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电路”课程是电气、电子相关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基础课程,提高“电路”课程的教学质量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探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路”MOOC课程进修改革与探索,从坚持基础不动摇、强调应用型等方面入手,理论结合实践,以期望能达到教师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兴趣、学有所成的良好效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论文 篇1:

基于“课堂生态”五年制高职院校的生命课堂教学研究例

摘要:“课堂生态下的生命课堂”是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其核心是学生、教师与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强调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和谐、可持續发展的课堂观、教育观。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态可否持续、和谐,影响着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最终影响教学质量。不断地研究并解决职业学校的课堂的生态问题,将有利于发挥课堂良好的生态功能。

关键词:生命课堂 课堂生态 教学质量

课题:本文系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重点课题:“生态取向下的五年制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A/2018/07/002)阶段性成果。

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应试教育模式没有大的改变。无锡技师学院立信分院是一所职业院校,生源基础普遍较差,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过多指责学生,于是造成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差的情况。

一、改善教学环境必然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战场,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才是促进教育提升的本源。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学校对学生个体关注不够,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指导,学生一旦不适应学校固有的教学模式,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成绩差就缺少了成就感,很多学生逐步被老师边缘化,如此往复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仍沿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所以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是必需的。

二、课程改革初衷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要“聚焦课堂”,课堂是学校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理解掌握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锻炼能力、培养情感、学会做人、提升素养最主要的场所。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生命的主体,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课堂是一个小的社会,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等所组成,存在于一个课堂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课堂生态就是要求学生、教师与课堂生态环境和谐共处、有序发展。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把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落实到实处,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这也就是我们无锡立信分院研究的“课堂生态下的生命课堂”。

课堂生态是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其核心是学生、教师与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强调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观、教育观。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态可否持续、和谐,影响着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最终影响教学质量。不断地研究并解决职业学校的课堂的生态问题,将有利于发挥课堂良好的生态功能。

三、生命课堂教学意义

“生命课堂”的本意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通过关怀生命实施生命课堂教学,赋予课堂教学为每一位学生生命的价值,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发生转变,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以充分释放生命的活力。这对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树立职业学校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课堂生态”五年制高职校的生命课堂教学研究,有其实际现实的意义,无锡技师学院立信分院成立了生命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由教务处负责主持,各系部骨干教师积极参与,从各专业课课程到文化基础课课程,选择了一些重点课程开展生命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在教务处、科研处和各系部的统筹协调下,生命课堂教学活动已经开展了将近两年,初步形成规模化效应,影响了广大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质量,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四、生命课堂教学措施

1.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基础文化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有复习旧课、导入知识、新课讲授、师生互动、教学反思、作业布置等五个教学环节。传统教学模式依据教育学基本原理对教学实操做了简明要求,便于任课老师完成备课写出教案,便于教师上课把握教学总节奏,按时完成课程教学既定任务,也便于教务管理人员检查考核。但这三个“便于”使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融入教育教学的新思想,在新的环境形势下,也制约了教学质量有更高的提升。构建“生命课堂”就是要在传承传统教学模式长处的基础上,自觉在备课写教案中和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全面贯彻教育教学新思想、丰富教学新内容和采用教学新手段,从而确保教学质量取得更大效益。在基础文化课程的“生命课堂”实践活动中,我们注重围绕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增长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确保有效、高效落实学科课标。“生命课堂”之所以赢得广大师生的称赞,主要是课堂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崭新面貌: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上任课教师得到一定的解放,学生担当主角,教师归回导演。教学格局与先前的传统模式有了很大区别:课前学生有事做、愿意做,而且学习组成员合作做,几个团队比着做;课堂上教学情景增多起来,学生上课更来劲了。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自觉学习,看到了原先不认识的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亮点,提升了自信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在实训中强化教学理念

在专业实训课程的“生命课堂”实践中,电气专业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型设计。作为一门实训教学课程,构建适应职业院校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职业院校中开展生命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推广生命课堂教学的前提。根据专业实训课教学内容,强调理实一体,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我们总结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型:课前预习、情景设计、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和课后拓展与练习等几个步骤。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实训教学模型是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培养专业能力,锻炼社会能力,提升方法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训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践行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相结合的原则,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翻转课堂”融合式教学思路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生命课堂”實践中,开展了以信息技术支持、基于“翻转课堂”融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无锡技师学院立信分院根据翻转课堂的原理与实践方式,立足学院信息化条件与课程特点,依托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依据翻转课堂理论与教学设计思路,融合使用“以教师为主导的面对面教学信息传递模式”、“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探究模式”和“灵活的协作互动模式等教学信息传递模式”,深度拓展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4.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教育”不是替代传统教学的关系,而是转型升级的关系,它所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的冲击。依托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我们的学生在步入职业院校后,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也由此会产生许多零碎时间。“生命课堂”实践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外,学院在基于移动学习微课资源的条件下,拓展构建了更加便捷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便捷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应用平台,体现了“翻转课堂”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自主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可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营造职业院校的“课堂生态”环境,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也是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焦点”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自然或自发的行为,积极、主动地获取所需知识。学院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智能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信息,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生命课堂”教学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无锡技师学院立信分院对基础理论、教学模型、教学方法、开发技术、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结合学院现状开展以释放课堂生命活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实践,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时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位学生生命的存在,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也是成功教学的最佳途径。

六、“生命课堂”教学愿景

无锡技师学院立信分院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致力于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专业知识、技能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尽管“生命课堂”的教学成效现在还显得有限,我们也还在不断的实践中,但是“生命课堂”带来的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极大增强,快乐学习成为常态,这是生命课堂创造的一番崭新天地,“生命课堂”明天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

作者: 范继宁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论文 篇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电路”MOOC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电路”课程是电气、电子相关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基础课程,提高“电路”课程的教学质量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探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路”MOOC课程进修改革与探索,从坚持基础不动摇、强调应用型等方面入手,理论结合实践,以期望能达到教师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兴趣、学有所成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电路;Mooc;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学相长

本科电气类专业要想培养具有现代创新意识和扎实电气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势在必行。“电路”作为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电气、电子类相关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电路课程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理论知识枯燥、公式和推导复杂、涉及太多高等数学知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对“电路”课程进修改革,是许多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研究课题反复涉及的问题。

1、坚持原则,夯实基础

基于电气类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所以电路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坚持原则,夯实基础。即在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无畏困难艰险,所有重点、难点知识不能遗漏,给相关专业的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路”Mooc课程只有深刻强调坚持原则,夯实基础,才能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基础过硬优秀的学生。

2、紧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理论结合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路”Mooc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是教学的基础,应用是教学的主要目的。电路相关的实验室和实现基地是学生学习电路课程知识、验证电路理论、设计与分析电路问题的主要场所和基地,“电路”Mooc课程要结合理论教学、实验室设备、实习基地等硬软件条件进行多姿多彩的生动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努力构建现代化的、高水平的电路课程实验室,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平台,辅助教学,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枯燥公式和原理,以“亲自动手、眼见为实”的感性认识来提高理论教学的理性认识。

3、加大各种仿真软件的使用力度、提高学生设计能力

电路MOOC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制相关仿真软件的使用相关视频,提高学生设计能力。事先通过分析需求,指导学生搭建电路,并进行仿真分析,最终通过选择元部件、焊接具体电路将理论知识完整地做成实物电路,将整个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录制成MOOC课程。很多在理论上的知识点落实到具体的电路板上,可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功率不够、扇热效果不好、互感现象产生的干扰太多等,类似的很多问题只有学生通过实验才能领悟和解决。

4、结合其它后续课程的需求,立足本课程,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电路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但是在电路课程教学的执行过程中,理论性很强,很多内容很空洞很枯燥。在较为空洞与枯燥的理论教学中,如何抓紧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当今的本科学生,思维模式活跃,上课时各种干扰因素很多,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失去学习电路课程的耐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激发学生对电路基础理论的学习兴趣,一定要经常提醒学生,电路课程在后续课程中的影响和电路基本定律在后续重要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5、增加互动环节

“教”和“学”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环节,本身就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电路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中的各个阶段,增强师生课前、线上、线下的各种互动环节,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导因素,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对象和受教单方。电路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对电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对电路提出某些指标或参数,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再搭建仿真,最终用电路板实现电路,并验证电路的功能和指标参数。

6、顺应“互联网+”潮流,在电路mooc制作时充分使用互联网资源

当今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成为时代潮流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电路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中,电路课程教师应该顺应“互联网+”的时代潮流,改革创新,积极申请各项校级、省级、部级及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在制作mooc课程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取长补短,提高水平。

7、总结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路Mooc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希望本文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探讨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诗兵,韩波,王中心.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电路仿真教学中的应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2):127-130.

[2]徐晓霞.电路教学改革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 31(7):158-159.

[3]曾庆国.电路教学改革与优化探索. [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113-114.

[4]张亚妮,张环.电路分析課程的教学改革. [J].《科教导刊》.2013(25):67-69.

[5]胡俊海,朱凤武.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之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6(36):123-125.

[6]杨鸿波,高晶敏等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 (2) :99-100.

[7]刘美怡.电路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 (6) :113-114.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之教学团队:电路电子教学团队(2016jxtd104)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MOOC课程:《电路Ⅱ》(2018MOOC116)。

作者简介:胡徐胜(1982-),男,安徽太湖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电气自动化、智能控制研究。

作者:胡徐胜 陈玲 吴静妹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论文 篇3:

“三教”改革背景下的项目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摘 要】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专业技术更新的背景下,项目课程教学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然而,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存在项目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度不高、教学场景与工作岗位场景匹配度不高等情况。针对上述困境,基于“三教”改革对项目课程实践提出教学优化策略,以核心素养导向为理念,从项目课程目标设计、案例选取、内容重构、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三教”改革;项目课程;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1.王春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23)教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机电控制等;2.朱铝芬,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23)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自动化等。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双元育人机制做出专门部署,[1]将“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事关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2-3]课程是“三教”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而教学内容的价值引领、教学场景的创设、教材的开发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评价,又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课程质量。

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课程模式包括基于学科课程和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各职业院校大多是对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进行改革,依据工作岗位任务分析设置课程内容。[4]随着技术的快速更迭,出现了项目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度不高、教学场景与工作岗位场景匹配度不高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此外,“工业4.0”背景下人工智能新技术不断革新,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了适应岗位的变迁,须进一步提高多岗位适应能力。[5]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选取项目案例,开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考核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场景、实施教学过程,以期优化课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优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设计的指导原则,是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承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优化,首先应源于产业、立足岗位群,从专业培养目标中分解各科课程支撑的核心素养,依据产业升级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梳理岗位对素质和核心技能的要求,确定各门课程的目标核心素养。其次,依据高职学校教学标准、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依托职业技能等级认证(1+X)、行业认证、职业技能大赛考核标准,结合学生特点制定课程目标。最后,在课程中植入行业企业的新规范和新工艺,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科技创新等育人新要求,厚植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进行课程目标的优化(见图1)。优化课程目标不仅要依据当前岗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要求,更需要考虑学生面对快速更迭的技术和不断变化的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

(一)优选项目案例,重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通過一个个项目案例串联起来的有机整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因此,优选项目案例、构建项目系统、重构教学内容等是教学优化的必要途径(见下页图2)。

首先,优选项目案例。项目案例应是建立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之上,同时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工程项目、企业真实案例或实际生产线案例。根据对口专业的岗位项目,围绕课程目标,聚焦项目所涵盖的知识点以及完成此项目所需的工作时长,确定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在产业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未来岗位对技术交叉的融合度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所选取项目还应具备综合性,能够融入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能够反映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在“工业网络与组态技术”课程中,根据专业需求融入远程监控技术、视觉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光伏并网技术等,选取基于5G技术的智慧大棚监控系统、基于机器视觉的智慧分拣、风光互补的发电系统监控等案例,将复杂系统简化处理并融入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增加专业认同感,培养知识强国的理念和科技报国的决心。

其次,项目案例由易到难进阶式构建项目系统,实现项目间知识点互补。为了更好地培育项目,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校企混编课程开发团队,让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能够主动加入课程开发建设。充分利用企业专家的专业技术优势,从典型的工作岗位梳理出对应的工作职责、具体的任务内容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规范意识;校内教师则利用自身在教育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从上述工作任务中分解知识点,并整理出对应的技术要点和规范要求。组建校企混编的项目课程团队是实施项目课程的有效保障。由于课堂上的项目案例均遴选自企业一线,完成一个项目需要交叉融合的知识和能力,对教师的复合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校企双方共同提供师资不仅有助于项目课程实施效果,而且有利于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共同进行管理和评价。

最后,按照任务式思维,从基本素质、必要的知识体系和必备能力三个维度将项目案例转换成教学内容,并映射到对应的教学环节。按任务实施进展进行教学内容编排,要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体系的思维,遵循项目运行规律。每项任务内容应包括任务导入、新知内化、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拓展五个部分,在各部分融入核心素养导向的基本素质、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必备专业技能等相关要素。项目任务编写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巧妙引入知识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技术要点和规范要求。由于项目转换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存在知识点系统性不足的问题,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项目知识点的构建应体系化、系统化,最终增强学生的多岗位适应能力。

例如,在“工业网络与组态技术”课程中,基于5G技术的智慧大棚监控系统案例,以“智慧灌溉”为任务,实现移动终端发送命令、控制器PLC接收命令后驱动水泵定时灌溉的操作。在任务中融入工业互联网远程监控技术,教师讲解移动终端、云服务器、网关、PLC之间的关系、数据链路、网络拓扑结构等基本知识,传授任务实施方法和工程思维,培养学生网络构建的基本能力。课后通过“土壤监测”“环境监控”“水肥灌溉”“虫情监测”“数据记录及报警”等智慧大棚监控系统的综合项目拓展训练,有机融入传感检测技术、视觉检测技术、大数据、组态界面设计等知识,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更系统化。教学中,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开展扩展项目训练,由金牌讲师详细讲授项目知识与工程思维的养成,由“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亲自示范接线和工艺部分,由企业工程师传授网络运维工程经验,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组态设计、网络运维调试的能力,增强了实践经验。同时,该案例能够有效利用新科技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助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创建工程化教学场景

结合学生特点和就业需求,职校课堂应设计与工程实际吻合度高的教学场景。贴近工程化的教学场景可以分为硬件设备和软环境设计两大部分。首先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可提供的岗位,分析专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联合企业定制化生产可用于实践操作的教学设备,此为硬件场景的设计。其次是教室的企业文化布置和课程中的企业化规范管理等的软环境设计。例如,学校和南京康尼机电有限公司联合建立实训基地,由康尼机电有限公司为电气专业提供风光互补监控装置和设备操作实训,由企业导师对校内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学校对实训基地进行软环境设计,包括企业8S文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标语张贴,以及往届学生的竞赛成果、创新项目作品展示等,用隐性知识引导和激励学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上述方法对于高职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室、实训室建设较为适用,但与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室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产业升级发展技术更新快,实训室设备难以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动态调整;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实训室大多是购于教学仪器公司,部分实训设备滞后于产业发展。因此,毕业生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习、培训才能适应岗位,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而且影响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

为解决这一困境,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创新校企合作育人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共建“园区企业群+政府+学校”三位一体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与吴江开发区有多年的合作基础,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与园区的智能制造产业高度吻合,园区企业的产业升级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大,开发区人力资源中心主要是为园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以助力吴江产业发展,三方有共同的利益诉求。

合作中,由开发区政府在园区内提供生产性实训基地厂房,领头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学校开展订单培养。此次合作的企业群中共9家企业,其总产值均过亿,虽然这些企业生产不同的非标自动化设备,但是生产技术相近,可提供岗位数充足。学生的学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一年半在校学习,第二阶段的一年在园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习,第三阶段的半年在园区企业顶岗实习。该培养模式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而且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助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充分发挥政校企各自优势,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能有效构建与工程实际吻合度高的教学场景。

三、工程项目与翻转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实施

项目课程实施是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将项目案例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也是将核心素养内化到学生发展的过程(见图3)。

工程项目与翻转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实施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态课堂。在课前,学生通过线上自学反馈问题,教师则进行项目案例前导知识、技能、规范等要点方面的数据调查,充分结合学情,制定项目具体的教学实施计划。

在课中的项目实践阶段,通过创设融入社会责任意识、质量安全信息素养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认同感;新知内化部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展示交流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组建团队与制订任务计划以培养学生沟通交流、任务分配、组织协调以及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必备能力;任务实施部分主要涵盖必要的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质量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任务汇报主要锻炼学生归纳提炼的能力以及勇于展示自我的信心;任务评价是指整个项目的过程性和最终结果评价,采用小组间互相打分与课堂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任课教师进行监督与指导,记录各小组的实时进展情况。

课后通过第二课堂发布拓展任务,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实践,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师视为项目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过程性教学评价优化

课程评价是进一步推动优化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必要途径,其主旨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合理的课程评价有助于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进一步的教学优化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那么,如何开展关注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

首先,课程评价要素应涵盖核心素养导向的基本素质、必要的知识体系和必备专业技术能力三个方面。全面关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要素构成,关注学生基本素养方面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职业态度以及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情况等,避免陷入课程评价只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误区。其次,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绝对增量,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近年来,高职生源主要来自中专的对口单招生、高中后的提前招进生以及高考录取生,生源多样化的特点是评价重要的参考要素。关注并记录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性表现,及时将过程性数据和阶段性成果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在不断进步,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包括查看项目计划书、现场观察项目进展、小组汇报、项目成果展示等)对项目课程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与反馈。

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从项目课程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项目课程的教学优化,呼应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需求,强化项目课程的岗位能力属性,推进师道传承,打造大国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1-24)[2021-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養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3]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8-110.

[4]古光甫.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历史脉络、问题与展望[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4):13-20.

[5]彭莉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演进、逻辑起点与战略要点[J].教育与职业,2019(6):19-25.

[6]赵文平.新时代职业教育课程的新理念——基于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J].职教论坛,2020(6):51-57.

作者:王春峰 朱铝芬

上一篇:科技信息部部门工作报告下一篇:人事工作报告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