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精选8篇)

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篇1

点:好搜一下

点下边的: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点右上角:登录

在右上角“空间登录”下填写“用户名”、“密码”。(填写之前,鼠标先在白框中点一下。)

如果下次不想填用户名和密码,可以在自动登录前方框内点一下使方框内显示“对号”

点蓝框中的“登录”。画面跳转,登录成功。如果显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请重新填写。

右边的滚动条可以上下移动

下边的滚动条可以左右移动网页。滚动条两边的三角箭头也能翻页。

拖动滚动条的方法:鼠标光标移到滚动条上,按住左键移动鼠标。

下载资源

点左上角“资源中心”(选择资源)

点“小学”

选所教“学科、年级、版本”。如果看不全就拖动滚动条,点滚动条两边的箭头也行。六年级看不到,点其他年级。

学段点“小学” “学科”选所教学科

“版本”选所教版本(在版本上点一下即可。)左侧《教材目录》选所教单元 资源以图的形式出现在中间位置,点一下需要的资源(左键点一下)

点右下角绿框中的“下载”

中间出现一个小方框,点“浏览”(这一步是给下载的资源找个地方。)

又出现“另存为”

如果点“桌面”,下载的内容就存在电脑屏幕上。(一般选这一个地方。)如果点“文档”,下载的内容就存在“我的文档”中。

如果点“计算机”下边的(C)、(D)、(E)文件就存在c盘、d盘或e盘中。(一般不选c盘)

我们选择的是“桌面”

点右下角的“保存”

在中间的方框中点“下载”,等一段时间,文件就下载成功了。

把网页最小化(就是点网页右上角的“—”号。)就能看到屏幕上多了一个图标。例如:一去二三里资源包。这就是下载的文件。

上传文件

点左上角“个人空间”

从左边找到“成果展示”。方法有两种:

1、滚动鼠标中间的滚轮,使网页上下变动。

2、拖动右侧的滚动条。

在“成果展示”中以上传“教学设计”为例。点击“教学设计”

点右上角“上传教学设计”

在“上传资源”画面中点击课程,例如:语文。

选择版本例如:人教版。

再选年级,例如:一年级上。

点击《语文人教一年级上册》,再选择“单元”。

点击“添加文件”。下一步要找存在电脑中的文件。

在出现的新画面中点击“桌面”

滚动鼠标滚轮或者右边的滚动条找到以前下载到桌面的资源。

在这个资源上点一下,再点“打开”,资源自动上传。

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篇2

一、“李康之惑”——警惕教育资源沦为“数字废墟”

201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某专业硕士论文答辩中,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康教授提出一个困惑:以前在教育信息化初期阶段,我们主要是建网、建平台、建数据库,感叹网上和平台里没有多少教学资源,就像高速公路上没有汽车和货物一样;后来加紧了网络资源建设,现在网络上和学校教学平台里已经有了很多资源了,却没有多少人去用,很多资源都荒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2]

(一)部分教育资源应用的现状

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于2014年1月29日改版后正式上线,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分享教师常态化教学教研的成果,方便开展各种教学、教研、学习活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3]根据该平台最新公布的全省十六个地市和两个直管县(广德县、宿松县)的资源使用情况和教师空间开通情况,笔者做了初步统计,平台注册用户5998874个,上传资源总量6295468个,下载资源总量8215622个,开通教师空间439996个。平台资源应用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看出,各地区资源应用水平差异较明显,活跃的市县如宿州市教师贡献了近20万个教育资源,马鞍山市平均每个教师下载4.31个资源,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其他一些市县注册用户数高于资源上传和下载总量,表明相当部分教师还不活跃,没有积极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中来。平均每个注册用户上传资源1.05个,下载资源1.37个,也就是说平台正式开通一年多平均每个教师只上传和下载各1次,这样算起来整体的资源应用水平很低。比如: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上的微课资源,浏览量多的仅有300多次,少的为0次,可见,资源利用率并不高。

(二)原因分析

当然,导致各地区资源应用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有很多,是否与各地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有关呢?平台数据显示,宿州市的班级多媒体覆盖率为82.35%,排在第14位,师机比为1.78:1位列全省第11,排名靠后,而资源共享的数量却遥遥领先,可见,教育资源配置并不是影响资源应用的最主要因素。

既然是以教育资源应用为主题的平台,我们还是从平台提供的资源本身来找原因。平台上以教学资源居多,采用“学科—出版社—年级—课时”四级划分,也就是每个教学资源对应一个课时,并且在上传时要选择资源的类型如教学课件、电子教材、教学设计等。目前,人气最高的教学资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教学资源包,下载量达到2661次,评论数为106条。该教学资源最大的特点是内容翔实,提供了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素材材料等,包含PPT、Word文档在内一共17个文件。在其用户评论区,几乎所有教师留言都是“好”、“内容丰富”、“获益匪浅”等简单评论,没有提及到使用情况和改进意见等具体信息。也有相当部分的资源根本无人问津,浏览量和下载量均为0。笔者在芜湖市几所小学调研时向部分教师了解过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使用情况,有部分教师表示,在平台上难以找到想要的资源,因为并不是每个课时都有对应的资源,有的资源质量不高,没有太大参考价值,有的资源觉得很好却不会修改无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当问起是否乐意上传自己最近制作的课件时,大部分教师表示如果有必要会上传,有的教师表示最近制作的课件需要参加公开课或比赛,不太方便上传。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1.教育资源共建方面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4]其实,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就多次提出“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要求在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5]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资源并不少,但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多,要靠广大教师一起共建,才可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是教育资源开发的关键在系统规划。安徽师范大学许之民副教授指出,秉承“互联网+”时代的理念,打破学校物理空间限制,实现多校虚拟空间的共建共享,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平台,避免每所学校重复建设,才是真正实现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6]现在的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有其内在的原因,需要重新审视已经建设完成的资源,合理归类、查缺补漏,并按照课程知识体系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有计划地开发新教育资源,避免出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二是加快制定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和建设规范。按照目前“以赛促建”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且比赛的要求和评审标准都不统一,教师当然难以适从。用标准和规范形成的框架,来约束教育资源无序开发的现状,使资源开发逐步走向成熟、恰当的道路。在微课等教育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理智、科学地建立、完善评价标准(游戏规则),对后续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7]

三是推进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虽然当下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师更应该关注于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这也是教育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教育部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专门强调要“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并提出“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1]不但要站在实用的角度开发教育资源,还要会用、活用、用好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是加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慕课、微课等众多新技术都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既不能对新技术视而不见,也不能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北京师范大学赵国庆副教授提出了“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思路,即互联网只是教育改革的技术手段,教育才是核心目标。[4]目前教育技术界基本认定TPACK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也是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理论指导。随着教师TPACK水平的提高,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和应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也会取得进步。

2.教育资源共享方面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分享网络教育资源的时候,不少教师担忧知识产权问题,看着自己的课件、教案、反思等成果被他人随意引用心里不是滋味。现在的网络文章一般都会在文末写上“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保留所有权利”等维权信息。其实,在开发资源时标明引用的信息,原创部分留下自己的署名,那么我们在共享资源时也会多一份坦然。其次,培养交流和互动意识。教师把原创或者转载的资源拿出来分享,一方面是出于奉献精神,一方面也盼望和他人交流和互动,如探讨资源的优点与不足,讨论资源使用的心得体会,与他人的资源进行交换等。教师除了需要得到别人点赞外,更需要的是听到建设性的意见,促进自身的发展。再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供资源开发的思路、方法和工具,这比资源本身更为重要。

二、“李克东难题”——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有效性

2008年,在以教育博客为主的教师网络研修方式盛行之际,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李克东难题”:为什么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10]“李克东难题”引发了教育技术界广泛的讨论。那时的网络研修形式还相对单一,借助博客平台发起讨论这种方式比较受欢迎,许多教师以文章交流来研究教育问题。为解决“李克东难题”,李克东本人认为,要从5个方面出发:开展专题探讨的教研、开展基于设计行动的教研、开展案例评析的教研、开展网上协作的教研和开展实践反思的教研。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在教师网络研修的模式。

(一)部分教师网络研修的现状

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专门设置了教师社区栏目作为网络教研的平台,该栏目分为教师工作室、教研员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3部分。其中,教师工作室398863个,每个工作室均包括教学资源、课后总结、教学研讨3方面内容。最活跃的教师工作室上传了1000多个资源,拥有20000多粉丝和330000多访问量。教研员工作室1516个,每个工作室均包括教研动态、教学指导、教学研讨3方面内容。最活跃的教师工作室上传了30多个资源,拥有900多粉丝和150000多访问量。名师工作室136个,每个工作室均包括信息发布、教学资源、课题研究、教学研讨、荣誉室5方面内容。最活跃的教师工作室成员数为19个,拥有130多粉丝和4000多访问量,但教师工作室开通后毫无作为的也不在少数。

(二)原因分析

网络培训是当前教师培训方式的主流,各级教育部门花费很大精力建立起网络培训体系并组织教师轮流定期参加。笔者曾对数名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大部分教师都肯定了网络培训的积极作用,包括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受到专家观点的启发,提高了教育技术能力,增加了与其他教师交流的机会等等。当问及是否会将培训学习的知识用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表示除了技术方面的知识,培训的其他内容在工作中应用的机会不多。还有一些教师委婉地表达了抵触情绪,这尤为值得注意,主要有几种意见:一是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二是平时主要精力放在备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上,很难投入大量完整的时间学习;三是教师学习办公设备配置不到位,部分中小学教师没有配备办公电脑,而工作之外又不愿花大量时间进行网络研修。

另外,在调查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教师社区栏目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影响力相对较大的名师和教研员工作室活跃度反而不如普通的教师工作室?通过查阅一些教师工作室发布的文章和讨论后,笔者认为,这与不同学习者(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行为模式不同有关:一是名师发布的大部分是原创资源和最新政策,权威性和可靠性较高,而普通教师更偏向于分享成果;二是名师倾向于答疑或表达见解,而普通教师更乐于参加讨论;三是名师的发言比较严谨,而普通教师的讨论话题更加宽泛。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网络研修的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4]互联网将学习资源紧密联系起来,方便人们随时随地学习,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每天接触大量的知识和零碎的学习使我们不间断地进行着碎片化学习;网络技术的进步也让翻转课堂这种线上与线下结合学习模式成为可能;而社交媒体的发展则促成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如果把这些互联网带来的新发展应用于教师网络研修,必将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一是系统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相结合。如果说项目化是教师网络研修的系统学习,那么,平时点滴的积累就是碎片化学习,也许仅仅是一条教育信息的掌握,也许是一个课件制作问题的解决,都可能会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发挥蝴蝶效应。碎片化学习是系统学习的重要补充,应在开展系统培训项目时,适时通过社交媒体向教师推送碎片化学习资源。二是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相结合。教师利用现有的网络培训资源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在线下同专家一道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相信许多教师已经把翻转课堂模式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了,教师网络研修的翻转课堂模式也同样值得期待。三是深入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形成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发挥群体动力作用,促进知识的传递、分享不同角度的理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教师群体的凝聚力。当然,这些新理念的实现需要教师网络研修的组织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来统筹规划。

三、总结与展望

笔者仅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上做了初步调查,与一些教师简单访谈,但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李康之惑”和“李克东难题”确实存在。其实,这些问题也与教育部制定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所提出的“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提升资源服务能力”、“持续做好教育信息化培训”、“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1]几项重点工作相对应,是下一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当然,这些问题今后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所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把握好“互联网+”时代带给教育界的机遇与挑战,建设科学完善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8][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2/t20160219_229804.html.

[2]王竹立.李康之惑[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9):71.

[3]安徽省教科院.安徽资源应用平台功能栏目简介[DB/OL].http://www.ahedu.cn/Edu Resource/index.php?app=resource&mod=Homepage&act=view&newsid=1240&level2=1&level3=56.

[4][9][11]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国科技奖励,2015,(08):39-4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6]许之民.微课发展关键在系统规划[N].中国教育报,2015-7-25(03).

[7]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02):1-5.

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篇3

摘 要:基础教育信息化立足点由学校向区域的提升,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提出了构建一种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的设想,并对其设计理念、立体化的功能模型、关键技术实现进行了探讨,最后探讨性地提出了平台的运作模式。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教育综合平台;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中图分类号:G52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4-0073-04

一、引言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包括“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在内的各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不断实施,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了稳步推进,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观念陈旧、师资短缺、发展不均衡、整合困难、应用效益低下、资源匮乏等,这些问题往往导致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效益受到影响,制约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此形势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改革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都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建设和推进的,但从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来看,以学校为单位封闭、孤立地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越来越严重的桎梏。基础教育信息化立足点由学校向区域的提升,成为一种新的建设思路,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提出,将有效地改善教育信息化中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共享,缩小数字鸿沟,从而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

在现阶段,基础教育立足点由学校向区域提升,重点内容应是软件建设而非硬件建设,因为长期以来,以学校为单位的建设往往都走了“先硬后软”或“重硬轻软”的建设模式,硬件建设基本能够满足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面向基础教育的信息化项目投入巨大,而这些投入主要是在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于此,区域教育信息化所需的软件、平台和资源建设却处于滞后状态。因此,本文从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的角度,提出构建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建设这一设想,并就其设计原则、功能模型与关键技术的实现与运作模式进行探讨。

二、平台的设计理念

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着眼于区域范围内教育应用的整合,既不同于常规的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也不同于互联网教育产业运作平台,因此在设计上考虑到这种新型的教育应用平台的特殊性,特别是其区域性特色,我们提出了四项设计理念。

1. 区域内教育力量的全面互动

区域性教育系统的参与人员相对于校园内的角色更为广泛,除了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外,还包括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研人员、学生家长、社会性教育服务机构等等,充分调动了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全面互动,体现了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优势,通过整合创造更高的效益。

2. 业务功能的组织以用户为核心

本平台可以整合区域内各种形式的教育应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用户都有必要使用全部的功能,用户只需要使用自己权限范围内所需要的功能即可,这样既减少了投资,又提高了平台的使用绩效。我们针对该平台的主要用户设立了五个专属频道:学生频道、教师频道、家长频道、教研频道和厂商频道,通过用户类型的智能判断,平台为用户展现的是以个人为核心的教育应用,用户进入其它类型用户的专属频道时,可以看到该频道对外发布的内容。

3.内部OA和外网网站的有机整合

由于资金和规划方面的问题,早期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教育信息化时往往采取分业务、分步骤的办法,软件独立实施的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教育内部OA和外网网站系统相互独立,造成了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本平台内部OA和外网网站是有机整合的,可共享数据或同步数据。

4.依据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进行建设

平台的标准化,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平台的教育科学性和与其它平台的交互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成熟的标准化业务模型和数据规范来提高开发效率。本平台主要参考的标准有我国颁布的教育管理互操作框架EMIF和教育资源库建设规范CELTS-41以及相关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三、平台的功能模型

综合性教育应用平台涉及的系统比较多,按基础教育信息化业务的分类,将平台分为信息化教学、教育管理信息、教育产业服务和通用业务四个体系,每个体系都按照基础教育的特色组织了相应的应用系统。由于每个业务体系中的各系统都可能有多种角色参与,也可能都涉及内部OA和外部网站,也可能间接使用通用模块中的功能(比如考试系统利用通用系统中的短信系统来发送考试通知),这样在功能的组织上应该反映这种多元化和多维度,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立体化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是一个功能立体,X轴是以用户为核心的功能组织,将平台划分为五个频道和一个管理员功能区;Y轴是基于教育信息化业务的功能组织,包含信息化教学、教育信息管理、教育产业服务三个体系;Z轴是平台的通用业务体系的各功能系统,本平台之所以将它独立为一个坐标维度来表示,是因为每个体系、每个频道都可能调用通用业务体系的功能。这三个坐标维度的功能相互交叉,就可以挖掘出每个用户在各系统中的功能点。以下从教育业务体系划分的角度详细阐述。

1.信息化教学体系

该体系为中小学实施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支撑,按照信息化教学模式组织相应的功能系统,包括网络课程、考试评价、教学资源库、学科专题网站、教研专题、名师讲堂等几个系统。各种类型的用户都可能参与到这些系统中,信息化教学体系详细的功能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所示的功能模型反映了本文提出的立体化功能模型的特点,模型中,信息化教学体系中的功能系统维度,和以用户为核心的功能组织维度进行交叉,我们就挖掘出了教师、学生、家长、教研人员、厂商和管理员在信息化教学体系中的网络课程、考试评价、教学资源库等系统中的功能点;同时每个功能点又可以使用到通用业务体系中的功能模块;注意不同的用户在同一系统中的功能点有可能相同,但是其使用目的、权限范围可能是不同的。

2.教育管理信息体系

该体系主要提供中小学的各类教育信息的管理,包括师生档案管理、考试与成绩管理、考勤管理、学校资产管理等几个系统,这些系统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相对于其它体系中的系统已经较为成熟,但在本平台中,需要考虑两点,一是需要依据EMIF数据规范和相关教育管理信息标准设计相应的功能;二是各种教育信息的处理需要从早期的面向学校扩展为面向区域,功能上有所增强,比如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需要提供区域统考安排、学校间的成绩对比分析等功能。

3.教育产业服务体系

该体系最能体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因为它充分调动了区域内外的教育服务产业在平台上运作,主要包括的系统有:教育行业资讯、教育培训市场、教育电子商城、教辅书店等,这些系统侧重于展示区域本地的教育资讯和行业信息,并提供在线教育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通过与电子商务的整合,改进传统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的运作模式,促进区域教育产业链的良性发展,为教育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绩效。

4.通用业务体系

该体系提供从各项教育业务中抽取出来的具有一定通用性的模块,这些模块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它业务模块配合使用,包括新闻公告(外网网站和内部通知)、个人信息管理、功能定制与设置等通用系统,即时通讯、博客系统、虚拟社区、短信系统、邮件系统等互动类系统,以及休闲驿站等与教育业务无直接关系的辅助类系统。

四、关键技术实现

1.平台软件体系结构

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涉及的用户群大,地区范围广,大多数业务都需要基于网络来完成,因此整个平台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使网络数据的传输更为方便,并减轻客户端部署上的负担。由于业务上相对复杂,需要采用多层体系结构,将数据存储、业务逻辑处理和用户表现完全分开,以适应大型网络分布式计算应用环境,可以采用基于WEB的三层结构模型,即表现层(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业务逻辑层(BLL,Business Logic Layer)、数据访问层(DAL,Data Access Layer)。平台的三层软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图3中,表现层负责以图形化的方式处理信息显示和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并与表现层和数据层进行通信;数据访问层专注于向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取,同时向业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每一层采用什么技术,需要由具体技术平台来决定。

2.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模块加载机制

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以用户为中心来组织功能模块,需要模块加载机制满足两种需求:一是不同权限的用户加载的功能不同;二是用户可以对权限范围内的功能模块作一定的定制和重组。因此我们构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模块加载机制,如图4所示。

图4中,动态模块加载机制涉及三个组件:用户权限控制中心,模块加载引擎和模块管理中心。用户权限控制中心是系统的基础核心业务之一,负责管理用户信息、权限信息(角色分组信息),并处理登录注销等一切有关用户状态管理的事务;模块加载引擎是在模块加载中起主控作用的组件;而模块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功能模块信息,包括用户权限和模块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模块加载的流程中,模块加载引擎驱动整个流程,包括向其它组件请求所需的信息,组织模块列表,加载并缓存模块等;用户权限控制中心将向模块加载引擎返回用户权限信息和用户对系统的定制与配置信息;模块管理中心则根据用户权限和模块定制参数返回相应的模块列表。可以看到,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模块加载机制使得功能的人性化组织得以实现,并使平台的模块管理更高效也更具扩展性。

3.内部OA与外网网站的智能化集成方式

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由内部OA和外网网站两个部分构成,前者是用户登录某系统后进入的个人事务处理功能区,后者是用户在未登录状态下看到的平台对外发布的信息,显示为一个公众网站,这两个部分应该是共享数据、有机集成的。本平台采用的是一种基于登录状态和用户权限的智能化判断方式,当用户在未登录状态访问内部OA系统时,系统根据登录状态和用户权限,判断是否应该显示内部OA功能,如果符合显示条件,则返回内部OA功能页面,否则,将自动调用外网新闻系统显示所请求系统有关的外网数据。当然用户也可以直接从外网网站访问该系统的外部页面。以用户请求网络课程系统为例,请求流程如图5所示。

图5中,用户请求网络课程系统的流程由用户权限控制中心、网络课程系统和外网新闻系统和数据库配合执行,决定最终返回的功能界面,其中,网络课程系统每次判断是否显示内部页面时,都要使用从用户权限控制中心返回的用户状态数据和权限数据。通过这种智能化的判断机制,内部OA和外网网站得到了高效整合,从而打破了以前的信息孤岛。

4.文档库和数据库采用分布式物理架构

由于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数据量比较大,数据库和文档库采用“中心级+学校级”的两级模式进行分布式处理,这样一方面与分布式应用设计结合,解决了校园网与城域网(或广域网)资源不能很好互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数据过于集中造成平台中心数据服务器负荷过大的问题。这种分布式的文档库和数据库结构如图6所示。

而构建分布式数据库和文档库的关键在于数据同步的实现。根据数据同步的不同实现层次,我们采用了数据层同步和代码层同步两种方式,对于精确度、实时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合,我们采用代码层同步,即在平台中用代码去控制文档库和数据库同步;而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数据层同步方式,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的内置同步功能进行数据库同步,而文档库则采用FTP方式同步关键文件。

五、平台的运作模式探讨

为了发挥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的最大功效,广泛调动区域内教育力量的参与,平台可以走“教育部门行政推广使用+互联网运作”的运作模式。教育部门行政推广可以保证平台的基本功能使用得以规范有效地进行,而互联网运作模式可以更广泛地调动教育行业服务力量、学生、家长等潜在的教育用户参与平台的使用。另外,互联网运作可以实现灵活的盈利模式来支撑平台运营,如在外网平台上放置广告,为教育行业提供服务平台,提供付费教学资源,提供收费增值服务等。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可以使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保持长期的活力,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运作效益。

而在具体的部署方式上,我们提供两种方案:学校可以选择零安装方式,直接使用平台中心服务器提供的应用,这样简单高效并且投资最低;也可以选择在校内独立部署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文档服务器,并与平台中心进行数据同步,这样可以具有更好的性能和安全性,但也增大了投资和管理负担。学校可以依据资金预算和应用需求等情况自行决定选择哪种部署方案。

六、结束语

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概念的提出,是顺应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由学校为基点提升到以区域为基点的一种必然,这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目前,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性教育综合应用平台已经在部分发达地区进行了实验性应用,但其中的设计理念、系统规划以及运作模式尚不完善。本文对这种平台理论和技术上的阐述,应该说是抛砖引玉,关于平台的更多设计理念和技术细节需要广大教育信息化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学军.关于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55-66.

[2]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3):8-11.

[3]Sc.Zhong.Research on Update Service in Learn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5093,

2008,(6).

[4]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10.

[5]LIU Xuejun,AOKI Yoshinao. Development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Board and its application design[J].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putational Science(ISSN 1548-7741),2004,(3):181-185.

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篇4

搭建双创实践平台

摘要:为不断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本文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工作为例,着重从理论教育、实践活动、实战平台三方面介绍了学校特色经验,以鼓励支持广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促进学校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特色经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创业群体,高校自然承载着启迪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推进双创载体建设、打造特色创业平台任务。近年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双创工作上积极探索,构建了“一纳入四融合”全程化理论教育体系;形成了“多元化”创业演练模式;搭建了“三阶段”阶梯式创业实践平台。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创业活动进班级、创业实践进园区”的目标,通过实际运作,成效显著。

一、创建“一纳入四融合”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体系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围绕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一纳入四融合”理论教育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中,明确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全面实施“一纳入、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即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师资融入专业师资、创新创业平台与专业实训平台融合、创新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明确要求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程不低于139学时、5个学分。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纳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院(部)教学工作量化考核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群为基础、创新创业专业类课程群为主导,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思维、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创业实践指导等公共必修课,并开发了相应的校本特色教材;二是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立足专业创新创业的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融入创新创业要素,以岗位创新创业为引领,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在每个专业开设一组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限选课或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三是鼓励教师团队自主开发创新创业校本特色的公共选修课;四是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创业MOOC课程15门,自开设以来选课学习通过人数近10万人次,建起了既有校外优质资源,又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案例库。

(三)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方式

学校采取分类分层的方式,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通过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化的教学方法,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二是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化教育和针对性培养;三是对有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提供从创意设计、项目孵化、项目融资到企业运营全链条的指导与服务;四是鼓励教师改革考试办法,突出考核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管理

修订了《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完善以弹性学制为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学分积累与转换为核心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支持学生休学创业。明确规定“在校期间,响应国家政策创业实践者,可休学两年,累计不得超过两年。”对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参与专业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允许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30%以内,用创新创业学分冲抵部分公共课学分和专业基础课学分。

(五)提升师资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研究室功能,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以39位专职骨干老师为主,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负责全校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二是依托各专业实体和合作企业,组建了一支由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骨干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与竞赛活动提供常态化指导和服务。三是由大学科技园牵头,组建了一支由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金融投资专家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咨询、诊断、策划与培训服务,为初始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援助。四是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教学改革意识,鼓励每门课程的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五是鼓励教师在自己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同时,基于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2014年至今,30余名老师参加了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培训,为学生开展创业指导与培训讲座共60多场次,受惠学生3万余人。

二、开展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在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演练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举办创业设计大赛

学校连续9年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建立了“班级―院(部)―学校”三级创业大赛体系。组织校级优秀创业团?参加“互联网+”、“中国创翼”“挑战杯”“创青春”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近三年参加各类创业大赛的学生3000多人次,郑志港等同学的《宠物乐》创业项目获“建行杯”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朱婷婷等同学的《育婴树》创业项目获“中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翼奖;汪亚丽同学的《自制会阴切开缝合模型》获“挑战杯”全国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通过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加速大学生创业成长进程。

(二)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学校对接专业性研究所、生产性实训基地,连续11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涌现了一批创新典型,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创新大赛等创新竞赛一等奖8人次,2010年,苗典武等同学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011年又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2015年,承办了“湖北(襄阳)科技成果交易展示会暨襄阳市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展示了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与襄阳产业格局关联度高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的科技成果1200余项。我校学生的50多项成果在展示会上受到了专家和企业的关注,其中,李厚毅同学制作的3D打印机因技术含量高、售价低受到与会者的青睐。

(三)开展创业俱乐部活动

学校秉承培育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自我教育和实践能力,成立了校、院、班三级联动的襄职天空三创(创新、创意、创业)俱乐部,吸引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加入创业社团组织。俱乐部按照“每月有主?}、每周有活动、每天能咨询”定期开展创业沙龙、讲座和论坛等活动。2016年学校“三创”俱乐部被评为首批“湖北省优秀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据麦可思调研显示,我校2016届毕业生参与过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比例达到67%,总体创新能力满足度达到86%。

三、搭建阶梯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从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统一的角度出发,以专业实训为基点、创业实践为突破口,搭建了阶梯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一)校地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襄阳市大学科技园

学校主动联合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共享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场地20000平方米,建成了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业训练营、晒梦街、孵化港、起航湾等多形式孵化服务区,为全体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二)以科技园为依托,搭建阶梯式创业实践平台

大学科技园服务团队结合学生创业实际,创设了“晒梦培育――孵化提升――起航助推”三阶段阶梯递进的项目建设及孵化模式,分设“晒梦街”“孵化港”“起航湾”三个服务区,为初创者提供一站式、多层次、全要素服务。一是晒梦培育期。通过参与创业计划比赛、项目路演等方式,进行“种子筛选”,将晒梦街铺位交给种子创业团队,完成3-6个月的培育服务;二是孵化提升期。培育项目经创业导师集体评估,通过后的创业项目推荐给科技园“拎包入孵”。采取“导师+项目+团队”方式,导师和项目团队经过双向选择开展一对一“培育苗子”,为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项目开发、风险评估等服务,帮助其升级提档,成为初创企业;三是起航助推期。对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团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金融投资专家提供助推帮扶服务,通过业务外包、参与经营和管理等方式,实现成熟企业和初创企业“大手牵小手、传帮带”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逐步达到“结成果子”。截至2016年12月,共培育孵化学校大学生创业项目126个,已经成功孵化了小微企业102家,带动了本校600余名学生就业。

(三)依托实训室建设专业化创客空间

鼓励学生从专业背景出发开展创业实践,充分发挥校内外专业实训中心的场地、设备与教学资源的优势,建设专业化创客空间。学校整合了校内264个实验室、32个实训中心及校企合作企业的场地、设备与专业教学资源,通过整体设计、专项投入、分批建设,建成了以3个省级创客空间为代表的12个专业化创客空间,覆盖校内各主要专业(群)。如在汽车类专业成立了“汽车人创客空间”,服装专业成立了“服饰?创想家”创客空间及普惠型的襄职天空创业训练营3个省级创客空间,按专业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专业化创客空间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免费提供创新技能训练设备、耗材与技术指导,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锻炼创业能力。

(四)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创业扶持项目

近几年,学校指导创业学生积极申报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计划、省市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襄阳市科技企业孵化专项资金等各类项目,获得扶持资金280多万元。鼓励教师在自已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同时,基于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

四、创新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先后入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文明单位、2015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贡献50强院校、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学校大学科技园先后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工信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被人社部认定为“全国创业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葛宝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

[2]戴裕崴等.高职院校“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

网络教育应用基础在线考核 篇5

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方式主要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互动。

师生互动的方式具体可以包括发布作业、点评作业、问卷调查、问题解答、论坛交流、Email交流几种。教学过程中,虽然细节的考虑不可或缺,但教师更为关注的应该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框架结构和问题的开放性,应该尽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宽容的学习交流环境,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教学信息资源的垄断者、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更多的是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导航者、学生发展认知能力的帮助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资源的合作开发者。

(1)加强对网络课堂学习过程的控制,以免偏离学习目标。

当学生在应用网络时,由于信息太多,不容易进入学习角色,容易被网页繁多的内容所干扰。网络中过多的信息大大超过了师生可接受的程度。为了防止学生会被其他信息转移学习的注意力,要加强对网络课堂学习过程的控制。(2)加强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搜集、处理、整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设计、制作专题网页学生浏览网页、练习作业、通过网络交流意见等,都必须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操作的技术,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制约着网络教学的发展而且要求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根据教学内容寻找网络教学的切入点,让实践活动既轻松活泼又卓有成效。通过了解学生对网络自主、互动学习的意见和要求,了解教师对组织网络教学的体会、经验,为了减少网络环境对教学的负面影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者利用网络来进行交流互动的技能,需从多方面进行改善,既要重视师生与计算机交互,也要重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在自主探索与网上协作环节中注重师生传统的语言和情感交流,才能极大地促进了课程教学中师生多维互动。

(3)改变教学模式,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互动性

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培养也是教师培训的一项内容。首先对信息技术本身进行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养成。

以《安全科技概论》课程为例,我们采取的是以下的互动教学方法,提高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教学。利用多媒体的演示系统帮助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案例进行分析,就事故原因进行讨论,制定预防措施。随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调查问卷、答疑讨论、邮箱答疑等方式,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减少网络课堂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适量布置作业及时批改,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定期发布在线测试,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坚持写教学笔记,教师们共同对网络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和总结。

8、简述题:你是如何通过网上教学平台交作业?请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答:操作步骤如下:

⑴、打开http://进入网院,输入自己的学号、密码,验证码,进入自己的工作室,选择对应学科后面的“进入课程学习”,进入总界面中; ⑵、在课程课件总界面中的右上角点击“在线作业”,进入学生网上交作业的界面;

⑶、点击作业次别的名称,可查看教师布置作业的详细内容。点击“交作业”按钮,打开在线作业平台,进行作业的解答编辑工作,完成作业时使用,也可以借助 Word 软件在word中编辑解答的文字材料。在文字框里编辑好作业内容后,检查无误即可点击发送;

⑷、若要修改作业。可在老师未对已交作业题进行批改前,点击作业题目,可修改本次作业,然后向老师再次发送作业;或者先除本次作业,再重新编辑答案,后向老师再次发送作业。

9、简答题:您是如何通过下载区下载课程资料?

答:进入福师大网络教育学院网站,登陆成功后,点击“我的课程”进入课程页面,选择需要下载资源的课程点击“进入课程学习”,进入学习页面后,在页面的右上角有“下载区”和“公告栏”,里面就有教师布置的课程资料,点击链接就能成功下载了。

10、简答题: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为信息时代的图书管理和社会带来哪些好处?

(1)首先,数字图书馆能减少现今馆藏文献不断增长的压力。其次,数字图书馆能缓解资金缺乏的压力。再次,数字图书馆能减轻为读者提供阅览的压力。(2)数字技术应用高效 电子图书是数字技术的成果,其特有的可检索、可复制特性,改变了书籍应用的历史,使得资料的利用率更高,应用更方便。图文声像独特体验 电子图书能够满足移动的数 字生活,而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优点,使得书籍变得更加丰富,能够让读者随时随地的体验阅读的乐趣。节省资源环保经济 电子图书的无纸化节省了传 统书籍制作和储存所需要的大量资源,作为机构和书籍爱好者来说,电子图书更环保经济、更实用高效。

11、简述题:你是如何参加网上答疑?请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1)点击“我的课程”按钮时,可查看本学期将要学习的所有课程,以及未按教学计划完成的课程,以及课件的时长进度,课程成绩比例,活动进度等。(2)选择要学习的课程,点击“进入课程”,弹出课件首页在网络课程交互区中点击“课程答疑”,进入课程答疑界面可在本界面向教师提问本门课程有关的学习问题,也可看到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和教师的解答。

(3)提问。点击“提问”,可开始向老师提出问题。提问题必须先填写好题目,再在内容区中输入你要提问的问题内容,输入结束后,按“发送”按钮,把问题传送给教师。当你再次上网学习时,就可以看到任课教师对问题的答复;如果你是在教师值机的时间里上网学习,刷新后就可以看到值机教师的实时回答。(4)查看教师回答。单击课程答疑界面中的问题名称,可查看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5)搜索问题。在“课程答疑”区中,可以根据“问题名称”、“发布人”、“是否回答”,这三种搜索条件,用关键字搜做到相关的问题。

12、简答题:远程教育定义可概括为? • 远程教育专家 德斯蒙德·基更综合多位远程教育学者、专家对远程教育重新整理的定义。(5点)

• 我国远程教育专家丁兴富教授更简明地概括的定义。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 第一代是函授教育。这一方式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人才; • 第二代是20世纪80年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我国的这一远程教育方式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 第三代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孕育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学的优势

• 网络大学适应了信息时代的潮流。• 网络大学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

• 网络大学适应了信息时代终身教育的需求。• 网络大学符合经济效益原则。• 发展网络大学还能缓解就业压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 1.开展学历教育。• 2.开展非学历教育。• 3.探索网络教学模式。

• 4.探索网络教学工作的管理机制。• 5.网上资源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基本条件 • 1.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2.能够归口管理。

• 3.指导思想正确,实施方案可行。

• 4.软硬件条件符合要求。• 5.经费和师资队伍。• 6.社会需求旺盛。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管理方式

• 1.网络教育学院应该是由试点学校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学院,具有教学、技术管理与服务职能。

• 2.网络教育学院可根据本校已经具备的学历学位授予权资格,与学校职能部门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研究生有关专业学位的教育,本科(包括主修专业、辅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升本)、高职高专等层次的学历学位网络教学工作,有关学位授予和毕业资格审查应由学校职能部门负责。

• 3.网络教育学院可根据社会需求,在本校已设置专业范围内选择开展网络教学的专业。

• 4.网络教育学院可以通过国家统一的考试来录取学生,也可自行组织考试录取学生,招生形式和入学标准由试点学校自行规定。

• 5.网络教育学院应实行学分制。

• 6.对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可按教育成本收费,其收费标准和办法由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学校所在地收费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

• 7.试点学校每在各地区的招生计划、实际招生情况和校外网络教学(校外学习中心)支撑服务机构,需报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网络教育在我校的开展

• 健全网络教育管理机构,成立福建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设有办公室、招生部、教学部、教务部、技术部、资源开发部、学习支持部、培训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 加大网络教育的投入;

• 解决好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场所 ;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模式 • 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

• 校外学习中心是配合试点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机构。• 根据试点高校统一要求和安排,学习中心协助试点高校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提供学习场地、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日常管理等工作。• 校外学习中心应具备符合学习支持服务要求的专职管理、服务和技术人员队伍,相对独立的学习场所,包括网络、计算机等在内的良好设备、设施。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学模式

• 网上教学从运用网络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在线教学、离线教学、综合教学

• 网上教学从讲授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两种

13、简述题:您是如果开通学院邮箱,并利用邮箱收发邮件以及清理垃圾邮件 答:操作步骤: 1.申请电子邮箱:

(1)进入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学平台的首页,教学平台:在首页左方的“用户登录”窗口登录,用相应的账号(学号)、密码、验证码登录网站。

(2)点击首页右方的“电子邮件系统”菜单栏,凡是网络学院正式注册学生都可凭学号和初始帐号密码申请学院的免费电子邮箱。进入认证注册画面,首先输入学生学号,再输入校验口令,系统将确认学号和校验口令是否正确,正确后才允许进入申请界面,否则提示“该用户信息已被注册或者您输入的信息不正确!”(3)输入学号和校验口令,验证身份通过后,进入电子邮件申请的下一流程,如实填写各项资料后,按“完成注册”按钮提交。

完成注册后,学生填写的各项资料符合系统规定,则提示申请成功。2.使用电子邮箱:

(1)登录邮箱,即进入学院的电子邮件系统界面,点击收信,收信箱中存放着收到的邮件。点击左侧导航栏内的收件箱,系统会显示用户有几封邮件没有阅读,并显示该邮件的各种属性,如发信人地址、日期、主题和邮件的大小。

(2)写信:点击左侧导航栏的写信邮件,将对方的信箱名称、信件主题、正文等内容填入相应栏目,如果需要“保存到送件箱”、“使用信纸”、“已读回执”等功能,则将相应功能栏目打勾。如果有文档、图片需要作为附件随信一起发送,则需点击“添加附件”按钮,按系统相应提示上传附件。信件写好后,按“立即发送”按钮则将已写好的信件发送出去。

(3)删除垃圾邮件:选中所要删除的邮件,点击删除。

14、简答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网络课程的定义是什么?

1、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2000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2、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2001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用于网络教育的课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我们强调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 点。按照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 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网络课程还要考虑到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并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的极大改变。

3、杨志娟、吴少杰《浅谈网络课程及其交互方式》2004 网络课程是基于互联网,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支撑环境,并有机地通过多种媒体和信息技术表现的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活动。

4、蒋家傅《网络课程的特性、构建原则及其构建模式探讨》2004

从本质上讲,网络课程仍属于课程的范畴,它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和结构性的学习经验,这种学习经验是通过学生与学习环境的交互而获得的。但由于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这一特定环境来传递教学信息并开展教学活动的,因此,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课程的特性。

5、谭业武、张首翔《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2001 网络课程是以网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门具体的课程,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2004 网络课程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者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

7、《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目前有关网络课程的几种定义 了解课程的概念以后,对于什么是网络课程就应该比较清楚了。目前关于网络课程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与说法,到底哪一种是比较科学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最有影响的四种定义:

第一种定义第一种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进入网院,输入自己的学号、密码,验证码,进入自己的工作室,选择对应学科后面的“进入课程学习”,进入总界面中; ⑵、在课程课件总界面中的右上角点击“下载区”,进入学生考前辅导讲义下载。

17、简答题:在因特网上,学生拥有多种手段进行学习,请你简述几种常用的手段。

答:常用的手段有:

(1)学生可以利用浏览的功能进行学习。

(2)学生可以运用远程登录系统(Telnet)进行学习。(3)学生可以利用讨论方式学习。(4)学生还可以通过文件下载进行学习。(5)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学习与发送作业。

18、简述题:网络教育学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有哪几方面的表现?请加以说明。

首先在技术层面来说,现在很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都做得很不好,有的学校设置还是用的很早的技术。不过我还是相信随着就读人数和社会需求的改变,这些方面都会得到改善

1、最早的应该就是通过电视、DVD等方式的远程学习了。课件有的被刻录成光盘的形式进行传播,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网络的覆盖率很低,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

2、然后就是PC电脑的兴起,笔记本电脑的普及。促进了网络学习的发展,这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学习,我们可以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或者非实时的交互学习和交流

3、移动终端的发展,包括现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目前看来这种形式的学习方法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很多人喜欢用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同样能够在互联网上面找到海量的学习资源。

19、简答题:在因特网上,学生拥有多种手段进行学习,请你简述几种常用的手段。

答:常用的手段有:

(1)学生可以利用浏览的功能进行学习。

(2)学生可以运用远程登录系统(Telnet)进行学习。(3)学生可以利用讨论方式学习。(4)学生还可以通过文件下载进行学习。(5)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学习与发送作业。

20、论述题:请写出福建师大网络教育学院教学平台学生工作室主要操作功能有哪些?网络交互学习包括哪些? 答:学生工作室功能。

①浏览通知公告:可以查看学院管理员,点击公告主题可查看详细公告内容,界面。

②我的课程:点击我的课程,显示该学生本学期已选修的课程名称,点击“学习”按钮,进入该门课程的课件学习,这在后面将有详细的介绍。

③个人信息:可显示和修改本人的基本信息。这里学生的基本信息已由管理员根据学员报名填写的信息事先建立。

④教学计划:查看本专业学科的教学计划,更好地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⑤考试安排:查看期末考试科目以及时间安排表,更好地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⑥成绩查询:提供学员查询各科成绩,合理安排重考的复习。网络交互学习包括:(1)课件学习;(2)公告栏;(3)课程答疑; 课程讨论;(5)下载区;(6)作业。

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篇6

2。1资源整合的实现

2。1。1资源来源:共享网自正式投入建设并对外公开发布以来,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得到全国范围内多家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支持和响应。目前共享网共整合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华大基因、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10多家单位的25个数据库资源^根据数据内容的不同,共享网将整合的25个数据库分为以下4类:1)人群调查及人体数据资源包括中国人生理常数数据库、中国人心理状况数据库、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库、中国人群亚健康现状调查数据库及中国妇女和儿童营养状况数据库、中国人群心血管健康研宄数据库共6个^(2)分子机制类数据资源包括非编码RNA数据库、神经突触数据库、人类肿瘤相关抗原数据库、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表达谱数据库、人类尿蛋白质数据库等共13个数据库。(3)模式生物类数据资源包括动物模型基因组数据库、基因组多态性图谱数据库、模式生物基因组数据库和转录因子数据库4个^(4)实验材料数据资源包括实验细胞数据库和遗传工程小鼠品系基本表型数据库。

2。1。2整合技术:共享网采用门户技术(Portal)来实现资源整合。门户是一个应用框架,它能将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服务。利用门户中的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managementsystem,CMS)将各个数据库整合到共享平台中,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资源浏览和检索系统,避免了信息冗余和查询重复,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共享网对整合的数据资源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管理,并用WindowsServer服务器对外提供服务。

2。2资源整合管理

资源整合的关键是把好数据质量关。为保证资源质量,共享网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聘请国内基础医学领域的院士、专家担任委员会成员,对申请加入共享网的数据资源从数据量、数据服务、数据质量、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严格审查,确保每个整合资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根据基础医学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的特点,共享网对整合的数据资源采用元数据方式统一管理。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描述、定位、检索、利用、管理信息资源的结构化信息。利用元数据对基础医学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描述,统一定义各种数据资源的基本信息和功能,为用户使用提供方便。

3资源整合中的问题及对策

3。1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3。1。1数据标准不统一:由于基础医学资源类型多样,数据编码和组织方式都差别较大,数据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为资源整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3。1。2资源管理不规范:有些基础医学资源涉及到保密性或安全性等问题,没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并且资源整合还面临资源所有权、知识产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给资源整合带来不便。

3。1。3多数单位配合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致使共享积极性不高,共享观念淡薄。一些数据资源被视为个人或单位所有,使得长期积累的数据资源无法实现更高的科学价值。

3。1。4数据分类和编码紊乱:基础医学研宄己经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但是这些科学数据资源缺乏系统化的归纳、层次化的标识和规范化的表达,缺乏统一的、可操作的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与描述,导致科学数据资源使用效率低。数据格式的不同导致描述和管理的差异,给资源整合带来困难。

3。1。5复合型人才匮乏:基础医学资源整合需要具备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软件开发技术和资源管理方法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从事资源整合工作的人员大多只具备单一领域的知识背景,难以实现明确的需求分析和充分的知识交流。

34解决方案

3。2。1做好资源规划工作:为了促进共享网资源整合有计划、

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领导和管理,统筹规划基础医学各类资源的实质性整合,加速从信息孤岛向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和网络互联的模式转换[8]。同时对网络中基础医学资源进行追踪考察,全程管理,确保基础医学资源整合的远期效果[1]。

3。22制定标准和规范:标准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根本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9]。在基础医学资源整合的同时,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一套符合我国资源现状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规范,指导共享网建设科学高效进行。

3。23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根据我国资源整合面临的实际困难,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资源整合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科学数据共享原则,界定数据共享范围。同时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出台督促赏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数据共享有法可依,促进科学数据管理和共享,使其潜在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5]。

3。24做好数据分类和编码:实现基础医学资源整合要加强数据分类的研宄,提高医药卫生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共享程度[7]。

3。25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建设是保证资源整合建设长期发展的前提。因此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基础医学的专业性需求,培养一批优秀的跨学科人才,保证资源整合的技术创新性和服务全面性。

4小结

面向大数据应用的基础计算平台 篇7

1 面向大数据应用的基础计算平台层次及技术

大数据应用包括四个环节。一是数据采集, 将企业内部数据有效采集管理, 形成数据分类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二是数据的抽取、清理、转换、加载;三是分析过程, 即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批量、近实时或实时分析;四是将分析结果用于支撑智能的战略决策和业务决策。当前, 面向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建设、移动互联网应用、物联网建设等的大数据应用, 要满足数据容量大、多样性强、冗余度大的处理要求, 就需要一种支持横向扩展, 具有分布、并行和高效等特点的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基础平台体系结构。

面向大数据应用的基础平台在逻辑上表现为一种层次结构, 自下而上包括云资源池、云资源管理、云支撑环境和云应用, 而相关的标准、规范和安全机制则贯穿所有层次。云资源池由物理资源和虚拟化资源构成;云资源管理由资源管控、调度、虚拟资源管理、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构成, 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对底层物理资源的抽象, 使其成为一个个可以被灵活生成、调度、管理的基础资源单位。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从而生成一个可统一管理、灵活分配调度、动态迁移的基础服务设施资源池, 并向用户提供自动化的基础设施服务, 就需要云管理平台的支撑。云支撑环境负责面向各类云应用的开发与集成、业务运行和服务管理, 使云服务可运营, 主要包括应用开发与执行环境、分布式数据库集群管理系统及协同支持等。云计算环境下的大数据应用集中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商业智能、政府决策、公共服务和物联网应用等方面, 从而改变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和决策方式。云安全管理提供整体安全保障。云计算标准为系统结构提供技术引领和相关专利支撑与框架支撑。该平台又可分为底层、处理层、应用层, 各层采用技术如下:

(1) 底层采用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包括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对于一个云计算环境来说, 各种计算资源都应该处于虚拟化状态。可以在业务应用变化时更精确地为其分配处理器资源, 从而达到系统的最优化配置。计算虚拟化打破操作系统对服务器硬件的独占形态, 在保证服务隔离性的前提下, 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 大幅降低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

(2) 处理层采用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技术等基础技术研发, 并推动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 形成较为成熟、可行的解决方案。

处理大规模海量数据, 需要采用云计算环境下的并行数据挖掘算法与策略。通常采用Map-Reduce并行计算模型, 在海量数据的处理方面, 程序运行处理速度上需要满足实时性的要求, 短时间内能够完成海量数据的挖掘工作。

(3) 应用层加强知识计算技术、知识库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开发出高质量的单项技术产品, 并与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 为实现商业智能服务提供技术体系支撑。

2 大数据应用的信息安全

大数据应用的发展使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所涉及的数据规模越来越大, 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而大数据对信息安全客观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需要我们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信息安全。

当前国内的信息系统, 从操作系统到芯片, 再到大型数据库和硬件设备, 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 如能源、金融、电信等, 其主要业务系统软硬件大部分来自国外。数据泄露、木马后门、响应滞后、系统崩溃等成为影响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几类典型问题。

操作系统级别的安全重在解决系统的本质安全问题, 自主可控重在解决应用、数据和方案的安全问题。自主可控是信息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可以保证没有后门, 且一旦发现漏洞可及时修复, 使用户处于主动。

系统安全是相对的, 即使做到了在本质、应用、数据和方案上的安全, 也不能一劳永逸。保障信息安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是贯穿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任务, 需要持之以恒。自主可控能力的形成需要依靠全产业链配套及全生命周期产品和服务。

随着国内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自主产品同国外产品的差距在缩小, 较以前更关注系统运行的整体性能和效能, 更关注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自主软件厂商已经开始依靠独立研发设计, 逐渐掌握核心技术, 实现信息系统基础软件的自主研发、生产、升级、维护的全程可控。采用自主可控的信息系统逐渐成为党政军等重点行业实现系统国产化替代、降低业务系统运行风险的重要选择。

3 基于安全的中标软件大数据基础计算平台

为保证大数据应用服务的安全, 需要以“本质安全”为基础, 强化信息系统底层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优势。提供基础平台级的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 实现重大关键信息系统的国产化替代。中标麒麟安全云为用户提供可扩展性好、运行稳定的安全虚拟化服务器平台, 统一、高效的虚拟化资源管理、配置和管控平台, 简洁易用的虚拟桌面套件。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快速建立安全、易用的云基础设施体系。同时, 借助在安全操作系统领域的研发经验, 解决用户在云计算环境下对体系安全的担忧, 保障云计算基础环境的安全可靠。

3.1 基础计算平台的虚拟资源管理

在部署云计算环境时, 建设一个绿色、高效、安全的基础架构是技术的核心。除了软硬件平台外, 虚拟化技术已经成为部署具有高可用性云计算环境的重要手段, 甚至是必由路径。

虚拟化对象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对于一个云计算环境来说, 各种计算资源都应该处于虚拟化状态, 服务器虚拟化需要虚拟化的不仅是CPU和内存, 也需要通过对I/O的虚拟化来实现对网络适配器等服务器内部设备的虚拟配置, 使云计算环境对资源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云计算的灵活性要求虚拟机的切分达到更细的粒度。虽然对于操作系统来说, 虚拟处理器总是以整数的方式分配, 但每个虚拟处理器可以代表0.1个甚至0.01个CPU, 通过0.01个CPU甚至更细粒度的虚拟机划分, 可以在业务应用发生变化时更精确地为其分配处理器资源, 从而达到系统的最优化配置, 并且根据每个工作负载的具体情况为其配置相应的虚拟资源。对于每个工作负载, 用户都需要对其平均占用资源情况、高峰时占用资源情况以及该工作负载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估, 然后根据自身应用的特点灵活地配置虚拟机部署分布策略。

3.2 基础计算平台的智能管理

智能管理是云计算的重要特征之一, 具有准实时部署、动态和细化的扩展能力。

(1) 资源管控

保证基础计算平台正常运行, 系统必须对整个云计算架构进行全面的管控, 使得系统管理员能够时刻掌控整个架构, 从而能够及时优化资源性能和可用性。管控的对象包括系统硬件设备 (服务器、存储、网络等) 和软件 (应用程序、数据库、中间件等) 。云计算环境中通常会包括多种类型、多种结构以及多种品牌的硬件和软件, 支撑云计算环境的管控技术需要较高的兼容性, 能够同时管控异构的硬件设备和软件, 且必须具备完整的管控流程管理功能, 能够完成设定性能阈值, 超过阈值后自动发出警报信息, 跟踪警报的原因, 并发出相应的管理指令, 采取相应的操作等一系列工作, 使得系统管控处理不需要一定通过系统管理员来执行。管控功能还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云计算资源池中的资源消耗趋势, 并预测和避免问题发生。

(2) 负载均衡

中标麒麟云负载均衡产品通过4~7层负载均衡技术, 实时检测应用健康状态, 对应用数据进行深层检查, 并将策略应用于数据流, 实现应用流量管理。通过应用优化技术, 包括TCP连接复用、单边加速、数据压缩、数据格式转换、内容缓存、SSL加速等技术, 实现云端应用高效性。通过应用加速、策略控制、链路优化, 保障应用安全, 实现可靠的应用。

(3) 动态迁移

为了支撑云计算环境的灵活性和高可用性, 云平台上的业务应用需要能够动态地在虚拟机之间迁移。对于一个重要应用程序的资源需求, 如果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峰值, 并且同时出现了对资源的争用, 系统可以将它移动到一台更大的服务器, 或者将其他的、不重要的应用移动到不同的服务器, 并使用所释放的资源来满足这个峰值。这就需要一种简单和安全的策略进行操作更改, 无需管理员进行过多的干预, 以减少变更管理的成本, 并降低相关的风险。如果没有提供动态迁移方法, 由技术人员进行资源的再分配规划并执行, 会导致一定的停机时间, 这种情况将会严重影响服务水平。动态应用迁移允许对系统进行无干扰的维护或者更改, 这减轻了需要临时关闭系统或应用程序所导致的影响。动态应用迁移操作必须不但可以在应用空闲 (非活动状态) 时执行, 也可以在应用正在提供服务的时候 (活动状态) 执行, 使承载动态生产的应用迁移到另一个虚拟机上, 而不会损失任何数据和连接性, 也不会对正在运行的事务产生任何影响。

(4) 自动化部署

自动化部署也是支撑基础计算管理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传统的手工应用部署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 通常由多个复杂的步骤组成, 包括软件的安装、配置, 以及为软件分配硬件资源等。使用自动化部署成为以基础计算平台管理这些任务的关键。只有通过动态的部署业务应用, 才能够真正实现云计算环境的灵活性。由于云计算环境的异构性, 自动化部署软件还需要支持业务应用在不同硬件平台、不同操作系统之上的部署。

(5) 安全可控

云计算的安全管理不仅是局限在使用某种安全技术, 而是覆盖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整体安全策略。对于云计算技术来说, 在传输层方面, 云计算环境要能够保障用户通过互联网接入云计算中心后进行数据交互的安全, 通常是通过对数据加密来保障数据在传输中的安全, 以避免相关信息在公共网络传输中被窃取;在应用层方面, 基础计算平台需要提供云计算应用和数据在服务器端的安全性管理, 包括对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的防护, 也需要保障各个应用的访问独立且互不影响, 需要通过用户认证、权限控制、访问审计、攻击防护等一系列措施对数据中心内部的信息进行保护。其中, 对访问控制的审核、足够细粒度的权限和加密密钥管理是保护数据和应用的重要手段。

4 应用案例

4.1 传统数据中心存在的问题

企业传统的数据中心往往采用基于全物理服务器和网络连接方式, 给企业应用分配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 存在如下的问题:

(1) 物理主机利用率低。据统计, 数据中心物理主机的使用率一般为10%~20%。传统数据中心的设备购置、业务运行, 均由不同业务部门单独提出, 部门间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 资源分配难以做到合理、均衡。

(2) 硬件资源难以在线扩展。当某项业务的资源无法满足要求时, 希望通过扩展资源的方式来满足要求, 而采用物理主机的网络架构使硬件资源的添加对整个网络架构的影响很大, 扩展的成本升高。

(3) 维护成本高。企业数据中心往往是各个分支机构或部门都建有自己的数据中心, 分散的数据中心导致维护成本极高, 往往要占据IT投入的70%, 使得企业的IT投入难以实现创新, 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4) IT部署效率低。分散的数据中心建设, 项目申报流程复杂, 流程耗费时间, 难以适应快速的市场变化需求。

4.2 基于中标麒麟安全云的应用服务解决方案

(1) 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中标麒麟安全云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原本运行在多个物理主机上的服务集中起来, 既保证了业务间的隔离, 又提高了物理主机的利用率, 可以使主机的有效利用率达到80%, 大幅降低总体能耗。

(2) 硬件资源在线扩展能力。该解决方案通过降低物理资源与其上运行的服务之间的紧耦合度, 实现了在不影响任何服务的情况下, 向现有架构中轻松添加各种硬件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篇8

关键词:基础课程;信息资源;建设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Talkin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Basic Courses Teaching

Wang Xiaozhuo,Liu Xu,Yuan Ning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Tianjin30016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work of university-based teaching teaching the necessit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eaching capabilities of the platform,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enhance teaching platform,the main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Basic courses;Information resources;Construction platform

一、引言

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等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高等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基础课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建设基础课程教学信息平台,把现有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优化和整合,加强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立体化、数字化、实时性的教学空间,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二、教学信息资源概述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信息资源是指有明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通过校园网络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它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及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

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及管理过程,建立在信息化教学基础上的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学信息资源支持。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教师了解每个学生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小。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为教师上好大班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教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知识,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不再为传统的大班教学烦恼,可专心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教师通过信息资源平台调度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学习管理。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此来加强和巩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有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作业、考试、授课、答疑/辅导等功能是很必要的。

三、教學信息资源平台的功能

针对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教学资源信息平台的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管理模块:不同级别的管理员除了构建中心资源库外,对其他节点的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目录共享,资源分布式存储,对资源进行分类、编目、上载、审核、检索、增删、处理反馈意见等操作,管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二)资源制作模块:资源中心要提供丰富、即时的资源,需要将资源制作的权利直接下放到教师甚至学生的手中,使资源中心能够及时更新和添加,保证其不断扩充、动态发展。系统针对不同资源设计不同的制作模板。在内容制作模块上,系统采用集成的多媒体编辑器完成资源内容的编辑制作,制作过程中可以自动将资源相关属性记录下来,并通过入库过程自动纳入标准化资源库,以便于资源使用中的跟踪。(三)资源应用模块:教师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络课堂、习题库、上传课件动画、增删数据、处理反馈意见、与学生交流互动,根据各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平台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所讲授课程的内容。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并有效地利用这个平台丰富课堂所学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BBS、聊天室等交流平台反馈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情况。(四)资源扩展模块:教学资源信息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教学信息平台的使用,会有源源不断的信息扩充进来,这时,合理地对资源进行扩展尤为重要。管理人员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与应用,建立信息交流网来获取资源共享与应用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来拓展发展空间。

四、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平台的主要措施

(一)建设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是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建立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的学科资源库。具体来说,学科资源库的内容应按照课程专业学科的方向来逐级扩展。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和自建并重的模式来进行资源的扩充和完善。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结合教学需要,重点设计和制作教学中需要的资源,把能有效促进学习的资源组织上网并进行归类,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二)建立操作简单、交互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有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还要开发和引进具有方便快捷的操作和交互功能的傻瓜化的服务平台,以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如方便、快捷的检索、查询和整合工具。在资源的检索过程中,应具有资源的多层精确检索功能,同时还应具备多种查询方式来检索资源。要提供备课系统软件或简易方便的多媒体编写工具,让教师对选取的教学信息根据教学设计重新整合编码,形成新的教学资源。此外,还应建立具有良好交互功能的平台。师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服务平台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具有良好交互功能的交互方式和平台,如聊天室、电子邮箱和共享电子白板等同步方式。教师可以就某个问题通过在线实时交互来获取反馈,对学生进行疑问的解答,提供帮助。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同步的交互方式来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三)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力度。网络课程是集文本、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为一体,经过科学的构思设计,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满足网络运行要求,便于师生交流的一个交互式的课程知识网络化学习系统。网络课程建设是以学科教师为核心,以资源开发中心的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反馈、专家评改进完善机制的一种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唐军.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中心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147-149

[2]叶球孙.大学教育资源与教学网站科学构建的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08,5:116-118

上一篇:房地产营销难点分析下一篇:2022年大学生个人优秀社会实践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