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精选8篇)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具备的专业素养,是教师所需具备的能力之一。文章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并结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其改进策略,为有效组织教师培训以及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策略
一、引言
随着教育的深刻变革以及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强,中小学教师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标准,从应用与创新、知识与技能、社会责任等方面解释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随后,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提高中小学教师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将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有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优化教学过程以及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方法、资源相融合的教学活动下发展的,但是,目前尚没有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马若明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指“优化教学”,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各种资源来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赵健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界定为教师利用传播技术与信息通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王卫军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理解为一种综合能力,由若干子能力组成,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李娟把信息化教学能力定位理论与实践,其中包括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态度、信息化教学技能、信息化教学研发等。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时期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不断变化发展、不断完善提升的,是在一定系统中进行的,它的影响因素既有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外部因素,又有来自教师本身的内部因素。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是在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社会因素
社会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的信息化,使教育领域包括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等在内的各个环节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教师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此,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的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社会赋予当代教师的使命与责任。其中,国家经费的下拨与国家政策的扶持,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政府下拨的有关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方面的经费是否充足,将关系到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国家制定的与其相关的政策法规,将引导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1.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最直接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包括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学校信息资源的配备、同事间使用信息化教学的氛围、校长的支持等方面。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校信息资源配备的完整与否影响着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质量的高低;同事间使用信息化教学的氛围浓郁有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积极性的提高;校长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以及认可程度影响着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程度。2.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教师因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信息化教学的核心要素,特别是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观念影响着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当代信息化社会中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师专业化的各个方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驱力来自教师本身,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教师的年龄都影响着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宣传与投入,转变教师信息技术的意识
大力宣传将信息技术应有于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深化教育改革以及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媒体宣传与推广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涌现的先进教师典型以及先进教师集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其次,提高中小学校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采取多种方式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形成重视、关心、支持的氛围。最后,从国家的政策保障方面来说,要更加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经费投入,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
(二)积极探索与研究,完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培训
信息化教学技能主要包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化设备的熟练操作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等。教师虽然普遍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但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能力还是不够扎实与熟练,应用能力比较差。因此,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1.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从阶段性教师培训到终身性教师培训。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同样重要,都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但是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培训与在职教师的侧重点不同。职前教师的培训主要以基础技能知识与学习为主;在职教师主要以技能在情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为主。我国应该加强重视对中小学未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与培养,例如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关的一些标准都主要针对职前教师的,而我国主要针对在职教师。而我国在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是参差不齐,与职前教师的培训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2.从实际出发改进培训内容。培训前要对所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并针对不同的教师水平确定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不能低于教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也不能高于教师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只有改进培训内容,教师才能真正学到与教师信息化教学相关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当中。在制定培训内容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科教师的特点以及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需求,为其提供丰富的、具有特点的培训课程。3.开展多元化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层次多种多样,可分为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的培训,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的培训,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的培训等;也可以分为信息化教学扫盲的培训,主要针对一些落后的地区以及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深化应用的培训,主要针对一些已经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教师,技术知识技能的创新性培训,主要针对信息技术经验丰富的一些教师。我国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偏低、培训效果不尽人意以及培训效率低等一些问题出现,使得摒弃单一的培训模式实施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尤为必要。院校培训可以将大量的教师集中起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地点,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的学习中,学习系统的相关知识;但是教师不可能有太多空余的时间,这就需要学校自己根据本校老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来有侧重的在学校内部开展专题培训、教学经验交流和骨干带头等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自主研修,自主地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研究。
(三)做好规划设计,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信息化教学的加强离不开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软件环境的建设和硬件环境的建设。软件环境建设包括学校可以定期举行有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交流会或者讲座,使各个学科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教师团队教、学、研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校的优秀教学软件进行学习。硬件环境建设需要政府与学校的支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达到了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10).
[2]李玉斌,刘会宇,张贝贝,于倩.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10).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5).韩健梁,赵晋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10).
[4]刘长卿.无定河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个案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衔接现存问题
多年来,农村教学设施与设备相对落后,信息技术教学一直都是以初中开设的课程为起点,而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1同地区的小学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进度不同,升入初中以后,同一个班级学生的技术基础与水平不同,导致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实施进度。2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画图、Windows、Word、Power Point与因特网等相关内容,初中的教学指导纲要中依旧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要求,如何处理重复模块的教学,初中教师进退两难。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否需要实施软件功能教学,如何实施来填充小学空余课时。4初中学生比较喜欢操作性内容,较排斥理论性教学内容,如何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很重要的问题。5部分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以上网玩游戏等方式展开,升入初中以后,对信息技术课程依旧存在误解,初中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于学习和生活中,避免学生出现网瘾。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衔接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方面
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要基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认知基础来进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应更加系统化、深入化;小学阶段应偏向游戏化、儿童化,多借助图片、游戏模式开展。例如,初中阶段学习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在小学教材中也有涉及,小学教学主要是寓教于乐,通过玩游戏练习拼音打字,并进行指法训练。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需要以小学阶段为基础,初中阶段提升理论与能力教学。
2.教学目标方面
中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普及阶段,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提升知识储备与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且学会搜集、处理、传输与应用信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启蒙教学,培养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可以说小学信息技术是培养兴趣的阶段,中学是提升技能的阶段。
3.教学方法的衔接
学生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初中阶段更加自律、自尊,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初中生个性明显,课堂上较为安静,小学生活泼好动,处于个性形成时期,自主学习能力、自律能力等方面都较弱,对于学习的态度比较积极、兴趣高,容易受到不同形式的激励,如游戏、表扬等。在教学策略方面,小学生更依赖于教师,初中生更加自主与自律。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创新探究,从而保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衔接。
4.评价与情感衔接
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差异、个性差异以及认知水平差异,所以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与情感教学策略。初中教师应纠正学生心中“信息技术教学是玩的过程”这个误区,初中阶段运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情感衔接方面,教师应该改变语音、语调等方式,以较为严厉、正确而又不失和蔼的语气,引导初中学生自律、自强。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
1.克服纯粹技术,淡化学科本位
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实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超越狭隘的“学科本位”和“技术本位”思想,应该更多地将技术教育升华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技术部分应该重视,但是不能过分强调技术教育部分。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信息化的转变,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应该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破“技术本位”,克服中小学信息技术“纯技术化”倾向。
例如,在“学习工具系统”教学时,对于画图软件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喜爱的图片插入,继而借助画图工具,对照片进行文字编辑,或者对其宽度、像素、高度、大小等进行改变,描绘出学生喜爱的样式。最后将作品打印出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对比,分析创作心得。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更好地融合“寓教于乐”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励学生自主创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培养信息素养,提升运用能力
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满堂灌”式的理论传输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改进:1让学生了解信息文化。引导学生参观相关银行、机关、工厂、软件公司等,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2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基于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强化初中阶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学到一些终身受益的信息技术理念、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对信息技术的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关键性的是要学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生活和学习,服务于今后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重视以下几点:1基础性。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组成以及大致的工作原理等,鼠标、键盘的使用等,介绍相关网络技术等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2迁移性。信息技术变化速度非常快,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迁移,如不同操作系统或软件下鼠标、窗口、搜索等功能都是类似的,促进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拓展能力。3实用性。针对信息技术课上理论较多、而学生没有真正实践能力的问题,教师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鼠标的应用、学习软件的使用、聊天工具的应用等。
3.重视学习方法,打好应用基础
在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也要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信息搜索,获得信息资源,从而提升自学能力。
例如,有些学生对摄影非常感兴趣,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关于摄影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借助软件对自己的摄影作品进行相关处理,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提升技术能力。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Word提升文本写作能力,熟练地运用鼠标及键盘进行写作,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有效抽离出来,准确分辨对与错、好与坏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加快课程整合,应用信息技术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偏离的问题,应该加快课程整合。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都是教育的一个重点。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曾经指出:“开设信息技术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信息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教育教学过程,就如同使用粉笔、纸张、黑板一样,让信息技术的步伐融入到现代化的教学进程中。
针对这一问题,要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对教师进行培训,强化使用相关软件、设备,如Power Point、Word、Front Page,以及相关音频、视频软件等。2促进教师在课堂上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检索、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演示、师生交流等,实施课程整合,提升教学效率。
●结语
一、以“认识计算机一学习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建构铺下基石
目前,很多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模式仍是“学习计算机一认识计算机”,而儿童心理学早已指出:儿童主要通过直接的感性表象来掌握概念。实践也已证明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并且计算机教育这门学科本来就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儿童的计算机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建立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此可知,传统的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严重地违背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制约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二、以认知驱动力的启动使学生的主动建构得以落实
认知驱动力是课堂学习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认知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建构。笔者以为认知驱动力主要来自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这里我们权且把来自外部的认知驱动力称之为认知“牵引力”把来自内部的认知驱动力称之为认知“内推力”。提高认知牵引力最好的办法是使学习情景具有吸引力。计算机学科本身即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并挖掘计算机教材本身的趣味性,以此来启动教学过程中三大系统之一的动力系统,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动机。
三、以多媒体教学网络创造交互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主动建构得以保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这种过程受到信息的传输量与交流双方所处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从信息的传输量看,传输量与频带宽、信噪比成正比,多媒体的相互补充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而且多媒体信息传递过程是以和谐的乐音向外传播,具有口耳相传的传统授课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课堂容量和密度,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得良好效果。如,在一年级教学拼音字母时,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小朋友在悦耳的音乐声中跟着小动物一起学习字母,比教师带读与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四、以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动建够得以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宜推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探索式学习是学生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并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参与发现新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探索、发现、学习有关计算机知识的概念和规律等。这样,一方面学生的认知欲望正好可以借助于“探索式”的学习手段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较强的新知记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善于利用这一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去完成特定任务的探索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操作、发现并总结新知的本领。
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主动建构得以推进
1、变纯知识的灌输为教学、应用、趣味的三结合
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进行一些与教学相联系的实际应用的练习,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英文键盘输入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键位之后,安排一个趣味性强的指法游戏,或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英语课本进行课文输入。再如,让学生在进行WPS文字编辑时,要求学生使用电脑写作文,教师再帮助他们打印成稿,让学生在熟悉WPS对文字编辑的同时,既看到了计算机的应用价值,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采用“三位一体”的教材编排,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实现“弹性吸收”
根据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笔者以为,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应侧重于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对于较强的理论性内容可以试行“弹性教学”即由学生自由地吸收一些附加的、有一定难度的计算机知识。所谓“三位一体”的教材编排是指计算机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应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基础篇”,是教学的重点,安排学生必须掌握的以操作知识为主的有关知识;二是“练习篇”是与第一部分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强化练习:三是“知识篇”是在教学的重点内容基础上拓展了的理论性较强的有关计算机知识基于这种“三位一体”的教材编排,教师在教学时就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教材进行因材施教,对一般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前两部分内容;而让那些对计算机有兴趣、希望了解与掌握更多更深计算机知识的学生自由地对第三部分内容进行“弹性吸收”。教师在适当时候安排“计算机知识知多少”之类的智力竞赛检验、促进诱导学生对“知识篇”中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如此这般,既不加重一般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发展。
3、教师采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这一教学媒介,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计算机教学中很多程序与命令比较抽象,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薄弱,对这些命令也就不容易接受与掌握。这时,如果教师很好地利用教与语言这个传播媒介,使之形象化、生动化、活泼化,则能使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
究计划
第一:课题情况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其中有些效果还相当突出,很令人鼓舞。合肥市蜀山区教体局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所导致的后果,都集中反映在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上。
2、选题意义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见成效,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有待提高,如果缺乏符合本校实际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应用研究,必将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益的发挥。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紧迫性和实用性。本课题的实施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益,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3、研究价值 借助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促使教师确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彻底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努力创设高效课堂,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将实现教师专业化的自身成长,形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研究性格,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持续、和谐、健康的发展。
第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交互情境、自主合作探究、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通过课题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具有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构建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
第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和谐课堂,实施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彰扬个性,提高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探索、建构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四:研究的具体措施
1、学校成立了课题组组织机构,吸收了部分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加入。制定措施,成立了后勤及经费保障小组,以确保课题组的正常工作。加强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联系,做到“软件不软,硬件更硬”。
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全校老师、学生及家长全员参与,积极行动,配合课题研究。
3、充分发挥学校数字图书馆、多媒体互动平台的作用,让信息技术深入课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信息技术下乐学、好学。
第五:具体活动安排 2013年3月
1、回顾去年取得的成绩,奠定这学期努力的方向。
2、学校投资经费购买相关书籍,教师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理论学习。
3、开展教师微型课课堂评比活动。2013年4月
1、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总结学习心得,指导课题组其他成员开展活动。
2、开展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2013年5月
1、请校信息技术老师指导教师制作课件。
2、开展优秀教学课件评比活动 2013年6月
1、整理微型课课堂评比和优秀教学课件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总结这学期所取得的成绩。
合肥市绿怡小学
【摘要】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以视频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吸引学生兴趣;另一方面,扩充课堂知识容量,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怎样巧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合作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以生为本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改新理念,所以,当前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然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对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扩充教学容量,提高小学认知速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鉴于此,我们就借此文,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合作,来提升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多停留在教师照本宣科地说教,学生听讲后做练习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属于被动灌输,而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完善,多以形象认知为主,所以他们会感觉课堂乏味,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借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就可以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具体的数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带入到具体情境,让孩子们体验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形象认知和切身体验,能第一时间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还为协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校本教研材料或者是导学案,录入信息化,便于同学们在自主预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参照,以此来实现资源共享,打破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升认知效率。具体操作中,我们首先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或者是微课视频专题录制,这样不但能给同学们提供展览演示、论坛交流、成果体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还能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模块化的微课讲解进行自主探究。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让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契合了学生以形象认知的发展规律,也给他们提供了自我探究和展示的平台,让数学教学更多元化,全面保障同学们体验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二、如何完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入融合1.激发兴趣,提高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结合这两个认知特点进行知识整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理论说教和题海战术,能借助多媒体将数学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和情境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生成和互动中来。
比如,我们在教学《图形的变换》内容时,传统教学除了口头的说教,就是让同学观看教材上的图示。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认知空间。而借助多媒体,我们可以以形象的方式给孩子们展现更多的图片,如战国时期精美的铜镜、唐代的花鸟纹锦、青花瓷等。还可以以动画的方式,给同学们展现一些图片,旋转和对称所产生的效果。这样的认知方式形象、灵活,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课堂参与度高。再如,学习《图形的变换》中的“欣赏设计”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动手制作图形,然后以多媒体的方式给大家一一展示,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形象认知,还能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值得借鉴。可见,多媒体展现知识的手段比较多,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学生认知针对性的整合教学内容,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认知效率。
2.动态展示,破解难题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为了让学生体验整合逻辑变化,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多媒体动画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认真观察和体验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完善认知链接,生成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的例6时,以前的课堂教学法是通过量杯的图来进行数学教学分析。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理解总是落后一个维度,不能生成深刻印象。借助多媒体,我们可以以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视频展现量杯画面,然后放入一个适当大的物体,同学们就能看到量杯的水面上升。很显然得出结论:水面上升的那部分睡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这其实和课前讲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原理一致,我们还可以返回来展示这个故事动画,?学生深层次理解,这样的方式比口头说教显然效果好得多。
除了几何类问题,数字类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动态展示而形象化。例如,学习分数和比例后,许多同学在应用题中无法区分他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①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1/3米,还剩多少米?②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1/3,还剩多少米?……只通过字面理解的话,这俩题同学看不出破绽,那我们就通过多媒体演示,同学们就会形象认识到:第一题的1/3后面带有单位米,是确切的长度,所以剪去后还剩下5/3米;而第二题中的剪去的是1/3这个比例,也就是剪去了2/3米,所以剩下4/米。通过这样的演示,同学们会豁然开朗,认识到此类问题中的数量逻辑关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法门。可见,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不但让孩子们形象认知几何空间关系,还可以让孩子们捋顺数量关系,不亦乐乎!
3.模拟仿真,迁移过程
模拟仿真技术的运用主要是要依靠数学软件,利用计算机上数学软件我们只需一两分钟就能画出动态仿真的图形。教学过程中,很多几何图形,如果我们在黑板上画的话,不但浪费时间,还不容易画标准,无法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数学软件,给同学们生成标准的数学图示。比如,圆锥体,圆柱体……等立体几何图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们还可以在关键内容处设置反复闪烁。
在解决实际性问题时,也可以给同学们用多媒体来形象展示,启发理解。比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有一个实际性问题“为长16dm,宽12dm的室内铺长方形地砖,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这样的问题,对于形象认知为主的小学生都感到困难,他们既缺乏装修经验,也缺乏实际想象力。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模拟具体情况,帮小学生建立形象认知,让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完善抽象表达到形象认知的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边演示,边启发学生如何综合分析地板砖长和宽的相关性问题,如何找出共同的因数。如果不确定的话,还可以将自己的方案以模拟的方式呈现一下,这样便于发现不足,及时弥补知识漏洞。客观地说,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性是师生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技术,能够让学生关注实际数学问题发展的全过程,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生成最大的认知效能,值得借鉴。
三、总结
本文是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怎样巧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心得体会。总的来说,学生的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体有针对地整合教学内容,让数学知识以形象、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多媒体有集合影声于一体的优势,正好符合了形象展现数学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吸引学生完善更深的数学探究,我们要注意科学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所以切记滥用。
参考文献:
东光县南霞口镇段庄小学
田 伟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为此,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课基本以应用为主,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这门工具课的学习,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我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A、学生乱敲打键盘,造成按键失灵。
B、不顾软驱指示灯是否亮,乱插入,拔出软盘,造成磁盘驱动器受损不能正常工作或软盘不能继续使用。
C、对鼠标乱用,新的鼠标灵敏度就很快降低;还有的高年级学生,一旦自己所使用的鼠标不好使用,就将机房闲置的计算机的鼠标拔下,安装到自己的机器上。
D、不按正常步骤关闭计算机,忽视硬盘指示灯,强行操作,操作硬盘,造成死机现象时有发生等。
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对计算机的主要性能不大了解,对遵循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规程不重视,甚至认为计算机水平就是这样“大胆操作”来提高的。因此,当学生开始上机课之前,我都先要向学生介绍清楚软驱、鼠标、硬盘、键盘等的性能、正确的操作规程及违规操作所造成的危害,这对于使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严肃的学习风气,迅速提高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2、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于学。
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诸如发问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到电脑中吗?你知道怎样用电脑听歌曲吗?你能用计算机为你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另外,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笔”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板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班级通讯录„„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1)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年片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 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2)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作为使用它的人才能想办法强化巩固知识。这说明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设计练习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很简单,只是单击、双击、拖动这些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可是他们练习的热情一点也不高,大多数同学都是在那儿画、删除、再画,这种练习虽然学生也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可是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自选图形”的作用。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中,可以提出一些任务,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并介绍一下各部分名称。学生提出一些任务,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并介绍一下各部分名称。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既练习了各种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同时介绍了数学知识,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练习就有了动力。
4、因材施教,不妨让游戏和动画进入课堂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一定会涌现出很多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特别是对网络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低年级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高年级主要是信息搜索、加工、处理的能力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windows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当然,目前能进入课堂的游戏还比较少,必要时也可以自己开发一些诸如地理填图等方面的小游戏,服务于课堂教学。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要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网络游戏的牺牲品。
5、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信息技术课几乎是在机房上课,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电脑怎么了,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大胆采用了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
(2)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且学生间的辅导各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 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
(3)锻炼了小助手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也得到了强化。
(4)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加了同学间的友谊。
一激发兴趣, 享受快乐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针对学情化繁为简。如:在给一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 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 教师可以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 让学生欣赏,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 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 效果显著。
二游戏入门, 自觉学习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 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 却不是仅以玩游戏为目的, 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键盘操作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来进行练习。又如学生刚开始练习鼠标操作时, 显得极为笨拙, 我在讲解完鼠标的基本操作 (包括单击、双击、拖曳和右击) 之后, 就让学生玩起了“纸牌”游戏, 在翻牌的过程中, 学生熟练了单击操作, 在移动位置时, 又巩固了双击和拖动操作。这样, 学生既有兴趣, 又得到了练习, 更可以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三任务驱动, 体验成功
所谓“任务驱动”, 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 学生通过完成—个个具体的任务,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 如何去思考, 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 自己解决问题。
如, 在教授“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制作—张贺卡送给自己最亲的人”这一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去探索,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如何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轻松自然。学生在操作、发现、尝试, 创造的过程中, 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 从而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把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 把信息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 来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四动态评价, 挖掘潜能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动态学习评价就是通过“随堂记录卡”、“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种信息, 使学生主动地感受自己付出努力所获得的成果, 不断积累经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评、互评, 对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在学习中积累经验、在过程中培养感情和态度等方面进行总评, 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 提高实践水平。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中可以及时深入了解学生发展的进程, 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修改自己的教育方式, 对学生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五发挥网络, 开拓视野
在教学中, 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 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 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 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 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 来自网上、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教学完第45课浏览中国儿童网后, 教师可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浏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从而受到启发, 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 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
六信息反馈, 检查质量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注意信息的反馈和适时进行考核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理论题、有框架的作业设计模式来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 或根据学生回答和作业设计所反馈出的信息, 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 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对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依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 不断改进教学。这样的信息反馈, 既检查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又摸索清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沟通信息、了解需求, 必然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七结语
综上所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做到教学相长。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 使之形成最佳的结合点, 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业务水平, 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只有这样, 才能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知识, 努力设计和探索信息技术的模式, 创设出更加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 教育以素质为本的特色。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科教师,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程, 本文从激发兴趣、任务驱动、动态评价、信息反馈等六个方面出发,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艳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人物驱动”.
[2]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一、游戏入门,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教学设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恰好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热情。
二、分组合作,体验成功
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至少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多个人在一起相互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让每一个参与者的知识、思想都获得提高,这就是协作学习较单人学习的优势。因此,合理地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将全班分成几个协作小组,让学生自由结合,并适时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是本小组的重要一员,只有把全组每个学生的优势集中起来,才能使全组的学生取得成功。
三、任务驱动,实践创作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订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師预定的任务。这是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四、强调学科整合,促进课堂创新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1.信息技术与品德教育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互联网资源,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论坛推荐给学生,教师则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2.信息技术与知识教育的整合。网络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人、财、物是种节约,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教学不再仅仅是纯知识教学,而是运用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与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完成“任务”的过程,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艺术培养的整合。电脑绘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现行美术教材也安排有电脑绘画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最好例证。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存入教师主机内,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教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总之,来自网上、教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河北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论文07-13
中小学声乐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7-07
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09-15
浅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10-27
中小体育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11-2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0-08
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11-18
中小企业经营策略选择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