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有感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基础教育有感(共11篇)

新基础教育有感 篇1

《“新基础教育”论》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

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

《“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培根在他的《读书论》里说过读书有三个作用:怡情、搏采、长才。即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即使难读如专业、理论书籍,我仍感激他拓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心灵,纠正了我的偏见。书籍沉默不言,他等待着人们的开启。

尽管如此,我仍然要毫不隐晦地说,读自己爱读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也能让你感到生活的意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培根的话,是要我们能领悟读书的各种妙处。或许各种书籍的内在有许多相通处,兼容并蓄,才可显示书的魅力,读书人身上就有博大、精深之气息。

新基础教育有感 篇2

然而, 现实却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在课程的性质上, 中小学一贯重基础而轻能力;在教学的方法上,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PPP (present, practice and product) 仍占主导;在课程评价方法上, 学校总是以考试为主, 形成终结评价。

其中, 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手段一直以来颇有争议。中国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也一直困扰着学生, 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

虽然考试很多的争议, 但是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得以检测, 就目前而言, 最简单实际, 并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就是考试。针对这一突出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也给予了一些建议, 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 我们需要了解目前对考试在教学中的现实地位, 其次了解现实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差距, 最后, 我们要思量一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最后提出一些可实施的策略。

考试在中国可谓根深蒂固, 然而考试的弊端也不断呈现, 由考试引起的家庭社会教育成本逐年增加, 学生的培养重高分, 轻能力, 贫困学生教育不公平等问题在家长, 师生以及教育主管之中不断引起争论。为了解决由考试引起的教育问题, 对教学的评价方式以及人才的甄别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同时, 随着大学招生政策的多样化, 特长生, 保送生, 校长实名推荐生录取名额的增加, 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对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系有所改善。然而这仍旧不能动摇考试在当今教育中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然而这种以考试为手段的评价方式不仅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设定, 而且损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回到课程标准中, 不难发现, 课程标准中对教育的评价方式也作了多样化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设计和实施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各阶段教学的特点与评价目的,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 选用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 实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然而现实教学中的评价却是单一的考试为主体, 重知识的识记与积累而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可见, 课标的理想是深远的, 而现实的差距是极大的。对课程标准贯彻的不系统, 导致我们教育的畸形发展, 教学的评价以考试为主——教学的内容围绕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内容局限教学的内容, 如此恶性循环长期制约教学的发展。

究其原因, 我们可以从对教育的本质的理解, 教育目的的设定及新评价方式的实际可操作性三方面来分析, 并根据这些根源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改变评价现状。

中国每年有大批申请出国深造的学生, 他们GRE, 托福及雅思成绩都名列前茅, 但是真正出国以后却说也不能说, 写也不能写, 这让很多外国老师都无法理解。可见高分低能的学生还是很多。

此外, 来自《时代商报》的一篇题目为“20%学生跑不完1500米,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速度惊人”的文章中指出, 如今学生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 不仅体质下降速度惊人, 而且体质差的惊人。文章最后担忧的指出, 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的话,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从校门走出的将是一群手捧高学历的“身体废人”!

还有复旦大学室友投毒, 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等等事例都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如今分数代替一切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否有违我们教育的初衷与本质。

很明显,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为健全的人的发展做准备, 而不是为最后取得的高成绩。

可见, 要改变考试成绩成为衡量教育唯一手段的现状, 要从改变人们对教育的本质看法做起, 让家长, 教师真正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是为了什么, 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

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不过是家长和老师的目的, 考试正是这一目的的具体体现。也因为这一目的的具体化, 使学生, 甚至家长和老师都看不到教育的其他作用, 甚至忽视了教育对学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考试被作为人生的跳板, 生活的转折……由此, 考试已经远远超过了自身的评价作用, 将其与学生日后的人生联系一起对当下的家长和学生而言是毫不夸张的。

由此, 为了解决考试成为教育的唯一评价方式, 我们可以逆向思维, 不要集中所有的精力于如何改善评价的方式, 而是丰富教育的目的, 提高其他教育目的在教育中的地位, 加大其他教育目的对学生的影响, 使学生, 家长及教师不仅意识到这些目的的深远影响, 而且提高这些目的对学生当下生活的影响, 从而改变学生一味最求考试成绩的提高。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活动, 去宣传环保, 帮助弱势群体。当学生在真真正正经历了这些活动, 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了社会, 帮助了他人。责任, 善良等正面积极的品质会在潜移默化中扎根于学生的内心。但是, 如果这一切不进行具体的要求, 最终将难逃避被考试取代, 因此, 在制定出新的教育目的的同时需要教育部门的硬性规定, 将这些内容也作为升学, 就业等参考的必要条件。考试正是由于国家的硬性规定及推崇成为教学的重要衡量标准, 既然如此, 国家也一定可以将这些对学生能力, 身体素质, 道德等更加重要的考核标准也提上重要地位。

此外, 实施多样化评价方式也是重要的方面之一。之所以考试在现有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想出新的评价方式。稍稍查看一下教育方面的书籍, 我们不难发现, 教育家们都提倡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考试也只是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之一。说到其他非测试性的评价, 我们已有的方式就有课堂观察, 建立学生档案, 问卷及访谈等等。所以, 解决以考试为主, 重终结评价的现状不一定需要去花时间在思考出新的评价方式上, 而是应找到正确简洁的方式去实施其他评价方式。

新课标为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全面的要求和切实的实施途径, 完善评价方式并将德育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纳入评价系统, 不仅能进一步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能力,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事务的增多, 以及教育的迅速发展, 国家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 不断地根据现实英语课程的发展, 制定, 修改英语课程标准。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通过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试析试用小学新教材有感 篇3

一、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趣趣味性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新教材一改往日的死板,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引用了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教科书在提供数学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供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教科书中还力图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景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

二、新教材更贴近生活了,而且进一步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新教材更注重实际,贴近生活,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琐事入手,使知识的发生过程更为自然,有水到渠成的功效。对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意周围的事态,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把数学的发展与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更体现了数学是工具学科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离不开数学,因此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也是新教材所想和想要去表达、传递的一种信息,它使大部份学生喜欢它,同时因它而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其魅力。让学生明白数学原本并不神秘,它是非常好用的。

三、新教材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本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教材的语言插图等等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生活中小到细菌大到星球,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新教材的整式的运算一章的第一课中,首先提供了一个设计方案,而且从介绍整式的知识到整式的运算都创设了情境,使学生感到这不就是生边常看到而没留心去思考的实际问题吗?因此学生的兴趣很浓,探索解答问题的热情很高同时很自然的走进了新知识,了解了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在此情境上学生还有很多设计方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以及解决问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知识面很广新知识自然到位,学生学习方式和能力得到了改进。

四、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过去的教材注重理论,计算能力,概念、定义的理解严密的逻辑推理。新教材注重学习过程,沟通,合作。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发现自己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在截一个几何体时,具体说截一个正方体,如果不是两人协作,共同操作橡皮泥,不管一个人能力有多强,都截不出截面是三角形,更别说是五边形和六边形了(因为要有一个人扶着,另一个人截)。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新教材提倡动脑,动口,动手,重表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五、新教材加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让学生在符号的海洋中作布朗运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靳济体值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然视而不见,只满足于思维体操的功能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不适时宜了。通过抽象概括,建构数学模型等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与现实世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

六、新教材需探讨之处

教材没有配套评价试题,教师自己出题往往会凭经验,与新教材的要求脱节;操作分散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课堂局面难于控制(让他们做几何体易变成玩橡皮泥,后面几何体的分类就没人听课了),新教材的第一章每1节的教学目标不太明确。如“展开与折叠”是为什么?“截一个几何体”又是为什么?从不同方向看是要认识数学思想上的什么?说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想象思维,这样的目标太大、太空、不着边际。

对概念不做定性的描述,容易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差;而有理数一章,显然忽略了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内容,以致学生不理解“a的相反数是-a ”。应鼓励并加强在文字中提炼数学符号及数学思想的教学。新教材使备课难度加大,教师用书只有教学目标极少的参考指标,具体指导几乎没有,老师需要挖空心思备一节课需大量的时间,上课与备课时间比是1:8左右,是否也能给老师减减负担?困惑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如果中考指挥棒不变考试方式不变,改革怕是穿新鞋,走老路。 

几点具体的建议:第173页的“试一试“难度太大,学生很难想到人的正常行走速度;第26页数四边形个数时,也要去掉“不同”两字,否则不严谨。第11页该改变想一想和做一做的顺序,做一做顺序该为(3)(2)(1)这样才能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建议不用第29页第一题,这题的条件玻璃换句话说是透明的,前面讲三视图只能看到正面、左面、上面且是不透明的,易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混乱。。

新教材也给教师带了巨大的困惑,习题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讲解医学中的收缩压、舒张压,有时要讲解天文中的潮起潮落,也有时要与学生谈谈当今时势,这无疑给教学带来许多不定因素,需要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过硬。这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

新基础教育有感 篇4

在07年10月,初到农村工作的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在通过各方面的了解后,我对‚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始终不能完全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尽管通过网络查询,可由于网络信息的庞大和繁杂,我始终未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在今年4月,村上收到了县文广局送来的1500多册图书,开办了农家书屋,在整理图书的时候,我发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知识》一书。在经过一个星期的仔细研读,我终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有了全面的认识。以前在农村工作的时候,我对于如何帮助农村建设、发展,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在接触到‚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后,我心中有了很多的想法,在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知识》一书后,我了解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基本任务。相信,这对于我今后的农村工作,特别是在云桔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书中提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大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作为新的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对于近一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做好‘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必将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闯出新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定,使农村不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包袱,而是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在这我认识到了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根本,农业的产品为很多其它行业的生产提供了原材料。而且中国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总体上还不富裕,关注农业,把农业当作大事来做,实际上就是关心广大的农民,也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为了处理好三农问题,国家的核心政策‚两项减免,三项补贴‛,使农村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进入农村以来,我感受到农民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国家的重点照顾。拿我村里的实际情况来说:现在的农民群众不但自己种粮食自己吃,国家还有补贴。在退耕还林的工作中,许多农民群众种植经济林木,不但给自己带来了比耕种更大的利益,同时,每年国家还要对他们进行补贴。以前不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前,只知道‚两项减免,三项补贴‛是国家政策,到了现在,我才真正从中了解到了解决‚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此外,通过学习,我也了解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意义和目的: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经济新常态有感 篇5

近几年来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服务业正变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大力发展,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区域结构的调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以及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力进行,都体现了我们进入经济新常态。

2017年航母001A出坞下水,这是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建造的航空母舰;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即将迎来首航;在贵州有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天空二号”,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被中国拿下,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站上科技制高点,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拥抱未来。基础科学是研究之母,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创新。锐意创新,敢为人先。我们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

中国的发展已经是世界瞩目,而我们应该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理念变革以及战略性转变。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认识和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加快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使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境界。

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在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做到灵活运用,大学生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够遇到问题不慌张,做到游刃有余;其次我们应该要锻炼自己的适应社会能力,适者生存,生存才能发展,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我们毕业后才能尽可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还应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也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有效处理、协调好自己与同学以及未来的同事的关系,不仅影响到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能;当然我们还应该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基本做什么时都涉及到管理和组织,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学习《新党章》有感 篇6

3月20日分公司召开了全体党员及积极分子参加的学习贯彻党章活动动员大会,并听取了党校陈教授关于党章的党课。新党章突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形势下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指导作用,坚持了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六大在保持党章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总纲和条文的60多处内容作了适当修改或补充完善,通过修改,更有利于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保持内容的连续性,也有利于适应形势的发展,使党章能够更好地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

通过学习,我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党的最终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天,我结合实际工作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认真学习新《党章》,保持与时代同步。

加强对党章的学习,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我们不但要时刻牢记党章的内容,而且要深刻领会党章的实际内涵,理解不同时期党章的不同要求,体会新形势下新的发展战略。把党章内容学习好,才能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好党的要求,才得以增强党的力量,扩大党的影响,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二、认真学习新《党章》,端正自身思想。

通过学习新党章,我想要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质。全体党员接受广大党内外人士监督的同时,要学会自己监督,思想上时刻保持警惕,抵挡住金钱、权力、美色的利诱,抵挡住糖衣炮弹的诱惑。端正“权力是人民给予,权力是广大人民的,权力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思想,不滥用权利,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转变为个人的利益,时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做到廉洁自律、廉正奉公。

三、认真学习新《党章》,增强约束力。

新党章进一步严明了党的纪律,没有严明的纪律作保证,就会失去战斗力,成为一盘散沙;全党纪律严明,朝气蓬勃,就能无往而不胜。因此,党员要把党的纪律作为自我约束力,遵守法纪法规,遵守党纪党规,采取思想先行、行动配合的方式,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作为共产党员,应该不贪权,不贪利,不伸手,做到自尊、自理、自省、自警、自励。抵挡诱惑、抵制诱惑,严厉制止不良行为。

四、认真学习新《党章》,以身作则。

党员是冲锋队,是领头羊,是先行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推诿,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我们是有着6700多万党员的大党,我们要以党

员带动群众,以实际行动感召人民群众,用众人的力量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内党外力量凝聚在一起,更快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五、认真学习新《党章》,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

我们党一直以来坚持实事求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办事,不吹浮夸之风,不做虚伪之人,以实际成绩回报党。

六、认真学习新《党章》,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也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根本宗旨,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无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方向代表,最终都是更好地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所以我们工作的最大目标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尽职尽责。作为烟草工作人员,要用热忱的服务态度,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同时用我们最大努力,让消费者满意。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自觉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体现出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葆我们党的生机与活力。

新基础教育有感 篇7

首先, 我觉得教师所服务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 对他们充满爱, 我们的研究才是有价值的、饱满的、有幸福感的。

1. 爱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

新课程理念中, 尊重每一个学生, 不根据成绩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 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做到的。初三第一堂化学课上, 我把“诚实、勤劳”四个字写在黑板上, 告诉学生:只要你诚实、勤劳, 就是沈老师的好学生。让所有学生都知道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生物实验室的墙上挂着著名科学家法拉第的名言:要拼命去争取成功, 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我经常用这句话来鼓励他们, 激励他们。

爱学生, 不妨来点朋友之爱。朋友式的爱可以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因为朋友之爱是平等的。我经常和学生像朋友一样谈生活, 谈学习, 谈未来, 谈做人, 那是最平等最具亲和力的思想, 学生认为那才是真正理解他, 真正站在他的角度为他着想。记得第一次模拟考试后的家长会上, 家长们说, 孩子回去跟他们说过, 他们很喜欢上沈老师的化学课, 她讲的话我们爱听。听到这样的评价, 好想再活一百年!

2.在课堂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每天在校学习的时间比较长, 也比较累。怎样使课堂45分钟不枯燥、不乏味?这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每天上化学课时, 我从来都不急着进入化学内容。而会与学生们聊天, 聊他们感兴趣的事, 比如聊服装、聊科学、聊电视。这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很开心, 都很自然。带着这种心情走进化学课堂, 他们学起来就相对主动了, 气氛就活跃起来。当然, 就这些是不能维持整整一节课的。我会时刻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 不时地用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激活课堂气氛, 降低理解难度;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使他们哄堂大笑, 帮他们赶走瞌睡虫。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我穿梭在他们中间, 时而倾听, 时而与他们一起讨论。就这样, 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

其次, 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 对自己充满爱, 我们的研究才是真实的、发展的, 有成就感的。

1.备好课是关键。教师的一天首先是从备课开始的, 备教案、备学生。我觉得不管你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 每一堂课都必须好好备课, 有了充分的的准备, 才会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才会很好地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给你带来的生成性资源, 才会给学生发展创造的空间。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还是不错的。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 是我在充分备课的情况下捕捉具有动态生成价值的节点, 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中, 创设新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探究, 引爆学生思维, 产生精彩的生成。

有一次, 我在进行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时, 演示白磷燃烧的实验过程中, 出现了意外。实验刚刚开始, 白磷就燃烧了起来, 学生中已经有了惊叹声, 等过一会儿我将白磷熄灭后继续往下讲课。突然, 有个学生大声说:“赶快灭火!”她这么一说, 我的思想立刻快速地反应“新奇的想法!灭不灭?为什么要灭?灭完了怎么办?……”还没有等我自己一一作答, 我已决定———灭!反正后面要讲灭火原理。我拿起一只烧杯向白磷罩了下去, 不一会儿白磷熄灭了, 学生们也很满足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教材”的实验, 我也很满意自己的这个决定, 于是我将烧杯拿开了, (由于刚才灭火时我就没有多想, 现在又被“成功蒙蔽了双眼”) , 正要往下讲时白磷又燃烧起来, 学生们一阵惊叹, 于是我又将它罩住, 白磷又熄灭了 (此时我已冷静下来) , 这样反复几次, 白磷终于全部消耗, 不再燃烧了。而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他们急于想知道这个实验为什么被我“改造得如此‘好玩儿’”, 于是我们积极地探究了燃烧的条件, 同时也得到了灭火的其中一个原理, 当然也知道了白磷的着火点低在空气中可以自燃以及白磷要保存在水中等问题。

课后, 我为这次意外的收获而兴奋不已, 因为重视了学生的一句话, 不仅将预设的情境顺利地落实, 而且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创设了新的情境, 是这次的课堂教学具有了灵活的生成性, 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成长。

2. 让反思成为习惯。

每节课上完以后, 我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感受。张教授引导我们对每节课进行总结, 进行课后反思, 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为以后的教学与发展积累一定的经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与教学实践, 学到了一些方法: (1) 要反思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是否全面落实; (2) 要反思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 (3) 要反思教学技能的娴熟程度; (4) 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通过课后反思, 教师将从中学会教学和学习, 教师的定位就会发生变化, 从职业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实现专业化的发展目标。课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 让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在教学的课后反思中成长并成为习惯。

3. 广泛阅读, 勤写体会。

每天必须抽出时间进行阅读, 可以读专业方面的、也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社科、教育心理等。读书可以明智, 多读书, 读好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 读书可以增长职业智慧; (2) 读书可以充实生活, 怡养性情; (3) 为引导学生读书做好榜样。由此来扩大自己的视野, 提升自己的能力。经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与同行交流。

声乐基础教学有感 篇8

一、先有歌唱状态后有歌唱位置

位置,即歌唱时声音的位置,就一般程度上的术语而言就是“高”位置,表现为呼喊时腔体的状态。这一说法,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都能提及到,但对高中学生来说,真正能够领悟并做到却有一定的难度。声音竖起来“说话”,涉及到各种腔体都要打开、团结协作。有的学生领会到了,也能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但只考虑各器官该怎样怎样,而缺乏整体腔体的状态,这样出来的声音发死、发僵,声音也没有色彩。这种现象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情感表达,演唱出的声乐作品没有感情交融的特效。基于这一点,我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教学。在学生没有声乐基础的情况下先不讲一些纯理论的东西,而是采用强制性、模仿式教学。例如,打开口腔,先让学生练习打哈欠,感觉气流通过,然后在此状态下自然说话,说得越自然越好,越到高音时,气息越下沉,就像生活中叫人名字一样,自然地说,不要想到唱高音,就喉咙卡死,气息上浮。在具体的练唱过程中,先要有兴奋的状态,包括身体的感觉,整个人像要往上飘似的,然后腰椎用力,脚踩住地,小腹有对抗的感觉,口盖打开,然后,大脑要有预判,先于旋律想出歌词,思考着要怎么“说”,做到这样,优美的声音自然流淌出来。我觉得,这样要比先对学生强调位置的效果好的多,如果先强调位置,学生就会死死的僵在那,出来的声音打不开,严重影响了情感的再现。

二、学生演唱声乐作品应情感大于技巧

现在的考生演唱都有了正规、系统的功底,但唱出的歌怎么就没有“味”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的确,一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味强调位置、气息和演唱作品的难度,却从未认真品读学生演唱曲目的真情实感,致使其在演唱时不能和作品本身的情感达成共鸣,这是基层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容易忽略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抓住作品当中的音乐要素及对其的敏感反应,在分析处理歌曲的力度、速度和音色等表现要素上下功夫。例如,在力度处理上,演唱《七月的草原》时,歌中的“啊”字,就不适宜用太猛的气息,应在饱满的状态下控制气息弱唱,这样出来的高音轻盈、飘逸,听起来具有仿佛来自天籁的声音。反之,用力过猛,刻意强调音量,出来的声音会很冲,音色也就不美了。还有,在演唱《悲叹小夜曲》时,也不适宜用很猛的气息来演唱,但这首歌曲没有气息是万万不能演唱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运用好气息。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考时,歌曲情感的再现有时比气息、位置等专业方面更重要。考生能正确地把歌曲的情感得以再现,技巧稍差一些,也会取得好成绩的,运用好娴熟的技巧可以为表达情感提供绝对的技术保证。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

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尤为重要。每个人对音乐的感知力都是先天存在的,但也有些是后天环境培养和熏陶出来的。比如: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和音色分辨感等具体形态。具备了这些基本的感知能力,学生学习时就要有灵感的萌动,从而激发二度创作。比如,我教授的一名女民歌学生,音色特别甜,但音域较窄,适合唱民歌,对一些老歌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珊瑚颂》等演绎得韵味十足,但唱不了常思思式的民歌。在演唱《枉凝眉》时她怎么也唱不好。我指导她读歌词、理解歌词,激发她的二度创作,然后我来范唱。几次下来,她深刻理解了歌曲的内涵,把情感融入歌曲当中,演唱得非常到位。教师对于想象的理解更多是生活的回放,具有一定的色彩性和画面感,而学生的二度创作更多是想象力的发挥,所以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二度创作当中。

四、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好作品

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驾驭能力,盲目追求彪高音,觉得学生能吼那么几声就可以演唱大作品,结果留的作品比较大,使学生恨不得天天除了练一点发声,就使劲地喊唱。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高音区站不稳,底气不足,缺乏流畅性,缺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记得我的一个学生,个人条件非常好,音质干净、有音高,可是低音下不来,他特别喜欢戴玉强的《我像雪花天上来》,前半部唱得确实不错,可猛地喊上去了,中音区就回不来了,行话讲就是塌了,没有了支撑,剩下的部分就特别空,也没了高位置的歌唱状态,所以这样的作品就不适合他。今年我有一个学生,音质比较厚实,唱了《梧桐树》等歌,在一次小考中被后学的落下了,她自己找原因决定不唱大歌,最后在省内联考时演唱《孤独的牧羊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一点给了我信心,给学生定歌曲时,切勿偏大,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自身音质、音色和性格特点选好适合的作品,这是成功的一半。

总之,声乐教学要求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古人云“言之不足,歌咏之”,我会从实际声乐教学基础做起,带着我的学生们一起飞翔。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看《新三国》有感 篇9

看《新三国》有感

新三国较老三国,剧情设计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人物更加鲜活,有个性。我在第一集中即对董卓、曹操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不由得喜欢这些历史人物,此剧成功此其一。回想老版三国,剧情严谨,紧扣原著,人物对白虽考究历史,但亦略显古板,好似一部立体版的小说《三国演义》。我看老版三国,如没读过小说原著,常有对剧情不解之处,新版于此处理极好。这段时间总能从网络上看到新三国的剧评,褒贬都有,但仿佛指责多过肯定,我想这与写评论的人多是文字爱好者有关。盖此类人对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本来期待,又皆尚古好文,通晓原著,稍有改动,便觉不爽;而大众布衣观者,纵使喜欢新剧也无写剧评的习惯,更皆八、九零后,能在关注《神话》的之余耐下性子看看《三国》已属难得,更何期费神键盘去写剧评,所以网评褒少贬盛不足为奇!倒是这样的剧评官司反而为新三国做了免费广告。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看《新结婚时代》有感 篇10

究竟不同背景的人结合是不是一种非合理“搭配”?剧中的顾小西出自高知城市,丈夫何建国来自从农村,两人的婚后生活产生了一些矛盾逐渐上升为地域鸿沟,也体现出了当代社会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在某些程度上,不同背景下的人有着自己本土的习性与特点、精神文化,但是有一点,不能断章取义否定一个人。中国式的婚姻历来讲究门当户对,到底这一“口号”是延续还是推翻,有待进一步论证?倘若婚姻份地域限制的话,那天下不早就两极分化,文化经济成为墙角风。不由得想到城市人和农村人。城市人在农村人的眼里是个文化人,有钱有房住着高楼大厦什么也不愁;农村人在城市人眼里是个乡巴佬,庄稼汉,一辈子打工的料,穷啊,远远被人白眼看待。城市人眼中的农村人憨厚、质朴、善良;农村人眼中的城市人精明、智慧、富裕。城市人眼里的农村人思想封闭,太民主;农村人眼里的城市人思想开放、太自由。当这些反差较大的情况下结合,势必会造成一些矛盾分化,关键时候就看人为如何来妥协解决,不要因为富裕或贫穷来贬低任何一方,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欣赏何建国父亲的扮演,将农村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农村人虽然“土”了点,但是有胆识、聪慧,将善良的本性表达得十分逼真。人有时候在将心比心,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分化,只是环境的不同影响着后天,我们不能断然否定一切,这些从本质上来讲,重要的是城市人与农村人的互补,彼此双方都有值得学习的优点,用同等的眼光看待每个人,减少这样的地域分化,相信背景的差异不会动摇婚姻的地位。

婚姻,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么?客观上讲,婚姻就是两个人走在一起经营生活,缔造一个新的家庭;实质上讲好象并非两个人,它牵扯着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比如双方的家庭、父母以及一些隶属关系等等。很多人说“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情”,起初认为那是对待爱情的执著,但是看完《新结婚时代》有了更加强烈的改观,婚姻不是因为两个人而完美。双方各自的家庭、父母算是婚姻里得配角,一出戏的好坏,配角也很关键。一旦走进婚姻的殿堂,必然要想到婚后面临的一些问题(家庭),我们不能自私的为自己活着,面对亲人的精心养育,面对那些需要亲情的支援岂能袖手旁观?两个人是婚姻这出戏的主角,而外在辅助戏份需要主角的互相包容、坦诚相见、共同扶持。看到何建国面对自家里的事情忙乎着冷落小西去娘家住,说实在的为小西不平,为建国感到窝囊,究竟是选择父母还是妻子?在婚姻中也是个定位,理解建国的苦心,“农村人做事不容易,那有城市人那么简单,爹,大老远过来了,……”这些细节上的情景对话触动心弦,其实,在婚姻里找准自己的位置,演好主角的戏,配合好配角,让这出戏精彩。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早已熟雷贯耳。到底是与否,想必那些真正享受婚姻的人抑或走出婚姻的单身心里会有个答案。在我看来,婚姻只是爱情的一个代名词,也称冠名词,致使多了些修饰的成分为经营爱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场所与环境,让爱情变得更加稳固。真正的爱情是崇高无价的,不单单是初恋时的浪漫滋味,而是婚姻生活里一个美好的结晶。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也是两个人婚前就挖好的,可必要自讨苦吃,以正确的心态来看待它。婚姻比爱情显得更加的真实,更加的理性,是爱情的无限升华,让爱情的无限延续。是一个结晶体。当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时,想必要圈子里德人往外逃,爱情在婚姻了晋升为一个高度,为爱情搭建一个稳定的基础,途中出现分叉,两个人注定看待爱情是失败。许多时候,不得不说这样的婚姻是爱情的天堂;但是那些真正懂得经营爱情、合乎爱情的人,一定在婚姻的路上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两个人需要磨合、需要信任、需要包容、需

要理解,不是选择盲目的否定爱情的价值。爱情在我看来是婚姻的一种萌芽前提,婚姻为爱情铺垫了牢固的基础,相辅相成。真正的婚姻让爱情无比尊贵,组合成一个幸福的家庭。这部作品在情节表现上更加细腻的展现给人们婚姻中的问题,从反面让人们更清楚地去思考可理解它的意义。

“门当户对”的观念是婚姻的成功铺垫吗?中国自古就由此说话,在农村人眼里尤其重视,随着改革文化的推进在当下时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也逐渐打破了此说法,出现了“老少恋”“同性恋”等等,这些婚姻的成立不能说失败,而是将新时代的婚姻提升到一个多元化的阶段,满足现代人的追求价值,从而也体现着当代人对于婚姻的定位上显得理性与实际,找到真正的爱情归宿。“门当户对”并不是坏事,而那些不在此定格的婚姻并非不完美,重要的在如何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婚姻,寻觅到爱情的至高点,捕捉到人生的幸福完美,享受到爱情的价值意义,照亮生活。时代是进步的,人的思想与追求也有所不同,在多元化、开放性的机制运作下,婚姻的择抉上似乎力求做到完美,毕竟我们追求的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明并存的生活理念,是影视和新潮流的时尚文化元素,找到真爱。

这部作品令人深思,虽然只有肤浅的认识,也算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在人生的路上,且行且悟……作品感动我的地方有两方面:一是对人物情节的刻画上,特别是顾小西、何建国与他的父亲,让我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父辈的影子与农村人那种憨厚与善良以及现代人身上那种果断执著,故事虽小内容丰富,动之以情铭记在心;二是故事的结尾何建国父亲对离婚后的儿媳顾小西不能怀孕的态度发生一个大的转变,体现出做父母的心胸与博大之伟大,隐喻着农村人善良、包容、大度及通情达理的一面,看到了普天下父母的心声,婚姻不是儿戏。曾记得《新结婚时代》作者王海鸰的另一部作品《中国式离婚》,两者从本质上阐述了对中国是婚姻的价值观与意义所在,在核心宗旨上的追求理念与一些分歧差异,有人新可以去研究研究。故事演完了,很欣慰的一点,看到了奶茶刘若英的精彩演技,与02年的《粉红女郎》相比,在人物的塑造上显得更加逼真、形象,说实在的他的演技在如今的新辈涌入的潮流还屈指可数;梅婷一个我喜欢的女演员,美丽脱俗,气质淡雅,散发着一股女人的刚强,作品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在婚姻的路上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大度、敬业、不贪图浮华;最后说说何建国的扮演着小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人物形象,从农村走出去上大学、创业到结婚的一系列性格变化与言行,看到了他好像非城市人,无形中体现了农村人憨厚质朴的一面,心理活动的描写、言行上的精巧细腻,逼真逼切,特别在农历人到城市找他的那些片断,反映着一个人的本性良知与感恩的情怀,务实求进、勤恳细心、低调内敛,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孝”,感慨啊。从这里似乎看到我的影子,似乎在描述着我此时的人生胸怀,这也许是做人最基本的吧。

静下心来,写点感受,希望能从中悟出些什么,言语观点还欠妥,有待进一步论证,且行且悟吧。

创新教育教学有感 篇11

我是一位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小学教师,工作十余年来,关于我国的教育状况、发展与变化我是深有体会的。自己也是在国家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逐步的成长起来的,逐渐体会到了创新教育的好处。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教育加大力度的重视,使整个社会都在密切关注着教育的改变、创新与发展。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教师、家长也起来越希望学生能够做到完美,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教育创新,教育改革,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就我们学校这近一年多来的变化,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教育创新的优势与力度,并由此带来的好处。

首先,我校校园环境的美化增添了校园的美感的同时,主要更是增添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兴趣,优美的绿色长廊、优雅的休息木椅、整洁校园环境……无不增添了学生们学习的快乐感和幸福感,喜欢并乐于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生活,每天学生都高高兴兴的来上学,快快乐乐的学习,从客观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灵感。

那么做为一线教师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更是重中之重,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尤为重要,为此我校在反复摸索,探究和从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创新出了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五二三”教学模式。为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灵活和探究知识的广泛性,让学生每学习一课之前做到充分的预习,方式不限,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家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在家或去书店查找相关内容,或也可以通过询问家长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信息;自学内容不限,可以是关于作者的简介,可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或创作意图,或也可以是对这篇文章的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但教师要相应的给予学生一些引导方向,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并让学生将这些信息收集整理成自学笔记第二天带到课堂上来。课堂效果真的是与以前的课堂效果大不一样啊,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已见,师与生共同参与学习,好多知识老师也是通过学生的讲解介绍才知道的,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互做补充,对于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迎刃而解,真是应了孔子说的那句话:教学相长!极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与潜能。整个课堂充分的浓烈的探究知识的气氛。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信息往往记得非常的牢固,再不需要教师特意的强调与死记。对于学生发表的见解,我要做到积极的配合与鼓励,只要是自己所理解的,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当然对于错误的回答也要做相应的解释,但千万不要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也更加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记得我上过的一节省优课《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课前我准备了许多新鲜的杨梅,在课堂上真正的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杨梅的样子、品尝杨梅的味道来体会这节课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欢之情,让课堂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学生们轻松的就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每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甜甜的、酸酸的、又甜又酸……因为每个孩子所看到和品尝的杨梅也都是不同的。但从中都体会到了作者喜欢故乡杨梅之情。我想这就是一种创新,创新课堂教学就是让所学的知识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拥有真情实感,让学生们乐在其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体会情感。在数学教学中,也再不要象从前的数学课堂,教与学,有固定的答案与模式,局限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独特的解题思路,一题多解的情况在我的课堂上经常出现,现在的学生思维非常的灵活,在课堂上只要你敢说敢解,只要你的思维清淅明确,只要你觉得是对的,我们就在课堂上共同探其究竟,深挖到底……学生再也不局限于单一的解题思路,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引导学生们从中找出一种或几种最佳的解题思路,这不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做到真正的实现自我的价值,还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比较的学习方法并从学习中体味无穷的乐趣。从而从主观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有趣的是在学生们的考试题纸上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发生,这不正是创新教育教学的体现吗?大胆的尝试,大胆的改变,大胆的发挥,只要适应学生,只要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你就是对的。现在的孩子,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头脑聪明,我们再不能拘于一种老式的教学方式,压制学生对知识的探知欲啊。

其实创建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教育风格、管理风格独特性的反映和校园文化差异性的表现。这是当今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的要求,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然后专项的进行引导与培养。

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和不同水平,分层次、分类别地实施课程,因材施教。如一些学校为发展学生的体育、艺术特长开设的特长班和相应的“特色教育”课程,等等。小学还不同初中,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的前提下,还要重视学生的性格发展与兴趣爱的及特长。做为一个班主任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发挥出一个学生的潜智?除了班主任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特长发展外,还要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我们学校领导在本学期大胆的实行了一个创举: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成立了书法、计算机、美术、航模、舞蹈、合唱等等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二课堂活动。每周二、四两次活动。全员参与,每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二课活动。在校的每一位教师也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均担当不同的二课指导教师,这也是对我们教师能力的一次考验与挑战。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够学到一些真正的本领与能力,学校还专门在校外聘请一些专家来进行指导。创新思路的形成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要想真正的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真的还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克服重重困难。

为了能首先让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首先能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学校增加了班主任,科任教师的集备,共同研究创新新的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班主任公开课,科任教师公开课,公开互评,优中选优,研讨探究、确立正确的教学方向与模式。从实际教学公开课中大幅度的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学能力,使我们学校教师的整体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真的实现创新教学。

教育的发展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以教师为主体、各方面人士共同参与的组织行为。只有建立以教师为主体,学校、家长和社会要共同参与才能确保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为此我们学校成立了校“家长委员会”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共同参与、共同创建和谐美丽的校园。

上一篇:4.22地球日宣传总结下一篇:九连安全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