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精选11篇)

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 篇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网民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手机网民达3.03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随着我省“三网合一”试点的展开,“网络信访”变成“网络互访”的时代也为时不远了。同时,我国传统信访工作连续5年保持了下降的态势,这与网络信访的开展密不可分。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信访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维权、各级政府畅通民情的一条越来越重要的通道。

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是我们每一名干部和职工应尽的职责。如何建立一套快速处理网络舆情的机制,急百姓之所急,用真诚的态度帮助投诉人答疑解惑,积极主动、公开公平公正地帮他们处理遇到的问题,维护自身的权益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回复网民的呼声,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理网民意见,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结果”,使网络举报成为各部门听民声、解民惑、惠民生,以及推进政务公开的又一新渠道,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一、当前网络信访工作的现状

(一)网络信访的优越性及发展趋势

1.网络信访的特点。网络信访与传统信访方式相比,是一种非常便捷的信访方式,它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信访成本低,投诉内容和处理结果公开透明,公众关注程度高,具有便捷、高效、经济等诸多优势,深受广大网民的青睐。

2.国内网络信访渠道日益畅通。从2003年8月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开通网上“州长书记信箱”以来,全国各地的政府网站纷纷以领导留言板、QQ聊法等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体解决信访问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断凸显出来。“上访不如上网”已成为网民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头禅。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在建立健全网络信访举报工作制度方面下起了硬功夫,对网络信访受理、处理、反映、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都不断进行规范,采取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限期办结,及时反馈;部门联动,科学督办等措施,不断开拓创新,畅通信访渠道,推进百姓网络“问事”常态化。其典型代表有云南“民声大联动”网络互动频道“骂娘的帖子都不会删”、被网民们称为“最务实也最有个性的官方网站”的成都市新都区政府的香城新都网;以“最幽默官方网站”著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网站等。

3.网络信访工作逐步得到我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办理网络媒体反映事项的有关工作,提高办理效率和质量,省市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文件,建立了网络发言人制度。2010年5月19日,湖南红网以《湖南物价重视网络举报积极查处价格违法行为》为题,大篇幅报道了省物价局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主动查处、回应网络信访问题近50起,有效地查处和制止了一大批网民反映强烈的价格违法行为。其主动收集网络投诉信息并立即调查、回复的做法,为全省价格部门做好网络信访工作提供了有益尝试和指导实践。2010年2月,由湘潭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的通知》,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制度和工作要求,在全市内建立了47个网络发言人制度示范区。湘潭市市长十分尊重“网

言”,在他看来,领导干部诚心诚意倾听民声,认真采纳其中的真知灼见,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从“牢骚”话里淘出“真言”,这对于政府改进工作大有裨益。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听取“网言”,科学分析、冷静对待,从中汲取有益的建议和戒谏,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维,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营造良性互动的局面,对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凝聚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确大有帮助。

(二)网络信访在投诉和处理回复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网民投诉中存在的不足。在网络信访中,投诉人大多能比较公正客观地反映情况,使问题得到及时顺利的解决。但也有少数网民因担心遭到被投诉单位和被投诉人打击报复,常常采取匿名方式进行投诉,不留下任何联系电话,有的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大大增加了调查取证的难度。同时,一些投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反映的情况与事实不符的问题,有的甚至为了引起媒体的重视而夸大其词,小题大作,无中生有,混淆视听,博得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的同情和附和,很容易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2.相关部门处理和答复网络信访情况有待改进。从湖南红网《百姓呼声》栏目和湘潭在线《民情在线》两个栏目的投诉及回复情况看,相当一些部门和单位的答复是及时和令人满意的,有的甚至还被网友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和评价。然而,个别部门因为怕担责任,谈“网”色变,不作为或慢作为的情况仍然存在,害怕说错话,相互推委,能拖则拖,能缓则缓,即使给了答复也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忽悠”了事的情况并不鲜见,有的甚至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干脆就是“零答复率”,这样的现状不容忽视。

二、造成网民匿名投诉和相关部门答复率低的根源

1.网民匿名投诉原因分析。据2010年6月21日《新安晚报》的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材料显示,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大约70%的举报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如,河南农民王好让3年前因提供破案线索,双手被案犯砍断;江西宜黄拆迁户上访机场遭围堵等震撼人心暴力事件,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由于实名投诉者信息被泄露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匿名投诉则大大降低了自身的风险,使得投诉人不得不选择匿名投诉。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容易维护了个人权益,也使自身安危得到了保护。另外,一些网民担心自己投诉的问题过于简单,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故意夸大问题,激化矛盾,博得更多网民的同情和支持,既有利于投诉得到及时解决,又不必承担不实投诉的责任,可谓是一举多得。归根到底,匿名投诉往往是因为网民对相关部门缺少信任所造成的。

2.相关部门答复率低的原因分析。由于目前对网络信访工作的处理和答复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对于一些处理和答复率很高的部门,其结果也就是政府口头嘉奖一下,媒体表扬一下,网上搞个排行榜肯定一下而已,致使一些部门和个人认为搞好网络信访工作出不了什么政绩,但风险却很高。万一处理和答复不好,就很容易惹火烧身,搞不好还可能丢掉“乌纱帽”,得不偿失,尤其是对一些“不好说”、“说不好”的问题,采取“以静制动”、“保持沉默”的方式处理网络信访问题目前并未追究具体责任,因此不失为一些部门的“上策”。另外,通过对网上几个投诉答复情况分析发现,越是答复率高、答复速度快的部门,网友参加的热情也越高,投诉的问题越多,这无形中增加了工作人员和领导的工作强度和难度。

三、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网络是把“双刃剑”,但只要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就能逐渐变成老百姓表达各类观点和诉求的重要平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如果相关部门都能够高度重视网络信访,像成都市新都区政府一样,用“没有什么不可以公开”、“骂娘的帖子都不会删”的心态以诚相待,想网民之所想,急网民之所急,竭尽全力解决网民投诉,恰到好处地处理好网络信访,变信访、上访为“网访”,我们处理问题的效率就会明显提高,宣传力度就会不断增强,沟通渠道就会更加畅通,老百姓的误会就会越来越少,对我们的信任、理解和满意度就会越来越高。

1.建立网络信访专人负责制。每天定期监管网络信访动态,及时发现和整理汇报,监督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回复。在第一时间发现投诉后,第一时间对归属部门、处理时限等情况及时回复,让投诉人在第一时间了解处理流程的相关信息。使之在看到归属部门的快速回复后,不但会令投诉人对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也能对处理这一问题的程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建立网络信访全程处理“四项制度”。在处理网络信访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要建立网络信访编号登记制度、相关部门负责人接收、回复投诉签字和限时答复制度、回复结果“一把手”批示制度以及答复网络信访工作奖惩制度。从监管网络信访工作的专人发现网络投诉后,及时下载整理投诉信息并汇报相关领导批示,建立健全专门的网络信访登记本。相关部门接到投诉后,从接收时间到回复时间,负责人都要层层签字确认,在规定的时限内给予满意的答复,回复结果必须经相关部门“一把手”审查批示后在网上予以公布。每半年或一年对网络信访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总结讲评,并将网络信访工作纳入绩效考核,量化打分。对未及时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投诉,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和责任追究,严格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行政责任。对处理和答复网络信访工作及时高效、网民满意度高的,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表现十分突出的,要在晋职晋级上优先考虑。

3.开展定期学习培训制度。作为省市级价格部门,每年对各部门网络发言人和网络信访监管人员开展一至两次网络信访的学习培训,通过专家授课、座谈交流、现场观摩等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相互交流经验,培养专业人才,促进网络信访工作不断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

4.适时做好对投诉人的温馨提示。一是及时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通过舆情公示、温馨留言等方式,提醒投诉人理性、客观地反映情况,保留好有力的证据,防止因证据不足造成“无效投诉”,避免因投诉人的某些主观原因,造成问题得不到及时快速的解决。如对公交车、出租车的违规收费行为,提醒网友一定要提供该车的车牌号码、乘坐该车的时间和地点等必要的证据,保留好当次车票,为及时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提醒网民要本着有利于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投诉,不得提供虚假、夸大的伪证。三是为便于执法部门开展调查,在确保投诉人的相关信息不被泄露的基础上,应在投诉时向该栏目提供真实准确的联系方式。四是本着简单的事情简单解决的原则,对一些直接找被投诉人或被投诉单位就可以协商解决的,应先进行协商,仍然无法解决再向相关部门投诉,以减少执法部门的工作强度,有利于集中精力解决更多的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不断提升网民的满意度。五是遇到相同或类似的投诉,网站对相关答复及时进行连接和提醒,给网友提供参考,防止相同的问题重复请示。

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 篇2

1 网络隐私权的含义和特点

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让他人知悉的一切秘密。“网络隐私权”并非法定概念,而是从学理角度在传统隐私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有学者认为,网络空间的个人信息隐私权主要是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

网络隐私权同传统隐私权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与网络有关,是否发生在网络空间中。与传统的隐私权相比,网络隐私权有以下特点。

1.1 客体的扩大化和数据化

网络隐私权的客体是网络隐私,网络隐私较传统隐私在内容上更为广泛,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身高、指纹、血型、病史、联系电话、财产等,包括一切与个人有关的信息在内。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及其家族的基因图谱也会纳入隐私的范畴。其次,由于因特网的数字化、信息传输分组化特点,使得网络隐私主要以“个人数据”的形式出现。

1.2 性质的双重化

一般认为,隐私权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性人格权,不具有物质性或财产权属性。但是,在网络空间中,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不仅仅是基于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而大多数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因为个人数据已经具有了经济价值和财产属性,所以才会被网络经营商收集、利用、买卖。因而隐私权也已经具有了物质性或财产权属性。需要指出的是,权利主体对个人数据的财产权不同于传统的财产权,其并不存在有形的占有。比如存在电脑里的个人数据,只需轻轻一点“发送”,便可到达天涯海角,而不需要转移硬盘或复制到软盘上。因为网络空间中的个人隐私已经成为一种无形财产,隐私权也就兼具无形财产权与人格权的双重属性。

1.3 内容的复杂化

由于因特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信息资源共享性等特点,使得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更加平常和普遍,每一个人的部分个人数据都可能被他人(国家机关、ISP公司、网站等)所掌握和利用。而当事人却不一定知道自己的个人数据,在他人的手中是什么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将用于什么目的和用途。因而,网络隐私权除了具有传统隐私权的四项基本权利外,还包括以下新的内容:一是隐私知悉权,指权利主体有权知晓个人数据收集者的性质、经营范围、收集的目的、用途等情况,有权通过合理途径查询其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情况;二是隐私修改权,权利主体发现记录自己的个人数据有误或其个人数据已发生变化时,有权进行修改、补充、删除;三是隐私收益权,权利主体对其提供的个人数据有权要求收集或使用者支付相应的报酬。

1.4 侵权行为手段的智能化、隐蔽化

同传统隐私权侵权行为的手段相比,网络隐私侵权更多的是依靠智力和高科技去实施侵权的行为,行为人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否则难以达到收集他人数据或侵入他人系统的目的。而且其有高科技作为支撑,侵权行为可以瞬间完成,侵权证据又多存于数据、代码等无形信息中,很容易被更改和删除,甚至不留任何痕迹。相比网络技术知识匮乏的普通用户来说,很难发现自己的隐私被侵害了。

2 网络隐私权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世界,它使全球连成一个整体,它一方面使得搜集个人隐私极为方便,另一方面也为非法散布隐私提供了一个大平台。

其次,某些Web站点会在用户的硬盘上用文本文件存储一些信息,这些文件被称为Cookie。这些网络公司使用具有跟踪功能的cookie工具浏览和定时跟踪用户站上所进行的操作,cookie将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站点和内容,并将详细资料发送到网络公司中,网络公司根据这些资料掌握个人的情况,并建立庞大的资料库。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BOO.com、Toysmart和CraftShop.com等网站,都曾将客户姓名、住址、电子邮件甚至信用卡号码等统计分析结果标价出售,以换取更多的资金。

再者,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还会遇到网络免费服务与用户信息的收集利用的关系问题。现在网上的许多服务都是免费的,如免费电子邮箱、免费下载软件、免费登录为用户或会员以接收一些信息以及一些免费的咨询服务等,然而,人们在接受这些免费服务时,必经的一道程序就是录入个人的一些资料,如姓名、地址、工作、兴趣爱好等,服务提供商会声称这是为了方便管理,但是也存在着服务商将这些信息挪作他用甚至出卖的可能。

3 国际社会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规范和方法

信息时代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原则应当是力求平衡——既要保证隐私权不受侵犯,又不能使保护隐私成为信息自由流通从而发挥其经济价值的障碍。当前,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不仅在我国还处于萌芽期,就世界范围而言,也处在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探索期,这样一个相对理性的调整时期,正是立法工作可以谨慎而积极开展的时机。同时,法律的完善也是网络经济调整的重要一环,当基础建设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法律保障就完全有可能成为复苏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的重要动力。

为了专门解决网上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已有不少国家、地区和组织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立法工作。国际社会对应当加强保护网络隐私权这一问题已经达成共识,但对采取何种方式却存在很大分歧,突出表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模式和以欧盟代表的立法规范模式。

两种不同模式的选择是基于两种利益选择的不同——行业利益与个人隐私权利益。如果注重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就会对隐私权利益加以限制和牺牲。如果注重个人隐私权利益的保护,则必然采取立法规范的方法,对行业利益加以限制。欧盟与美国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方面的不同选择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国家利益。美国的信息技术最为发达,对于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契机,把握得最快也最早,电子商务业最为发达。用立法的方式来保护个人数据的安全,会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限制,不利于美国贸易霸权地位的巩固,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作为互联网的倡导者和控制者,美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掌握其他国家的机密、商业秘密和用户的隐私,以达到控制其他国家的目的,所以它反对采用立法规范模式。欧盟网络业发展慢于美国,也受到美国网络霸权的威胁。因此,欧盟基于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立场,率先制定出个人数据保护指令,并意图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把该规范上升为全球标准,从而遏制美国以谋求在网络经济中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可见,两种模式背后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原因。

4 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行为规范

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中,应结合我国实际,遵循利益平衡的原则,坚持走综合利用各种措施之路,对网络隐私保护应注重自由竞争基础上的行业自律,处理好国家利益、行业利益和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关系。因此,既不能一味采用单纯的立法规范模式,也不能实行单纯的行业自律模式,而是坚持走综合利用各种措施之路。

第一,建立规范的网络行业自律体系,加强对行业自律的监督。行业自律的作用在许多方面都显现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网络企业比政府更了解他们自己的行业。即使是制定了有关的法律,行业自律仍不会因之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会同相关的立法相结合,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制定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立法规范,来落实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虽然行业自律仍是目前网络隐私权保护最有效、最实际的手段,而且许多网站也都出台了保护用户隐私的政策,但这些政策是经不起严格推敲的,并且隐私政策常常在没有通告用户的情况下被随意篡改。因此,在鼓励业界自律的基础上,应制定出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立法规范,才能为消费者的网络隐私权提供最终的保障。

第三,注重网络道德建设,使网络道德深入人心。通过构建适应网络空间的道德教育,充分发挥伦理的调节功能,使人们自觉地维护网络空间的伦理健康,尊重他人隐私,从而为控制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铸起第一道防线。

第四,提高消费者的自我防范意识。无论是行业自律还是国家立法,都是一种公共保护机制,都是依靠外部力量进行规范,但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注重自己的隐私权保护。一是消费者不应随意泄露个人数据;二是消费者应自行采取技术保密手段;三是消费者应了解网站收集使用个人数据的目的、用途等等。

第五,完善技术保障体系。“解铃还需系铃人”,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同样也将更好地解决公民隐私问题。所以,努力开发更先进的网络技术,增加网络的安全性,也是保护网络隐私权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措施。

第六,拓展全球化视野,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完善我国的隐私权制度。网络空间无国界的特点使我们看到,在处理有关网络侵权的问题时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综上所述,在网络蓬勃发展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行为规范亟不可待。在加紧完善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的同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提出我国用户网上隐私权的要求与标准。

摘要:本文从分析隐私权的含义和特点入手,阐述了网络空间中个人隐私权遭受侵害的原因,并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保护,规范

参考文献

[1]郭卫华,金朝武,王静.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朱家贤,苏号朋.e法治网——网上纠纷立法司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梅绍祖,范小华,黎希宁.电子商务法律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6]李德成.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初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7]蒋志培.网络与电子商务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网络化;几点思考

建设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就是要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化体系建设尽管起步较晚,却是一项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建设。

1 农村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国农村信息网络化建设正在形成新的格局。2006年已通电话行政村达到98.9%,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各类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整合电话网、电视网、电脑网优势而成的“三电合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扩展到100个县以上;我国农村信息网络化人才培养得到加强,教育部组织的“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已初步建成中心门户网站,10多万农民接受了实用科教知识服务。2007年,将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继续强化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的形成,逐步建立一批公用农业数据库,强化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扩大覆盖范围,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日渐显现。

2 农村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薄弱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农业信息网、三农在线、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中国农机新闻网等国家和省部级农业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县、乡、村信息网络化设施建设仍比较薄弱。在中西部许多贫困乡村,有的农民甚至连电脑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互联网普及率极低。据调查,互联网用户中农、林、牧、渔业用户仅占1.9%。

(2) 农村信息网络化管理及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缺乏,跟不上网络技术信息发展步伐;资深农业信息分析人员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农村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比例很低。

(3) 农村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

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尽合理,给农户和企业的信息查询使用带来很大困难。

(4) 农村网络信息发布渠道不畅

相当多城镇和乡村没有建立起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基层农业部门和企业之间缺乏网络沟通手段。由于信息网络服务不畅,有些农村地区就出现了丰产不增收的窘境,“卖瓜难”、“卖菜难”一度令丰收的农民长长叹息。如果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网络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这一难题就能得以有效解决。

3 解决农村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几点对策

(1) 政府要积极推动农村信息网络化建设工作

政府应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市场网络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第三届农业网站发展论坛暨农业商务信息服务研讨会于2007年9月10日至13日在沈阳市举行。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农业网站提供政策、科技和市场信息等公益性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农业网站在解决农民买难卖难、促进农产品流通中的特殊作用;新形势下农业网站开展商务信息服务的原则、思路、方法、措施以及经验。

(2) 切实加强农业网络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市、区、乡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着力加强管理队伍、专家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报纸杂志的原则,加大对各级信息员的培训力度,努力形成一支懂业务、善服务、能吃苦、会开拓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这对农村网络信息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有效地整合农村网络信息资源

应在农村地区建立信息网站群和统一的农业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加强农村信息网站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推动农业信息规范化、标准化;丰富服务内容,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等。今年9月西安市农业局与联通公司开展了主要是以手机短信、专家咨询热线、登录互联网等方式,向农民用户传递科技致富信息、农副产品价格行情和农副产品供求信息的活动,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电子农务和通信服务带来的便利。为帮助农民解决夏季水果、蔬菜“卖难”, 今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商务部利用互联网促销取得明显成效。举办的 “新农村商网夏季水果蔬菜网上购销对接会”,通过网上网下结合,一个月时间成交总额为16.94亿元,涉及21个省(区、市)135个县的1659个行政村。

(4) 大力建设农村网络信息发布平台

大力加强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等现代信息资源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让电脑、宽带不断进入农民的生产、生活中。集涉农政府部门、农民经济组织、相关企业等各方力量,由涉农政府部门牵头,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负责农村信息机等硬件的投入费用,农民经济组织负责提供场地和信息服务的日常管理,相关企业负责建立农村信息网和政务通平台,提供部分电脑、信息机、SIM卡等信息服务终端,组织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形成政企互动、各方参与、协同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田永胜.《中国之重——权威人士谈新农村建设》.红旗出版社,2006.9.

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 篇4

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主体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群众监督、同级监督和上级监督,但目前这三方面的监督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有的群众监督意识不强,认为选人用人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事,“上级选干部,组织派干部,党管干部,与己无关”;一些基层群众平时很少主动去了解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干部的真实情况,真正监督起来也很困难;有的同志认为反正监督没有多大的权威与实效,不如不监督,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做形式;有的觉得人轻言微,说了白说,“白说不如不说”;有的碍于情面,怕影响班子团结、怕影响与主要领导的关系不便说也不愿说,缺乏监督勇气;上级由于“千里迢迢”,监督不及时,一般都是反映出问题才去调查解决,平时主动监督少。

(二)监督客体的自觉性有待加强

监督客体即被监督对象,主要是负责干部选拔的部门及领导。目前有的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原则性不够强,但权力意识很强,监督意识淡薄,听不进不同意见,对他人或组织的监督具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对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没有把它看成是干部工作原则的具体体现和严格的党内法规,而仅仅看成是一般的过程,甚至感到繁琐,因而执行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想方设法变通处理,回避监督。比如,有少数领导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走明、暗两条线,明线走程序,暗线则搞“内定”,往往通过“授意”、“暗示”或者“划线定调”,让组织部门以组。

社会的进步,封建专制主义的外在社会形态已不复存在,但由于千百年的积淀,封建专制思想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大多数群众缺少独立个性和民主意识,官本位思想仍然非常浓厚。这种背景下,有人认为下级的“官”都是上级的“官”封的,与群众无关;有的认为自己是“一介草民”,人微言轻,位卑不足以言国事,谁上台自己都是“臣民”,因而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太关心。二是受“老好人”思想的影响。由于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你好我好大家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传统中庸的处世哲学影响,很多干部群众对干部任用工作普遍采取“宽容”态度,不闻不问,不愿刨根问底,或向上级反映。比如,在研究干部任用方面,有的成员即使有意见,也是息事宁人,不愿说;有的怕跑风漏气,不敢说;有的不坚持原则,不在会上说。由于班子内部缺少互相监督,出现“用了大家不满意的人,会上无人说个‘不’字,提拔不久的干部出了问题,又很难分清责任”的怪现象。

2、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实施监督是民主的体现,民主植根于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土壤之中,人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社会民主意识的强弱和社会成员能否正确行使其民主权利。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处于调整过程,这种状况决定了人民群众在生产组织形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民主政治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也大不相同。尤其在现代社会复杂的“关系网”中,有时情大于理,情大于法,有些地方宗族、家族、亲族势力可以左右局面,现实中许多东西是互保互惠式的利益交换,出于权力、关系网的压力和个人利益的需要,许多人选择好人主义以求自保,使用人权监督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二)干部选拔任用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开展困难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监督制度必须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预警性、规范性和双向互动性,但目前由于制度“政出多门”,而且多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以致事后监督规定多,事前事中监督规定少;对下监督规定多,对上监督规定少;柔性监督规定多,刚性监督规定少。正是因为制度的不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就出现一些监督的“空档”,比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各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划分不清,对责任人约束力不强,出现问题责任追究的依据不足,查处不力,致使有的地方和部门对选人用人中出现的违纪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助长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又比如,由于现阶段保护举报人的制度不健全,干部在实施监督中一般又要求举报者或反映问题者必须使用真实姓名、身份、单位及联系地址,也造成不少群众不敢反映问题或不敢署名反映问题。

(三)领导体制和执政行为不够规范,造成监督环境不理想

1、领导行为存在偏颇。平时注重发挥班子整体作用不够,过于强调“一把手”的个人作用,加大“一把手”的责任,也加剧了权力向“一把手”集中的倾向,使得许多具体工作对“一把手”产生依赖,进而导致法治思想萎缩、人治思想泛滥,使得一些监督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2、干部选任机制的影响。目前过多采用委任制,从上到下强调组织意图,使得干部群众认为“官”是上级封的,大大降低了干部群众参与、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积极性。

3、权力运行的制约。下级对上级、同级之间、特别是广大党员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本应成为党内监督的主体,但由于体制不顺,没有授权等诸多原因,使得上级党委既是下级的全权领导者、管理者,又是最具权威的监督者,自上而下的监督就成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的主要形式。这种纵向的监督形式在实际中也有着难以克服的障碍:上级的层次越高,与下级的权力距离越远,监督力度就越小,再加上人力物力制约、信息渠道不畅、随机性大和违纪违法隐蔽性等因素,使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就更加难了。

4、监督机构职责不明晰。上级组织、同级纪委以及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机构,职能交叉重复,职责权限不清,主客体相互兼容,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监督机构形不成合力,在监督中缺少必要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序上降低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整体效能。

5、行政行为公开性不够。公开是监督的前提,知情是监督的保证,由于干部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因而造成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知情的渠道不畅,造成干部群众对党委选人用人的运行情况了解太少,无法监督,干部群众仅仅可以有限范围地参与干部考察和任前公示,其他环节基本不便参与监督。

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机制的思考及建议

(一)狠抓《干部任用条例》的学习宣传,强化主客体的监督意识

完善项目工作机制调研思考(共) 篇5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套高效的项目工作机制作保障。因此,对照着新的发展要求,优化现有的项目工作机制,理顺其中的工作关系,是实现我县项目推进提速的重要工作。为此,县人大财经工委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自5月份开始,对我县项目工作机制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项目工作机制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县严格遵循国家、省、市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项目建设的各项机制。目前,我县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涵盖项目生成、储备、决策、审批、管理、进度督促、重大问题解决、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的项目工作机制。

1、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初步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梯度循环体系和“分类管理”的审批制度。在项目谋划阶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项目储备库制度。各部门提出今后一段时间的建设项目,完成项目建议书,纳入**县项目储备库。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调整和补充。二是实行项目评审论证制度。对业主申报的项目由县行政审批中心牵头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初审(包括现场勘察、相关指标的测算、前置条件的完备性审查),并提出初步意见反馈业主;重大项目则还要实行专家分析论证和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对项目进行专家综合咨询和论证研究,并通过媒体公示等形式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在项目审批阶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分类管理,优化项目审批程序。对政府性投资项目以审批程序进行管理,对企业投资项目按照《**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的规定分别采用备案制度和核准制度进行管理(凡符合《**省企业投资核准目录》的项目采用核准制,其余项目除国家、省、市明令禁止的项目外一律采用备案制)。行政审批中心推行证照集中办理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服务制、审批收费公示制、投诉事项限期答复制和服务满意度测评制,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二是成立专门的项目前期工作机构,由县前期办负责协调重大项目建设从项目开发、储备到开工建设的各个工作环节,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开工报告的编制、评估、论证、申报、审批(核准、备案)的工作过程,并且负责协调项目的整合与对接,争取省、市方面有关资金与政策的支持。

此外在项目建设承担业主的选取方面,我县也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规定凡总投资超过20万元的政府性建设项目必须通过招投标确定业主,其中投资额在20万-50万元的项目采取邀请招标,5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标;规定监理费用超过10万元的项目的监理单位必须通过招投标确定,其中监理费用在10万-20万元之间的项目的监理单位可以通过邀请招标确定,监理费用超过20万的项目的监理单位要通过公开招标确定。

2、探索项目投融资机制,形成“市场配置、企业为主、政府导向、渠道多样”的融资体系。企业投融资方面,一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不断创新引资方式。我县将招商引资作为解决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途径,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依托**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采用定点招商(温、台地区)、定向招商(金属加工制造等行业)、组团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吸引外地企业来**发展,从而引进资金、技术、产能,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银企携手共进。由政府牵线搭台,建立银企联席会议制,每年上半年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促成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形成双赢共建格局。三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近年来,我县不断降低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的准入门槛,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一律对民间资本开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

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 篇6

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现正朝着集团化的发展道路阔步前行。然而,任何一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面临困难,遭遇瓶颈。只有在发展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确保公司的良性经营,形成务实高效的管理模式,打造出优秀的工作团队。本人入职后,经与综合行政部门同事沟通、了解,观察员工的工作行为,征求公司其他部门同事意见,并结合自身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多年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公司行政管理工作,建议如下:

一、明确行政部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

我公司作为**集团的母公司,既提供着集团的主要效益来源,又以依托型组织职能机构的模式,承担着集团的管理工作,行政管理工作量较大,管理幅度较宽,建议综合行政部岗位设置为:综合行政总监、综合行政部长、行政督察、公共关系主管、综合文员、资料档案员、网络管理员共7人。明确了岗位设置,更重要的就是对员工进行岗位职责的明确、培训和考核,可以通过在部务会学习公司会议精神,开展工作自查自纠等形式来进行,务必让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在岗位该负责哪些工作,并能实践中自动自发的完成好本职工作。

二、强化行政协调职能和服务意识。

企业综合行政部门除了要贯彻公司领导的管理意图,履行指挥、控制、组织等职责外,还要进行部门间协调,并为公司各部门提供优质的办公后勤服务(如及时提供必须的办公用品;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关心员工们在工作当中的感受,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尽量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当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及时完成工作任务等)。据了解,公司所属有些部门员工对行政部工作方法和态度颇有微词,我想这一方面说明

了做好行政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行政工作方法还有待改进,服务意识方面还有待加强。行政部应经常组织学习公司的相关会议精神,不断提高部员工的自身素养,与公司高层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根据部门员工特点合理分工,为达成公司整体工作目标而有侧重的,不怕受委屈的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在行政部逐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意识的同时,其他部门同事也会进一步从思想上理解,从行动上支持行政工作,从而也能很好促进行政部指挥、控制、组织、计划等工作的开展,提高公司整体工作绩效。

三、改善督办工作方法,加大督办工作力度。

对企业重点工作的督办,是行政工作的重要职责。行政部门在上传下达,工作衔接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各部门工作信息,也有更多机会及时向公司领导反馈工作进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便于行政部门站在全局高度来协调、帮助其他部门克服困难,完成企业的重点工作。而作为行政部员工在收集信息,进行督办时,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要以帮助、参谋的姿态,促使工作经办人按公司要求落实工作。

对于因经办人主观努力不够,夸大客观困难的情况,行政督办人员要及时向其强调按要求完成工作的重要性和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的危害,必要时及时借助公司领导的力量和相关奖罚机制,促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完成工作任务。总之,就是要通过及时有效的工作督办,做到公司重点工作的基本可控。

四、广纳行业贤才,及时发挥新人的主观能动性。

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养成了一些陋习,制约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打造阳光、奋进的工作团队。要改善这一状况,除了通过管理手段拨乱返正以外,将一些迷途不返之人请出队伍,无疑是一种直接简单的方法。值得庆幸的是,公司正在进行的大规模人才招聘,体现了公司广纳贤才的决心。

除了启用新人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及时发挥新人的主观能动

性。一个团体就是一个熔炉,一个有思想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员工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展示才华和能力的良好平台,为了适应环境,将很快被同化,公司引进新鲜血液也就会失去意义。公司行政部应和人力资源部一起,认真做好新员工的培训及环境熟悉工作,帮助新员工尽快正确的了解公司,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理念,促使其大胆的、创造性的工作。

五、逐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牢固树立员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魂,是企业的精神旗帜。它不能仅停留在纸张上、墙面上,而应该深深扎入每位员工的心里,并以此来指导员工的行为。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培训是第一步,是要让员工深入理解,内心认同企业文化。其次,公司行政部应努力创造文化宣传和交流的平台,如定期组织召开以企业文化主张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员工恳谈会;定期主办企业内刊,开辟文化宣传阵地;注意发现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的优秀员工、优秀事迹,树立正面典型,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号召、带动其他员工。员工只有树立了以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才能积极主动的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

综上所述,企业的综合行政部门不但要做好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者,还要成为企业重要工作的推动器,成为各部门工作关系的润滑剂和粘合剂,更有责任为公司长期战略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工作团队。当然,行政工作涉及面宽,内容较多且杂,诸如明确、强化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规范业务流程等方面也应不断完善。

完善油田职工群众工作机制的思考 篇7

一、关注职工群众思想需求, 强化其工作教育引导机制

搞好对职工群众的宣传教育是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基础。当前, 关键的问题是要确保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中发挥向导作用。为此, 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要把职工群众想知道的讲透。职工群众从内心里关心、关注的问题不能从正面说清楚、解疑释惑, 就容易让职工群众认识偏颇、产生误解。因此, 要关注职工群众的思想需求, 切实把职工群众关心、关注的事, 宣传好、解释好。每一项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政策措施, 要切实做好宣传工作, 政策宣传要成为政策实施的先导。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 讲明政策措施制定实施的内容、实施方法, 以及实施后职工群众自身利益发生的变化。

二是要把职工群众应知道的说到。要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油田, 提升广大职工群众的现代文明素质, 对宣传教育的内容作出总体规划和计划安排。当前, 应着力抓好两方面的宣传教育。一要抓好职工群众价值观、荣辱观的教育, 增强广大职工群众对大是大非问题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二要抓好政策的宣传, 提高广大职工群众对改革的承载能力。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和活动载体, 把有利于促进和谐建设, 有利于促进广大职工群众文明素质提升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要确保让职工群众知晓。应着力解决好宣传教育渠道不畅和吸引力不强的问题。首先, 要下力气做好在职职工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效果, 使在职职工成为及时、准确掌握政策的群体, 成为做好其他群体群众工作的基本依靠力量。其次, 油田的报纸、电视、局域网等媒体要增强吸引力, 要进一步畅通这些媒体向普通职工群众延伸的通道。要在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居民小区设立电子大屏幕, 滚动播放政策信息。要强化基层队、居民小区宣传栏使用管理, 促进政策入基层、进小区。适应职工群众的需求, 要充分发挥多种宣传教育形式的效能, 营造宣传方针政策的浓厚氛围。

二、抓好源头治理, 强化职工群众工作超前防范机制

防患于未然, 是成本最低的职工群众工作措施, 也是建设和谐油田的根本前提。

一是要坚持系统思考, 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系统思考的思想是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执政者、管理者必备的思想方法之一。从现实情况看, 引发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 多与我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有关。缺乏横向联系和历史纵深的决策, 增加了社会成本和企业的和谐成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强化系统思考、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使我们的各项决策既要适应现实的要求。努力使社会成本、稳定成本降到最低。目前, 应在决策机制中引入听证和咨询制度。借鉴各地政府的成功经验, 在作出某些重大决策时可实行重大政策听证制度, 充分听取来自基层和职工群众的意见, 避免决策失误。

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杜绝群体问题隐患。确保重大决策的规范操作、科学实施, 是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促进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各级管理者和管理部门, 要强化科学发展的观念, 以科学务实的姿态推进各项重大决策的实施。看是否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是否留有隐患、存在后顾之忧, 确保这些工作的推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建立重点工作督导制度, 对于影响大的重点工作实地指导。事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事, 敏感度高, 影响大, 在各个重点环节, 全程参与督导, 杜绝长官意志、确保不留隐患。

三是要强化各级管理者的职工群众观念。只有牢固确立职工群众观念, 才能做好职工群众工作。作为管理者, 要从两方面强化职工群众观念。首先, 要善于站在职工群众的角度看问题。从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作决策, 充分体谅职工群众的承载能力和切身感受, 使工作能得到大多数职工群众的和支持。其次, 要增强对职工群众所反映问题的敏感性。要把职工群众的难处当作自己的难处。对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推不拖, 凡是合理的要求, 能立即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要说明理由, 做好化解情绪的工作。禁止对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采取冷漠、怀疑、漠不关心的态度, 防止问题的聚集和演化。

四是完善职工群众合理诉求表达机制。以实行领导接待职工群众来访为标志, 职工群众合理诉求表达机制逐步完善。目前, 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第一, 职工群众有了问题习惯于找信访部门找领导, 业务部门作为政策制定者, 负有解疑释惑、解决职工群众实际问题的职责, 要切实承担起这一责任。第二, 下级部门上推责任问题。基层单位对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 导致了重复上访、越级上访问题的增多。第三, 部分职工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形同虚设问题。网上投诉、厂长经理信箱、意见箱等渠道, 在解决职工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方面力度不够, 通过这些渠道表达诉求的职工群众越来越少。

三、适度增加投入, 完善相关制度, 强化职工群众工作问题处置机制

建立和完善问题处置机制, 使相关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处置, 是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关键。当前, 需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这一机制。

一是要制定“和谐建设”计划, 取得处置职工群众工作的主动权。和谐建设已经成为油田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需要从管理局层面上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要将和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课题, 旗帜鲜明地列入管理局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根据职工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超前计划, 保证资金投入, 尽快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避免问题聚集和爆发, 赢得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要增强基层单位解决职工群众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谐建设的过程, 是一个为广大职工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必须要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做保障。基层单位对职工群众提出的一些问题由于资金无保证无法给予解决。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需要各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 立足于内部挖潜。另一方面, 管理局应在资金计划上给予支持, 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小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居民意见大, 社区的矛盾尤为突出。成为群体性上访的重要诱因。但由于资金计划不足, 社区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需要管理局在这方面作出安排。

三是要建立完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群体性上访应急预案》。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对于和谐建设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及时有效地予以处置意义重大。我们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群体性上访应急预案》。《预案》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处置权限、处置程序和方法, 作出明确规定, 便于操作, 确保突发事件、群体事件能够依法迅速、有效地处置。

四、实行职工群众工作责任制, 强化职工群众工作考核运行机制

形成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考核运行机制, 是当前加强油田职工群众工作的迫切需要。要通过明确责任、完善制度、严格考核, 促进职工群众工作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

一是要实行职工群众工作责任制。作为和谐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 职工群众工作必须要实行责任制。职工群众工作要成为“高压线”式的工作, 从管理局职能部门到二级单位直至基层单位, 都要担负相应的责任。应逐级签订责任书, 实行一票否决, 切实把职工群众工作的责任落到人头、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职工群众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要结合油田的实际, 建立职工群众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明确职工群众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要求和具体目标, 对职工群众工作涉及到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进行工作考核, 考核要纳入管理局年度考核体系, 考核结果与单位的奖惩、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挂钩。通过这一措施, 进一步增强各有关部门、单位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主动性。

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 篇8

[关键词] 立案 完善 加强

(一)建立与完善刑事立案监督一体化机制建设

刑事立案监督不是侦查监督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它是以侦查监督部门为主体,控申、公诉、反贪、渎检等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一项综合性检察业务。同时,由于立案监督的案件公安机关配合积极性不高,甚至根本不配合,其办案的干扰、阻力大,有时单靠某一个基层检察院或侦查监督部门难以完成对立案监督案件的调查处理。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刑事立案监督工作要实现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创新立案监督机制,建立起一体化的立案监督模式。

1、建立一体化的立案监督指挥机制。要实行立案监督一体化机制,就必须建立起以省级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市(分)院侦查监督部门和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为主体的立案监督三级指挥机制,形成刑事立案监督上下级检察机关“一盘棋”的格局,充分发挥检察领导体制在立案监督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2、建立完善立案监督案件线索的收集管理制度。在立案监督一体化的机制下,要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线索信息的获取、管理和利用机制。一是要建立信息畅通、来源广泛、形式多樣的立案监督线索信息收集网络。二是建立立案监督线索利用管理制度。三是规范立案监督案件线索程序,确保及时掌握立案监督案件的动态情况。加强督导,防止立而不侦、侦而不结问题的发生。

3、建立立案监督信息数据库。对检察机关办理的立案监督案件,要建立起数据齐备、查询快捷的综合信息数据库,以强化对公安机关监督立案后的跟踪监督,保证立案监督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二)完善同有关机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

1、完善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协调机制,确保监督到位。一是建立备案审查制度。建议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将刑事发案登记表、立案决定书、不立案决定书、撤案决定书、治安处罚卷和劳动教养决定书等有关法律文书材料报送检察机关备案,使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控制,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二是信息共享制度。具体处理上可以依托互联网,允许检察机关进入公安网查询立破案情况,也可以实行网络传递,各单位在资料备份存盘的同时发送电子邮件、信息给检察院。对经立案监督、公安机关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要步步紧跟,及时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对久拖不决的要及时进行催办,必要时可以协助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对公安机关立而不侦的案件要报请上一级检察机关通知同级公安机关进行干预。对上级或领导交办案件,限期反馈案件进度情况,以确保立案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完善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执纪有效衔接机制。加强与其他行政执法执纪部门的配合,统一认识。可以采取联合行文的方式要求各级国税、地税、工商、质量技术监督、药监和烟草以及监察等部门在行政执法执纪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案件线索时,须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同时报检察机关备案。对行政执法执纪部门已经移送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的案件线索,检察机关将依法行使立案监督权。这样不仅拓宽了案源渠道,也保证了案件质量。

(三)制定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实施细则

在立法不能及时修改和完善的情况下,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在不违反立法本意的前提下,依据《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规定》,研究制定刑事立案监督实施细则,对刑事立案监督案件的受理、审查、移送、反馈、答复、处置、结案、提请逮捕、移送起诉等各种环节都应当制定明确的时效规定,以提高工作效率,切实保护刑事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明确侦查监督部门直接受理立案监督案件。目前,检察机关内部负责立案监督的受理部门是控申部门,根据法定程序受理后,只要确定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即移送侦查监督部门,具体调查和审查工作由侦查监督部门完成。这样不仅分工明确,而且还避免了重复劳动。既然立案监督案件由侦查监督部门专人负责,办案人员可以根据被害人和其他当事人、证人提供的证据材料,紧紧围绕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进行调查核实的,了解案件的事实真相和每一个细节,因而由侦查监督部门直接告知被害人不立案的根据和理由,容易把握尺度,对于具体问题的解答和说明,比控告申诉部门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有利于做好息诉工作,有效地避免检察机关部门之间意见的不统一。

2、明确告知方式。告知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口头或书面两种形式。根据控告人提供的情况,可以明确判断不属于立案监督范围的,应即时口头答复控告人;对于需要对公安机关材料进行审核和调查取证的,应当实行书面告知制度。并且应当明确规定被害人对立案监督的复议权,这样可以增加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透明度,使监督更具公正性。

3、明确办案期限。在设专人专门办理此类案件的基础上,应该明确规定控告申诉部门和侦查监督部门的办案期限,严格限制两部门的办案周期,以期彻底解决立案监督案件久拖不决的现象。

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 篇9

近年来,竞争性选拔已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方式,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力杠杆,是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有效途径,其价值已基本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可。但如果不在规模、程序、导向上把好关,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将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将受到羁绊。因此,关键是如何将改革风险和成本降到最低,把改革的正面效应发挥到最大。

一、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层面存在片面性。一是领导观念有抵触不愿意推进。有的领导认为竞争性选拔费时耗力,有的领导担心削弱用人主导权,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担心选不出合适的人选,有的领导求稳怕乱,宁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是干部心理有顾虑不积极参加。有的干部怕考不好,竞争不上丢面子;有的害怕人选早已圈定,不愿充当陪选角色;有的担心操作过程中公开程度和范围不够,拉票贿选行为不公平;有的担心工作交往面太窄,熟识度不够而影响得票;有的认为竞争性选拔拿出的职位吸引力不够。

(二)操作层面有待规范。一是在组织上比较随意。对竞争性选拔干部没有统筹规划,与日常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衔接不够。领导想起来就搞一次,想不起来就不搞;平时工作闲下来就搞一次,忙起来了则不搞,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二是在目的上比较随意。应付上级检查就临时抱佛脚做样子;有些岗位摆不平就通过竞争性选拔来回避矛盾;

有的不顾条件限制,一次拿出过多职位追求相应规模和轰动影响。三是在职位上比较随意。有的对什么岗位适合竞争性选拔、什么岗位不宜进行竞争性选拔缺乏原则;有的拿出一些无关紧要的职位搞竞争,缺乏吸引力。

(三)制度层面科学性有待加强。一是适用范围和岗位设置的把握。选人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用人的质量。虽然大多数地方能够较好地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但实践中出现一些限制竞争性选拔运用范围的情况,造成“弱竞争”或“无竞争”的选人用人现象,出现“公选不公认”的困境。二是考试和推荐顺序的把握。有的地方采取先笔试后面试,有的地方采取先面试后笔试,还有的地方放弃笔试直接采取多轮面试,由于两者之间安排结构不同、计分权重不同,带来的竞争结果大相径庭。三是竞争质量与选拔成本的把握。一些地方将竞争性选拔作为干部选任工作创新与试点的重要领域,一再地精细化、复杂化,导致整个竞争性选拔时间长、成本高却效率低。千人一卷的考试方式,用一把尺子量人,使考试内容与招考岗位工作衔接不上,达不到人岗相适的要求。

二、完善竞争性选拔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认识,重视竞争性选拔的价值。竞争性选拔干部既需要魄力和勇气,更需要理性和智慧;既不能盲目追风做表面功夫,也不能凭满腔热情让竞争性选拔适得其反。特别是要把党管干部、群众认可和竞争择优有机结合起来。在竞争性干部选拔中,党管干部原则更多地应该通过选拔标准的确立、原则的把握以及操作的可行性来实现程序的可控

制性。在竞争性选拔干部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党委集体对程序性结果的控制,而不是对事实性结果的控制。

(二)划准范围,实现竞选面合理化。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突出特点,就是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如果过多、过严、过死地限制竞争的资格条件,就会把一些优秀人才挡在门外,违背了竞争的根本目的。在实施竞争性选拔之前,应对本地干部队伍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设定职位条件时,不要过分强调学历、年龄等硬条件,除非特殊的专业要求,均可放宽条件,以扩大选人视野,让更多的基层干部参与竞争。可以适当提高开考比例标准,最大限度扩大参与面,真正实现“在多数人中选人”,防止借公选之名走程序者得逞。

(三)科学谋划,实现竞争性选拔常态化。做到既统揽干部选用工作的全局,合理安排竞争性选拔的梯次、幅度、范围,又充分关注不同岗位的个性需求,确保能够及时选拔合适的优秀人才。组织部门要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每年对领导班子配备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分析,在核定的编制和领导职数限额内,根据职位空缺情况制定好次年的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年度计划,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性较强和缺少年轻干部的领导班子,尽量采取竞争性选拔的方式选配。

(四)分类推进,实现人岗相宜最大化。竞争性选拔要最大限度避免“考得好的不一定干得好”、“干得好的不一定考得好”问题,就必须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做到“真考实考”,坚决用“显规则”压住“潜规则”,不

让“真程序”变成“伪程序”。注重把考试、实地考察与平时考验相结合,把职位所需的核心素质能力体现到测评内容中,“量身命制”专用试题,注重试题的实践性、开放性。要综合运用笔试、面试、演讲、答辩、胜任能力测试、公文筐测验、量化考察等手段保障竞争性选拔的准确性。

(五)完善设计,实现竞争性选拔最优化。在考核方式上,要综合运用考试、考察、考核等多种方式,整合信访、审计等干部信息资源,更加全面、准确评价干部能力素质;在竞争力度上,要全面实行差额考察,适当扩大差额比例,实行对比分析、综合研判、好中选优;在笔试内容上逐步从以往的基础知识测试向岗位选拔所需的能力转移;在面试方式上要逐步脱离传统的结构化面试,更多地采用大评委制、个人演讲、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新型面试方式,进一步拓宽思路、完善方法、健全制度、改进操作,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质量。

(六)扩大民主,实现竞争性选拔阳光化。牢牢把握扩大民主的方向,在竞争的每个环节都搭建有效载体、设置民意“门槛”,竞争的全过程请群众参与、让群众选择、受群众监督,切实提高群众在干部选任中的“话语权”,使竞争性选拔成为群众满意度的竞争。探索实行民意关口前移,把群众推荐作为公开选拔的第一道程序,对报名人选在本单位民主推荐得票率低于一定比例的,一律取消报名资格、淘汰出局。扩大面试考评主体范围,实行“大评委制”,聘请专家、普通群众、服务对象和“两代表一委员”等组成评委团,充分体现各方面的意见。

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 篇10

----浅谈重点项目管理方式创新

各位领导、同事们、朋友们:

大家好!

重点办带着亲切关怀和问候,组织召开今天的重点项目管理工作座谈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激动。这充分体现了市重点办对我们县(区)级重点办的重视、关心和厚爱,这必将会鼓舞和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取得更好的成绩!

很荣幸,受市重点办邀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本人在一线重点项目管理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想法,请在座的领导、同事、朋友们批评指正。

近年来,省市对重点项目管理的是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我们重点办系统的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借力推动重点项目管理、服务上新水平,推动重点办系统机构建设上新水平。

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在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已经摸索积累一定的经验:

1、三级服务,建立了有效的跟踪机制:本级重点办、项目主管部门和单位(项目责任单位)、征地拆迁责任单位三级服务体系。

2、目标任务管理,形成有效的分级协调机制。

3、项目服务协调,建立督查工作机制。一是加强部门协调会办。二是加强督查检查和通报,重点项目的进度、存在问题的落实情况,及时跟踪协调和督查通报。建立了市领导牵头重点推进项目机制

4、重点项目考核考评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建设立功竞赛。

5、要素保障机制。资金

虽然,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管理力度进步加强。但管理、服务工作也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服务工作想法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针对当前日益扩大的项目规模、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等原因。从当前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的角度上看,初步提出以下三个需要突出重视及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调度,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重点项目建设建设规模大、任务重、涉及面广,遇到的问题多、矛盾集中突出,不强化调度,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进度就容易滞后,只有对出现问题及时梳排调度,及时推进解决,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才能够保证。强化重点项目建设调度机制是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的重要中心和重心。

2、突出重点,不断优化项目投资环境

这里主要指得是重点扶持,优化重点项目建设投资环境的问题。调研时大家指出,重点项目建设涉及到核准、国土、规划、环保、建设、资金、征迁、设计、外部配套、舆论宣传、前期工作推进等方方面面的环节和工作,3、加强考核,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考核奖惩机制 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的关键在落实,其中目标考核目前重要的落实手段之一。在以往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当中,此项工作已进一步加强,三、措施建议

列重点项目意义、有什么优惠?

怎样管、管什么,怎样服务,服务什么?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主要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方式,提升保障服务能力。保障:资金、用地、用海、环境、征交地。服务:项目审批、供水、供电、供气、接路等任务。

2、突出重点,提升重点项目质量。重点项目是方向标。要完善遴选机制。

3、加强垂直指导、管理、领导。加强对县级重点办的指导、帮助、培养。提高县级重点办机构规格和人员配备。

4、政策推进,制定和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

为重点项目建设争取政策支持,形成制度化、长效化。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正所谓“有为才有位”,朋友们,美好的蓝图,需要我们去创造,去实现。我们坚信,在省、市重点办的正确领导下,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前进的年青一代重点办干部,一定能以“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精神,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对策建议

随着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电力企业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影响,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也逐渐被推向市场化轨道,使营销管理工作成为现代电力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我国电力企业的经营方式一直都处于垄断式经营状态,深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一直也没有受到重视,使国有电力企业难以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既然看到电力企业中存在一定问题,就要立即解决,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发展。

一、现阶段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营销管理意识薄弱

电力企业内部主动营销管理意识薄弱是现阶段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动营销意识薄弱导致企业员工的服务能力差,很多用户对电力企业推出的新产品都不了解,更谈不上购买,从而使企业电力产品无从销售,电力企业也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地位。此外,由于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意识薄弱,不仅使电力企业产品销售遇到困难,还使人们用电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供需矛盾也一直制约着电力企业发展。

2.企业员工岗位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很多电力企业员工不了解自身职责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工作不是无人过问就是多人干涉,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究其原因是由于电力企业各部门沟通能力差,不了解自身职责导致的。尤其是电力企业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沟通过少,缺乏良好的协调,整个电力企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营销观念。

3.营销管理方法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我国很多电力企业都没有建立营销管理机制,即使有些电力企业内部建立了营销管理机制,但整体上看管理机制依然不健全,存在一定滞后性,主动营销意识较为薄弱。现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电力企业依然在使用陈旧的营销管理机制,使电力企业难以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农村用电管理较为薄弱,经常使电力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受到损害,降低了电力企业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农村用电管理能力差也在影响着信息统一化建设,难以突显现代信息的高效性和快捷性。

4.垄断式经营

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影下,我国电力体制发生了变革,各个省份的电费价格各不相同,并做到了厂网分离。但电力企业的经营方式一直都是垄断式经营,缺乏竞争对手,使电力企业有恃无恐,发展较为随意。尤其是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依然受到国有企业的影响,主动营销性差。

二、强化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做好用电考察工作,提升电力企业主动营销意识

要使电力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优越,最重要的就是对用电市场进行考察,了解用户用电需求,做好电力管理工作,以便对电力供需做出准确预测,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同时,做好用电报装工作,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考核报装工作,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用电服务。此外,还要注重员工主动营销意识的培养,当用电报裝工作开展以后,作为安装工作人员要将企业推出的新产品主动介绍给用户,让用户更加了解企业,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服务能力,还能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明确企业员工岗位职责,重整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针对企业员工岗位职责不明确的现象,电力企业要对其工作职责加以明确,必要时候可以将各部门岗位职责制定成册,避免出现内部管理混乱现象。电力企业还要对内部管理机制重新整合,为使电力企业营销工作落到实处,电力企业应成立专职营销部门开展电力产品营销工作,通过这种改革,不仅可以使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完成的更好,还能对未来市场所需要的电力产品进行预测,使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此外,电力企业还要加强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为两者构架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强化企业员工的营销意识。

3.强化电力企业内部营销管理

现阶段,电力企业各部门对产品成本控制能力较差,产品材料费不够透明,经常出现企业管理成本异常高的情况,加重企业负担。因此,强化电力企业内部营销管理成为电力企业必要的工作,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制定详尽的管理流程,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充分发挥让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专事又专人负责,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真正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4.加强电力企业营销信息管理

加强电力企业营销信息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电力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指引,这就需要对市场进行考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预防,并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使电力企业信息更加安全健康。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让电力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对营销信息进行全方面管控,做到立即发现立即解决。

三、结论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对市场环境加以分析,看到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处位置,让企业员工树立起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企业争夺更多的客户,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电力企业成为市场中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曾翠珊.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及应用,2011(23).

[2]吴玉华.浅谈电力企业营销管理[J].民营科技,2011(9).

上一篇:医院常见火灾隐患及消除措施下一篇:路基积水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