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通用10篇)
我国旅游业因其综合性较强、开放程度较高、就业带动能力较强等突出优点,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全新增长点。酒店行业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标志性行业,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高品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依据一项统计,到2018年,我国每增加8.3个就业岗位,其中就有1个就业机会在旅游酒店行业。当前我国旅游酒店行业存在每年200万人的缺口。目前的旅游酒店专业人才供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酒店业发展之实际需求,尤其是高层次管理人才更是非常稀缺,这就为我国高职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旅游酒店用人现状分析
依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酒店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旅游酒店行业工作,其原因往往是酒店行业的总体薪酬水平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刚刚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们都希望能够依靠自身学到的知识得到较高的收入,然而,因为旅游酒店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不仅工作的时间非常长,节假日休息机会很少,工作自由度相当低,而且工资待遇在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旅游酒店难以留住毕业生。同时,旅游酒店在实际用人上也具有明显不足,虽然每年会通过人才招聘会招录一部分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但是往往没有对这部分新员工进行合理的岗位设计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这些新员工无法体现出应有的作用,时间一长,相当多的高职生会因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而想方设法跳槽,其中还有少数旅游酒店将新毕业高职生员工视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只看重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员工的切身感受,导致这部分员工会会因为缺乏个人成就感和归宿感而选择离开,这也是我国旅游酒店行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国旅游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
其一,是我国旅游酒店在用人数量上的实际需求。鉴于当前我国旅游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一行业的用人需求连年持续增加。立足于对近年来的旅游酒店市场进行调研可以发现,如今酒店招聘变得十分困难,愿意从事旅游酒店管理工作的高职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减少,且旅游酒店在职员工的流失状况也非常严重。旅游酒店行业最为合理的人才流动率应保持在8%以下,然而,实际上我国旅游酒店的员工流动率高达24%,一些旅游酒店甚至达到45%以上。为切实解决用人数量上的不足,旅游酒店对于员工录用要求正在变得愈来愈低。面对这一现状,有相当数量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和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专业,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其二,是我国旅游酒店在人才技能上的实际需求。在我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发展后,旅游酒店业也变得愈加繁荣起来,不仅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服务能力上也得到了持续提升,这样一来就对从业者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酒店管理人员能够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以及会议等部门的管理和实务操作等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接待宾客投诉能力等。依据旅游酒店业对于从业者素质能力上的要求,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从而实实在在地培养出符合其实际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三、适应旅游酒店用人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服务当地经济始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所具有的职业教育特性也决定了高职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之所在。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承担了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性人才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类专业旨在培养旅游酒店专门人才,为了能够更好地契合旅游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一定要在设置相关专业前就实施专题调研和市场预测。要全面认识到当前我国旅游酒店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集酒店理论知识、酒店实务操作、公关交际、外语能力等综合能力于一体的综合型管理者。笔者觉得,因为岗位的差异,对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当分不同的层次实施分类培养。这样一来,才能依据其所学方向,有侧重点地将其分配至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销售部或者人力资源部等不同职能部门从事其最为擅长的工作。
(二)积极创新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建设
在高职旅游酒店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在课程体系中做到学习者职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提高的并重。要在课程体系之中融入服务礼仪、形体、形象设计以及急救等方面的内容。要积极指导本专业高职生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旅游酒店行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的目标。在课程安排上,要平衡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数量,尤其是实训课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从而让高职生们在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能在实践上得到培养,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的成效。学生们在第一学年所学课程主要有旅游学、管理学、酒店管理、旅游政策法规、酒店英语以及形体训练等;到了第二学年,学生们作为旅游酒店实习生,主要是在实训企业的客房、前厅、餐饮等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所学课程主要有旅游心理学、电子商务、服务礼仪、酒店客房前厅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食品营养学等,要求学习者们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进行密切结合;到了第三学年,高职生们已经成为旅游酒店业的熟练员工,一般岗位是旅游酒店基层管理工作,所学课程主要是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为下一步的企业顶岗实习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大力创新办学方式实施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
目前我国已经有大量高职院校和旅游酒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双方之间全面的产学研合作能够更好地推动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要形成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的新型办学方式,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当对对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分别整合自身具体需求的前提下,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而校企合作元素则应当全面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转体系。高职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要把酒店日常管理中用到的服务案例、本行业领先的设施设备、酒店服务真实场景等资源和本专业的师资资源、教学资源等优势凸显出来,从而促使校企合作得到不断升华,进而实现从量到质之转变。其一,是校企之间应当共同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企业方要选出最为适合高职生们实训的场所供学生们进行实训,全力实施好顶岗实习工作,并健全顶岗实习的各项具体制度。校企之间应当一起协商与制定出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明确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流程以及步骤,创建顶岗实习监控体系,有效保障顶岗实训能够有条不紊地实施。在顶岗实训过程中,要按照酒店为主、高职院校为辅的方式来开展,明确彼此的分工。要以旅游酒店为主体对学生们开展全面的岗前培训、实训管理等。在实训结合之后,校企双方应当一起对学生们的顶岗实训情况实施严格考核。在分数配比上,应当以高职专职实训教师的考核成绩为主,并配以旅游酒店兼职实训教师的考核成绩,从而形成高职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其二,是校企之间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在实训教学场地、实训教育设备等相关方面一起投入资金加以建设。校企共建双方应当确定各自的权利、责任以及利益分配,并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教学实训基地要落实项目负责制,一起建立基地管理机构,保障基地能够合理地运转。要按照基地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情况,共同拟订出《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由双方依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共同形成实训教育教学方案,并做到严格实施。其三,是校企工作人员要通过彼此兼职建立起合理的运行体系。校企之间要制定出《合作企业兼职实训教师管理制度》,选聘旅游酒店中的高层管理人士兼任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院系负责人,聘任旅游酒店一线业务骨干兼任实训教师。要不断健全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式,确定企业兼职教师应得的兼职报酬。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出台《高职旅游酒店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管理制度》,明确本专业教师下企业学习研修的时限,并且和其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出高职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并传授给学生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旅游酒店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用人需求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国各所高等职业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适应于新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制订出更加切实可行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创新旅游酒店行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以求更好地满足旅游酒店业对于高层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重视不够,大学生创业教育虽然在部分高校已经启动,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还是非常有限,部分高职院校只关心理论知识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很多院校的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完成,由于创业教育的缺失,造成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创业意识不强,得过且过;即使是有意创业的,也会因为创业能力不足导致创业失败,成功率比较低。高职院校目前这种教育理念非常不利于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所有的学生全都自主创业,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缺失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创业教育项目实施与传统课程教育冲突,与现有院校教学制度矛盾,难以协调。创业相关配套资金不足,创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创业项目缺乏,创业配套服务缺失。学校无法为创业学生无偿提供完善的办公场地、办公室、仓库等基础设施,学生创新创业产地、资金、指导等都难以到位。
2. 缺失创业教育的系统化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出来,虽然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高职院校也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数院校的创业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严重滞后。现有的创业教育也仅仅开设就业方面的课程,或者由学院、各系团委负责。有的院校与社会创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培训,也只是停留在创业技能的培训层面。从学院、系部到教师,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都不够。
3. 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享受创业教育的盛宴
目前在校园内开展的国家、各省、各市、各校主持开设的各种创业类大赛,基本都是通过初赛挑选,而只有那些写作能力强、语言表达生动活泼、逻辑性强、才能突出及充满了感染力的同学的项目、作品能够脱颖而出,只有这部分同学有机会在创业大赛中得到实践锻炼与创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这几乎接近于精英教育,根本无法做到创业的普及化,违背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更严重的是其他表现平平的同学根本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4. 创业师资缺乏和单一
高职院校现有的创业师资力量主要以本校在职教师为主, 兼顾一些社会培训机构,教师基本上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更没有创业的经历,谈不上创业的实践经验;而社会机构培训还是以经济利益为第一出发点,与学院的教育目的有不可调和的冲突、 矛盾,由他们来指导学生的创业,效果不佳。创业师资严重缺乏, 结构单一。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现有政策与创新创业不对称
高职院校现在实行的政策、制度、管理、财务等等与创业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缺乏风险资金投入。大学生创业是新生事物,各方面认识不够,很多院校的管理制度没及时调整, 给创业教育造成很多的困难和阻碍,特别是资金的配套更是难以实现。市场上行之有效的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无法进入校园, 路径不畅通,大学生有很好的创意也无法得到风险投资金的青睐。资金问题无法解决,大学生创业无法启动,更谈不上成功了。
2. 先天条件不足
高职生是通过高考的垫底分数录取,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不可否认很多学生来自教育条件落后的广大农村,家境贫寒,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文化基础课参差不齐,还有的在中学就是问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心理成熟度较低,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独立性、行动性、坚韧性及适应性等都比较欠缺。有些贫困、 落后地区的人们往往教育理念停留在传统层面上,“一技之长” “一劳永逸”“学而优则仕”“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思想意识根深蒂固,这些个性心理品质和理念深深制约了创业活动的开展。他们的创业会比本科生面临更多的问题、困难和压力。
3. 创业素质能力教育不足
创业活动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对素质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它需要创业者具备创新求变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 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综合性能力,任何一项能力的缺失都有可能造成创业以失败而告终。由于高职院校创业素质能力的教育没到位,造成学生对创业的困难认识不足,遇到困难会不知所措,甚至直接影响了创业的成功。高职学生在校创业没有经历过市场的摸爬滚打,完全不同于经历丰富的社会人员创业,无论在资金、场地、经验等各方面也都无法和社会人员相比。 所以,大学生创业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增加创业的成功率。
4. 创业教育必需的资源严重匮乏
不少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课、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节活动都当成创业教育来对待,没有根据时代特点和经济发展要求重新设置系统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院校在传授创业的过程中缺乏鲜活的本土案例,学生们觉得那是高高在上的项目,与自己无关,无法复制。有的创业指导教师拿出自己的专业研究成果让学生创业,实际上是老师们在创业,学生在帮忙,达不到创业教育目的。在社会实践引导方面, 一方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高职院校无法与企业建立充分的、对口的联系,把学生安排到企业中去,往往也只是流于一线生产的岗位需要,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无法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另一方面由于报酬、时间安排等原因,学校也无法经常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参与创业课堂的授课、指导,企业家们往往觉得费时费力得不到任何好处,最有实力指导创业实践的人才无法到位。
5. 创业技能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程度不足
创业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专业技能,很多时候,决定人们差距的是创业技能。比如沟通技巧、拓展人脉的技巧、换位思考的能力、时间管理的技巧和放权的技巧等都非常重要,但在创业教育中却往往被忽视。在个性化培养、跨学科教育和弹性教学体系上,都无法达到让学生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整合的目的,无法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会贯通。
6. 师资力量极度缺乏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设置创业专职机构,也没有配置专职的创业教师,师资基本是由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就业指导办公室和各系部辅导员兼任创业指导教师,没有创业实战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人事管理上他们属于不同的部门,创业教育仅仅是不可推卸的附属工作,无法准确把握创业教学的规律,欠缺创业知识,为教学而教学,为凑课时而教学,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并不是在从事创业教学工作, 创业师资人才极度紧缺。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1. 重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的内涵融入到专业 课程中去
可充分利用各专业课程资源,将创业教育的内涵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强化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建设,使创业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养成。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开网店、咖啡店,而是花大力气培育创新驱动型的高层次创业人才。
2. 强化创业心理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创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自主创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坚定的创业心理,较高的创业意识。坚定的创业心理可以帮助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退缩,坚定前进,自始至终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创业中去。创业创新教育是一门新课程,没有先例可以借鉴,要求学生有坚定的创业意识,百折不挠,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敬畏市场,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创业的策略、方向,顺应潮流,追波逐浪,保证创业行动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为了创业的成功,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一定要大力强化创业心理教育,培养坚定的创业意识和自信心。
3.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创业教育能力
高职院校的青年学生不爱读书,不热爱学习课本知识,但是思维活跃,讲义气,对人坦诚。针对这些特点,创业教育要采取活泼生动的形式,把他们吸引到创新创业当中来,让学生乐在其中,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体会创业的快乐,成功的体验将会是最好的动力,推动学生创业的成功和长远的发展。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开展普及性的创业训练,全员参与,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模式。广大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效果比较好的方式可供参考。
例如,在全真的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学生创业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履行工商、税务登记注册手续,在经营活动中依法纳税,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由竞争、自负盈亏,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同时接受工商、税务、街道办事处、公安、消防、质检等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在全真的环境下运作经营。
在模拟的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由大学生申请学校仿真发工商税务执照后开始营业。
产、学、研一体化。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建立了产业园和校内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学科资源转化为创业教学资源。
将“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造学”等与创业创新密切相关的课程引进到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系列,列入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组织创业培训、提供开业指导、加强跟踪服务。组织创业指导专家咨询组成员进校园,解读国家、部门、地方政府有关的创业优惠政策,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专家预约,引进创业项目,提供现场洽谈等服务。
4. 大力进行创业师资力量建设和创业课程开发
先天不足后天补,强化现有创业师资培训。高职院校可以从创业机会识别、项目选择、资源与市场营销、团队建设、企业经营模拟、创业风险及应对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让创业指导教师熟悉创办企业的过程,掌握如何发现、识别创业机会,了解企业的组建和经营。
更可以用实战型的模式培养创业教师。学校可以制定激励措施,给现职教师创业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 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 也可以通过国内外合作培训形式,把教师送到国内创新型企业进行培养,送到国外具有优良创业教育模式的学校去培训,参与国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锻造一批精湛的创业教学团队,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创业指导服务。
立足本校,放眼社会。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校外指导专家库、校友会等途径,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作为创业指导导师,设立院级指导专家库,学生可以预约专家指导,随时跟踪、随时服务。跟学生交流创业经验和教训,培养学校“本土化”特色的、接地气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五、结语
【关键词】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F560.9-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和各个企业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位优秀的空乘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应该能够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以及职业情况等方面[1]。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2]。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质量以及职业能力,加强对高中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十分必要。
二、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构成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构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为思想素质能力、专业素质能力以及行为素质能力。
(一)思想素质能力
思想素质能力是职业素质能力的基础。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若想更好的展现和发挥自身的才能,获得更多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首先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和道德观,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态度,积极为乘客服务,忠于职业且热爱职业[3]。
(二)专业素质能力
专业素质能力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空乘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专业技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空乘专业知识和空乘职业技能。空乘专业知识主要包含民用汗孔以及航空公司的具体情况;客舱服务的主要职责等等;空乘职业技能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组织纪律、应急反应、受挫、组织协调以及自我学习方面[4]。
(三)行为素质能力
行为素质能力是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以及精神面貌等等。行为素质的核心即为格习惯,这种性格习惯将会直接影响高职空乘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当中的行为举止。所以加强对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的正确指导,使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
三、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策略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时代发展为导向,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等方式开展。
(一)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是高职学校空乘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空乘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5]。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质,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所以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空乘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6]。在教学指导活动当中,首先职业道德是重点,空乘行业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行业,对空乘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空乘人员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和空乘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之后服务意识也亟需树立,遵循“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理念,并将这种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空乘服务过程当中。
(二)以時代发展为导向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为空乘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空乘专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明确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与礼貌。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在面对问题或者挫折的时候,具备一定的抗挫折性能力。首先要注重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空乘专业学生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具备沟通技巧。其次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人际交往活动或者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沟通意识。再者需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组织协调意识,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或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
空乘行业的发展,首先需要空乘行业专业人才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提升,从而推动空乘行业发展的发展,为空乘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应该作为高职空乘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在高职空乘专业教学指导的过程当中,高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空乘职业技能比赛、英语演讲比赛以及航班情境模拟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式,在实践中考验学生的应急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不断提升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创建良好的条件。
结语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是高职学校空乘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空乘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冬青.基于企业需求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外语系为例[D].青岛科技大学,2013,(04):1-56.
[2]张小丽.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的探索与实践——以空中乘务专业英语课程群建设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132-134.
[3]江群.先进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探析——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为例[J].当代经济,2013,0(08):105-109.
[4]张小丽.空中乘务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语言经济学思考——兼考韩国光州女子大学空乘专业英语课程设置[J].鸡西大学学报,2013,01(20):134-137.
[5]陈楠.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编制应遵循职业能力取向——基于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案调研[D].江西师范大学,2012,(06):1-58.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摘 要] 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培养特征,要求教师只有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作用及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与策略。[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目前,随着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我国高职院校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上。通过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打造独特的市场优势。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实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要素。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作用与影响力分析
(一)在专业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离不开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物流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一流的“双师素质”教师能够敏锐地洞察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了解物流岗位信息,准确把握专业培养方向,“双师素质”教师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于市场的实际需求,使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二)在技能培养方面
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只有注重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打造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高技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打造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应该推行“双证书制”。“双证书制”是指学生必须同时获取毕业证书和物流从业资格证书才能准许毕业。这就要求从业教师不但具有夯实的理论教学能力,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能和企业合作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而“双师素质”教师正符合这样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理论、技能双重优势,承担理论教育的名师和实践行家的双重角色,切实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在教师发展方面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在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方面从浅入深的发展历程。由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是以“理论够用,注重实践”为原则。高职教育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性作为
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达到双师素质的综合水平,学院才能有条件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才能发展。双师素质”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现状及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也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是高技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严重缺口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规模,不断从各种途径引进教师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的教师是基于这种情况,直接从学校招聘而来,被称之为“门到门”教师。这些从学校毕业直接就到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进校前参加物流实践锻炼的经历很少甚至没有,进校后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项目少等原因而导致实践锻炼的机会又很少。从而造成教师缺少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相对匮乏。一少部分引进的“双师素质”教师,由于工作的转型而难以维持与企业的联系,所以引进的“双师素质”教师素质出现退化,甚至出现有名无实的现象。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技能的培养;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使师资队伍建设走入误区。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过多强调理论水平的高低,而忽略实践技能水平的强弱;提升师资力量时重视教师理论的深度,而轻视教师实践的广度;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理论课程建设,而忽视实践课程建设等现象。导致师资队伍建设偏离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了引进满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特色的双师素质教师,学院要不断拓宽教师的引进渠道。盲目引进物流行业的高级工程师转岗任教。这些从企业转岗的教师虽然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技能水平非常高,但是他们没有教学经验,缺少对高职教学的了解。他们丰富的物流实践经验与技能只能通过进一步的高职教育培训才能完全传授给学生,而有些高职院校不重岗位培训,录用即上岗的做法导致双师素质”教师的双师素质有所下降。
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一)强化教育素质培养
1.经常开展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高职院校经验交流活动是培养具有“双师素质”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加强校企之间、校校之间以及教师之间
能力方面都得到促进和补充,大大提升双师素质教师的素质。物流经验交流活动通常有校内交流和校外交流两种方式。校内物流交流活动主要是以同行交流为主要形式。专业教师彼此之间由于在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方面优劣不一,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互相扬长避短,共同提高高职院校物流整体师资队伍素质;校外交流主要有校校交流和校企交流两种形式。校校交流活动是指高职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它主要是采取参观学习、专业研讨等方式使同类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相互切磋,共同探讨专业建设等方面问题,从而共同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主要是以每学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会员通常是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业务人员组成。通过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使教师实用性理论教学水平和技能性实践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2.定期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培训。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不断从社会引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引进的教师一部分是学校毕业生和直接来自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员的执教水平和高职教育相关理论都十分欠缺。通过邀请教育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培训,可以的教学方法及工作技能,为加强“双师素质”队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物流实践技能的培养
1.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企业进行专项实践训练。通过教师轮流到物流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实践锻炼,使教师掌握新的物流知识,了解新的物流技术,熟悉新的物流流程,理解新的物流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在外训中懂得自己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掌握物流管理专业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实践锻炼岗位的知识结构,教师将锻炼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及前沿的物流技术在教学中及时反馈给学生,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定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应该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使参差不齐的师资队伍得到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一部分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但缺乏物流实践经验,针对这部分教师应该重点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或行业组织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培训,经过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并通过最终鉴定取得相应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
针对理论水平基本满足高职院校的“够用”标准,而实践经验又丰富的教师,可以通过个别的指导,使他们快速掌握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并且让其参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3.对“门对门”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高职院校的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这部分教师虽然理论水平基本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但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是较好的途径,教师的岗前培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前,首先进行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并相应地到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或物流企业进行定期实践锻炼。
4.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应全面推行“双证书制”。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能将课堂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外,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十分必要的。使专业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又能培养技能水平,胜任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辅导工作,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素质标准。
5.推行“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机制。高职教育以培养学
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要任务。“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机制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以课堂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技能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的一种办学机制。通过产学的结合,使高职院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供有效途径。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及科研单位建立高职院校的“产学”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基地实践。使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能不断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的前沿技术,掌握物流管理专业新的理论知识,掌控企业和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不断丰富和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教学。
(三)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双师素质”教师是专业教师的追求目标和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被各个高职院校纳入学院发展的长远规划中。根据专业教师的经历、学历和教学水平等相关因素,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制度和培养计划,建立相应的“双师素质”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是激励教师提高双师素质的必然条件。通过精神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通过提高学历、挂职锻炼、考取职业
参考文献:
1 问题的提出
我们现有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仍然很单一,无论在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较落后,脱离了工程造价发展方向,与市场用人机制不相适应,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一、见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处于劣势。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创业创新班为例
本文在剖析工学结合由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以创业创新班为例,在确立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有效途径.
作 者:俞晓霞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35)分类号:G642关键词:工学结合 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模式
(一)烹饪专业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从当前的实际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食品专业发展迅速,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食品科学专业,改善烹饪方向的学生培养模式。当前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食品行业人才培养发展战略。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的理念、工艺、技术已经快速地占领了市场。企业对食品安全中烹饪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地加大。
(二)传统的烹饪模式存在弊端。
传统的高职食品科学专业只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对于学生整体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的发展培养。由于实际存在的相关情况,导致了目前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困难。对于就业教育,国家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例如:教育部之前发布“关于如何正确培养当前应用型知识跟实践能力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其中就主要指出了当前的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当前需要: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三点为出发点,来重新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模式。这是当前食品科学与工程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三)学生意识存在偏差。
从当前的实际现状出发,由于学生只是简单地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开展相关的烹饪训练,因此需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很多学生认为信息素养是无关紧要的,烹饪专业的学生主要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好厨师,保证制作出来的菜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即可。但是从当前的现状出发,人们对于饮食越来越重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烹饪专业的学生不断地接受信息素养训练,才可以有效地掌握当前的社会饮食导向,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技能,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这是极具发展优势的。
二、培养烹饪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策略方式
(一)加强对食品科学烹饪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
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式,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不断加强食品科学专业的基本学科发展特点,同时了解当今的就业市场情形。在实际学习中,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技能培养,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积累。通过不断地学习,接受新型信息,来促进自身良好发展,对于高职食品科学专业而言,则需要相关教师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发展体系,从而不断地夯实该专业教学的发展基础,并且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找寻进一步的出发点。通过加深学生对现代人们饮食需求、市场发展动向,以及未来的主要趋势的了解,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职业培养意识。
(二)规划当前的课程设置。
只有通过有效的课程规划,才可以确保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提升个人对于信息素养的深刻理解,同时才可以将其消化吸收。当前的课程设置需要满足相关的要求。例如:基本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学生自主学习。信息素养培养教学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此外相关的公共课程也很重要,例如,人文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外语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培训等等。另外,还需要相关的饮食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到民俗、禁忌等。这样有助于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加强判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教师不断培养教学新思路。
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食品科学是一个新型的饮食服务业领域,因此就越来越依赖市场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思路,制定出更符合学生自身发展、同时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教学计划。因此来有效地培养烹饪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要加深学生对于信息素养的深刻理解,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在指导学生进行菜肴制作时,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去了解其中蕴藏的饮食文化,以及民俗等等。而这些都属于信息素养培养的领域范畴。
对于高职食品科学烹饪方向教学而言,信息素养在学生培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当前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从学生的意识培养,以及课程规范等方面入手,促进高职食品科学烹饪专业教学在今后取得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而高职食品安全烹饪专业则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就是要求学生不断去接受新的信息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量,将自己的实际技能跟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当前高职食品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够满足未来的社会需求。随着食品科学专业的应用性越来越强,我国食品行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前应该不断地促进烹饪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主要探讨了针对该问题展开相关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高职,食品科学专业,信息素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职院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32-01
在我国的现代制造业当中,焊接技术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焊接是经济建设当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术。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焊接行业的进步,社会和企业对焊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对焊接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高职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一、我国焊接人才的需求现状
依据我国产业的类别,焊接被应用在多个领域当中,如压力容器、锅炉、核电设施、管道、铁路、造船、发电设备、石油化工、汽车、航空航天、水利设施、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及精密仪器,等等。在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当中,上述领域涉及面极为广泛,且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依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高于2亿人,其中制造业登记注册的人数已经有3300万人。我国的钢产量在46894.36万吨,相关数据显示:全球钢铁产量中50%~60%利用焊接工艺来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转变,如金属构架、航空航天、压力容器及桥梁,等等。可以推断,当前我国从事焊接行业的人员已经远远高于1000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对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极大,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对焊接人才的需求也将逐年增加。
二、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我国焊接人才需求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想有效提升焊接专业学生的焊接技术与素质,必须对焊接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加大投入,建设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与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作。
(1)组织一些专业教师参加“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训或进修。[1]一般而言,组织骨干教师进修的具体途径有两个:①组织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一般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较好,但实践水平有待提高,因而可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组织焊接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际生产,进行有效的脱产进修,最大限度地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②组织专业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高职院校可选择一些思维活跃、业务水平比较高的专业教师到对口高校学习,有效运用对口高校的资源,掌握先进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
(2)组织教师到有关单位或企业进行定岗实践。高职院校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有效培养,并且强化“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带动作用,应当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选择青年教师到企业或单位开展顶岗实践。在实践过程当中,青年教师可以带着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去企业,向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咨询与讨论,然后把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技术再传授给高职生,达到教学和实践有机融合的最终目的。此外,教师还能在企业中宣传自身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对企业中的技术研发与生产进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3)在校内营造“双师”培养的机会。高职院校在不断扩展校外双师培养途径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对校内的双师培养工作掉以轻心,可自主开展培训活动,亦或通过校办工厂对教师进行有效培养。
2.优化教学方式。我国的高职教育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讲究方式方法,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对高职焊接专业而言,要想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应当坚持“实用”、“实践”、“实际”的基本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高职院校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等三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2]一般而言,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采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结合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选取适合的案例,利用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分析有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加入教学活动当中,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焊接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当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且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在高职焊接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结合专业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且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联系,方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方能有效提升高职生的学习水平与实践操作水平。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且在互赢互利的前提条件下,构建大量的、相对稳定的、与专业对口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进行科学、有效地安排,将其作用充分展现出来,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贡献。高职院校应当依据企业生产的具体状况,对焊接专业的课程与教学安排进行科学调整,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可无条件或以优惠的方式,给学校提供实训的基本设施与材料,有效解决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缺少资金的问题;企业无条件地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地与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一同参与实践教学当中,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有效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校内实训教学安排的巨大压力;[3]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教育的关键作用,且已经将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当做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下去的一个关键性标志。企业与学校合作之后,高职生完成学业就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降低企业在人员培训上的开支,为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另外,高职院校还能充分展示自身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和企业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承接企业的一些任务,如在职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及技术服务,等等。
综上,焊接专业技术人才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该领域当中的操作技术。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教学方式,时刻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焊接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涛.浅谈焊接专业实训教学中的模块化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2]康建文.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究[J].成功(教育版),2013,(6).
[3]陈坚.浅谈技工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策略[J].科教导刊,2010,(31).
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邓云川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2期
[摘要]职业素养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一种隐性素质。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谋求职业、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高职院校要构建系统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活动、实训教学等方面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职业素养 养成教育 文秘
[作者简介]邓云川(1971-),男,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和写作。(云南昆明65003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3-0119-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多元化、全球化,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人才价值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职业化程度。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有两点: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态度、责任心、诚信等)。
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能只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如一位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认为的:现在的大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所学知识。其原因在于大学里欠缺职业化素养的教育,从而影响学生自身知识的转化,所以职业化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意识(态度)、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形象(行为习惯)等方面。它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职业素养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而养成。
与职业素养相对应的是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指从事某项职业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它与职业资格紧密联系,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就意味着能从事某项职业,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而形成。
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其谋求职业、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素质。
二、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由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才能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用以培养学生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引导、规约着学校如何去培养人才。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注重职业素养培养的理念。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少提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养成。而这又会影响到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比例将大大减少;具体到课程教学时,只侧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略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突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理念,要把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放到与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等的地位上,并在培养目标中体现出来。其次,课程体系中要加大职业素养类课程的比例,如开设“职业素养”“职业形象设计”“社交礼仪”“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形体训练”“客户沟通”等有利于直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最后,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要在课程考核中,明确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指标与要求,以规范、引导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及考核。
(二)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理想
职业意识是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职业意识明确,学生才能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找准发展方向。因此,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入学教育、专题讲座以及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较早地认识所选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职业工作内容及特点、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等,使他们有充分的就业思想准备,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这样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很快地融入专业学习,规划职业方向,养成职业素养。
(三)创设秘书职业化文化氛围
职业素养是一种隐性素养,需要长期的陶冶、培养才能养成。因此,创设一种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将十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职业化氛围的主要表现,就是大家在职场上都使用同样的语言讲话,用同样的方式沟通交流,用同样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来做事。对于一所高职院校来讲,营造全校性的职业文化氛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一个学院、一个专业来说,却是很有可能的。
1.教师要起好一个职业人的示范榜样作用。身为教师,就要以教师职业准则和标准来要求自己,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辅导、担任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与学生交流谈心等,都应体现出职业人的素养,以此来影响、教育学生。
2.树立“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意识,在抓好课堂教学确保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和课外活动引导。通过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强化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行为习惯。如把企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引入学生宿舍管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企业管理方式,强化职业环境体验;举行秘书节活动月系列活动(4月),请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秘书部门领导、骨干到校举行讲座,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秘书职业人的素质和风范;由学生自己负责组织秘书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大赛锻炼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
3.通过宣传栏、板报、院报(刊)等宣传、介绍秘书职业知识和文化,营造职业文化氛围。文化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建设、长时间的沉淀。只有进行长期、反复的宣传、培育,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情感才会慢慢深入人(学生)心,内化为人的一种意识、一种素养。
(四)构建立体化教育平台,强化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工作行为习惯。职业素养的“养成”性,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构建立体化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平台。
1.理论课程教学,教师要把“德”(职业素养)和“知”(知识技能)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常把“德”和“知”的教育分开进行,而在职业教育中,这两者应该融为一体,同时进行。教师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可有意识地把职业人的素养要求引入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如学生在回答问题、上台讲演、参与活动时,会表现得较随意,总认为自己是学生,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此时,教师就可把学生的表现与职业人的表现进行对比,引导、教育学生要从日常、细微处树立职业人的角色意识,从细小处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让学生知道:职业素养不仅体现在工作中,也体现在校园学习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职业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平时的用心修炼。
2.实训课程教学,要努力营造仿真职业环境,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工作规范意识,让学生学会遵守职业道德,养成爱岗敬业、遵守纪律的良好职业行为习惯。(1)建立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建立校内实训室时,要尽量创设与管理、服务相一致的“职业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完成职业选择和定位,增强职业的认同与热爱。如“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的建立,要按照公司的部门组织结构(前台、秘书办公室、会客室、经理室、会议室等)来设计,办公室要配备电话、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设备,会议室要配备投影仪、白板、视频系统等,墙壁上贴 “请勿吸烟”等提示语,全方位营造职业氛
围。(2)编制实训工作规范手册,制订严格、规范的实训室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职业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严格遵守工作秩序和要求,工作规范,遵章办事。为此,可根据每个实训室的功能,编制实训室工作规范手册,让学生熟知实训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学生一进入实训室,就知道要做什么、该如何做、做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实训时,就能有意识地以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遵守实训室规定,规范操作。这对学生职业纪律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实训教师在进行指导时,也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养成教育。(3)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坚持校外实习不断线。校内实训室毕竟与真实的工作场所有区别,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切身体验真实的职业气氛,转变角色意识,形成职业工作态度和职业行为作风。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每学年都能有一定时间到校外实习基地(政府、企业等的秘书部门)实习。可考虑在教学计划中,专门留出1~2周,集中安排实习活动;或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安排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深入工作单位,以职业人的身份开展工作,在真正的职业岗位上运用知识、锻炼技能、磨砺意志、培养职业责任感和职业品质,提升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但我们不能强调了应用、技能,而忽略了隐藏在其后的职业素养的培养。知识、技能只是漂浮于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这座冰山要漂得远,隐藏在水面下的基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一定要深厚而坚实。这是高职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其谋求职业、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参考文献]
[1]理清.大学生职业化能力[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2]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3]胡文静.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三条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2007(9).[4]王海梅.从现代企业秘书的职业素养谈秘书专业的教学改革[J].秘书之友,2007
关键词:电子商务 培养模式 知识 技能 素质
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使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其经营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急切地希望能扩大使用电子商务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滞后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定位不同,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基地。
电子商务需求的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服务支持层;第二层是一般管理人员层;第三层是高级管理人员层。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方面,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更注重于如何在电子方式下开展工作,即如何应用网络提供的快捷方便的商务功能等。第三层次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型人才。综上所述,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第二个层次——一般管理人员层是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培养基地里,为“电子商务”这个新的人才群体,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以下就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特定的专业架构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知识基础化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应用上,这是应对电子商务实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要真正体现其专业的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电子商务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知识的整合,是“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观念。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重视两者的沟通与转化,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二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的侧重比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其教学工作应围绕“电子手段,商务目的”这一思路展开,以此为中心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
职业技能一般由四部分所组成,即: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开发的能力和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1.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在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专业特点和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同时,要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偏重于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如到电子商务公司或公司的电子商务部门实习、进行电子商务软件的仿真操作等。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把实践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凡事留心,处处皆学问”,如与学生课下的一些交流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告诉学生我们平时通过pOS机“刷卡消费”,其实就是电子支付的一些应用、毕业生完全可以进行一些网上应聘、学生可以注册成为网校的在线学员、可以通过CA申请个人数字证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性开发的能力
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挖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标新立异”。同时,尽可能让公司、企业和社会参与,引入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环境。要培养创造性开发的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教学中的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上实训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预设解决方案,可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任务的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对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褒扬,组织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讲评。教学中,要建立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常规作业设计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
4.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如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适当纳入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社会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1.社会素质的培养
社会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在素质结构中起调节作用。它一方面要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给这两种素质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它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内化是社会素质形成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在培养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典型,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2.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一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个性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认知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水平;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情绪的管理水平;个性素质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特征。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要通过深刻理解职业内涵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还要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构建积极、昂扬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不是割裂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
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实操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在教学上,要彻底变革传统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操的训练,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景怡李炎: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6,(9)
[2]谢康等: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培养综合高职理财专业人才论文09-24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10-09
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07-06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探究论文10-07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训建设的思考论文06-27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研究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