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个人信用体系问题探讨

2022-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个人信用体系概述

1.1 个人信用的含义

经济学的信用是授信方和受信方之间遵守契约能力的约定。履约能力强则信用高, 反之则低。因此, 它是一个相对概念。目前真正靠个人信用开展的信贷业务除免担保的信用卡外, 基本没有多少业务。大部分消费信贷是靠综合还款能力办理的, 即在第一还款来源基础上, 增加房屋抵押、车辆抵押、第三方担保、履约保证保险等贷款方式, 靠贷款方式的组合锁定借款人风险。

1.2 个人信用体系的含义

个人信用体系就是一套详细记录消费者历次信用活动的登记查询系统。指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资产、已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 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 以便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贷款和贷款多少的制度。在我国, 个人信用制度刚开始筹建。

2.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现状

2.1 信用卡市场的个人信用现状

我国自1985年首次发行信用卡以来, 信用卡市场得到很大发展,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 仍有相当差距, 突出的表现为持卡规模小、信用卡使用率低, 相当一部分发卡银行的恶意透支比例已经达到90%左右, 以致近年来各发卡银行不得不大量核销信用卡坏账。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发卡银行拓展信用卡市场的积极性, 以信用卡为载体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裹足不前。

随着信贷市场的萎缩, 消费信贷市场的开拓变得日益重要, 而信用卡由于具有循环信用而且没有贷款使用方向的限制, 同时它使消费者的消费过程更加的安全、便利, 因而必将成为未来消费信贷市场的一个重要工具。对于银行来讲, 由于个人消费信贷的回报率远远高于企业贷款的回报率, 还贷期又短于企业贷款, 因而信用卡收入是银行重要而稳定的利润来源。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可以有力地推动有效需求的增长, 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因此, 大力发展信用卡市场, 鼓励消费信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信用卡市场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表现为信用的缺失, 而信用的缺失则反映了个人信用制度的缺乏。我国在启动消费信贷的过程中, 没有配套建立针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评估和调查制度, 个人信用难以把握。商业银行虽然通过信用卡制度建立了持卡信用制度并积累了许多持卡人的信用资料, 但在发放消费信贷过程中, 这一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2.2 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市场现状

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存量、增量都不容小视, 不良贷款问题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为未来银行业的改革造成新的障碍、带来更大的包袱。不仅中国国内政府对不良贷款问题十分关注, 就是许多外国机构也纷纷献计献策。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了帮助国有银行摆脱不良资产的包袱, 做出了一系列努力, 但个人信贷市场的现状无疑对个人信用体系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3 信用缺失导致道德缺失

失信的表现比如, 恶意骗取消费贷款、有偿还能力却不还款、手机欠费而不付费、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等现象。银行在经营运作中频频碰到个人信用危机, 贷款拖欠率持续上升。这为中国的个人信用制度的健康成长交了一笔价值不菲的学费, 导致社会上道德缺失行为肆意的蔓延。

2.4 评估机构少, 评估标准不一

在中国内地, 个人信用评估刚起步。能够提供高质量个人信用报告的机构还不多, 社会相关的信用数据和资料无法通过正常、便捷的途径获得。建立覆盖全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非常复杂。与企业评估机构相比, 个人信用评级不仅机构少, 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规范, 评估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比如, 中国人民银行的全国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覆盖全国301个城市, 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征信数据库。由于没有配套法规, 难以公开使用。

3. 完善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意义

3.1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日益扩展和复杂化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相制约的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关系得到充分发展, 并维系着错综复杂的市场交换关系, 支持并促成规范的市场秩序。没有信用, 就没有市场存在的基础。

发达国家建立了信用管理体系, 形成了信用环境与信用秩序,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出了紧迫要求。

3.2 重拾传统美德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规范信用行为, 形成外部约束力量, 依法惩治违约行为, 从而有效地增强个人守信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信用风气。这与我国传统的“诚实守信”美德是不谋而合的, 其效果也是仅靠传统观念去约束所达不到的。据此, 将会更大程度地提高人们的“社会信用度”,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 国外个人信用体系的借鉴和启发

世界上对于个人信用体系主要有3种模式:

4.1 欧洲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设专门机构作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者、监督者和管理者, 该部门负责登记整理、数据采集, 掌控着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记录, 不参与商业活动。必要时无偿向需要个人信用状况的授信机构提供所需信息。好处是把个人信用体系直接纳入政府管辖范围之内, 不会造成区域间的信用记录混乱, 有较高的法律保障度。但需要较多的公务人员, 需要国家财政支持, 另外还可能出现寻租行为, 滋生腐败等。

4.2 东亚模式

以银行协会为中心的会员模式。金融机构可以共享其客户信用信息。这种模式覆盖面太窄, 通常只能支持行业内部使用, 而不能支持整个社会的多个行业。

4.3 美国模式

即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模式。美国负责个人信用体系的机构叫美国个人征信局 (American Credit Bureaus) , 主要包括环联 (Trans Union) 公司、Equifax公司和益百利 (Experian) 公司。此外还有一些区域性、行业性的征信机构, 它们构成了完备的美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这些独立的征信公司都是企业法人, 以营利为目的。它们的运作模式就是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数据, 然后科学评价, 把这些原始的信用数据分析整理成信用产品, 出售给授信机构。银行、保险公司等为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减少失误增加盈利, 也愿意购买信用产品。当银行、保险等同消费者发生业务时, 它们会及时把手中最新的消费者信用资料反馈给征信公司, 以换取以后购买信用产品时能够得到优惠。这解决了征信部门的数据来源问题。消费者不只是被动的, 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了解任何征信局以出售为目的的对自己信用状况的评价及依据;消费者具有对征信局出具不实负面信息的申诉权利;消费者有权取得自身调查报告及副本。这样在法律的保障下, 消费者、征信机构和授信机构之间就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5. 完善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议

5.1 改善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发展环境

信用信息的市场化是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客观基础, 因此, 对信用数据的开放和促进信用管理行业的更快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应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公共信息、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建议加快立法步伐, 包括两方面:一是明确信用数据的开放程度;二是信息采集和共享方面提供相关的法律。

由于对信用的评价主要是建立在企业和个人信用历史记录基础上, 建议一方面要鼓励信用中介机构注重自身信用数据库建设, 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 待条件成熟时, 可将自建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或与信用中介机构共享。

5.2 完善信用立法体系

一套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它必须包括社会的道德准则以及与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个法律、法规不应是笼统框架, 而应是相当全面、具体的。其主体应该包含整个个人信用体系的基本内容:个人信用信息的组成:个人身份情况、商业信用记录、公共信息记录以及违法犯罪情况等;信用资料的征信机构 (资信机构) , 征集、传输个人信用信息的渠道, 应当像银行系统一样通过专用网络来操作;信用发布和保密制度:规定征信机构、提供信息单位和个人信息使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征集、利用个人信用信息过程中获得的个人信息应当保密, 不得向第三人透露, 不得超越规定的使用范围;信用评估体系:信用指标、信用分值和可贷款额度;信用评价体系:实施信用奖励与惩罚的范围、方式和力度。

5.3 政府的作用

政府应积极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信用行业的规范发展, 而不参与主办信用管理服务机构, 否则就失去了信用管理服务的中立、公正性质。政府有必要大力扶植和监督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 积极推动这方面的立法, 并保证政府各部门的公共信息向社会开放, 让大家平等地取得和使用, 同时监督市场经济主体间依法公平、公正地披露信息和取得使用信息的义务和权利得以实现, 保护公平竞争。对与信用活动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等专业服务领域的机构和人员也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来看, 上市公司的经营和信用状况的真实披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证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这些中介机构的虚假信息会导致证券市场失信于广大投资者。因此, 必须加强管理, 维护证券市场的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同时, 政府必须有效地解决信用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 维护市场执法的公正性。

结论

综上所述, 作为非征信国家, 我国信用体系的基础还相当薄弱,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 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强化国家对社会信用活动的管理。

相信通过改善第三方征信机构在我国的发展环境、完善信用立法体系、不断倡导道德教育等方式, 同时政府积极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 并监督信用行业的规范发展, 我国个人信用一定会不断完善。

摘要:我国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很快, 但个人信用缺失导致的骗贷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将这些风险进行控制, 保持市场的良性发展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本文从个人信用的基本概念、个人信用体系的包含要素入手, 分析商业银行的征信过程及面临的风险点, 并对现阶段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立的制约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滞后原因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个人信用,信用体系,商业银行,政府机构

参考文献

[1] 林汉川, 夏敏仁.企业信用评级理论与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2] 陈元燮, 陈欣.建立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问题研究.财经研究, 1999.8

[3] Timothy W.Koch, S.Scott MacDonald, Bank Management, The Dryden Press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2000

[4] 何建奎, 岳慧霞.美国个人信用体系范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财经问题研究, 2004.11

[5] 刘玫.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评估问题研究.当代经理人 (中旬刊) , 2006.21

[6] 康焱, 陈诤, 陈明红.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北方经济, 2006.20

[7] 邓郁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经济研究, 2002.25

[8] 李卫东, 石军民.我国社会信用缺损及治理.上海经济, 2002.6

[9] 傅强, 张宜松.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与设想.经济问题探索, 2004.6

[10] 王锐, 熊键.个人信用征信业——美国模式的缺陷及相应政府监管的博弈分析.上海金融, 2002.1

上一篇: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纳税筹划研究下一篇:巧制更换盘根工具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