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校外资源的利用(精选11篇)
随着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逐步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现代教学应重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在此,我依据这些年在担负“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的实验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谈谈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利用校外资源的个人见解。
一、走进生活,探寻资源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本身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媒介与材质,让我们去开发和利用。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可以为美术教学活动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这些资源为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提供了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在这方面考虑较少,单从教材内容的安排出发进行教学,采用单一的教学资源始终贯穿于课堂中,因而学生的主动发展受到限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局限性。作为一位新时代的美术教师,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感受能力和细微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更全面更深刻地领略到艺术、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增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出发,寻找与教学相关的校外资源,让学生在这寻找的过程中,走进生活,了解身边一些相关的内容,从而体验生活。老师再加以表扬和引导学生的探索兴趣,养成仔细观察和发现的好习惯,使之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寻找教学资源有两大途径:
(一)走进家庭,发现艺术美
生活与美术是连成一体,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去发现艺术美。我认为最有效的是引导学生透过熟悉的家庭,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家居生活,由浅入深、以小见大,让学生学会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如上《漂亮的花纹》前,我先让学生从家里寻找有漂亮花纹的物品,不少同学就找来了妈妈用花规的做潮州抽纱,有枕套、台布、绣衣、帽子、餐套……也有找来竹编篓筐,草编帽子、提袋等,还有同学描绘出自己家的木雕床柜……在上《剪团花》学生找来了奶奶剪的剪纸,它们秀丽、明快、柔美、工整精巧、玲珑剔透,有贴在敬神的供品上作为装饰,表示吉祥的;有日常装饰的扇袋花、烟袋花、信插花、烛台花;有梅兰、牡丹、梅花喜鹊、鸡羊;还有文字如双喜、寿字等图案的。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走进生活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既促进学生热爱家乡艺术,又养成一个能够多留心身边的事物,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走出家庭,寻找艺术材料
家里有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走出家门,还有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芳香的泥土,清澈的河流,碧绿的秧田,柳绿花红,谷黄稻香……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到处是灿烂绚丽的色彩,到处散发着美的气息!有很多平时没意识到可以用做艺术创作的材料也是应有尽有!田野的黏土、河边的卵石、庄稼的桔秆、粗糙的树皮、家禽的蛋壳,这些做艺术品的好材料都是显而易得。有一次带学生去莱芜写生,美丽的景色让学生们欢呼不已,蔚蓝的天空下闪耀着金色柔软的沙滩,湛蓝的海水拍打着礁石,过往的船只,姿态憨厚的卵石,在孩子们的心里荡起浪花。学生有的拿起画笔描绘下美丽的画面,也有的在沙滩上尽情挥洒下自己的画作,还有的捧起泥沙,滴出自己梦幻的宫殿,更有的捡起五色的卵石,拾了各式的贝壳……回来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拿这些石头、贝壳进行创作,有用贝壳做的小鸟,花卉,蝴蝶……有用石头做的小狗,蜗牛,鱼……这些作品各具姿态,形象生动。学生在活动中尝到甜头,再遇到石头的时候都会去端详一番,看看象什么,可以做什么。也乐于去寻找材料进行创作,从而形成一种自主探索的意识。
二、合理利用资源,指导学生创作
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地开发利用某些校外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物质材料,制作各种艺术小作品,既能调动其学习兴趣,还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一)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寻找和利用资源
根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又技巧性差的特点,我尽可能引导学生选取具有趣味性,游戏性的物质材料。在上《有趣的拓印》时,要求学生寻找可供拓印的材料,学生找来了树皮、落叶,小箩筐,还有抽纱……学生对自己寻找来的材料拓印的效果充满了惊喜,整个课堂都洋溢在欢乐的气氛中!在《美妙多变的条》,《有趣的剪纸娃娃》等课中这些可利用资源使课程得到很好的拓展。
中年级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结合他们的特点,利用合适的资源可以使美术学习更加精彩。如在《蔬果的童话》一课中学生不仅用蔬果,还采用了麻绳、树皮、玉米须、谷物等材料进行装饰点缀,使形象更加生动有趣!《小乐手》、《可爱的动物》《泥器皿》中,上面提到的各种农村资源也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小作品的效果更为形象、活泼。使学生更乐于去寻找、尝试利用更多的资源。
高年级的学生思维相对成熟,更具个性化,善于探索,表现能力也更为出色,如上《可爱的家乡》时,我让学生带来了一些能表现潮汕民居的照片,有雕龙画凤的祠堂,有构筑精巧的围楼;还有美丽的田野,秀丽的山河。有“百鸟朝王”、“驷马拖车”、“三壁联”、“下山虎”、“趴狮”;有华丽的嵌磁、木雕、石雕、灰塑、彩画金漆画等,这些充分体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和谐与潮汕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为如此辉煌灿烂的建筑艺术瑰宝而自豪!通过一系列观察了解,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了个性化创作,作业也展现了很好的效果。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补充材料
在上手工课时,制作材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缺少丰富多样的材料,学生的作业出现了较多的雷同与单一。在上纸贴画时,由于纸材的限制,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充,让学生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材料,再进行教学,然后让学生按自己所带的材料灵活运用,学生兴致高,作品形式也变得多样且深动。不仅有挂历彩纸做成的纸贴画,还有布贴画,羽毛贴画,树叶贴画,谷物贴画和蛋壳贴画……同样的方法在上《纸编壁挂》时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找来了各种线形材料,做出了草编壁挂、毛线壁挂和麻绳壁挂等形式各异的作品,学生兴趣浓,情绪高,课堂气氛好。
民俗风情也是补充教材的好内容!学生熟悉且津津乐道。如上《新年到,好热闹》时,我让学生回忆和描述快乐的节日以及见到的场面,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高涨!有的学生回忆起敲锣打鼓,有的说出舞龙舞狮,还有的想起“赛大猪”、“舞蜈蚣”、“双咬鹅”还有“扮土戏”和“英歌戏”等等。学生说得头头是道,画出来的作品也趣味盎然!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特尔菲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要求, 设计了学生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信度检验。
1.2.2 问卷调查法
对天水市所属2270所学校采用分层抽样法建立抽样框[1,2,3], 发放学生问卷280份, 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24份, 回收有效问卷率为91.43%。
1.2.3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五县二区最近出版的县、区志, 了解各县、区学校体育开展情况, 参考和借鉴了有关课外校外体育资源文献资料以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的资料[4,5,6,7,8,9,10,11]。
1.2.4 实地考察法
对学校课外校外体育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体育与健康课的授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1.2.5 访谈法
对五县二区所选21所学校53位体育教师及部分学校领导, 就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有关问题进行访谈。
2 研究的主要问题
2.1 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分别见表1~4。
从表1可看出, 每所学校大部分学生出早操, 个别离学校较远的学生不出早操。早操一般都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跑步后做广播体操。早操时间为20min。
(n=256)
从表2可知, 大部分学生每天参加课间体育活动, 课间时间为10min。
(n=256)
表3说明, 课间学生大多做广播操。其次, 学生课间也做游戏。但很少做健美操。
从表4可知, 除体育课外, 多数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此外, 学生很少参加校外体育活动, 偶尔在节假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校外更无健康教育活动。
(多选n=256)
(n=256)
2.2 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调查结果分别见表5~9。
从表5可知, 在寒、暑假, 多数学生有时参加体育活动, 少数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极少数学生从不参加体育活动。
(n=256)
从表6可看出, 在寒、暑假, 学生参加较多的体育活动项目是爬山;其次为篮球、跑;还有堆雪人、乒乓球、羽毛球、丢沙包、跳、打雪仗、捉迷藏、放风筝、郊游;最少的体育活动项目是玩游戏。
(多选n=256)
表7说明, 大多数情况下, 大多数学校在寒、暑假不组织夏令营、冬令营;少数学校偶尔组织夏令营、冬令营。
(n=256)
从表8可知, 一半左右的学校在节假日不组织体育活动;一半左右的学校偶尔组织体育活动。
(n=256)
从表9说明, 节假日学校组织较多的体育活动是爬山;其次为郊游;组织踏青、春游较少。
(多选n=256)
2.3 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特色
天水市逢年过节, 群众性的社火活动, 如蜡花舞、戏鳖、打虎、划旱船、狮子舞、踩高跷、羊皮鼓、龙灯舞、大头娃娃、扭秧歌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地方特色。此外, 民间体育游戏也相当丰富。这些民间项目经过千百年的流传, 既具有各自特色, 又具有健身价值。
3 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思路与建议
3.1 开发思路
3.1.1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各校要开展课前和课间体育锻炼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可以把课间操时间延长到20~30min, 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 改变课前和课间只做广播操的单一内容。如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新兴运动活动、游戏活动等内容。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 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如可以增加健身体育活动, 如健美操、集体舞等;增加娱乐性体育活动, 如体育游戏、趣味游戏、民间体育活动等;增加创造性体育活动, 如自编操比赛或表演、体育器材小制作、体育绘图、体育摄影、体育征文展览或比赛;增加观赏性体育活动, 如体育表演、体育录像等。学校应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 应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组织班级锻炼小组等课外体育锻炼单位。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 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同时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或辅导。如培养课外体育锻炼骨干、安排分配好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 组织班级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检查评比等。
3.1.2 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在天水市农村浓厚的体育文化背景下, 学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 多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如:在节假日可远足、登山;寒、暑假可参加农民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平常多和家人一起参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等。
3.2 建议
天水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建立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课程改革三级管理的要求, 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多个层面, 周期性地对农村中小学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12,13,14]。重视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在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以甘肃省天水市21所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课外校外体育资源为研究对象, 采用特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对当前甘肃省天水市农村中小学课外校外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在农村中小学开发利用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思路与建议。
一、挖掘资源,草根化教学
1、捕捉——从浪花起航。我们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适当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的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三月下旬,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到大自然的“大课堂”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而《植物的果实》则安排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
2.体验——从现象前行。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动物的不同和相同》等课时,让学生观察青蛙、鱼、虾、蚯蚓等动物的外形特征时,先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触摸、观察实物,然后照实填写两者的外部形态比较表,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两者外部形态特征推导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条件,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观察内容的混乱,使他们学会观察事物,探究性地提出问题,为他们学好科学打好基础。
二、利用资源,生态化教学
1、动手——探究体验。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液体》一课时,除了要求学生用眼睛看颜色,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外,还要求学生用手黏一黏,用滴管分别在腊光纸上滴一滴,同时把二种液体倒在一起进行观察。从而得出水是不粘手,食用油粘手,油比水轻,水比油重,水滴在腊光纸上成小圆珠,油滴在腊光纸上小圆珠较扁,小圆珠滚动时水比油快……这些科学知识不需要老师传授,而是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直接体验后就可以得到。
动手探究时需要结论但更注重过程。需要亲历探究的过程,去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获得。
2、实验——亲历感知。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心动,而且还要让学生行动。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研究磁铁》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铁片、铜片、纸片、玻璃片;铁质的曲别针、又自制了铜曲别针、铝曲别针;铁钉、圆珠笔、塑料棒、木条等材料;铁钥匙、铜钥匙、塑料钥匙等材料。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同样都是片,只有铁片被吸引;同样都是曲别针,只有铁曲别针被吸引;同样都是细长条形的东西,只有铁钉被吸引,同样都是钥匙,只有铁质被吸引。
孩子们在做的实践中,在想的过程中,会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会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他们动手做了,亲身经历了,他们的手会更巧,孩子的心会更灵!
三、发挥资源,高效化教学
1、猜想——思维灵动。在教学中,实验前,让学多做出猜想和假设,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初步的直观知识和有关的旧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丰富的猜想、判断推理,培养学生定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处理好这一环节,将避免学生思维方向的混乱,为学生自行探究、自行发现打好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应给足时间,让学先写和画自己的假设,再讲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同学的猜想都是有自己的理由的,是自己智慧的体现,要鼓励同学坚持自己的猜想不要有从众心理。学生猜想后,教师要追问:你为什么这么猜,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知道他们的思维动向。猜想,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延伸——思维拓展。科学探究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内或一个知识点上,而应该是让学生“意犹未尽”,每节课结束时,我尽可能留一点时间,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或提出一个悬念,精彩处嘎然而止,关键时引而不发,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逼迫学生课下去继续探究,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活化,发展他们的个性。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肥沃的土壤》这一课时,让学生思考土壤是不是混合物?因为在课前的观察、采集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找到了活的动植物,蚯蚓、小虫、小草、花木的根,动植物的残体,枯叶、蜗牛壳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想到土壤是混合物,就很自然的过渡到土壤的分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土壤进行分离,分析了土壤的成分。最后教师提问:种花需要怎样的土壤?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土壤中?这样学生就很有兴趣在课后继续观察研究了。
新课标指出:我们不应把上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开始,也不要把下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结束。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新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非常感谢您的真诚合作!
1.您对“生物课程资源”概念的熟悉程度是: A比较熟悉 B经常听说但不熟悉 C听说过 D没听说过
2.您认为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的必要性程度是多少? A较大 B一般 C较小 D没有必要
3.您认为您工作中可开发和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多吗? A比较多 B一般 C比较少 D几乎没有
4.您对开发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所持的态度是: A会利用现有或己知的就行,自己不参与开发
B如果十分必要,可以偶尔参与开发,尽量利用现有资源 C适当参与开发积极利用课程资源
D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5.您认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比,哪个更重要些? A校内 B校外 C都重要 D没有可比性 6.您所在的学校位于
A城市 B农村 C城乡结合部 D山区
7.根据教学情况,您会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吗? A经常这样做 B很少这样做
C自己从来不主动这样做 D学校不允许
8.根据教学情况,您会带学生去科技馆学习体验吗? A经常这样做 B很少这样做
C自己从来不主动这样做 D学校不允许
9.根据教学情况,您会带领学生去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参观学习吗?
A经常这样做 B很少这样做 C自己从来不主动这样做 D学校不允许
10.您所在的学校附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校外生物课程资源? A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植物园或动物园
11.您所在的学校附近有哪些乡土资源可以利用? A果园 B养殖场 C农场 D山川河流
12.根据教学情况,您会带学生去做社会调查或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吗?
A经常这样做 B很少这样做
C自己从来不主动这样做 D学校不允许
13.您认为网络课程资源重要么? A非常重要 B一般重要 C可有可无
D根据需要确定其重要性
14.您的学生是如何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 A每天上网查询 B根据需要上网查询 C让家长帮助上网 D不会上网
15.您对于网络上的教学资源
A经常上网查阅教学资源,并主动上传或下载教学资源 B有需要的时候才上网查阅 C学校条件有限,无法上网 D不会上网
16.您对校外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义是怎么理解的? 17.您平时注意开发和利用了哪些校外生物课程资源? 18.您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不方便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19.对于校外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您还有哪些新的认识?哪些意见和建议?
摘要:课程资源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接触中使其获得广泛的社会信息,锻炼各种能力,社会性得到充分发展。然而由于农村教育条件有限和品社课程不受重视等原因,农村小学品社课程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更需要从拓展优化教材内蕴资源、联系乡土资源、加强学科间联系和有效利用家庭资源等方面加以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小学品生与品社课程;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小学品生与品德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其意义不言而喻。然而,一方面,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制约,品社课备受冷落:另一方面,不少农村学校基本硬件水平跟不上,因此农村小学品社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讲授状态,边缘化的倾向极为突出。在硬件设施暂时无法改善的情况下,如何开发出经济、高效的课程资源,成为农村学校的当务之急。
一、拓展优化教材内蕴资源
课本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教育条件有限的农村开发教材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创造性地、科学地使用教材呢?
(一)对课程内容“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即高效利用课本中贴近农村儿童生活的内容,对编排不合理的部分及时优化删减或增添。
(二)使教材与校外课程加强联系
校外教育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它立足于社会,以校外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例如《我心中的那颗“星”》《了不起的家乡人》等课的学习中,通过邀请学生家长现身说法,使学生感受到了家乡人身上的那种不怕吃苦精神,受到了一次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懂得了生活、学习中要战胜困难的意义。通过参加农忙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从而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巩固“农业与生活”的主题教学。
丰富农村小学的校外教育活动,可以填补学校教育的空白,克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很多缺陷和不足。当然,我们也必须建立和完善校外教育活动的规章制度和实践体系,保证山区农村校外教育活动能够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地展开。
(三)优秀教师尝试编写校本教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鼓励优秀教师合作编写贴近农村实际的校本教材不仅有效利用教师资源,而且能贴合本地学生实际生活。
二、联系乡土资源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材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同时,课程结构要求教学要适应地区差异、学校自身特色,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因此,在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充分反映地域性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风土人情等乡土资源进行特色教学。
(一)农村的自然资源。
农村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有山险涧深,石怪洞奇,茶叶飘香,佳景美不胜收。这为我们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当地这一资源组织开展以“走进大自然”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比如说在 “ 春天在哪里”“ 春天的种植” “秋天的收获”“ 我与小动物”“和小树一起长大”等课时,让学生重新认识多彩的乡间地头,山石溪畔,感受真实的生活场景。
(二)农村的人文资源
农村有着独特的风俗人情和浓厚的乡土风情,每个村庄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动人传说和独特风韵。教师在学习“我的家乡人”“家乡特产知多少”“我来做个小导游”“我的家乡在哪里”等这一类的教学中,引领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学科之间横向联系,资源互补
基础教育中的每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将学校教学转化为一个有机整体,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刻板单调,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灵活有效的。例如在讲四季变化时,我们可以联系美术课,将四季的场景请孩子们画一画,讨论交流,还可以联系语文课,请孩子们回忆有关四季的古诗词等等。
四、家庭资源的开发利用
品社课《课标》强调课程的生活性,即注重使儿童发现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自学习中生活。家庭生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而且一般学生对家庭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状态,因此家庭资源是有待利用的强有力的的课程资源。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家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
1.引导孩子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并做好及时整理(可以是手抄报或知识卡片的形式),建立小小图书馆(这里主要是将每个家庭有限的书籍资源进行共享)。
2.鼓励家长和孩子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或者带领学生进入农舍或植物园。
3.鼓励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帮助进行一定的农作实践,积累自然科学知识。
4.与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建立联系,使之积极配合学校进行艺术教育。通过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在接触中获得广泛的社会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指导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和生活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只有做好农村品生品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才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无限的课程活力。
参考文献:Ⅰ.《新课程背景下基层教科研的思考》 殷亚清
Ⅱ.《今日农村教育》第一期52页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原则与方法
1.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课堂教育教学的局限性,提高农村中学生与课外资源知识的接触面,提高学校学习氛围,让教育教学资源能够与农村中学生更加贴切。在开发与利用语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语文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个性化原则。在这一原则里,主要考虑的是农村中学学生生活在农村的特殊存在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农村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实施教学计划。第二,经济性原则。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遵循经济性的基本原则,以免浪费过多的资源,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第三,开放性原则。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考虑相关可利用资源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包容性,其中包括使用途径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2.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方法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本身的特点,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和策略。第一,针对农村中学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资源先进行一番细致的调查。第二,对现阶段所实施的相关语文教育教学基本状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和了解,充分地发现主要问题的存在,让语文教学资源在利用与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找到突破点。第三,在开发与利用课本资源的本身要具有自己的目的性以及方向性,对语文课程的相关资源进行科学、客观的选取,在选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与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保持相关性、一致性,从中找出教学的重点。第四,在开发和利用好语文教学资源之后,需要开始具体地实施相关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总体思路的把握以及设计需要进行适度的评价标准管理。最后,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极大的耐心与信心,对相关语文资源知识进行适度的整理。
二、发挥好农村资源的优势,鼓励农村中学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综合探究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在考虑整体的知识与资源的掌握了解能力的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能够走进大自然,充分地利用好农村的独特地理位置,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性的综合探究。另外,根据现阶段的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方法以及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语文实践与操作能力。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好农村中学的板报以及相关的宣传栏,把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贴在黑板报上公开表扬,并且成立一些小报社,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稿,并且把写得有趣的东西登在报纸上。另外,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在全班级面前要求学生自主地朗诵自己写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模仿以及学习,让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实施相关课程计划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相关资源来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学的资源。在此基础上,能够丰富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农村中学学生能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晓清.浅论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14(09):1713-1718,1723.
[2]黄兴惠.谈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15(01).
一、远程教育让小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远程教育,它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并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处理,实现网上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呈现多样化
远程教育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远程教育多媒化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远程教育信息流通网络化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具有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有利于因材施教、协作学习、分层导学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加之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并具有交互性强等特点,可以克服传统班级授课整齐化一的教学模式,同时远程教育资源具有可重复性,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性的个别化教学,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和管理,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远程教育信息反馈多样化
信息有声音、图形图像、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信息流通具有实时高效,信息传输具有异步、同步等特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反馈形式单一、过程曲折、速度缓慢。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信息反馈及时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学过程锦上添花
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小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远程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诱发学生乐于探索数学的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快乐的,也是没有生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情感的“生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地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之中。努力创设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在探索数学的乐园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在教学中,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如教学《垂直与平行》时,运用远程媒体资源演示,先让学生看到画面中的人行横道、信号灯、桌子。通过学生观察与讨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诱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这样,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特征。
(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严整、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到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由于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所以,教学中所提供的实际情景或材料多数是相对真实或生活情景的一种模拟。
在常规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而远程教育手段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从而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爱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简单的统计》以后,可以运用远程媒体资源演示各种数据、图表。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所获得的有关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充分认识到统计的广泛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及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影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多媒体计算机能有效地展示新知形成的过程,不仅能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运用远程媒体资源结合多媒体,首先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动画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某种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想象:(1)把圆按照相互垂直的直径4等分,能拼成右图。(2)把圆8等分、16等分,按照上面的方法能拼插成一个什么图形。(3)把圆32等分、64等分……继续拼插,得到的图形接近了什么图形?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体会出把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插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具体地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当学生认识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把圆等分16份后能不能拼插成我们熟悉的其它简单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从而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中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选择、合作交流和亲身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所说:“从教学生学会数学转向让学生做数学。”这里的“教”是指简单的传授和以讲为主的灌输,而“做”是指以学生为主的自主选择和亲身实践。在课堂中,让学生“做”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享有足够的亲身实践时间和自主探索的空间,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无限生机,时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将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要素。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一个极大优势,就在于能围绕四要素服务,改变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交往合作的环境,实行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网上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发挥网络教学作为激发学生交流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提出“润年为什么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又闰”等疑难问题,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单靠教师传授性的教学,是很难弄明白的。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到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到互联网上搜索信息。
三、远程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利用远程教育数学教学,它需要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远程教育资源的合理设计、开发、管理与使用的能力和对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设计、组织、指导的水平。因为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利用远程教育理论、方法及工具开发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引导学生对有效资源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传递信息,形成能力。
(二)远程教育资源只是工具不是全部
远程教育环境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课外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于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要根据数学教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远程教育运用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因此,远程教育只能作为教学中的新兴辅助手段。教师在应用远程教育辅助教学手段时,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领会能力上。远程教育整合是以教师的技能为基础的,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前,教师不仅要掌握远程教育使用方法,还要对不同的远程教育素材编辑工具的性能,以及远程教育辅助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三)不要忽略教师在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使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为现实,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学生协作学习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调控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监视、广播、分组、在线帮助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思维遇到障碍、学习受阻时,在学生不能自控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有效的引导,从而能够进行有效地个别化学习。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新教材给予教师更多教学手段的选擇,作为教师,应该把握远程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既是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性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思维提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合理的利用开发教学资源是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普及,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在不断增加。从原始的教具教材到音像光盘,从单一的实物到多媒体的应用,从固定的学校、班组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到互联网、异地同步教学这个广泛开放流动的环境,教学资源在不断增加,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教学中适当选用新的课程资源,来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定义、规则、方法或技巧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对已有的资源优化整合,以达到教学目的
2.1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时至今日,科学飞速发展,学校的教学设施也相当得到改善。为了体现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动用全部认知和情意方面的储备投入学习过程中。如在上《认钟表》时,我就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先运用实物让学生感知时间的概念,再运用电脑显示出钟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既让学生动眼、动耳、动手,还让学生动了口,突破了认时间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我利用电脑的优势,设计了一个活动的钟面同时配上动听的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师生之间的交流融洽了,教学效果自然比“一言堂”好得多。
2.2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参与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有效的内部驱动力,合理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就可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乐意去学。如:教学“8的认识”时,为了激发学习的动机,引起兴趣,教学中我特意安排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有趣练习,创设一个建构认知的情境。首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8根小棒放在桌子上,问同学拿出7根小棒,再放1根是多少根?然后要求学生用8根小棒拼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图形,看谁拼得最好。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拼的是什么图形,怎样拼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小朋友拼的各种图形都是用8根小棒拼的,于是引入新课《8的认识》。教学8的组成时,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分成2份,学生借助于学具的操作,学得自然就轻松了。又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2.3巧设疑问,创设情境。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抓住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首先从不同类型的线入手,观察“直的线”和“曲线”,让学生感性认识“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接着让学生随着我的演示从“能否延长”、“能否度量”、“几个端点”等方面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最后再通过学习教材的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
2.4联系生活,加强运用。教学过程中,可能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第三册的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东南西北》中,若在室内上课,学生接受的方向知识将是抽象的,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把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找找日出的方向,联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以此为固定方向,让学生辨别一些树木、建筑物的方位。教师再稍加引导,有部分学生就能自己指出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如在第四册的第五单元《测量》中的《千米的认识》中,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出10米的距离,请他们试试若手拉手,需要多少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走一走,大约走几步?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步行10米距离所得的经验猜测:100米大约走几步?学生猜测后,再请他们走一走,把所得的数记录整理;至此,部分学生会以此类推:10个100米是1000米。教师再作引导:1000米=1千米,前面是用米作单位,后面是用千米作单位。课后可布置学生步测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用上,因此所学得的知识比较深刻,不容易忘掉。
3.优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对教师备课,提供了方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既要坚持跟踪社会上新事物的出现,又要学习研究掌握,并熟练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把新事物变成新的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不但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新事物运用新事物的韧劲。
其次,要合理选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予以必要的比较、筛选,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
摘要:现阶段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学习经验、学习兴趣、现代化文化发展的方向予以普遍的关注,利用和开发所有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的美术资源。本文以乡土美术资源的概念为切入点,对其在美术课上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具体分类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对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土美术资源;小学美术;开发;利用
引言:将乡土美术资源引进到小学美术教育中,这对于小学美术和乡土资源是双赢的举措:乡土美术借助小学教育得到必要的延续,以避免发生绝迹和断裂;小学美术由于增加乡土美术资源提高了自身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得到贴近生活的直观教材和史料。乡土美术资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艺术和人文思想观念,能够给小学美术教育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另外对乡土美术资源的灵活运用,能够促使学生了解情感和美术、文化和美术、社会和美术、生活和美术之间的关系,为城乡学校美术教育提供发展的新机会。
一、乡土美术资源的概念
乡土美术资源中的“乡土”是地域概念,具体含义是人们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乡土的范围会随着情况和环境发生变化,但是其范围最小为乡镇,最大为省内。具体而言就是小学周边村镇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等资源,包括有生活生产经验、传统文化、民族习惯、乡土地理等等。美术教育资源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教育目标的,能够在教学中应用并推动美术学习的实物和信息。乡土美术资源是人们在长时间生活和生产中积累的产区,能够适应民族习惯并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但是乡土美术资源和美术课程不能等同,这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此过程要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筛选,结合课程设计来予以完成。
二、乡土美术资源应用在小学美术课程上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乡土美术能够将教学内容予以丰富,满足学生多方位体验的需求。小学美术教育要结合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以及课程形式。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可以开展文物古迹的欣赏,也可以将美术欣赏课的课堂带到传统文化 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中,运用各种方式、形式、材料制作各种美术作品,例如春节和元宵节时会制作用于游艺活动的花灯。乡土美术中面塑、泥塑、剪纸等活动就有很强的操作性,是小学美术课堂形式和内容的补充,满足学生多角度、多方位体验的要求。这些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为美术教育增加更多的活力。
其次乡土美术资源是小学生最贴近生活、最直接的教材。小学美术将培养孩子审美情趣和爱生活的情感作为教育主要目的,乡土美术就是身边的美,是将美用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以前人们物质生活比较困难,但是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人们在日常用具、生活设施中将自然朴素的审美意识体现出来。现在我们在博物馆、美术馆中欣赏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物件,就是他们生活所用,那时候艺术和生活更加接近和融合。我们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受到乡土文化的感染,在某种层面上看,乡土美术为小学生美术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情境。
最后合理运用乡土美术资源能够给小学美术教育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城市中的小学生,和他们一起长大的多为流水线上生产出的玩具,虽然也有去博物馆参观艺术品的机会,但和生活具有较远的距离,他们没有与其长时间接触的机会。
乡土美术本身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就很浓厚,和生活自然相融合,所以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体验和重新认识,这也是认同乡土、回归自然的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的博大精深教材。
三、小学美术教育包含的乡土资源具体种类
首先从内容上对资源进行划分,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自然资源包括校园、村社、城市等自然景观;家禽虫鱼、田地花草、瓜果作物、木石沙土等自然材料。文化资源包括民间艺术、古建筑、民俗风情等传统美术文化;现行服饰和建筑、当代美术作品等现代美术文化。社会生活资源包括各种艺术文化活动、庆典祭祀活动等各种主体活动,也有展览馆、图书馆、青少活动中心等社会活动机构。
其次以资源具有的动态资源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原生美术资源、延生美术资源两大类。原生乡土资源的概念是原本就存在,但必须要经过开发才能够生成的一种资源,由自然资源和人物、风景、民俗、历史等传承性文化资源共同组成的。延生资源是伴随着资源的消耗和利用,它的作用依然存在的一种资源,其表现为以物质资源为基础而衍生出的文化以及教育功能。例如现保存下来的牌楼、神庙、祠堂等,它们会用文化形态和人文内涵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四、乡土美术资源在美术课中的开发和利用
上世界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对小学美术课开展大范围的扩展,并更加关注乡土美术在其中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在美术课程中设置“探索、综合”学习的领域,让美术突破自身限制,拓展到社会、文化、自然中,乡土美术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小学美术教学有着更加关键的意义。所以怎么样合理、科学的开发乡土美术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理想,是特别重要的。
(一)乡土美术资源在美术课中的开发和利用要以学科地位为中心
小学美术课程不但要传授美术相关知识,还要训练美术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以开发和利用乡土美术资源为目标进行美术教育时,要确立美术学科具有的中心位置,但是目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对美术的人文性过分强调,对知识积累和技巧学习比较忽视。其次对整合资源的目的予以忽视,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削弱美术中心地位,失去乡土化美术最根本的东西。
(二)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要将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相结合要增加运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意识,就要对满足学生兴趣、认知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式、教学用具、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的要求,把教学活动具有直接、间接联系的乡土美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后予以配置,让它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特点相适应。
(三)组织适当的活动,对乡土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首先要进行观摩实践,学校要组织小学生到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参观活动,观看画家创作的过程,让他们对基本技法进行学习;带领学生参观根雕厂、泥塑作坊、陶瓷厂,对于工艺品的特点以及艺术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其次组织小学生去拜访专家,既可以将专家和艺人请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他们的工作室,通过拜访和交流,提高学生对艺术和乡土美术的认识。最后进行作品展览。让学生运用联想、体验、记忆、观察等方式绘制美术作品或者进行工艺品的制作,班级和学校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利用每个场合对学生创作欲和进取心进行启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间接为其布置课外作业。
结束语:
总之将乡土资源和美术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艺术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对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情操予以培养,不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美术知识与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创造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用乡土美术资源为基础,对农村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在教学中不但强调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也突出对乡土美术的欣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激发起他们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周兵武.论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15
[2] 洪磊.地域文化传承视阈下的乡土美术教育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10-28
[3] 李永新.论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以福建省乡
一、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资源的特点及优势
1.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
贵州铜仁地区许多农村自然风光迤逦秀美,如梵净山的鸽子花、茶园山的十景、松桃乌罗的溶洞、思南的石林等。既有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绚丽多姿的现代发展色彩,还充满了独特的乡土气息。如果能熟练地把这些自然资源引进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不仅可以调节学生情绪,还能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
2.独具特色的民俗资源
贵州省铜仁市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带进口语交际课堂,既能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3.丰富的地方饮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受地域的影响,铜仁地区汇聚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小吃,如“社饭”“ 棉菜粑”“马打滚”等各种民间美食都是农村学生常接触的,加之孩子的天性,一说到“吃”,学生定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吃”无疑是孩子最好的语言素材。
4.醇厚的乡土历史文化
铜仁农村地区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虽风雨沧桑,却保存完好,如:滑石新营垴屯墙及复兴桥、文笔洞、岩董遗址、罗忠义烈士墓等。这些遗迹又往往伴有很多历史传说,经过代代相传,当地孩子都能说出一二。而语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理应把这些宝贵的乡土文化传达给学生。
二、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教材因素——城市化现象浓重
一线教师由于长期受主观教育经验的影响,认为所谓的课程资源就是教参、教材,仅仅定位于书本知识,致使农村学生虽然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但从他们走进教室的那刻起,便被无情地“禁闭”起来,然后日复一日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经典”知识。殊不知,课本中的很多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距离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很多东西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即。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76项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分析发现,在介绍类、独白类、交往类、表情类、讨论类,图画类、情境类、话题类等诸多内容中,都有部分内容离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不适合农村孩子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教育价值取向城市化。现在的教育偏向城市的需要,“以城市的发展规格为标准,以城市的需求来制定教育相关的政策和制度”[1],导致了我国的农村教育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无论是教育经费投入还是教育师资投入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使农村教育“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第二,课程文化取向精英化。很多人认为农村文化是一种“贫穷”“愚昧”的文化。而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又是编者对文化价值的判断过程。由于长期的教育政策的左右,编者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化内容必然是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城市精英文化,这样教材内容城市化现象浓重就成为必然。
2.学校因素——成绩决定绩效
当下,部分农村小学,教育主管部门的几个领导掌握全镇上百名教师的绩效工资分配权,年终考核时按学生的成绩给教师分配绩效工资。学生的成绩高,教师就能多享受一部分绩效工资。有的年轻教师虽然教学较有特色,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但是由于学生成绩稍微靠后,绩效工资就被无情砍掉一截。学校的这种决策,严重地背离了新课改精神,极大地打击了年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比如,我们在对铜仁市松桃县太平乡中心小学运用地方资源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6%的口语交际课堂运用了地方资源,这无疑也是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
3.教师因素——教学墨守成规
在西部的村小,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后继续任教的,他们虽然实际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很多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课程教育,自身知识结构单一、老化。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和师生观已经在他们心中打下深刻了烙印,“师道尊严”的思想无法改变,这些观念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完全背离。加上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导致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长期坚持墨守成规的教学思路。他们不会在已有的教育基础上动脑筋、想办法,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他们的带领下,学生虽能轻车熟路地钻进课本,却难以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严重地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
4.家长因素
农村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有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才能考出好成绩,才能升大学,才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所以他们反对学校实施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活动,反对学生参与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其原因就是害怕这些课程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认为这些都是与考试“无关”的课程。家长的这种态度必然影响学生的选择,以至学生处在学校和家长的夹缝中无法选择,当然也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5.投向因素——资源分配不均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往往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资源开发氛围,组成一支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开发队伍。在对铜仁市实验小学和铜仁市松桃县太平乡小学的调查中发现:铜仁市实验小学全体教师中,有两名省级特级教师,其余大部分是小学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只有一名二级教师。而太平乡小学的二级教师却占了全校教师的56%。这样的城乡师资差距不但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
三、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1.突出本土化,重点建设乡土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的外延是生活。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农村课程资源先天不足。但是在新课改精神的倡导下,农村丰富多彩的民间课程资源以崭新的身份无可抵挡地出现在教育领域。
(1)立足乡土,转变课程资源结构。所谓立足乡土,就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把具有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作为首选,使所选取的课程资源具有本土化特征。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现代文明成果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集中在城市,往往让农村学生可望而不可即。且这些文明成果对他们的发展必不可少,农村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引进这些课程资源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农村小学可以立足乡土,学习借鉴城市学校对现代文明成果的开发方式。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贴近学生生活,还很好地转变了农村课程资源结构。
(2)立足乡土,充分开发地方资源。农村地区的很多课程资源是自然天成的,并不需要怎么加工就可以拿来为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服务。以铜仁市的九龙洞为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很多问题:九龙洞是怎样形成的?在进洞时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进洞后看到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九龙洞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好处?等等。学生可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交际训练。虽然有些问题学生回答的不一定正确,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而又主题明确的话题能够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得到很好的训练。
(3)立足乡土,利用生产劳动资源。农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他们可以随时看到城市学生所看不到的农具、农副产品,这也是农村特有的优秀课程资源。将农村生产劳动课程资源运用于口语交际教学的时候,要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科学的农业管理方式等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对学生讲解,努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致力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深入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后再让学生把实践中学得的经验知识拿到口语交际课堂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增长了农村学生的见识,增加了劳动交际素材,还提高了交际水平。
2.提升软实力,充分开发教师课程资源
农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是整个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领导者。要想改变当下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首先要培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有效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在短时间内提升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提高他们课程资源开发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就要舍得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去组织落实。培训过程中必须通过硬性指标或后期考核的方式,保证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够提高意识,认真地去学习。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是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充满灵性智慧的重要资源,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基本形式。
(2)积极吸收新鲜血液。要想彻底扭转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低下的现状,光靠培训是不够的,必须把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村教育领域。比如现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在招收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再将其分配到农村基层教育领域。一个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资源开发氛围。这样一批有一定课程理论的年轻教师,必将给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生机。
(3)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城乡学校要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定期把城市学校较为优秀的教师,特别是课程理论专家选派到农村学校,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辅导,也可以派农村小学较有潜力的教师到城市学校去交流学习。这样既增加了城市学校教师对农村的了解,也扩展了农村教师的课程视野,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新课程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注重创生性,开发利用学生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而学生却是最根本的课程资源。要在农村小学上好口语交际课,就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及家庭背景认真了解,在熟练掌握这种差异化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尝试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在对当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口语交际书面化严重,不敢直接发言,或发言之前都事先经过书写,没有信息直接交际。最突出的问题是普通话差,方言太浓,缺乏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所以,要使农村小学生敢于表达,首要任务是增强普通话标准训练,提高普通话水平,消除学生怕说话的心理障碍,培养敢说话的勇气。因此,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设上限要求和下限要求,让不同交际水平的学生都能以自己的实际水平为立足点,找到能够表达的东西。
(2)鼓励学生乐于表达。具体的交际情境是学生语言的“活水源头”,没有具体的语言情境,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就很难进行。因此在口语交际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交际情境,不管是虚拟的情境还是真实的情境,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调动学生的交际欲望。首先,借助小动物“说”。小动物是鼓励学生开口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各种活泼可爱的小动物能唤起学生养动物、陪动物玩耍的美好回忆,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其次,借助故事“说”。小孩子是最喜欢听故事的,在农村有很多丰富有趣的民间故事。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以示范性地给学生讲述民间故事。以九龙洞的“小龙女与董岩”的故事为例,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在组内编故事,再在小组与小组间比赛,然后教师可进行激励性的引导、评价。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善于表达。农村小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经常出现词语搭配不当、语序混乱、表达啰嗦和想说又难于组织语言的状况。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性。在平时的交际中,教师要对学生言语中的语病给予及时的纠正,教给学生基本的表达技巧,学会倾听、相互尊重、相互团结,使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跨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丽群.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深层困境:乡村文化边缘化.中国教育导刊,2009(7).
[2]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 蔡伟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6] 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湖北襄阳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 乾海峰
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历来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加之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影响,普遍形成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写作能力低的现状。改革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电化教学,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它在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教育方面显示了现代媒体最优化的功能。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多媒体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作文教学通过电教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并茂的音响,认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形成丰富、新颖、多面、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印象,产生优美、激动、振奋、愉快等感受,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单纯文字组合模式,使直观、形象、生动的声、像进驻头脑,从而优化了作文教学过程,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写作能力。那作文课如何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有效地提高农村学生教学效率呢?
一、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加之教师教学作文的方法不当,所以上作文课,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更谈不上对作文的兴趣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就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利用电教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现真实具体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活动情景中真切而自然地体验情感,产生写作欲望,从而达到“入境而动情,情动而辞发”的效果。例如,在去年的爱心
捐款活动中,听了学生代表富有感染力的倡议书,伴着鼓舞人心的《爱的奉献》乐曲,同学们一个个情真意切,激动万分,纷纷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献出了一片爱心。可是活动结束后,要求让学生讲一讲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许多学生却难以具体生动地表达。这时,我播放了活动录像,将学生再次带入了激动人心的爱心捐款活动场面中,再次唤醒了同学们的记忆,并对一些重点情节采用定格、放慢、重复的方式,让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姿势等仔细观察。这样一下,整个活动的过程在学生头脑中变得清晰、深刻,加上学生亲身参与的情感体验,学生写作的欲望达到空前的高涨,笔下流露出来的内容自然生动而具体了。
二、利用电教媒体,进行语言积累
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词汇贫乏,所以表达不具体,不确切,不生动,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呢?阅读和摘抄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学生阅读的时间有限,加之阅读的书籍有限,阅读和摘抄就成了问题。如果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录像片,录像片在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同时,还为小学生提供了相关的优美形象的文段,这不仅能使小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帮助小学生学会迁移优美文段的结构、词语和写作方法,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例如,要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作文,我就找一些能体现春天气息的画面,随之配上优美生动的解说,并将这些优美词句展示出来。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美的同时,不自觉的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如,学生在欣赏了春花的画面时,我配上了这段文字:你看,那粉得像霞一样的是桃花,那白得像雪一样的是玉兰花,那红得像火一样的是杏花,那扇面似的是梨花,那蝴蝶般的是兰花……有球形的,有碗形的;有单层的,有多层的;有零星散落的,也有花团锦簇的……所有的花都争奇斗艳地开放着,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学生不仅积累了优美词句,而且在写作中也学会了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较好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利用电教媒体,捕捉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最大的写作难题莫过于素材的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保证写作激情的前提。可是,当今农村的学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作文材料仅局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么几件事,作文源泉定然枯竭,教师的作文又囿于课堂,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作文量的增加,学生就越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呢?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广开渠道,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一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在丰富视野的过程中积累作文的素材。平时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从中积累富有个性的作文素材。二是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了解祖国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沸腾的现代生活,使之更好的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样,学生会逐步充实,写作内容就会越来越丰富,作文也就“言之有物”了。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少,见识少,不要说学生对外地的民风民俗不了解,就是对本地的风俗习惯也只是略知一二。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捕捉写作素材,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本地的一些生活习俗的热闹场面,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氛围和风俗习惯。除此之外,还运用多媒体中大量真实景色的储存,让学生亲眼目睹异地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在声音、色彩、文字的刺激下,激活学生的思维,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不难想象。于是,学生纷纷动笔,有写《家乡的春节》的,有写《快乐的泼水节》的,还有写《我爱重庆火锅》等等。题目多样,内容更是丰富多彩。“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解决了文章素材的采撷问题,作文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活水,成文也就自然不难了。
四,利用电教媒体,培养想象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没有想象力的作文是没有生气的。小学生的作文源泉在于生活,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决定了他们对周围的生活注意不够,更不要说能抓住生活中的本质了。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生活单一,见识少,了解到的奇闻趣事也少,这些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电教媒体有极丰富的表象力,通过具体的形象再现各种事物形象,情景过程,有效地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六年级的《假文盲》是要求学生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一篇习作,对小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时,根据课本仅有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假文盲》这幅画,我制作了使学生能把画面内容写得更清楚、更完整的辅助教学课件。把这幅漫画进行分解投影和展开投影,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镜头,并及时指导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因而使学生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感而发真挚感人。具体方法是:先投影车站警示牌“母子上车处”,让学生明白这里是什么地方,它是干什么用的。再投影一群站在“母子上车处”视而不见的男子汉,并逐个依次展开放大,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并展开想象分析他们的职业和心里想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其次是投影一位怀抱孩子(被挤在车道外)的母亲,放大镜头让学生细致观察并用心聆听母亲的心声。然后拓展,补充了社会上其它一些“假文盲”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事情的本质,并对“假文盲”进行抨击。最后弘扬民族优良美德,补充一些有着传统美德的民族英雄和普通百姓的感人片断,引导学生深化主题,提炼升华中心,这样一来,触发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加深了学生对画面内在实质的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想象,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五,利用电教媒体,指导表达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作文教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阅读、去写作,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习作方法和技巧时,才能更好地“言为心声”,才能更准确地表情达意。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开辟了又一新的途径。我在指导学生观看《精彩的场面》时,为了教会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我让学生看到孙迪军跳水动作,并思考他是分几步完成的。为了让学生观察得细致,我放慢镜头,定
格,回放,让学生仔细观察孙迪军的每个动作和神态。再如指导看图作文《公园一角》时,我教学生按地点转移顺序观察景物。以喷水池为中心,指导学生由近到远,有顺序地对喷水池的前后左右进行整体观察,为使观察更加细致,我甚至遮住片中其余景物,只留“喷水池”部分,引导学生从下到上按顺序观察,并且口述。经过多次指导和观察,学生观察事物由笼统变得细致,也学会了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还懂得运用顺序法、分类法、比较法等提高观察的质量。
六、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评改途径
由于受传统作文教学的影响,农村作文教学中,信息交流常常是师生单向性传递的,学生接受信息也是被动式的。课堂中只有一小部分的作品有机会展出,供师生评价、交流。课后的作文评改也往往让教师倍感头痛,虽然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中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效果却并不好。作文本发下去,有的学生只瞧一下作文成绩,连教师反馈的评语都不看一眼。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写作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评改”更快捷,更方便,更安全,更高效。首先可进行例文“共评”,教师选出典型例文在大屏幕显示出来,就习作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加以指导点评,总结出“评改”作文的方法。然后,同学之间互评互改,最后再自我修改,对自己习作的字词段篇进行全面修改,并与原文对照,推敲回味修改的过程。掌握技巧,举一反三,从改一篇文章到改一类文章,促进知识的迁移。经过反复修改,对文章加以修整润色,最终达到“言之有情”。这样,课堂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上得投入,收获颇大。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校外资源的利用】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06-24
农村中小学论文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论文09-10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21
农村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10-28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09-12
尝试教学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07-21
浅析农村小学英语教学10-26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生写作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