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共8篇)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根本性任务.地理教学因其自身特点,优势也承担起一部分责任.中学地理“参与式”教学法是利用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面向的是每一位学生;它的目的是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从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 有效教学理念 多元智力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参与式”教学
1、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1.1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知识观的演进变革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
所谓知识经济,按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中定义,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当今世界上一种新类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这种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1]它以信息、技术的发明、使用、传播为主要特点,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强弱不再完全受制于该国资源的多少,该国和地区拥有的高智慧、高技术及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成为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现代文盲定义为,“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和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 ”。[2] 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中心。地理学科涉及到新技术推广、使用及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更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学科。今后的地理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其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才会使他们更好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1.2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优势,使其承担起实现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重任的 一部分责任
1.2.1地理教育与素质教育
地理课本身就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功能,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学习有关全球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各种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体质,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精神也起了重要作用[3]。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大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依据这一目标,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自信心,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性,培养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2.2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相继出现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后,人类认识到合理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造成危害的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的提出就是为解决人类的环境、资源等问题[4]。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有自然,经济,人文学科特征,它十分重视区域和人地关系的研究。2000年教育部编订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地理教科书》就 1 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构建了新的教材框架,改变了传统的四大圈层,而按与人类关系密切程度,把人类生存环境由远及近分别讲述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在每个部分中都融入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但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中学生,只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使他们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为他们实践,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基础,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3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的弊端[5]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其特点是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大班授课,教师讲述,学生记忆为主。但知识经济的到来,教学内容已由过去简单的学习地理事物分布和自然地理知识发展为思想方法与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地理新思想的渗透。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要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但学生只是把教师所讲的当作知识,而想真正让他们形成一种环境意识,做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有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里去亲身体验,另一方面适当减少教师讲课量,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辩论,做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调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亲身体验他们就会更加确定自己的信念,才会使环境知识转化为自己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自觉行为。
2、“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依据 2.1有效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教学,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衡量教学有无效益的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取决于学生是否学到一定的知识,是否有了收获;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发展与进步,即使老师教得再认真,再辛苦这种教学仍是无效或低效的。
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它要求具备三个必要条件:第一,激发学生动机。第二,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第三,教学语言的独特性。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为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为。有效教学理念主要为:第一,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它要求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不可唱独脚戏;同时要求教师有“全人”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切不可将之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第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这种效益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第三,有效教学是通过过程,结果;定量、定性相结合;来反映学生的收获与教师的工作表现。2.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智力外,还有七种智力分别为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因此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掘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潜能,实施个性化教学[6]。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强度等,让每个人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多给他们交流合作机会,多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2.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每位学生均存在两种 2 发展水平:即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通过教师对学生发展目标的确定和最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的学习就会处于“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的状态,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独立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7]。
综合上述三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参与机会,提高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发展应是全面的、自主的;传统的讲授法注重的是给学生一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现在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去会学无限的知识。教师应极力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爱学习、爱观察、爱探索、爱讨论。
第二、强调个性化教学观念。教学中鼓励支持冒尖,一马当先精神;让学生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多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如课堂提问要有阶梯性、针对性,多给差生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给予诚恳的、鼓励性的评价。
3、中学地理“参与式”教学法的几点思路
中学地理“参与式”教学法是利用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吸引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得到成功的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学生是否“学到手”,是否学会,会学。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自我表现”的场所。他要求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投身到教学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使学生感到教学是自己的事,是一种积极的内心需要,是完善自己的途径。
“参与式”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每一位学生愿参与,敢参与,想参与是这种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3.1重视引言,创设“参与”情景,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如果学生觉地得有趣,就学的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所以,我们应在教学开始时,去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例一: 高中上册·1.4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
导入:新课之前,请大家解答一个小学语文的思考题,幻灯片上打出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两小儿辩日》。接着提问(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孔子有没有回答出来?(3)请您帮孔子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导入的前两个问题,是小学生就可回答的。但第三个问题的出现,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在上语文课时就讲过的,可能有的学生已记不清了,但会有一点印象。这时老师可以补充道:“请大家打开课本,粗略浏览一下,看谁可以帮我们解决孔圣人的难题。一听解决孔圣人的难题,学生的表现欲望就会被激发,促使他们去寻求答案,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
例二:七年级上册·3.1节·多变的天气
导入:今天,我想统计一下我们班里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学生答] 谁能举出其中一些有名的故事呢?[学生答] 我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赤壁之战的故事。[学生答] 故事听完了,那请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大获全胜呢?这个导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给予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例三,高中必修上册·地质灾害及防御
用播放惊心动魄的地震和火山爆发过程的视频资料作为导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教学 3 情境,不仅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2巧设疑问,激发“参与”行为,给每一位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
侦探小说为什么可以吸引读者,在于其中设下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激发人们想去寻求结果。同样在学习中,适当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周围环境中,从较易感知的地理事象,地理事实中找到激趣点。
例一:七年级上册·1.1节·地球和地球仪
讲完课以后设计的一个活动:一位中国小朋友在放暑假前写了三封信,分别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o、经度116 o 的地方一同度假旅游。现在假设你们是出租车司机,请把这三位朋友送到指定地点,并把你所送的地点标在你们的世界地图上。大家在标注地点时就会发现纬度40o、经度116 o的地方有好几处。这时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他们能相聚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教师可分别请两位代表各自阐诉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说服自己,最后教师总结。这个例子是通过教师设疑,激发学生间的矛盾,最终诱导学生参与到解疑的学习中。例二:高中上册
水循环知识上完后的活动:朗诵“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提问(1)该诗句出自我国哪一位大诗人?(2)请大致介绍一下这位大诗人。地理课评论诗人学生惊奇,积极参与。这时话题一转,请从地理角度评价这句古诗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学生兴趣盎然,在激烈的讨论中,海陆间的水循环又一次得到巩固,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
3.3角色扮演,施以形象“参与”,营造学生自我表现的平台
中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赢得别人的称赞,在称赞中他们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角色扮演主要是通过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一:七年级上册·3.1节·多变的天气 活动的设计
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天气预报中的常用符号。活动设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本活动单独设置为一个班会活动,题目为《竞选本班天气预报员》,并制定竞选规则如下:第一,竞选者需本着为大家服务的精神,认真完成每天天气预报工作,工作时间为一个月。第二,竞选者需熟记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第三,被选上者,每隔两星期,要在全班学生监督下进行测试,测试不合格者,取消工作资格,并重新竞选。第四,一个月后,下位天气预报员由学生推荐或自我推荐,经测试合格后上任。备注:竞选前可先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由大家推荐出评委,利用课余时间初试,选出10人进行复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初中生强烈的表现欲,让其由被迫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感受到地理的实用性。3.4创造成功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给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每个人智力的多元性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堂的着眼点应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刺激再参与欲望。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坡度与针对性,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的吃力的同学有参与机会,培养他们参与勇气;另一方面,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值得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人人敢参与,愿参与,想参与[8]。
例一:七年级上册·1.1节·地球和地球仪
经纬线讲完后的问题设计:(1)请在地球仪上找出0o 和180 o经线?(2)从0o经线向东、向西经度数有何变化规律?(3)从0o 纬线向北、向南经度数有何变化规律?(4)4 请在图上读出A点、B点的坐标。第一个问题是基础题,应把这个机会给一些学习较吃力的同学,当他们回答以后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第二、三个问题稍微有些提高,最后一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是在理解前题的基础上得到答案的,这类题目可以让学得较好的学生回答,并让他们讲解给学生听,从而获得荣誉感。
例二:高中上册
关键词:网络时代,泸县高中地理QQ群,地理教学科研工作
一、泸县高中地理QQ群在网络时代下地理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各项具体功能分析
腾讯QQ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介,迅速被广大地理教师所认识和接受,已成为地理教师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QQ是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软件,全国拥有QQ号的网民数以亿计,而QQ群是腾讯QQ推出的一种多人交流的附加服务,是个聚集一定数量QQ用户的长期稳定的公共聊天室,团体成员通过语音、文字、视频等方式互相交流信息。QQ群为QQ用户中有共性的小群体建立的一个即时通讯平台。根据自己工作后,多次参加泸县高中地理教研会调查得出,目前我县广大高中地理教师普遍使用QQ,打开QQ聊天工具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开机上网要做的首要事情。这为建立多种QQ群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为加强和改进地理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因此,加入地理QQ群这一平台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二、利用泸县高中地理QQ群提升了地理教学教研工作
1. 泸县高中地理QQ群是县内县外地理教师公共的专用网络平台。
泸县高中地理QQ群是提高本县地理教师综合素质、发展个性地理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环境,其中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思想学习交流、教师相互勉励和泸县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高的集体意识是影响QQ群中每个成员的重要因素。目前泸县高中地理QQ群中成员共计85人。包括了:泸州市地理教研员陈大茂、王贵老师;泸县教师进修校教研室主任、地理教研员熊维平老师;泸州市地理教学名师:李军、付顶斌、李治华、胡高洪、熊生英等老师。泸州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李兵、谢燕等老师。泸县高中地理大部分教师、泸州市其他县区教师都是群里的成员。
2. 利用泸县高中地理QQ群,实现资源共享。
地理教学工作中,老师常常需要为学生编写学案、命制试题、进行地理知识点总结等,同时教师也需要参与本县教研活动,学习新课程思想,了解高考最新消息、泸州市地理考试范围和时间安排,进行泸州市各类地理考试成绩分析。利用本QQ群可以通过群邮件、群共享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或共享,方便大家下载。地理QQ群打破了泸县乡村中学间地理教师间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力地整合了泸州市、泸县优势地理教育、教研资源。促进了广大地理教师的学习交流。更加快了青年地理教师的成长速度。QQ群共享中还分享了各种地理教研活动信息、规章制度、文件材料等。QQ群相册中也记录了各次市县地理教研会议合影。供大家下载和回味每次活动。
3. 优化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成绩提高显著。
通过群内教师间教学方法探讨和教学资料的分享,使得地理教师在新课改中少走了许多弯路,更加有效地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实现了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之余,地理的考试成绩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以下为我校高2013届学生入围泸州市地理单科本科人数统计表。
三、利用泸县高中地理QQ群进行地理教学科研提高中的注意事项
泸县高中地理QQ群把现实与虚拟、传统与流行科学有效地结合,为网络时代农村中学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创造了新局面。但我们也应当看到,QQ群并非万能,好的工具必须要有好的使用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它也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不能取代传统地理教学科研模式。地理教学如果过度依赖网络,容易导致地理教学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进而影响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地理教学科研带来机遇和效率的同时,也给地理教学科研带来了挑战。在地理QQ群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吸收新成员加入QQ群时最好实行实名制。
群内各成员的名片为学校名称+教师姓名,避免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加入,胡乱发布虚假消息或者病毒。如果出现了一些不良信息发布者,群里管理员和创建者应及时清除该成员,吸收新成员的时候应注意核对申请者的身份信息。
2. 地理QQ群应该交给热心地理教学科研且常在线的教师管理。
市县教研员、各校地理教研组长或者备课组长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能邀请大家加入群、参加群活动,管理群。计算机水平高的地理老师,是在网络上花费时间比较多的教师,可以利用建设群、管理群的工作来肯定他们的计算机网络水平,从而调动他们用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建设和管理QQ群的积极性。
3. 加强并规范群管理,创立群里老师和谐交往的良好氛围。
群的开放性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之门,作为地理教学科研的交流平台,群主和管理员在应加强并规范群的管理,制定群规则、加强群内监督。QQ群的特殊性使得群体不良情绪易蔓延,遇到重大问题或涉及虚假、欺诈等信息,群主和管理员要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广大教师不能使群主和管理员觉得他们的职责就是监督和管理,而应该尽力使他们乐意当群主和管理员,在网上和广大地理老师沟通,讨论社会的真善美,拉家常等。
四、QQ群建设有待解决的问题
1. 群内地理考试题、课件、学案等资料共享程度不够高。
各校教师上传共享资料不积极,目前QQ群中大部分地理教学科研等共享资料,主要由本县教研员熊老师和本市教研员陈老师上传。泸县各校之间的地理试题、学案、课件等未能得到很好的共享。
2. 群内成员相互认识度低,参与地理教学讨论不够积极。
群内的讨论一般还是限于本校之间老师,或者很熟悉的几个老师的偶尔交流。有的老师在群里一个月累计发言次数不超过三次。部分成员在群内彼此间感觉很陌生。
3. 群内成员之间的聚会次数少,深入交流和认识机会不多。
除了泸州市、泸县定期组织的教研活动外,群友们少有聚会,现实沟通平台缺乏,未能把虚拟和现实巧妙地结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思维;地理实践活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教学工作的具备诉求所在,应该引起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的高度重视。这其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地理教学工作密切相关,而且难度很大,历来是地理教学的一个焦点话题。在新时期,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地理学科与历史、政治学科并称为“政史地”,是高中文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历来受到广大文科师生的关注。作为典型的文史类学科,高中地理与历史、政治虽然在很多地方存在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其特色所在。比如,高中地理学科与物理、数学等理科的关系较为密切,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些都使得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存在一些困难。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存在思维创新能力不足、联系分析的创造性匮乏等。所以,有必要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措施的实施来培养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进而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思维发散能力意义重大。
再者,高中地理教学事关高考文综备战,其现实价值十分突出。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发散性,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这对教学工作是大有好处的。此外,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思维创新能力,不但事关高考的备战,而且关乎学生未来的深造、学习和成长,其长远意义不可忽视。因此,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的重大现实意义,并自觉的在教学工作中为学生创造思维创新和应用实践的机会,借此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策略
要看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从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诉求,走出一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推动教学发展的新路子。
2.1立足地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
要知道,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即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成败。因此,从课堂教学出发,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加强思考、积极探索、严谨训练、有效反馈,最终形成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链条。例如,在每堂地理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几个与本节课程相关的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的将这些问题作为线索把整堂课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本堂课的内容。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问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析、点拨。通过这样类似于探索式问题的教学举措,学生可以边思考、边听课、边进步,进而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基于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引入探索式、问题式等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2.2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不单单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同样需要结合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通俗的说,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要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此外,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能仅仅停留于教室和学校,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不断强化。这样说吧,当高中生能够自主的认识、感知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的时候,他们必然有思索、探究和分析的欲望,这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来源。同样,学生在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亲自动手,进而开动脑筋思索地理现象和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路径。
2.3加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例如,假如地球公转方向与现在相反,那么,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将是什么样子?假如,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夹角,地球表面又将是什么样子?因此,类似这样的逆向思维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综合而言,运用多种创新性思维训练方法并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课程实际,其结果便是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有显著的提升,而教学工作也可以焕发出新面貌。
【参考文献】
[1]张君歌.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8年25期
[2]屈胜红.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对策[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8期
[3]杜廷玉.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5年09期
[4]赵翠芬.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1期
[5]罗小雅.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3期
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方法初探
地理概念是指“是什么”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
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实践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一、抓关键词法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二、.实地观察法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近似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3.包含关系的概念: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2 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素质教育已经在中国提倡和推进多年,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仍然有一些问题摆在眼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这对于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对薄弱校及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将有很大的改善,但实现教育均衡并不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事,探索的道路必定是漫长的,问题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一个明显之处就是很多学科被学生人为地划分为“副科”,无法得到重视,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均衡发展,更无法实施教学改革,地理就是其中之一。
初中地理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薄弱学校,尤其是民族薄弱地区广大农村中学,初中地理教育普遍存在着“三少三低”的现象,“三少”是指专业地理教师少(含专门教师)、教研活动少、地理知识信息少,“三低”是指地理师资达标低、课堂效率低、思想认识低。另外,教学形式较为传统、教学内容单
一、缺乏生活地理的补充等等都是民族薄弱地区的地理教学中通常存在的问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势必造成“优生”严重吃不饱、“差生”吃不消,不能体现“个性”,是“一刀切”现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更为普遍存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备课时设计好的问题去预习课本,然后,“老师问、学生答”,这虽然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但是,这些问题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反而束缚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很被动;其次,容易造成学生阅读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因为“带着问题学习”教学模式中,学生会养成“等人提问”的习惯,而不是自己去发现问题,也就是说这时老师只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对学生的终生学习造成不利影响。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学生的素质有全面提高,这也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在一些经济发展的城市,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呈现各种优势,但是在经济欠发展民族地区,地理教学的薄弱就凸显出来。不少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备就首先显示出不足,这尤其对地理的教学有着很大影响,教学仪器设备短缺,使得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许多农村中学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不少学校未能配备完整的图书室、实验室,大多只是因陋就简。教师备课时手头上也只有课本和教参,要讲解知识没有挂图,要实物展示没有标本模型。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就此进行教学。教师无法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了。“一支笔,一本书,一言堂”可能就是一些偏远城镇及农村地理教学的生动写照,1
而学生也普遍存在对于类似地理这样的“副科”不予重视的问题,课堂总是缺乏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相对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主观方面的不重视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客观的条件或许一时无法改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的认识应该先行改变,这也是不用太多话费而做得到的。对于薄弱地区的地理教学,我们更要大力宣传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改善地理教学的基本条件和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人们以往对于地理学习的成见。其实,地理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对于地理的教学,教师如果能多钻研、多体验,就能把地理教学演绎得有意义又有乐趣。即便是在基本设备不足的农村,也可以将一个个枯燥的理论变成一条条有趣的实例,真正将学习联系于生活,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理解。地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学习中的很多现象是需要学生亲自去观察,从而发现和领悟知识。通过观察从而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授课方式与传统的一言堂,特别是从头灌到脚的方式比起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潜能。作为地理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地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认识水平,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所以,推上有理论的基础,推下有操作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和中介,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模式能够承上启下。因此,意义非常重大,而且,广泛应用教学模式,对地理教育中的经验概括、抓住特点,又可以归纳出个别的教学模式,从而丰富了教育理论。由于教学实践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不同,学习内容和目标不同,导致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必然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常说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中心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系统的结构关系不同来分类的;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是从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来分类的;基于“做”的教学、基于思维的教学、基于事实的教学,则是从教学目标的不同来分类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最重要的其中之一,是指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由学生自己组合成若干个组,一般4~6人为一组,各组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问题,老师观察和即时反馈信息,及时给予指导。它是一种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每组学生通过相互研究和讨论问题以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视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 2
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有目的地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教师就能培养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新世纪人才。
一、当代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
初中物理知识作为地理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 是为高中地理教学开展起到有效的铺垫作用。由于初中地理知识的欠缺, 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地理很难学, 学生更加不爱学习地理这门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许多, 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 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 教师、家长及学生都将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作为衡量学生本身好坏的标准。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人,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内容, 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莫名的认同感, 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欲望感及内在动机。课堂教学组织主要是围绕教师教学内容本身开展, 忽略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任务开展的重心,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并不能替代学生学习的活动。师生之间没有真实、直接的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缺乏民主和平等, 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资格, 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不能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因此, 有人说,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有地无理”“有理无人”的教育。
二、对中学地理培养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实施改进
(一) 实行“小先生制”,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 是教师永远的追求。高效性体现在教师将新课改实施的要求考虑其中,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培养学生爱学习、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小先生制”, 其基本流程一般存在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先行掌握知识内容本身, 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通过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将疑问解决, 最后小组学员分别进行总结式发言, 教师结合评价标准做出科学、公平的评价。在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认定学习目标, 让学习从发现开始, 让学生带着任务收集资料, 发动大家寻找路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让学习策略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展示将自己的认知表达出来, 将自己在自学、探究、交流中头脑里生成的新知表达出来, 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表达出来和大家共享。质疑并不是怀疑, 而是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 势必会产生不同的意见, 将疑问提出, 方便大家共同探讨, 找寻正确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实行“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原则。小组内解决不了问题, 各小组群策群力, 共同解决。在展示和质疑中, 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智慧得以升华。教师在此期间适时点拨指导, 师生双双密切配合, 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的意识, 逐步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二)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先学后教的模式, 尤其是高中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 依据地理教材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 引导学生在不断掌握更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地理问题, 实现地理学科价值所在。如“大气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先提出三个假设条件:1.地球无自转运动, 2.黄赤交角为零, 3.地球是一个均质体。在此基础上利用假设条件, 引导学生在三个假设条件基础分析大气运动, 由于难度降低, 学生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热力环流知识, 很轻松得出全球性大气环流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闭合环流”;排除第一个假设条件, 学生考虑大气运动一方面受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由于地球的自传还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排除第二个假设条件, 学生得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结论;排除第三个假设条件, 引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层层设疑, 逐步推理, 最后得出结论, 由于学生是在质疑、讨论中自主学习, 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三) 开展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拓宽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空间
现阶段地理学教学目的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发展转变着。为了实现这一教学任务, 仅有的课堂时间远远不够, 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不断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空间。如结合社会实际, 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土地利用现状、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的空巢家庭、人口迁移和当地的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调研, 让学生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 逐渐形成一种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新思维模式的好习惯。使得学生掌握更多地理知识技能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这些实践活动的参与, 使学生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 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是在新课改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是进行素质教育, 为了迎合新课改实施标准, 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资格。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是要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学习, 调动起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给予学生广泛的发展空间使其大胆思考、提出疑问、发挥想象等, 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裕.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旬, 2013.
[2]胡云.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 2014.
关键词:旅游地理;现状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2-0164-01
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应用性强的行业,还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所以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地理课程只有不断在教材、教学和教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对懂理论、精技能、善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的基本动力;旅游环境与空间;旅游对人们居住地的影响;旅游的运行;旅游的组织、运输、经济和社会意义;旅游区规划。
一、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1930年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麦里(K.MCMarry)发表《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世界地理学界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山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欧洲国家开始了旅游地理学方面的研究,70年代后各国出现了大量的旅游地理文献,旅游地理学进入了发展和壮大时期,各种旅游地理学研究组织也逐渐成立。
我国地理学家对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并不晚,但是中国近现代的旅游业却远远落后于国外。中国真正开始系统研究旅游地理学是以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开始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旅游地理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旅游地理教育也应运而生,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旅游地理课程,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旅游地理学和旅游教育仍面临着被弱化和被边缘化地挑战。
二、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高职旅游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已经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充实和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同不断提高,但是旅游地理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不统一
很多高等学校对所开设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必修课等,课程设置不同,要求的教学目的和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旅游地理课程在设置上没有固定的标准,很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最终向社会输入的人才有很大的差别。
2.教材难易程度有差别
目前,很多学校虽全开设了旅游地理课程,但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却没有深入分析研究,有些教材不能适应现状的教学体系,如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等。
3.教學方法改进慢
我国旅游教育兴起较晚,旅游地理课程的开设的时间相对来说更晚。以往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大多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基本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
4.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一些院校从事旅游地理教学的教师很多是从别的学科专业转过来的,其本身的知识基础就不太扎实。有部分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薄弱的师资难以培养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根据高职旅游院校的专业特色, 借鉴面向21世纪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提出一些对旅游地理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方法。
第一,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通过资深专业老师的研讨后,确定旅游地理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配备。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相似度太大,让学生重复学习、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注重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自我选择和设计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独特性思想,多给学生自我评价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三,注重教学实践。给学生提供实践、获得学习经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择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这也可以为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四,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从教师的聘用、培养、实践等各方面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水平。让教学效果明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学术报告,其他老师学习教学和科研方法,还可以给这些老师提供良好的平台,继续深造。同时,提高所有教师的实践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课堂更加生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宗彪.高职院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4).
[2]付冰,周申立,齐欣.我国高师地理专业旅游地理教学改革探索[J].财经界,2007,(1).
(讨论稿)
为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普通高中地理课教学效益,现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总结近几年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推进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区地理课教学实际,研究制定本《意见》,本《意见》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着重就普通高中地理课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原则和策略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我区普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中参考。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课程开设建议
高中地理必修的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因此安排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基于必修各模块间教学内容及难度的差异,因此,在保证总授课时数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如“地理1”为地理学科基础必备地理知识,为确保学生对基础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在课时上可适量增加。
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新高考方案的要求及实际教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在选修模块中,我区选择“海洋地理”、“环境保护”作为全区统一选修的两个模块。
由于学生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给选修地理的学生在高二年级安排适当时间补修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以安排在必修3之前开设为宜。
三、课程理念与教学原则
1、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为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并关注主体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主体性学习的实质是要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生活性原则。地理课选择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作业练习等,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应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需要和思想认识问题,二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三要联系高中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思考生活、提高认识。
(3)发展性原则。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经验都处于发展之中,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这种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的发展,二是人格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学会学习,又学会做人,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4)问题原则。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发现、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不断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一定要注意新颖性与层次性,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问题,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思维,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提供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一定要创设问题情境,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
(5)创新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容易缠绕在一颗树上无法散开;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我们必须增强目标意识,在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有: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强调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共性及个体差异,才能设定更灵活和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如何处理好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问题,这需要把目标订得适合教材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同时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能完成这些目标。另外,制定教学目标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切忌脱离学生实际盲目跳跃,急于求成。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表述语言要简洁、准确、一目了然、清晰地表达教学活动的任务与预期结果;既要体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又要反映各个认知目标的能级要求(了解、理解和运用);评价项目和要素要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定和可评价的。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目标的动态“生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但“生成”都是在、也必须是在既定的目标上恰当展开。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合理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突出基础性,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考虑;突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从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角度加以整合;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习方法;紧密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
要认真分析教材,理清脉络,抓准关键,以重点内容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举一反三拓宽思路,或联系旧知形成网络,或进行迁移探索新知。
可以调整与增删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改革传统备课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能力。要在教材的系统与结构、联系与规律、特征与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依主次定取舍,依难易定详略,并进行合理的增减或集中与分散的处理。对教材的整理加工要符合知识发展、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与策略
1、革新教学方式
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
改造传统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仍是间接经验的传授过程。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教学仍必不可少,但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在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学习上要结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生成过程,突出规律、原理讲授的过程与方法,同时要注意通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科知识的特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理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注重案例教学的有效使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有许多“标准”都要求“运用资料、示意图”,“举例”或以典型案例说明。因此,案例教学已逐渐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最为常见的基本形式之一。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有利于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能逐步学会和掌握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案例教学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评价的要求,同时,也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纽带,对当前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重视图表教学。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特色,能较好地作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载体,传统的图表教学一直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同时,图表教学在区域地理教学和比较教学中均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价值,强化图表教学。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和学生情况,并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序列性、悬念性;创设的问题要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究,有空间去探究,有能力去探究,并有探究的意义。
创设问题情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利用原有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种现象、地图及数据,设置问题情境;利用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带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典故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教科书中一些原有的问题加以挖掘加工, 创设问题情境。
3、合理设计与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要整体、系统设计:拟定的题目不宜过多,应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或具有不确定性和不一致的问题进行难易适度的设计;要精心设计恰当的组织形式,有多种活动类型的组合;要设计给予学生独立钻研、思考和反思的时间和帮助。
对学生活动的调控决定了活动是否能成功进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恰当运用规范的制约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活动目标激励学生;对学生思维活动进行灵活的控制与引导;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要有明确的结论,公正评价,合理期望;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以助于今后学习的改善。
4、恰当应用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年龄、学校设备、主要教具的功能等方面考虑。
选择教学手段时,要考虑到目标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新颖性。教具的选择一忌过多、使用过频,使课堂教学变成教具的展览;二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地理课的特点;三忌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不能起帮助作用。
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优化地理教学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
5、重视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科学的、机智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上各种行为和关系的合理调控,才能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才能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是课堂管理的最主要对象,除此之外,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中师生的情绪、学生智力活动的密度等等均是需要教师管理、调控的。
制定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不能是“要遵守课堂纪律”、“要积极参与”等一般的、抽象的情感要求,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要求,如:发言、提问等,必须高声讲,用普通话讲;其他同学交流发言时,必须静心倾听,认真思考;老师提出问题后,必须自觉看书、思考,或参与同伴讨论等。
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一些不良学习行为要敢于管、善于管,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恰当的指导,严格的训练,帮助学生矫正不良的学习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
着力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动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如教学过程中必须精神焕发、富有激情;学生发言时认真倾听,不随便插嘴。学生发言后及时与以评价和指点;课堂上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下课前必须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反思本课的学习活动;必须准时下课,不得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等。
六、提高课后作业练习的水平与实效
1、精心设计和选择人性化作业
对作业问题的思考,要从“教师” 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把作业当作单纯的“教师教学任务”和“教学巩固手段”转变为把作业当作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出关注学生发展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改重知识型作业为知识和能力并重型作业,改标答式作业为开放型作业,改被动型作业为主动型作业。把学生从机械重复的练习题中解放出来,学会如何掌握、运用知识和如何进行创新。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进行合作型作业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优化作业的批阅和评析
在作业少而精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研究性地做作业,教师研究性地批阅学生的作业,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的优点和思维中的亮点,善于研究学生发生差错的具体原因,以加强作业评析和后续教学的针对性。要坚持写作业批阅札记,在每次批阅作业后简要记录下典型的优点和问题,以及自己的感想。
要认真上好练习评析课,不能只是简单地校对练习的正误,分析练习的答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必须选择典型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并适当进行变式训练。必须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习题中归纳出一般的方法,举一反
三、发散迁移。
必须重视作业练习的个别指导,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面批,可以在作业本、练习卷上多作指导性的批注,如“想一想,是审题错了,还是分析不全面”?“分析得很好,试一试,语言能否再简练一些”等。
七、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教育和教学环节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中,地理课外活动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在地区可能提供的条件,设计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一些形式适当的地理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每一次活动前,都应要求学生要制订一个详尽的、动态的计划,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教师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多一些耐心、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做好成果检阅、交流和总结反思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八、优化学生学业评价
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注意和重视使用下列发展性评价方法: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地理学习活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方向研究和改进考试评价。一要精心设计试题,减少封闭型试题的数量,增加开放探究性试题;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等。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除了书面测验外,还可以采取作业、小论文展示、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等各种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要关注学生在讨论、实地观察、探究等日常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我们可以实行学生地理学业成绩与地理学习档案相结合的综合、动态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历程。
九、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对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只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改变把地理教材作为惟一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合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结构和功能。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丰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1、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其中,必备的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投影仪、投影图片、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此外,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以外,可以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在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程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
2、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大专院校、政府有关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
教师要加强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相关人士进行演讲和座谈。
3、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努力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学习地理的经验。
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对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校领导要抓好学科教学培训工作,把教师岗位技能和专业发展作为师训工作的重点,注重培训质量,从关键处入手,让教师尽快适应新教材、新教法,提高业务素质;积极组织不同形式的研究课、观摩课,开展各类评比活动,以评带训,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支持教师参与学校实践活动和外出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创造民主、和谐、开放、自由表达的组织气氛和教研机制,适当给予激励性评价,让教师感到工作的愉悦,增强自信心。
2、教师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地理教师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个人研修、参加各级教研活动,认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
3、要发挥教研组力量,开展同伴互助行动,在教师集体中营造一种研究的氛围。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或几位教师合作,每学期选择教学过程中的1--2个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围绕研究重点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等研修活动,在研究与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培育教学风格。
4、教师要懂得积累得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体会;今天遇到了什么挫折,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什么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等等。日积月累,一定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推荐阅读: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初探09-27
高中地理期末教学总结05-26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07-04
案例教学实例高中地理11-22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计划06-08
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反思09-12
高中地理老师教学计划09-21
关于2020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09-15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9-13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