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通用9篇)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 篇1

福建连城二中 陈立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态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学习的态度、兴趣、方法、效果等),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潜力,如何将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教师是一个重要因素,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激活学生的思维入手。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思维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营造心理氛围,发挥情感作用

课堂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教学时往往以学科为本位,把本应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漠不关心或视而不见,因而引起了学生的苦恼与恐惧、困惑与沉闷,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师生在理性和情绪等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因此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地理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也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灵之间的交流,心灵之间的交流能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并使学生处于心情振奋的状态之中,这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师生双方情感上的接近与默契,从而减少了人际间的心理冲突,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智力和非智力的综合影响下进行的,且情感是通过学生的内在的心理过程影响认知活动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情感的调节作用:

1.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心理安全的空间。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

自己的独立见解。

2.重视情感对思维的激励作用,要多使用激励性评价。

课堂教学中有宽松的心理氛围,学生有愉悦的的心理体验,则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能够使学生思维达到最佳状态,因此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一句安慰的话语、一种信心的鼓励,可能挽回学生的自尊;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一弯理解的微笑、一种耐心的态度,可能化解学生的焦虑;当学生破解难题时,一缕嘉奖的眼神、一种热心的问候,可能焕发出上进的动力。

3.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和启动学生的激情,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语言贫乏、教学活动单调,无疑会造成学生情绪的疲惫、思维状态的疲软,因此教师拥有和保持一份激情,并在激情的推动下,恰如其分地应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从而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课堂思维训练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平铺直叙的讲解只会使学生感到空泛乏味,也难以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仔细琢磨、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情境是问题的基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思维,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能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课题知识的教育、教学计划的完成、按部就班的训练、谦虚性格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力弱,因此地理课堂中,应该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应该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思维价值的、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来加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在无疑平淡处生疑。

如果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对课本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挖掘,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使得学生的情绪不能够得到激发、思维不能够得到开发,因此上课时可以通过情境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有关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时,学生能够轻松地脱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即“如果夹角变大,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如果角度变小,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之间,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之间,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平中激疑,促进学生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思

维活动得到最丰富的启迪。

2.在知识发散处激疑。

课堂中要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同一纬度有哪些相同的地理现象?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地理事物的界线?通过这种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主动思考中,学生的思路也得到拓宽。

3.在能力增长处设疑。

教师应注意变换问题的设计角度和表达方式,多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发散、逆向思维的地理问题,在诱导学生思考、解答时,尽量减少过多的限制因素,使学生展开思路,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看问题,从而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例如,等值线是高考的考点,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图形、情境、形式、设问等的变化来形成新问题,让学生分析等太阳高度角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深线、等盐度线、等震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从而在这种分析过程中去体验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在判读过程中去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也得到足量的培养与训练。

三、变换知识载体,建立思维线索

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他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去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我们认为学生应随时将所学知识纳入地理认知结构,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地理认知结构。灵活运用知识,建立运用知识的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思路来进行:可以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整合;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整合;结合区位因素,对各项人文要素的形成条件进行整合;围绕区域地图,对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围绕热点问题,对地理长效问题进行整合;围绕学生的思维难点,对地理难点问题进行知识的整合;围绕地理简图,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类整合。例如,关于水资源这一热点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思路(见下图)来拓展和整合,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再如,复习“农业生产”这部分内容,可抓住“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见下图)这一核心,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高初中的农业知识进行整合,突出知识联系,显现知识脉络。通过这种整合重组,使得知识的联系紧密了,思维更加灵活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防止学生思维僵化,有利于深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给思维最丰富的启迪,从而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四、剖析地理原理,养成思维习惯

许多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提高应用能力是地理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暴露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错误与疑问,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分析与总结、梳理和归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

1.学会规律提炼。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地质演变规律、城市演变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学会原理剖析。

文综高考重视知识的因果联系,突出原因分析,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地理的重要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如: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影响因素类(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温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盐度的因素、影响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农业和工业布局的因素、影响港口铁路机场等工程建设的因素、影响商业网址布局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特别是要通过改变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地理原理、充分理解和把握地理原理。

3.学会方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细心揣摩答题思路,精心总结解题规律,认真解剖思维障碍,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例如,日照图图形变化多,情境变化大,知识跨度广,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实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提炼和实际应用,则日照图也是不难的。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能力立意型习题的解答和反思,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自己所用的解题方法是否科学,与其他同学的解法对比,谁的解法更灵活和更有创意,哪种解法更具有简洁性和技巧性;如果习题的情境和解题条件变了,应该如何进行解答;日照图的判读是否有规律可寻

等。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日照图解题时应该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思维:

1.太阳直射点和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判断。2.晨昏线和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判断。

3.日期界线的判断。

如果解题中能够抓住以上几点作为思维的切入点,解题的思路也就容易打开。当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还能够对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并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则能够促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分析问题,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发现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得到很快得提高,进而还有助于学生逐步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

良好的思维习惯。

地理新理念的梳理,教学新方式的确立,是当前地理教师值得重视的核心问题。如果地理教师能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并不断加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探究性、情感性、主体性,则将会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挖掘,进而有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素质教育,想象力,创造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发明家以及科技成果并不多, 科学技术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究其原因, 不得不承认和我们的教育方法有着一定的关系。一直以来, 教师们遵循着“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 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引起许多教师的关注, 本文试从激发欲望、鼓励质疑、去同求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激发求知欲望, 唤醒创新意识

1. 巧设疑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主动进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 迸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获取大量新的知识。

为此, 教师必须会巧妙设问, 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张伟老师执教《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在学完课文主要内容后, 问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叫朝鲜人民‘亲人’, 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而朝鲜人民为什么管志愿军也叫‘亲人’?课文中有没有写到中国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付出呢?”教师巧妙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看一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 被敌人抓住了”“我们空着肚子, 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学生通过找出的这些话语, 想象出志愿军战士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付出的血与生命的代价, 进一步感受到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之间用鲜血凝成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情谊。

2. 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皆美, 有的情深意长, 富有感染力;有的想象丰富, 富有童趣。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录音、影像、挂图等各种手段来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沉浸于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 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比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 教学开始, 教师一边朗读课文, 一边为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的各种景观, 让学生直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丽,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 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 从而产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比如,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 组织学生进行了“我与女孩比童年”的说话训练,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 与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比较。这不但训练了学生思维空间的转变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更让孩子们在比较中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幸福, 使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活动更符合现实。

二、鼓励学生质疑, 催生创新萌芽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所有学生敢于质疑的心理依据, 要培养质疑精神, 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经常怀疑自己的人很难成功, 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 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敢于大胆质疑, 创新想象。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 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疑问:“诸葛亮是骗来的箭, 为什么题目说是借来的箭呢?”一下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当老师要同学们自己来解答这个问题时, 大家却哑口无言。教师首先充分肯定了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 表扬了这个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然后鼓励大家分析课文探究原因, 结果发现正是有“借”才会有“还”, 暗示曹军造箭射了自己, 从中体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 大家对先前提出问题的同学表示赞叹不已, 那位学生也因为老师的支持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2.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疑”是思之始, 是学生进行学习、主动求知的动力。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但却常常忽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真情无价》一课时, 教师为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心句的深刻含义——“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钱——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 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后, 再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略作思考后, 第一个学生问道:“她究竟给了店主多少钱?”教师指导她在文中很快找到答案——几枚硬币;接着第二个学生提出:“这句话中的‘价钱’仅仅指妹妹给的那几个硬币吗?”教师对此问及时给予了评价:“你提的问题比他的好, 为什么呢?妹妹给了店主多少钱,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就能找到答案。而店主说的‘价钱’仅仅指妹妹给的那几个硬币吗?这就要你们动脑筋, 仔细读书才能知道。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是很有水平的。谁还能继续提出‘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 第三个学生问:“‘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钱’, 她到底给出了什么呢?”第四个学生接着问:“‘她所拥有的一切’指什么?”……本来教师自己可以毫不费力地提出这些问题, 但学生们越来越逼近主题、深入文本的提问过程, 正是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萌芽。

总之, 从质疑—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过程中显而易见, 只有把好质疑这一关, 才能启动创新思维, 捕捉创新灵感, 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训练去同求异, 激活创新灵魂

学生在长期传统教学方式的熏陶下, 课堂上容易形成一种从众心理, 往往过于求同, 人云亦云, 缺少个性见解运用去同存异, 能激活学生创新灵魂, 具体方法如下。

1. 设计求异提问

如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等一类的课文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除了课文中讲的方法, 你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自觉开动脑筋用心思考, 积极发言讨论出很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2. 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

以作文教学为例, 如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 体裁、内容不限。这样富有想象空间的题目, 符合学生“总感觉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 有的学生描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色, 有的写了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 有的由月光想起了一个人, 还有的写了一首小诗……总之, 是各展其才, 都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3. 反其道而思之, 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如学习“狐假虎威”这个成语, 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个反义词, 往往不屑于和鄙视这样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而你能够讲出这个成语有什么好的意义和可取之处吗?是的, “狐假虎威”不好, 但能够对付强大的敌人, 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 这种打破原有定势和框架的思维训练方式, 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激活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3

出版著作有《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并与北师大物理系教授刘大禾合作开发素质教育学具——化学元素性质检索卡(已获专利并批量生产)。参与主编并撰写教法、学法、考法等各类教学辅导书一百余册。已出版教学录音、录像带50余盒。2003年起参与撰写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材,并主编了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上、下》(高教出版社),于2004年被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评为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推荐使用资源”。

我从事化学教学已有38年,在化学教学中始终坚持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尤为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常规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教师启发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思考相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先后进行了有关化学教育的“教法”、“考法”和“学法”等教学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热衷于探索、研究、实践、创新的我,又在61岁时(2002年)欣然接受学校的委托与聘任,把握新的契机,转型为北京师大二附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负责人,至此开始了新的征程——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完善。

只有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把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中,才能在学习上有更大的突破、更大的飞跃。

——魏平

最真切的感受是自主。从选题、聘请导师、制定计划、选择采访专家、联系并制定采访提纲、整理资料,到完成一份上万字的结题报告。经历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我真切体验到了自主发展的过程。

——胡冬妍

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分工协作是一门科学,它使我们的团队充满活力。

——刘 飞

这是我们北京师大二附中2002年~2008年,4000多名学生经历13轮(每届高一、高二实施两轮)的研究性学习后,记录下的真切体验。看着学生这些发自肺腑的感言,回首这6年的教学征程,我愿意把其中的收获与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在科学认识中,开展新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1.在正确认识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经过6年多从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我深切认识到,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这门必修课程国家并没有统一规定的课程标准、教材乃至教学内容要求。这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真正体现新课程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课程运行机制,真正“赋权于学校、教师”,为学校、教师创设了一个参与课程开发、建设的平台。

在学习、探索与实践中,我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我过去几十年在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外活动中,所提倡指导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的小课题研究类似。它是学生、教师共同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围绕一个具体问题(课题、项目),收集信息、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验(实践)、解决问题的一种自主性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各学科课程教材中,就不乏各类研究性学习的学科类课题。

2.在教学行进中积极探索

研究性学习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新课程,在实施、管理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为了在全校更加切实有效而又严格规范地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我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师生双主体共同支持、协调管理”的校级管理模式。随后,我又在高一各班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代表,建立了以课题组长、课代表为核心的“学生与教研室之间的支持、管理、协调系统”,由学生和班主任、指导教师一起负责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协调工作,教研室、学生处直接参与,坚持每周一次的工作、交流协调会议。

为了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自主性,我提出了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小课题研究”、“项目组合”、“主题活动”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模式。具体包括:选题、开题——实践、研究——结题、展示三个阶段。

几年来,我除了每天通过研究性学习专用网络及时了解全校研究进程外,每天中午还是我和各班课代表、课题组长或项目负责人乃至个别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的时间,为的是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回应。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从2002年至今的7届13轮,共计 156个班次,1356 个课题组学习活动的全程支持、管理与监控。

二、在探索实践中,谋求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1.创编校本课程,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我校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始终坚持“激活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体现“特色明显、规范有效、重在过程、自主发展”的原则。学校大胆实践,围绕走进研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本校学生研究个案20例)、研究性学习评价等四个主要问题,自主编写了形式新颖、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试用本,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我参与编写并主持进行了两次修订,使之逐渐趋于完善。

由于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在许多课题(项目)的专业知识上,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教师的专业范畴,学校组建了导师组,提倡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还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在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学校特色。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公共教育资源及中科院、各相关大学的教授、院士、实验室作为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育资源。通过广泛利用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也提升了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项目)研究的质量。

2.以“做中学,学而用”的精神发展新课程

我崇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中学、学而用”的精神。比如在选题、开题阶段,这是研究的准备与关键时期,我除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组织各类互动式讲座,参观重点实验室、博物馆,学科教师展示指导研究方向……)之外,从面(年级、班)到点(个别课题、项目组)更关注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准确定位、运用恰当的关键词将其转化为课题、制定方案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研究。

实践、研究阶段。我既关注在教师指导下方案的实施、参与程度、信息、资料搜集、实验、数据、处理与运用情况以及困难,更要在学生遇到障碍、信心不足时帮他们查找问题,解决症结,还要强调坚持“做中学、学而用”的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结题、展示阶段。我们既关注研究成果、表达与展示方式、效果,不同课题组同学及其他参评者对研究全过程的认定,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个人(课题组)所得到的体验与感悟。“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做中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3.在探索创新中,获取研学的阶段性进展

(1)构建自主、多元、和谐、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在多年的化学教育、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与开发中,我逐渐确立了主体性的学生观。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在研究性学习中,作为主体性的学生,是能够发挥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是能自我设计、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者,能否为自己的学生服务,为他们搭建平台,“激活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正是基于这种教育观,我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自主、多元、和谐、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把学习评价与展示学生学习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机地结合,成为进一步推动课程发展的有效措施。

(2)自主开发、完善网络化的管理体系

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为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更是新课程的课程管理与实施必不可少的技术平台。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全面实施新课程作准备,也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大量纸质材料的发放与回收,自2005年起,只具有计算机初步使用技能的我,和我校信息技术组教研组长罗明勇老师合作,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独立自主开发了具有独立服务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与监控的网络化管理平台。经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至今,通过我们的网络管理平台,从课题申报、开题、研究实施、结题展示评价全过程,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可以实时地进行交流、汇报、评价与监控、管理,在多次对外交流、展示中,获得一致的好评。我们的管理平台和校园网链接后,我们的研究进程、研究成果可以对外开放,和全国各兄弟学校、教研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此基础上,我校又在2008年完成了独立自主的全面的课程管理网络化平台,为新课程的创新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教学的变革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6年来,从一名单一学科的任课教师,转换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者、管理者,我最大的感悟是作为新课程中的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其中包括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也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勇于实践的品质;向自己的同行学习,以解决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关于教师的发展,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1.努力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转换为积极的开发、建设者;二是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2.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要从“一桶水”转变为“长流水”,做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汲取新信息,从而常用常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从“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要博学多才,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获取敏感的尖端信息。

3.要掌握较为系统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确立“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指导过程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

4.要构建新型的指导模式。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可以采用“亲身参与共同学习”、“同步研究,协同共进”、“紧密联系,双向反馈”的民主参与式的指导模式。

与名师互动

问: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答: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有所转变。首先,根据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应该从被动的执行者而转变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与建设者;其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需要的是对教育教学有研究、有造诣的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再次,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确立“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过程的分享者、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问:在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应该从何做起?

答:把自己当作学生。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同窗,即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发展;二是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学生,即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不是要消除教师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也并非要解除教师固有的角色行为,而是要做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接纳学生说“不”。这个“不”字内涵丰富,包括不实、不是、不确、不虞、不羁、不敬、不逊等,也就是对教材、教师、权威进行质疑。对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相异的见解论断,悖谬的强辩夺理,教师首先应该欣然接纳,然后再与学生对话、探讨、解惑,达到求同存异乃至共存、共识。

形成对学生的由衷地赞赏和尊重。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与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的善意。工作中要尊重有过错的学生,要尊重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要尊重有严重缺点、缺陷的学生,要尊重在公开场合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特别要尊重被孤立、被拒绝的学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 篇4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是习得英语文化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过程,教师要采取种种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健全人格。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训练放在核心地位,通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笔者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利用问题导读诱发个体思维

问题驱动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问题始终终是课堂的焦点,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法方式既是课堂走向深入的途径,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应然需求。问题是思维的主要切入点,阅读课堂设计适切的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驱动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要研究个体,关注个体,在英语课堂上做面向个体的英语教学设计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这一主体具有不可替代性,排他性,任何其它的外部诱因都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阅读这一大前提下,离开了它,培养学生的个体思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前后要有关联性、梯度性、渐次性。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以“剥洋葱”的方式将文本的核心价值揭示出来,只有问题本身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阅读才能走向深度对话,学生的思维才能愈发敏锐。当然,教师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问题在学生思维的王国里持续发酵,走向文本内涵的制高点。

2. 利用典型词语引发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指学生在文本自主解读过程中,从已知信息出发,思维向多个方向思考和联想,形成多维度、立体性和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时空。阅读文本富含大量的思维“矿物质”,只有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典型词语,并以此为中心向文本的前后左右扩散,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才能触发发散思维,形成思维能力。

牛津高中英语的编写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每个单元都有其核心话题和坐标,这在单元标题中表现地犹为明显,教师要抓住教材,吃透编者意图,在阅读设计时以典型词语为中心,设计出适合学生心理和想象的活动、问题,从而让学生围绕着这些典型话题、核心词语和目标词汇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2 Reading: The economy or environment此文本讲是经济和环境的关系,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和环境的核心词汇来展开,如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 damaged by, be destroyed, poisonous chemicals, have a good effect on, cut back o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 on,以这些核心词为主轴,课堂才能“形散而神不散”,生成有效的文本理解。

3. 利用关键信息启发聚合思维

关键信息是指在文本理解和文本发展过程中对文本内核起指示、强调、暗示和升华的词句,它是一篇文本价值得以体现的主心骨。众所周知,“文以载道”,一篇文本的“道”要通过各种方式让读者“会其意、悟其魂”,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文本的关键信息。无论是略读、速读,还是精读与泛读,都是将关键信息的获取作为重中之重,找到了关键信息,学生的思维便有意识地向其聚合、靠拢、集中,从而形成一个个“次中心”,这既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关键信息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微观层面有:特殊语义块、起承转合性连词,情感和态度类词。宏观层面有:主题句、段旨句、点睛句和引用句等,“挈领一顿,百毛皆顺”,抓住了关键信息,也就抓住了文本内涵的牛鼻子,为此,教师需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协助学生以关键信息为纲,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利用文本分析促发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或叫评判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让学生以自我的见解和认知为基点,对原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批判性思考,作出评判性理解。它不是随意想象,而是有理有据的推断,是对文本的内在蕴义进行质疑、辨析、判断和反思后形成的别样评判。

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 篇5

数学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广大数学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去,我们虽然肯定数学教学与政治思想教育是密切结合着,但往往在进行中,多牵强附会,生拉硬扯,用说教式的讲述灌输,效果很不理想。在改革开放之风愈吹愈烈的今天,更显得老教育方法不适应新形势,那么该怎么做?我认为教师必须首先解决如下几个问题:其一是用唯物论的观点来掌握教材,批评与清除数学内容及观点中的唯心主义及影响,坚定不移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知识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辩证唯物的观点,过去,几何中讲“点”是有位置而无大小,无厚薄;“线”有长短无粗细;“面”是有长宽而无薄厚;……又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点、线、面、体,这些东西是存在我们想象中,这种玄学的讲法,怎能不使学生迷糊、头痛。其实一切概念都是经过无数人的亿万次的实践所得的结果,是费了无数人的脑力劳动所产生的,决不是人们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建筑在最简单的形和数的关系上,这种形和数都是由于计算与测量的结合和我们周围事物的反映。其二,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际学习中培养他们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其三,通过数学教材内容,具体联系我国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解决了上面几个问题,通过数学教学不但使学生接受基本系统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彻底地理解和在实践中去运用这些知识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不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能运用科学方法来认识、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辩证法,并不需要我们从外面引进到数学里去,而是要从数学中把辩证法发现出来,发现的方法是按照数学本来的面目去了解它。在数学教学上,实际就是要区别下面几个问题:

1、一般与特殊。例: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方法是先任意取一个三角形,然后就取定的三角形来加以证明。这里,“任意取一个”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它是特殊的一个,同时又是一般的一个,因此,所谓一般的,它的本身往往又是特殊的,而特殊的,又包含着某种一般的特性。我们在教学上的方法是:一般是通过特殊的真理去认识一般的真理,通过局部的认识提高了全部的认识;另外对于个别问题解决办法是我们不是把它当作个别的问题来处理,而是要说明它是某种一般普遍真理的特例。这种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整个过程是一种辩证的过程。这种辩证的过程在数学上的支配力量,是广泛而深刻的,只不过它在各个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形式。

2、具体与抽象。上面谈到特殊与一般,在不同场合可以采取不同形式。有时候,特殊显现具体,一般显现抽象,具体与抽象形成一种矛盾,这种矛盾是近代数学发展时源泉。

3、量变与质变思维规律。如学过极限后,我们知道极限是一个描述数列和函数在无限过程中的变量变化趋势的重要概念,通过教学,我们体会到极限方法对运动变化过程提供了从整体定性描述到逐步地定量分析的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的引进和建立也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思维规律。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 篇6

【摘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的运用教材,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思维性的语言训练项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以阅读教学为例,分别阐述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发散和评判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初中英语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基于‘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批准文号:130703415)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3-0063-0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也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动过程。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呢?下面笔者就以牛津译林版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一、创设合理“暗示”,激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可以影响到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的思维分析能力。所以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以充分发展学生的“自我”。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适时地、合理地借助“暗示”,设置情感体验的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片段】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文本主题是永不放弃。该话题与学生不久之前做过的一篇阅读理解类似,于是笔者在导入环节呈现该篇文章大意,并请学生回想练习中的最后一个问题: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Never give up.)接着,笔者呈现几张Spud Webb中学时期坐在篮球场边的照片,并配以说明shortest,stands;然后是主人公在NBA球场上训练的图片,尤其是与其他队员的身高差异,并配以说明shortest,waiting;最后播放一段NBA灌篮大赛的短视频,并配以说明shortest,proudest。观看结束后让学生猜测图片中主人公的职业与发展,猜测不同阶段主人公在篮球事业上的成就。

【设计说明】教师从学生熟悉的语篇入手进行导入,唤起了他们对于本文永不放弃这一主题的理解,激活了背景思维,快速简捷。shortest,stands-shortest,waiting-shortest,proudest三组说明词中既有变化,也有不变,这三组词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就是对主人公职业生涯发展的概括。可以设想,如果没搞清这三组词所表达的意思,在整个文本理解过程中,学生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图片的介入也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去理解文章内容,最后达到了优于纯文字暗示的效果。

二、聚焦文本特征,锻炼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个难点,即一篇文章学完后,学生往往能说出其中的人物、时间、事件等,但对快速获取这些信息的方法和策略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缺少阅读策略的指导、思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真正获得提高。教师使用文本特征作为辅助阅读的学习,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扫除认知障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掌握略读、寻读、预测、推理、评价等基本技巧。

【教学片段】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七单元的阅读文本是记叙文,在文章细节处理部分,笔者着重展开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教学。导入环节之后的while-reading阶段,要求学生浏览全文,观察文章的结构,判断文本的体裁,思考文章的结构特征。然后继续向学生提问,并设计如图1、2中的任务。

在post-reading阶段,笔者又设计了以下环节,如图3。

【设计说明】通过对文章框架和文本建构方式的分析,学生不难判断文章的体裁为人物传记类的记叙文。设计根据提示复述课文的环节帮助学生了解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且会涉及主人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各类成就,这些认知使得学生对深入了解文本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这几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确定文本思维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文本,而且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巧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的教学活动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并且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层面,增强学生的英语思维深度,让学生的大脑有最佳表现,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被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在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三单元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以“青少年”为话题,制作了表格式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相关信息并完成表格(表1)。

学生完成表格后,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Everybody has problems,including teenagers.What’s your problem? Do you know how to solve your problem?接着,笔者呈现了一幅流程图(图4),让学生联系初中阶段已学的相关话题并讲述青少年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设计说明】通过整合话题的内容和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厘清了青少年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经过横向和纵向的思索和联想后,思维的宽度进一步增大,也得到了深入性思维训练的机会。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制约,进行集中性思维的学习活动在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中占比较高,所以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有意识的设计相关活动,巩固语言的习得,促进思维的发散。

四、挖掘内隐信息,提升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交流的工具。边阅读边质疑的能力不仅能让读者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Lewin认为评判性思维源于反思提出问题。现行的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信息量大,紧贴学生生活,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设置灵活,创新特点十分鲜明,作者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在文本中留下“问题”。这为培养学生逐步从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文字信息处理,过渡到深层含义的评判性阅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在评判性阅读教学中,通过不断质疑文本信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合理的判断文本信息的能力。

【教学片段】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文本题目为“Music without boundaries”,该篇课文介绍的是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经历和代表作品。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思茅冲,自幼深受湘楚文化的影响,高中时下放到农村插队,后来通过坚持不懈的音乐学习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谭盾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其中作品《水》十分特别,演出时台上全是水,水即独奏乐器。2008年,他为北京奥运会创作了颁奖音乐。笔者通过研读文本发现,文本的标题即具有批判性思维训练价值,于是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1.How many types of music do you know? 2.Are there any musical instruments in music? 3.Do you know any musical instruments? What are they?教师呈现的三个问题顺利激发了学生对标题的疑问,初步打开了质疑之门。

接下来教师继续呈现问题:1.Is the title the best one for the passage? 2.Who can think of a better title? What is it?学生经过思考后给出了这样的标题:Tan Dun’s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 A new type of music――Music without boundaries,从而达成了批判性思维训练目标。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对标题的讨论与思考,了解了标题中Music与 boundaries的含义,知道了谭盾音乐的兼容并包和大气婉约。最后两个问题通过对标题的质疑训练了学生的批评性思维,根据谭盾音乐的特质,并参考他的音乐理念给文本拟定了新的标题。

五、结语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思维性的语言训练项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高效的、富有思维性的语言训练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 篇7

一、Asking(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提问是我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应有以下特点:

1.真实有效。首先,我们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真实、有效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出现两种问题,一种是“机械提问”,一种是“明知顾问”。这两种提问,不但不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反而会让学生降低学生的兴趣,很难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的。其实,我们可以略作调整,在“机械提问”中埋下“陷阱”,在“明知顾问”中创立“信息差”,这样的交际才是真实有效的,才会激发学生的思维。

2.适时追问。“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指在学生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这种教学形式能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主动质疑,促进深入探究,把师生间的会话引向深入,使会话内容更具体,语料更丰富,信息更全面,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

二、留白(Negative Space)——绽放学生思维的空间

“留白”是国画上的术语,而小学英语课堂上的所谓“留白”就是指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还课于学生,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以此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

1.提问留白。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说:“在学生提出每个问题之后,至少要等3 秒钟。” 这样,既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又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回答问题的多样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有意识地停顿,给学生消化的时间,让他们有咀嚼的余地。这样,学生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考,他们的思维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2.知识留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户。”课堂上,我们可以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自己去探索。比如,在教学语法知识的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很多例子,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语法规律。

3 . 评价留白。通常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都是即时性评价,但是这往往会促使学生会舍弃自己原有的想法而接受新想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们不参与评价,而是给学生们留下充分思考时间,让他们通过不断的补充和讨论,自己修正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更多孩子进行思维,而且还有效地保护了回答错误学生的自尊心。

三、任务(Task)——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1.词汇教学。英语教学离不开词汇,但枯燥的讲解和机械的记忆,会使学生学起单词来如同嚼蜡,更不要谈激发学生思维了。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效的任务,来帮助学生学习单词,同时打开思维的大门。

(1)猜谜。谜语有着趣味浓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智于乐等特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用谜语来教学单词,即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单词的记忆。

(2)联想。例如:在学习了动物类单词之后,通过让学生看图,说这是哪种动物的方式来进行操练,太过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与这些动物相关的事物,让学生来猜测,这是什么动物。

2.句型和对话教学。

(1)对比。提供两张图片,由共同之处,有不同之处,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型来进行操练,句型操练的同时,锻炼孩子思维能力。

(2)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职业类的句型和单词之后,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与他们的搭档一起设想一下二十年后他们在大街上偶遇的情景,用所学句型和词汇编对话并交流。

(3)融合。这里的融合,指学科之间的融合。比如在教学形状类单词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英语和数学融合起来。在教学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英语和地理融合起来。

3.语篇教学。

(1)思维导图。我们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在使用时,我们需要注意,思维导图不是图形素材的简单罗列,而是根据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呈现一个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理清脉络,把思维的过程可视化,从而掌握整个知识的架构。

(2)头脑风暴。“头脑风暴”主要是指教师提供一个词或一个画面,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场景中畅所欲言,回答可以是词的形式,也可以是句型或话题的形式,相互影响、相互感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激活地理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篇8

一、地理教师素质要高,做一个节目主持人式的地理教师

大凡成功的节目,主持人无不以其渊博的知识、优美的语言、独特的风格走进千家万户,叩开观众的心扉。我常陶醉于此,并这样想,地理教师如何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学生岂有不学、厌学之理?但怎样才能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呢?

(一)、要有广博的知识。地理课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有地理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非专业知识。例如:日本大地震、北非利比亚战争、拉登之死等社会热点。学生对此会有很多疑问,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否则将失信于学生。因此地理教师唯有勤奋好学,不断从知识的海洋中吸取新鲜养料,才能自由地驰骋在教师活动的广阔天地。

(二)、要具有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的好坏,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声情并茂,有艺术性。或甜蜜柔和,或淳厚持重,或清纯洒脱,或幽默风趣。这样,学生上起课来会感到一种美的享受。

3.要有驾驭整个课堂的能力、技巧。教学是一个双边性的活动,尤其是我校推广的“10+30”的教学模式。一堂40分钟的课,要求教师只占10分钟,学生占30分钟。这30分钟学生怎么参与、参与多少、参与的效果如何,这些都要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技巧。现在我校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讲台让给学生,教具让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到一题多解、谈感受、说体会、学生都愿意到讲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组织能力,没有一定的组织技巧,一个问题争论十天也无结果。那教学效果如何谈起?所以地理教师作为每课的节目主持人和导演,要巧妙点拨、启发和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把握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全面调动,做好预习,使学生主动参与

近几年的教改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要学生主动参与,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关键所在,弄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备课时不只是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备当前形势、备社会热点,做好预习指导。我校要求不预习不准上课、预习不好不能上课。我在预习课上,先把预习提纲印发给学生,学生可以依据知识点进行有目的的预习。我们的课堂是对预习课的检查、验收。一般先检查基础知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后,把组内找出的、有代表性或小组内有争议的问题抛向全班,全体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观点,说自己的感受。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有预习的课,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增强主动参与意识。

三、让感情融入课堂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情感教学的重要。人是有情感的,新时代的中学生更是富有情感的,情感越来越成为我们的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以情导学这一环节,通过以情诱导、以情感化、以情启迪、以情鼓舞,将学生引入一个浓浓的学习气氛中,从而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一)、要进行情感教学,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只有爱学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满腔热情感染和教育学生。如我班刘旭恒同学刚转来时,地理成绩只有8分,后来我就耐心地辅导他。教给他学习方法,不断询问他的生活,关心爱护他。这位学生备受感动,在课堂上劲头十足,成绩迅速上升,中考时得到满分20分。

(二)、教师要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要以权威自居,独占课堂。而是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只有师生之间创立亲近融洽的良好关系,学生才会感到自尊、自信,从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自由讨论、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体验成功的欢乐。

四、让漫画走进课堂

漫画以简单而又直观、浅显而又深奥、冷峻而不乏艺术欣赏趣味的独特文化风味,受到人们的喜爱,更由于其既可反映生活,又集生动性、讽刺性、启发性等于一身的特点,颇得学生好感。从表面上看,一幅小小的漫画,很不起眼,但其蕴含深刻的哲理。在教学中,通过漫画可以改变地理课上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喝主动性,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受到熏陶、感染、启迪,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判断、分析能力。

(一)、借画析理,增强教育效果。漫画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漫画的寓意和实质,以幽默形象的方式提出原理,这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增强了地理课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我国水资源相对紧缺时,8年级4班的赖志强同学到黑板上画了一幅“打水”的漫画:地球上站着一个人,左手拿一个放大镜,右手提一个水桶,水桶伸到地理外,看能否找到水。这幅漫画夸张地描绘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程度,进而让学生认识到要珍惜水资源。

(二)、以画引思,提高分析能力。由于漫画往往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其寓意深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漫画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或写小短文,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教育。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时,我出示这样一幅漫画:一个跷跷板,已出现不平衡状态,在上面的是资源,在下面的是众多的人口。学生看一眼漫画就会清楚我国目前人口过多,导致了资源相对短缺。人人写一篇有关的小短文,进而认识到国家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在这样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分析、思考问题。

(三)、以画激情趣,调节学生情趣。当学生注意力处于分散阶段时,教师需要组织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兴奋、消除疲劳。此时,教师可根据漫画的生动、诙谐、幽默、有趣的特点,依照教材和课堂的需要,恰当地选择与教材吻合的漫画,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到环境问题时,可充分利用“长江与黄河的对话”“小鸟的悲哀”“鱼儿的哀求”等漫画。在教学小结中,我鼓励学生自绘漫画,8年级3班李星绘制的《我的家乡》:画面上一群小白鸽穿过浓浓的黑烟之后变成了小黑鸽,这可以使同学通过漫画的夸张手法,知道现实生活中还存着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水资源污染等,让他们懂得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进而为阐述治理环境的危害性做铺垫。

五、地理教师还应有一定的幽默风度

幽默用在地理课教学中,既可以激发兴趣、消除疲劳,还可以活跃气氛,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师魅力。

例如:我在8年级3班学到环境问题时,林帅说,假如我是河源环保局局长,我一定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随后一声尖叫,面對这种场景,我很幽默地说了一句“她这么快就有粉丝啊,这就是名人效应吧!”那位尖叫的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7年来的教学生涯,我一直追求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尽力营造自己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氛围。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极大地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深刻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提高学生排除疑问的能力;消除学生在知识中畏难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真正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 篇9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创造性精神和创造学内涵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最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好的果实。本文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现状,开创性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1.前言

胡总书记在6月两院院士会议上说:“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全面提高创造性思维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学,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身心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基础时期,小学阶段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2.体育创新能力的概念

早在二十世纪前页,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这一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新包括新发明新发现,新理念新思想,新学说和新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要求,体育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是体育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体育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3.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3.1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第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第二、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合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第三、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指的是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当学生们的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要让他们充分的发挥出来。第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因素。流畅性是指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第五、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小学生好奇心最强,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去问为什么,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永不枯竭。

3.2 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凡嗜好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是这样,他在每一页里,都有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爱好读书者,他会在书本里获得兴趣,有了兴趣反过来又促进他更自觉的学习,形成了“乐学——兴趣——乐学”的良性循环的局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生动有趣,要有吸引力,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种“悬念”唤起学生追求“悬念”的答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力就会非常活跃。此外教师还必须用爱心去感染学生,使每位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状态。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用“强迫性”教育对待学生,虽然课堂秩序井然,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当前的水平,学习掌握新知识,把新学的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获得新启发,并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3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关系,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互动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情绪,首先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要有良好的情绪。教师的良好情绪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学生的高度热爱。学生受教师情感的感染,会对教师报以相应的反应。学生对教师的最好反应就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会把学习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惟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为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一方面要注重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认知积极性。 ”

3.4 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具有意志力

自信是有成就的人所具备的第一心理素质,意志力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行动去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其次要采用激励性教学评价,不断鼓励和表扬一些身体素质较落的学生,让学生们逐渐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第三、引导学生将体育课上顽强精神用于其它的学习中去。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心理基础。

3.5 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给学生更多创新机会

传统的体育课要求学生练习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这些大大限制了学生创能力发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体育课中,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例如在刚开始的广播体操学习中,在教授完一套完整的广播体操以后,让学生明白广播体操除了有健美、健身、健心的作用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深入了解广播体操由上而下,由躯干到四肢的排编方法。又如教五六年级学生练习投篮时,由于小学生手臂力量不够,动作不协调,球性不熟,造成命中率不高,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如果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并向他们提出“投出的球只要碰到篮筐或篮板中的黑色瞄准区域”都算好球,这样学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反复练习就能真正地投中好球,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很自然的大大提高。

3.6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创新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团队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创新的精神是尤为重要。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这种精神的重要途经之一,在教学中,可运用合作性的教学目标来激励学生相互鼓励,群策群力;注意启发学生去观察、发现、分析各群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寻求对策,并付诸运动实践。如在教授具体动作技巧时,教师先做一套规定的技巧组合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讨论协作后做出不同于规定动作的技巧造型。学生讨论若能很认真,组成的造型也很会奇特,富有创造性,课堂气氛也会因此更加活跃。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跳跃出教师的设想时,教师应予以肯定与鼓励,哪怕是一点点创造性的火花。创造性的火花是靠激发和培养的,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手脚勇于实践。教师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设想,防止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抑制。在体育教学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给学生提供同等的锻炼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习力、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等,提高认识,认真学习,丰富知识,善于发现,勇于实践,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结束语

上一篇: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下一篇:小学2010春教导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