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1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前言

俗话说名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然而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却面临着诸多挑战。食品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仍然难以杜绝;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剂,加工食品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面临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威胁等等。种种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任命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纵观近几年我国的责任事故中,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再加上最近炒得火热的地沟油、淋巴肉等等事件,真是让中国老百姓不知道到底什么还是可以吃的了。

那么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呢? 其主要原因在于对监管者的问责不到位。问责制是一种监督与责任追究相结合的制度,它包括了问责标准的确立、问责程序及问责方法的构建、问责制度的完善等一系列内容。食品安全监督领域的行政问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食品质量问题的一种责任追究机制或一种纯粹的惩戒措施,而应该与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有机衔接,成为一项互为补充的独立制度。通过问责制度形成对各级监管者的问责压力,防止寻租行为,激励他们对所管辖的食品安全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加强对事故的处理和预防,以实现政府的管治目标。如果相关的食品企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那么相应的监管部门的负责人,甚至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府负责人就应该无条件地接受问责,问责应该得到严格的执行。因此,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

在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来自权威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有关部门共检查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552万户次,查处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8人,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0万余家(来源新华社2011年5月5日电)。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副检察长邱学强介绍,去年9月以来,最高检共对76件重大影响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进行挂牌督办。今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37件57人,其中渎职犯罪者39人(来源自2011年5月23日法制晚报)。由此可见,食品安全的整顿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有毒食品的“生命力”并没有明显衰退的迹象,为何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频现?

有毒食品层出不穷,完全无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令五申,成为“打不死的小强”,这其中既有制度缺失、执法不严、官员政绩等因素,更有道德因素。经过分析比较,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行业准入门槛,生产经营者良莠难分,特别是原来食品免检制度的存在,放任企业胡作非为,留下了诸多监管空白。加上目前我国的法律对于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较轻,不痛不痒的起不到“杀鸡儆猴”的效果,现在我们是“拔鸡毛给猴子看”,企业的违法成本太低,这使得许多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2、多头监管,执行不力。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一种“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导致食品安全管理出现条块分割、沟通不畅。由于这些部门管理体制不同,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有其主,因此,“机构云集”增加了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难度。多个部门监管一个方面的事务往往需要政府协调,提高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分分合合的历史表明,国家建立独立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思路似乎并不十分清楚,这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力,更造成了问责不明确的弊病。

3、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与国际标准不能接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对标准的深人研究不够,部分标准的实施较差,甚至强制性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等。如7月修改出台的《乳业行业标准》就被专家评价为“倒退了25年,堪称全球最差”,并称中国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是全球最差标准”。

4、政府监管食品安全需要运用法律法规及相应的政策工具,目前政策法规不健全,无法做到法规化,制度化,缺乏长效机制。面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往往采取“救火”式的治理,哪里发生问题治哪里,事情过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从而导致制假售假屡治不绝,屡禁不止,甚全有愈演愈烈之势。

5、财政投入不足,检测机构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不足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引发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国家急需的部分检测项目能力不足。如食品中不明有毒有害物质的鉴定技术、违禁物品、激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二恶英、疯牛病的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等,监督检验能力与国际水平差距逐渐加大,制约了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利益驱动导致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产生偏差。如有的执法机构偏重于有经济利益的执法行为,以罚代刑、以罚代管,一罚了之,监督执法工作时紧时松,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有的甚至为不法经营者充当保护伞。三是基层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设置和技术人员配备不能适应监督工作开展的需要。

6、食品生产和经营者诚信缺失,道德观扭曲。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眼睛盯着的只有钱,丧失道德底线,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顾法律禁令,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屡禁不止。目前,不管政府部门还是消费者掌握企业食品卫生质量的信用状况难度很大,很难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鼓励守信者、打击遏制失信者、追溯责任、形成诚信经营氛围的作用。

白岩松在微博上发表的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现在都是原告,也都是被告。卖猪肉的人用夹杂瘦肉精猪肉挣来的钱,兴高采烈地出来买馒头,没想到馒头被别人染了色;然后卖染色馒头的人出来给孩子买奶粉,里面有三聚氰胺。每个人都在害别人,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各种视频安全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呢?个人觉得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2、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3、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推进体制改革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5、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6、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人大作为地方最具权威的监督机构,依法实施法律监督和经济工作监督,是宪法赋予的职权,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果断启动监督程序,依法加强监督,及时发现、纠正和撤销违法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政行为。

结语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2

1 产业安全和油料产业安全的含义

产业安全的概念来源于国际贸易领域。产业安全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威胁或破坏,能够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而具有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能力,保证本国的产业权益在国际竞争中不受侵害。产业安全的核心就是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安全的保障就是国家对产业具有预控力[1]。

油料产业是一个产业链较长的产业。从狭义角度来讲,油料产业主要是指以油料为中心的,包含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贸易等的多元性主体产业,即油料种植业、油料加工业(主要是压榨业)、油料加工品的销售、油料及其加工品(即油料油脂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等主体产业。从广义上来讲,油料产业不仅包括这些主体产业,还包括与其关联的其他产业,如养殖业、餐饮业、食品加工业等。

油料产业安全就是油料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预控力,在国际竞争中不会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威胁或破坏,能够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而具有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能力,保证本国的产业权益在国际竞争中不受侵害,保证国内消费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上能够持续获得安全健康的油脂油料产品及其关联产品。

2 油脂油料产品进口依存度过高的表现和风险

2.1 进口依存度过高的表现

我国进口的油脂油料产品主要是大豆、油菜籽、棕榈油、豆油和菜籽油。中国是大豆和豆油的全球第一大进口国;第二大棕榈油进口国;从基本不进口菜籽和菜籽油,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菜籽和菜籽油进口国。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进口总量50%以上;豆油、棕榈油、棕仁油、油菜籽、菜籽油进口量占全球进口总量均在20%左右。201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创历史新高,达到5480万t,油菜籽进口量为160万t,我国这两种油料进口量合计约占全球油料贸易量的50%;2010年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826万t,约占全球食用植物油贸易量的14%。

进口依存度主要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进口的依赖程度,用进口量与国内消费量之比来表示。近5年来,我国油料的进口依存度基本上保持上升的趋势,从2006年的34.8%上升到2009年的51%,也就是国内消费的油料当中由1/3需要进口增加到有1/2来自于进口。这主要是由于大豆的进口依存度迅速上升,从2006年的62.3%上升到2009年的84.7%。从2007年开始,大豆的进口依存度都一直保持在75%以上。近5年油菜籽的进口依存度波动较大,最低的2010年只有6.3%,最高的2008年达到22.1%(表1)。

注:本表数据是根据美国农业部网站(http://www.fas.usda.gov/psdonline/psd Query.aspx)计算出来的。其中,植物油的进口依存度是将进口大豆和油菜籽分别折算成豆油和菜籽油,再加上进口植物油计算出来的;豆油的进口依存度是将进口大豆按照18%的出油率折算成豆油,再加上进口豆油计算出来的;菜籽油的进口依存度是将进口油菜籽按照36%的出油率折算出菜籽油,再加上进口菜籽油计算出来的。

将进口大豆和油菜籽折算成植物油以后,植物油的进口依存度基本上在65%以上,最高达到73.8%。由于我国不生产棕榈油,国内消费的棕榈油都来自进口,但是由于国内库存的变化,进口依存度会在100%上下波动。豆油的进口依存度基本上在95%以上,由于2008年国内库存比上一年度增加了一倍,进口依存度达到104.3%。近5年菜籽油的进口依存度波动较大,从15%上升到30%。由于2008年油菜籽进口量猛增到303万t,菜籽油的进口依存度达到最高的31.8%。

如果将油料产品进口依存度为40%设定为产业安全水平,总体上看,由于油料和植物油进口依存度都超过了40%,我国油料产业处于不安全状态。而引起这种产业不安全的具体产品则是大豆、棕榈油和豆油。虽然油菜籽和菜籽油的进口依存度还没有超过40%,但是其波动较大,值得警惕。

2.2 进口依存度过高的风险

(1)价格风险。

进口产品价格主要受到出口国产品价格和国际运费的影响。由于油料产品是制造生物柴油的重要来源,油料产品价格就和国际能源价格紧密联系。同时,国际运费也和石油价格密切相关。再加上国际资本热衷于对大宗农产品的炒作,国际油料产品价格波动频繁。

2000-2010年这10年,大豆和油菜籽的国际价格波动越来越频繁,幅度也越来越大。前五年基本上在200-300美元/t上下波动,后5年价格波动剧烈。2007年大豆和油菜籽的价格分别比上一年上涨了71%和72%,是这十年中增幅最大的。2008年跌幅分别为19%和39%,其中,油菜籽创下10年当中的最大跌幅。植物油的国际价格波动与油料基本一致,前5年基本上是缓慢上升,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度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最大涨幅和最大跌幅,2010年度价格又迅速回升(表2)。

注:美国农业部网站《油料:世界市场与贸易》(Oilseeds:World Market and Trade)。

相关研究证明,国内外油料及其相关产品市场是整合的,尤其是大豆和豆油的国际市场价格变化领先于国内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变动是国内价格变动的格兰杰原因[2]。进口依存度过高就会使得国际价格通过进口油脂油料产品价格轻易、快速的传导到国内,从而加剧国内油脂油料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价格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一方面,农民无法保证有稳定的种植收益,就会降低种植积极性;另一方面,本土加工企业也会由于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而增加经营风险,影响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

(2)可获得性风险。

由于我国油料产品主要来源于国际市场的供应,这就需要对国际市场供应的保障程度进行分析。虽然全球变暖造成的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部分主产国因灾导致油料大量减产,会降低我国对国际油料产品的可获得性。但鉴于自然灾害发生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这里不对此进行分析。

当前影响国际油料油脂供应的主要人为因素就是以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美国、欧盟、巴西和阿根廷强制推行生物能源法案,全球经济复苏推高油价,使得生物燃料生产激增。据测算,当石油价格高于50美元/桶时,生物柴油生产就是有利可图的。全球生物柴油产量2000年不足10亿L,2010年则达到190亿L。2002年以来,以生物柴油为主的世界工业用植物油消费量年均增长22.1%。其中,2006年消费量占到了世界植物油总产量的12.7%。我国油料产品的进口来源国基本上都在使用植物油制造生物柴油。全球主要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的生产国和地区,包括欧盟、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分别占到全球生物柴油总产量的60%、11%、8%和7.6%。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是我国大豆和豆油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他们主要用豆油生产生物柴油。虽然欧盟不是中国油料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但它却是我国油料产品进口的最大竞争者。欧盟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油料第二大进口地区,是全球植物油和饼粕的最大进口地区。欧盟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菜籽油。我国棕榈油的进口量来源地马来西亚和印尼全部用棕榈油生产生物柴油。

同时,生物乙醇的生产也会对我国油料产品的可获得性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生产生物乙醇的原料玉米、甘蔗是和大豆争地的农作物,一旦扩大玉米、甘蔗的种植面积,就会减少油料种植,从而降低了国际市场的油料供应能力。

(3)食品安全风险。

我国进口油料产品的食品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转基因油料及其加工品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危害,这种危害包括食用转基因植物油带来的直接危害和食用转基因饼粕饲养的动物产品产生的间接危害;二是低价棕榈油抢占其他食用油市场,而其过高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不利于人体健康。

从目前国外的研究成果看,转基因油料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一是可能对人体产生过敏反应;二是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和内部系统;三是转基因食品可能会使人体对抗生素产生抗性;四是转基因食品可能引起跨物种感染,使人类感染动物的疾病,带来严重灾难;五是转基因大豆中存在未知DNA,可能带来新的不安全[3]。另外,中国大量进口的棕榈油成为除豆油外的第二大消费食用油。由于棕榈油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是所有食用油当中最高的,超过50%,营养价值也最低,长期食用会造成人体血清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导致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它的长期食用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

3 油料产业加工流通环节外资高度垄断

3.1 外资高度垄断的表现

目前,跨国粮商在我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已参股控股64家,占总股本的66%;垄断着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其豆油加工能力占国内总能力的60%以上。除压榨和精炼环节外,外资还进入更下游的环节,包括小包装食用油、专用油脂等。目前外资参股或独资的大豆加工企业占领国内市场份额的85%。外企丰益集团已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植物油市场50%以上,旗下有金龙鱼、元宝、口福等10多个品牌。另外,外资集团正在逐步将产业链条延伸至我国饲料企业,企图控制豆粕等蛋白质饲料原料。在控制了我国的大豆加工业之后,近年来外资企业正逐步向油菜籽和花生等其他油脂加工业领域渗透。其中,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现有油菜籽加工企业7家,年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44万t,在行业内遥遥领先。同时,新加坡丰益国际还在快速扩张。

3.2 外资高度垄断的危害

很多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跨国并购导致的外资对东道国某个产业的控制程度增强是不利于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并购方对市场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容易引起一定的垄断,阻碍竞争,甚至会对东道国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使得东道国经济成为“截断”或“空洞”的经济[4]。

(1)外资控制对油料产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对食用油市场价格的调控能力减弱。

相关研究证明,如果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就可以左右市场价格,形成垄断。作为生活必需品,食用油的需求是刚性的。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可随意提高价格,在销售上却不受太大影响。国家要想控制食用油价格上涨就十分困难。

(2)外资在油料加工流通环节的高度垄断也会造成外资对整个油料产业链的控制。

由于控制了油料产业链中间的加工企业,便拥有了选择油料进货渠道的权利,也就控制了油料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种植业;由于掌控了油料加工品的销售流通环节,自然也就间接控制了油料产业链下游的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等各个环节。一旦外资控制了整个油料产业链,我国就彻底失去了对油料产业的控制力、调控力和发展力,油料产业将处于完全不安全的状态。

从长期来看,由于外资的资本实力雄厚,建设的油料加工厂规模较大,提高了我国油料加工业的行业规模水平。而行业规模决定进入壁垒,进入壁垒高会形成先入者的垄断。这样就提高了我国油料产业的进入壁垒,进一步巩固了外资的垄断地位。

4 油料种植的生产水平较低

4.1 农民生产油料的积极性不高,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

近年来,我国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产呈现出一定的萎缩态势,油农收入、种植愿望、种植面积出现“三下滑”。大豆、油菜和花生的种植面积在2000-2005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油菜和花生在2007年都降到最低值,分别为564万hm2和394万hm2。2009年开始,大豆种植面积下降,油菜和花生面积上升。2010年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到800万hm2,油菜和花生种植面积分别上升到737万hm2和453万hm2。2010年大豆、油菜、花生相比这期间最高种植面积分别减少了415万hm2、12万hm2、53万hm2(表3)。

注:国家统计局。

大豆、油菜籽和花生产量不断波动。2010年大豆产量为1500万t,相比2004年的最高值1740万t,减少了240万t;2010年油菜籽产量为1308万t,相比2009年的最高值1366万t,减少了58万t;2010年花生产量为1564万t,为10年来最高产量。总体来看,近两年大豆和油菜籽产量呈现减少趋势,花生产量有所增加(表3)。

农民生产油料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于经济效益较低引起的。我国大豆和油菜产量主要是受预期收益以及与相关农作物的比较收益的影响,油料产品的价格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5]。大豆的种植收益没有水稻和玉米高。2002-2009年,除了2002年和2003年,其他6年大豆的单位面积净利润都低于水稻和玉米(只有2008年大豆高于玉米)。2009年,大豆的净利润只有1620元/hm2,远低于水稻的3765元/hm2和玉米的2625元/hm2。

相比小麦,油菜籽的单位面积净利润波动较大,2008年高达4620元/hm2,2009年就猛跌到645元/hm2。除了2003年、2007年和2008年,其他5年油菜籽的单位面积净利润均低于小麦。2009年油菜籽净利润为645元/hm2,远低于小麦的2250元/hm2。油菜籽种植收益不稳定,再加上收益不如小麦,农民纷纷改种小麦。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油料种植成本稳步上升,远大于同期价格的上涨幅度。未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土地资源的持续匮乏以及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升,油料的种植成本还将稳步上涨,将进一步降低油料种植收益和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

4.2 我国油料的国际竞争力较低

我国油料的国际竞争力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是由单产低导致的生产效率缺乏竞争力;二是由出油率低、水杂高导致的质量缺乏竞争力。我国大豆生产技术与先进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正是由于技术进步缓慢,2002年以来我国大豆单产始终在1.65t/hm2上下徘徊,远低于美国3t/hm2。国产大豆的出油率在16%-17%之间,低于进口大豆18%-21%的出油率。同时国产大豆的水杂也高于进口大豆2个百分点左右。国内油菜籽的单产比欧盟低1.35 t/hm2,出油率低于进口油菜籽7个百分点左右,水杂高于进口油菜籽3个百分点。由于质量差异,按照当前价格水平,进口油菜籽与国产油菜籽存在600元/t的溢价,国内加工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进口油菜籽。

4.3 资源环境约束较大

当前我国油料生产受到较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一是土地资源。我们只有12133万hm2的耕地,折成农作物播种面积约为每年15667万hm2。除了必须保证的粮食生产面积11000万hm2,还有蔬菜、棉花、糖料等经济作物就要占3333万hm2,油料生产只有1333万hm2可用。二是水资源。正常年景下我国人均水资源为2200 m3,只相当于全球人均水平的28%。三是生态环境。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滥用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农业COD排放占全国COD排放的40%多;另一方面,近年来极端性气候灾害明显增加。这都降低了我国油料生产的可持续性。

由于当前我国大豆和油菜籽的油料国际竞争力不强,相对收益较低,农民种植油料的积极性下降,再加上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我国油料生产的形势日趋严峻,进口油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也将持续,我国对进口的依赖性也将越来越大。长此以往,我国将失去对油脂油料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油料产业安全将无从保障。

5 提高我国油料产业安全水平的政策建议

油料产业就是从油料生产、加工到销售、贸易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多元性主体产业。我国油脂油料产品进口依存度过高,加工和销售领域受外资控制程度高,油料生产水平较低,使得国内油脂油料产品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和外资控制,国家对油脂油料市场价格的调控能力减弱;国内油脂油料产品的市场供应也无法在数量上和安全性上得到保障。从产业安全的衡量标准——本国对某一产业具有控制力、调整力、竞争力和发展力,来衡量我国油料产业安全,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对油料产业的控制力和调整力低下,油料产业并不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力,油料产业安全程度低。在当前我国全面开放油脂油料市场的情况下,想要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苦练内功,提高我国油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1 在种植生产环节提高油料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对大豆、油菜、花生的种植区域进行合理调整,根据各种植区域的自然生态特点选择生产方向,明确主栽品种,扩大区域种植规模。[6]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条款,增加对油料生产的支持。加强水利、道路、仓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培育良种、提高种植技术和机械化水平,提高油料的单产和出油率。提高种植补贴水平,提高油料种植收益。将保护价收购政策改为为差价补贴政策,以稳定油料种植收益。

5.2 在油料加工环节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鼓励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延长产业链。鼓励“企业+协会+农户”的合作组织经营模式,提升油料产业化水平,加强油料种植户抵御风险能力[7]。在当前豆油、菜籽油加工产能普遍过剩的形势下,应加强对整个行业的新增产能进行控制,尤其是控制小规模产能的增加。严格执行外资投资管理条例,加强对外商投资油料产业的规范和管理。

5.3 降低对油料油脂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

扩大进口来源地范围。到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建立全球进口供应链。运用非关税贸易壁垒适当控制进口,加强对油脂油料产品的进口检疫。加强国内转基因产品的标识制度,大力宣传非转基因食用油的安全性,推行健康的油脂消费理念,鼓励居民合理控制油脂摄入量。

5.4 建立油料产业安全评估机制

农业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建立专门机构,积极开展油料产业竞争力调查、产业安全评估和产业损害预警工作,及时发现问题,为开展贸易救济提供政策依据。大力扶持油脂油料行业协会的建设,发挥本土企业维护本国产业安全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邵春光.中国产业安全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07(1):52-54.

[2]赵丽佳.中国植物油产品的进口贸易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67-68.

[3]张丽君.转基因大豆进口源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可能风险[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8(4):4-11.

[4]吕勇斌.外资并购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效应与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67-71.

[5]陈新华,冯中朝,刘洁.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对我国食用油料产业安全的影响与保护的有效性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74-677.

[6]余建斌,乔娟,乔颖丽.进口冲击下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3):213-216.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3

关键词:GDP;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比较多的新问题和新考验,包括雨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内房地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走弱、美国及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等,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影响,在国内较强的经济内在发展潜力的支撑下,在宏观调控和其他政策的作用下,总体看,我国经济表现了较强的抗冲击力,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整体运行态势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趋势放缓的特征,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0.6%,较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4%,回落1.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回落3.3个百分点,有权威机构预测,第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回落至5.8%。面对当前形势,结合多年宏观经济理论教学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尽快择机抉择,适度调整。

1《宏观经济学》中有关财政政策的理论

财政政策既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1.1财政的构成

财政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构成。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税收是财政收入中最为重要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公债是财政收入的另一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税收不足以弥补财政支出时的有效补充。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它不同于税收,是政府运用信用手段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到期必须归还本金和利息。

财政支出中政府购买是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等;支出中另一部分是转移支付。与政府购买不同,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1.2财政政策的表现形式

(1)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

也称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失业会增加,经济呈现衰退特征。财政政策主要是以增加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或减税的措施,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国民收入得到增长。

(2)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经济呈现过热特征,此时财政政策是以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来进行调节,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及社会总需求水平。

1.3财政政策效果的lS曲线分析

(1)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

理论上,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政策效果;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即财政政策效果。如果LM曲线越平坦,或IS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如图1所示,

图(1)中,LM曲线呈水平状时,经济处在严重萧条期,即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当局已将利率降到最低点r0,但曲线仍处水平状,国民收入变动为零,即此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但财政政策不同,Is曲线由Is过渡到ISl,即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或减税,国民收入增加非常明显,由y0增加到y1,即yoyi

(2)宏观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财政政策效果比较。

我们将LM曲线形状大体分为三区域:当LM曲线完全呈水平状时,为凯恩斯区域,也称经济萧条时期;当LM曲线完全垂直状时,为古典区域,也称经济过热期;介于这两者之间区域为中间区域。在这三个区域,财政政策效果表现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图2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财政政策效果的不同。

图2中我们选择6条斜率完全相同的Is曲线,ISI到Is6。六条曲线间距——平移量完全相等,即六次出台的财政政策是完全相同的。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财政政策效果却明显不同。我们可比较在经济萧条期至中间区域的政策效果:ISI过渡到ISz时,国民收入增量为y1 y2;当IS2过渡到Is3时,国民收入增量为y2 y3,yl y2明显地大于y2y3,依此逐步向古典区域,即经济过热阶段过渡,我们不难发现每出台新的财政政策,国民收入增量逐步减少,在古典区域ISs到IS6可明显地发现,国民收入增量为零,即此时财政政策是完全无效的。从我国2007至2008年年初宏观经济运行所呈现特征,就可理解为什么在经济过热时我国实行稳键的财政政策及从紧的货币政策,道理就在这里。

2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可以从四个方面考察: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当前我国经济在总体稳定的同时出现新态势,宏观经济表现出“稳中有变”的特征。

首先,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不乐观。2008年5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出现逐月回落态势,政府防止全面性通货膨胀的努力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CPI指数仍然在高位运行,2008年前三季度CPI指数为7.3%。进入第四季度,由于国际大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使物价走高预期明显弱化。

其次,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08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6%,较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4%,回落1.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回落3.3个百分点。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经济增速依然是令人瞩目的,但是持续的经济增长应以企业发展为基础,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形势不乐观,我国外贸环境恶化,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盈利能力整体下降并出现了局部大面积亏损局面。第四季度形势不容乐观,这种经济增速回落的特征值得关注。

第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倒闭,很多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企业裁员自然是缓解压力的首选,劳动者就业难度将日趋增强。

最后,国际收支格局出现分化,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贸易顺差显著回落,2008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11.8%。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及发达国家消费信心指数严重下降影响,我国贸易顺差呈现继续回落态势。

3保持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理论,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最有效途径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在实行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可按照“分类指导,结构调整”原则,提升财政政策的调控效力。从保增长的角度看,200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达到3.48万亿,同比增长33%,近年来财政收入远高于GDP增长速度,适当提高政府的支出水平及降低税率正当时,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决不能再优柔寡断,错过良好的时机。在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应采取以下措施提振中国经济:

(1)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特别是对铁路,桥梁,公路等的建设投入应加大,这是拉动内需的有效途径。

(2)增加工资性收入水平。老百姓手里要有钱,一方面可以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另一方面可提高消费水平,刺激经济增长。

(3)继续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和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对冲物价上涨对这些地区和人群的财富再分配效应。

(4)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促进农业发展,使中国最大的消费大军的消费能力提高,有效拉动内需水平。

(5)实行大规模的减税政策

①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减税力度。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减轻企业压力,使其轻装上阵,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②调高个税起征点。课征对象由个人为单位过渡为以家庭为单位,充分体现税收的整体公平。

③降低或取消利息税。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4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但是存在不稳定因素。本文就此从台海问题、领土问题、极端势力等非传统威胁三个方面对这些因素进行剖析。关键词:周边,安全,不稳定因素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中国在其国土周围面临的安全条件和所处的安全状况,也即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利害关系。总体来说,目前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比如中俄边界线正式划定,中越陆地边界线的划定,中日关系改善,中日韩首脑会晤实现机制化等等,可以说是处在以说正处于历史上周边安全比较好的时期。此外,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能源合作、东南亚次区域合作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进展。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如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等“热点”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不稳定因素。

一、台海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成为中国周边的一个热点问题。2008年5月20日,台湾地区新当选领导人马英九正式宣誓就职。这意味着台海关系走进一个新纪元,台湾正式开启马英九时代。马英九主张一中,不支持法理台独,在两岸关系上主张理性务实开放,这比陈水扁时代的“急独”有了一些进步,目前两岸关系正在稳步发展,因此马英九提出一系列关于两岸经贸往来的开放政策主张。在经济领域,两岸已经达成某些成果,诸如周末两岸包机及定期班机、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开放人民币在岛内兑换、放宽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开放陆资进岛等等,营造出开放与自信的氛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马英九政府并没有放弃武力据统的想法,仍然还在向美国购买先进的武器。而且由于台湾地区政府政策的连贯性也值得怀疑。另外,在国际上,美日等国不会放弃这个遏制中国崛起的机会,会在台海问题上频频制造麻烦。所以我国的对台战略首先要坚持以政治手段促统一,应在和平统一的旗帜下,继续推进两岸政治谈判,拓展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一个中国” 的国际共识。同时要以军事手段反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台独,中国政府努力谋求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要使美日及台独分子得到明白无误的信息:统一台湾是中国最根本的地缘战略利益所在,迫不得已时,中国将毫不含糊地使用武力。因为中国有决心、有能力、有责任维护台海稳定,并实现两岸统一。

二、领土问题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战争、印巴之争、中印争端、柬埔寨问题等等;V型线的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领土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核问题、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这两条线都*近中国的陆域和海域,而且一部分争端直接涉及中国的安全。

在这些领土问题中,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南中国海之争,中印争端可谓是我国是我国目前的棘手问题。日本处心积虑,已经为划界已准备了数十年。2008年11月12日,日本就向联合国提交了划界申请,要求获得包括与我国存在争议的冲之鸟礁在内的74万平方公里外大陆架。据说,日本已为此准备了20多年的时间。东盟各国为了非法占有我国的南沙群岛,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种准备。在越南,军方力挺海洋调查。在越南军方的支持下,越南外交部、自然资源和环境部、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院等机构,顺利完成了南海群岛的海洋调查,最近又从俄罗斯最近一口气购入6艘基洛级潜艇,准备武力抗拒我国收复南沙群岛。菲律宾于2009年3月10日由其总统签署《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并做好了长期占据的准备。中印争端历史悠久,最近印度在其实际控制线一方频频制造事端,对中国进行挑衅。我国对待这些国家无赖行径的策略可以为,一方面,继续奉行睦邻友好,和谐外交政策。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不轻启战端。另一方面,在时刻准备着用武力来保护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不希望打仗,但也不怕打仗。尤其是现在周边局势复杂,我们更加不能沉浸在和平的环境中而丧失打狼的本领。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此外,印巴之争、阿富汗战争、朝核问题等问题,我国发挥了劝和促谈的重要作用,有关立场和主张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好评。特别是朝核问题中,我国促成中美朝三方会谈和中美朝韩俄 日六方会谈,为地区的和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应该保持这种态势,并不断发展。

三、极端势力等非传统威胁

历来,亚洲都不是恐怖主义的禁区,抛开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反恐战争不谈,早东南亚,南亚,恐怖袭击此起彼伏。在我国周边,存在着很多不安定因素。2008年印度的孟买恐怖袭击案,巴基斯坦的多起自杀式袭击,这些极端势力,如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不仅给领国带来了危害,而且还将其带入我国境内,如境外极端势力中的“基地”组织对中国边睡地区的渗透和支持境内“东突”组织的破坏活动。另外,一些非传统国土安全威胁,如海盗、毒品交易、跨国犯罪等,使得我国不得不面临新的安全挑战。如制贩毒品、非法走私等。由于与“金三角”、“金新月”等境外毒源地接壤,中国的毒品走私屡禁不绝。索马里海盗现在更是猖獗。

面对这些威胁,我国可以一方面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建立防范和解决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国际安全新体系。由于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扩展性和跨国性特点,很难说单是针对某一个国家的,是对全人类的威胁和挑战。应对这样的威胁单*一个国际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没有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是不行的。因此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并使其机制化、规范化,建立防范和解决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国际安全新体系,是国际社会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念,构建中国非传统安全新战略。即以往以军事为主的国家安全战略正悄然转向以经济、科技、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综合安全战略。既要考虑历史因素,也要考虑现实因素;既要考虑国内因素,更要考虑国外因素;这既是中国的内政,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部分。

综上所述,目前是建国以来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比较好的时期。但也应看到,目前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在未来,我们需密切注视未来我国周边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5

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陆上邻国15个,从东到西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海上邻国8个: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邻居”,那就是美国。邻国数目的众多使得我国周边承受巨大的安全压力。

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实力;也取决于建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和调整。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南北差距愈来愈大。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的态势继续发展,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新挑战新威胁不断出现。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家安全形势上看,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要工作做得好,那将是机遇大于挑战;否则,挑战会大于机遇。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一、我国周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二、是在我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

三、是由于我国崛起带来的冲击。这一冲击既有物质的层面,也有心理的层面。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一、国际社会普遍有一种预期,认为我国在未来不短的时期内,还会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

二、我国在周边地区逐渐增大的影响力

三、国际社会对我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复杂。如果把中国周边地区从地理上大致分为东(东北亚和东南亚)、北(俄罗斯和蒙古两国)、西(中亚和南亚)三个部分来分析,我国当前的周边安全形势,总的可以概括为“东急、西重、北缓”。

1、形势严峻的东部-----比患增多,复杂多变。在我国东部周边,美中日俄和东盟五大战略力量既有合作又有分歧乃至冲突,并因此相互借重,大国关系的不稳定性在这一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这个地区存在着众多热点和敏感点,其解决难度之大和时间之长考验着政治家的意志和能力。

(1)紧张的东北亚格局对我国国家安全具有直接和重大影响东北亚地区历来是世界战略重地。著名学者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认为,“在西洋--亚洲区域的各个地区之中,从决定当代国际基本趋向这一角度来说,东北亚在许多方面都是最为紧要的一个地区,……东北亚是检验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一个重要实验场,是战争与和平问题赋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区。”在这个地区,汇聚了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的四个,除欧盟外,美国、日本、俄罗斯与中国均在此有着重大的国家利益,存在着复杂的利害关系。

另外、朝鲜半岛问题是危及我国安全的重大隐患、日本右翼政治和战略走向也是中国周边值得警惕的不安全因素

(2)东南亚是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也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南线屏障。

(3)台海问题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中的重中之重、台湾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安全、统一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利益,不论是在亚太地区还是在大国关系中,都是我国安全战略地位受到削弱和牵制的关键因素。

2、地位重要的西部一一局势危机动荡,乱局呈长期化趋势。我国西南和西部边境安全在21世纪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西部复杂的民族、宗教等社会因素,中亚极端民族宗教势力的影响,边界问题的存在,以及美国的欧亚战略,使我国西部边界安全形势严峻。维护西部安全的意义已不仅是领土主权的安全,而是具有地缘政治和经济意义的安全。

(1)动荡的中亚地区对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不容忽视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板块的腹地,处于亚洲通往欧洲的要道上,古时的“丝绸之路”和今日的“欧亚大路桥”都在此处,而且因为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竞相角逐的战略要地。

(2)南亚次大陆在地缘上与我国安全有密切关系。对我西部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则是印度。

3、相对缓和的北部一一平稳中存在一定变数。当前,相对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周边局势来说,北部周边保持着相对平稳缓和的局面。中国与北邻俄罗斯共同致力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与蒙古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营造共同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奠定了基础,但局势仍存在变数。(1)与俄罗斯关系在稳步发展中有不稳定因素存在。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两国的共同边界长达4300公里。从周边地缘安全来看,它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地缘因素之一。

(2)“蒙独”势力影响北部边疆安全,但是蒙古政经形势总体稳定。

三、对新世纪初我国周边安全战略的思考。

面对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周边安全,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6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当时间的脚步跨入2009年,祖国六十年的历程是永远耸立在我们一代代青年心中的丰碑,是激励我们永远前进的火炬!“ 一粒沙粒看世界,一滴水里出涟漪”。以不同的时代及其主流,反映出建国60周年的变化、成就与展望。在经历走过来的数次磨砺后,祖国以其坚强不屈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自豪,我们骄傲,我们为有一个坚强的祖国而歌唱。关键词: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

到2009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公认辉煌成就的60年,也是人才工作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60年,这六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的祖国也变得更加的强大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富裕不懈奋斗的6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60年;是国家面貌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发生历史性变化的60年。60年来,中国共产党忠诚履行执政为民的使命,经受住了一系列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以及国际风浪的严峻考验,领导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和人类进步史上的辉煌篇章,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60年党的建设的主要成绩 60年我们党为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作出了不懈努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条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建立,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总之,这60年我们党的建设,是一个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和运用国内外多方面丰富经验,从而不断提高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多方面经验的总结,使党的建设工作和党的执政实践在历史的比较、国际的观察、现实的把握中,开阔了视野、深化了认识、提高了水平。

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得全国人民富裕起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们站起来了,一直到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这期间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的返回地面,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88年中国核潜艇发射水下火箭,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并于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这些说明了我国的经济所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三、我国科技取得的伟大的成绩。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将3颗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壮举。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 “银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1980年5月,“向阳红5号”船赴太平洋执行任务,为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为我国海洋事业、国防建设和国际海洋合作做出了贡献。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极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落成。1999年6月,我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7

一、是“形势”非“形式”: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

1. 明确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主要任务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引导大学生感悟形势对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 毕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形势”课, 不是“形式”课。从大学生内在要求看, 他们求知欲望强, 渴望能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一堂好的“形势与政策”课可以比作“一顿营养丰盛的知识快餐”[2]。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涵看, “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 即行为准则, 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二者相辅相成。2 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 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十分重要。从学生成长面对的文化环境来看,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分辨是非, 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有利于青年人保持昂扬向上的追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缓解学生认识上的反差, 解疑释惑, “登高望远”,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摈弃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形式”化倾向。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即“13号文件”) 颁发以来, 各地高校纷纷规范课程开设, 创新教学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得到加强。然而, 从开课状况看, 仍有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文件要求规范开设, 他们满足于对上级指示和部署的照发照转, 缺少具体、实际的、有效的措施。有些高校已将该课列入教学计划, 然而缺乏应有检查和监督。一些高校依旧没有列入课表, 只是开设相关讲座, 或不定期地在数百人礼堂宣讲, 或拉线广播转放录音, 没有实质性的、规范的课程安排。从教师教的状况看, 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缺乏统筹, 专职教师少, 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 有经验的教师少。一些教师欠缺大班教学纪律掌控能力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从学生学的状况看, 一些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重要性, 缺少长远思维和眼光;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

二、是“设疑导思”非“满堂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

1.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增进师生“问题意识”。

“形势与政策”教师承担着“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任务。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教师若采取“填鸭”式“满堂灌”, 课堂上, 学生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他们也享受不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乐趣。“问题意识”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子”[3]。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 增进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 深入研究教育部每年两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和相关教学内容, 研究学生, 增强问题的探索性、扩展性、现实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实效性, 讲究解决问题的长效性。其实效性体现在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诠释党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基本形势、解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 教育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时效性体现在结合最新国内外形势特点及我们的政策, 往往是一些热点问题, 显示出其他课程所未有的即时性;其久效性体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

2.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运用“问题解析”。

“课堂本应就是问题的集散地”。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 设计关键的问题, 提供感悟的契机, 创设思维的氛围, 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问题解析式”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其一, 教师以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依重点设计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其二, 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和回答学生问题。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 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调动兴趣, 聚焦和提出问题。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情境性,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 激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 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教学离不开热点问题, 教师可以“设疑导思”, 将热点问题的历史背景、起因、实质、影响、发展趋势讲清楚, 并讲述理论、形势和具体政策。教师可以尽量少讲、精讲、讲重点, 采用师生互问互答, 生生互问互答形式,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提问。第二, 生动具象, 展示和演绎问题。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科学和网络传媒技术, 即刻登陆互联网, 播放时事热点视频, 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例如, 在讲授“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专题时, 教师可以用最新资讯、统计数据、外媒报道等引出中国国际地位话题, 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综合国力”?“如何分析中国国际地位”?“为什么说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新变化”?哪些新变化?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等, 引导学生关注问题, 分析前因后果。第三, 互动引导, 讨论和点评问题。教师可以用问题方式激发学生随堂交流, 如结合时事点评“我所知道的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展示的资讯, 开展热烈的课堂讨论。教师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合地、动态地看待中国国际地位”, 看到中国国际地位内在蕴涵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 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师生互动交流, 使学生不再有抽象和枯燥的课程感觉, 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 正确全面辩证地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内涵。第四, 延伸平台, 征集与解答问题。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笔者早在七年前就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开通“形势与政策圈子”论坛, 创新教学载体。至今已有近百万频次点击, 数千主帖和数万回复帖。征集问题, 解答问题, 表达感受, 师生共享着“形势与政策”知识信息和情感体验, 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即时性强、课时少、学生多、教学对象差异大等缺憾。

三、是“强强联合”非“单兵作战”:增进“问题意识”提升教师教学实效

1.“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决定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

转型期的中国, 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在大的方向上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但一些具体的方针、政策则要根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动。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 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多变性。另外,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还具有综合性和多学科性。教师讲述这些问题时, 通常要谈中国, 比外国。同时, 需要教师具备经济、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学科背景和学术造诣。

2. 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作出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实际, 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 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政策敏感。“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与政策材料中迅速找到最新、最重要、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如每年“两会”召开后,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总要介绍“两会”基本情况,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判断出新提出的主张, 解析这些新主张的意义。教师还必须在讲解时联系到前一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形势政策,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 “强强联合”培养教师团队, 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形势”与“政策”天天在变化, 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接二连三, 教师的知识积累更新难度极大。任课教师既要做“消防员”又要做专家。“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特点要求教师团队“强强联合”, 克服“单兵作战”。训练教师具有较强“问题意识”, 在课堂内自如地实现“追问, 扣问, 询问”[5],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 “每月一讲”集体备课、专兼职教师联袂教学、教改课题申报立项、各级课程培训班的积极参与……这一切, 为“形势与政策”课营造了良好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N].长江日报, 2007-06-28.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2) .

[3]韩姗姗.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增强“问题意识”[J].金色通道, 2009, (12) .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10.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8

摘要: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国际法基础上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然而,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11,朝鲜是2.17,越南是2.19,菲律宾是6.31,都大大超过中国。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字的十分之一,而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国家的平均数都超过中国的10倍以上。

关键字:海洋,海洋权益,南沙群岛,钓鱼岛,海洋立法,海上执法力量

正文:

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那么,究竟有多少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呢?答案是,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2008年5月11日,越南国防部长范文茶表示,越南将准许外国人参加南沙群岛旅游。此前,经过越南当局的谋划,越南海军附属的旅行社组织了包括40名特邀官员在内的130多名游客,首次到南沙群岛旅游。越南当局还表示今后将定期组织同类的旅行团。

南沙群岛不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因此,许多周边国家都垂涎三尺,均想分一杯羹。现在,南沙群岛形势十分危急。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有驻军外,越南竟然占领29个岛屿、菲律宾占领8个,马来西亚占领5个。除此之外印尼和文莱也宣称对于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他们都想通过实际占领而达到合法化,进而进一步变为他们的合法领土。

与此同期,日本海上保安厅发言人5月9日将一艘中国渔船驶入距离钓鱼岛西北部20公里处海域的行为称为“非法进入日本水域”。两天前,中国的海洋调查船“奋斗7号”到钓鱼岛海域进行海洋调查,日方竟派出巡逻船警告,要“奋斗7号”离开“日本领海”;中国调查船未予理睬,日方的巡逻船就一直跟踪监视。当天,日本政府还就此向中国驻日使馆提出“抗议”。新闻报道;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最近又大放厥词说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并且和美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妄图通过美日安保条约把占领钓鱼岛合法化。

专家评论,钓鱼岛自古都是我国渔民避风、休渔的栖息地,钓鱼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失去了钓鱼岛中国就像被点了穴位的人,将会处处受制。

因此中国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天经地义;中国要维护海洋权益,必须加快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科技水平和军事现代化的突破,加快从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步伐。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十五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海洋发展报告二00九》首发仪式。报告指出,中国大陆周边海洋形势相对平稳,黄海形势稳中有忧,东海形势突破与挑战并存,南海形势复杂多变。在南海,目前南沙群岛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表面上看是岛礁之争,实质是资源之争。在东南亚地区,南沙群岛争端解决没有实质性进展,中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没有改观。中国维维护海洋权益的形势严峻,任重道远。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处于相对和平的态势,但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各国之间力量的角逐日趋激烈。

如何处理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应对复杂的海洋权益争端,是事关我国诸多发展利益和重大安全的问题,面对我国周边严峻复杂的海洋形势,我们不仅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而且要从国家、军队层面研究对策,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一、完善我国的海洋立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海洋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海洋环境保护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渔业法》《领海及毗连区法》《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可以说,上述法律法规,覆盖了我国管辖的所有海域,使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在其管辖海域的各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国内立法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

虽然我国制定了诸如《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法律法规,但与美日等海洋强国类似法律相比,这些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具体表现为:没有明确具体实施部门,没有明确海上执法的主体力量,没有明确哪些具体活动是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也没有明确对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具体处罚措施等等。因此,对已经颁布实施的海洋法律法规必须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否则,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维护国家海上安全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强海洋意识,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加强海洋意识,一是树立海洋安全观,二是树立海洋经济观。首先,海洋是国家安全的屏障,现在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主要来自海洋,最可能发生冲突的也是海洋。其次,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运输成本低,80%以上的对外贸易通过海路。如果海洋安全得不到保证,我们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也得不到保障。三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破坏性地开发海洋资源。另外要防止海洋污染,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同步。应该努力提高现有油田采收率和油气资源利用率,还有积极开发可燃冰、潮汐、温差、海流等新的海洋能源。四是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共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在海洋问题上,两岸有很多观点一致、利益一致的地方,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两岸也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可以互补。

海洋的开发和建设也需要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国海洋调查工作还远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资源开发和申请外大陆架的要求。我国东海的地质、底质情况至今不清楚,所以,在当前背景下,我国应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由相关部门抓紧进行全面的海洋调查,掌握全面的海洋学资料,为进行海洋划界在外交谈判或利用法律手段解决争端时提供最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证据。

海洋资源的开采需要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公约》虽然规定国际海底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实行“平行开发”的原则,但由于各国综合国力相当悬殊,事实上难以平等。没有高科技的支持和经济的高投入,便没有资格成为“先驱投资开发者”,也无力在深海矿藏开发中竞争。同时,在有争议海域实施的“共同开发”合作模式中,科技优势也有助于收益分配。好的开发效益,必然要以科技的高投入为前提。

三、加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建设 首先,要加强海军建设。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形态是非接触、非对称的,在1000公里乃至2000公里之外就能发起精确打击,因此,战场纵深比过去有了数量级的放大。作为海上军事力量的核心,海军的特征是可以利用海洋抵近别国,强国甚至可以在不进入别国的防御范围就攻击对方的沿海和纵深。几次远距离精确打击的高科技战争都是从海上发起的。这就必须提高中国海军的远洋防御能力。

其次,整合现有海上执法队伍,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调度使用。目前,我国有海监、渔政、港监、海警、海关等执法队伍,分属国家海洋局、农业部、交通部、公安部、海关等不同部门。各执法队伍各执其法,致使海上行动难以协调。因此,强化政府部门的海洋综合管理和统一海上执法队伍,是适应新的海洋形势的需要,是我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需要。

四、建立综合的海上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国家安全

应建立防空识别区,加强对沿海海域和空域的警戒和管控。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基于空中防御的需要,在其领空以外划定的邻接其领空的特定空域。现行国际法不禁止各国在其领空附近的国际空域建立防空识别区。迄今为止,美国、日本、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建立了这种防空识别区。鉴于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特别是海上安全形势,建立我国的防空识别区已经是势在必行。

建立多边合作安全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与合作交流是维护和稳定我国海上安全的重要举措,临时安排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方针。一般来说,争端海域的共同开发是划界前的一种过渡安排,它不妨碍最后协议的达成和最后界限的划定,它既不影响有关国家的权利主张,又能以符合经济效益原则和各自利益的方式及时、有效地勘探开发资源,使双方迅速地从商业性石油发现和生产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共同开发在有关国家优先利用争议区域资源的实用考虑与维持各自权利主张或立场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平衡。

加强维权巡航。二00八年,中国已建立全海域维权巡航制度,将三百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纳入定期维权巡航制度管理范畴。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法律、法规,中国海监各海区总队在我管辖海域进行了巡航监管,对我与邻国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了巡航监视。

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相同的战略选择和道路,当今各沿海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及其重大价值。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2l世纪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维权形势也会更加严峻和复杂。如何在新一轮的海洋竞争中,既保卫我国的海洋国土、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又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应对的重要课题。

上一篇:IT企业2014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银行贷款买房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