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难的现状分析与探究(共11篇)
作文是检测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末端环节。作文教学因此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展开与深入各种作文教学的理念与模式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一名语文教师,与本校的数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探究中仍深感作文教学是一块烫手的“热山芋”,谈及此处总觉胸有块垒。笔者认为中学生作文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时下的中学生普遍缺少对生活的相应观察与体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节奏变得快起来,学生的节奏也跟着快起来,加上应试教育的“阴魂不散”,甚至是主宰着教学阵地的制高点。各个学校的竞争导致教师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抢时间的“疲劳战”大肆上演,作业已经到了学生承受的极限,堆积如山的作业使他们无心留恋身边的事物,单调的学习生活几乎使他们厌恶了所有的学习相关的内容。时间被挤走并不可怕,更危险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扼杀了,他们失去了主动观察体验生活的原动力,正因为如此,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没有了灵魂。
他们不仅仅是观察体验生活的时间没有保障,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与学生相关的安全问题,这是令教师谈之色变的“高压线”。郊游、参观等集体性课外活动被喊停;采标本、写生等教学性活动也不同程度的被喊停;甚至是体育课上有些活动也被喊停。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观察体验的机会被剥夺了,他们失去了许多在生活中积累素 1
材的机会。凡此种种,学生的思维被禁锢,视线被定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中应验了。
二、中学生普遍缺乏相应量的文本阅读
“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能吟”。这个俗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本阅读对写作的重大影响,强调了间接积累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的中学生从早到晚被安排的流程是——“背书、听讲、写作业”。课堂上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与写作有些貌合神离,对于写作而言是相对贫瘠。从时间上说,他们无法进行相应量的课外自主阅读。疏于阅读导致他们写作的间接性素材积累滞后,写作中自然是搜肠刮肚,胡编乱造,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学生缺乏相应的文本阅读也有一定的现实原因。电视及电脑的普及对文字性阅读有一定的冲击作用,画面性阅读较书面性阅读直观性强,能给观赏者带来直接的刺激和快感,这样对于文本的阅读无意或者有意地被打入“冷宫”。比如在网络中一部分庸俗化、低俗化的东西影响下使学生的语言粗俗化、搞笑化、荒诞化。他们的积累本来就不多,辨别事物的能力也不强,理性思维过程少的可怜,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呢?
三、写作的实用性功能被淡化、弱化趋势的影响
书写成文稿是人们记录、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形式,尤其是信札,文告等,它们在无意或者有益的引发人们对写作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话、手机、电视、电脑等信息设备普及,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并得到了广泛地使用,于是口语盛行,图片传递日盛,对
书面写作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书面写作就此坐上了“冷板凳”。身处其中的中学生,对于价值的趋向还不明朗,或多或少的产生对与写作的漠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写作仅仅是为了考试的需要才学习和训练的。作文拼凑、抄袭也就见怪不怪了。
为了激发中学对写作的兴趣与激情,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教会他们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生活,积累直接的写作素材。教会学生坚持把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一些经典镜头,感动人的只言片语等以随笔或者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这样学生会因为自己在展示中取得成就感和喜悦感,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兴趣与激情。亲身经历、实践所得是极其深刻的东西,写作中的真情实感多因此而迸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积极地积累第一手的素材,等于真正的抓住了写作的源泉。由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表现自己搭造一个平台。
其次,教师要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或者是当作家的需要,而是自己生存的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课堂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教学文本,选择一些适当的写作对象,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多角度的练笔尝试,即使文词粗糙些也比空洞的写,胡编乱造要强得多。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把握学的思维动向,以便于激发学
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成为他们的需要,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第三,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正确利用信息资源,从多方面注重间接性写作素材积累。
在课外阅读着一块上,教师要一方面多鼓励学生多读勤读,同时建立一定的时间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就是多方位的引导。比如,利用已有文本进行文学赏析,引导他们向经典文章进行延伸阅读,然后在综合性学习这个环节中交流心得,尊重其独特体验与感受,多进行鼓励来激起他们更大的写作兴趣。
一个人的经历毕竟是有限的。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利用的自己周围的信息化资源,并在利用的同时积累一些写作素材,视野开阔了,境界提升了,写作中也就挥洒自如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 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的目标逐步走向“大众教育”的目标, 使得大学的人才资源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在实施扩招后, 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数量由2003年的212万人, 增涨到2011年的660万人。然而, 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量却远远大于就业岗位的增长量, 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 甚至是无业可就的境地, 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 对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与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 社会原因
第一, 国家政策体系不完善, 诸如人事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劳动制度、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落实不到位, 这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尤其对于异地求学的大学生而言, 诸多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与许多心仪的岗位和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第二, 用人单位提高了用人标准, 多数用人单位坚持“重名牌、轻能力”的招聘思想, 将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从而将目光锁定在了少数名牌学校的学生身上, 挤占了普通院校学生的就业机会。同时, 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学生要有工作经验, 这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应届毕业大学生来讲, 相当于设置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 阻碍了学生的及时就业;此外, 政府机关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使得其对大学生的容纳量急剧减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会机会。
(二) 高校原因
第一, 教学模式设置不当。我国诸多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 以灌输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 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使得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我国高校中, 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实践经验少、实际操作能力低、创新精神欠缺、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 致使学生的就业能力难以提高。
第二, 课程设置不科学。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逐步市场化, 许多高校未认清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趋向, 仍然沿用自己的课程设置模式, 致使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脱节。
第三, 忽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高校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重视, 没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 也未对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 致使学生不能客观、合理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无法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和素质。学生对求职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遭受求职挫折后, 便容易失去再求职的信心。
(三)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 职业能力较弱。这主要反映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扎实等方面, 致使大学生没有形成竞争优势。首先, 大学生在求学期间, 对自身专业知之甚少, 绝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急需通过企业的系统培训才能正式走向岗位。而企业在招聘人才时, 往往需要的是能够立即进入工作状态的人才, 所以这就造成了矛盾局面, 即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大量毕业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其次, 就业能力低下, 尤其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致使毕业生仅能够停留在思想上和书本上, 难以依靠自身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再次,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难以胜任高层次的职位需求。
第二, 择业能力较差。首先, 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经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择业时对岗位的期望过高, 过于看重薪酬待遇以及交通是否便利等, 缺乏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 排斥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去就业;其次, 在选择用人单位时, 会明显表现出来随意性和被动性, 而缺乏对岗位工作性质的分析和判断, 致使应聘成功后的毕业生往往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再次, 大学生获取职业信息和筛选职业信息的能力较弱, 加之侥幸心理和虚荣心的存在, 致使他们会轻易改变就业目标, 而出现从众行为;最后, 没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学生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感到茫然, 没有准确定位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致使大学生中出现了走一步算一步的现象。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一) 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应当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 对就业市场进行进一步规范,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应当担负起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行为主体的责任, 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首先, 政府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加大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投资力度, 力求通过引导经济发展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需求;其次, 政府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从调整高校招生规模入手, 优化配置各项教学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核定招生规模, 杜绝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而导致盲目扩招的行为发生。政府要强化高校专业设置的管理工作, 对专业开设条件进行严格限制, 利用信息公开来正确引导高校专业设置的理性化发展趋势, 力求使学生能够合理选报专业。再次, 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政府应当协调社会保障、教育、户籍管理等相关部门, 针对当前就业难的现状采取大学生就业辅助措施, 不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
(二) 高校应对当前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协助大学生就业
第一, 为了有效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各大高校应以面向企业为主, 并以市场为导向,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借此来推进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对于一些地方院校而言, 还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培养一些特色人才, 以此来促进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第二, 高校应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增强其就业的自主性。具体应在日常教学当中不断向学生渗透一些市场信息、法律及融资等方面的知识, 并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设一些专门的创业课程, 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来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主性, 帮助其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 进而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自主创业的信心和意识。
第三, 高校应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各大高校除了开展传统的毕业生供求见面会以外, 还应多为学生开辟一些就业渠道, 以此来向社会推荐自己的学生, 让相关用人单位能够对其毕业生信息进行相应的了解和掌握, 这样有利于各单位对毕业生进行选择。另外, 教师也应将学生的就业问题当做平时工作的重点来抓, 通过各方面的可以利用的信息, 向有用人需要的单位或企业推荐本校的学生。
(三) 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增强竞争力
第一, 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 应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以此来满足不同单位或企业的需要。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出自于自身, 由于其掌握的技能无法满足相关岗位要求, 致使其就业变得困难。为此, 大学生在入学之初, 就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事业观, 扎扎实实地将基本功练好, 尽可能多掌握一些有用的技术和技能, 这样有利于日后选择就业岗位。
第二, 应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并不一定就要找一份光鲜体面的工作, 正所谓360行, 行行出状元, 做任何工作均应该从基层做起, 并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这样才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一展所长。为此, 学生在校期间, 高校应尽量想办法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并且要让学生明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这样有利于学生降低对未来就业的期望值。
第三, 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 可以利用平时的节假日进行一些见习, 以此来积累一些工作经验, 并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大部分学生都会利用寒暑假在外面打工, 这样不仅能够赚到一部分生活费, 为家里减轻一些负担, 同时还可以使自己的阅历不断丰富, 不至于等到毕业找工作时在工作经验方面一无所有。但由于大学生习惯了校园中的生活, 对于社会上的尔虞我诈知之甚少, 故此在假期见习或打工时, 应尽量谨慎以防被骗。
总而言之,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由社会、高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针对这一现状, 政府、高校和学生均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积极制定应对策略, 力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以此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创业, 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耿立卿.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5) .
[2]何柳婷.论当前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的现状[J].商情.2011 (5) .
[3]杨在华.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7 (2) .
[4]王艺.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成因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2) .
[5]余金秀.周阿红.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0 (12) .
近几年,三本院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在此情况下,三本院校中“考研风”越吹越热。据统计,全国三本院校在校生人数157.4万,其在校人数达本科生数量的四分之一,三本院校的学生之多,已受到广泛关注,就业情况不容忽视。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三本院校学生越来越多的投入到“考研大军”,这么多三本院校的考研学生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是三本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应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以武汉部分三本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的大三、大四准备考研学生。
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2010年至2013年的文献资料,取得相关数据与资料。并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法。
二、现状与分析
1、三本院校学生考研人数分析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使得报考人数也不断增多,其中包括三本院校的学生。不论每年的报考人数还是考上被录取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2007---2011年报考人数分别是125人、415人、762人、1050人、1123人。可见,三本院校报考研究生人数仍有上升趋势。
2、三本院校学生考研动机分析
对考研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8.5%的学生迫切考研,把考研当做大学四年的追求与目标,这些学生中大多数都是在高考中失利,一直没能走出高考的阴影,从大一开始树立考研的决心,开始准备考研;25.3%是认为三本院校的学生去找工作,比起一本二本的学生缺乏名校的“高帽”,会找不到好工作,一些招聘单位也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三本院校学生,选择继续读书;仅有8.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学的知识远远不够,考研为了充实自我,提高核心竞争力;12.3%的学生是为了逃避就业,把学校当做避风港;剩下的学生是盲目跟从,风气带动的原因,认为别人考研我不考是一种落伍行为等,考研的目的性不强,所以动力也不足。
3、三本院校学生考研条件分析
三本院校学生的考研条件好坏,是其能否考上心仪学校的重要因素。归纳有以下几点:第一,基础较薄弱。独立学院学生进校时分数较低,比之本二学生分数要低50分左右,所以横向比较的话,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第二,学习氛围和学风建设不如本一本二的校区好。有不少学生其目标就是混个毕业文凭,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考研学生。容易造成考研学生在校学习时意志薄弱,跟风从众现象明显。第三,师资力量欠缺。三本院校建院时间都不长,机制还不完善,大多教师还很年轻,缺乏经验,教学质量和要求上偏低,容易造成竞争优势不强。
4、三本院校考研目标分析
据访谈,三本院校学生考研目标普遍设置的较低,选择相对容易考上的学校作为奋斗的目标。究其原因:第一,到了大三下学期,选择考研的同学大都能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深入了解自己实力的基础后显得信心不足,也感觉自己实力确实不够,自信心缺乏,不敢尝试较好的学校,害怕失败。第二,考研重心放在有学校上,而不是重点学校、重点专业上,或者是选择独立学院的本部。所以在多重压力下,大多数学生选择降低要求,以考得上为目标不追求名校。
三、三本学生考研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索
针对三本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底子薄、学习习惯差等问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要进行政策和制度鼓励。如开设考研教室和考研辅导班、激励制度、提供图书信息等。第二,要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要创新管理途径。如成立“以老带新”帮扶社团,通过考研成功学生的经验鼓励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考研;第四要加强教学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端正考研动机、选择报考专业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引导和帮助。
从个人方面来讲,三本院校学生要加强自信,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有有敢于吃苦的精神。学生自身作为考研的主体,端正考研动机是决定考研的首要任务。尽早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理性选择考研,做好积极投身研究工作的准备。从新生开始重视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奠定良好的考研基础。积极参加科研、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提升研究能力。同时积极了解考研的动态,收集相应的资料信息,并需建立相应的考研协作团队以促进有效复习和心理方面的相互支持。考研及读研过程是持久的过程,将考研作为信念和目标,保持吃苦和不断追求心态。
笔者认为,对于独立学院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考研,应该理性看待,正面引导。这是独立学院毕业生个体差异和就业多样性的体现,也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客观反映。同时也要冷静分析,正确引导,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和学校就把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作了一种就业的途径,实际上只是把就业问题推迟,使就业压力得到暂时缓解。
对于越来越多的三本学生参与考研,应理性分析,正确引导。鼓励学生端正动机,增强自信。引导学生认真探索考研复习和应考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制定合理和切实的复习方案。为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专业型和学术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三本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入手,细致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前言:
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大学生就业就开始成为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缓解,反而越积越重。最近几年,各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本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论述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从政府、学校和大学生三方面的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2.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4 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4 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 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用人单位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轻视实践的倾向。
4.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存在3大误区:
(1)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2)(3)创业不如就业 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2.自身能力不足,对自己没有职业规划
很多大学生在读大学生的几年里,由于环境宽松,很多都存在混大学的心理,所以导致毕业时连一份像样的简历都拿不出手。这些大学生自身能力的缺失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60%的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依赖性强,创造力弱,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危机。
二、解决方法
(一)国家政策方面
1.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45.5%为灵活就业岗位。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因此,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二)就业市场方面
政府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
同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提高招聘会质量。
(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1.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选”。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方便。
针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高校要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务实,少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四)毕业生自身方面
1.转变不得当的就业心理
高校毕业生应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自立自强,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
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交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自主创业。
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
结论: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甚至是读中学的时候)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大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是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在入学前(高中时期)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2、“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大学生走上了社会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3、大学生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很多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
4、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5、“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也将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就业难也已经凸显。
6、大学生所学知识失去了时效性或不能在企业中转化。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非常低,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况且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与职位的需要。我国大学生一般岗位适应期需要1年左右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仅需2—3个月。
很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7、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8、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大学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9、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还是相当严重,造成广大毕业生想往大机关、大事业单位、国企、等一些好的单位挤、都想往大都市里走。一些偏远的、艰苦的、小的单位、行业没有人愿意去,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综合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应教育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能力培养,树立诚信意识,学会职业规划.
作 者:王B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3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主观原因 对策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现状 成因 对策
现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关乎民生的经济命脉,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小微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资料显示:我国现有中小微企业约7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以合肥市为例,中小微企业增长明显发力。截至2015年12月底,规上工业中,小型、微型工业企业2063户,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87.1%。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697.16亿元,增长面达68.3%,占全市工业的30.9%,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长19.5%,高出全市工业1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5.2%,同比提高35.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机成员,在积累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丰富市场、技术创新、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中小微企业是最大的金融弱势群体,中小企业一直困于过于融资渠道的狭窄、融资成本的过高、融资周期的短暂和发展潜力和速度受到严重制约的窘境。2016年3月,中小企业协会副秘书长马斌公开统计数据:我国企业直接融资仅占20%,间接融资占了80%,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不到5%,其余的95%都是用的企业自有资金。目前,小型企业还面临融资贵的问题,贷款综合成本大概是13%到15%。
两会再提普惠金融,据资料介绍,普惠金融为金融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思路、方案和保障措施等,这就包括处于金融弱势地位的中小微企业。因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协调,及时对相关政策加以调整和完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扶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在政府大力推动及利率市场化等制度变革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改进,比如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等。但是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1融资渠道比较狭窄
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如下方式:
内源融资自筹融资、留存收益融资、内部集资、折旧融资、变卖融资等内生性、成本低、具有产权控制权、有利于企业降低财务风险、融资规模有限成立初期或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
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国内上市、海外上市、发行债券等)分散性、信誉差异较大、部分不具有可逆性、相对较强的自主性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中小企业。
间接融资(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相对较集中、信誉差异小、全部具有可逆性、金融中介掌握融资主动权。
通过这几种方式的比较,中小企业从成立初期到发展壮大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企业主的投资、吸收内部职工资金和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融资渠道,鉴于投资风险考虑,对中小企业设置条件更为严格。总而言之,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渠道狭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之一。
1.2银行信贷可及性低
现行金融体系扭曲,多数金融机构对大型企业“笑脸相迎”,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受限、经营波动大、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特点,使得银行“冷眼相待”。据统计,大型企业对GDP贡献率不到40%,却能够获得我国全部银行贷款的70%以上,中小企业虽然对GDP贡献率达到60%,但在我国的银行贷款中却达不足30%,对照之下,泾渭分明。
1.3选择民间融资
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导致资金缺口的增大,由于资产抵押能力弱等方面的局限,从正规金融机构银行等获得融资会面临较大约束,因此,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民间借贷方式,以此缓解融资困境越发突出。民间借贷有着手续简便、放款快捷等优势,但令人遗憾的是,民贷资本的逐利性,其利率高出普通银行许多,会加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反过来又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危害,2011年发生的温州借贷人出逃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因素分析
融资难是企业普遍的现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具有较为特殊的存在,既有外因(经济体制、金融体制问题),又有内因(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具体表现有:
2.1内因—中小企业自身层面
中国银监会张金萍认为,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客观事实,究其原因,与生俱来的内在缺陷是一个原因,多数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变数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以致银行不敢贷款,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
2.2外因
2.2.1商业银行方面
银行对待中小企业融资理性不足,认识不到位,加上资本的趋利本性,注定商业银行的“嫌贫爱富”;专营的服务中小金融机构缺位,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仍然处于边缘化;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民营金融机构发展缓慢。由于民营金融机构在法律层面,对其身份的模糊性,有关部门对民间金融的管理也“堵多疏少”,难得的民间金融之水已经形成“堰塞湖”,很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帮助,这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2.2国家层面原因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直接融资的大门基本对中小企业是关闭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股票融资规模非常小,仅占国内融资量的1%左右,债券市场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国家对企业发行债券的要求异常严格。可见,资本市场的缺陷导致中小企业融资不可能;信用担保体系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除上述因素外,另一原因是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的不足,诸如法律法规不完善,完整性的政策扶持体系缺乏,资信调查体系发展缓慢等。
3.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几点建议
3.1中小企业自身的对策
第一,完善现代化管理机制,剔除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的“软肋”,突破家族式管理的局面,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
第二,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规范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建立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定期公布会计报表,使得财务会计信息清晰明朗,打破信息不对称局面。
第三,珍惜企业自身形象,强化企业信用观念。“立信为本”,在企业的偿债能力、偿债情况、产品质量、品牌、市场前景管理理念等方面下足工夫,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让银行主动愿意提供贷款,企业自身形象是一个品牌,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2银行层面的创新
3.2.1推动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近年来,在工业强国战略的指导下,各地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在这些产业链中,围绕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其上下游依附一大批中小企业。为此,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企业供应链、生产链和销售链的不同特点与需求,适时推出“产业链金融”服务业务,把核心企业与其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捆绑,使处于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分享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
3.2.2积极推动银担联合进行产品创新。银行、担保公司可以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特点,进行一些融资产品、业务、流程上的创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由于担保公司的介入,银行贷款风险已基本转移,因此银行可以考虑对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执行基准利率或一定幅度下浮。
3.2.3贷款抵押方式的创新。支持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和股权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开展融资租赁等多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业务。如目前中小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往往土地是租用集体的,房屋是自己建的,或者是在管理不规范的历史条件下,响应各级政府“先上车,后买票”的号召发展起来的,二者都办不了房地产权证,因而就做不成抵押物。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果断措施,尽快解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土地、房产确权问题,对一时难以解决或确实不能解决的,应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担保抵押贷款。
3.3政府层面的创新
3.3.1加快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突出国有融资担保机构政策性作用和调控功能,从金融政策层面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加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额在全部新发生融资担保业务比重。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完善国有融资担保公司资本持续补充机制。担保行业是中小企业过冬的棉袄,目前,我国政策性、营利性担保机构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广大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同时,已成立的担保公司存在制度性和体制性缺陷,普遍资本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担保资源低效运行。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增强与协作银行合作放大能力,为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包底。同时,在银行准入上,切实提高民营担保公司的国民待遇;完善政策、法规,规范担保操作程序。
3.3.2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以多对多,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设立产业、行业投资基金,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聚集和引导社会资金进行产业项目的直接投资,将社会闲置资金转变为直接投资资金。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已设立了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为进一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还应争取设立针对中小企业的综合性产业投资基金。美国80%的中小企业通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众筹等方式获得融资,值得借鉴。这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革命性变化,投资者也将能够购买初创企业的股权。因此,现在众筹成了初创企业融资的热点;积极推动“规改股”、“股上市”,对符合条件的“规改股”企业给予奖励。对纳入新三板挂牌后备资源库的企业,在与券商等中介机构签订挂牌辅导协议并完成股改后,给予预拨经费支持,对挂牌费用给予补助。对首发上市的中小企业,由同级财政给予奖励,对成功发债融资的中小企业,由同级财政给予奖励。
3.3.3落实配套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集资融资。相关具体分管部门应制定和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明确专门部门负责牵头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可在预算中为其安排一定专项资金,增加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实际话语权。此外,还可以考虑,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风险基金由政府出资对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补偿,综合成本控制在10%以内,增强担保机构偿付能力、抗风险能力及信用放大能力,从而促进担保机构放大支持效应,为更多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参股中小企业实际资金管理部门,让其能够滋润到中小企业;督促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定额定量单独考核,对向中小企业贷款多、风险控制好的银行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引导银行贷款流向中小企业。
3.3.4应积极主动组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具体主管部门认真分析资本运作规律,建立一个针对中小企业的统一的,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的信用评估体系。中小企业的诚信状况能够得到实时反映,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效的信用支持。目前,各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用评价分散、重复,“各自为政”标准不一,而且规范性差、随意性强,使企业无所适从。为此相关部门要从实际考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信用等级标识制度,实现“评级权威,多方认可”,把企业信用评级推向市场,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应用。对获得信用评价级别较高的中小企业,在实际操作层面,例如在银企推介、融资规模等方面,实实在在地给予优惠,提高银行信贷效率,从而整体提高信贷放量水平。
3.3.5继续组织企业参加各类银企对接会,开展银企对接,创造合作机会。对此,还需进一步重视辅导、扩大宣传、扩大金融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实现良性互动,更好地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郎咸平.小微企业,大未来[M].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2-3.
[2]常瑞.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J].研究学之友(B版),2009.
[3]翟超.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4(11):67-68.
College Students’ Job Hunting
Nowadays,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f a problem.About a decade ago, university students could find satisfactory and enviable jobs after graduation, while the things are quite different at present.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about 30% of graduate students can’t find a job but stay at home after graduation。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Among these, the increasing recruit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 vital role.In additio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il to adapt their cour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陈元生
摘要: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解决纠纷的重要前提是查清案件事实,而人民法院在查清案件事实方面主要是靠民事诉讼证据,在诸多证据种类中证人证言又是人民法院采用最多的一种,然而现行的司法实践有大部分证人均未出庭作证。这种做法,有悖于证据采信规则,使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本文旨在阐述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此缺陷的几点意见,以此抛砖引玉。民事诉讼证人是指了解案件情况,并受人民法院传唤出庭作证的人①。证人就自己知道的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即证人证言。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证人证言作为证据的价值越来越重视。而证人拒绝作证,尤其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在我国相当盛行,集中体现为出庭低,可信度低,证人证言采信率低,这种现状不仅影响到证人证言的运用及采纳,而且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也形成了极大的阻力。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证人出庭作证是确保证人的证言真实性的最有效途径。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向法庭所提供的证人的书面证言笔录,基本上是诉讼代理人向证人所收集,证人就其了解或知道的案情提供的证言。根据一般心理学角度分析,证人不出庭作证而提供书面证言,往往存有不认真对待,有些还不负责地提供一些情况,加上还存在当事人的利益诱导,或是代理人先入为主诱导,很有可能出现不真实的证言。证人到法庭上当庭陈述证言,在庄严的法庭上他要面对法官和双方当事人,对自己作证行为宣誓,可以唤醒证人的良
知,增强他的责任感,从而陈述其知到的案件事实,证人出庭作证,可以防止或减少伪证或假证的产生,从而确保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2、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官正确认证,公正办案的保证。在一个民事诉讼案件中,证人就是知道或者了解案件事实的知情人。证人到法庭上作证,法官既可以亲自听到证人的作证陈述,也能听取双方当事人对证人的质询,同时还可亲自询问证人,为法官提供了一个获取案件事实的证据“现场”。经证人的当庭作证陈述,及当事人和法官的质询,对证人的当庭证言法官有一个比较综合的审查判断,从而对证人证言作出正确科学的判断认定,使法官审查得出的案件法律事实,尽量接近客观事实,保证案件的处理准确公正。
3、证人出庭作证是深化民事审判改革,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的需要。证人出庭作证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负举证的重要方式,是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证人出庭作证并经双方当事人质询,是法庭对证据质证的最真实的体现,为当事人充分质证提供有利的法定条件,当事人的质证权得到充分行使,保障了当事人充分行使民事诉讼权利。
4、证人出庭作证,能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减少诉累。在现行民事案件诉讼当中仍大量存在由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律师或法律工作者),或是当事人申请法官在开庭前对证人进行调查收集证人的证言笔录。证人出庭作证经当庭质证、认证,证人的证言当庭记入庭审笔录,减少了重复劳动,真正能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诉累。
二、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分析
1、审判机关对证人出庭作证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具体表现如下:
(1)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事实审理方式上,受传统方式的影响,仍大量的由当事人向法庭提供宣读书面证人证言笔录,且进行质证、认证,证人是否出庭是乎对案件事实的查明认定影响不大,只要当事人提供了证人的书面证言笔录,一般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2)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出庭作证,须由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那些证人作证,然后由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通知证人出庭作证。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案件后,往往没有向当事人释明,要求其向人民法院写出要求证人出庭的申请,以至出现当事人不向法院写出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申请,人民法院也就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由当事人选择向法庭提供书面的证人证言。(3)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对一些已通知应出庭作证的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或是所提供的书面证言是假证、伪证,往往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罚追究,对民事假证、伪证行为不够重视,打击不力,严重的弱化了证人出庭制度的落实。
2、现行证人制度立法上的不完善,是证人出庭难的主要原因。②(1)没有一套完整的证人出庭作证的操作规程。现行的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对证人出庭作证虽有一些零散的规定,但是不详细、不具体,实践当中难于操作。比如那些证人必须出庭作证,证人出庭的申请,证人的资格审查,证人出庭作证期间的相关问题等等。(2)立法内容上不明确,过于笼统或者相互矛盾。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这一条承认单位和自然人具有一样的作证资格,单位证人以何种形式出庭难于操作,实践当中单位证人仅提供盖有单位印章的一份书面证言,其效力难于把握,责任也难以追究。关于知道案件自然人作证问题,没有排除证人与当事人是否存有亲属,利害关系及从事职业问题,使得证人是否出庭作证无所适从。另关于“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具体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6条,虽然作出了五种情形解释,但对解释第(二)、(五)之特殊岗位,及其它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仍然笼统难于界定和把握,使得一些本可以出庭的证人,以特殊岗位、特殊情况为由,以书面证言代替当庭作证。(3)证人权利与义务失衡,义务与责任脱节。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是立法的基本法理,现行立法未对证人的权利做出完整的规定。或者虽然有规定,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义务与责任脱节。法律虽规定证人出庭作证是证人的法定义务。但未规定证人在违反法定义务时应负的法律责任,因此在实践中证人出庭与否,完全依赖于证人的自觉性,证人不出庭合作,法官也无计可施。当事人将处于举证不能而承担败诉的境地,这不符合诉讼的正义感。所以在缺乏国家立法强制力保障的情况下,证人出庭作证为一种可以规避的义务,证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作证义务也就在所难免地发生。
3、证人自身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是一个受传统封建文化影响深的国家。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依法治国方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及维护正义的意识不断增强。但不少人旧的传统观
念思想仍根深蒂固,认为打官司总不是好事,少掺和,所以往往缺乏正义感,及存有怕得罪人的思想,不愿意作为证人作证。尤其是到法庭上面对双方当事人作证,同时还担心作证对自己或亲属遭到打击报复。客观上,证人出庭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劳动,影响自己的事务,证人作证期间相关费用及损失,是否得补偿等客观存在的问题,均影响到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意见。
证人不出庭作证普遍现象的存在,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证人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问题,又有立法的不完善,审判机关在执法过程不严肃。这不仅影响到具体案件审理结果,影响了审判效率,办案质量的提高,而且妨碍了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要解决证人出庭难问题,除了营造好证人作证的社会环境,解决证人的后顾之忧使证人作证观念深入人心,出庭如实作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外,最关键还必须从立法上和审判执法完善民事证人制度,以期最终实现证人证言的证据功能和价值。
1、建立和完善一套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司法操作规程。有一套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司法操作规程。证人、当事人、及审判机关的法官才能按章有序理顺证人作证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应包含以下内容:(1)证人出庭申请的提出,证人的名单及基本情况,¬----此项应由当事人具体实施。(2)出庭证人的资格审查,告知已确定出庭作证证人相关权利和义务,传唤证人出庭,----此项应由审判机关实施。(3)对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证证人的界定审查,-----此项应由证人提出申请,由审判机关审查界定。
2、完善出庭作证证人的主体资格。现行民事立法,承认单位和自然人具有证人资格,单位证言也必须借助特定自然人对案件所了解的情况而作出的证言陈述,在实践当中单位证言可信度难于把握,且责任可相互推诿,因此单位证言,完全可由特定可知案情的自然人代替之,该主体资格应予废除。③现行民事立法,对自然人作为证人证言效力,尚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应尽快完善。应该根据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及确有困难不能出庭来确定出庭作证证人的资格。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有独立出庭作证的资格,无事民事行为能力人则无作证资格,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在与其年龄,精神状况及智力程度相适
应的范围内履行出庭作证义务。出庭证人的主体资格明化了,既可以保证证言的真实性,也可以防止证人是否有作证资格而推诿不出庭。
3、明确出庭作证证人的权利和义务。证人享有的权利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才能促使其履行忠实作证及承担相应的义务。所以必须明确证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义务。具体来说证人的权利应包含以下方面:(1)人身安全受特别保护的权利。证人被确定后,享有司法机关对证人本人及其近亲属人身安全提供必要保护措施的权利;(2)遭受打击报复而受到损害的赔偿权。这种赔偿权,既包括物质损害,还应包含精神损害;(3)享有家庭财产受特别保护权利;(4)出庭作证相关费用的补偿权;(5)享有除法官之外拒绝提供证言的权利。证人的权利能够明确,并得到保障,可以消除证人出庭作证的顾虑。证人的义务具体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如实陈述证言;(2)接受法官、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询间和质证;(3)遵守法庭纪律,按时出庭作证;(4)涉及机密及隐私保密义务。明确出庭证人的义务,可以增强证人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4、尽快建立对证人拒证的惩罚制度。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法律义务,可是我国现行法律却未规定不履行此义务,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是立法上一大缺陷和盲点。所以应尽快从立法上制订对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无正当理由)行为的惩罚制度。如证人无法定理由不出庭作证,可以拘传其出庭作证,或者罚款拘留,情节严重的以妨碍司法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可以借鉴外国立法做法,对无法定理由拒不出庭的证人,可在刑法中设立藐视法庭罪追究刑事责任。④
5、建立出庭证人宣誓或具结不作伪证制度。为了增强证人的责任心和正义感。应将证人宣誓或具结不作伪证作为一个必经程序予以规定。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尚未对证人出庭作证宣誓或具结不作伪证制度作出具体规定。审判实践当中,很多审判机关已经试行证人宣誓或具结不作伪证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证人在庄严的法庭,面对法官宣誓或立下具结书,可以唤醒证人良知,增加正义感。对证人如实作证是一种促进和保障。⑤
6、完善证人出庭作证支出费用及经济损失的补偿制度。虽然我国法律尚未规定证人求偿制度,但是,根据《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规定,借鉴国外立法例,可以看出对证人出庭前后所作的准备,支付的费用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因此,一方面,建议立法建立证人求偿制度,可先对证人的误工损失、交通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属诉讼费用范畴的这些费用标准,预交方式和负担作出具体规定,后逐步扩大并规范证人出庭前后所作准备的费用及其他实际经济损失的补偿范围。另一方面,鉴于当前的司法实践之需,可在证人出庭作证时,由法院告知其向法庭申报具体费用,经核实后,根据该证据采纳情况分别处理:即若该证人证言属对案件真实陈述,可作定案依据,该费用由败诉方负担;若该证人证言与案件事实无关,不被采纳,该费用由举证的当事人负担;若证人出庭不作证或作虚假证明,该费用除由其本人自行负担外,还根据情节轻重,依照作伪证的有关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摘 要】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水平逐渐提高,高校学生的户籍管理与迁移工作面临诸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着重对户籍管理现状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高校户籍管理特点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手段解决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弊端。
【关键词】高校 学生户籍管理 弊端
户籍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其存在和使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都在采用这种制度。户籍管理的主要功能则包括对公民基本信息的管理登记,对公民的相关民事行为责任和全力进行确认。高校户籍管理则是学校进行安全保卫的基础前提。因此,加强大学生户籍管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户口存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户籍制度改革中的问题表现
传统高校户籍制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加强对其的改革十分必要。我国公安部早在2002年就曾公布户籍管理相关多项条令,江苏省教育局随后也提出关于大中专院校学生的迁户问题,这是对户籍制度改革的一大突破。然而,大学生入学即迁户的比重仍然占据绝对的比重。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心理原因
部分学生从农村到城市中上学,自然形成想要迁移农村户口到城市中来,希望能够成为城市人,这种想法是当前存在的最主要想法之一。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出于对学习生活的便利性考虑,选择将户口迁移到学校。再者,就是学生往往担心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将户口迁移至学校往往可以扩大就业的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
(二)制度原因
目前,我国对农村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针对户籍制度管理上也取消了非农户口的管理,但是多数人还是认为考上大学之后,将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选择更好。虽然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但是部分农村在征收一些集体费用上是以常住户口为基准,按照常住人头0收费,因此,许多家长为了减轻费用负担,选择将孩子户口迁出农村;还有一些农村户口的学生在入学时纷纷将户口迁至学校,可没有多长时间由于自家的村子房屋拆迁、土地分地,他们又拼命地想办法把户口迁入原籍。
二、基于高校户籍问题的管理办法
基于现存的高校户籍管理情况,不断使大学生入学以及就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户籍管理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本文认为,应当结合现存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社会发展现状,从以下多个角度采取有效措施:
(一)扩大户籍政策、制度的宣传力度,规范管理办法
虽然户籍政策关系到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与生活,但是人们对户籍制度尤其是高校户籍制度的了解程度往往不够,更加不能够通过正规的、规范的方式申报户口。部分家长甚至对新的高校户籍管理办法完全不清楚,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入学以及未来就业出现问题。
因此,应当针对高校户籍管理制度进行多途径的宣传,使学生及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户口迁移的利与弊。在这种前提下,学生及家长再对是否迁移户口做出选择。从而,消除多种原因的不合理户口迁移,为户籍管理减轻压力的同时,更是对学生未来的负责。
(二)简化户籍管理办法,优化身份证功能
针对社会生活中居民对相关管理流程便捷化的需求特点出发,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简化户口迁移手续十分必要。现行的户籍迁移制度中,学生在入学阶段将户籍迁入学校内,毕业之后再迁入工作地。这种迁移反复,极大程度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本文建议简化迁户办法:学生入学后,户口保留在原籍。大学毕业后工作落实情况下可将户口迁移入工作地。另外,学生在入学前会办理居民身份证,针对这种情况,应当优化身份证的使用功能,使需要户口办理的相关流程,由身份证替代。这样就能为学生和户籍管理工作带来方便。
三、户口迁移实现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网上迁移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更加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为管理工作提供便利。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高校户籍管理上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加能够有效地提高户籍管理效率。传统的户籍管理办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网络化的户籍管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能够使户籍管理工作更加便利。大学生新生入学可以通过通知书以及户口簿等证件到当地的派出所办理户籍迁移手续,迁入地派出所在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核实之后会办理相关手续、确认无误之后,就可通过电脑网络从迁出地派出所调取迁移人的户籍资料办理迁移。随着网络迁移的实现,户口迁移可以通过在迁入地派出所一次性办理,不必在迁入地与迁出地派出所之间来回奔波。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事效率。并且,通过网上迁移、审批、制证、异地办理避免户口迁移中因重复登记而出现的差错,大大缩短迁移时间。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高校户籍管理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在进行高校学生户籍管理过程中,应当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以学生入学、就业提供便利为前提进行户籍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令大学生满意的户籍管理。由于高校学生户籍在管理过程中设计的范围广,政策性强,因此应当积极与相关部门之间形成密切配合的模式,这样更能提高管理效率,促进高校户籍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非非.对在高校中实施户籍、档案保留学校两年政策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06 (6): 157.
[2]陈凌云.高校学生户籍管理改革刍议[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7 (4): 109.
关键词:高等教育 压力 大学环境修身和长智
每年都能看到有多少万大学生失业的报道,据报道, 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为45%,这一数字低于2008年大学生就业率同期水平。2009年全国又有610万名高校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100万人,总计达到710万人,再加上今年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的水平,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距离预定的7成就业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作为一名即将毕业走入社会的大三学生,逐渐感觉到了这股压力.压力迫使我开始思考,思考我们这个被冠以知识分子的群体为何有很大部分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工作.
“有人认为是大学生太多,工作岗位太少”,其实不然.大学生,作为为一个新生代,为国家繁荣富强做贡献的主力军,国家和社会是不可能忽视的.国家每年都会出台许多相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办法,许多企业为了给公司注入”新鲜血液”也提供了很多机会,最终的结果只是大学生难以胜任.”有人认为大学生读的书,很难在现实社会中运用”.我们在大学所读的书籍,都是前辈们经历多年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精华,知识的本身就来源于社会,与其说知识很难运用,不如说我们不会运用知识.
我开始注意自己身边的大学环境,新生数量每年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 1999年推出的大学扩招政策,使中国的大学们承载起了协助政府推进经济增长的光荣任务,在近现代大学史上,破天荒,这还是第一次。如今,这个政策推行已经八年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大学生有限的基础设施和师资条件下不停地增加学生人数,不惜因为数量而牺牲质量;是高校进行了一场不顾一切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是学费的疯狂上涨;是千百万大学应届毕业生上学难、就业难。客观的认为,过快的大学扩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学校每年的扩招出发点是让更多的学生享受高等教育,但事实却事与愿违.许多地区的一般本科在扩招时,其学校本身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正如一个工厂要扩大生产,人力资源和生产设备的相应增加没有保证,盲目的执行,资源和设备会不堪重负,生产的产品也很难保证合格率.以前一个大学导师带的学生只有十几个,如今一个大学导师往往要带几个班,一个班的学生也有四五十个.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在大学里,导师对我们的影响很重要,学生数量的聚增,拉大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现在我们很难再看见那种在大学校园里老师和学生亦师亦友探讨学术和人生的场景,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毕业时,导师都不记得学生的名字.在今天,只要能负担起庞大的大学费用开支,进入大学的门槛已经非常的低了.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怀着崇高理想进入大学,又有多大一部分在缺乏监督时逐渐放任松懈,堕落的习气在滋长.我们不得不主观的审视自己,到底是社会的制度缺陷导致我们”怀才不遇”,还是我们4年的”室外桃园生活”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答案肯定是后者.
读大学到底读什么,我们为什么读大学而不去读职业技校.读大学,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修身和长智.
修身是学会为人处事,长智是学会用智慧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二者缺一不可.在学校我们面对的是校园这个小环境,进入社会则要面对社会这大环境,在小环境里磨练适应大环境的本领.我的大学好友对我感慨说“很难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事实上大学里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家庭文化背景,我们都很改难变自己去迎合别人.所以我们必须从大的方面去培养.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可以是真诚,也可以是诚信.真诚表现在与人交往不要有心机,不管你是否打算与对方交朋友,必需让对方感觉到你可以成为他的朋友,周围的人也就不会讨厌你.诚信也是非常重要,贵在言而有信,不贪小便宜.大学里面相互借钱借物很常见,当你向周围的人借钱借物而对方不会考虑你什么时候会还时或者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愿意帮助你时,说明你在周围人眼里是讲诚信的.偶然获得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以为是自己运气好而占为己有,进入社会,这种真诚的小细节往往是企业所最注重的.”实”体现在做自己,”有人说他活得好累”,尤其是在社团或者学生会担任职务的学生,.进入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会更多, 不同的角色的扮演只需要改变你言语的措辞方式,而不是要改变你真实的想法,说一套,做一套.努力做是一个慷慨的人.简单的说就是要大方.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资源能够给予别人,倘若我们鼠目寸光,自然不会有什么可以与别人分享.不要让我们等到某一天自己觉得足够富有了才开始给予.即便我们不富有,我们一但给予并与别人分享我们不多的财富时,我们的好运和财富也将不期而至.如果说努力和回报是对等的,那么你的慷慨也会得到别人的慷慨,在社会里后者往往是大于前者的.努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爱心可以作为动词去体验,去付出;爱心可以当作名词去陶冶,去升华,当你带着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世界也就充满爱.进入社会所面对的行行色色,你将更乐观,更豁达.在蒙牛集团的用人原则中: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德有才,破格重用.良好的德行修养,学会怎么做人成为读大学的必修课.即使外面世界再怎么竞争残酷,凭我们的修为依然能撑起一片天..
长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时时伴随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需要我们从小的地方积累.智慧是知识积累后的升华.为什么象阿里巴巴CEO马云等成功企业家说的一些话会成为千百万创业者的座右铭.因为他们讲的是智慧的话.想言行智慧,就需要知识的汲取,课堂上耳濡目染书本的知识精华,讲座上与学术老者的直接对话,闲暇时与生活小知识的偶遇.都在源源不断灌输知识的泉水,厚积薄发的信念使我们不错过,不放弃.知识的反馈磨练我们思考,看待,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把这种磨练融入大学生活,融入于平时的”吃,喝,玩,乐”中.吃饭时,眼前的食物是具有当地风味的,它与家乡的味道有什么差异?食物的价钱与其他的地方也会不同,想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物价水平有着什么联系;喝一瓶可乐时,想到可乐从生产到你手中的过程,可口可乐公司是采取的什么样的营销策略.玩网络游戏时思考游戏的制作过程,评价其操作性和可玩性;甚至在高兴的时候也可以发现,原来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办事的效率也会相应提高,企业用什么方法来激励员工,使他们愉悦,提高工作效率.把日常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会发现认识将更有深度,行为将越来越智慧.
【中学生作文难的现状分析与探究】推荐阅读:
中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06-21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06-09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10-08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06-29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09-19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期末复习资料10-30
谈中学数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究10-26
中学生网络生活现状调查问卷05-28
浅谈农村中学德育现状10-26
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