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精选8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同时对其学科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有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语文教学费时但收效不佳的形象,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现状课堂策略
前几年针对社会和舆论对语文教学的讨论和批评,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语文教学改革,但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教改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目前的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和学习似乎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
一:语文的教学现状
1、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语文课堂仍然重考试轻素养,重练习轻感悟。例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固有的因素,是语文教学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在家长更多是用分数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更多是用分数来考核一个教师时,教师更多地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考试的知识点的讲解上,考试不考的内容不讲,也不要求学生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自然更无从谈起。再如由于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逻辑知识,好多学校和教师将中学课程要“淡化语法逻辑”误解为“忽视语法逻辑”,造成初中毕业生不明现代汉语词性;不知短语为何物;对句子(含复句)的基本结构和成分一窍不通;说话、作文语病层出不穷。
2、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仍然有误
面对高考的竞争,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无法与可以短期突击提高分数的数理化相比,也不能和社会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哪门课都向学生要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不愿也不可能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投人太多的精力、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可学可不学,正所谓“学了不会多得多少分,不学也不会少得多少分”,学生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
3、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修养、水平和低下
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基础并不好,语言积累单薄,甚至要纠正其拼音写法,更别说其他方面了。很多学生对语法一窍不通,更别说文言知识了。初中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几乎都要在高中阶段补学。甚至到了大学有些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达不到高中应该达到的程度。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语言简单粗俗,词不达意,缺乏逻辑,思维混乱,甚至是错别字、病句连连;更严重的是,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我们的许多学生大脑简单,认识肤浅,没有思想,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缺乏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能力,缺乏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竟然处于这样的位置,落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深感失落和忧虑。
针对语文在现实教学中依然尴尬的现实,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广大的语文教师必须依据目前的高考模式摸索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1、加强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正确认识
作为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人有一定的人际交往才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便于与他
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有信息的采集、优化和处理能力,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同时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还需要一个人有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能力,如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健康、健全的个性心理、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而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重属性的基础学科,它以语文知识的传授为载体,学生通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和优化自己的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和母语的社会交际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发展自己的想像力和审美力,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语文在学生的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如果将这些对学生讲明,使其对语文的认识有所改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他们对待语文的学习态度才会有根本的变化。《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觉得今天法语易学,是因为韩麦尔先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一番教导,使一向不要学习的小弗朗士明白学习祖国语言的伟大及作用,产生了学好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
2、扎实进行语文积累,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
积累本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和优秀传统,张孝纯先生曾讲过语文教学的“十五字诀”,其中三字便是“重积累”。华东师大教授巢宗棋先生也曾说:“如果说现在学生学习语文有缺陷的话,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
语文积累,首先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识记,强化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生活素材、文学和文化知识等语言材料的背诵和摘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一定数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自然就能做到厚积薄发,提高应试能力。但语言积累不等于语言材料的叠加,因为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记忆的同时要让学生沉浸到语言环境中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诵,使书本报刊上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语、修、逻、文知识的积累。那种轻视语修逻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建议把它从语文中分出去的看法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的表现。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句,怎样把握总体意思;一段话的要点、中心句是什么;选择、锤炼词语,使表义更准确;选用辞格使语言生动、吸引人,且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不同风格的语体表述不同内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使语言更有感染力;阅读文章要知道它的思路,讲了什么内容,目的是什么,用的是哪种写作方法;写文章交流一种思想或表达一种看法要有条理,内容要求正确,语言要求符合文体特征和人们的习惯。这些都离不开语、修、逻、文知识的积累。
最后是人文素养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寻求人的道德情感的自我完善的意识;建立产生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维护和思考,唤起生命关怀的意识;建立了解并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意识;建立强调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的意识。建立思考生活发展规律及其本质,培养正确、进步的人生观的意识。
3、结合高考实际,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过分追求课堂的“精致”和“艺术性”大可不必,正如居家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虽然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考试仍然是教学的指挥棒,所以我认为要想改变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还得从考试着手。这几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试题的结构和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语文学科的考试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因此老师再怎么讲,也只能是挂一漏万,更不要说教学的课时有限,学生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学,应在于当学生在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而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无论是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形成,还是个体素质的养成,只能靠学生个体主动习得和内化才能获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能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总结、概括,懂得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获得多种信息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多样性的、有差异性的发展。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成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的促进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
4、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内涵相等”。学生仅靠几册课本,关在学校里每天上一、二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就是利用课堂主阵地,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突破教材的局限,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材料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影视作品;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可以是优秀高考作文,从而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语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语言能力更多是靠人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形成的,教师在每节课中应留足适当的学生训练时间,结合高考知识点,有目标的进行训练。教师要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让他们敢想、敢说,使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言感受和运用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例如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上的鲜活语言材料进行阅读和思维训练,利用报告会、演讲、辩论会等进行语言训练;利用时事和生活事件进行思想认识能力训练。
同时教师还要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奔向大自然,体味多彩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获得书本里所没有的感受,印证、加深对书本中已有东西的认识。
1.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1.1 重表达, 轻内容
“重表达, 轻内容”的最真实写照即是老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过于重视写作技巧和写作结构训练, 忽略了对作文内容的引导和讲解。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学生在文章框架的基础上夸夸其谈, 假话连篇, 不但没有明确的文章中心, 更使得个人真实感情得不到准确的抒发, 文章千篇一律, 学生没有掌握作文训练的内涵, 常常误入歧途, 标榜消极的形式主义。
1.2 重模式, 轻能力
“重模式, 轻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抹杀。老师一味的将单一的作文公式, 经典的作文模式套用在学生的写作练习中, 鼓励学生背诵名人轶事和政治要件, 这种写作训练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因素, 斩断了学生另辟蹊径的写作思路, 一味的死记硬背弱化了学生对社会的感知能力和对生活的洞察能力, 阻碍了学生自主思考, 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养成, 无论是对语文学科的发展还是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消极的作用。
1.3 重书面, 轻口头
作文练习是书面、口头训练双管齐下的过程。书面与口头训练相辅相成, 互为一体, 共同决定了中学生写作能力、素养的获得。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诟病便出现在“重书面, 轻口头”, 使得学生口语能力急速下降, 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没有口头训练的辅助, 书面训练自然也得不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影响了学生整体写作能力。
1.4 重课堂, 轻生活
生活乃是学生的第一课堂, 忽视生活, 学校的课堂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在写作过程中, 务必要观察生活, 引用生活, 汲取生活中的材料, 表达对生活的一切情感。当前普遍存在的“重课堂, 轻生活”的写作内容训练阻塞了学生发现生活的眼睛, 作文内容时常苍白无力, 枯燥无味, 泛泛而谈。作文离不开生活, 生活内容的充实度决定了作文内容的饱满度。
1.5 重指导, 轻讲评
现实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语文老师的文章反而比学生的同主题文章略输一筹。这是由于语文老师们大多把精力用在“看”和“读”, 而很少有所实践, 真正的动笔做写作训练, 因此语文老师的写作水平往往不如学生, 但同时语文老师的讲评能力由于常年读书看书的日积月累而有很深的造诣, 因此语文老师减少对学生实际写作的指导, 鼓励学生自我创新, 积极实践, 进而转向习作讲评才是正确方法。
2. 相应对策
2.1 转变观念, 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转变观念首先要认识当前。从作文教学现状中我们看到语文教学过分侧重形式主义的追求, 不讲求实际, 缺乏内容的充实感, 埋头于写作训练而忽视“口头”的作用等等, 介于现状, 我们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训练中, 抛弃旧观念, 树立崭新的“大作文观”,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点滴, 用最发自肺腑的语言充实文章内容, 以人为核心, 以学生自身为写作主体, 鼓励学生自我创新, 勇于开拓, 促进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2.2 固本培元, 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 加强学生的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没有阅读的充分积累, 写作失去了应有的动力。因此指导学生写作练习的首要任务便是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然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方式, 教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积累名人轶事, 优美语句, 在阅读中感知作者的内心情感和表达方式, 从而应用到自我的写作练习中。以“阅读”为写作的养料, 在不断地阅读, 不断地积累中打造优秀, 富有人文情感的好作文。
(2)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生活的内容有多充实, 作文的内容就有多饱满。课堂是获取知识的狭小角落, 只有生活才是汲取知识的最大平台, 写一篇好作文, 不仅需要学生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 更需要学生对生活感知的准确表达。从任何的角度看来, 写作都离不开生活的影子, 因此, 老师要积极利用生活这个最广阔的课堂,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引用生活, 在生活中汲取最灵动有趣的材料, 充实作文内容, 促进学生对写作的无限乐趣。
2.3 改进评改方法, 教师下水作文
“评讲”作为语文作文教学的最后环节, 往往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好的讲评总结了写作训练的重点内容和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 理解作文主题及中心思想, 及时纠正错误, 提高作文水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注重“讲评”, 在实践中积累讲评方法, 改进讲评方法, 是语文老师不容忽视的工作。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教”, 即老师首先会写“下水作文”, 在好的下水作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文的内涵, 从而帮助学生在写作能力的训练中真正有所提高。因此第二点便是提高语文老师“下水作文”的写作能力, 将自我写作过程中的感悟、感知传授给学生, 解决学生在写作中的疑惑和不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文主题、中心思想, 组织写作语言。
3. 结论
总之, 语文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包括了写作技巧及模式教授, 阅读积累, 语言重组练习, 语言对生活的高度浓缩训练等诸方面, 因而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几大诟病, 针对那些消极教学法要积极引导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要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入手, 加强教师的“下水作文”写作能力和讲评能力, 全面转换教育模式, 鼓励学生发现生活, 引用生活, 多读多练, 善于积累, 从点滴的努力中改变作文习作能力, 从而改变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姬云飞.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学刊, 2010 (10) .
[2]朱红范.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 2006 (19) .
[3]王晓彬.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龙岩师专学报, 2004 (S1) .
【关键词】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实施策略
中学英语的语法教学环节一直都是国家外语教育部门所关心的重点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许多的外语研究学者都过分看重了与人交际的能力,从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语法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就导致了在国内英语教学的开展十分困难。目前,中学英语的语法教学在“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号召下又被忽视,甚至一些教师本身也忽视了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导致了学生的语法能力水平越来越低,严重阻碍着语言的语用能力,从而更影响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法是对语言组织的重要规范与法则,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词汇的掌握与英语语法的运用,二者的作用是并存的,即使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没有学会语法也不能够合理的利用好掌握的词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语法的重要作用,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语法的学习与词汇量的掌握都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
无论世界上的哪一种语言都有其存在的规律所在,句子的构成以及语言的技巧都需要掌握,才能真正了解这门语言。所以说,英语的学习与语法的学习有着很大的联系,要想学好英语,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英语语法,这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语法的学习虽然被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教学地位,但是,单纯的只是扩大了英语语法的教学作用,这样就给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误区,认为要想学好英语就应该单纯的习惯这门语言,不断的去模仿英语的语法与句型。
二、当前职业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法的英语教学大致情况来说。英语语法的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只是看重的对学生以为的说教,忽视了如何去让学生运用这些技能。第二,过分看中了书面的练习;忽视了口语的交际练习。
由于语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就处于十分重要的教学地位,认为语法就是单纯的对词形的变化以及句子的组成,忽视了语法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我们日常的交流过程中都可以适用的语言形式,却在试题的表达过程中有了正确与错误的分别,使得学生与教师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另外,在语法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倾向,许多的教师把语法的教学作为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导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说、听、读、写的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即使学会了语法也不知道怎么样去运用,很容易把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给拆分的十分琐碎。从而,将有趣的英语学习给变的十分枯燥乏味,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法的教学应该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不断的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语法。
三、对职业中学语法教学的教学改革意见与建议
对于职业中学学生来说,要想学好英语,学懂英语中的每一个句子与语法,应该多学习一些能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所能用到的语法,而不是单纯的理解了语法有哪些作用,将一些难懂的语法给具体化,为了就是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实际应用的能力。严格来说,在中学的基础学习英语的阶段不仅仅需要学习语法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能够将语法与词汇结合起来,正确的表达出每个句子的含义。
(一)注重语法课堂的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每个人在认识世界,渴求知识的重要动力,语法的教学应该设置一些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发掘出在语法的教学中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这样就要求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在给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能够更加新颖,更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主要地位,应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英语语法的第三人称称谓的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选择几个不同的小组,让他们按着情景对话的形式,传递第一个人说的话,做的动作,这样可以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二)加强社会交际练习,使语法课堂能够活跃起来
在学习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些有利于学生实际交流的语言对话的材料,从而能够从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为语法的学习做好一定的铺垫,就针对简单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深入到语法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去,在课堂教学的郭恒志教师能够多设计一些具体化,有实践意义的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趣味的课堂互动当中学会知识,感受到英语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不同的语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相互对话交流的练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将语法应用到实际的对话中去,提高语法的实用性。
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教学主体,教师应该配合学生,在针对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按着教学大纲进行,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
结束语:总而言之,语法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法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英语的学习,目前中学应该给予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视,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效率,能够更好的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1、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镇前中学叶衍华《满井游记》,课前用充满磁性、富有激情的男中音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政和三中连志茂《不朽的失眠》,课前让学生齐背《枫桥夜泊》一诗,并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同时与《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课进行比照,自然地进入新课导学;而三中宋杨钦的有关亲情话题的“作文指导课”,整堂课围绕“亲情”,通过现实生活中及媒体报道的典型事例进行氛围的营造,步步为营,将学生引入一个个充满亲情的社会与家庭氛围之中,以至于现场有两位同学在轻轻地啜泣,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言中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镇前中学叶衍华在课堂中经常有这样毫无造作的语言,评价男生回答问题“男生就是男生,声音洪亮”,评价女生回答问题“女生的声音果然充满音韵美”;三中宋杨钦引导学生用一句话形容家是什么时,以学生作答 “家是乌龟壳”,老师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而是用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话“家是鸡蛋,爸爸是蛋壳,妈妈是蛋清,而我是蛋黄”来说明这位同学的回答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课内拓展练习设计科学,有利于课文的延伸解读:星溪中学吴盛娇《绿色蝈蝈》,“我__(喜欢或不喜欢蝈蝈,因为___”;政和二中陈春生《岳阳楼记》,“假如我是范仲淹___”;三中宋杨钦“亲情”话题作文指导课,反问学生“一个没有亲情呵护,没有亲情沐浴,没有情感寄托的家的人,会是个什么样的人?”;连志茂《不朽的失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古人的文章没办法广泛流传”,引入我们写文章要注意的事项。
4、作业设计能扣紧课堂教学主题:澄源中学兰小斌《我的叔叔于勒》,以“假如于勒荣归故里,会发生什么变化?”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5、精心设计课堂激趣点,把握学生课堂关注度:初中生大部分处于未成年人阶段,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高度集中,四十五分钟的一节课,如果教师能巧妙的设计课堂中 的激趣点,将避免学生的课堂情绪疲劳,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度起到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把握较好的有宋杨钦的作文指导课设计的三个激趣点:五分钟时全班记诵《游子吟》,二十五分钟时对学生进行反问,三十五分钟时出示图标;连志茂《不朽的失眠》设计的两个激趣点:八分钟时引导学生对科举落榜后的两种人生观“幸福观”与“悲哀观”进行辩论,二十五分钟时引入著名的克拉普顿《泪洒天堂》的歌词及其故事。
6、注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搜集信息与整合信息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对文本所提供的信息的搜集与整合,如:叶衍华老师的《满井游记》探究第一段中的一个问题“本段燕地气候的特征,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原文中的词句作答;二是对学生所接触的社会、人生、家庭所提供的信息的搜集与整合,如:宋杨钦老师作文指导课,课中引导学生说说听过的、看过的、感受过的有关“亲情”的故事,课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搜集整理有关亲情的信息,写一篇书信体作文;三是对学生所学过的系列知识所提供的信息的搜集与整合,如:连志茂老师《不朽的失眠》课前营造氛围
阶段,要求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结合《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将学生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整合一处,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训练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7、巧妙引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这方面,三中的两位老师整堂课都在潜移默化中,不露痕迹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二中的陈春生《岳阳楼记》也通过学生对“忧乐观”、“享乐观”的理解逐步进入文章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文评讲课中的“互动”体现:“互动”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已为广大教师所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乡镇中学教师却很难做到,城区教师会好一些。这次调研中,我们在镇前中学杨丽华老师的作文评讲课“《他(她变了》”中惊喜地看到了这一点。杨老师能够摈弃传统的作文评讲模式,在结合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点评时,巧妙地用“关于男女生健康交往的话题”引发学生的共鸣,形成了课堂互动氛围。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误区与缺陷
尽管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了上面的一些可取之处,但是却基本上集中在城区学校,乡镇中学大部分教师和一些城区教师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和缺陷。
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时,问题设置过大,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于勒是怎样一个人?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像这类问题,在学生尚未进入体验、感悟阶段就让学生思考显然过大。
2、引导不到位,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是内心的真实体验。同样是《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教师在引导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感情变化”时,如果教师能循循善诱,学生很容易会得出“围绕金钱的感情变化”这一答案,但是我们的老师由于引导不到位,或者根本不引导,学生思考过程变成了标准化的答案,没有了自身真实的体验。
3、先入为主的引导,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谓“穿新鞋,走老路,老路愈走愈不通”,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如教《绿色蝈蝈》一课,我们的老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读起来这么亲切”,然后老师开始就课文中的字词句及语气来解释这一问题,唯恐学生不懂,面面俱到,就是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学生真的感受到了“亲切”么?答案是否定的。
4、课堂容量过大,教学目标未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罗列目标,急于求成,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教《观沧海》这首诗,教师一口气列出了这些问题:“全诗从哪个字展开来写?这首诗一共写了几层意思?那些写实景?那些是想象?诗中那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这样的设计只能使学生一头雾水,摸不着边际。我们说,古诗应当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去感悟诗歌的意境,由形象感知到理性的感悟理解,循序渐进。
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5、课堂气氛沉闷,不善于综合运用教学语言。大面积学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有的甚至木然地面对教师同样木然的表情及语言,偶尔夹杂个别学生“间或一轮”的眼睛,维持课堂浮于表面的井然秩序。
6、假互动,无效热闹充斥课堂
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师讲授《愚公移山》时,没有抓住寓言主要是在说理的精神实质,而让学生讨论愚公移山是破坏生态环境;教学《背影》时,认为“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所有类似的热闹讨论,其内容是歪曲的,浪费了课堂的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时间,看似热闹,师生互动,实则是典型的无效教学。
7、各环节衔接不自然,有板块教学的弊病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深怕学生遗漏了该学的知识点,于是在本已设计好的一堂课的各环节之间,会常有一些“兴致之笔”,强加进去,如《绿色蝈蝈》一课,在讲到绿色蝈蝈的特征、习性时,为了不让学生丢失“修辞”的运用这一要素,马上转到修辞的表达效果,给人以突兀之感,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突然中断,反而达不到效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为了照顾到新课程理念的各元素落实,将一堂课由传统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五段论变成了“导入——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新五段论。由一个模式走向了另一个模式。违背了“教无定法”的原则。
8、中心不明确,因为教学目标设定过多、过大,使得课堂教学闲散有余而凝炼不足。
这方面的弊病除了上面所说的《观沦海》、《绿色蝈蝈》,在二、三中的个别教师身上同样存在,象《不松的失眠》一课,前半部分已经相当完美,引导也很到位,但后一个环节的反思问题阶段,“为什么有的古人的作品没办法流传”?引入对写文章的
指导,同时又加进对《枫桥夜泊》的诗的意境的领悟,然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获得写作上的启示,在这环节中,由于内容太多,目标分散,不符合学生实际,加之教师引导过于游离文本,失去语文的学科性,倾向思品课范畴。
9、学生参与面不广,违背“两全”
这类问题,无论是城区,还是乡镇中学,都同样存在,教师往往是重视了程度好的学生,而忽视了程度差的学生,没有鼓励,没有顾及,放任自流,这种现象值得广大教师的思考。
三、对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是一门素养课,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是师生间的一种人际交往过程,教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平等合作中的首席”,是“引导者”。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不是让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全线退出,而恰恰要反,是全身心投入;教师所要改变的,不是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他的角色,是他如何处理与文本、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必须与学生切磋、交流、碰撞,必须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错误看法、观点,教师可以也必须予以评价、分析、批判。当然,教师的这种评价、分析、批判,学生也可以再评价、再分析、再批判。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批评、鉴别、欣赏,从而达到交流、补充、综合的目的。
我们曾经听完一节课后直接问老师:你同意学生的观点吗?他回答,不同意。那为什么
不进行评价,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因为要激励学生,再者,我说了,他们就不说话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教师地位观。
2、小组讨论不宜流于形式。
语文教学经历了这样一个大致过程,“串讲(满堂灌——问答(满堂问——讨论”,时下最流行的是课堂中的讨论,如何正确把握“讨论”,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把握的关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①有没有问题或是不是真问题: 比如一位教师让学生讨论:人与人交往是择手段还是不择手段?这是个“问题”吗?再如“韩麦尔先生的爱国言行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这有疑难吗? ②需不需要讨论
我们要明确,讨论就是交换意见,而之所以要交换意见就是为了互相启发,互相说服,提高认识,加深理解。但很多情况下,有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理解、认识上的问题,不是一个信服不信服的问题,而是一个知道不知道的问题。比如“鲁迅出生于哪一年?他的代表作是哪些?”,这样的问题、查资料、阅读即可解决,独独不需要讨论。
③有没有条件讨论
有的问题虽然需要讨论,但因问题的设置过大,学生根本不可能做到。比如:“中国最博大精深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哪一部?”就这一问题没有几十年的文学功底是不可能的。
3、注意课堂互动的建立
时下很多教师把“互动”理解为单纯的课堂热闹程度,理解为师生间的有问有答,这是片面的。其实,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动作,只要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生活氛围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都是互动。教师只要能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充分把握各种有效的“互动”,对课堂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4、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加强课堂各环节的科学运作
一堂课,大致可包含四个环节:营造氛围(即导入,整体感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验感悟(对文章的理解度,情感升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综合各类教学语言(包含行为语言,对以上几个环节进行科学运作,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意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把握
学生是充满个性、灵性的学习主体,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想不到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内在素质,较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关注每一个生成性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星中蔡健强教师在教学《春》一课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小鸟卖弄清脆的歌喉”。“卖弄”一词用在这里不好,娇艳,是贬义词,“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一词也用得不好。对这样的生成问题,备课时是不可能想到的,我们的教师能就这一问题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最后得出在这里是贬义褒用。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老师是不闻不问,甚至简单地回答: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将要打击了学生多大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那么,在今后的
课堂上,还能出现这样的思考,这样的精彩吗?
6、关于课堂拓展练习的设计
好的课内拓展练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如二中徐礼剑老师教学《孙权劝学》,在学生充分感知了课文,对课文大意有了一定理解后,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我喜欢(吕蒙、孙权、鲁肃,是因为他 ,从他身上,我学到
了 ”;蔡健强老师教学《春》时,设计的拓展练习,“用课文外的比喻来赞美春天”,有一学生答出了:“春天象神笔马良,勾勒出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样的想象,多么符合孩子的心理,从中也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而有的拓展则是无边际、无效的,比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宝玉挨打》一课,任课教师别出心裁把家长请来一起上课,首先是请一位学生把宝玉挨打的故事说一遍,然后匆匆进入拓展: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不是曾挨过打,然后请家长说说为什么打孩子,接着大家讨论“打”是不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最后还请一位专家发言大讲了一通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把好端端的一堂语文课折腾成思品课。
7、课堂中学生激趣点的设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有意注意是受时间限制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有意注意的时间更是十分短暂。要想让学生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都高度关注,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一堂课中,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心、设计两至三个激趣点,用以激发学生新的关注度,解除学生的学习疲劳,这点在上文中我们已经举了一些例子,这里不再赘述。
8、科学运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言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激励,但不应该盲目的鼓励,不是什么都好,对学生回答错误或理解偏颇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你也很棒”,“声音很大”,“很有勇气”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当然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学生之所以回答是错的,在他的思索过程中,肯定有一处或两处的思维障碍,如果老师能静下心来,走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障碍点,学生必然会得出较为完整的答案。这显然比简单的肯定要好得多,也有助于学生今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信心及准确度。
祁门县闪里中学胡神兵
学校少先队组织在共青团的带领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实践教育为根本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强化少先队自身建设,培养了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受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了贡献。然而,就目前农村中学少先队工作而言,尚存在一些薄弱之处,值得探讨,需要改进与提高。
农村中学少先队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对少先队重视有待提高
学校重智育开发轻德育培养。目前许多农村中学,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评价一个学校好坏,总是看这个学校重点高中录取了几个,学校升学率怎样,因此学校评价学生也是只要读书好、分数高,那么你就是好学生,而对于少先队工作,则是嘴上喊得高,行动上却可有可无。更有甚者,不少中学根本没有建立少先队组织,仅建有一个徒有虚名的团组织,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的。
学校重纸上谈兵轻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有关少先队工作方面的理论虽是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特别是创新教育理论更是异彩纷呈。然而这些都是在纸上谈谈而已,冷静的思考一下,这些所谓的理论是那么的空洞,缺乏事实的支撑。在学校的实际教育中,大多数学校还是围绕升学率,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农村中学少先队辅导员缺乏系统、正规的培训,培训次数少。绝大多数农村中学辅导员只能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学习少先队工作理论,因此他们对新形势下少先队工作的新内容、新特点以及新的少先队活动普遍缺乏认识和了解,思维只局限在本校之内,固守旧的工作
思维和工作方法,导致有些活动不知怎么开展,少先队活动内容缺乏新意。传统的少先队活动没有特色,新的少先队思路和理念没有渗透和反映出来,“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等近年来开展的少先队活动,在农村中学很少体现。
辅导员属于少先队组织,更属于学校。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领导对少先队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农村地区师资薄弱等原因,导致了一些学校在安排辅导员任务时,中队辅导员都由班主任兼任。另一方面,一些学校领导的“一切为教育教学让路”的思想,导致学校在安排辅导员上,随意性很强,人员调换比较频繁,影响了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发展。
辅导员待遇有待落实。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即使是大队辅导员在学校不享受中层副职或中层正职待遇,没有辅导员津贴补助。更不用说学校的少先队中队辅导员了。虽然说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也比较复杂,但不容忽视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少先队组织不够健全,职能不够明确
在农村中学,有些学校只有大队辅导员,而中、小队辅导员及各大、中、小队长根本没有明确甚至没有。即使是有的一部分学校,相当一部分的中队辅导员、中队长,都是由班主任、班长兼职,他们或许因管理班级教学、学习的事务繁忙,以至于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少先队工作,或许因职能不清、不明,导致许多工作无法真正开展。
面对农村中学少先队工作的这种现状,如果不能客观地看清这些薄弱之处,抓准工作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探索农村中学少先队工作的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就不可能较好地完成少先队工作任务。鉴于此,农村中学少先队工作近期较紧迫的任务首先应该重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学习《纲要》,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对辅导员老师来说是一场及时雨。许多大中队辅导员老师目前正为究竟如何开展好少先队的各项活动犯愁,全国
少工委推出《纲要》,而《纲要》对少先队的各项活动有了明确的规定,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分年级工作内容”。因此我们按照《纲要》就能很快切准活动的要求及活动的内容。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选拔一些骨干老师,把他们充实到辅导员岗位上,并对辅导员老师进行培训,让他们熟悉《纲要》要求,并能结合学校或班级实际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少先队品牌活动,从而使辅导员老师能够很快从思想上认识到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少先队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二、与校园文化整合,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少先队阵地是少先队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而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少先队的阵地建设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可以说是强强联手,少先队的阵地(包括队室、队报、橱窗、广播台等等)既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又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许多教育功能往往通过少先队阵地体现出来。因此加强少先队的阵地的建设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这样少先队工作就会事半功倍,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与教育部门沟通,完善少先队工作的教育机能。少先队工作如能争取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则如虎添翼,我们要争取教育部门把少先队的工作纳入计划中,并且在考评、督导中体现。这样会使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容易被校长教师所接受。少先队的工作开展起来也就顺利多了。因此我们一定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以便更好地发挥少先队工作的机能。
篮球运动传入我国已有百年,这项运动以其独特的健身性、趣味性、教育性在我国迅速发展并拥有了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中学球类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生在课余体育运动锻炼最受欢迎的项目。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学篮球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伴随着篮球运动在校园深入发展,它在丰富校园生活,提倡素质教育,促进篮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等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中学篮球运动在发展道路上依然存在一些困难。研究篮球运动对从事这项运动的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研究篮球运动实施中的课程内容、计划、实施、反馈,研究篮球运动在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实践,对我国中学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和中学篮球的发展将会起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因此分析现阶段中学篮球运动的特点、内涵、外延,明确平顶山市中学篮球教学理论研究的方向以及篮球运动的健身、休闲、娱乐和文化功能,并制定出适合学生需求、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以实现健康为主体的教学规划和实施细则是非常必要的。
一、平顶山市中学篮球教学现状
1.平顶山市中学篮球运动主要教学内容
教师选择安排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教学现状实现的教学目标。中学教学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是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兴趣与需求的教学内容,篮球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学习到篮球基本知识与技能。所以选择并安排篮球教学内容是每个学校首要的考虑因素,还要与篮球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性,不能忽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制定篮球教学大纲时,很大一部分教师把基本篮球运动技能作为主要学习内容。
当前,平顶山市中学篮球课深受中学生的喜爱,中学篮球运动在中学开展也十分的普及。然而,由于平顶山市中学篮球教材内容不统一,一些学校篮球教学过程中对篮球的体能,技术和战术训练,组织比赛和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杂乱没有专门的目的性,而中学篮球课每周的次数又比较少,所以需要充分挖掘平顶山市中学篮球课程内容资源,统一教学大纲,并选择符合平顶山市中学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篮球教学。学校应该具有新的符合自己本校体育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的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逐步使学生积极参加篮球,增强身体素质,学生深入了解篮球的功能,体验篮球运动的魅力,享受篮球的乐趣,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平顶山市中学篮球教师教学情况
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输知识和技能的技术手段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的所采用的方法,教师传授学生的知识的过程中,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完成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同样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学成就有高有低。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最重要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学不得其法,所以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是平顶山市中学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平顶山市中学大部分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运动传统教学方法,而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中学教师在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直接影响平顶山市中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篮球知识的了解以及教学的效果。
3.平顶山市中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欢程度
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运动所缺乏的,只注重教的方法而不注重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导致大多数学生因为自己篮球技术差、自己身体素质不好等原因选择不喜欢篮球体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去有效地激发学生篮球的兴趣,使学生对篮球运动兴趣以及热爱程度的降低,需要引起平顶山市广大中学体育教师、与学校领导的注意。
二、平顶山市中学篮球教学改革对策
(1)保持并优化平顶山市中学教师结构,注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平顶山市中学篮球教师的年龄结构总体比较合理,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后备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少,不利于教学的长远发展。所以,应该加强引进学历较高、专业较强的青年教师,使其加入到篮球运动教师的队伍之中。
(2)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篮球场,馆设施的资金投入。建立并完善场地器材管理制度,更好的满足平顶山市中学篮球教学与学生使用的需要,并不定期检查督促,来规范和指导篮球运动的开展。
(3)依据平顶山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完善监督制度。教学过程中减少体育教学中篮球教学的随意性。采用各种途径促使篮球教师对现代教学方法的理解,强调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认识到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篮球教学的重要性。
(4)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在校园里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锻炼与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篮球运动让学生体验篮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的体验和感受。
(5)篮球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实现从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以启发、诱导为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发展为教育方法的出发点。
(6)加强思想指导,让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中学生与广大的家长认识到,适当参加篮球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是提高学习和工作的前提。
作者简介:
一、中学美术教学现状思考
怎样正确地分析和思考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现状, 是我们解决问题、进行策略的前提。
1、长期以来观念认识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美术教学在中学教育体系中成为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陪衬, 美术学科对培养一个人的长远价值与意义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美术教学处在一种尴尬的地位。在高考压力下, 部分学生和家长为走“捷径”, 不考虑个人是否具有美术专业学习的主客观条件, 片面追求专业课的学习而不重视文化课知识的积累, 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画家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底蕴是长久的积累, 而不是急功近利。
2、中学美术课程实施上的问题
目前, 中学美术教学现状, 大多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 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 应付考试。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讲授、示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 “会”画一些基本的人物画、风景画, 老师验收、检查学生画得“像”或“不像”, 并以此来检验教学成果。[1]“以绘画性为目的”的教学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 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 造成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严重脱节;不利于创造想象力的发挥和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 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 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 基本毫无效果。
二、中学美术教学策略分析
基于以上对中学美术教学现状的思考, 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高效率地确保新课改就要求下中学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们得找出路、想办法。转变观念、坚定信心,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补充和延伸美术教学, 使美术教学活起来。
1、教师不断更新美术教学理念, 重新进行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标准》将中学美术教学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我们中学美术老师在教学观念上也要不断更新, 这不仅是适应学生的需要也是适应新世纪对培养人才要求的需要。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和“唯一主角”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戏中的“主角”, 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引领学生不断发现、学习“生活中的美术”。所谓“生活中的美术”主要指与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美术活动, 如欣赏绘画、装饰物的动手制作、设计、创作活动等等, 这类知识具有很高的概括性、通用性和适用性, 学生掌握和了解生活中的美术, 在学习中就能以理带动实践, 触类旁通。[2]
2、积极拓展与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 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等, 都是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 达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在校外资源的拓展和开发上, 美术任课教师应该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教师也应该具备熟练操作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的基本素质。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施中学美术教学, 是获得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以及开展教学交流的重要手段。比如反转片、光碟这些资料还原性较好, 体积小便于储存, 成本上也有优势, 很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推广。
3、灵活掌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中学美术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教师的教学方法起着关键作用。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是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 教学中最忌“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方面, 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死板公式”。[3]同时从“美术是视觉艺术, 艺术本身是创造, 艺术就是感情”这些本质因素出发, 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 使眼、脑、手协调并用, 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全面完善素质教育,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中学美术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马越:《中学美术教学方法初探》, 《丝绸之路》, 2009, (16) 。
[2]林建华:《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美术教学观念的更新》, 《现代教育教研》, 2008, (12) 。
【关键词】实验教学 现状分析 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01-02
化学学科的一项基本特征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如果离开了实验教学,我们的化学学科将会逊色很多。因此,我们化学学科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实验教学。但目前来讲,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和尴尬,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不足,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把实验课上好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化学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试着分析一下我们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现状,并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一、中学化学课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用一句话概括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学化学实验课教学境遇尴尬,形势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不科学、实验室条件不达标、实验室人员配备不足和实验员素质不足等等。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来说,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周课时为3课时,就必修1来说共30课时,新课内容耗时最少也要10周,再加上军训、各种节假日等,基本上要16周左右才能结束新课,一学期只有20周,没有时间处理习题,所以在教学上赶进度的现象非常严重,演示实验能省就省,学生实验能不做就不做,研究实验根本无法顾及,因此,不可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其次,从实验室条件上来讲,现阶段化学研究中新的仪器和手段层出不穷,化学仪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精密化、微型化,而一些学校实验仪器配备落后,实验药品不能及时更新,存在药品缺少或过期的情况,致使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不能很好地进行。
最后,从实验人员来说,要么是人员配备不足,要么是素质较低。在大部分的学校,化学实验室一般只配一名实验员,学生实验不能完全及时进行,探究实验没有时间安排,同时,又要担心实验室和学生的安全,所以对于实验教学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2.主观因素主要是从我们教师自身角度来讲的。
首先就是由于受到职业倦怠的印象,对化学实验课不够重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怕麻烦、怕危险、怕危害的情况,所以演示实验能不做就不做,学生实验能省就省,探究实验没时间进行,更不能顾及趣味实验和家庭实验。
其次就是化学实验课不注重学生观察能力、操作技能、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实验现象和结果的描述,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做细致的观察,推理不严密,因而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时不全面、不到位;受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演示得多、说得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实验,因而,学生的操作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在平时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本质搞不清楚,也就不能够完全表达实验的过程、现象、条件,以及得出的结论。
二、当前形势下化学课实验教学的有效对策
问题已经找出,我们如何做呢?我想,我们教师只能尽我们能及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对于一些客观因素,我们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争取得到学校的重视,以改变目前的境况。而对于属于我们自己主观方面的因素,我们则力当克服,以创造条件、创造有利因素,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1.重视演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形成概念,掌握化学知识。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规范操作,可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边讲边实验,把一些简单可行的演示实验和一些验证性的学生实验纳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比如: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演示实验中,学生不但看到了喷泉,而且看到了酚酞溶液变红,不仅验证了这一性质,而且为学习化学性质做好了铺垫,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班级人数多,现象并不明显,可见度不高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在无危险、无危害、耗时短、操作简单的情况下,可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者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比如:物质的制取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等等。
3.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并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而验证性实验只能单纯地限于模仿,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造成学生实验时,不能发现问题。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实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研究与探索的方法。
4.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把实验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现状,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者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丰富教学资源,又能增强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比如:用贝壳或者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的小药瓶做反应器,等等。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推荐阅读:
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10-12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10-08
中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06-21
别人---英语教学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06-29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11-18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06-18
中学生作文难的现状分析与探究07-11
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