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精选12篇)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 篇1

授课学期学年至学年

第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

摘要:经济的腾飞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越发严峻,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 程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到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影响着未来人类居住问题和健康问题,这是国家发展计划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个体关注环保问题外,政府干预更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块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环境问题将在可控制下得以解决。

关键词: 环境恶化政府决策未来展望

一、环境恶化

(一)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1],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

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5、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

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6、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

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7、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8、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9、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二、政府决策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妥善处理速度、结构和物价三者关系,有效应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及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更加强化,指导思想更加明晰,重点任务更加突出,保障措施更加有力。

(一)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对44个、总投资近2500亿元涉

及“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作出退回报告书、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处理。推进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严格稀土等重点行业环保核查,稀土行业新增环保投入20多亿元。严格企业上市环保核查和后督察,申请上市环保核查企业核查时段内累计新增环保投入99.7亿元,完成916个污染治理项目。

(二)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召开了国家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环境保护部深入研究“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实现途径、保障措施、政策体制等重大问题,扎实做好减排政策制度顶层设计。受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与各省级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8家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分别签订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并将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和重点排污单位。印发《“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在全国环保系统进行大规模宣贯培训,启动污染减排绩效管理试点,加强减排“三大体系”建设,为持续推进“十二五”污染减排固本强基。2011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下降。

(三)缓解重金属污染等严重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国务院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中央财政下达25亿元支持26个省份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部署全国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专项检查,建立并实施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和督察考核机制。全国持危险品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利用处置废物超过900万吨,回收处理废旧家电达5300万台。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整治铅蓄电池企业,有效遏制了铅蓄电池企业引发血铅事件的高发态势。

(四)不断深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

出台《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划(2011-2015年)》。严格考核重点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规划项目完成率为87%,比“十五”提高了22.8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水质继续好转。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珠三角区域积极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大运会期间环境质量优良。

(五)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

截至2011年,共安排80亿元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受益人口3729.06万人。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累计减少不合理施肥580万吨。“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李克强副总理任主席。启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认真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全国已有15个省份、1000多个地区开展生态省、市、县创建工作。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二期正式启动,2011年全国共完成造林面积613.8万公顷,同比增长3.9%,新增湿地保护面积33万公顷。

(六)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

在役核设施安全运行,在建核设施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国核设施和核技术利用项目数量不断增加,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环境保护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密切跟踪研判事故进展,积极开展全国范围的辐射环境监测,采取有

效措施加以应对。

(七)推进政策法制、科技监测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国务院颁布实施《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配合推进《环境保护法》修订工作。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基本实现“控源减排”阶段目标,首次开展全国范围的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综合调查,环境基准和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组建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和环境污染损害鉴定技术中心,推动试点地方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圆满完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开展首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试点和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举办第一次全国环境应急监测大演练。围绕“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精心组织宣传周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十一五”环保成就展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李克强副总理参观展览并对“十一五”环保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制作了《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宣传片,在天安门广场大屏幕滚动播出。

(八)加强环保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

监测执法、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核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监测执法业务用房项目下达预算内基建投资近11亿元,安排环境监察能力建设资金4.14亿元,对930多个中西部县(区)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予以支持。

三、展望未来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靠,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繁衍生息都是在这个地球上进行的,人类的辉煌发展始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才是人类的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国家的干预,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环境问题将变得不再严峻。

参考文献:2011 中国环境公报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 篇2

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1.1 公众参与对象缺乏代表性以及广泛性

虽然我们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的选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常由于各种问题落实不到位。比如, 一些单位组织社会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时, 选取数据样本的时候不具有代表性, 故意躲避利益受损群体, 导致调查出来的数据不具有广泛性, 缺乏客观性、科学性。

1.2 参与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主动性比较差

公众参与体现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一定程度上也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反映, 但是由于公众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知识水平也不高, 道德法制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公众参与意识淡薄, 使大家不能很好地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当中来, 使其不利于环境影响评价发挥有效作用。

1.3 参与形式过于单一, 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我国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进行, 通常采用论证会、听证会以及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方法比较单一, 依然是成本相对较低的问卷调查形式, 公众的参与渠道受到限制, 同时问卷制作的内容没有创意, 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公众有时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不利于对环境问题的批评。

1.4 参与时间有待于进一步安排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工程中, 从问题的提出到结束, 公众制参与其中, 然而我国的公众参与时间通常是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时候开始进行, 也局限在调查的阶段, 后期工程中参与的程度更低。而且, 在公众参与过程中, 公众参与的结果很少公布, 因此也不知道公众参与意见是否发挥作用, 不利于公众的监督。

1.5 信息公开程度不够

毋庸置疑, 要想保证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就要及时、充分的做到将信息公开。但是现实操作中这项工作落实得非常欠缺。公布的信息内容局限在工程的规模和内容上, 对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以及防治措施没能清晰地公布, 也没能让公众对其进行参与, 导致公众参与的效果不显著。

2 不断推进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对策以及建议

2.1 科学合理的选择公众

公众选择对于公众参与的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选择公众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公众的代表性以及广泛性。这样能够使我们从多种渠道了解到不同人群的想法, 每个生活层次的人都要考虑到, 进行合理地分类, 对决策起到重要的帮助。

2.2 不断加强环保宣传工作, 从而强化公众参与意识

环保意识的加强是有效特高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基础, 因此, 只有真正了解环境保护相关内容, 才能整整发挥主人翁的意识去积极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当中来, 也会给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所以, 必须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多方面宣传, 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政策, 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教育方面从幼儿园就要加强环保教育, 使环保观念深植内心。此外, 唤起人们大众对环保问题进行监督也是非常必要的2.3采取多样化的参与形式

目前, 我国社会上采用的公众参与形式以调查问卷形式居多。实际上我国公众参与方式有很多, 参与性也比较高, 所以我们提倡多种方式进行公众参与, 充分收集来自不同人群的意见。在设计问卷调查时, 也要加强对内容和形式的研究, 内容要丰富。具有代表性, 语言通俗易懂。

2.4 鼓励公众全程参与

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 实施全过程的参与形式。从立项开始,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全程都要因起公众的关心, 引

2.5 不断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我国颁布了《环评法》, 其中对公众参与环境评价作出详细地规定。所以, 我们在该法规的基础之上, 增加关于信息公开的条款, 为环境信息公开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保护公众参与的知情权, 推动公众参与的顺利展开。

3 结语

综上所述, 公众参与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我们必须要从多方面不断保障公众参与, 为环境保护创造有利条件。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 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公众参与是非常关键的内容, 在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针对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现状进行详细地研究, 同时提出了一些需要不断改善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希望能够增强现实生活中公众参在对我国环境评价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孟惠萍.牛志睿.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2) .

浅议我国的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篇3

【关键词】环境 问题 对策

一、我国的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严重

首先,森林资源和草原方面。我国现有森林面积不到1.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4.6%,远低于31%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据估计,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森林资源将在不久的将来消耗殆尽。此外,由于过度放牧、重用轻养,致使我国草原的1/3退化。其次,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我国每年由于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土壤达50亿吨,并由此导致严重的土地贫瘠化、荒漠化和洪涝灾害问题。我国土地沙化正以每年2460 km2的速度在扩展,总面积已达2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再次,耕地资源浪费严重。据不同的统计,我国耕地总面积在1~1.4亿公顷之间。虽然总面积较大,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8~0.1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接近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危险水平0.053公顷。耕地面积的减少,除与上述土地沙化退化问题有关,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占用大量耕地、违法征地、盲目兴建“开发区”等也已成为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最后,水资源短缺。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不少,为2.7~2.8万亿m3,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拥有量仅有2400~2500 m3,为世界人均的25%左右,位居世界第110位。我国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2、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首先,水体污染。近几年来,我国年废水排放总量达350~400亿m3,其中70%为工业废水。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达标处理率仅分别为20~30%。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人江、河、湖、海、水库等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其次,大气污染。我国煤的消耗占总能源消耗量的80%左右,预计在本世纪,这种能源结构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烟煤型污染。全国每年由烟煤燃烧向大气排放的烟尘量达1300~19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900~2000万吨,废气排放量达10亿多m3。第三,固体废弃物污染。目前,我国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年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约达6.5亿吨,累计堆积量已达66.4亿吨,占地5.5万多公顷。据粗略估计,我国每年因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可利用而又未充分利用的废物资源价值达300亿人民币。还有,城市噪声污染。随着我国城市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噪声已成为扰乱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污染问题。我国约有2/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较高的噪声环境中。近年来,噪声扰民纠纷日趋增多。最后,企业污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迅速,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不少乡镇企业工艺设备落后、技术管理薄弱、资源利用率低,加之乡镇企业量大面广、星罗棋布,环保执法力度较差,从而给广大乡镇地区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震惊全国的淮河污染事故正是由于沿河众多的乡镇企业所排放的大量废水废物造成的。

二、保护环境的对策:

1、科学合理开发资源

慎重对待我国的资源问题,科学合理地开发资源,反对盲目开发和浪费,变传统、粗放的“资源消耗型经济”为合理消耗和节约的“资源休养生息型经济”,由此必须建立相应的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强调资源的价值,绿化GNP。

2、建立节约、合理适度的消费体系

我国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年增9%,1995年GDP达到了57733亿元,但总体上刚刚迈人温饱水平,尚有7000万人处在贫困之中,加之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大国,因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崇尚节约、合理适度的消费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重视城乡居民舒适生活及和谐良好环境的改善,丰富生活的内涵。

3、提高全民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

众多的人口和低的人口素质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必须认识到,在有限的土地和资源情况下,过多的人口不仅会导致粮食短缺、吞噬工业发展的成果、延缓国家现代化进程,而且将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因而严格控制人口、建立少生优育的人口生产体系十分重要。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我国的人口控制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逆淘汰”问题在有些地区相当严重,并由此导致了人口素质低下的问题网。因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多渠道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而提高环境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4、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必须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并把重点放在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保障等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又急需解决的领域,积极支持公众的参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及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提供可鉴的理论依据及典范。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重视技术和知识的作用,大力推进环境教育,提倡新的发展观。

总之,要实现我国的环境有效保护,必须在把发展放在优先地位的同时,重视对技术、人口控制及人口素质提高的投入,重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从而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环境质量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祥.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译本)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4]姚愉芳.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低。环境保护是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可是,事实上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认识十分模糊,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

(2)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

(3)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染物每年都在增多,农膜、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量不断增加,使得土壤和水体污染加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频出。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对于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废物都并没有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4)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规划可以把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落实环境目标和决定。实践证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治与减轻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但现实中环境规划未得到与经济、城建规划同等地位。城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工业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利于实施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环境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5)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目前,在环境保护中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政策未落到实处,环保经费未得到充分利用,个别干部缺乏环保意识,因此造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对一些具有较大污染的企业始终不能进行果断处理与处罚。

(6)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环境保护中,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各大中型企业而言,环保生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环保技术的支持。但是在中国对于环境保护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还十分薄弱。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

(1)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要让公众了解自身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和监督权,以便充分行使这些权利。其次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环境信息的发布及时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是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化,让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注重发挥环保社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他们宣传环保、实施环保的职能。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不同产业的污染强度不同,带来环境后果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规模下,第二产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第三产业最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产业结构能成功地实现由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清洁产业转换,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有可能保持稳定下降。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更好地降低污染物总量,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大力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产业互补生态链。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能源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污,将会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

(3)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政府要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大农村环保经费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农村环保财政预算;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其次,国家应采取政策倾斜,对于注重环保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再者,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最后,对于农村居民,应加强宣传教育,防止生活污染,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美化农村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从本质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农村新面貌。

(4)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时,不能只偏重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更应该将其与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综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要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环保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

(5)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力度。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很多基层环保部门,还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督力度,形成企业内部、政府主管部门、群众三位一体的多渠道的监管机制,使得法律真正的对环境保护起到作用。而部分基层环保部门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效益。从大局出发,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将环保经费用在刀刃上。

(6)促进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对企业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的开发,从内而外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要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引导,加大力度致力于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比如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等等。

我国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治理对策 篇5

我国矿山环境问题分析及治理对策

摘要:针对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进行论述,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对降低矿区环境污染,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作 者:郝瑞娟 闫鉴 HAO Rui-juan YAN Jian 作者单位: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林业处,山西,长治,046204期 刊:煤 Journal:COAL年,卷(期):,19(8)分类号:X503关键词:矿山环境 危害 治理对策

第三框、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篇6

第二框人口问题

教学重点:

1、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

2、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本框的`内容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对人口形势的正确认识。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教学模式

图片:春运期间北京火车站一幕。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第一组:(配合课件依次出现)

1、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人口比较柱状图

2、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图表和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3、展示书上P61―62页的资料

4、我国有文化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图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图。

5、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

6、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预测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7、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担一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讨论题目是:每个情景分别反映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是什么?

情景设置第二组:

1、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图

2、环境破坏的漫画

3、城市垃圾包围居民生活圈

4、中国与世界教育经费对比图

5、新增人口消耗的图表

6、北京人才招聘会

提问:以上情景说明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切身感受。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得出: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说说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高度看待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世界性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必须从整个地球,全人类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

我国环境审计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我国环境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 环境审计缺少系统的理论阐述

目前,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仍存在着起步较晚、宣传不够的现象, 导致人们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不足, 环境知识欠缺, 环保意识淡薄。同时, 也直接导致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探讨不足, 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还没有被社会所公认, 也没有被审计人员所深刻认识, 无法发挥环境审计的监督作用。就更不可能把环境审计工作提高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化和推广。

(二) 环境审计的技术和方法比较落后

国际上, 环境审计的主要方法, 除常规审计方法外, 还包括结果导向分析和问题导向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等审计方法。而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主线, 以财务审计为基础, 检查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情况, 主要运用的还是一般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 对于环境效益审计方法应用不多。

(三) 环境审计缺乏准则、立法的支持

我国现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 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 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 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与发达国家现已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相比, 还相差悬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仍有一部分是空白, 审计人员只能依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判断, 客观上给审计人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完整的环境保护准则, 造成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 致使环境审计缺乏应有的客观性, 难以发挥环境审计的作用。为顺利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审计部门应对现有法规的完善程度、可操作性、执行组织、监督办法及惩罚的实施等方面, 结合实际进行研究, 完善审计标准, 使环境审计做到有法可依。

二、解决环境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 加强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宣传

环境审计的开展, 理论应先行。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 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 并能自觉接受环境审计的监督, 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审计氛围。环境审计是审计研究的新领域, 在我国刚刚起步, 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一项较为陌生的事物, 包括审计人员在内的不少人至今还未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审计工作的内在联系, 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对审计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也认识不足。为开展环境审计, 就要开展宣传工作, 尽量做好舆论准备, 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同时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使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深入人心, 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 意识到建立良好的环境审计管理体制, 自觉开展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进而产生巨大利润的重要性, 从而使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二) 加强对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

要加强对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 并逐步推广绩效审计, 构建一套完整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并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 规范审计报告等等。其中, 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资金分配使用的合理性及对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进行的审查。审查被审单位利用环保资金是否有效率;被审计单位利用环保资金的效果性;环保资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性、节约性;提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效果的建议。

(三) 加快环境审计立法

审计机关可以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政府环境保护投资预算执行情况, 各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监督。但有关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未建立, 如环境审计中进行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式;环境审计体系的基本模式;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的环境审计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同时目前尚未有关民间审计机构参与环境审计的明文规定等也无实践经验可言, 所以, 应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和合作, 参照国际环境审计经验, 尽快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环境审计合法化、标准化、成熟化。

(四) 其他方面, 应加强联合审计工作的开展

在国内, 联合环保部门专家、会计主管部门、律师等专家开展工作;在国际上, 主动对一些国际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并鼓励其他国家也积极开展跨国环境问题的审计。

总之, 环境审计在我国毕竟是一项新事物, 需要就其性质、内容、方法进行认真深入地研究, 建立起理论框架、工作目标、作为规则与报告标准, 以指导我们工作。同时, 我国还应借鉴相关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8

最近几年,环境问题和人们生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使得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就被充分突显出来,其自身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用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来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良好的反映。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但是在基层的实际监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1 现阶段环境监测技术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1 环境监测结果不能对真实的环境情况进行反映

1.1.1 监测指标

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环境监测项目与真实的环境情况两者之间并不是十分匹配:首先,国内环境项目不具备良好的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对某一些污染情况较轻的项目进行多次、反复的监测,而其他项目可以监测欠缺。其次,对部分环境污染的参数进行忽略,使得部分需要增加、完善的指标没有及时被调整。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有毒污染物进行监测控制时,我国国内依然使用非特异性指标进行评定,例如,化学需氧量以及石油类等。而由此部分指标来评价某些地区环境的良好,是不具有真实性以及可信性的,周围群众也对该地区的环境有明显的不满。

1.1.2 监测次数

由于受到多个方面的实际影响,导致环境监测次数以及频率相对较低,使得监测结果缺少完整性以及准确性,不能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真实反映,在判定该地区环境质量与企业是否具有排污行为等多个方面上还是十分的被动,毫无针对性。

1.1.3 监测要点

我国国内的环境监测主要是对水体、大气等方面进行监测,而还有一部分较为重要的项目并没有纳入到基层的实际监测范围内,例如,土壤、空气中的颗粒物以及固体废弃物等。由于监测项目的不完整,使得对环境的整体把握存在严重缺失。

1.1.4 评价方法

由于环境监测结果要同良好环境中各项目指标进行比对,但是由于在数据整理方面的欠缺,再加上没有对数据本身的采集背景进行有效的规范,使得环境综合分析存在一定的欠缺。

1.2 相关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

基层部分环境监测部分或者是单位,只是对实验室建设时给予足够的认识,一旦实验室建设完成并得到认可以后,就会对以后的管理工作进行忽视,使得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实际上,例如,受到工作时间的影响使得监测站实际环境监测次数相对较少,再加上准备工作的不足,部分监测方式、方法,也都是从其他站点进行借鉴,导致对监测工作的真实状况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也都流于形式,这些都对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有一定的影响。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监测过程中不合理因素众多,使得管理体系自身作用不能被良好发挥出来,对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造成影响。

1.3 在应急监测技术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现阶段,我国国内在环境监测面还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对于部分突发性的环境问题,不能做到良好的监测和反馈,在应急设备方面还不能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并且因为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地形也较为复杂使得部分监测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

2 优化环境监测技术的有效对策

2.1 对监测方法进行管控

众所周知,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不仅包含了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还包括了外部质量控制,因此,想要进一步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就要增强对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质量管控。不但要对实验室内所需要检测的样品进行分析、探究和管控,还要对监测过程以及各细节加以重视。此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首先,在样品采取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进行采集,以免样品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在进行样品采集过程中,不仅要制定相应的采样管理制度,对采样人员自身进行规范,并且还要对采集过程、储运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进一步保证采样质量符合相关规定。其次,要对采样的频率加以控制。这需要在采样期间制定完善的采样容器管理制度,确保采样不被污染,进而影响检测结果。这是因为环境样品相对较为多变,所以一定要提升样本技术管理水平,并按照相应规范和标准进行采集和储运,保证样品质量。最后,还要构建完善的报告制度,由有关质量控制人员进行有效落实和实施,并且还要定期对报告进行检查和控制,在各监测项目完成采集分析以后要第一时间内出具相应的报告,为监测结果的确认提供书面参考。

2.2 提升对突发性环境问题的监测技术的研究水平

首先,要明确应急监测工作的内容。在环境问题发生初期,要先对污染物的类别进行确定,然后在对污染物的真实来源进行判断,这时还要快速的给出相应的分析结果,充分对事故结果的变化以及实际处理进行反映。而在突发性环境事故处理结束以后,一定要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通常情况下会使用多种有效方式和手段进行取证、探究,这时要尽可能确保分析结果的真实有效性,而不是在重视调查过程中花费多少时间。

其次,使用多种应急措施以及预警机制。在环境事故现场进行快速分析,是现阶段应急监测过程中主要使用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进行应急监测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监测标准,进而提升应急监测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加大对监测设备的研究力度。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实际影响,一旦突然发生环境事故就会出现有设备进不了现场的实际情况,因此一定要加大对监测设备的研究,尽可能的研发出自动化水平高、容易携带的工具,尽可能的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以及管理

由于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监测人员方面还呈现出供需不足的现象,因此想要保证基层监测人员能够更好的完成相应工作,就要对其进行良好的培训,使其业务能力和水平都能有所提高。不仅如此,还要让基层相关人员对监测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规范、各类标准、监测技术等进行有效掌握,进而有效推动环境监测工作成效的提升。

2.4 引进国际先进的环监设备

最近几年,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以及人们的重视,国内已有的监测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满足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因此引进一些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环监设备,就成为现阶段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工作重点。例如,近两年雾霾天气频频发生,使得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成明显上升趋势,而对PM2.5以及其他污染物的监测,需要使用先进性良好的设备来进行监测,虽然我国购买了相关设备和仪器,然而这部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因为不具备相应的加热系统,使得监测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为了得到更好监测效果,部分专家已经开始进行研发一些能够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监测设备。此外对于部分光化学污染或者是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一定要加强对污染源识别技术的研究,进而保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和解决。不仅如此,还要制定能够符合基层环境监测实际情况的新标准,进而为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情况的越发严重,使得环境保护也被提上了日程。而想要确保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就一定要将基层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到实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环境监测工作收到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问题中以监测技术是最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不断的对监测技术以及监测水平进行探究,进而保证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和进行。

[1] 李凤明.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9):925.

[2] 罗明迪.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小作家选刊,2015,(15):3.

[3] 柳海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4929.

[4] 李林水.浅析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球,2013,(5):211.

[5] 花晴.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160.

我国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9

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代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退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日益呈现。能否保证具有良好的环境资源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环境现状及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增加日益严重,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地方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环境问题引发的贸易争端日益上升,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困难压力。

(一)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2006我国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以2005年GDP总量计算,中国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高达5470-12760亿元;在11个特大城市中每年因大气粉尘造成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达50万,40万人患慢性支气管炎。

(二)水污染突出。2006年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为537亿吨,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于中度污染,四类以下水质占60%以上。目前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有7亿人在饮用大肠杆菌含量超标的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达42%。

(三)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呈持续增长势头。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440公斤。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产生生产垃圾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为54%,200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置排入环境。

(四)农村环境形势极端严峻。目前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平均每公顷施肥量400多公斤,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有机磷农药中70%是高毒和高残留品种,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力产生的工业污染迅速蔓延,污染灌溉面积占全国灌溉面积的10%。

(五)海洋环境总体污染严重。2006年我国近海岸约25%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其中近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平均为1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近岸海域总面积55%。

(六)室内空气污染,地面臭氧、汞污染等。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住房装修和家具使用超标原材料,室内污染引起的城市居民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臭氧产生的烟雾降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减少农作物产量,影响森林面积增长。中国的近地面臭氧浓度居亚洲国家之首。中国作为燃煤大国,汞的排放占了世界相当的份额,环境污染恶化导致地氟病、砷中毒、克山病和农药有机污染物对生殖能力的危害等等。

二、建立完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我国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环境管理执政能力 1.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环境统一综合治理体系。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部,通过增加预算和人员编制来加强中央政府环境执政能力,使其能充分履行在制定法规、执法、分析、监测和专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

2.调整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形成省以下治理直管体制,使国家环保总局与省级环保局建立直接行政负责关系,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环境执政能力。

3.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必要时可采用一票否决制。针对污染损害,加强民事处罚力度,并对严重的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二)建立适宜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改革现有价格体系,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反映环境外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参与市场的经济行为人自发地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2.完善和进一步改进财税体制,形成财税对节能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出台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新税种减少并停止对资源和环境有严重负面影响的财政补贴,强化对节能减排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财政贴息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调节相关利益方在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并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以鼓励环境保护的行为。

4.严格节能减排的微观管理机制,为中国的企业引进环境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生产标准,提高排污费标准,开展排污权交易。

(三)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建立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

1.鼓励地方、社区和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界参与公开听证,福利诉讼以及其它自愿性的活动。

2.国家应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机会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

3.改善公众对有关污染物排放及其造成后果方面的环境信息的获取,以便使他们能以更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参与。

4.涉及环境保护和开发的重大项目申报应提前公告,为公众更好地参与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四)推动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 1.突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瓶颈制约,把能源、环境、农业、信息和生物等领域的重大适宜技术开发放在优先地位,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2.加快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促进能源供给结构的多元化、逐步改变依赖石化燃料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3.积极建立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五)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管理

1.优先保证饮用水安全,重点改善公共卫生条件。2.立足资源化和循环利用,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例如,开发并推广沼气池,在条件合适的地区推广太阳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高度重视农村资源污染。探索低成本治理方式和技术。

4.研究和探索能够吸收和固定碳的农业耕作方式,以获得社会环境和全球化利益。参考文献:

[1]解振华.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领导干部读本.环境科学出版社会,2005。[2]齐建国,刘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节能环保目标与政策分析.载于陈佳贵等主编.2007中国经济蓝皮书(春季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 篇10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农业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农业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农业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今面对的主要问题:

1、野生队伍消费的问题

我们国家可以说是世界上不说第一也是非常重要的野生动物消费的国家,那些大型的、繁殖缓慢的、容易被发现的物种面临着由于过度利用所导致的威胁。

2、外来入侵种的问题

实际上外来入侵种的问题现在来说是除了栖息地之外第二大造成破坏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淡水系统都被引入的外来的杂草所破坏。另外,由于我们引进鱼类的问题,也对当地特有的鱼类资源造成可以说最大的危害。其中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现在还没有人去评估。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法律制度还没有办法去控制这些外来的物种,特别是有危险的入侵物种的引进。现在虽然已经有这么多的外来入侵种的问题,但是还有越来越多的外来入侵种引入到中国,包括草类的外来入侵的物种。

3、法律体系建立的问题

我们现在和自然保护区最有关的法律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这个管理条例其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很难实施的。所以,我们整个的法律体系都需要修改。另外,我们现在的保护区,按照条例,其中不允许进行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我们的保护区却面临着要修大坝、要修道路。

4、相关资金缺乏的问题

我们的资金,包括国家级的保护区,仍然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资金缺乏的一个问题,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的资金是非常的少,另一个方面还是由于我们的资金很大程度上只能用于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今面对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如下相对应的对策

1、物种计划

根本实践农业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的方式便是着重纪录个别物种的族群分布跟保育情况。此方式虽然基本却困难重重,主要因为世界上的物种估计只有约百分之十被记载下来。大部分未知的物种为植物或低等农业生物。许多哺乳类、鸟类和爬虫的资讯常可见于文献,至於植物跟无脊椎动物就需要可观的地区资料采集。编纂族群数量预测的趋势有助于了解农业生物变迁和脆弱性的动态资讯。对世界上某些地区来说,编订完整的物种目录不切实际。

农业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内的物种计划应包含对分布范围、栖地、行为、生殖、异种互动的详细描述。一旦认定保育情况,就可订定计划;保育跟复育此物种至该族群的目标数量。

2、栖地计划

在一定数量的数种农业生物栖息于某地时,农业生物多样性行动的栖息地保护便可适当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物种详细清单、地理分布跟栖地品质需要记录。然后用来保护复育的计划可以依照上述物种计划的类似方针制定。

3、建设自然保护区完善保护制度

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一万多个,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

4、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农业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

5、生态示范区建设

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单位管理并利用投向保护护工作的资金,同时国家应加大力度支持保护工作,加重其预算在每年工作的份额。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 篇11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文化遗产;文物保护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不可移动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活”的历史的再现。我国文物保护事业起步晚,加之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新时期的保护工作带来了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如文物保护与各地城镇化建设的冲突、文物盗窃违法活动猖獗等,致使其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一些不可移动文物尽管旧址尚存,但却因无法反映当时风貌,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价值,这不得不引起行内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寻求更为有效的解决措施,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

截止2011年12月,我国完成了对文物资源的三普调查工作。在此期间,对各地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调查、登记造册与汇总,建立了数据库。据统计,此次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达77万处,在数量上,全国各地都比之前的普查结果有所增长。【1】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文物保护宣传力度、财政支持力度、行政执法力度,开展文物原貌完整复样,积极推进遗址保护等。可以说,我国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取得了重大突破,且对文物保护利用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可移动文物分布范围非常广泛,近年来,受经济利益驱使,屡次遭遇人为破坏,呈现加快消亡的趋势。据网报,2014年,通过对10个县区的遥感监测,国家文物局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平均消失率达4.7%,【2】保护难度在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在:城乡建设造成不可移动文物破坏严重,安全受到威胁,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或人口稠密地区;地处偏僻的不可移动文物因保护不到位,受风吹日晒等自然因素破坏严重;一些遗址遗迹缺乏专业修缮人才;一些地区为当前利益,破坏不可移动文物本来面貌挪作他用,或盲目修整破坏原有文化特色;大多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制存有问题,人员经费缺乏,难以对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全面保护,一些文物处于放任自流或者难于监管的境地;盗挖盗掘活动猖獗,给不可移动文物造成了毁灭性破坏等。这些现象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当前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护意识方面未能形成高度重视的统一思想

保护意识方面主要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的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氛围不够浓厚,保护意识还未能深入人心。大多社会公众抱以片面认识,认为保护文物是文物部门、政府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甚至一些群众还任性、主动地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人为破坏,比如在石碑上刻字、划痕迹等不文明行为。另一类是在如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领导过份注重经济建设,关注城市发展,却不重视文物保护。当城市修建改造中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发生矛盾冲突时,宁可舍弃文物也要继续建设,致使破坏文物事件屡屡发生。也正因不够重视,有时还导致文物保护经费划拨不能到位,甚至挪作他用。

(二)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盲目不合理倾向

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我国包括国标、行标及地方现有34项标准,【3】总体原则要求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修复,须尊重原物设计,不得随意添加个人想象,产生破(损)坏。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地区未能将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城镇规划与发展中,盲目兴建的结果常以破坏文物为代价。一些地区为迎合游客口味,竟然对那些古墓和祠堂大加修整,甚至墙面贴满特色瓷砖或画彩图,导致不可移动文物在失去古朴之风的同时,其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大打折扣;一些地区将安静朴实的不可移动文物置于喧嚣商业中,大肆过度地开发利用,既破坏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本身美感,又减短了其寿命;还有些地方为招揽游客,发展地方经济,盲目对地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开发,结果造成毁灭性破坏。

(三)法律保障方面制度不完善,联合执法力薄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中心,相关配套法规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然而,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已颁布几十年,各省、市也陆续颁布了相应法律、法規加以细化,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难以发挥应有的约束力。究其原因,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存在指导性强但可操作性弱的问题。经实践证明,有的受体制影响,形同虚设,很难落实到位。因此,还需进一步完善健全,方可与现有保护需求相适应。同时,我国个别地区还没有独立的文物部门。现有文物保护实行的是多部门分级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直接导致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管理混乱,保护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此外,一些文物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协调,也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体制机构方面经费不足、人员缺编、人才稀缺

一些地区未将文物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护经费不足造成措施难以落实,而且缺少有效监管,资金挪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文物保护队伍综合素质不高,报酬偏低,导致文物保护工作者积极性不高,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稀缺。由于专业人员存在数量稀少、老化严重、编制紧张等问题,与繁重的工作量存有严重的比例失衡,影响到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对策措施

(一)利用舆论宣传积极做好思想意识导向工作

不可移动文物是千年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极具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实施保护中,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当主动出击,对不同地区、不同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法》宣传讲解。如针对祖屋、厅堂、祠堂等一些属私有产权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积极宣传其历史文物价值,引导产权持有者有正确认知,充分调动自觉保护的积极性;针对地方党委政府,侧重宣传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情况、发展前景、对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得到他们的高度重视,纳入到地方整体规划和统筹管理中,从资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对全社会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网站及电视、报纸及板报、宣传册等形式,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调动社会广大群众公共参与度,并在实践中转化成一种自觉自愿履行的责任意识。

(二)在坚持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与利用

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类型丰富,极具开发利用价值,能帮助改善当地民生,促进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但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或多或少会对不可移动文物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当积极呼吁当地政府制定本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针对文物和当地实际情况,列出详细而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乡建设之中,送达相关职能建设、国土、交通等机构,让其熟知本地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位置及情况,避免在规划建设中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发生冲突矛盾,从而使不可移动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可移动文物的内涵,再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如很多革命遗址,可以充分利用风景秀丽的大山、幽深奇异的洞窟,既开发利用又进行有效保护。

(三)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法律保护与行政执法

加强当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须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尤其要健全對非法占用的立法保护。同时,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及早纳入法律法规的保护,以便在保护中有法可依。同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文物保护长效联动机制,与各部门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与公安机关联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坚决依法查处、严厉打击盗窃文物的猖獗破坏行为。另外,向社会公开不可移动文物清单,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使其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四)理顺文物单位的职能职责,加强人才及经费管理

一是针对现有文物行政执法的尴尬机制,成立专职文物执法机构,理顺其职责分工,保障文物事业健康发展。二是积极营造良好的用人机制环境,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着重培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人才,逐步改善文物单位特别是基层文物单位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提升文物工作队伍的总体工作能力。同时,适当增加文物管理机构人员数量,为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三是针对资金短缺现象,一边积极争取中央及地方政府投入力度,重点提高增大文物保护技术经费比例。同时,吸收多元社会资金注入,通过合理适当地开发旅游业,开发一些精美纪念品,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用于弥补文物保护。四是制定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应急管理预案,不断修订优化,组织开展演练,切实提高文物保护的应急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系统且复杂,道路漫长又艰辛。作为行业工作者,务必要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与担当感,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保持高度重视,并积极探寻最佳保护措施,确保遗留到我们手中的历史文化遗物能够传承下去。只要上下齐心协力,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将会大为改观。

【注释】

[1]黄晓勇:《试谈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大众文艺》,2009年第3期。

[2]卢杰英:《浅谈城乡风貌改造中的文物保护问题》,《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 篇12

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含义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目的是采用各种有效手段防止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保护好农业资源。农业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 在不违反大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生态环境特征, 制定相适宜的生态保护工作计划和方法, 采用多种经营手段共同管理的方式, 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废渣、废气、废水、粉尘、垃圾、化肥、农药等来自城市、农村的各种工业生产废物、废料及生活垃圾,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质量,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降低了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准。对于消耗巨大、位置不合理、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项目和企业, 应立即勒令停工停产并改变生产方式, 将其移至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在降低农业垃圾产生方面, 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生产原料及生产方式,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的农药和废料, 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生产示范方式, 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建设, 鼓励农业人口采取、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手段, 综合治理, 防治结合, 预防为主, 进一步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管理现状

2.1 立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央及个地方政府逐渐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 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 我国现存的大部分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都只牵涉到了生态大环境的保护工作, 而没有专门制定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 因此,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仍需相关政府部门下大力气开展建设工作, 从而使国内的农业生态环保立法工作走上正轨。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发展核心的环境保护法与农业法相结合的综合性法律体系。《宪法》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作出了规定, 明确了政府、地方的相关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象和内容有所涉及;而《水法》、《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单项法律法规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环境等各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的保护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2.2 执法现状

近年来, 各级执法部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都加大了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措施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 农业生态违反案件的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者和不法犯罪分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然而,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的过于庞大, 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而城镇工业生产的规模又远远超过了我国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仍有许多方面亟需加强和改善。在许多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地, 无法正常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导致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传统、落后, 存在着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可能性。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 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和制造业生产, 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忽视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采用了对农业生态环境不友好的技术和工艺, 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管理工作水平

3.1 完善立法工作

相关政府部门要以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生产规律, 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立法部门要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观念, 确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相配合的新思路, 以共同创建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取代对生态环境的滞后保护、治理, 向国际先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靠拢。同时, 相关政府部门要利用、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资源, 取其精华, 与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相结合, 深入了解和研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难点, 借鉴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出专门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 把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发展提高新的高度。

3.2 完善执法工作

政府及有关部门有义务向农业生产者、农业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宣传、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 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普法工作, 让有关法制概念逐渐成为扎根于所有相关人员脑海中的观念, 改变其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态度。

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的建设, 积极投入人力和物力开展法律法规知识概念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的执行能力和工作质量。要针对各种腐败及职权滥用现象推广廉政行动, 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执法团队。同时, 为执法队伍配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 缩短与世界先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水平的差距。

要强化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执法权力, 加大执法力度。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可赋予环保执法部门扣押、冻结、查封等强制性执行职能, 加强环保执法部门与当地政府机关、国家强力机关的密切合作, 调动一切力量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坚决打击一切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破坏的行为。

摘要:众所周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有九亿多, 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 而农业人口为七亿多, 占总人口的50%, 而长时间以来, 农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国家民生的关键问题。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安全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日益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给我国的农作物生产、牲畜饲养、水产养殖等产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 阻碍了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 因此, 解决和消除当前国内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现象是有关政府部门和农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现状, 从立法、执法的角度展开分析和讨论, 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金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现状, 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 2013, 05:74-77.

[2]王燕.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制保障[J].农业经济, 2008, 01:10-12.

上一篇:协会新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做梦都想着的亲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