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基础(精选9篇)
教育资源的比较: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一直是世界经济超级大国,自然对于教育的各种投入是中国所不能比拟的。美国也实行班级制,然而为了使教育能落到实处,普遍班员较小,一般二十人左右。这必然有利于老师的管理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能够充分的发展自己,实现个性的张扬。而在中国,人多一直都是个大问题,可能经济发达的地方情况还好,然而在落后的地方,则是十分的令人头痛。记得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班级人数一般为七八十人,在我上学初中的时候,我们班的人数更是破天荒的到了一百一十八个人,不觉感到差距好大啊。且不说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中国国内的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匀,这种问题在各个方面无不的体现出来。这让人觉得,这人一生下来就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现在在社会上更流行着这样的口号,不通过高考,你将如何拼得过富二代,可见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在美国那种教育体制下,几近做到了平等,人人生而平等。
当然现在这些问题正逐渐引起关注,政府也在想办法去尽量解决。
老师选拔的比较:当然因为一些限制,这必然是中国所不能比的。美国基础教育对老师的选拔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遍要求有教育硕士学位,而且老师的聘用必须经过校长的检验。方法上大体与中国相同,然而教师的水平应该相差还是比较大吧。而据我观察,在落后地方的很多老师由于条件有限,也干脆破罐子破摔,课程内容的比较:众所周知,中国推行的更多是属于应试教育。高考成了众多学子鱼跃龙门的希望,所以对高考的重视高于一切,其它一切皆可抛。所以孩子们都放弃了很多,努力突击高考,家长也为了孩子的高考,而特别让路,让孩子可以有不用做事的特权,只要分数就行。当然说得未免严重,不过这样的情况确实不少。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成了缺少生活经验的书呆子,这必将有碍于孩子们对社会的适应。而在美国,这种情况就不存在,学生们人人得到完备的教育,学校还开有各种技能课程。如维修,烹饪等,方便为生活服务。
当然啦,美国教育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这也是需要改善的。而中国的教育需要来个大换血,工程量比较大啊,困难重重。
2015, 全新改版, 全心奉献!2015, 更佳质量, 更加好看!2015, 欢迎订阅, 欢迎投稿!小学版立足义务教育·衔接学前教育·助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论坛》 (小学版) 2015年征订单《基础教育论坛》 (小学版)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统一刊号:CN 21-1565/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6023, 邮发代号:8-315) , 是全国性有关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综合性期刊。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向全国小学郑重推荐, 全国县区义务教育联盟向全国初中、小学重点推荐, 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国家总督学顾问、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先生为本刊题写刊名, 中国教育功勋人物、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全国县区义务教育联盟主席姚文俊先生担任本刊主编,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全国县区义务教育联盟常务副主席孙章存先生担任本刊常务副主编。目前, 本刊读者群已遍布全国各省 (区、市) 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根据形势的发展及读者的需求, 2015年, 本刊全新改版, 以“立足义务教育, 衔接学前教育, 助推基础教育”为办刊方针, 刊物内容突出前瞻性、综合性、实践性、引领性, 助推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助推中小学校百花齐放, 助推校长教师专业成长。本刊为月刊, 定价10.00元, 全年定价120.00元。欢迎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专业发行人员组织集体订阅。◆邮局汇款 (务必写清汇款人、地址、邮编及联系电话)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132号A座3层306室《基础教育论坛》 (小学版) 编辑部联系人:邓丽娟联系电话: (010) 66537129 18511057673邮编:100035◆银行汇款户名:北京中晓卓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普通合伙) 开户银行:平安银行北京知春路支行银行账号:11006529572601《基础教育论坛》 (小学版) 发行代理:北京中晓卓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订单请发送至邮箱:jcjyltxxb@126.com发行联系人:陈蓉 (13949517662) 王静 (13810835957) 订阅单位联系人电话手机投递地址邮编订阅份数 () 月- () 月, 总计 () 份汇款方式邮局 () 银行 () 款额[微信扫一扫]名称:基础教育论坛小学版微信号:jcjyltxxb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儿童为中心
1 英国基础教育的特色
1.1 丰富的课程设置
英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教育对象是该国的适龄儿童,开设了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等12门必修学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全国统一课程计划,保证所有的受教育对象都可以接受到他们所需要的课程内容。英国基础教育机构在开设国家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学校课程,不同的是,学校课程是为了体现学校的特色,由校方自己决定是否开设,以及自定义所开设学校课程的内容。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他们喜欢的课程,有利于他们个性化的发展。当然,学校所开设的选修课程的内容和质量也会成为家长评价学校的标准。学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学校还要负责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升学与就业的指导。学校不仅仅重视理论课程的教育,还把劳动体验、社区活动等活动课程纳入了学校基础教育课程。大部分学校都会依据自身的办校特点来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即便是仅仅只有一两个学生修一门课,这门课也会继续开设下去。这种模式的课程设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带给孩子很多的选择性。
1.2 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度较高
前文已经提及,英国基础教育把一些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便可看出学校对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视程度。在英国,课堂上是很随意的,但是在艺术和设计课堂上,学生却很小心翼翼,这是因为会用到一些器械,其中有一些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才会特别认真。教师都把孩子们的动手成果摆放在做实验的教室里,借此来提高孩子们的积极主动性。
1.3 以孩子为中心
英国教育的口号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机会、发挥潜能、实现卓越”,由此可见,英国教育更多的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使个体的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为了更好地实现为孩子服务,有三种教育模式为基础教育机构所重视:专才教育、英才教育、学困生教育。在专才教育方面,学校会鼓励专才学生在特长发面的发挥,使其在大环境中不会因其他方面的薄弱而受到歧视。国家也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以便申请成为专业学校,这样的话,学校就可以取得地方财政和国家财政的资金补助;在英才教育方面,学校很重视各种方面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鼓励学生开发思维去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对历届毕业生的工作取得调查之后发现,多从事的是一些教师、医学等方面的工作,鉴于此,学校还特意开设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来增加学生这方面的兴趣,以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困生教育方面,很多学校实行的是分层次教学。面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向他们传输不同层次的知识,并派置温和耐心的教师对其引导,对他们每一次的进步鼓励,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2 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入学机会不断增加,区域差异性不断缩小,教育公平问题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课程还是在传统的脱离实际的教室情境中完成的,比较死板,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和较为深刻的印象,不能有效地与实际的场景相联系,缺少了实践的氛围,联系实際的课程与英国的时间课程相比,联系实际的课程的比重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时间课程学习的需要。
老师在课程上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启发的时间很少,不能让学习自主的思考和学习,在学生未受到良好的启发的情况下,就直接告诉了学生所谓权威的答案,破坏了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整个过程,让学习成为一种机械的活动,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少体(下转第27页)(上接第11页)现课程的灵活性和学校的自主性。
因为师资和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的不同,我国很难推行小班教学,一般都是大班授课,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学生的数量也多,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对每个学生都针对其个性加以引导和启发,不能让学生得到统一的自由的发展。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原因,基础教育机构仍然为行政化部门的下属机构,所以在自身调度方面就没那么灵活,教育的效果在实际的环境中大打折扣,远低于预期。而大班授课则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一个学生,而评价一个学校的标准则是升学率这些特定的数字,因此学校只需重点照顾中上等学生便可维护自身的声誉,这样就没法依照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使之呈现出高度统一化的趋势。
3 英语基础教育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教育的发展日益体现国际化的态势。教育全球化的核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整合,各国教育领域之间的要素交流及合作日益频繁,各国相互影响的程度越来越高,各国都想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教育市场,以促使本国的教育得以良好的发展。在英国的基础教育研究中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英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重视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每一个孩子在教育面前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表现在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以及毕业后就业的机会平等。教师对待学生的要求是:对学生有信心,善于鼓励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每一个学生自信地、有自身个性和特长地发展。而我国的教育则是高度一致化,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按照国家的需要来发展,教出来的孩子千篇一律,只能解决特定的问题,不能随机应变,适应社会。因此,在这方面,英国的基础教育制度很值得我们深思。
英国政府对于英国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在英国的学校,英国的学生才是主人,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而建。在课堂上,教师从来不会把正确的答案直接给孩子们,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老师从中进行启发引导,从而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地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给学生们更多讨论和提问的时间。
一、收获的感想与知识
首先我见识了大师的风采。焦老师本人对待研究的严谨态度,对待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热情以及他作项目的丰富经历,都深深的打动着我。他能够把教育技术学理论合理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每次课堂讨论他总是很有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本来很冷淡的气氛活跃起来。他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些任务。他总有很多好书推荐给我们,很惭愧我却一本也没有读过。他总有一些实用的研究课题推荐给我们,让我对教育技术学的未来一次次的充满希望,虽然都这些希望还都很模糊。
第二,在焦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改变了对基本理论的固有观点。由于我的语文从小就比较差,我不喜欢基础理论,总以为基础理论没有研究的必要性,因为即使基础理论研究再好,不能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一切都是空的。因此,我不会主动的去看关于基础理论的文章,而是去翻一些关于技术或实用方法的文章。现在想想,是我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太浅薄、视野太狭隘了,通过对基础理论的研究能让我们形成新的理念,从而来更好的指导技术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技术是给个人通过学习都能掌握的,但从基础理论研究中产生的新的理念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
第三,我从焦老师身上学习到:要保持一颗好奇心、一颗持之以恒的恒心和对自己的信心。对已存在的事物和新产生的事物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地去发现、去体验新的事物,只有亲身体验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对那个事物有所了解。当我们关注了某个问题或某个领域时,就要持续的关注下去,不要遇到问题就停止也不要每次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要对自己有信心,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
第四,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并加深了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理解。一些名词对我来说也不再陌生,如SNS,SecondLife、基于设计的开发等。对任何名词或新事物都不要想当然,要认真研究每个名词的意思及名词间的关系,如什么是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关系等。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将自己的研究写成格式规范的论文或做成演示文稿。例如焦老师给我们展示的外国学校的设计的演示文稿,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的视频以及课程最后焦老师给我们讲的研究生如何参加学术会议、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如何进行论文答辩等。还有我们与《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的作者进行了远程交流等等很多、很多的收获。
二、我的不足之处
首先,没有读完老师要求的三本书。每次上完焦老师的课,我就会感觉目标方向明确很多。我就会给自己订一个计划:这一周我要读什么书,要搜索哪些信息(那些焦老师上课提到,我却不了解,并且记录在我笔记本明显位置的名词)。可每次我却不能完成自己订下的计划,想要读的书或老师推荐的书只翻过几页,笔记本上堆积的名词也越来越多。再次上课时,就会感觉很惭愧,整个学期一直是这种状态。读书笔记写的也比较少,因为读得书太少,没有批判精神,只是一味的接受别人的观点,没能总结。
第二,日志不经常更新。并不是没有写日志,只是对自己不够自信、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而把所写的日志隐藏了,担心自己的想法太幼稚可能被别人笑话。博客是一个平台,在上面每个人只有不断地更新日志,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记录下来与他人分享,才能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流水账也好,读书笔记也好,课程作业也好,那些都是我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幼稚也好,聪明也罢,我希望自己不要顾忌那么多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三,课堂提问与讨论不积极。如果老师上课不提问、不让讨论,我会感觉很轻松;一旦老师让我们讨论或主动回答问题,我就会感觉很有压力。长期的被动接受形成了我思维的惰性,我没有主动去思考的意识;偶尔的一次有点儿想法,我也不会主动地站起来回答,仿佛这些与我无关似的。因此我一次都没有回答过问题,一次也没有提出过问题,总是很安静、很安静的坐在那里,从来也没和老师交流过。
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如在理论基础、交流/表达能力、主动性以及对技术的掌握上,我比其他同学差得很多。他们能独立的完成一个任务,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交流……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
三、总结
根据教育专家的实验研究不难发现,使用传统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不仅会使课堂枯燥无味,而且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是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对教育技术进行创新,活跃课堂,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刻不容缓。
一、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20xx年,我国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之后我国便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力度,而教育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手段。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决定了教学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所以,对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进行创新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过去我国的教育长时间的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在该阶段,学生们学习知识不再是为了增长知识丰富自我,而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了将来能考上优秀的大学。老师、家长都给孩子增加了较大的压力,这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的厌烦,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不理想,而为了提高成绩,教师和家长又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此循环下去,必将会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教室里学习,失去了正常的放松与休息,很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健康问题,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素质教育理论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通过实践不难发现,该理论更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但是由于传统教育在我国存在时间较长,所以在素质教育中经常看到传统教育的影子,这不仅导致了课堂的枯燥无味,也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进行创新势在必行。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思路的建议
(一)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1.趣味教学方法
想要对教育技术进行创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第一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所使用的方法,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进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抛弃落后无效的应试教育方式。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情节进行设计,将其趣味化;或者是选择一些有趣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例如:深受学生们喜爱的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中有这样一个游戏,一人通过自己身体的扭动来写字,另一人通过观察其身体的扭动来猜测是何字,教师在教授学生生字或新的英语单词时,就可以使用该方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将先进技术或设备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可以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的先进技术及设备也越来越多。一方面,学生一天中的较长时间都待在学校,住校的学生更是很少离开学校,这导致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有对于接触外界的渴望;另一方面,当今时代下的学生大都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兴的科学设备十分感兴趣,因此,将先进技术及设备应用到教学中十分可行,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渴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间播放一些新闻、小视频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或者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例如:在上化学实验课时,由于局限性,一些实验教师只是简单讲解,并不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那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实验过程播放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二)创新教育教学目标
创新的教育方法,应该具有目的性、时代性等特点,一切的教育目标都是从学生出发,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成人成才。但是如笔者前文所述,许多教师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学习只为了应付考试,但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型人才,通过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育教学的目标,应当明确自身的教育行为并不是只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
(三)创新教学内容
如前文所述,素质教育的提出虽然给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较大,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想要改变该现象,就要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新时代下的学生思维更加多变灵活,因此不应该将学生困在教室里,应该围绕教学内容适当的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生物方面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到学校的花园中对花草或者是小动物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进行采样,带到实验室进行试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及观察能力,也可以增强其团队协作意识。近年来,我国走上了人才强国的道路,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途径,在传统的教育技术下,我国的教育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因此,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探索出合适的教育技术,为我国培育更多人才刻不容缓。虽然,目前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还不成熟,但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将会更加全面,将会培养出更多全面型的人才来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国家和社会也定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钟柏昌,李艺.中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关于理论体系的评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4,01:9-15.
[2]钟柏昌.中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关于研究对象的评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3,09:10-19.
[3]杨彦栋.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构建探索[D].云南大学,2012.
Basic Education Review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教育部教学管理信息中心
周期:半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 1672-1128
CN:11-4889/G4
邮发代号: 82-127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参考
创刊时间:2003
基础教育参考杂志期刊简介
《基础教育参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是专门服务于基础教育各级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骨干教师和关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各界人士的一份国家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力求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创新和优质发展服务,是各位教育工作者瞭望世界的窗口、教育科研的资源、决策管理的参谋、借鉴参考的平台。本刊具有资料保存价值。本刊特色:以刊登国外基础教育信息为特色,国内外信息并重,突出可借鉴性,力求为我所用,具有前瞻性,内容上分层次,能适合管理者、教学和科研人员的不同口味,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及时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办学经验的权威刊物。本刊大力推介国内外办学经验和教改动向,直面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力求让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特别是管理者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有所借鉴,成为他们获得权威、鲜活、前卫、及时和可借鉴的国内外教育最新动态的独特窗口,同时为中外基础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探讨和交流的平台。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欢迎扣扣在线咨询2830509794
基础教育参考杂志办刊宗旨:本刊以刊登国外基础教育信息为特色,国内外信息并重,突出可借鉴性,力求为我所用,具有前瞻性,内容上分层次,能适合管理者、教学和科研人员的不同口味,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及时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办学经验的权威刊物。
基础教育参考杂志期刊栏目设置
本刊栏目设有:本刊特稿、专题研究、海外传真、借鉴园地、管理研究、一线动态、教师天地
基础教育参考杂志期刊投稿说明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
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
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
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
(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
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期刊之家唯一投稿信箱:qikanbox@126.com;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基础教育参考杂志期刊编辑部征稿
美国私立学校的管理体制
建优美校园创优质学校——广州市东圃中学办学经验谈
真正实施义务教育仍然是当务之急
南非教育部加强理科教育成绩斐然
美国教育漫谈:发展个性培育人格(下)
美国“有待提高学校”出炉法律认可择校
论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新加坡教育见闻
搞好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合成谬误——从交通看教育教学机构设计和功能
英国的很多马路很窄,比如曼彻斯特,两车道、三车道而已,但是公共汽车开得飞快。仔细观察,在英国开车因为车道比较窄,驾驶员只能一直沿着一条路开才会开得比较快 ;试想如果马路很宽,多达八车道,当有堵车时,驾驶员就可以选择车道,左边不行就走右边,右边不行再走左边,可能所有车都在选择车道,不停地变道并线,势必会阻挡后面行驶的车辆,所有的车辆都快不起来,让整条本来宽敞的马路运行效率大大降低。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来的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吧,它是一种谬误,就是对每一个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 ;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
英国的基础教育为了避开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首先在学制上进行了顶层设计,英国的学制实行11年义务教育,初等教育包括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一共6年,中等教育阶段包括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以及义务教育之后的16~18岁。其次是系统规划中等教育阶段的考试,主要是资格证书考试(简称GCSE考试)作为离校考试,反映学生在义务教育结业时在学科学习方面达到的水平 ;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是一种绝对评价,凡是达到相应指标的学生均可获得证书,可以作为升学深造的凭证与入职工作的证明 ;最后是全社会共同参与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的实施,英国资格与课程局(简称QCA),负责国家课程管理与评价,外部职业和学术资格,保证国家课程有关测试的信度、效度和严肃性以及社信力,另外还有评价与资格联盟(AQA),英国爱德思国家学历及职业考试局(EDEXCEL)以及剑桥和皇家艺术协会考试局(OCR),北爱尔兰教学大纲、考试与评估委员会(CEA),威尔士联合教育委员会(WJEC)等五大机构,这些机构共同负责“根据国家课程,设计考试程序制定考试时间和公布考试成绩的日期 ;制定统一的证书格式 ;制定统一办法,以处理考生和考试组织过程中的违纪行为等”。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改革,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点——注重能力考查,中等教育课程的选择性、评价方案的多样化更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英国在提出“每个孩子都重要”之后,在短短的几年内在目标、机构、措施等方面,从教育部到每一所小学,得到了层层落实,真抓实干,态度认真,计划周密,措施保证,经费落实到位。
二、蝴蝶效应——从环境看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英国校园环境和自然环境都非常好,随处望去满眼绿色,只要有泥土的地方都种上了植被,不管是花草还是树木,都那么蓬勃有朝气。实际上英国的所有地方都是这样(图2是爱丁堡一个小镇的道路),雨水充足,气候湿润,适合植物生长。英国环境的优美,源于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国民素质,源于他们保护大自然的细心与耐心,这种细心与耐心就如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用蝴蝶效应来解释空气系统理论那样(亚马逊雨林一只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环境条件通过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优美的自然环境对净化人的心灵,激活创造思维,促进素质发展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也孕育了优越的人文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材资源是课程资源中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教师和学生能直接利用的共同有效的课程资源,而英国中学生物学教学,学生手头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为了实现国家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及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教好”的信念和满足学生的需求,认真研究,开动脑筋整合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使之更加符合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把打印好的图片(图3)根据制定好的操作步骤折叠成DNA空间双螺旋结构(图4),实现了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建构新知识。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 ;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 ;把重复做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教师长时间从事这样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有选择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加工,长此以往就会成为“课程工作者”、“课程研究者”,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以及教师发展的意义才得到确认。同时,在教师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更自由、更幸福,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潜在能力均获得保护和开发。
三、以人为本——无处不在的关爱让学生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合群性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在于免除恐惧”。“教育要授予的是整体性知识,整体性知识使人了解真实的世界,了解真实的自己,人将不再恐惧。”马克思也认为,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教育的根本所在应该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英国的教育注重人本化,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尊重每一个人,特别是残疾儿童,也就出现了像霍金这样出色的物理学家。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所以英国学校很少见到口号性、励志性的语言挂在墙上,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老师跟学生的交流表达出来,有激励、有爱意、也有警示。英国中小学的校舍不追求外表的富丽堂皇,但是教室都宽大明亮,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设施齐全,都配有多媒体电子白板,操作非常方便。在走廊、过道,教室内部到处贴着或悬挂着学校的荣誉、特色内容、学生作品、各学科的知识点等,只要是进了学校,就能感受到教育的存在,这或许就是让墙壁“说话”。
他们把教育公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注重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关注学生的安全、动手、动脑等不同方面,每一个实验和探究都要求学生注意安全,比如戴护目镜、保持实验室药品瓶口密封等,防止烫伤、划伤、盐酸(氢氧化钠)烧伤、保持实验室药品瓶口密封等安全注意事项,这些关注涉及每一个学生的安全生活、健康成长。他们还关注体育锻炼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即使是下雨天,室外的体育课还在继续(图5是下雨天还在上体育课的英国中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训练学生运动自己的大脑,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养成团队感与合作配合的精神,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加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友谊、增强团结,淡薄胜负的观念,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竞争中求生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教师与学生没有师道尊严的隔阂,更多的是民族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沟通。在班级里,教师和学生可以坐在地上上课,学生也可以在班级里移动地学习,每位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小组中参与学习,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了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让学生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合群性,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笔者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社会高度文明、经济高度发达”,感悟到英国的基础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中国也有许多优良的教育积淀,但我们有必要从务实的角度做些恰如其分的反思。
知识链接
英国政府于1944年发表了教育改革白皮书,称为《1944年教育法》。主要内容包括 :废除只负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国家教育领导机构教育部,加强中央对教育的领导 ;废除中小学教育不连贯、相互重叠的学制,把公共教育体系划分为初等教育(5~11岁)、中等教育(11~18岁)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 ;把义务教育年限从9年(5~14岁)延长到11年(5~16岁),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 ;根据不同经费来源将学校分为郡立学校、志愿学校和独立学校 ;规定了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 ;确立11岁考试,对小学毕业生接受中等教育进行分流。《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法令,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的现代公共教育体系。
摘要: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造就了上百名诺贝尔奖得主的灵地。2014年诺贝尔奖生理学和医学奖又眷顾英国人,奖给了英国的神经科学家约翰·欧基夫和挪威的两位科学家。至此,大约有6300万人口的英国,已有105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教育公平问题贯穿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也是社会公平的根本,基础教育是否公平关系到整个教育体系能否良性运转,也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多种因素,导致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教育存在很大差异,严重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因此,国家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缩小基础教育不公平的差距,从而提高社会的公平性,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根本上保障人权。
1.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基础教育不公平
经济是影响基础教育公平的根本因素,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由于我国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基础教育出现差距。首先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学生的辍学率要明显高于城镇,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孩子入学率和辍学率普遍高于城镇。同时,由于户籍限制,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孩子在城市中上学不能享受相同的待遇,而且国家每年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城市,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当今还要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没有多媒体教师,学生甚至在危房里上课。
其次,由于东西部经济实力悬殊大,导致西部地区不能拿出太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中,甚至都不能满足一些学校的最低教育经费需求;同时,受家庭收入低的限制,很多孩子因无力支付受教育费用而被迫辍学。另外,中西部地区的师资力量差距也很大,比如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的教师学历达标要远远高于贵州、内蒙古等地区。
2.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教育存在不公平
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无论是在教育投资还是师资力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对教育公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重点学校享受着特殊的政策,在生源选择、资源配置、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具有优先权,这样学校之间就失去了公平性,重点学校能凭借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多的物资条件;教师也失去了公平性,重点学校的教师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益方面都比普通学校的要高,这样就使得优秀的教师都流入重点学校中;学生之间也存在不公平现象,重点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这样就对普通学校的学生很不公平,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1.创新制度,完善教育体制,从制度和体制上促进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制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根本保证,国家必须根据教育公平的现状,更新理念和制度,不断调节基础教育的公平性,比如将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重点放在山区、牧区和偏远地区,各种法律和政策为基础教育实现公平性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还要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责任,合理配置各学校的教师流动、经费投入等,多关注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教育问题,减轻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财政压力,为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提供各种补助,保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性,从而充分体现出政府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2.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和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校间的公平性
建立完善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优秀教师的合理流动,引导教师向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和一些薄弱学校流动,促使教师资源能够合理配置。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良性循环,必须取缔一些重点学校的特殊权利,政府应一视同仁,取缔对重点学校重点拨款、配备师资和招生优先等优惠政策,用同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校,进一步淡化或消除基础教育学校的等级分类标准,对一些薄弱地区的学校进行重点支持,解决其办学条件,促使其尽快达到标准,缩小与其它学校之间的差距,每个学校都拥有大体平等的师资力量和物资条件,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就形成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3.建立评价监督体制,推进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还要加强对教育结果的监督,首先要保证学生升入高中和就业的平等性,另外,由于我国教育资源有限,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考入大学,只能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进行择优录取,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不断扩招,就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继续学习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同时,还要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教育智联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微观教育的公平性。为了保证基础教育公平开展的顺利落实,要加强对其考核监督,可以把实施的具体效果作为考察领导干部政绩的一个依据。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基础教育更加趋向于公平,但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政策制定的不完善等原因,基础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利于整个教育系统的顺利发展。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形象,制定各种政策制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加强对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关注,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1]张恩俭.浅议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6).
[2]石明兰.“新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思想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4).
____谈谈我的备课经验
北碚区农林小学 刘晓琴
电话:68277431 学段:小学 学科: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堂课凝聚了老师备课时的多少心血!中国古语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位老师要想上好一堂课,运用好备课这把“利器”非常重要。
我是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教育这片沃土上也不过才耕耘七八年的时间。前几年的时间,我的备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没有什么个人的见解。渐渐地,我觉得自己越来越离不开教案,离了教案我好像就不知道该讲什么了。我完全成了教案作者的传声筒,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在工作中,我观摩了其他优秀教师的课,我发觉他们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教案来上课。大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课,几乎都是自己重新设计的,与标准教案的构思相去甚远,但却更出彩。这时,我才慢慢明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学校发的教案不过是一个参照罢了,教师才是教案的“总设计师”。教师完全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案进行删减、改动甚至重新设计。
可是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怎么才能锻炼自己的备课能力呢?谈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歌颂老师的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静静的深夜走过你窗前,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老师的房间的灯亮了一个晚上,老师在干什么呢?原来老师还在为学生备课呢!这种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精神令我们年轻教师心生敬意。可是他们这种放弃休息时间,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值得大力提倡吗?在教学工作越来越繁重的情况下还行得通吗?教师也是人,在经过了一天的辛苦工作后也需要休息,也要和自己的家人相处,享受一下天伦之乐。难道教师备课就必须以牺牲自己合理的休息时间为代价吗?我觉得教师锻炼自己的备课能力并不一定要花费这么多时间,这么为难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锻炼自己备课能力的小方法,特别有效。我们看完课文后,总是习惯性地翻教案,于是自己被教案牵着鼻子走了,一次
次错失了自己备课的机会。但是要我们完全自己设计教案,这又太费神,太费时间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呢?当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后先不要急着翻教案,而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想一想:如果我来设计这一课,我会怎么教?这一个过程大致需要一刻钟的时间。一刻钟以后,不论自己有没有构思好,都要停止思考。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训练自己思维的敏捷性。此时再打开教案,看一看别人是怎么设计的,自己的设计和别人设计有什么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不仅会养成自己备课的习惯,而且构思能力会大大提高。我们拿到一篇课文后,不再是一片茫然,心里也能略知一二了。因为这一过程所花的时间少,即使占用我们的休息时间,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天天训练自己。甚至可以赶在上课进度之前,对还没上的课文进行反复、多次构思。
不过这种训练由于所花时间少,只能设计出一些大致的思路,对一些细节问题无暇顾及,我们的备课能力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训练。此外这种方法全靠自己的悟性,提高起来所花的时间很漫长,训练训练效果也要因人而异。因此如果能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入一些专业的指导,我们就能更加快速地入门。到哪里去寻找专业的指导呢?到优秀的前辈那里去,他们能给我们指引方向。书店和网上有许多名师备课的经验资料,我们可以大量阅读相关书籍,从中一定会受益匪浅。最近我在网上阅读了一些名师备课的经验,感觉受到很大的启迪。于永正老师备朗读;窦桂梅老师善抓题眼;孙双金老师入情入境,深入浅出„„每一个老师都有每一个的办法,但他们的办法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禀赋和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吸收利用,切忌囫囵吞枣,完全照搬。多学这些名师的备课经验,我们的备课水平必定大有长进。
学习是为了为我所用。当我们学一些好的备课方法后,我们可以选择一篇合适的课文进行一次详细的备课,从思路到细节,无一不考虑。这种备课能让教师的备课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不过这种备课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可以每一个月自行安排一次,也可在寒暑假安排几次。这样老师才不觉得负担大。
备课是“器”,最终是为了“善其事”——上好课。况且这把“器”利不利,还得要课堂来检验。我们要把每一次上课当做一次考试,自己的理论合不合格,就看课堂上的表现了。当我们上完一堂课后,还要及时进行反思。反思能帮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成功之处,促使教师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有了这个铺垫,我们下一次的备课起点会更高。新课程改革之后,很多教师都走上了反思之路。可是发思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很多反思成了应付学校和上级检查的形式主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恐怕跟我
们的反思广度大而深度浅有关。每节课的问题不同,反思的角度就不同。因此表面上看反思很多,可每一个角度的反思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或者归结到某一个问题范畴之中,不停地在具体的错误中打转转。而且针对反思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者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可是回过头来一想,要求教师在每一次反思时都认识到实质,立即提出解决之道这也不现实。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咱们可以降低要求,提高质量。针对许多反思点,我们每个月可以挑选一个反思点进行重点研究,比如九月出现的反思点有朗读水平的提高,感悟能力的培养,课堂组织教学等,而我只选其中的感悟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其他留待有时间再解决。重点反思点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课程需要来决定。如此这般的训练,一学期下来,我们总能弄清楚几个反思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意味着我们备课能力的提升。在下一次的备课中我们会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把相关环节处理得更精彩。
【教育技术学基础】推荐阅读:
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11-11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06-11
教育局基础教育工作意见05-30
新基础教育有感05-28
数学新基础教育06-24
教育理论基础笔记07-13
中学生教育基础07-21
中德基础教育比较09-12
教育学基础 资料12-16
《教育教学基础》和《教育教学技能》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