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方法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人才方法(精选8篇)

培养人才方法 篇1

在用人过程中,领导者经常需要考虑一个重要问题:怎样继续培养下属,使他的才能不仅不会在使用中逐渐衰退和枯竭,反而能在使用中得到逐步完善和提高?

为了实现这一用人目标,领导者通常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意识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

其一,为了使下属的“自身价值”升值,领导者总是尽量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下属“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见识水平,能力水平,知识水平,和健康水平,促使下属的“自身价值”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二,为了使下属的“发挥价值”升值,领导者总是千方百计培养下属对本职工作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改善下属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以此来“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促使下属的“发挥价值”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

其三,为了使下属的“转化价值”升值,领导者总是设法帮助下属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高超的管理艺术,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去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确保下属的“转化价值”能够适应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其四,为了使下属的“存在价值”升值,领导者势必根据他的专业特长和智能优势,将他放在最能发挥其优势的工作岗位上,造成—种“人需要环境,环境更需要人”的理想的人境条件,从而使下属的“存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以上四条,是各级领导者在培养各类人才时采取的“共同”方法和途径。

由于不同职类的人才,在“提高”人才价值方面,有着迥然不同的追求和需要,因此,领导者在对他们进行培养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

关于培养各类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有关书籍已经作了详细介绍,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在这里,我将把几种常见的培养领导人才的方法介绍 一

给大家。

1.短期强化训练。这是上海市组织部门近年来摸索出来的一种培养领导人才的新方法。它的培训对象,绝大部分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局级后备干部。据上海市的同志介绍说,这种方法,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领导人才的“应急”方法,至少在五至十年内,它的培养效果,将优于“党校系统训练”。这种说法,是否确切,还可以商榷。不过,试行结果表明,短期强化训练,确实为我国培养各类领导人才,闯出了一条新路。下面,我们不妨饶有兴趣地看看上海市的“短期强化训练”是怎样进行的。

培训时间:大约为期三个月至三个半月。

培训对象:第一期学员6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90%以上,大学本科文化程度占80%以上;第二期学员9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日8%,硕士占33%(有些人曾在国外留学若干年)。

培训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条(1)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对学员进行大流量、高强度的理论知识灌输。首先,密切围绕党的思想路线、上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等问题,对学员狠抓宏观改革的形势与战略教育,帮助学员提高宏观思维能力。他们集中安排了《关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策》、《从世界经济发展看上海经济工作》、《上海经济改革的形势和任务》、《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等一系列讲座,邀请市领导和有关学者、专家进行讲授。其次,他们狠抓了现代科学理论与科学知识教育,帮助学员优化智能结构。主要开没了《系统论与领导决策》、《现代领导者的思维方式》等十二个讲座,使学员广泛接触现代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经济法、哲学、美学,人才学等现代领导科学知识,还安排了“微电脑原理与操作”的讲授与实习。(2)开展专题调研,撰写论文,从多方面提高学员的基本素质。他们密切联系上海经济改革的现实,抓住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将学员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头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调研,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迅速提高学员掌握全局的协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例如,经济体制改革课题组的学员,选择了《怎样搞活上海国营小企业》的专题,对本市八个工 二

业局的二百三十多家国营小型企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赞同,他们中有不少同志还被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聘请为特约研究员。在专题调研中,各小组向本市各系统共发了七千六百七十份征询表、调查统计表和测评表,调查了上海市所有的大型企业、高等院校以及几百个中小型企业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最后写成了《上海现代工业管理局长优化培养之初探》、《浅论企业领导班子的最佳组合》等二十余篇质量较高的论文和调研报告,其中有的获奖,有的已在报刊上发表。(三)考核与培训同步进行,以提高训练的强度。根据每一阶段的培训内容,将考核分成静态考核与动态考核两类,分别制定了考核细则。静态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核学员的每一个单项能力素质指标,作出定量的评价;动态考核主要侧重对学员能力素质的综合定性测评,这类考核是重点。考核的形式灵活多样,如采用了命题测试、论文答辩、情景模拟测评、十分钟自选题演讲、以及由学员充当“中外记者”,采访上海中外合资企业的二十五位中方总经理等多种方法,使考核与日常训练融为一体,获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培训特点:①时间短;②方法活;⑧内容新;④强度高;⑤收效快。培训效果:①绝大多数学员实现了“四个转变”,完成了上岗前的思想准备和素质准备,具备了担当重任的能力水平;②经过筛选,淘汰了极少数素质较差者,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后备干部的成活率,缩短了后备干部的培养周期。

对于短期强化训练,人们在经过了一个必然的认识过程之后,现在已经趋于肯定它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不过,目前人才界和各地组织部门,在以下估价上,仍然认识不尽一致;①这种培养方法,究竟是大约在五至十年内有效的“应急”措施,还是长期可以采用的培训形式之一?②这种培养、方法,究竟是只适用于培养中、高层次的领导人才,还是普遍适用于培养高、中、低各个层次的领导人才? ③这种培养方法,其效果究竟是优于“党校系统训练”,还是两者各有短长,应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作者认为,认识上的不一致,并不影响我们对这种培养领导人才新方法的试行和推广。从上述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培训方法,对培训者本身的素质条件,要求是相当高的。培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培训条 三

件以及培训者的德—才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在推广这种方法时,务必在这些关键环节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具备必要的条件。至于这种培训方法本身,作者相信,各地在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的过程中,必将使“短期强化训练”日趋完善和成熟,2.党校系统培训。这是各地组织人事部门培养领导人才的常用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要形式”。采用这种培养形式,具有一个明显优点,就是能使被培养者学到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显著提高和改善他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素质。过去,我们采用这种培养方法,曾经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各类领导人习。今后,我们仍将继续采用这种方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大批领导干部到各级党校进行深造学习。

作者认为,今后,继续有计划地输送一部分优秀领导干部和“第三梯队”后备干部到各级党校去系统培训,依然是必要的。不过,应本着“学期短、内容新、注重提高实际能力”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这种培养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目前,人才界和各地组织人事部门,对此巳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和设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缩短学期——一般不超过一年。可视不同培养对象和培养要求,将学期分为三个月、半年、一年三种。各级领导者可以本着“勤学、快学、轮流学”的原则,每人海隔五年输送到党校系统培训一次。

科目设置要合理——应大刀阔斧地削砍掉那些不对路的旧学科,同时,增设一些各级领导者急需掌握的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新学科,以及与领导工作有关的实用学科。在讲授时,应注意到绝大多数学员都处于“非零起点”这一智能特点,简繁适当,不必都从ABC讲起。

学习方法要灵活、多样——可采取灌输式、启迪式、开放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学用结合、培训和考核同步等有效形式,使得“教、学、考”三个环节紧密衔接,彻底摆脱过去那种僵死、呆板的教学模式。

师资结构要多元化——各级党校担任讲授任务的老师,应由以下四部分人组成:一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校专职教师;二是精通世界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包括“软知识”和“硬知识”)的专家、学者;三是具有丰富领导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四是具有丰富的人才 四

选拔、培养经验的组织人事干部。对于党校专职教师,应向他们提供知识更新和接触改革现实的条件,并有计划地充实一批高质量的年轻师资力量。至于后三种“兼职教师”,可以分别向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领导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聘请。

培训目标要兼顾各方,突出重点——在系统学习“硬知识”和“软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把培训重点放在提高学员的“软知识”水平和实际领导能力上(尤其是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只有这样,学员们回到领导岗位上以后,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巩固培训效果,并且很快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

3.多渠道协同培训。根据我国急需各类领导人才,以及现有的培训基地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大约在近一、二十年内;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依靠各类大中专院校,以及电视,广播、函授、刊授、自办培训班等多种渠道,来协同培训各级领导人才,显然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是一种“应急”措施,又是一种辅助的培训形式。鉴于各类大中专院校以及其他业余学校都有自己的正常教学任务和教学秩序,因而对于各级领导者,只能侧重于灌输有关学科的知识,而难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员的实际领导能力;管理水平和自我完善意识。这是这类培训形式最明显的缺陷。今后,随着各级培训基地的不断巩固和加强,以及我国逐步实现干部教育工作的正规化,培养各类领导人才的任务,似应仍由各级党校承担为宜。

4.拿到上一级领导部门任职锻炼。这是一种注重提高实际领导能力的培养方式。对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低层次领导者,为了使其扩大视野,接触大范围的管理工作,从而锻炼培养他的宏观思维和全方位立体思维方式,提高驾驭全局的组织领导能力,尽快实现前面提到的“四个转变”,采用这种培养方式,往往能在短期内收到显著的效果。很多后备干部的优势在发展潜力上,而现实工作能力并不见得比在职的其他干部强。于是,就有必要给眼下不能走上最佳岗位的后备干部以决策特权,即有意识授予他们临时性的超出其所任职务的决策权力,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保证由他们拍板做主,主管领导不要侵犯他们的这种权力,至多不过是建议或指导。随着后备干部被提拔或因不适于继续培养而被调整后,这种特权随即取消。五

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决策能力,又准确地考验出他们能否担任更高一级的领导职务,这对培养后备干部相当有利。有人会认为给这些没有经验的后备干部以决策特权要冒使工作受损失的风险,其实,这种风险远比把他们盲目提升上来所付出的风险要小得多。对后备干部来说,享有决策特权,就意味着同时增加丁作贡献和犯错误的机会,在这种“临界压力”下,往往最能培养出合格的领导人才。

他们的决策能力,又准确地考验出他们能否担任更高一级的领导职务,这对培养后备干部相当有利。有人会认为给这些没有经验的后备干部以决策特权要冒使工作受损失的风险,其实,这种风险远比把他们盲目提升上来所付出的风险要小得多。对后备干部来说,享有决策特权,就意味着同时增加丁作贡献和犯错误的机会,在这种“临界压力”下,往往最能培养出合格的领导人才。

......综上所述,培养领导人才的方法和渠道很多。而且上述各种方法,各有短长,用途不一,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要求,加以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形势不断深入发展,不仅上述培养方法将得到逐步完善和成熟,而且必将总结和摸索出新的更加有效的培养形式和手段。愿各级领导者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为了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培养人才方法 篇2

一、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提高实践能力

将课程按不同流程、不同的工作任务分成若干项目, 对每个教学项目采用实践训练, 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如将出口贸易按工作流程分为以下一些项目: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出口许可证→出口报验→产地证明→审证→商业发票→货物托运→商品投保→出口报关→制单结汇→发送单证。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 来学习以上每一项目。举例如下:

二、采用英语教学法, 增强知识实用性

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大环境下, 既有商务知识又具有外语能力的中职学生有其独特优势, 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 教学中英语应始终作为工具贯穿在学习过程中。

外贸英语的语法水平并不高, 其常用的专业词汇也不是非常多, 重点是要求学生把这些常用的内容弄熟。因此, 进出口贸易教师在教学中要反复向学生明确学习重心, 并结合外贸专业知识充分有效地诠释词句中英文的含义, 而不是割裂专业知识去单纯地讲英语。教师在课堂讲解时要“中英文夹杂”。如要经常讲或写一些常用的外贸名词, 如:the Chinese Export Commodity Fair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the Guangzhou Autumn Fair (广州秋交会) 、quote CIF price (报到岸价) 、open a letter of credit (开出信用证) 等等;每一项交易条款、每一个关键词教师都用英文写出, 假如:RMB$200 per set of sewing-machine, FOB Tianjin (每台缝纫机二百元人民币, 天津港离岸价) 、cover All Risks and War Risks (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 。这些细节上英文的使用, 对教师来说很容易, 学生理解也并不难。但正是这些细节, 往往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也向学生传递着一种“必须学好英语”的理念。课上课下, 也可以用英语进行商务操作技能训练, 如用英文制单、签合同和收发信函等。

三、采用情景教学法, 培养学生自信

《进出口贸易》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能胜任外贸工作。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供学生操作锻炼机会。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某种角色的教学方式, 老师通过提供直观、生动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 就会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不同侧面。

讲到海运提单时, 学生对shipper (托运人) 、consignee (收货人) 、consignor (发货人) 、issuer (发票人) 、exporter (出口方) 等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 如不实际操作, 很难区分。要求学生根据货物托运程序, 扮演业务中的托运人 (出口商) 、船运公司、船上大副, 并让学生就其模拟角色开出相应的单据, 出口商最后拿提单到银行议付。这一参与过程, 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如何办理货物的运输,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知道什么单据才是结汇所用的有效单据。

四、演示教学法, 使教学内容直观化

(一) 实物演示

《进出口贸易》课, 一个鲜明特点是接触大量的文本和单据。如发票、装箱单、原产地证书、汇票、信用证、托收委托书、售货合同、销货确认书等, 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处理的单证和文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60%~70%的学生学习单证后, 对Invoice No (发票号) 、Contract No (合同号) 、L/C No (信用证号) 、Certificate No (原产地证书号) 等经常混淆, 如果不熟悉, 很难深刻掌握业务操作流程。要尽量收集、整理本地外贸企业常用的单、证、表等实物和数据资料, 然后提供给学生, 通过真实票据、单据和合同等文本演示, 讲解其主要内容及制作时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

(二) 多媒体演示

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充分利用图表进行动态讲解, 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 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 进出口一笔业务从成交到交易完成, 涉及很多环节和机构, 如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商检公司等。为了掌握履约过程, 我校曾跟踪一笔业务拍摄制作了录像。在此基础上, 搜集补充大量的资料, 丰富教学内容, 运用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还灵活采用引导探究法,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运用讨论法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运用对比、比较及图表法, 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等能力。每种教法各有特点, 在《进出口贸易》教学中,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目前, 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大、要求高。要培养社会和行业所需的技能型外贸人才, 仅靠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够的,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冯增俊.WTO与中国教育[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2]熊杰.现代职业教育与新型劳动者.职教论坛, 2006 (12) .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篇3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难点;解决途径;核心骨干

目前,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个别专业甚至有人才断档之势。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培养一支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当务之急。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力保障

那么,如何去培养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呢,跟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身在一线的教师也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理论,掌握好一个培养人才的方法:第一,我们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第二,能够进行实践问题的解决;第三,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导向。

以数控加工实训一课的教学要求为例,要求学生能按需求独立地进行零件加工,解决加工中遇到的各种故障和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锻炼。从另一个方面,人们的学习层次可分为: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语言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问题解决学习。如何在学校教学中就让学生具备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正是我们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目的,问题解决学习法也是这一阶段倡导的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学习法”教学既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索、创新的环境,又为教师提供一条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看出“问题解决学习法”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学习法”的教学过程,一般有如下几个步骤: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欲望。

(2)明确产生问题的原因。只有当学生对实践问题有了真正的感知,才能产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思维的积极性,并为探求问题解决的策略提供必要的前提。

(3)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已有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应用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4)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勤思、善想、深钻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总的来说,实施“问题解决学习法”教学的关键是要创设恰当的情景、准确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及教师精心的引导;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把学生成功地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当然,如何发挥其最佳效果,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所不同,甚至不同的教师其做法都有差异。

二、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发现人才的良好机制

首先,职业院校与企业应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和鼓励技术工人参加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和社会化考评,并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组织参加鉴定的技术工人进行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其次,要完善高技能人才考评办法。企业可以通过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相结合、专家认定和企业认可相结合,完善高技能人才考评办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细化职业技能考核认定标准,使企业认定与高技能人才社会化考评有效对接。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作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企业可以允许他们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三、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学员之间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使竞赛成为常态化选拔和发现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在职业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按有关规定直接晋升职业资格或优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1)建立首席技师选拔和培养制度,拓展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带。

(2)突出激励,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使用与成长的激励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是:①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革新、技术项目攻关、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高技能人才聘任办法,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倾斜,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②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津贴政策,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对在竞赛中表现优秀的技能人才,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按有关规定直接晋升职业资格。③完善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除了对高技能人才实行薪酬激励机制和特殊奖励政策外,应积极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从社会保障方面激励高技能人才的成长。

四、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训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初期就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生产力飞跃性的发展,社会和企业需要大量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标准化劳动力,这就需要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扩充教学内容,职业教育的成果要回到企业并接受企业的检验。实施职业教育是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学校的职业教育和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的。

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丁大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价值评价错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5期.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30-272.

培养人才方法 篇4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向发展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在强调基本技能优异的同时,也能使个人特长得到最大的发展。技能教育即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下面我将以哈尔滨市汽车职业高级中学校为例谈谈我校培养汽修技能型人才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一、技能型人才的含义

技能人才主要包括在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代表人,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曾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中,开始实现了“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这一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对推动科教兴国、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

二、我国汽修技能型人才的市场现状

目前,中国汽修专业高级技工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已成为近年来中国人才结构的一大薄弱环节。中国的高级技师约50%以年过半百,在行业中所占比例小于4%,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每年有600万人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但参加高级考试的不足10%。在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中,需求较大的是有水平的高级技师和技师。某些特种工种高级技工已经开始出现人才缺乏的现象,拥有高水平技能的技术工人普遍开始流失。现在的汽修状况是工程技术人员与汽修技术工人的比例失调,初、中级汽修技术工人与高级汽修技术工人的比例失调,这些比例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汽修行业高速和健康的发展。

三、培养汽修技能型人才要面向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

要培养出素质高、技能高、适应就业市场,社会需求的汽修技能型人才,就需要有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但高质量的实训基地,需要高投入,这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实习设备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和汽修设备普遍较贵的情况下,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因此,汽修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想办法创新。而解决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困难,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最好的方法就是校企资源共享、共建办学。打开校门,走出去,请进来,建立起较为紧密地校企合作平台,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真正实行近距离办学。目前,我校即哈尔滨市汽车职业高级中学校在企资源共享、共建办学作出了一定扎实有效的探索:一是引入企业资源,与哈尔滨市博能集团联合在校内建立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其企业的生产技术代表了行业的先进水平,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资金,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与奇瑞哈德利等多家4S店和大型修配厂联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的空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保障。三是相关行业资源学校化,为了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专业课教师的能力。学校聘请行业专家到校讲课,并与多家企业实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并积极为企业培训各类员工。学校在提升自身人力资源的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服务企业的能力。

四、培养技能型人才要坚持技能与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相结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向综合职业素质方向发展,要实现一门专业技能精通,并且会几门相关技能,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之路。在强调共性技能达标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使个人特长得到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用人上即越来越细化,又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了。过去,传统产业都具有其显著的行业特性,技能考核都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件,从易到难,考核等级也逐次上升,行业之间也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较少。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单一技能往往与产业界要求和需要相距较远,或根本不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一是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要紧密结合;二是专业经验与专业智能要紧密结合;三是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要紧密结合;四是检查知识的应用和技能技巧的操作水

平紧密结合。

五、培养技能型人才要坚持产教研一体化的办学方针

一是加强对符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投入,改善和改进实习条件与手段,淘汰落后的、不能符合实际就业市场要求的实习设备;二是实习实践的动手训练要给以充足时间,切实保证技能实习课与文化课的课时比例达标和实践课有充足的时间。不盲目应追求百分之百的”毕业率’’和“就业率”,应保持适度淘汰,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加职业意识和危机意识;三是要加强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基本素质(个人行为礼仪、吃苦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荣誉感)和核心技能的开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让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参与生产过程和活动,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受到实际职场氛围的熏陶。产教研相结合是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六、培养汽修高技能人才必须建立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要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让教师走出校门,融入企业,陪同学生一起生产实践,解决了实践经验不足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

强化“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实施教师实践技能提高计划,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增加每一位教师的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实践能力校内培训考核;每年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一线生产实践锻炼,使专业课教师能够独立指导各教学环节的实训,并且利用各种机会让教师出去培训,所有的省级培训,我校的专业课教师全都参加,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脱产培训。加快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熟悉行业企业发展,了解国内外汽车维修技术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培养多名在教学、课程建设、社会服务、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准的骨干教师。

七、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

新的教学模式的确立带来了教学形式的显著变化。从企业调研和工作分析入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进行新的专业设置的研究、设计、论证和教学试验。确定专业课围绕企业需要转,围绕技能培养展开。特别是实验教学将汽车维修工必会的9项专业技能分解成19项具体模块。进行,平时教学中,情境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随处可见。车间和教室成为一体,车间就是教室,教室就是车间。学校与博能公司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中心、企业车间进校园、实训教室进企业,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工人。文化课也是如此,根据能力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文化课教学,整合文化课资源。比如,语文课由普高化特点转变为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用文写作能力、交际接待能力以及汽车文化的介绍。体育课侧重提高学生的体能。这些都是岗位的必备能力。此外,学校文化课和职业道德内容进行了整合,开设了礼仪课,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促使道德养成。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形成了多本校本教材,如语文、数学、汽车英语、礼仪基础知识和发动机拆装、解码器使用,千分尺、游标卡尺的使用,气缸测量——量缸表使用,离合器、变速器的结构原理与拆装等11本校本教材。提高专业课比例,尤其提高技能课和实践课比例,理论要求以适合和够用为准则,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减少文化课比例,降低文化课和理论课难度。

当前,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研究与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前景乐观,大有可为。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方法和途径初探

哈尔滨市汽车职业高级中学

培养人才方法 篇5

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实验模式之中,从根本上讲,还没有成为开发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发现其潜在的创造能力,树立自信;还没有把创造能力的开发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学生的科技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唤起学生向未知领域挑战的意欲;更没有形成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各种科学而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达到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增添学生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引爆”和“释放”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故在此,针对实验教学方法,谈谈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1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入手

现行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采用“照方抓药”的方式进行。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没有任何准备,进入实验室后,全部由实验指导教师安排,实验完全是在实验指导教师的讲解下,机械地按照指导书所提供的实验程式,死板地进行固定的操作。实验结束后所作的实验报告,也是按照固定的格式,对规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汇集,距创造性的培养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认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极好的机会,只要我们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意识,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改进,完全可以对学生实施创造性教育,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应从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抓实验前的准备。实验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必须给学生提供与实验项目相关的图书、资料;或提供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便学生了解新理论、新观点,获得学科前沿信息;或者向学生介绍与实验项目有关学术理论中的不足、缺陷和当前学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并能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索和研究。

二是实验前的辅导。在学生阅读资料、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参加实验的学生都能拿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前的充分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开口,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可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集中式、分组式、随意式均可。关键是教师必须要给予讲评,并指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经过这一环节,根据每个人准备的情况和理解考虑的情况,决定能否进入实验环节。对准备不充分或没有准备的同学,不能批准进入实验阶段。

三是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因为实验的方案是由学生亲自制定的,可能还存在一些细节的问题。这就需要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加以指导和完善,从而确保实验过程的正常进行。

四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个报告,并不是指按照传统实验报告格式进行的,而是采用总结的形式,或论文的形式,让学生从实验项目开始,到实验结束后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

可以汇报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也可以谈实验中的教训;还可以讲自己对一些相关问题的疑问。只要是与实验相关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谈。其目的,不只是对实验情况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和活跃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让学生针对实验项目中的某一个问题作比较深入的探讨,发表独立的见解,促使学生去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探索新的问题,使思维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实进取的精神。即通过撰写实验报告,不仅可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人类既有知识的批判继承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打破专业界限,向着学识渊博的方向发展,产生知识的突破,激发学习的创造欲望。

2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抓起

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是构成创造性人才的动力系统,是成就事业、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和保证。而思想素质还是创造性人才的导向系统,把握创造活动的方向,是构成创新人才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力价值主要集中在人的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是人才成长的精神支柱,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开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应从保护学生的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开始。假如牺牲了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甚至牺牲健康、身心与美德,用来让学生学习掌握系统的课本知识,那么这些失去的兴趣、爱好,不仅会使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失去生命和光彩,而且还会继续促使他们失去学习、探索、创造的动机与愿望。

3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抓起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开展综合性实验,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十分有利。目前大学的专业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好多实际问题只凭所学专业知识根本就不可能得以解决。可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实际上,近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的改革,如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室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专业知识学习的范围,对改善目前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仅仅如此,还是远远不行的。因为,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适宜的知识结构和完备的思维结构,我们只有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完善学生思维结构同时入手,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备创造性人才的潜质。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对于扩展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实验,根本不可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只有实行学生自主性的学习,采用探索性的实验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改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目的。

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改变目前只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不强调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现状。将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相关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带着这些很现实的问题进入实验室,开展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不仅可拓展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优化其知识结构,还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多种角度、利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完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优化,思维结构得以完善。

4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抓起

独立性是创造性人才的特质,是学生身心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成为社会人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独立性是不依赖于他人或外界力量而独立自主的行为。没有独立的思考、意志和人格,就不会有任何创见。对大学生进行独立性的培养,从能力上讲,实质就是在培养大学生的敏捷性和创造性。从意识上讲,就是让学生树立自信、自爱、自尊的信念;产生自立、自强的动力;养成敢于怀疑、勤于思考、善于思维的习惯。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实际上就是解放学生的手脚、思想和行为,让学生支配自己的实验行为。但我们对学生管得太死,总是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总是把实验的步骤讲的一清二楚,让学生完全按照指定的程式进行操作,不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步骤,这实际上失去了培养学生独立性的很好机会。我们一定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做”,而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做”,让学生当一个机器人。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拟实验项目和内容,从头到尾全部由学生做主,独立完成。这样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独立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应当清楚,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并不是放任自流,任由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在实验教师的监督、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的。至于如何监督、引导和帮助,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因人而异。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弄清学生的认知、兴趣、爱好与特长的情况下,从发挥学生优势出发,启发、诱导学生在其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中寻求项目,用商量的口气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无所顾虑的情况下,大胆设想、开动脑筋,从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巩固和强化其逻辑思维。当然,学生的想法不一定都正确,即便有错误,甚至十分荒谬,切记不应轻易否定,要想“办法”让其自己醒悟,其实,这个“办法”才是培养人、成就人的关键所在。因为,让学生自己醒悟,比别人直接指出其错误所在要高明得多,效果要好。

5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抓起

有责任,才会有作为。目前,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存在严重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对此,我们一定要利用实验这一教学环节,对大学生实施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责任”其实就是在承担起某种职务的同时,完成其职务所应尽的职责,并对其过失有一定的担当。而责任意识,就是怀有担当心理,明确应该做的事情,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要求”“约束”自己去履行其义务,把“责任”转化为行动。可见,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常识。事实上,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不可能同时把所有的事情都承担起来,必然要进行一定的分工与合作,这就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创造了条件。只有每个学生能够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负责,才能使整个实验过程顺利而有序地进行。为此,实验教师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清楚他们自己的责任,使他们树立“我有责任”的意识,并教育学生要有认真做事的态度和习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做事”只有认真,才能办好一切事情;只有细心,才能不出差错,办好所有事情,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我要负责”的思想,即产生责任意识。并在其责任意识的作用下,约束其行为,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真正做到“我能负责”,达到具有一定的责任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妍.日本高校创造性人才培养研究——以东京工业大学的课程改革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66~72

[2]张克平.当代国内外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思想及其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3~85

[3]何晓威.“读写议”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1:92~95.

[4]刘昌明.论创造性人才的伦理品质[J].石油科技论坛,2004,12:18~19

[5]张永宁.创造性人才的动力系统分析与构建[J].莱阳农学辽学院(社会科学版),2004,4:71~74

[6]张永宁,王维斌.构建创造性人才的导向系统[J].石油教育(双月刊),2005,2:73~76

[7]高华.“藏息相辅”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河北社会科学,2007,8:176~178

[8]李瑛.多元智能理论与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7~54

[9]赵国英,成水笑.多元智能理论与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教学研究,2005,3:218~220

[10]吕新强,边仕英.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66

培养人才方法 篇6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西部12个省、市唯一的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学院始建于1954年,1986年成立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校,2006年转制为普通高等院校,由共青团重庆市委主管,与重庆市团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被团中央、重庆市人民政府、市委组织部和团市委分别命名为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重庆市青年活动阵地、重庆青年干部培训基地和重庆青年创业就业培训基地,是重庆市青年联合会、重庆市青年企业家协会、重庆市青年商会等协会及其所属企业的定点人才培养院校。

办学特色解读

专访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张艳

张书记指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经过5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确立了一套以“飞机”模型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人文素质一体化培养工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程和实践育人工程为载体,科学培养“忠诚勤奋,文明高雅,技术全面,能力出众”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如飞机一样在今后的人生航程中腾飞翱翔。在学院教职工的心目中,高职人才培养就如制造飞机,政治品格是机头,专业知识是机身,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是两翼,职业核心能力是机尾。

“人生就像飞机航行,有了正确的方向,才会有成功的人生。”张书记说。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政治引领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切实将学生的政治品格如同飞机的机头一样进行精心设计和打造,充分发挥团属院校政治育人的优势,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统揽,通过“三个课堂”(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三个层次”(面向全体学生、抓好中坚层面、抓好示范层面)、“三史教育”(党史、团史、校史)和“三项实践”(同吃同住同劳动、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的培养,努力使全体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始终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掌握适度的专业知识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张书记告诉笔者,近年来,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以“三风”建设为载体,狠抓教学质量管理,不断加大对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切实增强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让学生及时掌握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常识,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在注重专业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校外专业带头人的选聘。“目前,我们除了有本校的‘双师型’教师外,每个专业都选聘了校外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知名专家授课,学生学的专业知识不仅有适用的理论,更有生产前沿的基础常识,对

学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使学院在打造人才这架‘飞机’时,确保了‘机身’的宽敞和实用。”张书记颇形象地介绍到。

飞机要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机翼很重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培养既具有过硬‘职业技能’,又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双翼型人才’,尤显重要。”张书记介绍到:目前,学院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具有27个工种的国家技术等级培训和鉴定资质,学生通过日常专业技能训练,毕业时既有毕业证,更有多个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职业竞争力必然优于其他同类院校。同时,学院是全市首批“唱读讲传”示范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高校,通过对学生三年需具备的人文素质进行系统规划、分学期和年级进行实施,并通过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证书进行显性评价,不断锤炼当代优秀青年的良好精神风尚,努力使全体学生具有强硬的职业竞争实力。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篇7

一、高校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最重要的信息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最重要的信息。究竟什么才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呢?显然,那些并不需要教师讲授,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到的信息,肯定不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信息。例如: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以往总是会让学生牢记大诗人李白与杜甫的生卒年、代表作品等,实际上这些信息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或书本等途径查找到,此类信息就不是课堂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掌握的最重要的信息。课堂教学不能只靠知识的灌输,教师应该抛弃中国传统的“孔夫子式”的“教”与“背”的方式。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诸如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所谓的“知识点”,课堂教学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要让学生自己去辨析、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用理论来解释现象,用知识作用于实践,这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格外重视这一点。

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解析、梳理、整合、引申及探索,应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逐渐具备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思辨能力。这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与思辨能力的信息,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获取的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那些通过谷歌、百度等就可以直接搜索出来的且一成不变的基础知识。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的最重要的信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点:一是想法,二是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表达与交流,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有大量的交流和辩论。课堂教学结束后,还应该有必要的归纳与总结,要让学生在反思与总结中获得成长。课堂教学要有足够的练习,没有实际的操练肯定是不行的。课堂教学还要尊重、认同多元化的文化,要了解并理解每个人看待事物的不同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所有这些综合起来,就容易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就很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与引导,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辨能力,这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获取的最重要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最重要的信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课堂教学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二者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唯一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重点就由教师变成了学生,真正能够实现师生的互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师个人的语言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重点将会是典型情况下学生将如何运用这种语言。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会一直监测和纠正每个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则不会再有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教师检测,只是当问题出现时教师会提供必要的反馈或校正而已。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是教师事先选择好课堂教学的主题;以学生为中心,则会让学生选择一些主题,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完成。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则是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教师的评价应该与学生的评价融合在一起。以教师为中心,教室里通常只有教师的声音,一般会非常安静;以学生为中心,教室里则总是吵吵闹闹,学生们经常会因为争论某个具体问题而变得一个个面红耳赤。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人们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就会有一个清晰而又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高效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生动而充满激情的。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就是要实现从强调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的转变,也就是要从“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转向“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课堂教学应该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学生们是如何学的、学生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地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需要通过教学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教师“教”得如何。教师应该及时关注评价结果,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具备核心竞争力。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而这种核心能力也可以称为核心竞争力。这一观点是由美国的大学最早提出来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口语沟通能力;二是学生的书面语言沟通能力;三是学生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能力;四是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素养;五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六是学生的概念化能力,即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是坚毅的品质。以上七个方面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则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具体表现为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思维力、判断力、创造力和意志力等。核心竞争力,又被称为“核心竞争优势”。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通过自身独特的、具有更高辨识度的综合素质,在竞争之中体现出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寻找到更加适合于自身的工作,这正是目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一个热议话题的原因所在。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某种具体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是更高层次上的综合能力。这意味着高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丰富自身的经历,更为广泛地锻炼并形成包括人际交往、逻辑思维、分析判断以及艺术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集群,达到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做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四、高校要更加重视图书馆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高校更加重视大学图书馆的作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校图书馆建设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确实值得我国高校借鉴与学习。美国的四年制大学与社区学院都非常重视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目前,美国大学的图书馆在大学中的地位相当于二级学院,已经由过去的藏书楼转变为了如今的高校综合性信息平台和校园服务中心。图书馆在美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国大学的图书馆,面向所有的学生开放,是美国高校学生从事校园文化活动、思想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美国高校的学生经常在图书馆聚会,大家在一起演说、辩论,共同探讨一些学术问题。美国大学的图书馆,还专门为学生提供诸如写作、语法、选课等方面的学习辅导。图书馆还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计算机基础使用常识等其他服务。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不仅定期举办一些与专业课相结合的专题讲座,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与面授。此外,美国大学的图书馆还设有专门的图书馆教授,他们被分插到各个学院里,直接与任课教师联系、沟通,并帮助各个学院设置系列课程。

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是开展移动服务,二是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很明显,美国大学的图书馆在今后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大学的图书馆如今也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藏书楼向高校综合性信息平台及校园服务中心的转变。美国大学的图书馆的先进的运作管理与资源利用理念,给中国高校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中国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并确保其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合理地被利用。

五、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

高校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积极参加一些社区服务活动,这也应该是中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美国大学的评估,并不仅仅是针对课堂上所学的专业课程的评估,还包括课堂教学以外的一些评估,主要用以考查学生能否将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堂以外去。美国大学让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就是要他们把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知识、技能带到社区去,通过社区服务来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公民意识,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高校虽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但是在社区服务方面中国高校确实还有所欠缺。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增强社区服务意识,自觉走出校门,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社区服务活动中,这样做既可以让大学生在学用结合中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应该成为中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那些“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未来的国际竞争也必然会更加注重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中国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在新的形势下更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承担起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重大历史责任与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德新,张喜荣.美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2]王海珍.创新教育与当代高等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2,(5).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篇8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新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刻不容缓。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拟针对中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高校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最重要的信息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最重要的信息。究竟什么才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呢?显然,那些并不需要教师讲授,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到的信息,肯定不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信息。例如: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以往总是会让学生牢记大诗人李白与杜甫的生卒年、代表作品等,实际上这些信息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或书本等途径查找到,此类信息就不是课堂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掌握的最重要的信息。课堂教学不能只靠知识的灌输,教师应该抛弃中国传统的“孔夫子式”的“教”与“背”的方式。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诸如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所谓的“知识点”,课堂教学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要让学生自己去辨析、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用理论来解释现象,用知识作用于实践,这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格外重视这一点。

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解析、梳理、整合、引申及探索,应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逐渐具备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思辨能力。这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与思辨能力的信息,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获取的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那些通过谷歌、百度等就可以直接搜索出来的且一成不变的基础知识。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的最重要的信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点:一是想法,二是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表达与交流,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有大量的交流和辩论。课堂教学结束后,还应该有必要的归纳与总结,要让学生在反思与总结中获得成长。课堂教学要有足够的练习,没有实际的操练肯定是不行的。课堂教学还要尊重、认同多元化的文化,要了解并理解每个人看待事物的不同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所有这些综合起来,就容易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就很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与引导,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辨能力,这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获取的最重要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最重要的信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课堂教学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二者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唯一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重点就由教师变成了学生,真正能够实现师生的互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师个人的语言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重点将会是典型情况下学生将如何运用这种语言。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会一直监测和纠正每个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则不会再有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教师检测,只是当问题出现时教师会提供必要的反馈或校正而己。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是教师事先选择好课堂教学的主题;以学生为中心,则会让学生选择一些主题,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完成。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则是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教师的评价应该与学生的评价融合在一起。以教师为中心,教室里通常只有教师的声音,一般会非常安静;以学生为中心,教室里则总是吵吵闹闹,学生们经常会因为争论某个具体问题而变得一个个面红耳赤。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人们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就会有一个清晰而又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高效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生动而充满激情的。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就是要实现从强调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的转变,也就是要从“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转向“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课堂教学应该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学生们是如何学的、学生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地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需要通过教学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教师“教”得如何。教师应该及时关注评价结果,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具备核心竞争力。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而这种核心能力也可以称为核心竞争力。这一观点是由美国的大学最早提出来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口语沟通能力;二是学生的书面语言沟通能力;三是学生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能力;四是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素养;五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六是学生的概念化能力,即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是坚毅的品质。以上七个方面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endprint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则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具体表现为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思维力、判断力、创造力和意志力等。核心竞争力,又被称为“核心竞争优势”。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通过自身独特的、具有更高辨识度的综合素质,在竞争之中体现出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寻找到更加适合于自身的工作,这正是目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一个热议话题的原因所在。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某种具体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是更高层次上的综合能力。这意味着高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丰富自身的经历,更为广泛地锻炼并形成包括人际交往、逻辑思维、分析判断以及艺术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集群,达到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做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四、高校要更加重视图书馆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高校更加重视大学图书馆的作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校图书馆建设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确实值得我国高校借鉴与学习。美国的四年制大学与社区学院都非常重视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目前,美国大学的图书馆在大学中的地位相当于二级学院,已经由过去的藏书楼转变为了如今的高校综合性信息平台和校园服务中心。图书馆在美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国大学的图书馆,面向所有的学生开放,是美国高校学生从事校园文化活动、思想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美国高校的学生经常在图书馆聚会,大家在一起演说、辩论,共同探讨一些学术问题。美国大学的图书馆,还专门为学生提供诸如写作、语法、选课等方面的学习辅导。图书馆还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计算机基础使用常识等其他服务。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不仅定期举办一些与专业课相结合的专题讲座,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与面授。此外,美国大学的图书馆还设有专门的图书馆教授,他们被分插到各个学院里,直接与任课教师联系、沟通,并帮助各个学院设置系列课程。

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是开展移动服务,二是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很明显,美国大学的图书馆在今后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大学的图书馆如今也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藏书楼向高校综合性信息平台及校园服务中心的转变。美国大学的图书馆的先进的运作管理与资源利用理念,给中国高校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中国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并确保其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合理地被利用。

五、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

高校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积极参加一些社区服务活动,这也应该是中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美国大学的评估,并不仅仅是针对课堂上所学的专业课程的评估,还包括课堂教学以外的一些评估,主要用以考查学生能否将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堂以外去。美国大学让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就是要他们把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知识、技能带到社区去,通过社区服务来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公民意识,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高校虽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但是在社区服务方面中国高校确实还有所欠缺。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增强社区服务意识,自觉走出校门,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社区服务活动中,这样做既可以让大学生在学用结合中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应该成为中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上一篇:税务检查自查报告下一篇:PS制作立体字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