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共10篇)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 篇1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

分析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探讨了教材、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今后的构想,即应该把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加以组织、演示、讲授、讨论、训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作 者:赵迎红 聂规划 程治华 徐宏毅 ZHAO Ying-hong NIE Guei-hua CHENG Zhi-hua XU Hong-yi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信息检索   大学生素质   教学改革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 篇2

关键词:信息传媒,美术教学,课程资源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运用,大量的信息传媒也铺天盖地而来,进入到每一个学生的视野里,如何运用信息传媒教学,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美术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充分利用信息传媒教育,开发美术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美术创造插上想象的翅膀。

课程资源如按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而信息传媒教育应该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来源于他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都会有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比如,打败奥特曼、嫁给孙悟空、让河水倒流等等,而今天的中学生,除了学习之外,接触最多的就是电玩、电脑、电视等等这些信息传媒,这些丰富而又有趣的游乐、影视信息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作为教师,如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引导,启发他们大胆合理的想象,再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把想象与创造的结果抒发出来,那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班上有几个同学很喜欢看枪战片,也喜欢在课间拿着本书当手枪“突突突”地乱撞乱跑,这时,我并不指责他们的淘气,而是把他们召集起来,听他们讲电影的故事,启发他们说,现代战争有更科学、更新式的武器,很可能改变近距离战争的最后结局……最后,他们有了更新奇的想法,在我的带动下,画了图纸,甚至做出了实物模型。

想象来源于生活。我们抓住身边事,凭借现成的信息传媒工具,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目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就会给我们的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因为他们对活动有兴趣,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既开发了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也在主观上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信息传媒教育丰富了美术课程中的课程资源,广袤的视觉艺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给了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资源空间。

大量的图片信息,文字信息无所不能的制图、绘画处理,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所不能提供的东西,但是在电脑上,知识的延伸似乎就容易多了,我们在上欣赏课的时候,更多的时候要去看,要去领悟,进入互联网页面,无论中国的,外国的,无论是经典建筑设计,还是著名美术作品,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浏览到,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与知识体系。

在需要寻找素材的教学课程中,信息教学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剪纸课,学生可以直接找剪纸图片下载,然后动手制作。这样,学生直观接受的知识就更多,更系统更全面了。

在美术教学课程的资源开发中,以信息传媒为主体,在教学中体现资源共享,学生和教师共同分享无限的资源,有时候这种无意识的学习可能让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超越老师,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从自身取得的成绩中培养了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第三,利用信息传媒资源,充分开发美术资源,给学生提供免费的素材,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

人类有一种无意识的行为,那就是模仿,很多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的懵懂阶段,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信息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模仿,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的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主要的作用,很多动物也有模仿的能力,但只有人类,能够将模仿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比如,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模仿影星的穿衣打扮,模仿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等等,那么,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使用信息传媒教育,可以更好地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对美术教学而言,如何引导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造,在开发美术教学课程资源中占据了主导作用。

现代的美术作品层出不穷,在创意、类别、材质、功用方面都有不断的创新,而我们的美术课本是跟不上这些变化的,那么,学生在使用消息传媒工具时,可以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再创造,再组合,比如,有一个女同学喜欢壁挂,那么她就可以再网上找到许多壁挂图案,再锁定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去进行制作,因为网上的图案不会那么细致,或者大小有一些差异,那么她的行为就变成了一种模仿性再创造过程。

因此我们要充分抓住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需求,因势利导,在美术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中,让信息传媒教育成为一份免费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第四,丰富、快捷的互联网结构,为美术教育中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利用信息传媒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进行多方面的美术探讨、互动,欣赏,交流等活动。

美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视觉艺术,它是包罗万象的,比如建筑、包装、造型、服装等等都有美术的成分,所以使用信息传媒教育,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意识,创造成果,可以在电脑上有自己的网页,或者是班集体的网站等来体现自己的作品,动向,也可以访问国外的一些美术网站,来学习他们先进的理念,交流绘画经验等等。

另外,自己的家乡也存在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资源,比如,家乡的老房子,家乡的小吃,家乡的人文特色等,我们通过拍一拍,传一传,写一写,夸一夸等活动使美术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古板教学,让孩子们都来参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他们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程度。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 篇3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计算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年来,国家调整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强化了信息产业的地位,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如何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为指针,围绕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问题,是新形势下一项紧迫任务,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

2现代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相关理念也渗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内容中,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信息技术中需要很多的变换和数据处理,采用的算法是实现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如快速傅氏算法、离散余弦变换、测量数据的误差处理与回归拟合等。在算法实现上,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信息领域中的数据运算、数据变换和数据处理都可融入计算机程序中。

(2)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同时,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得到飞速发展,也使得片上系统SoC(System on Chip)获得广泛的应用。

(3)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结合更加紧密,促进了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更新换代。以通信系统为例,传统通信系统的终端、传输和交换这三个子系统的界线不再明显;通信系统的业务类型已由通话为主发展到了传送语音、数据、传真及图像等多媒体的综合业务;计算机技术直接决定着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通信协议及系统性能,使得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依存和协调发展。

(4)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线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仿真试验更加便捷、高效,出现了许多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覆盖了电子设计的全过程。电子系统的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EDA软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电子电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计算机教育应重视的环节

3.1明确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有效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必须明确本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点、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情况和对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中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2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3.3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计算机理论与技术已渗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内容中,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才不致于使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脱节。只有使本专业教学内容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完成计算机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层次的教學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

4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要紧密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计算机新理论和技术。同时,要根据本学科领域内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情况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有机结合,构建合理和优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单承赣. 电子信息类计算机教育的特点、层次与主要知识点[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53- 56.

[2] 李学哲.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探讨[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2001,3(1):73- 76.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 篇4

陈楠 李文川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正在经历一个大的转型期,它正在从传统的理论式教学向实践性转变。作为高职的一些课程,全都面临着根本性的转变。Proe作为一门CAD软件课程,其授课模式和基本目标也需要发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实例中讲授多种操作技巧,即符合了当前高职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上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 Pro/E 教学 改革

一、引言

在谈论有关PROE课程的教学方式之前,首先还是要明白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定位,只有明确定位了,才能在这个基本的框架里去研究一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而不悖离基本的方向。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一个有较大争议的问题,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人才。如果说本科教学是培养综合性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那么它就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其目标是使高职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操作组织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简单的说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那么,有了这些要求,则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的教学方法就是不适应的,因为它基本上是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生理论不如本科生,实践不如技校生和工人,夹在两者之间,没有特别的优势。现在,明确其培养方向之后,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而课程教学的改革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这里,我们就用PROE这门课程的有关教学来探讨整个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教学。《Pro/E》教科书的内容安排上,先对Pro/E做了一个系统化的理论阐述,然后再按一定的层次和内部联系对各种特征构建逐一阐述。就其课程本质来讲,《Pro/E》是一门CAD软件应用课程。课时安排少,而课程内容多,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所有特征采用电脑演示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那恐怕所有的教学时间还不够演示一遍,就算你演示完了,学生掌握的效果也是很差的。毕竟,这并不是一个仅仅从理论上就能掌握的软件。因此,需要变,如何变,提出以下一点参考。

1.将所有的课程教学地点从教室搬到机房。老师讲一个问题20分钟,给学生半个小时甚至更多实践去练习,去自己做,只有自己动了手,才能真正掌握其用法。

而这一点,相信只要开始做课程教学改革的高职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并已经开始实施,但是,这还存在一个问题,学生这样做之后,软件能用了,但是其实只能达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效果。他们能用Pro/E软件进行简单的造型,却不知道真正在生产中,Pro/E是怎样用的。那并不是简单的做几个圆或者各种形状的模型,而是要真正的为生产服务。那么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是不知道的,学完了软件,却还是不知道这软件拿来干嘛,要怎么用。所以我们的教学还要改,教学的效果要让学生知道在学的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的,实际生产中要怎么用。那么就有了下面我们教学改革的第二项,进行案例教学法。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辩论、归纳总结和操作。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的开放式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再进行正确引导,即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Pro/E使用技能。当然,其案例材料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涵盖Pro/E要求的教学内容,又具有实用性,并且具有典型性的一些二维图形、三维实体与装配体的实例是其中的首选。教师在下次课之前两天就可以将下次的案例材料给学生,让学生先自行分析案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列出可能会有争议、需要讨论的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先自行查找相关知识,自学课程相关内容,思考出实例的形状,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构建。如需要用到哪些特征、可以怎样拆分或组合,用什么样的顺序、什么样的方法,或者有几种备选方法,学生可以按照这些思路来对案例进行预习,而课堂上,老师再加以引导、讨论,对比学生列出的一些方法,比较优劣,并给出适当的建议。这样,通过预习、思考、以及课堂上的讨论、分析、辩论,学生即掌握了了使用Pro/E的方法,而且也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还应该及时总结,对如何让运用建模知识实现本次案例的思路方法进行整理。简单点评一下各种方法,并着重讲解并操作演示最简单的方法,使学生对本案例有更透彻的理解。清楚其重难点,以后遇到近似的问题能基本上知道怎么解决。对学生课堂上表现,老师也应该加以点评,对做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方法有误的学生,并讲其表现作为平时成绩,以激励学生下次做的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案例教学法,并不是学生一开始学习就把它实施起来,那样不一定能取得好效果的,我们首先还是要让学生掌握了Pro/E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之后,才能开始逐步实施。有些院校可能在改革中步伐太大太急,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案例,就想让学生掌握,但是任何东西都有一个过程,就算高职教育对理论性和基础性的知识态度为:够用就行,但是你也不能一步登天,梯子还是要搭的。既然是案例,那么综合性肯定比较高,学生连基本的操作都不会,又怎么能跟上你案例里的进度呢。所以,其实我们的案例教学,并不适用于初学者,而是已经通过一些好的传统教学方法,有了一定该学科基础的同学。不仅仅是Pro/E,高职中的另外一些课程,如机械制图,造价,机械设计等等,在这些理论课程中现在比较风行的是项目式教学,要学生从一个一个的项目中来获取知识,思想是切合高职的改革思想,但是实施起来的话,学生肯定有难度,为什么,基础知识不够啊,项目里面的内容理解不透彻,换个项目,又不会了。我们的教学效果不需要学生掌握多高深的原理,但是还是要会基本的变通,因此,传统的不能全部摒弃,而是应该将传统与新东西结合起来,用少量的传统教学打基础,用案例教学法或项目式教学来使学生深入理解并学会应用。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信息技术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堂教学尽量的应用多媒体设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信息,讲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对问题的分析,而不是照本宣科。如果不采用多媒体,案例特征的形成是很难单纯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而我们又没有时间去一个一个的操作演示,也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软件将各种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插入课件,使课件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清楚你所讲授内容的含义,并又充足的时间去对各个问题进行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课后辅导视频的制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这样一种现象,上课听懂的东西,一回去,过个几天就忘了,这并不是学生不认真,而是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遗忘率的问题。学生每天要学那么多东西,怎么可能全都记得住呢。学生也不可能一有点问题就问老师,一是不好意思,再一个上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屏幕录像专家这一种软件,对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以及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讲解或建模演示。它就相当于把你上课的东西做成了录像,学生忘了就翻出来看,还可以自行调节进度。这样,相信学生的掌握率将大大提升一个档次,而学生所困扰的遗忘率问题也将迎然而解了。

四、有关获取职业资格认证的改革

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对Pro/E这一类的课程并没有考证方面的要求,但现在高职教育讲究双证书模式,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那么,Pro/E也是一门技术,它也有职业资格的认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去考一下Pro/E的工程师证,如果能拿到证,那么对学生水平也是一个证明。在考证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加熟悉这个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五、有关知识与生产实践衔接的改革

在过去,我们做这一方面,主要是靠老师介绍,而老师获取信息,又基本上都是从书本而来,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就算有老师是下了生产车间,了解了再回来讲,也是比较片面的,而且,技术在不停的更新,所以,仅仅依靠老师来告诉学生,这个软件是怎样用在生产中的,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就好像小学生都会的勾股定理,那么,在生活里到底用来做什么呢,100个人里面95个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想别的办法。让学生去工厂里实践,这是一种方法,但是学生需要实践的东西太多了,有那么多时间吗?那么,我们可以选用第2种方法,请工厂里专门从事这一技术的工程师来做讲座。让一线的工程师来告诉学生,你们这个软件是干嘛的,有什么用,要怎样用。并且还可以将生产中的一些实例给学生看,分析给学生听,这样实际生产中出来的东西必然要比老师拿空洞语言来泛泛而谈有说服力的多。

结束语: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不仅仅是Pro/E这一门课。基本上所有的高职课程都需要改革,只是改动的多少而已。至于怎么改,怎样改好,实践会是最好的证明。

附: 作者简介:

陈楠,2006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教师。

职称:助教。

李文川,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 篇5

年大计、千年大计的问题,因为,它所影响的不仅是一代新人的培养问题,它还将深层次上影响我国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素质,并由此影响我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力与生存力。因此,这样一场改革应该代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方向,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内,这样一场改革应该面向全社会,具有开放性,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应该引起包括科学领域、教育领域、企事业单位、学校师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方人士的关注与参与,使整个社会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更新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共创学习文化。我们认为,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进行教育的创新。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 篇6

信息管理专业涉及图书馆学、档案学、出版发行等专业,信息系统类课程自然与信息处理、信息管理、信息资源有关系,也包括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决策支持系统等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的容量非常丰富,并且课程已经成体系化,是一个层次分明的课程群。职业院校或者大中专院校中都开设了信息系统类课程,目标是培养一大批信息系统的维护商抑或开发商,于是,在课程内容的教授上以及教学的实训活动中,都仅仅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或者任务进行。本文认为,存在于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不能局限于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商或者维护商,而应该概括为信息系统的理性用户。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引起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改革。

一、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教学特征以及教学改革方向

系统类课程的培养对象定位关乎教学课程计划的设定和具体内容的安排,相关课程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以及观念都会受其左右。大多数信息系统类课程的培养对象设定为信息网络系统的维护商和开发商,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沿着“技术性”拓展;这种“技术性”体现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由于技术性的倾向,目前的信息系统类课程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同质化和单一化的特征,在信息管理专业中,虽然细分了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是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教学的一般套路和内容的侧重都具有很大的相似度,比如,教学的重点都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

实际调查和研究发现,信息系统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开发商和维护商,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因为,学校教育并不能完整地培养出直接的岗位人员,开发商和维护商必须接受社会教育和培训,才能从事这一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很难完美衔接的,信息系统类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信息系统的理性用户才是比较合适的。定位一旦确定于此,就要考虑“用户角色”的指导作用,明确了用户角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的设置才有了具体的依据,以往在这些方面突出技术性的课程体系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因为学生成才的目标不再是信息系统的开发商或者维护商。

“用户角色”一定要在教材编排中体现出来,从信息系统的开发到应用的不同阶段,设计的课程内容都要和用户息息相关,用户选择信息系统的原因是这个信息系统能够促进管理的高效率和有效性;基于这一点,可以明确看出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与开发商、维护商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看,开发商和维护商注重信息系统的开发事宜,比如,要看开发语言的合理化程度,开发思路有没有偏离主流路线,开发工具使用是否得当等。而用户的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看信息系统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频率,第二是看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工作需求、管理策略以及企业文化的相关要求是否能够诉诸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使用对管理行为是否有效等;经过以上对比可以发现,由于用户和开发商(维护商)的需求不同,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信息系统类学科的教学中,内容体系的设置是非常值得深究的,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定位问题。

二、信息系统类课程内容的改革

(一)信息系统课程基础知识内容的介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是非常迅速的,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升级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亦步亦趋,信息系统类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思考不同的用户对象,比如,需要处理业务的用户需要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一级的用户则需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决策人员多用综合型信息系统,不同的用户对象,选择的信息系统是不同的,因此,要培养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基础能力,注重对信息系统类课程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才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分析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不同性质的需求,并配备合适的系统类别。

(二)重视信息系统的策划与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

信息系统正式运行之前,需要进行一个合理的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的目标任务、通过什么手段达到以及效果预测;策划的最终作用就是通过信息系统的使用使用户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促进用户所在组织的效益。因此,在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树立起用户意识,重视信息系统的策划和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用户在信息系统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开发商或者维护商担负着实现信息系统功能的职能,因此过于依赖开发商,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数目较大的资金后就不重视,认为开发商的设计会适合业务工作的要求;而实际上,用户是最清楚自己业务需求的一方,信息系统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任务,用户是最了解的,如果信息系统建设完毕,而没有被用户使用,那么一定是信息系统的完善度不够,即使被用户使用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本文将培养的目标定位为理性的用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锻炼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表达能力,准确向开发商反映对信息系统的诉求,从而保证开发商的设计方向可以适应用户所在组织的业务管理的需求。

三、其他方面的改革

除了课程内容的改革外,在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一般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轻视实践,因此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脱节现象,学生的就业不占优势;建议根据信息管理专业不同的方向特点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训,实训的内容可以是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建设项目,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实践,使教学更有实用价值。

四、总结

以上分析了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为理性的用户这个方面,以此探讨如何改革教学内容,有值得借鉴之处,也有待补充之处,希望读者给予补充的意见或建议。

参考文献:

[1]邱磊,吴永林.试析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4

[2]王玉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分析[J].办公自动化,2008,16

[3]时光.集团型综合办公信息系统在大型集团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2008,18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微机原理》,应用研究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综合分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教学与实践环节。因此,教学与实践作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必将发挥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2,3]。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及《微机原理》课程的特点,建立了一套信息化教学平台,该平台依托互联网,运用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数字化教学,它对实施创新教育、远程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

《微机原理》课程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原理→实际操作→综合实践。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的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4]。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的是使学生消化、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前人知识经验的存储器,忽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习惯,形成了盲目崇拜书本和教师的迷信思想,认为对书本和教师不能怀疑。可见传统的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扼杀了敢于冲破传统的新思想、新观念,折断了大胆幻想的翅膀。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才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微机原理》课程内容横跨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学科,这要求学生具备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纵横捭阖的联想能力和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如果仍沿袭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只强调掌握局部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无法与不断发展的装备技术相适应。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信息化教学模式[5,6]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微机原理课程信息化教学工程

实现《微机原理》课程信息化教学需要建设硬件与软件两个平台。

1. 硬件平台。

硬件平台如下图所示,由互联网将教室、自习室、教师办公室、实验室和电子图书馆连接在一起。学生在教室、实验室、宿舍、图书馆等地学习时,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掌上电脑等通信工具即可完成学习、提问、试验和考试;可通过互联网与校内其他院系及相关科研院所、兄弟院校连接,同相近专业学生、专家探讨技术难题。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坐在办公室,回答学生的提问、发布练习题目,批改学生作业。实验室包括实物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两部分,实物实验室通过实验系统来验证理论课程所学习内容或自己设计相关实验内容;虚拟实验室则由老师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且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虚拟实验,比如:中断级联的设计、键盘接口的设计、并口打印机接口设计等,用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提升其创新能力。

2. 软件平台。软件平台包括以下六部分:

(1)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该软件是介绍实验课题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通过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手段,利用互动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改电路组成、程序代码,而且可以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并通过虚拟试验来检验自己的设计思路,通过网络连接,得到教师和专家人员的解答。

(2)电子实验指导教材:该教材是依据课本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它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可把握住实验的目的、重点,以及试验步骤等。

(3)原理仿真软件:该软件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系统仿真问题,由学生根据所学原理,构造系统模式、搭建实验结构和编写代码等。学生也可以对所学的内容通过虚拟示波器等方式进行仿真实验,比如:在学习可编程的定时/计数器8253时,可以自己编写程序调整输出信号波形,并通过示波器对结果进行验证。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比如,思考设计一段音乐并驱动声器发声,并通过仿真示波器观测各点波形。

(4)系统验证仿真软件:该软件是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设计的。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可以自己根据一些实际问题利用8086CPU搭建不同的应用系统,并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测试,不断地调整系统使之完善,最后再通过实物制作来完成整个制作。这种仿真既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避免了在设计初期大量无谓的浪费。

(5)实验综合考试软件:该软件包括笔试和实做两部分,笔试部分考查学生原理核试验现象的掌握情况;实做部分通过对虚拟设备的操作,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管理软件:该软件是实现对实验软件平台的监控、维护,采用高、中、低三级管理体制,低级管理由学生和非本专业教师组成,只限于浏览、信息咨询;中级管理由教师和电子方面的专家组成,可以修改、补充试题库和资源库;高级管理由学校网络专家组成,负责软件平台的维护和改进。

四、微机原理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网络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而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微机原理》信息化教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 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的创建。

校园网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校园网与互联网的加入,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如此;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便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既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内容,又是学生建构意认的对象。可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计算机的交互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在校园网所构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变传统的被迫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4. 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在网络的帮助下,学习者通过互相协同、互相竞争或分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参加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很有好处,而且对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

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营造了理想的环境。校园网与互联网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五、结语

研究和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专业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信息化教学在现代教学手段中日益受到关注,《微机原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而且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网络技术将不同学校、相关公司和科研院所联系在一起,资源共享,教与学统一,将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东, 杨磊, 付彬, 等.计算机网络课程引导式教学的实践示例[J].计算机教育, 2012, 2:58-61.

[2]祝鹏飞, 包先明, 刘飞, 等.高校环境质量评价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 2012, 16:12-13.

[3]侴金贵.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 2012 (5) :61-62.

[4]高文, 教学法.教学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许浩, 宁玉文, 高东怀, 等.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 26 (2) :129-132.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 篇8

【关键词】信息化 数字化 高校教学资源 课程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2013年度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支持(项目编号:2013GJZ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8-02

目前,知识转化已经成为教育的动态主导因素,在其进行整合和优化的过程中,高校教学资源与课程也融入了信息化建设,由于以往高校各院系教学资源相对分散和固化,有必要借助于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构建科学、系统而全面的教学资源体系,这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资源与课程融合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定位及特征

高校的教学资源中蕴含有大量、丰富的知识信息与资源,在数字化和信息教学背景之下,借助于网络计算机技术中的采集、压缩、解压缩和编码等手段,进行数字化的、系统化的加工与处理,实现网络软件和硬件支撑环境之下的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模式,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互动,完成高校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课程效果。然而在教与学过程中表现为如下特征:

1.整合数字化。高校教学资源在经过类别化的数据采集、标准化的数字运算等加工处理后,使教学资源的内容更为高效和实用,形式更加易用,使用更为便捷。

2.呈现多元化。由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多领域拓展功能强大,它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集存储、传输、分析于一体,并对教学资源中的文本、视频图像、声音等进行加工和处理,借助于搜索引擎,可以实现各种状态的显示。同时,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添加或修改课程内容。

3.传输网络化。现代网络技术以虚拟的时空跨越为特点,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实时、同步的传输,这种网络的教学空间为远距离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条件。

4.模式多维度。高校的信息化教學资源将知识与信息进行整合后,使高校教学呈现多维度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协同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交互的思维探究式利于教学管理和评价的模式,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智能化学习。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1.网络信息新时代的数字化学习需求。当前,大多的教学情势已经进入网络自主学习的“快车道”,高校的教学数字化资源也成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条件和前提,而目前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还较为零散和无系统性,使一些教学资源无法为学生所用,诸如:数字音视频、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系统、数据文件等,这些教学资源必须加以系统化的信息聚合,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式学习的实现。

2.无线终端的移动式学习模式的信息化需求。互联网在网络新技术的推动下,开始支持无线终端和新的移动学习模式,它主要是利用无线手持式终端,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可以开展随心所欲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它可以根据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自我测试,形成实时的、个性化选择的移动式学习模式,因此,高校的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也是学习新革命的需求。

3.新时期教学改革体系的需求。网络信息化、数字化环境也促使了教育制度体系的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已成为了深化教育的趋势和方向,当前的精品课程以高质量、高水准、模范带头作用成为了创新改革的战略重点,网络学习环境也成为了高校进行创新培训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只有经过整合和优化,才能为新形势的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和指引。

三、信息化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类型剖析

网络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高校个人主页与专题网站。高校教师可以将自己掌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属于自己的教学个人网站或博客,学生通过查询可以获得高校教师的资源,也有科研项目组创建的专题网站。诸如:教师的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科研参考资料等,这样,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就可以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力工具。

2.在线课程教学资源。这是一种基于网络Web之下的网络在线高校教学资源学习方式,它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支撑下进行交互性和共享性学习的,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进行协合式的、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学习。

3.专题教学资源网站。这是高校教师对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专题性质的教学网站,学生可以通过这个专题教学网站,进行专项内容的深入学习和探讨,主要包括:专题基本知识、专题资源库、专题学习工具、专题成果评价等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专题教学网站以专题设计为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征进行精心设计,达到师生之间良好的交互性效果。

4.精品课程资源。在国家统一标准规范指导下,精品课程以高质量、高水准为特点,它是一流的示范性课程,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通过新颖的内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特点,追求规定要求和指标之下的课程目标。

5.国内外视频公开课。目前,这种国内外有统一的提供平台,宗旨是提供免费的、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在3G智能手机上可以随时观看公开课页面的内容,很受广大学习者欢迎,一些高校也引进或以置换资源的方式,为学校积累多媒体教学资源,供师生学习和使用。

四、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路径研究

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立体整合模式。数字化高校教学资源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是它不是简单的组合,而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用系统的、开放的信息集合方式,将教学课程、信息技术进行立体的结合,并拓展出多维的教学方式,如: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电子讨论版等,这样立体、多维的元素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高校教学资源与课程效果。

2.搭建网络数字化学习氛围及环境。在网络信息化的虚拟环境下,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以虚拟为特点,搭建网络教育平台,以虚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推广数字网络化协作模式,提升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利用高校數字图书馆教学资源的辅助功能。高校图书馆是为了教学服务的环境,它通过与网络数字化技术手段的结合,具有传统图书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不仅在教学资源的表现方式上有了变化,而且在教学资源的传输和内容上有了全新的飞跃,它通过Web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广域的教学资源共享,将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进行有效的衔接。

4.提升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素养。在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课程管理的过程中,管理队伍信息化素养的建设也是条件之一,只有将高校的教学资源软硬件建设同步推进,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才能推广和应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与课程实践。

总之,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高校的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已成为了潮流和趋势,高校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在先进理念的带动下,适应新时期教学体系改革的需求和知识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利用各种网络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将高校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整合,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学习、专题学习、高校图书馆辅助学习等方式,实现与高校教师的交流与互动,进行协同式的、自主式的高效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巧,袁红,熊秋娥.基于云计算的区域高校教学资源共享[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15)

[2]王福成.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整合研究[J]. 福建电脑. 2011(02)

[3]李刚健.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计算平台架构研究[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01)

[4]丁世敏,封享华,秦宗会. 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系统化构建[J]. 教学与管理. 2010(09)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 篇9

生本教育方法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中应用策略的研究

作者/刘串德

由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切合新的教育改革实际,其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这个教育策略不仅在小学阶段得到了实践证明,而且由本文作者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应用中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能够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和同行们共享,现将我的研究过程和阶段性成果表述如下:

一、应用过程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相对单一,课程呈现方式略显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不能得到有效体现。因此,在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更新、更好的学习内容。以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我将本学期学习主题分为电子杂志、摄影及图像处理技术、绘声绘影三个主题,并将每个主题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确定主题,自主探究

即“个人先学”阶段,指的是教师把新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新课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在此之前,我要求同学们选出6名组长,组长选择愿意加入他这个小组的成员(双向选择),然后确定组长职责:组织、分工、记录。

这个方法符合生本教育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

2.小组合作,重点突破

即“小组讨论”阶段,指的是五人小组根据研究对象的软件特点,将其中的二至三项功能分别阐述,根据组长分工、协作、完成“小组研究成果表”的内容:研究主题、软件界面、功能介绍、方法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找出主要功能和方法,并以PPT课件的形式制作成演示文稿。

3.班级汇报,融会贯通

即“方法交流”,指的是小组成员共同上台演示课件,介绍软件基本功能、操作方法。在软件学习的第三阶段,主要由各小组上台演示讨论成果和课件,其余同学在认真聆听的基础上交流建议和意见,这个阶段主要由同学们自己主持,老师在各小组汇报完毕后进行小结、升华,查遗补缺,构建基本的知识模型,让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最基本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在班级汇报阶段,只要注意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掌握美图秀秀的基本功能及操作方法。

4.延伸练习,成品展示

即“延伸拓展”,指的是各小组成员在班级汇报后自己组织素材、运用学习到的软件功能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制定成熟的作品,最后进行展示的阶段。

二、实验效果

学生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自卑自负转变为自尊自信,从躲事畏难转变为勤学好问;二是从一盘散沙转变为分工协作,从自由散漫转变为团结一致;三是从沉闷课堂转变为气氛热烈,从低听课率转变为高听课率;四是从因循守旧转变为积极进取,从照本宣科转变为创新创造。

三、问题或不足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实验,学生都收获良多,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转变在缓慢转变中,但学生发现一些问题或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在生源较差的班级仍不稳定;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转变仍不明显;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课堂下表现消极。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 篇10

河北顺平县中学 杨立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发展和普遍应用,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势必要将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纳入其中,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改中的应用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在地理教学中,应该突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地理信息,优化地理课堂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和信息修养。发挥信息技术自身优势也适合于地理学科信息容量大、知识开放性高的特点,对于解决地理学科跨时空知识的教学难点非常有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大幅度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成绩,是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新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应用 【正文】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表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势头,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正经历日新月异的变革,学校作为社会的人才技术储备库,培育人才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此,作为一名普通高中地理教师,我谈一谈地理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这一元素的应用。

一、国家定调教育政策,营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河北省教育厅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中强调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倡导合理利用网络提供的地理信息资源,优化地理课堂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和信息修养。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必将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地理课程改革要乘势而上,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我国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加强了对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对教师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指导和培训,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尝试,并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学在这一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不高,教学效果也太不明显。只是在公开课或研究课时使用。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计算机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网络上现有的教学软件纷杂以至于令人眼花缭乱,教师使用过程中感觉到手足无措,适应不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

要。

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广大的地理教师还是适应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意识还不强,使用多媒体及其教学软件的能力极为有限,不能很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师还未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教育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意义,还没有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新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纳入“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师生双方可以更轻松、更自由地互动,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了寻求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试图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结合起来,以探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贯彻启发式设计,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能力的多媒体组合新型教学模式,以促进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适合地理学科信息容量大、知识开放性高的特点,对于解决地理学科跨时空知识的教学难点非常有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幅度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是多媒体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加强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交流是进一步发展、普及地理多媒体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逐步实现线性教学模式向非线性教学模式的过渡

在2010年河北省实施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重视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地理课程标准》显著地突出了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地理问题、运用地理技能以及学会学习与合作等地理素养。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逐渐发展了起来。此教学设计理论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与促进者。非线性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智能化软件等技术为基础的,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出非线性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其教学内容十分宽泛,既涉

及到复杂的自然现象,又包含着纷繁的人文现象,特别是许多地理事物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广阔的空间,发生于久远的年代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地理对象的这种复杂性、抽象性、宽泛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人们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直接进行观察。

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伊始,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视探究活动,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这也是地理课程的优势和特色。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以为要逐步营造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氛围,改变学生固有的地理学习的印象,转变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分而且适时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运用中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实际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科学、合理

在新地理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社会中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新科技成果的展示,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如“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等。新课程要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多种活动来获取知识,使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教教材”过渡为“用教材教”。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游刃有余地控制整个课堂,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新地理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必将为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对于不同地理课程内容,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要区别对待。因此,在地理课的学习中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一)例如地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以文释图,用文字来说明地理问题,理解地图的语言;以图释图,用另一张图来反映这一张图;以图释文,用文字转换成图,使语言通过图来表达出来;补全图像,根据地理图像提供原因或结论,但又不全面,需要加

以补充完善,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

1.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以文释图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能够结合信息技术提供的图像和图表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三是能够把图像中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区域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臵的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臵、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臵做出简要评价”等都是要求学生会从地图中获取一个区域的更深入的信息,即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做到图文并茂。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内容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去观察,并动脑去研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传统的讲授法获得的知识要深刻得多。

2.以图释文,即将文字应用信息技术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文字内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是大有益处的。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

化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下面五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利用多媒体网络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教学内容,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如利用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循环等空间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地理事物变化规律。

3.以图释图,是指用新图来表述原图。如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教材中的大气环流图应用信息技术设计成立体图形,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不同纬度上的大气环流中,空气在地面和高空的运动形式。

(二)再例如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钱学森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地理系统”,而且这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这一基本特征。如高一地理下册中的区位(包括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城市、交通运输的点与线以及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等)选择,就需要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气候(光照、水分)、地形(场地)、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场、交通通达性、政府政策、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乃至历史、个人偏好等等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的时空中,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又不相同,而且每一个具体的因素又在发展和

变化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又对区位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层次复杂多变、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而教材限于篇幅,它不可能将各区位因素的影响都进行详细的讲述,绝大部分是一带而过。因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只能和学生详细的学习影响某个区位选择的某几个主要因素,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区位选择的片面认识和肤浅的认识。而现在通过信息技术这种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利用自制的专题网页,精选各个区位选择的典型例子,合理的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呈现手法,并通过超级链接,将其他相关材料和网站收集起来,以供学生更广泛的浏览;同时,可以通过在线讨论、举例、结合课本深入分析某一或某几个具体事例,并通过在线提供的众多事例,使学生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影响区位的主导因素有哪些,其他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并辨证的认识各因素的动态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积极的引导,通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能高效的理解和记忆这一内容,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学会选择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拉近了学习与社会的距离。

(三)再例如知识反思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因此在学习某部分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包括对地

理知识谚语记忆的熟悉程度,对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各种表达形式掌握的程度,在经历一些学习活动后,要反思自己学到了那些新知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如何联系的,反思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有何欠缺,如有,则分析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应如何尽快补救。如学习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后,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到中国——北京中关村,德国——慕尼黑,日本——硅岛,印度——班加罗尔都是各国的高科技中心。然后比较反思各国的高科技中心与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这样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还拓展了新知识,并且将新旧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五、地理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元素的优势作用

1、可展示多元化的地理信息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如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材料的展示与分析及图表的归纳与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非常方便。同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复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分”一课时候,由于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许多学生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即使记下来了,也多半是死记硬背,缺乏空间的位臵感,但是利用相关的地理演示课件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比如:运用一个关于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它是一个类似于拼图的小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拼图训练,并设立最快记录,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主动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兴趣盎然。

2、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体系

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是围绕一条主线开展的,有的时候在说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需要用到其他的知识点来做铺垫。地理教学也是如此,但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中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而现在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就可以直接“跳转”到要使用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进而融会贯通所学的地理知识。这种新型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体系极为有利。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着趣味性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捷、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时,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视频“太阳活动(黑子\耀斑\日饵)和美丽的极光”,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本课教学情境,并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捷、更准

确、更深刻地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

3、有助于学生提升地理探究学习能力

地理学科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有创造性的人才有雄心、有决心,敢于进取。同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是特殊发展的个体,都是一个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既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伟大创新精神,又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思善问、质疑问题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教学时,在演示课件“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后,提出东亚为什么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学生思维的“阀门”被打开了,东亚冬季和夏季吹不同的风,是因为东亚冬季和夏季分别位于反气旋位臵不同所导致的,东亚冬季位于反气旋的东部,夏季位于反气旋的西部。

4、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仅从教学用图来讲就可分为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区域图等很多种,而且地理事物又是不断变化的,新的地理事物不断出现,教学用图就要不断更新。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堂课不可能带很多地图,也没有多少时间更换教学挂图。另外,一般的地图图幅比较小,坐在后排的学生也看不清挂图,这样利用挂图进行教学的效果不佳。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找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一堂课下来学不了太多的知识。但是,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及相关的软件,在课前先把所要用的地图存入计算机中,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先看大屏幕.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手放大或缩小所要展示的区域,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地图册上去对照查找,会收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可实现的功能来看,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应用、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更广阔的视听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

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以人为

本”的新课程理念。这对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有着更高的耍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

六、信息技术环境下地理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良好定位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发现有真理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诱导者、学生的引导者、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辅助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激励者⋯⋯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和创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会有思维的创新,也就不会有教学的高效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做了以下几点积极的探索:首先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次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再有就是组织学生协作交流,协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协作精神的需要。

七、突破信息技术应用误区,为培育21世纪人才注入活力 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优势作用不言而喻,但凡事都有利和弊,地理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

不例外,这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应用的程度和时机非常重要,不能一味排斥应用,也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度”的拿捏很关键,只有科学、合理的把握好应用“度”,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到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育人作用,才能使其助力于新课程改革,才能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3.《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

4、《中国地理教学法》曹琦主编刊号ISBN7-04-002126-9

5、《地图学基础》赵淑梅主编刊号ISBN7-04-000218-3

上一篇:土门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下一篇:室外工程验收监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