学为例,他的通常教法:打格子、分部位、笔画统一,满格子等。这种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生自然就没有什么兴趣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美术字的基本技法的教学活动中,把其教学设计成“镂刻制版印字课”、“雏鹰小队旗制作课”、“节日彩灯设计课”、“横幅标语制作课”等等。这些课实际上仍是让学生写美术字,但加上剪、贴、刻、印等活动,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当他们看到自己刻印出来的美术字,线条挺拔,字迹清晰,他们心头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又如,小学生画人物画比较困难,他们对人体的比例、五官部位、人物的动态等不易掌握。是否可以把人物画的技法教学与制作纸人的手工课结合起来呢?方法是先把人体各部分按比例印在画纸上,让学生把各部分剪下来,用线穿钉成关节活动的小纸人,使学生在做做玩玩中熟悉人体的结构比例。然后再引导学生把做好的纸人摆出各种姿势,要求学生写生,学习画人物动态。在学画正面人物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把画好的人物沿线剪下,启发学生为纸人设计各种服装,来改变人物的造型,变化出各种人物形象。采取这种教法后,大大提高了学习中的趣味性,所以学生能在课堂里自始至终兴趣盎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二、手工制作融入绘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美术课不是一堂单纯的绘画技术和理论的传授课,而必须从培养人才出发,把德育、美育教育贯穿其中,用美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去陶冶学生的心灵,所以必须把德育、美育寓于绘画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教学之中。

如把手工制作同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教学生制作高架公路、建筑模型、机器人等,对学生进行时代美的教育。教学生设计制作造型新颖的包装盒、商品装潢等,对学生进行服务社会、做有用人才,进行劳动美的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校园的花草树木、环境布置,教学生制作风景的贺卡,进行环境美的教育。教学生制作家俱模型、立体贺年卡、活动课程表,进行生活美的教育。

除了这些以外,还通过手工制作来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如,小学生的服装是由家长购买的,学生的穿着打扮往往体现了家长的审美情趣,其中有的是和谐的,也有的是不和谐的,在服装设计的课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服装才算美的教育。通过师生讨论,使学生懂得“流行”不一定就是美、“时髦”也不一定就是美,不应去羡慕那些奇装异服,而应该讲究朴素、美观、大方。然后欣赏有关的服装图片,之后使用挂历纸自己设计、剪贴服装。这样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不但设计出了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服装,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并且学生在思想上也受到了比较深刻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设计、制作,都必须力求做到构图美、线条美、造型美、色彩美,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由感受美,而产生爱美的感情,这样的美育是潜移默化的,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对学生的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从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手工制作融入绘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

绘画与手工制作结合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绘画知识,而且能把学的绘画知识运用到手工制作中去,从而使所学的绘画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独立设计,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实践中,绘画与手工制作结合是方便可行的,手工制作的基本材料是纸与废旧物品。比如,用废纸盒制作建筑模型、机器人,用废挂历制作各种各样的服装,等等。真所谓“废品变宝,全在手巧”,只要在教学中多动脑筋,材料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

小学美术课堂实施创意教学的路径 篇11

【关键词】小学 兴趣 媒体教学 快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78-01

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术课堂教学,也是小学开展创意教学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小学美术创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小学美术教材,科学、合理的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案。通过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学美术课堂实施创意教学的路径,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是一种艺术,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美感。但目前,由于小学升学压力、老师教学方式不当等原因,我国很多的小学生都不怎么喜欢上美术课,认为美术课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

二、鼓励探究,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

在美术课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范画及优秀作品的欣赏,对于作画大都心中有数。但是,许多学生喜欢“依葫芦画瓢”,尽管有些学生表现得还相当不错,但就其作品而言却缺乏创造性和个性。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和独特性是需要培养的,教师要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冒险尝试,在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大胆探究的实践中,激发他们想象的欲望。

三、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传播媒体是教学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缺少一定的教学传媒,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就会失去有效的保障。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创作以及欣赏的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视觉来完成。因此,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美术教学内容,并通过独特、灵动的色彩变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其次,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美术课堂,美术教师还应考虑如何实现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构思活动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营造活泼气氛,构建快乐课堂

在我国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对学习美术缺乏兴趣和热情,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美术课堂上缺乏学习美术课堂的气氛,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老师一直都是处于主体地位,老师有着绝对的权威,加上升学的压力等,使得在我国小学美术课堂上的气氛一直都是严肃、紧张的,这种气氛下,要想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是很困难的,就更别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希望在一个氛围友好的课堂上学习。为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应该营造活泼气氛,构建快乐课堂。为此:

1.教师要面带笑容走进课堂

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受老师的影响较大。老师的情绪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气氛。如果老师面临僵硬的进入教室,孩子一看到老师面部僵硬,没有笑容,肯定就会认为老师心情不好,就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中畏首畏尾,生怕惹怒老师,这样的课堂氛围肯定是严肃的、紧张的,课堂教学质量肯定也是有限的。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一定要面带笑容走进课堂。用微笑来打动学生,亲近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是慈爱的。

2.注重使用幽默语言

小学生都是感性的,希望小学生一节课下来都保持高度的集中力是不现实的。为了可以活跃课堂,使孩子可以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学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使用幽默语言,如给孩子讲述一些有关美术方面的幽默故事等,这些对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是有极大益处的。

上一篇:班级安全总结范文下一篇:最经典的小学生入学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