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私营企业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共8篇)
北京今日都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孟祥宁
营销已经跨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在中小企业中的普及率正在不断提高。但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效果差强人意,能很好发挥网络营销效果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正在从初期的迷茫逐渐走向怀疑、否定的第二阶段。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企业从根源上根本不懂网络营销,绝大多数还是在依靠国内现有的B2C平台
例如宁波的甬乐盛食,经营者和管理者对于网络营销的概念基本没有,能接触到的网络营销方面的机会只有几次主动找上门的团购公司,团购虽然是网络营销的一种方式,但是只是网络营销中很小的一部分。基于这类情况,很多中小企业应该积极的引进年轻人,带来新的营销思路,大胆的尝试不同的网络营销手段,或者在前期可以重点的发展某一项网络营销,比如微博营销,尝试使用目前大家都在使用,覆盖率极其广泛的新浪/腾讯微博,针对直接的终端消费者,以及渠道客户,展开积极的营销,同时培养自身品牌在网络上的影响力。
2、对网络营销的效果在前期就定性为否定的态度,对于网络营销方面的投入不够
例如宁波本地的犇牛铁板烧,地处和义大道核心位置,品牌及地理位置都及其优越,自身对于推广和营销的需求就不强烈,更不要说是网络营销了。在与几家全国性的团购公司合作过之后,也曾尝试过微博和论坛方面的营销,但经营者对于该方面所花费的精力相当有限,前期深入脊髓的对于网络营销的消极观念从未改变过,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自身在互联网世界品牌与口碑的建立。对于这种企业,经营和管理者在前期务必将网络营销同其他营销方式(如平面广告,广播电视等)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是带来的效果同传统营销方式是一样的,是实际可量化的。所以千万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接受网络营销。于此同时,在网络营销开展期间,可能会较传统媒体更需要经营和管理者的重视,拿出更多的资源来活跃和刺激网络上的终端客户,将线上的关注着转化为线下的消费者。
3、在网络营销推广前,没有各套整体的推广策略
例如宁波白沙码头海鲜美食广场,前期接触过网络营销,对网络营销比较认可,同时也愿意尝试新的网络营销模式,在尝试微博营销的初期,配合着出了团购套餐,微博抽奖等活动,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关注粉丝在3天之内增加800多人,产生了1200多条转发(二次传播),但在该活动之后,明显的出现了消费者关注热情的减弱,这个降温一是由于活动的结束,二是由于活动后期跟进的营销宣传的缺失。这正是在营销推广前,没有一套完整的推广策略所造成的。因此,每一家准备尝试网络营销推广的企业,在推广之前,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已经历史经营特点,指定出一套完整的营销策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各个时期根据不同的需求点,配合不同的推广方式,例如店庆,周年庆等时期可以利用大折扣的优惠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或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如欧洲杯,奥运会推出应季类的营销活动,另外在全年的长期时间中还要配合会员系统,推出持续性的推广方案。
一、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财务报告反映出的情况与原始凭证不符。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已经不仅仅是会计工作者的失误造成的。其中更多的是会计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故意做出的偏差。
1.会计工作者素质低下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工作者素质低下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业务素质低下。这样的会计人员对国家的会计法规,会计政策并不是十分了解,甚至对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都不达标。所以在日常的会计工作当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对事实的疏忽或者误解,甚至误用会计政策的情况。
第二种是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这样的会计工作者对会计准则,专业知识都有十分了解。但有些会计人员在面临诱惑的时候不能做到“洁身自好”,做出了伪造编造交易记录或凭证,隐瞒或删除交易,蓄意使用不正当的会计政策等恶劣行为。最终走上知法犯法的道路。还有些会计人员为了省时省力,对待会计工作不能做到认真负责,出现了对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的情况,最后仅仅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使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2.管理者的非法干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为了企业的利益,要求会计工作者“帮忙”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使企业减少税务方面的支出,或者多骗取出资人的投资资产等。还有些领导仅仅为了多获得一些用来个人挥霍的资产,就让会计人员填制虚假信息。有些会计人员因为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会拒绝管理者的要求,但这样的会计人员的结局可想而知。所以,更多的会计人员只能做到在刚开始的时候以《会计法》来拒绝领导,但最后往往会因为领导的打压而违背自己的本心,走上了知法犯法的道路。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有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但在那些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人面前,无论多么健全的法律体系,他们都能做到熟视无睹。完善的法律制度只能作为一个标杆,警醒人们不要触犯法律,但却不能做到杜绝违法行为。想要真正的杜绝违法行为,只能靠执法。可现在很多执法人员并不能做到严格按照法律制度来执法。面对一点点利益的诱惑或者“关系”的打压,就对一些违法行为视而不见。这样相当于默认了违法行为,违法企业更加猖狂的知法犯法,其他企业竞相效仿,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更加严重。
4.监督机制不全导致会计失真
根据要求,企业需要设立企业内部控制来保护信息质量,但现在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都只是一个摆设。企业的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管理者的素质低下,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企业制度不健全,对企业的文化建设也不重视。使得内部控制系统并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而外部主要由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由于近年来出现一些私营企业,部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或者道德素质都不能达标。所以在审计企业时,很可能出现审核不到位或者因为一点点利益诱惑而对企业的放宽政策的情况。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其实质是反映各种利益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上都越来越突出其重要性。而会计信息的失真不仅会导致企业相关人员资产受到损害,还会导致国家资产和税收大量流失。
1.会计信息失真误导企业决策,使企业利益受到侵害
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看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领导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看出各部门的业绩,并以此来对各部门进行不同的管理政策,从而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会计信息失真了,呈现给管理者的信息是错误的甚至是虚假的,则管理者很有可能根据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做出错误的决策。这样,就会造成企业的经济亏损,甚至让企业走上衰退的道路。
2.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企业相关者利益受到损害
会计信息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包括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等。企业的投资人可以利用会计信息来决定自己是否进行投资。债权人可以利用会计信息决定自己是否进行信贷。如果会计信息不真实,他们则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更严重的是,,某些经济活动相关者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节传递虚假信息,则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3.会计信息失真会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上级管理部门通过会计信息监督公司对财务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如果会计信息不准确,则管理部门没办法立即检测出公司是否真的存在不遵守财务政策的行为。国家财务、税务部门通过会计信息来检查企业是否遵纪守法,及时完成应有的纳税情况。如果企业会计信息不准确,则确定的纳税金额就会与实际应纳税金额有偏差。这就使国家的财力无法有效集中,使政府的政策出现错误,以至于社会经济秩序遭到破坏。社会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就会使一些企业有了可趁之机,就会诱发更多的经济犯罪。
4.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社会公信力受到破坏
会计信息失真其实就是对国家法规的执行力度下降,甚至是对国家经济法规的践踏。2001年银广厦虚构财务报表事件被《财经》杂志曝光。该公司的产品产量即使通宵达旦的生产也不可能达到。该公司的出口价格高的几乎是荒谬。该公司的产品用他们的设备根本萃取不出来。此次事件使银广厦的流通市值由86.4亿元下降到24.2亿元,损失了62亿元。虽然最后犯罪人员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银广厦的下跌还是给市场人气带来了较大的打击。近些年来,会计信息造假案件越来越多。而每当多一个这样的案件,我国的社会公信力就会受到多一点的破坏,法律政策的权威性就会受到一定的打击。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对策
在上文我们看到了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和国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探究了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原因。为了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是企业和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将探讨最重要的环节,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会计工作者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新形势下,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内部控制能力,并能够熟练掌握会计法规及国内国际会计标准的能力。
除了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会计工作者更需要具备的是较高的职业道德。“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是每个会计工作者都应遵守的原则。在从事会计工作时,会计工作者往往会遇到很多金钱和权利的诱惑。在面临诱惑时,始终铭记自己当初的信仰,坚持住自我,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工作者,才能保证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的真实可靠,才能为公司的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预防错误或者舞弊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会及时的发现,并做出相应的补救对策。想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首先应建立完善的控制制度。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在合法的前提下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控制系统。提倡全员参与,使各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其次,要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当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目标明确,观念相同,企业就会凝聚成一种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每一个人都积极认真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企业就会取得成功。最后,企业需要认真完成企业控制活动。加强内部监督,实施预算控制,加强内外部信息沟通。企业所有人员齐心协力,努力,认真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内容,就能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就能够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
3.强化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包括企业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企业监督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需要企业严格遵守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社会监督包括法定监督和非法定监督。法定监督主要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的社会监督。这需要监督的注册会计师有极高的会计职业道德,认真根据《会计法》对企业的账务进行核查。不会因为企业给予的诱惑,而对企业的错误“宽大处理”。非法定的监督主要是群众监督。国家赋予了群众对任何企业出现违反《会计法》行为的自由的监督权利。如果每个群众在生活中都能够认真对待这项权利,则许多企业都不敢再违反法律。国家监督就是政府监督,这需要政府在对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会计行为实施监督审查时做到一丝不苟,以便及时发现会计违规行为并做出相应的处罚。
4.加强会计法制化建设
遵纪守法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首先,应提高《会计法》的宣传力度,加强企业人员对《会计法》的学习和贯彻。不仅是企业从事会计工作者和相关领导需要了解《会计法》,企业的其他员工和其他领导也需要对《会计法》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起到共同监督的作用。其次,强调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对故意违反《会计法》,获得虚假利润的会计工作者实行行政处罚。对指使会计工作者做假账行为相关领导和负责人,更应该加大处罚力度。从而警示相关人员必须遵纪守法。
5.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法》已经对会计信息提出了八点要求。会计信息需要具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八项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了国际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对违反了哪条规则应该受到何种处罚都做了详尽的规定,从根本上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但具体的会计准则还是应该以会计报表为核心,对会计报表的确认,计量和记录都做出更明确的规范,使得会计信息加工处理拥有更科学的依据。
四、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许多的弊端,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就是其中一项较不利的结果。而会计信息失真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为了使企业和企业相关者的利益不受到破坏,企业管理者需要以严谨的态度来面对会计工作,确保会计工作者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为了使国家资产不受到损失,社会公信力不受到损坏,就需要社会监督人员和政府监督人员做到秉公执法,对待审计工作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违法《会计法》的行为。如果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能做到遵纪守法,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做到各司其职,此外,再继续完善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让蓄意违反法律的人无空可钻。那么,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一定会大大的提升,我国的市场经济也一定会迎来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李建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策的探讨[J].学术交流,2002年2期.
[2]张雅芳.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策的研究[J].时代经贸,2011年32期.
[3]李铁.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与危害[J].知识经济,2011年9期.
【关键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股权分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虽然企业的公司治理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在治理结构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企业公司制度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要在理论与实践中,要加大对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与突破,不断丰富公司治理手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与方法支持。
一、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经常出现的问题
1.企业运行机制不完善
众所周知,董事长是企业的最大掌门人,对企业的发展做出重大的战略决策,把握着企业的前进的向,同时还要对企业的经理人进行必要的监督。但根据众多的企业经营现象分析,在企业的实际周转运行中,一些重要的决策和规章却由职业经理人直接制定,与此同时,该经理人又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执行者,所以出现了决策与执行二者合一的不良现象,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公司运行机制,不利于决策层做出正确的决策。另外由于一些职业经理人在金钱或者其他条件的驱使利用下,会出现道德低下的行为,直接对企业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产生影响。除此之外,目前多数的企业治理结构中,话语权都掌握在董事会手里,某些情况下,董事会的成员不可能完全顾及企业的所有发展目标,使得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不能完全一致,所以有时董事会职权的行使会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也难免会出现个别懂事掌控整个董事会的决策走向,这一切都源于企业不够科学、不够完善的运行机制。
2.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结构对于公司的治理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对公司的模式、运作、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一股独大”的不合理股权结构仍在一些大企业中存在。这种股权的单一形式很容易导致股权制度的失衡,从而形成内部人操控的局面,使得监督约束机制难以生效。当前我国有多种形式的股票种类,分别以不同的价格占据着股票市场,因为“一股独大”的影响,使得资金流转缓慢,同股同权、同利、同价的原则难以被遵循,因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3.监督体系不规范
为了使企业的运行合理有效、把企业的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监督部门孕育而生。但现在的企业管理中,监督环节还有很大漏洞存在。首先表现在监事会的体系不够健全。很多企业中,监督部门都形同虚设,工作效率低下,监事会的组成成员一般都来自企业领导人的亲信,谎报瞒报现象严重,与设立监事会的宗旨背道而驰。另外,因为企业中的监事会成员大部分也是董事会的成员,他们平时都忙于管理政务,对监督工作的精力投入不够,这种兼职性的监督工作,使得监督能力和力度明显不够。而在激励与约束方面,监督工作中也存在不合理之处。目前企业中的激励主要体现在员工的薪资方面,像股权激励等多样化的激励形式没有在监事会中运用和落实,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手段使得监督工作运行不畅,同时也没有明确的约束条文对监督者的行为进行约束,责任约束机制往往也是空头支票。
二、加强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1.完善董事会运行机制
董事会是企业发展的领军部门,董事会机制的完善与否,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所以在企业日常的运作管理中,要着力完善董事会的制度,保证董事长这个企业的家长真正能够主持董事会会议,对企业的发展方针能够进行及时和正确的制定。在公司职业经理人的选聘中要选贤任能,同时要加强风险的防范。董事会作为公司的中枢机构,确保其责任核心和治理主体的重要地位。对于董事会的相关制度在组建期初要考虑全面,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不断优化董事会的机构组织,规范董事会的运行方式,强化决策与执行能力。董事会成员也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带领企业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改变过分集中的股权结构
改变出现的股权过于集中或者个人股权过大的现象,是恢复控制股权市场、使控制权市场机制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准备。要改变当前企业中难以实现控制权重新分配的现象,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股权分配方式,在企业中努力形成多个投资主体,使股份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条件,引进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投资机构来适当的分散大股东的股权数量,合理的减轻大股东的地位与作用。另外还要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交叉持股,推进企业进入股票领域,加强股票的流通。通过股权的合理分配,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同时又能产生一定的约束性。
3.健全监事会制度
监事会是企业当中对股东的进行监督的机构,同时也是企业发展运行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监督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企业出资人的权益和资产的安全。所以一定要严格规范和调整监督体制,降低事后监督带来的风险,采用预防为主、时时监督的方法,改变以往注重监督形式而忽略监督结果的监督形式。在企业内部大力倡导人人监督的工作方式,从而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同时要完善监事会行使监督权的相关规章保障制度,使监事会在工作时有制度可遵循,有标准可参照,促进监督工作顺利进行。合理的运用激励手段,提高监事会的工作热情,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保证监督效果。同时要提高监督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努力打造出一支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的监事会团队。
4.实行符合企业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像国外的戴尔、微软,国内的海尔、联想等企业,在企业管理中都实行了“金手铐”制度,在企业的成功运行与取得高额利润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企业的激励机制中,要从单一的增加薪酬的激励方式转移到多元化的激励手段上来,同时被激励的员工层面也要扩大化,对于有科研成果贡献、纪律严明的员工都要及时给予奖励,适当的实行股权激励措施。另外与激励机制相对应的要形成一定的约束机制,约束机制会使企业人员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会避免一些人为控制的不良现象的发生,对于财务的走向和审计的结果都用保障作用。
三、结束语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到企业的产权规则制度是否合理、公司各部门职能能否实现最大化,所以在企业的发展管理中,建立健全决策层的机制,规范监督机构的职能、扩展多样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职业经理人的选拔标准。同时一定要努力做到企业的产权的主体明晰化、产权的职能合理化以及股权的结构多元化,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使企业的公司治理机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本文着重从企业的内部中分析了如何加强企业的公司结构,除此之外,企业也要通过外部的环境来对公司机构进行调整和治理,利用好以经济为主导因素的市场评估体系和企业绩效考核体制,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与方法,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断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使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朝着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企业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陈艳,张延国.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企业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启示[J].山东经济,2011(1)
[2]李蒲林.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1(3)
[3]李兆熙.制定我国企业公司治理指引的政策和制度条件[J].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宄中心,2013(11)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乃至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说明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同要求,加快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是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融资问题的成因剖析,融资类型、发展阶段不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等方面说明。最后,中小企业的创立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金融机构的协作与发展,应加强政府的支持以及与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对策问题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并不乐观,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对应的是凝固了40多年的巨额资产存量需要流动重组;几千亿元银行信贷资产需要保全和进行债务重组;企业存款需要寻找合适的投资去向。以上情况说明,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有待疏通之处。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一)内源融资状况
内源融资就是企业以其储蓄作为一种投资的资金来源。从企业的角度讲,内源融资就是不断将其储蓄(折旧和留存盈利)转化为投资的过程,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内源融资的优势在于低成本、高效益和它的抗风险性。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小企业内源融资存在以下问题:
1、对内源融资缺乏认识,企业自我积累意识差,目前中小企业内部利润分配中多存在短期化倾向,不太注重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补充经营资金的不足。
2、缺乏现代折旧意识,折旧费率过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低折旧制度,在折旧率的计算上只考虑设备使用中的有形损耗,忽略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无形损耗。由于折旧率太低,加上自留折旧不多,使企业无法筹措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所需的资金,导致企业设备、工艺、产品严重老化,技术改造不够。
(二)外源融资状况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从外部筹措资金,主要包括股票、债券、银行信贷资金等,可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1、间接融资状况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不成熟,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实现间接融资,是当前中小企业实现资本融通的主要渠道。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有:中小企业的“国民待遇”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担保制度;中小企业难以实现抵押担保贷款,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亟待建立和完善。经营风险高、信用观念淡漠,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大企业的商业信用难以利用。除上述问题外,许多中小企业在实际信贷中,存在欠息严重,不良资产比例偏高,改制中逃税和银行债务偏重等现象,这些均使银行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更加慎重。
2、直接融资状况
直接融资是指出资人和用资人以证券这种特定的、规范化的票据形式把货币的使用权永久地或暂时地让于用资人。直接融资的发展对繁荣我国资本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途径主要有:
(1)集资。在没有办法间接融资,合法集资又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某些企业采取违背金融法规的高息揽资方式,即所谓的非法集资。非法集资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是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二是利率的杠杆作用受到影响;三是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2)股票融资。股票融资,就是企业以股票这种有价证券方式进行的筹资行为。然而我们通过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受到规模限制。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股票融资仅占国内融资总量的1%左右。
(3)债券融资。债券融资是中小企业向社会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公司债券的发行一般受到严格的限制,有时还要抵押或担保。就中小企业而言,因为在公开的资本市场上无一席之地,而发放企业债券又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制约,故多在非公开的资本市场上,小范围内发放企业债券,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4)民间借贷。由于金融机构“惜贷”,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时期,在一些地方,民间借贷成了私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民间借贷在给中小企业发展注入资金的同时,也给我国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以及经济活动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成因剖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成因
1、法律法规与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服务管理机构,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完善的法律的支持和保障,目前只是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中小企业立法,造成了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担保机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我国的担保体系以政策性融资担保为主体,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资本很少介入,既制约了资金的扩充,使民间资本无法进入,又使这一市场化的产物在行政管理的方式下运行不畅。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规模小,可抵押物少,但现行的金融制度对信贷抵押物的折扣率规定过高,使得许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
3、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
二板市场作用有限我国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相对于资金市场发育很不完全,缺少一个有层次的、能为广大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而目前推出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其设置的门槛仍然较高,这对中小企业占绝大部分的浙江来说难以逾越。
4、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我国当前的信用状态下,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发达国家要严重得多,资金供给方无法全面了解资金需求方的信息,因此中小企业融资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存在。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成因
1、中小企业技术基础薄弱,人员素质较低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有相当一部分是大企业淘汰的,同时,企业职工的素质也较低,技术人员较缺乏。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较差
财务管理差是中小非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情况给银行信贷管理工作造成了较大难度,使银行难以审核和确定是否给予信贷支持。
3、大部分中小企业产品档次较低
中小企业大多生产轻工类、资源消耗型产品。如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行业80%以上的产值,家具行业中90%以上的产值均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不高。
4、中小企业缺乏技术进步与创新体系
一是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技术源主要来自企业外企,很多中小企业本来就是大企业的附属企业,长期为大型企业配套生产单一产品,技术设计由大型企业提供,由此形成技术惰性。二是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较松散,缺乏相应的信息沟通。三是中小企业之间联系较少。四是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体系的培育支持力度不够。
5、中小企业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偏低
中小企业因产出规模小,客观上处于为大企业配套的地位,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差,这样导致同类中小企业低层次重复建设十分严重。
三、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同要求
从融资角度看,中小企业可分为制造业型、服务业型、高科技型和社区型等几种类型,各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要求是不相同的。制造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是比较多样和复杂的,这是由其经营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无论是用于购买能源原材料、半成品和支付工资的流动资金,还是购买设备和零配件的中长期贷款,甚至产品营销的各种费用和卖方信贷都需要外界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一般而言,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大,资金周转相对较慢,经营活动和资金使用涉及的面也相对较宽,因此,风险也相对应较大,融资难度也要大一些,一般采用抵押以及信用担保的方式取得银行贷款,应该发展融资租赁渠道筹集资金。服务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是存货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促销活动经营性开支借款。其特点是数量小、频率高、贷款周期短、贷款随机性大。但是,一般而言风险相对其他中小企业较小,因此是一般中小型商业银行比较愿意给予贷款的对象。由于风险较小也可以发展互助担保组织担保贷款。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符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升级的方向,拥有比一般中小企业更广泛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基金”等又有私人建立的,也有政府和私人共同建立的,其性质一般属于产权资金。二板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对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帮助。社区型中小企业(包括街道手工工业)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中小企业,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因此,比较容易获得政府的扶持性资金。另外,社区共同集资也是这类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融资有不同要求,从企业创办一直到企业因种种原因而退出,都有对融资的不同要求。
(一)初创阶段。创始人手中一般都有好的(或自认为好的)项目,他们急需生存、发展基金,但其自有资金不足,因此对外筹资显得非常迫切。从供给方来看,出于对初创企业缺少信用记录,企业行为和财务记录不规范的角度考虑,而且由于中小企业设立之初难以向担保机构或银行提供足够的担保品和抵押品,银行只能小额分散投资,信贷规模非常有限,且期限短,不稳定。这一阶段,企业的资产规模直接受业主资金实力的约束,业主的产权(自有)或称股金占很大比例,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商机也会选择资金成本很高的民间借贷。“天使融资”等私人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相对于公开市场上的标准化合约,私人市场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关系型特征的合约具备更强的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机制,因而能降低融资壁垒,较好满足那些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初期经营阶段。这一阶段企业有占领市场和规模扩张的需要,自有资金积累难 以及时满足融资需求,主要是需要流动资金。由于企业发展的逐步壮大,拥有了一定的抵押品,企业此阶段可以获得的信用担保贷款和银行贷款的比例增大。现金的主要来源仍是自身的留存收益与业主的追加投资,还需要从个人投资者、风险资金和小企业投资公司等方面增加产权资金。
(三)成长发展阶段。该阶段企业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但仍难以满足迫切的规模扩张的需要。外部融资是关键,企业固定资产及存货能提供抵押,而且在银行中已建立了信用记录,信用担保贷款方式逐渐退出,主要从商业银行及各种投资公司、社区开发公司筹集债务资金。
(四)成熟期。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增多信息不对称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相对减少,盈利水平较高,企业从银行获得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中小企业也尝试向资本市场突破,主要以大公司参股、雇员认股、股票公开上市等方式筹集发展改造所需资金。
四、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中小企业的创立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金融机构的协作与发展。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其次应加快金融深化的步伐,进行制度创新,在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再次,应积极推行金融工具的创新,利用最新的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最后,应加强政府的支持以及与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
推进中小企业改革,以涉及产权改革的形式为主,通过出售、拍卖等有偿转让的形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自我积累能力的现代企业制度。新建和改制后的中小企业,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1、完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出台,是我国促进中小企业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标志,然而,这一法律还有待完善之处,所以我国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还有一段路要走,需制定《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等具体法规来进一步规范。
2、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
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政府金融支持机构势在必行。这些金融机构以现代银行的经营理念,运用现代管理和技术手段,提供先进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金融服务,有效发挥中小企业银行金融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要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关键在于逐步建立一个宏观与微观、外部与内部相配套的信用管理体系,通过增强借款人的信用意识,采取有效的贷款担保方式来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
1、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效率较之大企业要高,但在运营方式、资产结构等方面又与传统企业有很大的不同。风险投资所具有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对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推进中小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并可减轻中小企业的过度负债以及化解金融风险。
2、发展债券市场,增加资本有效供给
改革现有的企业债券监管模式,推行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放宽中小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的使用限制和上市交易限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设柜台债券交易市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强信息披露工作,确保公正、公平和公开;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投资主体和资金需求主体,调整债券融资工具结构,丰富融资工具品种,给具有不同投资偏好的投资者以更大的选择空间。
3、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清理整顿现有的地方股权交易市场,由证监会统一监管,按照企业基础、操作水平等标准,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资本市场,以实现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合理、顺畅流动,建立多层次、大容量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开辟持久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
(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步伐,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转变观念,理解中小企业合理融资的心情。国有商业银行在确定贷款扶持的对象上,要彻底摒弃所有制歧视、行业歧视和规模歧视,尽快树立现代营销意识,努力发现、培育和选择符合条件的借款客户和贷款项目,只要具备信誉好、经营优、效益好的条件,不论规模大小,不论国有民营,都应一视同仁予以支持。
(2)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解决融资瓶颈。就中小企业的现状来说,确实存在风险大(尤其是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财务混乱等易导致金融部门不愿贷款的因素。但是,如果银行能从中找出一些无风险或风险较小的融资点,或者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和化解中小企业贷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是可以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
(3)积极进行信贷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体制和激励机制。目前信贷管理体制权限过于集中,贷款审批程序严格而又复杂等情况严重地束缚了基层银行的经 营。因此,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已成为疏通国有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一环。
2、积极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
我国一些地区性的中小银行具有经营灵活、地利及人缘等方面的优势,特别适宜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正是由于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而成为中小企业的主导服务机构。从长远来看,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要考虑扶植中小银行,以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需求。
3、大力发展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
成员互助互济,不以赢利为目的的金融组织,是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有效融资形式之一,这已被许多国家的经验所证明。我国中小企业这一弱势经济主体的大量存在,以及它们在外部融资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决定了真正的合作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政应允许民间建立自愿联合,以资金互助互济为目的的合作金融机构。这种民间合作金融组织不仅可以改善组织成员的融资状况,而且能增强中小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地方提高服务质量。参考文献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郑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06,第05期
3、雷少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思路》,财会月刊,2006.1
4、黄慧芳,《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创新构想》,财会月刊,2005.6
5、田治威陈晓倩,《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管理科学文摘,2005,第05期
6、王婷,《浅谈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管理科学文摘,2005,第07期
摘要
在全球经济化浪潮的推动下,公司治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公司治理问题已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如何借鉴并建立适合我国公司的治理模式,无疑是今后完善我国公司治理制度的重点内容。然而任何制度的建立与创新,无不受制于更为宏观的社会背景。囿于整体环境与制度条件的差异,西方盛行的治理之法于国内企业也不当然适用,更不可随便直接套用,而需有所更张。本文分析探讨了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一、公司治理概念阐述
公司治理是指一系列清楚界定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参与者——大小股东、董事、监事和经理人之间权责分配和制度及监控激励措施的设计,以令受委托的董事及经理人能制定和达到组织目标,使股东和其他内外参与者利益最大化,并减低他们之间的可能冲突。
公司治理的概念早于20世纪80年代就在美国出现。199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发布了一套“公司治理守则”,达成了一些共同原则与环球共识,成为全球各国采用的参考范本。自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及2002年国际间发生的一连串轰动性的企业丑闻,如安然、世界电讯、欧亚农业等事件,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股市集资的信心,各国政府收紧监管法规,公司治理也因此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二、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作为世界性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公司治理在我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企业制度转换中有效的内外部治理机制的缺失;另一方面来自经济全球化下企业治理国际化的压力。由此,我国各类企业在近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公司治理制度的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更是日益突出,成为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中小企业对公司治理的认识还很薄弱,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符合本身实际情况的公司治理体系,才能刚好的发展下去。
三、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及问题
(一)股权高度集中
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渠道、融资成本等的限制,企业资金的来源大部分为自有资金。在公司内部,主要投资者就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在实质上是高度统一的。正是由于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这种特征,阻碍了社会资本的流动与联合。当企业面对资金瓶颈和规模制约时,得不到社会资本资源的支持,从而制约了自己的发展。
另外,股权集中也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的控制权问题和管理学中的战略决策密切相关。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微薄,抗风险能力差,加上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企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企业中的控制权就显得特别重要。而控制权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股权集中的产权制度保证了一定程度的集权,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这种集权有利于企业做出最优决策。
(二)三权合一的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由于股权的集中,导致了“三权合一”的现象,形成了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高度统一,表面上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但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决策集中的公司文化极大的稀释了公司治理文化中的制衡因素。因此,与公司治理的进一步发胀相匹配,中小企业的内部文化养成和发展也需要一个较大转型,需要以一种更为成熟的集体控制为本的公司治理来取代个人色彩浓烈的公司文化。
(三)企业信息透明度不够
中小企业信息披露的渠道和方式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小企业中决策集权化程度较高,企业信息资源往往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外部投资者往往会质疑所获得的信息质量,甚至根本无从获取上述信息。很大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内控
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没有良好的监管,容易形成会计信息披露的不真实。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会计人员的任用不规范,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现象。
(四)财务报表质量制约企业治理水平
中小企业虽然普遍比较重视会计职能,但由于受到业务性质、资产规模、运营成本等限制,往往不能配置较为完善且独立的会计部门,代账情况较普遍。即使设立会计部门,一般而言,岗位设置也较少,仅仅设置出纳岗和会计岗,较少采取轮岗制度。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与实际投资者存在亲友关系或经由其亲友推荐担任。从整体上来看,中小企业会计活动仍未得到有效监管,整体会计信息的质量仍然偏低。
(五)内部监督机制失灵
公司治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通过制度的构建来保障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由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严重,监事会往往与股东会、董事会合并,起不到制约和监督的作用;而限于经营成本,企业内部往往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即使聘请了外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也可能仅对报表发表意见,而忽略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漏洞。
四、改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若干建议
(一)提升治理的关键在于信息披露
1.加强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
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规模小、自主性大这一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呈现多变性、个性化和多样化,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而不必过多的考虑广大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要求。因此,政府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是保证市场公平和有效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一个保障。
2.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从根本上强化法律意识。《小企业会计制度》正是应运而生的。它是在遵循一般会计核算原则的条件下,借鉴国际惯例,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的,充分体现了中小企业自身及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特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健全,就使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走入了更为健康的发展道路,自然为其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制约。
3.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
要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既要求单位领导人对会计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又要求各级财政、财务部门和其他有关管理部门要对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性进行监督。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也就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治理水平
企业治理实践表明,企业的一切管理工作除了建立适当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外,主要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开始的。企业内控制度运行离不开相应技术手段的支持,是内控制度正常发挥作用的技术基础和保障。所以,内控制度和内控技术手段无法分离,在长期发展中相互驱动、彼此融合。在内控实践重视技术手段的基础作用的同时,注意防范片面的依赖技术的观点,这一点在没有内控传统而盲目崇拜技术的中小企业中尤为重要。另外,执行内控职责的人员的职业培训也要跟随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以实现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同步,充分实现制度的价值。
(三)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外部治理环境
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在正式法律文件上表现为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各省也陆续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同时,中小企业板的开通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成立是扶持中小企业的重要措施。但是,这些政策和措施并没有对中小企业产生普遍的影响。政策建议是通过有限的资源配置,增强社会资本的投入,从而解决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全面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实现董事会和股东会分权制衡,保障小股东利益
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分权和制衡。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必须推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通过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规则等制度设置,实现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分权和制衡,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既可以有效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也可以有效保障中小股东利益的实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要想有长久的发展,必然完善其内外部治理制度、环境。
完善和改进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之得以解决。要想达到公司治理制度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完善和规范,既要改善外部治理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从而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提高财务报表质量;分散股权、实现股东和董事会分权制衡。这是一个企业内部和外部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顺文,李元莎.中国内地公司管治评析[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1.
[2]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
[3]陈信元 朱红军.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
[4]覃忠.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变化[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5]李元华.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与治理提升的实证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07级1班 作者:陈建荣 指导老师:邓秀英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由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复杂,在内部管理上遇到了诸多困难,其中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问题,一直是困扰各类企业内部管理的一大难题,成为阻碍企业集团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主要屏障之一。寻求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运作途径,如何保证企业集团健康发展,己成为我国各集团公司在发展历程中必须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财务控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财务控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论题,也是当今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要使财务控制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首先要准确地领会财务控制的内涵,其次,根据财务控制的内涵界定财务控制的内容与范围,并对此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陈烨在《中小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的探讨》中指出 传统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现阶段的财务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及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它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成为财务管理的系统或全部职能。1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空的现状
刘波在《浅谈我国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及李晓玲在《如何加强企业财务控制》都有谈到我国企业集团的目前情况
(一)财务战略不明确,财务控制协同效应差
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财务都是多元化的,并借此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但许多企业在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忽略了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导致企业很难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融资活动,致使各子公司的产品互不相连,形成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损害了集团的整体利益,很多公司彼此之间并没有业务上的联系,造成了资源分散,使企业公司失去了协同效应,丧失了规模效益。
(二)财务控制缺乏全过程性和一体性
目前部分企业集团未能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财务工作全过程的控制机制,表现在:
(1)财务控制各自为政,母公司较难从集团战略的高度统一安排投融资,经常出现投资结构失衡、内外举债失控、资金流动不畅问题,使集团公司陷入财务经营困境而难以自拔;(2)集团公司不能全面客观地考查子公司的经营业绩,相当多的企业内部财务考核指标仅限于对合同额和利润额等总量指标的考核,子公司之间缺乏可比性,既不能反映子公司的经营效率,也不能促使企业资金快速收回。
(三)法制制度少
我国企业所形成的管理惯例中,财权的获得和利益上的分配更多的靠资历和关系,企业在成长中,涉及多种利益关系人,规模巨大,管理层次多,管理活动复杂,而其本身没有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的财务监控机制,财务监控往往各自为政。企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后来的优秀人才不断加盟,其业绩和贡献使其有了更多权力和利益的诉求,加之其贡献和能力往往难以被公正的评价,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在制度体系内公平地解决回报问题。
(四)管理能力滞后于企业发展
在企业不断涉足多种行业的并购、组建过程中,集团控制的资产增多,产品多样,行业陌生,资金需求剧增,融资困难,人才奇缺等等,企业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投资只追求收益,却忽视投资项目与本企业的协调性和互助性,结果却使投资收益的实现变得虚幻。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实力差、发展时间一般不长、受自身体制和外部环境影响大,财务控制方面,通常存在一些问题: 邓平玉《 论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09(04).黄亚丽.《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研究与体系构建》《现代会计》.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都一一进行了总结。
(一)企业的治理结构不规范在企业的财务控制中,企业公司把控股子公司当成没有成本的提款机。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时,有的企业公司又违规为上市公司作巨额的担保,骗取银行的信用。
(二)数据提供困难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企业虽然有了预算制度,但预算没有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随意更改,预算成为虚设;还有一部分企业预算不科学,缺乏严密的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成本费用约束软弱,人为参与使预算管理随意性大,难以使管理“硬化”。
(三)资金效率低目前,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如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很多,使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投资的随意性很大,有时甚至不顾自身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导致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企业资金沉淀现象严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日益显露。
(四)财务控制人员素质差财务控制的制定、执行无不与人息息相关,员工的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财务控制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以及执行的效率。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财务控制执行人员,比如经营者、财务经理、财务委派人员等,他们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财务控制的执行效果。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解决的对策
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的措施在对现阶段企业财务控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我们必须提出强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控制,从而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李玉芳.《市场经济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探讨》周密,张曾莲《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孙运清,张丽文,孙世臣在《完善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对策》都谈到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一些决策。
3.1 优化和健全资金综合控制管理系统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包括构建固定资金控制系统和流动资金控制系统。加强企业固定资金控制管理一要对固定资产建账、设卡,及时正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购进、出租、出借、转让、大修以及报废的情况;二要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状况和市场情况进行定期分析,以及时进行更新改造,或购置先进的,淘汰落后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三要建立固定资产利用率的考核制度,确保固定资产始终保持适当的负荷率,将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及时出租、出让,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3.2 建立财务目标控制系统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大多数中小企业重视标准成本管理,却忽视全面预算管理。实质上,预算是标准的反映和优化,标准的执行结果反映在预算上。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3.3 构筑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一)要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二)构建风险控制系统,规避财务风险。1.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2.制度控制的电子化。
(三)建立相应的激励奖罚制度。
3.4 完善财务控制对策
(一)加强财务战略控制。
(二)建立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结合的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四)利用财务网络进行全方位控制。
4结语
集团公司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企业集团刚产生时,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中国企业集团生成的过程往往不是源于市场的自然选择,而是仰赖于行政的捏合与强制。由于没有经历一个渐进的市场自然选择过程,更加上被强制撮合为一体的成员企业彼此间缺乏应用的胶合力,这样的企业集团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借助一种统一的强权力量才能驾驭,我国的企业集团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的解决与对待。
参考文献
[1] 陈烨.中小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的探讨[J]经济与法,2010(第39卷)第4期:97~99
[2] 刘波.浅谈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J],财经纵横2010(6)119~121
[3] 李晓玲.如何加强企业财务控制[J]现代会计,2009(1):28~31
[2] 高俊颖.论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9(02):45~47
[3] 陈建明.完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8(5):37~38
[4] 邓平玉.论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04)37~39
[5] 黄亚丽.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研究与体系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56~58
[6] 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8)34~36
[7] 李丽伟.财务控制[J]现代会计2010(6)43~52
[8] 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J],商业经济,2006(6)43~45
[9] 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6~37
[10] 李玉芳.市场经济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探讨[M]中国科技信息,2008(12):15~17
[11] 周密,张曾莲.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J]现代企业教育,2010(4):27~29
1 小企业财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经营者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淡化财务管理作用
一些小企业经营者普遍重视企业技术、生产管理等工作,重金聘请专业技术人才,而对财会管理和财会人员则不够重视,认为财务岗位可有可无,财会核算过于烦琐,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这些错误认识导致一些小企业财会工作随意性较大,随便更改账目,企业账证、账帐、账实、账表不符,会计科目使用混乱,入账的原始凭证不合法甚至写欠条、打白条抵账,造成财务报告严重失真。
1.2 小企业财务工作缺乏内部核查监督机制
小企业内部财务工作只是按照企业经营者意图或指示进行,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部门,普遍存在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的现象,在成本管理方面往往片面追求利润,人为造成成本费用不实,财务管理监督职能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和各部门绩效,从而导致核查只是走过场、搞形式、听汇报,没有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1.3 小企业财务会计缺乏专业培训,会计意识淡薄
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弱、风险大,难以吸引具有专业财会水平的人员就业,小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普遍存在专业化水平低、无证上岗、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操作技能差等现象。
1.4 小企业内部财务账目系统不完善,记账不规范
一些小企业财务账目混乱不堪,错漏百出,信息严重失真,营私舞弊、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设置账外账、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资金流失严重等,这些问题如不能被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将会导致小企业破产。
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小企业对财会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关注生产经营,而忽视财会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要找到问题的成因才能有助于解决企业财会问题。
2 小企业财会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小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缺陷的制约。
2.1 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1)政府职能部门支持力度不够。为了发挥规模优势,实行“抓大放小”和“扶优扶强”政策,相关部门重点扶持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企业。政府部门对小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将国家宏观指导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打造符合当地小企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导致小企业的发展受限。
(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开放的市场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才能更健康地发展,政府部门对小企业在立法上扶持不够,无法确定小企业的合法地位及维护其合法权益。
(3)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一些经营者或会计人员认为财务会计就是算账、记账,至于资金平衡、经营决策等,则认为是领导的事情,造成财务会计成了副业。
2.2 企业内部缺陷的制约
据调查,无论是何种体制的小企业,对政府职能(财会)管理部门均持不同的反对意见。如有的国有企业改制小企业以自身发展为由,不愿意接受行政职能部门管理。有的小企业为了逃税漏税,根本不设置会计账簿,即使设置会计账簿,凭证也不完善,现金收支管理混乱,借贷不规范。有的小企业为了偷税漏税故意设置“明暗账”,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经营者为了节约成本,只聘请非专业的会计负责做总账和明细账,财会工作与出纳工作由同一人负责,现金支取则由经营者随意调配。
上述因素导致小企业财会工作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小企业必须敢于正视自身问题,强化财会职能与作用,尽快解决面临的问题。
3 加强小企业财务工作治理对策
3.1 吸取先进的财会管理理念,提高经营者综合素质
小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对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决定性作用,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小企业经营者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小企业经营者必须加强学习,对《小企业会计制度》及国家相关法律、规章条例、制度等进行学习。
(2)小企业经营者在选聘财会人员时,要对其会计专业技能进行考评,选用有知识、有技能、有责任心、专业技能较高的人员来从事会计工作,同时小企业也应为大中专财会人员提供就业保障,增强大中专财会人员对小企业发展的信心,吸引其就业。
(3)小企业经营者要学会分析财务报表、现金流表、利润表等,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了解企业财务运作情况,加强监管力度与控制方法。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小企业经营者应改变观念,重视财会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让财会工作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吸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2 建立健全小企业财务工作核查监督机制
(1)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机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不能由某个部门或个人单独完成一项业务,而必须有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必须尽职尽责自觉对所完成工作进行检查把关,检查把关应由授权、不相容的工作责任分工、凭证记录、接近控制及独立检查等环节构成。
(2)健全实物资产控制制度。一是严格控制接触实物资产的人员,如限制接近现金、存货的人员以减少财产损失;二是定期对财产进行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应安排专门部门和人员来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评价并提出建议,督促各部门不断控制、改进,查找漏洞,增强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与有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使企业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
3.3 规范小企业财务人员保障,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小企业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有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3.3.1 主观原因
从经济、发展、未来规划等方面考虑,一个企业的财会工作不应该缺位,企业要加大对财会人员的投资,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具有专业水平的财会人员或财会专业的大中专学生自愿到小企业就业与服务。
3.3.2 客观原因
小企业应根据相关要求,聘用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同时应提供培训平台,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强化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和监督意识,加强对财务队伍的建设。会计人员除了掌握足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会计规范性文件外,还要定期学习税法、公司法和审计等相关法律知识,并掌握计算机和其他文化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奉公,不断提高技能,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具有高度责任感,敢于坚持原则,恪尽职能,为小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3.4 切实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1)坚持政策刚性原则。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必须符合及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并在当地职能部门(如小企业促进局)指导下设立符合小企业自身特色的会计制度。
(2)坚持账、钱、物分离管制原则。坚持账、钱、物分管原则是会计设计制度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制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多人经手,共同负责,努力克服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及有关账簿管理混乱的现象。
(3)坚持责、权、利结合追究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把财务指标落实到个人,并赋予现任财务会计相应的权限。根据履行职责的情况在年末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分别给予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或追究责任。
(4)执行财会、出纳分离制度。财会与出纳工作性质不同,核算内容不一,要按照不相容分离原则,合理设置财会与出纳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共同服务的局面。
4 结语
我国的小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业务性质特点各不相同,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并行之有效的企业财务制度必不可少。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对小企业加强规范和指导,为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小企业也要重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当地其他小企业保持联系,敞开渠道,不断完善自己,充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权英淑.中小企业会计的现状及规范[J].江苏商论,2003(8).
[2]王俊生.基础会计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物流 物流外包 核心竞争力
一、前言
物流业务外包是企业为集中资源、节省管理费用,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物流外包也是一种企业对物流的合同或契约经营模式,是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推进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物流外包不断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显现优势。
二、物流外包的优势
1.有利于企业合理的整合资源以建立核心竞争力
随着物流活动从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分化出来,各种物流要素也逐渐成为市场资源,物流外包能够有效地协调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的物流活动,通过和企业的契约关系,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专业化的设备、人才把物流活动的各环节,从点到面有机地串联起来,快速完成物流过程。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使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用于物流业务方面的车辆、仓库和人力的投入,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巩固和扩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迅速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2.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在资源配置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将物流外包到资源和服务价格相对较便宜的企业,能直接降低企业的加工或制造成本。此外,物流外包有利于企业节省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减少由于资产专用性而导致的企业沉没成本,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资产风险。许多物流外包服务提供者拥有比本企业更有效、更便宜的完成物流业务的技术和知识,并且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获利。企业可以通过物流外包,避免在相关设备、技术、研究开发上的巨额投资,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中获益,从而减少资本投入,降低运营成本。
三、物流外包存在的问题
1.相关管理难度增大
由于物流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同时,物流外包在减少企业对业务的监控的同时,企业责任外移的可能性增大了,从而也增大了企业对外包质量的监督与管理的难度。处理不当将有损企业的声誉,同时也耽误工期。为了能在物流外包的同时降低货物失控和责任外移的风险企业一般要加强对物流服务商的全面监控。不仅要对服务商完成物流业务的性能进行评估,还要及时了解服务商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同时,对于业绩优良的物流服务商,要建立长期友好的同盟关系。
2.影响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随着物流外包范围的扩大,企业要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对不同的部门进行整合。这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重组,企业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其实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对于触动利益的部门,大多持反对意见和不合作态度。另外,企业相关员工也会因为业务外包而担心失去工作,有可能挫伤工作热情,失去努力工作的动力,降低员工的职业道德准则,从而导致更低的业绩水平和生产率。
四、我国企业的物流外包对策分析
1.评估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首先要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并制定实施的策略。每个企业都有它的核心能力,所以在实施物流外包的过程中,要先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2.明确物流合约评估标准
企业在实现物流外包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兼顾物流供应商的持续发展,以达到双赢。持续巩固合作关系意味着供需双方利益是共存的,良好的合作关系能使供需双方受益,而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也会损害双方的利益。因此,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忠诚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
五、结论
对物流外包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是物流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即使与专业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应当监控专业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专业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在企业实施物流业务外包中,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协调机构,解决实施工程中所遭到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协调外包业务的实施。企业要采取一系列风险防范的措施,即:重视物流管理人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确定物流外包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利益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等,从而真正助得物流外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丽琴卢卓:中国企业物流外包之道[J].现代物流,2006
[2]姚建凤: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及对应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4
[3]易伟义苏选良:企业物流外包的约束条件及实施策略[J].乡镇企业研究,2004,(02)
[4]王淑云:物流外包成本的决定要素及企业的战略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4,(07)
[5]鄢丹李建民:物流外包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02,(12)
【论我国私营企业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11-21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07-04
我国运输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0-31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10-18
我国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09-13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10-08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07-25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措施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