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发展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口发展

人口发展 篇1

建设人口均衡社会

内容摘要:

我国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口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关系正在发生着转变,人口问题的性质正在发生着转变,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正在发生着转变。在新形势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人口结构

性别结构

人口均衡

老龄化

正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在层次上,它要求不但人口自身各个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而且人口与外部各个因素之间也要相互匹配;在内容上,它要求不但要实现人口数量上的理想状态,而且要实现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在此背景下,“促进人口均衡”概念被提出来。

一、人口均衡概念

均衡的本意就是平衡,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相等或相抵。应用在人口发展方面,它至少包括下面两层含义:

第一,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与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力量相平衡。它是指人口发展既不能落后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所能承受的范围。

第二,在人口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力量作用要平衡。人口内部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而且各要素都有自身的理想状态。例如,人口规模的理想状态是适度,人口素质的理想状态时不断提高,人口结构的理想状态是各部分比例恰当,等等。所以人口各要素内部力量的平衡是指各个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应向其理想状态发展,不会由于其中某一个(或多个)要素的发展而使其他一个(或多个)要素背离它们的理想状态而发展。

综合上面的观点,我们对人口均衡作出如下定义: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实现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合理分布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等目标。

二、人口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人口发展就是风险——安全、代价——贡献、成本——效益关系的演变过程,所以积极的人口发展就是风险最小化但安全最大化、代价最小化但贡献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但收益最大化的人口变动过程。

第二,人口各方面的发展都很重要,必须实现均衡发展,不能也不可能先发展其中一方面,然后再发展另一方面。因此人口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一个都不容暂缓发展或落后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人口变量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变化具有长期性、世代复制性的特点,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所以,当我们为了顾及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发展,而等到日后再来纠正这种失衡的现象时,所付出的时间、经济和社会代价将会是巨大的。

第三、人口均衡发展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在现实中人口自身往往不能自动实现均衡,甚至我们观察到更多的是人口不均衡的想象,人口要素之间、人口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比比皆是。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人口均衡”作为一种人口发展的总体性目标提出,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三、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人口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与30年前相比,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已经得到缓和,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并相互交织,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第一是人口“三大高峰”将先后到来。今后20至30年,我国将先后迎来劳动人口、总人口、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明显。

第二是出生人口素质亟待提高。据测算,我国每年出生时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和出生后逐渐显现的缺陷约占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到6%,这直接影响到近百万家庭、几百万人的生产和生活。

第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2009

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比2008年下降了1.11,但仍然严重偏离正常值范围。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将严重影响性别平等、妇女权益、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

第四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2009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今后人口老龄化速度还将加快。

第五是人口迁移流动呈现新特点。《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表明,目前,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将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在现居住地生育现象十分普遍。流动人口长期定居和举家流动的趋势明显,“二线”城市和城镇人口流动活跃,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

新时期我国人口计生工作仍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要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人口发展规律。人口变化和人口发展都有着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要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这些规律,并以其作为决策的客观依据,做到“两个统筹”:一方面要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发挥人口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各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具有科学的战略性思维。人口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口变化的影响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人口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科学的、综合性的战略思维和创新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以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和人财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制机制;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教育、行政等方式,提高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形成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超越人口手段。人口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因此,人口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地依靠人口手段,而是需要更多地依靠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手段,要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进一步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制度,同时探索人口计生政策与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形成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社会政策环境。

第四、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人口均衡发展战略中,以人为本是首要的核心准则,保障人的权利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基本宗旨,人口计生系统还要和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从面向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逐渐向全人群和生命的全过程转变,如积极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老年人服务关怀等工作,不断完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发展的不均衡,科学的人口均衡发展需要左盼右顾、瞻前顾后、统筹协调。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口观的指导下,才能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人口治理模式,避免由此带来的负面后果。要向“确保家庭权益,倡导适度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优化”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适度生育和人口优化的积极人口政策将从数量、素质、结构等全方位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人口社会学》作者:佟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03出版)

[2]《新人口论》作者:马寅初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01出版)

[3]《人口原理》作者: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Malthus.T.R)、王惠惠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出版)

[4]《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

作者:张恺悌、张恺悌、郭平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01出版)

[5]《人口论-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马尔萨斯)北京大学出本社

[6]《人口社会学》

王树新著

中国劳动社会科学出版社

[7]《中国人口》

田雪原、周丽萍著

人口发展 篇2

关键词:北京,人口规模,人口调控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 北京人口增长过快, 城区人口密度过高, 给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就业和城市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如何有效地调控人口, 使人口规模与城市承载力相适应, 实现城市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1 北京市人口发展现状

1) 常住人口规模快速膨胀。近年来, 北京市执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同时积极探索“以业控人”“以房管人”等措施, 加强人口管控, 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北京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未能得到有效地遏制。早在2009年北京人口规模已突破城市总规所提出的“到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 800万”的调控目标。2012年人口规模达到2 069.3万人 (见图1) 。

2) 常住外来人口成为人口增长主要原因。由于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首都独特的行政、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资源优势, 吸引大量人口来京创业、“追梦”、居住。2003—2012年, 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长迅速, 年均增速为10.8%, 远高于户籍人口年均1.1%的增速。常住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3年的21%增长到2012年的37.4%。常住外来人口增长对总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1% (见图2) 。

3) 人口增量集中于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在旧城改造过程中, 部分户籍人口疏解到其他区县, 但外来人口增加明显, 总人口不降反增, 2012年比2000年净增8.1万人。城市功能拓展区是人口总量最多的区域, 占全市总人口的48.7%, 达到1 008.2万人。城市发展新区随着住宅的大规模开发吸引了大量居住人口集聚, 人口增速最快, 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25.1%增长到2012年的31.6%, 达到653万人[1]。

从外来人口增量看, 2003—2012年, 全市新增常住外来人口466.2万人, 主要分布在朝阳、海淀、昌平、丰台、大兴、通州六区, 共占到全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量的82.2% (见表1) 。

4) 就业人口规模快速增长。2003—2012年, 全市就业人口总量从703.3万人增长到1 107.3万人, 年均增速达5.2%, 高于常住人口年均3.9%的增长速度;年均新增就业人口44.9万人。全市新增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探业以及房地产业, 分别占到全市新增就业人口总数的15.4%, 13.7%, 9.5%, 9.3%, 6.9%。

5) 外来就业人口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根据抽样调查推算, 外来就业人口占全市就业人口的比重从2003年的33.7%上升到2010年的55.7%, 成为北京市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就业结构优化的效果还不明显, 在新增外来人口中, 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与首都产业调整方向不甚一致的传统行业就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 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建筑业的常住外来人口分别占到29.5%, 17.7%, 9.4%, 9.2%, 这四大传统行业吸纳了外来就业人口总量的2/3左右。

2 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人口膨胀相对过快,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北京市城市中心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 由于危旧房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与人口疏解和城市功能优化组合不紧密, 造成中心区人口和城市功能的压力沉重, 正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

2) 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空间不匹配, 职住不平衡问题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集聚了全市近六成的就业人口, 其中, 西城金融街、朝阳CBD、海淀中关村西区等地区成为主要的就业区域。总体来看, 就业主要集中于四环以内;而居住人口向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边缘地区集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表2显示, 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外, 职住比 (职住比是指就业人口数与15~64岁常住人口数的比值) 逐渐下降, 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职住比相对均衡, 城市功能拓展区的职住比失衡问题严重, 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职住比失衡更加严重。如昌平、通州两大居住人口集聚区, 职住比严重不平衡。2008—2012年, 昌平区新增常住人口88.8万人, 是新增就业人口 (5.2万人) 的17.1倍;通州区新增常住人口25.2万人, 是新增就业人口 (2.8万人) 的9倍。日益严重的“职住不平衡”使得新城发展不仅没有起到有效缓解中心城功能过于集中、人口过度集聚的压力, 反而加重了通往中心城的交通拥堵等问题[2]。

3) 人口增长稀释了公共服务供给增量, 人口与公共服务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近年来, 北京市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方面都有显著增加。但是, 这种资源供给的增加很快被增长的人口所稀释, “入学难”“就医难”问题依然存在, 甚至更加严重。全市随迁子女从2000年的8.5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49万人, 年增3.4万人, 而且巨大的学位缺口正在由小学向中学传递 (据市教委估计, 2015—2016学年小学在校生将达到91.4万人/年, 这意味着如果按照每所六年制小学设置24个35人标准教学班来计算, 到“十二五”期末需要增加253所小学, 才能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入学。随着时间推移, 学位缺口还将传递到中学阶段, 到“十三五”期间全市中学学位缺额将逐年增加) 。同时, 三甲医院、重点中小学校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仍主要集中于中心城, 而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公共服务资源远不能满足当地居民需求。比如, 顺义区目前没有一家三甲医院;再比如, 昌平区回龙观和天通苑集聚了70万人, 医疗资源 (仅有一家三甲医院) 以及幼儿园、中小学校等教育资源都存在较大的缺口。同时, 大量外来人口聚集给城市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蚁居”“蜗居”现象普遍, 安全隐患突出, 社会治安秩序混乱等, 都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

3 人口调控的思路及对策

1) 以大区域视角着眼首都人口问题。解决北京的人口问题, 不能仅仅局限于北京范围内, 而应在京津冀地区乃至环渤海区域等更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实现功能再配置, 形成都市圈联动发展格局。加强北京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 通过“共建园区”等模式促进产业转移。跨区域配置首都城市功能, 将部分制造、养老休闲、会展、批发商贸、农产品供应等城市功能向周边地区有序转移。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城市功能的跨区域配置,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缓解周边地区人口向北京集聚的压力, 形成人口合理流动、合理分布的趋势。

2) 加快城市“副中心”和综合性新城建设, 形成人口“反磁力中心”。当前, 要集中力量建设通州“副中心”。超前规划“副中心”内部轨道交通建设, 合理配置地面公交线路, 强化与中心城、其他新城之间的畅通联系;高标准配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 增强对中心城产业、人口等功能疏解的吸引力;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增强“副中心”的生态环境品质。同时, 要加快综合性新城建设, 加快产业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综合性新城的转移力度, 促进形成人跟着就业和公共服务走, 基本生活服务跟着人走的良性趋势, 吸引中心城区和新增外来人口, 成为人口“反磁力中心”。

3)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降低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的快速增长。从北京市外来人口产业聚集现状出发, 北京未来产业优化格局应聚集高端产业, 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加快服务业的调整升级, 重点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同时对外来就业人口需求较低的行业, 如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综合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扶持现代服务业, 制定并细化生活服务业各行业的准入标准, 依托信息化和规模化经营,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降低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

4)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突破人口的承载极限。调整资源、能源利用结构, 提高使用效率, 是在人口仍将快速增长调整资源、能源利用结构, 提高使用效率, 是在人口仍将快速增长的背景下, 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也是不断突破人口承载极限的关键。一要充分运用节能技术, 扶持民用节能技术创新。大力支持和推广节水技术, 不断降低新水取水量, 进一步提高再生水的利用比例, 严格用水管理, 推进污水再生利用, 显著提高用水效益。二要通过发挥市场价格机制作用, 提高公共服务定价弹性, 研究对公共服务产品实行分区域分时段差异定价的可行性。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定价机制和区域差异化管理, 鼓励居民自觉节约, 引导居民向外围疏解。

参考文献

[1]冯健, 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地理研究, 2003, 22 (4) :465-483.

[2]黄荣清, 段成荣, 陆杰华, 等.北京人口规模控制[J].人口与经济, 2011 (3) :12-14.

城市人口均衡发展 篇3

关键词:人口;城市;均衡发展

城市化是一种趋势,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系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构成要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其中的人口问题是所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市人口均衡发展的意义

城市人口均衡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城市人口均衡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一定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状态。但是经济发展的矛盾逐步转移到了需求方面。只有城市人口均衡发展,才有利于改变多数人生产少数人消费的现状。才能推动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根据计算,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人发展成本是10万人小城市的1/6~1/8。我国只有16.5%的人口生活在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中,比世界平均水平低5.2个百分点,较发达国家相差很多。参见表1

二、保定市特征、优势与问题

(一)全市人口总量发展缓慢,主要趋于自然增长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1119.44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058.92万人相比,这十年共增加60.51万人,累计增长了5.71%。年平均增长率是0.56%,平均每年增长6万多人。与其他地区相比,保定市人口增长主要归于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数量所占比例不高。

(二)家庭户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03.92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071.93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3人减少0.2人。

(三)人口年轻,劳动力丰富

保定市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橄榄型”,即两头小、中间大的形态,这与保定市总的人口构成状况密切相关。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91.58万人,占17.11%;15-64岁人口为837.06万人,占74.78%;65岁及以上人口为90.8万人,占8.11%。

(四)保定市受教育人口不断提升,市民受教育程度不断增高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69.27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24.52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515.79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89.73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五)保定市区人口密度大,周边县城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不均

保定市区总面积22159平方千米,人口119437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5人。保定市区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385人,市区外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7人。

三、实现保定市人口均衡发展的思路

(一)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城市人口发展的基础在于城市的承载能力。承载能力高则有助于城市人口的均衡发展。因此想要加强城市的承载能力,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运输建设。

(二)优化产业结构

保定市自1992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后,产业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状态,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保定市人口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鼓励交通信息、物流、科研、金融保险等的具体配套措施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餐饮、零售业的环保排污、消防安全、卫生防疫扥方面的市场准入门槛,对其加强监管。

(三)提高人口素质

影响人口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口素质。保定市高素质人口数量少,所比重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并且与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很明显的差距。保定市今后要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并重。对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重视,并且大力引进。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四)提高人口管理水平

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注重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构建覆盖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二、努力形成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岗管人和以信息管人相互协调的管理系统。三、着力进行社区建设,加强社区管理。四、增加公益性服务,促进商业化与公益性服务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世巍.城市人口均衡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9-28.

[2]宋健,巫锡炜.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62-365.

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篇4

摘要: 马寅初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有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他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此外还讲述了人口和经济之同的关系及相互制约,以及对现阶段就业压力。并附上了一些解决方法,只有协调人口.经济发展,就业三者之同的关系,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马寅初 经济发展综合平衡 人口经济增长就业

1.马寅初和他的人口论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马寅初先生逝世已经32周年了。他在民主革命时期,为救国救民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马老先生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但当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他被批判为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中国的马尔萨斯”、“一贯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战线上经过拨乱反正,对马老的错误批判,已作了平反,特别对马老先生的“新人口论”已逐渐为我国广大干部与群众所传诵和赞扬。

马老关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理论中,正确地阐明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工业是主导的思想。马老针对我国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较慢的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人口太多,本来有限的国民收入,被六亿多人口吃掉一大半,以致影响积累,影晌工业化。因此,中国人口如继续这样无限制发展下去, 就一定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他竭力主张:“要提高农民分动生产力, 一面要积累资金, 一面要控制人口, ”努力“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入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他说:“人多固是一个极大的资源, 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我的新人口论主张保留它的好处,去掉它的坏处;保存这个大资源,但去掉这个大负担,方法是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马老这些科学论断和有力措她的建议,由子左倾思潮的干扰,使这些建议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纳,而且对他进行了错

误的批判,致使我国的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958年下半年以后,马老被点名批判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文字围剿和政治压力,马老却胸怀坦荡,无所畏惧。马老坚持真理的这一付铮铮铁骨和掷地有声的誓言, 将激励着我们后一代人。

2.我国人口与经济、就业的现状

人口与经济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生存问题。

2.1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

在社会中,消费者的数量总会超过生产者的数量。人口学将还没进入或已经退出生产领域的那部分人口称为从属年龄人口。中国人口结构现状如下。总人口:l,421,90,000,年龄结构:O—14岁:19.4%(256,600,000),15-59岁:69%(9ll,290,000)60岁或以上:11.6%(153,400,000)其中65岁或以上:8.1%(106360000)。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从属年龄人口比重大,社会负担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有:1)速度快,从成年型结构到老年型结构的转变,西方国家50~100年的时间,而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2)加速推进,2010年后老年人口的增加速度会越来越快。3)达到水平高,至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将比世界平均水平大6岁,4)是绝对量大,未来半个世纪我国将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总之,寻求新的筹资渠道不断充实社保基金,还要以企业和私人养老金计划、家庭养老和老年人自养等多种养老方式作补充。

2.2我国人口与就业形势

在就业市场主要是由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校的毕业生这三类群体组成。1)下岗职工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由于劳动保障部颁发了关于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基本上使国有企业由改制和主辅分离产生的下岗职工得到有效控制。2)农民工状况将得到缓解。虽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趋缓,但农民工的供给不会出现明显的短缺.主要有:第一。各级政府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力度。第二,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将被城镇医疗保险覆盖,优化了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第三,健全了劳动协调机制,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农民工的权益。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增加,虽然每年硕士招生数量都有增加,能够使部分大学生推迟就业,但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仍然增长明显.

3和谐就业的对策建议

尽管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6‰,但人口仍要持续增长10多年,人口将要增加2亿以上,2亿多人口对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十分巨大。经济发展在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上应该有所改变,构建人口、经济、就业三方和谐的发展有这样几个方面。1)加强社会培训。使居民都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确保不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2)发展第三产业,积极疏导服务业就业领域。3)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上途径多管齐下,可望将失业率控制在尽量低的水平。通过大幅度提高失业人员和城镇贫困人口的补助金标准,来确保现有的劳动者福利水平不致显得过低而导致因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参考文献

[1]周梅妮.张振威.我国劳动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9

[2] 胡子诚正确评价马寅初的综合平衡理论[J] 《探索》 1987年03月

[3] 周学馨 人口发展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人口管理创新[J]-理论月刊2009(6)

人口发展 篇5

永德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关于 “十一五”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

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的报告

市人口计生委:

“十一五”以来,我县的人口计生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口计生委的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巩固“三为 —1— 主”成果,强化基层基础,主攻重点难点,狠抓督办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十一五”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期工作情况作如下评估报告

一、人口发展基本概况

(一)1995年以来的人口发展基本状况

1995年末,全县总人口311121人,出生率12.10‰,死亡率5.40‰,自增率6.70‰,计划生育率84.76%。通过全县计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人口计生工作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出生率、自增率逐年下降,计划生育率逐年提高,自1995年以来,全县少出生人口1万多人,按照国家统一测算标准,相当于少需要5600万元的GDP总量;可为国家和家庭节约教育成本2.3亿元,为家庭和社会节约物资技术装备费2.5亿元;可节约耕地8000亩,可为各级财政节约退耕还林经费6.4万元,每年可为国家节约退耕还林粮食补助1200吨;每年可节约木材砍伐1.15万立方米,可保护有林地0.383万亩。从源头上减少财政支出,为化解“三农”问题、缓解就业压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近三年来的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发展态势 1.出生率

2008年9月底,全县总人口为339660人,出生2126人,出生率为6.28‰,2006、2007年全县出生分别为3167人、2832人,出生率分别为9.44‰、8.35‰。

2008年9月底,全县出生性别比为116,同比下降7。2005 —2— 年、2006年、2007年分别为114、112、116,均有所偏高。

2.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8年9月底,自然增长率为2.72‰。2006年、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52‰、2.75‰,用2007年末与2005年“十五”计划末比下降0.79个千分点。

3.计划生育率

2008年9月底,计划内生育2038人,计划生育率为95.86%。2006年计划内生育3069人,计划生育率为96.91 %,到2007年计划内生育2744人,计划生育率为96.89 %,2007年末与2005年“十五”计划末比上升1.94个百分点。

4.优选节育率

2008年9月底,优选节育率为82.10%。2006年优选节育率为84.58%,到2007年81.90%,2007年末与2005年“十五”计划末比下降1.88个百分点。由于开展优质服务以后,已婚育龄妇女对使用的避孕方法进行了选择,所以导致优选节育率的下降。

5.独生子女领证

全县2007年末累计领取独生子女证7882户,与2005年“十五”计划末比增加1972户;其中农业人口领取独生子女证4550户,占一孩户的42.17%;农业人口领取独生子女证与2005年“十五”计划末比增加1348户,一孩户领证率提高了9.64个百分点。

至2008年9月底止,农业人口本期领证156户。6.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

全县累计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85个。

—3— 7.出生缺陷变动态势及育龄人口生殖健康状况

1979年以前,全县人口增长处于无计划生育状态,特别是在农村,所以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极低,因为无科学的指导生育,出生缺陷率高,白化病、身体畸形、先天性精神病等病变现象较为严重。自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以来,通过全县上下努力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实施出生缺陷预防,出生缺陷率逐年下降,“十一五”以来降到最低,保障了出生人口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减轻了负担。

9.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一直是我县的一个工作难点,主要原因有:一是流出人口随意性大,一部分不经计生部门登记就擅自出门打工,导致流出人口底数不清;二是流入人口流动性大,除有固定铺面的经商者外,大部分人难以纳入正常管理。2008年,县政府制定了《永德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施方案》,8月底止,永康镇已完成流动人口清理整治工作。9月17日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于10月份对德党镇流动人口进行清理整治。其他乡镇11月底全部完成清理整治工作。

10.计划生育家庭人口规模及变动情况

在1979年以前农村家庭几乎每户人口超过4人,7至8人的家庭居多,人口最多的家庭达10人以上。“十一五”以来基本稳定在平均每户4人。

二、2005年以来人口和计划生育重点工作及其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4—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保障人口计生工作顺利开展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把人口计生工作列入全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分析全县的人口形势,深入基层督促指导,严格考核奖惩,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人口计生工作,把人口计生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位臵,综合决策,切实加大计划生育事业费的投入力度。各乡镇按县委、政府的要求,加大了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力度,乡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带领计生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为计生工作解决了不少的实际因难和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以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 “一票否决”制度,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机制建设进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县积极以宣传教育为基础,积极推进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一是结合实际,制订创建和巩固计划生育“合格村”工作实施方案,加强检查指导,严格按标准狠抓落实。把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与文明生态村建设有机结合,做到联创共建。同时建立“合格村”创建激励机制,对符合“合格村”标准的村(居)委会予以奖励,并及时兑现奖金。二是加强计生协会组织建设。目前,全县计生协会组织机构131个,会员人数占总人口的8.33%,有计生协会宣传服务阵地131个。三是稳妥推进计生“村民自治”。加强中心户长队伍建设,实现计生工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5—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法治化进展情况

计生工作者肩负着维护和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职责,计生工作者形象的好坏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望的高低,关系到计生政策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因此,我县注重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和塑造形象上下功夫。一是建立起行政管理、信息宣教与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工作,层层建立计划生育执法责任制、公示制、评议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认真执行“七不准”规定,做到规范、文明执法,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了计生工作由“行政管理型”向“优质服务型”的转变。计生信访渠道畅通,初信初访结案率达95%。二是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结合全县各项中心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抚养费的依法征收工作。与法院配合,严格按照征收程序依法征收。切实加强社会抚养费的管理,实行“乡收县管”,统一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及时上缴国库。所有社会抚养费全部用于县、乡、村三级计生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全县没有违法行政行为,所有征收工作全部依法进行。

(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流动人口管理中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常住人口管理,并主动提供宣传教育、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保健等优质服务。县成立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永德县流动人口查证验证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认真开展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集中服务月活动,—6— 同时每年组织公安、工商、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每季度开展全县性的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大检查活动,并结合计生信息化个案管理工作,抓好流动人口落实计生相应措施和婚育证的检验、催办工作。2006年、2007年,全县外来流动人口验证率均达95%。

(五)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进展情况 一是成立县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综治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国营农场和各职能部门相应成立综合治理领导机构,使全县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制订综治工作实施方案,制订《永德县B超使用管理制度》、《医学性需要人工终止妊娠管理制度》、《非医学性需要人工终止妊娠管理制度》、《出生人口统计报告制度》等9个制度,进一步指导和规范综合治理工作。三是加强督促检查,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活动。县综治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一次全县性的督查活动,深入到各医疗机构及药品经营企业进行详细检查。通过检查,找准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完善管理制度。四是结合“三查”工作,加强对孕妇的管理。有效地遏制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施行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五是推进关爱女孩行动,提高妇女社会经济地位,使全社会形成“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

(六)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开展情况

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近两年来,我县全面实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实施出生缺陷预防工程。一是开展婚前培训,对未婚男女青年进行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 —7— 培训,培训率达50%,对新婚夫妇进行优生优育、出生缺陷预防知识培训,培训率达100%,同时对新婚夫妇推广叶酸、福施福等营养素。采取孕前培训和孕期保健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有效开展。

(七)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进展情况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工作思路和方法两个转变的必要措施。通过上下一心,团结拼搏,全面实施“六大工程”。我县于2008年1月被省政府考核验收为省级优质服务先进达标单位。2006年、2007年亚练乡、大雪山乡先后被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市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乡镇。2008年6月,县政府印发了《永康大山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乡镇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同时提出了2010年全县各乡镇均实现优质服务先进乡镇创建的目标。在县人口计生局的指导下,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永康和大山优质服务工作开展较好,有望2008年底通过市人民政府考核验收。

(八)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2003年省政府出台“奖优免补”政策以来,我县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算清经济帐,引导独生子女家庭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送办证服务上门,提高了办证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奖扶政策,加强了计划生育家庭中老人的养老保障。另外,协调民政、扶贫、工商、林业、水务、教育等部门在实施扶贫攻坚等项目的同时优先照顾计划生育家庭,进一步提高了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通 —8— 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大部分群众自愿放弃生育二孩,有效控制人口数量。

(九)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情况

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队伍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二是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共有51人,行政管理共有34人,共有118个村级计划生育宣传员。近年来通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反复培训,队伍素质有很大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相应提高。

(十)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2006—2007年)上级投入新建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建设资金148万元,其中:

1.2006年投入亚练服务所新建综合楼20万元,自筹10万元,总投入30万元,现已竣工使用。

2.2006年投入永康镇服务所20万元,因新建综合用房资金缺口较大,现在正在筹备之中。

3.投入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扩建工作用房资金108万元,目前正在筹备中。

“十一五”期间的后几年必须做的两件事:

1.新建永康镇服务所综合用房,现已基本准备就绪,经永康镇党委政府班子研究决定,于6月中下旬开始动工,预计2008年底完工。

2.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扩建工作用房,现已基本准备就绪,经局班子和服务站班子研究决定,于12月份开始动工,预计2009 —9— 年上半年完工。

三、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取得经验

领导重视,上下联动是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的前提。人口计生工作一直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难事”,新时期的人口计生工作形势仍然严峻。为此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把人口计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组组织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基本国策,形成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使得我县的人口计生工作有了大突破,大发展。

创新思路,优质服务是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全面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以贯穿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始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两个转变”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是树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的良好形象的必然选择。为此,我县抓住机遇2007年创建了省级优质服务先进达标单位,2006年、2007年亚练乡和大雪山乡先后被评为市级优质服务先进乡。2008年大山乡、永康镇有望被评为市级优质服务先进乡镇。

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是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的关键。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开展人口计生工作必须大处着眼,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我县围绕目标责任书,采取广泛宣传,重点突击的方法,着力解决人口计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健康发展。

—10—

(二)存在问题

我县“十一五”以来的人口计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与乡镇之间工作发展不平衡,有及少数乡镇基层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生育观念得不到根本转变,导致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仍然存在,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所以,必须进一步夯实基础,进一步抓紧抓好人口计生工作;二是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计生服务所工作用房简陋,医疗器械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严重制约着有些乡镇计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有些乡镇村行政管理人员更换平凡,基层统计台帐得不到及时运转,起不到好的作用,导致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所以,要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必须加强计生队伍素质;四是部分下岗职工、城镇居民的独生子女保健费没有得到落实。涉外婚姻与年增加,所涉人员办理结婚证难,其子女落实难。这些因素给全县人口计生工作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四、推进规划实施的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深刻领会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清醒认识当前人口发展的严峻形势和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不懈地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健全乡领导挂村、村两委成员包片挂组以及公安、卫生、民政、综治、教 —11— 育等成员单位相互配合、严格把关的责任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和服务网络。继续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凡是计生工作“滑坡”、存在问题突出以及部门职责履行不到位的,将坚决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工作到家。

(二)切实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

加快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把综合改革和新机制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试点示范、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机制,实现以单纯控制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以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综合施治转变。

(三)切实推行人口计生工作利益导向

要在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法定奖励和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以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贡献奖励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导向机制,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教育、救助、养老保障等方面向计生户特别是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实施优先优惠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以救助贫困母亲为重点的“幸福工程”,深入开展以帮助群众发展生产为主的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政策体系。

(四)切实开展计划生育“合格村”创建活动

—12— 要按照“合格村”创建 “六好”(领导重视好、政策落实好、宣传教育好、技术服务好、制度落实好、干群关系好)的标准,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活动,并以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活动为有效载体和措施,促进村民自治,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形成目标一致、上下互动、信息共享、运转高效的科学管理格局。开展生育文明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促进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组,大力推进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活动,持之以恒地抓好基层基础工作。

(五)切实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技术服务

要进一步加强乡计生服务所、村级药具发放点的规范化管理,突出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人员培训、药具发放“五位一体”的服务功能,提高管理能力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扩大避孕药具发放网络,确保育龄群众能够及时领取安全有效的避孕药具。继续实施以“三大工程”为重点的生殖健康推进计划,宣传避孕节育等生殖科学知识,开展避孕节育全程服务。

(六)切实强化计划生育综合治理

要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内容新颖的宣传品提高群众的参与知晓率,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认真落实《永德县集中整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专项活动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加大对“两非”和溺弃女婴行为和打击力度,形成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发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平台的作用,按照“属 —13— 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把流动人口和计生管理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要规范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程序,严格征收标准,积极配合县法院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强制征收工作,增强法律的威慑作用,提高群众依法生育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经常性工作,提高“双查”到位率和优选节育措施落实率,提高计划生育整体水平。

(七)切实发挥计生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协会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围绕“生育关怀行动”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活动,进一步开展乡、村计生协会、协会小组“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总结和推广“三级联创”工作的新经验,培育新典型。

(八)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稳定健全基层工作机构和队伍。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充满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机关效能建设、队伍作风和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全面提升依法行政、优质服务水平,严肃查处各种弄虚作假和“三假三乱”行为。加强计生队伍教育培训工作,实施基层计生干部能力提升计划,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切实解决好“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常服务”的问题,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口计生工作队伍,确保人口计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14—

—15—

二○○八年十月二十日

主题词:卫生 计划生育 人口规划 中期评估 报告

抄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发改局,统计局。

永德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公室 2008年10月20日印发

农村人口与发展的战略对策分析 篇6

摘 要:人口问题是事关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我国农村人口失控问题必须从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及社会保障入手,逐步消除城乡生存方式的差别,以此促进农村建设,达到社会和谐。

关键词:农村人口 小城镇建设 劳动力转移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多年来,农村较好地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农村人口总量还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今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2010年前坚持既定的生育政策不变,兑现独生子女的政策承诺,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对独生子、独生子女“双独”家庭普遍开发二胎。二是把人口好计划生育工作重点从人口控制,转向落实奖励辅助政策、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方面,这既有利于人口控制工作开展,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在城市就业多年,有稳定工作和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要鼓励他们彻底转移,并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鼓励好引导。(1)建立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鼓励那些在城市已经就业,并且具备城市生存条件和能力的农村家庭,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入城镇,彻底转变为城镇居民。(2)改革户籍制度。对放弃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为城镇居民,并且享有城镇居民的各种待遇,在子女入学、最低生活保障、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所在地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3)城镇要为农村家庭进入城镇提供廉价住房。农民在放弃承包土地的情况下,可以购买或者租住政府提供的廉价住房。(4)对彻底转移的农民,政府可以考虑在进入城镇初期的一二年,在工商税收、子女学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帮助和扶持彻底转移的农民度过转型期。

2.对不具备条件在城镇居住,或者不愿意彻底转移的农村居民,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实现就业转移。(1)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市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2)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对城乡劳动力在求职、考试、招聘、录用等方面平等待遇。取消进城务工的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的各种证卡、城市用工单位要为农民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3)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4)健全农村劳动力输出信息网,建立沟通内外的劳动用工信息网络,为农民劳动力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及时的劳动用工信息。(5)扩展和扩大国际劳务市场和劳务输出。

三、巩固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 中国论文联盟整理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在减免农业税和农村税费政策情况下,农村教育面临着经费来源不足的新问题,要把教育投入,特别是确保教师工资和农村贫困学生的助学保障等支出纳入公共财政的范围,尽快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学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

2.科学规划高中教育布局。扩大现有高中的招生规模,降低高中教育的就业成本,对困难家庭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一些与高中教育阶段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再教育和培训机会。

3.加强农民工培训。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民工培训体系,以各地劳动和就业部门为主建立低成本的农民工技术培训中心,根据市场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尽量做到有定向培训,使培训合格的农民工能直接就业。二是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基金,鼓励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持农民工技术培训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困难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助学金和奖学金。

四、发展农村新型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各地可因地制宜采取以下方式:

1.公司加农户。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订单、契约等方式连接广大农户,形成产加销紧密衔接的产业组织体系。

2.专业合作社。主要是通过农户之间及经济人之间的资本联合、劳动联合、产销联合等纽带形成的经营组织。

3.股份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方式进行合作经营。

4.民营庄园。主要是通过土地使用权承包、租赁、转让、买断等方式,建立庄园,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种养加销等生产经营活动。

5.村办公司。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农工商总公司或企业集团。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

1.科学制定小城镇改革发展总体规划。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对土地资源以及生产、生活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做到城乡结合、镇村同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2.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小城镇应当立足首位优势,确定发展具有特色的支柱产品和产业。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特产资源及旅游观光等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经济结构。

3.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为小城镇发展积累资金。城镇建设中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同时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经验大典.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编,2000.9

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篇7

窗口服务行业往往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对外形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形象建设。许多地方的窗口服务行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差,服务不规范,服务乱收费,车站、港口、公交车等公共场所服务秩序差和治安状况不理想,部分银行网点排队等候时间过长,出租车拒载、宰客、不打表,公交车、出租车车内卫生条件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必将影响到当地软环境建设的总体成效和对外整体形象,因此,我们必需把窗口服务行业服务秩序的规范、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作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七、做好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工作

划分城市功能区,对于合理引导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城市功能区的划分要充分考虑城市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最适宜该区域的功能定位。各类城市功能区之间要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一般情况下,城市主城区范围内应定位于以发展服务业为主,不宜新上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城市附近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应严禁新建冶金、建材、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已经建成的要有计划地逐步实施搬迁;城市工业发展应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道路,新上的工业项目应尽量安排到各类工业园区或工业基地进行集中发展。城市功能区科学、合理的划分与定位,能够显示出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水平,是当地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经济协调、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八、建设诚信政府,推动诚信社会建设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政府在诚信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设一个诚信的社会,首先必须建设一个诚信的政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如办事程序不透明、承诺不兑现、执法随意、朝令夕改、政出多门、拖欠工程款、“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政府失信的问题,从提高公务员素质和加强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以依法行政为基本要求,社会管理的公平、公开、公正为中心内容,大力推进诚信政府的建设,通过诚信政府的建设,带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丁:如何理解“主体功能区”[EB/OL].http://www.zjol.

[2]云南省人民政府.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文[EB/OL].http://

[3]陈国琦武卫政:打造“诚信政府”[EB/OL].http://www.

程芸彭尚平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一、西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

人既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工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和经济开始了快速增长的过程,因此,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形成流派纷呈、见解各异的多种人口与经济发展理论。

1.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悲观论

悲观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马尔萨斯,在197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中运用“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三个命题”和“两种抑制”等研究了人口生产与生活资料的关系,开创性地建立了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框架,使人口经济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而推动了人口学的发展。他认为人口的增值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一国财富的增加丝毫无助于改善贫苦劳动者的境况。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人均收入将永远处于户口水平。这种悲观的人口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一理论的推动下,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许多颇具世界影响的理论流派。这其中以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哈维·莱宾期坦和R·纳尔逊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学家安理斯·科尔和埃勘加·胡佛的“人口增长制约经济增长”理论和保罗·埃利奇的“人口爆炸”理论为代表。

悲观的人口经济发展理论至今仍有争议,但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悲观论的意义在于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使我们将人口问题作为经济问题研究的核心变量对待。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那种对人口增长危言耸听或相关无事的论调都是错误的。

2.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乐观论

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世界人口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人口锐减,人口增长率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面对这种情况,欧美各国担心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会影响发达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便相应产生了一系列与悲观主义人口经济发展论相反或相对的乐观人口与经济发展理论。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和美国经济学家A·H·汉森的“长期停滞”理论;美国朱利安·西蒙教授和英国农业经济学家格林·克拉克为代表的“人口推拉”理论;美国未来学家A·托夫勒和经济学家S·S·库兹涅茨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理论是乐观论的主要代表。

与悲观论相对,乐观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但具体分析起来,我们需要对悲观论和乐观论进行科学的整合,形成一种对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全方位评价的综合理论,用以正确指导我们的实践。

3. 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是一种联系社会经济发展,以人口发展过程及其演变的主要阶段为研究对象的人口理论。19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人口转变理论一般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口理论,它不仅被用于研究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也广泛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结果。没有出现突然性的“人口爆炸”。由于出生率无法脱离经济水平,而使得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能进入第三阶段,有必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增长。

4. 经济适度人口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此为分析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最重要的理论之—,它的初创者是英国经济学家埃德温·坎南和威克赛尔。坎南以报酬递减律为根据,将产业最大收益当作达到适度人口的标准;其后,威克赛尔引入边际分析方祛研究适度人口。索维确立了现代经济适度人口理论的地位,拓展了研究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对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1)为适度人口设立包括非经济因素在内的9个指标,使确定适度人口的标准趋于多元化;(2)将技术进步引入到适度入口的分析中,创立了动态适度人口理论;(3)将稳定人口应用于适度增长率的研究中,探讨了人口总量同经济总量的最优关系,因而获得更加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思路。在索维之后,还有斯彭格勒所著《面对零增长》一书对经济适度人口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需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比适度人口论更为人口经济理论开拓了研究领域,明确表达了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协调的发展及其良性循环,这在—定意义上更加完整、科学地确立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5. 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将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资本的一种形态即人力资本,认为它的形成是对教育、卫生、健康、劳动力迁移等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它能更大程度上带来经济效益,从而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后,贝克尔又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培训等对于人力资本形成重要作用,并对人力资本投资、生育率、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许多新的人力资本分析力祛。舒尔茨和贝克尔利用自己创立的理论对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比较合理的理解,强化了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认识。

西方学者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典理论是西方和世界人口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些经典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尽管这些经典理论中也存在不足甚至包含—些错误,但它们为我们探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尤其对正确认识、把握和解决我国人口经济问题、促进我国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

二、国内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发展和完善,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也随着走向恢复、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新阶段。在过去的20年中,国内学术界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人口与经济关系运行的机理、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深入剖析与探讨,在许多关键的人口经济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并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的引入,学者普遍感到,研究中国人口经济问题不仅要探讨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还要考虑资源环境对二者关系的制约关系。

蒋正华认为影响中国最大人口容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食物供给现状和前景限制着着人口的过快增长;二是人口增长过快可从报酬递减和资源过度两方面影响经济的发展。田雪原则认为,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他们之间的协调关系。此外,于学军对人口老化与生产、人口老化与分配、人口老化与消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叶文振关于孩子成本与效应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张纯元对贫困地区人口特征与消除贫困的研究等,均属于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

综观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强调多学科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视角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也不局限于简单地探讨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是将人口学、经济学、教育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地结合起来;二是更加注重实用性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和研究选题则更加突出其成果为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

三、人口与经济发展理论给我们研究的启示

人口与经济发展这一重要命题,长期以来只是从经济学或环境学的角度,简单地理解为人口的增长或下降,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或减少、物质生活用品消费量的充裕或稀缺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或下降。这种单纯从一两个学科视角的认识,仅仅反映了其本质的部分侧面,并未反映其深刻内涵。要深入了解和认识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必然全方位、多视角、多学科地加以研究分析,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其深刻内涵。

结合我国实际,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深刻影响,积极促进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机结合。中国人口日益膨胀,超规模的人口老龄化、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及文化素质低下的人口群等,已构成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制约因素,而解决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确立经济发展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依托的人口经济战略。我们应当警醒,自觉认识到我国是在人口多、科技、教育尚不发达、人口素质低下、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金缺乏的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而人力资源开发却严重滞后,因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提高人力资本效益改善人力资源开发情况,扭转人力资源开发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被动局面。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和国内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现状的综述和分析,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的几点启示,以及对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口,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齐良书: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

[2]刘纯元等: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温军等:发展的理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西北人口,1999年1期

[4]李仲生:中国经济与人口发展趋势展望.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2期

发展观决定人口观 篇8

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于储蓄与投资的不平衡。中国下一步财政政策不仅要在投资方面扩大内需,更要提高消费水平。居民的消费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密切相关,而中国的情况是近年来居民收入的增长落后于GDP的增长率,企业的份额则有明显上升,与此相对应的分配调节应借助于2008年开始实施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更多的大企业凭借资产优势、资源垄断、特许权取得的收益上交国库。未来财政政策在优化收入分配、促进结构升级等问题上应大有作为。

就启动国内需求而言,中国有必要考虑对已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必要调整。如在近期调整、适当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特别是大件商品如住房、汽车,以及婴儿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等),有助于减缓经济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引导经济增长方式向内向型、消费驱动型发展。

中国实施长达三十多年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强化了居民家庭的储蓄倾向,特别是主流的“一胎化”生育政策,使得城镇家庭越来越小型化,再加上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强,父母依靠子女养老的传统模式已经打破,而社会化的养老体制又未完全形成,这就势必强化居民增加储蓄以备养老之需的倾向,这对扩大即期消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未来社会空巢老人也将越来越多,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计划生育所引致的家庭人口结构畸形,并继发家庭储蓄消费结构畸形,是中国经济失衡问题(包括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有抚养能力且高素质的城市人口将本来应该用在抚养孩子上的精力、财力和资源用于养老储蓄或其他消费(如宠物)。扩大内需,应该考虑顺势寻求在新的阶段形成健全的人口结构。社会作为整体,就业取决于生产,而生产取决于消费,消费又取决于人口及其结构。

上一篇:詹天佑三年级读书笔记下一篇:大别山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