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必要性分析(通用9篇)
一、构建企业信用体系对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社会不断在发展, 工商企业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但目前的工商企业管理方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避免和减少工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据资料显示,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掌握企业的实时信息, 将企业中的各种情况收录在体系内, 便于工商部门进行管理, 在此基础上, 将各个企业根据信用的程度不同分为不同类别, 对信用程度高的进行奖励, 而对于信用程度不高的企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这样, 将工商部门的管理透明化, 更公平, 更有利于对企业的管理, 也能够使企业自愿成为守法守纪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 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使得企业尽快形成自己的信用体系, 工商管理部门应在计算机技术上帮助企业, 并形成自己的网络体系, 不仅能够监督企业的信用体系, 还能为企业在网络上办理业务, 提高工作效率。
二、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工商企业管理中涉及的内容太过复杂, 需要一个成型的管理体系来规范它的发展, 需要法律法规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这样才能提高工商企业管理水平。但是, 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普及度不高, 人们也没有认识到建立这一体系的重要性, 所以体系中没有成型的法律法规, 在体系具体实施中, 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问题。管理体系中还有没有意识到的空白处, 有的地方在体系中没有对应的部分, 这样反而降低了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法律法规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后, 就能够规范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 约束他们的行为, 这样才能使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帮助工商企业管理, 提高工商企业管理水平。
(二) 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
企业信用管理不是企业中某个部门的.事情, 而是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经常进行信息交流、协调运作。要尽可能避免因为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及时、协调运作不到位, 导致信息不能及时获取, 影响企业的信用管理, 从而阻碍企业整体的发展。基于此, 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监督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运作, 以此来提高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运作, 从而提高工商企业管理的水平。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不能实时掌握各部门的信息交流情况和协调运作程度, 也不能规范体制内的各项工作。
(三) 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
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时, 因为涉及到各部门的各个方面, 内容较为杂乱, 所以在统计和归纳信息时, 会发现信息的含量过于庞大。在管理体系中, 我们要随时准备更新数据, 如果有一处的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 就会对工商部门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如果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信息更替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这一体系可能都会遭到时代的淘汰。如果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有不足的地方, 我们就不能在体系中建立起完善的数据系统, 就会导致企业的数据得不到及时的更新, 影响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 从而影响整个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应用情况。
三、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方法
(一) 完善法律法规, 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来规范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和约束他们的行为。众所周知, 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涉及到企业各部门的方方面面, 面对如此繁杂情况, 借助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各部门的行为是必然的。首先应该让政府部门认识到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建立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从而使政府部门对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从而推动体系中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其次, 在建立体系中的法律法规时, 应根据不同的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适应该企业的法律法规, 不能以偏概全。随着体系中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发现的问题要在之后进行及时的调整, 以便于体系中的法律法规更有助于该体系的发展, 从而提高工商企业管理的水平。
(二) 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为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发挥更好的的效果, 我们应建立健全其中的监督评价机制。想要促使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加强工作中不同责任的落实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分工明确, 责任落实的前提是需要明确各部门应负责的部分。在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不仅能够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使各部门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进步的局面。同时也能够使企业中各部门的工作更加透明化, 使得各种数据更加透明, 有利于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展开, 更有利于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只有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才能切实提高企业内的各种监督水平, 发现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便于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不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转和未来发展。
(三)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因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 涉及到企业中各个部门的方方面面, 所涉及的数据特别庞大, 需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 以保证将全部数据归纳到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将不断完善体系中数据库的数据, 为企业的发展和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提供有利的帮助。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企业层出不穷, 随之而来的要面对诸多问题, 因此, 工商企业管理的难度逐年加大。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 要根据各地方企业的具体情况, , 从而便于工商管理部门掌握各企业的实时情况,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面对当前转型, 首先信用体系建设直接展示了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治理企业是城投置地公共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战略定位, 致力于产业支持和百姓居住的业务格局, 对城市行业发展的守信使企业最高的利点, 企业对行业发展的定位决定了今天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作为, 以及在激烈的行业环境中所赢得的发展席位的优。
信用体系建设直接推动了企业发展拓展的广度, 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走向规模发展的路径, 企业的发展和竞争空间以拓展到多元的领域, 多方合作、跨界合作, 是企业拓展规模的重要手段。上海城投置地在房地产开发中国际开发商进行合作, 在国际工作交流中不断深化实践信用建设。
信用体系建设直接影响了企业和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产品的口碑和企业的品牌除了体现在产品的先进性更多体现在产品品质上, 企业对材料的使用, 建设过程的监控以及售后服务、物业管理水平, 体现了企业对客户的责任意识。
信用建设是企业优化发展环境重要手段, 在建设中体现先进的水平是我们工作的根本, 房地产行业已经形成纵向的产业链, 相互的信任是维系网络的重要条件, 企业诚信已经成为在大环境中相互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础。也意味着企业的信誉和信用认可将成为发展和合作的前提, 在房地产行业决定行业发展步伐的大数据等诸多要素也将建立在企业信用之上。
[关键词]体育产业;信用机制;信用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3—0068—04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无论是市场规模档次,还是基础理论研究水平,都明显滞后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尤其是在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更为薄弱,不能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作用。我国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尤其是体育产业信用制度的研究,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信用制度研究的步伐,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的信用制度研究体系,整顿与规范体育产业市场,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信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消费人群增多,体育市场规模扩大,体育产业领域不断拓展。然而,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过渡期,因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复杂性及管理体制等原因,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失范,体育领域腐败屡禁不止,违法违纪案件查而不断。
(一)个体缺乏自律
某些运动员、运动队和教练员视公平、公正的体育竞赛原则不顾,为夺取比赛胜利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如滥用兴奋剂、打假球、吹黑哨、暗箱操作等,致使体育竞赛中的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使运动员与裁判员丧失了诚信。竞技体育中的不道德行为在困扰和阻碍着我国竞技体育有序地运行和健康地发展。
(二)市场信用失范
目前我国体育市场逐步扩大和升温,健身娱乐市场日益繁荣,体育用品市场相对成熟,体育彩票市场也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刚刚起步,体育市场管理还不规范,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市场还比较混乱。在体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受经济利益驱动,无论是体育用品市场、健身市场,还是竞赛市场,都存在着信用缺失的问题。健身俱乐部的消费陷阱,假冒伪劣体育用品随处可见,西安“宝马”即开型体彩造假案等等。体育用品、体育广告、运动员转会及无形资产的市场开发不讲信用,合同纠纷、经济纠纷等问题突出。
二我国体育产业信用问题根源分析
(一)利益关系转变造成体育界思想观念上的混乱
改革开放前的我国体育,整个纳入了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人们崇尚“大公无私”的思想,个人利益依存于整体或国家的利益之中,个人独立的经济利益观念比较淡漠。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从过去“谈利色变”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趋利性和务实性倾向凸出,由政治因素凝结在一起的诚信关系逐步消亡,由交换价值支配的市场关系和交换关系,容易导致金钱至上的暴富“饥渴症”。我国体育在市场化、职业化的催化作用下,其经济作用日益增大,体育界逐渐出现了金钱至上和集体意识淡薄以及“一切向钱看”现象,这便造成体育活动及组织秩序与利益原则被破坏。人们在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完善自我的价值,保留与崇尚“人人为我”的思想的同时,却忽视甚至抛弃了“我为人人”的协调准则,忽视集体,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体育道德伦理的蜕变,甚至丧失。
(二)产权改革不到位,信用基础脆弱
经济主体的自有财产,是履行承诺的信用基础。在我国目前竞赛表演市场上,相当一部分市场主体存在产权界定不清晰的情况。部分竞技体育俱乐部不是以自己的财产独立承担债务责任的经济主体,管理和经营者存在着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这很可能在道德上诱发只求权利而推卸责任的行为、“搭便车”败德行为、运用市场不必履行义务的背信以及一味冒险而不顾后果的行为等。
(三)缺乏相关管理制度及法规
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体育,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诚信秩序已经被打破,需要建立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诚信秩序。我国体育市场经济的框架初见端倪,市场主体的行为还很不规范,非诚信的机会与空间较多,关于诚信的法律和法规很少,只是在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有原则性的个别规定。这造成了体育界在治理诚信缺失时无法可依的现状,对诚信缺失的治理产生了很大的束缚限制作用。我国体育界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制裁还很不到位,力度相当有限,这在客观上纵容了不讲诚信的行为,导致体育界近年来产生了很多“李鬼打败李逵”的现象。各种失信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而一些诚信行为又没有得到及时有力的肯定和支持,结果体育界就产生了一种泛化的负向“激励效应”——激励失范,这是我国体育界出现较为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原因。守信者收益小,失信则成本低,在既得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教练员、运动员甚至管理人员纷纷铤而走险,迫使原来的诚实守信者也逐步走向失信。
三体育产业信用制度的创设
体育信用制度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是为体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一个重要因素。形成良好的体育产业经济信用秩序,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利于降低经济交易成本,促进我们体育产业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一)体育产业信用制度创建目标
制度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其效率,目标错位将导致制度失效。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具体情况,在目前阶段,体育产业信用制度创建目标为:
(1)建立一个体育产业各方主体择优选择交易对象的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2)约束体育产业各方主体的行为,使失信者难以生存发展,守信者赢得竞争优势;
(3)促使体育产业机构和从业人员不断强化信用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信用形象;
(4)政府掌握整个体育产业的信用状况,为科学合理的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5)维持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做好体育产业的信用管理工作。
(二)体育产业信用制度创建的基本原则
根据体育产业信用制度效率分析理论,在信用制度安排和创新过程中,要注意制度变迁的类型和方式,要考虑制度的成本和收益,以提高制度建设的经济性和有效性。据此,提出我国体育产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原则。在体育总局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我国体育产业信用制度的建设工作,避免分散管理、重复建设。要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制定统一的建设方案,各地方和行业协会步调一致,共同建设。
(2)按部就班原则。由于制度变迁伴随着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要求社会全体对每一项制度安排作出一致性协议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在条件不太成熟,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情况下,改革具有
波及效应和风险性。因此,体育产业信用制度的实施应选择信用建设开展较早的省、市进行试点,以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然后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全国体育行业全面展开。
(3)市场为主,监管为辅原则。有效利用政府的制度供给能力和规划、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4)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由于制度安排和创新需要付出时间、努力及成本,选择一种制度意味着放弃与之相关的另一种制度,因此,除了要保证每一项制度创新的效率外,还要注意制度之间的配套协调问题,使得体育产业信用制度成为一个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有机系统。
(三)体育产业信用制度体系的创建
由于体育产业信用体系涉及面广,构成复杂,与社会信用关系密切,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因此,体育产业信用主体必须以社会信用体系为依托,在国家信用法规指导和信用知识普及的基础上,进行创建和完善。体育产业信用作为行业信用的概念,其信用体系涉及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信用信息提供机构等,包括信用法规、信用制度、信用信息、信用工具等主要内容。高效的信用制度不仅有利于促进信用主体依法经营、信守承诺,还有利于通过制度约束,建立起有效的市场运行和监督机制。有效的制度能够规范人们之间的关系,便于当事人形成比较稳定的收益与成本预期,使机会主义行为成为一种不合算的行为,应该说信用制度在信用体系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因此,要改变体育产业信用缺失状况,完善体育产业信用体系,必须首先建立起有效的信用制度。
(四)体育产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措施
首先,完善体育产业信用管理法规。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立信用管理行业协会,许多工作需要政府牵头和经办。随着信用管理行业发展和国际交流增多,成立信用管理行业协会有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建议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尽快成立中国信用管理协会,并设立一个体育产业信用管理分会。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目前的具体情况,建议在国家信用法规的覆盖下,根据行业特点和需要,建立体育产业的信用管理法规,为规范市场行为、建立良好信用关系和减少信用风险提供法律支持。
我们知道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体育法规还存在许多不完善或滞后的地方。立法机构应根据我国体育产业信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新制订的国家信用管理法规中,如《征信管理条例》,应包含有体育产业信用的专门条款,这样,既有利于解决体育产业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又可防止制度供给过剩。体育总局作为体育产业信用管理的主管部门,应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制定和完善行业法规条例,引导和监管体育产业信用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体育总局制定的法规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主体的资格、行为、权利和义务方面的法规,如《体育竞赛表演管理条例》、《体育彩票管理条例》、《体育广告及无形资产管理条例》等;二是体育产业相关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法规,如信用公示制度、征信管理办法及对征信行为的一些规定。上述法规,有的尚属空白,有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体育总局还可授权相关协会、学会或金融机构作为体育产业的信用服务机构,以这些委托机构和民间信用服务机构为主体,制定和完善针对体育产业的信用信息采集、披露、评级和使用的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并向机构进行宣传、讲解和说明。
其次,建立体育产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信用信息是信用制度的基础,体育产业信用信息的主要内容有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基础数据和市场行为记录。在明确政府在体育产业信用制度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建议按不同主体分别建立信息系统。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和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政务信息公共披露系统;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信息系统;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独立信用信息系统;以信用服务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信用服务信息系统。所以,体育产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模式应是政府、协会、机构、中介服务同步发展各自的信用信息系统,最终形成不同层面、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体育产业信用信息系统。如图1所示:
政府政务信息公共披露系统包括: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信用档案数据库、不良行为公示系统。主要包括体育产业主体以及从业人员的资质评审和年检记录以及主体不良信用行为记录等。这些系统要尽早建立,逐步完善。通过各级体育产业信息网、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机构信用信息。信用服务机构建立的信用服务信息系统属于商业性质,按市场运作,不仅包括体育产业主体以及从业人员的信用行为记录,还包括基础资料、财务状况以及资信评估等情况,是一个综合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体育产业是一个开放系统,信息构成复杂,且散落在各处,单纯通过市场手段去收集很困难,仅靠行政命令收集数据远远达不到国际通行的征信标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均有待提高。行业征信是社会征信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和行业两个服务功能,有其行业特色。在数据来源、数据操作和数据应用等方面,体育产业信用数据库与社会信用数据库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为社会征信系统提供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应在社会征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体育产业征信系统,完善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再次,建立体育产业信用评级制度。以整顿和规范体育产业秩序为出发点的信用评级,带有较强的行政性和强制性,其评级目的、需求动力、强制评级的切入点以及信用评级的主导者都和发达国家有显著不同,与国际比较有很大差距。为解决当前与长远、国情与国际惯例的矛盾,建议在学习和运用国际通用的信用评价模型的同时,加上行为规范评价内容,偏重于不良行为记录和履约意愿,服务于体育产业准入与退出制度。体育产业信用等级评价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政府委托部门和民间机构分别进行,长短互补,各具特色。信用评级机构既可以直接接受被评机构委托进行信用评价,也可以接受任何行业主体委托为其交易方进行信用评价。
四结语
体育产业信用制度的创建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才能逐步完善体育产业信用制度,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初.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属性及特征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5,(1):22-24.
[2]吕志刚等.我国体育界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31-33,39.
[3]韩小东,赵意迎。顾拜旦体育思想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1,(2):55-56.
[4]吴老二等.“不诚信”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及治理[J].商业研究,2003,(13):44-47.
[5] 陈秋云等.关于健全我国信用评估管理制度的法律思考[J].求索,2002,(1):47-49.
[6]伍少利.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3):29-31.
[7]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17-24,39-40,236-242.
社会信用体系是关于社会信用信息传输、使用、维护的制度体系。社会信用一般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类。政府信用主要是指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对自身行使权力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落实状况;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则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遵守诺言、信守合约、履行义务的诚信状态。
一、我国信用体系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1.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比较困难的原因
(1)信用法律法规缺失。信用如果没有法律作为保障就很难有效实现,法律法规的确立和健全(金融有关立法非金融有关立法失信惩罚机制)是社会信用制度及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征信体系方面的法律框架和系列法规,对信用信息征集、使用和管理的权利与义务没有作出法律规定,这使得整个征信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监管部门责任不明确,领导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建设不到位。
(2)信用管理部门分散。目前,全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制订一套全国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缺乏对各领域,各地区信用信息整合的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没有形成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对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信息整合的合力,存在着多头建设的问题。
(3)信用标准规范模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对各地的信用评级的统一化本身就带有不公平性,怎样把握才能恰到好处,这更增加了统一标准的难度。
(4)信息发布共享障碍。政府信用信息封闭,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微观经济主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我国征信行业没有建立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内普遍缺乏自律机制,各个行业各行其是,行业自律程度松紧不一,中介业务标准程度不一。此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等等原因都导致了信息共享的障碍。
(5)失信惩戒机制薄弱。支撑社会信用体系正常运作的经济政策法规得不到严格的执行,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2.信用体系缺乏会导致各个方面出现问题
(1)从企业来说,信用缺失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与企业间诚信水平低甚至诚信失常,会使交易过程中契约的有效性时刻面临挑战,让快捷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受到限制,阻碍贸易的扩大,企业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窄。企业的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守诚信规范,损害的只能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从金融环境来说,信用缺失加大了金融风险。
(3)从社会来说,信用缺失使道德失范,影响社会稳定,对社会道德体系形成强大
1冲击,还会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影响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4)信用缺失使经济秩序混乱。在信用机制不健全及相关法律缺位的环境下,必然会有一些人不遵守市场规则,不讲信用,并因此获得更多的利益。此种现象一旦成风,则会导致企业的恶性竞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从而使社会信用整体水平下降,造成一种很难治愈的社会创伤。社会的经济秩序必然会陷入混乱之中,经济活动主体也就无疑要步入畸形发展的道路。
(5)信用缺失导致相应制度的扭曲。信用缺失往往影响到整个社会相关制度的正常运作(银行的借贷制度商业的交往习惯法律制度的构建政府行政管理的运作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整个社会制度是基于信用而构建的,一旦信用被打破,则原有的平衡必然陷入混乱,相应的制度就会出现扭曲,我们反思今天的制度构建往往最后会追根溯源至诚信这一最基本的话题。
二、着力建设我国的信用体系,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1.从根本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的三维制度模式
(1)将道德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或公民个人,都应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
(2)以产权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就没有真正的能力讲信用;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也就没有动力讲信誉、守信用;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也没有内在的压力守信用;市场主体对其财产权没有信心,就必然产生不讲信用的短期行为;市场机制不完善使市场主体没有外在的约束,讲信誉、守信用就缺乏感召力。因此,要彻底解决我国的信用问题,最根本的措施只能是进行产权改革,使我国的微观经济主体成为真正拥有独立财产的所有者或产权主体。
(3)以法律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以比较完备的行政管理规定的形式颁布,尽早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奠定制度框架;抓紧研究,出台与社会信用直接相关的基本法。
2.此外应注意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巨大作用
(1)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制度与规则要靠政府。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与规则的核心形式是相关的立法和执法。法律法规起草的主体,是政府授权的有关政府机构和部门,通过大量的立法调研起草法律草案,并依据相关的规定进入立法程序。
(2)政府在促进并实施征信数据的开放,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做出努力。在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实施对相关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开放。
(3)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信用信息开放的同时,政府还需考虑旨在为社会提供相关信息的电子政务建设,信息集中的政府部门(如工商局、质检局)应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实现公开开放的数据的上网,推动电子政务。
(4)加强对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政府是很重要一个角色。
(5)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者的成本。
《征信管理条例》是一部征信业的基本法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应将征信定义清楚,才能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信用体系的建立,仅靠《征信管理条例》是不够的,需要国家立法的保障。目前,国家的一些现行法律与建立信用体系和WTO规则不一致的应修改。同时,国家在立法时,也应把市场的培育结合起来才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关于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问题。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征信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信用信息数据库包括基本信用信息库和特定信用信息库。其次,关于资信评级机构集约化的问题。资信评级是一种以智力资本型为主导的经济活动。《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和《证券资信评级业务管理办法---修改稿》中拟将征信(评信)机构的注册资本提高到几千万至一个亿。因此,适当的抬高注册资本门槛以达到集约化经营的目的是必要的。三关于“违约率”的问题。资信评级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风险管理的工具。而“违约率”是检验资信评级质量的工具,它可以检验不同的评级机构对同一评级对象在相同等级时质量上的优劣差异。
四、关于征信立法和市场需求培育的问题。信用体系的建立,仅靠《征信管理条例》是不够的,需要国家立法的保障。目前,国家的一些现行法律与建立信用体系和WTO规则不一致的应修改。同时,国家在立法时,也应把市场的培育结合起来才具有可操作性。
一个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应该包括哪些东西呢?美国是世界公认的信用制度最完善的国家,其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包括:第一,市场主体信用意识较强。第二,信用法律制度相对完善。第三,信用行业管理到位。
日期:2014-08-11 09:45 作者:农业部副部长 陈晓华 来源:农民日报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明确了未来几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规划纲要》立足长远,统筹全局,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振消费者的消费信心,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使命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其质量安全倍受社会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总书记在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有利于发挥市场调控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
近几年来,农业部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的统一部署,强化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引导行业自律,强化诚信监督,开展诚信示范,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还不健全,一些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淡薄,制假售假、违规使用投入品、非法添加使用禁用物质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也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都暴露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缺失问题。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势在必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紧迫性和使命感,要从全局高度理性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组织、指导、协调和保障工作,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二、突出重点,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后一段时期,农业部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精神,以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记录共享为基础,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为重点,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自律,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基本建成,重点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基本实现全覆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力有效,信用体系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满意度大幅提高。
(一)深入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信用体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当前,农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瞩目成效,但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信息系统建设上,还存在资源分散、信息不健全等问题。
国家层面上,要依托农业领域各行业的信息化工程,以数据标准化和应用标准化为原则,进一步充实完善相关信用信息,实现信用记录电子化存储,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提高主体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化项目,完善、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与本地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数据对接,及时传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加快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二)完善行业信用信息记录。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监管情况作为信用信息的重点内容,实行信用信息动态管理,专人记录,及时更新,保证采集的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升信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依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征信工作,及时公布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及产品的审批、撤销、注销、吊销等有关信息。鼓励和指导第三方征信机构、行业协会依法开展征信工作。要在保护商业秘密、数据及时准确的前提下,加强与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税务、知识产权、商务流通等行业的信用信息互通和交换共享,实现多部门信息联享、信用联评、奖惩联动,逐步形成主体全覆盖的信用信息网络。
(三)强化企业和行业的诚信责任。各级农业部门要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落实诚信责任,强化自律意识,实行质量安全承诺制度,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打击失信行为,积极树立行业诚信风尚。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要强化诚信守法意识,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建立生产记录和进销货台账,实行索证索票制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杜绝使用禁用农兽药和非法添加物,严格执行农兽药休药间隔期,建立内部职工诚信考核与评价制度。行业协会要把诚信建设内容纳入组织章程,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并监督会员遵守,加强会员诚信宣传教育和培训,在会员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征集会员的信用信息,积极开展非营利性的信用等级评价。
(四)完善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制度是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信用体系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级农业部门围绕信用信息采集、动态管理、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失信行为有奖举报、多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奖惩等内容,完善规章制度,逐步实现信用体系运行规范化。及时公开信用信息,按照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依法披露相对人违法失信和依法守信等重要信息。严格执行《农业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办法》,依法公开行政处罚案件信息,方便社会查询。建立褒扬守信、惩戒失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守法的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奖励激励措施,对其在申请信贷、政策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各种帮助和指导。支持和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名优农资企业、农资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到乡村设立经营网点,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树立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提高其社会声誉,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对失信主体实行重点监管,扩大产品抽检范围,提高抽检频次。对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失信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惩处,并向社会公开曝光,使其失信行为众所周知,以儆效尤。加强部门联动,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阻。建立信用监督机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政务微博、“12316”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渠道,监督举报失信违规行为。对媒体曝光的失信违规行为,要及时调查处理。
(五)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诚信教育融入行业管理工作中,在核发许可证、日常监管等工作中强化对主体的诚信教育和宣传引导。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其他专业培训等途径,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引导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树立企业诚信文化理念,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形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质量安全文化。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树立诚信典范,使全行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重点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公益活动,突出诚信主题,努力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让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落实责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措施,加快推进本地区、本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成立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工作小组,及时研究有关重大问题,指导、协调、推进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督促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位,确保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指导意见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职责分工和工作实际,制定《规划纲要》的具体落实方案,周密部署安排,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各地、各行业协会要定期对本地区、本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农业部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成效突出的地区予以表扬,对推进不力、失信行为多发地区,予以通报。
三是加大支持力度。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本级人民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渠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各行业协会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拓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经费来源,扎实推进本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2004年岁末,一场发生在美国的诉讼把人们的目光集中到我国最大的彩电厂家四川长虹。在长达两年的沉默之后,长虹与美国代理商APEX Digital(下称APEX)发生了决裂,终于开始了追收40亿元人民币应收账款的法律行动。而APEX正是在过去三年中为长虹带来巨额
出口、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40亿这个
数字,相当于长虹对APEX全部销售收入的40%!
通过对长虹近几年的年报分析可以发现,2001年APEX第一次出现在长虹的应收帐款前五名名单中,并列于榜首。而公司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比前一年下降了11.14%,出口收入增长了10.89倍,由此可见2001年的产品出口成为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但出口的大幅增长并没有得到现金流的支持,当年公司应收帐款余额增长58.27%,而前一年是下降27.23%,由此可见出口的增长带来的是财务压力的增大。此外,公司应收帐款前五名的应收金额占应收帐款总额的比例大幅上升,显示公司应收帐款风险有集中的趋势。而APEX的欠款也逐年增长,欠款帐龄也有延长的趋势,这都预示着长虹海外货款回收的状况越来越不乐观。(具体数据见表一和表二)2003年业界就曝出“长虹遭诈骗”的**。当时长虹及APEX双方同声否认,但危机终于掩无可掩在2004年末爆发。APEX一如既往否认所有有关“诈骗”的指控,但是长虹此番终于把自己放到了受害者的位臵上。是否会有诈骗指控,尚待司法当局认定,而对于长虹来说,40亿元的教训已成事实。然而,“长虹事件”并不是一个被海外代理商欺诈的简单个案。实际上常有中国企业为了在海外拓展进行低价销售或者甘冒赊账
风险,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四川
长虹2000至2003年销售收入与出口收入变化情况
单位:元(RMB)
年份 销售收入 增幅 出口收入 增幅 出口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比例 2000 10,707,213,900.00 7.97% 65,217,500.00 未披露 1%
2001 9,514,618,500.00-11.14% 775,943,800.00 1089.78% 8.16%
2002 12,585,184,700.00 32.27% 5,541,290,800.00 614.14% 44.03% 2003 14,133,190,000.00 12.30% 5,038,262,800.00-9.08% 35.65% 资料来源:四川长虹(600839)1999至2003年年报
一、产生问题原因
长虹事件所暴露的问题表面看是财务管理问题(应收帐款风险),而探其根源是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造成此次事件的原因很多,以下三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1、厂商竞争激烈
家电行业是我国开放较早、竞争较充分的行业之一。在国内城镇市场日趋饱和而农村市场尚未有效建立的情况下,家电企业利用我国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通过产品出口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多利润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跨国贸易需要在国外市场建立销售终端,因此通过代理商来达到此目的成为投入成本相对较小、时间相对较短的一种方式。由于国际贸易往往运输时间较长再加之家电产品处于买方市场,国外的代理商必然要求一定的还款期(占压生产企业资金)来完成销售。这种结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必需的也是生产企业一定要警惕的。从“长虹事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由于过于心急而忽略了风险控制,导致应收账款大幅上升,产生坏帐的风险或事实。
2、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这是因为:(1)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社会信用体系正处在建设期,在诸多方面还不完善不健全,尤其表现为法律法规和个人、企业信用数据库的不完善,因此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在此大环境下也处于探索阶段;(2)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在打破计划经济配臵资源和产品的大环境下,诸多行业逐步步入买方市场。
生产企业在生存压力下较难顾及销售的信用风险,仍停留在片面追求产值或销售收入的阶段;
3、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架构未完善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架构主要是指负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部门设臵及与其它部门责权利的分配。企业信用管理是个动态过程,贯穿于原材料的采购、信用额度的设定、应收帐款的管理等生产经营全过程。而且它也与营销、财务管理相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因此,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应该超然于营销和财务部门,这样才能摆脱销售压力的干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监控,科学地评价销售风险;而“超然”并不是把信用管理和营销、财务完全隔裂开,而是相互协调,以达到收益与风险最佳配臵的目标。
二、减少销售风险的措施
销售风险是伴随着企业非现金销售时刻存在的。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销售风险是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来减少的。以下措施就是值得运用的:
1、资信调查
企业资信调查即企业征信,是指由专业化的信用管理或服务机构对有关企业资信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评估,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开放征信资料和数据、提供信用报告。生产企业可以通过资信调查,全面理解被调查企业对金融部门贷款的按时还本付息情况、对供应商应付帐款的按期支付情况、对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交货期等履行情况、纳税、涉诉等多方面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资信调查,可以帮助企业与新客户建立业务关系、了解老客户的信用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合作和销售风险。(对以上数据,如何真实有效收集,是个关键问题,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客户不愿意提供此类信息,而银行部门也不会提供!)
国际上知名的提供企业资信调查的公司包括邓白氏国际信息咨询公司、中华征信所等机构。它们拥有全球诸多客户的信用资料,并且定期更新,以满足企业资信调查的需要。在“长虹事件”中,长虹的美国代理商--APEX自2001年到2003年获得邓白氏国际信息咨询
公司的信用评级多为3A4。3A指的是该公司的净资产在最高级别为5A中的排位,而4则是风险评级中最高的一级(1到4级表示信用风险由低到高)。根据评估,APEX的资产净值最高不过600万美元左右,这一评级代表着非常高的信用风险。因此给于该公司信用额度是十分危险的。
2、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政策性保险业务。当出口企业购买了出口信用保险,如出现买方由于保险合同列明的原因无法按时、足额地支付货款时,由卖方提供对方违约证明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核实后将按保险合同规定支付货款,同时求偿权转移给保险公司。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出口占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左右,远不及日本的50%,英国的45%,韩国的14%。在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如此之小的情况下,国内出口企业自己承担了过多的收汇风险。
3、结算方式的选择
在国际贸易中,不同的结算方式蕴含的收汇风险是有显著差异的。在几种常用的结算方式中,信用证结算由于以银行信用为基础,因此是收汇风险最小的;而托收以部分银行信用为基础的,其蕴含的收汇风险自然大于信用证结算方式。托收有两种基本形式:在光票托收方式下,出口商只是委托银行收回出口货物的价款,进口商提货的单据由出口商直接邮寄,银行对进口商支付货款的行为没有任何约束力,因而所蕴含的收汇风险是很大的;而跟单托收在承兑交单(D/A)托收方式下,进口商只要在代收银行出示的由出口商签发的汇票上签章承认付款责任,即可取得可供其提货的单据,因而所蕴含的收汇风险也比较大。在跟单托收付款交单(D/P)方式下,进口商只有向代收银行支付了货物的价款,才能取得可供其提货的单据,因而所蕴含的收汇风险要小得多。汇付分为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两种形式,都是纯粹的商业信用形式。显然,预付货款基本无收汇风险,但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除了稀缺的产品很难实现。而货到付款所蕴含的收汇风险非
常大。赊账销售(OA)是各种结算方式中收汇风险最大的。
4、保理
保理,即保付代理,是指企业把由于赊销而形成的应收账款有条件地转让给银行,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并负责管理、催收应收账款并进行坏账担保的业务。在买方市场的今天,生产企业想扩大对欧美市场的销售,就必须提供有利于进口商的条件,因此在支付货款方式上不免要采用赊销或D/A方式。在此种情况下,保理业务可以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首先,在双保理机制下,出口商向出口保理商提出申请,由出口保理商委托进口商所在国的保理商(进口保理商)对进口商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并将结果通过出口保理商告知出口商。进口保理商还可应出口商要求,为进口商核定单笔或循环信用额度,从而降低出口风险;当出口商发货后,出口企业可以凭借出口单据要求保理商先行付款,从而加快资金周转;而一旦进口商未按期支付货款,出口商可以从保理商获得一定额度的赔偿。
虽然保理业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是在国外已广泛被使用。据统计,2001年全球保理业务量已达到了7200亿欧元,在西欧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该项业务发展尤为迅猛。
综上所述,随着WTO背景下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各种风险比在国内要大得多。因此,很有必要加强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发现风险、识别风险的能力,以使出口销售成为真正增加企业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逐利行为严重,只看重眼前利益,不注重提高产品和服务,缺少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这是一部分中小企业不能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有效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激发企业活力,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1、构建企业文化能激励员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就像粘合剂,从各方面把企业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用精神约束,完成企业与员工的融合,使员工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是“家族经营、合作经营”等传统方式发展起来的,内部管理松散、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员工的凝聚力不强,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提高工作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为团队协作和发挥集体力量提供支持。
2、企业文化为中小企业提供持久深厚的发展动力。
对中小企业来讲,企业文化建设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从实际来看,中小企业普遍寿命短、素质低,中小企业寿命如此之短,和企业经营者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有密切的关系。中小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让员工深刻理解并接受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3、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和谐的外在环境,它们之间如同鱼水关系。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和谐的企业文化是职工与企业、职工与职工、职工与制度的整体和谐,这种整体和谐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对整个社会都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和谐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中小企业内部整体和谐的动力和保障,也是推进企业与外部广泛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多数中小企业认为只有大企业才有建设企业文化的必要,中小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很多中小企业仅把有限的资源放在市场开拓上,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实际上,中小企业要谋求长远发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将企业文化作为长久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构建中小企业文化的关键。
企业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使企业得到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增强企业的社会信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不重视企业形象建设,过分强调经济利益最大化,采用各种手段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侵犯职工的合法权益等,这些恶劣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因此,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已成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小企业要通过普法学习,加强法律意识,不损害员工及消费者的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更好地发挥企业形象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加强诚信意识,突出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是市场经济对各类市场主体的一个基本要求。实践表明,诚信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持久发展,必须把诚信经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断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强化诚信意识。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缺少诚信的品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过硬等失信行为,使得企业信誉扫地,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所有这些,虽然与“大环境”有一定关系,但是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缺乏诚信价值观和正确的经营哲学。因此,中小企业要树立“诚信光荣”的理念,强化诚信意识,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使企业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竞争力。
三、加强员工培训学习,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员工培训学习,切实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吸引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人才问题就成为阻碍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极大问题。因此,切实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是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企业人员可以分为管理者和员工两个层次,管理者尤其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功的中小企业大多都有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他们能够以独特的经营理念、新的价值取向来提升企业价值观。员工素质是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因素,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小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只有培养出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力。
2、重视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地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与时代脉搏同步。中小企业经营者要有创新精神,有眼光、有胆量、有魄力,敢于冒险,能够承受创新失败的打击;在企业中制定各种政策激励创新,积极鼓励职工参与各种创新活动,塑造创新文化,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总之,中小企业只有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全面分析,充分挖掘企业的精神资源,并结合自身特点,实行规范管理,将价值观的塑造与企业内部制度相结合,才能培育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特色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吴鸣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家信息》2005年第5期
[2]、田艳林 企业文化存在与企业文化建设《商业文化》2006年第8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用;法制建设
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细胞,是最活跃的市场经济主体。其信用能力和信用形象不仅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地位,而且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信用是企业竞争力之源,生存之本,是民营企业发展之命脉。
一、企业信用的法律内容
在法律上,企业信用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企业履行其所做出的或应有的承诺的能力,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践约能力。它是一个广义上的民事活动。①企业信用活动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论是授信企业还是被授信企业,他们在所进行的信用活动中都是作为民事主体而存在的,应当享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能够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它们的地位都应当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得给另方强加自己的意志。②企业信用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它要求在信用活动中,无论是授信方还是被授信方都应当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授信或受信。同时,在信用的内容上,也应当公平和诚信,不得进行虚假的授信和超出自己能力的受信,损害对方的利益或社会公共的利益。③企业信用活动的管理公共性。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不再是市场的“守夜人”而成为市场的主导者,需要采用行政的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的调控与引导,以避免市场的缺陷。因此,企业信用活动及其保障不仅仅是市场的自我调节,还必须要依靠法律的规范与制约。同时,对于因严重失信而导致犯罪者,国家还必须要采用刑事的手段来对其进行制裁。
二、我国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民营企业的信用意识淡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守信用,重承诺,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较晚,真正的信用关系还未完全建立,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一些诚实守信的企业没有因为守信而多得利益,不讲信用的企业没有因为不守信而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得很多企业对于信用关系的重要性体会不深,认识不足。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除了少部分企业主素质较高外,多数企业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对经营的手段、企业发展战略等没有深入的思考,法律观念淡薄。
(二)经济社会环境對民营企业失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市场信息不对称使民营企业失信有机可乘。作为贷款人的银行与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相比所获得的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对称的,企业内部人掌握的企业自身信息总比外部人多,这对银行的信贷决策和信贷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用风险。除此以外,由于我国当前征信体制尚未建立,市场受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体制残留影响,信息传递不畅,交易行为不规范不透明,使本来应该对称的信息也变得不对称。
其次,政府行政违法介入助长民营企业失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的、暂时的、地方的利益,对制假售假、欠债逃债、偷税漏税等失信行为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是以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鼓励、支持。有些地方官员缺乏大局观念和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意识,把地方一时的利益看得高于国家、社会和全民的根本利益,对本地民营企业的失信行为,不是给予教育及严厉的惩处,而是千方百计地进行包庇。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使得一些企业有恃无恐,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的失信行为。
三、民营企业信用的法制建设对策
1.建立有效的民营企业失信惩罚制度
建立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是保证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关键。法律通过对失信行为作出进一步规范,增大立法和执法力度,加大责任人的经济责任的追究力度,增大市场整顿与秩序规范力度,对严重失信和违法经营的民营企业加大法律追究力度。在立法环节,要加重处罚标准,使严厉打击有法可依;在执法环节也应切实加强,特别要解决行政执法软弱无力、以罚代管的问题,从而,建立起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使失信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处罚和刑事制裁,总之,要通过惩罚加大失信成本,从而对失信者造成强有力的威慑和约束,使民营企业信用出现漏洞时很及时地得到法律强制性的补救。对于信用比较好的民营企业,可采取贷款利息降低,优先上市等奖励政策,确实保护守信企业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加失信成本和守信利益,进而从根本上增强民营企业诚实守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加快企业信用立法进程
首先,要完善《民法》、《合同法》、《公司法》及相关法律中有关保护债权、维护和树立企业信用的法律规定,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完善破产法律制度等。其次,我们要借鉴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中小企业信用规范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基金法》等法律制度,从法律上遏制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危机的蔓延,为执法机关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3.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估法律制度
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的出现,大多是因为对资信情况不了解所致。企业信用评估是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核心。企业信用评估是授信者利用各种评估方法,分析受信者在信用关系中的履约趋势、偿债能力、信用状况、可信程度并进行公正审查和评估的活动。先制定企业信用评估的相关具体法律制度,有了立法的基础,才能改变目前企业信用体系无法可依的状况,以企业信用机制保护好企业利益。总体上我国企业信用评估业仍然还处于拓荒阶段。因此,我们要采取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战略,按照国际惯例制定相关的法律,如可先制定《社会信用组织法》,使信用评估的中介机构可以依法把分散在工商、银行等机构的民营企业信息收集起来,建立全国连网的信息数据库,并通过立法规范民营企业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保障数据库中数据的品质。同时,也要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监管,规范评级市场。
参考文献:
2011年第7期(总第46期)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 二○一一年七月十四日
目录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进展..................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动态.................. 宝鸡六项机制推动中小企业试验区建设............ 南平市中支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助推企业融资.... 廊坊中支建设金融综合服务系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913的诚信中小企业培植活动,包括培植推进会、银企对接会、培植辅导会、金融服务创新会、征信宣传与融资服务进工业园区等。
(信息来源:成都分行征信管理处)
(湖南)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召开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6月22日,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召开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人民银行长沙中支征信管理处、园区管委会有关领导及局办负责人,银行、担保公司、园区部分企业负责人以及省市媒体共160多人参加会议。会上,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与中信银行长沙分行签订了授信1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园区将按照“人行指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中心,以企业信用信息为基础,充分发挥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作用,提供信贷融资、股权融资、管理咨询、信用评级等全方位综合服务,并突出企业信用的“自我建设发展、互助建设发展”。目前园区政府已出台了相应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信息来源:长沙中支征信管理处)
(辽宁)盘锦中支以征信知识宣传周活动为契机,推动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配合“盘锦市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道德信贷工程”评选、“盘锦市优秀非公有制企业评选”等活动,全面提高个体工商户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文明素质和诚信意识,盘锦中支联合盘锦市文明办、盘锦市经信委、各金融机构等部门,对盘锦市拟表彰的85户“十星级文明诚信工商户 ”和46户“优秀非公有制企业”
金昌中支为全市1125户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31.16%;为试验区68户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占到试验区企业总数的52.31%。二是努力培养中小企业信用意识。金昌中支与市工信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部门联合举办金昌市中小企业信用和融资知识培训会,向与会企业和有关部门广泛宣传征信知识。三是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银企合作。为加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金昌中支与市工信委、金融机构共同举办“银企项目对接会”“金昌市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洽谈会”和“企业金融合作论坛”等多项活动,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协作搭建平台,密切银企关系,促成20亿元的贷款意向,目前已落实贷款合同1.17亿元。
(信息来源:兰州中支征信管理处)
(江苏)徐州中支采取四项措施,打造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徐州中支采取四项措施,努力打造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一是成立徐州中支的分管行长总指挥、全辖金融机构分管行长直接抓、职能部门全程抓、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的中小企业融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中小企业辅助管理系统,采集中小企业的信贷数据及徐州市政府综合治税办公室的纳税信息和水电费信息,帮助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发现潜在客户。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小企业辅助管理系统完成了2008年以来全部历史信贷数据的采集工作,并入库纳税信息11586条、电费信息25172条。三是通过集中培训和重点辅导两种方式,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宣传、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利用中
三、建立企业信用准入机制。通过与宝鸡高新区管委会协调,印发了《宝鸡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启用信用查询报告的通知》(宝高新委发[2010]198号),将人民银行查询出具的企业信用报告作为企业进入高新区发展的条件之一,拟入区发展的企业,在前期资料申报中,必须提供人民银行出具的企业信用报告;在高新区建设过程中拟参与招投标的企业,在申报资料时应提交企业信用报告。同时,向外公布了企业信用报告的查询方式及条件。
四、建立融资推介机制。为进一步解决试验区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支与高新区管委会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推介工作机制。目前已与宝鸡市钛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了有色金属加工企业银企项目洽谈会。共同筛选了30多户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的融资项目,向金融机构进行了推介,使推介企业获得了金融机构5221万元贷款支持。同时,为进一步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宝鸡中支为中小企业融资编印了《宝鸡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手册》,对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联系方式等金融服务信息进行汇编,方便各中小企业有针对性的向银行进行融资。
五、建立信用培植机制。与市中小企业局达成了中小企业信用培植达成合作协议,由宝鸡中支与中小企业局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知识培训。目前,已完成100多户中小企业主和财务人员信用知识培训。同时,为配合宝鸡高新区申请全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宝鸡中支与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开展了信用知识和“新三板”知识培训,在进行信用培训的同时,邀请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为高
构要求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工作方案,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将授信对象由重点建设项目和地方大中型企业客户向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转变。
二、实行推介工作标准化操作流程
为了能将推介工作程序化、可操作化,南平市中支将操作流程划分为“指标初定、客户筛选、信贷资金(业务)需求调查、确定推介客户、贷前调查、信贷支持反馈、指标完善”等七道工序,实行流水作业,并开展效率监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立信贷支持反馈工作机制
推介工作不能只推不介,南平市中支着力通过中小企业系统信息资源筛选优质客户,及时推介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后,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建立起南平市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反馈机制,要求各金融机构积极追踪推介企业:对信用好、行业优、有市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要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对有信贷需求而目前由于信贷规模无法进行支持的企业要及时报备人行;对无法与其发生信贷业务的中小企业要说明原因,以便人行对推介指标体系进行微调。以此来有力地支持一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小企业自主申报档案的积极性。
四、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配套机制
南平市中支在借力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同时,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完善相关配套机制,以更好地发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实现有限的信贷资源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一是培育中小企业信用
二是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信息,如企业纳税情况、水电气用量以及法院、环保、社保等执法部门的信息等;三是人民银行内部可整合的信息,如外汇管理部门掌握的外汇收付、进出口报关信息、支付结算信息、账户信息等;四是金融机构报送的信贷数据,包括授信、贷款、贴现等各类信贷业务。
二、系统功能
系统可实现六大功能:一是建立本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的批量建立与更新;二是提供单户企业、自定义企业各类信息查询,批量筛选以及固定报表等功能;三是实现信贷结构多维度、多视角的统计分析;四是向金融机构提供离线服务,实现对优秀中小企业的筛选推荐和贷后管理数据的批量下载。五是信息发布功能。系统通过建立外网信息系统,企业、金融机构都可以发布信息,进行宣传,成为金企互动平台。
六、为提高信息准确性,建立定期与有关部门进行信息核对机制,提高入库信息的真实性,夯实了企业信用信息应用的基础。
三、建设进度
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从2010年9月份开始建设,2011年4月初开发完成 “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金企联合发展网(对外发布系统)”、“企业信息报送系统”三个子系统,2011年5月开始采集录入各类信息并进行功能测试。2011年5月26日,廊坊市政府组织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税务局、工商局、环保局等14个部门召开“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协调会”,要求各单位要积极支持配合人民银行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与人民银行签定信息采集协议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目前人民银行已经与上市办、市中院、工信局、供电局、地税局就信息采集内容进行了协商,签订了信息采集协议,与技术监督局、工商局、自来水公司等部门进行沟通,初步确定了信息采集内容。与环保局正在联合行文,从各县市区采集环保信息。截至2011年5月末,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已经为2万多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地税局、上市办、金融机构开始报送税务信息、上市融资信息、信贷信息,已经整合企业基本信息、财务、纳税等信息40多万条。
四、发挥的作用
在积极推进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廊坊中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抓住关键,力求精进,明确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达到服务于政府、银行和企业的目的,逐渐凸显出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提高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效能
可多视角、多维度地反映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总量与结构,也能查明某一企业的具体信贷情况,为基层央行动态监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状况、开展信贷政策指导提供依据,增强了基层央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基层央行提升履职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实现“辅助政府、服务银行、便利企业”的目标
112上,县政府把推进“诚信汤阴”建设及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写入汤阴县“十二五”规划。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金融办、人行、银监办、工信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汤阴县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安阳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汤阴试验区实施方案》,对这项工作的规划、安排以及考核等作了详细的安排;二是发挥政协委员对金融培育工作监督作用,人行汤阴县支行联合汤阴县政协办公室出台《关于对<安阳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汤阴试验区实施方案视察的通知》等文件,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监督机制;三是建立完善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互动机制、与银监办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与县纪委监察局建立金融信用环境投诉制度、与县政府金融办建立了金融失信披露制度;四是推动县政府把金融培育工作列入金融机构考核内容,加强对金融培育工作的考核和领导。
(二)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培育方式
一是紧密结合汤阴经济实际,围绕产业集聚区、新兴工业化产业基地和食品工业上下游企业,把产业集聚区企业和畜牧业产业化企业、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型肉鸡养殖场、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金融培育计划,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汤阴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并被县政府转发;二是与县政
4集工作的通知》,着力推进住房公积金信息、企业环保信息、企业拖欠工资信息采集工作。二是推动汤阴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信用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推广使用征信产品;组织人事部门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把个人信用情况作为人才录用、干部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政府采购、国有投资项目招投标、土地出让等经济活动中,要求投标人、竞买人提供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的信用报告;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开展招投标、大宗交易、签订经济合同、进行合资合作等活动时,查看对方信用报告。目前,汤阴县已为893户无贷款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已有42户企业取得银行贷款。
(五)推动金融创新,解决办贷难题
启动了以优选推荐、政策引导、培训对接、定期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融资培育计划”,向辖内金融推荐了55户中小企业,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担保难、抵押难难题。如县建行通过对世界500强企业——益海嘉里河南总部周口公司授权和担保,为其授信资金额度1000万元,可随时申请使用;农行通过对培育企业——中鼎电力杆塔公司产品销售单位省内电业局对帐单作担保,为其发放流资2000万元;农信社通过对农业养殖专业社、饲料公司实行四户联保,解决涉农企业周期长、风险大,贷款难的难题;邮储银行为企业开办一次授信、三年随时使用,解决了企业合同一年一翻、担保抵押变更手续麻烦,贷款成本大的难题。
(六)借助司法力量,保障金融权益
6业及时更新,有效提高了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立与更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截至5月末,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累计上报893户未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其中55户金融培育企业信息实现了按季度更新。
(三)促进了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
通过建立优秀中小企业融资扶持库、向辖区金融机构开放系统查询,架起了银企合作的桥梁,帮助金融机构不仅降低了营销成本还提高了贷后管理的效率。
(四)提高了基层央行传导货币政策效能
金融机构按月提供分行业、分区域、分规模的信贷结构统计报表,既可多视角、多维度地反映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总量与结构,也能查明某一企业的具体信贷情况,为基层央行动态监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状况、开展信贷政策指导提供依据;利用系统提供的大量数据分析,提高了每半年开展一次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增强了基层央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量的信息为深入开展区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研究、行业经营风险监测预警等前瞻性工作以及快速调查提供了可能,为基层央行提升履职能力创造了条件。
(五)增强了服务地方政府能力
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定期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本县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和行业等信贷投入情况,按月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提供《金融运行通报》,并根据政府授权,负责对各金融机构考核。这些服务为政府相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必要性分析】推荐阅读:
我国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状况分析11-18
我国企业并购分析11-16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07-17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10-18
浅谈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09-29
我国服装企业网络品牌营销策略分析10-16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分析06-2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06-05
浅析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论文09-08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况及发展研究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