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忌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大语文教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注重联系生活,采用“寓教于乐、寓学于玩”的方式,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注重知识扩展,注重语文训练的扎实有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忌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忌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1:

以学定教视野下群文阅读的范式初探

【摘 要】当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缺乏从学生视角出发,关注学生阅读力培养的研究。对此,教师可以从学习的本质出发,构建背景式、评论式、以本带篇式等群文阅读范式,帮助学生从不懂到读懂;可以在哲学解释学理论的观照下,构建比较式、议题式、推进式等群文阅读范式,让学生实现从读懂到读得更好;可以在整体化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应用甚至自我构建群文阅读的范式,学会学习。

【关键词】 群文阅读教学;阅读力;以学定教

一、当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缺乏从学生视角出发,关注学生阅读力培养的研究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和意义

群文阅读教学最近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它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其理念是教师遵循阅读教学原则,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将一组相关文本萃集在一起提供给学生阅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活动。[1]群文阅读的兴起是时代和阅读发展的必然。群文阅读与PISA测试中要求学生阅读不同形式文本的能力是契合的(PISA测试文本形式分为: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混合文本、多重文本。后三种文本形式在测试中约占40%);群文阅读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拓展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目标;群文阅读是适应当下碎片化阅读、面向未来的一种阅读方式。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赵镜中先生在《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一文中道出了阅读教学的转变,其中之一就是“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他首先提出了“议题”这一群文阅读与传统“主题”式阅读相区别的核心概念;蒋军晶先生在群文阅读上亲自展开教学实践,并指出群文阅读改“单篇”到“群文”的意义在于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更提出让“群文阅读”教学价值最大化的突破点应在“结构化”[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合写的《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是诸多同类研究中更立足理论、视野颇高的一文,文章提出了“议题”“集体建构”“共识”等群文阅读中所蕴含的核心理念。以上三家可以视为“群文阅读教学”研究发端、发展、提升的三个重要阶段。

然而,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不难发现,其中有关“群文阅读教学”的文章数量较少,而且大部分来自小学,且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对“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概念的区分上,对教学中群文阅读具体策略的介绍上,甚少能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关注学生阅读力的培养,无法回答从学生“学”的角度为什么要在语文学习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采取怎样的群文阅读教学范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得更好、学会自己学。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现状进行的研究。

二、多种群文阅读新范式的建立,实现学生阅读力的三大提升

从现有的群文阅读相关资料来看,已有的群文阅读范式(策略)有:文体单元组读、作家作品分主题组读、文学作品典型人物形象组读、课内外联读、1+X阅读模式、分组递进式阅读、反复重读式阅读等。而笔者力求从学生学的角度、从提升学生阅读力的三个层次出发,建构新的阅读教学范式。

(一)从学习的本质出发,构建背景式、评论式、以本带篇式等群文阅读范式,帮助学生从不懂到读懂

学习就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等各种实践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不懂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而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正是帮助其获得新知、变不懂为懂的过程。其中群文阅读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背景式群文阅读

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秋天的怀念》,仅仅就呈现的单篇文本,学生仅能肤浅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亲情。而包括作者生平、关于母亲的散文《合欢树》、以其经历为背景的《病隙碎笔1》《病隙碎笔5》等片段组成的背景式群文阅读教学,却能让学生读懂史铁生克制的文字背后那份对母亲刻骨铭心的忏悔、对自我重生的思考、对生命透彻的领悟和对已逝母亲郑重的承诺。背景式阅读的理论支撑是知人论世,它历来就是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文本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当把它放在个人命运、国家历史、文明文化的坐标上去考量时,它丰富的意蕴才会得以显现。这种范式在诗词、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较多。

2.评论式群文阅读

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鲁迅的散文诗《雪》,为了帮助学生摆脱其仅作为一篇纯写景文章的浅阅读,编者在课后设置了出自《〈野草〉研究》的一篇评论式文章《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与之构成群文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联读让自己的理解走向纵深化。无独有偶,在2014年温州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试卷中,命题者自觉地采用了这种阅读范式,将契诃夫的小说《牡蛎》与曹文轩的评论文章《樱桃园的凋零——读契诃夫》组成群文联读,打破了学生仅是读故事、读人物的禁锢,将其理解引向对小说冷峻叙事笔法的关注、对文学具有的疗治功能的思考、对作者悲悯情怀的体验,这无疑更贴近了小说这一文本的阅读特质。特别是其中对看客现象的审视,更是联系了课内文章《孔乙己》《变色龙》中的相关描写,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了思考,更实现了考试与教学的内在统一。

3.以本带篇式群文阅读

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一文是小说《草房子》的节选,虽然其作为单篇的意义是自足的,但选文缺乏对主人公变故原因的交代,缺少对其心灵成熟后应对世事的书写,人物形象和变化的心理逻辑都显单薄。就此设计的以本带篇式群文阅读,首先选择了《红门一》《红门二》两个章节,完整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变化历程,在解决学生阅读疑惑的同时更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其次是阅读《草房子》其他篇章,让学生读到了一群人成长的丰富性,并由此深入理解成长的意义。这种群文阅读范式较为适合节选文章。

(二)在哲学解释学理论的观照下,构建比较式、议题式、推进式等群文阅读范式,让学生实现从读懂到读得更好

按照哲学解释学的观点,阅读就是读者与文本双方之间的视阈融合,其结果是使学习者能吸收阅读有价值的东西而获得自我提升。[3]提升阅读力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从学习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构建更好的自己。群文阅读新范式的建立能使这一目的成为事实。

1.比较式群文阅读

比较式群文阅读的基本思维是求同存异,其目的是通过多篇文本的比较让理解扩展宽度、延伸深度、体会优劣得失、积累丰富的阅读感受。比如2013年台州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将屠格涅夫的两部短篇小说《乞丐》与《白菜汤》组成比较式群文阅读,引领学生关注小说的叙述视角,关注不同翻译版本的优劣得失,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打开了新的局面。又如有教师在开展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台阶》一课的教学时,意识到文中父亲的形象迥异于当下学生的父亲,在毫无共同生命体验状态下学生是无法深刻理解的。为了解决这一困难,他转而构建比较式群文阅读,将课内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课外李森祥的小说《犁》和阎连科的散文《盖房》组合在一起,通过比较提取这三位父亲形象的共同点、探讨共同点的成因、进而理解父亲的沉重,巧妙地借助比较式群文阅读的策略填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议题式群文阅读

“议题”是群文阅读的一个核心理念。所谓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议题。议题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可议论性和开放性。[4]它打破了以往“主题”的单一性和确定性,真正使多元理解变为可能。比如就苏轼为议题的群文阅读,依次选择了苏轼的诗词《江城子》《卜算子》《定风波》《赤壁怀古》《和子由渑池怀旧》《东坡》,文章《猪肉颂》《儋耳夜书》《临皋闲题》《记游松风亭》《试笔自书》,评论文章《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苏东坡突围》(余秋雨)、《来生嫁给苏轼》(梁衡),学生由这组群文引发的议题是无限丰富和开放的,同时对苏轼的了解和认识也是深入而深刻的。

3.推进式群文阅读

此范式的特征是阅读的一组文章存在内在逻辑链。比如笔者以“三叠排比式结构”为议题的群文阅读,先是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桃花源记》《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这些文本,探讨这种结构形式对文本内容的意义;接着阅读《三只小猪》《致女儿的一封信》《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这些文本,启示学生原来西方文学中同样存在这种结构形式,进一步探讨其之于内容的价值;最后比较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这种结构存在的意义。通过步步推进构建的逻辑思考,最大可能地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了思考深度,并达到提升阅读力的可能。

(三)在整体化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应用甚至自我构建群文阅读的范式,学会学习

整体化学习即学生面对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任务,能调动其完整的心智元素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获得完整的结果。其核心在于学习根本方式的变化:我要解决一个问题或要做成一件事,我该怎么办?它的宗旨是习得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认为阅读力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知道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方法或手段更具有规律性、普适性。所以群文阅读教学新范式的建立,其最终的指向绝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从不懂到读懂、从读懂到读得更好,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群文阅读的策略,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阅读能力,去解决阅读甚至学习上的其他问题。随着对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有效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会学”。海德格尔说:“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

三、群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阅读力的再思考: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

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绝不止于阅读内容的简单叠加,其价值也绝不止于对学生阅读力的提升,它的背后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型、语文课程的变革。它是一种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

(一)改变学生学的方式

第一,随着群文阅读在单位时间内阅读量的增加,它势必要一改以往以朗读、讲读为主的缓慢的课堂节奏,默读、速读将成为学生阅读方式的首选;第二,群文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必然导致学生改变以往阅读单篇时思维的单一性,而主动采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多种思维方式来达成阅读的目的;第三,群文阅读自觉地采用了“议题”而非“主题”来作为选择文本、结构课堂的基础,“议题”具有的可议论性和开放性两大特征必然通过参与者相互间的对话、倾听、协商的集体建构来达成目标,因而课堂必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第四,基于以上改变给学生全新的刺激,加上群文阅读在广度和深度上对学生的打开,它能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转变教师教的方式

基于群文阅读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倒逼教师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教的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从传统的讲授方式转变为等待、观察、倾听、点评、参与讨论等方式。这也必然带来教师在课堂上身份和角色定位的改变,教师将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甚至学习者,而非权威者。更重要的是,群文阅读教学能真实地促成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语文知识,而且还需要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备在进程中积极倾听、思考,并依据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和提炼的能力,这些都是对教师素质和教学境界的全面提升。而这种提升是主动的,是教师在行动中的提升。

(三)将带来语文课程的变革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群文阅读在内容和方式上的创新,会让我们对现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材)进行重组、删改、拓展等,也会由此开发出许多新的教学内容,突破现行教材基本以单元进行编排的方式。其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群文阅读教学会让课堂产生大量的“等待时间”,这将对我们的课堂效率以及观课、评课提出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袁义星.基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探索——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及其价值取向摭谈[J]. 新课程(下),2014(6):24-25.

[2]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 人民教育,2012(12):30-33.

[3]王建峰.1949年后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文本解读的方法论检讨[J]. 课程·教材·教法,2015(2):87-93.

[4]于泽元 王雁玲 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 课程与教学,2013(6):62-66.

作者:朱彬茹

三忌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2:

大语文教学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探索

【摘 要】大语文教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注重联系生活,采用“寓教于乐、寓学于玩”的方式,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注重知识扩展,注重语文训练的扎实有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联系生活;寓教于乐;创新精神;知识拓展;语文训练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由张孝纯先生提出并发起研究的,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表达和运用,更重要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美好的、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不断完善和提升学生的人格和文化修养。大语文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的“新课标”高度契合:都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大语文理念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既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是对新标具体实施方式的探索,对语文教学发展和教学改革都有深远的意义。

大语文教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联系生活是大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原则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丰厚土壤,也是语文学习发展的大舞台。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将语文阅读教学置身于广阔的生活天地,联系生活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以生活经验触发学生的情思,赋予其超出课本的更加丰富的内涵。比如,在学习《敬畏自然》时,向学生介绍2009年,我国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干旱情况,出示一组西南大旱造成严重灾害的图片,与南方的水在图片形成对比。教师对这种现象进行评论:频发的水旱灾害,大多数都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恶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应当学会“敬畏自然”。这样,将阅读教学放置于广袤的生活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继续联系身边的事情,触发学生内心,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寓教于乐、寓学于玩,是大语文阅读的特点

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对文言文阅读尤其反感,其主要原因是语文阅读的应试性与快餐式,影响了语文阅读的快乐体验。一项调查表明:人的成功需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其中智力因素的影响仅占百分之二十,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却要占到百分之八十。可见非智力因素是影响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比如,在学习《隆中对》时,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从古隆中和卧龙岗的位置,以及襄阳与南阳逾越千年的古迹之争入手,增加课文的神秘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探究,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玩,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展开对课文的阅读。

三、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中国公民诺贝尔奖零的记录。人们对莫言的获奖褒奖最多的莫过于其写作的独立性和独特个性,这正是我们的教育中所缺乏的。大语文教育推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要突出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与课文对话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包含的内容,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体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然后让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修辞、主题等多方面进行探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种信息源解决自己的疑惑,支持学生借助别人的智慧帮助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挑战传统观念的问题,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体验,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藩篱。

四、开阔学生视野,注重知识扩展

语文阅读教学最忌“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大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知识的扩展,可以采用“参读”与“活动”两种方法。所谓“参读法”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除了阅读课本之外,在竞选一部分文章参考阅读。参读的文章与课文的关系可以是类比、对比、导引、印证、补充、评价等,以拓展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所谓“活动法”是通过语文活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这两种方式的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五、注重语文训练的扎实有效

大语文阅读训练拒绝快餐式学习,抛开考试指挥棒的干扰,以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为目标,遵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大语文阅读训练内容概括为:字、词、句、段、篇;形式概括为:听、说、读、写、思。这“十字诀”,从基础做起,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实现阶梯式学习、螺旋式上升,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成为语文各种知识、各种能力的组合,成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把手。大语文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目的,不但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通过“思”的环节,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提升,突出了大語文教学注重“德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方向一致,这也表现出大语文教育具有时代性,注重教育成果的正面趋向引导。

大语文教学从1983年正式提出,到现在已有四十年的历史,刘国正、张锐、朱绍禹、王锋等专家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种阅读教学法不但和新课程理念相契合,而且比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更符合语文学科的发展,让语文教学如虎添翼、出神入化,实现教学的“逸而功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国生.大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2]王丹.重视非智力因素提升语文阅读水平[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4

[3]郭文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J].今日科苑.2007.10

[4]赵庆旺.简论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0

[5]陈巧.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2.04

作者:郑蕾

三忌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3:

激情多一点,幸福多一点

【摘要】新课标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充满魅力的高效课堂。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满眼的白底黑字跳跃起来,成为美丽的乐章。让学生高效率收获知识,闪耀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效   激情   感染力

近几年,“高效课堂”“幸福教师”这类的词语频出,我虽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幸福感还是有的,那么唯有这高效课堂便是我致力的方向了。“高效课堂”指的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

如何打造一节高效率的课堂呢?除了大家所说的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教师授课中的知识构建,鄙人觉得还得加多一点激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能充满激情,整个课堂气氛势必截然不同。学生不仅能收获不一样的感受而且记忆深刻。这个激情可以是《背影》 的满怀深情,也可以是《最后一课》的悲愤沉痛,更可以是《登上地球之巅》的骄傲自豪,但绝不是教师在授课时不着边际的胡吹海侃。

任教以来,我的上课风格一直疯疯癫癫,于是有同事给我戴高帽:陈老师,每次听你的公开课,都觉得你很有 “激情”。我低眉垂笑,颇以为然。我热爱这份教师工作,喜欢天真无邪的学生,每次上课都像聊天,每每聊至情深处便情不自禁地疯癫起来,可见“激情”是大大的有啊!

直至去年,我被这满怀的激情泼了大大的一盆冷水。

去年,我带九年级的两个班,7班和8班。8班的孩子活泼,能跟你天上地下地瞎扯,7班的孩子成熟,只想著怎样才能在考试时拿高分。都是毕业班,孩子们的学习自觉性自是不必说,我依旧每天高高兴兴去上课,疯疯癫癫来下课。不到一个月,我感觉苗头不对:我在7班上课有压力,提不起兴致。何也?这困惑着我。

第一次月考出成绩,7班和8班虽然在优秀人数,及格人数的比较上差不多,但是低分人数,两个班相差甚远,8班只有一个低分,而7班高达9个低分,甚至有5个人直接交了白卷!我不淡定了,决定去找这5个学生了解一下,为何连选择题和基础题都放弃,直接交白卷?结果被告知他们不准备参加中考,即使参加中考也不可能考上高中,索性放弃学习,在学校做起了敲钟和尚。

我反思自己:原来是我在课堂上的不着边际,胡吹海侃令他们在语文课上迷失了想与课文主人翁产生心灵共鸣的方向,以致于学不到一丁点对自己以后有用的东西。我的“激情”用错了。那么真正的有激情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为自己记录了几点见解:

一、明确教学目标,为高效课堂指明方向

对于语文课,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天高海阔地讲下去,从天文到地理,从时代背景到写作意图,大到一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深意都可以讲。但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最忌漫无边际地说教。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只朝着这个目标勇往直前。对一篇课文的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对待其他无关目标的知识点要大胆清除掉,这样学生才能跟着你的步伐走,不会跑偏。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继续下面的激情教学。

二、形成属于自己的上课风格,为激情教学开启大门

都说想要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要先让学生喜欢你。不错的,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会转嫁到他所任教的科目上去,也只有学识渊博的语文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敬佩。学生喜欢老师,老师也喜欢学生。这无疑会让你的课堂轻松不少。教师要有适合自己并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只要一提起你,便可以用某个词语形容你的课,那你的风格便形成了。

独特的教学风格,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你的一言一行都印刻在学生脑海。比如学生习惯你在遇到优美的诗歌或散文必定有自我沉浸地朗读一番,还要学生踊跃地切磋几番。学生便在朗读中读懂了课文,读懂了作者。你的激情带动着学生,学生感受着作者,无多言语,便让这堂课成功了一半。

三、有感染力,为激情教学注入各种情味

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语言要有感染力。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那么心中的阳光就从满怀的激情开始吧!单调的语言和表情不可能提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致,应该多鼓励学生,用抑扬顿挫的情感感染学生,遇到问题时机智地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感染力的语文教师。

激情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先前已经说过。我们要做的就是满怀激情去诠释每一篇课文的情感。像一个百变仙子一样变换你的情感,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中欲罢不能,大呼过瘾,阳光便洒满每个学生心中。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激情教学中感受情味

在激情教学过程中,非常适合创设情境,单纯的语文课本常常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需要老师创设各式情境去感受文章的深意。可以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进行角色朗读,体会里面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情境再现,让学生与东坡兄、怀民弟相与步于中庭,感受他们豁达乐观的胸襟。让学生跟着老师创设的情境去感受作者,跟着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去悔恨,去怀念;与海伦·凯勒一起感激《再塑生命的人》;跟着郭沫若逛逛《天上的街市》……

要成为一个满怀激情的语文教师,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吾谨记上述几个要点。上课时进入角色,投入教学,用情讲授,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从中收获知识。我只希望,在这些孩子步入社会后,在黄昏的沙滩上别人都在用平庸的语言赞叹美丽的落日时,自己能够低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心里不由感激:这是我初中年代时,陈老师教我的。我便幸福感满满的了!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肖复兴·我的读书笔记[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2015年广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题

作者:陈小丽

上一篇:开学典礼高二学生发言稿下一篇:对新教师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