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人种人教版(精选8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和人口的相关资料,说明掌握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培养对资料的方式和归纳能力。
2.让学生学会“读图观察――统计计算――分析探究――归纳总结”的探究方法。
3、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教学难点: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2分钟)
二、【自主学习】(5分钟)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70--P73内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中的问题。(学生自学、组内助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小组交流】(5分钟)
1.读P70“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先独立完成P71上的活动题1,将答案写在课本上,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活动题2。引导学生分时段观察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变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
由此可以归纳出:世界人口是不断增长的,其变化趋势是:
缓慢 →_____→_______→______ 变慢。
(读图方法指导:在人口增长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越快。)
四、【合作探究】(15分钟)探究一:
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什么来衡量呢?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回教材内容回答。探究二
读教材P71图4.2“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和平均人口增长率(2005—2010)”,读图思考:哪个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哪个大洲人口增自然增长率接近零?
探究三:读教材P72图4.4“世界人口分布”,对照图中的图例,思考: ①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②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③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活动1.结合教材图4.4,请同学们说说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分布规律。活动2.请同学们对照世界地形图列举实例说明人口稀疏区及其分布规律。活动3.读教材图4.4,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读教材图4.4世界人口分布图,图上标注了A、B、C、D四个地区,结合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根据教材中所提的要求,完成活动题中的表格。
五、【课堂小结】(5分钟)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六、【布置作业】
一、对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1.纠正学生对该模块“无所谓”的态度。
高二的学生在分科后,
出现了明显的学科分歧, 一些学生认为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通过学业水平考试, 只要临时“抱抱佛脚”就可应付了。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 体会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能利用化学知识处理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而并非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动态, 及时纠正他们学科认识上的错误, 让他们认识到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 对于各科知识的学习不能有“重”与“轻”之分。
2.认识该模块学习的目。
本模块的内容相对于其他模块来说, 简单但实用性很强。四个章节的内容处处以生活为载体, 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 学会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并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 学习的目的是能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总的来说,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
二、对于教师:明确教学任务, 改变教学策略
1.合理定位,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于该模块内容,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学科资源, 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其次要合理落实章节中的重点难点, 切勿将模块中的内容“深化”和“难化”。《化学与生活》的内容处处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 教师可以生活常识为基础, 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融汇在一起, 这样不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授课时, 教师可以将所讲知识与生物知识及平时的饮食联系, 如油脂的过少或过多摄入对人体的健康都不利, 摄入过少, 满足不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需求, 摄入过多, 很容易造成肥胖。从而提出问题:对于如今社会上的众多保健品, 我们该如何看待?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来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如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它主要是以材料为主线, 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在授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列举自己身边的材料, 并介绍其成分和用途。进而再质疑:对于同是橡胶制品的汽车轮胎和医用手套, 为什么两者的强度有如此大的差异?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并交流。这样, 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无形之中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2.转变教法, 增强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愉悦感。
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今天的课堂,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 灵活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讨论法、探究法, 竞赛法等多种方法, 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氛围下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感。如在“合理选择饮食”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平时的饮食情况, 并制定他们认为合理的饮食标准, 然后根据课本的“膳食平衡宝塔”, 先小组之间相互点评, 再教师点评。学生讨论、师生讨论, 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饮食。如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学生在必修2的知识为基础, 让学生探究铁锅锈蚀的原因, 并进一步探究铁制品在不同环境中的锈蚀情况, 如在潮湿无氧、潮湿有氧、干燥无氧、干燥有氧的环境中铁制品的锈蚀情况, 这样用生活中简单易做的小实验, 让学生明确合金腐蚀的原因, 并掌握金属防护的方法。再如在“保护生存环境”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主题可以是“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何看待城市垃圾化”等等, 让学生通过辩论, 认识到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总会有它的两面性, 利弊的分析与取舍要看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到底是积极大于消极还是消极大于积极。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哲学观。所以, 在本模块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地让学生学好化学知识, 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3.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对学生的评价是目标多元、方式多样, 注重过程。对于该模块内容学习的评价, 教师不能仅凭一次考试成绩, 而应多考虑学生的平时学习和反思过程及平时的活动表现, 如参与的社会调查、完成的调研报告等情况, 这样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不但客观合理, 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自己学习的愿望, 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4.走出课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要真正完成该模块的课标要求, 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可以就近原则带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去参观一些工厂, 如飞马药业、江山股份、中天科技以及污水处理厂等,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并不是污染的代名词, 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环境的保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随之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温室效应、白色污染、城市垃圾化等等, 这些社会问题的处理有些将要落在自己的肩上。这样,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参观调研,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和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美国大约500万名心力衰竭症患者可能成为医药业一项重要变革的参与者。心脏病科医生开始根据一个不寻常的新准则,来为病人处方开出一种被很多人认为非常有前途的新药。这个新准则就是:病人是黑人还是白人。
治疗心力衰竭的新药,BiDil,是由麻省列克星敦的小制药公司NitroMed研发出来的(BiDil已经被FDA批准上市一编注)。专家指出,如果这种新药获得认可,它将成为第一种以特定人种群体为销售对象的药物。尽管目前,美国医生也经常为不同肤色的病人开出不同药物的处方,但BiDil的临床试验方式、FDA对它审查的方式、以及它被推销的方式都是打破传统的。同时,它已经导致了医生们、遗传学家和社会学家发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议题包括:有什么生物学论据能够证明应该研制这类所谓基于人种的药物,这类药物对社会的影响,以及药物研发商该如何处理那些与地球上不同种群间基因差异有关的数据。
最重要的是,对医学而言,按人种将人类概括地分为几大类是否真的有益处?这样做是否有助于更详细地分析基因?这场争论非常有必要,因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们已经开始识别出不同种群间细微的基因差异,也已经找到一些很有启发性的初步线索,将有助于了解为什么不同种群往往对药物有不同反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由知名基因组研究员组成的国际组织——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IntemationalHapMap Project)——正在检查某些DNA组块在不同种群中出现的频率,以便对基因差异进行分类。该组织之所以进行这一研究及其他相关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为医生和药物研发者提供有效的工具,让他们能更准确地预测不同病人会对药物的反应。当然,想要完全了解不同种群见到基因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不同种群对药物有不同的反应,还需要研究多年才能实现。
现在,我们来看看NitroMed公司和它的BiDil。BiDil是一种根据黑人和白人在药物反应上的差异研制出来的药片。有人指出,这是制药业针对个别人种的高科技营销行为,目的是向特定的消费群大力推销其药物。但另外一些人(包括医生)则反驳说,BiDil和其他正在研发的基于人种的药物可以说是一种捷径(尽管还有待改进),让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基因差异来处方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他们指出,在有更详细的基因组信息可供参考之前,医生只能根据常识来判断病人属于什么人种。
本身也是医生的乔治敦大学法学教授格里格·布洛克(M.Gregg Bloche)说:“为不同人种研制不同药物这种做法非常有前途。很明显,那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但他也指出,利用人种间差异作为捷径进入这一未来发展方向,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
批评BiDil的人说,问题在于,虽然一个种群的基因模式与该种群的共同祖先及地理环境有关,但传统上所说的人种是指由于社会因素而形成的群体,与生物学因素或基因因素没有多少关联。华盛顿特区霍华德大学美国全国人类基因组学中心的流行病学家兼代理主任查尔斯·罗蒂米(CharlesRotimi)说:“只向黑人推销BiDil是一个笨主意。那是一个使用了与基因因素无直接关联的社会标签来将种群对药物的反应分类。这种做法忽略了种群基因组学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把遗传学与人种混为一谈。”
这场关于BiDil的争论,如今已变得更引人注目,因为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对许多心力衰竭症患者来说,这种药能挽救他们的生命。目前,美国有500万人患有心力衰竭症,其中约72.5万是非裔美国人。证据显示,就整个种群而言,非裔美国人对某些常规的心力衰竭症药物(例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反应欠佳。而几乎所有证据都表明,BiDil对大部分的美国黑人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2004年,NitroMed公司在1050名非裔美国人身上,对BiDil进行了一项名为A-HeFT的临床试验,但这项试验在中途就停止了,原因是试验的结果证明,BiDil对病人极有疗效。因此,专家认为,如果继续不让那些在试验中服用安慰剂的病人服用这种新药,在道德上是说不过去的。参加试验的病人都一直在服用多种常规的心力衰竭症药物(有些人服用十几种之多),但他们在其混合药物中加入了BiDil之后,死亡率降低了43%。达拉斯得克萨斯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心脏病学家、A-HeFT的调查员克雷得·扬西(Clyde Yancy)说:“当一种药物能将病人的死亡率降低这么多,它一定会引起医学界的注意。对一种重要的疾病产生如此显著的疗效,它应该有更多的机会。”
另一种病
这种现在被叫做BiDil的药物,起先并不是一种针对人种的药物。它经历过一个漫长又曲折的过程,才终于演变为今天的样子,并成为一场关于这类药物的激烈争论的中心。另一方面,这一过程多多少少也反映了科学家们为了寻找更有效的心力衰竭症疗法曾如何屡遭挫败。
目前在美国,心力衰竭症普遍得几乎像流行病,每年有多达50万个确诊的新病例。在各种主要类型的心血管疾病中,只有心力衰竭症的发病率与日俱增。此外,自1979年以来,这种病的死亡率上升了一倍多。过去10年中,尽管制药业研发了多种医治心力衰竭症的新药,但病人能存活5年以上的比例一直低于50%。
在心力衰竭症疗法领域中,BiDil的研发者杰·科恩(JayCohn)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用BiDil来为非洲裔美国人医治心力衰竭症这种疗法就是他发明的,而他也已经为这种疗法申请了专利。科恩是明尼苏达州州立大学的心脏病学教授,同时兼任该校拉斯穆森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心的主任,也是美国心力衰竭症学会的创办人,参加过多种心力衰竭症新疗法的里程碑性临床试验。
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科恩是一位胸怀远大的年轻心脏病科专家,他决心要寻找某种有效的心力衰竭症疗法。他说,当时根本没有什么药物能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症的病情。医生通常为病人开洋地黄(一种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已经沿用了200年的药物)及利尿剂,以缓解液体潴留的情况。可是,这两种药都不能扭转病人的命运。科恩说:“病人只会渐渐病入膏肓,直到死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科恩和他的同事们试验用静脉内药物疗法来为病人松弛动脉。他们相信,这种方法能使动脉恢复通畅,减轻心脏的负担。1980年,他们发明了一种口服药物疗法,让病人同时服用两种化合物,其中一种能帮助血管扩张,另一种则能够提升人体内氧化氮的水平(氧化氮被认为是天然的血管扩张剂)。然后,这些心脏病科专家开始在十几家美国退伍军人医院里对640名病人进行研究,以评估这种疗法对心力衰竭症患者的疗效。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混合药物疗法似乎能略微减低病人的死亡率。于是,美国各个不同的心脏病学组织(包括美国
心脏协会)开始建议医生们,让那些对其他疗法反应欠佳的病人接受这种疗法。1991年,科恩和同事们在退伍军人医院里完成了第二次试验。这次试验的目的是,比较他们的混合药物疗法与另一种新药依那普利(Enalapril)的功效。依那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使血管扩张。
1996年,北卡罗来纳州的小型药品公司Medco Research向科恩购买了生产上述混合药物的特许权,然后向FDA申请批准其上市。这时,混合药物中的两种药物已被合并成为单一的药片,并被命名为BiDil。然而,FDA的顾问小组认为,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BiDil对心力衰竭症有疗效,所以,没有批准它上市。
其后不久,BiDil转变为一种基于人种的药物卷土重来。1999年,科恩和几位同事审查他们以前在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医院所做的研究,并重新分析数据。科恩说:“我们忽然发现,和白人相比,黑人的疗效要显著得多。”虽然,科恩如今仍认为BiDil应该对任何人都有效,但研究中的数字显示,平均而言。药物在白人身上产生的疗效很小,小得甚至在统计学上可以说毫无意义。然而,在黑人身上,这种药物在首次研究中将死亡率减少了47%(在后来的A-HeFT试验中,死亡率减少了43%),而在第二次研究中,白人对依那普利的反应好过对BiDil的反应,但许多黑人对依那普利的反应很差。对这些黑人而言,BiDil与第一次试验一样,显示出更有疗效。
科恩说,其实,这些结果不应令人感到意外。他指出,那时候,其它的一些研究也显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黑人身上产生的疗效比不上在白人身上产生的。此外,还有证据表明,白人和黑人对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不同的反应(高血压是导致美国黑人罹患心力衰竭症的主要原因)。不过,科恩承认,没有人知道为什么BiDil对黑人有更大的疗效。他说: “我不会假装了解所有的因素,也不会认为那是一种必然性的差异。但总体而言,黑人和白人的反应显然是不同的。”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BiDil的有效性取决于心力衰竭症的起因。心力衰竭症可以由许多种不同的因索引起,包括曾经的心脏病发作和长期高血压问题。此外,有一些专家相信,BiDil对于由高血压引致的心力衰竭症最有疗效,无论患者是黑人还是白人,情况都是如此。
如果这种猜想成立,它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黑人和白人对BiDil的反应有差别。美国黑人中患有高血压的比例很高,而有50%以上患有心力衰竭症的黑人是由于高血压引发的。另一方面,大部分白人心力衰竭症患者(约占70%)的致病原因是心脏病发作或慢性心脏病。
为什么黑人容易患上高血压呢?科学家至今尚未能找到原因。有些研究将其归咎于环境因素,另有些研究则认为,似乎与某些基因变体有关。扬西说,使问题变得更复杂的原因是,有一些证据显示,基因因素会导致高血压对黑人体内的组织造成更大的伤害,使黑人因此更容易患上心力衰竭症。
扬西说:“在心脏病科专家看来,无论致病的原因是什么,发生在黑人身上的心力衰竭症可以说是另一种病,因为它本身的表现有异于其他人的心力衰竭症。”他指出,和白人相比,黑人心力衰竭症患者的发病年龄较轻,对现有疗法的反应较差。BiDil之所以会对黑人患者特别有帮助,部分原因是它能改善氧化氮不足的问题,而使用氧化氮的能力较差正是许多美国黑人的通病。
其实,如果BiDil对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症患者非常有效,它应该也能为成千上万其他族裔的美国人带来好处。毕竟,氧化氮不足问题并非只出现在黑人患者身上。扬西说,他确信BiDil不仅对美国黑人有效,对其他种群的病人也有效。科恩说:“最理想的是,让医生能够为所有已经被诊断有氧化氮不足问题的心力衰竭症病人处方BiDil。但不幸的是,如今还没有任何能帮助检验出这一问题的简单试验。”因此,就目前而言,根据人种来推断病人是否有这种问题,无疑是一种虽不完善却仍可取的方法。
强加的差异
对许多批评BiDil的人而言,这正是可争议之处。他们质问道,有什么医学上的理由能证明医生应该根据广大种群的平均反应来做出可能影响个别病人生命的临床决定呢?更重要的是,怎么能根据一套被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没有多少遗传学基础的人种分类来做医学决定呢?
FDA用以评估临床试验的准则承认,美国至少有5种不同的种群,即美国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土著、亚裔美国人、黑人或非裔美国人、夏威夷土著或其他太平洋岛民,以及白人。这些种群中的每一个都拥有本身的社会传统、文化传统和祖传血统,然而,科学家几乎找不到任何独特的基因模式,可以证明它们是互无关联的种群。传统的种群可能基于社会上、经济上或政治上的原因而形成,大多数遗传学家都质疑,它们的形成是否与生物学因素有任何关联。甚至有一些被普遍认为只会在某些特定人种中出现的疾病,也常常出现反常的情况。例如,许多人认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黑人病”,侵袭整个地中海地区及非洲。但出人意料的是,这种病在希腊某些地区也非常流行,而非洲南部的黑人却不携带会导致这种病的基因特征。
配备了新型基因分型工具的种群遗传学家和研究人员们通常对传统的种群分类并不重视,相反,他们致力于识别基因变体的模式,特别是单核苷酸的多态现象(SNP)。所谓SNP,即染色体上某个特定位置的一个单核苷酸出现变体。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情况在某些种群中非常普遍。他们还发现,SNP通常在一种叫做单元型(Haplotype)的基因组块中发生。目前,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正在对几个不同的种群进行研究,记录某些特定基因组块的相对频率。这些种群包括中国的汉族人、尼日利亚的约鲁巴人、日本人,以及有北欧或西欧血统的美国人。该组织发现,虽然这些种群的某一特定SNP基因块往往会出现相同的变体(通常是每一基因块有几个版本,而这些版本在所有种群中都可以发现),但某一特定版本的相对频率在不同种群中却有差别。
与此同时,各种权威科学期刊也刊载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的目的都是试图证明,某种医学状况与一些可以在某些特定种群中发现的基因变体有关联。例如,有一篇发表于《美国流行病学学报》的研究报告指出,黑人妇女比白人妇女更可能携带几种与增强炎性反应有关的基因。
有一项发现对于预测病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有用。那就是:在不同的种群中,某些与人体内几种主要代谢酶相关的基因变体可能有不同的频率(这些代谢酶对药物在人体内如何分解很有影响)。美国杜克大学种群基因组学和药物遗传学中心的主任、人类基因学家大卫·戈尔茨坦(David Goldstein)说,事实上,在42种已被发现与药物反应有关的基因变体中,有2/3在欧洲裔和非洲裔的种群中出现不同的频率。他说:“初步的结论是,这些变体会导致这两个种群在对相关药物的反应上出现差异。”尽管这一结论显然过于简单化,但这些变
体确实表明了遗传学能帮助推断药物对不同种群的疗效。
到目前为止,根据种群遗传学的发现来处方药物这种做法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各方面对这种做法仍然颇有争议。美国霍华德大学的罗蒂米说,问题出在不应该将有关基因组模式的复杂数据强行塞进传统的人种类别中。他指出,根据人种来推测药物的反应是不妥当的,以BiDil为例,科学家至今仍未找到任何相关的遗传学证据,来证明应该只为黑人处方这种药。
实际上,尽管将来BiDil很可能被当作一种只向美国黑人推销的药物上市,专家们却几乎一致地认为,这种药也能挽救无数其他种群心脏病患者的生命。许多专家指出,真正重要的是,怎样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这种药对哪些病人有疗效。NitroMed公司声明,它正在寻找某些重要的基因标记和其他标记,用来帮助推断哪些非非裔美国人也能从BiDil受益。当然,要找到这些标记可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金钱。
戈尔茨坦说“如果A-HeFT临床研究结果确实令人信服,那么这种药应该获得认可。但更重要的问题是,FDA应该要求些什么?”他认为,FDA有必要制定一套能准确识别什么类型病人将可以从BiDil得益的全面性分析方法。“FDA不应该过于信赖制药公司的信誉,那样做是不明智的。它必须多方质疑。”他指出,非裔美国人是“非常多样化”的,而这就意味着BiDil可能只对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产生疗效,使NitroMed的潜在客户群因此缩小。此外,要在一个人种多样化的群体中查明什么类型的病人将可以从BiDil得益,将需要花费许多资源。戈尔茨坦说:“如果你认为制药公司会愿意在它们得不到多少商业利益的领域花费金钱,那你太天真了。”
戈尔茨坦指出,如果FDA最终批准BiDil上市,它在批准文件中如何措词将非常重要。他说:“如果FDA说这种药对黑人有效、对白人无效,那它就大错特错了。它必须明白,黑人并不是一个独特的种群。要确定某种药会对什么类型的病人有疗效,以人种作为准则永远是不可靠的。如果你没有其他数据,以人种作为临时准则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应视之为终极准则。”
诸如此类的忧虑反映了人种因素在现代医学中仍然扮演着一个模糊的角色。甚至那些支持BiDil的人也同意,他们只是在利用人种作为一种基本方法,以推断什么人可以从这种药物得益。扬西指出:“人种因素非常不可信赖。最重要的是,必须继续努力寻找其他方法来识别什么群体对BiDil反应最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人种的层次上。另一方面,科学家很久以前便观察到,由于一些复杂的原因,包括生物学原因和社会原因,不同人种的健康情况会有差异。我们有责任查明,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存在。”他相信,不同种群在药物反应上的明显差异,能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很好的机会,去进一步了解各种与疾病和药物反应有关的因素及机制。他说:“人种因素只是一个方便的立足点。你必须明白它代表的是什么。”
反对声音
对许多美国科学家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研究各种导致人种间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各个不同种群在健康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差别。这些差别之中,有很多也许可以归因于卫生保健服务的享用机会及经济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现有的药物都经过临床试验,而试验对象大多数是白人。因此,如果不同人种在对药物反应上存在着遗传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不同人种间健康状况的差别增大。
旧金山加州大学的医学及生物药物学助理教授艾斯特班·冈萨雷斯·伯查德(Esteban Gonzalez Burchard)向来快人快语,但在解释他的研究时,他似乎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说话也慢了。他的研究的主题是:为什么拉美裔美国人患哮喘病的比例会特别高?为什么他们对哮喘病药物的反应会如此不同?在美国,波多黎各裔人比任何其他种群更容易罹患哮喘病,而且,他们对主要的哮喘病药物阿布特诺(Albuterol)通常反应欠佳。相反,墨西哥裔人中患哮喘病的比例很低,而且药物能对他们产生良好的疗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一个谜,也是一个关系到成千上万人命的公共卫生难题。伯查德说:“波多黎各裔的孩子如果服用阿布特诺,所得到的疗效远远比不上其他族裔孩子们的。
和基因组学中许多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伯查德的研究仍处于开始阶段。他面临的挑战清楚地反映了一点:要测定人种差异在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困难的事。拉美裔美国人在文化上和社会上都非常多元化。例如在遗传方面,他们兼具了非洲人、欧洲人和美洲土著的血统,且血统的混合情况各不相同。伯查德正在设法查明,某一特定种群中每一个有相同祖先的群体的相对差异(例如,和波多黎各裔人相比,墨西哥裔人具有较少的非洲祖先遗传特征),希望借此找出某些特定的基因因素。
不久前,伯查德识别出了一种似乎与波多黎各裔人对阿布特诺反应欠佳有关的特定基因变体。在墨西哥裔人身上,这种基因变体似乎对阿布特诺的效力毫无影响。虽然这一发现似乎不够明确。难以令人信服,但它已使伯查德得到启发,并想到,导致人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仍然未被识别出来。伯查德说,这一点非常重要,虽然他还没有找到证据,但他已经知道有这些证据存在。
伯查德说,研究人种差异能比研制BiDil创造更大的机会。不同种群间的健康差别是非常宝贵的线索,能帮助科学家找出一些关键性的基因和环境因素,从而设计出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最重要的是,必须根据这些线索追查下去。他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同种群间存在着人种差异,不应视而不见。不幸的是,人种是一个政治敏感话题,肯定会招致反对声音。不过,研究人种差异确实能为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我们不应因为担心有人反对就踟躇不前。”
那么。通过BiDil去开始理解人种、医学和遗传学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途径呢?关于这一点,科学家还在争论之中。明尼苏达州哈姆林大学(Hamline University)的法律学教授强纳森·卡恩(Jonathan Kahn)撰写过许多有关BiDil发展史,及相关法律问题的文章。他断言,制药公司之所以会决定只向黑人销售这种药,主要是由于商业与专利权上的原因,而不是医学上的原因。他指出,如果FDA同意这种药只适用于黑人,那就等于赞同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即:人种差异完全是遗传的。
大部分关于BiDil的争论都表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是否批准这种药物上市应该交给公众决定。没有人认为这种药仅仅会对非裔美国人有疗效,也没有人佯称,已经识别出了一些仅仅在黑人患者身上出现、和这种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的特定基因因素。事实上。和种群类别本身难以界定一样,什么病人群体将可以从BiDil得益也很难界定。然而正因为如此,分歧出现了:利用人种作为权宜之计,是否值得呢?只为黑人处方这种药丸,是否可能导致人们很容易对黑人的遗传特征产生误解呢?
李冉冉
一、学习目标 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4、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对资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计算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以及人口过多所产生的问题。
6、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7、通过读图,提高学生利用图像说明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 世界人口的增长
1、读图4.1,思考:曲线的形态是怎样反映出人口的增长变化的?什么时期人口增长发生了很大变化?
2、看书中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然后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3、看书中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从图中了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世界人口的分布
1、看书中图4.6,填写表格,明确什么是人口密度。
2、读图4.5世界上哪些大州人口最为稠密?哪些地方人口比较稀疏?
3、看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稠密的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人口问题
1、读图4、7,思考
人口增长过快除了图片中的问题外,还带来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2、读图4、8,理解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不同的人种
1、看图4、10,说说三大人种的特征有什么不同?
2、看图4、11,思考:人种的区别只是身体外部特征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世界人种的分布又是如何的呢?
(二)拓展延伸
人口增长过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众多的问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们的环境、资源不协调,那么是不是人口增长慢就好呢?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人口不仅不增长,还出现了负增长,是不是就不存在人口问题呢?我们将如何解决呢?
(三)、巩固练习
1、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正确的组合是()。A.非洲和欧洲
C.亚洲和欧洲
B.亚洲和北美洲 D.非洲和美洲
2、非洲北部、亚洲西部主要分布着()。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棕色人种
4、下列问题城市表现突出的是()。
A.环境污染、交通拥挤
C.供水、住房紧张
人口与人种
商南县赵川镇初级中学 段涛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生
学科:地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世界人口的分布及人口的增长状况。
教学课题: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人口观,形成一个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何帮助学生真正形成这些观念成为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应本节内容的特点,一方面可以利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进行讲解,另外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课本资源,即数字和图表功能对这些内容来进行分析叙述。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状况以及其特点都可以从图表解读和数字分析中得出来,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教材并没有作具体的分析讲解,所以,老师在该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最好是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参插叙述,最后再由学生归纳得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
3.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4.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结合图表、地图分析问题,通过计算掌握问题 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世界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咱们学过了世界的地形和气候,这一节我们开始学习世界的居民,你知道世界上现在有多少人吗?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节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幻灯片1:标题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 学习新课: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
出示幻灯片:《世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回答:
(1)1750—180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说明:曲线越平缓,说明人口增长越慢;曲线越陡,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由图可知,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180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逐渐加快)(3)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快速增长)出示幻灯片: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人口增长逐渐加快;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口快速增长。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世界70亿人口日是哪一天?(70亿,2011年10月31日)
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的第70亿位居民”
活动
(一)P65页第1题,让学生读P65页《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并填左表,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出示幻灯片:《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及说明问题》并讲解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它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口基数越大,增长也就越快。)
出示幻灯片: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如何计算?(让学生阅读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总数×100%)
出示幻灯片: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增加;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减少。
出示幻灯片:举例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活动
(二)P65页第2题,让学生回答并提问: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高?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低? 出示幻灯片:图《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
提问: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哪一个地区?最慢的是哪一个地区? 出示幻灯片: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
依据非洲的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的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过度:那么世界上的人口是怎么样分布的呢?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板书)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一个地方人口疏密的程度我们用什么来表示?(人口密度)
出示幻灯:什么是人口密度?它是如何计算的?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地区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
出示幻灯片:计算咱们班级的人口密度
活动
(四)让学生填P67页第1题:世界人口的分布是怎样的? 让学生读P66页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回答: 1.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大于200人)2.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小于1人)出示幻灯片:指图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 出示幻灯片: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至于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原因以及世界上的人种我们下一节再讲。
课堂小结: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世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率情况、人口曲线图的绘制、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等知识,希望对同学的日常生活有用。
巩固性测试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
和
决定的。2.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
3.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上看,亚洲的 和
部
洲和
洲的东部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4.某城市总人口为100万,1999年出生并成活婴儿25000人,死亡15000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我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某次我国总人口约为12亿,则我国的人口密度为
(人/平方千米)。课后作业布置: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板书设计: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
1、人口密度= ————————————
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1)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
(2)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疏。教学反思: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原因之一。在当今社会人口迁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该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本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通过案例和活动探究,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析,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多列举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
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会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核
心
目
标
1.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结合地理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区域认知
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教学重、难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影响
2、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每年的春运是全国大规模的人口移动,这种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展示2017年的春运场景图片)
图1.10
2017年的春运场景
一、人口迁移
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教师分析人口迁移要素:
空间:改变居住地、跨越行政区界线
时间:达一年以上
(承转)判断人口迁移要遵循上面几个要素,在生活中哪些案例属于人口迁移呢?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点拨
(过渡)人口迁移会使得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教师讲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设问)怎样来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是迁入还是迁出呢?
教师讲述:
人口机械增长率的概念和计算。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为人口净迁入区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为人口净迁出区
(过渡)当今社会是一个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时代,这样的迁移会对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探究活动: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图1.11)
图
1.11
人口迁移产生的不同影响举例
提示:从迁入地和迁出地,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来探究
(承转)从探究活动,我们认识到人口迁移会对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人们发生迁移呢?
教师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承转)要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师讲述和分析图1.12
图1.12
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示意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有哪些呢?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讲解图1.13)
图1.13
主要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过渡)通过人口的推拉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口迁移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师讲述;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让学生了解自然因素由哪些要素组成,并且理解自然因素是基础因素,)
(设问)上面我们讲了人口的推拉理论,自然因素哪些要数是拉力因素,哪些是推力因素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归纳
拉力因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
推力因素: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
(承转)接下来我们来看书本上一个案例,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和移民潮,看看自然因素中的一些要素变化如何对人口迁移产生重大的影响的,学生阅读教材P10的案例,教师点拨分析。
为纪念爱尔兰大饥荒150周年,1997年爱尔兰人在首都柏林街头修建了一系列逃荒者的雕像。图中痛苦的逃荒者无声地叙述着爱尔兰曾经的悲惨经历
图1.14
爱尔兰大饥荒纪念雕像
(过渡)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重大的影响,而人文因素则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下面一起来看看人文因素中哪些要素会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吧。
教师讲述:(2)人文因素
在人文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人口迁移的目的:为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的发展。
学生举例,教师点评(例如:深圳的发展,墨西哥人迁往美国等)
(承转)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除此之外,其他的人文因素也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文P11,并分别举例说明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011—2017年,饱受内战摧残的叙利亚,有400多万人逃离家园,约占该国总人口的1/5
图1.15
战争导致叙利亚人口外迁
教师举例补充说明。
活动探究;分析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图1.16
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
图1.17
美国洛杉矶城市景观
1.结合背景资料,归纳美国不同阶段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2.任选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承转)通过活动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世界和中国国内表现也是如此。
教师板书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P13和图1.18
15—19世纪人口向新大陆迁移方向,归纳国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教师点拨、小结
1.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口继续迁往美洲、大洋洲等地。
二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分析图1.19,注意与之前15—19世纪人口向新大陆迁移示意图的对比)
图1.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成为人口净迁入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教师指导学生月度分析P14案例,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占比超三成。)
近年来,由于战乱,西亚和北非的大量难民迁往欧洲。
(承转)在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学生阅读P14—P15国内人口迁移,思考国内人口迁移有哪些时空特点
教师讲述:
2.国内人口迁移
(1)规律(可以分两个阶段)
工业化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工业化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过渡)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又有哪些规律和特点呢?
(2)
我国人口迁移
历史上:多次发生大规模的国内人口迁移
教师举例讲解(安史之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949年—改革开放前,国家实施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教师举例: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劳动)
改革开放后: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沿海地区吸引大量内地人口迁入。(教师举例: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深圳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图1.20)
图1.20
2005—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分布
安排学生活动(P15调查家庭人口迁移情况)
板书设计:
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情况、特点、迁移方向、原因)
一、探究性化学知识的积累
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单质、氧化物性质的研究性学习,如对氧气、氢气,主要考虑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和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对单质碳的学习,一般从木炭的颜色、状态、吸咐性以及可燃性、还原性等角度考虑。对金属铁的探究,一般从它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与酸、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及生成物氢气的可燃性、亚铁盐溶液的颜色等方面考虑。对金属铜的探究,主要考虑铜的颜色;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铜绿;在氧气中燃烧能够得到氧化亚铜、氧化铜;与盐酸、稀硫酸不发生置换反应;与浓硫酸发生反应生成气体,猜想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硫气体,并通过生成气体的性质进行探究;与硝酸发生反应生成不同的氮的氧化物等。对氧化亚铁、氧化铁、氧化铜等物质的探究,主要考虑它们的颜色以及与盐酸、稀硫酸、硝酸反应生成物溶液的颜色进行探究性教学。
如右图,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是:选择红磷作为固体反应物, 它们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反应, 利用过量的红磷将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 生成新的固体物质, 使密闭容器内空气体积减小 (减小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 , 气体的压强减小, 引起水面变化, 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在这一实验中, 选择不同的药品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现象,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判断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能否使密闭容器内气体体积减小, 气体压强变小。假如用木炭测定空气中氧气, 木炭燃烧虽然消耗了氧气, 但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会弥补所消耗的氧气体积, 反应前后广口瓶内气体压强并无明显的变化, 因此, 烧杯中的水不会倒吸到广口瓶内, 实验就会失败。
二、探究性思维方式的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操作及装置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以训练和巩固应该掌握的化学知识。在研究实验现象时,常见的化学反应比较容易理解,如对碳而言与盐酸、稀硫酸不发生反应,就说明黑色固体不溶解,它的氧化产物有两种,一种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一种可以进一步燃烧,并观察到蓝色火焰;对水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不是如书本所述为准确的2∶1,氧气的体积总是偏小,通常解释为氧气具有微溶性,而实际水电解未生成氧气前氧元素还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消耗,这方面知识虽超出了初中课本知识的范围,但要升华学生的知识,就必须深入探究,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对初中生少见、富有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如对铜是否能与浓硫酸反应,如果反应后能生成气体,气体是氢气、氧气、二氧化硫还是三氧化硫?这样,从生成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角度来考虑问题,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再如,某班同学,通过上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实验总是有误差,他们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后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同学们产生了各种猜想:甲同学可能是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也可能是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乙同学可能是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也可能是因为他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他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对于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教师要引导、训练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进行推断。在上例中,关键看操作的结果是导致密闭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变大还是减小,通过分析,学生们的想法就得到了证实,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同时,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得以激发。
三、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养成
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又服务于生活。为了生活而学好化学,是化学新课程体现的重要理念之一。九年级化学教材有许多新情景材料的探究习题,贴近生活实际,体现了知识的应用性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广泛联系起来的意识,使之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达到学以致用。如家庭小实验,可以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实验,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资料查阅、替代药品和仪器收集、现象观察与记录、结论与分析等全过程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由此,他们摆脱了课堂教学的约束,通过全家总动员,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印象也更加深刻,这就有利于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关键词:人民版;人教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59-1
新课改在江苏已经推行六年。根据江苏省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两种教材——扬州、镇江、盐城用的是人民版,其他地区用的是人教版),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笔者认为教师们有必要弄清楚两种教材编写内容的异同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内容比较
1.课前提示
人民版课前提示着重说明本课的主干知识,主要说明了三点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③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是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这样编写有利于学生在预习时初步了解本课的主干知识。而人教版则主要说明了两点内容:①弱国无外交。②国家独立是外交走向辉煌的前提条件。其更多地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国内背景——新中国的成立,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是建国初期外交走向辉煌的重要前提。
2.正文部分
两种版本的正文均为三个子目:①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③走向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但在具体内容上有些异同:
第一目: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相似之处:背景方面均指出两大阵营对峙,以便于学生在学习建国初期的外交时能把它放在美苏两极格局的国际背景中,更加便于他们理解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内容一样都是“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不同之处:一方面,人民版把中苏建交、建国初期建交高潮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放在第一目。另一方面,在辅助性材料选择上,这两个版本均有图片呈现和文字资料,但在内容选择上有很大的不同。背景部分人民版采用了“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示意图”,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建国初期外交的国际环境,更便于他们理解为何中国在建国初期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就“建国初期外交方针”内容上,人教版呈现了“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告》”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两组图片和一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文字资料,通过这些原始史料的呈现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此外,人民版还有“学习思考”一栏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①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②为什么说“另起炉灶”就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相似之处:首先,都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容、影响。其次,辅助性材料均有“周恩来访问印度”的图片。
不同之处:人民版还介绍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知道这个原则是在什么国际环境中提出的以及提出的目的。
第三目:走向国际舞台。
这一子目主要涉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首先,关于日内瓦会议,相似之处:都讲述了日内瓦会议的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不同之处:日内瓦会议的影响:人教版侧重于对中国的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人民版则侧重于对世界的影响: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其次,关于万隆会议,相似之处:都涉及万隆会议的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万隆精神。
不同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万隆会议的影响:人民版没有结论,是开放性的;人教版主要讲述了对中国的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二,辅助性材料主要是人民版在知识链接中介绍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说明新中国初期走向世界舞台的艰难。
二、教学策略
根据江苏省目前“一标两本”的实际,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高中历史教学要求为依据进行教学,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笔者在备课时就参考了2009年江苏省高中历史教学要求:①了解从新中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②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③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因此,本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人口与人种人教版】推荐阅读:
世界的人种优秀教案09-21
解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论文10-28
中国人口与民族07-23
人口与城乡格局优化09-06
中华民族与人口11-08
人口与经济发展11-10
人口理论与计生工作10-02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挑战10-22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10-26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