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的实践论文(精选8篇)
二、校企合作华强动漫班的创新点
(一)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华强动漫班是一种新的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形式,双方在校企合作机制上进行一些探索与创新。首先,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学院与华强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书》和《华强动漫班合作培养协议书》;其次,加强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了“华强动漫班领导组”,由院长直接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纪检财务副院长、合作企业的领导任副组长,系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华强动漫班教学工作小组和华强动漫班后勤服务工作小组,并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最后,建立了各种制度:从人员保障和资金保障等方面,规范和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实施。
(二)创新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华强动漫班的成立是我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种新的探索与实践,同时,也是为满足芜湖华强文化科技公司动漫用人需要而开设的。进入华强班的学员都签定了《华强动漫班学习就业协议》,定向培养、保障就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依据华强先进的动画制作流程岗位需求,华强动漫班采用“三分法”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分法”教学实践中,进行分阶段、分梯次构建各种动画项目的制作和任务,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岗位技能,使学生在完成各层次既定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同时,实现在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零距离过渡。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企业技能强化需求双重标准培养,培养学生取得“双证书”,即“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培训证书与大专文凭,达到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同时获得的目标,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三)创新动漫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为了校企合作华强动漫班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学质量,双方联合成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共同制订了《华强动漫班学习就业协议》、《华强动漫班经费管理办法》、《华强动漫班教学管理规定》、《华强动漫班学生管理规定》、《华强动漫班奖学金实施办法》等管理制度,规范和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实施;考虑华强动漫的学员来源的多样性,为了鼓励学员,提高竞争意识,华强动漫班施行阶段性考核机制,给予优秀者奖励,不合格者将被淘汰出该班。
(四)创新动漫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华强动漫班的合作协议是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和华强公司经过长达半年之久,十多个来回的讨论、谈判才达成的合作协议。对学校、公司、学生合作三方的责任和义务有明确具体地规定,可操作性强。华强公司已经把该合作模式应用到多所高校的合作中。2010年3月22日,与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2010年5月19日,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成立“辽美华强动漫班”;2010年10月14日,与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2010年12月16日,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校企联合培养班”;2011年3月24日,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多所高校的加盟,均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校企合作华强动漫班存在的不足之处
华强动漫班可以说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一种办学模式,对推进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进行一年多的实践中,经过梳理,我们发现该班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一)校企合作的政府职能和机制不完善
华强动漫班是为充分满足华强科技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迅速发展的动漫人才需求,特别是为方特二期梦幻王国的顺利投资运营需求,在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建议下成立开设的。华强动漫班建设过程中,市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携华强集团领导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并希望学院利用自身优势为华强集团培养急需人才,服务芜湖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但政府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相关的政策法规,致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缺乏,使得该班开办受资金、设备等限制,这都制约了校企合作培养动漫专业人才向更深更高水平发展。
(二)校企合作双方人才培养理念差异较大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明确指出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 以及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我院动漫专业教师为了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传统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许多的弊端。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演示、指导为主导,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校为边界, 以知识为目标, 这样的教育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能力的引导。同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理论与实践不能充分结合, 所学的知识无法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另外, 实践内容空洞枯燥,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 传统动漫专业教育与就业能力脱节, 培养定位与企业需求不一致, 这样的教育不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 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导致一些企业在招聘新员工之后不得不重新进行岗位培训。
当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便成了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呢?究竟我们要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呢?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教育应建立在与动漫产业、企业岗位相衔接的基础上, 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将项目引入教学中, 为动漫产业输送大量优秀的动漫人才。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探索。首先, 新时代的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这就要求学校重视与企业的合作, 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注重学生能力与市场的对接。教学要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 及时了解行业内最新动态和发展动态。其次,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企业为学生提供项目作为实训平台, 学校为企业提供教学设施、实训设备和场地的支持, 并提供优秀人才的输送, 从而通过校企合作搭建互惠互利的平台。另外,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 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培养过程, 一方面使得学生同时具有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 另一方面引导学校按行业标准培养动漫人才,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1. 共建实训基地
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共建实训基地, 将学生带至企业实习, 进行项目式训练满足了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共建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学院、教师与动漫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将学生带至企业进行专业相关的实习, 并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2010年5月,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央电视台数字频道合作,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共建实训基地。学院23位学生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紫砂动漫的设计创作短片《紫砂传奇》, 并安排在央视电视指南频道和世界地理频道播出。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 感受和学习相关实用技术,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分析问题、动手能力和独立探索的精神。
2. 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联合办学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高度、密切的合作。一方面,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培养人才, 引进企业的专业导演和资深动画师参与教学过程, 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动画项目的制作, 从而不仅丰富教学内容, 而且解决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不一致的矛盾。可见企业参与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 企业动画师在参与教学的过程时, 强调行业的制作标准和基本功的训练, 为学生规范地制作动画打好基础, 同时也给教师许多启发。另外, 教师要定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了解新技术改进教学, 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010年10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与江阴市水木东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签订了联合办学合作的协议, 制订了共同培养学生的计划。学院通过多方努力, 聘请韩国动画导演崔仁吉吉、朴昶进导演为外聘教师, 长期在校指导, 开展校企联合教学, 并共同制作26集动画连续剧《蔬菜精灵———亚美》。学院动漫教育将项目引入教学中, 真正由理论走向实践, 适应新时代对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 产学研合作
学生在动漫企业员工的带领下完成项目, 从中获取专业知识, 加强实践,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同时也感受到工作压力, 而企业则可以减少一定的人力成本。
2011年, 我院三维动画学生在江苏巅峰软件有限公司员工的带领下, 参与制作了《德清县3D电子地图》动画项目。学生通过企业的项目训练, 感受和学习到从构思到成品的各个环节, 并在各个环节中充当操作者, 从而大幅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加强专业实践, 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21世纪高职动漫教育, 不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校园为边界、知识为目标, 教师改变原有的角色定位, 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师生都是参与者。在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 学院、教师与企业要共同探索, 构建出更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创造出开放共享的空间, 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动漫人才, 使丰富的想象力变为无限的创造力, 为我国动漫专业教育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永亮.中国动画教育启示录.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1日.
[2]卢斌, 郑玉明, 牛兴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 (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4月.
[3]王茹, 梁金柱, 于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高等职业教育, 2010年19 (6) .
关键词:中职校;水晶雕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问题提出:校企如何有效合作
素有“中国水晶之都”美称的东海县。伴随着水晶工艺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工艺品设计、雕刻加工、营销业人才的严重不足。而水晶雕刻专业是传统的特色专业,地方性强,个性突出,相对于其他一些专业来看,科技含量不高,传统手工操作性强。借鉴于区域外的宝玉石雕技法,继承传统的父带子、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其搬上职业教育的课堂,而这一专业特点,决定了许多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课堂上是很难完成的。由此我校多年来一直在完善并创新水晶雕刻特色专业校企有效合作问题。
1合作层次定位问题
目前中职校企合作主要停留于浅层次合作。表现为:一是学校专业方向一味按企业所需确定:二是学校仅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培训等服务没有形成按岗位群的分类合作办学的横向联合体。因此我校水晶雕刻特色专业校企合作定位主要解决问题是:企业与学校如何相互渗透。如何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一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
2合作的模式选择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主要有校办产业(企业)模式、行业(企业)办学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三种。为此,如何根据水晶雕刻特色专业兴办企业或企校合作。并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是我校水晶雕刻特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选择必须解决的问题。
3合作的运行机制问题
实践中我们感到我校水晶雕刻特色专业校企合作最难解决的是合作有效的运行机制。如何激发校企双方的需求动力,促进企校的共同发展,体现平等合作的办学关系,建立具有完备的工作保障体系,实现教学地点的优势互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学文件,确保受教育者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模式: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为促进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彰显职业学校办学特色,1996年9月东海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水晶雕刻与工艺制作专业。十多年来,东海中等专业学校在加强水晶雕刻专业建设的同时,密切联系地方水晶工艺品加工业的实际,紧紧围绕“强化校企合作,培养地方水晶雕刻人才”的目标,全力推进水晶雕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实现了“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进校模式”——“‘股份制’管理模式”——“科研合作双赢模式”由松散型到融合型的转变。先后为地方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水晶工艺雕刻类技术人才。
1冠名订单培养模式
2005年起学校与东海县晓云阁水晶礼品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办学。该公司为了提高职工的素质委托我校每年定向招收学员20人,并冠名为“晓云阁水晶班”,这种冠名与订单式培养使校企合作双方的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习与就业同步。真正实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毕业后,这些学生就可以“零距离”就业。这种冠名订单合作模式要求企业参与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学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及招生和就业工作等。从而建立起校企多元紧密型办学模式。
2企业进校模式
学校充分利用东海县科教园区政策上优惠、区位上便利等条件,把水晶工艺品加工的企业引进学校。校企双方共签合作协议。让企业在学校成立生产基地或生产车间,使水晶雕刻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拥有近距离的顶岗实习岗位。2009年9月,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经落户学校水晶工艺实训楼。开创了企业车间进学校的先河。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车间”搬进学校后,派来了专业技术骨干指导专业教学。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弥补了学校专业教师实践上的不足。充实了学校实训教师队伍。学校的专业教师听企业技师讲解,能将自己的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经验的质的飞跃,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提高教学效果。东海中等专业学校通过“企业进校”,有效地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既利用了企业的资金和设备,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又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了培养与使用“两张皮”的现象,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无缝对接”。
3“股份制”管理模式
所谓“股份制”实训基地合作管理模式。就是改变学校实训基地单方管理模式为校企双方股份合作共同管理模式,让实训基地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2010年6月东海县晓云阁水晶工艺礼品有限公司出资建立超声波工艺品生产基地和绘画制作工作室,这个实训基地建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地管理体制,形成以基地为中心。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一、实训与生产同步、育人与创收共赢“三位一体”的基地运行模式。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之路,对实训基地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主要表现为引入现代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实训内容与项目来源于企业,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准市场化运作是指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加强教学、设备、材料及学生管理,确保实训教学优质高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4科研合作双赢模式
近年来,学校水晶雕刻专业依托名师工作室,积极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校企双方积极开展科技产品创新活动,学校先后为校外合作企业解决了12项技术难题,为企业节省资金达60万元。不仅如此,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成立水晶工艺品研发工作团队。他们充分发挥东海水晶独特的石料,大胆创新。先后研发了高分子聚合双面屏、水晶画挂屏、水晶画立屏、水晶保健杯、天然水晶“九九归一”康乐棋、天然观赏石补景摆件。其中有两项产品已经拥有独立知识产权。
三、实践感悟:校企合作成效
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校企合作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1实训模式得以创新和发展
一是生产性实训。即以来料加工的形式。按厂家要求为其生产商品,校方收取相应的加工费用。学校先后与连云港惠泽工艺品有限公司、上海工贸公司开展来料
加工业务,每年仅此一项就会创造直接经济收入20万元。二是创作性实训,即学生自己购买原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构思、设计与制作作品,学生创作自己的作品,通过市场检验或销售。
2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办学的实施,真正做到“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双方在人才培养上全面合作,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实习,使学校教师有机会到企业体验实际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3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境
结合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把学生预分配到生产第一线实践锻炼,参加工作实践,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克服了学校传统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学校把水晶雕刻专业的实习教学比例由原来的25%提高到60%,每周有三天时间在车间或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训,其余两天时间在教室进行文化课教学,凸显了实习教学的主体地位,大大拓展了专业技能训练的时空,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操练,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的技能精雕细琢。使学生的技能达到熟而精的程度。
4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理论和实习教学的交替中,把学与做有机地结合,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结合学生熟悉的技能操作,用实习作品进行案例分析,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同时又把这些问题作为传授新知识的起点,学生在讨论中增长新知。通过学习,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欲,由简单模仿、机械练习变为主动地探究、有兴趣地操练;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地“要我学”变为主动地、有兴趣地“我要学”,学习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流生率大大降低了。
5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
段青
胡修玉 于全福 段青 唐俊涛 张利
主要参加人员: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2011年9月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职业技术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要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课题组要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调查,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实际,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原则,构建
开
题
报
告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提供解决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产生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为学校、企业以及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本课题研究的成功,预期会产生如下的积极作用:
1、促进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本课题研究成果中,选择适宜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建立更加有效地校企合作机制,营造良性、稳定、可持续的校企互动环境,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实现校企双赢。
2、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价值实现
本课题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研究,要求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交流等方面进行校企对接,这将大大促进职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价值和效率。
3、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调查显示,人们的工作技能无论是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是计划、组织、沟通能力,其获取途径 70%以上来自工作经验。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使毕业生真正能适应企业需求,成为企业乐于接收、愿意重用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范围和对象
需要对本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进行界定。首先本课题的研究不是广义的校企合作,而是合作教育。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属于国际上通称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即通过合作教育,使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和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开
题
报
告
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合作教育进行,即如何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具有较职业技术业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落脚在人才培养,体现的是教育价值,而对于校企合作的经济利益不做过多关注。
其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高等职业教育,而非普通职业教育。学校的类别与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属于高等教育层次而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要注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这两种层次职业教育中的区别。课题组人员在选取案例时多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经验作为脚本,同时也对省内外多所职业技术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考察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的理论研究(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涵义和特征(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1)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及特征(2)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经验的启示与思考
3、国内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1)校企合作现状调查
(2)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4、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2)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保障(3)较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4)深层次长效合作模式的构建
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研究和实践国外起步较早。1871年德国宪法将职业技术教育定为义务教育。1900年德国让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承担培训的主要责任,这样的企
开
题
报
告
业和职业学校互相合作、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模式。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英国‘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
3、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形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
4、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20世纪中后期崛起的日本、韩国都有鼓励企业创办学校的政策出台。
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提出了实践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力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的观点。这些思想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先导。
近些年,我国教育理论工作和职教实践工作者在总结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虽然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大都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但大多处于较浅层次的合作,对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实践和研究不多,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障碍。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滞后于实践,缺乏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不足以回答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很多研究者引介推广国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先进经验,但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地区差异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不能照搬照抄。所以深化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和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需要大胆地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运用文献研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对职业技术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理论研究,寻找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与现实案例和经验相联系,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对策,使课题获得
开
题
报
告
充分的现实意义。
(二)具体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 对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收集、分析、综合、加工、整理。
②调查研究法 包括问卷调查、座谈、综合调查、访谈等。特别是要对校企合作教育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对企业家及员工中的毕业生进行访谈,搜集相关资料。③比较研究法 选择国内外、省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的理念、作法、经验教训,进行对比研究。选择不同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探索规律、借鉴有益经验。
④案例研究法 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总结归纳,从而进行模式构建。
⑤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论文,提升到理论,揭示规律,深化研究,指导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题,查阅国内外有关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资料;(2)研究设计和制定研究计划;
(3)对国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4)调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及其他职业技术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5)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对策,并撰写相关论文;(6)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一份研究报告;(7)提交结题申请。具体安排如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
1.进行前期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确定任务分工;
2、撰写开题报告。
(二)实施方案阶段:(2012年1月至5月)
1、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
开
题
报
告
2、撰写阶段实验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6月至7月)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编印成果材料,邀请专家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和论文两种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
2011.10-2011.12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论文 段青、唐俊涛
2012.01-2012.04 职业技术教育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论文 于全福、段青、张利
2012.05-2012.06 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段青、张杰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研究队伍
课题负责人段青和主研人员唐俊涛、张利已完成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作用与影响研究》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化工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等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材料,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上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成员都是多年从事一线高等职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人,所有人员年龄均在50岁以下,是一支年富力强的科研队伍,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团队半数以上为双师型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段青是工程师,曾在企业工作多年,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经验,课题组成员中有市级骨干教师,有学科带头人,有 “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他们工作责任心强,平时能够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完全可以胜任此项工作。所有课题组成员有充裕的时间从事课题的调查与研究,能保证如期完成研究任务。2.物质设施和经费保障
本校现有的文献资料基本能满足该课题方案的需要,缺少的文献资料可以到
开
题
报
告
一项对135家企事业单位用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2%的单位看重大学生的实习经历和在校期间的实习成果。
李梅是北京某所“211工程”大学2012届毕业生。这学期开学至今,她已经参加过20多场招聘会,也经常上网了解现在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但是,李梅在很多招聘会上发现,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很多职位都只招有工作经验的人。而且只要递上简历,招聘人员几乎最先问到的就是有没有实践经验,他们喜欢招去就能马上上岗干活的人。李梅充满挫败感地说:“已经投出去60多份简历了,至今只有两家单位让我去参加面试,其他的都石沉大海,估计还是在校期间没有多少实践锻炼经历的缘故。”
其实,不止李梅一人在就业市场上遇到这样的尴尬。据李梅介绍,进大学虽然快4年,但她和身边的大多数同学基本没参加过社会实践或实习,“利用假期找个和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很难,既需要熟人介绍,又要给实习单位缴纳实习费。平时,很多同学虽然四处找机会,但大家做得最多的还是商场促销、街头发传单、餐馆打短工或者家教等工作,对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很有限。”
那么,用人单位究竟看重大学毕业生的什么素质呢?不久前,在北京市一场面向大学生的人才招聘会上,一家三甲医院的招聘人员对记者说:“在选聘人才时,我们确实很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一般不考虑医学院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更多的是选择经验比较丰富的应聘者。”
近日,记者随机咨询了10多家用人单位。这些用人单位几乎都认为,在人才市场上,实习经历丰富的学生,其“性价比”相对较高。
在真实的就业环境中,持类似看法的用人单位究竟有多少?最近,民盟北京市委大学生就业课题组发布了一份自2009年3月以来针对用人单位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共涉及442名北京高校毕业生,其中,男生204人,占调查学生数的46.2%;女生238人,占调查学生数的53.8%。调查学生就读学校性质,其中,部属重点院校141人,占31.9%;地方重点院校277人,占62.7%;一般本科院校24人,占5.4%。调查学生学历情况:研究生学历38人,占8.6%;大学本科学历384人,占86.9%;大学专科学历20人,占4.5%。调查学生所学专业性质:人文社科类152人,占34.4%;理工科类158人,占35.7%;农、林、医类88人,占19.9%;艺术类44人,占10%。
课题组对135家企事业单位用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招聘企业“看重求职者哪些方面素质”这一问题中,52%的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看重实习经历和在校期间的实习成果。这些用人单位表示,在审查毕业生简历时常常将实践经验作为了解其能力的重要途径,甚至作为最终单位是否愿意接收该毕业生的条件。
围绕用人单位看重的大学生实习经历、实习成果等,课题组对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状况展开的调查显示,目前的实践教学,虽然在一些高校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批实践基地已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但总体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自我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评价”的调查统计和比较分析,北京高校大学毕业生对自我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结果,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状况的评价有较大的偏差。
从学生的自评情况来看,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很强或较强的占到了88.1%,认为较弱或很弱的只有5.6%;认为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强或较强的占85%,认为较弱或很弱的为零;认为自己科研创新能力很强或较强的占41.6%;认为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很强或较强的占73%;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很强或较强的占94%;认为自己组织管理能力很强或较强的占93%。
而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的评价来看,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认为很强或较强的为46%;认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强或较强的为50%;认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很强或较强的为27%;认为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很强或较强的为33%;认为学生表达能力很强或较强的为50%;认为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很强或较强的为27%。两相对比不难发现,用人单位的评价大大低于学生的自我评价。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导致大多数高校忽视实践教学环节。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依然是学术科研工作和知识性教学。相比之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始终没有真正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流”。不少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雷声大、雨点小,其主要表现为:制订计划后,往往言而不行或行而未果。
课题组针对“你在大学了解专业技能的途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专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的途径较少。39%的求职学生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视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都将参加校外实习作为最能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首选途径,分别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40.29%和33%。40.4%的在校生对专业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是通过专业课学习实现的(见下图)。
实践能力培养的“环”断在哪里
在调查的291家企事业单位中,仅2.06%的单位一直是高校的实习基地,1.03%的单位曾经是实习基地,38.14%的单位只是偶尔接收实习生,20.62%的单位从不接收实习生。
实践教学不足是当前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软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教授认为,受传统影响,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的日常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层面,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学生实习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践,学生才可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回到课堂后才会有针对性地弥补相关方面能力的缺失。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高校依托、整合传统的行业和校内外资源,开辟了各种形式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但民盟北京市委大学生就业课题组2010年起对在京高校所进行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依然是以浅层次的协作式为主。291家企事业单位中,仅2.06%的单位一直是高校的实习基地,1.03%的单位曾经是实习基地,38.14%的单位只是偶尔接收实习生,20.62%的单位从不接收实习生。此外,85%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协作式结合,只有15%的校企合作达到中层结合或深层结合。
调查表明,85%的校企合作仅限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派出少数实训指导老师进行现场指导,企业不安排学生进入真实工作场所,不承担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学生仅限于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大致了解,不正式顶岗工作,在场实习、实训实践普遍比较短,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时需要的实践能力。14%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是,高校专门针对合作企业培养该企业适用的专业人员,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与意见,并且指出自身的业务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学校进行相关岗位的实习与实训,并派出实习指导人员合理指导,同时安排学生顶岗工作。学生在现场实习、实训的时间相对较长,毕业后有一部分学生会留在企业工作。仅1%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一种产业式结合,即高校作为企业技术革新的科研机构和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基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而合作企业则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课题组调查中根据企事业单位反馈的情况发现,相当比例的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实习单位,只是办理了参与实习的相关手续,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拷贝后“编”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
采访中记者发现,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背后,也有不少现实无奈。“现在,找个单位实习和找工作几乎没什么差别了,都得投简历,有的甚至要面试。”回忆去年暑期的经历时,华中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韩露说,“为了暑期找个单位实习,去年3月我就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16家单位投了简历,参加3家公司面试后,6月底才接到广州一家公司的实习通知。然而,去了以后,每天只是收发信件,或者发放报刊杂志,几乎与我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更糟糕的是,我们班很多同学连这样的实习机会都没有找到。”
在每年毕业的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中,遭遇类似韩露的尴尬的人并非少数。一家平面媒体的记者透露:“每到暑期,我们单位采编部门的办公室内到处都是实习生。实习生多的时候,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只能拿张报纸席地而坐。这么多实习生,记者们根本没办法带出去实习。在我们这里,一个记者带四五个实习生是常有的事儿。”
葛剑平认为,虽然近几年各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投资很大,但就高校教学管理的整体状况而言,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根据课题组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2.67%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另有10.67%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实践教学不仅内容少而且不成体系。
对此,葛剑平分析说,纵观许多高校各专业的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有些仅有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实习教学环节;有些院校设置了校内模拟实践环节,以弥补大多数学生校外实习的“名存实亡”;有些学校在专业课中规定了一定比例的实验时间。但不论是毕业社会实践、校内模拟训练还是课内实验,目前都普遍存在缺乏严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导、各行其是的问题,而且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
一、督导缺位、考核比较随意。以财经专业为例,轻分析、监督和制度设计,缺乏税务和税务筹划及网络财务等方面的实验内容,割裂了学科中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难以适应跨行业的集团财务发展的需要。
师资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被课题组认为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课题组进行的“您认为贵校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操作能力”的问卷调查中,认为“一般”的高达60%;认为“很强”、“较强”的比例分别为5%和19%;认为“较弱”、“很弱”的比例分别为6%和2%。
根据调查数据,课题组认为原因主要是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少(62%);教师缺乏到一线实际业务部门实习锻炼的机会(56%);没有积极性等(23%)。而与此相关的是,在“您认为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操作能力的途径”的调查中,有65%的教师认为要“尽量为教师提供参观和考察等机会”;有58%的教师认为要“选送教师到一线实际业务部门去实习锻炼”;有42%的教师认为要“把指导学生实习操作的能力作为专业教师重要的考核评估指标”;有32%的教师认为“可建立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等级评聘认定制度”。
建立“政学产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家认为,应该建立“政学产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积极吸纳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幅度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并非孤例,实际上已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高校、社会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
通过对此次调查结果进行仔细分析,葛剑平认为,当前的出路是要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政学产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政学产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简单的合作,更重要的是要在体制上有所创新,这是保证“政学产研”合作深入、协调、持续发展的推进动力。政府要创造性地制定建设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加大投入,推进“政学产研”融通体制与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疏通“政学产研”结合通道。同时,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以产业链带动学科链,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创造更多机会。
在具体措施上,葛剑平建议,政府、高校应加快建设以“产学”、“学研”结合为重点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创业实训平台。对于长期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的企业和长期为高校实训提供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幅度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强化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推进创建学习型企业评估,引导和推动行业组织建设。政府应对参与高等教育决策与咨询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明确企业与高校在共建过程中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形成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以项目机制激活产学研联动,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产学研合作,形成“政学产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整体带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校企结合 工作机制 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多年技能教育的过程中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有效保障方面还不够完善。现结合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的实践,对此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1.由自发到自觉
我院的校企合作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自发的合作阶段。在最初的校企结合项目中,大多是短时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成效参差不齐。近几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得到学院、企业、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逐步成为校企双方的自觉要求。
2.由单一到多元
初始阶段的校企结合,通常是一企一校合作。现在,我院各系(各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企业与多个专业、一个专业与多个企业的合作网络,同时在合作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3.由简单到全面
我院早期的校企合作仅局限于实习阶段,企业仅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指导教师。现在,校企合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单环节向全方位过渡,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现在已发展到联合举办技能竞赛、为企业培训员工、共同开发课程或产品等,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
4.由无序到规范
在我院校企合作的初始阶段,大多是关系单位之间的合作,不少合作只有口头上的承诺,没有规定各方的责任和相关的权利义务,没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现在,我院的校企合作已由初期随意性较大的约定,发展到细节上的规范,大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权、利,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不断完善校企共育人才工作机制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真正走向模式化、制度化。
1.坚定校企合作的办学目标
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教师、班主任等都应该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对技能型人才教养的重要意义,克服怕麻烦、认为干扰了常规教学等“困噎废食”思想,只有坚定校企合作的信心,才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出适用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目标。
2.构建校企合作的桥梁
成立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平时的校企合作沟通协商事务。在各种活动中捕捉企业信息,推介学校的产品(课程、科研成果等),开拓校企合作的渠道,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3.合理应用校企合作的类型
一是紧密型,如订单式人才培养,具有定企业、定人数、定就业的特点;二是半紧密型,如专业的实习基地,定企业不定岗位,定方向不定人数,选择合适者就业但不包就业;三是松散型,特点是不签订书面协议,双方口头约定相关事项,存在事实合作关系。
4.明确校企合作的特点
一是在办学资源的使用上,以优势互补为合作条件,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在办学的职能上,以效率优先为原则,实行分工合作。三是在办学的管理上,以责权对等为基础,确定双方的责权关系。四是在办学的利益上,以各自提供的资源为依据,分享办学成果。
5.坚持校企合作办学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为主体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校企合作办学应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和处理合作关系。(2)质量第一原则。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学生的实训技能是检验职业学校质量的主要指标。校企合作形式下的技能培养,应该紧紧围绕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展开,努力达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都满意。(3)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原则。校企合作办学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首先,要从观念上把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而不是权宜之计,否则很容易导致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短期行为。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讲信用、定合同,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专业技能人才为目的,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合作的成本,共同分享社会效益。(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原则。校企合作办学,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多渠道开辟合作办学途径。(5)为市场服务原则。学校应该努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培养各类专业的、多层次的技能人才,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使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灵活。
6.做好校企合作的管理工作
(1)慎重选择目标企业;(2)坚持诚信合作;(3)明确合作的约束条款;(4)合理分派学生;(5)
加强合作管理;(6)健全教师的考核制度。
三、创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1.深入了解企业需要,共同完善专业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以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根据企业生产方式的要求,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采取“订单式”培养,使所教、所学、所用三者对接,培养企业适用人才。
2.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实习可以有认知性的参观、体验式的短期实习及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无论哪一种形式,走出校门、走入企业,对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了解工作环境、适应岗位要求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通过学生项岗实习,企业有机会挑选所需人才。所以,这也是非常受企业欢迎的一种形式。
3.发挥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师资队伍。教师走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是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要让教师了解企业、了解市场、了解产品、参与生产,同时吸纳企业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做专职或兼职教师,为教师学生授课,只有把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才有执行者,才能培养出一流的技能型人才。
4.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
5.加强校企文化交流,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学校有学校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两种文化各有特点,也具备相互交流的条件。双方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联合举办各类技能竞赛、文体竞赛活动,开展师生员工论坛,为校企双方的合作注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校企合作成为双方的自觉要求,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以电脑动画、卡通片、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为代表的动漫产业是后现代产业浪潮中的核心产业, 是一个拥有数亿消费者的大产业, 一个资本、科技、知识密集的高端产业, 一个被称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大环境带动下, 动漫专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但是动漫人才的贫乏将学校和企业推动了尴尬的境地, 针对当前“企业招不到人, 学生就业难”的状况要从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教学情况及近几年来动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始分析。
目前高校动漫专业教学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动漫专业固限于纯动画专业, 导致学生的就业面比较窄, 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技术操作性的培养以及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 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也要及时汲取影视动漫前沿信息, 丰富教学内容,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二、中国动画院校培养方式
资料显示, 目前专业人才需求量高达15万人, 但是从业者不足1万, 这决定着我国动画相关职业成为稀缺职业。在动画的制作的环节中, 主要涉及的工作岗位有:动画台本设计、角色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构图设计、原画设计、中间画、上色以及后期制作等, 每个工作环节中都有着与其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据统计, 我国人均拥有国产动画片仅为0.0012秒, 我们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生产量, 因此培养大量动画人员, 对今后我国动画产业的繁荣发展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随着电脑动画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 网络动画的不断渗透, Flash动画由业余向专业转移并引入电视制作, 与动画关系密切的游戏产业前景看好, 动画设计其中的一些岗位在发生着变化, 无纸动画逐渐开始走上规模制作的道路, 这就要求其中一些岗位的从业人员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再掌握电脑的相关工具以及软件。
截至目前, 全国约有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 1230所大学开办了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 有的高等学院是开设动画专业, 有的学院是成立动画系。针对动画公司需要的人才能力分析, 大专院校培养的不能仅仅是局限于理论的动画人才, 而应该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所以高职类所承办的动漫专业的定位应该定位在在培养动漫产业所急需的设计制作人才。人才培养应该以培养动漫制作能力为核心的基础能力, 通过基础造型以及动漫能力、各类软件操作能力、动漫创意思维能力、互动传媒设计能力等多方面理论与实践学习, 尤其是通过工学交替系统训练, 使学生成为既具备创作设计能力, 又掌握相关软件应用, 同时具有良好心理素养的动漫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现状
首先, 从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析:
(1) 动漫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 大专业平台下的分方向建设。动漫专业应该依据行业特色建立以下专业方向群: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创意与后期包装专业, 专业的目标瞄准行业中对应或相联的职业技术岗位。
第二方面, 以项目为引导的课程结构建设, 吸引企业用人
五、强化美的体态
一切美的内容都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们在欣赏艺术表演时, 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表演者的表演者的风度和气度, 优美的气质总给人赏心悦目。在声乐表演艺术中, 音乐化的语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形体动作也是表现作品和角色必不可少的支柱, 因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 表演时的形体技能是表达情感, 体现意境, 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 它也是唤起情感, 稳定地把握情感, 推动情感发展的有力手段。以往, 大多数声乐教师只关心声音的质量, 而忽视发声时学生的形体和表情, 因此, 学生表情怪异、姿态不雅大有人在, 其舞台风范也一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在每一个细节上, 都应对学生提出体态美的要求, 如发声时的站姿, 歌唱时全身的协调的动作姿态及表情等;让美的单位。通过中长期校企联合、短期项目、岗位培训等形式培养人才, 组建优秀教学团队, 提高教学水平, 建设满足校企共用的校内实训中心。
第三方面, 校企合作下的教学团队建设, 充分发挥创意和技术的有机结合, 面对行业的无限变化齐心合力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和实训建设, 建立起合理的教学体系, 动漫专业已走上正规, 教学体系和教学科研制度已经建立, 按照规章制度运作, 稳定向前发展, 支持产业领域对适用人才的需求。
(2) 动漫专业综合分析行业和企业对岗位人才的各项使用指标, 确立专业教学方向, 建立专业群平台下的核心课程群, 通过动漫基础、动漫造型与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视听语言、FLASH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六个集技能与创意为一体专业课程, 用项目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
(3) 动漫专业教学以实践项目教学为主, 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 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动画规律和动漫相关理论知识。建立三段式教学基本框架:第一段, 以专业通用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行业和行业发展的多元认识, 掌握对工具的运用能力;第二段, 以课程结合项目, 突出行业现行技术能力的培养, 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 形成优质核心课程群, 使理论和实践得到融合;第三段, 进入实训基地, 由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导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 以项目引课程的方式贴近企业用人岗位, 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孵化过程。
四、动画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
职类院校动漫专业应该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 采用1+1+1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实战-顶岗实训模式。即一年级为基础教学阶段, 以在校学习为主、并通过参观、交流、培训、素质拓展等活动了解企业文化与制作流程。二年级为项目实战阶段, 全面引进公司技术与项目进行课程置换, 进行项目实战训练。三年级为项目外包实训阶段, 组建工作室与企业进行交流, 完成企业外包项目, 同时选派优秀学员进入公司顶岗实训, 合格的学员直接入职公司。由用人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教学任务, 按照企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与具体项目的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以核心能力为目标, 设置核心课程, 由行业和企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制定职业能力分解开发课程体系, 组织教学;同时把专业技能训练与相关证书的考试结合起来, 实现课证融合, 拓宽就业面, 满足企业多元化用人需求。
高职类院校动漫专业应该树立深化“项目实战”,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本位, 以工作岗位为依托, 以工作流程为拓展, 创建“课证融合+项目实战+岗位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类院校动漫专业必须准确的对专业进行定位, 立足服务社会。所以高职类所承办的动漫专业的定位应该定位在在最终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很好的实际动手能力, 能及时的走上动漫产业中的各个岗位, 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各个高校的动漫专业应该以培养文化创意复合型的动漫技术人才为目标, 探索既掌握专业软件与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核心技术、又具有职业迁移能力, 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体态与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自己最美的歌声和最美的形象献给观众, 使观众在观赏中的到美的享受。
总之, 声乐教学的美感教育手段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除了上述种种形式和方法之外, 还有如歌唱的声腔美训练、开设声乐作品赏析、文学作品欣赏等课程等等。开阔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其艺术修养。从多侧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美感, 使他们理解美的实质, 树立美的观念, 进而追求美、创造美。参考文献
[1]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2]王景.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河南: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 (5)
关键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28-01
1 引言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然而,受“重学轻术”思想的制约,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始终在走学术型人才培养之路。应用型与学术型之间的培养方式没有显著差异,直接导致了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我国每年院校出来的毕业生数目庞大;另一方面,企业却在喊“招不到人”,致使IT人才相对过剩和人才培养的“生态失衡”[1]!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般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基础扎实;二是知识面宽;三是能力强;四是素质高;五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这些能力培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然而,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大部分只重视编码,对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建模方法使用混乱,文档不规范,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软件工程专业与应用领域的结合非常紧密,因此,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仅仅局限于应用型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它应当定位在培养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工程型应用人才上。
2 多模式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学校办学水平、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我们能够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体会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更有竞争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这是所有软件工程专业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问题。我院高度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吸取国内、外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开展经常性的校企合作活动
对软件行业来说,其特殊性在于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甚至两三年就有一大变化,一般来说新技术首先运用于企业,基本上是“企业拉动高校”,高校在课程的设置、技术的传授等方面的发展往往落后于企业。因此,如何缩小学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产业需求之间在知识上的差距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首要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软件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新的工具软件的应用、软件项目研发等工程经验的积累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为了缩短这一差距,学院围绕培养软件工程特色专业人才的目标,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修改等。如联合福建富士通、网龙等8家有代表性的软件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成立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课程体系,缩小了软件工程毕业生与产业需求之间在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上的差距。
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大纲的讨论与设计,将培养方案与软件行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联系起来,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调整,打破了高校独立制定教学计划的常规思路,也使软件工程毕业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更接近于软件行业的需求。
2.2 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交流
学院与企业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企业见面会、专题讲座、青年教师进修和企业见习等,使学生了解企业需求、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其中,企业见面会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与市场的需求信息、文化氛围,获取软件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科技。
邀请优秀企业家为学生开专题讲座;聘请公司优秀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同时也选派学院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际项目,提升学院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和技能。
2.3 校企共建联培班及实践基地
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与著名高校、IT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形式,已经与福州万乘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以研究开发为主的工程中心,与福建富士通、福建网龙公司等企业成立了联培班,开展联合人才培养软件工程人才活动,使得大量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直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学院还与创昱达、榕基、万城数码等一批著名IT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大四学生可以选择在合作公司实习或完成毕业设计,还可选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為指导老师,打破了以往只以本校教师作为指导老师的传统模式。
工程中心与联培班、实习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形成校企紧密结合、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实现校企互利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养。
2.4 探索CDIO培养模式
CDIO代表着构思(Conceive)、设计( Design)、实施(Implement)与运行(Operate)[2],是由麻省理工学院连同瑞典三所工业大学共同倡导的,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的训练,旨在培养既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国际化工程师。
在上学期我院成立由07软件工程系28位学生组成的CDIO实验班,引入企业师资和真实项目,对上课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该实验班根据CDIO的集成化课程设置原则,突出课程的相关性,将项目相关的四门课程(项目管理,ASP.Net软件实战,手机平台Web应用软件开发与Web网络安全)贯穿于CDIO的整个培养过程。该实验班聘请多位IT企业资深项目经理为CDIO企业方师资团队,实践项目均来自企业的真实研发项目,而不是“假题真做”,更不是“假题假做”。
CDIO培养模式在软件学院CDIO实验班已取得良好成效,下一阶段我们将推广到软件工程专业全体学生,并逐步推广到软件学院的所有专业。
3 结语
成立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教学环节,破高校独立制定教学计划的常规思路,缩短了毕业生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工程中心与联培班、实习基地的建立,则实现了校企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有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将麻省理工学院CDIO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实验班,通过资深的企业师资团队和真实的工程项目,使学生在团队环境中开展研发活动,实现了上课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根本变革。
总之,校企合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程项目,缓解了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之间脱节的矛盾,实现了学生对工程知识的内化和继承,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对学校办学水平、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职校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的实践论文】推荐阅读: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12-06
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09-10
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职校财会实践性教学论文06-01
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11-06
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影响07-22
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上的讲话10-06
校企合作现状06-01
校企合作简报09-14
中职校企合作10-30
1.校企合作方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