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山西省人口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摘要:目的:为全面了解山西省人口素质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在明确研究范畴的基础上,从人口素质的涵义出发,遵循公认性、科学性、可比性等指标的选取原则,结合山西省自身的实际,构建山西省人口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的分析山西省人口素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山西省人口素质提升的因素,为山西省人口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为未来山西省人口素质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人口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认真研读与深入分析,明确人口素质的内涵及外延,确认其构成要素;依据山西省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认真查阅年鉴及普查统计资料,收集相关指标数据资料。对比分析法:将传统常用的人口素质评价方法(包括PQLI、ASHA和HDI)与目前常用的人口素质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在明晰其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山西省人口素质的发展状况。统计分析法: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对山西省人口素质发展状况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便于综合评价与定量分析。结果:(1)明确了人口素质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了山西省人口素质评价体系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三个构成要素。(2)构建了山西省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身体素质维度包括平均预期寿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婴儿死亡率、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科学文化素质维度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文盲率;劳动技能素质维度包括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者比重、每千人口拥有技术人员数、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量、劳动生产率;三个维度共包括12项指标。(3)从纵向定量比较分析来看,山西省2000-2012年人口素质评价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2000年、2005年、2010年、2012年人口素质第一主成分(F1)的得分分别为-1.235、-0.356、0.592、0.999,而山西省人口素质综合统计量(F)的得分分别为-1.031、-0.446、0.542、0.935,第一主成分(F1)和综合统计量(F)的得分均逐年增大,且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与第一主成分89.39%的方差贡献率相吻合,说明F1综合了大部分原始指标信息,为“综合因子”;而2000年、2005年、2010年、2012年人口素质第二主成分(F2)的得分分别为0.846、-1.435、0.134、0.456,其与综合统计量(F)得分排序的变动较大,这与第二主成分8.78%的方差贡献率相吻合,说明F2仅仅综合了很小部分的原始指标信息,为“辅助因子”。(4)从横向定量比较分析来看,山西省11地市人口素质评价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2010-2012年11地市人口素质综合统计量(F)的得分比较分散。省会城市太原人口素质的F得分(1.477)遥遥领先,居全省第一;阳泉市、朔州市分列全省第二、第三,其人口素质F的得分分别为0.306、0.241;晋中市、忻州市、大同市、长治市人口素质F的得分分别为-0.042、-0.051、-0.058、-0.124,排在全省11地市的第四、五、六、七位;人口素质F得分排在最后四位的依次是运城市、临汾市、吕梁市和晋城市,其得分分别为-0.356、-0.422、-0.526和-0.613。结论:初步构建了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素质三个维度共12项评价指标的山西省人口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山西省2000-2012年期间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山西省2010-2012年11地市人口素质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内部差异较大,区域内部也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人口素质;指标体系;评价;主成分

学科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山西省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人口素质的涵义

2.2 人口素质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2.3 人口素质各维度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2.4 山西省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3 山西省综合人口素质评价方法选择

3.1 传统人口素质评价方法

3.2 目前常用人口素质评价方法

4 山西省人口素质综合评价

4.1 主成分分析

4.2 山西省主要年份人口素质综合评价

4.3 山西省11地市人口素质综合评价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企业秘书工作探究论文提纲下一篇:三维教学模式初中地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