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培养目标是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精选14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1 本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设置现状及改革思路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院老牌的计算机专业之一,但通过对我院近三年毕业生(2010届、2011届、2012届)回访后发现,毕业生对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评价中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课程内容陈旧,与实践脱节(占调研人数71.43%),以及与实际工作适应性差(占调研人数57.14%),如图1所示。毕业生普遍感觉专业设置特色不强,相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大多数同学57.14%1觉得本专业像“万金油”,什么都学过,但什么都不精。觉得本专业像“万金油”,什么都学过,但什么都不精。
作为国家级示范高职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也曾存在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网络、软件等专业并存的情况,该专业也曾面临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特色不明确、毕业生求职竞争力不强的困境,经过专业改革,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将专业特色锁定在了智能楼宇方向,在明确了专业方向和特色后,该专业被列为学院示范建设重点专业,之后被列入了教育部和财 ,政部确定验收的重点建设专业。政部确定验收的重点建设专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从一般性转变为具有某些行业特性。“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多年来逐渐成为众多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面向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设置时高职教育的首要问题,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纽带,是学校能否主动、灵活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切入点。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在对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高职教育的市场定位。
2 本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人才需求存在着脱节的现象,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这些毕业生除了极少数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维护工作或者软件开发机构外,绝大多数并无优势,在能力方面缺陷明显,专业水平并不高。这是因为高职学院都相继开设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专业设置重复,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专业优势。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突破移动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局域网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应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我国已进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快车道。2010年3月,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等十大领域重点部署。因此,移动通信、物联网应用人才也已经加入到IT产业发展中最紧缺的人才行列中。随着IT业的快速发展和IT技术向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专业改革,尽快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本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应面向移动产业发展、以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为特色。
通过召开行业专家座谈会,邀请企业第一线的技术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通过激烈而富有成效的思维碰撞与归纳总结,凝练出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表1)和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表2)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知识点、技能点。
本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专业方向分为两个方面:
1)培养具有物联网基本理念,具有物联网行业对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物联网系统构建与集成能力, 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应用实施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能从事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服务于移动互联网行业,适应移动互联网软件测试、终端界面设计、终端软件开发、终端产品测试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 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既要解决高职学校专业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又要适应区域产业结构需求、兼顾各高职学校专业特色和可持续发展。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继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创业能力;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其职业生涯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与多样化社会相适应,实现职业教育办学功能多样化,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学生从入学到高职生、再到职业人的转变,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距离”。
1.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都离不开计算机,使得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伴随着计算机使用功能的不断开发和世界IT业泡沫经济的出现,对计算机人才需求逐渐趋向实用性和多元化。经济的发展虽然让就业环境变得相对宽松,但在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使用讲究实用,没有一技之长、实践能力弱的人在当前社会找到合适工作谈何容易。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2002年前曾一度非常抢手,然而近几年来的毕业生却往往坐冷板凳。究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已是一项基本技能,普通人也可以简单操作计算机,所以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需求和专业度在不断提升,可是目前大多数中职毕业生还只是局限于会简单的应用操作,没有专业特长,因而就业时专业优势就显得不够明显;另一方面,虽然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了十几门专业理论课,但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不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与用人单位要求差距较大。基于以上原因。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逐渐成了学校推荐就业时的困难群体。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要解决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而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问题
2.1 计算机专业内部分工不够细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计算机专业内部专业划分与工作分工日益细化,对计算机毕业生专业技能方向的要求也越来越专门化。据某中职院校对近二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就业的岗位根据比例从大到小分别是:信息收集及数据处理(19%)、计算机销售及技术支持(12%)、办公文秘(9.5%)、图形图像处理(8.3%)、局域网维护与管理(4.5%)、网站管理与维护(2%)等,以上岗位比例之和大约5 5%左右,而其它占45%左右。虽然只是某个学校的数据,但可以说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细化。以上各个领域对技术要求差距很大,相关性不强,但都有人员分布,表明岗位和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这对大多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课程设置不科学
某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如下:一年级开设有 《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基础》、《PHOTOSHOP》、《网络技术》、操作系统 ;二年级开设有《VB》、 《网页制作》、《FLASH》、《CORELDRAW》、《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从开设的课中可看出课程类型非常多,有数据库类、操作系统类、网络类、图形处理类,可以说门类非常齐全,属于典型的“通才化”的宽领域培养目标定位。目前中职主要采用“二加一”形式,二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公共基础课占不少学时,专业课学习时间有限。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方向能力不突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全而不精的状况,走向社会,无法快速顶岗,无法适应企业岗位需求,这与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是相悖的,这种现象受传统的课程体系观念影响太深并且普遍存在,需要教育部门及时纠正。
3.解決措施
3.1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率先吸纳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现状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学校应立足学生素质这一现实和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情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正确定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不同于电子专业的流水线,也不同于机械专业批量生产的车间,其岗位技能具有较强的行业相关性。因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能是同起点、同规格,必须面向职业岗位差别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计算机软件的“白领”,是不现实的。但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单设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中、初级应用型人才。
3.2开展技能兴趣小组
为适应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多元化的需要,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突出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学校可根据岗位技能培养需要开设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实行专业到时负责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特长培训,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真正掌握适合当前社会的“一技之长”。根据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学校可以开设网页制作、办公自动化应用、软硬件维护、三维动画设计、组网技术、VB编程、数据库操作、图形图像处理等技能兴趣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以及未来从业需要自主选择兴趣小组。学校需要让每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技能兴趣小组。为确保每位学生的实践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指导,每个兴趣小组人数以5~15人为宜。
3.3 拓展课外技能训练场所
课内的实验训练形式基本是任务式、作业式,训练内容都是教师事先设定好的。而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不尽相同,岗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因此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面向职业岗位参与实践。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校可以把技能训练场所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面向职业岗位有针对性地实践。例如在学生入校后就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以由学生本人、家长或学校出面分别跟学校的文印室、计算机房及校外的打字复印店、电脑公司、摄影楼、网络公司等进行合作,联系搭建实验基地。第一学期鼓励学生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这些合作的实验基地做调查、打下手,帮助其了解计算机专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各工作岗位职责及岗位工作流程、计算机相关的使用及电脑附件产品种类等等。例如到学校文印室可以了解复印、打印、印刷全过程及相关外设的使用,熟悉纸张种类,提高打字速度,了解各类文档的排版技巧等;到摄影楼实践的学生可以熟悉摄影相关的产品、图像拍摄处理过程及熟悉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等;到电脑公司实践的学生可以认识更多电脑产品,了解计算机发展动态及各种软件的应用领域,以及熟悉计算机的维护维修技术,接触基本的计算机营销技巧等。
4.结语
培 养 方 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包括计算计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服务行业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通识知识要求
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民族振兴精神,愿为祖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
2.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追求卓越,具有在计算机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积极探索人类社会中目前还无法解决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问题。
4.遵纪守法,遵守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切法律法规,遵守软件著作权保护法,了解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有关的法规。
5.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
(二)专业知识要求
1.掌握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4.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具有获取新知识的基本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专业技能要求
1.操作系统
具备对操作系统相关高级理论和实践的专业知识和深入理解,对各种UNIX、Linux、Windows以及多种嵌入式和实时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底层机制和核心技术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理解。对操作系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着广博的知识和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牢固掌握操作系统开发相关的技术细节。
2.系统管理
具备Windows操作系统在单机和服务器环境的使用和管理知识、UNIX类操作系统在单机和服务器环境的使用和管理知识、Web服务器管理知识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知识。
3.网络技术
牢固掌握种种网络相关技术,对TCP/IP网络的理论、体系结构和实现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对常用的RFC标准和实现有深入的理解。能在UNIX、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网络应用开发。
4.数据库技术
牢固掌握关系型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的相关理论,对Oracle、SQL Server等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机制有较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标准SQL语言。
5.企业级技术
对企业级应用的思想和技术要点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各种中间件技术,熟练掌握.NET等企业级的开发技术。
三、主干学科、课程与特色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干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数据结构、数字逻辑、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编译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ASP.NET网络编程、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ORACLE数据库管理、医学信息学、软件测试、Linux内核及驱动开发等。
四、学制、成绩考核、毕业要求及学位授予
1.修业年限:标准四年,学习年限4~6年。
2.成绩考核:所修课程均进行考核,具体执行按照《长沙医学院学分制实施办法》、《长沙医学院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和《长沙医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手册》的有关规定。
把握主线:教学的规范性与艺术的自由性
提纲:
1.对于教师能力培养。从本人的角度出发,为了增强学校师资建设与课程建设,为了教学质量更高,而本校的商业插画师资太过薄弱,但是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学校基本没有一个专业的插画教师,由于本人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所以想提出去深造提高的学习想法,申请明年暑假期间能够外出学习培训。本人想培训的课程叫商业插画,培训回来以后可以任商业插画、PS软件、造型基础、无纸动画等课程。
2.课程建设。本人担任课程是原画设计、动画原理、分镜头设计、场景设计、动画设计等二维课程为主,本人觉得学校既然已经分了二维班和三维班就必须区别这些课程设计。在课时量方面我个人认为原画和动画原理和动画设计是二维方向的主要课程,课时量必须增加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到更精湛的技巧。课程方面有些课程可以合并如动画造型一动画造型二这样的课程就不应该出现。建议大一的时候把素描色彩速写这些基础打好。大二侧重点培养软件等专业方面的知识,最后三个月进行加强训练与社会接轨。
3.工学结合。积极的引进校企合作的项目,给学生增强专业技能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我建议可以利用学生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专业项目的制作。顶岗实习完全可以由学校引进项目由学生完成。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厚学网合作的网站http:///xuexiao/37394// 通过在厚学网报名学费可优惠
1 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学生就业对口情况可以大概率反映学生专业能力,根据我院2013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来看,从事专业对口有50%左右,而从事与专业相近有20%多,还有小部分学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而从学生参加应聘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对于部分专业理论不扎实、专业操作能力低的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困难,要费很大努力及周转才能找到一份工作。但对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况且选择机会也比较多。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毕业生专业能力是用人单位招聘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人单位非常的看重。因此,专业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存在的不足
从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生都能掌握,甚至有一些学生还具有一定的程序开发能力,但与企业需求的专业能力的应用还是显得学生存在专业能力不足。
1)基本操作技能不熟练,专业操作能力不高。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够重视办公类软件、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缺少对其的操作和训练;而对系统安装与维护、硬件安装、网络组建、网络布线等方面实践也不够认真对待,动手能力不强,甚至个别学生制作不好网络水晶头,以至这部分学生应聘计算机软硬件销售公司时候没有办法录用。
2)分析程序能力及编写程序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学生平时少阅读程序,加上少上机调试和少编写代码,缺乏程序的分析和编程能力,导致实现程序功能时没有足够能力完成。
3)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不足。大部分学生由于专业技术不精,经验不够,有些学生仅停留在模仿课本例子的水平;有些学生在开发具有前后台程序时,只会进行前台界面设计,后台设计部分就不会了,或者在访问后台数据时却连接不上或访问出错,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总的来看就是其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不足。
3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具的专业能力
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类型的培养目标,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去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是能力的表现和素质体现,是三者的基础。素质是工作的基本素质,具有的责任心。能力是核心,是人才特征的最突出表现,因此,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应着手培养具备的如下的专业能力。
1)有较强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能够熟悉软硬件安装及系统的维护,能组建网络、管理和维护等能力;
2)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和数据应用能力;
3)具有较强的网络编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4)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
5)较强的系统设计与开发以及维护能力。
概括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专业能力,分别是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分析思维能力、算法设计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4 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我们从多方面对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进行探索和实践,从2010级和2011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看,成效是显著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有:
4.1 改革旧的教学体系,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1)改革旧的课程体系结构,建立实用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将整个课程体系设置成五个模块,分别是“公共课”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其中“公共课”模块有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个模块。“专业课”模块又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各模块的课程设置要体现该功能模块整个课程体系中所承担的培养任务。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体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等能力;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的能力,等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专业学科基础课”模块是培养学生计算逻辑思维和学科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程序设计思想等;专业必修课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算法分析与设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专业选修模块又设置“软件工程方向”及“网络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的不同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以便培养学生掌握多方面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实用的编程技术以及系统开发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就业需要打下坚实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对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的技能以及加强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2)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扎实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
除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外,我们还增加了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比重,对应用型学科课程及专业课程都开设课程实验或课程设计,相对减少理论学时,加大学生对基本操作、综合设计类课程的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
3)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要,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着重对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除了更新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外,还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增加目前较流行软件开发工具,如C、C++、C#、ASP.NET、JAVA、JSP、J2EE、Android等开发语言,让学生学习以便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同时,我们还对课程设计中大项目,进行分小组完成,要求组内成员分任务合作完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2 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为专业能力学习奠定基础
培养应用型专业能力人才,必须具有完整专业知识结构体系,那就必须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我们通过学科基础课模块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如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数学类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数学知识。通过专业基础课模块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如开设C++、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及算法分析与设计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分析、设计等步骤,并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来训练学生读写程序的能力。通过专业必修课模块的课程使学生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及步骤,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理论知识与综合设计能力,如开设软件工程、网站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络编程等课程。
4.3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通过开设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专业实习等环节加大对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比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1)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基本操作能力是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包括办公软件、常用工具软件、硬件安装和系统的维护、局域网的组建、网络线制作及布线、网络的维护、常用图形处理和动画制作等使用能力,通过开设办公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相应的课程和课程实习来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操作能力。
2)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算法分析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解决专业问题而采用算法;而编程能力是体现学生的编程能力强弱,良好的编程能力是作为软件开发人员必须具备的。在校期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算法分析与设计能力、数据库的建立及编辑操作能力、模块化程序设计的理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网络编程的能力、掌握C/S模式和B/S模式的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开设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JAVA、JSP、ASP.NET等课程的实验及课程设计来训练学生实操能力。此外,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市级、省级软件设计大赛等,以便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
3)程序分析与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课程设计和综合实习等实践课程,每个学期开设一至二门的课程设计或综合实习,除了要完成具体的程序设计外还要上交课程设计报告,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提高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外,同时也能提升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4)任务和项目驱动,培养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和一个网站建立,这两门课程放到动态网页设计及网络数据库中进行,作为大作业考核学生开发程序的能力。经过10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从学生毕业设计中看出这功效还是挺好的,学生综合开发系统能力显著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有所提高。
4.4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活动,校企合作可以做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局面,最近两年我系跟澳翔科技公司的合作,对学生进行Java、.NET、Android程序开发的培训,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和系统开发流程等,学生专业能力明显提高,综合开发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经过近两年实践表明,采用上述方法和途径等方面的培养学生是有效,能有效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
5 结束语
摄影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未来行业对摄影人才的需求正逐年增加,尤其是新兴的互联网经济对图像处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端摄影人才已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于是,高职院校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的分析对摄影专门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摄影的商业功能日益凸显。各行各业对摄影图像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带来对职业化摄影人才的广泛需求。社会的需求变化和和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等实际情况,促使摄影摄像技术人才培养方向的主动调整:①从单一地拍摄人才培养扩展到图像素材采集、图像处理、图片编辑、影视后期制作、影视包装等综合性制作人才培养。②学生就业从单纯面向商业影楼扩展到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广告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等企事业单位。同时,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工作岗位也由传统媒体和商业影楼扩展到影视文化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商业影楼、广告公司、杂志社、报社、企业策划部、事业单位组织宣传部和专门的电子商务企划和包装机构。就业岗位出现了网店摄影师、微电影摄像师、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数码设计师、影视编辑及企事业单位策划、组织宣传人员等。
根据对石家庄以及周边地区婚纱摄影行业和儿童摄影机构的实地调研。虽然极具商业色彩的婚纱摄影行业进入中国已有30年之久,但河北省在该行业上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甚至也不能和西安、成都、武汉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西部城市相提并论。加之京津两大直辖市对人才的吸引,导致河北省包括省会石家庄和其他地级市该行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专门的摄影摄像人才和熟悉商业摄影机构运作的技术人员缺口很大。目前,该行业在河北省仍旧以国际婚纱摄影集团的直营店或连锁店为主要载体,具有原创性的本地影楼虽然数量巨大,但人才储备完全依赖于教学和师资、生源相对脆弱的培训机构。近年互联网商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如淘宝摄影师、网店图片编辑与产品包装等。于是,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结构成为各院校或培训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培养具有摄影美学修养和摄影摄像技术、影像后期处理技术等影像制作行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摄影摄像基本技术和影像后期制作的基本技能,能从事艺术人像摄影、广告摄影、图片编辑、策划宣传、数字影像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需要掌握素描人像写生、色彩风景写生等基本知识,具有一定造型能力;掌握摄影摄像设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摄影构图、摄影用光等摄影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掌握摄影摄像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能力结构则包含了独立进行摄影摄像的能力、从事影像后期制作的能力、从事图片编辑与制作的能力、从事影视广告短片制作的能力、自主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立足商业影像技术前沿,数字技术与影像制作结合,实践与理论并重;着力拓展技能素质,兼顾影像艺术感觉与专题意识培养。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应该包括: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专业素质结构。其中专业知识结构包含:①摄影摄像基础知识,支撑课程涵盖了美术基础知识、平面构成知识、摄影摄像器材原理、摄影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摄像技法与表现等专业基础知识;②专业知识,学习内容包括摄影美学理论与作品分析、灯光组合与人像美化技法、摄影构图技法与实践、影视画面语言分析与实践等;③专业相关知识,学习内容有媒介与传播案例分析、形象设计与美姿造型、采访与写作实务、影视作品鉴赏等。职业能力结构包含:①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其中人像摄影策划与实践和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技巧为专业核心能力;展览策划、海报设计与专题制作为专业拓展能力。②职业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数字影像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摄影图像的分析与鉴赏、人像摄影的策划与创作能力和图像专题的策划与宣传推广能力。专业素质结构包括身心健康、道德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要求摄影摄像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地人生观;自律性强,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备较强的图像理解能力和运用软件进行影像后期处理和图片编辑技巧,从事摄影摄像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等。
总之,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且时效性强,发展速度快。为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市场需求做到无缝对接,在教学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通过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项目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目的。教学上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结合,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教学工作紧紧围绕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展开。调研数据显示,婚纱摄影、儿童摄影是摄影行业的“刚需”。而新兴的淘宝摄影也占有较大的比重,且呈上升趋势。所以,在教学工作思路上,一方面严格按照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特色制定指导思想;一方面尽可能地在教学工作中——即每堂课上都体现工作特点。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能力结构的分析,着力强调实用性和市场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性。每门专业课都尽量以真实的案例和项目进行分析引导,紧密结合市场,联系实际项目展开课题或作业,使学生一开始接触专业课程就处于工作或岗位的实践操作状态。这样,摄影摄像技术人才的培养就会逐渐科学化、实用化,真正为经济建设服务,为自己的人生拓展更为广阔的天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考核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设置,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对学生在电工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
一、考试方式、题型及分数比例: 考试以笔试方式进行,实行100分制。
考试题型包括:是非题10分、选择题20分、简答题30分、设计分析题40分。
二、考试内容
1、安全用电基本知识
2、电工工具及仪表的使用(1)验电器(2)电工刀
(3)万用表(欧姆、电流、电压)(4)钳形电流表(5)兆欧表
3、室内照明线路操作技能
(1)1只单联开关控制1盏灯接线原理图
(2)2只单联开关分别控制2盏灯接线原理图
(3)1只单联开关同时控制2 盏灯接线原理图
(4)双联开关控制1盏白炽灯接线原理图
(5)日光灯电路接线原理图
4、常用电气元件的认识
组合开关、低压断路器、熔断器、接触器、热继电器、主令电器(包括控制按钮、行程开关、万能转换开关和主令控制器等)、时间继电器等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用途。
5、基本控制环节的设计与分析
(1)接触器按钮双重联锁并设有短路保护、过载保护和欠压保护的电动机正反转控制;
(2)三相异步电动机星三角形降压启动及能耗制动;
1、第一年两学期的公共基础课课时偏多,专业平台课课时较少、课程较少。
2、单片机技术与应用课程较难,涉及专业基础课较多,特别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相关知识应用较多,且都是偏理论原理性,之前只学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在知识储备上还不够,学生学习单片机会比较吃力。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 教学规律 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因其就业面广,需求量大多年来稳居各专业招生规模之首,在经管类院校中会计学院(会计学系)也往往是在校学生最多的院系。但是不同院校会计学专业师资力量、生源素质、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有差别。目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应用型、研究应用型(应用研究型)、研究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又产生不同的教学要求与方法。本文主要根据作者20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方法。
1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基本法则
“应用型”会计人才即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989-1996)提出的满足日益发展的会计职业界的需要而培养的人才,他们以面向会计职业界为主,主要从事各类经济组织的账务处理、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等日常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管理与决策工作,为企业内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按照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要求,面型会计职业界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在大学教育中应培养锻炼三种能力:
(1)技能,包括沟通才能、智能才能和人际才能;
(2)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
(3)专业认同,即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乐于建立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和价值观,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国际会计联合会关于会计教育也明确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的态度和方法。
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会计制度开始与国际接轨,作者相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也应该向世界高水平看齐,需灌输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和国际会计联合会所倡导的会计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中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了使中国会计教育能培养 “应用型”会计人才从业所需的各项知识和各种能力,作者认为此目标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应体现围绕能力培养展开教学的特点,即贯彻“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素质技能=应用能力”的教学法则。也就是说,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该以传授学生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深刻理解和遵守各项从业规则,具备从事实务工作所需要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为核心。
2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具体方式
课堂教学无疑是学生集中掌握专业知识、体会从业规则、训练各种能力的重要场所。成功地组织课堂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长期以来,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以“填鸭式”教育为主,体现为教师在讲台上自编自演,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是需要改革和突破的瓶颈。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至少要求灵活运用以下四种教学方式: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障碍式。
启发式教学主要适用于对专业知识的讲授。它是由授课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跟随老师的点拨一步步进入较高的层次。专业知识大多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如果仅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而启发式教学由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抛砖引玉,则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最终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理解了各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
合作式教学主要是对从业规则的传授。它由授课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一个具体事项的实务处理,让学生在处理过程中体验应该遵循的从业规则,并留下深刻印象。从业规则是会计工作中必须遵循基本规范和要求,包括法律法规要求、职业道德要求、内部控制要求等。这些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满堂灌”的方式显然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而通过合作式教学,将各项规则寓于实务流程之中,不仅能使刻板的规范生动起来,而且学生能体验到遵循规则的重要性,从而为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会计职业界人士打下基础。同时合作式教学也能加强对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在分工合作中完成。
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主要适用于对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的综合运用。它由教师将会计实务中的典型案例搬进课堂,由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的某个角色,现场全真模拟再现案例,一方面拉近理论与实务的距离,另一方面让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的程序和要求将在下一个问题中专门分析讨论。
障碍式教学主要适合于拔高学生知识水平,在从业规则框架内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它主要由教师设置一些难题,学生给出解决答案。比如,作者曾经将学生分成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供应者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两类,外部信息使用者又分为债权人(银行)、投资人(大股东,小股东)、审计人、政府监管部门、税务部门等。作者自己充当企业CEO,财务报表披露前只有CEO和内部会计人员了解实情,所有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并不知详情。CEO将融资目标、股票市场反应、合理避税、需要的审计意见类型等明示内部会计人员,然后要求内部会计人员和各外部信息使用者从各自职业角度完成自己的工作。内部会计人员需在如何处理从业规则和CEO命令之间做出选择,并向各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表。各外部使用者在收到报表后出具自己的意见或做出自己的决策。事实证明障碍式教学是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情操、执业谨慎态度、沟通表达能力的大检阅和大提高。
3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
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是目前几乎所有应用类专业教育中非常受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作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根据涉及知识的综合程度可以分为综合参与式与单项参与式,综合参与式是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集中到一个较大的案例中,全面培养和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水平、职业道德态度、创新性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单项参与式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要点,通过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变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会计实务,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要点为通过思考总结等方式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3.1 综合参与式的教学要求及运用
(1)综合参与式的教学要求
综合参与式教学因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案例综合性强,需要充分准备与全面筹划,它可以分为案例准备——案例实施——案例终结三个阶段。
案例准备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质量标准:
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案例要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加工、整理、提炼而成,力求在实施阶段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忌主观臆想,随意杜撰;
2)时效性。时效性是指案例应该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事项,切忌一个案例使用多年,缺乏时代气息;
3)综合性。综合性是指案例应该能将会计实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等涵盖进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切忌简单举例或照搬实务;
4)启发性。启发性是指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运用能够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将感性的案例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将特殊的事项扩展到一般的规律。准备高质量的案例要求教师深入到各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部门调查研究,搜集原始素材,然后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形成简明扼要、表达清楚、内容丰富、启发性强的案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案例实施阶段主要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实施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提前熟悉案例。教师一般在案例课前一周左右,通过网络课程、邮件、纸质文件等方式将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内容;
2)组织讨论案例。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学生是讨论的主角,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3)汇报交流意见。案例讨论结束后,各组推出代表就案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允许不同意见的学生相互辩论;
4)形成理性认识。教师在学生充分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后,应进行补充和拔高,即对学生认识不全面或解决方案不合理之处做出补充和修正,和学生一起对反面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形成防范制度,对正面典型案例,考虑推广途径,形成一般规律。
案例终结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案例课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案例本身和案例教学组织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更好地进行案例教学做准备。
(2)综合参与式的具体运用
《中级财务会计》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会计政策变更问题,不仅涉及到会计理论、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等具体会计问题,而且涉及到公司治理、企业管理、资本市场监管与市场反应、企业与政府关系等诸多领域,很显然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把此问题讲到位,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提前熟悉案例,我们发现课堂讨论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发表意见的欲望非常强烈。事后了解到许多同学为了能通过解决此案例提出的问题以检验自己专业能力,专门温习相关准则的规范要求,查找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当然,综合参与式教学方法因为工作量大,耗用时间较多,不宜平凡使用,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每个学期安排3-4次,效果较好。
3.2 单项参与式的教学要求及运用
单项参与式因其涉及的知识面窄、案例难度不大、针对性强,可以在课堂灵活穿插,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掌握本次课的重点,仿佛置身于会计实务之中,基本达到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基本模式与具体方法,但是这些基本模式和具体方法也需要随着外界环境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和追求是没有终点的。
参考文献
[1] 万晓文.2009.美国会计教育研究的回顾及启示——兼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06.
[2] 胡世强.2009.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
[3] 黄迎新,汪前军.2009. 实战型案例教学初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10.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及弊端
现阶段, 虽然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 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 仍旧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究其原因, 这跟学校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方向有很大的关系[1]。由此可见, 我国现阶段的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符合学生求职的需求, 我国高职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还存在很大的弊端, 例如学校在计算机教育中, 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型师资力量。教师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教学内容, 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对其进行创新与改善, 其对专业知识的设置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 学生之间缺乏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与教师之间也缺乏相应的沟通;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时, 教学针对性不强, 教学结构混乱,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情况不佳, 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学校在课程设置中, 没有按照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情况来对教学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 计算机发展方向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断层现象, 所以使计算机科目呈现出繁复性特征, 使得计算机教学出现杂乱无章的局面; 教师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过于陈旧,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 同时, 学校对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与课堂理论没有进行很好的融合, 学校只是按照传统的高校办学模式进行计算机教育, 对实践办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 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 造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
二、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要点
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 要注重职业能力与就业目标的结合, 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专业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所以,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成为计算机行业的新型技术型专业人才。学校培养的重心是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需要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创新技术相结合, 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以, 学校在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时候, 应该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 通过讲解计算机中的专业知识, 解决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学生对其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 教育学生要注重实践, 注重科技能力的转化;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育学生具备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及数据库管理等软件开发的相应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以及使用与维护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公关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为了实现以上所有目标, 学校只有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计算机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一) 加强岗位重视, 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岗位导向要求学校以某一就业模式为大的方向, 对学生进行就业岗位的专职培训或者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技能培训, 学生要学的知识点集中且相对较少, 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以及应用技术, 操作能力可以达到该项技术的要求, 那么, 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应该在课程的总体安排上, 根据不同就业行业以及不同岗位需求对学习的任务与方向进行系统的划分。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相应岗位的就业职责, 掌握一定的岗位应用技术, 所以学生除了要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 还要对具体岗位进行相应的了解。如要担任通讯测试工程师这一岗位, 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多种开发语言的软件、了解数据通信的核心技术、掌握通讯网络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要了解该职位的基本工作流程以及跟踪测试产品能力, 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 及时地投入工作当中。
( 二) 注重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教师在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教学的时候, 应注重对计算机实践方面的教学与引导。计算机是一个应用技术很强的专业, 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 因而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真正地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2], 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 应重视对教学方式的优化以及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时, 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对计算机的某些操作技能进行技术创新。以设计类的课程为例, 学校可以一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 一边让学生上机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实践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并运用任务学习的方式, 来强化实践操作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 三) 加大课程的建设创新力度
课程设置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对于课程的改革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核心。在对教学课程的创新中, 高职计算机学校应该注重专业技术的实践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创新性。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日渐迅速, 学生要想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 就要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机的核心技术, 同时对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也要进行细致地分析。在课程设置方面, 学校可以聘请新兴科技行业的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新兴科技的教育, 同时学校还可以安排新技术讲座课程, 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新兴计算机技术的讲解,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技术技能,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不断创新, 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合理建设与科学发展。
( 四) 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工学结合”是指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指学生可以在学校进行两年的教育培训, 后一年进行企业培训并进行顶岗实习。在暑期和寒假期间, 学校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去各个企业进行实习, 锻炼自己, 学校可以借助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教师在对高职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教育的时候, 应该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一切以学生为主, 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如,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可以加强课堂讨论, 利用相互讨论的方法, 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以便学生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同时, 在探讨过程中, 学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其发挥思维能动性, 来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支持教师, 让其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探索, 及时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将多种技术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及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全面实现对教学模式的高效创新。
( 五) 对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创新建设
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要按照企业的生产模式进行设计装修, 完善生产设备。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里, 学生不仅可以真正地了解具体的生产流程, 还可以在基地进行实际操作。这样, 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技能, 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3]。除此之外, 学校还可以建立虚拟的网络实训环境, 使学生在网络中不断进行学习, 这样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实训环境, 使学生进行实训的机会大大增多。
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可以对实训的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一方面是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校外企业实习, 使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专业技能, 进入相对应的企业, 学习相应的技能, 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学生培训协议, 使学生真正以一个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工作, 同时企业给学生提供住宿、薪酬等; 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 对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创新,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 还可以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双赢。
( 六) 加强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学校对教师可以进行 “双师型” 建设, 一方面, 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顶岗, 以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在顶岗期间与学校进行密切的联系, 这样就不会造成教师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的发生; 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 了解企业的相关技术与生产环节, 教师可以将这些技能带入课堂教学, 从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得到更加系统的理解[4]。另一方面, 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来学校担任教师, 这样可以将企业的最新技术与科技带入学校, 有利于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
( 七)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学校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影响着学校教学活动的方向, 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学校在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的同时, 应该注重其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同时, 在对计算机实践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 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分工合作, 通过确立考核方式各项指标, 建立起以教师、学生为主要参与主体的考核评价体系, 据此对学生提出发展性意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和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 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随之变的多元化,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能力, 注重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探索,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培养出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职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 不仅是满足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常武.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软件导刊, 2015, 01:190-192.
[2]张典兵.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审思[J].教育与职业, 2015, 16:18-21.
[3]叶凌波.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途径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 2015, 11:59.
1 概述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办于1994年,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共计培养学生余人。计算机应用专业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订了“联想IT专业共建—联想特色班”项目,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订单班”,主要面向联想集团及附属企业培養IT技术服务工程师。通过合作教学、服务站岗位实践、集团文化养成、职业资格认证、集团顶岗实习和就业等系列举措,实现了合作育人、订单培养、合作发展、互惠互利,为探索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 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企业建设目标
2.1 建立“六双五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六双(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带头人、双证融通、双向考核)五同(共同组织招生招工、共同制定教学文件、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实施技术服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2.2 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专业招生、企业招工、三方协议签订同步推进,每个试点班预计30人左右,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事项,合作企业就业率占学徒总数的80%以上,年度就业率达95%以上,校企生三方满意度在90%以上。
2.3 健全系列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技术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共建共享优质特色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联想班”实施“3学段4循环3轮岗”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开发岗位技术标准、课程资源、特色教材和培训包。
2.4 建设校企互聘共用师资队伍
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合作开展教科研立项、实用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专家进校培训和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任务
3.1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为确保现代学徒制试点顺利进行,学院与企业共同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试点工作重要事项,领导小组下设试点工作管理办公室和学徒制试点项目组,校企共同制订招生与招工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3.2 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探索招生与招工同步推进形式,学院与企业合作,在高考报志愿前进行招生招工统一宣传,并充分利用“高职单招”的有利政策,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薪资、福利、发展前景等,了解学校的办学实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企业双向选择,企业进行面试,单独招生考试和面试合格的学生同时具备学徒(准员工)身份,实现专业招生、企业招工、三方协议签订同步推进,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定班即定岗,毕业即就业”。
3.3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广泛调研,科学制定“双元主体、分段培育、交替递进”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校企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修订。
4 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4.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熟练掌握联想服务规范、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联想IT技术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胜任联想系列PC机、笔记本电脑及相关办公设备的维修维护岗位工作,具有联想IT服务工程师职业资格,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养、宽技术、精维护、会沟通、善服务”技术技能人才。
4.2 “3学段4循环3轮岗”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学徒适应期-学徒成长期-学徒成熟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规律,校企双方共同探索基于“3学段4循环3轮岗”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图1)。3学段是以教学周为单位的三个教学进程划分:校内学习阶段、企业学徒阶段、生产实习阶段;4循环为四个学期的学生、学徒身份交替学习的循环过程;3轮岗为学徒顶岗期(第五、六学期),学生可自主选择轮换三个实习岗位(LCSE联想服务工程师、LCRE联想远程工程师、LCPE联想项目工程师),在不同岗位上实践不同的企业任务。
4.3 “SRP”交互递进式课程体系
围绕联想集团三大工程师岗位能力培养需要,综合考虑IT行业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岗位职责、前沿技术和职业资格任职要求,借鉴瑞士现代学徒制特点引入跨企业课程,重构了“SRP”交互递进式课程体系,即围绕联想集团三大技术岗位,基于校内专业教室、校内联想服务中心、区域内联想服务中心3个工学交替育人场所,设置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和跨企业课程3类课程,顺利完成由“学徒适应期”、“学徒成长期”到“学徒成熟期”的过渡。
5 “现代学徒制”配套政策实施
5.1 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
牵头院校与合作企业高度重视,成立由学院和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相关保障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协调有力、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
5.2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企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企业学徒培养,为学生购买实习保险,支付学徒津贴;争取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设备投入;学院利用奖、助、贷等政策对学生进行资助,充分利用生均拨款和奖补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确保完成试点任务。
5.3 建立互聘共用机制
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合作企业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并享受带徒津贴。学院明确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5.4 建立招生与就业保障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享有的单独招生政策,校企双主体实施招生,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试点班,实现招生与招工合一,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生源保障,为合作企业精准培养人才,为试点班学员提供优质的就业保障。
6 结束语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项目的实施,引领带动全院其他专业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双主体育人取得更好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影响力不断攀升;为合作企业精准培养“零适应、素质高、技能强”的优秀员工;使学生更早植入企业文化、熟悉岗位工作,实现精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 邹贤芳.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15-18.
[2] 李祥杰.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6):35-37.
[3] 柴方艳.基于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应用,2016(36):98-99.
(一)紧密对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岗位需求
1.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细化专业方向。中职学校必须根据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制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之计算机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对本地区计算机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花大力气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研。把每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职业方向,大致归纳为办公文秘、网络工程技术、网页制作、软件开发、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三维动画、硬件维修、数据库管理等职业岗位。从而确定相应的专门化培养方向,明确各自的知识和技能架构,为中职计算机专门化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2.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为了适应计算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市场需求,实现以职业岗位需求设置专门化模式,必须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减少文化基础课课时,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加专业课课时,突出务实训练,强化主干课程教学。在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时,可以采用“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结构。
在文化课中突出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整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在专业基础课中突出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具备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学习专业技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技能课中突出专业实操、巩固专业理论。在实操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运用能力。在实践课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使学生在专业实训中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及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实际工作职位的能力。推行学分制,在选修课中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
(二)紧密对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
1.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专业课程内容要及时删减、补充、更新,使学生学到最新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第一,确保教学内容的易学性。中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低,举一反
三、综合归纳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学内容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层次深度,从够用的角度出发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第二,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课程教学内容应充分把握当前主流技术的发展趋势及企业人才需求,贴近市场,面向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第三,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以便全面、准确、及时把握企业用人需求,让学生学到最新、最具有专业优势的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递进性。教学安排以第一学年打基础为主,教学内容简单、容易掌握;以第二学年学习技能和实战训练为主,教学内容丰富、翔实完整、层次较深;以第三学年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为主,教学内容直接面向企业岗位需求。确保教学内容的可拓展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深入探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项目实训为主线的构建实训教学平台。教学模式要突出任务设置和情境设置,多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接触企业项目,接受设计和开发任务,在实践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际设计、实际开发、实际操作的全过程。
如何去构建以项目实训为主线的实训教学平台呢?加大专业课的实训力度,确保学生动手操作训练时间,突出务实训练。在实践活动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在动
手操作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技能教育的目的;消除专业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脱节现象,构建一支既懂理论又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社会兼职教师的储备,提高实践经验的传授和追踪市场的敏感;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专业实训场所,购置专业新型计算机设备,让学生乐于实训场所操作,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和现代化生产技能训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对外承担设计项目,带动学生参与社会技术开发和设计。推行校企合作,拓展岗位技能培训基地。加大与实习企业的合作,把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企业岗位上得到补充和完善,同时为企业用人提供选择。注意对从事企业一线项目管理、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少数兼职教师的聘请,如聘请软件设计师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课题指导;聘请数据库系统设计师进行数据库管理与项目开发的课题指导;聘请网络工程师进行网络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网站建设项目的课题指导,等等。
(三)紧密对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
1.以企业管理制度为蓝本,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许多研究认为,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水准。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学校可安排实训指导老师收集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并将其作为实训管理制度,让学生严格遵守,按照企业模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此外,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诚信为根本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2.以示范、指导、项岗实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可将往届优秀的毕业生请回学校,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谈谈工作体会和成功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聘请企业管理人员的或岗位能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讲解和示范从业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守的职业规范;由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设计研究
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综合的促进教育理念和教育工作,不断地符合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并且在此根据之下提出以平台联合岗位,以工作过程作为向导,并将项目课程作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平台联合岗位主要是指在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之下,通过开设多个岗位方向的培训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够尽量地确保学生做到一专多能。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其中平台主要是对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行业通用技术和智能的培养,可以有效地确保专业素质的提升,也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达到专业的基础人才的要求[1]。岗位主要是按照相关的岗位设置向导的方向,严格的围绕着技术智能的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达到专业的应用人才的要求。这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相关岗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学生的能力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学生的能力等诸多情况,都为我们将专业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办公技术的三个方面。
在工作过程当中,做过程导向主要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范围之内做好计算机课程的开发,同时根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分析,并且不断地整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工作的过程作为一项基础射击训练项目,并且建立起工作任务和工作支持以及工作技能的联系,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主体和直接体验,同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以教学内容为工作过程的导向,不断地促使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学习机会。项目课程主要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学习为主要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这种工作是典型的产品生产以及服务等项目为载体的设计。所以它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也能够有效地将工作内容和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2]。所以这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范围之下,有效地组织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明确的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收获到较为有效的学习成果。高职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能够理解成一个企业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它可以当做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软件的开发过程,可以当做是一次会议材料的准备。
2 项目化教学模式之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程序设计是主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这也是一个以工程实践为主的专业。在项目化教学当中,它需要必要的工程应用项目作为支撑,同时也必须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地发挥出企业的重要作用。要制定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需要将企业因素和企业的相关方案实施并考虑进去。在制定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2.1 课程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课程题的时候,制作过程需要有项目化课程程序的参与,同时这又和其他的学科以及传统课程具有一定的差距。在传统的课程方面,因为知识点存在着相对独立的情况,所以课程体系的设计只考虑知识点在内的逻辑先后关系,但是项目化课程却主要以主线项目为主,而这有可能是跨学科系的[3]。举例来说,比如说ASP.NET,一次为主的程序设计课程,它的课程主要是通过网页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为主,同时也涉及ADO.NET,对于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等多个学科都有所涉猎,通过这些学科综合组成一门课程,而且在项目进度和客厅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因此怎样合理的优化其,促使他能够更好地符合项目教学,这是课程体系制定的基于项目化人才培养的方案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2 企业的参与
项目化教学需要将项目作为载体,同时将工作任务作为驱动,这样以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对教学模式进行考核的一个基础点,那么项目的目的就是将校学理论进行职业化,并做好相关的培养。企业是人才培养和质量效果评价的最终评价方,而企业的真实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项目基础,因此制定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企业的参与,那么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育途径实现人才培养方案,那么就需要充分的对培养效果进行优化,这也是本研究所要研究的一些问题。
2.3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应该以项目作为主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主要是学科课程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去按照徐其先后的分散形式进行设计,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的跨学科形式,对于企业来说也不无法做到企业的共同参与。所以研究合适的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项目。
3 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的问题研究
3.1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完成一定工作任务而所需要的一个时间,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分析工作过程的着力点,不能够完全等同于工作过程本身,而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来对工作过程进行包装与设计。这能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学的需求,有时也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和工作过程相统一。对IT软件进行开发可以研究企业的调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涉及需求分析、UI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测试等典型的工作。从从业人员具有能够确定的网站功能和风格来分析,它可以根据网站需要来进行内部或外部的CSS样式的UI设计,也可以根据网站功能进行相关的数据库表的创建,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完成相关网站的开发和设计,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网站测试工具的方法以及核心工作的能力来进行。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主要需要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对其课程进行领域的划分,主要可以划分为公共学领域,专业学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等。这门课程需要和项目关系的课程划分为外延辅助课程与及核心课程[4]。外延辅助课程主要是通过外延来提升网页设计使得整体技能,拓展,其专业的就业出口。比如说photoshop的平面设计,比如说flash动画的设计等等,核心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的核心,比如说php程序设计,数据库的建模以及数据库程序设计等等。在其构建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做好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需要明确企业参与以及研讨和设计等。
3.2 需要不断地强化校企合作的效能
企业主要是项目的来源,而且一般都是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要兼顾企业的利润,同时也要提升教学的最大效果。所以基于这个过程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同时与企业产生相关的共同点,又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效益,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分析能够得出,当前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是课堂联合工作室模型出现两者相结合的,而课堂的教学主要采用了真实项目进行分割,它是一种有效的仿真教学。企业在共同的参与下进行项目的外包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为学校提供有效的项目化实践平台,促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有效地提高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同时需要兼顾人才培养,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实施有效的并形式的开课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photo⁃shop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进行共同的开课。这种开课主要是并行时的开口方式,它能够有效地将知识点进行分散,同时将完整的项目集中在某个阶段进行更好的知识点的支撑。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通过对分段式的教学进行应用,可以采用模块涵盖知识点多少的形式,安排多名教师和设计人员共同参与,它能够有效地集中分段式教学,这也可以使其教学更加地贴近生活场景,和工作任务的融合,也有利于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更好对接。
3.3 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分析
需要通过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此来形成提升阶段性的课程内容,并且不断地进行分解和重构,这能够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合,最终形成项目化的课程。要不断地和新兴的产业紧密相挂钩,实际不断地形成一个“一主线二融合三阶段”的课程体系,不断地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平台。要不断地深化改革,以能力特点为主要特征,通过项目实践联合岗位就业,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并且将项目课程作为核心载体,一课程实施作为重点,将校企合作作为校内外实训的主要工作平台。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地健全评价体系,因为考核评价和定性定量相结合,需要重视考评的过程,在量化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对作品评价和竞赛评价进行突出,以技能考核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
4 结语
高校的教育主要是阶段性的职业教育,它主要需要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能力,而且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需要确保这批人才能够将其知识体系合理地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所以具有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基于项目课程为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它能够有效地帮助社会培养出各类的适应性人才,也能够更好地提高人才的质量,使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可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也搭建了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所以需要不断地发扬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邹华福,周杨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4,21(21):54-55.
[2]王自荣,焦阜东.能动就业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探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0(2):487-488.
[3]程真启,高峰,倪伟.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0(3):572-573.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推荐阅读: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07-25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05-2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07-23
培养综合高职理财专业人才论文09-24
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07-06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06-14
煤矿企业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07-08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