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分析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思维训练一直以来就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任务,却没有一门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训练课程,导致思维训练没有落到实处。对于与之关系极为密切的语文学科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作者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必须将思维训练纳入语文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分析论文 篇1:

中学语文思维训练刍议

加强中学语文思维训练,培养教学主体——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尤其在“五严”背景下,“加强中学语文思维训练”特显重要,因此它也就正式成为教科研的重要课题。随着科研进程的不断深入,这一课题实验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而正确认识这一科研课题实验的本质,并探索其教学程序,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无疑是必要的。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些未必成熟的看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思维发展心理学》)。

思维训练(thinking training)这一概念,林传鼎等主编的《心理学词典》解释为:“运动员自觉地在头脑中重现某个动作形象(即运动表象)的同时,还要对动作概念、要领以及自身运动时的各种感觉进行反复思考,并且学会用语言(默念)进行自我调节。”

中学语文思维训练,借用了上述概念的含义,并且有相对广泛的内涵。主要是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按照人类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的内容上,强调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训练,并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训练的目的,则是“在思维训练中,使学生加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从而尽快提高语文教育质量,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显然,“中学语文思维训练”这一课题的自变量是“思维训练”,因变量是一个“加速”和“两个能力的提高。”实验过程,就是研究这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进而探索其规律的过程。

目前,对中学语文思维训练的认识中,有两种误解。

其一,认为只要教好语文知识就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甚至认为教知识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其二,认为语文教材已经删去了逻辑知识的内容,再进行包括形式逻辑在内的思维训练,是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这两种看法都是对思维训练的误解。

首先,语文思维训练并不是教学生学习复杂的思维科学知识,掌握思维过程、思维形式、思维方法等方面术语和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具体的知识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形式和方法。恰当地运用思维科学的基本知识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只是教师必备的业务能力之一。

其次,思维训练是以学习知识的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为目标,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把人类的常用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当作学生获取知识的钥匙,而把训练当成学生掌握、运用这一钥匙获取知识的途径的一种认识过程。它不是直接着眼于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着力于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从而把教学过程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正是思维训练与以知识的掌握为根本目的、以教师的直接传授为根本途径的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之一。

语文思维训练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实现人类常用的思维规律、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语文知识的内在规律,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的和谐统一的过程。而这种过程表现在教学程序上,却是整体有序而内部环节又是错综交融的。

根据现有的实验的经验,我认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训练的教学程序,基本上是由形成性思维训练、验证性思维训练、应用性思维训练、综合性思维训练四个部分构成的。

(一)形成性思维训练

形成性思维训练是在学生已经有的感性知识或理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某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理解相应的一种思维过程、方式和方法。

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这种思维过程,我们可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人物形象中选出几个,再把关于这些人物形象的概括性结论改写成同一形式的肯定判断,让学生比较分析这些判断的内容表达上的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过程:先确定某一人物是属于哪一类,即哪个阶级、阶层的人物;再确定这个人物与同类人物相比有哪些特点;最后形成一个严密的肯定判断,进而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就是个性加上共性的确定和组合这一基本公式。

在形成性思维训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导”——一种智慧型、科学有效的“导”字上。

(二)验证性思维训练

验证性思维训练就是通过形成性思维训练,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某种思维的过程、形式或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理解加以验证,丰富、完善以达到掌握的程度之训练。

例如,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人物形象的一般概括过程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阅读某一短篇小说,并在概括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怎样确定人物的共性、个性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物形象概括时采用的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

验证性思维训练是学生认识深化的过程,学生对某一思维过程、方式、方法的掌握,决不是简单的一次性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且每次各有侧重的训练过程。就某种意义上讲,验证性思维训练,是决定整体思维训练成败的关键性程序。

验证性思维训练应以学生的操作为主,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提示、点拨、启发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应用性思维训练

这是学生在掌握了某种思维过程、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依据正确的思维规律,独立运用而理解、获取新的语文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即以一般来认识个别的过程。

例如,当学生已经掌握相似联想的思维过程,就应当让学生在相应的文章阅读中找到联想的出发点,联想的具体内容,联想中由此及彼的思路,以及两者的相似点,进而理解具体文章中的联想写法的多方面的作用。

在应用性思维训练中,教师应该在控制具体语文知识的深浅、难易方面,在有序地实现学生由一般向个别转化的组织方面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四)综合性思维训练

语文知识构成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所要求的思维的复杂性。几乎没有一篇文章能用某种单一的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来解决其中的全部知识点;同样,解决一个具体的语文问题,也往往不能只用某种单纯的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因而综合性思维训练,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多种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规律的相互关系,并掌握在一定的条件下的转化、结合和统一。其二,在训练中运用几种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例如,在理解《沁园春·雪》这首词的内容的训练中,就综合运用了形象思维的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如果说应用性思维训练是比较简单的理性指导的实践过程,那么综合性思维训练则是在更高层次、更复杂意义上的思维理论指导语文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在控制训练度、量、序以及引导、示范、辨误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上述四种性质的思维训练,仅仅是从认识整体有序的角度提出来的,由于认识运动本身的连续性,决定了这四种训练具有不可分割性,因而它们之间不具有逻辑意义上的划分性质。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具体教学程序也应该按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设计的《人类的语言》一文的教学程序,可以在思维训练的实践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于老师根据全文的思路、教学要点,确定的思维训练要点是通过比较思维过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全文的中心、结构和写法,同时又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分析、综合方法适当结合运用。

于老师根据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学生可接受性原则,紧紧围绕思维训练要点,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1、从学生已经学过的说明文《机器人》中选出关于机器和机器人、机器人与人相互比较的两段文字,让学生阅读并说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两段文字的结构,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完整的比较思维过程,是由一定的比较标准、比较对象(一般为两个方面)、比较点和比较目的(或求同或求异或求因)这四个方面要素构成的。

2、通过训练,引出文题,并形成阅读的基本思路。训练题:①如果用比较思维的方法,那么以下三个题目分别应该与什么相比?A中国的语言 B汉族的语言 C人类的语言 ②要想把“语言”这种现象解说清楚,那么谈些什么内容?

通过训练,使学生逐级明确:人类的语言,应该与非人类——动物、动物中“能说话”的动物相比,侧重求异;应该讲清语言的重要性、实质、功能以及为什么用听觉手段等。

3、组织学生阅读全文,并按比较的对象、比较点、比较目的三个要素写出各段内容提纲,然后综合,得出中心思想。教师仅做适当的点拨。

4、师生共同研究,从比较的过程的“序”的角度理清全文的结构,并重点理解第二段句与句“序”和内在联系。

5、引导学生从比较表达的角度,深入理解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含义和有关修辞手法的作用。

6、以《自动铅笔》为题,做口头作文(要求学生按照所讲方法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在上述训练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比较的思维方法,并且会运用这种方法,基本上独立掌握了这一课的语文知识,使教学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向着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迈出了新的一步。

庄子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以上刍议,惟愿引起研究,使这一课题实验在实践中得到深化。

梅友成,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作者:梅友成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分析论文 篇2:

思维训练应纳入语文课程体系

摘 要: 思维训练一直以来就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任务,却没有一门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训练课程,导致思维训练没有落到实处。对于与之关系极为密切的语文学科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作者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必须将思维训练纳入语文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学习。

关键词: 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体系 系统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思维训练也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诚然,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所有学科都承担了思维训练的任务,却没有哪门课程进行过系统的训练,以致思维训练没有落到实处。思维训练对于语文课来讲,有着极深刻的意义。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我认为:思维训练应纳入语文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学习。

一、思维训练现状堪忧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思维、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是逻辑学。在钱学森提出的思维科学理论体系中,逻辑思维被列为思维的形式之首,是思维训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在现代教育中,逻辑训练主要由语文课承担。诚然,每门学科都离不开思维活动,这些与语文课上的大量思维训练相比较而言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举例来说,德育教育应由德育课承担,但其实每门课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当我们讲《呐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讲《三吏三别》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这些并不能与德育课相提并论。

即便如此重要,当前语文课程中还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思维训练体系。语文思维训练的现状有以下表现:

目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思维训练,已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但他们时常处于一种自发的被动接受的状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练习得多了,就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其实,这只处于一种模仿水平,学生不懂、不理解,没办法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这种情况正是长期受“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以升学为唯一目的教育思想的影响的后果,部分教师在思维训练中,只重“教”而不重“學”,以致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相当混沌的状态,存在不少欠缺。

我在教《钥匙》一课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除了理解文章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社会、向外拓展,需要学生自己好好把握如何打开人生的大门。引出人生的话题后,学生可能想得更深、更远……由此成为一段好的思维训练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几乎人人在做,天天在做,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把它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服务,为学习服务,必须将其纳入语文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学习。

二、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

“学而不思则罔”,“三思而后行”等,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离不开学生的思维。那么,到底什么是思维?什么是语言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从以上定义我们发现,思维是人类的精神活动,而语言则是思维的载体,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相当重要。”语文学科其实包含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而这二者正是人类思想的来源。

讲一个发生在生活中的例子:一个女学生因为谈恋爱引发了两个男孩的争斗,我跟她谈话时,前一天还满嘴不在乎,可当她看到一个男孩受伤的样子之后,她愧疚了,她思考了自己的行为,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一天她说出的话不可小觑,她总结出错误所在,决心改正。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的思想性就不存在了。

在语文课堂中,研究每一篇课文语言、文字,作思考,最后就能找出主题思想。例如,我在讲授《窦娥冤》时,能用语言表达出窦娥的善良、弱小、坚强。那么,试问这样好的人为什么会受到不白之冤呢?由此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探讨,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司法腐败,这也是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否定。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实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双赢,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思维训练应该纳入语文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学习。

三、思维是听说读写的灵魂

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白: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对人的听说读写起着作用。因此,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结合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比如阅读文章,我们通常要求学生背诵,事实上,学生可能根本不懂文章在讲什么,背起来相当困难。即使背出来,也是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仍然学不到什么东西。我在教《琵琶行》时,其中有一段乐音,需要背诵,我选择了听抑扬顿挫的乐音,然后感受其中的美好,再分析这几段乐音,学生感受了、理解了,背起来就容易多了。

再比如写作,学生大多或言之无物,或沿用老师教授的固定的写作模式,虽然也在思考,也用语言表达,但毕竟是不自觉的、盲目的,没有任何新意,进步必定是缓慢的。在写作这个层次,人类创造性的思维训练相当关键。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一件小事》,“……这件事令我终生难忘!”。还是这个学生作文《我的语文老师》“……这件事令我终生难忘!……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这些固定的语言占据了他们的大脑,他们甚至忘记了该如何思考。

我们要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训练。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知识教学、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应该将思维训练纳入语文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学习。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思维是听说读写的基础,思维是语言的源泉,只有把思维训练纳入语文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安排,思维训练才有可能落到实处。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今语文学习面临的难题,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真正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曹予生.逻辑学大辞典(语言逻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9.

[2]张燕镜.教育学.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2.

[3]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

[4]卢明森.思维奥秘探索.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1.

作者:李海蓉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分析论文 篇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作文学科思维训练

摘要:在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为了学生自身品质的发展和作文水平的提升。教师应该积极在作文教学中展开思维训练,让学生自身素养提升的同时,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发展。而学生作文学科的思维训练,打破了学生固有的写作定势,学生在不同思维的训练下,能够根据写作素材和自身的情感,充分将这些内容借助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初中作文;思维训练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教育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教育中,语文是语言学科,认识事物和探究事物的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作文是学生借助语文阐述自己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方式,对学生日常的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只有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开展作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积极进行相关思维的训练,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形象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

初中学生的思维在发展过程逐步在向理性思维发展,而由于长期以来,学生思维的方式主要还是感性认识,教师要想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展开工作,就必须在作文的训练中,借助形象思维训练,逐步让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在初中作文的提升中,作文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并进行描述,在长期的训练中,让学生把观察事物的习惯延伸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待事物和问题更加全面、深入。而后,在教学中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参与进来,并且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使得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了锻炼[1]。

例如,在语文教材《白杨礼赞》中,教师可以提前在网络上搜集白杨的相关视频、图片,为学生展示白杨的外形和生活的环境。在素材的展示中,教师要重视将白杨不同角度的观察内容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白杨的枝、叶、干、皮等,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内容和白杨礼赞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而教师借助以上的白杨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想象到白杨生存环境的恶劣,学生对白杨的了解更加深入,形象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学生也被白杨不屈的精神所打动,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激发,想要借助写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发散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讨论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发散思维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借助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不会被固有的教学方式固化,对事物的思考也能够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学生思维更加全面、靈活。特别是在语文写作中,发散思维能够使得学生的作文个性化十足,观点更加犀利,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作文更容易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教师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事物,学会挣脱传统思维的定势,打破自身的认识局限,在思考中借助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发散思考,在对比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发散思维[2]。

例如,在《邓稼先》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引导学生对这六个部分进行总结、对比。学生在总结六个部分后发现,这六个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现邓稼先的光辉形象,如第一部分是对历史和民族的影响;第二部分是自身殚精竭虑的工作态度;第三部分是自身的奉献精神;等等。学生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对邓稼先的伟大感受更加深刻,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打破了自己对人物但从外形描述的局限,知道了多角度对人物塑造的方法和效果。

三、创新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探究

初中学生自身已经成长到一定的阶段,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技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不同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只有借助创新思维的训练,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个性在写作中体现出来。而要想学生创新思维得到训练,教师就要接互助发散思维的方式,增加学生素材的积累,并积极在实践活动中尝试进行创新。除了素材积累之外,作文最重要的就是立意创新和构思创新。教师在创新思维训练中,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借助以小见大、逆向思考等方式进行立意,在写作中重视生活素材,从而丰富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学生构思创新[3]。

例如,在《写作学习描写景物》中,教师可以先举例,让学生想象一下景物五年、十年不同的变化,对这些变化进行想象。而为了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引导学生积极想象。教师可以借助学校中的老旧照片,为学生展示出不同时期校园景物的变化,便于学生景物细节描写的积累和想象。之后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行立意的创新。之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自己熟悉的景物,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景物。如从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外形出发,在描写其形后,跳出事物的形,发现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进行刻画。又如可以借助景物的特点,将其与自己的情感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写作创新中触动读者内心的心灵。教师在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时,也可以让学生将景物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突出自己要描述的景物特点。初中作文创新思维是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综合应用,教师引导学生长期积累而迸发出的创作灵感

四、思维训练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到思维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几堂课就可以完成的,教师要认识到思维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才能逐步显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制定思维训练计划,借助短期、中期、长期的训练思维计划及目标,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思维。学生在这种有序的训练计划下,完成各个阶段的目标,能够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变化,自信信心逐渐建立,作文思维也在逐步完善。

初中语文作文是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了学生情感表达的需求,而是应该积极将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思维训练中,借助不同的思维角度,让学生获取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丰富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教师在进行作文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思维训练中的细节处理,借助训练过程中对各种细节训练细节的总结和分析。学生在习作练习的过程中,当发现题目难度较高,主题不好挖掘,就可以借助相近的词义进行分析,学生借助对这些细节的处理和积累,就能够形成自己思维的方式,作文也更加灵活富有文采。

结束语:综上所述,初中作文不仅在语文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由于其语言特性、工具特性、表达特性,使得其对初中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要建立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好语文教材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颖.注重思维训练提升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作文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6):11-12.

[2]刘春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作文思维训练——反刍"互联网思维,架构文字与生活的节点"概念课[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7(10).

[3]张红欣.浅议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文本深读与思维训练.

作者:明桂英

上一篇:加强中小学安全管理方案下一篇:茶叶质量安全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