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论文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论文(共12篇)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论文 篇1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论文 篇2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内容

1.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 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3. 立志为实现四化, 振兴中华而学习, 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 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 相信科学, 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5. 尊重、关心他人, 爱护、帮助他人, 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 爱护集体荣誉

6. 注重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的教育, 培养学生竞争进取的精神

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 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身正是范”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何教育好学生, 作为教师, 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 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高尚文明的言行, 以身作则的形象, 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 自身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以改变教师光抓智育, 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 提倡德、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

3. 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

(1) 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 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

(2)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 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 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最好的捷径之一。

(3) 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 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 圆满完成。如在跳箱、跳山羊教学中, 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 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 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 消除他们对障碍物的恐惧心理, 增强自信心。

(4) 以点带面, 带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组织的各种代表队是由学校各类体育项目的精英组成。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 对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些体育尖子生在各自的班级中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为群体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 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利用体育教学鲜明动态性和群体性, 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就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 就能保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任务的完成, 就能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鸥.面临考验的教育学边界:关于教育学三分科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 2000 (2) .

[2]李保强.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反思.教育研究, 2007 (11) .

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3

当前,有的教师认为,初中学生的知识比较浅薄,连完成化学教学任务都很困难,更谈不上进行德育渗透;有的教师认为,德育是软任务,可搞可不搞;还有的教师认为,为确保完成中考合格率的达标任务,主要经历已放在给学习困难的同学补课上,难以有精力去搜集、挖掘有关资料进行德育渗透。但是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德育是解决人的方向问题,智育是培养人的智能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包含认知和道德准则两个方面,并统一于他的心智活动中,所以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首先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把认识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德育目标内化在学生心理行为中。由此可见,没有德育渗透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只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做到寓德育于知识教育之中,二者相得益彰,化学教学将事半功倍。

素质教育既包括智育,又包括德育。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何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加强德育建设的关键。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我提倡的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前提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学化学教材的绪言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十个世纪和五六个世纪,它们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等,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教学这些内容,能够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二、情景熏陶,思想感染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客观真实地看自己,看事物。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认识和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认识水平并不很高,有的比较粗浅,且学生间差别很大。这样,在学习中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对自己不能客观真实地看待,有的目空一切,有的陷入自卑的沼泽,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事物。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实事求是是做好实验的保证。比如在电解质、非电解质这一部分中,在阿仑尼乌斯电离理论之前,“溶液导电性强弱,跟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成正比”一直为大家公认。但是,阿仑尼乌斯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弱酸、弱碱的导电性不符合这一点,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强,他的发现立即遭到了包括他的导师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但是,不理解事实可以谅解,不承认事实却是可笑、可悲的,阿仑尼乌斯做了许多实验,证明了自己结论的正确,并且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奖。事实终于以强大的生命力获得了胜利。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德育中用以观察事物的根本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人们一时无法理解,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学习化学也同样如此。民间所说的“鬼火”、“天火”这些现象,被唯心主义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实“鬼火”、“天火”并不神秘,它是二磷化四氢和磷化氢在空气中自燃的结果。因为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有六十多种,在人和动物的体内存在磷的化合物,尸体在腐烂分解时便会产生磷的化合物(主要是二磷化四氢和磷化氢),其中二磷化四氢很容易自燃,射出淡蓝色或者淡绿色的光芒,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所谓的“鬼火”。“天火”是易燃物较长时间放置,不通风进行缓慢氧化,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引起的自发燃烧。随着这些奥秘的揭开,同学们便会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加以分析和观察,如:汽水、啤酒能给人以清凉的感觉,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早上空气为什么清新,怎样理解质量守恒……等等。通过了解、分析,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剧增,学习化学的信心十足,这就有利于强化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四、结论与体会

德育有利于学生思想步入正轨,对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知识的掌握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千万不可忽视德育的作用。渗透强化德育,能使学生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走好每一步。

总之,德育教育绝不仅仅是政治或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说不论什么学科,不论在课内课外,都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化学教学必须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在德育、智育有机结合的教学下,可望获得更高教学质量。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4

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最后,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1.隐蔽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

2.深刻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但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将不易被改变,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它又显现出长效性、深刻性。3.整体性 数学之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层次性 德育内容本身是个层次的结构系统,一方面,教材的知识帅浅入深的,以教材为载体的数学德育,也是同步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层次性。

5.制约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教学内容的制约,途径和方法受教学过程的制约。教材是课堂德育的当然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脱离教学内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两张皮,油水两分离;找到了切入点,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乳交融,双管齐下。

二、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1.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须善待人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培养理性精神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拓广方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3.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养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是人生秘不可少的体验。还包括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中的奇异性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4.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5.情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新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内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严肃,态度严厉,学生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约束感,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日积月累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时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无效。反之,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实施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1.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应面向新世纪,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深远意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将每节课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和数学思想方的知识,能把握中学数学教学的脉络,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探索一些具体的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一代为已任,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准确把握学生所思、所求、所感、所爱,有的效矢地教育,才能收到实交效。

2.着眼课内,放眼课外 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性活动是实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促进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深化德育效果。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又是德育的生动的大课堂。如组织数学美育讨论,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收集数学在社会经济动中的应用实例等,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任 桂 敏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教育 篇5

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无论你身居何位,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年轻还是年老,你都不得不重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礼仪。好的礼仪是我们生存之需,生活之需;好的礼仪是我们攀向成功巅峰的“阶梯”,走向辉煌前程的“路标”.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中始终认为体育教学仅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作为普及教育的中学阶段,体育课的教学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一些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以及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加强礼仪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全面的发展。本文就从中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内涵;教育的途径、方法和需注意的问题,来浅述个人对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体会和认识。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和北京奥运会的举行,极大的促进了人际交往。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应酬,不仅是一种出自本能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个人进步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交际艺术的礼仪(包括仪表、仪容、仪态、交谈的语言艺术等内容)倍受人们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精神文明只有与之同步发展,才能极大的`推动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其中,讲文明,懂礼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在这两项内容之中学习礼仪,应用礼仪,是重中之重。可见,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决不亚于学好语文、外语、数理化、电脑等学科。中学生通过初中、高中三年的学习,所面临的就是走向社会还是进入更高等学府,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下一阶段的环境,除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即礼仪。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语言的交流,学习动作的互助,激烈的教学比赛),可使中学生在多式多样的教学中,既掌握了体育的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礼仪,应用礼仪的最佳途径和时机。

三、礼仪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礼仪?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它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

重要途径。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礼貌,礼节从内涵上理解,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礼貌,它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和修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语言,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礼节它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是指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而礼仪则是对礼节、礼貌的统称,为此,为了更完整、准确的理解人际交往过程中“礼”,采用礼仪这一概念来描述是最为可行的。礼仪大致可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服务礼仪五个方面。为了在实际体育课教学中更好的让学生学习礼仪,应用礼仪,还必须掌握礼仪的原则,即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从俗、真诚、适度的原则。只有掌握了礼仪的原则,教师才能有意识的在体育课教学中从礼仪的角度,言传身行的教育学生,学生也才能从体育课教学的实践中感受到平等、真诚和被尊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礼仪,应用礼仪的兴趣,养成以礼待人的良好习惯,消除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一个良好基础,进而真正发挥礼仪的功能:提高自身修养;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使中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

四、体育课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从学生道德品质的构建入手,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涵,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苦乐观。爱国主义教育是构建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内容,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把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作为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自豪感,认识客观差距,激发上进心。用我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用许多无名英雄为了祖国荣誉给优秀运动员当陪练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些教育应包括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和观众,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等。

(二)礼仪体现的是细节,细节展现的是素质。在体育课教学中善于运用礼貌用语和礼节的示范。体育课教学不同于其他理论课教学,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接触交往更为频繁的互帮互学过程,教师自身的修养直接影响到学生言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并坚持自我监督,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比如,体育课开始时的师生问好,体育课结束时的师生再见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再如,当教师进行篮、排、足球或体操动作示范时,往往需要体委或其他同学的帮助,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请×××同学和我一起做示范”或者“×××同学,请你和我一起做示范好吗?”等语言,而当师生合作完成动作示范后,教师及时说一声“谢谢”.在武术、跆拳道、摔跤、舞蹈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此项目特有礼节的示范,无意之中把礼仪贯输给了学生,使学生理解到师生、同学之间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被尊重的愉悦感受。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亲情教育 篇6

【摘要】 探讨如何利用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质和作用,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亲情、友情素材,激发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德育及美育水平,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亲情,尊师爱友,爱国,德育,辨“丑”远“恶” 美育

语文,因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对学生具有独特的德育何美育功能。而亲情教育则使发挥这一功能的最佳方式。

亲情教育以与学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为起点,近而推己及人,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健康的审美感受,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一、亲爱父母——亲情教育之起始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如教学朱子清的《背影》,就应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重点剖析“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情节,充分体现父亲的用心和艰辛;并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分析,体味父亲对父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切的爱子之心。

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美德和对“我”的种种关照,也写了“我”从小就帮着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写出母亲宽厚待人,妯娌关系、亲戚、邻里关系处理得好,一家人和睦相处等种种事迹。这些无疑给我们以启迪,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我们今天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同学却不理解父母,甚至连举手只劳也要父母代劳,实在是不应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就要充分点拨学生的亲情之弦,使其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而激动不已;并对比自己的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并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加深理解,形成正确的 道德认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尊师爱友——亲情教育之发展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教师、同学是学生生活中关系密切程度仅次于父母的人。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是反映学校生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能激发其尊师爱友之情。

如蔡云芝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公正慈爱、可敬可亲,体现了长者风范;藤野先生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而有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是为师 德高尚德长者;而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中德动人形象,他那炽热德爱国主义热情,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德印象。教学这类作品时,应使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理解,认识“老师”的崇高品质;并顺此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老师。在“老师25”的崇高品质感染下,激起其尊师之情,并付诸日常生活中,形成尊敬老师的良好道德品质。

同时,少年周恩来的胸怀大志,阿发、双喜等的淳朴无私,小弗郎士的天真活泼,少年闰土的机敏可爱......等等。这些少年形象动人可爱,他们那宏伟的志向、纯洁的心灵、助人为乐的品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奋发进取的动力,以培养其团结协作的互助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学生品质的形成,同时,这种美的环境氛围也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得熏陶感染,而教师得适时点拨,又能给学生以深刻的理性认识,以逐步形成正确的师生观、道德观、世界观。

三、爱国爱民——亲情教育之升华

如果说亲爱父母、尊师爱友仅仅关联学生接触到的周围的人的话,那么,爱祖国爱人民则师推己及人、广而化之“亲情”的升华。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富强和国家的兴盛,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使学生在英雄形象的感染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并通过点拨、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民族兴盛而学习的正确学习目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就应紧紧抓住“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抒情主线,通过分析三个典型事例,认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感染,理解“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并能国对三个事例排列顺序的分析比较,在加深对主题的理解的同时,体会作者安排结构的艺术,认识到“爱国主义”乃是英雄主义、国际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后者则是战士崇高品质的本质体现。由此,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不但获得了美的情感体验,也对“爱国主义”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为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则紧紧围绕“找药”、“送药”这两个关键环节,描述了上至中央首长,下到普通店员、船工,为抢救六十一个农民而不辞劳苦,奔走操劳的动人情景,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互爱精神。教学中,应抓抓住时间线索,分析重点场面描写,理解人物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什么地方、不管认识与否,大家都同心协力地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对比,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他如一身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教材。教学中,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对“英雄”的景仰与敬佩之情;在理解人物性格、品格特征的过程中,激励其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向英雄学习”、为国富民强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并在学习中化为强烈的内在精神动力。

四、辨“丑”远“恶”——亲情教育之必要补充

“没有爱,就没有恨;没有恨,也就没有爱”,没有“丑”、“恶”的批判与摒弃,也就不可能有对“美”的鉴赏与追求。在培养学生对“美”追求的同时,还必须教给学生辨别美丑的方法,通过对“丑”的批判,强化对“美”的追求。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就应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比较,点明其变化的准则乃是听说于勒有钱与否,当听说于勒发了大财时,就盼望于勒早点回来,把他的信当作福音书;而当在船上遇见身无分文的穷水手于勒时竟然 不认他、惊恐万状地躲开他,并责骂“我”多给了他几个小费。所有这些,说明菲利普夫妇根本就没有兄弟情谊,由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学中,不但引导学生认识、批判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图”的丑恶性格,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及其对人的“异化”,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又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焦刘两人的性格特征及其爱情悲剧产生的性格原因,还要进一步认识其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加深对封建制度罪恶的认识。使学生在回肠荡气的焦刘爱情感染下,获得对“爱情”的初步认识,提高对美丑的辨别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其他如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走狗”形象,“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形象,使闰土变成“木偶人”的黑暗社会以及祥林嫂走上绝路的种种原因等等,教师应通过人物形象分析,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憎感情,认识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从而揭露其丑恶的社会现实。并以此为对比,加深对社会主义今天的了解,激发其爱国感情。

总之,应通过对比、点拨,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在对比中明辨事非,提高鉴别美丑的能力,激发其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中学语文》

《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法》 《心理学》

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一、在教学中确定情感目标

过去人们在分析教学过程时, 总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的认知系统, 而往往忽视情感系统。事实上, 教师、学生和教材既是构成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也是构成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因此, 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情感目标。

1.让学生处于愉悦———兴趣、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2.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倾向———好学、乐学的人格。

二、激发学生产生爱好体育的情感

(一)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碰到有的学生对活动不感兴趣,有的却过于兴奋。那么如何寻找到学生的最佳唤醒状态呢?要有教师的爱,还需要教师善于控制把握学生的情绪,以自身的良好情绪感染学生。教师本身对体育教学工作要充满热爱,要积极投身于各类体育活动,在课内与学生一起参与练习(尤其是那些艰苦的项目),一起体会各种体育锻炼的甘苦和乐趣。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而情感是联系双边的枢纽。教师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的作用把体育课组织得有声有色,以牵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在获得体育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下转第198页)(上接第197页)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喜爱的体育明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故事以及学生喜欢的体育比赛的简单规则介绍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获得审美的心理体会

在教学中,欣赏和感受应该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由于学生活动少,经验贫乏,教师应该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1. 组织学生观看各种体育比赛,并借助幻灯、录像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它,了解它,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富有感情地接受它。使他们感到体育活动的天地有多么宽广,从而真正体会体育美的真谛。

2. 通过观赏体育雕塑,培养学生的情感,满足他们求知的需要,萌发他们的审美情感。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8

[关键词]中学历史 德育 教学策略

所谓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上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德育工作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历史课是除思想政治课之外最能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对中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课本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材。知之深才能爱之切,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只有首先爱国,意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才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取得的成就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爱国不仅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实现与否的标准。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作了如下探索。

1.通过组织、引导中学生学习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让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历史传统,这些都是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最好素材。比如我国有文明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人民赞不绝口。中学生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2.通过对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学习,让中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中国人民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救中国人民于苦难之中。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中学生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增强爱国热情,并开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的学生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中学生通过学习近代史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的理想。

二、教育中学生以人为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离不开重要的历史人物,中学历史教师要通过介绍典型的历史人物事迹,帮助中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陶冶他们的情操。例如通过学习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到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让中学生理解人生的真谛;通过学习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到班超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培养中学生的智谋和勇气;通过学习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被教会判处死刑,行刑前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了解我的价值”到伽利略“地球还是在转啊”,培养中学生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精神;通过学习秋瑾的“休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龙泉壁上鸣”到刘胡兰的“怕死就不当共产党”的豪言壮语,激励中学生为正义、为真理而奋斗。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突出时代性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论文 篇9

一、教师应注意制定操作性较强的体育教学目标

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明确教学目标,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必然是盲目的、被动的。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与评价的功能,使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所以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要过高,学生通过刻苦练习可以达到成功为准,这样会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希望体验到经过自己努力达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成功的机遇,都能分享成功的快乐;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准起点,多设台阶,分层递进;在教学要求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在不断递进成功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起再次获得成功的愿望;其次注意目标的过程性。经常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在完成的过程中,调整目标构成由易到难的梯度和多层面的视角,使之不断地滚动向前发展成功;最后注意目标的终结性。让学生在“天天有进步、处有成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达到体育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二、教师应注意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在安排本学年或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时,根据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实际,在学生中多进行问卷调查,把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纳入教学当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内容安排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多样化,让学生能够在上课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找到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教学任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教法上以启发式、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多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强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如果你在行走、跑步或骑车的时候,突然被障碍物绊倒时,你会用什么方法减小损伤?学生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增强学习的欲望,用自己实际能力来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教师注意改进体育成绩的考核方法

以往的体育成绩考核,是根据大纲的要求统一制定考核项目和标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造成有的学生即使努力学习也达不到及格的要求。比如在投掷项目中,学生通过努力,但由于自身原因,成绩差距还是很大,这样导致部分学生提起体育成绩考核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使学生在考核中体验不到经过努力达到成功的乐趣。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找回自信,我们体育工作者就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项目和标准,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和特长来弥补考核的不足。如在测试耐力跑的时候,对耐力较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圈数(三圈以上),进行不计时、不间断的慢跑测评,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和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

四、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激励评价

在激励评价的过程中采用鼓励性的表扬方式进行正面评价,把学生的点滴进步、一些细微提高都看成是成功的萌芽而给予肯定。学生思想改变和心态的纠正远远觉得比分数更重要。比如对技术动作完成得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应该再努力些”、“老师已经看到你在进步”、“我希望你做得更好些”;对技术动作完成得好的学生,老师不但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做得很好”、“老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还可以用相互击掌、竖大拇指等手势来鼓励学生。只有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取得好的成绩。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论文 篇10

白庙初级中学 王强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 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可以说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

一、品德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诸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历

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和评价意义。

其次,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以中国历 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 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 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少年期(初中)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程度的动荡 性。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二、中学历史教学品德教育的特点和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因此,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如何认识道德的批判与继承问题。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 的道德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都带有鲜明的个性。例如封建社会的道德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其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等封建的伦理关系;资本主义的道德是极端利己主义,其道德行为表 现为金钱万能、唯利是图、享乐主义等等。这是应该予以否定和批判的。但是,这仅是作为品德内容的社会性的一个方面。“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并不能和阶级性、历史性划等号。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应该是历史性、阶 级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品德内 容的社会性,既体现了人类社会道德的共同点,又包含了品德的历史、阶级、职业、民族等一系列的差异。这种品德社会性的共同点和差异性的存在,反映出品德……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继承性和批判性的统一。”人类道德历史发展的共性、普遍性和继承性为中学历史 教学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内容。从中国道德发展的历史看,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在社会关系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 操熔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夏的基石。无产阶级的道德也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一切优秀的道德遗产以后,才使自己达到了一个新的从未有过的高度。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 育,主要是 继承中外历史上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情操,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相统一,培养“四有”、“五爱”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艰难和曲折的教育过程。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 主义道德占主体的前提下,尚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道德观念和行为存在,人们的道德境界亦五花八门。由于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并存,决定了社会道德关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商品经济发展的消极影 响,对外开放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都与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了矛盾和冲突。帮助学生批判和克服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项 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中学历史教学的道德教育要面对这种困难和挑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中学历史教学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途径

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道德的心理结构一般包括道德 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这三部分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道德知识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 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

中学历史教科书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是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 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 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身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劳节俭、崇俭反奢;诚实正直、行己有耻,等等。如果进一步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品质,主要 表现在三个层次上:其一,是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的关系;其二,是个人与他人(包括师长、父母、同志、朋友等)之间的关系;其三,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系。任何个体在面对这三种关 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抉择。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处理上述三种社会关系时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却是一致的。这种道德的共性和普遍 性,是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基础。除此之外,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在判断历史人物道德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时,还应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道德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 道德文明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道德行为所涉及到的三类社会关系,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特点,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地树立 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

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经常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首先要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其丰富的评价材料,既要注意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 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其次,借用后人和权威的评 价,也可以强化已做出的道德评价。有一位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中,经常选取历史人物的纪念楹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纪念楹联,大多出自名人之手,且语言凝重,属盖棺定论的评 价 之笔,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例如,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照风雨,负死不死终自由/通过这幅名联,概括了秋瑾烈士救国保民的业绩和道德品质,又阐发了“求仁得仁”、“终自由”的人生价值观。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按照道德规范的社会关系,道德情感有爱 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正义感、自尊感等等。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具有间接的、想象的、伦理认知的特点。

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道德情感在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 要和道德信念并产生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说,道德知识的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就成了一堆无用的废料,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情感体验在道德价值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和强化 的作用。古今中外的一切道德榜样,都富有强烈的道德情感,成为其道德信念和行为的强大支柱。列宁说过,如果没有情感,就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虽然是以文字和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仍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自发的独立形成的对历史人 物的道德情感,往往因受其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及教科书表达形式的局限,其情感体验也可能是片面或肤浅的。因此,就要求历史教师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此外,历史教科书以醒目的方式写进的杰出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句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 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间”;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 爱真理”;但丁的“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等等,既是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也是培养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

再有,与历史知识有关的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对培养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一部优秀的文艺作 品塑造的道德形象可以强烈地震撼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良知,陶冶人的情操,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终生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在观看电影《焦裕禄》时,不知多少人流下激动的泪水。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中 国的文学作品如《青春之歌》、《可爱的中国》、《高玉宝的故事》;苏联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育诗》、《青春》等对中国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成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优秀文 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或组织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面对道德情境、在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是品德评定的依据。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习惯两部分。由于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一般也纳入道德行为的范围内。

历史教学是以历史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其道德行为的教育主要不是指向当前社会 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而 是以认知为主要特点,以模仿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处在临界状态的预备式教育。因此,历史教学中的道德行为训练,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训练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识别,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环境,是个体面对三种社会道德关系的具体呈现。一个适龄青年面对国家征兵 就构成了一个道德情境,需要他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时作出判断与选择。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身边站立的老人或妇孺没有对这种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那 他就不会经历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就会无动于衷地继续坐在那里。对道德情境的敏感与自觉程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主要是分析历史 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环境。如史学家司马迁惨受腐刑而矢志史书撰述的场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面对捕杀以血酬国的抉择,邓世昌在军舰中弹沉没后舍弃逃生以死殉国的壮举等典型范例,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

第二,要准确揭示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需要引起的行动倾向,是个人面临道德情境作出行为抉择的调节机制,决定着道德行为的 选择。道德动机是道德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明了杰出历史人物高尚行为的道德动机,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道德情境时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仍以谭嗣同为例,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谢绝朋友 帮助外逃,决心以血酬国的动机集中体现在他的豪言壮语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 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说明了道德动机的关键作用。

第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和自我教育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兴趣;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79-01

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重视了对学生的身体练习,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致使部分学生思想意识差,心理素质低,身体素质提高缓慢,体育教学很难有大幅度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层推进,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体育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体育的育人性正日渐发挥出巨大作用。体育老师如能在注重学生身体练习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将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竞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呢?

本人认为应从体育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特点,结合教师、学生有机进行。只有遵循学科思想渗透的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贯穿始终,才能达到既"传道"又"授业"的目的。为此,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结合教材内容,计划进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做到期初周密计划,过程详细安排,注重信息反馈,期末及时总结。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可教因素,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中学体育教材中,有些内容的思想性较强,思想教育内容明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可教因素,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体育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让他们把参加体育锻炼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教育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积极锻炼身体,练成强健体魄,以便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使命,树立起为祖国而锻炼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主题、情节、竞赛规则,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纠正学生的"出风头"意识和与竞赛规则相悖的种种不良表现。通过课堂感知,增强学生的社会法纪意识,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2 结合年龄特点,生动进行

中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采用新颖生动的形式,通过极富趣味性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中学生兴奋高于抑制,精力充沛,自控能力较差,往往会自觉和不自觉,甚至会连续犯各种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满腔热情循循善诱。

2.2 中学生兴趣广泛,好胜心强,教师要注意正确诱导,多表扬,少批评,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不搞反面教育,减少其负面影响。

3 结合课堂表现,及时进行

体育课中,学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情况多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变化。教师要体察学生的种种表现,抓住苗头,抓住倾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进行教育。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特别是有影响的事件,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及时地进行批评或表扬,鼓励先进,制止不良表现。如体育课上,有同学在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班上同学见后可能会有两种不同表现。一种是不但不去搀扶他,反而还用语言取笑他。而另一种是迅速上前扶起他,帮他拂去身上尘土,并关切地询问他伤着没有。这时,教师就可抓住这个事件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出哪种做法正确,提出表扬,对做法欠妥的学生提出批评。并对今后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助人,关心爱护他人的优良品质,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4 结合课堂类型,配合进行

当前,体育课已拓展到学科课和活动课两大类型,无论何种类型,对学生都有着广泛的教育作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各个教学部分及教法措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也是在体育课中实施德育尝试的有效措施。体育课中的思想教育,应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发挥巨大的育人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传统美德等教育,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

4.1 通过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的意义。

4.2 通过球类运动、接力赛等集体项目的练习,让学生懂得团结力量大,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4.3 通过体育项目的竞技要求和竞技强度,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吃苦耐劳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志品质。

4.4 通过体育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储备。

5 结合教师自身,言传身教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学生最可依赖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行为的典范,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言正、行正,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不但要注意言行、衣着,还应注意思想面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潜移默化。教师应认真做到: (1)注重仪表。(2)注重言行。(3)注重精神面貌。 (4)狠练内功。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课同样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性两大特点。体育课的思想工作教育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不能离开体育课锻炼身体的实践,而空泛地进行说教;同时要善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的全过程,根据情况,抓住时机,去深入、挖掘、提练出各种德育因素,然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采取不同形式去组织实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目的。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三个要素,即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各育"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体育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绝于"三要素"在体育教学中的落实。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2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重视体育常规教学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进行, 活动范围广, 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 没有良好的组织规范和纪律的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要使学生明确, 一个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 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 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对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 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思想。在教学中, 活动的空间广阔, 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 就难以控制教学全过程, 如课堂常规、竞赛规则等, 用这些常规、规则作为教学、训练的规范, 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多种规则, 并且严格地执行, 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使学生在教学训练中得到教育。

二、教师要心理暗示, 积极引导学生克服困难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使身体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 每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保证动作完成得准确、富有节奏感和协调。作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技性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模范事迹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

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 在练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往往存在着畏难的情绪, 如怕苦、怕摔、胆怯等, 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表现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 教师要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 教师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 使学生减少畏惧的情绪。不断反复的练习, 使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世上无难事, 只怕用心人”的深刻含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中要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 因为比赛能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品质和心理因素。如上球类课时要求灵活果断和有整体配合意识, 上耐久跑时要求意志坚强、有恒心、肯吃苦耐劳的精神, 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不馁, 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 如“猎人打猎” (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 游戏, 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 更能使他们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 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例如, 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 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器材收拾

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 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 教师叫学生搬运器械 (如垫子) 时, 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器材 (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 时, 不许用脚踢, 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制止, 对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学生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 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行政文员的工作计划下一篇:英语作文:家乡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