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推荐12篇)
【摘要】本文列举了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容易出现的一
些误区,并指出这些误区的严重性。针对这些误区,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八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尝试,并且展开探讨。
【关键词】 新课改古诗词教学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神州大地蓬勃掀起,转眼间近十年了。这次的新课程改革,它向传统教学提出挑战。无论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还是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管理体制,它都进行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它理所当然的走到改革前沿,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的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古诗词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学习的优秀古诗文共240篇,其中小学必须背诵优秀古诗文80篇,初中必须背诵80篇。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忽略了古诗词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依旧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对古诗词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从而产生了一些古诗词教学上的误区。
误区一古诗词朗读与现代诗朗读一样腔调,混为一谈。
误区二重背诵而忽略赏析。
误区三采用填鸭式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误区四忽略现代意识对学生古诗词理解的影响。
误区五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果这些误区不引起重视,长此以往,学生享受不到学习乐趣,就会慢慢对古诗词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可见这些教学误区贻害非浅呀,必须想办法攻克它们!因此,我针对这些误区,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大胆革新和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束缚。
二、在古诗词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教的是重点班),我都要有意识的考检查一下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数同学只要我一提诗歌题目,他们都会朗朗上口背诵出诗歌的内容,可我一问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赏析,几乎是一问三不知。例如人人熟知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很多学生能背能写,但是根本说不出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关系,也无法理解丰收与饥饿之间的深层社会原因。他们对于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之上,完全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忽略了三维目标设计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
三、借助有效资源,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
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提倡。
四.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常识,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了解这些古诗词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课堂上闹出古诗词朗读和现代诗朗读同一个腔调的笑话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六、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抱着奶瓶长大的孩子。他们聪明、时尚,他们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
七、鼓励学生对古诗词多元解读,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至于装备,射虎仅仅是诗人描绘主人公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经过我这么一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掌握了诗歌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价值误区。
八、利用古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哪个少女不怀春”,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早恋现象皆皆是!君不见校园内外一对对小情侣旁若无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怀孕几个月居然不知道。出现这样的早恋现象,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师、语文教师也要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经中《关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在古诗词教学赏析中可以趁机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将来美好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方法只是我个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大胆创新和尝试,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上的古诗词大受学生的欢迎,师生共同陶醉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其乐无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认真实践,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的《语文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5月第1版。
一、口语表达的重要性与目前口语教学的现状
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是语言强大力量的表现。当今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是前所未有的激烈, 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 口语交际能力在此刻显得越来越重要。例如在企业应聘时, 口头表达能力对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目前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只强调课文知识的传授, 却忽视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这也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自卑心理, 特别是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或者遇到紧张着急的事情, 说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 或脸红心跳、手足无措, 无法将事情表达清楚, 因而,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已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而制约着当前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的因素主要有:第一, 教育课程与教学方式的落后, “满堂灌”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只会机械地听取, 而没有机会表达, 这也就丧失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初中语文教学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创新机制。语文口语能力的形成既不是其天生所具, 也不是自我形成, 而是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氛围中,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地来形成;第三, 语文教学严重缺少实践操作的环节, 很多课程是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干脆疏于对口语交际教学部分的讲解, 学生更是无从知晓。
二、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提高初中语文口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端正学习动机,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去学习。创设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途径, 并且手段很多, 对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大有帮助。
1.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的办法。
在课堂上,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 我经常利用多媒体安排学生看一些对他们有意义的视频。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 我为学生播放了风和日丽、春和景明或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洞庭湖美景, 让他们尝试着对美景进行表达;我还播放过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的视频, 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领导人说话绵里藏针的张力。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解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与沟通的重要性, 体会到口语表达中的智慧和技巧;还有更多的辩论赛, 让他们互相学习, 改变以往害羞胆怯不敢在讲台上演练的现象。
2. 利用情感熏陶的办法, 让学生心中产生对语文美的共鸣。
情感教学是师生间传递与反馈信息的润滑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 便会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形成内驱力, 达到乐于开展口语交际的境界。例如, 在学习《社戏》时, 我让学生大声地去朗诵, 在朗诵的过程中, 学生对连绵起伏的远山, 朦朦胧胧的月色, 缓缓流淌的江水, 悠扬的笛声以及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的景象产生联想, 在读完之后我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童年进行回忆, 并且说说自己经历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这样, 学生对此兴趣浓厚, 开始七嘴八舌地去表达, 我则注重引导他们的语言组织, 让他们的表达更娓娓动听。
3. 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培养“敢说敢交际”的胆量。
初中生大多处在十五六岁的年龄, 正是所谓的花季时节, 当众说话时心慌气短、过分紧张的现象难免存在, 但是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又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因而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只有学生胆子放开了, 才会做到“敢说敢交际”。
例如, 在每一个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上, 我会告诉学生新学期, 对于每一名同学来说都是崭新的开始, 只要我们敢于参与、积极参与, 你就成功了一半。然后我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讲在假期的心得与体会。我要求不管上台演讲的学生说得如何, 其他同学都要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 这样便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上去演讲的时候, 可能存在着条理不清楚的现象, 但是台下学生的掌声, 让他们不再胆怯, 不再害羞, 敢于大胆表达。这样越是后面的学生口语表达得越好, 并且说了很多轻松的话题, 惹得台下的学生哈哈大笑, 整个气氛十分愉快。这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讲台环境, 锻炼了他们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量, 也达到了让他们敢说敢交际的目的。
4. 当学生口语表达不再胆怯的时候, 教给说话方法, 授以交际技巧。
语言交际方式多种多样, 不同的交际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和基本礼仪,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班上的学生大多在众人面前说话不再紧张, 我开始教给他们说话方法, 授以交际技巧。
例如, 在口语表达的时候让学生一定要注意三个原则:第一, 看对象说话;第二, 看身份说话;第三, 看场合说话。此外, 我还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让学生说话的时候注意语言的通畅, 避免停顿, 并且消灭口头语, 为此我让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合理地运用肢体语言, 例如眼神、手势、表情等形体语言进行辅助表达;在语言表达中应注意真情实感的流露, 交流时眼睛能够平视对方, 发自内心的话语才会让人接受。
初中语文口语教学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 不仅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 更需要教师的创新方法, 寓教于乐, 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不仅仅是语言能力, 还是一种交往的能力、做事的能力。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初中语文口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将其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指出目前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的现状, 并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伍巍.口语的追求:表层内涵与深层内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5) .
[2]代霜雪.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我们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灿烂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因此,加强古诗词教学,重视古诗词习诵,对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想象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培养人文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的程序进行的,每一步都以“短平快”的一问一答为主,整堂课百分之百地顺着沿设路线推进。在这种呆板、固定的教学范式面前,孩子的活力屈服于教师的权威,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得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体验活动,教师应运用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把单调的读、背古诗变成了“读、谈、听、说、画”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由此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整堂课充满诗情画意,充满歌声与笑声,这样的古诗教学怎会枯燥乏味呢?
一、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
1.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
2.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连。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所以,在教學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前后古诗课文的联系。②是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古诗让学生学习。③是适当安排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这样读写结合,一举两得。④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画画,真正走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
当前,新课程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在观念、体制、教学方法以及学科设置等方面正经历系统的深层次变革。笔者结合多年教育与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知识传授。这种观念或教学、考核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活动中教师传统角色定位是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完善实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搞素质教育首先是搞好教师的素质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面向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指导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方法、“学生观”及人生观等到诸多方面遵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为学习、成长的主人”这一原则。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高水平的教育,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把握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它对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目 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确定的。小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教”的指引下,通过自身“学”的努力,应该达到的标准,表现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造性以及发展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可呈现、可迁移与可观测的变化的具体明确的指标。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把教学目标理解得越具体、越明确、越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引导小学生的学习,保障教师指导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教育的效果。
三、对新教材的处理问题
教材是教与学的契合点,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蓝本。教科书编得再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编排的定型化,课程资源的有限性。语文教师应该主张“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也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需依照备好教案对教材知识点照本宣科,详细讲解。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课堂上可尝试运用“导学”、“议学”、“讲演”等教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灵活处理。这样,既发挥出教师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及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习作教学的改革
抓好学生写作,笔者认为要从写话入手,降低难度,重视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要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束缚,让学生自主习作,要写实、写虚并重,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并重,要重视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抓起。要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要把练笔贯穿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此外,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次数有限,教师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延伸到生活之中,因需而写,形式灵活,必能有效地提高习作能力,有效地提高通过练笔服务于生活的能力。抓好 学生习作,关键还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使学生不断获得习作的动力。此外,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观察,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不断拓宽观察的领域,鼓励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自己的发现,及至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最后,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想明白了再写,要注意习作的指导讲评,要通过讲评使学生增强信心,使全体学生清楚地知道这次习作有哪些成功或进步之处。
五、适当的突出语文课外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表达式,课外活动是其辅助表达式。然而,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我们应革新课堂结构,适当的突出课外活动。在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与课堂教学相比较,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各种实践,也能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特点、价值和最终目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参与各种活动,对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思维空间的扩展,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外活动应该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的课外活动除常见的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劳动实践、参观访问外,还包括观看影视、辩论热点、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形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催化”学生间接知识向直接能力的形成和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大小、心理素质、接受能力的不同,对语文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营造友好、宽松的课堂氛围,提供一个创新性的语文意境是当前语文教育革新的重要目标,更是开展语文美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美育;课堂
语文是一门以科学为指导的严谨的教育学科,更需要通过教育来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艺术境界。这里所说的艺术来源,来自于对文学的创新和挖掘。
一、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所谓语言美,就是指通过作者的创新风格、写作手法来体会文章的意境。但是在众多的文章当中,每位作者的写作方式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所以对文章所运用的语言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豁达的、直率的、粗犷的、幽默的、低沉的、委婉的、绮丽的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形式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美妙,通过了解语言的形式美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会品味文章的点睛之笔。例如,《风景谈》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像这种优美的语言学生应该学会品味,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涵养。
二、再现作品的意境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有优美的语言,还要有令人回味的文学意境,这才是文章的精髓。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意境的挖掘,并培养对意境中美感的发现能力,例
如,在教《长江三峡》一课时,作者有针对性地对三峡两岸的宏伟景观进行烘托,通过绮丽的山水美景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热爱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山水之中,通过乘船来体会作者的那份感情,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三、归纳文章的结构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就要避免俗套现象的发生,因此,把握文章结构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结构美对文章的重要意义也被凸显出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对文章结构的梳理,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来挖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品味文章来领悟语文的学习思路和规律。例如,《阿Q正传》一文,作者通过类比三角形,将文章用三角形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在表达文章对称美与整体美的同时,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受新时代新鲜元素的影响,一个优秀的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挖掘文章的人情美,再现文章的意境美,总结文章的结构美,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含义,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胡兴武.高中语文课程渗透美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21世纪教师提出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也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学课堂呈现出多种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景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1、激发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只有在教学中真心真意地爱学生,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教师就会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鼓励,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平易地、诚心地与他们交朋友,从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例如:我在教《小狮子爱尔莎》一课时,当问到学生“小狮子不顾自己的安危而与犀牛展开搏斗,你觉得小狮子爱尔莎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你是小狮子爱尔莎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小狮子爱尔莎做的不对,它根本没考虑周全,它救了我,把犀牛赶跑了。”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的评价;“你说的很有道理,考虑得很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事情。”而不是指出学生这样回答不很好,而是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融情境,让学生知道小狮子爱尔莎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爱”在行动里面,小狮子爱尔莎才会奋不顾身与犀牛展开搏斗,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课文,又有了自信心。
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学生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语文口语交际《购书,谈体会》当中,我创设了“新华书店”的情境环节,有书店营业员,有买书的小学生,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用到学习当中,自己推销自己的书籍,通过活动,学生情绪高涨,达到了口语交际的学习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进行语言交流,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可让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演,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一切好的机遇除了学生把握外,还要靠教师的精心创设,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提问教学方法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学生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学生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使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课堂中首先要发现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运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堂中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在创新教育的语文教学课堂中,疑问是课堂中打开知识大
门的钥匙。学生在课堂中,只要对知识有疑问都可以提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有的教材中,往往一个学生对其中的一点提出疑问,还有更多的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珍珠泉》当中,学生围绕“珍珠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展开了质疑,很多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我让学生根据提的不同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自己研究出最正确的答案,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学习兴趣很高。
三、活动型教学方法
1、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把语文知识紧紧地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教师应根据语文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如:采果子、插秧、挑水、拔河比赛......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讨论、交流、欣赏、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及喜闻乐见的游戏来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低年级画面较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中年级的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高年级的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让学生在画、唱、演、读、背中学课文,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综合型教学方法
1、把音乐带入课堂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语文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学习《春晓》时,我们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诗,如痴如醉的乐音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诗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
2、把美的感受带入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中,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遐想,由此培养想象能力,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完《爬山虎的脚》一课后,我让学生把刚才课文中学习到的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在融入自己的想象,把它画下来,学生通过绘画,既对学习的课文知识进行了巩固,又发展了自己的创作意思,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四种方法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展示平台,通过四种方法的语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力,从而达到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论文
论文标题: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四种语
文教学方法
参评科目:文科
邮政编码:416506
作者姓名:田景芬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湘西保靖县阳朝学区
撰写时间:2007年9月
1. 知识的研究者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研究素质,是教育创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绝大部分是前人总结的间接经验。如果教师只满足于以前的知识,而不接受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面对教育的发展形势,教师必须立足实际,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向,及时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教师的教育思想才会活跃,教师才会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才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创新空间,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 美的传递者
语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创新教育中,语文学科有其教育的独特性。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语文学习中,美无处不在。如王维诗的意境美,苏轼词的豪放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欧·亨利小说的幽默美、构思美等。这些美,都要靠语文教师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引导学生去挖掘体味,去想象创造,从而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语文教师的审美感受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积累,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感受生活,领略自然界的一切美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语文教师发现美的一双“眼睛”。教师发现了美,就要凭借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充分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与之产生共鸣,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3. 德育的渗透者
语文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极强的综合学科。语文教学既要进行语言文字及语法篇章的训练,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让学生汲取课文中的政治思想营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每个教育者乃至全社会都有责任,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4. 创新能力的培养者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优势。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学具有模糊性、综合性、间接性的特点,因此,它需要学生去感觉、想象、领悟,从而理解课文的言外之意。这就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天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历史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5. 新课程的革新者
由于以往课程编制中的既定性、封闭性和凝固性,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与教师之间陷于各自疏离、缺乏互补的隔膜状态,作为课程主角之一的教师不幸沦为课程消极和被动的执行者。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我们语文教师应对新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可以对已审定使用的教科书做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删除与否,理应根据该地、该校、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做出富于针对性的安排,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或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对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教师要着力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让课本中的内容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教学共同体——充分开发并引进自然、人文和社会诸种课程的资源。
6. 网络资源的呈现者
信息社会最具代表性的现象是网络。网络使教育时空高度扩展。网络可延伸语文教学的触角,拓宽教学领域与信息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语文教师若能科学地使用网络,那么他们将因网络而充实,学生会因网络而聪明,语文教学将因网络而多彩。
关键词:新课程 学习兴趣审美教育 德育教育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优化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工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引导,还要锻炼他们各项的能力,善于引导他们总结和整理学法,使他们在自行探索、自行发现的过程中感悟学法,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
1.创设表演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有的时侯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过程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如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在教学课文过程中请两位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到讲台现场给全班同学表演,从而调节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进入情境的角色中去。再如在教学魏学伊的《核舟记》这篇课文过程中,课文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声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
2.重视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素质。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3.渗透德育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学生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对基本的道德规范,“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显露出学生道德愿望较为低下,德育意识较为谈薄。从学生个体而言,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与否,除外在环境的制约之外,主要取决予学生自觉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意识,而不是取决于从外部施加的强制力。增强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意识,主要靠老师给学生营造合适的环境和进行正确的引导。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要知道,德育意识的渗透,仅仅依靠枯燥的说教是不可有良好的效果的,教师最好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事例,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舆论正确、是非分明、积极向上的德育小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
4.重视课堂评价,激励学生进步。语文课堂能否永远充满活力,最终还取决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我认为语文课堂的评价要注意三点:一是评价要重视激励性。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一方面的成功,如有的学生尽管在分析问题中思路出现问题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教师仍然善于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尽管在分析问题时没有抓住重点进行表述,但若在艺术性方面和德育方面有所收获,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只有重视了评价的多方面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才能在老师的肯定中不断提高。二是评价要注意多样性。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欣赏,自己更能对自己进行评定。让学生在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启发。三是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评价只有全面,才能让所有的学生自始自终在各方面“活”起来,这是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另一重要一环。教师只有把握评价的全面性,才能让语文每节课充满活力,并在充满活力的每节课中让学生充满活力地学习。
5.创新教学策略,发展学生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思想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总之,课堂教学,是语文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除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视听信息外,绝大部分来源于课堂,因此,课堂教育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到语文质量的优劣。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一切积极有利因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应站在社会 和时代的前沿,寻求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三中学)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论文
金晓明 安徽省无为县六洲初中(238321)
【摘要】新课程在我县全面实施已经有多年了,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觉得化学老师应从五方面加强观念改变,即: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师生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每一位教师都要与时俱进、下大力气,改变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观念;改变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在我县实行已有多年了,使用后,我深深感到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涵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目标上,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改革过去传统的只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过程考察的评价方式,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必须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总结,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2改变师生角色,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走进新课程后,教师不再是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和惟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化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拟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合作寻找真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一贯以升学为目标的教学观念,营造一个较为民主的课堂,转换师生角色,师生的距离才会近起来,学生的头才会抬起来,手才会举起来,话自然也就敢“多”起来。
比如,我在教《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节时,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参与学生的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思维十分活跃,结合实际生活,畅所欲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在课堂中,教师将事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而学生呢?就像一种盛知识的容器,其任务是“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能够理解、消化、运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如中考)能够熟练地取用这些知识。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这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此为宗旨,形成一种教师――教材――学生的联结,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完成任务的活动。
新教材要求我们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自主形成知识,获得能力,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和制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鸡蛋游泳”,学生先在容器内放入稀盐酸,之后放进一个鸡蛋,观察现象,学生们看到鸡蛋最初在容器底部,并且鸡蛋上逐渐附着大量气泡,随着气泡增多,鸡蛋逐渐上浮,接近液面处,气泡迸裂,鸡蛋又下沉,以后重复上述过程。此实验生动有趣,学生非常兴奋,实验结束,学生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思想。
4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呆滞的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在新的课程下,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相信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学的机会。
联合国教育专家保罗朗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的行为。
比如,在九年级复习课上,我就采用了学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课前都准备好复习的知识点,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归纳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然后其它同学补充,教师最后整理、归纳。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化学教师还应组织学生研究问题,带领学生亲身体验。
例如学习防锈知识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怎样防止镇农贸市场顶蓬的锈蚀”的探究,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首先发现问题:市场顶蓬锈蚀状况?然后提出问题:顶蓬锈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步分析问题:怎样应用所学知识来防止顶蓬锈蚀?最后设计防锈的方案并对比优缺点。这样拓展了防锈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手段已不局限于课堂,内容也不局限于课本了,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5注重教学策略,加强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很大改变,由此也引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学习依赖于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格式化的知识,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实验、调查等)的重要作用,从而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后,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应是开放性的,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多样的,应不时地这样鼓励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一节时,我自己设计了开放性问题:“有两瓶浓盐酸和浓硫酸,我们如何鉴别它们?”当学生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溶解放热等性质,回答出鉴别方法时,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再根据浓盐酸的特性思考,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共能列出十多种鉴别方法,使所有学生的创造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教师不断的鼓励、培养下,学生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不同教材,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学法指导。
如学习了《爱护水资源》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考察活动,主要围绕下列问题:我镇水污染状况怎样?有无浪费水现象?污染后的水对人和工农业生产有哪些危害?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怎样防止水污染?你知道的其它“水”有哪些?要求学生开展实地考察、访谈、资料查询等活动,最后写一份“我所认识的家乡水”的科学小论文。教师对学生不论采取何种模式的指导,都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但教师在指导时要把握一个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让他们自学或通过互助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先让学生碰壁、思考、讨论,然后我们再从中做适当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这样,学生才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这样新课程的思想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斐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于建锋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重视积累、教会方法、鼓励质疑和重视课外阅读等六个方面浅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重视课外阅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理念;初中语文教学;细节;创新;教学手段
时代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创新,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同样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课堂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有限的45分钟,想法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内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主动参与,使语文课堂充满无限活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精心设计教学细节,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细化教学各个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每一个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就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工作而言,当我们开始教学一篇新课文时,首先要做好备课工作,考虑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如何梳理好各個教学环节的衔接,这是语文教学的宏观内容,具体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初中语文教材的主要特点,围绕文章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不同的文章体裁特点,二是文章本身的写作特点。对于不同体裁的课文,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记人记事的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记叙了什么事情,表现了什么样的人文,而整篇文章是怎样组织起来的,引导学生寻找这类记叙文的写作规律。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抓住文章中人物外貌、动作以及语言的描写。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将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能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弄明白这句话对要表现的主题有什么样的作用,作者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时候,教师都要考虑是否能够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
(二)精心设计教学高潮,努力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更主要的教学活动是相关之间的信息、情感、思想的交流,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为了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自主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要想要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注意力和积极性,教师就一定要避免平铺直叙,尽量设计一些教学高潮,激发学生浓厚持续的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高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的疲倦感,使学生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教学高潮时,教师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不宜过早和不宜过晚。
二、改进创新语文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授课主要依靠三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每个教室里又配备了投影仪、录音机。虽然这些教育改革添加的教学设备曾经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习惯了单调的投影展示,还是会感觉索然无味,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也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计算机网络包罗万象,各种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精彩的动画都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且能够将课堂教学知识自然地向广阔的课外延伸,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课堂教学一下子丰富生动起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一)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综合性学习
新改版的语文教材中关于写作能力的训练与以前有所不同,新教材中教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归纳到综合性学习当中,内容丰富多彩,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让学生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在进行写作训练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准备,认真观察、收集分析材料,让材料为我所用。在整个整理、分析、运用材料完成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于思考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很多学生都是高分低能,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能够进行积极地思考与探索,努力解决这些疑惑。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教育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内心都是很不平静的,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也需要和其他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更需要有一个情感发泄的出口。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的教师,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有感情朗读、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作者浓烈的感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进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二)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使他们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凸显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瑞霞.探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调整[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9):150.
[2]周健.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10):101.
[3]文健蓉.以“少教多学”实现初中现代文阅读高效课堂的策略探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6):132-133.
[4]郑报剑.基于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农村初中校本研训活动的开展探析[J].语文教学研究,2015(2):5-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 要想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学习质量, 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会大大提高,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 比如在教学之前, 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讲一个小故事, 引发学生的联想, 让学生的思想集中到故事中来, 进而引入正式的学习中,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地参与学习, 而且在故事的引领和激发下, 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转变教学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 往往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很多诉求得不到响应。久而久之, 就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不再主动积极地学习。除此之外, 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颠倒了教学环境中的主体,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体, 学生则是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被动的学习。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有明确的要求, 即在教学课堂上, 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而不是被教师强制灌输地接受知识。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 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应该只能是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仅仅是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而并非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行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标准。所以, 在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的教学主体应该得到转变, 教师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教师则做好相应的督导工作, 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提高教学质量。
三、构建情景教学
语文相对来说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要想学生更快、更充分地接受知识, 就必须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使学生更容易融入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情景设置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情景设置, 就可以将内容中比较生涩难懂的知识点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 利用情景设置教学, 能够充分地寓情于景, 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景设置的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多媒体技术构建情景。多媒体的使用使一切教学都变得简单, 多媒体具有声画统一的特点, 能够同时传播声音、图像、文字等, 能够同时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中。比如在叫教学《出师表》一文时, 由于生硬死板地翻译课文和讲解课文, 学生很难理解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很难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伟大情怀。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 播放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六出祁山以及诸葛亮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片段, 描述诸葛亮最终壮志未酬, 空留遗恨的场面,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诸葛亮所作《出师表》是出于什么样的感情, 进而加强学生的理解, 更加深入地理解《出师表》的最后一句“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进而深化学生的情感。
其次, 通过角色扮演设置情景,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文章是有对话情节的, 抽取学生或是学生自愿地扮演其中的角色, 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从而全面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主旨。比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文时, 就可以让学生对各个角色进行扮演, 进而全面掌握威尼斯商人的不近人情和斤斤计较,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皆大欢喜, 通过人物的扮演, 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真善美和假丑恶。
四、结语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是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也是新时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客观需求。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 积极创新和不断探索, 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邵寿阳.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J].课外语文 (教研版) , 2014 (8) .
[2]向叶辉.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5 (10) .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10-12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论文06-16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10-0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05-24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2-20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11-15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7-21
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管理问题07-02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改进措施06-26