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论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共8篇)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 篇1

一、美术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术教育为人的发展培育健全心智。3.美术教育的原始形态:父子相传、长幼相教。

4.封建社会美术教育形式是:师徒式个人教育或画院形式的皇家教育。

5.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美术教育始于1904年,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志。6.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创办了多所正规的美术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艺术家和美术人才,但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属于现代美术教育1919-1999)7.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美术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8.美术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课程以及教学物质资源与技术。其中学生是第一要素。9.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10.论述美术老师应具备什么素质和要求:

一、高尚的师德和艺德。

二、坚实的美术知识与技能。①相关的美术理论②美术技能。

三、良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四、扎实的美术教育理论。

五、卓越的教育教学能力①不懈的研究和创造精神②健康的心理素质。

六、文明的仪表风度。

七、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11.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目标、学科设置、教学时数、活动要求、教材编写等问题作出的具体规定,是美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12.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

13.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14.美术课程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15.教材:广义的教材指用于学校教学的所有媒体材料,包括教科书和各种配合教科书使用的印刷资料、多媒体影像资料,以及通过网络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料;狭义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

16.高中美术课程分成五个模块:美术鉴赏、绘画与雕塑、设计与工艺、书法与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每个模块又有相应具体的学习内容。

17.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视觉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8.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工作方法或手段。

19.中小学美术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二、以直接感知获得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尝试法、参观法。

三、以实践训练为主教学方法。练习法、评鉴法。

四、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情境法、欣赏法。

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留空法、发现法。

20.论述怎么上好造型·表现课教学方法是什么?造型·表现课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一、通过随堂欣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从培养观察力入手培养造型与表现能力。

三、借助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知识解析绘画理论。

四、通过示范传授绘画技法。

五、介绍好工具材料,提高学习效率。

六、加强课堂实践巡回辅导。

七、重视学生作品评价,强化艺术个性。

21.“设计·应用”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步骤②用电教手段解剖难点③反复演示④讲清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22.欣赏课的一般教学方法:

一、看;

二、查;

三、谈;

四、写。23.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要素及其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24.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学期教学计划设计、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和课时计划设计三部分。25.美术课时教学计划设计从哪些方面进行?

一、课题设计。

二、课型设计。

三、三维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课外作业。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26.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前提测评或导入新课、认定目标、导学达标(其中包括分析引导、提问讨论、方法步骤、布置作业、辅导练习等)和达标测评(也即结果或教学评价)等环节。

27.作业评阅应注意的问题:

一、作业不代表学生的全部成绩。

二、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28.美术教育学习的过程和要求:

一、准备阶段。

二、实习阶段。

三、总结阶段。

29.美术课程的评价指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和所获得的信息对美术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科学的判定。

30.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什么?①三维目标是否明确,重难点是否突出②评价教学过程,是否注重学法指道,时间是否分配合理,节奏是否紧凑③教师的基本素养,专业技巧必须巧熟规范④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知识,作业要良好,要有师生互动⑤教学特点是否新颖。要有创新性。

31.说课:就是授课老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阐述自己对某一节课的教学设想(教学思路)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32.说课的内容:①说教材:主要说“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②说叫法:主要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③说学法: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④说教学组织:主要说明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⑤说教学板书。

33.美术教学研究是一种采用教育研究的方法对美术教育现象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导致美术教育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并解决美术教育工作者实践问题的活动。

34.术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35.学教学研究范围是什么?①以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为中心进行研究②以中小学美术教材的开发为中心进行研究③以中小学美术教学理论为中心进行研究。

36.研究的步骤:①研究课题的选定②检索文献资料③研究计划的设计与制定θ④形成并实施研究计划⑤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表述。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 篇2

一、在教学内容上有效衔接

为能够使中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实现有效衔接,首先应当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有效衔接,对于教学内容方面衔接而言,其主要包括两种,即相容衔接与不相容衔接。其中,对于相容衔接而言,其所指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在有些内容相同或者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学要求存在一定差异之间衔接。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与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在内容编排上均具备一定系统性,有些小学语文课文是节选初中语文课文,比如小学课文中的《少年闰土》一文,其节选的就是初中课文中《故乡》一文。在对这些包容性内容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具体而言,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内容适当深入,对相关的初中课文内容进行介绍,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联系小学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其能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对新知识进行积极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到一些记叙文与说明文,而这些文体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均有所体现,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可与这些内容进行充分联系。比如,在对说明文进行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小学课文中《琥珀》一文。对于相容衔接而言,其以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区别为立足点。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很容易和小学知识之间混淆,从而导致负迁移产生,比如在对初中形声字知识进行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混淆形旁及声旁排列顺序,也很容易混淆汉子偏旁书写顺序,另外,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将小学所写作文重写一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将出现的负迁移消除,必须要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所存在区别讲清楚,也就是说要讲清楚其不相容性。

二、在教学方法上有效衔接

(一)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初中教师应当对小学教材进行了解并研究,应当积极进入小学课堂进行听课,从而对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主动金星秀了解,从而为今后实施教学掌握一定基础资料;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保证与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在讲课方式方面可选择启发式教学,对相关问题情境积极创设,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积极主动进行思考,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并且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应当对大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进行考虑,选择适当激励方式,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均能够体验到成功喜悦,另外,在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过程中也应当保证具备梯度性;第四,在课余时间应对学生加强辅导,对于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学生,教师应当及时对其进行查漏补缺,应当将课堂分层教学以及个别辅导当作突破口,从而使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实现有效衔接。

(二)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

第一,可实现竞争性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生词生字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记忆力比赛,另外,在对古诗词进行复习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背诵及默写比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对知识加深印象;第二,创设课堂意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课文所表达意境进行创设,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课文意境更好理解,从而能够更好把握课文主题;第三,可编制课文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将课文内容编写成剧本,这是比较活泼有趣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提高兴趣。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灵活多样教学方式,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特点,从而使学生在进入中学学习之后能够逐渐对中学知识教学方法逐渐适应,并且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学能力,对课文知识更好吸收,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深入参与,从而使中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实现有效衔接,使学生能够很快在初学语文教学中较好融入,为其今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过渡阶段,两者之间有效衔接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一项关键问题,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是保证学会今后初中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及手段。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对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特点进行积极探索,从而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实现有效衔接,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学习语文知识,与初中语文学习更好适应。

摘要: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两者之家既存在联系,同时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中学与小学之间进行合理衔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寻找合理有效方法,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运用,从而使中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帮助学生较好度过中小学过渡时期。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

参考文献

[1]颜丹.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6).

[2]刘建霞,耿磊.找准问题症结做好教学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策略浅谈[J].学周刊,2013(33).

论小学美术教学 篇3

【关键词】才能 想象力 创造力 关键期促进

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本身素质

一般来说,具有美术才能的孩子,往往早期就有特征。幼儿时,美术才能表现为:(1)爱涂涂抹抹,求知欲望强,兴趣广泛;(2)视觉感受和辨别能力较强,能分辨各种颜色、线条曲直、方圆等;(3)观察事物较全面、细致、准确;(4)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发现这一苗头时,家长和学校就应紧紧抓住这关键期,加以培养。

研究发现:3-4岁时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的发展,首先,要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分辨物体的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其次,给孩子提供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等,使孩子善于从比较中区别事物,找出特点变化规律。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二、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家长一开始就应为孩子找一位好教师: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美术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循循善诱的态度。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在儿童美术才能形成的全部过程中,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我希望更多的家长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努力去寻求发展,并点燃孩子们美术才能的那盏灯,使之放热发光。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成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五、创造力的培养

1.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 篇4

1.什么是数学课程?课程有哪些表现形式?

关闭提示

答案:小学数学课程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标准及其进程的总体安排。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设计的数学教学的内容、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数学教学活动进程的总和。

数学课程的表现形式:设计好的课程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文件来表现,我国的课程文件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

2.新的数学课程有哪些理念?

关闭提示

答案:

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2.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4.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6.建构发展性教学评价观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怎样理解各部分目标之间的关系?

关闭提示

答案: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地又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提出要求。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无主次之分,互相联系,互相融合。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落实。要全面落实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章

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有何不同?

关闭提示

答案:

教学大纲中,有关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

知道: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它指的是什么,并能识别它。表述词还有“认识”等。

理解: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些理性的认识,能够用语言表述它的确切含义,知道它的用途,知道它和其他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或计算,能说明一些道理。

应用:是指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表述词还有“运用”。

有关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

会:是指能够按照规定的方式、方法进行测量、画图、制作和正确的计算等数学活动。

比较熟练:是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比较迅速的程度。

熟练:是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迅速的程度。有时还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合理、灵活地计算,从而形成能力。

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认识)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来这一对象。

理解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应用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目标 经历(感受)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 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章

1. 选择数学课程内容的依据与标准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依据: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数学的学科特点、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标准:社会作用标准、教育作用标准、后继作用标准、可行性标准。

2.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着何种价值取向?

关闭提示

答案:

体现了数学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详细内容见“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3.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怎样的?

关闭提示

答案:

按照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内容体系划分为一、二两个学段,隶属于四大学习领域,具体有六个核心概念。

两个学段:1-3年级为第一学段,4—6年级为第二学段。

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4.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有哪些特点?

关闭提示

答案:

1.突出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教学模型的过程。

2.内容的编排螺旋式推进。

3.重视数学史料的作用。

第四章

1.什么是教学设计?

关闭提示

答案: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是教师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等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形成教学方案,分析评价其结果并修改方案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关闭提示

答案:

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学习方式、编写教学方案、评价与修改教学方案。

3.如何理解数学化设计理念?

关闭提示

答案:

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人们从手指或石块的集合形成数的概念,从测量、绘画形成图形的概念,这也是数学化。

著名的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化”在国际数学教育界最具影响力。他的“数学化”简单地理解就是,数学教学要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世界,它不一定限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它可以包括多种层次的抽象的数学概念及规律,因而就有不同层次的数学化。数学教育必须通过数学化来进行。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现实的以及在现实之上抽象出来的各种层次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数学地处理,用数学化的意识去进行教学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就是数学化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数学化的最低层面。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

第五章

1.在新课程中,第一、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第一学段的总体要求: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第二学段的总体要求: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初步了解负数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2.如何理解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

关闭提示

答案:

“数感形成和问题解决”都是过程性很强的数学活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体现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数与代数课程学习中感受数学建模思想,形成初步的数学建模意识;重视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运用数或符号将其表示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的解决,再加以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体会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等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数感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关闭提示

答案:

(一)在体验中建立数感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充分地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5(二)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混淆,需要对有关的概念进行比较。另外,数感的表现之一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要达成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也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比较活动。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的形成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是数感的表现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

(四)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数感的重要表现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的形成离不开实际应用、离不开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六章

1.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2.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实施现实性原则有哪些主要策略? 关闭提示

答案:

(1)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空间与图形的规律。

(3)通过真实的或者模拟的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空间与图形问题。

(4)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空间与图形的信息和问题。

第七章

1.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2.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将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3.如何理解和贯彻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过程性原则?

关闭提示

答案:

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统计观念的主要表现有: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 7 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必须让他们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

统计是一个需要学生去亲身经历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统计的过程,即使是虚拟的过程,也要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要改变过去“掐头去尾”的做法,尽量把活动设计得完整一些,既要有让学生体会统计必要性的情境,还要有学生自主搜集数据的细节,既要有整理数据的过程,还要有观察分析、做出简单判断与预测的环节。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才能明白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用它来解决问题。

第八章

1.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有何意义?

关闭提示

答案:

加强学科内部的联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会;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

2.第一学段“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求与目标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3.第二学段“综合应用”的教学要求与目标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组织的常见形式有哪些?

关闭提示

答案:

游戏活动、读书活动、模型制作与平面设计、数学发现与论文交流、数学调查与统计分析、课题研究与项目策划、综合活动与成果展示等。

第九章

1.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有哪些新理念?

关闭提示

答案: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持续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提倡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纬度、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策略。

2.在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中如何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关闭提示

答案: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评价者不应只局限于任课教师这个单一的主体,而应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本人、同学、任课教师及其他教师、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等都可以成为评价者,从不同视角对学生全面地进行评价。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中,可进行以下一些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家长评价学生等。

3.什么是成长记录袋?

关闭提示

答案:

成长记录袋,也被一些学者翻译为档案袋,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最初使用这种形式的是画家及后来摄影家,他们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后来被用于教育评价中。

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4.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闭提示

小学数学教学论 篇5

小学数学教学论

1、数学问题包含的成分:条件,目标,障碍。

2、小学数学应体现的特征: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3、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的几个领域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5、数学内容的几类对象: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数学萌芽时期产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概念:“数”与“形”。

7、数学规则学习的两种主要形式:“例证—规则”式,“规则—例证”式

8、小学数学学习是人类发现基础上的再发现。

9、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目标动词是: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经历、体验、探索。

10、数学概念的含义: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1、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12、数学概念

13、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14、小学数学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是专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理论及其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5、数学课程目标的四个标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16、“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7、《九章算术》标志着古典数学的形成。

18、数学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的形式:同化和顺应。

19、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形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是概念同化。20、数学技能学习是指心智技能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

21,顺应改造原有认知结构,接纳新知识的途径:一是调整,二是并列。

22、数学包含哪些内容

23、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不同:接受学习指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即把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推导过程都叙述清楚,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以这种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容易储存,而且过程比较科学,程式较稳定,时间较经济。这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发现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不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或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是把尚未定论的、有待研究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相关的结论或方法,然后内化。由于经过自己发现而组织到认知结构中去的材料是最容易保持的,所以发现学习对于激发内部动机、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科学创造的态度都是有益的。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发现学习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质上是指导发现学习。

24、运算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应用题的解答。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5、数学知识的细胞是数学概念

26、数学概念的反映: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7、数学思维的核心是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简答题

1、数学规则学习应注意把握哪些要点

①要注意与已掌握的知识相联系,把新规则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②要注意弄清新规则的形成过程,理解规则的算理;③要注意将规则系统化,完善认知结构。

2、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①数学定量思维方式;②数学抽象概括能力;③逻辑思维能力;④几何直观能力;⑤数学语言表达能力;⑥数学应用意识。

3、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①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②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④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还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对总体目标进行具体的阐述,每一个方面都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4、数学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的联系,以及数学认知结构是什么? 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只是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数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知识结构是数学内容及其组织形态,是前任研究数学的经验总结,是客观的,外在的东西,而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自己学习数学时于头脑中逐步形成的智能活动模式,是主观的内在的东西。单纯的数学知识积累,并不等于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但是数学认知结构不可能离开数学知识结构而产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知识结构后,一旦大脑接受到新的数学信息,学生就能不自觉的,甚至是自动的用相应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所以数学认知结构在数学认知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5、数学的基本特征

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

6、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特点。

①起点是他们的生活经验的生活知识和经验;②数学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化特征;③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④是一个“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

7、影响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

①与新概念有关的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②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③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④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8、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①了解问题情境;②明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③寻求解决方法;④求得解答并检验。

论述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作为学科的数学和作为教育的数学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①科学的数学是对数学原理的方法的系统阐述,而作为学科的数学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系统的表述某一个数学领域的问题与方法。②作为科学的数学,对所有的定理,公式,法则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和推导,以保证其逻辑性和严谨性,而作为学科的数学,从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出发,往往不作严格的论证,更多的通过列举的方式,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③作为科学的数学,可以完全按照数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逻辑顺序安排,尽量使内容完整,系统和科学化。而作为学科的数学,在不影响内容科学性的前提下,应当考虑儿童的认知规律,一些内容的呈现顺序和编排方式可以做适当的调整。

联系:作为学科的小学数学是数学科学的一部分,包括数与计算、图形与几何、代数初步、统计与概率初步认识,以及与这些知识有关的技能和方法等,这些内容与数学科学有密切的关系。它们源于数学科学,遵循数学自身的科学性。如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形式化、符号化等特征,在学科数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正因为如此,作为学科的数学才保持了数学学科的基本性质。

2、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首先要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这种材料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提供的熟悉的经验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比较,辨别一类事物的若干具体事例,从中抽象出各个事例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这一类事物的若干具体事例,从中抽象出各个事例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具有的共同属性,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这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明确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扩大或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

3、对小学课程目标的特点分析。

《标准》中课程目标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有结果目标,而且还给出了过程目标。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在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具体目标的内容时,《标准》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来表述学习活动结果目标的不同水平;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来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不同程度,并在附录中对上述目标动词的含义给以明确的界定。将过程目标明确提出并列入课程标准,这在数学教育史上是第一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论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篇6

导致这种教学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来说,现行教学模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无奈选择,是教师两难选择的结果,家庭高期待值也为现行教学推波助澜,现行教学又是个人价值发展被动选择的唯一出路,是社会传统文化沉淀的产物。可见,现行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知情意活动和发展过程,忽视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几方面来探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确立并落实好教学目标

中小学生素质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传授学生知识,使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发展学生智力、能力;促使学生身体、体力发展和培养学生品德形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在素质教育的教学中落实能力目标和品德目标起着关键作用。

教学中落实能力发展目标方面,首先要创造思维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有记忆水平的教学、理解水平的教学和思维水平的教等三种水平的教学。记忆水平的教学主要表现在将精力集中在如何使学生记住课本知识上,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一记住所教内容 这一轴心转。思维水平的教学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最后要以非智力因素为基础来促进教学。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思想、气质、性格等等,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心身发展,尤其对于能力发 展和品德培养,提供着基础和保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教学中要体现知(智)、情、意的统一,充分掌握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成分,使教学在和谐的轨道上运行。

在教学中落实品德培养目标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内容的丰富性,是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也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基础。学生的知识越多,智力生活越充实, 兴趣越广泛,学习越主动自觉,就越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展开。反之,愚昧 无知往往容易成为道德堕落的开始,而精神空虚是道德贫乏的根源。其次要恰当利用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如语文、历史、外语等等,要注意发挥其形象性优势,注意从个别概括为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对于那些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 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要注意发挥其精确性、严谨性、辩证 运动性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还要防止知识教学与思 想教育两张皮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提高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方向和终极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媒介。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而确定,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是教师设计具体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上,要从过分偏重文化知识内容转向知识内容与公民道德教育并重;从大一统的英才教育的内容模式转向重视内容的基础性教学模式;加强内容体系间的联系,推行教学

内容的综合 化;从标准化的一般性教学内容模式转向与区域性乡土教材并重的新内容体系;课程设置形式从单一的学科课程转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的模式上。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法上,要减少必修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和一些新的课程;加强课外活动;改善管理,建立协调高效的指挥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改善运行管理和质量管理;开发多样化的教育软件,形成 科学的课程体系。比如开发探索性软件、专家系统、过程性诊断软件、创造性软件、联网检索软件、个性化教学软件和电子课本等多种软件系统,势必给未来教育和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三、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方法应具备双边性、突出启发性、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注重情感化、技术化等特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借鉴的体验学习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个案研究法、紧急情况分析法和主题法等等国外教学方法,以促使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旧有经验,提供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回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恰当运用会有利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学机制的完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而这几个方面正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素质教育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7

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 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 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 甚至如何开头, 怎样结尾, 中间又是怎样, 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 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 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 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如此种种, 不一而足。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低年级抓起, 培养习作兴趣

习作虽然在三年级才开始, 但是我却以为习作指导应从一年级抓起, 教师应想办法让学生很自然的走进作文。要想自然的走进作文。

(一) 要加强说话训练。

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特别丰富, 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框架, 敢想敢说, 因此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二) 是重视写话训练。

言为心声。老师要告诉学生写话就是把所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减少学生对写话的恐惧感。

(三) 是提高写话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写话训练是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基础的, 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应该从低年级抓起。为了提高学生写话的兴趣, 每周口语交际课抽出1节为展示课。学生把自己写得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 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好在哪里。

二、培养学生观察与积累能力

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来说, 有一个提法是要“善于观察”, 我们认为是非常好的, 然而, 大家作为一线教师或者作文研究者都知道, “善于观察”更注重眼睛的运用, 往往却忽视鼻、嘴、耳、手等其他感官的运用。我个人认为, 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观察就需要运用全部感官, 而且要针对孩子的特点花大力气做铺垫式工作。众所周知, 对于老年人来说, 他们更喜欢回忆过去, 而年轻人特别是小孩子钟情于“正在进行时”。因此把精力重点放在学生作文前期工作, 也即是“前作文”教学上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作文指导中, 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采访母亲“做准妈妈不容易”的“前作文”教学法, 当这种观察、体验成为学生的习惯时, 我们就不会再为学生写不好作文发愁了。因此, “新体验作文”应该是让“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唤起原有的体验、激起现存的感受”。

三、加强思维方式训练, 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 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 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训练小学生思维, 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 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 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 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 让学生触景生情, 触类旁通, 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 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 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 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

四、修改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这一步和平时的修改略有不同。平时的评改都很全面:字、词、句、标点、内容、中心, 一个不落, 现在要做的却是把字、词、句、标点修改的“权力”还之于学生, 教师只消集中精力评改内容 (如, 条理不清楚, 详略不得当) 。另外, 我们对内容上的修改也只需用激励性的语言指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可, 而不必告诉学生怎么改, 怎样改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在修改讨论中去领悟。

在一次修改时, 我改到一篇习作, 毛病非常多:错字、错标点不用说, 形式、内容上的错误也一大堆。我便在其作文上写到:“可爱的小朋友, 这个内容能表现你想说的意思吗?如果你能去找一个更恰当的内容, 并把它写得有条有理, 那将是一件很好的事。你能做到吗?”

完善评价机制是作文教学实现创新的重要保证。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习作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是一种心声, 同样能给人带来自尊。学生的作文不能只看成是一项作业, 其实他也代表一种有价值有分量的思想。就如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重要的事情, 三岁的小孩同样也在考虑着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当学生把他认为最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写出来交给老师的时候, 如果只把它当作一种无生命的练习或作业, 如此一来, 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也就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点一点的分离, 剥落。让学生放手写我心, 并给予成功激励, 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 开辟习作园地, 学生想写就写, 想评就评, 作品想贴就贴;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参与各类作文竞赛;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选或鼓励学生编订自己的习作集;师生间通信交流沟通等等, 树立“重在参与”意识, 通过多种实践, 摘取成功的果实, 获得成功体验。

作文教学贯穿学生时代始终, 甚至影响到学生日后生活工作,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琦.小学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沟通的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1) .

[2]董标.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应该有《被压迫者教育学》——试述保罗·费莱雷的“解放教育学”[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08) .

论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发散思维;学习氛围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思维能力

第一,需要立足于具体形象培养学生的美术求异思维,逐步地启发学生认知具体形象的属性以及跟其他形象间的联系性。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由具体、生动的形象向其他形象联系,这不但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知自身的生活情境,并且还能够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教材当中学生非常熟悉的跟吻合小学生形象的知识设计成为相应特性的教学方法,进而启迪学生的思维意识。第二,教师需要实施一系列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范例的时候,可将一些户外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一个题目画出丰富的内容,进而增强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体现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需要以交流合作的形式体现小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组合成为团队,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强化情感的交流与信息的联系,而且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体现所有人的能力,在沟通的过程中持续地发展。

二、创设自在寬松的学习氛围或环境

自由指的是学生心理的自由与身体的自由。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而其身心的自由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保障。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当中才可以尽情地徜徉,进而发展自身的个性。为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创设一种平等的学习氛围,应当懂得激励学生,不能够对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进行限制或者是干扰。在有些时候,教师要求学生自由地组合与自由地展示,这会导致课堂混乱,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指导。学生的心声和动作是其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由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能够将自身的喜怒之情表达出来。教师需要跟学生的情绪相适应,不禁止学生的自由活动,并且分享学生的这种情感。尽管教学课堂需要纪律的维持,可是课堂纪律应当对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产生有益的作用,应当跟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可以容纳每一名学生的个性,这是由于良好的学习氛围或者环境非常关键。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这种基础性的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知感受与情感体验。作为小学生美术教师来讲,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才可以让学生切实爱上美术。

参考文献:

赵晓天.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课堂教学《有趣的重复》与创造教育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6).

上一篇:作为家长代表在婚礼上的讲话下一篇:豪宅营销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