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础教育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军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基础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基础教育论文 篇1:

对高校基础教育集团化合作办学的思考

从高校基础教育集团化合作办学的可行性入手,对基础教育集团化合作办学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剖析,总结了其合作办学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类型校企合作一、高校基础教育集团化合作办学的可行性

集团化合作办学的政策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这些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保障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

高校基础教育集团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高校在教学资源等多方面优势,发挥企业在资金和管理方面的优势,最终实现高校、附属中小学、企业三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良好的校企合作对高校和高校附属中小学的综合能力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教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教育集团化合作办学的类型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中小学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就是众多模式中的一种。这种办学模式是中小学与另一个(或几个)高等院校或者其院、系,根据自愿、公平等协商原则,以协议为基础,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学校经营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合作而形成的。这种办学模式的共同点是通过合作办学提高双方的教学质量、办学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1.从组织机构看,分为垂直发展型和扁平发展型两种

(1)垂直(纵向)发展型

垂直发展型是依托一所名校的卓越品牌再向下发展,这所名校的基层学校,如在高中学校的基础上向下发展初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如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就属于此种类型。该校最初是一所省、市闻名的重点高中,而后在办好这所重点高中的基础上,纵向延伸,集团式发展,开办了四所分校。其开办的四所分校都是初级中学,其中一所为民办初中。各初中分校借助总校名气招收学生,同时又为总校输送优质生源,使集团内各校发展都形成了良性循环,提高了办学效益。

(2)扁平(横向)发展型

集团依托本部名校这一品牌优势,借优质资源以接管新校、捆绑薄弱校等方式,即集团化发展,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进一步扩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了双丰收。杭州求是教育集团、苏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是此类型的典型代表。

2.从管理形式看,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

(1)紧密型

其特点主要有:一是其所从事的办学都为基础教育阶段;二是集团学校的管理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方式,以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使整个集团井然有序、健康发展;三是集团各实体的管理实行权责统一;四是集团内学校所有人员由集团统配、流动,人员结构基本做到了优胜劣汰、优化组合。其代表是杭州求是集团和苏州实小集团。

(2)松散型

这种类型是由名校校长任总校长,各分校校长都是独立法人,但由总校统一实施管理,由总校一名副校长牵头负责统管。如南京十三中教育集团就是这种形式。

三、基础教育集团化合作办学优劣势分析

1.基础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的优势

(1)具有品牌效应

教育集团所依托的都是名校、名校校长,有良好的品牌基础,社会、家长较为认可。无论是嫁接薄弱学校还是开办新校,有了名牌效应,学校发展就具有了高平台的起点,能在短期内使学校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特别是对于新开办的学校,利用好品牌,集团化发展效果明显。

(2)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集团依托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利用集团化发展,可调整一定区域内的教育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使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更均衡,效益最大化。

(3)人力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

教育集团的校长都具有充分的学校管理自主权,特别是有一定的人事权限,能够择优选聘教师,可以根据各分部实际情况统筹合理安排干部教师,使人事分配与流动更为顺畅,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与使用。

(4)各类资源能有效整合与共享

教育集团的发展本身具有规模效应,集团内的各学校,可以通过集团统一管理、统一宣传招生等。同时,各学校的校舍、设施设备、活动基地、图书资料等可在集团统筹下实行一定范围的资源共享,使资源配置得到整合优化。

2.基础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的劣势

(1)管理难度加大

教育集团化发展,势必带来教育机构的扩充、人员的增多。这就给教育集团内部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管理的面更大、人员更多,对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层的要求更高。

(2)集团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权限的支持

教育集团的产生源于教育产业化,教育作为产业来经营开发,必然要有一定的投资。在学校建设初期,要以有形资产的大力投入,改善办学环境,配备先进设施,以改变和强化社会及家长对其的选择偏好。另外,要赋予集团人事、财务等一定的权限,才能促使高校教育集团发展。

实践证明,基础教育集团化合作办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是一种促进教育公平化发展的方式,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四、高校基础教育集团化合作办学的意义

1.改善各大院校发展瓶颈的局面

由于目前市场还未完全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起有效地沟通机制,毕业生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这种合作可提高就业率,填补了高校教育与企业之间出现的真空地带。

2.为高校附属中小学的再发展开拓了空间

高校附属中小学在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这种优势资源又受高校的限制,没有发挥它最大的功效。但在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可实现三赢,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逐渐消除择校热、择校难的痹症,造福社会。

3.为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尽快适应企业环境提供便利

在高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决定高校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

4.有利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

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兴.中小学与高校合作办学评析[J].教育评论,2001,(4).

[2]高耀明,魏志春.论我国教育集团发展的现状和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作者:黄永丰

高校基础教育论文 篇2:

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事化全过程教育的理论探讨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军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通过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这一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断创新,政策制度日趋完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充分显示了发挥普通高校学科专业齐全与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对拓宽部队干部来源,优化军队人才知识结构,提升人才培养效率,避免教育资源重复建设与浪费的巨大效益。然而,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国防生在军校任职培训及干部岗位履职期间,也暴露出了高校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问题,诸如专业指向性不明、国防生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第一任职能力不足,等等。[1]这些问题必须要在高校基础教育阶段加以解决,以缩短高校基础教育与部队任职需求的差距。因此,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如何针对国防生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国防生教育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实现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校任职培训、部队后续培养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国防生教育重要的课题。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拟就高校基础教育阶段对国防生实施全程军事化教育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事化全过程的思考

高校国防生全程军事化教育,是指在高校普通本科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部队不同的军(兵)种专业特点,有机地融入军事理论元素、军事训练元素、军事集体生活元素,在长期的全程军事化教育训练过程中,提高国防生“含军量”,培养国防生“军味”,打牢初级军官第一任职能力培养的基础。

高校基础教育、军校任职培训、部队后续培养三者之间的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地方高校又涉及到军校和部队,各自为政必然导致各阶段脱节,难以体现军地双方联合培养的优势,必须置于部队人才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大背景中来审视和筹划,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搞好接力培养,实现签约高校基础教育、军队院校任职培养和部队后续培养的无缝衔接。这就要搞好统筹规划,清晰各阶段的培养重点,做到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阶段任务,既体现各自特色又实现优势互补,既注重跑好自己的这一棒,又注重递交好下一棒,形成前后承接、梯次推进、全程打造的国防生人才培养的“接力链”。

国防生是部队与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军队干部,其就业走向是军队。军队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军队干部不但需要具备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一般素质,还必须具备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素质。但是,由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环境与部队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别,造成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到部队后适应时间较长,角色转变较慢。主要表现在:思想基础不牢固、战斗作风不顽强、纪律观念较淡薄、身心素质较差。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氛围与部队要求差距太大,致使学生养成了一些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不良作风。[2]这些不良风气和作风,严重地制约了军队战斗力的生成。这就要求抓国防生培养必须强化“姓军”意识,以适应部队建设整体转型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国防生毕业后大多数要到基层锻炼,这就必须要具备基本的军事技能和素质。军事素质是国防生适应部队第一任职的“通关证”,[3]是他们基本具备胜任第一任职岗位的能力素质。可以说,军事技能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因此,国防生培养工作应该更加重视国防生在校期间的军事素质的培养。

2 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事化全过程的设计

国防生培养工作虽经历了十年的,但仍是一项需要探索的实践活动。我们要积极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探索实现高校与部队无缝衔接的有效途径,推进国防生培养在新的起点上创新发展。

2.1 全程军事教育中专业课的设计

提前明确、细化国防生军(兵)种及专业,增强全程军事化教育的针对性,在高校教育模式中融入军事专业方向性元素。实施这一设想的主要途径:改变“粗放型”的划分方式,实施“精细型”划分。可以在按不同的军种划分的基础之上,作进一步细化。例如:海军国防生再细化成海军工程兵、海军航空兵、潜艇、海军陆战队等;陆军国防生再细化成装甲兵、通信兵、陆军航空兵、步兵、炮兵等。这样细化能在提前明确今后任职的军种基础上,可以尽可能地提前明确具体的专业方向和小的兵种,使教育实践更具针对性,提高国防生教育的效率。

2.2 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国防生获得相应地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来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国防生的理论学习、训练实践和身心健康教育等教学,[4]与此同时,还须在国防生高校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中融入军事理论元素,进而提高国防生的“含军量”。例如:在马哲原理中融入军事哲学等;在大学物理中融入核武器知识、激光武器、声波武器等;在高等数学中融入战术计算、武器设计、军事运筹等;在大学语文中融入古代兵法名篇、军事前沿科技、现代经典战例;在大学英语中纳入军事相关题材的文章等;在大学化学中融入军用化学毒剂知识,等等。此外,还可以针对第二炮兵学员的特殊需求,在大学化学中融入固体和液体火箭燃料等知识;針对空军和海军学员的特殊需求,在大学物理中融入空气动力、潜艇下潜海水压力等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国防生的军事知识会得到全方面的充实,视野也会得到全方位的拓展。实施这一设想的主要途径:一是针对国防生教育培养,科学设置,搞好顶层设计,修订与补充相关教材;二是“另起炉灶”,为国防生编写相关课程同步练习册,并列入作业和考试范围;三是“补加小灶”,通过学者讲座和观看军事评论电视节目等形式,对重大军事事件、军事要闻和军事前沿科技进行评析,引导国防生始终关注军事的最新进展。如此一来,这既可以营造了国防生学习和研究军事的氛围,也可将基础知识向运用领域延伸,提高其军事素养,还有利于把集中的军事理论突击性学习分散于全过程,潜移默化地掌握相应知识,实现高校文化知识教学与军队院校军事理论学习的衔接。

2.3 军事化训练的组织

军事训练是国防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要把军事训练课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体系,提供军事训练必需的器材、场地,为国防生到部队集中军事训练、当兵、见习创造条件。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在国防生体育锻炼中融入军事训练元素,以培养国防生的“军味”,并有意识地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融入具有一定的军事专业训练内容。例如:负重长跑、战术基础、拓展训练、对抗搏击、队列操练等。实施这一设想的主要途径:一是将部队队列训练纳入国防生日常的例行训练。如,每周有多次的早操队列;二是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具有一定难度和艰苦程度的体能训练。如,组织海军国防生参加长距离游泳训练等;三是积极利用相关院校或军事训练基地的训练资源,利用暑假的部分时间,进行集中训练。如,新生提前入学,利用暑假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军事体育等训练等;四是以兴趣特训的形式,安排国防生各自进入橄榄球队等具有高强度、高对抗性的特训小组;五是灵活机动地组织拓展训练等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集体体育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国防生良好的作风,培养其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的精神,也能强健国防生的体魄,为今后艰苦的军事训练打下体能(技能)基础,实现高校体育锻炼与军队院校军事训练的衔接,最终达到强化国防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军事岗位任职的特殊需求。

2.4 军事集体生活意识的培养

集体生活是军队的重要事项,是国防生教育中的必修课程。要培养集体意识,高校就要依据国防生培养的特点,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将这一训练放在国防生毕业阶段和暑假这两个自主时间比较充分的阶段进行,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大国防生军事集体生活的培训内容。例如:集体教育、国防生营、部队见习、军事特训等。实施这一设想的主要途径:一是部队见习。可以在第一学年暑假中近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国防生到基层连队当兵,以熟悉部队集体生活;在第三学年时利用暑假近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国防生到基层连队担任实习班长(或排长),使他们提前了解岗位任职所需。二是校内相应集体活动。如能照此实施,国防生的培训将更具系统性和效率性,有益于国防生集体意识的培养,并且有助于国防生提前了解和适应部队,使其学习、培养和训练工作更具针对性,有助于实现高校教育培训与部队岗位任职的衔接。

4 结语

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是培养国防生第一任职岗位基本能力素质的重要阶段。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全程军事化教育,是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校任职培训、部队后续培养有机对接,形成梯次培养,全程打造的人才培养链的基本设想。若能实现高校基础教育与任职培训的有机衔接,这既能真正发挥高校学历教育之长,使国防生进一步开拓宏观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科文化素养,又能补第一任职岗位必备知识之缺,强化军事素养,全方位打牢国防生军事素质基础,提升国防生在部队成长进步的起点,实现国防生由普通老百姓向合格军人的转变,由青年学生向合格军官的转变,从而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延长人才使用寿命,实现资源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献

[1] 黄月胜.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全程军事化教育的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1).

[2] 王国炎.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解放军出版社,2011:371.

[3] 范印华.变革中的理性思考[M].解放军出版社,2009:10.

[4] 马鹰.十年国防生培养定位及相关问题反思[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1(4):42.

作者:黄月胜 连振斌

高校基础教育论文 篇3:

浅谈IT人才需求与高校的基础教育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也恰是莘莘学子们紧张忙碌的季节——他们正面临毕业的抉择和考验。说抉择,是因为他们需要决定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是继续深造还是开始工作;说考验,是因为他们并不确定象牙塔中的多年修炼是否可以达成自己的愿望。

其实,这个季节里紧张忙碌的又何止是毕业生?为了招到合适的人才,用人单位又何尝不是在奔忙?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这场关系到多方利益的“招聘运动”中,要想取得共赢结果,“需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并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浪费。

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尝试从个人的角度与读者分享一些观点,希望能为教育事业尽些绵力。下面首先列举IT企业中技术人才的分类与基本技能要求,进而探讨高等院校如何培养这些技能。

一般来说,一定规模的IT公司需要的技术人才分为两大类:管理协调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协调人员在项目或团队中充当协调各方资源、监控进度和对外统一接口的角色,主要负责流程与管理工作——项目经理就是这类人员的代表。这种管理人员具有相当的技术理解力和资源的(主要是人员)协调能力,能够保证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他们一般从有工程技术经验的人员中选拔而来,一般占技术人才的比例不会超过五分之一,应届毕业生很难胜任。除了这类人员,公司的主要研发力量是工程技术人员,对此类人才的分析也是下面探讨的重点。

工程技术人才涵盖广泛,是IT公司中的主要生产力。按照功能划分,这类人才主要包括开发工程师和测试验证工程师。下面以软件技术人员为例,将其职能的分析总结如表1所示。

在成熟的企业团队中,开发人员和测试验证人员各占50%;由于测试验证功能对产品的成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某些情况下测试验证人员的比例可能更高。另外,技术人员中还有(相对于其他技术人员来说)一小部分主要负责运行、维护基础IT设施,如员工使用的电脑、电信网络、服务器等。除此之外,市场技术部门也有一些具有技术背景的工程师做产品售前或售后的技术支持工作。

以上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分析十分粗略,只列出了一些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而在以前的校园招聘中,招聘人员也总会面对毕业生咨询“写简历有什么技巧”、“面试有什么技巧”之类的问题。其实秘诀很简单——能够被用人单位录用并非是靠这些所谓的“技巧”,而是靠长期修炼获得的基本能力——尤其是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是对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培养的。

举个例子,对大多数软件工程师来说,C(C++)语言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对指针的理解和运用绝不是通过简单的考试就可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的——如果学生没有真正仔细分析一些应用程序的源代码,甚至自己动手实验实现一些功能,可能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指向指针的作用,在工作中遇到类似回调函数时也会不知所云。

再如,现在很多大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工作规范和流程,公司需要有很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的技术人才。在正规的软件公司,不是只要写出可以运行的程序就可以,工程师需要按照公司的规范进行命名、加注释及撰写相应的文档。如果学习编程时没有养成良好的编码习惯,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员工一旦开始工作就会觉得非常不习惯,影响上手的速度。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喜欢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因此很多学员愿意采取实训的教学方法。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实训不应成为唯一被重视的方法,学生不应只重视实训这类大型和正式的实践活动,而应该在平时就注意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个个课堂实验,认认真真地完成好每一个作业。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练好编程的基本技术,积累知识和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订单式教育是个很好的培养思路,但是学校也应该慎重使用这种方式。学校还是应该将培养重点放在基本素质的培养上,尽量避免盲目跟风。因为在IT领域,实效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培养方向并不是真正的业界趋势,现在培养的学生很可能在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谨慎也不是墨守成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能够认清潮流,与时俱进地调整、增减教学重点,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比如现代处理器的发展使得单纯依靠CPU主频提升获得应用程序性能提升的“免费午餐”已经成为过去,并行化程序设计成为大多数程序员需要掌握的技能;如果还指望“免费午餐”过活,很快就会被淘汰——因为竞争对手会通过并行化的编程尽可能地发挥出已经日益普及的多核处理器平台的计算能力,从而在这一领域拔得头筹。

总之,对学生来说,应该把学习重点放在基本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上;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把培养重点放在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如主动学习)的教育上,顺应业界主流方向,这样就不难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

作者:游 骅

上一篇:交通事故调查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教研室副主任述职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