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通用9篇)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随之而来的人才缺口也日渐扩大。数据显示,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而目前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尤其是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补充:
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情况
饭店行业的发展情况
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重庆市旅游业及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一方面,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陷入“饥渴”状态,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又没有大量进入这个行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趋专业化、大众化,国内许多高校都设置了旅游类的专业教学课程,旅游本科教育的重要地位也逐渐被凸现出来。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旅游本科教育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35%的份额,每年都有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如浙江作为旅游大省,省内有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10所高校均开设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每年毕业的季节,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旅游人才究竟能否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职业,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据调查,2010年,重庆各大旅游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看好,但行业内就业情况不足学生总量的30%。在浙江工商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中,从事旅游业的只占30%-40%左右,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饭店管理、会展、规划等领域,而大部分学生则分别进入了其他行业。
在当前国际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旅游教育特别是高等旅游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较高要求。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目前中国旅游人才教育与培训领域正呈现巨大商机。但是旅游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能根据学科的特点,培养出真正具备专业素质的旅游从业人才,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是摆在中国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向旅游行业输送从事旅游管理的专门人才,但学生实际的就业情况显然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不相符。高校需要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以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旅游行业的就业率,同时也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旅游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旅游业需要的人才,是旅游院校亟需认识和解决的两个命题。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也将成为高等旅游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高校教育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企业需要的旅游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1、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丰富了高校旅游管理教学的理论成果,对重庆市乃至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对旅游业人才供需状况的调查,对比国外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探索适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改革方案,丰富和深化了旅游管理教学理论。
实践意义:以就业为导向,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为完善本科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模式、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四川外语学院,提出进一步改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宽口径、厚基础及理论+实践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研究目的本课题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借鉴国外旅游教育的经验和成果,立足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完善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预期成果
1、研究内容
本课题结合目前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和供给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国外旅游教育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以及与国内旅游院校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以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为目标,结合四川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在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管理三个专业方向,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探讨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并结合三个方向的核心课程提出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案。
大纲:
第一部分 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与供给状况
一、中国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状况
1、旅行社业人才需求调研
(1)旅行社从业人员现状
(2)旅行社人才需求状况
(3)旅行社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2、酒店业人才需求调研
(1)酒店人才现状
(2)酒店人才需求状况
(3)酒店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3、会展业人才需求调研
(1)会展从业人员现状
(2)会展人才需求状况
(3)会展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4、已毕业学生对人才需求认识情况的调查
二、中国旅游市场人才供给状况
1、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情况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的期望与态度
第二部分 国外高校旅游教育的特点
一、国外院校旅游教育的情况与特点
(一)普利茅斯
(二)堪萨斯
(三)英国女王
二、国外旅游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总结
第三部分 中国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调研
一、高校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庞大,缺乏特色
(二)专业同质
(三)学不致用
(四)课程体系不合理
(五)师资培养不畅
(六)教材建设落后
(七)教学方法呆板
二、部分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现状(立足本地,突出特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四川大学、重庆师范、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西南大学
三、我国外语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现状
第四部分 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旅行社管理方向人才培养体系
(一)目标定位
(二)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
二、饭店管理方向人才培养体系
(一)目标定位
(二)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
三、会展管理方向人才培养体系
(一)目标定位
(二)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
第五部分 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
一、旅行社管理方向核心课程的改革操作方案
二、饭店管理方向核心课程的改革操作方案
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以就业为导向,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的主要职能。高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009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人事部的相关资料显示:普通高等学校中, 普通高职专科的总体就业率要高于普通高等学校一般本科的总体就业率, 这不得不引起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就业管理部门的注意。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下, 金融企业面临许多新问题, 对人才的需求会有许多新变化, 所需求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会有许多变化。学校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人才需求变化, 深层次加强校企合作, 探索金融学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 对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培养双师型教师将是一个最有力的解决途径。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订单, 源自商业经济活动范畴, 是指买卖双方订购货物的合同、契约或单据, 所以订单是合同的一种形式。按照我国合同法规定, 买卖双方一经签定合同, 即具有法律效应, 对双方来说均具有同等约束力。合同一方, 在生产经营中按照与客户签定的合同, 组织安排生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被逐步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顺利就业, 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标志。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更是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对高等教育的一致要求, 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的追求目标。实施订单培养, 是高校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签订用人合同, 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 共同负责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形成
在世界发达国家,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CBE教育模式, 均打破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块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强调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所需能力, 保证了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尽快融入工作环境。我国高校也应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 将发展高等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发展战略, 特别是要直接与企业开展高等教育的合作办学, 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型人才, 从而实现自己服务社会功能的最大化。
CBE是Competence Basedon Education (基于能力的教育或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 的缩写, 是近年来北美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并发展起了一套系统的方法。一是市场分析方法, 即通过对人才市场的分析, 确定何种职业人才是市场所需要的, 需求量是多少, 这是学校确定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前提。二是DACUM方法, 将从事该职业所需要的能力逐级分解成若干项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 (技能) 。具备若干专项能力则具有或形成一项综合能力, 具备所有的综合能力后, 就具备了从事该职业的职业能力。三是开发教学内容, 即根据各项技能的内容和要求, 开发相应的教学内容, 具体包括培养这项技能应理解或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有关这项技能的教学资料等。四是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CBE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CBE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
(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金融企业、学生三者的有效之举
对学校来说, 提高了学校定位和专业定位的准确性, 建立起完善的以市场、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开发与调整体系,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使学校的发展有了源头活水。“订单式”培养模式要求金融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 注重企业对教学过程的参与,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街接,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吻合, 促进了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化,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有了动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学生的就业, 使培养方案的各环节设计更趋合理, 街接更加有序, 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更加有效。对于金融企业而言, “订单式”培养模式一是宣传了金融企业的形象, 扩大了企业的影响, 宣传了企业的文化, 增强了订单班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二是金融企业的人才资源得到开发和储备, 变被动接纳毕业生为主动挑选毕业生, 变事后招聘为事先定制;三是金融企业提前介入教学、培养过程, 可以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内容, 缺什么补什么, 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四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顶岗实习, 学生一录用就能很快适应岗位, 省去了金融企业对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时间和费用, 节省了企业人才使用的成本和费用。对于学生而言, 首先, 各金融企业在组建订单班时都有明确的标准, 因此, 入选的学生目标明确, 学有动力, 变过去被动地要我学为现在主动地我要学, 同时明确标准后, 学习针对性强, 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 订单班学生可以有效利用学校和金融企业两个育人环境, 双方育人师资, 特别是企业实战环境的实践教学, 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第三, 就业方向的明确, 避免了学生为就业而分散精力, 保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有效地利用了学习时间。最后, 订单班学生上岗后上手快, 适应能力强, 有较强的业务发展潜力, 有利于今后人生发展。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实施形式, 突破了学校依赖企业接纳学生, 企业依赖学校补充人力资源的简单供求关系, 体现了校企平等合作的互利关系。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学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学校的发展有赖于企业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 校企双方真正把对方的发展当做自己的发展, 把对方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 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 使得校企双方更全面、更深入的合作有了基础, 使校企的相互持续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 这才是它的根本意义所在。
三、金融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我校金融学专业2008年3月获国家教育部批准, 2008年9月开始招生, 每年计划招2个班。我校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说就是培养有工程背景的, 思想道德素质高, 具有扎实金融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 熟悉国家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 具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能够运用金融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解决金融实务问题,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 争取25%学生考取研究生, 其他学生可在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经营机构、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部门从事储蓄、信贷、结算、保险、证券投资、投资咨询分析、投融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金融学专业根据金融企业需求, 与金融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签订学生就业订单, 与金融企业人力资源和业务部门在教学、师资、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共同开发课程, 共同教学, 共同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根据教学的内容性质和金融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及工作任务的不同要求, 教学工作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两个教学地点交替进行, 校企共同教书育人。实施“2+1+1”模式, 即两年在校基础理论教育、一年在校专业课程学习、一年在金融企业实践培养, 使学生尽早参与到金融企业实践中。企业委派有关专家对专业计划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效的整合, 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并制定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校外衔接培养计划。学校根据企业反馈的意见对计划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分析、比较和论证, 并对专业计划进行调整和纠偏, 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专业建设计划, 专业课平台按照金融企业要求搭建, 具体步骤如下:人才需求调研-选定试点专业和试点班-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方案-签订“订单”协议-进行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反馈意见:
金融学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必须构建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一) 校内实训室
从目前具备的软硬件资源看, 软件方面已经具备了股票投资模拟、外汇投资模拟、期货投资模拟、计算机财务模拟、财务分析模拟等软件, 硬件方面严重不足。因此, 需要在软件方面购置银行业务流程模拟软件和保险业务流程模拟软件。硬件方面则需要较大的投入, 包括电脑32台、服务器一台、交换机两台、投影仪一套、音响设备一套、LED电子显示屏一台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 如电脑桌、打印设备等, 用于满足金融专业学生全真化教学需要, 有利于对学生金融职业素养、金融业务流程、金融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培养。
(二) 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便于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专业教师的业务实践, 需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5家左右, 涵盖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专业方向, 这些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实习, 教师业务实践与提高提供了便利, 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三)
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指导教师跟踪制度、学生自我评价制度与用人单位访问制度, 以开放办学的要求, 实现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形成动态的反馈与保障机制, 从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四) 加强从业资格培训,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 我国已经开始实行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制度, 相继推出了证券、期货、银行、保险等相关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以及理财规划师、CFP、QFP等金融类职业证书, 这是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资格认证, 按照国际惯例, 参照国际标准, 结合中国实际, 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培训, 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成为金融类学生就业的“第二通行证”。为此, 普通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 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相应培训, 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 增强就业能力, 进一步缩短就业与金融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四、结论
当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究其原因, 除了大学扩招造成的总量矛盾之外, 还有结构性矛盾。一边是岗位的空缺, 另一边则是大学毕业生难以胜任这些岗位。实践证明,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 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 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等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转变, 有利于发挥企业、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技术素质和职业素质, 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实施形式, 突破了学校依赖企业接纳学生, 企业依赖学校补充人力资源的简单供求关系, 体现了校企平等合作的互利关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等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转变, 有利于发挥企业、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技术素质和职业素质, 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金融学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必须构建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指导教师跟踪制度、学生自我评价制度与用人单位访问制度, 加强从业资格培训,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金融本科专业
参考文献
[1]艾洪德, 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专业本科教和机遇[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4)
[2]臧冠荣“.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高层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7 (3)
【关键词】就业能力 运动康复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1-01
随着目前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康复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康复在促进人民健康服务方面的地位,并特别强调了体育健身在健康服务产业的重要作用。运动作为康复的重要手段,在慢性疾病治疗、老年人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运动康复专业因此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目前各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率普遍较差的形势下,以提高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运动康复专业为例,对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一、目前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大都是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中独立出来的,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没有明确的区分,很多部分都是重叠的,没有明显突出康复专业的特点,实际上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压缩版;学科化痕迹严重,注重知识,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就业岗位实际需要脱节,就业竞争力降低;教学体系主要采用“三段式”;专业课程教材缺乏应用性、职业性、综合性和适应性,就业观念落后;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课程定位不够明确,不是以培养就业能力的教学体系为引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差,教学资源不够完善,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的去向主要以医院康复科、疗养院、队医及健身场馆指导为主,这些部门用人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而现在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课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实践课时,学生在学习复杂医学知识的时感到非常困难和枯燥,而毕业后这些知识又不能和实践操作密切结合,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我们认为,对于一名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如何治疗疾病比知道疾病的成因更为重要。
二、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就业能力与大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践工作能力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对目前运动康复课程设置方向调整要做到“三个突出”,第一,突出体育术课的优势,在体育院校的课程如瑜伽、健身气功、康复操及各种体能康复训练课都是其他院校所缺乏的,而这些体育项目无论对健康人群还是患者都是非常有益的康复手段,掌握一定的体育术科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保持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在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一定要选修至少2门体育术科课程。第二,突出传统医学的优势,传统医学尤其是中医在康复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针灸、贴扎、艾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技术在康复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而且治疗效果显著,用人单位对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学生青睐有加,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大传统医学知识的理论和实践课时。第三,突出与运动康复有关的内容,在与运动康复有关的疾病中,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是最常见的,所以,在平时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突出这两个系统,增加这两个系统的授课时数,并辅以一定数量的案例教学,让学生能掌握运动康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增加其在实践中应付疾病的能力。
三、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具体措施
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实验、实训、实习是教学过程三个关键环节,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①以够用、必需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按照工作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建设,在课程重组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理论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建设。②建立相对独立、针对岗位基础技能要求、配合理论学习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多功能型、基地型的实验室,重新开发或完善实验内容,并编写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将实验、实训教师从理论课中剥离,同时培养或从相关单位引进业务素质高的专业实验教师。③以提高实际专业技能为重点,建立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交替机制,教学完全按照行业规范来进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就业能力与康复行业发展前沿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学生与岗位零距离。
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及专业特点,在专业基础课中,将《系统解剖学》改为《运动解剖学》、将《生理学》改为《运动生理学》,将《诊断学基础》改为《诊断学》,去掉《运动训练学》,增加了《运动人体机能实验学》。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将《推拿学》,《针灸学》等合并成《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新增加了《贴扎术》。选修课方面,将《医用统计学》改为《体育统计学》,将《营养学》改为《运动营养学》,去掉《语言治疗学》、《假肢与矫形器学》、《医务监督》、《健康管理学》等课程,增加了《残疾人运动员医学分级理论与方法》、《康复体能训练方法》,以及足、篮、网、羽、田径等体育类课程。使学生在体育方面也能有一技之长,在从事体育康复方面能更好地理解运动促进健康的机理和作用。目前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类63门课程,其中通识必修课程9门、基础必修课程14门、专业必修课程12门。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此,运动康复专业开设了康复功能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理疗学、肌肉骨骼康复学、贴扎术、运动医务监督、体育保健学等多门专业方向课程,并扩大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1:1),运动康复专业实验教学在体育学一级学科平台上组织,按照基础实验—开放实验—毕业实训三个层次实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种实验技能与职业技能。
四、总结
在体育院校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以突出“体育术科优势”,突出“传统医学优势”,突出“与运动康复有关内容”为主,增加实践课教学时数,教学完全按照康复行业规范来进行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就业能力与行业发展前沿需求相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精超,赵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9): 851-854.
[2]黎健民.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世界,2015(6):72-75.
[3]刘国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21):127-128.
[4]陈建,徐国栋,杨翼等. 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7):682-684.
基金项目:
阳艳萍
[摘 要] 学习评价机制是检验高职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培养目标,顺利就业的标尺,传统的高职英
语教学在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能力评价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评价
一、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英语考试的测量鉴定功能运用的不够科学,考试指挥棒的指向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培养的高职人才与就业需求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评价体系不全面
高职院校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仅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学生参加的英语应用能力测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形成了教考合一,“一纸定终身”的固定模式。单一的闭卷笔试偏重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的考核,对职业技能和能力评价缺少系统的研究,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应用技能得不到全面地评估。
(二)教学过程中缺少其他过程性评价
课程性质和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地体现。为培养高职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操作技能之外的通用能力,教师在教育方法中造就的学生多种素质,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书面考试都不能及时客观地评测出来。
(三)对就业能力的评价不足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被各高校和学生看成是英语水平的重要证明,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必须要求持有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证书。但在人才考核和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些证书不能说明语言能力。强调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和一纸证书,把高职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教学活动的焦点转向了应用能力考试。片面强调等级考试加剧了教师和学生的功利心理,可能破坏学习的自然途径和正常步骤,重蹈应试教学的老路。这显然是和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的人才相悖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即利用外语解决日常工作事物的能力,这决不是一份等级考试的成绩可以完全说明得了。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在指导教学改革和激励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主要成为了评定奖学金的指标。对全面反馈教学效果,督促教师认真系统地分析教学差距与不足,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励学生综合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改革思路
(一)加强英语应用能力考评
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适应性,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因此,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笔头功夫和嘴上功夫“齐抓共管”,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模式。
学期中,考试分两大块。一块是基础知识考试,考查语言知识功底,检测学生课本知识掌握情况。一块是应用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各项应用能力的学习掌握情况,这一步可以分成专项能力考
试,根据教学进程需要不定期进行。采用朗读、对话、表演、口译、讨论、竞赛等形式。可以灵活地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随时记分。学生参加的各种校内外英语听说等技能竞赛,按成绩分档次,亦能进入教学考评,以此鼓励学生多学多用。期末时将各项应用能力总结起来,按百分比计入期评成绩。
对于参加英语实训教学的学生,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各方面的评价,教师在学期总评时,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评价结果是高职生就业、上岗前展示英语应用能力水平最有力的说明。
(二)就业综合素质评价
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的就业,而且要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素质,学会做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如语言表达与协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好的,教师要予以褒奖宣传;不足的,教师要注重培养提高。并且,教师要用分数的形式纪录下来,进入到学生最后的综合考评。以此来帮助教师确立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同时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激发成才斗志,树立信心,提高职业素质,夯实高职人才基础。
(三)英语等级证与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并行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处理好等级考试与英语技能学习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强调等级考试带来负面影响。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趋向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
高职英语教学的标准是“实用、够用”,为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就业导向,学校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英语技能考试。各行业独有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具有行业的适应性,是对高职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鉴定性考试。学生就业时持有一份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会更有专业性和说服力。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如能根据所学专业取得相应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也应可视同该课程合格。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的片面认识,培养出既具有熟练英语应用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改过去高职公共英语课作为基础课,处于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高职高专教育一直强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紧紧围绕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开设专业课程。显然,高职高专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开设相关课程,积极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就业市场的基本结构,影响各学校就业水平的高低。高校连年扩招在很大程度上给就业造成压力。摆脱这种局面的途径之一就是各高校要有发展的眼光、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
因此,从就业市场与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尤其是全国上下如此重视就业率的今天,更需要在充分枯计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后,再作出专业课程设置的决定。这样会有助于学校与地区经济同步发展,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学校发展打下一个较好的社会基础。不过,在设置新专业与开设新课程方面,必须注意两种观念:第一,“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马上设置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课程”的观念。紧贴市场办专业与开设课程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一味强调“与时俱进”,紧贴市场,一哄而上办专业,就有可能造成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无处就业的被动局面,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职业教育必须针对具体某个岗位对个体进行训练,使个体接受职业教育后能够立即承担岗位任务的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办学理念。事实上,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无论哪种专业仅靠承担岗位任务的知识、技能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是不够的。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需求,相关的岗位技能也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岗位工作的技术要求,因而强化岗位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就成为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有一种共同的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做支撑。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生产技术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生所掌握的生产技术是否符合市场与企业的需求。是检验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技术能力的获得,成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体现了高职高专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为重点。因此,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需要时,必须及时转变办学观念,不再原地踏步。要紧紧把握市场脉搏,并能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手段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不仅要做好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而且还要根据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调整,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做,及时开发新的实践课程,要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以尽快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
市场营销是综合性、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和领域。同时,市场营销也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与挑战性很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要求。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不论是政府还是职能部门,都存在营销或类似于营销的问题,因而具有较广的普遍性,从而使市场营销作为职业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目前,在我国工商企业中从事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工作或职业占相当的比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及工商企业对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不仅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质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市场营销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尽管当今社会中仍然有部分人将市场营销误认为“推销”,从事市场营销的人员等同于“业务员”,但是,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站在关乎企业生死的角度,以更为科学、专业的角度及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职业。可以这样说,在未来的职场上,那些具有专业技能、开拓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管理型、复合型市场营销人员将成为工商企业竞相争聘的主要对象。
事实上,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所面对的问题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设置时要根据生产一线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职能内涵不断丰富,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这就为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加快培养既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又具有现代营销观念、掌握先进营销策略、有较强的营销管理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因此,在进行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时,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对专业课以突出专业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实用性”的特点。“市场营销学”是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行案例教学法,取代传统的理论结构教学法,更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亲身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增强参与感与成熟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市场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加大案例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突出“实用性”之后,通过推销实训,检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在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对课程内容予以调整。与此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实际效果,力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成绩的统一,并坚持教考分开的原则,以往在课程考核方法中,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有关理论条文,就可以收到相应的高分,但却缺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在理论与实践考核中都加大案例分析的比重,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实际操作的能力,特别是在商品推销与营销策划的环节中,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工作成效,并以此为基础评定学生的成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与实际效果相脱节的矛盾。
第二,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实践教学水平。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岗位,加大与现场解决技术问题能力及必要的相关技能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授课时数很有必要。同时,还应看到专业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基础,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同样起着最直接的作用。所以,课程发展也应该注意课程设置能够引导、塑造、重组或改造学生的个性品质,能够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体系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时,只遵循“必须、够用”的基本原则还不够,还必须坚持在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以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商品推销、营销策划、市场开发与调研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专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为此,要有目的地缩小部分理论课时,减少陈述性课程教学时数,增加过程性课程教学时数,将《推销理论与实务》、《营销策划》、《商务谈判》等课程部分或全部改为实践课程,强化《销售管理》类课程,充分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要加强独立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利用多种形式,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专项营销(市场调查、短期促销)参与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缩短与社会的距离。从而,不仅为学生提供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还要为学生实现职业转换创造条件。
第三,在扩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淡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或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两段式结构;或构成横有基础理论知识,纵有专业技能的纵横交错立体结构。无论哪种结构都强调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有针对性地扩大选修课程范围,特别是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把人文社科课程、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及部分工科基础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适时开设《物流管理》、《超市与连锁经营》、《客户关系管理》、《会展营销》、《服务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产品营销》、《机电产品营销》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课程,从而使整个课程设置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基本课程与前沿课程相结合的模式,使学生打下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专业课程的学习,将所需基础课程溶入专业课程、前沿课程的学习中。此种模式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较为扎实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专业技术的学习又反过来巩固和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实现营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市场营销专业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总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为核心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是摆在从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才能加以解决。
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通信工程专业目前的教学情况,探讨建设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提出培养面向市场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措施.
作 者:彭良福 张传武 PENG Liang-fu ZHANG Chuan-wu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 23(12) 分类号:G64 C961 关键词:通信工程 理论课程 实践教学一、确定职业培养方向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课程管理模式, 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地。
目前, 就业企业对人才有四个需求层次, 所需知识结构各不相同。
1. 数控操作技工:
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 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 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
2. 数控编程员:
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 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 如UG, Pro 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
3.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
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 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 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
4. 数控通才:
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 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量实际经验, 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 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
根据我校硬件设备、师资情况及学生素质情况, 把学生分成两部分, 普通班和精英班。
在以前班级分配时, 每30人为一班, 不分成绩好与差, 但这样分配的班级, 学生层次差异很大, 如果照顾成绩差点的学生, 就会耽误好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如果以中间学生的标准, 前后差距又过大, 还是不合理。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 劣等生的学习情况始终无法得到改善。
因此为了使好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基础差的学生也能享有特殊的培养和教育, 同时也能合理使用师资, 把学生分成普通班和精英班。普通班培养的是操作工和编程员, 而精英班培养的是通才和维修员, 如图1所示。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目前, 我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如下特点:
1. 课程体系规范性、目的性不强
学校每学期都要在期末对课程体系进行研讨, 但都只是对应该开设什么课, 应该讲什么知识点, 本学期上了什么课, 下学期还要开设什么课进行讨论, 没有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展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工作, 因此缺乏规范性。培养动手能力强才是最终目的, 能力强的老师是关键, 而实用的教学内容是支承, 每次研讨时都没有对教师的培养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进行研讨, 因此目的性不强, 也不系统。
2.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课程体系的建设现在已经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但这种结合实际上也是理论与实训分开进行, 理论课是理论课, 实训课是实训课, 理论课与实训课并没有交叉, 只是每周安排一天实训课, 或者前八周理论后八周实训, 教学效果仍没有取得最大程度的改善。
3. 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形式化严重
课程体系建设完成以后, 只使用课程安排这一部分内容, 其余内容很少对教师进行传达, 必要的研讨和学习, 教师对课程体系理解不透彻, 工作方向过于分散, 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案和工作目标, 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缺乏实用性, 没有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依据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和特点, 我们将数控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类, 即素质教育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 按职业发展素质要求设置素质教育课程, 按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职业能力课程, 按职业能力所需设置基础课程。由此构建数控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 如图2所示。
三、综合实训课教学项目的规划
综合实训课项目课题要体现生产为主, 贴近企业, 同时要体现兴趣教学的特点, 教学项目最好以全套的模型为主, 而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模型, 具有一定的可玩性和观赏性, 同时还有一定的工艺性。学生加工完成后, 可留作己用, 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教学项目的确定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 针对性。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培养目标和达到的技能要求.选择不同的工程项目。所设计的学习任务不应过多和重复, 学习任务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来设计的, 其内容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或支撑的作用, 不能随意设计与课程目标无关的学习任务。
2. 适用性。从教学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教学情境贴近企业。
3. 综合性。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综合, 二是培养综合能力。
4. 科学性。
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是由简单到复杂。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要设计实训环节, 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5. 实际性。
具体的教学载体需对企业的典型零件进行必要的“教学加工”, 尽可能避免使用企业真实的零件。结合本校的师资水平和现有的设备情况, 选择切合实际的项目。
四、教学评价
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如何, 关键还要看学生就业情况, 而就业情况依赖于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在校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效果如何, 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就能体现出来。很多学校把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分开来研究, 实际上三者是有机关联的,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下, 教师不进行教学改革, 他的课至少也是合格的课, 而花了很多精力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 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作支持, 他们的劳动很可能不能获得学校制度上的认可。因此, 要真正贯彻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 必须建立起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 出台评价机制才更有利于客观评价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要公开和透明, 一是要检查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要通过评价激励老师认真执教, 让学生有目标的学习。但评价机制的尺度较难把握, 过于严格和苛刻, 老师和学生难于接受;降低标准, 毕业后学生能力不足, 对就业又形成了困难。如表1所示为我校每一阶段的学生成绩评价表。
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是近几年研究的较实用课题, 但都是分开进行研究, 没有很好的结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 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 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 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 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 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 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 即综合职业能力, 从而能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而项目教学法是把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 总结归纳为若干个教学项目, 学习完成所有的项目, 学生就具备了生产工作能力。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 会使教学效果更加时显。
摘要:数控铣加工技术专业是各个技工院校的常规专业, 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 如何能够培养出动手能力突出、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是专业发展的根本。“数控铣加工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将从课程体系建设出发, 探讨通过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来进一步促进数控铣加工技术专业的发展,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提高一次性就业率。
关键词: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数控铣加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孙乃谦.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评价体系[J], 《新思路》, 2009, 02:10-30.
[2]张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 2005, 06:36-39.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及下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提高社会对软件人才的认可和满意度,提高就业率,紧跟形势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软件开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讲授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高。近年来,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进展,出现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其中应用较多的是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很有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1教师团队:很多高职教师是直接来自高校,没有企业软件开发的工作经历,动手能力不强,软件开发类课程,是一门综合了几门专业基础课程,需要老师有很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很多教师只会教授几门专业基础课,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授课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中的理论进行理论讲解,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脱节;高校招聘对学历和职称的门槛要求过高,难以从企业引进人才。
1.2教材:内容陈旧、质量差,很多都是互相复制,目前软件开发类的教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调理论,一味罗列知识点,一些过时甚至不用的技术在教材中占了大量篇幅,重点不突出,完全没有实际的项目应用;另外一类是只有应用项目,没有理论介绍,整本书就几个虚拟的项目,项目设置简单,与实际的应用项目还有一定的差距。
1.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够系统,没有很好的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和本科教育区别不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就业能力的课程很少,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毕业后专业不够扎实,与企业需求脱节,未能突出高职特色。
1.4教学方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采用项目化教学,但是教学项目和情景设计不合理、不够完善、过于简单,教学项目没有采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离实际应用的项目还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软件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措施
2.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深入企业和市场调研,得知企业要求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于是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在第二学年分为JAVA方向和.NET方向独立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技术方向上,不论是技术扎实程度还是实际开发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增加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大项目实战的课时比重,使学生积累项目经验,真正达到企业所需要的开发能力;增设毕业设计项目开发,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按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流程来完成设计、编码、测试等全过程,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确保课程设置包含目前最为流行的新技术内容,并且会根据新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新,以保证绝对与企业的应用状况同步。
2.2深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2.2.1讲练结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讲述计算机课程还是采用讲练分离的方式,即在多媒体教室讲述理论内容,然后在机房进行上机练习,这往往导致学生上课时听得津津有味,课下上机时却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这主要是因为讲练分离(有时竟然会出现周一讲课、周四上机的极端情况),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知识记忆大幅衰减,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计算机软件教学要求应是边讲边练、加强测试环节、及时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保障教学效果零衰减、零差异。这就要求加强硬件建设,在机房中安装多媒体设备,在多媒体教室中配备学生用计算机。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讲解一个实例后,马上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调试演练。通过边讲边练的训练模式,通过实践加深印象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使用,更快地记忆知识点内容,更容易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采用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要讲练同步,尽量避免学生在教师讲解时进行操作练习,更应杜绝打游戏、聊天等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发生。
2.2.2项目案例贯穿始终。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要想实现高质量就业,就必须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而培养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企业项目案例实战。通过全程的项目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开发的设计经验,大幅提升项目开发与管理的能力,把学生打造成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实用型软件人才。具体做法如下:在明确了企业的技术需求之后,从其中提炼总结关键的就业技能点,并用项目驱动、案例贯穿的形式融入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之中。采用分阶段训练、多维度培养、分层次深入等新型培养方式。比如每周有一个小型的项目案例;每学期进行一到两个课程设计,完成一个中型的项目案例;毕业设计时要完成一个企业真实的较大型项目。通过贯穿始终的项目案例教学与实战,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早日融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3利用网络,自我学习。目前各个高校都己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络,而目都接入了Internet,学生在机房、图书馆、宿舍都可以方便地上网。然而许多高校在学生上机时,对学生上网都进行了严格限制,甚至关闭Internet,主要原因是防止学生浏览有害网页、聊天、打游戏等。这样做,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免有些因噎废食。众所周知,网络上有着异常丰富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查资料、下载教程、在线学习以及解决疑难问题。比如学生在调试程序时,出现了错误,自己无法解决,教师又不在身边,这时可以将“错误提示”粘贴在网上,搜索一下,很可能就解决问题了,高效便捷。所以不应严格限制学生上网,而应对其正确引导,让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将教学资源放到校园网上,鼓励学生去下载和学习;还可以研发一个远程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家在线选课、自学和协作学习。
nlc202309011109
2.3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与企业密切合作,才能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所需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與软件企业合作,也可以与诸如北大青鸟这样的软件教育企业合作。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以理解企业真实典型的业务为载体,强化学生对业务能力的理解;以企业的真实项目实战为主,注重学生的文档编写能力,从而提高项目开发的规范性;还要求学生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树立质量意识,加强项目测试、项目评审环节的训练,从而实现全真模拟项目实战环境。为了促进学生就业,还可以让学生参加著名企业的任职资格考试,考取相应证书,一方面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便于获取对应的职业岗位,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
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联合开发专业教材,共享师资,合作开发软件项目;让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拜企业员工为师,深入一线,融入企业生产与文化的氛围之中,实现由“学生娃”到“职业人”
的快速转变。
3.结束语
为了提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提高其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建立一整套“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软件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企业项目实战案例贯彻始终,并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顶岗锻炼,密切融入企业,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马先波.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0(22).
[2]颜彩飞,蒋根东.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时空,2014(10).
[3]元传伟,任艳斐.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4(7).
基金项目:本文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重点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研究等(编号: LZJY13ZZC03、LZJY13ZZC01、XHB2013053);2013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编号: XJK013CZY053);2014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项目 (编号: 2014ZZ049、2014ZZ050、2014ZZ051)的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直接相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应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素质精良的中初级服务及管理人员.“ 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我省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规格的客观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不断需求;才能体现职业学校能力发展和实践性的特色.我校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国家教学指导方案设计的,如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替换性,竞争性,应变性的特点,对不同专业人才规格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按照未来社会发展对从事经济,服务第一线从业人才的素质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努力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与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的桎浩,重新设计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金融事务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银行过去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以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银行的这些传统业务制定和安排的,知识面比较窄,偏重概念理论,对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注不够,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突出服务第一,顾客至上的新理念;经营业务更新了;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操作技术成为主流.这些变化,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调整和补充,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岗位需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作为我校当前的教学核心工作,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专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计人才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熟练专业实践技能,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的中级会计人才.中级会计知识的普及,将大力推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办员,银行出纳,商业企业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将成为社会长期需求,为我校开办会计专业提供了广阔市场.我校在金融事务,会计专业等省级示范专业基础上,又拓展了市场营销,计算机,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新的专业,形成了主干专业与辅助专业相结合的专业体系.从81年开办,经过24年的探索,无论是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设备的逐步完善,还是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课题组进行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如何使课程内容现代化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研究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国外近30年来的课程改革来看,虽然由于指导思想,改革方案不同,改革内容和幅度也不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吸收科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现代化上是相同的.将科技新成果纳人传统的学科体系中,是作局部性的改良,还是必须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从国外关于课程内容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上看,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其一,压缩旧有的课程内容;其二,彻底改造旧有课程.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面向岗位工作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便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是美国职教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践,校外实习都特别强调.由于他们重视把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融会贯通,极大提高了毕业生上岗的适应能力.国内职业学校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有的是大量削减文化课,增加专业课;有的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形成核心课程体系.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课程内容改革,都 “要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其应用性与基础观.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课程内容改革的经验,从分析已有的相关成果入手,以国家指导性方案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突出能力本位,重视素质教育,强化技能培养.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学习有基础”的办学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二)实施原则
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2,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应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技术技能分析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强化可操作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适应学生提高职业替换以及谋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不过分讲究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与完整.属于社会尤其是职业活动结合紧密的内容要多作介绍,参与实践.4,体系化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某一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教材,获取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以及测试评价纳入一个系统,统一确定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序列,使内容精练,形式简洁,整体协调.而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或重视某一个环节.课程模块的设计应特别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避免脱节和重复.(三)研究思路
先提出各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实现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质,技能的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此为试验基点,扩展到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上的新思路;为科学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即形成合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考;比较科学地系统地提供了实践的可操作性,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角度找出现解决中职教育发展思路.(四)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又能在相关行业从事技术事务性工作的中初级人才,使毕业生应具备高中阶段教育所必备文化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劳动所具备的良好道德素质;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对各专业教学大纲的研究
(1)知识要求:
要求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个从业人员要求同时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基础理论教学一般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决定,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2)素质要求:
素质分为一般素质和职业素质.一般素质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素质,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3)能力要求:
① 各岗位应具备的技能.见附表
②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储蓄,出纳,进行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网上银行理财业务,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③市场营销.能针对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金融产品,促使客户的资金有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要树立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④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此外,还应有把握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能在外资从事相关工作.2,专业课程教材的研究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将有关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相结合而概括形成的.它包括课程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学习这门课程应具备的知识,教学要求与效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主要知识,技能构架,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考核,教学单元划分等.开发相关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相应的习题和模拟实训资料.3,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可以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要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评价标准要体现可操作性和效益性,建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既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与毕业分配挂钩;又要与教师考核相联系,与奖罚挂钩.4,对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大赛的研究
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学习,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制订出“艺术节”学生参赛的项目,选拔标准,程序,奖励办法等.四,研究机构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
贲志宇 沈阳市金融学校,校长 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副组长:
李丽华 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 负责课题实施的统筹协调工作
钟 岩 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 负责学生活动的统筹协调工作
课题组成员:
张 杰 沈阳市金融学校教研室副主任 负责课题的调研,分析,理论研究工作及对各子课题的指导
卢炎煜 团委书记 负责组织学生开展素质,能力活动组织工作
李广存 教务处秘书 负责课题的收集,汇总
李德旭 教研组组长 负责子课题金融事务课程内容的研究
关 琪 教研组组长 承担承担会计专业子课题的研究
陈 磊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研究
王秀丽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
曲春霞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孟晓东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于春江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英语课程内容的研究
高 欣 指导处 承担子课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
03级01-08
班,04级10,11,12,14班学生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与途径开展研究.七,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年,XX年1月开题,XX年7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XX年2月-7月为阶段性研究.第2阶段为综合性研究阶段.研究期间学校课题组一般每学期开一次课题专题研讨会.各子课题活动由各子课题组自行确定活动时间及内容,要有活动计划,记录和总结.XX年2月20日,学校课题组主持人召开课题开题会,研究课题思路,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XX年2月-7月为各子课题研究阶段.XX年4月-5月,学校举行学生素质,技能大赛,在艺术节展示学生成果.研究内容设想如下:
1,语文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删繁就简,有目的有重点的改革教学内容.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文明礼貌用语,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财经进应用文的写作等实用性强的内容.2,数学课程的改革,增加相关专业科所运用的基本计算能力,如书写数字的规范,点钞,珠算,计算器的熟练运用等.3,英语课程,可增加职业岗位所需的情景用语等,制定标准,严格考核.4,健康教育课程,增加形体训练,进行走姿,坐姿等常规训练;针对职业的需要(如保安,导促员及临柜人员等职业)改革,加强基本功训练;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5,计算机课程,提高打字速度,增设网页设计,办公室自动化,财会电算化等,并结合高新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证书.6,专业课程,重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强化技能的培养.XX年8月末各子课题组开展研究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召开2至3次小型研讨会.阶段研究成果为各子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校本教材及系列论文.XX年7月末形成课题总报告, XX年8月结题.八,研究成果
1,系列论文
2,子课题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总课题研究报告(XX年8月)
3,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方案(XX年2-3月)
4,各课程考核标准(XX年3月末)
5,确定各年级艺术节参赛项目及评价标准(XX年4月-5月)
6,校本教材(XX年8月)
九,参考文献
奈杰尔.洛普科特 面向职业课程[j] 外国教育资料
黄炎培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推荐阅读: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09-16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及教学09-11
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06-11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10-25
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07-22
就业率最高的10个本科专业11-27
本科专业就业前景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