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口老龄化(精选8篇)

人口老龄化 篇1

许多国家在下一世纪将经历人口老龄化,由于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中国将很快加入他们的行列。据统计,中国人口老龄化,到下世纪中叶将接近高峰,超出60占总数的27。4%,年龄的人的百分比。这意味着,每四个人将老人。

由于老龄化问题,其情况已越来越多的事实,但日益严重的大多数人带来的问题仍然一无所知。首先,与家庭变得更小,生活的步伐不断升级,甚至更严重的家庭充分照顾岁成员。其次,老龄化导致的人少,以支持增加的老人的劳动人口的.相对下降。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成功实行计划生育的不同步,与国家的经济进步。

人口老龄化 篇2

由于这个原因, 目前就职于中国一所高校的营销与创新课题的副教授科尔巴赫曾在日本进行了为期11年的人口统计学研究, 之后于去年8月移居中国。科尔巴赫从事的是关于老龄化与社会课题的研究。

科尔巴赫称, 因为中国有14亿人口, 因此人口老龄化首先是规模性的, 尽管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扩大了这种趋势。日本在老龄化人口增多前已经是富裕国家, 而中国的情况却不同。他警告称, “整个 (中国) 社会体系还未对此作好准备”。

中国政府去年9月发布的报告指出, 中国消费的8%与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有关, 这一市场的价值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之多。根据这份报告, 到2050年, 老年人消费所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将增加三分之一。

科尔巴赫教授称, “这是真实的商业机会, 尽管2050年可能还比较遥远, 但这应当是即刻引起重视的事情, 而很多企业都未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他认为, 这是一种很难贯彻的态度。“管理者在将这些趋势转化为具体的应用上时出现了问题, 但是人口统计资料是可以预见实际工作的。”科尔巴赫教授说。

老龄化问题还将对商业产生影响。首先, 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在中国, 女性通常55岁退休, 男性60岁退休, 因此企业正在失去大量的具有工作经验和知识的员工。其次,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目前为76岁, 这就意味着健康的晚年越来越能够实现, 这可能将导致对“银发市场”巨大的产品和服务需求。而现有产品或开发新产品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科尔巴赫教授称, 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他们 (老年人) 可以做一些在年轻时无法做的事情。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篇3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老年服务问题,社会观念问题等等,老龄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笔者从我国的老龄化的现状出发,总结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方法。

关键词 老龄化 问题 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7%。这不仅使老年人口相对增多,也使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近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饮水卫生设施的普及、营养水平的提高,全球人口老龄化都出现上涨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是日益严重,老年人口已占人口总数的11%。据调查研究表明,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很快成为我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为老年人口增多,国家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老年人医疗卫生费用的支出也越来越高,老年人家庭空巢趋势越发明显,养老机构发展赶不上需求。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

我国老龄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近60%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与城市相比,解决农村老龄问题压力更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依照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人口老龄化的实际问题,总结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一、要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

发展经济壮大经济实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大力发展经济可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也快,但远远追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来发展经济,再用发展的经济做后盾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可能造成的劳动力不足及社会负担。国家还可以考虑扩大发展老龄产业,这样既满足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又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增长。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打好物质基础。

二、要加强立法,完善有关保护老年人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法律一直强调对特殊群体的保护。自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上升,保护老年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就成了工作的重心。实施具有法制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既为老年人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使保障上升为他们的权利,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我们国家目前已在宪法、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单行法规和实施细则、地方性社会保障法规和行政规章中规定了一系列对老年人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虽然社会保障法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其他法制建设相比较,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在实施社会保障法面的立法一般都是先试点,再进行立法规范,这就使立法具有滞后性。而且我国社会保障法制不统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享受社会保障法方面有较大的差别。现行的社会保障法规政策实施也不到位,使老年人只是“看到”了自己的福利,并没有“亲身”享受到这些福利。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协调这些问题,加强社会保障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宣传,严格执法,加大社会保障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更好的实施现行的法律法规,增强执法力度。

三、建立完备的养老保险体系

我国目前实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及商业人寿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为强制部分;企业年金为补充部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及商业保险为储蓄部分,三个层次的保险增强了制度结构的程度,构成了养老保险的体系的三大支柱。今后,我国要在以下方面完备养老保险体系:首先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促进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退休后的保障;其次要增加政府对养老保险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的负担;再次应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最后要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各企业及从业人员都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四、加快推行医疗体制改革

看病难是老年人面临的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要建立起保障范围广覆盖、保障结构多层次、保障方式多样化、保障资金多渠道、保险主体多元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体系。在城市建立社区化老年保健机构,在农村建立卫生服务体系,要做到“老有所医”,改善老年人由其是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要通过制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确定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更好的落实医疗改革。在农村要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有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尽可能的减少个人负担费用。对医疗机构进行调整、改革,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针对老年人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充分解决贫困老年人没处看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使老年人都有健康的身体。

五、积极发展老年福利建设

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是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自身特点来决定的。老年人除了基本的生活要求外,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以减小他们的孤寂感和厌世情绪。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推动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扩张。要老要以家庭为主、社会养老相结合,根据当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设立养老院,改善养老院的设施和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政府和社会应在公园等公共场所设一些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器材,多组织社区活动或表演,让老年人在能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能健康身心。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的老年人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帮助老年人提高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也日益成为老年福利所考虑的重要问题。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办了老年大学,我国也于1983年在城市开办了第一所老年大学,今后应该积极开办老年大学,更多的满足老年人继续接受教育的需求。

六、重视对老年人的社会救助

我国法律规定: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或其赡养人和抚养人没有赡养抚养能力的老年人,國家和社会要给予帮助。但现在国家对社会救济的实施是被动的,是由这种三无老人向政府申请,政府再审查发放救济金。可现实问题是大多这种三无老人都是生活极其贫苦的农村人,他们不懂如何申请,也没有人帮助他们反映情况。所以政府应该积极主动起来,或者委托一些机构专门进行调查,寻找这种三无老人,及时的替他们申请社会救助。在衣食住行上保证基本条件,还要在老年人死后妥善办理丧葬事宜。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三无老人应该找人照料,更好的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七、扩大推广弹性退休制度

“弹性退休”制度是目前上海试行的一项退休制度,已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可以自己向单位申请继续工作,是否退休由职工自己决定。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是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现在生活质量提高,这个年龄的人大多还是身体健康,能够继续工作。让他们退休即浪费劳动力也加大了国家的资金压力。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职业岗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会越来越高,在完全能适应工作的时候让他们退休相当可惜。所以说,延长退休年限既可以缓解劳动力资源不足,又可以解决退休金大幅上涨的困境。而且“弹性退休”也不是硬性规定,它是由职工自己选择的,更加人性化、民主化,凸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篇4

案例: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自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规划称,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但是,规划指出,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多,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及人民群众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问题:(1)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成因是什么?

(2)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哪些问题?

(3)为什么我国的社会保障不能应对突如其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5

虽然本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仅限于我所在的xx市xx区xx社区,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方式。报告将从整体和局部角度、社区和个人层面综合分析我家所在的xx社区的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方式。

社区基本情况简介

我家所在的xx小区位于xx省xx市xx区,周围有xx五所学校、xx中学、xx中学、xx大学等知名学校,是xx市著名的文教区;临街是xx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长江街北行商圈、北行农贸大厅、钱胜百货、北京华联、国美苏宁、第一大道等商场,使这里的居民消费购物非常方便;小区在一环以内,周边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出行非常方便;广场公园,如比唐公园和百鸟公园,为居民提供了夏天凉快和冬天散步的好地方。居民们在这样一个安全方便的社区里舒适和平地生活着。

xx社区是一个长期的社区。从1982年开始从低矮破旧的广场搬迁到居民楼。三年后,居民从1985年开始迁回,之后街道办成立,成立xx社区。该社区管辖其周围的38栋住宅楼,共有3,371户家庭,约10,500人。

第二,社区人口老龄化

xx年8月17日,我来到位于xx区吴江街的xx社区办公室询问情况。小区王主任热情接待了我,耐心回答了我的一些问题,并给了我很多这方面的相关数据。

一、基本信息

据了解,xx社区共有3371户,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xx户以上,约占总人口的60%,老年人数量较大。可以说,我们社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突出。

(2)老年人数量多的原因

目前xx社区老年人数量众多的原因有很多,我总结如下:

第一,社区建立时间长,人口密度大。

据了解,搬迁前,这里曾是工人聚居的地方。冶炼厂、纺织厂、建筑公司等工厂的大量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居住在这里,因此这里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另外,搬迁至今已近25年,自然老人多。

二是周边生活方便,消费水平低。

xx小区位于一环路内,道路四通八达。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和许多小街巷的硬件条件,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和修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沙质道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路,曾经拥堵混乱的道路,狭窄凌乱的街道变成了现在的有序干净宽敞的道路;附近公交线路多,去xx任何地方都方便,还有直达北站xx站的公交,方便居民出行;附近的北行商业区给居民的购物消费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相对于xx其他区,如太原街商圈、中街商圈,北行区物价水平更低,四院等医院离社区更近,所以大量老年人选择在这里养老。近年来,许多老年人搬到这里居住,这也增加了老年人的比例。

第三,房价水平低。

虽然xx的房价比国内同城市低,但还是有一大批人看不起不断上涨的房价。xx小区的居民楼不是近几年新建的,而是有20多年历史的老楼,所以房价比xx同类地区低,这也是很多老人住在这里的原因之一。

就像我熟悉的邻居刘爷爷说的:“到处都近,买东西也便宜。住在这里真好!”

(3)老年人数量多造成的问题

社区里的老人越来越多,也给社区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王主任表示,老年人数量多主要会带来以下问题:

首先是环境问题。说到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老人擅自占用公共绿地,在里面种花,甚至养鸡鸭鹅狗。「在禽流感流行的那一年,我们努力说服并强行没收未经许可占用公共土地的居民的鸡鸭等家禽。当时很多老人都不愿意把这些鸡鸭当宠物养,不顾那些鸡鸭造成的粪便污染和噪音污染。每个原本是禽流感导致的人都不敢得到这些东西。近年来,他们开始饲养这些鸡、鸭和鹅。现在有人侵占公共绿地开辟菜园,随意养鸡养鸭,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居民们也闭上了眼睛,因为他们是老人。”王主任有些无奈的对我说。

第二,养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发生在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之间,或者他们之间为了老年人的养老金问题。有些问题是孩子不打工挣钱,却想让老人拿钱赡养,却不知道如何满足贪婪导致的家庭争吵,有些是孩子试图为老人争取更多养老金赡养老人导致的矛盾。此外,一些老年人既没有子女抚养费,也没有退休金。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简单工作的收入,如捡废品和当守夜人。这些老人一旦出现健康问题,也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社区老年人养老研究

在我去社区办公室的当天,我调查了社区管辖的其中一栋居民楼的一个单元内所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养老方式。

(一)、社区养老模式的现状

在我调查的24个住户中,有8个住户有11名65岁或以上的老人,而这8个住户中有3个住户有两名老人,另外5个住户有一名老人。

65岁及以上的11位老人中,只有两位老人没有退休金,靠子女供养,约占老年人口的18%;其余9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退休金,约占82%;有退休金的9位老人中有3位女性,6位男性,说明男女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存在明显差异。在主要收入来源方面,女性老年人比男性更依赖其他家庭成员。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46%主要由其他家庭成员赡养,其次是劳动收入和退休养老金,分别占25.9%和23.6%。在主要生活来源中,城镇老年人48.6%依靠养老,其次是其他家庭成员的赡养和劳动收入,分别占35.6%和10.5%。我们小区的数据显示,我们小区的老人晚年生活有保障,基本上每个老人都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②、奶奶的晚年生活

我家楼下住的莽奶奶和我们家关系很好,我就问了她每月的生活费和开销。

莽奶奶年轻的时候是冶炼厂工人,所以现在每个月都能拿到固定金额的养老金。莽奶奶和儿子媳妇小孙子住在一起。房子虽小,但祖辈三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莽奶奶每个月能拿到1181元左右的养老金,不用交水电费,所以每个月只花150元左右的米粉和200元左右的钱买菜。老太太抽烟很厉害,为了省钱,只吸散装的旱烟,所以每个月需要花15元左右,所以莽奶奶其实每个月只花400元左右。她用省下的钱给了他的小孙子上大学的学费。老人穷了一辈子,到了晚年终于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了。但是,她还是改变不了存钱的习惯。她孩子的工作虽然能赚到一定的收入,但还是要供孩子上学。所以,生活并不富裕,甚至老人的养老金有时也会花光。所以莽奶奶平时不敢多花钱。省下来的钱大部分都给了她孙子,让他上大学。

住在一楼的赵奶奶比莽奶奶难对付多了。

她年轻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工作,现在老了。她只依靠自己的孩子。可惜她的孩子不好活。老人只能靠她年轻时积攒的一些微薄积蓄生活,老人把她唯一的财富之一——两居室租出去,让她每个月能拿到700元左右的房租。但是她的孩子不但不给赵奶奶生活费,还经常因为谁多拿房租而脸红,甚至打架。后来孩子们把卧病在床的赵奶奶送到养老院,擅自把她的房子租出去出租。后来赵奶奶回到家,就再也没有和孩子联系过。她依靠每月微薄的租金收入来支撑日常开支和支付医疗费用。

可见,同样生活在社区的老人,晚年的养老和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有些老人有固定的养老金,有些人没有固定的月收入来源。他们不得不依靠社会支持和个人劳动来获得收入来源。即使是有养老金的老人,晚年也不都是幸福富裕的,其中就有很多老人生病了,看不起病,没有人照顾,或者生活费不足以支付衣食住行和医疗用药。

第四,研究总结——老年人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据资料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老年人口多。根据xx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xx已达到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亚洲老年人口的38%。

第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而且激烈。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从成年到老年仅用了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惊人。预计到20xx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将达到11.92%,比xx高4.96个百分点。到那时,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年龄在65岁及以上。20xx年后,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增加,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5%,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第三,人口老龄化先于经济发展。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出现在经济发展时期,对老龄化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同时,由于发达国家老龄化缓慢,允许他们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生育率急剧下降导致经济发展,即“先老后富”,经济基础薄弱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国虽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仍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阶段。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由轻度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转变,再向重度老龄化转变。“白银浪潮”将成为21世纪中国的主要人口问题之一。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必须继续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老年人过上稳定健康的生活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虽然人口老龄化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但也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近50%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其他家庭成员。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来源来看,46%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其他家庭成员,其次是劳动收入和退休养老金,分别占25.9%和23.6%。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并不固定和稳定,他们需要社会的更多关注。

首先,社会应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帮助和培养。切实落实各种老年人福利制度,如廉价乘车、免费就诊等;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有固定收入;

其次,加强社区医疗站、农村医疗中心等基层医疗单位的建设和完善,方便老年人就医;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使老年人能够负担得起疾病,方便就医;

第三,社会应该对既没有养老金也没有子女赡养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使他们至少能温饱和健康;

最后,社会和社区应加强各种方便老年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轮椅通道、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公园广场、老年人活动室等。,让老年人在晚年过上充实幸福的生活。

老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要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享受到“有安全感、有安全感、有价值感、有幸福感”的老年生活,需要社会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篇6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由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以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形势越发严峻。

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现状 1.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32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来说举足轻重。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如上所述,由于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作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

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改变了世界老龄人口的发展格局,即人口老龄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也已经开始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3.我国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GN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另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因此

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愈益突出。

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过去说“人活70古来稀”,现在说“活到70不稀奇”。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般认为,人口老龄化将会从多个方面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会带来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劳动力的负担和成本加大;加大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将严重影响到劳动生产率。

(一)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或者说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昕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有人把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

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诸如“活力”。

(二)人口老龄化考验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在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与此同时,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基本没有养老保险。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80年在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锦的退休者将超过1亿人,供养比例将达到2.5:1。

(三)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以应对越来越多的老龄人 老龄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息对象。卫生部曾经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然而,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较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老年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尤为突出。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城市形成了不少“四二一”家庭结构,目前很多年轻人需赡养思维老年人,如果社会不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场所,照顾老人将是年轻人的重负。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老龄观:从“健康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转变

“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和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到制约或缓解,则其老龄化过程或现象就可能是健康的老龄化或成功的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是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基本战略,但它还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如何是老年人群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者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精神,超越健康老龄化这一较为传统的观念,实现向“积极老龄化”观念的转变。

(二)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东方文化和价值观十分推崇家庭养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非常典型地宣扬了养老责任高于个人发展的理念。多少年来,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唯一的养老模式,在促进代际和谐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尽管这一模式收到了挑战,但我们仍然坚持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此外,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还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使社会化养老成为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培育:

第一,积极培育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在我国还处在一个初步成长阶段,他们的发育需要国

家的法律和制度促进,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其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支生力军。

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多向老龄事业投资,减轻国家公共资金的投入。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创新多种服务方式,推进社会化养老。老年产业可以把服务延伸到准老人,在保险、理财、住宅、保健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让准老人做好进入老年期的各种准备。

第三,发挥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优势。我国社会力量养老的一个制度创新是以社区为依托,推行居家养老,这是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举措。在社区养老能更有效地利用既有资源,老年人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安度晚年。

(三)发展老年医学,延长“生活期望寿命” 我国自然人均期望寿命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但老年群体的生活期望寿命在世界上还比较低,即居民的健康生活时间较短。因疾病、伤残丧失生活能力的老人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负担。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各项医疗费用的进一步增加将给社会经济带来更大负担。解决医疗负担过重问题是解决一系列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重要一环。为此,要大力发展老年医学,实现医疗资源的平衡性,特别是要做好老年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为老年人

提供适当、及时的初级保健照顾。这主要包括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医疗管理和后期照顾等环节。发展老年医学是解决老龄化带来医疗费用增加问题的重要途径。因为越早发现疾病,就越容易治疗。如果保健系统错过了及时诊治老龄病的机会而造成了老龄病的增加与恶化,就会进一步增加社会负担,加大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推进老年立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推进我国老龄事业。我国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有关老年工作的法制建设仍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在处理很多涉及老年人民事纠纷时缺乏专项法律依据。为了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应尽快制定社区服务法、老年人住宅法和老年福利法等。实践证明,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体系,可以更好地调整涉及老年人的法律关系,制裁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促进家庭和睦,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供保障。

(五)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合理利用老年人才 适时提高劳动年龄的上限,是劳动年龄人才比重和供养系数保持在有利经济发展的水平上,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表明劳动力资源丰富,供养系数低,有利经济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篇7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 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 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 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中国随着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平均寿命的延长, 21世纪初开始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今后随着长期的低生育率, 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2月2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 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开始显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 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 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到2020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 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 占老年人口的12.37%。第二阶段, 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 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第三阶段, 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1年,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 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 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 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 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1) 劳动力不足,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力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 尤其是“人口红利期”一旦过去, 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 将直接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快速下降, 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2) 加重青年人口的养老负担。人口抚养比又称人口负担系数, 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老年抚养比将不断提高, 使得年轻一代负担加重, 进而影响其生活水平。

(3) 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 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二者此消彼长。从长期看, 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大, 将进一步影响社会扩大再生产以及各个领域的基本建设, 从而制约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

3 浅谈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根据中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 结合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建议。

3.1 努力建立全覆盖的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

按照人的生命周期的生理演变, 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主要因为医疗保险制度过度市场化和本身经济收入拮据, 看病太贵, 无钱看病, 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至于农村, 合作医疗未能普及, 许多地方缺医少药, 农村老人看病更难。

3.2 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推动老龄产业发展。所谓老龄产业, 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特色产业, 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济活动。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老年市场, 老年消费潜力大, 再加上地区间差异大, 需求层次多, 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多种选择。

3.3 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

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 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鼓励老年人从事社区服务和自我服务等活动。对于曾从事教育、科研、医务工作和有其他特殊专长的老年人, 按规定和需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让他们在各自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 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 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 根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原则开拓新的就业渠道。

总之,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新的人口社会经济问题, 是一种挑战, 但并不可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 此外, 需要我们树立和发扬尊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孝文化, 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口不断增加。2015年中国0-14岁人口为22681万人, 2015年中国15-64岁人口为100347万人, 2005-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逐年下降, 2010年0-14岁人口达到近十年最低值, 为22259万人。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34万人, 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老年人口,劳动力,养老,年龄

参考文献

[1]洪国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人口研究, 1997年第4期

[2]柳清瑞, 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年龄策略研究.人口学刊, 2004年第4期

人口老龄化考验台湾 篇8

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区域内老年人口(60岁或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相对提升的过程。按照联合国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7%,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这与该区域内人口生育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讲,一对夫妇平均生育2.1个孩子左右,称为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整个社会才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而当一个区域内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并长期维持在2以下,则这个区域的人口结构将因少子化而出现人口老龄化。二是年长人口数量增长。年长人口的增长与整个区域内人口的平均寿命密切相关,如果该区域内社会持续进步,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那也将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

就台湾地区而言,1993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7%,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前老年人占比为12.5%,整体老龄化水平并不太高,但关键是未来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按照岛内相关部门测算,如果不考虑移民因素,按照现有生育生平(总和生育率为1.1)估算,台湾大约在2020年前后出现人口负增长,2018年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将达到14%,2025年老年人将占20%,2050年台湾人口大约2100万,而65岁以上老年占比就将近四成。届时台湾将可能出现一个劳动力人口就要抚养一个老年人的严峻局面。

台湾人口老龄化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一个世纪前,台湾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34岁与38岁,近年来分别提升到76岁和82岁,在世界范围内也位居前列。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台湾生育率长期低迷,新出生人口长期偏少。1951年台湾总和生育率高达7,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台当局主动实施人口控制政策,之后生育率下降明显,1984年总和生育率下降至更替水平(2.1),之后继续下跌,2003年生育率下探至1.23,进入“超低生育率”阶段,2010年一度跌至0.9,近两年有所回升,但也仅有1.16,仍属于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经济发展活力面临巨大挑战

有观点认为,出生人口多将使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沉重压力,而人口结构中青年人比例过高将对社会就业造成巨大压力,甚至威胁社会稳定。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出现,与阿拉伯地区生育率长期偏高、青年人口比重过大、青年人失业率高密切相关。但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实际上,如果能有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本培养体制以及相应的开放性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较为年轻的人口结构将产生显著“人口红利”(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容易出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经济增长),可使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事实上,台湾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与台湾“战后婴儿潮”一代逐步成长为劳动力人口密切相关。充沛的劳动力供给支撑了台湾经济快速起飞,不断增长的人力资本更为台湾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

但出生人口的长期偏少、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多使得台湾“人口红利”逐步消失。2015年台湾劳动年龄人口达到1736万的峰值水平,之后将迅速下降,据估算未来20年,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大约减少18万人。到了2046年,台湾劳动年龄人口将降至1191万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大幅减少将直接导致岛内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困局。

出生人口的不断减少还将冲击台湾高等教育。1997年台湾新生儿32万人,1998年就减少到27万人,2010年减少到不足17万人。2015年全台158所高校,有3所学校、4个科系零入学,67个科系新生注册率低于招生名额三成。对此,台教育部门被迫强行启动并校措施。台教育主管官员吴思华指出,2021年前,台湾高校必须减少1/3,减到100所。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也使得台高校特别是公立名校出现大批精英教授退休、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目前台湾有24.9%的大学教授的平均年龄超过55岁,未来10年,将有超过1万名教授不得不退休。因少子化、薪资水平较低等多种原因,台湾青年一代出国留学深造的人也将不断减少,致使台湾精英人才培养出现断层隐忧。

一般来说,减缓人口老化的负面社会经济效应的最佳途径是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通过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生产率,弥补劳动力数量不足,保持社会经济增长的活力。但台湾人口老化不仅使得台湾未来面临劳动力供应紧张的风险,也将使得台人力资本积累面临诸多困境,未来经济增长潜力难言乐观。

激化岛内社会经济矛盾

老年人口比例的提升意味着生产性人口的相对减少、消费性人口不断增加。在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下,老年人口比例的提升将对政府财政开支产生巨大压力。

台湾现行退休金制度,按照不同适用人群分为三大类:针对受雇于私人业主的劳工,建立劳保基金;针对受雇于公权力部门雇员(典型如军人、公务员、公立学校的教师,简称军公教),建立军公教退抚基金;针对没有老年退休金的农民群体,台湾在1995年开始为65岁以上符合资格的老年农民发放津贴。此外,针对未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国民,发放相应国民年金。

nlc202309090232

随着台湾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台湾退休金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退休人数迅速增加使得各类退休金均面临“收不抵支”的严峻局面。仅以参与人数最大(超过900万)的劳保基金为例,按照台相关部门精算发现,劳保基金如不进行重大改革,将在2027年左右破产。

二是退休金发放行业差异过大激化岛内群体与代际矛盾。整体而言,军公教群体退休金发放标准较高、福利保障较为完善。台湾军公教群体在台湾经济起飞时期收入长期偏低,因此台当局为军公教群体设置了较为优渥的退休金制度。相对于劳工群体退休金最高仅为退休前收入的七八成,不少军公教人员退休后收入比退休前还高,致使公务员职位长期是岛内青年群体谋职的热门目标。这种显性的不公平在台湾经济长期低迷、青年人群体失业率高、贫困率高的情境下,一直是社会各方关注热议的焦点,成为引发社会不满的重要因素。

三是政党政治下社会福利的“喊价式增长”致使台财政部门不堪重负。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台湾社会福利高速发展。各政党为赢得选票,屡屡使出“要五毛给一块”的竞争手段,今天这个政党候选人承诺要给农民多发一笔钱,明天另一个政党候选人就喊出要增加年末慰问金。更严重的是,政党往往只顾着大开福利支票,却没有人敢增加税收,致使台湾成为世界上税负最低的经济体,政府税收仅占GDP的12.3%。据测算,台湾年金支出给台造成的“潜在负债”高达18万亿元新台币,未来台财政预算的四成将不得不用于年金支付。

由此可见,改革迫在眉睫。岛内有人尖锐指出,如不改革,蔡英文将沦为“乞丐领导人”,台湾将陷入财政破产、社会崩溃的惨境。

社会安全政策的核心——年金改革与长期照护

台湾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对台湾未来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已形成严峻挑战。蔡英文表示将处理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突出问题(年金改革与长期照护)列为“社会安全政策”的核心,声称“就职第一天就筹备年金改革国是会议”,将“确保台湾财政在稳定中改革,也会确保每一国民老年时,都能得到国家应有的照顾”。但必须指出的是,台湾年金改革所面临的问题非常棘手,关键在于各方利益难以调和。

马英九当局曾将2013年作为年金改革元年,指出台湾年金制度存在“经费不足、行业不平、世代不均”三个突出问题,提出年金改革法案,希望能做到“缴的稍微多一点、领的稍微少一点、退的稍微晚一点、计算的基础长一点”。但因为岛内政党恶斗,不同政治派别意见分歧较大,马英九版本的年金改革方案迟迟无法过关生效。为凸显自身立场的公正性,国民党还率先取消了退休军公教人员年终慰问金。但这种做法并未得到相应支持,相反直接伤害了国民党传统支持者的感情,成为国民党2014年“九合一”地方选举与2016年“大选”惨败的重要原因。而对于蔡英文而言,如推动年金改革也必须通过“多缴费、晚退休、少领取”才能实现。如何采取合适的办法取得社会共识、减少纷争,的确考验蔡英文的政治智慧。

此外,台湾长期照护问题也需要合理的解决方案。台湾长期照护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资金投入问题。国民党执政时期试图发展“长期照护保险”作为政策方向,希望能通过行政机构、雇主和个人三方分担的办法,解决最棘手的财源问题。但民进党则希望利用税收,如遗产赠与税作为主要财源。这种做法表面上看减轻了雇主及员工负担,但遗产赠与税未来能否满足不断提升的需求,尚存在巨大争议。二是人力问题。老年人长期照护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庞大产业,在人口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偏远地区人力需求矛盾更为尖锐,如何吸引青年人参与成为重要挑战。

警惕借人口结构变化推“去中华化”

台湾人口少子化严重、老龄化加速发展使得台湾必须考虑通过引入移民来解决劳动力短缺、社会经济活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按照岛内相关部门的推算,蔡英文可能在其第一个任期就将面临台湾人口增长由正转负的重大挑战。

对于台湾而言,同文同种且地理距离相近的大陆应是其吸引外来移民的首选。事实上大陆正是香港与新加坡吸引境外移民的首要来源地。但从蔡英文推出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和“新南向政策”可以看出,民进党将推翻马英九当局“由大陆走向世界”的对外发展战略,实施一条意在疏离大陆、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发展路线。

前台湾领导人李登辉、陈水扁通过修改教科书、推广台湾为中心的“同心圆”史观,逐步改变了台湾年轻一代的“国家认同”观念,培养了“天然独”一代,使分离主义风潮在岛内甚嚣尘上。从调查数据来看,岛内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比例已远远超过自认为是“中国人”的比例,甚至连自认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也明显下降。但也有调查显示,岛内对“中华民族”与中华认同的比重仍保持较高比例。

可预见,蔡英文未来将充分利用岛内人口结构渐变的机会(中华文化观念深厚的老一代人逐步凋零),通过鼓励东南亚移民“换血”、本土文化教育“再造血”等多种手段,逐步弱化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方面,蔡英文将试图通过强化台语、灌输多元文化价值观等各种手段,切断台湾青年群体与大陆的文化脐带,改变台湾老一代人与大陆密切相连的文化习惯,让更多人认同“台湾本土文化”,动摇中华文化在台湾社会的主流地位。另一方面,蔡英文通过实施“新南向政策”,努力发展与东南亚、南亚诸国的经济社会关系。蔡英文将充分利用岛内几十万东南亚裔群体(东南亚裔新娘、本地人与东南亚裔后代)以及东南亚几百万华裔群体,通过吸引、鼓励东南亚移民进入台湾,逐步将台湾由大中华文明圈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造为一个北连日本、南接东盟的海洋文明“岛国”,实现与中华文化的分离。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关注和警惕。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所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下一篇:道路硬化工程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