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论文(精选14篇)
1.1教育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特性在校园文化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校园体育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发挥它的育人功能。运用内化的形式来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学生感知的角度来深化对学生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隐蔽性,这也就意味着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够完全展现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对人的行为进行内化,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逐步地培养。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展现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还能够培养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
1.2先导性
校园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教育单位,文化层次相对偏高,传播媒体也相对完备。因为学校是社会文化潮流的重要阵地,所以学校的成员对于各类社会思潮、社会现象是十分敏感的。能够快速收集、传播各种体育信息与其他信息,及时地反映出最新的体育科技水平与体育动态。学校可以根据校园体育文化的先导性特点,判断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进而确立体育教学发展的规模,制定校园体育设施的管理手段。
1.3人文性
本研究在分析目前我国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及现阶段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下, 分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对策和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需要, 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等查询有关“社会体育专业”、“校园体育文化”的文献和期刊, 为论文的研究提供参考。
2.2 访谈法
拟定访谈提纲, 主要对社会体育领域的专家、高校体育管理者、社会体育专业老师和学生等就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现状、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等进行了开放式访谈, 为研究和论文奠定了基础。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居民自身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我国体育事业尤其是社会体育的发展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北京成功申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 我国的体育事业更是蓬勃发展,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 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适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岗位也越来越多, 从各种商业性俱乐部到群众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 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到各级社会体育活动中心, 从医院、宾馆的康乐部门到体育企业等等。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已不仅局限于成为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等狭隘的体育人才需求范畴。体育经济人才、体育产业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人才等, 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 社会体育专业应更多倾向于培养“技能指导型”人才, 因此如何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核心所在。
3.2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成立社会体育专业并开始招收该专业专科生之后,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并具有一定规模, 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但社会体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造成此种问题存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涉及到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这一方面导致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 在就业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问题和挫折;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选择社会体育专业的积极性和信心, 这对于整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如何培养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其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3.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3.3.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以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综合[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一般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物质层面, 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得以实施的物质保障, 包括校园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用品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第二层是内容和方法层面, 也称为行为制度层面, 即高校体育组织形式, 包括体育教学、课余活动、体育科研、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交流等各部分的制度的确立;第三层是精神层面, 其中人们进行体育的主体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决定了高校体育文化的目标[2]。
3.3.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集教学、比赛、课外活动等内容于一身的一种校园内独特的文化, 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 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 同时也是令教师和管理人员头疼的问题。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求职乃至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各种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当中,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自身在理论知识学习上的欠缺, 从而找到差距和学习的动力与目标, 激励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这样的学习才更有针对性, 也更加有效。
第二,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巧。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 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课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 社会体育专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从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人们体育消费水平来看, 目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健身指导人员和管理人员, 这两类人才需要较强的动手技巧和操作能力。通过积极承办和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和课余活动, 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组织、裁判、指导与管理活动当中, 让学生活学活用, 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巧。
第三,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所具备的特征和功能, 使其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课堂和突破口。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 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 学生以小组学习和讨论的方式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更有效战胜对手的手段和技巧等, 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3.3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第一, 体育场馆的建设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校园各种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不仅美化了校园, 更调动了学生自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阳光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第二, 体育教师队伍和体育教学水平提高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增添了动力。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设计师、开拓者、具体项目的实施者, 更是体育课程内容的实践者和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者[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的不断充实, 师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教学手段、方法的改善, 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 体育组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社会体育专业的成立和快速发展促进了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学校的相关体育领导协调机构也得到改善, 校园体育文化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学校领导重视, 学校体育专门管理部门的成立, 学校体育组织制度的完善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
第四,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和表演活动, 如在校运会、迎新晚会、元旦晚会、各种单项比赛、表演赛等活动中,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组织与管理当中, 可以充分展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
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和带动作用。社会体育专业具有自身专业、人才、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可以充分挖掘专业资源,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又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便利, 也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场所和舞台。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章罗庚.校园体育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14.
[2]易建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154-176.
[3]金成全.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19 (12) :127-128.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近些年来,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形式,是现代学校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鉴于此,本文就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三个方面做出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设策略
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在校园内所产生和呈现出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员工在日常的活动和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体育物质财富之和,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体育文化依托于大的社会背景而产生,却又因其直接产生于校园而与其它文化形态具有明显的不同,它是校园精神的承载,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建设途径,它与学校的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校纪、实践方式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所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成为了现代校园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师生的参与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是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在发挥其强身健体这个基本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运动中所传达出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风尚。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等精神都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它通过独特的方式,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体育文化所宣扬的体育精神,与学校的办学宗旨十分契合,校园体育文化在营造健康、活泼、多样的人文氛围方面,有着其它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现存的问题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层次仍需进一步加强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层次,与其所具有的体育观念、体育教学理念以及校园体育文化体制等都有重要的关系。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体育技术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但对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视不足,体育文化在校園文化系统内还算是弱势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体育运动兴趣和体育锻炼动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体育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也会因此而消减,这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层次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趋同现象比价明显,缺乏创新性和特色
目前很多学校在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时,多注重校园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和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而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特色、传统以及优势的挖掘重视不足。这导致了学校所特色有的体育历史和优势特点难以得到准确的认知,传统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难以得到继承,优秀的体育传统难以得到发扬,在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坚定的导向和宗旨,容易盲目跟风,导致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和特色,从而走向千篇一律,出现趋同现象。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体育文化的内涵,调动学生积极性
校园体育文化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才能顺利推进。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重视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挖掘,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研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认知和了解校园体育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重视学生体育文化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学生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直接实践者。传统的体育教育一般比较局限,多数将学生体质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而体育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终身体育观的树立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重视学生体育文化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体育意识,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水平。
(三)坚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多元化、特色化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保持多元化和特色化,避免盲目跟风和趋同现象的出现。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选择的开展多层次的体育文化活动,以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吸引学生认识、了解、参与、热爱体育运动,而且在组织和实施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特色的形成,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逐步形成有特色、有魅力的校园体育文化。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质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在有计划的开展运动会、各种体育竞赛之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切实需求有选择的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展览等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林伟.中国体育文化探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4.6.
[2] 李新科.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体育文化发展的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阐述,探讨了体育文化在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就高职院校如何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期有助于推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指在广大师生参与下,以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为目标的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体育文化形式,其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体系。此外,它还与社会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构建了广义的体育文化体系。校园体育文化由内到外分为三个层次,即体育思想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我们常说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等属于体育思想文化的范畴。体育教学制度、竞赛制度、活动规则等,属于体育制度文化的范畴。学校体育设施、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都属于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目标主要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提高学生体育技能。高职学校的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职业性、区域性等特征,校园体育文化非常强调活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其表现形式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队训练等。
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概念,它涉及校园文化组织、文化资源、文化结构、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它主要由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环境和文化精神组成。其中,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而校园文化精神很多时候都是时代精神在校园环境的反映。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高职特色文化与高职师生思想观念、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密切关联,带有高职院校的普遍特征和鲜明特色。也就是说,高职校园特色文化因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必然会带有强烈的职业特色、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
(二)校园体育文化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1.两者的建设主体、作用和目标是一致的。高职师生是高职体育文化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无论是体育文化还是特色校园文化,都可以为广大师生休闲娱乐、锻炼和发展自己提供平台和渠道,其目的都是培养高职师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两者都有素质教育作用。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结合到一起,体育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都具有激励、导向和素质教育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也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3.两者互动互融,相互促进。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观念、精神和道德,会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影响。体育文化的`发展,会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样,校园文化环境优化、文化活动开展,也可以为体育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两者在形成后,都不会以硬性规定的形式而推行,而是通过柔和的方式影响人、熏陶人,两者也可以通过有效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三、高职体育文化及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加强文化制度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都需要以学校文化制度建设为基础。
这就要求高职学校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研讨,通过合理规划、专家咨询建立健全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建立文化民主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及其相关制度等,明确各部门、各院系、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学校文化建设委员会,由其负责学校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将文化制度落实到实处,实现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以避免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不力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不良影响等问题。在制度生成和落实过程中,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秉承开放的态度,广泛征集学校师生的意见,及时对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确保文化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校文化活动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各院系要客观认识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愿景,公正高效地执行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文化权益,并通过刚性文化制度约束和柔性执行,强化文化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二)加强文化宣传和建设,培育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文化精神、文化道德理念的总和,文化意识培养是文化建设的第一步。高职院校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文化宣传,以提高广大师生的文化意识。在文化宣传和建设中,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社团、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通过文化活动、文化理论实践提高对体育文化、校园文化的认识,创办各种文化节,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使文化建设和文化实践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在体育文化中彰显高职特色
1.结合高职特色,进行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文化,如以环境艺术工程系为重点院系的某高职院校就利用校企合作优势,以体育物质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设施发明创新实践文化活动,如体育建筑优化和体育雕塑设计大赛、校园内体育设施和场地规划活动等,从而营造了健康活泼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提高了学生对体育文化、职业文化的认识。2.加强体育俱乐部、体育队建设。体育文化建设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为了促进体育文化建设,高职要重视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队建设,并要求俱乐部和体育队积极发挥自身在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活动组织中的作用,开展各种体育训练、体育比赛活动,充分展示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建设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体育文化品牌,是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在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中要尽量淡化活动的竞技性,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性、趣味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同时将体育文化活动与社区、企业、地方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彰显体育文化的职业性、区域性,以提高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俊民.阳光体育与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当代体育科技,(14):85-86.
[2]康健.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120-121.
[3]庞建民.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4):84-87.
素质教育的提出,大部分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面临严峻挑战,针对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一定要建立正确理念。而和素质教育有效融合的体育文化必须适应现阶段社会教育主流发展趋势,融合现阶段教育模式科学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从而培养综合素质较强以及拥有强健体魄的当代性人才。另外,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受到潜移默化影响,从而合理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思想,同时养成一种良好习惯。若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身体素质,从而对其一生有着深远影响。
3.2针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制度进行改革,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构成理论指导
所有的理论都源自于实践,而体育改革是一项实践工作,其需要相对成熟的理论进行指导,为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组织与开展体育实践活动,并且不断总结成功经验,从而形成理论指导,进一步为体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国家应该做好相应的指挥工作,对于基础条件相对较高的院校应该优先发展,从而有效带动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院校发展,采用帮带的指导理念,有效推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另外,国家与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与出台有效的体制与政策,从而为体育教学体系改革提供政策支持以及动力源泉。
3.3组织与开展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教学作用
高等院校应该积极组织以及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展示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完善自我以及提升自我的平台。由于体育活动在高等院校学生思想以及心理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利于高等院校建设校园文化。比如说开展与组织春秋季运动会和多项体育比赛。运动项目比较多的体育项目能够吸引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运动所带来的欢乐,从而激发学生奋斗与拼搏精神。另外,在日常活动中应该开设跳水和羽毛球以及足球等多项活动,可以将班级或是系作为单位参与评比,进而激励学生不断锻炼,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同时各个系还可以开展健美操与瑜伽等运动比赛,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作用,还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4结论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人文素质培养 校园文化
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才。素质教育亦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旺发达。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发展空间。但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并不太理想,很多问题和缺憾渐渐凸显出来,渐渐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关于解决途径的讨论也愈来愈多,能够形成共识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课堂学习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感染,在这一点上校园文化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
1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现状
1.1 人文素质的定义
关于人文素质的定义在各类文献中尚未有明确统一的说法,但各种说法本质是基本一致的。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类的一切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内化为稳定的自身素质,表现出来的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1.2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一、人文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概括的讲,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前者注重的是专业技能,而后者注重的是指导这种专业技能运用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比科学文化素质更加重要。二、人文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越来越多,出现了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等,这使科学技术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文元素的参与。三、人文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1.3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改革开放以后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进行了大力的建设。总体来说,高等学校大都已经具有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的意识,也都采取了了相应的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主要表现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专业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辅助性地位。有些院校唯以就业为导向,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教好就可以顺利就业,而人文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
二、软硬件设施不完备。硬件方面特别是一些偏科性的学校人文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图书馆人文资料匮乏,不能满足学生对人文资料和人文知识的需求。软件方面,管理者和教师人文素质缺乏,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引导。
1陕北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融合的历史使命
陕北地处陕西北部与少数民族居住地相邻,使得陕北人形成一种豪迈开放,坚韧不拔的性格。在历史的沉淀中陕北至今保存的体育运动形式有三种:第一种以“鼓”作为战争传递信号的工具,第二种打瓦、老虎吃羊、摔跤等运动形式[2],第三种新秧歌、社火、抬飞机、抓特务等村落体育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逐渐被淡化。为了延续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陕北文化融入校园体育中是主要的路径。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校风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所以作为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传承了当地文化的精髓,为校园的文化精神的形成带来依据[3]。
2陕北文化融入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渠道
如果说2014年是体育发展的新纪元,那么体育事业的发展在 《意见》出台后进入新的节点,我们要审时度势把握2015年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福利,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含义,这是发展体育事业路径的理论基础,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道路的新航标、新方略。
2.1建立陕北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融合的机制
本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基于校园的条件设施来考虑的,学校可以把陕北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来加以实施,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具体操作如下所述。
首先,加大资金的投入与资金的筹集。文化元素融入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各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本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必要投入,放宽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投资;其次,建立健全领导管理机制和校园主体及激励机制。政府教育相关部门做好政策导向、监督和管理的工作[5]。结合现阶段陕北的人文景象,为系统发展文化做出详细的规划,把陕北文化融合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战略,并形成一定的发展体系加以实施;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这些主体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形式下协同合作、创造并影响的结果,各个主体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让教师和学生在文化氛围中积极参与进来。他们是文化最主要的建设者,文化的趣味提升起来才是校园文化最基本的建设路径。
陕北文化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化不朽的必然选择,因此,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陕北文化的宣扬,是青少年学生历史使命。
2.2构建陕北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融合的形式
陕北文化元素的多姿多彩,涉及音乐、舞蹈、剪纸、语言、服饰、 饮食、文学、节日等等各项艺术形式和内容。在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取其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在展示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引起情感共鸣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面对信息时代的冲击,许多文化都得不到传承,像剪纸艺术一样,被现在的年轻人认为“土、旧、俗”,但其真正剪出的不仅仅是图像,也是生活,是事业,是被流失的历史记忆。因此,剪纸作为陕北文化元素之一,被引入校园作为一项课外活动从小渗入陕北青少年是必要的。
其次,陕北秧歌。陕北秧歌可谓历史悠久,相传在北宋时期就有“言时较阳,春歌以乐。”从这些记载中可得知,秧歌的形式多样化,有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协调, 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等等[4],丰富多彩的样式,会给校园文化增添更多的元素,对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是有帮助的。
腰鼓运动是陕北大地上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气势宏大、动作豪迈,节奏明快等特点受到人民的喜爱[5]。如果在小学体育课堂加上陕北腰鼓,这样让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让每个青少年从小被本土文化熏陶,不再被外来文化侵蚀,让他们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
陕北民间体育文化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内容也丰富多彩,不仅有腰鼓和秧歌,还有很多很多种。但是,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牢固抓住党中央的文件以及政策,弘扬陕北文化,让陕北文化深入人心,渗入校园的每个角落,不再被遗忘。
2.3丰富陕北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融合的云梯
陕北悠久的文化孕育了陕北人民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内在精神体系,这些民族文化中富含大量积极且优秀的精神价值对当代学生可以产生许多正面的价值导向作用,对其成长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可以与学校精神的构建相契合,为其提供精神支撑,加强校园人文精神的培育。
2.4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交互学习
校园文化的传播不仅要加强自身建设,更要通过与外界的交流,使陕北文化与校园文化更好的结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建设同步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在城市展开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理念的牢固,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其次,人员职能的转变与文化创新。城区的政府管理人员,文化建设人员对陕北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怎样更好的发展陕北文化是需要探索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要让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经久不衰就要创新发展。
3陕北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融合的现实价值
经过历史的沉淀,陕北文化存留下来的都是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印记。让陕北文化经过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过程中,继承、发展、创新,尽量避免文化发生异化,成为每个人接受的一部分,并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影响力。
陕北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还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由于陕北文化中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体育文化中,不仅丰富了课堂的趣味,而且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传承文化因子,可谓是一举两得[6]。加上学生体制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体育意识开始对学生进行传输,以文化运动的参与作为学生体育运动的突破口,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喜爱运动,学生的运动群体一旦被激发, 那么家长,乃至社会的运动氛围将会越来越浓,那么全民健康的步伐不就更近一步了吗。
4结语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校园文化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活动,它的组成源于成员共同爱好与共同语言,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团体。高校应积极建立体育社团,并加强对社团组织、管理及发展趋势的研究,配合其他形式和内容的体育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体育社团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社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形成朋友圈。就社团的活动性质与形式来说,学生都是主动参与,这种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良好素质与判断力。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体质、人格、心理、道德等素质的提高,单凭理论知识教育是不能完成的。据调查显示,近80%的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参加了学校社团,体育社团就是其中之一。
二、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校内体育社团的成立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比如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都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知识的重要途径。校内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对校园文化是一项强有力的补充,在加强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高校体育社团不足之处
现代高校内学生社团众多,管理社团的机构、成员比较繁杂,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在管理方面,管理者更多地注重社团活动带来的荣誉而忽视了成员内部的梳理、引导与支持。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体育社团每年所开展的活动以竞赛型为主,培训、健身、表演、社交型活动占的比例极少,活动单一,缺乏创意,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成员流动性大,极大限制了体育社团的发展。
四、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途径
1.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关键,也是校园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风貌与教育素质的一种综合反映。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蓬勃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增强自身实力,培养团队精神,结合两者之间的共性来说,学校一定要注重从价值观、群体意识、道德规范等方面来培养“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
2.提高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效率
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首先要对社团的模式与功能进行认识,要明白体育的性质不只是一种潮流,而是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团干部和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对体育社团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比如每年对各个社团进行评估,对综合素质较高的社团进行表彰,对不积极的社团予以整顿或取消。另外,社团管理层在选拔环节中要做到认真负責,服务意识要强,同时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定期通过社团活动向学生介绍体育锻炼对人体、生活、职业生涯等起到的积极作用,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全面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经费投资
高校体育社团的开展与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健全的体育设施能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所以高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体育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另外,投入经费建设的设施一定要保证物尽其用,所以高校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与实力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规范机制,建立奖惩机制,按劳分配,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效率性,充分发挥其作用。
实际上,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就是大学生自我挖掘、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常颖.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研究——以温州市高校体育社团为个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
[2]刘晓莉.参与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各阶段影响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陈洛嵩.中外体育社团对比研究[J].科技展望,2015(34).
校园体育文化在强健学生体质、提升综合素质和磨练意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不是很理想。目前,青少年耐力素质的下降和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屡创佳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多年来对大量学校学生的身体体质的调查可知,学生的身体体质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缺少锻炼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校园体育文化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领导均认为其在强健体质、促进个性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一致主张应大力倡导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而实际的落实效果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将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实力的主要标准,导致学校不得不偏重智育,学校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学投入不足,体育课程被占用,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体育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由于国家调拨的教育经费短缺和沉重的课业负担,仍然制约着体育活动的开展。
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大多高校的体育课授课时间每周一般为2个学时,大约在2小时以内,但要高校体育完成“提高学生体质、增长学生体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体育精神、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如此众多的内容,仅靠每周2学时的体育授课时间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校园体育文化此时就能完全履行好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重任,因为校园体育文化它会时刻影响、伴随、浸润着高等学校内的每一个成员,运动场上的激情呐喊、校园内的各色运动图片、宿舍周围的运动器材等所有这些,都会时时刻刻为学生传递着正能量,它的教育时间、空间、和影响范围,要远远大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2、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长期工作,各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我校作为一所新建高校,必须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的建设自己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
2.1、大力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中各种可见的、有形的和自然状态的文化,它们集中显示于校园内的不同空间,它蕴涵着学校群体的文化特色、专业特点、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校身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全省高校的整体硬件设备水平较高,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校现有的体育硬件设施确实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学校必须尽快建造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有效地保证体育教学和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的物质现代化不仅仅指拥有现代化的场馆设施,同时还包括如何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对现有运动设施和场地的合理布置、优化、利用等,从而保证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更大的使用效能。
2.2、强化校园体育意识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主体是全校师生,服务对象是面向全校,间接服务社会。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应该在“人”身上下功夫。人对体育的认识、观念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思维活动等思想观念的体系,即人的体育意识,才是其最终能否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体育意识包涵着全体师生对体育观念的认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对体育道德遵守与传承,所有这些又构成了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主要因素,决定着现代校园体育文化的走向。因此,体育意识建设,是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校园体育意识的现代化,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快乐地、持续地喜爱并参与体育活动,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修养品德、锻炼意志,最终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运用多样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验、分享运动的过程,提高学生对校园体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的各项体育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体育意识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的重要条件。现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保驾护航保障,体育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人性化,确保合法、合情、合理,符合实际需要,强调制度的长效机制建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3、加强全员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
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他们的办学理念与指导思想,决定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进程与方向。为此,学校领导必须适时关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及时了解国家相关的高校体育发展要求,协调各部门适时开展工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其它部门以及专业老师、辅导员也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因此,提高他们的综合体育素质,是校园顺利实施体育文化建设的保证。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体育知识水平、策划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倾向、专业特长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和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展业务能力、丰富人文知识,强化他们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2.4、注重学生兴趣地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全面实施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各种单项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校运会和对外体育交流等多种形式。为此,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运用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去展开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综合效益。要十分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应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运动效果做出适时而积极地评价,通过各种表扬、激励手段进一步巩固强化学生已形成的锻炼习惯。要不失时机的发挥学生体育积极分子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自学自练”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由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在技术传授、项目选择、教学地点等方面一定要考虑到女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发放问卷、深度访谈等形式,及时了解女生对于体育的理解、需求等问题,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符合女生特点的体育项目,从而达到吸引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例如,健美操、形体操、交谊舞、瑜珈、跳绳、气排球类等项目。同时我们必须时刻注意把文化教育与运动项目相结合,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板报、展台、校园广播、网络、讲座等形式,进行体育新闻、体育常识、体育竞技、体育明星、健身常识等方面的理论宣传,在体育课的教育当中也要有意识地增加文化知识的内容,如生物力学、运动解剖、体育经济学、体育哲学、生物力学等内容,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相互渗透,更好地体现体育多元化、综合性的特点。
2.5、增设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
【关键词】:课外体育 校园体育文化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40-0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能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但是根据对一些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主要问题集中在课外体育方面,发展水平低,同体育课的差距较大,课内外一体化在实践中难于落实,高校体育难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效益。因此,本文通过对课外体育作用的分析,找出高校课外体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努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使高校体育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课外体育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只有进行经常的体育锻炼,保持适宜的生理负荷量,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可以说,体质的增强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而在校学生除了每周两学时的体育课外,大部分的锻炼安排在课余时间,更何况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三、四年级已不开设体育课。因此,课外体育锻炼正常与否,不仅和一个学生的锻炼量(包括锻炼的频率和生理负荷量的大小)密切相关,而且锻炼的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没有经常性的课外体育锻炼就不可能有效地增强体质。
课外体育活动的另一特点是锻炼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锻炼内容,锻炼时大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情绪的调节、大脑积极性的休息等具有明显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 课外体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外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形式与内容,对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说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校园文化、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不仅需要课堂学习,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情感的宣泄,课外体育活动恰好是满足他们这些需要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创造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
2. 有助于弘扬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精神
课外体育为学生的运动才能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发展运动的特长和爱好。例如:定期举办各种运动会,小型多样有趣的体育比赛,开展富有动感的校园体育节等,学生可借助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在参与和尽情享受校园体育文化中,使审美思维和创新能力时刻得到训练和提升。“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灵魂。
三、 高校课外体育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高校课外体育存在问题
传统的课外体育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辅导,难以满足学生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多样化的体育发展需要,由于教师个人精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参加不同项目的学生进行系统辅导;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往往是以体育课教学内容为主,形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经费有限,无过多的资金扶持大学生开展课外的体育活动,在缺乏理论、技术指导的同时,活动组织质量不高,造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
(二) 建立多元化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1.“1+1”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在所设置的体育专项课中,每个项目均组织课外锻炼辅导,配有专职的体育教师进行辅导答疑,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课外辅导,进行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这样既巩固教学效果,又增强体质,丰富业余生活,让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2.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体育竞赛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竞赛形式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条件相匹配,并适当地改变竞赛规则,同时结合阶段教学计划与评价进行,并结合项目的特点广泛采用集体项目的竞赛与表演形式,如各单项竞赛、田径运动会、校园体育文化节,以及举办健美操、艺术体操等自创、自编、自演竞赛;团体操图案、队形设计竞赛;一般性或专门性准备活动设计方案竞赛;制定自我健身锻炼计划竞赛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校内外群体竞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吸引到体育活动中来。
3. 在组织管理上由体育部教师负责,充分利用群团组织,指导学生成立各种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形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管理等工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体育实践的重要环节。
4.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力度和经费投资。要将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结构,从而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底蕴。
如今, 世界各国将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文化中, 努力保留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精神。如:韩国将民族特色的朝鲜舞蹈、跆拳道纳入高校课程, 日本将武士道、独轮车、民间舞蹈上方舞、雅乐、神乐等纳入高校体育课程。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一部分, 伴随着蒙古族人民生活、劳动、文化娱乐中发展起来, 如“男儿三艺”、赛布鲁、安代舞、顶碗舞等不仅可以纳入高校民族体育特色教学, 而且可以进行各种节庆假日的表演活动。内蒙古各高校如何将蒙古族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中, 创建和形成自身地区特色文化, 这是该文研究的重中之重。
1 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1.1 健身价值
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 经常练习射箭、赛布鲁、嘎拉哈不仅可以增加其上肢力量, 而且培养其稳定的心理状态。经常从事搏克的人, 可以增加快速爆发力和抗击打能力, 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蒙古族的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等属于典型的有氧运动, 经常练习蒙古族舞蹈、对改善形体和强身健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一些手术恢复期、慢性病和重病的学生, 他们不适合参加户外体育运动, 如果将蒙古象棋、鹿棋纳入高校体育保健课程中, 有利于这部分学生能锻炼思维和改善大脑供氧和供血情况, 很好的解决了这些学生参加课程学习的问题。
1.2 人文价值
内蒙古各地区每年都要举办草原体育盛会“那达慕”, 通过一些系类活动以传统文化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 从各种形式的活动透露出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搏克比赛中, 运动员必须尊重对手和服从裁判。虽然比赛规则有不合理之处, 如不按级别进行比赛, 但这些因素也传递着人人平等、公平参与的人文精神。如今, 以“男儿三艺”为核心内容的那达慕大会, 在保留一些传统祭司活动外, 它的军事内容已经逐步消失, 现已演变成娱乐、竞技、劳动相结合的群众性活动, 这些活动有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四面八方的群众来到“那达慕”大会沟交流感情, 娱乐放松, 并且相互交换奶制品、牛羊肉、茶叶等日常生活用品, 不同的人民都能得到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 这是那达慕的和谐之美, 也是作为一种传统民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补偿。
1 . 3 文化传播的价值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社会的快速发展, 国外一些新型体育项目越来越受国内关注。美国探索频道贝尔·格里尔斯主持的《荒野求生》, 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 引发了国内多档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电视节目出现, 收视率逐年攀升, 带来了众多相体育、娱乐相关产业的诞生。造成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发生强烈碰撞, 也使得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面临着同化、消失的危险。在新的时期下, 如何继承和保护蒙古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必须通过肯定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传播。高校具有与天俱来的文化传播优势, 经常举办校内那达慕、草原文化节、搏克比赛、草原歌曲大赛等形式, 对宣传和保护蒙古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礼仪文化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2 . 1 落实我国民族政策起促进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引导我国民族团结事业的稳步前进。在我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只有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才会实现民族团结。少数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 无疑对促进和落实我国民族政策起促进作用。高校民族团结活动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的工作机制, 要实现活动的长期化、系统化、规划化。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增强中华民族文化, 以及民族之间的认同感, 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民族文化内涵, 提高不同民族的文化向心力和认同感, 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力和生命力。
2 . 2 丰富高校校园文化,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 很多高校成立了相关的体育社团组织, 体育社团的成立无疑对丰富高校业余文化, 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交往起着促进作用。据笔者了解多数体育社团活动以每年举办业余比赛为主, 比赛结束后就不举办任何活动, 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性大大降低。蒙古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技能主导格斗对抗性的搏克, 有表现准确性的射箭、赛布鲁;有歌舞表演类的蒙古族舞蹈, 还有益智类体育项目蒙古族象棋、鹿旗等, 这些活动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参加, 在活动中体验民族文化的精髓, 增长知识, 这对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起着推动作用。
2 . 3 促进蒙汉学生之间的交流
我国高校每年都定向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 多数学生来自偏远地区, 他 (她) 们在过去没有接受系统的体育教学, 因此入校后对高校体育教学、业余比赛高度不适应, 这无益于这些民族学生的发展。蒙古族传统体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有以下优势:第一, 增进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将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高校, 给了民族预科班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 这些学生多数能歌善舞, 发挥他们的特长, 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 增加蒙汉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进行蒙古族传统体育课上教学、课下组织社团业余活动, 蒙汉学生一起学习、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通过体育这种媒介, 使学生之间相互了解, 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
3 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3 . 1 加强蒙古族传统体育宣传工作, 多组织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内蒙古各高校通过党委宣传部、团委、学工处、体育协会等部门, 每年不定期的举办各种蒙古族传统文体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推广和普及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将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纳入到体育活动中, 使师生全方位的了解蒙古族民族风俗, 更好的体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在比赛前要做好场地设施的安全排查工作, 以及意外伤害事故的医疗备案, 将体育活动中危险程度降到最低, 将公平参与和人人平等的理念融入到活动中,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校内广播站的节目、报刊栏的宣传、微信平台等形式, 向广大师生讲授和普及蒙古族民族风俗的介绍和那达慕赛事等。
3 . 2 实施俱乐部的授课和活动模式
首先, 高校蒙古族传统体育俱乐部的建立, 不仅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同时满足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多元化的运动需求。在俱乐部里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也为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同时也培养学生体育组织和管理能力。其次, 在运动训练方面, 我国很多高校运动队在选拔和训练队员, 往往消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运动队储备了大量的体育人才, 节省了大量的训练经费投入。每次比赛只要从俱乐部里选派, 就可以委派参加比赛。
3 . 3 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
针对目前现况, 内蒙古各高校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体育局要成立少数民族体育协会, 并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少数民族体育师资培训体系, 使更多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各地区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体育局每年要定期举办不少数民族体育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班, 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授课, 并且颁发相关的证书, 使教练员和裁判员上岗资格和培训考核相结合起来。第二, 针对各高校少数民族教练员和运动员众多的特点, 教练员培养的重心应放在少数民族教练员上, 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语言交流和沟通更加便利。同时也要大力培养女性教练员, 使教练员性别结构更加完善。
摘要:该研究以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内容, 分析其健身价值、人文价值、文化传播价值, 对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 并提出了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以期为内蒙古高校校园文化进行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唐立军, 凌占一, 李洋.蒙古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 :77-78.
[2]李秀芳.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那达慕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1) :36-37.
[3]高娃.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起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 :9-12.
1、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
1.1、建设和谐校园精神力量
和谐校园建设是校园的载体,是校园环境的体现。以和谐校园环境推动文化建设,实现校园文化教育方面的全面、自由、协调发展,优化整体教育体系思想。目前,体育文化与知识文化共同发展、进步的教育理论需要重视起来,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是和谐的表现,和谐是发展的基础。体育文化建设的传播就是在搭理宣扬人文精神。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维护着整个校园的各个体系,在文化教育、文明建设、人文气息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建设体育文化精神,通过体育文化带动人文精神建设,改善学校整个精神面貌,促进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
1.2、和谐校园发展的一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和谐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不能忽略的。高等的校园环境在体育文化方面通常都会体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的精神文化、高尚的人格、文明的生活方式、正确的价值取向等等。教师、学生、员工等都是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体育文化的参与者与接受者。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离不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建设,这就需要体育文化建设作支撑,要坚持以大学文化熏陶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因素,以这些去引导正确的体育文化建设方向,共同形成一个美好、和谐的高职校园环境。
1.3、建立文明校园的需要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仅体现在人际交往上,更体现在体育文化精神面貌上,也受到体育文化建设的熏陶。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人格。高校体育文化精神环境能够使人精神焕发,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以得到社会、时代的锻炼。创造出轻松、和谐、生动的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带来独立思考、创新学习的机会,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责任,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更是建立文明社会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做到“修己以敬”。和谐的环境促进创新发展,团结力量,凝聚人心,从而推动校园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2、和谐校园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构建措施
2.1、加强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任何项目都必须有制度作为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亦如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制度作为保障,优良制度的建立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软硬方面精神建设依赖于硬性方面的制度的保障,体育制度的建立是经过长期实践建立起来的,涉及到各个方面,需要将学校各个方面和谐统一起来,进行科学化管理。建立健全的校园文化组织,积极创造有利的体育活动条件,支持举办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并提供支持措施。
2.2、坚强体育文化意识
体育文化精神不是客观上存在的,而是要通过精神上的领会与展现。文化对人具有塑造性,也具有影响性,在建设体育文化的同时,也要讲体育精神传达给周围人,使其意识中领会体育文化,接受体育文化,并且发扬体育文化。在开始实践性的体育文化活动同时,也要组织开展体育文化讲座、知识竞赛等,有效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同时通过实践和理论的形式,进行目的性的体育教育,认识体育、接受体育、参与体育,成文体育的一部分。
2.3、积极开展体育文化活动
体育文化活动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部分,在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播价值观念的主体,也是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激情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活动将文化与实践融于一体,构建全面的`体育文化结构。通过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不断改变观念,将体育涌动作为一种快乐、一种体验区享受,从而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和参与性。
2.4、建设高水平体育项目
体育文化建设是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但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要有自己时代的跟进与创新,发展特色型体育文化。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体育项目的建设。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项目,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优异的体育项目将会推动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提高师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将有效的改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环境。
2.5、加强体育文化设施建设
体育文化建设是建立在物质和精神基础上的,如果物质基础跟不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将很大程度上文化的发展。例如体育场所、设施的情况,会影响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基础设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示着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情操、意志和价值观念。因此,必须中是高职院校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从而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
3、结论
总之,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推动力,在传播体育文化思想的同时,也要注意物质建设的投入。将精神与物质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增添校园活力,有效的促进校园和谐发展,是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面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它在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一个育人的特殊环境,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系统工程,它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体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身心文化”范畴,而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全面健身计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对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因此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他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校园内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体育竞赛的水平、参与竞赛的认输,参加者的积极程度等。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必要性
1、陶冶师生情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早已被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其中寄托着高校师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使高校体育群体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充分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教育
体育理论教育是普通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综合知识素养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理论课教育已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应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余体育中来,同时要根据大学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首先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
三、体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注重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意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内容一同涌入校园文化中,鱼目混珠。如果我们不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性,听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在校园汇集成潮,影响学生的话,就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2、广泛开辟体育宣传阵地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站、电视及网络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公平竞争、公开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感化教育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3、注重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高校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所以要把学校各部门组织起来,制定相应的制度,要建立健全学校的体育活动委员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和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
4、提高组建体育俱乐部的能力
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在体育课教学以外,有必要建立一些广大师生喜爱的体育俱乐部。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参加体育活动和各项组织与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进一步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
5、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节
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系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
四、结论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加强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能提升人口的质量,塑造良好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结合当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现状出发,应从观念和思想层面上、教学环节及教学模式上、多元化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行机制以及学校竞赛活动运行机制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营造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与培养,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勇,胡建忠,周建生。校园体育文化本质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4):116-118。
[2]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校园体育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06-21
刍议体育社团在和谐校园中的影响论文10-27
大学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的结合论文06-10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论文10-14
中学校园体育活动总结06-15
校园体育场地设施现状06-26
沈阳体育学院校园解说词05-29
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