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精选12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就是利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中语文不应忽视朗读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尝试。
一明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谁都懂。培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朗读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这不但说明了朗读对理解、体会文章的作用,而且强调了要“花一番功夫”朗读。课文《夏》(初中语文人教版)的朗读可这样设计:读第一遍,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咬准字音,比如下面这些字:芊芊、主宰、磅礴、匍匐、迸发、澹澹等。读第二遍:“充满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读出来。读第三遍: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内容,朗读并识记。读第四遍:寻读,寻找课文中使用非常好的字、词、句,并读出来,说出它的作用。这样通过几次不同要求的朗读,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基本落实了。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则是托起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学习一些散文、古诗词时更应该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
二提高朗读兴趣,在成功中体验快乐。
1、听:课堂朗读培养。多组织学生听课文录音带。在听中培养兴趣,悟出“门道”。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朗读加强指导,如重音、停顿、语气等,让学生在再读中,感受进步。
2、比: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班上、学校可开展一些朗读类的评比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在登台表现中体验成功快感。
3、考:为了让学生重视朗读,在早读课上多朗读。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按课文内容填空类练习题,让学生感到语文不读不行,要充分利用读的时间来强化朗读背诵,进一步提高语文成绩。
三推荐学生读精品。
到了初中以后,学生阅读广泛,会对一些名著名篇感兴趣,教师可以相机介绍一些优秀篇目,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诵读散文名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结合讲解段落,体会作者描写的美,并带领大家练习背诵。
四、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课堂是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每节语文课前都有“三分钟说读训练”,学生可以朗读课文片段或即兴演讲或讲故事等。经常举行一些演讲比赛、背古诗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朗读技巧,从教师的范读中学、从电影电视广播中学、从同伴身上学,“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一、研究好教材,进行了效教读和自读
新的课程教材,打破原有模式,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以培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将一定的智能按一定的体系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同时通过教读、自读课型落实该体系中的一到几个问题。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的,单元内的课文都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来设定,在能力形成中具体分工,而且分工不同。教读课要从实际出发,利用教学资源直观地进行教学,遵循适时、适度、高效的原则,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运用时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不能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不能忽视教师的形体语言;更不能忽视组织教学。要排除多媒体本身对学生听觉、视觉等的干扰,正确认识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发挥语文自读课功能,使学生在语文自读课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将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
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所想融进课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看法、社会理想、生活感悟、现象评判、喜忧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即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如以“乞丐现象”、“超前消费”、“名牌消费”、“独生子女”等为话题写作,让学生都能各抒己见。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不再拒绝语文课堂。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强化阅读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大量的阅读,很多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都说,我的语文不是老师教的,而是自学的;不是学来的,而是看来的。这说明,看书是多么重要。因此,我充分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先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并在指导学生时,有目的,如围绕教材,甚至某篇课文,某个作家。也可以在保证内容健康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从而不但强化阅读,而且大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结合课外进行学习。围绕课文,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阅读量和信息量。激发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是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既有煞是好看的风景画,又有富于人文思想精品文;既有细致描述的优美语言,又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活动。古代的、现代的美文,直接的、简接的经验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广泛吸取。
首先,学会欣赏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审美领域,以其不歇的运动,给人类以极大的审美享受,使人获得精神娱悦。欣赏自然美,无疑对培养高尚的情操具有直接意义。鳞次栉比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辽阔的原野,陡峭的山峦,湍急的河流等都是我们审美的对象。当然,我们更要注重身边的美景美物,如南京地铁、北京鸟巢、水立方、金牛湖风景区、麦浪翻滚的田野等。
其次,广泛阅读。大语文观要求我们:语文教育系统不仅仅包括社会语文教育。它们既有各自特点,又相互联系,在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操等方面,发挥共同的积极的作用。只有广泛阅读,我们才能了解到:我国古代孟子“礼义”思想的精髓,即人们在必要时应舍生取义,决不能舍弃礼义,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它体现的是气节美;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家雨果《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咯西莫多的貌丑心善,它体现的是心灵美;好市民周光浴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欲血搏斗,献出生命,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美的外现。这些书籍,使学生为美而醉,为美而喝彩,必将激励他们在人生旅途中发现美,追求美,提高审美品位。
五、加强训练,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越快就越节省时间。在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的人当中,很少有人能一直提高阅读速度,往往是课程结束后的几周内,他们还能保持快速阅读,可不久就又恢复原样。如果你有许多书要读,那么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也许是值得的。因为,研究表明,参加过训练之后,如能保持每天至少读2个小时,那你就能保持住自己快速阅读的水平。但我觉得巧读比快读更重要。换句话说,省下那些读用处不大的、知识性不强的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读物的时间,把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某一读物上。既然你读不了那么多的书,选择自己所要读的书就很重要。
阅读是一项教育工程而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它关系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的教学,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阅读发展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爱读书的学生是长进的学生、是少问题的学生、是好管理的学生、是容易沟通的学生、是通情达理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等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根福.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07).
[4]何鹏.浅谈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的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0,(02).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针对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和要求及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谈看法。
多年来,阅读教学一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阅读(尤其是快速阅读)能力更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仅是为了适应考试形势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贴近学生实际,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同时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使自己的教学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至高境界。
新的课程教材,打破原有模式,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以培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将一定的智能按一定的体系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同时通过教读、自读课型落实该体系中的一到几个问题。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的,单元内的课文都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来设定,在能力形成中具体分工,而且分工不同。教读课要从实际出发,利用教学资源直观地进行教学,遵循适时、适度、高效的原则,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运用时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不能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不能忽视教师的形体语言;更不能忽视组织教学。要排除多媒体本身对学生听觉、视觉等的干扰,正确认识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发挥语文自读课功能,使学生在语文自读课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所想融进课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看法、社会理想、生活感悟、现象评判、喜忧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即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如以“乞丐现象”、“超前消费”、“名牌消费”、“独生子女”等为话题写作,让学生都能各抒己见。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不再拒绝语文课堂。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大量的阅读,很多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都说,我的语文不是老师教的,而是自学的;不是学来的,而是看来的。这说明,看书是多么重要。因此,我充分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先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并在指导学生时,有目的,如围绕教材,甚至某篇课文,某个作家。也可以在保证内容健康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从而不但强化阅读,而且大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结合课外进行学习。围绕课文,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阅读量和信息量。激发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是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既有煞是好看的风景画,又有富于人文思想精品文;既有细致描述的优美语言,又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活动。古代的、现代的美文,直接的、简接的经验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广泛吸取。
首先,学会欣赏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审美领域,以其不歇的运动,给人类以极大的审美享受,使人获得精神娱悦。欣赏自然美,无疑对培养高尚的情操具有直接意义。鳞次栉比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辽阔的原野,陡峭的山峦,湍急的河流等都是我们审美的对象。当然,我们更要注重身边的美景美物,如南京地铁、北京鸟巢、水立方、金牛湖风景区、麦浪翻滚的田野等。
其次,广泛阅读。大语文观要求我们:语文教育系统不仅仅包括社会语文教育。它们既有各自特点,又相互联系,在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操等方面,发挥共同的积极的作用。只有广泛阅读,我们才能了解到:我国古代孟子“礼义”思想的精髓,即人们在必要时应舍生取义,决不能舍弃礼义,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它体现的是气节美;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家雨果《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咯西莫多的貌丑心善,它体现的是心灵美;好市民周光浴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欲血搏斗,献出生命,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美的外现。这些书籍,使学生为美而醉,为美而喝彩,必将激励他们在人生旅途中发现美,追求美,提高审美品位。
阅读教学应当立足文本,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自主性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有效激励与指导,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全面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项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它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探究方法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他们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阅读速度越快就越节省时间。在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的人当中,很少有人能一直提高阅读速度,往往是课程结束后的几周内,他们还能保持快速阅读,可不久就又恢复原样。如果你有许多书要读,那么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也许是值得的。因为,研究表明,参加过训练之后,如能保持每天至少读2个小时,那你就能保持住自己快速阅读的水平。但我觉得巧读比快读更重要。换句话说,省下那些读用处不大的、知识性不强的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读物的时间,把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某一读物上。既然你读不了那么多的书,选择自己所要读的书就很重要。
阅读是一项教育工程而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它关系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的教学,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阅读发展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爱读书的学生是长进的学生、是少问题的学生、是好管理的学生、是容易沟通的学生、是通情达理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等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根福.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07).
[4]何鹏.浅谈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的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0(02).
长阳龙舟坪中学
胡峻岭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怎么使阅读课达到高效呢?这是老师们一直在探究的一个重要论题。经过自己多年的揣摩实践,加上优秀教师先进经验的感悟,我自己摸索出了一套关于阅读课教学的基本模式,效果比较好,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指正或补充。
一是注重课堂激趣。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还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二是唤起情感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前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故乡》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三是注重整体把握文本。朱绍禹教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整体把握文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直觉的阅读。它能够对文本作字面的了解,直接感受到文本的表面意思。这是最低级的阅读水平,但却是阅读的基础。二是理解的阅读。它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概括和比较,即给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整体阅读文本时教师设计展示一些浅显的问题,比如概括大意、复述内容、分段分层、明确主旨等等,学生带着问题去整体感知文本,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作者写作意图及基本手法有一个粗略的认识。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还要关切学生基础积累。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比如汉字教学就要结合阅读进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体、文学常识的积累。
四是正确引导剖析文本。朱绍禹教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阅读的第三级水平体现为评价的阅读。它能够对文本作出独自的判断,乃至给以批判。这是高级阅读思维技能,应该努力追求”。教师在这一阶段首先要根据文本文体特点给出明确的学法指导,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学法指导和巧妙的问题设计完成文本的剖析,完成阅读课堂预设的教学目标。比如我在每次诗词教学前就展示了以下学法指导:即品诗韵、会诗意、现诗境、悟诗情。有了这个指导然后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一些探究题。剖析文本这个阶段教师还必须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五是开展创造性阅读。朱绍禹教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阅读的更高级水平是创造性的阅读。它能够在文本之外寻找答案,或者能进行具有独特感悟的欣赏,或者作应用的实际操作。”创造性阅读首先是要创设开放的氛围,我认为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是很关键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出来,答案可谓层出不穷,有的说是热衷自由,有的说是追求刺激,有的说是赏夜景,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给了肯定、给了鼓励、也给了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有了一个民主开放的氛围教师要根据文本巧妙设计一些拓展思维训练和迁移训练,比如赏析训练、仿句练习、对比阅读等等。在这一阶段教师还可以练习学生实际生活进行一些德育渗透。
六是关注学生写作积累。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阅读教学可探讨的问题很多,他其实没有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只是有一些规律可以去把握。我在这里仅仅是就阅读教学规律性的东西谈了一点肤浅的认识,目的是抛砖引玉,我坚信:有你我他的共同参与,尊重传统,尊重规律,追求创新,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会大放光彩。
(作者地址:湖北长阳县龙舟坪中学
邮编:44350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凤庆县大河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施桂仙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属于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中文言文阅读复习板块。在本节复习教学之前,已经组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板块的知识点和考点做了系统的复习。所以,这一节课,我一改往日结合文言文阅读段讲解现成练习的方法,根据这次探究教学课的安排,而是给定学生一段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孟子>两章》之一),让学生结合文言文阅读考点,分组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组内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复习了学业水平考试中有关文言文阅读的考点知识,也基本掌握了各个考点的考法。另外,作为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学生对于本节所复习的知识已不是难题。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80班,共有36人,是准备参加今年学业水平考试的对象。但是,这些学生语文基础良莠
不齐,两极分化比较大,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及格的学生。结合学生实际,本节复习课,我采取分组学习的方法。我将本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六人一组),按学生优良中差进行分组,再按知识的难易进行分工。将识记型的知识交给后进生来完成,稍微需要理解,但又能从课本里找到相关知识的内容交给中等生来完成,有一定难度,需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组织答案的交给优生来完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熟读理解文言文。
2、掌握有关文言文阅读的考点。
3、能结合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设计相关问题,也即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复习文言文阅读的考点。
2、读背理解所给文言文。
3、组内合作对本文段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忧患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对文言文考点的复习
(二)难点:结合考点进行提出问题
五、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手段:小黑板
七、教学设计理念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语文)》——文言文阅读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表达作用;能将简易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阅读浅显文言文,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综合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三)“三、三、六”教学模式——围绕三个步骤:自主提出问题,合作讨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突出三个目标:培养优秀生,提高中等生,转化后进生;体现六个特点:知识问题化,问题导学化,导学练习化,练习思维化,思维活动化,活动多样化。
(四)问题教学——问题教学模式为美国学者所倡导,它包括问题的讨论模式(林格伦倡导)和解决问题模式(杜威倡导)。问题讨论模式步骤是:提出问题,设立问题情景,指出已知什么和未知什么,并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知识材料和思路,指导学生去讨论、探索、做出结论。解决问题模式的步骤是:困难或问题的发现,确定问题所在和问题性质,提出各种假设,也就是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点评考查所提出的假设,选择一个合理的假设,假设经试验正式而成为结论。“问题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诱思导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后参与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引导点拨、掌舵的作用。
(五)因材施教——本节课的复习教学对象是我们学校九年级80班的学生,由于该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我将本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按考点的难易分别交给优良中差小组进行解答,实现因材施教。
八、学习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板书复习课题:文言文阅读复习
(二)复习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学生口述,然后用小黑板出示相关考点:四个重要考点、两个一般考点)重要考点:
1、实词解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2、句子翻译(关键性语句,也即主旨句、特殊句式、课文中注释的句子)
3、内容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人物的评价、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的概括、概括景物的特点)
4、开放性问题(对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和写法等多方面的欣赏和评价)
一般考点:
1、文学常识:文章出处、作者姓名和作者朝代。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三)说明本节课的复习要求:结合考点给一段文言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出示文言文阅读段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六)用小黑板出示课文内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七)分组根据考点布置问题设计内容:
第一组负责实词解释;第二组负责句子翻译;第三组文学常识;第四组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第五组内容感悟;第六组开放性问题。
(八)学生在组内合作设计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九)学生分组展示问题,并解决问题:指名学生上台板书问题,并回答问题,再请其他同学作相应的补充,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补充。
(十)课堂小结:结合本节课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小结
1、文言文复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2、本节课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表现。
3、本课还可以提的问题。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阅读目的的认识有关。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才能使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应尝试开发文本。如果教师不理解、不熟悉教材,那是难以驾驭教材的,要提高效率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话。每篇文章的题材不同,体裁各异,阅读目的也就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教法。因此,在教课之前,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好阅读课的基础。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
二、注重学生阅读的探究意识,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或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坚决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阅读自有一番见解和感受,在阅读一些文学类作品和实用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他们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三、注重“思考”和“阅读”二者的结合,通过思考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要伴以问题思考 阅读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浏览,其实质是通过展开思维,调动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最充分的感知、领悟和鉴赏,并借助联想、想象内化积淀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有读有思,边读边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现在有些中学生为什么对阅读不感兴趣,甚至失去兴趣,就是因为他们为了阅读而阅读,只停留在单纯的表面的阅读上,没有进行思考,没有在阅读中体会到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再加上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如果没有问题引导、点拨,学生阅读时就会天马行空,或暗中摸索,阅读的作用、语文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设置出最佳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将作品内容与社会生活连接,让作者的情感渲泄与自己的心灵体验碰撞,那么,学生就会展开思维,凝神思索,进而披文入境,由事见情,就会慢慢感受到文章的社会气息和人文精神,这样,就会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四、要重视学生的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文本中有很多深刻的意蕴都需要学生通过多读才能掌握理解,如“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篇文章,一个精彩的场面,一个人物的描写,一开始不一定能够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只要它们时时生脑际,成诵于嘴边,就自然地会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就能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探讨,提高阅读兴趣。由于朗读在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忽略朗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五、重视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
正确运用读书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效率所必需的策略。常用的阅读方法分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浏览与略读都是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指粗略感知文本大意,“浏览”意在提取消息,二者的目的和方法不尽相同。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短文章内容,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所要关注的。它的优势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这种阅读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很普遍。因此提出“学习略读,粗读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判断是否读懂一篇文章的最基本的标准。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一般说,阅读报刊、杂志,常运用浏览的方法,先扫描目录,看一看标题,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所需要读的内容,阅读文学名著,则可适当把略读和精读的方法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帮助学生做好阅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面对繁多的文学作品或报刊时,懂得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样就可减少学生的阅读压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六、注重整体的阅读观念。
一、确立阅读的总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学习能力, 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 培养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培养发现、提出问题, 研究、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
在语文阅读训练中, 经常遇到学生“滞读现象”, 学生一看到文章篇幅较长或语言信息传达的事物皆为新生事物而有陌生感时, 学生往往产生烦躁不安情绪, 导致学生读不进去或“走马观花”, 以至不能或不能准确获取语言信息, 更谈不上准确解答关于阅读的训练问题——这也是阅读兴趣不高的表现。所以, 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 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2. 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作记录的习惯
阅读是有方法的, 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 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与写作的经验之谈。的确, 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 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
3. 培养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 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 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 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 长此以往, 学生在课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 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 要么放任自流, 学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 只有更新观念, 优化语文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 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内外阅读, 养成勤于阅读, 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 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 重写而轻听、说, 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 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 边听边思索, 这是每位学生都能做到的, 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 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 从中获得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 激发兴趣, 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 让学生多读教材, 把握语文的思想蕴涵和文化内涵, 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其次, 理性升华, 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 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前人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 浓缩在书本中, 交到我们手上, 接受这份礼物, 在短时间内了解吸取中华几千年精神财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重新认识历史, 审视历史文化。因此, 教师要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 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品位。
2. 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
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 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加以指导或引导, 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的活动过程, 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 只有这样, 才能从课内到课外, 从课本到书库, 从学校到社会, 博览群书, 通观社会, 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阅读进程中, 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大胆新奇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方式, 让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寻求发现问题。阅读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 从阅读中获得感悟, 超越了自我是创新, 超越了前人是创造。要做到继承而超越, 借鉴而创新。因此, 阅读创造是认识的质的飞跃, 是不断想象的心理反映和批判性思维的反映, 是高水平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法”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语文阅读教学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向合作、探究、自由、人文方向发展。
一、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法
在阅读教学中,所谓整体感知法是从文章整体入手进行教学的阅读方法,这是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精读细研的必要准备。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初步与文本进行对话,理清文章脉络及主要内容,同时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逻辑框架,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法的掌握能够对学习不同类型的文章起到学习迁移的作用。
如,在教学《出师表》一课前,可以先跟学生讲一讲写出师表的原因:诸葛亮面对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为了实现刘备统一的壮举,提出出师北伐,为了消除民众对北伐的后顾之忧,于是上“表”,表明他希望國内政治清明的决心和实现北伐中原的愿望。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与文本对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导入新课后,我们常常让学生初读课文,其目的是将文中的生字、生词等“拦路虎”扫除,同时让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7年级上册)中,主要讲了“我”在悬崖上,因为恐惧怎么也不敢下去,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才敢下来的事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进行分析,从而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能够浅显地得出“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拥有自信,我们才能够克服前行道路上的困难”的道理。此外,还可以在初读课文中,提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不断思考,做好批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的情境体验法
如,在《背影》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情感人的教学语言、深情的朗读来展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感人场景,通过结合自身体验来叙述“我”与父亲的点点滴滴,使学生体会父亲对我那博大、无私、朴实的爱。这样以情传情的课堂,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通过对课堂氛围的精心营造,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和发散的状态,在获得独特感受的同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春》这一课的讲授中,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发现春天,体会春风拂面、细雨如丝、小草软绵绵的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种体验中,才真正将静态的文字转变为了动态的感受。
三、阅读教学中的求同存异法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不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即实现同中求异和异中存同。所谓同中求异是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和探究,使学生找到不同之处。异中存同是指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性的东西,在不同的细节中发现共性的东西。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我们可以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来对人物形象加以分析。其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却又有相同之处,即他们都是处在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他们在封建制度的侵蚀下,变得麻木不仁,从而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写作动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及时阐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的诵读欣赏法
阅读教学中,诵读欣赏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美文只有在细细的品读中,我们才能够一步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以及在语言背后所传达出的美的体验。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到文本的意境当中,或是故事情节的生动感人,或是自然景色的优美秀丽,或是议论文章的针砭时弊,这样的诵读体验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倡导诵读欣赏,将所思、所感、所悟通过文本、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呈现出来,培养良好预感,获得审美体验,实现情感陶冶。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范读的方式进行,教师要抓住文章的情感基调,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从而使师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读进行,在课上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理解作品的境中情和情中志。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课堂的今天,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他们期待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积极摸索并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毫无疑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有瑕疵,但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思路,必将在教学领域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王晓岚.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D].上海师范大学,2009.
摘要: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对英语的需求相当强烈,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英语教学。无论是在现在的应试教育中还是在未来的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都是初中英语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英语阅读是学生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途径。英语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开阔眼界、获取信息、把握机会甚至增添学习乐趣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如今的初中阶段英语阅读教学当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学生英语阅读数量少,阅读内容质量不高,教师在英语阅读方面的引导过于答案化等等。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本文将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方法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能力提升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对英语课程提不起来兴趣,尤其觉得英语阅读部分枯燥无味。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对阅读内容不理解,只是为了寻求正确答案而粗略浏览。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动力。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帕默也说过:学习语言是学习的一种技艺而不是科学。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继而通过课堂上英文教学、西方文化背景介绍、课外英语阅读拓展等方式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有兴趣才会专注,专注才能提高。基于教材上的文章或者对话,教师可以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一个个有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的学习中来。如在教学《Teenager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时可以正式进入课文讲解之前,用“大家的衣服是家长选择的还是自己选择的?”这一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关于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的讨论,然后通过学习课文中两个人的对话了解什么被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从而学到 sth should(not)be allowed to do等词组搭配,激发学生想要自己去用英文表达自己被允许做的事情和不被允许做的事情。
二、课堂中的英文教学
有调查发现,有些学英语长达十几年的学生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英语,有的甚至不会说英语。究其原因,是由于受到传统英语教学的束缚,没有张口说英语的环境。学习语言很重要的因素是环境,提高阅读能力亦是如此。学生在母语国家学习外语,没有环境的先天优势,那教师就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英语的环境。比如上课期间尽可能多的用英语跟学生们交流,“Let’s open our English textbook””Hope everyone to finish homework on time”等等,即使刚开始有些听不懂,长此以往,英语交流和课堂融为一体,学生们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对英语的理解力就会有所提高,对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是有益无害。
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用英文讲课之外,也要让学生们大胆张口说英语,反复听、反复读、反复练,培养学生对英语句子的感觉,俗称语感。让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逐步转变为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
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英语阅读的教学中,中英文的翻译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即使是英语程度比较好的学生。事实上很多学生都大概了解句中大意,但是翻译起来总感觉词不达意,或者与英文原句意思不符,这就是文化差异的问题。这种文化差异会造成对文字的误解。教学《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中的restroom公共厕所,即公共场所内设的卫生间,toilte泛指卫生间。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学生很容易根据母语的规则把restroom理解成休息室。又比如说“red”和“white”,中国人说红白喜事,指的是喜宴和丧礼,而对西方人来说“red”是邪恶的意思,绝对不能用在喜宴上,“white“代表的是纯洁,恰恰是适合婚礼的颜色,如果不了解这些,学生在文章中看到婚礼中到处都是洁白的装饰物的时候就可能迷惑不解。
四、课外英语阅读拓展
英语终究是一门语言,仅仅依靠课堂之上的简单学习,根本不足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就需要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阅读一定量的英语材料。在初中阶段,教师和同学们都备受升学压力,所以老师不会有太多时间安排给学生专门去阅读。而且各式各样的阅读材料浩如烟海,那么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让其明确目标,管理阅读进度,保持阅读计划顺利进行,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另外,每学期可以组织一次英语阅读交流会,让学生自己挑选出来最喜欢的文章,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不仅可以让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以后选择材料时做适当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交流中可以表达出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和感悟,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五、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师应教会学生整体阅读法,教会学生从文章总体出发,不要过度的纠结于某个词,对于中学生来说,文章中出现一两个不认识的单词是十分正常的,在不影响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前提下大可不必管它,阅读时要懂得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全文大意。
教师也应教会学生阅读技能。阅读技能的合理运用是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果和速度的,教师结合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教会学生使用略读和寻读等阅读技巧,但是一定要理解全文大意。
结语: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中,而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以上是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但是英语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和对学习计划的落实。只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得到鼓舞,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颖丽.课程教育研究.2013(19)
[摘 要]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阶段是小学生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进行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教学要点,提出了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要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286-01
引言
随着新课标不断推行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部分,全面深入地进行改革刻不容缓,使小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并且形成良好的语感,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 教师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有些教师面对一份新的阅读材料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或者无意的将以前教授过的类似的材料联系起来,沿袭以前用过的教学方法,设计一成不变的阅读问题,或者直接参考教参,很少进行创造性的材料解读。有些语文教师身兼数职,日常教学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再去进行文学作品的研读,导致自身的阅读素养停滞不前,难以体会到文本材料的特殊性,也不善于创新教法方法,难以跟上现代教学的步伐。
1.2 忽略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小?W阶段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思维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较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环节过于频繁,教师善于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将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思维强加给学生,学生习惯只是听老师讲解,导致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恰当的培养。
1.3 不能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不少语文教师陷入一种思维误区,认为“理解”二字就是语文学习和教学的关键,以为只要保证学生理解了词汇、句子、选段和文章的意思,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会应用了,所以教师在学以致用环节设计的课时很少或者只是简单的一概而过,让学生自己运用学会的词汇和句子写一段话,之后也不再进行评价反馈。这样的教学习惯使得“语言运用”和“语言理解”的时间分配失衡,让学生只会输入信息,却不会很好地输出信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进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点
2.1 针对性教学
每个年级都会有基于教育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由于各个年级的学生身体和心理所处的阶段不同,对阅读的理解能力不同,需要选择合适各年级、贴近生活的阅读材料,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与自己知识储量符合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当首先熟悉吃透所选内容,就课本阅读材料能够选择轻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2 阶梯性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将校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相结合,将阅读从课内延续到课外,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阅读水平。在教学方面,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设计要注重衔接,妥善安排,内容相呼应。在课内外阅读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阶梯性的安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收获。
2.3 适量性教学
语文教学提倡适度阅读,主要是阅读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提高阅读效果。语文阅读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的时间,所以老师就要适量选择必读文章的数量,把更多的选择交给学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3.1 激发阅读兴趣
要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首要的。低年级小学生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教师可首先阅读此类课外书,然后讲给学生听,讲时有意识地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学生自己能读书。对于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教师则应将学生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从有关的知识、事件、人物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结合语文课的学习,有机推荐适合高年级学生的书目,鼓励他们课后去自由阅读。例如,在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学生对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找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进行阅读,并且能讲其中的故事。
3.2 努力创设适合阅读的情境氛围
采用猜读法,教师可以出示与文本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学生纷纷开始猜想,教师及时追问学生进行猜想的理由,还可以从文字入手展开猜想;模拟情,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等,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
3.3 教授有效的阅读方法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根据文章的重要程度及时间条件,确定阅读方式―选读、浏览、精读。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小学生在作读书笔记前要告诉他们读书笔记的形式:书上作眉批、摘录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写提要和读后感。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增加词语的积累量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理解生词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这是阅读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或者联系生活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
3.4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会做笔记等。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中年级更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结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依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热爱阅读的愿望和动机,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获取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探究;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50-001
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民主
我们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或者只注重传授系统知识,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以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忽视了学生情感经验的积累,忽视了学生的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或者一味地强调学生情感经验的积累、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我觉得这两种现象都不能完整地体现新课标下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要求。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如在组织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苏教版)时,没有把情节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时,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如果学生说需要赏析,便组织讨论故事情节;如果学生说不需要赏析,那就放过去,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明了。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直接讨论于勒的形象。在师生共同产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探究
1.探究关键的词、句
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三类词:动词、副词、形容词。这也是许多作家善锤炼语言,做到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境界所选用的三类词语。
2.多角度思考、深化延伸文章的主题
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时,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因为大部分文章的主题并非是单一的,阅读时应有不同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有很大一部分文章还可作进一步深化延伸和探究。
3.精心阅读,大胆质疑
名人权威的见解并非是唯一的标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敢于对名人权威的见解提出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4.在比较阅读中探究
学习了同一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侧重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体裁、结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并探究。让学生在这种比较阅读和探究的过程中,深入地认知这两篇文章(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特点。对于这类文章,应鼓励学生多朗读,甚至是背诵;同时关注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积累,即文化的建构与积累,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阅读的欲望,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培养问题意识
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是产生探究阅读学习的根本原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在感知文本的过程中,要有对问题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当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时,在学生心里就造成了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就是问题意识。探究式阅读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根本区别就在于有问题的不断生成和解决过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树立三个基本理念: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②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开发学生潜能为本位;③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珍惜学生独特体验为原则。也要求教师要讲究具体的方法,如“教师零距离引问法”:①走下去和学生融为朋友,让学生“敢问”;②把“问是一种能力”挂在嘴上,让学生“要问”;③把“言者无罪”“问者不错”写在脸上,让学生“多问”;④把学生关注的问题摆到桌上,让学生“备问”;⑤把专注倾听、耐心等待,积极评价送给对方,让学生“乐问”等。
四、借助多元探究延伸思考空间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人生阅历不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会出现多元化的情况。可事实是文章作者的意图往往只具有一个特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这些独特感受,兼顾学生的种种差异,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理解,并设置探究性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读书可以让我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因此,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调动自身的经验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阅读过程是读者与文章作者的一个对话过程,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会增添一种亲切感。可以这样想象:假如我们站在了作者面前与他对话,那么,在准确解读出作者的思想之外,如果能与他交谈对其作品的感悟,一定更能激起双方心灵的火花。何况,每篇文章本来就留下了很多的“空白”,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
初中阶段通过开展自主探究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精神和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新课标指导下的教育改革思路是一致的、可行的,也十分有成效。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中考语文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中考阅读命题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胡志贵.初中語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作用与实践[J],教育科研,2008.08
[2]陈艳飞.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微探[J],学周刊,2011.03
一、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 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 不能越俎代庖。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 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 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 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 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如在组织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时, 没有把情节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预习后, 进行课堂讨论时, 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如果学生说需要赏析, 便组织讨论故事情节;如果学生说不需要赏析, 那就放过去, 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明了。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 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 直接讨论于勒的形象。在师生共同产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 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没有必要用教学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二、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要以学生自读为主, 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 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 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 而不是替代作用。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 主动探究, 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 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 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 得到科学思维和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 也可以是具体的解答。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 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在学习了初一语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后, 我把描写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要注意写得有声有色;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基本上都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发现许多其它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再遇到写景文章, 基本上不要老师再多讲, 会自己分析了。
三、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 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 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 思维能力提高快, 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 在学生自读课文时, 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 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 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 “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 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优势。在集体讨论中, 学生集思广益, 相互切磋, 取长补短, 启智开悟, 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 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 两者相得益彰, 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 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 积极参与集体讨论。一般来说, 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 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 当同学提出问题时, 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 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 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 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 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 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 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 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 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 创设情境, 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 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 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 对学生的发言, 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 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 也不要直接驳斥, 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 不能模糊过去, 但语气要委婉, 态度要恳切, 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 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 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 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 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四、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语文是一种能力构建。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 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思维离不开语言, 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就必须积累语言, 多读多背。?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心理学的, 熟读背诵, 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 印象就会深刻起来, 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 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即语感。有了语感, 无论听话还是读书, 都能理解其含义, 感受其形象, 判断其正误, 体察其具体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 提笔作文, 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 遣词造句左右逢源, 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论文09-08
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究10-25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10-2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11-13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色彩06-15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议10-29
略论初中语文教学的互动阅读模式06-19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12-17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01-0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