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通用11篇)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

【摘要】当代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力,才能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以新课标为指导,以课堂为阵地,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以营造创新氛围为关键,树立创新观点着力丰富学生创新想象力,加强实践操作、灵活教学方法、运用激励评价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兴趣激发和谐氛围丰富想象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被重视,它是一门基础课程,又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其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从这些特点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形势下,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决不能在信息技术课中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堂为阵地,以新课标为指导,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

赞可夫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小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画画、写文章、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给计算机设置屏幕保护,为计

算机美化桌面,在画图中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在Word中输入字母、文字、编辑、排版„„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因此我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例如:在学习Word之前,我先制作了一副图文并茂的墙报作品,画面生动、颜色鲜艳,当中综合包含了Word的一些知识点和操作方法,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激发学生:“你们想不想做出和这一样美丽的墙报?”学生自然是羡慕不已、急不可待。我进一步激发学生:“做这幅墙报需要哪些知识和操作方法?”让学生讨论出需要排版、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插入表格等时,我趁势激励学生:你们再过一段时间也能编出这样漂亮的墙报来。于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方设法采用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自主看书、同学间合作探究、查资料、向老师请教等方法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既唤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使学生始终满怀信心、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又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保持学生了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使学生始终爱上电脑课。

二、营造民主宽松氛围,树求新、求异观点,提供创新的土壤。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积极和谐、探索创造的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能愉悦、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就是成功。在教学中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倒他们,我们只介绍操作技能而不是系统的理论课程,只讲“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我们要为他们扫清创新活动中所有的障碍,让他们没有任何压力,全身心投入创造活动中去,最

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要保护学生的创造勇气和创新精神,着力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的设想和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们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不要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有想象力才有创造。教师应尽力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地想象。讲课时注意形象性,联系实际,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学生边听边想,把老师讲的形象“再造”出来。如:剪贴板的功能,剪贴板是计算机中保存交换信息的一段临时性存储区域,在进行移动或复制操作时,剪贴板的功能是在“幕后”同时进行的,学生在前台窗口中不能直接观察到,比较抽象,我就把剪贴板比喻成“周转站”,一旦执行了移动或复制操作,“周转站”中就放上了要移动或复制的内容,哪里需要这部分内容,就可以随时从“周转站”中取出来粘贴到相应的位置。这样以来,剪贴板的功能形象化了,从而变得好理解、好记忆。在其他知识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想象力自然就丰富了。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四、重视实践操作,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育理论家认为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只要我们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弘扬出来的。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首先使每一名学生都面对画图软件的界面,让学生熟悉画图软件的界面,了解工具的用途,再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此时我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并适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方法,在质疑与解疑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最终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创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一幅幅美观、精致、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创作了出来。他们不仅全部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基本内容,而且对他们来说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学生今后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使用其他工具软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的欲望。

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形式的转换,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使计算机教学活动成为生动活泼、学生乐于从事的学习实践活动。如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画图中画《森林动物园》;用比喻法讲解“文件”与“文件夹”,把建立新“文件”比喻成新买个“练习本”,在“文件”中输入文字比喻成往“练习本”上写

作业,把“文件”的命名比喻成给“练习本”写名字,把“文件夹”比喻成具有多层结构的书包,可以直接装作业本;把“复制”功能比作“复印机” 的功能,把文件的“复制” 比喻成“抄作业”,把文件的“移动” 比喻成“搬家”等。利用生动形象地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理解了这些似懂非懂的概念。用问题学习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动手试试的想法。常有疑问,才能常思考,常有创新。创新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产生创新的动机,才付诸于创新的实践活动。如利用计算机查一查你出生那天是星期几?画图时能不能不用“橡皮”把画布擦干净?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实践,从而引发了创造思维。用任务驱动法和协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元旦到来前为同学《制作美丽的贺卡》,为班级《制作图文并茂的墙报》;用成功体验法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展示优秀作品,介绍自己学习电脑中的高招、窍门、新发现等,以此来使之获得成功感、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争取更佳的表现、产生更强的创造欲望。使其创造兴趣得以延续。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确实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六、运用成功效应,点燃创新的激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的„„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其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有意义,更应该鼓励并加以引导。例如,在利用“画图”软件让学生画一弯新月时,我让学生尝试着利用画图工具和菜单命令自己画,结果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互相交流,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新月。有的先画两个交叉的圆,再用橡皮工具擦去多余的部分;有的用曲线工具画;有的用铅笔工具画„„对于

学生的想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通过不断的类似的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索成功激发了他们创新的热情,在以后的画图课上每画一个小作品或每教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学生都会在规定画的作品中增加自己的想法或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可见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教师应该恰当把握教材,寻找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成功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成功,不断激发创新的热情。而且,每当一项任务完成后,我总是把学生制作的富有创意的作品收集起来,在课上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其余学生也受到启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提高了学习效果,全体学生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探索任务中去。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身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探索、改革、创新、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只要我们善于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天地,鼓励各种思维方法自由发展并加以引导,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积累、更新,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21世纪人才,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论文参考】《江苏教育技术》《江苏电教》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2

一、悦纳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

教师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教师真正地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从心里悦纳教师,悦纳自己,乐于接受外来信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

在学习比较线段大小时,教师提出:今天请你们一起来和老师比比身高,你们愿意吗?很快与学生拉近距离,为心灵的交流打下基础。接着又提出:谁的身体要高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甲说:“老师的身高要高,我是通过目测得到的,教师明显比我高”。学生乙说:“老师的身高要高,我是通过测量知道的,我有168厘米,老师有170厘米。”学生丙说:“我的身高要高,我和老师的身高差不多,但在一次活动时,我和您站在一起进行比较,我才知道我比老师高一点。”学生丁说:“老师的身高要高,老师在上课站在黑板旁时,我记下最高点的位置,下课后,我站到黑板旁发现没有到达老师的最高点。”……这种知心式地交流,学生没有压力,才会放开思维的闸门。老师接着提出:你能总结一下方法吗?学生在这种愉快地交流中总结出结论:一是目测,通过观察发现;二是工具测量,直接量出身高的具体的数量,三是利用参照物,既可以把老师作为参照物,直接地进行比较,也可以利用其它物体作参照物,间接地进行比较。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提示,激活学生的思维。老师再提出:如果把你的身高用线段AB表示,把教师的身高用线段CD表示,那么你会比较线段的大小吗?说给老师听听。老师用亲切语言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寻找到答案。学生表现为思维灵活,为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作好了准备。

二、好奇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

学生的好奇心来自于学生活动前,发展于学生活动中,而且还将支配、调节学生以后的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让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自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行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开辟通道。

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教师要求学生画出一个圆,任意确定两个点,标出该段孤,作出该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再量一量角的大小。让学生重复几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紧张的心理。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上升理性认识做好了准备,同时让学生产生这样做究竟有什么作用的想法。这时教师提出:这两个角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从而得到圆周角定理。教师再提出:圆周角的两边与该弧所对的弦组成一个三角形与圆心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学生通过画图观察、交流,找到三种位置关系:一是圆心在三角形内,二是圆心在三角形外部,还有一种特殊的是圆心在三角形一边上,从而引入圆周角定理的证明。

三、持久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保证

持久心理表现为学生是否有坚定的意志、是否有毅力,它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放弃就惫味着失败,在新的课程中提出自主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应用已知的条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数学创新思维地训练得以确实进行。

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出示一题:请你在同一标系中画出:y=x+2、y=x-2、y=-x+2、y=-x+2四条直线,然后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画图基础上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分两步进行:一是观察思考提出问题:(1)解析式的系数的正负性与函数图象通过象限的关系怎样?(2)是两直线平行或相交的条件是什么?(3)是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面积的怎么求等。二是让学生再观察、思考、操作,得出结论和探索的方法:(1)是通过观察、列表等方法获得解析式的系数的正负性与函数图象通过象限的关系;(2)是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得到两直线平行或相交的条件;(3)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求得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产生的各种疑问中,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取创新成果与方法。

四、成功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动力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目标,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看到天天有小进步,月月有大进步,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快乐、增添学习的自信心,为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高,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创新的意识不断涌现,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教师提出:先画出一个圆,把直尺的一边看作一条直线,移动直尺,从交点的情况上看,你会发现有几种情况。学生人人都会动手,就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演示过程,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和直线到圆心的距离、园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时,大部分学生通过画图、测量、比较等方法找到了答案,为基础中等的学生提供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在良好的氛围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应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如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据气象观察,在距离城市A的正南方180千米海面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的风力为12级,每远离20千米风力就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在以15千米/小时的速度沿北偏东30度方向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到风力达到或超过四级,则称为受到台风的影响。问该城市是否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说明理由。一般学生感觉有一定的困难,这时让优秀的学生叙述思路:把台风的中心看作圆心,受到台风的影响的半径为160千米,实际上就是看运动的圆的圆心移动到过A点的垂线与直线AB的交点时,和直线AB的位置关系。教师重在点评独到之处,使优秀的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得以展示自我,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有信心去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地去投入到创造性地学习中。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恒心,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为突破口,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在新课程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数学老师必须去思考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培养学生的悦纳心理、好奇心理、持久心理才能让学生走向成功。

关键词:创新思维,心理创设,悦纳心理

参考文献

[1]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创新思维是决定学生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是学生未来成长和发育中重要的力量,同时也是新时代社会和市场迫切需要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思疑。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关键之处抓住这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领悟文章的内涵。只有对问题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对问题有较透彻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换言之,阅读课文时,如果能于无疑处生疑,于是疑处质疑问难,并进行分析和解决疑难,就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有效的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敢于质疑问难,从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事实上,无论是多么聪明的学生,也不可能对所学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以及标点、语法、修辞、文体等无不通晓,毫无疑问。学生在学习中不提出什么问题,并不能说明其以经明白,相反,正说明其读课文未能深入理解,或者还没有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寻找疑点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首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设置疑问。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指点代替多讲。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而不是为提问而提问。”如在讲读《瀑布》的第一课时,提问:(1)浪一个接一个涌向岸滩时会发出什么声音?(2)阵阵风吹过松林时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探究,展开想象。这样,问题中的两种声音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回荡,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教学《白杨》一课第二段,可抓住“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句话,提问:(1)什么叫“表白”?怎样理解“表白着自己的心”的意思?(2)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得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逐步回答了这些问题,就可以突破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巧妙而有趣,要具有一定的深度。有趣的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又能活跃课堂探究问题的氛围。尤其是提问在点子上,而不是脱口而出的一般问题,要提问经过认真思考讨论才可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讲读《李时珍》的第三小节时,可让学生先自由阅读课文后再提问:李时珍决心要编写的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读懂这一段的内容,必须对旧药物书的三条缺点进行概括,然后针对这三条缺点回答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导读,既能激起积极主动思考,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一举两得。

二、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问

首先,要激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许是恰当的,或许是不必要的,甚至或许是错误的,教师务必区别对待,不能断然否定。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适当加以点拨,并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切忌蜻蜓点水,主次不分。

其次,教师应抓住火候,因势利导,随机点拨,促进学生由不会问到善于问的转化。具体的讲,第一步小学,围绕课题寻找疑点。课题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能教会学生善于围绕课题提问题,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1)董存瑞为什么要炸碉堡?(2)“舍身”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舍身呢?通过提出这些疑问,并结合课文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能感知了。第二步,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课文中有的词句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但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这就要通过提出疑问来突破。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可启发学生抓住“结尾句”来设置疑问:(1)“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赞美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呢?通过认真思考回顾全文,学生就不难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及言外之意了?第三步,抓住课文的难点寻找疑点。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课文记叙的重点,通过前后对比,从中发现疑问。例如教学《草地夜行》这一课,可引导学生通过这样比较寻疑:(1)前面说小战士“一步一挨”向前走,后来为什么能“迈开大步”向前走了?(2)前面说“黑暗笼罩着大地”,后面为什么说“看见了光明”(3)为什么说草地是一条“稀烂的路”?通过这样的寻疑解难,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及写作特点就会有深刻的理解。

三、安排拓展质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一篇课文学完了,并不是质疑也就此结束了。安排拓展质疑,是将课堂内的知识技能引向课外的大好时机。因为学生读书之疑,有的并不是本课文所能解决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篇目,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答案,或是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领域。如学完《鲸》这篇课文,其中关于鲸的睡觉方式的描述,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鲸为什么要这样睡觉呢?这个问题就有思考的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弄清这样睡觉的深层意义。再如《爱因斯坦与小姑娘》这一课中爱因斯坦最后说:“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这些天,她还给我小甜饼。我呢,简直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帮她做数学题。”在进一步感受爱因斯坦平易近人的同时,也产生了疑问:别的科学家是不是也这样平易近人?所有的科学家是不是都像爱因斯坦一样只会搞研究不会日常打理?这样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4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认真备课,力求在教法上有所创新。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采取“愉快式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思维的保证。关键词: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 愉快教学 开放性问题融洽和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

前苏联教育学博士赞可夫说过,“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看问题,即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作为战斗在教育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近几年,我在一所乡镇初中担任数学教学工作,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而且学习能力的差距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数学有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我认为欲对其实施创新教育必先夯实其数学基础。首先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各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教学;再次要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教给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方法;第四要精选例题、习题,通过严格系统地训练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最后要定期检测,及时反馈及时补救,确保学生“双基”过硬。

二、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状态,使他们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找“船”和“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求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时,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既不能“越徂代疱”又不能使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伤其思维的积极性。

三、认真备课,力求在教法上有所创新。

万物在运动,教育在发展,教师的教法亦必须不断更新。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选择好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尤其重要。教师备课时,一要备教材,二要备学生。不仅要弄清教材编排体系、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点、知识结构、前后联系,而且要摸清学生的知识底细、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把握教学的适度点,找准启发的切入点。从而选择出富有创新的、最适合学生的一套完善的教法。

四、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在讲完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出几种测量水池宽度的方案吗?请先画出图形,然后举手发言!”话音刚落,不少的同学就举起了手,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相似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斜边的一个直角三角形,这几种方案只要再测量出所需几条线段的长都可以求出水池的宽度,但在实际操

作中,难度不同,于是我又启发学生比较,“上面几种方案,那一种更理想?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最容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比较归纳→得出结果的系列训练,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

五、采取“愉快式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通过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核心;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所谓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轻松愉快、情绪饱满、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施愉快教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力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和事业的成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所激发的潜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智力因

素方面的不足,同时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除生理方面产生较大的变化外,心理方面的变化更会对其成长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在其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动创新思维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思维的保证。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默契配合的最优化。保证了创新思维的有效实施。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渗透创新意识,并对其进行强化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从而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素质教育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市级论文

初中数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临泉县城关镇邢塘中学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5

湖南省新田县知市坪中心校 沈石金电话:***

内容提要:

为了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必须要有大批的创造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创新思维、创造、创新。

正文:

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弘扬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事实证明,只有开拓创新之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时代的需要与我国现行的教学现状相差甚远,著名的物理学家扬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动手能力。”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反映了我们现行教学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弊端,改革现行教学中的这种弊病,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地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小学自然课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的基础学科,刘默耕对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通过我们自然课的培养、训练,使他们(学生)头脑聪明一点、灵活一点,有个聪明的科学头脑,这个不仅是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就是干任何事情,也是基础”。聪明的科学头脑,是要在教师引导,在不断探索自然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更可贵,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最初可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

提出问题,提得好的加以表扬,当学生能踊跃提出问题时就进一步要求提高质量,鼓励他们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自然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善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看到桌上摆着各种能发声的材料:鼓.锣.音叉.橡筋琴。铁盒.内挂小球的塑料瓶等,立刻会想到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而且在低年级学习了《声音》一课,了解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有嘈杂悦耳的区别,也就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有不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再如《反冲》一课开始,我拿出一个长而多节的气球,问:“有没有简便的办法使它动起来?”学生说:吹足气再松手,于是我照办但没松手,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们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研究。”我将气球的变化,根据观察很自然地想到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一喷气它就运动?为什么气球朝黑板喷气却往后运动?为什么边运动边有响声?„„我当时非常惊奇,这些问题提得太好了。只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时空,相信学生自己能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及时肯定,即使有的不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学生将受益终身。

二、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只有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教学中注意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气氛。

(一)引疑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小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因而,教师要善于采用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例如:

上《不倒翁》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我准备了一个不倒翁的玩具,让学生玩,看看谁能扳倒它,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纷纷拿起不倒翁左扳右扳,可是不倒翁还是不倒,就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这时学生想探索新知的兴趣就油然而生。

(二)、实验激趣。

凡是有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材,一般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好奇心。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所以在自然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认识兴趣,力图通过思维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产生求知的强大动力。例如:《斜面》一课,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围绕斜面是否省力这一问题去思考.设计出探究的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再给予充分时间自行展示小组实验。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三、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自然教学中,要 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在教《热胀冷缩》这一课时,需要做金属球穿过铁环实验。我在正式实验前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厚木板上钉上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个垫圈的直径,垫圈不受热时刚好能从中通过,而受热后就不再能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接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金属球穿过铁环的实 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探索中弄明白:固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既主动又有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自然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 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四、鼓励求异,大胆猜测。

恩格斯说:“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而直觉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由此可见,创造力与直觉密切联系。布鲁纳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 “掌握这种天赋,应当做更多的工作去发现、从最早年级起便开始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大胆猜测和设想,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受逻辑形式的约束自由地进行思考。

例如:《反冲现象》一课,老师拿出气球让学生猜:如果把气球吹胀后一放手,会有什么现象?于是有的说气球向上跑,有的说向左、向右、向下、四处飞等的猜想,这时让他们自己去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为猜想与实际相符而感到极大的满足,更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的教学过程,对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去伪真假,迅速做出预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十分有益的。

五、因势利导,解决问题。

刘默耕对自然教学模式曾表述:“老师指导学生去认识去应用,在指导过程中,因势利导,不要硬灌一套,一言堂,满堂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师生共同探究,两个积极性都发挥起来。”这个“势”,不是教师教案上的“势”,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趋势和规律。在教学中,应给学生一杆枪,不应给学生一头猎物。例如:上《养蚕》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索过程中会总结出:蚕都有八对足,身边周围还有许多气孔等的共同特征,这时我还说了一句:“那蚕还有什么特点,你们课后再慢慢观察”。突然,有个学生兴奋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发现同桌那条大蚕虫的颜色比较白,而我的那条的颜色比较黄,为什么?”其他的学生也投以惊疑的目光,这时,我大大地表扬他,并因势而让问题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让学生买条小蚕虫从小养大,要他们认真仔细观察就会知道答案;后来,过了一段日子,那些学生对我说:“原来蚕虫在不断长大时,身体就会脱皮,每脱一次皮,颜色都不同,而且在吐丝前全身会呈白色、透明状。”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观察、发现”的厚积,在强烈的创造意识孕育中,创造的灵感才能“迸发”出来,所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至关重要。

总之,在自然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只要老师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必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6

一、大胆进行课堂中结构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对每堂课精心设计,努力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让学生体验到“创新”。课堂结构的改革主要体现在:

1.导入要“新”。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要使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课堂结构的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

二、鼓励创新,唤起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解题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联想、勇于创新。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在教学直线、射线、角时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想象“无限延伸”。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7

1.形象思维的含义

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 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形象思维的特征是用形象材料来思维, 而形象材料的最主要特征是直观性和具体性。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对开发大脑功能 (尤其是右脑的开发) , 提高智力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想象力, 而且能使思维更富有创造性。

2.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

2.1形象性。 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 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 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2.2非逻辑性。 形象思维不像抽象 (逻辑 ) 思维那样 , 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线性地进行, 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 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 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 而是平行加工, 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形象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2.3粗略性。 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 , 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 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 所以, 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 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 协同使用。

2.4想象性。 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 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 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 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这说明了一个道理, 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

3.充 分认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形象思维素材,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点, 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使教与学相一致, 使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相一致。

3.1培养学生的形 象思维有 利于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 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的信息, 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把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直观的且有一定趣味性的概念, 让学生联想、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立体几何中, 在讲述三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成几部分时, 可以通过启发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把一个西瓜切三刀, 最多可以切成多少块? 怎么切?

通过这样的实例化平面的无形于有形, 引导学生分析平面平分空间的多种情况, 使学生由好奇、成功到对立体几何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增强学好这门学科的动力。

3.2培养学生的形 象思维有 助于学生更好 地理解抽象概念、抽象理论, 推测事物的本质,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运用形象思维, 通过直观的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 使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论变成易学易懂的东西。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已知:f (x) =log2 (x+1) , 且a>b>c, 比较f (a) /a, f (b) /b, f (c) /c的大小。

如果只是单纯地从函数性质的角度理解, 学生就会觉得抽象、难懂 , 很难拓展 思维 , 但是如果通过直观类比, 分析得出是比较 函数上的 三点与原点 连线的斜率的大小 (如图1所示) , 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上述例子通过形象类比, 既突出了事物的本质, 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培养学生的形象 思维有助 于学生其他 思维能力的 培养和提高。通过形象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联想能力、类比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 就会应用和带动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 多种思维能力间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 就会用到类比、创新、抽象和辨证等多种能力, 从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4.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4.1要培养学生的形 象思维能力 , 必须使学生 掌握好数学概念、数学定理, 即必须使学生先有正确、丰富的表象。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形象思维,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 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和现象。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应用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和多样性。如异面直线概念的讲解时, 要突出直线异面的多种情况, 突出“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这一重要特征。通过形象的不同位置的罗列, 把概念本质具体化, 使枯燥的知识转化成趣的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

4.2要培养学生的 形象思维能 力 , 必须充分 发掘学生的联想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内在因素,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联想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必须充分发掘学生的联想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往往是从疑问中产生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要启发学生大胆进行知识间的联想, 大胆提出疑问, 对天真幼稚的问题也要耐心给予解答, 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逐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为解决问题进 行联想 , 达到“联想—形象迁移”的教学目的。

比如 : 求函数的值域。可通过联想把式子化为 :, 化为 : 在x轴上求一点P (x, 0) 到点A (0, -2) , B (-1, -3) 的距离 , 使|PA|+|PB|的和最小 , 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 作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A′, 连接A′B (如图2所示) , 则|A′B|的值最小为

从上例可以看出, 通过联想, 可以达到培养形象思维的目的, 使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4.3要培养学生的形 象思维能力 , 必须加强 对学生“数 形结合”思想的培养。数形结合的重点在于“以形助数”, 通过“以形助数”使得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数是抽象的数学知识, 形是具体实物、图形、模型、教具。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 让学生先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 通过观察、操作进行比较、分析, 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 最终获得数的知识。如在函数图像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个个函数的图像形象地描绘出来, 把抽象的函数转化为形象的图像加以刻画。在这样的数形结合的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了形象思维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4要培养学生的 形象思维能 力 , 必须加强 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 人脑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组合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事物过程中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才能深刻地领会教材。在教学过程中, 应要求学生按照教学目的、进度, 进行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想象, 增强学生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利用实物、图片等各种直观教具, 有时也可配合参观访问、游览和游戏等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和视野, 用正确、清晰、生动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比如数学教学中的编题作业, 就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因为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4.5要培养学生的 形象思维能 力 , 必须加强 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空间想象能力是凭借视觉把握图形间关系的能力, 它是一种逻辑推理能力, 即通过已知的事实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推理, 所以空间想象能力是一种既有严密的逻辑性, 又能高度概括和洞察事物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必须加强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立体几何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空间形象能力与学生的知识水平、逻辑思维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中对学生经常进行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 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一、感受数学价值,培养思维能力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新课题,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从形式上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具体的,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其它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如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出示这样的练习题:“王大爷要一面靠墙围一个长10米,宽6米的长方形菜地,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学生议论纷纷。生1:可以宽靠墙。列式:10+10+6=26(米)。生2:可以长靠墙。列式:10+6+6=22(米)。这时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选择一面长靠墙时,需要的篱笆是最少的。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选准知识点,营造思维的情境

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 计算方法的初步经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假设,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法。教师可设计四个思考题:

1、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3、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评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评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

四、展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设计好问题。

问题的本身往往就是激发学生主动解题的原动力,因为有趣、新颖的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比如教学年月日一课,为了解决本课的难点知识(闰年),同时激发起学生激情,教师艺术性地设计了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几岁了?老师年龄比你们大,可是生日过得却没有你们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设计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习了本课重点——闰年的知识,问题就解决了。而课堂最初的问题则成了整堂课的一个悬疑,抓住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给主动解决问题以动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9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江苏 徐州 ●刘玉云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具激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科。《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拓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语文教学多培养一点学生的创新思维,未来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因此,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势在必行。

一、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新与想象几乎是人类所具有的潜能。孩子们的思维之所以格外富有创新性,就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活跃。可是,现在的不少孩子,在枯燥、呆板、严格、规范等各种规则的束缚下,在机械重复地训练下,在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下,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制约。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把创新和想象的乐趣还给孩子们。

教师要关心学生,赏识学生,在尊重学生独立性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的激情,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快乐。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引发其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创新心灵才能被唤醒,才能诱发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唯有如此,孩子那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烁。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创新的首要备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发掘潜能,激活思维。这样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发现问题,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之后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当学生有了积极性,主动投入时,即使是重复别人的活动,也必然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因素。

我们语文老师要创造条件,解放孩子,还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真正体现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的期望: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有了这些,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尽情地发挥出来。如在学习《拔苗助长》一课时,组织学生学习,鼓励他们发现。学生提出“秧苗很小,拔高一节,早就翻倒了。”“家里人赶快跑去,时间很短,秧苗可能萎了,不可能枯死。”孩子们凭着已有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2. 凭借语文教材中的创新资源,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们的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如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等,这些充满创新品质的人,必将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凭借教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假如你就是调达,你会怎样做呢?”大家激情飞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都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懂得“要知恩图报”的道理。

3.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奇思妙想,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阵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习作练习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学习了《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后,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葬礼是在1986年举行的,那塞凯达斯瀑布现在怎么样了呢?问题一提出,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想象:“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瀑布应该怎样?”学生经过思索之后,有的说瀑布可能消失了,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有的却说葬礼唤醒了人们,人们积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瀑布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气势。通过续想,尽管学生的答案不一,但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意境,进一步增强了保护环境、热爱地球的意识。

学生在平时已读过不少的科普、科幻作品。习作课上,我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大胆地展开想象,撰写了《美好的未来》,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想象的海洋里:五十年后,孩子们驾驶着宇宙飞船到太空自由自在地游玩,以光速飞来飞去……通过幻想、联想,激发学生想象,开拓想象空间,以读写实践为载体,切实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 将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

课内的阅读、作文训练固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然而仅凭借40分钟的小小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课外拓展,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大量阅读、学习课外书籍,边读边想,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讨论、解决问题,从而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同样,课外的语文活动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时,学生爱看新闻、听新闻,每周收集新闻成了孩子们的乐趣。从收集到编辑直到召开新闻发布活动,都由学生“一手操办”。开展课外语文活动,让学生当主角,给孩子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如利用班队活动课举行诗歌朗诵会,小记者采访活动等,从提出整体设想到推选主持人,都由学生提出方案,教师只是从旁指点、协助。这样,从策划、组织到具体操作都由学生自己商讨决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便能充分得到发挥,孩子们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示。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可见,每个人只要具有创新精神,都能成功。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被激活,创新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如果这样,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

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谈 篇10

一、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

教师在讲述地理知识中的地球运动时,有的学生对地球公转运动特征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地理意义往往难以理解,认识不清,尤其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加难以捉摸。为此,在讲完地球公转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地球公转时,黄赤交角不是23.5度,而是黄赤重合,将会产生一系列怎样的后果呢?”课堂气氛将很快活跃起来,同学们会纷纷说出很多见解。在学生见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归纳、概括和补充,得出以下几点主要后果:(1)地球上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将保持不变;(2)地球上将没有四季的变化;(3)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现象将不会发生,由此引起的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也不会出现,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将无从产生。类似的,在讲解地球的自动运动时,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如果地球不自转或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将出现什么现象”的假设。

二、让学生掌握大气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大气对地球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学生会产生很多种联想,各抒己见。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1)地球上将没有生命,没有人类和动植物;(2)各种落向地球上的流星体将会毫无阻挡地袭击地球表面;(3)太陽的紫外线将因为缺少大气中臭氧的吸收而大量到达地面,对地球上的生物造成巨大的威胁;(4)风云雨雪阴晴等天气现象将不复存在,地球上的水循环也会消失;(5)地表昼夜之间的温差将剧增;(6)海洋上的季风洋流、西风漂流将不再出现,更谈不上气压带、风带的存在,只剩下受地球与其它天体引力而形成的潮涨潮落;(7)地球如同月球一样将成为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

三、让学生懂得岩溶地形的发育

近段时间,地理学家们发现了十分发达的岩溶地形事实。按照习惯的思路很难理解。学生一般都知道,岩溶地形的发育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要有可溶性的石灰岩;(2)必须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青藏高原高寒的现实表明,那里不存在这样的条件。如果反过来,从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去寻找答案,则问题很快能获得解决。原来,在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沉积了厚厚的沉积岩,后来随着地壳的上升,成陆初期,由于高度不大,气候温暖湿润,在这种条件下发育了岩溶地形。

此外,初中地理教学除了教师讲授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外,还要不断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笔者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地理教师在备课、上课、其他活动等,要想方设法创设一些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二是改造地理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地图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中观察、分析、比较、归纳问题,从而达到主动探求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面对具有强烈探索精神的青少年学生,地理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外,还应适当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野外观察,然后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和分析所见所闻所感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找出其本质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得到既能提出、分析问题,最终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例谈 篇11

一、有序观察感知材料,建立逻辑思维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感性材料才能根据这些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指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非常有益的。通过观察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对事物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使思维更加带有条理性。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一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选择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可以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也可以按照数目的多少进行观察,如果学生有个性化的表达,也应让他说出所观察的顺序,从而为有序的思维打下基础。再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题中有1个伍分币,4个贰分币与8个壹分币。要求学生拿出8分钱,有几种拿法?我指导学生先从伍分币去想,再从贰分币去想,最后再从壹分币去想,结果大家从有次序的观察和仔细的思考中,一个不漏地得出不同的拿法。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并不是限定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而是在学生散乱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和深化,从而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有条理思维的习惯,从而为初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低年级教学中,还要注意通过实物演示来引导学生观察,把数、式、形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培养逻 辑思维能 力。例如, 在教“得数是6的加法”时,为使学生了解“5+1=6”和“1+5=6”这两道算式的关系,我就用1个红色木块和5个黄色木块在讲桌上摆成一行,让两名学生分别站在讲桌的两侧同时进行观察,甲生在自己的方位上顺次看到5个黄木块加上1个红木块一共是6个木块,写出的算式是“5+1=6”;乙生站在自己的方位上顺次看到1个红木块加上5个黄木块也是一共6个木块,但写出来的算式是“1+5=6”。然后,让甲和乙对调位置再进行观察,要求他们再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各自说出算式和得数来。这时候再引导全班同学思考:这两道算式是怎样得来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就在学生知识体系里构建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得数相同”的计算法则。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二、通过典型范例分析,掌握基本逻辑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而且要指导他们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强调在教学中注意选择典型范例,指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启发他们充分发表各种见解,使学生经过正确的思维,能够比较敏捷地回答各种问题。在运用典型范例时,运用得较多的是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例如,在讨论如何解答“一列火车3小时行48千米,用同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6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的应用题时,我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既可以从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入手,得出6小时行多少千米;也可以从两次所行的时间关系思考,6小时行的路程是3小时行的两倍。有人认为在新课程的理念之下,传统的解典型应用题那种固定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已经过时,教师不应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个性化学习数学。但我更提倡学生在自主获得个性化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多角度去学习思考,丰富解题方法,充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让数学的学习变得浅显苍白才是学习数学的根本。

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严密性,可以克服解题中生搬硬套或盲目尝试的不良习惯。例如,“机械厂用4台机床,4.5小时可以生产72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用5台机床要生产1600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在启发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方法以后,就在原例题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与改造。一是关键词语的变化,把题中“用5台机床要生产1600个零件”改变成“现在机床增加到5台”,和“现在增加了5台机床”。二是问题与条件的变化,把题中“要生产1600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改变成“用5台机床工作8小时,能生产多少个零件?”或把例题末尾的第一、二句话去掉改用填空的方法,给学生补充适当的条件与问题。三是题目结构的变化,将例题中的叙述方法作些变换,以考查学生的分析方法,打破应用题叙述方法的千篇一律,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和增加解题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运用典型范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实践中特别重视和经常运用同一范例来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不同的情境下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很有好处的。

三、培养空间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空间想象是比较抽象的一种思维形式。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也贯穿着逻辑思维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数与形二者结合在一起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发展了逻辑思维。在教学中,一般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物、模型,使他们掌握几何形体的结构特征,能描绘出各种不同的形体;第二步,训练学生脱离实物和模型,从简单的几何图形、文字描述和图形性质中想象出实际的空间图形;第三步,根据所给的条件推导出计算公式,以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一年级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阶段,结合认数用3根小体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正方形。五年级学生在复习四边形概念时,通过正方形“四边相等”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一些特殊四边形概念比较,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分清了有关面积计算公式,并扩大到长方形的长(宽)与周长,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等是否成比例关系方面的研究。对一些组合图形,指导学生找出它的“公用边”,再通过空间想象可用“分”“补”“合”等不同方法计算出它的实际面积。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表象必将逐步让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要实现这一目的,单借助静止的实物和教具是不够的,更多要依靠教师形象的指导或小组同伴之间的启发学习。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得法、组内的学习富有成效,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抽水机的水管内直径是5分米,水在管内的流速是每秒钟2米,问一小时可以抽水多少立方米?”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流速”与“流量”的关系,教师用透明塑料管吸水给学生演示。让学生从吸了水的塑料管看到,水本来没有固定的形体,把它装在什么样的容器内就形成什么样的体积。看了演示以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油水机吸水以后管内的水将是什么形状。水管的内直径是5分米,它就是水流进水管里所形成的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水的流速是每秒钟2米,在一秒钟内形成的水柱长是2米。如果要求出一小时可以抽水多少立方米,因为l小时等于3600秒,大约7200(2×3600)米长的水柱。这样的演示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在遇到求河床、灌溉渠里的水的容量、土石方问题时,学生就能够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了。

上一篇:“教学开放周”反思下一篇:低碳与环保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