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上如何实施目标教学(精选11篇)
语文课上如何实施目标教学
目标教学的尝试与开展对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为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起着重要作用,是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目标教学的研究和落实活动。确定语文学科具体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1)语文习惯: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热爱祖国文字的较强烈的感情,对母语有正确的认识。
2)语言应用:基本掌握适应实际需要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语感,能够较熟练地正确使用语言。
3)听与说:能迅速理解别人的讲话并能进行分析和评论,掌握讲演和辩论的技巧,并能当众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讲演和辩论,说话体态自然,语句连贯完整,风格简洁明快。
4)文章阅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够有表情地朗诵包括课文在内的一般文章。
5)文言文:能较快地读懂浅易文言文,理解古代白话小说,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论,继续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及常用句式,能背诵一定量的诗和文段及名言警句。
6)文学欣赏:进一步掌握文学欣赏规律和技巧,并能够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具有初步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能基本掌握古今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的欣赏技巧。
7)写作:较熟练地掌握议论文的基本技巧,并进行写作,做到基本通畅,得体。
8)文化修养:熟悉古代文化文学常识,能基本了解现代文化文学基本状况,基本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有正确的是非标准,能写一手较规范的硬笔字。借助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标
2.1 文学鉴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文学作品鉴赏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理解;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结合;要重视量的积累;要重视读写结合;要重视教师的阅读导引;要重视阅读方法指导。变教书为读书,要将学生放到阅读鉴赏的前沿,让他们“冲锋陷阵”。
1)自读感悟。所学篇目,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教前要求学生每篇诗文至少读3遍,充分感悟熟悉课文内容。阅读中勾画、查阅、理解、积累生字词,找出阅读难点、疑点。
2)整体把握。此环节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文体特点,把握文本要素,如:主要观点、主要材料;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主要思想感情;主要手法。
3)精读研讨。此环节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搞清文本的思路和结构,鉴赏主要人物形象、意象并掌握鉴赏方法,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情感及鉴赏方法,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开掘蕴含丰富的句子的内涵,学会鉴赏分析文本的表达技巧和手法。
4)拓展练习。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介绍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相类似的文学作品(或在思想情感方面,或艺术手法,或风格流派相类似的作品)若干篇,让学生与课文充分比较,多方汲取营养。让学生既能做到举一反三,又能浓缩,在专题阅读中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研究探索能力,扩大知识面,提升人文修养。
5)鉴赏反馈。学生读了多少,学得怎么样,要有一个衡量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一个板块的过程中,要养成有收获就随时写感悟文章的习惯,将自己在思想情感方面的感悟、技法方面的感悟、观点态度方面的感悟等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感悟文章,形成自己的研究结果。教师要积极引导,及时评析推介,使此活动能坚持下去,从量变求质变。
2.2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已建立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悟,增强文言文语感,在此基础上加大积累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自读疏通。每篇文言文要最少读3遍,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粗略疏通课文。如果课前预习阅读不到位,要将课堂留给学生读。
2)熟读背诵。短诗歌、短文言文无论教材是否要求背诵,教师都应要求学生一律背诵;长一些的诗文要求学生力争背诵;提倡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课外诗文。
3)落实字句。要落实字、词、句教学,重视词的本义教学,要字句落实,加大积累量,始终抠住与现代文不同的点进行教学。最好让学生参与分类、归纳、总结。
4)直译检测。文言散文教学要求学生逐句直译,对不能直译的字词要下工夫讨论研究,以使其字字落实。对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等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诗歌教学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扣意境,合理想象、拓展,进而改写为散文或记叙文。
5)积淀文化。重视古代文化知识的教育。古代文化知识往往是影响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之一,如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人物称谓、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等。了解这些,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背景,理解特定背景下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
6)鉴赏提升。一篇文言文学完后,应有自己明确的借鉴点,如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思路结构、技能手法等,用以充实自己的语文修养。
7)拓展阅读。要扩大文言文阅读量。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所学的文言篇目是有限的,仅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是不够的,还必须以课本为引子,将文言文阅读延伸到课外,以增强学生文言文的见识,在阅读中提高阅读水平。建议高
一、高二学生每人至少读一本文言文专著,课外背诵30~50首诗歌。
2.3 作文教学
1)语言文采训练(3课时),生动形象(1课时);善用修辞(1课时),比喻、对比、引用;巧用复句(1课时),因果、假设、条件。
2)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1课时)。
3)文章的结构模式:三三式(1课时)、对比式(1课时)、六段式(1课时)。
4)如何设置分论点(1课时)。
5)如何论述(五层式),如何分析事例。
6)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抓关键词句(1课时),因果分析法(1课时),看感情倾向(1课时)。
7)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1课时)。
8)如何拟题(1课时)。
9)开头、结尾(1课时)。
作文指导课教学模式:展示目标——示例导引——方法总结——巩固训练——限时作文(60分钟)。
作文讲评课教学模式:展示目标——再现文题——审题立意指导——美段美文赏析——师生互评——素材整理。通过习惯培养和学法指导巩固教学成果
3.1 落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积累知识的习惯,培养朗读背诵的习惯,培养读书与摘抄的习惯,培养发言、处理事情预先准备的习惯,培养动笔写作并能自评自改的习惯,培养书写美
观、整洁、爱美的习惯,培养遇事慎思、质疑辩难的习惯,培养勤记笔记和整理笔记的习惯,培养用普通话回答问题、朗读文章的习惯,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认真参与的习惯,培养独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和敢于参与、力争上游的习惯等。
3.2 在学习中强化学法指导
1)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一般过程: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边听边想、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注意自我检查修改、及时灵活地总结。
2)预习时要求做好预习笔记,及时记录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养成利用工具书在预习时扫清文字障碍,结合预习提示把握课文学习重点,从课后练习中发现学习疑点,然后带着这些疑点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3 培养应试技巧
1)审题最关键。不要犯低级错误,审题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还要注重隐含信息的分析,例如分值、括号中的提示等。
2)解答好前两题。正规考试的前两题是字音、字形,能力层级属于A级,是识记的,最低级,量太大,做对很不容易,但至关重要,答好了,心理安定,有助于后面的感觉顺利。要多练习,找规律,理解地记忆。
3)现代文阅读要讲方法、懂技巧。整张语文试卷除作文是学生自己耕犁的一亩田外,其他都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关键在理解看懂,筛选主要信息。原文都有答案,都有章可循。
实施素质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看清面临的一些问题, 具体说来主要是“四个偏重”。
一是偏重知识传授, 而轻视能力的培养。教师讲课满堂灌, 学生被动学习, 死记硬背, 教学环节机械重复, 从注音、解词、分段, 到归纳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特点、巩固练习方法单一, 过度程式化。
二是偏重抓考分, 而忽视学生的语文兴趣和习惯培养。从预习测试到课课自测, 从单元考试到期中期末, 从学校竞赛考试到统考调查, 考试的次数仍然应接不暇, 学生长期处在应付测查的过程中, 体验不到语文的乐趣, 更谈不到自学习惯的养成。
三是偏重课文内容的教学, 而忽视课外语文的拓展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学习受到局限, 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发展。
四是“双基”中偏重基础知识, 而忽略基本能力的训练。授完课以后, 各种练习资料都要看, 首先是同步练习, 然后是单元自测, 接着是各种资料。教师授完了课, 学生仍不理解课文的主体结构, 不理解文章思路, 甚至仍然不能比较熟练地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其结果是“小学而大遗”。
二、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策略
根据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笔者认为, 要实施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树立“三个观念”。
(一) 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里面, 全面性是其中之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反映到教学上, 既要注重课程的宏观设置, 又要注重语文学科微观教学目标的达成, 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要求中学语文教育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 要贯穿两条线:一条线是主线。主线教学目标具有学科个性特点, 如培养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另一条线副线。副线教学目标具有学科的共性特点, 如德育、美育、心理教育、健体教育等。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应以主线来贯穿, 而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副线的有机渗透。
(二)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往往形成“教”和“学”的对立。在新课标下, 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以听、说、读、写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核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人的教育, 而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发展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念反映在语文教学上, 就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个教学结构要具有“三主”“三自”的特点。“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这是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结构的指导思想。语文训练是“主线”。离开语言训练这条主线, 主导、主体作用的发挥就会偏离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 中学语文教学一定要保证课堂内外的训练时间, 并坚持以练为主。“三自”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要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
(三) 要转变考试观念, 积极探索高考试题命题新思路, 树立提高效率的观念
关于转变考试观念, 特级教师余蕾曾经提出, 要“淡化课文, 突出能力, 注重运用”。这改变了以往的考试命题思路, 体现了教、学、考、用高度统一的教学考查思想, 非常值得借鉴。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思路。考试、考察命题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提出的知识能力训练项目为依据。在具体操作上, 除了必要的文学常识和名作精品的背诵外, 命题不要侧重于课本知识, 而要向课外延伸、辐射, 重点考察学生驾驭语言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工作:一是优化教学目标, 要以语言双基训练为重点。二是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要形成以语言训练为基点的训练机制和迁移机制, 提倡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选择精要而现代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新模式, 强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提高教学效率。三是优化教学方法。凡是能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都是好方法。目前要特别重视采用仪器、电教等现代教学设备, 加强直观教学, 提高教学知识信息量广泛迅速的传播, 并提倡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四是优化教学渠道。学习语文,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学生还需通过借助课外读物, 借助广播电视, 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广泛学习, 扩大知识面。这样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才有希望。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是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把素质教育深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 本文认为, 语文教学中要纠正“四个偏重”, 实现“三个转变”, 树立“三个观念”。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习惯培养;学法指导;落实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依据。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语文目标教学完成好坏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因为教学目标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语文作为学校文化课的基础科目,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将来稳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彻底改变思想,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笔者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了一些目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下面,就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及功能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
教学目标具有如下功能:
1.定向功能
定向功能是指明晰的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指明方向。有了教学目标,课堂上的教与学的方向就明确了,以避免教学中过多的随意性。
2.控制功能
教学活动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教师要重视课堂上的变化。通过不断的信息反馈,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目标来调节教学活动的偏差。
3.激励功能
教学目标确立了,可以调动教师教及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持久的动力,以尽力实现教学的目标。
4.评价功能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进行评价的前提。
二、确定语文学科具体教学目标
1.语文习惯
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热爱祖国文字的较强烈的感情,对母语有正确的认识。
2.语言应用
基本掌握适应实际需要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语感,能够较熟练地正确使用语言。
3.听与说
能迅速理解别人的讲话并能进行分析和评论,掌握讲演和辩论的技巧,并能当众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讲演和辩论,说话体态自然,语句连贯完整,风格简洁明快。
4.文章阅读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够有表情地朗诵包括课文在内的一般文章。
5.文言文
能较快地读懂浅易文言文,理解古代白话小说,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论,继续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及常用句式,能背诵一定量的诗和文段及名言警句。
6.文学欣赏
进一步掌握文学欣赏规律和技巧,并能够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具有初步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能基本掌握古今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的欣赏技巧。
7.写作能力
较熟练地掌握议论文的基本技巧,并进行写作,做到基本通畅,得体。
8.文化修养
熟悉古代文化文学常识,能基本了解现代文化文学基本状况,基本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有正确的是非标准,能写一手较规范的硬笔字。
三、借助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标
1.文学鉴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文学作品鉴赏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理解;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结合;要重视量的积累;要重视读写结合;要重视教师的阅读导引;要重视阅读方法指导。变教书为读书,要将学生放到阅读鉴赏的前沿,让他们“冲锋陷阵”。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阅读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
2.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已建立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悟,增强文言文语感,在此基础上加大积累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自读疏通。每篇文言文要最少读3遍,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粗略疏通课文。如果课前预习阅读不到位,要将课堂留给学生读。
(2)熟读背诵。短诗歌、短文言文无论教材是否要求背诵,教师都应要求学生一律背诵;长一些的诗文要求学生力争背诵;提倡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课外诗文。
(3)落实字句。要落实字、词、句教学,重视词的本义教学,要字句落实,加大积累量,始终抠住与现代文不同的点进行教学。最好让学生参与分类、归纳、总结。
四、通过习惯培养和学法指导巩固教学目标
1.落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要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积累知识的习惯,培养朗读背诵的习惯,培养读书与摘抄的习惯,培养发言、处理事情预先准备的习惯,培养动笔写作并能自评自改的习惯,培养书写美观、整洁、爱美的习惯,培养遇事慎思、质疑辩难的习惯,培养勤记笔记和整理笔记的习惯,培养用普通话回答问题、朗读文章的习惯,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认真参与的习惯,培养独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和敢于参与、力争上游的习惯等。
2.在学习中强化学法指导
(1)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一般过程: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边听边想、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注意自我检查修改、及时灵活地总结。
(2)预习时要求做好预习笔记,及时记录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养成利用工具书在预习时扫清文字障碍,结合预习提示把握课文学习重点,从课后练习中发现学习疑点,然后带着这些疑点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培养应试技巧
(1)审题最关键。不要犯低级错误,审题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还要注重隐含信息的分析,例如分值、括号中的提示等。
(2)解答好前两题。正规考试的前两题是字音、字形,能力层级属于A级,是识记的,最低级,量太大,做对很不容易,但至关重要,答好了,心理安定,有助于后面的感觉顺利。要多练习,找规律,理解地记忆。
(3)现代文阅读要讲方法、懂技巧。整张语文试卷除作文是学生自己耕犁的一亩田外,其他都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关键在理解看懂,筛选主要信息。原文都有答案,都有章可循。
(4)文言文能力要提高。从中考的走向来看,文言文考查的比例逐年增长。文言实词、虚词要落实,主要考查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多种文言句式。从这点上讲,教材的准确积累很重要。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中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使学生以成功后的欢乐来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标要求下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中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目标教学,帮助中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从而构建出充满生命活力、求真高效的教学互长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简介:
着眼学生发展确立可实施性语文教学目标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进行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目标,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目标不明确,必然会导致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昏昏欲睡的景象.教师讲授的许多内容与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无关,导致学生兴趣索然,教学效率自然不高.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及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位置.
作 者:张全亮 Zhang Quanliang 作者单位:宿州卫生学校,安徽宿州,2340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8(6)分类号:G420关键词:可实施性 语文 教学目标
威远县新场中学欧良英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让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是值得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问题。现探讨一下新教材课堂教学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在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上,要理顺三维目标的关系,认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教研课的主攻方向: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三维目标的实现,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三者不是孤立无关,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它们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综合考虑了教学的目标。教研课题的教学目标时,横向上从多个方面、纵向上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综合考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它拆开,但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学生,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在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
策略一:从创设课堂情境,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实施三维目标。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境是形成情感的场景、氛围。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以及教师有声有色的描述创设情境,让“枯燥的知识”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学生们立刻被牢牢地吸引住了,通过情感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大脑,使学生能够兴致盎然地走进课堂教学的精彩。此外,在教学的其它环节中,教师也多次力图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三维目标的实现。
策略二:从设臵教学悬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入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施三维目标。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用这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判历史现象,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以上的教学中,两位教师始终注意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架设了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平台,尽可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许多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得到解决,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各自受到启迪,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促使课堂教学最高潮的出现。
策略三:从运用语言激励,尊重学生过程体验的导向入手,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三维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主要来自老师和同伴的认定和激励,尤其是教师充满亲情的激励,它对促进学生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百课展示的四节课中,教师均充分发挥了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如:评价表现突出、富有创意志的学生时,突出肯定他的过人之处,并予以激励,促进其产生更高的需求;评价需要改进的学生时,在表扬的同时委婉地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在被充分肯定的同时轻松愉快地接受改进的建议;对于失败的学生,评价时则设法予以宽松的心态,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让错的同学“悟”出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使他们乐于改进。又如: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没有压制,而是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文章题目: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内容提要:高中化学新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高中化学目标体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体验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方法,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实施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这是作者讨论的问题。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包括
一、化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基本化学技能练习过程。
三、化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四、化学思维的形成过程等。本文利用人教版必修2硝酸的案例,分析了如何实现这些过程。
主题词:过程与方法
化学思维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
姓名:付伟凭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高一化学组 邮编:102600 电话:***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高中化学目标体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不但要关注学习什么,更要关注经历怎样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中形成一定得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方法,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中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步骤。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才能最终实现三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那么究竟什么是过程与方法呢?过程与方法是指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讲,在学习中,通过浓缩的方式和文字、符号等各种媒介,可以使我们迅速获取前人积累的知识。然而,实践表明,获取的最佳结果有可能使我们像辞典一样,只会记录已经产生的知识,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活”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典型的、像前人那样的认识与探究客观世界、反思主观认识的经历和体验,激活已学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新知识。也就要求我们能够设计知识的产生情景,要学生在设计的情景中获得知识。那么他们的学习过程就在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
化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从分类上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基本技能的练习过程、化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过程、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与方法、化学思维的形成过程等五个方面 那么这些目标如何实现呢?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第四章硝酸的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实现这五个目标。
一、化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时的基础知识目标是:了解HNO3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掌握HNO3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知识的形成方法是展示一瓶纯HNO3,请学生认真观察颜色、状态等现象。同时打开瓶塞,再请一学生闻气味(提醒正确方法:招气入鼻法)后归纳出硝酸的物理性质。此过程正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教学中的再现。2.化学性质: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首先带领学生预测一般情况下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那么铜排在氢之后,那么铜会和硝酸反应吗?产物如果产生气体可能氢气吗?;可能生成氧气?可能生成氮的氧化物;如何验证是何种气体?溶液中可能的产物?
然后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其产物,学生动手做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仪器)如图注射器中首先装好铜片,分别吸入浓稀硝酸。观察现象:浓硝酸与铜产生了红棕色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把注射器内的液体推出。由红棕色可推知此气体不可能是氢气和氧气,一定是二氧化氮,而溶液变成了蓝色,说明溶液时硝酸铜。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了无色的气体。通过颜色无法判断是什么气体,此时要学生分析,如何判断是什么气体此时可是抽动注射器,抽入一些空气,发现气体变成了红棕色,说明它是一氧化氮。溶液是蓝色,说明是硝酸铜。在实验的结束时,要注意尾气的吸收。然后由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和方程式。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非常自然,容易接受,同时使学生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过程。在一节讲授课中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得出数据、验证结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探究的过程。
二、基本化学技能练习过程
基本化学技能其实就是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本课时的基本化学技能目标: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操作。本实验的操作简单,并且是经过改进的实验,所以要学生亲自或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写作。操作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同时要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首先老师要做到对实验的创新改进。例如:本课时的实验利用两个注射器即可以完成整个化学性质难点的突破。而这个实验的改进过程也可以是教师和同学合作的完成,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的过程。
三、化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新课程提倡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本课的设计中,硝酸的储存和运输,正是利用了本课时学习的硝酸与某些金属的钝化。在教学棕
四、化学思维的形成过程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其实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换句话说,教会学生思维,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一种“程序性知识”。引导学生去积极获取如前人那样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其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终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什么我们重视过程,我们把前人研究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那么学生一定会在潜移默化终学会这种思维。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呢: 1.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巧设疑问引发思维的源泉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2.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个环节。
首先,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再是,教师激发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3)推理能力的训练
一、树立新观念, 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转变
正所谓观念是行动的向导,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固守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教学只能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围绕“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才能以先进的教学思想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1. 保证学生参与的时间。
学生的主体参与首先要表现在参与时间上。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 教师将整个课堂占得满满的, 学生根本就没有阅读、思考的时间。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教师不要一味地讲解, 而是精讲、少讲, 为学生的主动阅读与思考提供时间, 让学生有时间走入文本, 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2. 保证学生参与的空间。
光有足够的时间并不代表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更应该体现在参与的空间上。也就是说, 教师要组织与指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 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与广度,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来展开自主探究, 让学生将阅读中所产生的独特体验与见解充分的表达出来, 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并开阔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寻找全新的突破点。只有在时间与空间上保证学生的参与,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实现以为学生为中心, 才能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一系列的自主探究, 在探究中获取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二、引进新内容, 加强教材与生活的结合, 实现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
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能离开生活, 离开生活的孤立教学只能陷入死记硬背与机械运用的误区, 而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真正内化以及实际能力的提高。现代教学提出教学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将目光投向于教材, 局限于教室, 而是要向宽广的生活空间延伸, 将生活与教学等同于起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 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不是作者凭空捏造的, 而是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集中体现。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机械地进行讲解, 而是要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 用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教学观, 在教学中引入生活这股源头活水, 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丰富教学内容, 让语文教学走出分析、讲解的被动局面, 以全新的思路来打造全新的语文教学。
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在课文结尾, 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分析, 而是让学生思考: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员, 你会怎么样?你会像那个孩子一样说真话吗?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样的问题将文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 学生就不会再是以往教学中按照教材上的思路来分析文本, 而是运用切身的体会来发表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地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而且可以达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 让学生学会说真话, 真诚待人。这样的教学内容更新, 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将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与学习的联系, 更能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新手段, 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教学手段要实现多样化。因此, 教师要对各种教学手段作深入的研究, 把握其优势与不足, 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来灵活地选用多种教学手段, 实现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联合, 以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 实现以黑板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手段与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带给学生以新鲜感,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于年轻教师来说, 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快, 掌握了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具有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于老教师来说, 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对传统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因此, 我们应加强新老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 取长补短, 积累经验, 提高现代信息素养, 以达到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
如在学习《背景》这一课时, 我在运用多媒体的图片、音乐等烘托气氛, 渲染氛围的同时, 将题目与文章的整体结构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并让学生展开充分阅读,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然后, 我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就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细节来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这样的教学既有现代化的身影, 又有传统的影子, 能够巧妙地利用各自的优势来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氛围, 让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学习, 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方法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创新是人所具有的原始欲望,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常表现为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变换角度重新审视事物,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失误和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知识是动态的,不完善的,发展的,是没有终极的真理,敢于坚持正确的看法,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定自信,敢于尝试和实践也是创新。
何为创新教育?简单地说,创新教育是指根据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方法,实践启发式或讨论式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来说,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
二、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缺失的主要体现
1.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主体虚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达成共识,但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今天,虽然一直在谈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还是大行其道,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各种考试的指挥棒走。教师、学生承受了太多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只有考试成绩显著,学生才能前程似锦,才会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教学中一切都按照考试大纲来“传导授业解惑”,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考试怎么考就怎么教,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中的创新,都是设计好陷阱让学生跳,却要做出一副让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发现的样子,一个问题的结论早在教师心中的,但教师绝不轻易说出来,而是“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地从学生嘴里引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
2.重工具教育,轻人文教育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把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工具的掌握运用能力视为主要任务,而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包括感情倾向、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文章主题以及对句子和修辞方法的学习,而忽略了通过语文使学生与作品、作者产生思想碰撞,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陶冶,审美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1.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愉悦、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乐教,使学生乐学。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充满灵性的“离经叛道”。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
2.运用灵活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努力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个性意识的情感场,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去感染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的声响。”我们只要巧妙运用创新教育方法,就可以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可引导中学生形成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的创新意识,培养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异、求真的创新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传统文化和传统观点,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王宁宁.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2011(21).
作者简介:任敏杰,男,出生年月:1968年6月1日,大专,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教研室,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研 究 方 案
大连第十九中学
孙 博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导学教学策略实施中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与实施”研究方案
大连第十九中学 孙博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堂教学目标导学实施策略研究是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最终表现为创新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的竞争。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会主宰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便是“科教兴国”之所以成为我们国家基本国策的原因之一。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为未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重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大力开展教育改革。时至今日,课程改革已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实验的探究历程。为适应 21 世纪的发展要求,此次课程改革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较以往都有质的差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注意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等,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中学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先后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明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仔细推敲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目标教学”的影子。不管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其实都是对“目标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最有力的保障,它冲破了应试教育的藩篱,以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化发展作为行动指南,实现了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力见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然而,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负担没有实质性地得到改变,甚至压力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可以说,在我们周围到处充斥着“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由黄金屋”等功利主义思想,再加上社会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择才标准,使得万众子弟一心一意地为过那根“独木桥”而劳苦终日;二是来自家庭的压力,由于受到社会传统认知度的影响,好多家长根本不从子女实际考虑,一味的想通过夜以继日的补课来成全孩子实现当年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很多学生成了死啃书本的机器人,何来兴趣特长的培养,健全人格更成了一句空话;三是来自学校的压力,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很多学校管理层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随意增加课时,疯狂挤占课外时间补课,综合课和校本课成了摆设,广大一线教师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明知故犯,所谓的“家校共建”也很大程度的被大量的课外作业和请家教取代了。
然而,在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们总觉得所做的一切对于教学主体研究有失偏颇,过于注重制度和教师行为的研究与思考,过分依赖教学制度与规范,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和思考,特别是对后30%的学生缺乏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认知方面等领域的探索处于初级阶段。从近年来学生整体发展角度分析,要想真正意义的上升到“轻负高质,全面提高”的层面,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我们通过几年的摸索,认为实施以“目标导学”为核心的轻负高质的教学实践研究,开展以“目标认知——激趣导学——阶段性目标检测和评价”的目标过程管理,是问题研究的关键所在,而其中的立足点就是落实在教研组和备课组共同致力于“导学稿”的编制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建构在“目标导学、课时训练、阶段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提升在目标导学的评价体系中。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自由成长,不断在目标激励中取得进步,这才是本课题真正的研究价值所在。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导学教学策略实施中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是创新教育的 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导学教学策略实施中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作用。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被指责“少慢差费”,究其根本,是我们的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无效提问。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也就是说,教师中还有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因而研究课堂教学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二、概念界定
—— 目标导学
(一)内 涵
目标,target,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我国古代的“道”就是指目标,《尔雅》:“一达之谓道”,“道”就是“达”,头考虑走的地方,发展方向。这里的目标指教学目标体系。导学,这里指引导、指导、导控学习的意思,学习即成长。目标导学,以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引导学习者的科学发展—— 齐健等《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概念辨析
目标导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方向性的东西。目标导学是实现由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转化,由研究教学目标向研究学习目标转化,目标导学不是创新,不是新名词,是目标教学的发展延伸。目标导学中的“导学”,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导”指教师的引导,“学”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导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的活动展现给大家。
(二)外 延
在 21 世纪初的前十年,导学式教学法被作为一种模式,一线教师通过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对其理解趋于成熟,导学式教学在学科中应用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学案导学、目标导学、探究导学和建构主义导学。
● 我认为
目标导学本身不具备一定的生命力,只有将它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才能展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一种由学生和谐参与、互帮互助的新的教学策略,以“还学生以自主,还生命以本色”理念为基础,以“精讲高效,精炼互助”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理 解、赏析、评价及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为指导思想,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和谐对话的过程。
—— 策 略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原意是指“计谋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一般意义上人们的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 熊坤茂《解决问题的策略》之教学策略
● 我认为:
教学是学校得到中心工作,提高教学途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从宏观上看,凡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活动都应该称之为教学(课程),所以学校有三类教学(课程):第一,学科教学(课程),即国家、地方课程。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等;第二,校本课程,即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学校开发并实施的课程;第三,参与体验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并有学生参与的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升旗仪式、班队会、社会实践活动等。
目标导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应该以学科教学(课堂教学)为重点,并且贯穿于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组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围绕,通过学习探索,采取有效的教学结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有效提问
1、教师提问 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些什么、如何做的暗示。
2、有效提问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概念辨析
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还有人认为“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语言反应的任何信号,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 我认为
课堂教学中,问题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线,教学活动应围绕教学问题逐步展开;问题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归宿;问题推动者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所以,问题的提出和设计与语文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问题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的实现,达到简洁、省时、高效的目的,实现课堂问题教学最优化和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课题研究的作用地位。
(一)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总之,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在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进行课题研究还是第一次,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问的研究始于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提问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五、研究的目的
⒈ 科研目标
探索出“目标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及实施策略; ⒉ 育人目标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性意识、合作性意识及求异求同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⒊ 工作目标
学校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目标导学”的教学特色。
六、研究的内容
1、调查与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通过调查,呈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存在的问题,具体从问题梯度、等待时间及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认知冲突)”,把学生列入 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认知冲突)——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我们课题组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的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七、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反思法,根据课题的进展和实际需要还将采用、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⒈ 行动反思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 分析 — 设计 — 行动 — 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改进工作,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⒉ 文献资料法
组织教师通过学习、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明确课题研究对象的内涵、外延,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明确课题操作的策略与方法)。⒊ 案例研究法
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⒋ 经验总结法
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⒌ 调查研究法
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
八、研究的原则 ⒈ 科学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遵循现代教育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遵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科学的发展目标、探究方法、操作策略。
⒉ 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研究应当密切结合我校教育事业出现的实际问题与差距为重点,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更多地通过实际来进行,而不是脱离实际地空对空研究。要做到既不把研究工作局限在很狭小的“实用”范围内,更不是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问题的研究。
⒊ 双主性原则
所谓“双主性”即在课题中要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与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型主体,学生是发展性主体。在组织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指导(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⒋ 反馈调节的原则
反馈调节的原则即不仅科学地设计实施方案,还要在实施以后进行及时的反馈,通过反馈使大家看到成功,激励师生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反馈,调整自己的设计与行为,争取不断的完善进步和更大的成功。
附:主要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4期
3、丁念金:《问题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版
4、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
5、郑晓龙:《“问”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
6、钱振刚:《谈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7、徐忠祥:《课堂提问的琐屑化现象透视》
8、李志刚:《课堂风暴》,南京大学出版社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语文教学计划 >>
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
作者:加入日期:08-08-26
本着“聚精会神抓教学”的宗旨,本学期我们重点放在课堂效益的提高上,问课堂要效益,问课堂要成绩,把课堂内外的知识加以整合,争取把初三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依照教学常规,我从以下三方面制定教学计划:
一、紧抓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把课堂教学的效益加以提升。
初三阶段的学习有他的特殊性,就是它处于初中生活的结尾阶段,收益性就是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家长的热望、社会评价的压力就像潮水一般涌来,我们只有稳住阵脚,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
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两大部分构成,其中阅读又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这两大部分,我的设想是在教现代文阅读时注重教会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抓知识点的剖析,对知识点的理解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以阅读促写作,提醒学生注意模仿好的立意与好的结构,把相关内容化为己有。
文言文的阅读贯彻“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读读背背”的原则,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理解文意,难懂的字词学会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真正做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境界。使得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发挥。
写作教学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平时材料的积累,指导学生摘录、点评、写随笔,让他们积累广泛的感受材料,以备不时之需;第二步是规范的写作训练,这是指编排在课本中的表达部分的指导与训练,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指导学生学会规范的表达,作文的批改规范到位,以正面鼓励为宜。
二、抓住机遇,结合学校科研课题研究,做好本学科的课题研究,以科
研促进教学。
学校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和人文教育这两个课题,由前期的准备和启动阶段,过渡到这个学期的分类指导、分科实验阶段,我根据所任教学生的特点,拟定一下子课题:以读为导,引入新知――将朗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进行跟踪实验,建立数据库和资料库,在为期一年的实验中,争取出成效,以此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形成所任教班级的特色与亮点。
三、加强课外活动指导,让学生的作品走出校园,为学校争得荣誉,为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出力。
在课堂教学之余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悉心指导,让学有余力、学有特色的同学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积极参加市、区作文竞赛和各类征文活动,把他们的作品推出校园,为学校争得荣誉;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如:读书比赛、书法比赛等,将过程加以摄制,将作品加以展示,为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出力。
俗话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相信,只要我本着“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本”的原则,用心去教,定会有所收益。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奥运会专题5.12地震专题
中考历届试卷高考历届试卷
在线新华字典在线成语词典
相关资料
关键词:体育;立定跳远;突破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而目标教学则是一种由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形式,即在上课之前就预设好一个目标,然后在教学中努力达到目标,最后对实行的情况进行改正。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实施目标”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体育教学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环节,积极地突破“实施目标”。接下来,我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探究如何突破“实施目标”。
一、上课之前制定好目标
立定跳远是体育运动中的一项运动项目,它是由预先摆臂、起步跳、腾在空中和落在地上四个步骤组成的。它对学生的体育素质要求较高。比如,如果学生在立定跳远时动作不规范的话学生的成绩一般不会很理想,甚至于弄伤自己。所以,立定跳远必须是一项有组织、有目标的运动项目,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小组分别制定目标。
一个班级最基本的分组是按照性别进行的,分别制定男女生的目标。同时在同一个性别中的学生,他们的体育水平也是不同的。如果统一按照一样的目标,那么体育水平高的学生就会觉得太容易,不易发挥他们的真正水平。相反,对于体育水平低的学生就觉得很困难,难以达到目标。如果硬要他们达到目标,容易挫伤其体育兴趣,而且容易受伤。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了解班级学生的不同水平,再按照优、中、差的等级来对学生进行分组,最后则针对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目标。
二、教师在教学中说明目标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之前,要向学生说明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在每一节课自己要做什么、该如何做。这样在上课时学生才能有兴趣、有动力、有方向。
三、目标的实施
实施目标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标实施得好那么体育教学就进展得好,体育教学所能達到的教学质量就高。相反目标实施得不好,就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根据刚才对立定跳远教学制定好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再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具体分析。比如说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讲解和示范。要使目标实施得顺利,就得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而其中受到的影响因素有:
1.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如果体育教师有充满活力、振奋人心的精神面貌,再加上教学讲解的正确语言、标准示范动作的话,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一旦学生尊重教师,就容易形成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的情况,这样的师生关系会使体育教学能顺利开展。
2.提高学生的体育自信心。立定跳远的体育项目是最考验学生体育能力的,在进行立定跳远时会涉及多方面,学生在活动中很容易出现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多关注学生的情况,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说学生立定跳远成绩不是很好时,体育教师可以说:“不错哦,比上次成绩好很多,以后成绩一定会更好。”这样的语言鼓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简明地帮学生分析达不到目标的原因,指出问题所在。也可以改变练习的地点,因为新的环境可以刺激学生的兴趣。再者就是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等距离下起跳线和目标线画长,利用视觉差,使学生减少心理压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找准立定跳远各个环节的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立定跳远是由各个动作连贯而成的,每一个动作的失误都会造成立定跳远成绩不好,甚至失败。而且每一个动作出现的问题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对各个动作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
在蹬地和起跳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起跳无力,全脚掌蹬地,向前滑或者倒蹬伸不充分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离地的瞬间下肢固定不好,也就是前脚掌瞬间固定点不牢固,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对大小腿固定不好。或者是由于学生蹬地角度不正确,要么就是学生的腿部力量不够。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时特别强调技术,提示学生蹬地时要注意全脚掌用力扒地,也可以先让学生跳垫子、拉线之类的障碍。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起跳瞬间下肢瞬间固定下来的重要性,那么在蹬地和起跳时,就可以做得更好了。
在摆臂和腾空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摆臂不充分或者不能完全舒展开来的情况,就不能带动身体,这可能是由于学生手臂摆动没有固定点,或者是摆动的角度和幅度都不正确,再者就是学生的肌肉过度紧张。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除了要讲解正确摆臂的作用,还要利用哨音来训练学生原地快摆快停,另外可以设计一些标志物,让学生的手摆动到标志物时就停下来。这样的练习可以起到训练学生手的拉伸带动身体的作用。
在落地与缓冲时,学生可能出现直立站,手掌向前触地,同时身体向后退、后坐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害怕摔倒,或者是学生落地后直立过快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提醒学生原地起跳时要轻,落地时后跟着地,而且从高处向下面垫子上跳,让学生体会缓冲。
4.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不要过于注重练习的次数,而是要求精,每一次都能够达到一定的目标。另外,教师的目标除了要依靠体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以外,还要注意扩展,使课内和课外练习结合起来,共同提高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
四、对实行的情况进行了解及改正
实施目标以后,要对实行的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只有在了解和分析之后,才能清楚自己教学出现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方法解决问题。而且,对实行情况的了解和改正一般都是和目标实行一起的。也就是说,在目标的实行中,一边实行一边进行了解和改正问题。只有这样,目标的实行才会更顺利。
体育课的立定跳远教学需要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在信任中双方和谐互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关注学生在立定跳远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突破立定跳远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对立定跳远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吴昊.浅谈高效的立定跳远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10(10):26.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上如何实施目标教学】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缺失与策略论文12-29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2-11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幽默与情感论文11-29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11-15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研究的论文10-09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论文11-16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论文01-20
如何撰写中学语文教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