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人才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人才(共8篇)

如何培养人才 篇1

论点:成功离不开坚持着目标与责任(不行的话,自己换下)

如何让一个不怎么聪明的人,甚至是一个傻里傻气的人,成为一支队伍里的精英骨干《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充分诠释了这一点

说真的,现实生活中有像许三多这样的人嘛,那答案是肯定的,但或许我们能从他身上中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他能从一个胆小怯弱,只会埋头傻干中成长为一个英雄,一个佼佼者,难道又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责任,这是我第一个感触。不管你是兵也好,领导,将军也罢,责任是赋予我们成才的一种使命。剧中,许三多之所以可以成长,离不开史今的培养。他是史今一首带过来的,看着他在军旅生活的男人,通过一次次不断地接触,对话,从细节中发现她的特点,从细节中明白他个性,从而用责任来约束他,培养他,挖掘他,他让他一全班全连的荣誉来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去肩负,史今他明白这小子,这有这样,才能不犯错,不出洋相,才能改头换面,而如今呢,现实又是很等残酷。作为一个主管者,承上启下,它赋予你无限责任,下到百里挑一,上到统计汇报,细微而又巨大,任重而又道远

目标,第二个抉择。有目标,才会儿感觉到责任之所在,才会有责任去实现。说到底,它是一种反向,一种动力源泉。凡事一件成功的事,论大论小,都会存在着一种目标。他要为全班全连挣荣誉,他就拼命去干;他要铺路修路,哪怕人家说他愚公移山,他也继续着;他要进特种部队,就算2天3夜,只有一顿牛肉罐头,他也必须咬牙挺下去。种种又是难以想象,我们能体会得到多少。一个好目标,会带你走向成功之巅,反而,会让你步入痛苦之渊。如此,一个好主管,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离不开一个目标的制定与确立。如何让别人充满斗志,激情饱满的去履行自己的职责,既定的目标,成为眼下一个必须要做的事

坚持,则是一种过程。有目标了,有责任了,虎头蛇尾,始乱终弃,半途而废,多可惜。所以,坚持是实现目标,履行责任的过程,行动,也代表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与毅力。你以为许三多他靠什么来体现自我价值..憨厚?一根筋?NO!或许他的出身为他打下了日后具备的基础,但是,没有后天自我意识,如何去坚持自我。就像袁朗在一次季度演习后对许三多的评价:“他在最绝望的情况下尽了最大努力,坚持了下来,这不是践踏人们希望与理想,军人的要求是在没有这些东西时也拼尽一切努力。

如何培养人才 篇2

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宽、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造就人才,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学有所得”,就要求高校教育能够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学科发展机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充分拓展学生知识背景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研究提供条件。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2 突出办学特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标志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每所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都是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自身所处的地域、学科优势来确定的。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高校的办学特色不仅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其办学实力、品牌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标志。

营造特色、强化特色,是各国高校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哈佛大学恪守“与真理为友”的校训、耶鲁大学倡扬“自由教育”的理念、北京大学秉承“兼容并包”的传统等,都是极富特色与个性的发展战略。这些大学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都与其坚持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息息相连。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发展纲要的核心战略。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制定特色化的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要求高校应结合实际,从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校风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入手,重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创建学科特色和科研特色。一所高校的生命在于学科,一个学科的生命在于特色。一所大学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此外要突出科学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权重,学科梯队的形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处于学科建设的中心地位,科研课题的选择要突出学科特色,或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鼓励跨学科协同攻关,争取重大项目充分体现科研特色。也只有充分创建学科特色和科研特色,以特制胜,才能把知识创新、科技成果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

3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来说,科学与人文、课内与课外应当相互结合。长期以来,大学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式的教育方法,很少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高校必须从课堂教学这种最基本的培养活动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牛津、剑桥的导师制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在导师制模式下,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辩论和独立思考。美国的模式也是互动式的讨论会,一群学生自己去立论、辩论、分析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方面,而不是盲目接受导师的观点。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实际上都是以继承前人为基础,又以怀疑甚至是否定前人为突破。温家宝总理在科技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教学改革问题时说:“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多一点在实践中提高的欲望,多一点在创新中发展的精神,比如: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术沙龙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创新的环境中来,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问题意识、更有目标导向、更多综合运用机会,进而提高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协作为方式的团队工作能力,以沟通为目标的国际交往能力。逐步使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一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活动。

4 教师角色转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手段

现代创新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因此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手段。教师角色的转变实际上经历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再到“授之以渔,不如让其创渔”的过程。所谓“授之以渔”,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捕鱼实践,从教师那里学习捕鱼方法,在“断源”的情况下,能够自己张网捕鱼,使之源源不断,这样,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到了“让其创渔”的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开始向创造性学习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促进者。关键在于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合作学习为依托,以探究学习为目标,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敢于超越自我,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乐于实践,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打鱼,还可以创渔,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5 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趋势

当今国际社会人才竞争激烈,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无法面对未来的冲击。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具备国际交往的知识结构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所说,高校创新型人才要“进行开放式培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同国际科技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因此,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了解国际前沿学术信息,吸收多元文化,从而为培养具有开阔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拓宽领域。

摘要: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突出办学特色为标志;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结合为关键;以教师角色的转换为手段;以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为趋势。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别敦荣,主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创新人才如何培养 篇3

本期我刊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题,请到两位重点高校校长发表他们的切身理解。

龚克: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打好素质基础

南开大学校长

“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提出跟我们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系。大学作为一个人才培养单位,有着很重的责任。

人是环境教育的产物,环境是社会大环境,并不完全是大学环境,我倾向于提“创新人才发展”,因为创新型人才不完全是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多样化的人才,不是格式化的人才,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群中都有创新型的人才,但他们也有一些“必要的”共性——

首先要有高远的志向。古人说“志不强则智不达”,随遇而安、甘为人后的人恐怕是难有创新的。其次要有求实态度,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不把创新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那么我们全社会大讲特讲“创新”,可能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有历史经验教训的。所以,必须实事求是,现在创新的大敌就是浮躁和急功近利。再一点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坚韧的意志、开阔的胸怀,还要有学习的能力。

现在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首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过去不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大学生太少,就业问题大部分是中学生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千百万人上山下乡是什么样子?很多人记忆犹新。第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反馈到大学,使得学生的学习观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到底是为一生发展打基础,还是为了就业谋技能?这是我们大学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考虑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

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打基础,需要有几方面的改革。

第一,必须切实加强思想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远志向的培养。现在我们不是不重视德育工作,关键是要让它“入头脑”。现在的问题是教材也进了,课堂也进了,头脑没进去,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问题。

第二,必须切实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我这里讲的科学精神是把科学作为文化,包括科学和人文的精神。这里面涉及大学的质量观,我们过去的大学里对学生评价更多是知识掌握的情况。现在需要改变质量观并研究如何在质量评价中体现对科学和人文精神养成的评价,这是我们大学面临的问题,现行分数体系是无法反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的。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从现在来看,仍然受到我们过去几十年专业模式的影响,而在如今这个交叉创新的时代,这种模式会给创新性带来极大的限制。

第三,必须切实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现在评估教学时,主要看老师讲得是不是足够细、足够清楚,学生能不能特别容易理解、记住。但是这忽略了另外一方面,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王树国:好环境才能培养出好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作为一所大学的主要领导,我深感高等教育现在无论从体制、机制还是理念上都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大学的盲目和社会的盲目,使得社会处于一个发散状态——这很可能造成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崩溃,因为许多学校的扩招并没有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进行。

人才培养周期长,你如何做到当你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未来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时有合适的岗位,对此,需要作出一个有效评估。然而,现在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反馈信息能提供给我们。

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市场调节是必要的,但是政府也绝对推脱不了责任。作为政府,对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模要有个科学规划,人才培养决定着社会未来产业的发展,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家庭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孩子们抱着美好憧憬走进大学校门,却失望地走出校门,很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不满。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认为,政府在这个环节并没有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比如说每年的招生计划,有没有对各大学的招生计划进行有效的指导?如果单纯把一个杠杆压到市场调节上,那这会是一个缓慢而不是有效的反馈系统,会造成剧烈的振荡。

另一点,培养人才不是生产产品,人才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多年后我们必将被历史淘汰,整个社会要由现在的年轻人承担。他们对未来的信念如何,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如何,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和产业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重视对大学生心态素质的培养,对民族的热爱和社会的关心,这也是我们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再谈谈大学育人的环境问题。高校都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把它叫做一个梦想。有这个梦总归是好事,但不要变成梦想、幻想,一定要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大学做的应是真正使你育人的土壤肥沃起来。

什么叫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就是同样一个人在别的地方无可造就,进入这个环境就成为人才。一流大学之所以要有一流的大师,不是让我们花钱买一流大师,而是要求我们自己培育出一流大师,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再好的苗子在盐碱地上也养不活,好的种子撒进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所以培养人才也罢,孕育大师也罢,这些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建议我们所有的大学要抵制社会上竞名利、排名次的风气,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确定我们恰当的目标。

“神舟”的群体在35岁~40岁,极少是从国外引进的博士和硕士,大部分是我们自己培养的。这个群体的培养经验,对我们高等教育是非常好的启迪。

同时,我们培养人才的层次还不精细,培养各个专业的硕士、博士,都用同一个标准,完全脱离了社会需求。同样是硕士和博士,应该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我们究竟需要不需要那么多硕士、博士进行研究?高校没有更多地给大学生提供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对团队精神的追求,所以,他们在走向社会时会感觉很迷茫。

延伸阅读

国外一流大学怎样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对我国高等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国外一流大学经过长期发展积累的经验,对于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重创新思维训练

英国大学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牛津大学在本科阶段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以颇受欢迎的“哲学、政治与经济专业”为例,学生在第一年需要哲学、政治、经济三个学科并重,掌握每个学科的基本工具和方法。从第二年开始,学生可以三科并重,也可以集中学习其中一到两个学科。

牛津大学的每个学院都有大量导师,给本科生提供个人化的精心指导。学生每周至少同导师见一次面,讨论先前布置的论文或问题的解决方案。学院里的导师还经常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不同的思考方向使学生获得很多新鲜思路,扩展已有知识并启发创新。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德国大学将研讨课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模式。研讨课活动通常进行3个月或更长,教师会提供某一领域若干题目供学生选择。选定题目后,学生独立或几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然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题目作20~30分钟的学术报告,进行一定时间的讨论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丹麦阿尔堡大学也倡导以问题为基础、按照课题组织教学的模式。学校按教学目标确定每个学期的研究主题。教师将研究主题结合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研究主题,自主选择具体问题,并将课程学习所得应用于课题研究中。

美国高校从入学起,就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研活动,并对科研活动进行资助。斯坦福大学每年为1200名学生提供40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华盛顿大学则与知名公司合作,鼓励本科生利用暑假参加企业项目研究,并對优胜者进行奖励。

倡导理论与实践结合

国外大学重视与产业界的联系,鼓励学生实习和创业。美国高校普遍规定,大学生在企业或政府部门实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有些工科院校甚至要求达到15个月。美国多数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马里兰大学要求学生每学期写一份创业计划书,并参加学校商业创业设计竞赛,前3名可获得5~10万美元奖金。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种子基金和孵化器服务,该机构帮助学生向风险投资家进行游说,取得投资并创办公司。

德国大学在四年中,有两个学期为实习学期,要求学生进行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习。理工科学生在完成一至三年的学业后,要参加“中间考试”,合格后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生产性实习,才能撰写毕业论文。

科学与人文教育并举

为克服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倾向,哈佛大学将核心课程分为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等7类11个领域。学生必须在其中8个距离主攻方向最远的领域各选一门课程。在新一轮教改中,哈佛大学将用新设的“哈佛学院课程”取代“核心课程”。“哈佛学院课程”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入门介绍,而是整合各门学科的知识,每门课程可能由几位不同学科的教授共同负责。

小企业如何培养人才 篇4

企业里面是否会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

原本一个表现不错的主管,公司正想好好栽培,却在一夜之间选择了跳槽?

某个关键岗位的员工,因为工作中的某一件事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就从此委靡不振?公司在非常需要某类人才的时候,却发现公司里面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

我一直以为,企业管理一定是个非常系统的东西,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肯定别的环节也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问题。

下面重点讲讲企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长期的人才培养工作,就应该着眼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有点写论文的味道了),那么就要求企业对公司的人才需求有个长远的规划,根据公司的业务发展趋势,了解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到底需要哪些基本的环节,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提供哪些必要的支持,等等。

其次,人才培养是个基础的工作。只所以说是基础的工作,是说明人才的培养要始终贯穿于企业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中,在每个业务的开展过程中,都要注意人才的培养。譬如,在技术开发方面,不能仅仅是为了做事而做事,而是应该通过做事把人才队伍同时也培养出来,其他业务工作的开展也是如此,所以要求每个管理人员在带领团队开展任何一项业务的时候,都应该形成一个观念:我的团队成员是否会因为此一业务的开展而得到某些方面的提升。

第三,人才培养是个系统的工作。人才培养不仅仅只是领导找人谈谈话,送出去听听课那么简单,而应该从系统方面进行建设。企业是否形成了一个尊重人才的环境?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是否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企业是否能够就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一套系统的解决机制?在员工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责任分配、监督检查、日常培训等等诸多方面,公司是否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持的系统?

第四,人才培养是一把手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在很多企业而言,一把手往往是非常关注和重视的。他们知道,企业没有人才,很多业务是没有办法去推动的,不少企业老总为了人才问题,往往用尽心机,这是需要值得肯定的。这里我想强调的重点是,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如果不是由公司高层来直接推动,这个系统工程运行起来就可能非常缓慢,甚至会游离出原来的方向和目标。人才梯队建设,需要很多东西提供支持,而很多资源是掌握在企业一把手手里的,这些资源,企业应该尽量释放出来,成为推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力量,甚至关键力量。

第五,人才培养要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企业的人才队伍是由各种不同专业的人组成的,这里有核心与非核心的区别、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别。对待不一样的人才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不同的培养方式。许多从事过企业培训管理研究的人士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不同的人才,个人的基础不一样,需求不一样,职业发展的规划不一样(人生定位),对企业的认同感也不一样。有些人,即使目前是公司的得力人才,但是,他可能的定位就只是在这家企业工作三两年,即使条件再好,他还是要走的,对于这样的人才就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有些人才往往看起来好象对企业没什么实际作用,但是,一旦培训得当,很可能就会成为公司的栋梁之才。举这样的例子是想说明,对培养的人才对象一定要有个科学的、全面的评估,更何况,企业里面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人才一样。

第六,人才培养不能搞形式主义。人才培养如果一旦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将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表面上公司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可真正要使用人才的时候,发现

却没有可用之才,要么是培养方向错误了,要么就是培养方式错误了,要么还可能只是做了表面文章,根本就没有把培养工作落到实处。这是需要我们的企业给予足够重视的。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应该有一套闭环的机制,从任务布置到任务执行到效果检查,都应该形成惯例,而不能敷衍了事。

院,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需要的培养体系,这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值得推广和借鉴。

中国民营企业包括其他性质的企业在内最不缺少的就是制度,然而大多的制度是喊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却没能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其中关键原因是管理的执行力不够,可往往众多管理者就片面的认为还是公司的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以致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各种规章制度,可谓是煞费苦心、殚精竭虑啊。事与愿违的是,在如此付出之后,绩效依旧上不不去,业绩依旧原地踏步,效益仍然徘徊不前。这就好比看病救人,没能把准病人的病脉,人家其实就是个小小的伤风感冒,硬要诊断为先天性贫血什么的,就拼命地给人补血。结果是感冒依旧不见好,甚至严重,这时医生还认为是补血不够,于是就不断开补血地方子进行大补特补。最终结果是伤风感冒没能治好,反而因为补血不得不当弄出个其他什么营养过剩之类地毛病。现在地企业就有点像看病,没能把准病根,无法对症下葯也就好了,反而乱用药。

所以我认为,当前的企业应当好好地反思自己企业在管理上的执行力,好好检查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不是都落实到位,是不是都在不折不扣地执行中,而不是煞费苦心的拼着老命冥思苦想制订名目繁多的条条款款。制度只是建造万丈高楼的砖瓦,够用就行,强大的执行力才是企业屹立于竞争市场的根基。根基不稳,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战略,再宏伟的目标也会在竞争风暴中坍塌,甚至是空中阁楼。

中小企业的制度管理,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制度管理的重要性,而是企业如何才能把制度执行到位,三是企业推行制度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制度管理的重要性(这里只做简单陈述):

1、企业是一个利益型组织,任何组织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必然成为一盘散沙,就不能实现组织目标;

2、企业有很多行为,需要一个强制性的东西来规范,否则就会纠缠不清,没有规矩,没有规矩就没有秩序;

3、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如何处理员工违纪事件,如何保证企业内部公平,都需要制度来进行约束和调整。

第二、关于制度如何执行到位的问题,有几个核心环节必须把握好,这是考验企业执行力的核心要素,一样都不能少:

1、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由专业人士来制订制度是必要的,要求他们了解企业的业务,企业的历史,企业的人文环境,同时要有比较全面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作为支撑,否则,制订出来的制度难免互相矛盾,或者不系统,或者漏洞百出,制度能否推行下去,制度本身应该是相对系统和完善的;

2、制度的执行需要一个好的企业环境来给予支撑,企业要形成这样一个氛围:执行公司制度需要不折不扣。这里,企业负责人是最关键的,如果企业高层都不重视,制度推行过程中间走过场是非常正常的,这里对那些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的企业而言,尤其在制度推行初期,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企业高层团队必须全力支持新制度的执行,如果前期不能实行下去,以后再来加强,难度会更大。很多东西是慢慢就会习以为常的,如果某家企业从一开始就严格推行制度管理,有个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基本奏

效了,这个方面,贵在坚持,不能放弃,不能绕道走,要坚决而且彻底。其次是管理团队中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他们是具体制度的执行者,制度最终是否能够在企业推行下去,关键在于这些管理人员,他们的职业意识,他们对制度的认知,他们执行制度时的态度和方法,对制度的最终推行具有决定意义,所以,对这些管理人员的要求必须是明确而彻底的。第三,就是在制度推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人情因素的阻扰,如果要制度,就少点人情,企业不是福利院,企业经营得好,老板员工都受益,企业好了,员工福利也就自然好了,企业经营不成功,老板再讲人情也是虚假的,所以,一定要让员工认识到制度推行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惩罚员工,推行制度就不能讲人情,否则就别搞什么制度管理,那种既要做好人,又想办好事的情况,基本少有成功的。

3、企业推行制度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些环节:

1)制度不完善的时候不要随意推行;

2)制度推行之前,一定要先组织培训,让所有相关人员熟悉各项制度,不然很多员工会说不知道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3)推行制度,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违反制度,对管理人员要加倍处罚,慨莫能免;

4)处罚制度和奖励制度要对称,不能只处罚而不奖励;

5)制度管理要指定专门的部门,这个部门要有权利对违纪事件进行处理,也不能搞多个部门协作,一个部门归口,当然,要确保这个部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6在内部的诸多场合强调制度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表明公司的态度,并且坚决支持对违纪事件的处理,公开表扬那些遵守制度的员工,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建设氛围;

7)加强员工的职业意识教育,这比任何技能培训更重要,员工有技能,但是不遵守制度,这样的员工也只是企业的害群之马,员工职业意识提高,不仅对效率是贡献,对制度建设更是莫大的帮助;

8)执行公司制度的管理人员,做事要公平,要认真,处理违纪员工要调查,工作要仔细,即使犯了错误也要勇敢检讨,同时,逐步改进工作的方法,不能简单粗暴。

浅谈如何培养文艺人才 篇5

崔现停

文艺教育是以培养人的文艺精神与文艺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文艺活动规律及文艺素质培养规律,培养文艺人才的教育。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培养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促进个性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文艺教育是要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其生活得恰当舒适和丰富美满;要让学生将其现实生活中的富丽文化遗产、现存社会中的可贵经验与智慧,能够认同、择取、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培养文艺人才呢?

教育之目的是育人。

我们的文艺教育一定要坚持学术为本、道德为上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下,我们的文艺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专家的知识能力、广博的视野和道德的勇气。如果我们的学生只是想学一些所谓的实用知识,甚至只是为了一纸文凭,并藉此谋取一个好的社会职位,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文艺教育必须立足当今,思考未来。纵观耶鲁、哈佛文艺教育的几次改革,实际上都是因为时代的推动力。我们常说,教育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不能落后于时代,因此我们不仅要立足当今,而且必须思考未来。

有经济学家预言,如果我们在社会发展和政治上不出重大问题,在经济上也没有重大失误,那么中国在未来20年中维持8%的GDP增长率应该没有问题。如果这个预测是对的,那么10到2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决定了中国必须扮演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角色。也有学者认为,20到30年后,中国将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法制国家,将与美国和欧洲并列成为世界强国。然而,我们要问,我们是否为此准备好了?我们现在培养的人才到时候能不能承担起和国家地位相称的责任?

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对不同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和理解;要对不同的文化有足够的宽容度;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足够的沟通能力;同时,必须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只会用一些貌似深奥的专业词汇来掩饰自己的夸夸其谈。

我们也要让学生体悟到文化的时代特征,一个时代有其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例如环境、全球气候、生态、能源、全球经济和金融问题„„都是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化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任何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悟性文化有着很强的综合与归纳的思考能力,但在精确性方面有所欠缺;而西方文化强在逻辑思考的能力,但很容易滑入工具理性的泥淖。历史告诉我们,时代主流文化总是以不同文化的融合而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通识教育就是要告诉学生可能主导未来世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是哪些,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养成包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并在纷杂的未来世界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特的个性。

文艺教育应该展现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我们首先应该对不同的文化都有所了解。中国近代有一个缺点就是言必称美国和欧洲。我们应该认识到,文艺教育绝不是简单地拓宽知识面,而是要培养一种民族文化精神,赋予学生一种巨大的文化包容性。人类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美国和欧洲,也需要了解周边的国家;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基督教文化,也要对其他类型的文化有所了解。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不同地域、种族和民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他们各自都展现了独特的智慧,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和吸收。

个性是文艺的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文艺;个性化教育是文艺教育的条件,没有个性化教育,文艺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个性的核心是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具有文艺意识和文艺精神的个性品质是文艺教育的核心,而文艺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当然,个性不一定导致创造,但是没有个性发展则是肯定没有创造的;个性的不充分发展很难走向创造,个性的充分发展是走向创造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学校和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开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和开拓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基础教育阶段,文艺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文艺性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初步的创造能力。围绕以上基本思想,应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文艺精神和实践能力。

1. 理论认识

①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动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文艺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主体性的发展,文艺能力的形成是主体性发挥的必然。

②培养学生文艺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是教学。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书本和考试的奴隶,需转变教学模式,将单一的继承型、维持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多种教学模式。

③文艺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就是要给学校尤其是学生自主的空间,给学校自主权,为文艺性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适合的教育机制。当前有三个基本问题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即课程、考试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这些方面也要文艺。对学生进行文艺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学校的任务,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④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目前教育观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人培养成依附人的人、现实的守成者;一类是把人培养成有独立人格的人、历史的创造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从培养依附人格转变为培养独立人格,从培养现实的守成者转变为培养历史的创造者。影响观念转变的原因除了社会历史原因外,还有我们自身的文化心理原因。

⑤培养学生的文艺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关注测量和评价的研究,编制出一套符合我国学生特点的测量工具。通过有效的测量来验证学生文艺思维、文艺能力和文艺性个性品质的发展水平,是开发文艺性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它有助于文艺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培养学生的文艺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要即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开展和深化教育改革; 处理好人、社会、教育三者的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不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诸如创造与文艺、创造教育与文艺教育等概念的争论。

2.培养学生文艺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文艺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文艺性的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培养学生的文艺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素质有以下要求:

① 教师要有爱生敬业的职业道德。② 教师必须具有文艺性的教育观。

③ 教师必须具有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识结构。

④ 教师要有特殊的能力素质,包括:以整体观点科学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筛选、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指导实践的能力,自身文艺能力和培养学生文艺精神的能力。

学生文艺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本身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文艺性人才的培养呼唤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时代和学生对文艺性教师的要求,提出要构建以文艺能力为中心、以满足教师职业需要为主线的培养文艺性教师的课程结构,以便快速地培养出更多的文艺性人才。文艺教育还应该充分展现学术的魅力。文艺教育的课程不是根据知识的类别来设置的,它关注的是当代社会与人类的发展问题。文艺教育有责任让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训练,赋予大脑逻辑、推理、论证等复杂的能力,理解不同的专业思维、不同的复杂程度、不同的潜力、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艺教育要培养学生对学术的鉴赏能力。我这里指的不仅仅是核心课程,而是所有的课程。

因此,文艺教育要展现学术的魅力,学术魅力也会展现教师的魅力,学生在课堂上目睹学术大师的滔滔雄辩和引经据典时自然会暗自模仿,学生把优秀的教师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楷模,这也是学术魅力的体现,文艺教育需要有这样一种魅力。

需要强调的是,文艺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应加以贯彻。我们只有把学科发展个案史和学科的思想精神教给学生,这门专业课才会成为有思想的专业课,才符合文艺教育的育人理念。那些仅以解题或纯粹的实用性为目的的课程只是一种“精神虚脱”的课程,这样的课程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因此,我们必须在各类专业课程中也贯彻文艺教育理念,要让课程上得更加智慧,更加有精神和文化内涵,应该告诉学生更多历史、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东西。不然,我们只是在培养“学术研究的业余爱好者”。

最后,我想根据上面的关于文艺教育理念的讨论,来简单概括一下我们的文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几方面具体的能力:第一,必须有精细而有效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第二,对自然和人文有批判性的理解;第三,有全球性的视野,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过程中,养成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第四,了解而且关切道德和伦理问题;第五,应该对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达到介于广泛知识能力和专业成绩之间的程度。

如何培养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篇6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湖南 长沙410200)软件工程涵盖了包括计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集成、交付、维护等在内的软件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作为软件技术人员,要掌握软件基本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独立开发软件的方法,掌握并了解软件度量和管理的方法,要了解如何去安排项目的组织和进度,如何保证项目的质量,从而进行有效的项目策划和软件开发.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在教学课程及教学理念上进行调整与改革,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不断调整与组织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1.1 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一直都主导以“学科”为主线,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间联系的逻辑性及严密性,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实践应用,而学校往往在课程设置方面却与之相背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合理安排课程比例,设置综合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大块作为必修课,另外设置多个知识相互独立、内容完整的专业方向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构建起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内在相关性和完整性的综合课程体系。

1.2 整合并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学科间的融合目前学校软件工程教学课程的设置存在两个方面的大问题:一是意识所设课程门类繁多且课程教材,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陈旧,知识更新慢,无法跟上如今软件工程的技术发展步伐,无法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平台网络化,系统构建化、方法对象化等的最新发展成果及态势。

因此,必须对课程的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一是要把相邻的教学科目加以整合,把一些小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合进一门课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整体学科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二是以项目为单位,综合相关的软件专业知识,构建起综合项目开发、项目设计的应用型教材体系,加强工程技术的渗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中去。第三,要在教学内容中及时融入教师的最新可以成果和科研经验,介绍最新的科研发展态势及最新技术的应用。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

2.1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1世纪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软件工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有一个合理的教学时间比例分配,让学生在理解原始理论的基础上,切实地强化练习,主动动手上机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软件工程技术水平,充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可考虑将企业实际开发的项目引入教学中,开发以项目为背景设置的课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并在不断地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与巩固。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入新技术,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比较广的知识,以跟上社会的整体技术发展趋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合课内外的实践教学,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在课内外的实践教学中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一步一步 地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体系,使之形成一个系统。

2.2 聘请企业专家,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

软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最终是面对企业需求的,一直以来,我国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的教学都鼓励于社会,不能够很好地与企业需求接上轨,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学业结束后无法胜任实际的企业项目开展职务。这一切都源于学生不了解

企业,单纯地为学而学,而非为用而学。为此,学校教学必须将教学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另外,还可聘请IT技术顾问作专题讲座,及时传达最新的软件技术发展态势及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加深对业内发展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实用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去应对社会需求。

2.3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7

第一点,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把探索真理、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作为一种志业。历来在科学研究当中做出贡献的, 都是虔心做学问、做研究的人。现如今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很多人都是把读本科、硕士、博士作为获取一个工作获得毕业证书或者学位证书等资质的途径, 希望以此获得高品质的生活。这样的想法和作为志业的追求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 全身心地投入某一领域的研究中去, 而都抱有这样的想法的话, 说明我们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做得还是不够深入。

第二点是必须有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我认为这个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科学的知识观和科学观。如何看待科学和知识体系?柏林大学著名的教育家威廉·洪堡认为应该把科学作为一个没有穷尽也永远不会有穷尽的体系来不断追求, 也就是说我们接触的不是一个先验的完美的体系, 而是一个需要人们不断完善的体系。这也要求我们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习中把它当成是一个不断质疑、推敲、批判、发现和完善的过程。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是深奥学问, 什么是深奥学问呢?有两种界定, 一种是常人的智慧难以把握的;另一种是处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后一种理解指的是科学领域中的很多问题, 权威专家和博导们所讲的也不尽然是穷尽的真理, 需要学生去探索, 去发现。柏林大学的先驱们认为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科学观和知识观, 要统一到哲学的高度。所谓统一的哲学高度就是真之为真, 善之为善, 美之为美的一个学问。我们所看到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体, 各个学科知识不过是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知识通道。要形成一个科学的对知识整体的认识, 就不能把知识分割开来。我们现在出不了大师, 是因为我们画地为牢, 认为搞数学的可以不懂物理和化学, 搞文学的可以对哲学和经济学不了解, 实际上文史哲是一体的, 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有相通之处。我们这种分割的零散的知识教授过程, 让我们的学生形成很狭窄的学科视野和学术通道, 这样他们就很难在学科边界获得突破。08年诺贝尔奖者——钱学森的侄儿钱永健在哈佛大学获得了物理、化学两个学位, 后又攻读了医学和海洋生物学学位, 他获奖的研究是荧光蛋白在精神治疗和癌症防治当中的作用。正是因为他跨越了不同的学科, 才能在研究中取得如此大的突破和创新。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还开设艺术课程, 通过激发艺术的灵感来促进科学的创新。像这样把科学看作是没有穷尽的、统一的体系的知识观和学科观, 可能会对我们现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范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第三点是师生交往。我们现在缺少大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忙自己的事, 学生规模太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缺乏交流, 学风难以传承, 血统难以延续, 学派难以形成。2005年, 杨振宁教授到南京大学讲演, 在谈到他自己从西南联大到美国读研究生时, 他说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 那时候同学们常说:哪里有杨振宁哪里就有爆炸声。他到美国去以后, 大学的导师通过和他的接触, 建议他放弃实验物理学而选择理论物理学。正是因为这样, 世界上少了一个平庸的实验物理学家, 多了一个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可见, 学生的能力和其所研究的方向能否最大程度的合拍至关重要, 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可能找不到应该研究的方向,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加以指点, 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可见师生间的密切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怀特海说大学不仅是学生传授知识和为教师提供科研机会的场所, 而是把一些学富五车的学者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放在一起, 让他们在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研讨中转换气氛。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努力营造的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风云际会才会擦出智慧的火花, 才会出学派, 出人才。

第四点是思维范式要改变, 整个科研的土壤要改变。在钱学森之前, 一位钟爱中国科技发展史的西方英国学者曾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疑问:为什么15世纪前后在西方研究成果大幅上扬的时候, 中国却在走下坡路。对于这个问题, 很多人予以解答, 教育界给出的答案之一是“科举制桎梏了人们的思想”, 另一种答案是“忽略了想象力的培养”。我觉得我们需要有想象力, 在科学的基础上要大胆地想象, 大胆地置疑, 批判原有的体系, 才能有发明创造。

如何做好企业人才培养 篇8

关键词:企业 人才培养 工作

0 引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朗,逐步渗透至不同国家的各个层面。该类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下,企业要想赢取竞争主动,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对抗中稳步前行,便应全面激发企业人才核心作用。纵观我国较多企业单位,其在培养人才工作模式上仍旧包含较多问题。为此,在新形势下,各单位应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工作模式,注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能真正提升凝聚力与向心力,激发人才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1 企业人才培养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较多国企单位在培养人才工作中没有树立科学的意识,因此没能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才培养视为是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同时,一些决策领导层人员总是以较多托辞或理由将人才培养投入经费缩减。例如,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是经费周转不灵等。特别是一些国企单位高级领导人员,更加不重视站在战略的视角协调人才培养工作,在经费投入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企业中层领导阶层仅仅将人才培训视为管理机构的一项基础工作开展。这样一来,使得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了较多问题。另外,一些企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工作上还存在能力有限的问题。在较多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通常具有全面综合的素质,除了掌握基础工作技能以外,还掌握了丰富的经验以及本领,拥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例如,知识面较为广泛,可通晓经济金融以及法规法律知识。同时在企业的协调组织工作中,也体现出了较强的领导才能。

与之对比,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却显得有些逊色。他们在基础能力、专业技能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間。例如,创建和谐文明的企业氛围、协调沟通各项工作、进行组织管理上,仍旧需要继续完善。另外,一些企业单位进行人才培训管理上存在不到位的问题。较多管理层人员针对下属员工的培训需要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针对他们的需要进行的分析并不清晰,因此管理人员无法及时组织各类培训活动,并对员工做出针对性的管理培训。引发该类问题的成因之一在于企业无法创建符合员工任职资格以及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层面的机制系统。脱离了该类任职基础,便无法有效的开展人才培训工作。

2 做好企业人才培养,提升核心竞争力

针对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较多企业单位在培养人才工作中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为了弥补不足、改善现状,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创新工作模式,方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

2.1 科学设计规划人才招聘方案

企业单位为吸引更多能力水平高、素质全面的人成才,应首先科学设计规划人才招聘方案。在组织招聘活动前期,企业决策管理层应依据目前单位的发展现实,制定出良好的人才需求结构。同时,应设定合理规范的人才招聘工作方案。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应招聘一些可在内部长期任职的优秀人才,这样一来方能利于企业建设打造出拥有丰富经验的人才,还可在企业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有效的预防企业流失人才的不良问题。人才招聘过程中可应用推荐制或是社会招聘管理方式,使招聘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这样针对巩固企业人才优势意义重大。通过可靠合理的招聘方案规划,可进一步推动企业单位的迅速发展,进而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实力,使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

2.2 优化员工人才培训系统

由于企业之中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任职资格、综合能力、素质水平以及职业发展的方向不近相同。因而,企业单位在员工培训工作中,应把握因人而异的原则,制定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工作模式。例如针对企业管理岗位员工,应采用管理型人才建设培养模式,注重他们交流、沟通、多方协调、统筹安排能力、多学科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而针对技术型岗位员工,则应采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模式,培养锻炼其专项技能,使他们掌握更丰富的高精尖知识。

2.3 制定完善的人才考核培训以及奖励机制

为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应制定更为完善的人才考核培训以及奖励机制,只有制度公平、有效且合理、奖励透明,人才工作积极性方能明显提升,进而树立职业奉献精神,以企业为家,大胆的开拓进取,为企业贡献更大的价值。在设置奖惩制度的阶段中,可利用人性化的福利待遇、定制化的奖励、优厚的物质条件真正激发工作人员的实践热情。

3 结语

总之,新时期,各企业单位为激发人才核心潜能价值,需要全面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创新操作模式。在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基础上,应科学的规划设计招聘方案,优化培训管理机制系统,做好员工综合素质培训。同时应创建合理科学的奖惩激励制度,唯有如此,方能使企业单位在激烈的竞争中勇敢向前,创设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文,刘仁钊,杨德全.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主要类型[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9).

[2]王华金,王亚平,程凤侠,等.基于新形势下高校皮革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1(11).

上一篇:测量学复习试题及答案下一篇:2.14情人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