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精选8篇)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篇1

仓桥学校 费金弟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随后上海市委、市府也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为切实改善学校德育工作,也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找到抓手,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制订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份文件。经过进一步修改后出台了试行稿。并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进一步贯彻落实“两纲”的实施意见》。《意见》中要求将学科教育教学和生命教育相融合,实行“无缝衔接”。教育关注人的发展,“生命教育”在现时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

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于1906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他还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让孩子远离毒品,给他们一个正向而积极的生命起点。英国提出了“呼应课程”,以顺乎学生的生长、发育的规律。日本教育界提倡一种“余裕教育”,试图将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恢复孩子天真烂漫的本性,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热爱生命是“余裕教育”的主题。日本政府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他杀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我国台湾学者孙效智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是指“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行动力”的一种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理想与实践的教育。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曾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短短几年间,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善于把渗透式与独立设科或综合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

大陆学者肖川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李家成博士提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已经需要、并且可能在整体性深层次的角度选择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关怀生命,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新取向。”

确实,学生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学校教育具有生命性,它必然也对个体的生命产生影响。学生如何生活,直接影响着他生命意义的获得。压抑、消极、被动的课堂生活,带给学生的是负性的生命体验,是对生命本性的一种伤害,并无可挽救地造成生命的无意义感。这种影响,远远胜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养成,它已经进入人的灵魂深处。民主抑或专制、主动抑或被动、自由抑或压抑,决非仅仅是那一段生命历程的事,而是在造就一种人,尤其是在生命的早期。

本课题将生命教育定位于广义的生命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种全人的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语文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正如《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应“紧密结合‘二期课改’,注重发挥语文等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如语文课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的那样,如果能有效挖掘语文课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师生精神生命的形成,激扬学生生命之力,焕发学生生命之美。

如何科学地、有效地实现教师从现场、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由讲故事到教育叙事研究的转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实践,可以为教师叙事研究的理论研究提供经验素材。《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应“紧密结合‘二期课改’,注重发挥语文等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本课题可以探索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经验和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我们对研究中涉及到的概念作了以下界定:

1、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的起点。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生命价值的引导和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全面均衡的发展。学校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培养起对他人的爱心,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生命观、价值观、人格观等方面获得相应的发展。概括地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2、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指生命的个体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从它的内涵和外延看,生命意识应该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生命意识,即能够关爱自己;二是客体生命意识,即是关爱他人(人和物)。

3、教学渗透,所谓渗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因此,本课题的“渗透”应该理解为,让生命教育不再作为单纯的德育教育,而是让其“逐渐进入”语言教学中,运用语言的魅力,通过有意识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目标。

4、叙事研究:指得是“教育叙事研究法”,就是通过教育教学主体──教师的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它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的研究。对于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的方式,本课题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清理、寻找”出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同时提醒他们在“清理”、“寻找”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时,关注研究过程中大量的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强调“把自己摆进去”,重视教师个人“生活史”对整个研究过程的作用,研究的对象不限于某些“特殊学生”,而是对每一个学生生命的关注。

(二)研究内容

1、在生命教育的实践层面开展深入研究,让生命教育深入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追求而造成的自由精神的淹没、安全而失去生命自由的教育、学生的群体认同而导致的对生命自由的放弃、对知识的过分追求导致的教育目标的偏移等现象导致了当代教育对人的生命的异化(如漠视生命存在、压抑生命活力和扭曲生命意义等现象)

3、课堂教学中的生命价值取向应该是关注完整生命的发展、尊重独特生命的形成、注重精神生活的提升、重视课堂生活的重建。

(三)研究目标

1、了解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对学生生命需要的不当压抑,以及知识技能的僭越、科学主义的肆虐、工具理性的奴役、功利主义的诱惑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等现象;

2、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

3、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4、探索教师从现场、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的训练方式,实现教师由讲故事到教育叙事研究的转变。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区域教学研究联动下的行动研究法,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感悟,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由点及面,螺旋上循环上升形成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中运用的基本框架。

本研究采取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来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学自我,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先研究并反思原有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并且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本题研究的策略。

第二阶段: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再实践,注重积累有关案例。

第三阶段:在案例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时间: 2010年6月。最终成果形式:经验总结和案例

三、实践探索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课题研究者,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观察者,也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本课题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案例研究,着重研究生命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将生命教育有效渗透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其意义在于有机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体验感悟,抓实语言实践,使学生认识生命,悦纳生命,在积极的评价中激扬生命的成长。

(一)挖掘文本资源,生命因丰富而精彩 中小学语文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要有效渗透于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挖掘并开发教材文本中显性的与隐含的生命教育资源,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生命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能真正滋养学生的心灵。

案例1:六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一千张糖纸》教学片段

师:‚我长大了,在读了许多书识了许多字之后,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表姑’这个词。‛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铁凝忘不了,甚至可以说是几十年都不能忘记这受骗伤害的经历,或者说是几十年还不能原谅表姑当年的行为。对作者的这一心理,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生1:表姑的欺骗带给‚我‛和世香‚深深的伤害‛,我也会恨那个叫表姑的。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长大了也要让表姑尝尝被骗的滋味。

生2: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铁凝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很会记仇,不会自我反省。

生3:不能一味地指责表姑,因为我们自己的言行也给养病的表姑带来痛苦,所以她才骗我们的。

生4:我会感谢表姑,是她让我度过了一个丰富、辛苦的暑假,让我学到了课堂中学不着的本领

……

师:表姑的欺骗是有意而为吗?作者写此文目的是为了‚声讨‛表姑吗?(在短暂的沉思之后,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生5:表姑的欺骗是不经意的,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表姑,甚至记恨表姑,应看到自己的言行同样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要学会理性反省自己的言行缺陷,学会理解和感恩。

生6:‚我们已经长大,可所有的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么?‛,作者的写作意图应该是告诉我们:大人也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自己孩童时代不愿受欺骗,为什么长大了要欺骗小孩呢?本文呼吁大人们不要欺骗孩子,哪怕是不经意的欺骗,对孩子要讲诚信。

师:作者写作本文想要达到的目的:‚于欺骗的伤害中读出童心的唯美和真诚,读出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必要‛。那么,假如我们当了父母之后,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生7: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诚实守信,说到就要做到!生8: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对,学会尊重他人,哪怕是再幼小的生命。……

这个案例的典型之处在于教师开发了教材中显性的与隐含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课堂教学并非纯粹地教授课文,而应更多是以课文为载体,充分开发文本本身的生命教育资源,充分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而出的各类资源,发挥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经历和气质,他们对是同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不可能有完全相同之处。“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课堂上的教师,就应该努力的贴近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独特而丰富的心灵里去,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不应是灌输行为,而是一个引导与播种行为。这样文道结合,更能触发学生对生命的感受、思考。

(二)营造学习情境,生命因无痕而美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创设、呈现学习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如果学生的学习与情境不相融,那么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便将不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学习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案例2: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语文展示课,上课的教师是外区县的优秀青年教师,整节课上得可点可圈,让听课者赞赏不已。但我觉得她的开场环节更让我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生:老师好。

师: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知道我是谁吗? 生:知道,是黄老师。

师:小朋友真厉害,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老师,您上面的投影片上写着呢!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老师相信你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肯定不错。可今天上课的主角除了我,还有……

生:(很茫然,互相看了看)

师:让我来告诉大家吧。(老师在上课班级一栏里打上了‚xx小学一(2)班‛)生:(异常兴奋)是我们,是我们…… 师:对,这节课你们和我是共同的主角,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课? 生:有(顿时不少学生挺直了腰,声音中透出了心中的喜悦)

这个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教师在课堂学习开始前以简短的时间与简单的问答巧妙地营造了愉快的氛围,并唤起了学生生命的主体意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身心合一地进入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包括课堂情境与文本情境。

1.营造积极的课堂情境

课堂情境是一个“大环境”,包容了课堂内所有的人与事件,师生情感多维交融;课堂情境是一个“大背景”,涵盖并影响着所有的教与学的行为。

(1)师生长期共同营造。案例研究只是撷取了课堂教学中一个简短的片段、一个精彩的侧面而已,但从中可以反映出课堂的人文气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是浸润与滋养学生心灵的生命场。教师与学生一起长期共同经营,方能使之成为生命诗意的栖居之地。

(2)师生共同关注生命细节。课堂是一个繁忙的地方,是学生思想、行为、情感交汇的场所。教师要细心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关注每一个小生命的表现,投以关爱的目光,报以赞赏的话语,使生命于每时每刻都能舒心地成长。

2.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语文书上印刷的是冷冰冰的白纸黑字,文字中叙述的是感人的故事,描写的是真切的情境,塑造的是丰满的人物,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文本的情境是我们需要进入并体验、感悟的世界,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是要感受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形象、思想、精神,读懂并理解典型事件的意义与价值,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

(1)借生动的语言走进文本情境。文本的世界是以语言文字营造的,语言文字是思维与情感的物质外壳,语文学习必须凭借语言文字进行。教师传情达意的朗读与精心设计的导语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的两大媒介,而学生的模仿朗读、角色扮演等可以使学生从心灵上走进文本情境。

(2)以多媒体技术营造仿真情境。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课堂打破时空的局限提供了可能。中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就是直观性原则,基于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有些文本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直观性手段辅助,如影像、图片、音乐等。例:古诗教学《鹅》,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鹅在碧波中戏水的图片,配以背景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示范性朗读,仿佛进入了与鹅同乐的世界。

(三)抓实语言实践,生命因感悟而灵动 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其要义是首先要把握住语文教学的特点,以此为基础开展生命教育。简而言之,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更要有“人情味”。“语文味”体现在语言训练与实践之中,“人情味”体现在字里行间与语气神态之中。

案例3:(六年级第二学期《‚诺曼底‛号遇难记》)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当学生读到面对船上的混乱局面,哈尔威船长坚定有力地命令奥克勒大副‚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的时候,老师同样坚定、同样有力地对学生说:‚请你再读读这句话,我相信你一定有问题要问问船长‛。

生1:如果真有人拥挤,船长会让开枪么?

生2:船长刚才还说要把六十人全部救出去,怎么又要打死想逃生的人呢? 生3:船长为什么要下命令开枪呢?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一下子就钻到了问题的核心,其实这三个问题是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下达开枪的命令?

(几个同学举手要求回答。)师:大家不要急于回答,我建议你们读读书,相信你们能从文中找到支持船长的理由。

(生读书思考,更多学生举手。)生4:因为当时已经乱得不可开交了,大副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也不行,所以船长就下令打死敢走在女人面前的男人。

师:我相信会有人为你补充。

生5:我为她补充。如果不组织好秩序,也许会有不少身体弱的人被挤到海里淹死。

生6:也许会把小艇挤翻,造成更多人死在大海中。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后果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在这危急现场,船长威严地下达了自己的命令──

生(齐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还有第二个理由支持船长的这个命令吗? 生7:救援的时间只有20分钟。

生8:在20分钟的时间内救出六十人,时间十分紧张,如果人们因为乱挤乱推耽误了时间,让更多人死亡,还不如杀一儆百。

师:你的意思是开枪是为了让更多人生存,对么? 生9:对!牺牲少数人,救出多数人。

师:看来,在这紧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船长的命令有力而又严厉——

生(齐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理解的达成是两个视界的融合,文本意义的实现,实际上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只有打开读者的自我视野,才能找到与文本视域的差距,才能在理解文本视界时融入读者的视域,完成对话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能以自己的视野替代学生的视野,也不能以个别学生的视野遮蔽其他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地敞开、擦亮每个学生的自我视野,才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智慧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语言,圈词划句,让学生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对文本解读的深入,把自我融入到文本之中、浸入到角色之中,随着文本人物的心路历程细细体验,站在他人角度审视生命,或许对生命的理解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感悟生命的重要性,也更能理解生命的不同之处。

(四)倡导激励评价,生命因自信而激扬

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积极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慢慢积淀成为可贵的自信;而消极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与羞辱感,出于心理自我保护的需要就会出现沉默、回避、退缩等学习行为,生命的成长性逐渐丧失,课堂成为生命的屈辱场。而课堂评价属于一种即时性评价,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发言、讨论等作出及时的评价,这对教师的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

案例4: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二学期课文《荒芜的花园》的教学片段 师:贝尔太太第二块牌子上写的是个绝妙的主意吗?

生:我认为不是个好主意,她是想用蛇来吓退人们进入她的花园。生:我觉得是个蠢主意,它最后让花园变得荒芜了。生:我觉得贝尔太太有意吓人,这样做很不好。生:老师,我觉得贝尔太太的主意确实很绝妙……

(这时,教室里响起了其他同学的一片哄笑声,发言者顿时涨红了脸。老师用手势示意学生们安静下来,脸带微笑……)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声音很轻)贝尔太太想出了这个主意,达到了她想达到的目的。虽然贝尔太太的做法有点不对,但是我觉得人们的做法也不对呀,他们没有征得贝尔太太的同意,就随随便便进入花园,想干啥就干啥,破坏了花园的美丽。(声音逐渐提高。)

师:你是说,单评价这个主意确实达到了目的,但同时你觉得贝尔太太和人们的做法都有欠缺之处,对嘛?

生:嗯

师:同学们,听清他的话了吗? 生:……

这个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学生的“另类回答”,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罕见。而这样的回答总会招致嘲笑声,使回答的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小学生的思维是活泼的,有时并不顺从问题的本身,并且有些学生总是喜欢从自己的关注点出发的,“答非所问”的现象是常见的。

这个案例的典型意义更在于教师正确的处理,及时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敏锐地澄清学生思考的价值。教师的表扬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同时也保护并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从评价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种积极的激励评价,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激励场。同时也教会其他学生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

学生非常在乎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能得到教师与同学认可,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不要局限于学生回答的本身,要从多角度进行评价,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等方面,例如:回答虽然不正确,但是勇气可嘉。

我们倡导如下的激励评价方式:① 纵向性自我评价,即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较,看到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激发积极的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肯定,激发自信。② 差异性互动评价,即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评价依据,将“现在的他”与“以前的他”相比较,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明确努力的目标。当学生遇到失败时,不是简单的指责,而是引导学生客观分析、正确寻找原因并制订相应的对策,让学生明白失败中可能存在成功的因素。

我们认为激励评价的心理价值:着力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过度否定性的评价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可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降低教育、学习的效果。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则会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对教师的指导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教育、学习效果也更为显著。

四、主要成效

(一)学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生命,还要让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感悟生命,从而激扬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生命教育的开展引导学生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来欣赏和感受生命的美好,塑造了青少年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通过生命教育他们渐渐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当他们能够感受、体验生命的美与真时,这才是生命教育的一个起点。经过课题的实施,我们发现学生的生命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生命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现摘录学生的习作以佐证:习作一

曾经的我很迷茫,出来没有思考过生命是什么,更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只不过是几十年,弹指即逝,何来意思?

但今天读了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后,我对生命有了新了认识。

这篇文章并不长也没有优美的词句做修饰,但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多生命的热爱和珍,寓意深远,主要讲述了一只小飞饿在险情中挣扎求生,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小苗,以及作者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律动。从而感悟到了什生命的可贵。

……

意志倒下时,生命就不再屹立。人生,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的生命,让生命之树长青不老。(初一唐泽宇)习作二

假如生命是草,决不因此自卑!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

假如生命是一段原木,做一座朴实无华的桥吧,让那些被流水和深壑阻隔的道路重新畅通!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可贵的,是稀有的,是美好的,但生命需要拥有它的人去创造奇迹,去开创未来。

让我们共同携手去爱护生命创造未来吧!(初三 何菲燕)习作三

生命自开始便是沉默的,但生命偏偏又是不甘寂寞的。我们太平凡,但我们又不甘平庸,于是我们每日每夜地努力,但阻碍我们成功的荆棘又往往刺破我们的皮肉,以获得我们的眼泪与鲜血。我们无语,我们无力,但我们有心,我们沿着心灵的指引,冲破重重荆棘,踏入了隐藏其中的玫瑰花园。我们依旧无声,我们只是继续在玫瑰花丛中追寻生命的真理。‛(预初 陈涵婷)在我校实验的一个班级中,有一次上《紫藤萝瀑布》的时候,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文中说“我很想摘一朵”,又说“但我没有摘”,“我”为什么“没有摘”?在以前的班级讲授(没有给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之前)这篇课文提到这个问题时,很多的学生就直接用文中的语句“我没有摘花的习惯”进行回答。但是这一次,很多学生都说到了“怒放的花朵也是一个生命,对于生命,不管是人还是花朵,我们都应该善待与珍惜”。多好的回答呀!我并不知道作者宗璞在写作时是不是这样想的,但是从学生回答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对生命的真谛和内涵有了真正的理解。

蕴生命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在提高学生自身的生命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一些生命体,从而提高人类自己的生命质量。同时,生命教育也将反过来增加了学科教学的内涵,使学科教学和生命教育相互促进。

(二)教师富有生命情怀。

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理想,往往是实践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在参与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教人先正己,育人先爱人,把尊重生命作为自己师德的重要支柱,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养成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怀,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着力于班级精神的涵养,着力于生命课堂的构建。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环境。

教师在指引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时候,自己也在感悟生命,教师通过教学后记和教学随笔的形式随时感受来自生命的洗礼。正如一个老师在感悟生命中写到:“生命就像人生的青春一样,只有珍惜,才会在品味中发现,它竟是这样的美好!”“生命是一个奇迹,也是一段悲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意味着要从这个世界上离去。我们不能白白地辜负了这一段时间。我们并不需要像居里夫人那样伟大,我们只要做一回自己,理解生命的真谛。”

在人们的观念里面,教师就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就是“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教师更是“别人前进的脚下梯子”。于是老师就与奉献和牺牲划上了等号。诚然,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对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起着重要的感染作用。但是,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更应该造就自己,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都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指引学生认识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命意识的提高。只有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出了一种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时,才能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强大的感召力,让学生在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生命的芳香,品味到生命的价值。

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反思中成长,也指引着学生领悟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的美妙。

(三)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反思,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能力有了较高的提高,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对生命教材的敏感性增强,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更强,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悟生命。这些经验对老师以后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和科研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生命需要每一个人的品味,更需要每一个的呵护,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生命定会越开越灿烂。

五、研究反思

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日益凸显,对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思考,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通过对个体生命整体发展的成全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事实告诉我们,中小学语文应该肩负起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力求把他们培养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使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语文教师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学习,提升能力,发挥生命的光彩和力量。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从而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创造生命、建构生命。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的理念,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背景充分重视每个生命个体,只有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相关的后续环节都跟上,语文教学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尽管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它的实践异常的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年代,教育教学都将因生命而绽放光彩!参考文献:

1、《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 肖川

来自肖川的博客——“肖川的教育理念” http://blog.cersp.com/81650/674727.aspx

2、《课堂,凝视生命的细节》 林高明 《教师博览》 2006年第9期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4、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天津教育出版社

5、《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发展前景》 宋兵波

《思想理论教育》 2006年第6期

6、吴增强、张声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生命教育解读》

7、孙道进:《论科学知识的生命伦理向度》,《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8、参考书目:朱小曼教授的《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9、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10、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11、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教育研究》1994,(10).

12、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 《思想理论教育》 2005,9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篇2

关键词:体育课程,生命安全教育,方案构建

体育自产生以来就源于人类生命安全自保的冲动, 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学者思想上的认同, 但是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这一崭新的课题历时不久, 还没有构成成熟的实施方案。作者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 对湖北省武汉市、荆门市、十堰市3个市选取城区小学、乡村小学各5所, 根据体育课程目标、实施原则、实施途径, 筛选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遵循的目标、原则、实施途径, 通过对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问卷和访谈, 最终构建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方案体系。

1 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目标的下位目标, 但又与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一脉相承, 体育课程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 例如我国历经的几个体育课程改革, 它的目标也是在不断地变换。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某种程度上属于具体目标即教学目标。依据2001年以来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分为5个领域6个水平, 5个领域是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1]其中生命安全教育穿插在5个领域之中, 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呢?通过对体育课程目标中安全教育的目标进行梳理, 作者对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分别进行了调查。

通过表1统计数据表明, 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在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目标上存在着共识, 认为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应该是提高、强化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其次是保证学生的健康, 减少运动损伤, 学会规避风险。自新版《体育与健康》实施以来树立了“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而“健康第一”的根基源于生命自保、生命质量提升以及生命安全发展, 因此强化和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理应成为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首要目标。

2 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原则

教育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究竟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笔者通过梳理相关体育课程遵循的原则, 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 筛选出实用性原则、预防性原则、健康促进原则、技能为主原则、技能训练与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安全运动与安全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采用问卷方式访谈了相关体育教师。

通过调查得知, (见表2) 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59.2%的体育教师认为首先应该遵循的是实用性原则;与此同时, 技能训练与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则;当然在调查访问中, 也有些体育教师不知所云, 因为他们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只知道新课程标准推行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笔者认同半数以上体育教师的看法, 认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原则首先是实用性, 其次是技能训练与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

3 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途径

途径, 是指方法和路子。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必将采用一定的方法和路子才能实施。针对是从内容上进行筛选、加工、融合还是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探索, 笔者列举了一些方法对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 (见表3)

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属于三级课程管理制, 地方以及学校都有开发课程的权利, 那么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 要挖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弹性教材、乡土教材、地方特色教材, 以及对学生适用的教材, 但是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首先采用的一定是体育游戏的方式, 创设安全教育的情景, 让小学生身临其境, 培养安全意识, 增长安全知识。

4 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内容

体育与健康中涉及到的安全教育内容宽泛, 不仅仅包括运动安全, 还包括饮食、卫生、疾病预防、网络安全等,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究竟哪些安全教育更加适合在这一年龄阶段进行, 笔者调查体育教师结果如表4。

从表4分析可知, 体育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要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兴奋性高但易疲劳的特点,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 易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 那么能够与体育教学结合较好的选项:如穿适合运动的服装, 可以防止给运动造成不便带来伤害, 教师身先垂范, 穿适合运动的服饰;知晓安全的运动环境, 如器材损坏、场地不平或者其他危险因素, 学生应该知晓运动需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知道安全的运动环境远远不能保证小学生的安全, 还应该让学生学会躲避运动中的危险。除此之外, 因为从小就耳闻“红灯停、绿灯行”的儿歌, 如果体育教师能加以游戏进行练习, 不仅仅可以增添体育课的趣味性, 而且能提高小学生的交通安全防范能力。综上所述,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最适合开展的安全教育内容是:穿合适运动服、知安全运动环境、躲避运动中的危险、安全教育。

5 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课时

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可行, 教学内容也很丰富, 但究竟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来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的时间应该安排在体育课程的什么时间进行, 也关系到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

从表5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主张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因为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性高, 注意力集中, 学习效果好。其次在生命安全教育穿插在整节课中, 采用专门课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师寥寥无几。从表6中, 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老师采用每节课3~5 min进行安全教育, 说明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具备安全教育意识, 主张每节课都牢记安全教育,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灌输安全知识, 培养安全技能。

小学阶段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目标在于强化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采用的主要原则是实用性原则;实施途径主要是通过体育游戏进行;安全教育内容主要是穿合适的运动服、知道安全的运动环境、能躲避运动中的危险、交通安全;实施的时间主要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 每次课最好抽出3~5 min进行。

参考文献

[1]朱万银.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源于19世纪60年代,提出强调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理念。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来看,应该绽放生命光彩的语文课堂往往却忽视了生命的完整性。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學出发,探讨生命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给学生独特体验,让其感受生命的意义

情感和感悟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并不是说要老师去传授。语文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借助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学生的发展也是因为个体的不同而独具个性。教育就是需要在尊重这些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上进行。小学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可以通过给小学生提供一些正能量的阅读,通过这些阅读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或者,通过学生写作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比如,教师让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申请成功的视频后让学生自由写作。有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赞美祖国的伟大,有的学生对祖国充满了信心等等。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得以提高,而且还发挥了自己的见解、感受。体验使得语文学习进入了学生的生命领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生命的意义。

二、尊重学生观点,让学生生命自由发展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师缺乏尊重学生感受的意识,最终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和生命力被扼杀。在教学《司马光砸缸》后,教师不仅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还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有学生提到:小孩子不应该在水缸旁边玩耍,而且有人掉进去以后不能直接跳下去救,而是想办法砸缸,还有其他学生说要尽快告知大人,我们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跑掉,应该向司马光那样学会处理问题。对于这样的见解,教师应该予以鼓励。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辨别能力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借助课堂学习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语文课堂是丰富的,通过生命教育理念来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感知生命、感悟生命是可行的。而且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完整生命,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到生命的可贵。

参考文献:

[1]王燕.基于现代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06).

[2]王秀芳.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1).

小学语文生命化教育教学案例研究 篇4

晋江市永和镇茂峰中心小学姚翠红

[问题提出]: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对知识的获取得作了三个比喻:一种像蚂蚁一样,只知道简单地搬运材料;一种像蜘蛛一样,只知道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布网;而科学认识应该像蜜蜂一样,把采撷来的百花的花粉进行消化和加工,并配制成蜜浆。

培根的比喻是形象而深刻的。瞻顾我们的教育,那种“蚂蚁的方式”、“蜘蛛的方式”又何尝少呢?且看有些教师只知道搬运、灌输,将学生的大脑视为被动的知识容器、知识载体和知识受体;且看有些教师只知道用知识的“丝”缠学生,用作业的“网”罩学生。他们年复一年,届复一届地重复“昨天的故事”,自己的一张“旧船票”又岂能让学生登上新世纪的航船 ?

灌注之教、记诵之学,长期地宰治着学校课堂。表面的忙忙碌碌,吐丝结网,往往掩盖了思维的贫困和才智的消磨。中国人批评这种教育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犹太人将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称之为“背着很多书的驴子”。由于灌注、记诵的知识是标准化的、统一化的,所以学生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想象,没有了创造,没有了体验。死灌呆记无异于吃别人已经咀嚼过的馍,虽可以填饱肚皮,却吸收不到多少营养。其结果是,学生拥有的知识越多,其包袱越重,能力越是得不到锻炼和发展。不是知识越多越主动,越轻松,而是知识越多越被动,越沈重。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指出,在教育活动中,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体验全部的教育过程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在现在的教育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很难落到实处的,许多突出成绩的获得都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的。而小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人的生命意义的丰富与发展,这是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系统工程。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生命的认识和实践,更缺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张扬,完全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了解和关注,也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与呵护。这些教育的结果集中表现为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不尊重生命。而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象“隐性暴力”一样,这种看不见的暴力将会极大地破坏和感染周围的人。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和专家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们认为还不够。我们还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孩子们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除社会、家庭和孩子自身心理素质偏差等因素外,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学生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育要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来看待,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孩子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特别是农村的一些家长,他们把学习当作了孩子唯一的出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除了学习外什么事也不要小孩做,一旦孩子的学习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他们就对孩子或者漠不关心,或者放任自流。因此,开展生命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旨在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从而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彰显生命的价值。

二、课题的界定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自变量:

1、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和一些活动。

2、创设有关生命教育的氛围。

3、在各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因变量:

1、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提高生存的技能。

3、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生命。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1、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

2、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掌握技能。

3、建立起学校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

4、教师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学生,真正地从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和呵护学生的生命。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的调查研究以及学生对生命的了解和态度的现状调查。

2、如何在学科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从了解和肯定生命的意义,珍惜个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到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3、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制。

4、开设心理辅导课,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5、教师逐渐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6、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生命的技能,保护自己的生命。

7、基于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研究: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开发和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学生对生命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研究,对他的成长的过程做好记录。随时调整教育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5、文献法:广泛学习国内外有关射干那么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研究。

五、研究目标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04—05)

(1)组建课题组;

(2)选择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06.09—2008.06)

(1)进行有关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孙金虎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朱燕、许建桃

(3)在各科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徐艳娟、张云

(4)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徐卫平

(5)引导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张玉振

孔文

(6)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研究。

朱燕

(7)教师积极撰写论文。

全体课题组成员

(8)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编制。

全体课题组成员

(9)邀请专家指导。

3、总结阶段(2008.09—2008.10)

(1)撰写结题报告;

(2)教师撰写论文,出论文集

(3)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调查分析、研究现状 1、问卷调查

现在的小学生缺乏生命意识,对生命的一些知识了解很少,为了对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我们课题组专门设计了问卷调查题。我们分别对三至六年级的

使得《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有所依托,针对学生的特点及现状有的放矢,调整、改善现有的研究模式。我们在2006年12月份对大路中心小学三到六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问卷共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43份。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的是定案型即封闭型问卷,对问题的答案作了限定,这样便于数量化统计,但也可能损失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资料。另外,小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旺,在接受调查时可能不如实反映自己的情况,这也是本次调查的弊端之一。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中,约有55%的学生表示家庭教育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有重要关系,40%的学生表示与学校教育也有关系,只有5%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天性有关。由此可见,生命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随着网络世界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五(天)加二(天)等于零!”折射出学校教育的脆弱。抵御消极因素方式是教育社会化,让社会、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生命教育提倡向家庭开放,让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协调于学校教育;同时生命教育也提倡向社会开放,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当问到“身心健康、学习优良、游戏活动三者之间你看中哪一个”时,35%的学生选择身心健康,25%的学生选择学习优良,15%的学生选择游戏活动,还有25%的学生选择三者都重要。这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你经常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吗?”15%的学生选择“是”,55%的学生选择“不是”,30%的学生选择“有时觉得”。这说明还有很多学生对自己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因此,我们要拓展《生命教育》内容,让学生体验个人生命价值。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生命意识有所增强,但近些年来,一些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身心脆弱、自制力差、不珍惜个人生命,或因玩水、玩火、不守交通规则等各种原因而轻易放弃宝贵生命的现象屡见报端。看到这些可爱的学生失去幼小的生命,我们深感痛惜。但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我们必须自觉担当起“生命教育”这个重任,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基于此,我们认为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二)环境教育、营造氛围

1、学校环境。

环境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一个文明校园,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建设一个文明校园,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努力从校园环境的层次、内涵和质量上提升生命教育的含金量,养成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的态度。为了让学生一踏进校园,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学校这着力在环境布置上体现生命教育的主题。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学校就在努力营造倡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在学校门口的醒目处是我们学校倡导的校园文化主题“关爱生命

快乐成长”,靠南边的墙壁上写着“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

我成长”的标语,以及张贴着很多张运动的宣传画,教学楼的墙壁上也有一些激励学生成长的人生格言。每个教室的走廊上都张贴着古诗词,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打上了亮丽的底色。

2、课题组经常利用学校的橱窗进行生命教育的宣传,比如:生命的起源图片展;安全教育你我他,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征文,防艾滋病宣传、毒品图片展等等让学生知道生命的可贵。实验班也要求利用晨周会积极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同时也要利用好黑板报对学生进行宣传,激励学生了解生命,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的教育,从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3、社会、家庭环境

生命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目前社会对高学历的过分渴求,再度引发人们深埋心中的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功利主义替代了教育的生命关怀,使得一些人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放弃教育对生命的引导,对生命价值的挖掘,对生命精神的关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子女的生命态度。在一个积极、乐观、奋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是会有健康的人格,懂得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了一个各种思想充斥、各种观念斗争的熔炉,全社会都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用正面的舆论宣扬生命的价值,共同担负起对年轻一代生命教育的责任。

(三)积极探索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课题组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

1、学科教学渗透

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这些课的好坏,不是单纯任课教师的理论灌输,也不是单纯的说教,它需要我们任课教师用心教授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作真实的生命个体来对待,真正做到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要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那么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无疑是现阶段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易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如:《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就是一幅幅由文字构筑的连绵画卷,通过这类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徜徉在如此美妙的画卷中,让久困于城市、教室之间的学生沐浴在自然的阳光中,享受自然、社会的和谐之景,放飞心灵,体验生命存在是一种快乐,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美丽,挖掘学生潜在的对生命的热爱;《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

等,不同的国界、不同的时代,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相同的执着追求,而他们各自的生命的价值因他们的执着得以体现,生命的意义在追求中不断完善。在向学生展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用对真理、正义、事业和理想的不断追求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提升生命的坚韧,使个体有限的生命得到升华;个体的生命在浩瀚的宇宙和无垠的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柔弱甚至残缺,但是就是这样有限和脆弱的生命个体在其生命过程中却能显现去无比强大和光辉的生命力量。《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等几篇从不同角度诠释生命及其意义的文章引领学生叩问生命,培养学生对“生命”初步的哲学之思。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数学学科中也能进行生命教育。比如对有些反映比较慢的学生,我们要建立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尽可能的呵护。给他们多一点爱,如:我们班的张继伟同学因为学习不太好,对老师的提问常常不能回答,要在在课堂上他不敢举手,但又怕同学们说他笨,往往举了手却回答不出问题,他为此感到压抑和自卑。我了解他的心情,鼓励他回答问题,每次我都注意找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然后激励他,没有多久他就增强了自信心,慢慢地他举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多,学习也赶上来了。这是老师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儿童有学习、探究的天性。儿童的这种天性是人的创造性的基质,教育的责任应当是激励、保护和发展这种天性。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是由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去学习圆的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多形式、多途径地去认识圆。学生自学探究热情很高:有的折,有的画,有的量,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互相争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表明其积极学习意向的产生,正是这种活动,智慧得以生成。唯有如此,课堂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积极的学习状态和生命体验才会真正得以形成。

体育课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主要之一。体育是学生身体锻炼和技能技术形成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有一个强健体魄的有力保障。但从学生锻炼过程中的思想变化看,却包含着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价值的完善等各种优良品德的形成。如:集合时的“快、静、齐”、队列训练中的“齐步走”等经常性的训练,对学生进行严明组织纪律的渗透教育。体育老师经常安排一些小型的比赛,让学生参与,如拔河比赛、班级篮球比赛等等能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各项比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耐性、毅力”的锻炼。

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如:《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让世界充满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歌曲无不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和爱的感染。美术课上,学生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专题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个人的自然生命,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通过心理健康课地方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传授,让学生通过《生命教育》学习、主题阅读、思考讨论和老师的主题讲解,活动延伸和生动的电化教学,了解个人生命的来历,知道生命的成长规律,认识生命的个体差异,相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消除了学习基础薄弱、身体矮小同学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在学习、生活细节中发现自身的优点,提升自我生存价值。教学中,教师还十分注重网络资源,通过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个人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的理解。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家长对学生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要倾听孩子说话,宽容与约束并重,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2)开设各种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我们课题组邀请交警大队的人员为学生做了交通安全的讲座,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学生通过讲座,充分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我们还邀请了派出所的民警和政府的法制宣传员为学生做《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毒品》等法制讲座,听讲座的学生纷纷在我愿做守法小公民上以及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条幅上签字,不仅自己懂得了这些常识,还积极向周围的群众宣传,其中许洁茹、戴晨阳等同学还写了的心得体会。另外学校还开展了预防艾滋病教育宣传。

(3)卫生与健康知识讲座。学校每学期都定期开展卫生知识讲座,让学生

3、少先队活动

少先队大队部组织了一次“珍爱生命、健康发展”图片展宣传,利用学校橱窗向学生多次展出了安全教育图片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图片展等。

全校各班都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队活动。分别开展了“交通安全我知道”、“讲诚信”、“生命的起源”……这些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知道生命的价值

少先队结合争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主活动和同伴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指导学生广泛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和热爱生活。

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一次以“观看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

4、课外实践活动

生命教育同课外实践相结合。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如老师通过播放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从飞的生命历程,帮助同学理解生命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珍爱生命的热情,唤起了学生乐于助人、奉献社会、超越自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了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胚胎发育、出生过程,体验父母给予生命的不易,实验班老师组织学生参观从胚胎到出生,再到婴儿的哺育的录像,让学生体验妈妈怀孕的艰辛和父母养育的艰难,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学会呵护个人生命,提升个人的生命品质。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在学校里除了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以外,也要锻炼坚强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课题组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时间活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放松学生的心情。如春天外出远足,爬圌山、放风筝等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身心。

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组织学生为全镇的孤寡老人捐钱捐物,并为老人们去打扫卫生,三八妇女节开展“我为妈妈添光彩活动”“我也来当一天家”活动,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从而学会感恩。

课题组还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开展一期“珍爱生命、健康发展”的专题辅导讲座,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七、研究成效

(一)学生方面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首先,学生的生命意识有了加强,我们通过学科渗透、各种讲座和主题班队会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思,懂得了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对同学有礼貌,对老师、家长有礼貌已经蔚然成风。学生也养成了较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其次,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较大的张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们设计了各种的小型比赛,如:书法比赛、朗读比赛、小白灵歌咏比赛、手制小报比赛、跳绳、踢毽子比赛等等,这种非知识内容的比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学校和教师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立项,我们学校基本确立了以“关爱生命 关注成长”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浓厚的氛围,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地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课题研究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研究中,课题组所有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经验。教师知道,生命教育通常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言行,以自己的心灵感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在师生的交流中,体现生命的意义,共同得到发展。其中,龚舒英老师参加品德与社会基本功大赛获得了镇江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张玉振老师体育课获得了镇江市一等奖。多人次参加论文交流和比赛,其中获省等级奖3篇,市级奖

篇。

中学德育中生命教育的实施探讨 篇6

摘 要:德育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中学生正值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认识和珍惜生命是其德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鉴于此,本文从生命教育的内涵谈起,就中学德育如何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进行探讨,以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学德育;生命教育;实施路径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一种关于生命意义、价值的教育,旨在促使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爱护、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生命教育包含生命意识和价值教育、生存技能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让学生获得人文关怀,形成健全人格,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从必要性来看,生命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接受的一种教育,也是对教育本质的体现,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其次,从迫切性来看,近年来频频上演的各种悲剧,都体现出了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不足,因此必?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知、尊重和关爱生命,减少恶性事件发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三、中学德育中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1.开设专门课程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最主要的途径。课程的开设,意味着有了专门的教材和教师,课时也有了保证,教学更加稳定和集中。如台湾的很多中学,早在20世纪末就开设了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每周两节,配备专门的教师,并开发了生命教育手册等校本教材,内容包含敬畏生命、面对危害、生存之道、理想信仰等。通过由浅入深的系统学习,让学生对什么是生命、怎样生存和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除了专门课程的开设之外,各种文化课也都有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找准切入点,将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教育是无处不在的,由此获得更加深入的教育效果。

2.开展各种活动

首先是德育课堂活动。教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和生命教育有关的主题活动,如以“生命最后一天”为题,写下自己对亲友、教师想说的话。又如,针对某些热点事件,举办演讲和辩论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给学生更多表现和发挥的空间,而不是之前德育课上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其次是校内各种活动。中学阶段的校内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完全可以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如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可以按照月份制订不同的主题。如“珍爱生命月”,由不同的学生代表从不同角度进行演讲。开学和毕业典礼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更多的任务和挑战等。最后是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正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巩固。比如台湾多所中学的生命教育中,一个固定的主题活动就是参观产房和殡仪馆,一个是生命诞生的地方,一个是生命结束的地方,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生与死有更加真切和深刻的体验。

3.家校通力合作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特别是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真正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由此才能保证其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合理地面对,而不是采用极端的处理方式。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家长应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各种事件所蕴含的生命教育意义,并以身作则。比如,面对秋天的落叶,就可以引导孩子从生命轮回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引发出爱护植物和树木的主题。最后,学校和家长要加强联系,通力合作。教师与家长的交流,绝不能仅限于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群等方式,定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更加全面的情况,以便予以针对性的引导。

4.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脾气性格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共性特点,更要关注个体差异,避免采用“一刀切”“一锅炖”的方式同等处理。以对学生性格的塑造为例,对于性格内向甚至略带自卑的学生,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点,一步步引导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对于自尊心强且容易骄傲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地“泼泼冷水”,让他们对自我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对于一些迷恋某种活动的学生,教师应首先分析原因,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制止。这种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除了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外,还能让学生获得关注感和重视感,从而与教师有更加默契的配合。

中学生正处于黄金年华阶段,但是一个个悲剧的上演,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更凸显了中学生命教育的缺失和不足。本文也正是基于此,对中学德育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生命教育,真正引导学生认识、珍爱和正视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存技能,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实施策略 篇7

天地宇宙之间, 最贵重的价值就是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最奢侈的梦想就是生命之花尽情的绽放;最高贵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掌握生命的探究之道。教育的基础就是生命的存在, 就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 让教育去润泽生命, 这就是生命发展理念。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 是个性化的教育, 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 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学校开展生命化教育, 就是要把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关爱、信任、成全,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蕴含广博的生命教育资源, 这是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沿阵地。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这是时代使命与语文学科优势。针对着语文的思想性而言,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 以及对美好的灵魂的塑造、高雅情操的开发离不开语文教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生命的感受, 是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的真谛, 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同在。

生命教育视野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其生命特征的体现就是“以人为本”, 注重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衡则扼杀了师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的预设封闭、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构建生命关怀的语文课堂教学, 应强化教师自身的生命意识。教师应当明确: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在这一次的生命中我们应该珍视生命、善待生命、让生命精彩。对于学生要尊重, 对生命的尊重, 对人格的尊重, 对他人的尊重。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才能真正关爱生命, 呵护生命之花的成长。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用生命去呵护生命, 用生命去撞击生命, 用生命去滋润生命, 用生命去灿烂生命。构建生命关怀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既教书又育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 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构建生命关怀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僵化的模式, 应该注重多元化灵活开放性的课堂, 应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切身真实感受的唤醒与引领。

那么,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生命资源, 激活生命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许多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 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在教学中, 教师要找准切入口, 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使学生对“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这三个问题产生正确地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 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以此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体会生命的可贵, 善待自己, 尊重他人的存在, 善待他人;认识生命的价值, 实现自我。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 运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方法来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懂得:生命是一种美丽, 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善良, 要学会感恩;生命是一种关爱, 要学会在乎;生命是一种责任, 要学会履行;生命是一种宽容, 要学会谅解;生命是一种付出, 要学会磨练;生命是一种尊重, 要学会理解;生命是一种和谐, 要学会相处。因为, 生命教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学生注重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提升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价值, 挖掘生命潜力, 使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让学生知道如何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 与家庭、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生命的历程。

二.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促使生命觉醒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地展开教学, 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 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 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 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 坚持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的原则;这样的设计, 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 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 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 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 使师生积极互动, 发挥出创造性来。

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读”, 在读中体味感情, 读出认识;可以让学生“议”, 在议中领会主旨, 议出精神;可以让学生“品”, 在品中体味情感, 品出主旨让学生“悟”, 在悟中感受人生, 悟出深意。

三.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体验生命意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 , 必须构建师生平等的新模式。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 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是平等交往的朋友。在学习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相互启发、相互作用, 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发光体, 既受别人的照射, 又散发着自己的光芒照射别人。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的一段人生历程, 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学习过程, 更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流、思想沟通的平等对话过程。一、转变观念, 做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唯书”, “唯上”, 严重束缚着学生, 造成了教师一人说了算的命令式教学, 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萌芽。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能认为自己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老师, 而是应该看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给予他们一个平等而广阔的空间。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 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 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 给学生以充分尊重。

总之, 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是针对传统的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而言, 她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应成为一种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是关注人, 关注师生生命和生命价值。在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吧“生命”作为教学内容, 一种教学形式, 从而做到“教生命”和“有生命力的教”结合起来, 实现生命的完整性、独特性、精神性、超越性。力争实现语文教学的深入浅出、点石成金、春风化雨般的教育, 让我们共同努力, 使语文课堂成为化育生命的场所, 滋养生命的殿堂, 生命成长的乐园!

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篇8

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在课程建构、具体教学、教师建构、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研究,这样才能使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真正融合起来,使生命教育和语文教育的联系更加自然、和谐,而不至于显得生硬、粗糙。

课程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教师开展教学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和开展教育评价的基本标准,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生命教育的开展同样需要生命教育课程做保障。自生命教育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以来,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也在日益推进。从国外和我国港台实施生命教育的经验来看,在起步阶段实施渗透式的课程还是比较可行的。比如,台湾地区从1997年底就致力于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国文、音乐、体育等课程中去开展生命教育;而最早实施生命教育的美国阿南达学校也没有打破传统的藩篱,为生命教育开辟新的土壤,也只是将生命教育的理念重新整合到已有的课程当中。正如张美云所说:“将生命教育的理念系统地整合到已有课程中会比彻底推翻旧课程体系、重新构建新课程体系容易得多”。同时,胡成霞也认为:“生命教育不应仅在传统的课程中加一个额外的项目,而应将生命的理念融入现有课程中,故生命是一门系统的知识,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融渗在各学科当中。”既然生命教育应该融入到具体的学科当中,那么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建构生命教育的课程呢?

我们知道,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是一种渗透式的教学方式,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本国或本地区的主修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那么,语文教育中必须有生命教育的内容,才能够担负起生命教育的任务。可喜的是,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生命运动的轨迹,探讨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关注着人类感受和人类精神,集中体现着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情怀。因此,可以这么说,语文教育本身就是对生命教育的回应和补充,或者说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在語文教育中的课程建构上就相对容易多了。

一、生命教育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是指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就是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具体来说就是:

1. 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在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中,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设计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同时,又是在语文教学当中的教育目标,就不得不考虑语文教学本身的目标。因此,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容性。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首先必须符合国家教育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其次必须与语文教学的目标相一致。第二,明确性。“课程目标只有定得明确、具体,才能对于到达目标的进程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利于正确地选择课程内容,妥善地组织课程实施,也才能真正地为课程评价提供可检验的依据。”第三,可行性。生命教育目标的设定要做到切实可行,不能将目标定的太高或太低,要切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2. 生命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生命教育追求的价值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不同的生命教育理解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体现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就会有所不同。李文月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所以,她把课程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第二,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第三,死亡教育。有台湾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围绕着人的生命所开展的综合性教育,而人的生命处在自然生命、他人生命、社会生命和宇宙生命的呵护和包围之中。对此,生命教育的内容应从五个方面展开:第一,与自我关系的教育;第二,人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三,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第四,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第五,人与宇宙关系的教育。我们认为,生命教育追求的是人的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融合以及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的统一,具体表现在生命的全面发展、生命的自由发展和生命的终身发展上。那么,对应的课程内容就是:

在课程内容选择时,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语文课程中的课文不是每一篇都适合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只有真正符合以下原则的,才是我们要建构的生命教育课程。第一,趣味性原则。学生若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将学习由一件苦恼的事转化成快乐的事。生命教育主要面对的是中小学生,这一对象决定了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趣味性,使学生乐学、爱学,这样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第二,有效性原则。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是指课程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内容,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的问题有积极的作用,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的需要,甚至高深莫测的理性知识。第三,多元性原则。既然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终身发展的教育,那么课程内容就不能局限在一点一面,而应该是广泛而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可持续的影响。第四,可行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学段选择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学习的生命教育内容,不要背离学生的实际,同时还要考虑现时社会的需要、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和生命素养以及学生的经验能力。

二、生命教育课程呈现方式

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就不得不谈到它的呈现方式,由于语文本身的灵活性决定了其呈现方式是多样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nlc202309032241

1. 课堂呈现。在课堂上呈现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的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呈现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对原有课程的干扰最小,可以在不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安排和授课进程的前提下,实现生命教育专题和意义的整合。”生命教育在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对大自然与宇宙生命的探索,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的目标追求上和语文教育目标有很大程度的契合性,使得这种呈现方式能够实现语文课堂和生命教育课堂的有机融合,并且使这种融合不着痕迹,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必止。课堂呈现是和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就不多讲了,下面有专门的论述。

2. 活动呈现。生命教育课程的活动呈现,是指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呈现生命教育的内容,以期通过语文活动来使学生受到生命教育。由于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生命教育的活动呈现方式的选材将是无比广阔的,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关珍爱生命、追求生命意义的演讲辩论赛、作文竞赛等,或者就课文中的某一篇优秀的、富有生命启示意义的作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比如说: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组织学生探究一个残疾人对命运的独特看法,一个绝望的寻求希望的生命历程以及他对母亲的那种深情与怀念;学到苏轼,让学生谈对苏轼的乐观豁达人生观的理解;学到屈原,让学生讨论屈原的死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还是不负责任的轻弃生命。活动呈现“可以创设宽松的思想氛围,让学生在探讨的同时,为未来的人生设计充分的飞翔空间。”

3. 专题呈现。我们知道,在语文教材中除了单篇的课文之外,还有很多专题板块,这些板块的设计也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课程呈现的一个有利凭借。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I中就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三个专题,其中在表達交流中又有心音共鸣、园丁赞歌、人性光辉、黄河九曲四个板块,不管哪个板块,都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专题呈现的很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2]毛亚庆,鲜静林.当前教师培训中应注意的儿个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3]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4]蔡巍然.不可缺席的生命教育[J].中国科学教育,2004,(6).

[5]胡波.合作: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6]湛红桃.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J].宁夏教育,2004,(7~8).

[7]崔书君.也应关心教师心理健康[N].文汇报,2004—10—12.

[8]罗楚春.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9]潘凤亮.“生命教育”先要“关怀”权利[J].人民教育,2004,(21).

[10]吴增强,张声远.生命教育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05,(5).

上一篇:电工技术实训复习题下一篇:四有老师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