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论文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论文(精选13篇)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论文 篇1

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问题、数学知识系统不够完善的问题、不能准确地找到解题切入点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变为具象的问题。

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时候,有些学生觉得高中数学问题的描述太抽象,他们不能理解这些数学问题.当这些学生反复阅读数学描述,依然不能理解数学问题时,便产生了学习挫折感,从而消极地对待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直观的数学问题,以直观的角度来理解。例如,在讲“集合”时,有位教师过去经常应用直接告诉学生抽象数学概念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后来很多学生表示教师讲的数学概念根本听不懂。

后来这位数学教师便仔细地思考了教学方法,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够直观,便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多媒体视频,以后就用多媒体视频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集合的知识.当教师打开多媒体视频以后,多媒体便用动画的形式告诉学生什么是集合.它用一个圆圈表示一个集合,圈内的表示集合内的元素,圈外的表示集合外的元素.它又用到两集合运动,动画把交集的位置用彩色表示,说明这是两个集合共有的元素,两个集合交集越多,表示有共同的元素越多……多媒体直观动画的表现方法,让学生迅速地理解了什么是集合,以及与集合相关的数学概念。

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理解具体的问题。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有时存在数学知识不系统、不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整合数学系统,让学生以数学系统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微积分”时,有位教师以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函数概念知识:让学生了解圆的面积S与圆的半径r之间存在函数关系;锐角α与β互余,两者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气体的质量一定时,它的体积V与密度ρ之间存在函数关系。这几项知识是以前学生学习过的,他们能迅速地理解这三个函数关系式。

当学生理解了这三个函数关系式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然后引导学生从集合、代数、几何这三个角度理解函数知识.这位数学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经典的数学习题。这道数学习题,可以让学生以集合、代数、几何的角度来理解新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从系统的角度理解所有的知识,建立完善的数学知识系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从数学知识系统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以后遇到数学问题时,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准确的切入,理解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论文 篇2

高中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从教材的划分来看,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方面:第一是图形的认知, 要求学生掌握对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第二是图形与变换, 要求学生掌握图形变换的规律;第三是图形与坐标,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将坐标和图形相结合理解;第四是图形与证明, 也是难点较多的部分, 需要学生重点学习。而高中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研究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形状、大小、变换等问题,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对现实生活空间中各种物体形态具体描述的能力提升。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大量物品都具有几何性质, 学生需要从对空间和图形的理解中去掌握其中的关系, 不仅需要明确恰当的表达, 还要拥有解决数学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图形知识的能力, 完成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

一、图形的认知

1. 难点

空间与图形教学部分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图形的认知, 图形的认知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对各种图形基本概念的认知, 利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其中难点所在就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建设、各种线、角的性质与计算。一直以来, 学生在进行图形认知时, 都能够很轻松地理解图形个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但一旦开始线段角和空间建设的学习就很难顺利理解, 其中的原因就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 对线段角的性质掌握还不够熟练。

2. 解决策略

针对图形的认识这部分中空间观念的建设、线段角性质的理解和计算的难点,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抽象化的图形相关基础知识形象化, 提高学生图形、几何体绘画能力, 让学生在绘画中体会几何体的空间性, 了解线段角的基本性质。例如, 教师可以在图形的认识讲解中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在纸盒的各个面标上数字, 向学生讲解对角线、斜面、对面的相关知识, 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用纸或纸板自己制作正方体纸盒, 提高学生图形的认知能力。

二、图形与变换

1. 难点

图形与变换是空间与图形整体教学部分的过渡阶段,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到一个简单图形, 如何通过平移等方式变换为复杂图形, 并训练学生的绘图与逻辑思维, 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存在的难点是要求学生学习一个简单图形是通过何种方式变换为复杂图形, 这一阶段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尚未完全建立, 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难度较大。

2. 解决策略

针对图形变换问题的解决策略就是利用高中生年龄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产生研究图形变换的兴趣, 例如,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玩俄罗斯方块游戏, 通过学生指挥, 教师操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游戏, 学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的兴趣, 也从与教师的游戏互动中体会到了图形平移、翻转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三、图形与坐标

1. 难点

高中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坐标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中图形变换所产生的坐标变化, 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图形变换,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这方面的学习难点主要存在于图形运动与坐标变换的规律中,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放大和缩小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但学生目前阶段还不能够顺利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因此即出现学习难点。

2. 解决策略

针对图形与坐标教学内容的难点,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 学生在前期已经理解了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图形的变换规律, 教师再将直角坐标系分别代入变换中。

例如, 讲解轴对称图形变换时, 教师可以先画出x轴, 上下翻转图形, 再画出y轴, 左右翻转图形, 最后再讲解跳跃象限的翻转, 难点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四、图形与证明

1. 难点

高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主要是研究平面图形的证明问题, 因此, 图形与证明这部分的学习难点就是图形之间的位置与数量关系。一般来说, 进行图形证明时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和书写能力三方面, 而学生通常都只注重提高图形的推理能力, 书写和判断就成为了较难突破的瓶颈, 也就造成了图形与证明这部分难点的产生。因此, 教师需要结合图形与证明的难点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 解决策略

由于前期浅层次的教学已经让学生学习到图形基本概念和变换方式, 图形与证明部分就是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具体应用, 针对这一部分难点的解决方法就是对学生加以有效引导, 用形象化的图形案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 从而促进图形证明难点的突破。另外, 教师还应该注意, 在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与学生进行密切的交流, 了解学生在图形与证明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或者是疑惑, 以便于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确保图形与证明学习的质量,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科学高效的实施, 促进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

五、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学习的难点和解决策略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 我们了解到, 虽然高中数学是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的学科, 其抽象化的特征使得学生很难具象化的学习, 但空间与图形这部分课程是培养学生抽象化思维的重要教学环节, 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及时找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难点,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促进学生整体数学思维的形成。另外,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理念,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理念开展教学工作, 才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教学质量, 从而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为学生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汪昌政.用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题[J].数学通报.2005 (12) .

[2]王垚冰.利用空间图形对称性解高考题[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 (10) .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难点分析 篇3

关键词:难点;教学;解析几何

一、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面临的问题

作为该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其实是有一定的储备的,但是如果仅仅是针对学习数学的情况而言,事实上数学的学习其实是有很大一方面的问题的,首先对于学生而言之前数学基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就会让学生在新进入的高中数学学习上出现一定的偏差,由此引发的问题主要有对于解析几何的认识,就会出现脱节甚至是一知半解的,这样对于教师的基本教学而言肯定是不成功的,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调研后,才有目的地去对该阶段的数学知识进行有选择性的补充。当然,关键是需要学生在自身对整个数学知识能够有好的认识之后才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再次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才能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或者是一学期的时间里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讲解出来,而且能够力争将其让更多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这又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函数同几何知识组合往往是学生最为头疼的问题,针对知识的综合而言学生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高中数学的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面对综合知识带来的困境,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应该如何去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针对教学比较困难的问题,首先教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哪些问题,或者是哪些概念是没有办法去理解的,因为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其实是连贯性的,解析几何的掌握就是在初中阶段对于基本的函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会慢慢地出现新的一轮知识加深,因此只有将知识有效地串接起来,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相应地取得进步,对于教师而言,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将该阶段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归纳,然后逐渐运作到具体的教学中来,当然关键的是作为学生在面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的时候除了具有不耻下问的态度,同时需要自身能有把握好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为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导数知识微积分知识的一部分,而解析几何也是代数和几何的几何,当然任何知识的提升都是这样,之后在对于基础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把握之后才会有机会在面对有难度的问题时本身解决问题的成功性也会加强许多。

总的来说,高中数学的教学难点的突出是从数学知识的构建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整个数学文化体系的认识程度来表现出来的,教师对于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理论的传授的前提是学生自身对于该方面的知识连贯性有了一定的提炼意识后才去逐渐加深解决相应的难点部分。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学怎么突破难点 篇4

如何确定教学重难点

要想很好地确定教材的重难点,首先要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理解编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其次,弄清各章单元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落实到每节课的内容。从整体布局出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本教材的重难点知识,这样,便于在以后的备课中可以有效地分解重难点知识,不至于使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过于集中,徒增学生的课业负担。总之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情况下由教材决定,但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一旦确定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那么这个知识点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应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鉴于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一般情况下很难从重点入手从而突破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掌握的认知结构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来的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将新知识恰如其分地融入原来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并且扩大原来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这一过程是同化的过程;当新学的知识不能融入原来的数学认知结构时,这个时候就有必要重新构造数学认知结构,让新学到的知识能够适应这种认知结构。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利用旧知识通过同化来掌握新知识点是教学的重点,这在我们的教学中既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不同,造成了学习的起点也不一样,可能对于有的同学认为是难点的部分,由于自身认知结构的不一样,学起来相对来说是容易的,反之亦然。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掌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前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已有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的不同,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所有课前的精心备课以及准确的定位,都为教学的突破重、难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发现知识的生长点和关联点是凸显问题重难点的关键。高中数学是一门难度系数高、系统性强的学科。我们都知道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学生的学习也必须在数学的逻辑和思维的结构的帮助下,引导学生走向新的自我;积极的组织学生知识的迁移,由已知到未知的迁移,简单到复杂的迁移,从而改善认知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已知的内容上去探究未知的知识: (1)利用新旧知识的雷同点和相似点,挖掘他们的“共同点”,化复杂为简单。(2)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即新的知识是由多个旧知识组合而成的,化未知为已知。(3)探究新旧知识的演变点,即有的新知识是由某些旧知识通过某种形式演变突破重难点。虽然概括了突破重难点的相关策略,但应用起来不是千篇 一律的,要针对具体的题目,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采用恰当的突破策略。因地制宜地搞好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小学生而言,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方法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都可理解为学生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虽缺乏一定的社会价值,但其中所形成的能力将对学生的一生甚至他今后所从事的整个事业都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例如,《直线和线段》一课中,我让学生把一团线从一端开始的一部分拉直,从形状的变化中感受什么叫直线,然后,一只手拉住线头,另一只手中的线团不断地放出线,两手同时向两侧慢慢地移动,直到手臂完全张开为止。并且提问:“如果手臂再长一点,这条直线还能怎样变化?手臂再长一点呢?再长一点呢……想象一下,现在线头到哪了?现在呢?……还能长吗?”这样,学生逐步感受到了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也渗透了无限的思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自己可亲可敬的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小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上这位老师所上的这一门课,进而对这门课程的知识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创新”心理基础。如果教师教学不民主,就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因而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及同学之间和谐、友好、竞争、互助等良好的关系,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打好基础。

注重培养学生的疑问意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的过程就是围绕着一个“疑”字展开的,有疑才产生问题,才能发人深思。质疑是问题的开始,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当学生敢质疑、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的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爱创新、才能创新。“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是创新的前提。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提问:“一年有几个月,有多少天?”“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一个12岁的小朋友,只过了3次生日,这又是怎么回事?”接着让学生看书,鼓励学生说说自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学生又提出了“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月份中为什么有大月和小月?为什么十二月又叫腊月?”……教师紧紧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讨论、释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3数学兴趣教学

设置趣味练习题巩固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途径,练习题设计的巧妙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加深印象,拓展思维,变单调枯燥、抽象的数学练习题为趣味性的、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做的练习题。如:我在教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给学生编了这样一道题,有一天,天气很闷热,唐僧师徒四人走在取经的路上千渴难忍,悟空费了好大劲寻得一个大西瓜,八戒见了直流口水。唐僧说,为了公平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听了很不高兴,挺着大肚皮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应该多吃一些,我得吃六分之一,至少也要五分之一。”

悟空听了暗笑,很快切了瓜的六分之一给了八戒,剩下的师徒三人分吃。大家吃着瓜都很高兴,八戒一面吃瓜一面看着师徒三人,心想:“自己吃了瓜的六分之一他们倒挺高兴,莫非自己少吃了,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请同学们想一下,到底是八戒多吃了还是少吃了?听完讲述同学们来了兴趣,先是热烈的讨论,然后是争相回答,气氛异常活跃。趣味练习使学生在学中有乐、乐中有学、乐趣横生、其乐无穷,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趣。

巧设导语引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只要开好了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那至少成功了一半。小学生都爱听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只要老师设法把这些有趣的事巧妙地引用到课堂上来,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很快就会集中起来。如我在教学“利息”时是这样做的。师:同学们,你们的爸妈为了你们整日忙碌,辛辛苦苦挣了好多钱,但暂时用不着,你说应该怎么办?是都放到家里还是寄放他处?

同学们听后争相发言,最多的说法是把钱存到银行里。我接着问道:为什么把钱存人银行里呢?你可知道这样做的好处吗?学生回答:这样做既保险还有利息,钱长钱。我因势利导引出课题并板书“利息”。这时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今天所学的知识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非常有用。使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个个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4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旧知识的衔接;

(2)本节课的主要概念、定理、公式;(3)公式的推导或定理的证明;(4)让学生归纳运算中的类型、方法、规律及易出错的地方。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的阅读提纲:(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题设、结论是什么?它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关系怎样?(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还有别的证明方法吗?(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4)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时,一般是怎样地思考证法?

教师出示出阅读提纲后,让学生按提纲进行阅读,在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和解答问题疑难问题记下来,等待下一步解决。同时把疑难问题记下来,等待下一步解决。

这一步对于上好自学课有决定性作用。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到自学的甜头。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其智力,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利用这样的方法,比教师讲,学生听所得到的知识更多更牢固。

根据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向学生说明新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好处,使其树立信心,相信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可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自然从客观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使他们放弃等候注入的观念,适应新的学习方法,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一些他们所喜欢的话题,让学生崇拜您、喜欢您;在课堂上,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语言要风趣幽默,速度要慢,充分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降低知识的重心,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将知识用一条问题串串起来,不断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让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使学生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语文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5

二、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比如,语文第一册识字教学中有很多字理的演变过程,如果单纯地用书中插图让学生感受这种些字的变化过程,形式单一,孩子们的直观感性也不强,印象自然不会深刻,在“子”,“云“等生字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这些字的演化过程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1 一课一难点,重难点能否突破,即在于重难点的确立

一堂课重难点明确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方法也就会应运而生,围绕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好突破的策略,才会让学生学得懂,弄得明白。文言文中的字词积累、课文内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背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并能细心品味写景妙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积累文言知识就是文言文的重难点。这个难点确立好了,那么在教学时方向就很明确。

2 注意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充分性与延展性

充分性是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必要的充分适度的展开与延伸,但绝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同义反复,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

4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1 课堂深刻性:即一课一得

课堂深刻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精心备课,用心上课,扮演好课堂的主导角色,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岂能不深刻?

然而,语文课堂是否深刻,不能简单的以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解决了多少问题或是学生的活跃度、参与面来衡量。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不像非文字学科那样,用单位时间内知识点掌握的多和少来判断教学效果。语文偏于感性,更注重读和悟。可以说,语文课堂深刻性就是能调动学生感性思维的课堂,就是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

因此,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空间!教师应多方式、多途径,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不能对每一篇课文平均用力,也不能每篇文章面面俱到地进行引导和分析。应有选择、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应充分挖掘每篇文章的新颖和独特之处,攻其一点,以点带面。把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教学实效就是体现在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列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解决和突破上,一节课应该让学生有一得,且有深刻的一得即可,否则100%的课堂内容只能吸收20%,那么不如让学生深刻地得到20%的内容就是很好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过大,一则让学生无妨全部的吸收消化,二则老师突破重难点也就不彻底,不深刻,最终也会导致课堂虚而不实,向45分钟要质量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空口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

2 注意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性

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结构越是带有规律性,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和思维积极加工而获得的语文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十分重视讲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重点训练项目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浅谈突破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方法 篇6

(厚学网)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因而在实施难点突破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

决定所采用的相应办法。一直以来,采用何种突破方法才能更好的实施地理教学众说纷纭。根据地理教学一线的经验,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中学生心理学,地理教学实例总结归纳出高 中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激励法、分散法、演示法、图表法、复习法、迁移法等常用方法。

所谓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甚至有可能是教师难以讲清楚的 知识。通常,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学生认知情况、初高中知识结 构的衔接等原因影响,而在教学中存在了大量的难点,对于这些难点,学生学的困难,教师 教的痛苦,却又不能避而不谈。如何能更好的突破这些难点成了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这些难点有的是知识相对学生知识结构本身具 有较高的难度,这类知识多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比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等。有的是难 在学生在综合利用方面能力的欠缺,如在区位分析过程中学生往往顾此失彼,或强行记下几 个方面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是因为记忆量较大造成的难点,如气候类型的成因、分 布、特点等。有的是因为学生自身学习差异人为产生的难点,如估算地球两点间的距离,有 的学生因为数学知识较差而学习困难。有的难点恰恰是因为教师反复强调这是个重难点而在 学生心中形成的“心理难点”。因而,我们在寻求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际 情况“因地制宜”。

常用来突破难点的方法有:

一 激励法。

在教学中碰到难点的处理,教师常常因为害怕学生不够重视,注意力不够 集中,反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个难点,要认真听。结果反倒给学生 造成心理压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面对难点时,教师除了树立我能教 会的信心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能学会的信心。以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心态来接 受新知识,化大难为小难,化小难为不难。例如,在学习地方时这个知识点时,由于内容抽象,知识点繁多,在处理上一般采用 分散难点的突破方法,将整个知识细化为多个小知识:时区的划分;中央经线的确定;区时 的确定;跨时区时间的变化;跨经线时间的变化;日期的变更;跨时区长途旅行等一系列问 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肯定学生的进步,掌握了时区的划分是一个进步,掌握了中 央经线又是一个进步,会计算别的 时区的区时是一个更大的进步。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还 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言来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来完成整个知识的 学习。二 分散法。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的难度较深,学生很难一下理解到位,此时我们不 防采取难度分散的办法来进行突破,将一个大难点分散为几个小难点,将一节课当中的难点 分到几节课中。化繁为简、化复杂为简单,这样学生通过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方法来逐步 学习,并且每次只要集中精力解决一个小难点即可。例如,大气在近地面的水平运动我们需要考虑三个力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先假设极 端情况,考虑只受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的运动情况。在学生掌握后再来分析受气压梯度力 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下大气的运动情况,最后再来分析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 擦力三个力作用下的结果。这样处理将难度分散,每次问题的递进都只是比前一个问题略为 复杂,学生容易理解,也易于接受。

三 演示法。

演示实验可以将学生不易理解的静止的、平面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 容易想象,容易理解的动态的、立体的、具体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思考能力,使 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演示实验的进行我们既可以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具,也可以利用电子多媒 体手段,甚至身边常见的书本、粉笔、课桌在有心人的手中都可以变成极好的演示工具。例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 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建立空间模型,学生也难以想象褚 结论产生的原因,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用手让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然后分别将北极上 空和南极上空对准学生让其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再如,黄赤交角的产生,虽然书上有简图,但不够立体,学习中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 难,此时可以利用 flash 课件进行演示,由于在演示动态效果方面的强大功能,要比教师用 语言描述外加手势形象的多。通过比较,使用课件演示的班级普遍对黄赤交角的形成等问题 掌握较好。又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到教学 工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或向下凹,请 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形状,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斜与向斜的区别来。

四 图表法。

利用图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构建出直观的形象,合理的利用图表能够把 教材中用文字高度概括而隐含着丰富的地理图像的教学难点转化成简洁明了的图像,便于学 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且有利于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发展。运用这一方法,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的知识层次,精心设计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图像,使图像能够充分反映 地理事象及其规律的本质特征。常见的图表使用分为各种地图和空间示意图二种。例如,在学习不同季节海陆间等温线分布原则,教师的空乏讲解学生难以明白,对学 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教师自觉已经讲清楚,讲透彻,但难以引起学 生共鸣,导致教学双方严重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良。此时应采用图表进行突破,可绘制出 相邻两条等温线在秋季时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在冬季时海陆边缘、海陆内部温度变化快 慢的差异,进而推理出“高高低低原则”。又如,北极星与地平面夹角和当地地理纬度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抽象,如采用光照图 结合初中数学几何学知识进行分析,则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北极星与地面夹角等于当地纬度的 结论。

五 比喻法。

比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不仅能活跃课题气氛,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把陌生的问题熟悉化,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对知 识的记忆。尤其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恰当的比喻常常能令学生“会心一笑”。例如,在第一次接触和学习区位理论时,学生受数学思维和自身经验的影响常难以理 解区位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往往过分强调某一个因素而忽略了其它因素。在学习上海 港的形成时,自然因素学生很容易理解,经济腹地和城市依托却容易被忽略,此时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打比方:上海港就好比一个想要经商的人,自然条件是他的商业天赋,经济腹地是 社会大的经济背景,依托的城市就是支持他经商的老爸。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又如,在学习冷暖锋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冷暖锋区别的认识,比喻为暖锋过境就如同 女子,温柔婉约;冷锋过境如同男子,雷厉风行。而男人中也有比较婉约的,所以冷锋又分 快行冷锋和慢行冷锋两种。

六 复习法。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论文 篇7

关键词:解题错例,高中数学,认知偏差

高中数学是抽象思维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 所以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以后, 感觉学习起来很困难。在高考的压力下, 一部分学生陷入了题海战术。但是这种不重质量重数量, 在做题过程中, 不注重对题目的总结和思考, 长期以往很容易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同一类型的题目, 一直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即便做了很多考题, 但是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而通过解答错例题, 找出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采取有效的解题方式, 不仅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而且能保证解答的质量。因此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快速掌握学习内容的方法。

一、高中数学难点及学生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

数学逻辑性和应用性很强,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对某一种类型或者某一个知识点形成自己某些习惯性的解题思路。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 还是课后的练习时, 学生都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偏差。如果在数学解题中依然保持这种主观判断或者习惯性的认知方式, 那么可能离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答案相去甚远。所以在解题过程中, 认真分析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知很有必要。

二、几何认知偏差以及产生的原因

解题是否正确, 取决于答题者是否认真审题, 了解出题者的意图和考察的重点。但是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答题者对题目的知识点是否理解, 如果学生对题目考察的知识点和内容不了解, 或者理解内容有限, 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答题效率, 从一开始就为错误的答案埋下了隐患。

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函数几乎贯穿整个高中时期。比如抛物线2y2=8X与过 (0, 1) 的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在这一条件下, 可以画几条直线?看到整个题目, 很多学生可能首先是列出直线方程y=kx+1, 然后结合抛物线2y2=8X, 然后得出k=1, 所以得出只有一条直线。但是这个题目还要考虑到斜率不存在的因素和k=1的情况, 所以应该有3条直线。直线是解答几何题目的关键信息, 而圆是解答几何题目中最基本的曲线。直线方程、圆方程、直线和倾斜角、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问题都是直线和圆方程的难点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 学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 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求得方程, 什么样的方程能够成为圆的方程。出现这样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还是学生没有充分理解直线方程和圆曲线方程的表现形式。通过一些典型的解错例题, 老师对学生容易出现偏差认知的难点进行分析, 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中得到启发, 从而进行纠正。并善于总结一些常见的典型问题, 用错误的例题作为教学的素材, 从而设计错误剖析课程。

三、函数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

高中数学知识点比较复杂, 而且难度非常大。在解题的时候, 学生很容易被一些其他信息干扰, 没有找到题目关键信息, 有的信息是隐藏在题目中的, 而没有直接写出来。在解题的时候, 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分析, 并找到。所以老师应该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抓住主要信息, 并快速找到题目隐藏条件, 从而解答题目。

四、结语

在学习过程中, 无论老师怎么强调, 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 这些问题在解题的时候会充分暴露出来。这在教学过程中, 不足为怪。在教学中, 老师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要正确对待, 并善于利用这些典型性的错误, 认真分析发现其存在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对错误例题的剖析, 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参考文献

[1]刘月.从解题错例分析高中数学难点及认知偏差[J].语数外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 , 2014, (11) :69.

[2]胡涛波.从解题错例中分析高中数学的难点[J].数理化学习 (高一二版) , 2015, (5) :5-6.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学习;养成;方法

G633.6

前言

现阶段我国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尤其是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有效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正在逐年上升,教师也更加注重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积极性。我国高中的整体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得出:自主学习对中学生是极其有益的。

1.自主性学习概念

自主性学习指的是: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学习目标,从而独立、自、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由支配能力、全局策略性等一系列相关的认知及情感特性。学生的学习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帮助及锻炼,但是这要把握一个尺度,适当地给予学生独立思维空间是极其有必要的。总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

2.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养成

(1)培养阅读能力

在数学的教学中,阅读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阅读是首要关键。教师要不遗余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建议教指导学生阅读时采用的措施:要进行课前预习;预习过程主要是进行粗读,对要学习的内容能够做到基本了解;重点精读自 己不熟悉,不明白的部分,并进行反复斟酌和推敲;结合老师提供的重点对象,进行针对性、详细性地阅读;本堂课结束后,对于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性地阅读,全局把握,能够真正明白知识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高效阅读教材的方法。比如,在传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假设巧妙合理的问题情境,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满怀兴趣、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举例说明,讲解“古典概型”这一章节,我们可以提出如下情境:王某去银行取钱,结果他突然忘记了卡号密码,那么他到取款机上随机输入密码一次,而恰好能取出钱的概率有多大呢?这就给学生提出了问题,要求学生有目的性地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两个基本概念,即记事件与古典概型。这种引导阅读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从一些日常案例,升华到数学的基础知识,从感性转化成理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兴趣。

(2)探索并总结规律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总结规律。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效辅助计算器、计算机等一系列先进的现代化学习设备,将数学理论与现实实践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可综合采用多种数学方法,比如类比、归纳、递推等等,挖掘知识之间的区别与共性。举例说明:在讲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章节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可以得出哪些普通结论,倘若改变三角函数名称,是否会有类似结论出现。这又运用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扩展学习方法。学生在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得出结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证明这些结论的正确性及可行性。最终,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习题的正确解法,而且统筹性地建构了知识网络,并从中归纳出了自我学习数学的一些有效方法。

(3)自我评价,相互交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在前期的阅读,中期的理解,还需要后期的自我反馈及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迅速做出调整。比如说,教师可以在阶段性的课程教学结束后,尝试让学生写一下数学心得,学生可以在某些时刻在梳理某些知识结构时,记录下自己的学习体会,这样不仅是对学习也是对自我进行的过程监控与评价。学生定期将数学体会及感想上交给教师查看,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所遭受的困惑,可以及时为他们排除疑惑,可以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策略。此外,教师可以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沟通较为容易,他们可以在思维与知识的碰撞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性,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在数学构建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学生首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各组的观点陈述,各小组之间相互评判,相互补充,最终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总之,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高度鼓励和赞扬,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主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相融合、互相 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升华自我,增强自信心,培养成就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结

我国的新时代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是一门基础但又较为抽象的学科,数学教师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度挖掘出学生热爱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实践、自主总结。我们加强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建立“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李星明.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2,38(7):42-48.

[2] 张奠宙.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23-30.

[3] 齐健 ,李秀伟 ,王钢城.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96-97.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论文 篇9

力学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物理教学的难点,也是最关键的知识点,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力学知识的研究,需要对高中物理力学教学实施多样化教学策略,将物理力学与各种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的目的。

一、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难点

1.高中物理力学较为抽象

物理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不仅物质的相互作用较为抽象,连

物理力学也是较为抽象的,在高中物理力学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对力学计算无法进行分析,而大多数高中物理力学的公式都是由传统力学的公式简化出来的,这样使学生更难理解物理力学公式。

2.理论知识大于实践活动

一直以来,我国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重点都放在理论知识上,这是由于学生基础力学知识不足,无法解决力学的相关问题,因此,教师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然而高中物理力学是需要结合实践活动的,这样能让学生将实践活动内容与力学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最大化提高学生对物理力学知识的理解。

二、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多样化策略

1.课堂教学与实验活动相结合

教师在开展物理力学教学活动前,就应告诉学生物理是一门需要实验的学科,物理的教学宗旨是让学生探索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理解物体现象的发生,而物理力学则是让学生透过物体运动规律,对物理学本身加深理解。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入大量的实验,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知道物理的理论知识是能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

2.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开展高中物理力学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活动,更要拓展课外教学,利用学校实验室拓展课外物理教学活动,如组织力学兴趣小组、开展力学实验活动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探索物理力学的意义。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学生对抽象的力学公式有着更为直观的理解,并且对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许多。

3.学习使命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无论教师为学生创建了多么好的学习环境,或是为学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使命仍旧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让学生自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懂得学习力学的意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学校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的难点之一,然而只要教师能够将力学知识与各种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为教学目标,就能够在提升物理力学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论文 篇10

高中数学课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川省苍溪县五龙中学校 刘菊华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中的陈旧观念。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促进者、服务者,丢下师长的架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观念的转变,决定行动的落实。教育是科学,科学的追求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求新。只有老师对这个事业的不懈追求,才有与你共同成长的学生。

一、诱发求知欲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作的是引导和规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高中数学课堂应多采用设疑的方法,利用高中生的好胜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中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经常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不断增设重重障碍,为了抢先解决问题,碰到障碍学生往往会对新知识有所渴求,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有了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就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

二、精心设疑,激发探究心理,诱导兴趣

激疑是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在知与不知的矛盾面前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恰当的质疑问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质疑是认知的起点,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对所学内容独立思考;而教师设疑,则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精心创设质疑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贵在设疑!设疑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通过解答,不断思考、联想、进而释疑,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竞赛也得适量。过于频繁的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的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因竞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因此,为使竞赛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必须应注意竞赛要适量,选择适当的竞赛方式,使不同学生在竞赛中都有获胜的机会。可以按能力分组竞赛,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发现学习法是激发学生内在兴趣的有效方法

最好的兴趣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自信感。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有可能把发现本身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全盘灌输,要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让他们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堂上教师起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一题多解巧妙引导

高中数学题中的解法甚多,恰当地使用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都有好处,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熟练地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而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激发学习兴趣。一题多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联想思维和多向思维的能力。要想一题多解,必须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涉及到的数学概念,采用的推理、论证方法等方面去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机盎然。通过一题多解,不仅优化了解题思路,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了点拨诱导,钻研不已的目的。

六、重视高中数学实验

人的认识规律都遵循从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高中数学新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许多问题都要求让学生自己亲身去动手操作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数学概念、公理、定理等的体会更加深刻。由于所学知识来自亲手实践,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仅加深理解和活学活用了所学的知识,还能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教学论文 )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七、亲近学生,分层教学,鼓励成功

既然存在学生间成绩差距大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兼顾也成了教学难题。相信学生只有喜欢老师,才会喜欢他所教的这门学科。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帮助他们设立相应的目标,提出相应的希望,让他们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师生平等相待、互相协作、共同探索未知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优生,创造条件,鼓励提出和发现问题,并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他们从中经受锻炼,体验成功的欢乐,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中差生,注重他们上课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建议,让他们抛却心理负担,让他们从处理简单的问题中增强自信,从陆续出现的成功中培养兴趣。

八、探索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九、尝试成功,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进而巩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可以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保持下去,从而获得成功。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学习 存在困难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71

数学作为一门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对其望而生畏,尤其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面临更大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高中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要求教师首先能够找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而更好地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效性。本人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目前有一些较为突出的因素影响了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本文首先就目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因此,也掌握了很多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同时,高中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无疑都产生了很大的帮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学生很可能会成为数学学困生。本人首先就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行以下分析。

(一)在数学定义、定理学习方面存在理解困难

数学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的学科,数学题目不计其数,而学生只有能够有效掌握最基本的数学定义、定理,才能通过对定义、定理的有效应用去解数学题目。然而就目前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数学定义、定理理解的过程中存在困难。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数学定义与定理明显难度有了增加,一些定义与定理也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或者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听课方法,势必会对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的定义、定理带来困难。

(二)在有效把握解题技巧方面存在困难

能够通过对定理、定义的有效应用解出最终的答案,是学生进行数学运算的重要目的。而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之一,就是在有效把握解题技巧方面存在困难。面对一道数学题目,学生常常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大脑一片空白,没有解题思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以把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不仅给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也给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教师要对学生在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的困难引起重视。

(三)难以及时消除知识盲区

基于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特点,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再所难免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科学习,对于学习中遇到的知识盲区,学生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免影响学生后面对知识点的学习。而就目前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盲区,却难以及时消除。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一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羞于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结果学生的知识盲区越来越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四)难以将数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进入高中阶段虽然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点难度较大,对学生而言也显得更加抽象,然而知识点依然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人才,是新时期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困难,就是难以有效的将学习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例如:排列组合知识板块的知识点,就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如果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很好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目前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既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影响了学生应用知识点能力的提升。

二、帮助高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过程中困难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文提到的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上文中提到的目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帮助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定义、定理学习

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定义、定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定义与定理的学习。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定义与定理的学习,注重在定义与定理讲解过程中下功夫。本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较为抽象的数学定义与定理呈现给学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定义与定理学习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积极的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师应该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运算过程中,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不同解题方法与技巧的妙用,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运算。

(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知识盲区

数学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前面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知识点学习。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盲区难以及时消除的情况,要求学生在发现盲区的情况下,积极主动的消除知识盲区。在消除知识盲区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个人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如果找不到答案,再去请教老师和其它同学,通过不懈努力消除知识盲区,会使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更加顺利的进行。

(四)将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的情况,本人认为既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也要积极的进行思考,通过思考实现理论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论文 篇12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陋习

一、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几种陋习分析

(一)被动学习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没有摆脱初中学习时对老师的依赖性,以致于在学习高中数学时,被动地跟着老师学习,没能将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陋习具体表现在:(1)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从来不制定学习计划;(2)课前不进行预习,不提前了解老师将要在课上讲解的内容,以为可以像初中那样临时听课就能完全搞明白;(3)课上没有以听和理解为主,疯狂记笔记,以致于没能领悟到其中门道,不能真正理解老师上课所讲的重点内容。

(二)学不得法

通常来说,教师上课都是按照首先将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再是分析该知识点运用中的重点以及难点,从而将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凸显出来。但是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不得法,上课抓不住重点,记了一大本的笔记却没听到关键点或者听不完全,导致一大堆问题堆积下来,而且课后没能够及时地巩固、总结及找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另外,做作业的时候胡乱套公式,没能吃透概念、法则、公式和定理,只是机械地模仿,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还有的同学卯足劲加夜班,白天听课却无精打采,错过重点;或者是干脆上课不听讲,自诩聪明地另成一派,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不会自学

大部分同学在初中学习的时候,由于教师早已将考试中所用到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摸熟摸透,而且初中数学的知识也比较简单,所以只是依赖于接受课上老师教授自己“咀嚼”过的东西,学生根本不必要自学。然而,高中数学的知识面变得宽广许多,对能力的要求也高了不少,单靠老师课上那短短45分钟的讲授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同学们需要自己课下花功夫,通过一些经典例题的讲解掌握一个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自主学习,自觉练习,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另外,现在考试在不断的革新当中,高考也在深化改革,数学题型已经朝着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的方向发展,因此高中生需要获得自学的技能,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几种陋习之对策探究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只有对某件事有兴趣才会想去认识、掌握它,并力求参与其中。因此高中生需要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保持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乐在其中,不断学习并不断进步。此外,这里的学习“兴趣”,不一定是培养自己发自内心对数学的欢喜,毕竟大多数人对数学是没有非常浓烈的兴趣,因此这里的“兴趣”可以是一种战胜难题的快感,就像某些人对极限挑战的热爱,“征服”一道数学难题将会增加自己的乐趣,也增强对自己的自信。

(二)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上述陋习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习习惯不好造成的,因此同学们需要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序地、高效地进行学习。针对高中数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包括:(1)多质疑,不能一味地相信老师或书本;(2)勤思考,经常锻炼自己的大脑,多多思考;(3)好动手,数学的学习不必语文等文科科目,需要多动手做题,见识题型;(4)重归纳,纯粹的题海战术是不行的,做完题需要归纳总结,才能不断进步;(5)注重应用,平时学习知识点的时候多关注其如何运用,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另外,还有课前预习、课上专心听课、课下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及疑难不“过夜”等。

(三)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在上面几种陋习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学习数学时自学能力不够,被动学习,不自主学习。所以同学们应当根据自己本身的学习情况,采取一些措施不断地提升自我学习能力,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具体来说,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措施:

1. 巧记数学笔记。

上面的陋习提到很多同学上课的时候疯狂记笔记,结果没能听到重点,课下也对一大本笔记无从下手。其实同学们课上记笔记的时候应该巧记,记住关键点就可以,并且课后一定要及时补充,不能耽搁,遇到不理解的也要及时解决。

2. 配备数学错题本。

同学们需要将平时练习时出现错误的题目记录下来,做到:找出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并防范错误。

3. 对知识点经常梳理,对知识点“心中有谱”。

同学们可以在学完一章内容后,自己整理知识点,画个知识树或者表格,方便复习;此外对习题也要注意分类总结,将一类题“一网打尽”。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学习数学的时候存在被动学习、学不得法、不会自学的陋习,这些陋习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对这些陋习的纠正,本文给出一些对策,一是培养数学兴趣;二是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三是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希望同学们能够反陋习,纠正陋习,提升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谢在斌.如何改变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单一的现状[J].大观周刊,2013(6):222-223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论文 篇13

摘 要: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多渠道、多途径地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如此,方能为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提供充足的保障。

关键字:高中物理;学习兴趣;演示实验;物理史料

相较于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高中物理整体来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特征,而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真正发展成熟,仍倾向于直观形象、立体生动的思维思考方式。如此,两者就构成了强烈的冲突与矛盾,致使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更谈不上自觉、积极并且主动地投入到相关物理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了。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高中物理教师有必要独辟蹊径,从学生学习的主观特点入手,多渠道、多途径地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必能为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提供充足的保障。

一、让学生认真读课本,边读边思考,有疑问的地方要在课本上标出来。

教师在课前或课上留几个参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通过看书使学生初步搞清本节课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其次,要鼓励学生提问题。由认真读课本到能提出问题。再次,要给学生创造争议的条件。学生能独立地提出问题后,很愿意去和邻近的同学争议。教师应当鼓励他们争议,为他们创造条件,当对同一问题有几种不同意见时,要在课堂上公开讨论。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如速度和加速度、质量和重量、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通过课堂争论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物理内在联系强,从高一起就要让学生每学完一章,就要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写出这一章的学习总结笔记。边复习课本,边参考有关资料,边总结,真正做到凡是写在笔记本上的知识,都应当是自己真正理解消化了的知识。总结笔记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基础知识;典型性的例题;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书写总结笔记,既起到了复习知识的目的,又积累了资料,同时在总结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要教育学生重视物理实验,认真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物理实验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多动手,从中体会物理规律、原理等是怎样从生活现象中一步步归纳总结得来的,体会科学家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灵活变通的能力。

高中物理中对解方程的灵活性要求比较高,让学生不仅有解出未已知量,代入方程求未知量的思维方式,更应该有先观察方程,是否可用比值法、求和法、求差法等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再者,高中使用一次函数比较多,例如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中等,要类比成数学的一次函数来分析,确定自变量、因变量,斜率、截距各是由哪些物理量来组成的,从而解决问题。

在高中要想学会物理,那学会分解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多过程的问题,要把多过程分解成几个子过程,同时把这些子过程的问题回归到我们所学习的知识以及我们建立的物理模型当中,利用我们所熟知的知识解决子过程,从而解决总问题。

二、利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情绪也最为昂扬。因此,教师若是能牢牢抓住这宝贵的十几分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做一些演示性质的实验,必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实验现象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对于实验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的浓厚兴趣。

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教学时,一上课我就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一个玻璃球和钢球的体积大致相同,当它们从相同的高度落下来时,哪个先着地?”“钢球,因为它的质量比较大。”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赞同此说法。之后,我向他们做了如下的演示实验:从同一高度扔下玻璃球和钢球,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地。这一演示实验最终的结果与学生以往“东西重、下落速度就快”的认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便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思维与创新思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他们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同时更为他们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物理学史料,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很多时候,学生对枯燥、乏味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兴趣泛泛。相反,对于物理学背后蕴含的丰富史学资料却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鉴于这种情况,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尝试把物理史料同具体要学习到的物理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充分满足学生对于物理学史料的好奇心及探索需求,又能以此为契机,充分调动起他们对于相关物理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而后者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切实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人关于力与运动之间关系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则说到: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上一篇:烧烤作文100字下一篇:心理辅导班主任个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