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精选8篇)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 篇1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

作者:孟志卿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15期

【摘要】探讨高校生物工程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从转变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整合、合理运用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药理学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结论:生物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模式的改进对实现培养适应生物工程专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药理学教学模式

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息和文明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生物工程技术现已成为21世纪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技术之一,生物工程产业已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兴学科和支柱产业。国家教育部把生物工程专业列入高等教育专业目录,成为与理科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并列的与生物学有关的工科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和全球化生物产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掌握生物工程产业各环节涉及到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具有创业意识,能从事生物工程和食品生物技术产业的技术管理、应用研究、生产管理、技术研究创新和产品开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近年来,药理学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广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药理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如耿磊[1]等加强药理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研究,张茹等等[2]药理学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探讨的研究,唐丽娟[3]等探讨药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在提高药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作用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21世纪推动社会进步的生物工程技术和产业对于发明、发现、开拓、创新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生物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是探讨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面临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应用型人才市场,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作为药理学课程的教师应如何教学呢?

1.转换教育理念,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观念

科技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靠各种发明、发现、开拓、创新所支撑。所以,各行各业对具有发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科研人才也越来越重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这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高等院校培养人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把生物工程专业办成21世纪最具影响和竞争力的专业,怎样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具有创造性、开拓性,怎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的教育是生物工程专业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显然,传统的应试教育,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已无法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21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整个生物工程专业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教育观念等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传统的药理学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利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药理学课程新教学的新模式,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需求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以致用,学习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培养面向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观念,深入研究和探讨适应于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新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科学态度、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适应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注重知识的整合,体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改思路与方法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是以药为中心,学生常常是知道药物作用及原理,却出现理论不能结合到实际中的问题。例如遇到某种疾病时,用什么药物治疗最佳,最佳治疗思路及其作用机制等等,学生往往很难掌握,不能很好的应用药理学知识分析其药理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在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更不能上升到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层次。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学生的学习不努力,也不是教师教学不认真负责,而是传统教学方模式对于药理学这样集综合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而言,已经远远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生物工程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使学生在了解药理学知识、发病机制和用药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生物工程相关的一系列知识通过整合和把整体学习的理念贯穿于药理学教学之中的教学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将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以致用,学习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优化理论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诸如设计综合性及案例教学法、改革考核方法,优化提高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例如针对药理学专业化比较强的特点,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性教学时,对于所授相关知识的整合和链接显得尤为重要。如解剖生理学知识、免疫及生化知识、疾病的临床表现等,尤其是在讲授重难点章节时,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等等,为探求未知的领域埋下重要的伏笔。这一方面激励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探求的精神去学习新知识。既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主动性。同时通过列举临床实例留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和探求的空间,指导学生去通过查阅整理资料的过程解决疑惑,丰富知识;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进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

3.合理运用多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重要学科,其中涉及到医学名词、药物作用机理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多复杂性,且有些机制难以直观教学和理解。因此,正确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药理学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达到直观易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较为详尽丰富合理的的感性学习材料;同时结合使用包括幻灯、录像、自编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大量彩色图片和动画演示,把抽象深奥的药理学概念、概念、机制等理论通过制作成赏心悦目的视频、音频材料而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的记识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的同时,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也不容忽视。先进的教学设备一方面使的教师摆脱了黑板便于走下讲台,走近学生适时讲授,既避免了常见的坐在多媒体前单纯机械的放映和宣讲的弊端,又可以通过深入的讲解与学生近距离交流和探讨。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多媒体教学方法与师生近距离的互动、双边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显著。

4.重视实践,激励创新精神,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药理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过程,学生通过实验使抽象的书本理论和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的再现,更是培养具有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第一实训基地。因此建立新型的实验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积极进行实习实训的的改革,提高实验效果,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4],也是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进行实验室制度的改革,对现有实验条件进行必要革新。如打破了传统实验室运行模式,实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制度,合理高效的利用实验教学资源。随时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验证实验及探究型研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的观察、分析、探究,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进行实验内容的不断改进,如变单一的基础性实验为集综合性、探究性为一体的多层次实验体系。如建立模拟药品实验室,让学生进入实验室犹如进入药店,拿到一种药物的外包装既能说出药物的名称、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体内过程、不良反应禁忌症等。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团队开展探求型、设计型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以撰写论文形式在全班开展论文的探究式答辩,团队间进行交互式的信息交流[5]。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学习了设计实验的过程、了解论文的撰写。这种使实验教学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高效性的实验教学,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识记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我检测意识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形成了学生的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生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能加深理解、巩固、验证药理学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调动主动学生学习药理学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科学现象、感知科学情境、历经科研过程、体验

科学探究的曲折和坚持,从而形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而达到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需求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耿磊.加强药理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科技论坛,2005,3:53.[2]张茹,康传亮,刘振华.药理学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教育教研,2009,3.[3]唐丽娟,刘玮炜,赵跃强.药理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4]叶晓林.比较方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2):89-90.[5]庄军,邓宏兵,蔡靖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性思考[J].高等函授学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 篇2

关键词:药学专业,药理学,应用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行业对药品经营管理人才和药品生产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 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熟练, 能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管理及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药学人才成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药理学, 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其内容涉及面广、知识容量大, 学生学习难度大, 学习积极性差。因此, 如何改革传统的药理学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借鉴同仁的教学经验, 谈谈药理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 突出药学专业特色。

1 3D动画演示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内容枯燥、抽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此部分内容, 但有些药物的体内过程与其作用特点、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关系密切, 不可忽视。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3D动画, 可将复杂难懂的内容转化为形象逼真的动态展示,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硫喷妥钠进入机体后, 先分布于脑, 发挥麻醉作用, 但由于其与脂肪组织亲和力高, 会从脑向脂肪等组织转移, 使脑内药物浓度降低, 患者快速清醒。结合3D人物模型, 模拟硫喷妥钠的体内过程, 制作成3D动画, 可以形象地展示药物的体内过程, 让学生脱离枯燥的文字描述, 直观形象地学习相关内容,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记忆, 使其轻松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2 建立案例库

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临床知识。高职高专药理学学时少, 学生见习机会少, 接触的临床案例有限, 且学生反映教材内容陈旧, 跟不上临床的快速发展。要解决以上问题, 药理学理论教学就必须紧密联系临床实践。教师可广泛收集临床药物治疗案例及药物不良反应案例, 建立文字和视频形式的案例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应的案例:如讲解氯丙嗪的不良反应时, 可播放患者长期用药后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视频;讲述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时, 可播放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的视频作对比。此外, 学生还可登录校园网案例库平台, 查询和了解药物临床使用效果,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尽快将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3 设立模拟药房

设立虚拟药房或实体药房。如将药品包装、内装药品及药品说明书拍照, 建立虚拟药店及医院药房。学生通过校园网进入虚拟药房, 按药品分类自主选择并查看药品。也可在实验室设置一家“药店”, 摆放药品说明书和空的药品盒, 组织学生课外参观实验室“药店”, 了解市售药品, 对比新药与传统药物的区别。同时, 可利用模拟药房开展用药指导实训、处方审核、处方分析、宣教实训等, 为学生今后进入医院、药店或从事药品营销工作奠定基础。

4 参观药品生产企业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药品生产企业, 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药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 了解药品质量控制和真假药鉴别知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充实理论知识, 全面了解所学专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处方分析教学

处方是医生为患者设计的药物治疗方案, 其内容涉及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处方分析即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方是否合理。如某患者患有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正使用呋塞米注射液, 出现泌尿系统感染, 医生加用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此处方是否合理?分析可知:庆大霉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有肾毒性、耳毒性, 因患者患有肾功能不全, 不宜选用;而呋塞米为高效利尿剂, 也有耳毒性, 两药合用会加重耳毒性, 更不应合用。所以, 此处方明显不合理。通过对此类处方进行分析, 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处方分析教学可使药理学知识与临床用药无缝对接, 使抽象的药理学理论变为直观形象的药物临床应用, 增强了学生药理学学习过程中的感性认识, 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今后从事药品调剂、药品发放及营销等工作奠定基础。

6 情景教学

在课堂教学时间充足的情况下, 可适当开展情景教学, 以丰富教学内容, 增加课堂趣味性。如教师设计一些模拟情景, 由教师、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店员、药师角色, 模拟患者买药场景。“患者”提出主诉, “店员”“药师”针对患者情况推荐正确的药物, 并告知患者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也可模拟药师发药场景, “患者”取药同时向“药师”提出问题, “药师”给予解答。情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挖掘学生潜力[1], 同时也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医患角色扮演过程中, 学会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的疾苦, 从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针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手段,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 篇3

[摘 要]近年来,湖北工业大学首次提出“721”人才培养模式。开展“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整合教学内容和资源,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改革评价体系和管理办法。基于“721”培养模式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革新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721”模式 人才培养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15-02

一、“721”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针对湖北省理工科高校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湖北工业大学提出了适合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72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阐述如下:针对同一学科专业,70%的学生实施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与创业精神为两翼的应用型人才;20%的学生实施“1+X”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一专多能、适合工业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10%的学生实施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的领军人才。学校提出“721”梯级、分类、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教育理念,也考虑了湖北工业大学的办学整体水平和学生生源质量特点,还贯彻了中央有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精神。[1] [2] [3] [4]

二、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721”模式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目的在于满足制药工程领域需求,培养具有新药设计、药用辅料开发、医药中间体及其他相关技术研发、工厂设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素质的高级工程师,即培养70%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20%的学生具有知识面广,自学能力强,具有完善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培养10%的学生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善于组织和协调团队,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

(一)教学模式革新

1.注重强化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短学期,统筹一、二、三课堂资源,对“六元”(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提出培养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和目标,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积极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扩大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通过丰富选修课数量和提高教学质量,按一定比例扩大学生选课自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展现出多样化的知识、能力结构,为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1.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制药工程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根据制药工程的学科特点,坚持重视专业基础、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建设的理念,系统规划和改革制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体系。依托较强的学科基础,对制药工程专业基础和实验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建设与改造。从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体系等方面建设实验实训教学实验室。将基础实验、综合大实验、工程设计及研究性实验系统地安排在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中,使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基础宽厚、结构合理、由浅入深等特点,满足素质培养和创新培养的需要。实验实训基地定期开放,加强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习基地的建设。与中美华世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启瑞药业、武汉长联来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龙翔药业、湖北潜江永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远大药业、湖北益康药业等多家湖北地区具有广泛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联系,这些企业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并长年接收本专业优秀的毕业生。

3.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湖北工业大学完成了创新实验基地和创业园的建设,提供配套政策满足学生创业需求。制药工程专业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扶持大学生创业,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721”模式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具体方案有以下几点内容。

1.建立健全学生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体系。湖北工业大学现在实行4个学期制(两个大学期和两个小学期制),其中两个小学期分别设置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对象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实践目标和实践方式,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与指导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适当调整和修订课程结构体系与内容。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与培养目标开设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合并有重叠内容的课程。明确必修基础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大力增设专业选修与综合大实验。

3.完善学生考核体系。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为不同的考核模式,突显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性,对小学期制的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考核,按照不同年级分类考核。

(四)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实训实习环节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存诸多弊端。[4] [5] [6]本研究通过前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要注重以校企合作为导向,以综合大实验、生产实训、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进行了如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举措。

1.建立和开放综合性实验室。加快实验实训与学科竞赛基地建设,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

2.加大加快与企业合作办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积极开展各种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丰富社会经验。

3.设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创新实验班与卓越工程师计划,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学生按需选择课程,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实行导师负责制。

4.设置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在不同年级设置创新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自主申报科研项目,对项目进行评比与公示,择优入取,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制药领域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

5.培养创业人才。开设创业教育教学课程,提供配套政策满足学生创业需求。湖北工业大学完成了创新实验基地和创业园的建设,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了“点-线-面”逐层递进、“创业教育+专业教育”逐步融合的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体系,较好地实现了省属理工科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善创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目标。

6.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组织爱心联盟,积极践行“立德修身”工程,实践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奉献大爱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散孤寂等活动。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与责任心。

三、小结

基于“721”模式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大势所趋。其目标是培养能适应中国现代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化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具有新药设计、药用辅料开发、医药中间体及其他相关技术研发、工厂设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素质的研究开发型和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制药及相关企业工作。针对这个目标,我们进行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实践,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专业技能大大增强。

[ 参 考 文 献 ]

[1] 付春生.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155-157.

[2] 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21-27.

[3] 张翔云,谭琦耀,劳传镜,等.广西区域经济背景下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学术论坛,2011(12):220-224.

[4] 王明华.我国高校三学期制变革的特征及其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8.

[5] 马跃,王瑛慧.厦门大学为何再度推行三学期制[N].光明日报,2004-07-08.

[6] 赵秀敏.多学期制应当慎行[J].高等建筑教育,2006(7):31-36.

[7] 曹红,王宁,邢爱江.三年制高专护理药物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2(8):98.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 篇4

基于专业个性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工程素质的培养

根据电子信息专业在国内办学形式和自身专业实际.提出了基于学生的专业个性全程化地培养和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有效地解决了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在现有条件下和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并以其独有的优势迎合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社会竞争能力,为尽快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 者:蒋冬初 何飞 舒辉球 JANG Dong-chu HE Fei SHU Hui-qiu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系,湖南,益阳,413000刊 名:高教论坛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电子信息 专业个性 全程化 工程素质 地方高校

工程管理学专业简历 篇5

户口所在: 清远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70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60 kg

人才类型: 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 施工员, 工程监理, 工程造价师/预结算经理

工作年限: 0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一个星期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深圳,清远

工作经历

毕业院校: 广东海洋大学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其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对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模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同时根据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其发展的建议。

1. 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况

( 1) 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学校与企业的需求制订合适的机械专业培养计划,最终实现对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有效地结合学校教育与实训工作。

( 2) 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项特点: 其一,结合了理论与实践。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进而获得实践能力。最终,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得到提升。其二,合理配置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设备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两者的结合,学校的资源利于企业的科研; 企业的资源利于学校的教学。其三,保证了学生由学习生活向职业规划的转变。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结合了产学、工学与产学研等诸多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就业需求进行学习,进而为职业规划提供保障。

2. 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 1) 学校方面的问题。学校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学校对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完善; 学校在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与企业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未能达到合作教学的需求。

( 2) 企业方面的问题。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企业的配合,但现阶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校企合作的模式缺乏主动性,未能认识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过于关注短期利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长期才能获得效益,企业对其兴趣不足; 同时,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较少,致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缺少责任感。

3. 实现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 1) 学校转变教学模式。学校要逐渐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转变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办学效率的提高; 同时,学校要完善教学理念,按照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学改革。机械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实现专业的拓展,为企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双方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保证持续合作。

( 2) 企业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企业要重视人才的重要性,企业的人才影响着其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将其视为一种投资,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对其教学计划、考核标准与实训规划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最终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并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 3) 实施监督和评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估,通过国家、社会的监督,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扩大其影响,逐渐为国家、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同时,通过可靠的、科学的评估,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与创新,进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 篇7

一、夯实基础,加大交叉课程选修课的比例

实际教学中, 要明确培养学科交叉的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的方向在哪里? 前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的一句话道出天机,他指出:“下一次划时代的创新来自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及工程学领域的大融合。”当然,他说的比较概括,具体对生物学来讲应该是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生物信息学相关学科, 与物理学结合的生物物理学相关学科、与材料学结合的生物材料、生物仿真、生物电子等相关学科,这些学科应该在选修课程中体现。当然,加大交叉学科选修课的比例并不意味着忽视专业课, 要求进行专业课有机融合。特别是许多专业课的生物基础知识部分是重合或相似的,这部分课时可以集中到一门课中,其他课中可不再重复讲授。只有让学生了解当前更多前沿学科,多与能源、材料、机械、信息等理工学科交叉,才能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技术专业的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当前,许多国内外著名高校已经在非生物技术理工科专业中开设生物技术课程, 如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都为非生物学专业开设了一门或数门生物学课程。作为生物技术本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以体现其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将专业技能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科, 对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往往不仅涉及一门学科知识, 而是多门学科综合的问题。这就要求生物技术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学生在掌握多学科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培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方式, 从而在实际实践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这就要求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中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内容要兼顾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现同其他学科间的结合点,培养学生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的融合应用。以生物技术为主,把不同学科相关内容整合为综合性实验项目, 培养学生融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生物技术相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团队的构成上, 兼顾不同教师的专长和研究方向进行队伍构建,可以邀请其他相关学科如计算机、物理、化学、环境等学科的教师参加教学团队。优先设立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交叉学科实验研究项目,以科研课题带动实验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当然,强调与生物技术相关交叉学科是建立在生物技术本专业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的, 不能因为交叉而弱化生物技术专业的主体地位。

三、培养立足专业,多科融合的创新思维

近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转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创新能力强弱。最近国家在不同层面上鼓励创新创业,对于国家新兴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技术产业更需要培养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大学生正是接纳新思想、新理 论、新技术 的黄金时 期 ,在这个阶 段要为他 们播下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种子,将使其受益终身,也是对国家支持教育的最大回报。要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交叉学科融合的创新思维,立足创新思维的八个特征,即独立性、敏感性、想象性、联动性、多向性、跳跃性、顿悟性、逻辑性。这八条里面的“联动性、多向性、跳跃性”本身就体现了多学科多知识的融合交叉。为培养学生的多学科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学中对现代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或经典实验,挖掘其中多学科背景的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2.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通过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3.注重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参加实践教学过程,通过学生主动查阅生物技 术专业以 外的与实 践课题相 关知识解 决问题 ,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 本专业问 题的创新 思维方式。

国家经济转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都需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而学科交叉正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只有紧跟时代和本学科前沿发展的步伐,建立立足本专业、注重学科交叉、主动寻求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充分体现生物技术专业新兴学科的优势, 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摘要:学科交叉是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源泉之一。本文从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制定的多学科设置、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思维培养三方面,对构建基于学科交叉的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1+1+1”模式 建筑人才 技能培养 职业素养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84-0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工学结合为重点,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建筑业来说,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对现阶段人才需求、办学条件和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办学,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及建筑类专业高职教育的新模式,笔者提出基于“1+1+1”模式的高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重新安排高职三年的总体教学安排,即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方式,从完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等方面入手,开拓一条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道路。

一、“1+1+1”模式提出的原因

以往“在校学习+基地实训+企业顶岗”的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专业课教学课堂上,老师们苦于学生没有实际经验甚至没有任何感性认识,难以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而许多高职院校校内没有理想的认知场所,去施工现场参观又不可能与教学内容保持同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学生一旦出去顶岗实习,虽然动手机会多了、学习实践技能方便了,但是普遍反映专业理论知识跟不上,基础训练不扎实,懊悔没有珍惜学校学习时间,纷纷表达出再回学校补习的强烈愿望。

二、“1+1+1”模式的内涵

“1+1+1”模式是指:第一年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专业技能训练,第二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第三年再回到学校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理论。

“1+1+1”模式打破了传统的“2+1”模式,就是将在校期间前两年分为两个独立时间段,本着“理论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原则,着重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加大专业技能实训课时量,并通过专业技能实训不断完善专业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1+1+1”模式不是第一年在校学基础和理论,第二年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训练专业技能,第三年在企业实际顶岗实习的模式。

“1+1+1”模式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教学和实训资源、更多的实践工作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第一学年基于“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为第二学年顶岗实习打好基础。通过第二学年的专业技能实训,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触到与企业相同的生产工作过程,加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更好地进行工学结合。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工作,在企业文化中体验,在师傅的带领下学习,这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养成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年当中,对职业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得到了现场磨炼,学生还未毕业即开始与企业全面接触,使得学生毕业后起点较高,能够更好地融入企业中,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第三年返校学习,学生能够带着更加具体的问题去听课、再训练,其主动性大大加强,学习效果也会成倍提高。

三、“1+1+1”模式的改革内容

(一)重新调整总体三年教学计划。以往传统的“2+1”或者“2.5+0.5”模式下,三年教学计划都是按部就班、环环相扣,从基础课到专业课、拓展专业课的老思路设计的。在新的“1+1+1”模式下,必须打破常规,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历程,设计的教学计划必须体现“两个体系、两个层次”的思路。

“两个体系”,即建立入学第一年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毕业前一年的较复杂专业课体系。基础理论课程体系要求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常识、通晓基本理论和方法;较复杂专业课体系要求尽量做到精简、有针对性,老师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更加用心。

“两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和专业理论层次。两者既区别明显又有密切联系,各自目标明确,任务清晰,两个层次必须互相呼应,既有传承又有提高和针对性。必须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场经验,在教学手段上要更加丰富一些,可以把更多的专业知识重新组织,通过具体工程案例进行讲解。

(二)真正落实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有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顶岗实习实际效率不高,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新模式下,老师在安排实习计划、实习内容、实习任务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做到简单、有效,让学生真正深入实习岗位环境即可。例如,资料员岗位,学生只需要完成一个项目工作过程、了解本岗位最常用技能就行,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培养的良好时机,为第三学年进一步学习和毕业后真正上岗打下基础。

(三)夯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高职教育的局限性,在校期间无法实现大面积的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无法涉及更多的工作岗位具体基础理论。学生在企业遇到了某些专业知识,脑子里一片空白,极大地影响了其工作开展。以建筑施工技术为例,涵盖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太多,老师只能教授基本的、重要的、常用的知识点,某些“四新”技术根本无法跟上施工现场的步伐,特别是装饰装修工程的工艺更多、发展更快。因此,作为高职建筑专业教师,只能进一步将现有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优化、提炼,使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四)强化缺失的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必须不断加大力度。学生通过中间一年在企业的实际锻炼,普遍感到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不仅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而且岗位技能也存在缺失。以CAD绘图为例,生产一线的要求更加严格,涉及的专业图纸内容更加宽泛,对学生的基本技能是一项挑战,会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压力,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进一步强化缺失的技能训练特别重要,从日常CAD绘图教学手段方法入手,大胆引入工程实际图纸,从简到繁;特别是第三学年,必须加大练习力度。

四、“1+1+1”模式的改革手段

为使基于“1+1+1”模式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对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做出大胆的改革。

(一)适应新模式的教学管理改革。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校企教学管理领导小组,由企业方负责跟踪、监督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与教学质量的管理。特别是企业的师傅参与到教学管理当中,可以有助于更加真实地评判学生学习效果。

就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来说,必须重新建立一套相应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控制好第一学年的基础教学环节、第二学年的校外实践环节、第三学年的提升教学环节三个部分,协调好内部各教学部门的工作,协调好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

就专业教研室管理来说,在教学任务分配、专业教材选择、各类教学资料,以及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的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必须重新做出相应的规划调整。

(二)新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建设创新。积极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整合理论及实践知识,重点围绕满足企业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来设置核心课程,压缩及精简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时量,将传统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验证性实验实践课程,转换为实际应用的技能技术操作训练课程,突出“理论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原则,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打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从案例提出入手,大胆分解课程内容,围绕工程实际任务去重新组合,进一步完善项目教学法。这样既教授了理论知识点又有机融入工程运用,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去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

在课程深度上,可以分前后阶段,即一门课可以分为基础部分和深化运用部分,前者安排在第一学年,后者安排在第三学年,便于学生上手快以及毕业前的专业知识提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三)更高要求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因此一方面可以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在企业进行长期的工作实习实践,轮流到企业进行半年至一年的挂职锻炼,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和课题研究等,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校内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技能练兵活动,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采用以老带新、互帮互助等手段,培养出一批专门技能型实训教师,以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满足“1+1+1”模式的“职业性”要求。

把专业技能放到岗位考核重要的地位,与个人待遇挂钩,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激发每一位专业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综上,“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想把握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合理调配了教育教学资源,强化了专业内涵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体现了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课桌即岗位、学习即素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当然,实施和推广这一创新模式,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予以大力支持,国家给予相应政策。“1+1+1”模式是一种有益而大胆的尝试,一定会推动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向更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红,曲涛.试论高职1+1+1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6)

[2]吴俊.基于1+1+1模式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2(9)

[3]彭海学.对高职院校“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4]商凯.中山火炬职院“1+1+1”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21)

【作者简介】易 斌(1967— ),男,在职研究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兼专业负责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研究方向:建筑施工技术与专业教学。

上一篇:最新的五年级读后感作文下一篇: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