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用6篇)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摘 要: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让学生找回自信;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加强校企合作,创造更多的实际环境等手段。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其不仅要传授传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在实际生产中,如何使工序更简单、工艺更合理、工效更高、产品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如何改善劳动环境、节能环保。无数的课题有待我们去发现,去解决。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尤为重要。中职专业课理论、实践、生产相结合,那么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结合《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尊重和爱护学生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尊重和爱护学生是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低,在初中学习阶段大多是班级的后进生,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更加关爱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尊重与信任,让学习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懂得自尊自爱,在职业中学的学习生活中找回自信。

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有着一些常用的理论和方法、技法,作为指导老师,应熟练地掌握。一个创新作品的创意一旦产生,首先应进行查新检索,指导老师应熟悉常用的查新网站和查新的技巧。一个创新作品一般要经历创意、查新、设计、制作、调试五个步骤,设计与制作对中职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指导老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才能给学生以帮助。陶行知说:“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创新活动指导老师应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乐于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实一体化营造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室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为一体,集机床、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一体,联系生产实际,能将车工的生产过程真实、直观地反映出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贯彻“以实践教育为主,理论够用适度”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实一体化营造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理实一体化教学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分类,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搭建一个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如对工件车削加工工艺的安排等内容,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构建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感知、理解、运用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性较强,通过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探究性学习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策略等,为探究性教学做好准备。如量具的识读、刀具的角度及刃磨、车床的基本操作等等。其次,在选择探究课题时,应让课题具有普遍性,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然后,在选用小组合作型组织形式时,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搭配,让每个学生都发挥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在做好过程和结果评价的同时,对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进行评价。通过正确客观的评价提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操作、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进而获得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老师感到创新教育很难出成果,认为中职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力,创新意识不强。事实上,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平台,一个好的发明必定是“有感而发”,只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环境,才能触发学生的更多灵感。我校2011年的创新大赛作品“普通车床镗削深孔的工艺装置”,就是学生在进行企业金工车间实习时获得灵感而萌发设计思路,经过老师指导,将所学的镗床结构知识、V型块定位原理、楔块机构等知识巧妙地运用起来,解决了小企业利用普通车床加工深孔的问题。可见,结合专业课的知识和实践,学生可以对生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关创新活动。

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新教学思想和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1 应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好一切事物的前提, 有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领会学习的乐趣。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 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教育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因此, 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后, 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际上, 许多刚接触《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的学生对机械设备的认知几乎为零, 这使得学生对专业拥有浓厚的好奇心, 这时的好奇心即是学习兴趣的体现, 是学生对专业产生的潜在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初期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用性, 这是专业特有的吸引力, 可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的《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 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理论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应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组织学生实际接触工厂, 在实际接触中了解生产工艺过程, 认识大量机械设备, 初步认识工厂生产产品的过程。此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对课程知识有了大致的认识, 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之更好的学习此门课程。

2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发散思维能力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组成成分, 而创造力是环境影响而激发出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也应该在环境上下功夫,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必须由教师主导创设, 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 客观评价学生, 鼓励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进行创造性学习。课堂气氛轻松而富有活力, 更能促使学生学习教学内容,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思维活跃、互动良好的教学环境, 促使学生敢表达、敢质疑, 在师生的良好配合中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自主性。

还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比如讲解车床的结构和主要部件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时, 让学生到实际操作室中直观的感受这些抽象的教学内容, 再通过学生的直接接触和教师的讲解、操作中, 使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在教学方式为现场直观教学法, 是将实际事物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此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在讲解“车刀”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教学内容做成生动形象的幻灯片, 再结合图片、音响、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车刀”内容。此教学方式即多媒体教学方式, 此方式通过多媒体, 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中, 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运用实验加强直观性教学的情景教学方式, 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给学生难忘的场景印象, 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加强对知识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教学内容直接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不同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例如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提供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讲解圆锥工件的质量分析时, 就可提出如果圆锥锥度不正确, 应如何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发散思维, 结合资料, 解决问题。此种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发展思维的机会, 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而且促使学生多思考、多学习, 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 适时鼓励与表扬

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与表扬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与表扬是强化学生的适当行为, 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积极作用。教师肯定学生, 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努力、更加奋发, 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动力。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其他方面表现出创新能力及发散思维, 教师就应及时鼓励、表扬, 使学生继续发展创造力及发散思维。

5 总结

总而言之, 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 让学生多接触、多实践、多操作, 使之成为具有高素质及创造了的人才。教师还要善于分析教学效果, 从中吸取经验和教学,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李秀丽.《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法探究[J].科学时代 (上半月) , 2011 (06) :34-36.

[2]冯涛.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J].科职业, 2011 (29) :74-75.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理论教学; 备课; 提问;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24-001

在中职学校的机械、电子和汽修等专业的教学中,《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课。这门课将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中职学生走上职业岗位提供了发展的后劲。那么,如何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摸索、改革、创新,开拓出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车工技能课的学习兴趣,为国家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中注重备课环节

1.备教材

教学是中心,备课是基础。《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实践性更强,这就要求老师最好是双师型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训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目标。在备课时必须详尽的了解车工学科的特点、教学大纲和技能标准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我校,应结合学校的课程要求认真备课,详细书写教案。

2.备学生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初中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对于我校的情况,相对来说,秋季班的学生比春季班的学生基础要好些,各方面素质也稍高一些,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详尽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想状况等等。根据了解的学生情况再去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显示,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各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有差异,因此,必须抓住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降低学习的要求,期望值不能太高,还要适时的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表扬鼓励,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的调整讲课计划和进度,适应学生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宽容友善、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

3.重在培养学习方法和塑造健康人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现在的教育更注重“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也就是说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因此,在车工课上应采取精讲多练、压缩理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实训课的一定要学生书写实训报告,做到心中有数,为实训课做好铺垫,并和学生一起归纳学习方法和记忆规律,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讲授车刀的结构组成时,拿一些车刀的模型给学生进行实物讲解,并让学生亲自拿着车刀多看、多思、多讨论,从而总结出车刀的结构特点“三面、两刃、一尖”,并結合实训中的情况,讲解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以及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和刀尖在切削中的作用和磨刀时的注意事项。

二、理论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置

课堂提问是车工工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关系到实训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如何设计提问和怎样提问是课堂提问的关键。

1.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

在工艺教学中,提问应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紧密联系实习操作。不但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而且要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目的。

2.提问的方法要灵活

恰当地选用提问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车工工艺兴趣有着积极作用。教师一要掌握问的时机,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二要掌握问的艺术,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车工工艺教学中,我较常用的提问的方法有:

开门见山法。新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都处于较松弛的状态,教师应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上来。教师直截了当的提问在于检查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可调动学生温故知新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深孔加工简介”一节时,提问车套类零件,从车削工艺上分析圆柱孔的加工比车削外圆要困难的多,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通过提问,教师能快速了解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程度,以便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很自然地进入所讲内容的角色。

层次剖析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发问,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例如我在讲授中心钻折断的原因时,设置了系列的问题,并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这样提问把中心钻折断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层层理清,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思维灵活,双基落实,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对比区别法。即将相类似加工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工件在车削加工中的认识和掌握。例如我在讲授“车孔”一节时,设置了“车削通孔与不通孔的关键技术都是解决内孔车刀的刚性和排屑问题,那么车削时车刀形状是否也相同?这样一问,就使学生在对比中弄清楚了车通孔与车不通孔车刀几何角度不同的原因,达到解释析理的目标。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情感,把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融合贯通,把理论知识的教学结合提问、答疑和分析,很自然纳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于具体的语境中,易记而又有助于对加工工艺的理解和深化,使车工教学显得自然、流畅、贴切和实在。这样的教学,知识与能力融合统一,相得益彰,车工学习不死板,不枯燥,能力训练有依托,能培养学生学习车工的热情和激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从应试型向素质型方向转变。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摘要:分析了社会就业环境及当前学生能力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面的教学环节分析了加强基础实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提出了技能训练中有关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能力;创新;基础技能;培养

中职技术学校学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担负着社会建设的责任,大多数中职技术学校学生是在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不仅需要具有各种技能,对于掌握综合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有很多的要求,不仅如此,学校根据社会用人的需求,越来越注重夯实基础质量教学,并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改革教学机制,行为导向的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学校还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主动性,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一、转变教学观念,一体化教学培养。

学生的技能水平如何在企业工作中发挥作用,大体上说其实就是学生在工作中的能力是否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成为教学的目标,校企合作,是技术学校的一大特色,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更新教学旧观念,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不断强化教学教研,更新教学思想,调整教学规划和改善教学条件,这样我们才能离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距离越来越近,才能真正达到一体化教学。

例如,在讲到气焊气割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到实训场地进行相关的设备认识,再动手安装训练,使学生对使用的设备、工具有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有理性的认识,使学生进入操作前就能够思考问题,再如,在学生的技能训练中,如何让学生对气焊气割炬射吸能力及其安全性进行判断,是我们首先需要注意的,并且对于未接触焊接切割工具的入门学习的学生,要先懂得工具的使用,就要运用先了解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把操作前的思考带到实际操作中,这些步骤主要有三点,下面,我来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步骤一:氧气减压器连接好气瓶,接上胶管,另一端连接好割炬,开启瓶阀从高压表中指示出瓶内的压力的读数,并调节从低压表中指示出工作的压力的读数;步骤二:把乙炔减压器连接好乙炔瓶,接上胶管,另一端暂不连接割炬的乙炔接口,开启瓶阀,从高压表中指示出瓶内的压力的读数,并调节出工作压力读数,从低压表中指示出工作的压力;步骤三:从割炬中开启氧气调节阀门和乙炔调节阀门,用手轻按在割炬乙炔接口处,感觉到有吸力吸住手指的感觉,对割炬的射吸能力的判断。这样先讲授要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际训练及指导,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反而能够让学生有学习的热情,这样给学生一个好的入门和掌握学习训练的方法,起到抓好基础训练的作用,突出了学生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

二、优化教学,对看、听、准的能力培养。

技术学校以培养实训的学习教学为主,并且技术学校始终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为指导方法,始终采取以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实践教学为技能服务,例如,在讲授到单面焊接双面成形操作项目的相关知识后,在现场给予演示、再讲解、示范操作,对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再如,中级班的学生在学习焊条电弧焊中的单面焊接双面成形操作的技能考前训练时,有针对性地先安排进行与该课题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操作,如引弧、接头、收弧操作训练、断弧法、连弧法操作训练等;焊接时,由于焊道在熔池熔化金属重力的作用下,熔化的熔池金属比平焊时更容易下淌。在焊道表面易出现焊瘤、咬边、余高过高等缺陷,焊道成形较困难。

如何掌握控制熔化金属不下淌的技术,尤其掌握打底层焊道单面焊双面成形的技术及技巧、接头方法的技术及技巧,是获得良好的焊道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考生应掌握的焊接操作技术、技巧的重点及难点。焊接方法有多种,其中单面焊双面成形的操作方法,是运用普通焊条,以特殊的操作方法在坡口背面无任何辅助衬垫的条件下,在坡口正面进行焊接,焊保证坡口的正、反面都能得到均匀整齐,成形良好、符合质量要求的焊缝的焊接操作方法。尝试了采用示范方式进行演示出来,在试件坡口一侧进行焊接而在焊缝正、反面都能得到均匀整齐而无缺陷的焊道的操作。主要抓住打底层焊接的关键,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即引弧、收弧、接头。运用灭弧手法进行打底焊:打底焊焊接过程中,主要依靠电弧时燃时灭的时间长度来控制熔池的温度、形状及填充金属的薄厚,以获得良好的背面成形和内部质量。

因此示范操作时,推荐灭弧法引弧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在始焊端的定位焊缝处引弧,并略抬高电弧稍作预热,焊至定位焊缝尾部时,将焊条向下压一下(下压约2mm),听到“噗噗”的声音后,立即灭弧。此时熔池前端应有熔孔,深入两侧母材0.5――1mm,当熔池边缘变成暗红,熔池中间仍处于熔融状态时,立即在熔池的中间引燃电弧,焊条略向下轻微地压一下,形成熔池,打开熔孔后立即灭弧,这样反复击穿直到焊完。过程中要结合讲授提示:运条间距要均匀、有准确性。收弧:收弧前,在熔池前方做一个熔孔,然后回焊10mm左右,再灭弧;或向末尾熔池的根部送进2~3滴熔液,然后灭弧的操作,目的使熔池缓慢冷却,避免接头出现冷缩孔。接头:接头时换焊条的速度要快,在收弧熔池还没有完全冷却时,立即在熔池后10――15mm处引弧。当电弧移至收弧熔池边缘时,将焊条向下压一下,听到击穿声,稍作停顿,再给两滴熔液,目的以保证接头过渡平整,防止形成冷缩孔,然后转入正常灭弧焊接法。演示过程中,边操作,边讲解,并提示运条操作的月牙形、锯齿形横向短弧焊法,短弧焊法;焊条与焊接前进方向的夹角为70°――75°,并在坡口两侧稍加停顿,以利填充金属与母材熔合,并能防止填充金属与母材处形成夹角,不易清渣。学生通过观察熔池形状和熔孔的大小,使两者基本保持一致才成功。熔池形成椭圆形,熔池前端始终应有一个深入母材两侧约0。5~1 mm的熔孔。

边听讲解,注意听电弧击穿坡口根部发出的“噗噗”声;准:施焊时,熔孔的端点位置要把握准确,焊条中心要对准熔池前端与母材交界处,使每一个熔池与前一个熔池搭接2/3左右,在试件保持电弧的部分,加热和击穿坡口根部的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在观察中判断操作的准确性、规律性和听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操作时更加规范,这样可以焊接出符合根部透度要求的钢板对接打底焊道,培养对焊缝质量外观的自检。为更好地实现对该项目技能要求关键内容的掌握,老师作演示、讲解后,还要在巡回指导中,合理安排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践,轮流操作,互相讨论、观察、展示工件,互相交流和评议操作的正误,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关键的难点,还可以掌握技术要领,另外有合适的焊接参数时,可以采用短弧焊接,并借助电弧吹力作用向坡口根部输送熔滴的方法,在坡口两侧稍作停留,防止根部焊道咬边。适时变换焊条与试件的夹角及运条手法,来控制坡口处熔池的温度,从而达到控制打底焊时熔孔大小一致的目的,促使背面成形美观,焊缝余高高低一致。焊完要注意对每层焊道的清理干净和修整局部突出处,才可以进行层间和盖面层的焊接。

填充层:在焊接过程中要注意抓重点。焊条与试件下倾角为75°――80°,焊条摆动到坡口两侧稍加停顿。利于熔合及排渣,防止焊缝产生死角。最后一层填充焊的厚度,应低于母材表面1mm左右,不得熔化棱边,以利于盖面焊道的平直。盖面层:焊接中采用月牙形或锯齿形运条手法。在距焊缝始焊端10 mm处引弧后,将电弧拉回始焊端施焊,这样可以防止产生缺陷。焊条与试件下倾角为75°――80°左右,焊条摆动道坡口两侧稍停顿,保持坡口边沿熔化1――2 mm,以防止咬边。焊条的摆动要均匀一致,使每个新熔池覆盖前一个熔池的2/3――3/4。盖面层换焊条前收弧时,应对熔池填些铁水,迅速更换焊条后,再在弧坑上方10mm左右的填充层焊缝金属上引弧,

将电弧拉至原弧坑处填满弧坑后,继续施焊。在教育学生时老师应当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对重点进行着重训练,并在掌握技能方面,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加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

三、运用标准对目标能力培养。

社会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重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改革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学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用好规范和标准,例如,在焊接技能训练中,焊接的规范性要求比较高,要指导学生充分了解焊接操作技术的规范性,同时按照标准进行训练和考核,培训符合够用、实用的人才,在进一步加强技能训练中,特别要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例如,在管子水平固定手工钨极氩弧焊项目的赛前强化训练中,按照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对坡口的制备、工艺参数的选择、进行单面焊双面成形的打底焊道、填充焊道、盖面焊缝的焊接及外观质量的自检。首先对该任务的目标进行了解,确定要掌握的焊接方法,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我们教学的目的。

焊接方法的步骤有很多,学生应当熟练掌握,具体的步骤有以下几点:第一步,从设计坡口制备开始,在焊件的待焊部位加工并装配成一定几何形状的沟槽的坡口。了解该任务的坡口尺寸有坡口钝边、坡口面角度和间隙。坡口的钝边作用是防止根部烧穿,待加工坡口的端面与坡口之间的夹角叫坡口面角度,两坡口面之间的夹角叫坡口角度。坡口面根部间隙的作用是在于打底焊时保证根部焊透,根部间隙又称为装配间隙。只有合适的坡口形式才能便于操作和控制焊接变形,因此根据GB/T3375―1994标准规定,选择对接接头形式进行坡口角度、钝边、间隙尺寸制备是关键,另外,坡口清理,固定工件,装配定位焊的间隙要保证在2.5――3.0 mm之间,定位焊缝长度为10――15mm左右,焊透无焊接缺陷,并且两端修磨成斜坡,利于接头。第二步,确定工艺参数,包括焊接层次、焊接电流、电弧电压、氩气流量、焊丝直径、钨极直径、喷嘴直径、喷嘴至工件的距离等。按照给出的参数进行在引弧板上试焊―调节―再试焊―再调节,这样通过对比后确定各个参数。因为工艺参数选择很重要,若有不当将影响训练的每一步骤,造成不能正常操作的严重现象,因此正确选择焊接参数是获得焊缝良好成形与焊接过程稳定性的重要保证,在练习打底焊的训练时,按要求组装好试件水平固定焊接架上,起焊处在时钟6点位置前8mm左右起焊,注意先不要加填焊丝,待坡口根部钝边形成熔池后,即可填丝焊接。

这时可以适当作讲解,这样做是为了使背面成形良好,熔化金属应送至坡口根部,并且可以防止始焊处产生裂纹,使始焊速度应减慢些,多加一些焊丝,可使焊缝加厚,焊接过程中焊枪角度要随圆弧适当调整,直至焊完前半圈,超过时钟12点10mm处位置收弧,收弧时填加焊丝不能过多,以利于后半圈接头;但也不能太薄,防止产生弧坑裂纹。之后,我们要按顺时针方向焊后半圈,在前半圈始焊处引弧,注意在焊接之前先不加焊丝,待接头端熔化并形成熔池后,再填加焊丝。填加焊丝时推荐的方法有外填丝和内填丝。外填丝是在管道根部截面上相当于时钟4点至时钟8点位置时,焊丝处于坡口钝边内送丝焊接。在管道横截面上相当于时钟4点至12点或时钟8点至12点位置时采用外填丝法,外填丝法的坡口间隙可以适当减小为1.5――2.5 mm。焊接过程中,要注意钨极与管子轴线成90°,焊丝沿管子切线方向与钨极成100°――110°。

当焊至横截面上相当于时钟10点至时钟12点和时钟2点至时钟12点的斜平面位置时,焊枪略后倾使焊丝与钨极成100°――120°。打底层焊接,每半圈最好一次过焊完,若中断时,应将焊缝末端重新熔化,并重叠5――10mm。焊缝厚度以3 mm为佳,不应太薄,否则容易烧穿。当焊至封口处,应先停止填加焊丝,待原焊缝端部彻底熔化后,再加焊丝填满熔池后熄弧,此时焊枪要待熔池完全冷却后再离开熔池,避免出现缩孔的现象。当焊至时钟12点位置时,应与前半圈焊缝重叠5――10 mm左右。第四步,填充层操作手法和注意事项与打底层相同。焊接时焊枪一般作锯齿形摆动,摆动幅度比打底层稍大,并在坡口两侧稍作停留,以保证坡口两侧熔合良好,焊道均匀。填充焊时焊枪与试件的角度为85°――90°,焊丝与试件的角度15°――20°,填充焊焊完后焊道应比试件表面低1 mm左右,不要熔化坡口的上棱边,留作盖面焊时的参考直线。盖面焊时应在清理底层间焊道的氧化物。修整局部突出处后,分前、后半圈进行,操作方法为:焊枪在时钟6点左右位置起焊,焊枪做月牙形或锯齿形摆动,摆动幅度比填充层稍大,待坡口边缘及填充焊道表面熔化后并形成熔池后再加入填充焊丝,以保证熔池两侧超过坡口边缘0.5――1.5 mm左右,在仰焊部位每次填充的熔液应少一些,以免熔敷金属下坠。焊枪摆动到坡口边缘时,稍做停顿,保证熔合良好,防止咬边。

在立焊部位,焊枪的摆动频率要适当加快,防止熔液下滴。在焊至平焊位置时,要稍多加些填充金属,以使焊缝饱满,同时应尽量使熄弧位置前靠,以利于后半圈收弧时接头。后半圈的焊接方法与前半圈相同,提示当盖面焊缝封闭时,应尽量继续向前施焊,并逐渐减少焊丝填充量,衰减电流熄弧。通过这样的操作示范、讲解,留给学生足够的操作时间,学生之间也互相观察、讨论,清楚重点掌握的技术要领,能够控制熔化金属不下滴、坠落,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为主要,注意角度的调整,运条角度和手法操作,单面焊双面成形操作平稳,焊透,接头操作等要领。运用新标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加科学和规范。

四、运用硬件对基本技能培养。

根据教学场地,合理安排好教学场地,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突出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教学中先采用多媒体教学,例如,采用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的(焊工技能)VCD进行基础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来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焊接的相关知识,采用机械工业出版社(焊工)技能考核指南系列VCD,可以在考前训练,集中观看、分析、讨论实习项目,熟悉实训项目的操作过程、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再到现场由老师指导及示范,小组合作轮流操作,老师引导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这样可以让双方的技能都提高,并且可以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操作,并且在操作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学校利用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完善性进行实验,合理的投入,充实教学资料,把握核心技能,通过此方法,老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也可以得到提高。

五、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的教师,是既能上专业理论课,又是指导学生操作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必要的条件。

六、总结。

1、职业教育强调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学习掌握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业务技能也要达到比较高的程度,教学上可以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起到教学上的示范和表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2、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使理论知识与训练课内容能够统一起来应用,统一进度、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时间;通过应用还可以在安排上做到统一,确保理论和实训的协调性,减少重复的劳动,避免两者的脱节弊端,使理论和实训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促进理论和实训技能提高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中职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在理论教学中我们贯穿实践的内容,而在实习教学中应有理论知识作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增加理性认识,而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来解决,以达到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功效,另外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服务意识,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正直、团结协助、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等优良品质,另外注重夯实基础质量教学,改革教学机制、行为导向的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这样我们才可以让学生在基础训练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洪松涛,胡宝良,彭セ。焊工常用技术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宋平。焊工中级。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张梦欣。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事物、掌握事物, 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具有以下功能:对未来活动的准备性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具有持久性的学习兴趣, 对实习教学来说, 具有重要意义。

1. 利用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进入实习车间后, 往往都有好奇心, 什么都想看一看、动一动, 有一种通过操作机器进行探索的强烈欲望和需要。好奇心在生产实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引起学生对实习操作的兴趣, 并且可以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实习中, 所以说对实习教学是有利的, 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引导和利用它。例如, 在进行车削台阶外圆练习时, 当学生看到车床能够自动走刀, 快速地车出光洁的外圆, 马上就有了好奇心和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时, 可以向学生讲解为什么车床能自动进给, 又是怎样传动的。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理解和记忆, 而效果也要比单纯在黑板上讲解传动原理和传动路线好得多。

2. 采用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好奇心只能激发学习兴趣, 却不能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对实习课产生持久的兴趣, 首先要从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上下功夫。在学期初就对整个学期的课作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针对每一个学习阶段的特点, 安排合理的授课内容, 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要墨守成规, 以千篇一律的方式去教学, 而应不断推陈出新, 使教学方法新颖, 教学内容有新意。例如:在实习第一阶段, 利用学生对操作课的好奇心, 安排简单易学的学习任务, 运用传统的演示模仿法, 学生能很快掌握这些技能。比如车台阶轴、车端面、车槽等。在实习第二阶段, 安排有趣简单的综合性任务, 利用任务本身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圣诞节前夕安排学生制作圣诞树, 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习第三阶段, 当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已达到一定水平后, 如果实习教学只是停留在教师指定的课题训练上, 不仅会使学生的激情下降, 影响学生操作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还会使实习的消耗增加, 实习成本提高。此时可以采用课题教学法, 按产品生产加工要求模拟训练, 限定加工时间, 实行不合格报废制度。也可与一些生产企业联系, 为他们加工一些零配件, 图纸、材料都是由厂方提供, 这些零件的加工, 不仅在实习中没有做过, 而且尺寸精度高, 加工好后学生能得到相应的报酬, 不合格要赔偿适当的材料费, 这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技术工人在生产中肩负的责任。

3. 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

学习的成就感对于持久性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只有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创造性态度, 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如上所述的实习教学的三个阶段应该很好地考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第一阶段, 简单易学的基本操作技能, 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 增强他们进入下一阶段的信心。第二阶段, 有趣简单的综合性任务, 学生利用在第一阶段所学的基本操作技能, 利用任务的趣味性, 促使学生主动将这些技能整合, 再配以教师对关键点的指导, 学生通过努力, 也能够完成任务, 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加的肯定, 强化了只要自己加把劲, 肯定能学会的思想。第三阶段, 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积累的经验和成功的信心, 学生会毫不迟疑地着手去做。只要学生有信心去做, 学生能再一次获得成功。不管是哪一个阶段, 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与适当的表扬、鼓励, 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 要尽量帮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专业课教师就不应该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有限, 实践操作经验不丰富等,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不会或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时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 注意启发并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同时, 教师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具体到车工实习教学中, 关键的是零件的加工工艺和具体的加工方法。许多教师在授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很详细地讲解零件的加工步骤、加工注意事项, 认为这样能使学生的练习件完成得比较理想。当然, 对于初学者来说, 这是必要的。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长期以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的话, 虽然也能按要求完成练习任务, 但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依赖思想, 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只会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死板的记忆, 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 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能适应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发展。因此,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和紧迫。

在教学时, 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并由大家进行讨论。其次, 在评价学生的答问时, 要肯定和表扬正确的思路, 对于不全面或错误的方面, 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往正确的方面去思考, 不能直接否定, 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想出的答案和老师不同, 而且也有一定道理时, 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下, 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他自己的加工方法加工。这样, 当学生每想出一个加工方法, 解决一个加工难题, 他便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 逐渐增强自信心, 并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而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方式

在车工实习中, 每一个练习件都有人们已经认可并形成规律的加工方法,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常规加工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不能让他们的思维方式仅仅局限于常规之中, 而是要发展求异思维。求异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 它使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满足于传统的、现成的答案, 力求创新, 使其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车工实习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按照常规操作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提出要求, 让他们超越常规进行思考,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通过多方位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检验结论的正确性。通过解题的过程, 学生能开阔自己的思路。例如, 在安装外螺纹车刀的时候, 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常我们采用对刀样板进行对刀, 如果没有或者不用样板, 怎样将车刀安装合格?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后, 得到了几个答案: (1) 转动小拖板, 利用车刀的切削刃在卡盘或工件端面上对刀; (2) 以车刀的左侧为基准, 贴平卡盘或工件端面; (3) 用百分表找正车刀的左侧。经过试验证明, 它们都是可行的。通过问题的解决, 学生明白了:常规的加工方法并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只要我们肯去钻研它, 勤于思考, 就能得到更好的方法。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只局限于常规, 求异思维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形成和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 并求教于教师。在这个时候, 教师不要急于解答, 而应该给学生留有空间。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和帮助, 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然后再自主解决。在处理问题时, 一定要注意灵活性, 即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原则, 不机械呆板, 不生搬硬套。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学生是能够获得问题答案的。如: (1) 提问。教师可以把遇到的难题根据所学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向学生提问, 让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2) 提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 基本上都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中, 教师只需在关键的部分给予适当的提示, 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引导的方式是多样的,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决定。

自主解决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巩固的过程, 是探索与创新的过程, 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实习中对问题的解决, 学生能感受到成功运用所学知识的喜悦, 并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是一堂课或几堂课所能达到的, 而是贯彻于整个在校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培养出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的自我生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对学生的一生来说将是无价之宝。

参考文献

[1]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因此,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教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1.工学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在培养模式的称谓上也不尽相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国家一贯的重要思想。职业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服务一体化。是我国职业教育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新体制。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最早出现“工学结合”一词。文件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此前,自1957~1990年的政策文件中一直使用“半工半读”。马树超提出,“在办学上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培训上加强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均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她是具有我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即生产或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强调的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评价中学;强调的是工作或生产与知识学习过程的结合。本文重点论述的是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实施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两年技能训练的方法。

二、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车工技能训练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所谓操作技能就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下面以车削内通孔的教学设计为例(见下图),具体论述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车工技能训练。

注:内孔加工是套类零件加工中最常用的加工方法,运用广泛。这次课采用的是目前学生技能训练中大多学校都采用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由浅入深、重点突破、及解决难点的教学思想,主线为先启发思考—视频演示—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归纳总结—布置作业。教学进度上兼顾了工艺、实习各个环节,并结合实习教学中的任务,渗透于教学中。充分发挥了用情感、态度引领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作用。

1.按实际生产要求检查学生仪容仪表并进行班前讲话

学生提前3分钟在实习车间外列队,并按组自我检查工作服装有无穿戴到位,教师再行检查;检查合格后进入实习车间的教学区并进行班前讲话,主要介绍教学的内容、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和职业道德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通过每次课前这样的环节首先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然后通过每次课前有关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氛围的感染,让学生牢固树立“我是一名职校生,学好技能是关键”的观念。

2.启发思考内孔加工的适用场合和方法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通过用工作任务为引领,采用提问或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零件图样分析并比较引入本次课内孔加工的方法、介绍车削内通孔的适用场合,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实习操作的兴趣和掌握操作技能的学习欲望。

3.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

本次课按照比较通孔车刀与盲孔车刀、了解工件的装夹、通孔车刀的装夹与校正、停车检查测量、精车内通孔、停车检查测量、卸活、现场整理的步骤,通过采用视频演示结合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认识了解车削内通孔加工的方法、步骤、操作注意事项、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及清理清扫的全过程,不仅可以进一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整个工作任务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程序化、规范化的意识,达到了从工作任务出发,进一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目标。

4.教师讲解并示范操作

按照示范装夹工件、刀具、示范选择切削用量、示范车削内通孔、示范检测与卸活等步骤,通过教师现场示范操作、讲解,一方面,使学生现场感知规范操作的步骤、要领及注意点,另一方面,使学生从教师的成功示范操作中现场感受实践操作的成就感,从而树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分组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学生分组实习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育原本是最富有个性的,教育的本义亦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获得属于他(她)自己的进步。但综观我们的教育,教育的个性早已在大一统的形式下甄灭。作为教育者,我们已习惯于用一把尺子去量尽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更为可怕的是这尺子本身并不是适乎其用的。作为代价,就是学生成就感的普遍丧失。可怕的尺子面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成了“矮子”,并且是永远没有成长希望的“矮子”。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就是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学生实习操作(第一组实践操作,第二组检查并提醒)、班组竞赛,按照第一次走刀完成粗车、教师巡回指导与检查、停车检查测量、学生分组集中评讲、第二次走刀完成精车、教师巡回指导与检查、学生分组集中评讲、教师巡回指导与检查、停车检查测量、卸活的步骤强化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实际操作的成就感(2人/组,一人操作,一人提示)、强化质量控制意识。

6.学生清理清扫、总结评价并布置作业

学生的技能训练事实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工作任务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良好参与度、个体成就感、学习习惯等方面获得较好的成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技能水平必将能够扎实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无疑也将获得相应成功。这一教学环节就是在总结评价并布置作业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训练成果加以适当的表扬,以激发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热情,同时经过几个阶段的评价过程,使学生自觉分析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牢固树立“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企业管理理念,充分领会“革除马虎之心,提升产品品质”、“累积点滴改进,迈向完美品质”……等企业文化的蕴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三、总结与结论

一个课堂就是一个活的世界。课堂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校阶段技能训练的主阵地,工学结合是实现课堂质量优化,实现技能训练的期望目标有效措施,也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之一。

上一篇:5月份经济运行调度会议讲话稿下一篇: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